肌球蛋白范文
時間:2023-03-16 03:18: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肌球蛋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肌球蛋白;超高壓;凝膠機理
Abstract: 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HPP) technology is a non-thermal processing technology that could affect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meat gel. Myosin, one of the myofibrillar proteins, contributes dominantly to the meat gelation process. Although the effect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on meat gelation have been elaborately investigated, knowledge is still lacking as to the complex system consisting of muscle and myofibrillar proteins. Studies focused on the alterations of myosin under high pressure environment might provide us an opportunity to drill down to the details of this complex system and in turn provide a better guidance for practical production. This paper is centered on a review of the progress which has been made i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high pressure induced gelation of myosin as well as technical restrictions for relevant studies. Future prospects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myosin; 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gelation mechanism
DOI:10.15922/ki.rlyj.2016.10.008
中圖分類號:TS25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123(2016)10-0040-05
引文格式:
薛思雯, 錢暢, 王夢瑤, 等. 肌球蛋白高壓凝膠機理的研究進展[J]. 肉類研究, 2016, 30(10): 40-44. DOI:10.15922/ki.rlyj.2016.10.008. http://
XUE Siwen, QIAN Chang, WANG Mengyao, et al.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high pressure-induced gelation of myosin[J]. Meat Research, 2016, 30(10): 40-4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5922/ki.rlyj.2016.10.008. http://
肌球蛋白,是肌原纖維蛋白在凝膠形成過程中起最主要作用的蛋白質,對肉類凝膠的功能特性如保水性、保油性、乳化特性等都起決定性作用,它在特定條件下會形成多聚體,在生理條件或者低離子強度條件下是不可溶解的,大部分的肌球蛋白分子在0.5 mol/L氯化鉀和20 mmol/L磷酸鉀緩沖液中呈單體狀態(pH 7.0)[1]。
肌球蛋白分子是形如豆芽狀的單體蛋白分子(有頭部和尾部),由6 條多肽鏈組成,分別為2 條重鏈(myosin heavy chain,MHC)和4 條輕鏈(light chain,LC),
經胰蛋白酶水解后會形成重酶解肌球蛋白(heavy meromyosin,HMM)和輕酶解肌球蛋白(light meromyosin,LMM)[2]。在肌球蛋白的頭部有Ca-ATPase的活性位點,它會隨著加熱或者加壓逐步失活而導致蛋白構象的變化。有研究認為當有50%的Ca-ATPase失去活性時,肌球蛋白就會聚集形成良好的凝膠網絡結構[3]。
超高壓加工(high pressure processing,HPP)技術是近幾十年來興起的非熱加工技術之一,較傳統技術而言,其不僅可以有效滅菌、鈍酶,還能通過修飾蛋白來改善產品的質構和保油、保水性;同時又不會破壞小分子及共價鍵,能最大程度地保持產品的風味與色澤[4-5]。隨著相應設備的不斷開發,該技術已被廣泛運用于商業化生產中[6]。
許多學者針對高壓處理對肉制品或肌原纖維蛋白的影響做過相應的研究探討,發現將肉類蛋白質在合適的參數下進行高壓處理能夠顯著改善其加工特性,起促溶、增強乳化、持水以及凝膠能力的效果;更能在不改變或提高其功能特性的前提下達到減少氯化鈉或磷酸鹽添加量的目的[7-10],即高壓作用會影響鹽離子對肌球蛋白分子的修飾作用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但同時高壓參數的微小變化也會使蛋白質的功能特性呈現出極為顯著的變化,對肉類蛋白造成不良的影響從而減弱其功能特性。為最大程度地在肉品加工領域應用超高壓技術,需要更深入地研究高壓對肌肉或者肌原纖維蛋白體系的作用。而肌球蛋白層面的基礎研究有助于對這一復雜體系的深入了解,從而為高壓凝膠類肉制品的生產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1 超高壓作用于肌球蛋白分子的主要方式
高壓對肌球蛋白分子的影響與熱處理不同。加熱是一個時間較長的過程,在20世紀末,Yamamoto[11]、Sharp[12]等分別利用金屬投影透射電鏡和負染法透射電鏡觀察,發現在加熱過程中肌球蛋白的頭部與頭部、尾部與尾部、頭部與尾部之間相互作用交聯,在非共價鍵(疏水相互作用、范德華力等)和共價鍵(二硫鍵等)作用下形成相互交聯的凝膠網絡結構。Sharp等[12]更發現溫度越高,參與的肌球蛋白分子越多,肌球蛋白形成的聚合體越大,隨著溫度進一步升高到50 ℃以上,尾部開始變得模糊,形成交聯,研究強調肌球蛋白頭-頭之間的交聯形成了球狀聚合物,而尾部之間的交聯可能才是形成鏈之間交聯和凝膠網絡的重要作用。
高壓處理是瞬時、均一的作用過程,整個反應體系沒有顯著的壓力梯度變化。當壓力作用于蛋白質時,產生的最大影響是蛋白質的體積會被壓縮,分子形態會變化以及凝膠形成過程中分子間會形成相互作用,從而發生可逆或不可逆的改變;而這一過程也離不開溫度的作用,在升壓過程中,壓力使得腔體的體積變小,引起腔體內的溫度升高;而降壓時溫度也會隨之下降,且溫度高低、變化快慢都與升壓/降壓速率密切相關[13]。因此前人關于肌球蛋白熱凝膠的研究也是今后探究高壓對肌球蛋白成膠機理的重要基礎。但與熱變性成膠不同的是,肌球蛋白的高壓變性聚集和之后的凝膠形成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且高壓參數的影響很大;更有許多學者研究指出高壓作用下的凝膠和熱凝膠機制不同,頭部極有可能是關鍵區域[14-15]。
超高壓技術在肉制品中的應用根據參數和與熱處理的結合主要分4 種,而其中對肌球蛋白凝膠特性有顯著影響的主要是非變性溫度下高壓處理后熱加工以及變性溫度下高壓處理直接形成凝膠,這2 種工藝分別稱為高壓輔助凝膠和高壓凝膠,兩者使蛋白變性以及成膠的影響也不同。Fernández-Martín等[16]的研究便發現非變性溫度下高壓處理會使肌球蛋白穩定性降低,有利于其進一步變性;而變性溫度下高壓處理,高壓作用反而會保護肌球蛋白分子中的某些天然構象,延遲其變性,繼而導致整個體系的變性溫度升高,過程減緩。故形成的高壓凝膠與單純的熱誘導凝膠相比,保水保油性有較大改善,但凝膠的質構特性有所下降。同時由于高壓凝膠所要求的壓力水平較高,對設備的要求也更為苛刻,因此從企業效益出發,高壓輔助凝膠技術更受青睞,該技術不僅能夠有效地改善蛋白質的功能特性(例如可以改善雞肉中的類PSE肉的功能特性[17]),還能達到減鹽、減脂的目的[18],
更能大幅度提高肉制品的安全性,在肉制品加工行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19]。
2 高壓對肌球蛋白分子的影響
2.1 高壓對肌球蛋白分子形態的影響
由于高壓輔助凝膠技術能顯著地改善肉制品蛋白凝膠的功能特性,且所施加的壓力水平一般低于400 MPa,在現有的高壓工藝肉制品加工中應用較多,高壓作用對于蛋白分子最直觀的影響是使其分子形態產生變化。Yamamoto[11]發現,當壓力達到140 MPa以上時,溶解于0.5 mol/L KCl、pH 6.0溶液中的肌球蛋白分子開始聚集,而當壓力進一步加大到210 MPa時,溶液中大量肌球蛋白分子頭部發生聚集,尾部向外分散,形成輪狀的分子簇結構;且有部分肌球蛋白分子經高壓處理后會丟失一個頭部結構。Sikes等[20]發現對牛肉加熱前高壓處理可以增加肌球蛋白的溶解性促進黏結,同時使分子部分解折疊;這有助于在后續的加熱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蛋白凝膠,從而降低生產過程中食鹽和磷酸鹽的添加量,這和Crehan等[21]的研究結果一致。Iwasaki等[22]發現200 MPa以上壓力處理會壓縮肌球蛋白分子的體積,從而使凝膠強度和表面彈性下降。Simonin[14]、Sun[15]等研究發現,高壓輔助凝膠工藝會改變肌球蛋白的變性機制。在非變性溫度下高壓處理,肌球蛋白分子會先解聚,這不僅可增加肌球蛋白的溶解,還會破壞其頭部肌動蛋白和ATP結合位點的天然構象,這些變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其熱凝膠的性質。
2.2 高壓對肌球蛋白間化學作用力的影響
Hsu等[23]的研究發現,在高壓處理的過程中,蛋白質的流變特性和熱動力特性逐步轉變;高壓下蛋白質分子的聚集和膠凝現象主要是活性巰基被氧化后形成分子間和分子內二硫鍵,蛋白發生變性形成交聯引起的,這與Yamamoto[11]的研究結果一致。通過比較,Ko等[24]認為肌球蛋白經150 MPa高壓處理后加熱可以形成有強度和彈性的凝膠網絡結構,而其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分子間疏水作用力和二硫鍵。但同時也有研究指出,非變性溫度下高壓處理會保護或增強氫鍵,從而穩定肌球蛋白分子內部一部分天然構象[25]。
Cao等[26]將兔肌球蛋白溶液在100~400 MPa、20 ℃條件下保壓10 min,通過測定高壓處理后蛋白溶液的表面疏水性、巰基含量、動態流變等指標,并結合活性電泳圖譜分析,發現在100~200 MPa條件下,肌球蛋白溶液的表面疏水性和活性巰基含量略有升高,但是當壓力到達300~400 MPa時,這兩者含量顯著增加,動態流變結構顯示肌球蛋白溶液(20 mg/mL)在400 MPa壓力作用下會形成凝膠。他們認為高壓誘導肌球蛋白變性成膠的機制可主要概括為壓力作用下肌球蛋白解折疊,暴露出疏水基團和包埋的巰基基團,當壓力進一步升高時,壓力、溫度和氧化劑的共同作用使巰基氧化成二硫鍵以及疏水相互作用形成,肌球蛋白分子進一步變性、聚集,最終連結成凝膠網絡結構。
多位學者的研究結果還表明,不同物種來源的肌球蛋白對高壓的敏感性也有差異,如魚類的肌球蛋白一般在150 MPa的壓力作用下就能發生變性,而畜禽類的肌球蛋白分子需要在200 MPa以上的壓力作用下才能觀察到其對凝膠形成的影響[17,27-31]。但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研究都認為,高壓作用主要通過影響肌球蛋白分子的表面疏水性及二硫鍵(凝膠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2 種化學作用力)的形成,進而抑制或促進蛋白凝膠網絡的形成。
2.3 高壓對肌球蛋白形成的凝膠網絡結構的影響
肌球蛋白凝膠的功能特性受其所處的環境(離子濃度、溶液體系中的添加物等)以及成膠處理(加熱或加壓)影響。高壓處理通過外部施加的作用力使肌球蛋白分子發生變性與聚集,而聚集的蛋白簇進一步相互交聯形成凝膠網絡。和熱處理相似,高壓處理也需要達到一定的壓強才能使肌球蛋白充分變性、聚集、交聯[32-34]。因此,不同高壓參數下處理后肌球蛋白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凝膠結構是存在差異的。
Yamamoto[11]對兔骨骼肌肌球蛋白進行210 MPa高壓處理后,利用旋轉陰影透射電鏡觀察發現雖然肌球蛋白頭部形成聚集,但是無凝膠網絡結構形成,需要進一步加熱,且加熱后的凝膠微結構與未經高壓誘導的凝膠網絡微結構沒有顯著差異。也有研究發現,在低離子濃度條件下,將肌球蛋白先高壓處理再線性升溫所形成凝膠的強度較未經高壓處理組的更大,且與肌球蛋白纖絲的長度呈正相關關系[35-36]。
Cao等[26]通過分析掃描電鏡結果發現,在200 MPa以下的壓力作用下形成的凝膠呈纖絲結構并有許多小的空洞,當壓力達到300 MPa時,凝膠開始形成球形聚集并伴隨有大的空洞出現,再升高壓力到400 MPa時形成的空洞變大,球狀聚積物出現,肌球蛋白分子之間的交聯減少,活性電泳的結果表明肌球蛋白在400 MPa壓力下已經發生變性。但目前的研究中鮮有關于更高壓力(>500 MPa)作用下肌球蛋白形成的凝膠網絡微結構的研究。
