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紅蛋白尿范文
時間:2023-03-28 17:02: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血紅蛋白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以下稱PNH)是后天獲得的以持續性血管內溶血為特征的干細胞疾病至今原因未明主要臨床表現為嚴重的貧血和程度不同的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有的患者可出現典型的陣發性的與睡眠相關的醬油色尿有時在短時間內可使血紅蛋白急劇下降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輸血為延長患者壽命和減輕癥狀的重要治療措施。然而有的學者主張輸注洗滌紅細胞而有的學者提出輸注非洗滌紅細胞即紅細胞懸液亦可。本文通過對比兩種血制品輸注的前后對比證實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的患者是可以輸注紅細胞懸液的而且輸血效果明顯好于輸注洗滌紅細胞。
資料與方法
~1年收治PNH患者5例PNH診斷均符合國內標準。所有患者輸血前均進行ABO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并輸注同型洗滌紅細胞7例共5U輸紅細胞懸液7例共5U。輸血時間均在~小時內輸注完畢。每次輸血前給予地塞米松~mg靜脈注射或.9氯化鈉注射液+1葡萄糖酸鈣ml靜滴。輸血后均給予.9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沖道以使血液制品完全輸注體內。
方法:分別統計輸洗滌紅細胞組與輸紅細胞懸液組輸血前后的血紅蛋白以及輸血反應與溶血反應等進行比較。
統計學處理:數據使用Excel軟件錄入數據分析使用P軟件包樣本比較用成組t檢驗檢驗等方法。
結果
血紅蛋白上升幅度與血制品的關系:結果表明輸紅細胞懸液組血紅蛋白上升數值輻度較大兩組相比明顯差異。見表1。
紅細胞壓積:兩組輸血前后紅細胞壓積變化不大統計學無差異。
兩組均未發生輸血反應及溶血反應。
討論
PNH是一種獲得性紅細胞膜缺陷的克隆性疾病其溶血機理是由于磷脂酰肌醇糖苷A類(PIG-A)基因突變導致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生物合成缺陷使紅細胞膜缺乏加速衰變因子(D55)和反應性溶血的膜抑制物(D59)等蛋白紅細胞失去這些蛋白的保護作用而受到自身補體的攻擊從而發生血管內溶血。輸血是緩解PNH患者臨床癥狀的重要手段對于頻發型患者尤其如此。Daciet等最先報告輸注洗滌紅細胞可避免誘發PNH患者溶血發作之后輸注洗滌紅細胞成為臨床治療的標準但brecher等對PNH患者輸注WRBs與其他血液制品進行了比較認為PNH患者輸注wrbcs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而劉安和等認為PNH患者WRBs的輸注不但沒有必要反而還增加費用并在生理鹽水洗滌的過程中導致1的RB損失。這一點也從筆者對輸注洗滌紅細胞與紅細胞懸液后HB上升的程度上可以看到。而近年對PNH患者輸血療愈機制的研究發現56正常獻血員未經洗滌的紅細胞懸液中殘留的補體并不多卻含較多紅細胞膜“囊泡”。這些“囊泡”帶有大量D59和(或)D55及其他GPI錨蛋白的紅細胞囊泡當其輸入PNH患者體內時可與PNH紅細胞黏附進而糾正PNH紅細胞的“缺陷”減輕甚至控制溶血。洗滌過的濃縮紅細胞雖補體極少但D55和(或)D59紅細胞囊泡也很少。正因為如此現在不主張為PNH患者輸注洗滌紅細胞以避免將有治本作用的“囊泡”洗掉。如為防止供血者白細胞和受血者體內抗體相互作用發生輸血反應可輸去白細胞的紅細胞濃縮液。從本組數據也可以看出目前無論是輸注紅細胞懸液或洗滌紅細胞均無溶血反應及輸血反應發生。綜上所述在血細胞分離技術越來越完善的今天為PNH患者輸注紅細胞懸液甚至少白細胞紅細胞均是安全與可靠的。
參考文獻
1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北京:科學出版社,7.