2.4 高壓對肌球蛋白分子結構的影響
拉曼光譜法、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法、圓二色譜法、熒光探針法都是研究蛋白二級、三級結構的常用方法。Huppertz等[37]發現在整個高壓處理過程中,蛋白質的空間結構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150 MPa高壓處理會破壞蛋白多聚體之間的非共價鍵,影響蛋白質的高級結構;壓力大于200 MPa時,維持蛋白三級結構的疏水作用力和離子鍵遭破壞,這些均會導致蛋白的三維凝膠網絡結構在進一步的加熱過程中改變,進而引起蛋白凝膠的功能特性變化。這與Yamamoto等[38]的發現一致。King等[39]將雞骨骼肌肌球蛋白進行酶解,以其桿狀部分和桿狀纖絲部分為研究對象,利用熒光探針法和圓二色譜法研究發現43~49 MPa的壓力可以使桿狀纖絲部分(0.4 mg/mL)發生中等程度的分解,但是桿狀部位的2 條螺旋鏈則要在更高的壓力條件(約130 MPa)下才會解離,桿狀部位的2 條α螺旋鏈的分子內相互作用比桿狀纖絲部分的分子間相互作用更穩定。
Iwasaki等[40]利用ANS熒光探針法研究肌球蛋白以及其次結構(S-1和桿狀部位)在高壓作用下分子結構的變化。實驗發現,在400 MPa下肌球蛋白的內熒光光譜會發生4 nm的紅移,且ANS熒光強度隨著壓力的增加而變大;肌球蛋白及其次結構的內熒光光譜的變化經量化后表達為質譜中心,該質譜中心與壓力的大小呈線性正相關關系;但ANS標記的桿狀部分的熒光強度卻沒有隨壓力水平的變化而改變;壓力大于300 MPa時S-1部分的質譜中心出現滯后現象,在壓力高于350 MPa時該現象更加明顯。在高于350 MPa的壓縮過程中,質譜中心并沒有減小,表明S-1部分在高于350 MPa時部分變性且保持穩定;直到400 MPa時,S-1部分相應熒光強度的變化仍能檢測到,并且會隨著壓力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壓力釋放后卻沒有改變。ANS熒光強度在恒定壓力下增加意味著壓力誘導的肌球蛋白的變性在升壓過程中加速。內熒光和ANS分子熒光強度的檢測結果表明,肌球蛋白的頭部和尾部對高壓的敏感程度不同,在肌球蛋白頭部,色氨酸殘基的極性增加,疏水內芯暴露到分子表面,相比之下尾部的多肽鏈結構只有部分發生變性。故對高壓最敏感的部分是肌球蛋白的頭部,這些也符合Ko等[24]將肌球蛋白酶解為頭部S-1和尾部Rod,再經高壓處理后發現S-1解聚交聯并成膠。而Rod并無太大變化的結果[20]。
這些研究結果均表明,較低壓力水平(
3 結 語
肌球蛋白形成高壓凝膠是一個復雜的動力學過程,包括蛋白構象、化學作用力、分子形態等各個方面的綜合作用。另外,肌球蛋白的高壓輔助凝膠和高壓凝膠的成膠機制不盡相同,形成凝膠的作用力也有所差異,而今受研究設備和方法的局限,高壓凝膠過程的肌球蛋白變化還沒有得到充分徹底的研究。雖然超高壓技術目前已經日趨成熟,在肉類工業中的應用也日漸廣泛,但仍需從理論角度去詮釋肌球蛋白在超高壓作用下變化的動力學過程,才能更深入地研究高壓作用對肌肉、肉糜以及肌原纖維蛋白等復雜體系的影響,真正使科學基礎研究造福肉類工業,減少生產浪費,提高產品品質,研發新型肉制品。因此,如何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研究不同高壓條件處理下肌球蛋白的變化將是相關科研人員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LIU M N, FOEGEDING E A. Thermally induced gelation of chicken myosin isoform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1996, 44(6): 1441-1446. DOI:10.1021/jf950341.
[2] SMYTH A B, SMITH D M, O’NEILL E. Disulfide bonds influence the heat-induced gel properties of chicken breast muscle myosin[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1998, 63(4): 584-587. DOI:10.1111/j.1365-2621.1998.tb15790.x.
[3] JAO C L, HWANG J S, KO W C, et al. A kinetic study on inactivation of tilapia myosin Ca-ATPase induced by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J]. Food Chemistry, 2007, 101(1): 65-69. DOI:10.1016/j.foodchem.2005.11.051.
[4] HEINZ V, BUCKOW R. Food preservation by high pressure[J]. Journal Für Verbraucherschutz und Lebensmittelsicherheit, 2010, 5(1): 73-81. DOI:10.1007/s00003-009-0311-x.
[5] GIM?NEZ B, GRAIVER N, CALIFANO A, et al.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parameters of a beef product subjected to chemical preservatives and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J]. Meat Science, 2015, 100: 179-188. DOI:10.1016/j.meatsci.2014.10.017.
[6] CHAMORRO A, MIRANDA F J, RUBIO S, et al. Innovations and trends in meat consumption: an application of the delphi method in Spain[J]. Meat Science, 2012, 92(4): 816-822. DOI:10.1016/j.meatsci.2012.07.007.
[7] KAUR B P, KAUSHIK N, RAO P S, et al. Effect of high-pressure processing on physical, bio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lack tiger shrimp (Penaeus monodon)[J].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2013, 6(6): 1390-1400. DOI:10.1007/s11947-012-0870-1.
[8] MARCHETTI L, ARGEL N, ANDR?S S C, et al. Sodium-reduced lean sausages with fish oil optimized by a mixture design approach[J]. Meat Science, 2015, 10(4): 67-77. DOI:10.1016/j.meatsci.2015.02.005.
[9] O’FLYNN C C, CRUZ-ROMERO M C, TROY D J,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high-pressure treatment in the reduction of salt levels in reduced-phosphate breakfast sausages[J]. Meat Science, 2014, 96(3): 1266-1274. DOI:10.1016/j.meatsci.2013.11.010.
[10] O’FLYNN C C, CRUZ-ROMERO M C, TROY D J,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high-pressure treatment in the reduction of phosphate levels in breakfast sausages[J]. Meat Science, 2014, 96(1):633-639. DOI:10.1016/j.meatsci.2013.08.028.
[11] YAMAMOTO K. Electron microscopy of thermal aggregation of myosin[J].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1990, 108(6): 896-898.
[12] SHARP A, OFFER G.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gels from myosin molecules[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1992, 58(1): 63-73. DOI:10.1002/jsfa.2740580112.
[13] YALDAGARD M, MORTAZAVI S A, TABATABAIEF. The principles of ultra-high pressure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ood processing/preservation: a review of microbiological and quality aspects[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8, 7(16): 2739-2767.
[14] SIMONIN H, DURANTON F, LAMBALLERIE M D. New insights into the high-pressure processing of meat and meat products[J].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 2012, 11(3): 285-306. DOI:10.1111/j.1541-4337.2012.00184.x.
[15] SUN X D, HOLLEY R A.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effects on the texture of meat and meat products[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0, 75(1): R17-R23. DOI:10.1111/j.1750-3841.2009.01449.x.
[16] FERN?NDEZ-MART?N F, FERN?NDEZ P, CARBALLO J, et al. Pressure/heat combinations on pork meat batters: protein thermal behavior and product rheological properti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1997, 45(11): 4440-4445. DOI:10.1021/jf9702297.
[17] CHAN J T Y, OMANA D A, BETTI M. Application of 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to improve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ale, soft, and exudative (PSE)-like turkey meat[J]. Innovative Food Scienc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1, 3(12): 216-225. DOI:10.1016/j.ifset.2011.03.004.
[18] OMANA D A, PLASTOW G, BETTI M. The use of β-glucan as a partial salt replacer in high pressure processed chicken breast meat[J]. Food Chemistry, 2011, 129(3): 768-776. DOI:10.1016/j.foodchem.2011.05.018.
[19] HUGAS M, GARRIGA M, MONFORT J M. New mild technologies in meat processing: high pressure as a model technology[J]. Meat Science, 2002, 62(3): 359-371. DOI:10.1016/S0309-1740(02)00122-5.
[20] SIKES A K, TUME R K. Effect of processing temperature on tenderness, colour and yield of beef steaks subjected to high-hydrostatic pressure[J]. Meat Science, 2014, 97(2): 244-248. DOI:10.1016/j.meatsci.2013.12.007.
[21] CREHAN C M, TROY D J, BUCKLEY D J. Effects of salt level and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processing on frankfurters formulated with 1.5 and 2.5% salt[J]. Meat Science, 2000, 55(1): 123-130. DOI:10.1016/S0309-1740(99)00134-5.
[22] IWASAKI T, NOSHIROYA K, SAITOH N, et al. Studies of the effect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pretreatment on thermal gelation of chicken myofibrils and pork meat patty[J]. Food Chemistry, 2006, 95(3): 474-483. DOI:10.1016/j.foodchem.2005.01.024.
[23] HSU K C, KO W C. Effect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on aggregation and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tilapia (Orechromis niloticus) myosin[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1, 66(8): 1158-1162. DOI:10.1111/j.1365-2621.2001.tb16098.x.
[24] KO W C, JAO C L, HSU K C. Effect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on molecular conformation of tilapia (Orechromis niloticus) myosin[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3, 68(4): 1192-1195. DOI:10.1111/j.1365-2621.2003.tb09623.x.
[25] CARBALLO J, COFRADES S, SOLAS M T, et al. High pressure/thermal treatment of meat batters prepared from freeze-thawed pork[J]. Meat Science, 2000, 54(4): 357-364. DOI:10.1016/S0309-1740(99)00110-2.
[26] CAO Y, XIA T, ZHOU G, et al. The mechanism of high pressure-induced gels of rabbit myosin[J]. Innovative Food Scienc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2, 12(3):1641-46. DOI:10.1016/j.ifset.2012.04.005.
[27] ZHU Z, LANIER T C, FARKAS B E, et al. Transglutaminase and high pressure effects on heat-induced gelation of Alaska pollock (Theragra chalcogramma) surimi[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4, 13(1): 154-160. DOI:10.1016/j.jfoodeng.2014.01.022.
[28] ZHOU A, LIN L, LIANG Y, et a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tural actomyosin from threadfin bream (Nemipterus spp.) induced by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J]. Food Chemistry, 2014, 15(6): 402-407. DOI:10.1016/j.foodchem.2014.02.013.
[29] PAZOS M, M?NDEZ L, GALLARDO J M, et al. Selective-targeted effect of high-pressure processing on proteins related to quality: a proteomics evidence in Atlantic Mackerel (Scomber scombrus)[J].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2014, 7(8): 2342-2353. DOI:10.1007/s11947-013-1250-1.
[30] MARCOS B, MULLEN A M. High pressure induced changes in beef muscle proteome: correlation with quality parameters[J]. Meat Science, 2014, 97(1): 11-20. DOI:10.1016/j.meatsci.2013.12.008
[31] BOLUMAR T, ANDERSEN M L, ORLIEN V. Mechanisms of radical formation in beef and chicken meat during 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evaluated by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detection and the addition of antioxidants[J]. Food Chemistry, 2014, 15(6): 422-428. DOI:10.1016/j.foodchem.2013.10.161.
[32] CHEN X, CHEN C, ZHOU Y, et al. Effects of 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on the thermal gelling properties of chicken breast myosin containing κ-carrageenan[J]. Food Hydrocolloids, 2014, 40(2): 262-272. DOI:10.1016/j.foodhyd.2014.03.018.
[33] TINTCHEV F, BINDRICH U, TOEPFL S, et al.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temperature modeling of frankfurter batters[J]. Meat Science, 2013, 94(3): 376-387. DOI:10.1016/j.meatsci.2013.02.012.
[34] BUCKOW R, SIKES A, TUME R. Effect of high pressure o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eat[J].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2013, 53(7): 770-786. DOI:10.1080/10408398.2011.560296.
[35] ISHIOROSHI M, JIMAK S, YASUI T. Heat-induced gelation of myosin: factors of pH and salt concentrations[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1979, 44(5): 1280-1284. DOI:10.1111/j.1365-2621.1979.tb06419.x.
[36] YAMAMOTO K, SAMEJIMA K, YASUII T. Heat-induced gelation of myosin filaments[J].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Chemistry, 1988, 52(7): 1803-1811. DOI:10.1271/bbb1961.52.1803.
[37] HUPPERTZ T, FOX P F, KELLY A L. High pressure treatment of bovine milk: effects on casein micelles and whey proteins[J]. Journal of Dairy Research, 2004, 71(1): 97-106. DOI:10.1017/S002202990300640X.
[38] YAMAMOTO K, HAYASHI S, YASUI T. Hydrostatic pressure-induced aggregation of myosin molecules in 0.5 M KCl at pH 6.0[J].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93, 57(3): 383-389. DOI:10.1271/bbb.57.383.
篇2
【關鍵詞】 心力衰竭;丙種球蛋白;IgG抗體;心功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103
在慢性心力衰竭中患者出現死亡的常見原因在于擴張型心肌病, 相關研究發現這一疾病會受到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影響, 因此提升患者自身免疫力、改善心功能是治療心力衰竭的重點[1]。丙種球蛋白可調節內皮細胞與白細胞粘附, 減少心臟細胞凋亡, 對心功能起到改善作用, 目前在臨床上應用廣泛。本院基于這一背景, 研究了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丙種球蛋白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共64例, 隨機分為觀察組A與觀察組B, 每組32例。選取同期健康體檢正常者30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A中男20例, 女12例;年齡41~76歲, 平均年齡(59.3±6.2)歲;按照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 19例患者處于Ⅲ級, 13例患者處于Ⅵ級。觀察組B中男18例, 女14例;年齡43~77歲, 平均年齡(58.7±6.4)歲;按照NYHA心功能分級, 18例患者處于Ⅲ級, 14例患者處于Ⅳ級。三組患者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觀察組A采用傳統模式治療, 通過利尿劑、強心苷、多巴胺及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類藥物治療。觀察組B在上述基礎上另加用丙種球蛋白治療, 具體操作如下:對患者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 根據患者體質量每千克靜脈滴注400 mg, 連續滴注5 d。治療3個月之后檢測患者IgG抗體情況。
每位研究對象均取其肘靜脈血樣, 將3 ml血氧按照每分鐘3000轉的速度離心15 min將血清分離, 靜置在-70℃冷柜中保存待測。在患者入院24 h內檢測其超聲心動圖, 對患者心功能予以評估并測量患者心臟大小。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患者IgG抗體研究 統計兩組研究對象IgG抗體情況, 組間對比治療前后觀察組與健康對照組數值差異, 詳情如下:對照組研究對象IgG檢測平均值為(0.0299±0.0152), 觀察組A IgG檢測平均值為(0.0953±0.0455), 觀察組B IgG檢測平均值為(0.0303±0.0203)。
觀察組A在治療后與對照組IgG抗體診斷數值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心功能研究 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情況, 對比組間LVEDD與LVEF診斷數值, 心功能變化情況如下:觀察組A治療前LVEDD為(58.81±9.99)mm、LVEF為(36.77±11.05)%, 治療后LVEDD為(53.31±9.44)mm、LVEF為(38.06±10.77)%;觀察組B治療前LVEDD為(59.69±9.61)mm、LVEF為(36.13±9.97)%, 治療后LVEDD為(50.06±10.21)mm、LVEF為(46.16±12.19)%。觀察組A與觀察組B在治療前兩項診斷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兩組心功能均有改善, 但觀察組B的LVEDD與LVEF診斷數值改善程度更大, 兩組治療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年來, 臨床研究上進一步證明了患者自身免疫抗體對疾病的影響, 包含抗肌球蛋白抗體、β-腎上腺素能受體抗體、ATP載體抗體、ADP載體抗體等, 均具有較高的特異性以及敏感性, 對擴張型心肌患者者密切相關[2]。因此, 在臨床治療上發病機制的研究與病因、免疫等方面的干預成為了早期治療疾病的新靶點。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 在治療后觀察組AIgG抗體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 但觀察組B治療后IgG抗體已經明顯低于觀察組A, 且與正常對照組差異較小。心功能方面, 觀察組A與觀察組B在治療前LVEDD與LVEF診斷數值差異并不大, 治療后兩組患者心功能情況均有明顯改善, 但相對之下加用了丙種球蛋白的觀察組B改善程度更大。
IgG抗體親和力較強, 廣泛存在于人體血液中, 在免疫球蛋白中屬于二次免疫應答的重要參與部分, 能夠參與心室重構與心肌損傷, 對機體免疫反應產生誘發作用, 從而加大心力衰竭程度, 因此治療上應抑制IgG抗體程度[3]。丙種球蛋白能夠對β-腎上腺素能受體抗體產生中和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心臟細胞凋亡程度, 對IgG抗體免疫吸附直至清除, 改善心肌重塑及心功能狀態[4]。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通過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能夠通過對患者免疫機制的調節達到提升心功能的效果, 干預患者IgG抗體, 讓患者可得到更安全的治療, 并在短時間內心功能得到更佳改善, 對患者后期治療及預后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莫新玲, 謝福生, 侯廣道. 丙種球蛋白治療擴張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及免疫研究.重慶醫學, 2013, 42(27):3249-3250.
[2] 陳惠香, 刁志英, 李明, 等.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對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兒B型利鈉肽及心功能的影響. 現代醫藥衛生, 2012, 28(18):2743-2744.
[3] 莫新玲, 謝福生, 嚴冬雪, 等.抗心肌肌凝蛋白重鏈自身抗體IgG亞類與慢性心力衰竭的關系.廣東醫學, 2009, 30(6):856-858.