Dacie J V.and D.irth,Blood Transfusion in Nocturnal Haemoglobinuria.Br Med J,19,1(98):66-68.
Brecher M E.and H .Taswell,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and the transfusion of washed red cells.A myth revisited.Transfusion,1989,9(8):681-685.
劉安和.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患者的輸血進展[J].中國輸血雜志,199,6(1):5.
篇2
【關鍵詞】 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DM)是一種內分泌代謝障礙綜合癥。常伴有腎臟病變的緩慢性進行性惡化,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最為嚴重的慢性并發癥之一。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衡量糖尿病病情和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標,尿微量白蛋白(mALB)測定是診斷DN的早期重要指標[1]。我們通過對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80例健康體檢者的HbA1c、FBG、mALB、TG、TC、LDLC、HDLC的檢測,探討其相互關系和對DN早期診斷的價值。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我院門診和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09例,診斷符合WHO(1999年)DM診斷標準,其中男66例,女43例,年齡52~75歲。正常對照組80例,為我院健康體檢者,已排除糖尿病、高血壓病、腎臟疾病等,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50~71歲。
1.2 儀器與方法 清晨空腹(禁食12 h)抽取靜脈血,HbA1c采用EDTAK2抗凝全血,其余用血清檢測,并留取尿液檢測mALB。HbA1c和mALB使用挪威NycoCard Reader II多功能全定量金標檢測儀和配套試劑及質控。其余項目使用日立7080全自動分析儀檢測,FB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TG采用甘油磷酸氧化酶法,TC采用膽固醇氧化酶法,LDLC和HDLC采用直接法。試劑由上海科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質控物為羅氏質控血清。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各組間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糖尿病組與正常對照組各項檢測指標的結果比較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糖尿病組的HbA1c、FBG、mALB、TG、TC、LDLC的濃度顯著增高,HDLC的濃度顯著降低,兩組的各項檢測結果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糖尿病組中不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各項檢測指標的結果比較 隨著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增高,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隨之增高,兩者呈顯著正相關(P
3 討論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脂蛋白代謝紊亂是DM發生,發展的病變機制。持續高血糖導致的蛋白非酶糖基化是腎臟損傷的重要因素。
糖化血紅蛋白是血液中游離血紅蛋白與糖類經非酶促結合而成的,糖化反應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且相對不可逆,它合成的速率與血糖濃度成正比。可反映測定前12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濃度[2],不受短時間內血糖水平波動的影響,在高血糖及血糖、尿糖水平波動較大時,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更有診斷意義,故被認為是糖尿病診斷、監測治療效果和協助判斷預后的良好指標。有報道顯示,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將HbA1c水平降低至8%以下,糖尿病的并發癥將大大降低[3]
糖尿病腎病最早的臨床信號是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續增高,出現微量蛋白尿。早期DN基本無癥狀,而此時部分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已經可以檢測到。實驗表明,糖尿病患者的HbA1c的增高,可增加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二者呈正相關性,所以糖尿病腎臟微血管病變程度與糖化血紅蛋白的增高程度有關。而血脂異常可增加糖尿病患者腎臟微血管病變的危險性。尿微量白蛋白是DN早期腎臟損害的靈敏指標,因此,聯合檢測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紅蛋白、血脂對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陳燕,趙敏.尿微量白蛋白檢查對糖尿病早期腎損傷的診斷價值.中華醫學檢驗雜志,2003,26(9):562563.