篇3
【關鍵詞】 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微球蛋白;老年糖尿病;臨床應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021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癥狀的代謝類疾病, 主要是由于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障礙或者胰島素生物作用受損而導致發病[1]。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的慢性代謝疾病, 其病情復雜, 療程漫長, 目前在醫學上還沒有徹底根治的技術手段和方法。本研究就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及β2微球蛋白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臨床檢查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統計分析,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30例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其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齡58~96歲, 平均年齡(74.93±7.15)歲。另選取30例體檢健康者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齡55~94歲, 平均年齡(73.44±7.67)歲,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均進行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生化檢測, 具體如下:①兩組受檢者檢查前保持空腹及靜息狀態;②采集受檢者晨起第一次尿液;③將采集的尿液樣本采用免疫學實驗檢測出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統計比較兩組尿液檢測中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尿檢指標水平正常標準為:尿白蛋白<14.8 mg/L, 免疫球蛋白 G<5.45 g/L, β2微球蛋白<154 μg/L, 臨床檢測指標數值超過正常范圍即為陽性。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尿檢結果中, 尿白蛋白水平(16.28±2.62)mg/L,
免疫球蛋白 G水平(14.26±3.97)g/L, β2微球蛋白水平(212.36±
12.36) μg/L,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28±1.29)mg/L、(5.17±
1.99)g/L、(108.37±9.36) μg/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上一種十分常見的慢性終身性代謝綜合征疾病, 主要是由于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分泌功能出現障礙性受損, 導致的一組以高血糖量為特征的新陳代謝性疾病, 具有病情復雜、治愈困難、療程漫長以及發病率高等特點[2]。糖尿病的致病機制較為復雜, 醫學上尚未有明確結論, 其致病因素主要有遺傳、年齡、種族以及患者的生活方式等。到目前為止, 遺傳、年齡與種族等因素醫學上還無法控制, 但是可以對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行干預, 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病幾率。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機體代謝功能低下, 體內多個組織器官出現功能性弱化, 再加上體內脂肪、蛋白質的流失, 一般會伴有身體內部臟器的功能性衰退, 導致出現血管、心臟、腎臟以及眼睛等重要器官的損傷,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研究表明, 糖尿病由于胰島素分泌異常所致, 而胰島素是由β2微球蛋白細胞合成和分泌, 同患者體內的特異受體相結合引發代謝循環, 整個過程中任意環節出現異常都會引起糖尿病的發生[3]。早期及時有效的診斷、治療和護理干預對于控制糖尿病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的繼續升高, 調整患者的不良飲食習慣, 預防糖尿病并發癥進一步侵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的指標水平含量同糖尿病病癥密切相關, 病情嚴重程度越高, 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的含量就越高, 臨床中具有比較高的診斷參考指標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較對照組患者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與糖尿病關聯密切, 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準確性, 可以作為臨床糖尿病診斷和檢查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 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同尿液中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關系密切, 可以作為早期病情診斷與檢查的依據和參考指標, 臨床應用效果明顯, 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徐百友, 劉嘉琳, 何法霖.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β2微球蛋白檢測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檢查的臨床意義.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 2014(S1):107.
篇4
[關鍵詞]大劑量;免疫球蛋白;封閉抗體陰性;反復自然流產
自然流產也被稱為習慣性流產,指兩次懷孕在同一妊娠周內并且發生自然流產的現象,反復自然流產屬于婦產科不育癥范疇,是婦女在妊娠期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有關統計顯示,反復自然流產患者約占我國已婚育齡婦女的10%,對患者身體健康以及家庭幸福造成了巨大影響。封閉抗體缺乏是反復自然流產患者的病發原因之一,本次研究探討大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封閉抗體陰性反復自然流產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象為我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確診為封閉抗體陰性反復自然流產孕婦患者11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以及對照組各58例。觀察組年齡25~40歲,平均(33.4±1.8)歲,孕周5~12周,平均(7.8±1.5)周,其中2次流產者34例、3次流產者15例、4次流產者9例;對照組年齡24~40歲,平均(32.8±1.8)歲,孕周5~12周,平均(7.6±1.6)周,2次流產者35例、3次流產者16例、4次流產者7例。兩組患者治療前均給予尿HCG以及B超檢查并確診為宮內妊娠。
兩組患者給予封閉抗體檢測,結果均顯示為封閉抗體陰性,檢測方法如下:于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樣3mL給予酶聯免疫法檢測,使用北京所奧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檢驗試劑,檢測結果確診為封閉抗體陰性。
兩組患者均符合以下人選標準:①患者均確診為由于封閉抗體陰性而引發的復發性流產;②患者血清HCG檢查結果顯示其孕酮值>25ng/mL;③本次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且簽訂知情同意書。
同時兩組患者均符合以下排除標準:①嚴重內分泌異常、感染疾病患者;②生殖器官解剖結構異常患者;③有過往黃體酮藥物、HCG等保胎治療方法無效史患者;④由于生殖道解剖結構異常、生殖道感染、男方異常以及其他免疫異常等原因造成的患者反復性流產。
兩組患者在年齡、流產次數等資料上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傳統保胎治療,患者給予黃體酮(浙江愛生藥業有限公司,H20031099,規格:0.1g*6s)20mg肌肉注射,1次/d,給予HCG2000U注射,注射方法每2天1次,口服相關類型的保胎藥物。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大劑量免疫球蛋白(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S10970081,規格:300mg/3.0mL)靜脈注射。患者首次注射劑量400mg/kg,此后3~4周內給予300mg/kg+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滴注速度1~5mL,直至患者妊娠周數達到24周為止。此時每天為患者補充0.4mg葉酸,1次/d,維生素C100mg,3次/d,維生素E100mg,1次/d,以及孕康口服液(江西濟民可信藥業有限公司,Z10920062,規格:29mL'5支)20mL,3次/d,直至患者妊娠3個月為止。
兩組患者持續治療妊娠24周為止,患者治療期間均定期給予肝腎功能檢查,確保患者肝腎功能無異常后方可繼續治療。
1.3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患者治療期間均給予嚴密監護并定期檢查,行B超以及血清、孕酮含量檢測,患者妊娠時間直至7月以后或者分娩活嬰則被視為妊娠成功;若患者仍然出現自然流產或者B超檢查結果顯示胚胎停止發育則視為治療失敗。②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封閉抗體對照結果差異;③統計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處理數據,以(x±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x2檢驗。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妊娠成功率94.8%,對照組患者妊娠成功率65.5%,觀察組患者妊娠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封閉抗體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封閉抗體檢查結果均呈陰性,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封閉抗體呈陽性者52例,另外3例流產、3例陰性,陽性比例89.7%;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封閉抗體呈陽性者30例,另外20例流產,8例陰性,陽性比例51.7%。兩組患者治療后封閉抗體檢查結果中陽性比例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712,P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輕微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均自行緩解。其中觀察組患不良反應發生率8.6%,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8.6%,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反復自然流產患者往往歷經多次妊娠以及多次流產,嚴重者流產次數甚至高達7~8次,患者本人身心受到巨大創傷的同時也對家庭生活造成一定影響。有關研究已經證實,封閉抗體缺乏是反復自然流產患者病發的重要誘因,封閉抗體是一種抗配偶淋巴細胞的特異性lgG抗體,能夠有效抑制淋巴細胞反應、封閉母體淋巴細胞對培養滋養層的細胞毒作用、防止輔助T細胞識別胎兒抗原的抑制物、阻止母體生理免疫系統對胚胎發出攻擊。封閉抗體包括抗溫B細胞抗體、抗冷B細胞抗體、抗特異性抗體、抗TLX抗體以及抗Fc受體抗體等多種類型。孕婦體內缺乏封閉抗體,就會導致母體介面免疫保護作用不斷減弱,同時母體與胚胎之間免疫失衡,母體內排斥反應不斷占據主流,最終引發產婦妊高癥癥狀。
篇5
【關鍵詞】 免疫球蛋白類;作用機制;免疫調節
免疫球蛋白(Ig)是從健康人血液中提取的血漿制品,含有正常人血漿中所有的特異性抗體成分,其中主要是IgG及少許的IgA,IgM.Ig的應用始于原發性和獲得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癥的替代治療,后因發現它具有免疫調節功能而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其他疾病,如各種細菌和病毒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WHO制定的Ig制劑的基本質量要求如下:1)具有完整的Fab片斷和Fc部位功能的IgG單體分子,至少含90%;2)抗體具有與獻血人群相似的抗病毒抗原和抗細菌抗原的雙重功能;3)存在IgG的4種亞類且含量正常;4)不含可激活補體的IgG多聚體和血管活性肽;5)生物半衰期正常;6)不傳播肝炎病毒、HIV等疾病.大多數Ig制劑還含有IgA,可溶性CD4,CD8和HLA分子以及某些細胞因子,Ig的半衰期約為3周,Ig上的Fc段可與巨噬細胞、B細胞及其他細胞的Fc受體結合并進行信號傳遞.由于IgG來源于數目眾多的供血者,因而含有各種不同的抗原結合部位,通過與T細胞受體的不同部位結合來調節T細胞功能.
1 免疫調節機制
1.1 封閉Fc受體 Nagata [1] 在給予25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患者Ig后發現,所有患者血小板數迅速增多,但將IgG的Fab段輸注給另外一些ITP患者,卻未見血小板增多,因此認為Ig是通過Fc段阻斷巨噬細胞上的Fc受體(FcR)而抑制巨噬細胞對抗體披覆的血小板的破壞和清除.Cormick等 [2] 在使用Ig治療多發性系統性硬化癥中又證實了Ig同樣可封閉T細胞上的FcR.多發性系統性硬化癥的發生是由于激活的T細胞表達細胞黏附因子如整合素和選擇素,使之易于穿過內皮細胞通過血腦屏障而進入腦組織,引起一系列炎癥反應,而Ig可封閉T細胞表面的FcR,通過對受體的調節阻止T細胞激活.Ig通過與免疫細胞表面的FcR結合,使FcR失去對前炎癥刺激因子的反應,最終阻斷靶細胞的免疫激活,抑制免疫反應的發生. 1.2 調節炎癥性細胞因子的合成和釋放 體內外實驗結果表明,Ig可調節細胞因子的生成.Wang等 [3] 報道,可抑制細菌脂多糖誘導的T細胞產生IL-2,IL-10,TNFβ,IFN-γ,還可抑制細菌脂多糖刺激下培養24h的淋巴細胞產生各種淋巴因子,但對單核細胞無效.IL-6是造血干細胞的激活劑,參與T和B細胞的分化,可使表達lL-6的單核細胞數目減少,但可使血漿中IL-6水平明顯上升,提示Ig不僅可促進IL-6的表達,同時也可促進其釋放.動物實驗結果表明,Ig對某些細胞因子產生的調節是通過控制其轉錄水平而實現的,目前已被證實的受這種轉錄調節的細胞因子有IL-6,TNF-γ,IL-1,IL-8.Ig與FcRs的作用還可導致細胞內第二信使環磷酸腺苷水平升高,從而激活環磷酸腺苷依賴的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最終通過相應的信號傳導途徑調節細胞因子的產生.Ig中包含某些細胞因子的特異性中和抗體,其存在也可下調某些細胞因子的水平 [4] .