篇3
【關鍵詞】 2型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檢測;臨床意義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最常見并發癥, 也是糖尿病患者臨床上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腎小球濾過率增高、蛋白尿、腎病綜合征、高血壓以及腎功能不全等[1]。如何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以及糖尿病腎病的程度顯得極為重要, 糖化血紅蛋白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在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就作者本人的研究進行論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 將在本院治療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糖尿病組, 其中男80例, 女40例, 年齡28~62歲, 平均年齡45歲, 糖尿病病史2~22年, 平均12年;對照組患者120例, 為健康體格檢查人群, 其中男90例, 女30例, 年齡26~66歲, 平均年齡46歲, 糖尿病病史3~21年, 平均12年。糖尿病組與對照組患者均來自同一地區, 兩組人群在性別、年齡以及病史、生活習慣上差異不大, 二者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 2 將糖尿病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值以7.0%作為標準, HbA1c≤7.0%視為低值組;10%≥HbA1c≥7.1%視為中值組;HbA1c≥10.1%視為高值組。
1. 3 儀器與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 儀器用奧林巴斯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 x-±s), 組間比較用t檢驗, 計數采用百分比, 比較采用χ2進行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120例, HbA1c為(4.0±0.55)%, 尿MA為(11.0± 6.0) mg/L;糖尿病組患者共120例, 分為低值組、中值組以及高值組各40例, 其中低值組的HbA1c為(6.93±0.60)%, 尿MA為(16.90±8.63) mg/L;中值組的HbA1c為(9.22±0.85)%, 尿MA為(22.32±10.30) mg/L;高值組的HbA1c為(13.25±3.22)%, 尿MA為(122.03±10.55) mg/L。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 糖尿病組患者中, 中值組與高值組的糖化血紅蛋白的值明顯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組中, 低值組、中值組以及高值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糖尿病高值組的糖化血紅蛋白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高于中值組與低值組,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2. 2 與臨床診斷結果進行比較發現, 單獨檢查糖化血紅蛋白與尿微量白蛋白和二者聯合檢查比較, 其臨床符合率分別為:55%, 75%以及95%, 由此可見聯合檢查高于單獨檢查,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腎臟的損害在早期臨床表現為尿白蛋白, 白蛋白分子是一種較小的蛋白質, 在近曲小管完全被吸收, 當腎小球遭到損害時, 蛋白質的濾過率超過了吸收率, 這導致了尿中出現微量白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是腎臟受損的早期信號[2], 因此, 尿微量白蛋白檢測可用于發現早期糖尿病腎病及反映早期腎損害的敏感指標;HbA1c是血紅蛋白(Hb)在高糖的作用下發生緩慢連續的非酶促糖化的產物, 不是反映瞬間血糖水平的數值, 而是一個反映前兩個月的葡萄糖水平的平均指標, 其數值并不受到短期內或偶爾出現的血糖波動的影響, 它與傳統的血糖監測所反映的DM控制水平之間有著極好的相關性, 此值可以作為反映平均血糖值的一個監測指標, 從而依靠它來建立每個患者的特定DM治療目標[3]。
總之, 通過本組研究顯示, 糖化血紅蛋白有利于糖尿病的早期發現, 糖化血紅蛋白與尿微量白蛋白聯合檢查更有利于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與預防;所以本文作者認為, 2型糖尿病患者應在2~3個月以內做一次檢查, 了解腎臟的損害情況以更好的治療, 做到對糖尿病腎病的早期發現, 早期診斷以及早期治療。
參考文獻
[1] 董德平, 嚴沖.尿微量蛋白聯合尿酶測定對糖尿病腎損害的意義.臨床檢驗雜志, 2010, 19:3.