1.3 抑制補體的激活 Ig可結合補體C 3b ,C 4b 片段,阻斷其與靶細胞的結合.Forssman休克是以肺水腫和肺出血為主要表現的典型的補體介導的免疫病理反應,當給豚鼠注射兔抗Forssman血清后,豚鼠在幾分鐘后即死亡.若立即給予Forssman休克的豚鼠注射Ig,則75%的豚鼠可獲存活 [5] .給予皮肌炎患者注射Ig也可發現其小血管內C 3b ,C 5b 的沉積明顯減少,提示Ig對補體有抑制作用.目前Ig抑制補體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有人認為Ig可抑制C 3 轉化酶,阻止紅細胞對C 4 的攝取.
1.4 促進內源性IgG的清除 內源性IgG水平的調節主要依賴于機體對其分解代謝的強弱.當體內IgG水平增高時,過多的IgG與保護性受體FcRn結合,使IgG的分解加強,從而維持IgG的水平.Xu等 [6] 認為,內皮細胞可表達IgG的保護性受體FcRn,在酸性環境中FcRn與IgG具有較強的親和力,而在中性環境中二者親和力明顯下降.內皮細胞對IgG的攝取是通過液相的胞飲作用而使之進入細胞內的核內體,在核內體中(酸性)FcRn與IgG緊密結合,但當核內體再次移至細胞表面時由于接觸了中性的血漿環境而二者親和力迅速下降,IgG被重新釋放入血,保持血漿中IgG的動態平衡,而在核內體中未與FcRn結合的IgG則被轉運至溶酶體內降解.FcRn也可結合外源性IgG,Ig的輸入加大FcRn負荷,從而抑制與內源性IgG的結合,因此無 論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內源性IgG皆不與 FeRn結合而被轉運至溶酶體被分解,從而清除體內的致病性IgG.Ig的這種清除作用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
1.5 中和自身抗體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是由于體內自身反應性B淋巴細胞產生大量的自身抗體作用于自身抗原,導致組織細胞的破壞.Ig含有正常人體內的抗特異性自身抗體的抗體,可與自身抗體的可變區結合,從而減少與抗原的結合.
1.6 中和上層抗原 上層抗原是來源于微生物的抗原物質,例如葡萄球菌內毒素B(SEB),可激活T細胞,使其表達特異的T細胞受體Vβ序列,并有較強的親和力,同時SEB與Ⅱ型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復合物分子的某些區域相結合.上層抗原在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復合物分子和T細胞受體分子間架起橋梁而進一步促進T細胞激活,而Ig也可結合T細胞受體Vβ序列,從而競爭性地抑制SEB與β序列的結合,阻止T細胞受體與上層抗原的相互作用,最終抑制T細胞激活.上層抗原同樣可激活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實驗結果表明,SEB可激活巨噬細胞產生大量的細胞因子,如IL-6,TNF,而Ig可通過其F(ab′)2片段阻止這種激活作用 [7] .
1.7 調節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的增殖與凋亡 Ig可抑制淋巴細胞的增殖,這種作用主要是通過干擾調控細胞生長和死亡的基因表達來實現.在體外,Ig可抑制細胞對植物血凝素、刀豆素A及美洲商陸有絲分裂原的促增殖反應.此外,Ig對細胞因子網絡的調節也對淋巴細胞的增殖產生正調節作用,例如IL-4水平的下降可抑制Th0細胞向Th2的分化,而IL-2的存在可以誘導T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因此Ig在體內可通過上調IL-2水平,下調T細胞增殖來維持T細胞數目的穩定.此外,Ig中的其他成分,如可溶性CD 4 分子可通過抑制Ⅱ型人體白細胞抗原與膜CD 4 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干擾抗原的呈遞,最終阻止T細胞的激活和擴增 [8] .
1.8 其他作用 Ig可通過間接作用使神經髓鞘修復.在膠質細胞及其前體細胞的抗體介導性的補體損傷過程中起著保護作用,它是通過抗體聯合介導的,而不影響補體激活過程.這種對炎癥過程的抑制作用,可能是Ig發揮髓鞘修復作用的基礎 [9] .Ig具有腦組織的局部作用,對腦脊液有滲透性,因血管-神經屏障在神經根部及神經末端不完整,Ig可自由地在這些部位進入神經而發揮系統和局部的作用.
2 臨床應用
Ig是機體免疫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在免疫調節和防御感染中起著重要作用.Ig的應用包括替代療法(一般應用劑量為每月0.4g/kg)和大劑量療法(每月2g/kg),分別用于治療不同疾病.
2.1 替代療法 Ig可升高抗體缺乏或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患者IgG水平,降低急性感染發生率.Ig替代治療低丙種球蛋白血癥,可使體內IgG,IgM,IgA及球蛋白量均明顯升高.Ig與抗生素聯合治療嚴重感染,療效顯著,亦可行大劑量間歇療法,獲得理想的療效.
2.2 獲得性免疫缺陷病 先天性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嬰兒接受Ig后細菌感染和敗血癥發生率降低,細胞免疫功能增強,可提高存活率.
2.3 感染性疾病的輔助治療 Ig具有調理素及特異性抗體作用,增加吞噬細胞殺菌能力,具有較強的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對B組β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細胞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有確切療效,也可用于燒傷后預防綠膿桿菌感染.
2.4 自身免疫性疾病 Ig可用于治療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格林-巴利綜合征、多發性硬化、急性脊髓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及狼瘡性腎炎等,其次為皮肌炎、類風濕關節炎及系統性硬皮病.研究結果表明,大劑量Ig(每月2g/kg)對機體具有明顯的免疫調節作用,已應用于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
3 不良反應
Ig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約為5%,大多發生在首 次輸注時,常見的癥狀有惡心、頭疼、寒戰、皮疹和背痛,但反應大多輕微.發生不良反應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IgG激活補體級聯反應,隨即釋放過敏毒素及C3a,C5a;2)血管活性蛋白酶,如前激肽釋放酶激活劑或前激肽釋放酶的釋放;3)某些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如單核細胞來源的IL-6,IL-10及由于組織損傷血小板聚集引起的血栓素β 2 、前列環素E 2 、組織胺等.
【參考文獻】
[1] Nagata S.Apoptosis by death factor[J].Cell,1997,88:355.
[2] Cormick JK,Tripp TJ,Olmste SB,et al..Development of streptoccal pyrogentic exotoxin C vaccine toxoids that are protective in the rabbit model of toxic shock syndrome[J].J Immunol,2000,165:2306.
[3] Wang CL,Wu YT,Lee CJ,et al..Decrease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after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J].J Pediatr,2002,141:560.
[4] Frank1VIM,Miletic VD,Jiang H.Immunoglobulin inthe control of complement action[J].Immunol Res,2001,22:137.
[5] Ronald AS.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consensLis state-ment[J].Allergy Clin Immunol,2001,108:S139.
[6] Xu C,Poirier B,Van Huyen JP,et al..Modul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 function by normal polyspeeitic human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a possible mehanism of action invascular disease[J].Am J Pathol,1998,153:1257.
[7] Hengarmer MO.The biochemistry of apoptosis[J]. Nature,2000,407:770.
[8] Fazekas F,Deisenhammer F,Strasser FS,et al..Ran-domised placeo-controlled trial of monthly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herapy in replapsing-remitting sclerosis[J].Lancet,1997,349:589.
篇6
[關鍵詞] 小兒喘息性疾病;血清總免疫球蛋白E;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
[中圖分類號] R72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7(b)-006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etection of total serum immunoglobulin E(tIgE) and 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 in diagnosis of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allergic disease. Methods 60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allergic disease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1 to Sept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another 30 cases of healthy children was as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lready been diagnosised as respiratory allergic disease.Serum tIgE and sIgE was measur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and the relevant results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Levels of serum tIgE and sIg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spectively was (501±219) U/ml and (3450±1240) U/L,which was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allergic disease;Total serum immunoglobulin 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
小兒喘息性疾病是臨床兒科一種常見的小氣道疾病[1-2],其臨床表現是以特異性或非特異性小氣道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病癥[3]。臨床治療棘手,且早期診斷困難。相關研究表明,小兒喘息性疾病同免疫球蛋白E關系緊密[4]。有學者指出,血清總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越高,其喘息的發作率越高[5],但在實際研究中發現部分患兒血清總免疫球蛋白含量并未升高,而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本研究通過對本院60例喘息性疾病患兒體內總免疫球蛋白E(tIgE)及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sIgE)水平進行檢測,探討其與小兒喘息性疾病的相關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1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60例喘息性疾病患兒作為觀察組,另外選取同期體檢健康的30例小兒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42例,女18例,年齡3個月~9歲,平均(2.2±1.5)歲;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個月~10歲,平均(2.6±0.9)歲。觀察組中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16例,支氣管哮喘患兒24例,毛細支氣管炎患兒20例。病例納入標準:所有患兒符合《實用兒科學》中關于喘息性疾病的診斷標準。病例排除標準[6]:患有嚴重心、腎、神經系統疾病的患兒,異物吸入、小氣道發育異常、先天性發育畸形的喘息性疾患及已經接受糖皮質激素和免疫調節劑等治療的患兒。對照組中排除家族及個人過敏疾病史。兩組兒童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兒童均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tIgE,其試劑盒購自上海森胸有限科技實業公司,操作按試劑盒說明逐步進行,酶標儀選擇BIO-RAD公司提供的550型;sIgE檢測采取歐蒙印跡法檢測,血清不需稀釋,用平板掃描儀掃描實驗條,并用歐蒙專用EUROlineScan分析軟件進行結果分析。注意鑒別抗原檢測抗原著色的深淺,檢測標準[7]:tIgE>200 U/ml則視為陽性;sIgE>350 U/L視為過敏原檢測陽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相關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tIgE及sIgE水平的比較
觀察組兒童血清tIgE及sIgE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觀察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過敏癥狀的檢查結果
60例喘息性疾病患兒中,65%患兒(36/60)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偏高,另外變態反應癥狀患兒27例,占45%。
2.3 tIgE或sIgE檢測喘息性疾病的靈敏度
單獨采用血清tIgE檢測的靈敏度為67%,單獨采用sIgE檢測的靈敏度為65%,兩者聯合檢測的靈敏度為78%,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線下面積為89%(圖1)。
3 討論
小兒喘息性疾病是兒科較為常見的疾病[8]。研究發現,遺傳、感染、過敏或免疫性質改變等因素均是造成小兒喘息性疾病的重要原因[9]。其作用器官主要以小氣道和毛細支氣管炎、喘息性氣管炎、哮喘為主要癥狀[10],且此3類病癥相互作用密切。研究發現,喘息性疾病患兒體內CD4+相對于CD8+顯著升高[11],兩者比例相對增高。小氣道由于變應原刺激發生變態反應,免疫β細胞大量增多,免疫球蛋白E的合成增多[12],炎癥細胞加速了炎性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IL)-1、IL-8、腫瘤壞死因子的水平,造成氣管支氣管痙攣,引起氣道高反應,成為喘息性疾病的誘因。
研究[13]表明,喘息性疾病患兒的tIgE水平升高,其發病原因同Ⅰ型變態反應具有顯著相關性,而免疫球蛋白E升高是Ⅰ型變態反應發生的基礎,也是喘息性疾病反復發作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中,喘息性疾病患兒的tIgE和sIgE水平較健康正常兒童顯著升高,說明喘息性疾病患兒血清tIgE、sIgE水平同疾病發生具有一定的關系,同以往的報道結果一致。由此說明,早期檢測患兒血清tIgE和sIgE水平有助于及時發現過敏體質[14],排除其他疾病,及時給予早期治療,有利于改變病情,且對于病情預后具有指導性意義。
在研究tIgE對于喘息性疾病的診斷意義中可見,已確診的患兒中部分經tIgE檢測結果正常,而sIgE顯示結果為陽性,說明兩者診斷可以進行互補,且本研究結果也說明,單一采用任何一種作為檢驗方法的結果都不可靠,仍然存在較大的差異。本研究通過采用ROC曲線發現,單獨應用tIgE檢測的靈敏度為67%,單獨應用sIgE檢測的靈敏度為65%,但兩者聯合檢測的靈敏度為78%,且ROC曲線下面積為89%,說明在實際工作中應當將tIgE和sIgE聯合檢測做為診斷手段,才能提高檢驗的準確性。
此外,喘息性疾病的發生與外界過敏原的激發及年齡的不同有關[15]。有研究表明,喘息性疾病患兒中發生支氣管炎時,血清sIgE陽性率較低,其發生原因可能與毛細支氣管炎產生免疫球蛋白E的能力低有關,而且毛細支氣管炎喘息發作也會受到其他相關因素的作用,但這方面的研究還較為欠缺。但不論怎樣,應用特異性變應原檢測是目前檢測變態反應的重要手段,臨床上對于tIgE和sIgE檢測的界值仍然較難確定,今后還需要更多臨床研究,確定兩者最佳的診斷值,以期提高小兒喘息性疾病的檢出率。
綜上所述,小兒喘息性疾病同免疫球蛋白水平具有密切的關系,采用血清tIgE和sIgE聯合檢測可以顯著提高小兒喘息性疾病的檢出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肖偉紅,彭解華.喜炎平、氨溴索分別聯合霧化吸入治療小兒喘息性肺炎的效果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107-108,113.