篇4
【關鍵詞】 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肌酐清除率
糖尿病在全世界的發病率日益增高,目前已成為全世界的常見病和多發病,2003年美國統計糖尿病的發病率接近全球人口的8%[1]。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嚴重并發癥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死的原因之一。糖尿病腎病常是糖尿病多器官微血管病變的一個組成部分,早期表現為腎臟體積過大,腎小球容積過多,以及腎小球基質積聚,尿白蛋白、肌酐排泄增加,最后腎小球硬化,出現腎功能衰竭[2]。本研究以隨機抽選的住院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糖尿病早期腎損害中糖化血紅蛋白的影響及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7月――2010年7月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95例,其中男62例,女33例,年齡55-79歲,全部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DM診斷標準,均無高血壓及急、慢性腎炎病史,無明顯心、腦、肺及肝臟疾病,排除感染、發熱、糖尿病足等因素影響。
1.2 分組方法 按HbA1c不同分為兩組:A組為HbA1c≤6.5%組,46例(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齡60.15±12.09歲,腎小球濾過率56.00±26.10ml/(min?1.73m2);B組為HbA1c>6.5%組,49例(男33例,女16例),平均年齡52.94±13.03歲,腎小球濾過率84.52±29.84ml/(min?1.73m2)。2組的年齡比較,B組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1.3 測定方法 所有患者于上午空腹采集外周靜脈血2ml置于普通試管,應用酶法測定血肌酐(Scr);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糖化血紅蛋白;用Cockcroft-Gault 公式計算肌酐清除率:Ccr=[(140-年齡)×體重(kg)]/[0.818×Scr(umol/L)]。使用MDRD公式計算腎小球濾過率:
GFR=186×(SCr)-1.154×(年齡)-0.203×(0.742女性)。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計量資料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等方差采用t檢驗,異方差采用t檢驗,P
2 結 果
2.1 一般情況 A組患者一般狀況良好,無明顯多飲、多尿癥狀,有6例伴視物模糊,眼底檢查示視網膜病變,有8例伴手足遠端麻木刺痛,考慮發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B組患者大部分(42例)伴多飲、多尿癥狀,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38例,發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5例,均明顯高于A組患者,并發酮癥酸中毒2例,均搶救成功,死亡1例,考慮死亡原因為糖尿病繼發冠心病所致的心力衰竭。
2.2 兩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肌酐清除率比較 B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值高于A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糖尿病(DM)慢性并發癥可發生在全身多個重要器官,特別是慢性腎功能衰竭已成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腎損害早期形成腎小球內高灌注、高壓力和高濾過。雖然經嚴格控制血糖后可減少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但糖尿病腎病的危險性仍無明顯改善。本文通過觀察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與肌酐清除率的關系,來探討血糖對早期腎損害腎小球血流動力學改變等病變的影響。
糖尿病腎病的病理變化開始為腎臟體積增大、腎小球血流量增加,之后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系膜細胞外基質增加、腎小球基底膜增厚,最后發展至腎小球硬化。近年來對于糖尿病腎病的發病機制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認為遺傳易感性及環境因素(即高血糖)是DN發生的病因,它們的共同作用導致DN的發生與發展。另外,環境因素還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等其他因素,但高血糖相對來說更為重要。糖化血紅蛋白控制越差者,其DN發生率越高[3]。
糖尿病早期腎損害發生的機制是高血糖刺激機體產生氧化應激,使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為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4],造成微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細胞間間質增殖等[5]。內皮細胞損傷后釋放內皮素、P-選擇素等,使腎小球毛細血管張力發生變化[6],從而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導致跨毛細血管壁壓力增高,引起腎小球高灌注、高過濾,導致腎損害。該發病機制主要是對管-球反饋的抑制,而葡萄糖的結構因素可能與其相關[7]。其次,可發生系膜細胞擴張、上皮細胞足突融合并產生致密小滴、上皮細胞脫落等。同時腎小球基膜Ⅳ型膠原信使糖核酸含量增高,使基膜增厚,最終形成系膜的彌漫性、結節性病變,從而發生腎小球硬化,這也是糖尿病腎病的誘發原因之一。亦研究認為主要在壓力增高的情況下,蛋白濾過增加,并沉積于系膜區和腎小球基底膜,促進基質增生,形成惡性循環,并可造成結節性和彌漫性腎小球硬化。故腎臟的高灌注、高濾過是導致糖尿病腎臟病變的重要機制。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使腎小球處于高濾過狀態,導致腎小球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血管增殖、管腔閉塞,使腎臟病變進展。但糖尿病早期腎損害時無明顯癥狀,僅表現為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8],本研究亦證實血糖控制越差,肌酐清除率越高,這與腎小球受損、腎小球系膜增生和腎小球基底膜增厚等有關。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的數據表明,糖尿病HbA1c每下降1%,微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下降35%[9],HbA1c>8%時發生糖尿病腎病的危險性明顯升高。降低HbA1c可減輕腎臟微血管病變,降低微量白蛋白尿的發生率[10]。
糖尿病患者并發DN的患者死亡率是未并發DN患者死亡率的30倍。由于早期腎損害表現不明顯,因此大部分DN都是在有尿蛋白陽性時才被發現。微量白蛋白尿能反映腎臟的輕度損害或早期損害[11]。有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越差,其尿微量蛋白/尿肌酐陽性率越高,肌酐清除率亦越高,其腎病發生率越高。即使T2DM患者FBG控制達標后,糖化血紅蛋白及餐后血糖控制不好還會使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故糖尿病人要同時重視FBG、2hPBG、HbAlc及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的監測[12]。肌酐清除率可反映腎小球高灌注、高濾過情況,而HbA1c和尿微量白蛋白可能是2型糖尿病并發腎損害的危險因素。因此對糖尿病患者進行HbA1c、尿微量白蛋白和肌酐清除率的聯合檢測,可較早發現腎病患者,對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使用ACEI類藥物擴張血管,從而降低腎小球內壓力及血管阻力,以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病程[13]。
綜上所述,糖尿病病人在接受衛生教育、飲食控制和使用降糖藥物治療時,對糖尿病腎病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病情惡化后帶來更為嚴重的危害。應定期檢測FBG、2hFBG、HbA1c及肌酐清除率,及時了解糖尿病控制情況,以便調整方案,預防和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發展[14]。
參考文獻
[1] The 15th annual report of the United States Renal Date Systems[R].USRDS Coordinating Center,2003.
[2] 仝德貴,張曉明.糖尿病腎功能衰竭患者血糖水平與腎功能的關系[J].基層醫學論壇,2002,(2):26-27.
[3] 孫利紅.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與糖化血紅蛋白的關系探討[J].中國社區醫師,2007,9(24):44-45.
[4] 黃紅艷.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與尿微量白蛋白的相關分析[J].內科,2007,2(4):535.
[5] 王笠.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和臨床應用[J].上海醫學檢驗雜志,2003,(18):2.
[6] 董德平,錢開成.糖尿病患者P-選擇素檢測的臨床意義[J].上海醫學檢驗雜志,2000,(15):155.
[7] 祁忠華,林善鉸,郝傳明,等.血糖導致腎臟高灌注的機制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1994,74(l):5-7.
[8] Rebold G,Gentile G,Angeli F,et al.Microalbum inuria and hypertension[J].Minerva Med,2005,96(4):261.
[9] Association AD.Implications of 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J].Diabetes Care,2003,(26):s25.
[10] 李妍妍.老年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的關系[J].吉林醫學,2009,30(19):2240-2241.
[11] 姜儻,尿液蛋白與腎臟病[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2,25(5):312-313.
[12] 黃平,黃勤,張振洪,等.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餐后血糖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相關性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15(24):60-62.