[2] 張成曄,錢素云,曾健生,等.小兒肺不張病例中塑型性支氣管炎的診斷治療[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41(9):832-834.
[3] 陳凱.兒內科小兒氣管異物誤診原因分析及應急處理措施[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33):3809-3810.
[4] 苗進,蔣治勤,李艷,等.急性毛細支氣管炎并發心肌損害患兒心肌肌鈣蛋白的測定及臨床意義[J].陜西醫學雜志,2010,39(1):119,128.
[5] 周嬌妹,林建軍,徐勇,等.多因素干預毛細支氣管炎后喘息的療效及對血嗜酸性粒細胞和免疫球蛋白E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4):120-124.
[6] 張淳.細辛腦靜脈滴注聯合可必特霧化吸入佐治毛細支氣管炎50例療效分析[J].西部醫學,2011,23(5):904,907.
[7] 郭向陽.N-乙酰半胱氨酸輔助治療支氣管肺炎83例療效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1,40(5):625-626.
[8] 鄒欣茹.捏脊療法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3):179-180.
[9] 許錦姬.小兒喘息性疾病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24):3752-3753.
[10] 李成瑤,付娟,陳虹.小兒喘息性疾病病因及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23):3601-3604.
[11] 陳璐,陳艷萍,黃建寶.喘息性支氣管肺炎患兒T細胞亞群變化的相關性研究[J].醫學臨床研究,2012,29(1):39-40.
[12] 劉中國,王艷燕,王蓮蕓,等.支氣管哮喘血清E-選擇素與IgE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1,21(4):431-434.
[13] Sturm,GJ,Schuster,C,Kranzelbinder B,et al.Asymptomatic sensitization to hymenoptera venom is related to total immunoglobulin E levels[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9,148(3):261-264.
[14] 吳曉波,何勇,諸彭偉.不同年齡組喘息患兒體外過敏原分析[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0,17(1):61-62.
篇7
關鍵詞:紫球藻;抗菌蛋白;純化;性質
中圖分類號:Q949.2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8-~1587-03
Purification an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microbial Protein from
Porphyridium cruentum
CHEN Xiao-qing1,ZHENG Yi2,LIN Xiong-ping3
(1.Department of Bi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zhou Normal College, Zhangzhou 363000,Fujian,China; 2. Fujian Higher Educ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Development and Neural Biology,College of Life Sciences/Fujian Normal Univerity, Fuzhou 350108,China; 3. Department of Biology Technology, Ningde College, Ningde 352100, Fujian,China)
Abstract: An antibiotic protein was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Porphyridium cruentum by ammonium sulfate precipitation andchromatography on HA. According to SDS-PAGE determination, the protein appeared two bands with molecular weight of 21kD and 30kD. The protein was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change. The protein consisted of seventeen kinds of amino acids, among which the content of Glu, Gly and Asp was high respectively. The purified protein had strong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Antifungal activities were stronger than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in the antimicrobial protein of Porphyridium cruentum.
Key words: Porphyridium cruentum; antimicrobial protein; pur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植物含有豐富的抗菌蛋白,有數百種之多,如蘿卜[1]、尾穗莧[2]、銀杏[3]和葫蘆種子[4]中的抗菌蛋白以及幾丁質酶、葡聚糖酶、蛋白酶抑制劑、核糖體失活蛋白等[5],它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Melo等[6]報道沙菜(紅藻類)的粗蛋白具有抗真菌作用及從墨角藻中提取的類凝集素能抑制大腸桿菌和腦膜炎雙球菌生長;陳國強等[7]研究發現,3種大型海藻的粗蛋白對6種植物病原真菌的菌絲生長及孢子萌發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但目前對微藻抗菌蛋白的研究報道較少。
紫球藻(Porphyridium cruentum)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單細胞紅藻,具有獨特的物理特征,在生長過程中能合成多種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生物活性物質。前期的研究發現紫球藻的蛋白質提取物具有抗菌活性[8]。本試驗對此抗菌蛋白進行了分離純化,并測定了其部分性質,為進一步開展微藻資源的研究提供參考。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試驗藻種為紫球藻,引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KOCH培養基進行振蕩培養,培養光照強度為3 000 μmol/(m2?s),光周期為12 h光照/12 h黑暗,培養溫度為25~30℃,取對數期(培養10 d后)的培養物,離心洗滌,收集藻泥,4℃保存備用。菌種來自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6種細菌)和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6種真菌)。
1.2方法
1.2.1抗菌蛋白質的分離純化將紫球藻泥懸浮于pH值為6.8的10 mmol/L磷酸緩沖液(PBS)中,反復凍融,結合超聲波破碎,離心,取上清液,加入硫酸銨至飽和度為55%,充分攪勻,置4℃冰箱保存12h后離心,收集沉淀并溶于少量的PBS中,透析,離心,獲上清液,即為紫球藻蛋白提取物,檢測抗菌活性,獲得抗菌蛋白粗品,4℃保存。
將適量濃縮后的抗菌蛋白粗提液上羥基磷灰石(HA)柱層析,用pH值為6.8的1 mmol/L PBS預平衡HA(1.8cm×30cm層析柱),上樣量2 mL,以離子強度不斷增加的PBS(分別為1、5、50、100、200 mmol/L,pH值為6.8并加入0.1 mol/L NaCl)洗脫,洗脫速度為20 mL/h,樣品4 mL/管,分部收集洗脫液,測定280 nm的吸光度(A),待A280<0.01時換洗脫液。以考馬斯亮藍染色法(CBB-G250)測定蛋白質濃度,用不連續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PAGE)測定純度,在室溫下用日立U-3400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其吸收光譜[9]。
1.2.2測定蛋白質亞基分子量參考Laemmli的方法[10],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SDS-PAGE)測定蛋白質亞基分子量,分離膠濃度為12%,濃縮膠濃度為3.9%。
1.2.3氨基酸組成分析取純品1 mg,加入6 mol/L鹽酸,至安瓿瓶中120℃水解6 h,用去離子水反復沖洗去除鹽酸,采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動分析儀測定氨基酸組成。
1.2.4抑菌活性的測定純化后的蛋白質,配制成10 mg/mL的溶液,參照文獻[11],采用圓形紙片法測定其抑菌活性,觀察結果并測量抑菌圈直徑的大小。各個步驟均按無菌條件操作,每個樣品設2個平行樣,取平均值。
1.2.5熱穩定性分析純化的抗菌蛋白質(10 mg/mL)分別置于50~100℃處理30 min,每10℃ 1個溫差,以最敏感菌為指示菌,測定其抑菌活性。
2結果與分析
2.1抗菌蛋白的分離純化
紫球藻蛋白提取液以HA柱層析,在洗脫過程中,隨磷酸鹽離子濃度的提高而逐漸出現一個鮮艷的粉紅色洗脫峰(圖1),收集此洗脫部分并透析濃縮,以產黃青霉為指示菌進行檢測,具有抗菌活性,即為收集的抗菌蛋白。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此抗菌蛋白吸收光譜,在545nm有特征性吸收峰。以抗菌蛋白溶液在最大可見光吸收峰波長的吸光度與蛋白質的特征吸收值之比來表示純度,可得A545/A282=5.23。抗菌蛋白電泳(PAGE)得到1條帶,說明經過1次HA柱層析即可得到純化的蛋白。
2.2抗菌蛋白的性質
2.2.1亞基分子量紫球藻抗菌蛋白的SDS-PAGE顯示出2條帶(圖2),表明是由2個亞基組成,通過與標準蛋白的相對遷移率(Rf)比較,它們的分子量為21.0 kD與30.0 kD。
2.2.2氨基酸組成氨基酸測定結果見表1,可知除色氨酸全部被破壞未測出以外,紫球藻抗菌蛋白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為天冬氨酸與甘氨酸含量,組氨酸與胱氨酸含量最少。
2.2.3抑菌活性從表2可以看出,純化的紫球藻抗菌蛋白對6種真菌和4種細菌有抑制活性。對產黃青霉的抑制活性最為明顯,對細菌的抑制不如對真菌的抑制作用強。紫球藻抗菌蛋白對各個真菌的抑制活性并不完全相同,這也與許多報道的抗菌蛋白性質相一致。
2.2.4熱穩定性以產黃青霉為指示菌做抑菌試驗,紫球藻抗菌蛋白在50℃處理30 min后仍有抗菌活性,在60℃處理30 min后抗菌活性消失,說明此抗菌蛋白對溫度較為敏感。
3討論
國內外研究人員已進行了大量關于植物抗真菌蛋白的研究,并從70多種植物中發現了170余種具抗真菌功能的蛋白,這些蛋白對多種植物病原菌有抑制作用,是植物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2]。本試驗所得蛋白質對供試的動植物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溫度變化較為敏感,這與海水小球藻抗菌蛋白對熱較為穩定不同[13]。
目前,對植物病蟲害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學合成的殺菌劑,但由于化學合成的農藥毒性大,在自然界難以降解,致使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利用生物產生的天然活性物質直接作為殺菌劑或以其新穎的化學結構作先導化合物進行結構優化開發合成的類似物,已日益受到重視[14]。本試驗中所獲得的抗菌蛋白具有廣譜抗動植物病原菌的活性,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其抑菌作用的內在分子機制,為抗菌蛋白的研究建立基礎[5]。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圍繞紫球藻的分類、生態營養、培養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進展,但對其蛋白質生物活性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可為今后進一步開發利用紫球藻提供有用的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1] TERRASF R G, SCHOOFSHM E, DEBOLLEM F G. A nalysis of two novel classes of plant antifungal protein from radish; Raphanus sativus L G seeds[J]. J B iol Chem,1992,267:15301-15309.