篇5
【關鍵詞】 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空腹血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DR即糖尿病患者出現視網膜病變,主要是糖尿病患者出現微血管病變情況時比較普遍的一種臨床并發癥,與此同時,由于DR大多呈進行性發展,多數為不可逆趨勢,因此早起發現并予以早期的治療系預防患者致盲最重要的措施。本文回顧分析200例糖尿病患者臨床資料,旨在研究糖尿病患者的HbA1c(糖化血紅蛋白)與GSP(糖化血清蛋白)以及FBG(空腹血糖)同視網膜病變之間的關聯性。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例糖尿病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性115例,女性85例;患者年齡最大82歲,最小27歲;其病程最長為30a,最短為1a。
1.2 方法
1.2.1 分組 全部患者均予以眼底檢測,首先確定是否為DR并予以分組,將其分為NDR組(正常眼底組)共102例,與DR組(視網膜病變)共98例。
1.2.2 儀器 再分別對患者HbA1c與GSP以及FBG進行,其儀器為120TBA的全自動分析血生化儀,其試劑選擇(申索佑福上海試劑盒),以及配套產品。
1.3 統計學處理 選擇SPSS17.0軟件對數據行統計處理,將χ±s用作表示數據,其P值選擇0.05以下具統計學差異。2 結 果
其中DR組的HbA1c與GSP值同NDR組相較,差異顯著(P<0.01),但DR組的FBG水平同NDR組相較,不具差異(P>0.05)。3 討 論
3.1 目前DR為糖尿病患者出現微血管病變最主要的一種慢性并發癥[1]。據報道,該癥發生率可達到30%以上,而本文研究的發生率已為49%。患者DR已經深入到了微循環的水平,其視網膜的微循環內出現微血管病變,并伴發有微血栓的形成,則為視網膜發生病變最關鍵的原因。根據文獻的報道,如患者DR一旦發生,則很可能同其糖尿病所導致的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診治高血糖導致的生化異常,包括內分泌代謝的障礙等均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外血流動力學發生的改變則主要表現呈,多數患者的糖尿病血液標本中能夠顯示四高二低的情況,主要系微血管紊亂,由于高凝高黏甚至高聚以及高濃度等所致;其中紅細胞發生變形的能力呈降低態勢,包括纖維蛋白其溶酶功能呈降低態勢,從而導致患者視網膜的病變。
3.2 現在常用患者HbA1c以及GSP進行評價其血糖的控制情況。而成人的血紅蛋白系由97%的HbA與2.5%的HbA2以及0.5%的HbF共同組成。其糖化血蛋白則主要為HbA1以及HbA0。此外HbA1其成分主要為HbA1c,系用于評估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而血漿的葡萄糖轉化糖化Hb同時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最初兩個月發展,患者HbA1c呈明顯增快的變化速度,并且隨后往往進入到一個動態性的穩定狀態。而GSP往往反映既往2周及3周時,該患者血糖的一個平均水平,能夠反應患者其血糖控制達到的效果,要較其HbA1c指標更具有敏感性,但對GSP進行監測多數系短期內患者的血糖變化,往往需將兩者進行結合參考。本文結果顯示,其中DR組的HbA1c與GSP值同NDR組相較,差異顯著,但DR組的FBG水平同NDR組相較,不具差異。
3.3 綜上所述,GSP以及HbA1c目前能夠被作為發現多數患者DR的重要指標,同時將兩者結果結合考慮則能夠輔助臨床早期發現DR。
參考文獻
[1] Heman.Eyedisease and nepropathy in NIDDM Diabetes Care, 990,13(S2):24.
[2] 周新,涂植光.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3.
篇6
關鍵詞:2型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檢測,臨床意義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異常疾病,可導致人體各器官發生功能障礙甚至衰竭,對糖尿病患者的診治可以測量患者的血糖和尿葡萄糖,但是卻無法評價患者一段時間的血糖平均水平。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Hb,HbA1c是其中一種糖化血紅蛋白) 解決了這個問題,目前關于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方法酶化學法[1],其價格較低,特異性好,檢查方便快速,擁有更好的應用前景。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在體檢中心隨機抽取100例血糖正常志愿者,年齡21-72歲,空腹血糖
1.2 儀器 德 國 西 門 子HbA1c免 疫 法 專 用 儀 器DC2000。
1.3 檢測原理 酶化學法可以直接測定樣本中的糖化血紅蛋白的百分比,經過處理的樣本在氧化還原反應后可除去相關干擾物質,血樣本經蛋白酶分解產生氨基酸,糖化血紅蛋白可以結合纈氨酸作為果糖纈氨酸的底物,經過反應產生 H2O2,H2O2經過氧化物酶分解作用可與顯色劑發生反應并顯色,測定吸光度求出糖化血紅蛋白的濃度。
1.4 檢測方法 用真空采血管采集三組志愿者靜脈血,并做好相關處理及溶血標本,依據試劑盒提供的操作步驟,調配好試劑,預計好波長,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設置好參數和監控程序,由儀器自動完成檢測。對檢測結果進行記錄。
1.5 統計學處理 在本臨床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采SPSS 13.0統計軟件,所有計量資料均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兩組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對其他數據采用相關分析和線性回歸等統計方法。
2 結果
2.1 三組不同血糖志愿者進行HbAlc結果,正常血糖組為4.3±0.3 %,臨界血糖組為5.8±0.4%,糖尿病組為8.1±1.2%,結果顯示三組間 HbA1c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2.2 100例標本檢測,HbA1c 參考范圍為3.8%-6.8%。
3 討論
糖化血紅蛋白是葡萄糖和血紅蛋白通過酶促反應結合而成的一種物質,HbA1c 是糖化血紅蛋白的一個亞型,具有顯著的特征,可作為評估血糖 2-3 個月內的控制情況[2],為實驗室診斷提供了一個可靠而且準確的方法,是監測糖尿病長期血糖水平的標準。
酶法是近幾年才推出在自動生化儀上測定的方法。其原理是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切斷HbA1c的β鏈N末端的糖化二肽,糖化二肽在果糖基肽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過氧化氫在過氧化物酶的存在下與顯色劑產生顯色反應,通過測定吸光度值求出HbA1c的百分濃度。該方法精密度好,與HPLC和免疫法均有良好的相關性。李義龍等[3]、徐成軒等[4]報道酶法檢測HbA1c與HPLC法和免疫法相比較有較好的相關性,且具有操作簡單、快速并可應用于全自動生化儀等特點,是臨床較為理想的檢測HbA1c方法。
HbA1c 形成取決于血糖水平與血紅蛋白接觸時間,其次生成量與血中葡萄糖水平成正比,其糖化過程緩慢且相對不可逆。HbA1c是國際公認的檢測糖尿病的“金標準”[5],它的監測意義主要有: ①評價血糖的總體控制情況。因為HbA1c能反映 2- 3 個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不受偶爾1次升高或降低波動的影響。美國糖尿病學會( ADA) 建HbA1c控制在
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達標,且比較穩定,那么每年至少應接受2次HbA1c檢測,對于那些需要改變治療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狀態不穩患者及正在進行胰島素治療者,應該每3月進行1次HbA1c的測定。
綜上所述,酶化學法在測定HbAlc中精密度良好,為實驗室檢查提供了準確可靠的數據,可為糖尿病的診治提供可靠的診斷指標,在糖尿病的長期監測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薛聲能,程 樺.糖化血紅蛋白的研究進展[J].國際內科學雜志,2008,35(10):586.
[2]張長禮.免疫凝集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 5):75。
[3]李義龍,單戰海,韓冰,等.酶法糖化血紅蛋白試劑盒方法學比對評價[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8):1336-1338.
篇7
前些日子我們單位組織了體檢,現在結果出來了,我發現我的尿隱血一項是“++”,但是我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我去醫院看病,醫生診斷我患了急性腎炎。我打了一個星期的青霉素后,再去復查尿,仍為隱血“++”(非經期)。醫生讓我做腎臟B超,結果為雙腎位置等正常,雙側輸尿管也未見擴張。
我真的不太明白,請問專家,我到底是不是得了腎炎呢?為什么我的尿隱血總是陽性呢?
焦急等待您的答復!