[2] BROEKAERT W F, MARIEN W W, TERRASF R G, et al.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Amaranthus cauditus seedswith sequence homology to the cysteine/glycine-rich domain of chitin-binding protein[J]. Biochemistry,1992,17:4308-4314.
[3] 牛衛寧,郭藹光.銀杏種仁中抗菌蛋白的純化及性質[J].西北植物學報,2003,23(9):1545-1549.
[4] 阿不來提江?吐爾遜,木巴拉克?艾合買提,鄭樹濤,等. 葫蘆種子中抗菌蛋白的初步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8,29(8):30-32.
[5] 鄭燦偉,賓金華. 植物抗真菌蛋白的抗菌機制[J]. 植物生理學通訊,2008,44(5): 989-996.
[6] MELO K, MEDEIOROS I L, RIOS A H, et al. Antifugal properties of proteins (agglutinins) from the red alge Hypnea musciformi (Wulfen)Lamouroux [J]. Bot Mar,1997,40:281-284. [7] 陳國強,鄭怡,林勇,等.3種海藻的粗蛋白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
24(2):67-70.
[8] 陳曉清,鄭怡,林雄平. 二種微藻多糖與蛋白質提取物的抗菌活性[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1(2):76-79.
[9] 溫少紅,徐春野,鞠寶,等.紫球藻藻紅蛋白的分離純化及光譜特征研究[J].海洋通報,2000, 19(3):90-94.
[10] LAEMMLI U K. Cleavage of structural proteins during the assembly of the head of bacteriophage T4[J]. Nature,1970, 227:681-685.
[11] ZHENG Y, CHEN Y S, LU H S. Screening for antibacterial and antifungal activities in some marine algae from the Fujian coast of China [J]. Chin Oceanol Limnol, 2001,19(4):326-331.
[12] 黃春萍,張宏,張曉喻. 植物抗真菌蛋白的分類及抗菌機制研究進展[J].國外醫藥抗生素分冊,2007,28 (4):167-171.
[13] 陳曉清,鄭怡,林雄平. 海水小球藻抗菌蛋白的分離純化及性質研究[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8,16(5):442-445.
篇8
關鍵詞 大劑量 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 早產兒 感染性疾病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根據金漢珍主編的第3版《實用新生兒學》中對早產兒的定義標準收集2002年12月-2007年12月住院早產兒84例,出生日齡
方法:兩組均給予保暖、吸氧、抗生素預防感染,及對癥支持治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治療組加用丙種球蛋白(IVIG)1g/(kg?次),連用3天。
結果
發病情況:2組早產兒入院后發生感染性疾病病例次數比較,見表1~2組發病情況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轉歸:治療組治愈38例(90.48%),死亡4例(9.52%)。對照組治愈32例(76.19%),死亡10例(23.81%)。
平均住院天數:治療組9.5+4.6天,對照組12.7±5.3天,兩組住院天數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篇9
急性脊髓炎是神經科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脫髓鞘疾病,過去多應用地塞米松治療,見效慢,療效差,不良反應大。應用甲基強的松龍治療后效果較地塞米松為好,不良反應減少[1]。近年丙種球蛋白開始應用于神經疾病。我院近5年來對18例急性脊髓炎患者進行了大劑量甲基強的松龍合用丙種球蛋白治療,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方法
1.1 一般資料 治療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齡16~61歲,平均34歲。對照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齡18~62歲,平均33歲。發病時間均在7 d以內,兩組均符合急性脊髓炎臨床診斷標準,入院時雙下肢肌力在0~3級,均有感覺平面障礙及括約肌功能障礙,脊髓MRI腦脊液檢查支持脊髓炎診斷。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的嚴重程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者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從入院確診時治療組給予丙種球蛋白0.4/kg•d,連用5 d,同時合用甲基強的松龍1000 mg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靜點3 d,后500 mg甲基強的松龍靜點3 d,既每3 d減半,分別240,120,60,30,16,8,4。各3 d,60 mg時改為甲基強的松龍(美卓樂)口服,共28 d。對照組單用甲基強的松龍,用法同上。在治療期間抗生素、抑酸劑、營養神經劑、理療正常應用。未合用其他免疫抑制劑。
1.3 療效判定[2,3] 治愈:癱瘓恢復至自行行走,大小便功能恢復。顯效:由癱瘓恢復至持物行走。膀胱功能好轉。好轉:肌力有恢復,不能持物行走。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或死亡。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包,率的比較采用 χ2檢驗,神經功能恢復時間應用t檢驗。
2 結果
2.1 治療組治愈顯效共16例,好轉2例,無無效及死亡病例。對照組治愈顯效共10例,好轉7例,死亡1例。結果表明治療組在治愈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2.2 看出治療組神經功能恢復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
3 討論
急性脊髓炎主要侵犯脊髓髓鞘,主要表現為髓鞘腫脹、脫失,周圍淋巴細胞顯著增生,軸索變性,血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下肢癱瘓,傳導束性感覺障礙,和植物神經受損表現的尿便障礙。發病機制可能為病毒感染后誘發的異常免疫應答[2]。大劑量甲基強的松龍治療急性髓炎能有效的改善脊髓神經功能,廣泛應用臨床。近年丙種球蛋白開始廣泛應用于神經系統疾病。兩者合用的報道不多。本組病例顯示兩者合用可以明顯減少脊髓功能恢復的時間。
甲基強的松龍與丙種球蛋白治療脊髓炎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急性脊髓炎作為一種免疫相關的疾病,兩者可以在免疫不同環節發揮作用。甲基強的松龍激素沖擊治療可誘導神經系統侵潤的T細胞的凋亡,抑制炎性反應,增強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從而減少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輕水腫,修復血腦屏障,改善脫髓鞘區的神經傳導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降低脊髓中的脂質過氧化物含量。免疫球蛋白可以封閉免疫細胞表面的Fc受體,通過對受體的調節阻止T細胞激活,可干擾調控細胞生長和死亡基因表達,從而抑制免疫反應。促進神經髓鞘修復和少突膠質細胞增生。中和補體、細菌毒素和病毒,干擾免疫復合物的生成沉積及免疫復合物對靶細胞所產生的溶解破壞作用,阻止了補體復合物與巨噬細胞結合,抑制巨噬細胞對自身組織的侵襲[3]。國外學者報道,多種免疫抑制劑聯合應用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可提高有效率[4]。兩者應用過程中應注意激素副作用,肺部感染,血糖升高,血壓驟升,股骨頭壞死。丙種球蛋白相對副作用報道較小,但價格較昂貴,血液制品,應注意其安全性。兩者合用遠期療效還缺乏充分臨床證據支持。
參 考 文 獻
[1] 陳衛東.大劑量甲基強的松龍沖擊治療在神經免疫疾病的應用.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2,5(2):120.
[2] 王維治.神經病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18.
篇10
[關鍵詞] 高原;創傷;免疫球蛋白;C反應蛋白
[中圖分類號] R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10(a)-0047-04
Change and significance of serum immunoglobulin and C 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in high plateau
QIAN Huigang FAN Jianlin GONGBAO Caidan CHEN Yuanqi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Center,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hai Province, Xining 81000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immunoglobulin and C reactive protein (CRP)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in high plateau. Methods 3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rve trauma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hai Province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whether complicated with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MODS group (16 cases) and non-MODS group (14 cases). Another 10 healthy subjects were selected as health group. Serum immune globulin and CRP levels were tested by rate scatter immune turbidimetric method, serum immune globulin and CRP levels of MODS group and non-MODS group on admission and after operation of 2, 4, 6, 8, 14 d were observed dynamicly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health group. Results Compared with healthy group, the level of immunoglobulin in non-MODS group on admissio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RP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the level of immunoglobulin in 14 d after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1). Compared with healthy group, levels of immunoglobulin in MODS group were decreased on admission and postoperative 2, 4, 6, 8 d, CRP level was increased, immunoglobulin and CRP levels were increased on postoperative 14 d (P < 0.05 or P < 0.01). Immunoglobulin and CRP levels of MODS group and non-MODS group in 14 d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P < 0.05 or P < 0.01). Conclusion The changes of serum immune globulin and CRP levels can be used as an early warning factor after severe trauma, and dynamic observation is helpful to the assessment of patient′s condition.
[Key words] High plateau; Severe trauma; Immunoglobulin; CRP
創傷是當今世界范圍內的重大疾患之一,在所有疾患死因中,創傷居第4位,在年輕人群中居首位。隨著創傷急救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救治技術的不斷提高,創傷患者因傷所致的早期(傷后48 h內)死亡率已明顯降低,但傷后并發癥所致的后期死亡率并無明顯降低。感染不僅是較為常見的創傷并發癥,而且是導致傷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等并發癥的重要原因,也是創傷患者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嚴重創傷可以導致機體出現神經、內分泌、免疫功能紊亂,造成創傷后一系列的炎性反應,表現為全身性炎性反應綜合征(SIRS)與MODS等,引發SIRS-MODS-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動態過程[2]。有學者提出,嚴重創傷以及隨即出現的SIRS、MODS等并發癥與機體受傷后部分炎癥介質的變化密切相關[3-4]。本研究主要觀察30例嚴重創傷患者血清中部分炎性因子水平的變化,探討其在嚴重創傷中的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青海省人民醫院急診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的嚴重創傷[(創傷嚴重度(ISS)評分≥ 25分[5]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齡21~52歲;創傷原因:交通傷18例,高處墜落傷4例,鈍器傷3例,例銳器傷3例,擠壓傷1例,爆炸傷1例;損傷部位:均以腹部損傷為主,入院即行剖腹探查術,其中創傷性脾破裂行脾切除術17例,腸修補或部分切除6例,肝修補填塞止血4例,結腸造口術2例,胰體尾切除1例。將入選患者按照是否并發MODS分為MODS組(16例)和非MODS組(14例),其中16例在入院后2~4 d出現MODS,且ISS評分均≥ 25分,30例患者中有26例存活,4例死亡,均死于MODS。另選1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健康組,男6例,女4例,年齡25~38歲。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入院后結合創傷程度進行病情評估,早期給予心肺復蘇及抗休克治療,同時及時針對創傷部位及創傷分級,積極通過急診手術有效控制和處理原發病;術后維護臟器功能、胃腸內及胃腸外營養支持、糾正酸堿失衡和電解質紊亂,選用廣譜、有效抗生素防治感染。30例患者均行急診手術治療。
1.2.2 檢測方法 入院時及術后2、4、6、8、14 d各采集空腹靜脈血2 mL,離心后分離血清,注入2個0.5 mL EP管內,每管0.5 mL,-70℃凍存,采用TMS-1024i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血清IgG、IgA、IgM水平測定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濁法,C反應蛋白(CRP)水平測定采用透射免疫比濁法。統一檢測10例健康體檢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與CRP水平,動態觀察嚴重創傷患者入院時及術后2、4、6、8、14 d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與CRP水平。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與健康組比較,非MODS組入院時免疫球蛋白水平明顯降低,CRP水平明顯升高,術后14 d免疫球蛋白水平明顯升高(P < 0.01);與健康組比較,MODS組入院時及術后2、4、6、8 d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CRP水平升高,術后14 d免疫球蛋白及CRP水平升高(P < 0.05或P < 0.01)。非MODS組與MODS組術后8、14 d的免疫球蛋白及CRP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見表1。非MODS組和MODS組血清IgG、IgA、IgM在入院時及術后2、4、6、8、14 d逐漸升高,CRP則逐漸下降至正常值。見圖1~4。
表1 各組血清免疫球蛋白與CRP水平比較(x±s)
注:與健康組比較,*P < 0.05,**P < 0.01;與非MODS組同時間點比較,P < 0.05,P < 0.01;MODS: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CRP:C反應蛋白
3 討論
嚴重創傷可引起復雜的宿主反應,破壞免疫系統的平衡,患者易患機會性感染和炎癥等并發癥[6]。嚴重創傷手術后人體內環境出現紊亂,機體的自我修復過程是系統的、復雜的。通過生命體征監測來評估損傷的嚴重程度,盡早使機體恢復內環境平衡。但是,部分早期搶救復蘇成功的患者在后期還是死于感染、MOF等并發癥。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嚴重創傷可引發重要器官衰竭的理論,認為嚴重的創傷及其并發癥可引發機體劇烈的免疫應答,其中部分免疫反應是有益的,另外一些免疫應答卻是過度的或有害的,甚至可能加重或引發感染、MOF等。
目前,多項研究證實,MODS主要是由炎癥介質及細胞因子參與下的級聯的病理生理變化所致[7-8],其中免疫球蛋白與CRP扮演著重要角色。免疫球蛋白是指一類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上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廣泛分布于血液、組織液及外分泌液中,在體液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認為,創傷后皮質醇及細胞因子的大量釋放,與存在于許多細胞膜的相應受體結合而干預前B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影響了成熟B細胞的功能,從而導致免疫球蛋白的改變[9]。本研究顯示,創傷患者術后2 d的IgG、IgA、IgM明顯下降,說明在創傷及手術打擊后機體立即出現免疫抑制。術后8 d,血清中免疫球蛋白逐漸恢復正常,術后14 d免疫球蛋白反而較健康組升高,這可能是創傷后早期的免疫球蛋白下降反饋刺激致后期免疫功能增強。但是,MODS組患者術后第8天免疫球蛋白仍明顯低于健康組;術后14 d,隨著病情趨于好轉,感染完全控制,IgG、IgA較健康組稍高。結果提示,嚴重創傷感染及創傷后的休克狀態等可使免疫抑制加重、時間延長。
CRP是由肝臟合成的一種血漿蛋白,是機體急性時相反應物質。本研究顯示,非MODS組術后血清CRP水平升高,可在第8天后恢復正常,但MODS組的CRP在術后第8天升高更為明顯,這也反映病情的反復、加重及感染均可使CRP升高,當然隨著病情的好轉、并發癥的治愈,CRP可下降并逐漸走向正常。
在多發傷患者中,嚴重的創傷應激、高炎性反應、高分解代謝、空腹在傷后早期、手術和其他干預治療往往導致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脂肪沉積和肌肉組織進一步消耗。這可以引起機體免疫功能下降,腸黏膜屏障的結構和功能損傷,細菌和內毒素易位。因此,所產生的全身性炎性反應和感染等并發癥,影響患者的預后[10]。免疫功能低下在多發傷兒童中較為多見,與創傷嚴重程度存在密切關系,還可能與機體過度全身炎性反應有關。減輕炎性反應,改善免疫功能是治療的一個重要方面[11]。
嚴重創傷的特點是明顯的免疫反應與炎癥和抗炎特性[12]。有研究表明,隨著海拔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加,其中以IgG及IgM為著[13]。這可能是由于高原低氧環境下抑制T細胞功能降低,導致B細胞功能相對活躍,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提示可將創傷后IgG、IgA、IgM的動態變化作為患者病情變化的參考指標[14]。若減少糖皮質激素的應用,補充外源性IgG、IgA、IgM,可能會減少創傷后體液免疫抑制,從而有效預防創傷后患者合并感染。嚴重創傷感染及創傷后休克狀態可使免疫抑制加重、時間延長,創傷手術后患者免疫功能狀態與病情轉歸有密切關系,對IgG、IgA、IgM及CRP的動態監測可作為創傷患者手術后病情評估的客觀指標,并且在免疫球蛋白制劑用于嚴重創傷后免疫調節的治療方面有一定的指導意義[15]。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制品在救治創傷感染、新發傳染病防治、應對生物戰劑與生物恐怖潛在威脅等方面已成為某些發達國家的常規貯備[16]。羅敏生等[17]研究指出,CRP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對創傷后機體免疫功能并發癥發生及預后評估有一定的價值。
崔建華等[13]研究顯示,高原低氧環境中,機體的免疫功能有失調現象,可誘發免疫防御和免疫自穩功能降低,同時,接觸外源和內源抗原的機會也增加。在高原環境中,免疫功能本身自穩功能下降的基礎上,急性創傷,尤其是嚴重創傷免疫功能受損難免進一步加重,給嚴重創傷患者的救治帶來了巨大挑戰。因此,加強高海拔缺氧環境下嚴重創傷后人的免疫功能研究,對高原疾病防治和提高人群的整體健康水平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蔣建新.創傷患者院內感染危險因素與對策[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9,31(1):13-16.
[2] Flohé SB,Flohé S,Schade FU. Invited review:deteriora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after trauma:siguals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J]. Innate Immun,2008,14(6):333-344.
[3] Elster E. Trauma and the immune response:strategies for success [J]. J Trauma,2007,62(6 Suppl):S54-S55.
[4] 耿志堅,李曉斌,方立德,等.嚴重多發傷致MODS分期診斷與臨床意義[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5,14(7):529-531.
[5] Baker SP,O′Neill B,Haddon W,et al. The injury severity score:a methord for descrirbing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ys and evaluation emergency care [J]. Trauma,1974,14(3):187.
[6] Stoecklein VM,Osuka A,Lederer JA. Traumaequals danger-damage control by the immune system [J]. Leukoc Biol,2012,92(3):539-551.
[7] Dinarello CA.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J]. Chest,2000, 118(2):503-508.
[8] Lord JM,Midwinter MJ,Chen YF,et al. The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 to trauma:an overview of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J]. Lancet,2014,384(9952):1455-1465.
[9] 何美懿,宋濟范,葉俊雄,等.不同海拔地區人群T細胞亞群觀察[J].高原醫學雜志,1994,4(1):54-56.
[10] Sha-luo L,Yong-hua X,Xi W,et al. Effects of enteral immunonutrition on immun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 [J]. World J Emerg Med,2011,2(3):206-209.
[11] 張明,陸巍峰,谷亮.多發傷兒童免疫功能相關性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4(10):1376-1377.
[12] Hietbrink F,Koenderman L,Althuizen M,et al. Kinetics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after trauma: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te onset sepsis [J]. Shock,2013, 40(1):21-27.
[13] 崔建華,張西洲,何富文,等.進駐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居住時間健康青年體液免疫反應的變化[J].高原醫學雜志,1999,9(1):29-31.
[14] 楊恒,刁海鑫,王芳,等.高海拔地區創傷后患者體液免疫的變化[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1,20(7):791-792.
[15] Ma J,Zhao X,Su Q,et al. Effect of early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 immune function of aged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12,32(3):400-404.
[16] 章金剛.血液制品及其在傷病救治中的應用[J].軍事醫學,2015,39(3):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