讀者黃女士
黃女士:
很多人對尿隱血的認識有些模糊不清,往往認為尿隱血陽性就是出現血尿了。其實尿隱血試紙陽性反映的是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而非紅細胞。
若尿液中含有較多的紅細胞,稱為血尿。正常人尿液中無紅細胞,或偶有微量紅細胞(每高倍鏡視野0~2個)。在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或久站后,尿中可出現一過性微量紅細胞,這種情況屬正常,沒有臨床意義。但是,如果尿液中經常出現較多的紅細胞則提示異常,應注意檢查。
血尿的診斷標準是:
①新鮮晨尿不沉淀,直接做涂片檢查,每2~3個高倍視野中紅細胞>1個。
②尿沉渣鏡檢,每高倍視野紅細胞>3個;或用牛包華氏計算盤計數紅細胞>8000個/ml,或尿紅細胞排泄率>10萬個/小時。
③12小時尿沉渣紅細胞計數(Addis計數)>50萬個。
若尿比重過低、尿液呈堿性或尿標本放置過久,則尿液中的紅細胞會被破壞,雖有血尿,而尿沉渣中亦可檢不出紅細胞。
引起血尿最常見的是泌尿系統疾病,其中又以腎小球疾病、結石、感染和腫瘤較為多見。
尿液中含有游離的血紅蛋白,稱為血紅蛋白尿。正常血漿中含有少量的游離血紅蛋白與結合珠蛋白結合,因其分子量大,不能從正常的腎小球濾過膜濾過,故正常人尿液中不會出現血紅蛋白。急劇溶血時,大量紅細胞被破壞,破壞的紅細胞釋放出游離血紅蛋白,當游離血紅蛋白超過結合珠蛋白的結合能力時,未被結合的游離血紅蛋白從腎臟排出,而發生血紅蛋白尿。尿檢時出現隱血,但鏡檢無紅細胞。此癥嚴重時尿液呈醬色。引起血紅蛋白尿的原因有尿路中發生溶血、腎梗塞和血管內溶血。前兩種情況較罕見,臨床上主要見于溶血。
篇8
【關鍵詞】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糖尿病
相關研究報道,我國人口眾多且老齡化的現象日益嚴重,糖尿病患病率呈較快發展趨勢,增長速度甚至達到了3000例天,儼然已經迅速地成為了繼心血管疾病及腫瘤之后危害性最大的慢性疾病[1]。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其基本特征表現為持續性的高血糖的一種糖、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紊亂的綜合征,重要的是還會引發糖尿病腦血管及糖尿病腎病等并發癥[2]。2010年美國糖尿病學會正式批準了將糖化血紅蛋白應用于糖尿病的診斷,以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作為診斷糖尿病的切點,進一步確定了HbA1c在糖尿病的診斷歷史中的重要地位。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驗組為本院糖尿病患者200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112例,年齡為43-77歲,平均年齡為62.4歲。健康對照組為身體健康的人員10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55例,年齡為40-70,平均年齡為52歲。
1.2 實驗方法
對實驗組和健康對照組分別進行HbA1c和空腹血糖的檢測。使用德國羅氏公司的c50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采用免疫比濁法進行HbA1c的檢測,己糖激酶進行空腹血糖的檢測,試劑均為羅氏公司配套試劑。
1.3 統計學方法
按照血糖水平將實驗組分為3組(A、B、C),A組血糖10mmol/L。經過方差分析3組之間HbA1c相關性非常顯著,p
2.2 實驗組與健康對照組統計學分析
HbA1c檢測的數據經過統計處理,健康對照組的HbA1c檢測值為4.20%~6.28%,實驗組為8.25%~9.07%。空腹血糖的檢測中,健康對照組的檢測數據為4.05~6.58 mmol/L,實驗組為5.75~16.2 mmol/L。兩組數據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以高血糖為其主要標志。傳統的臨床診斷上常以糖耐量和空腹血糖作為主要的衡量指標,但是考慮到糖耐量僅代表了抽血時瞬間的血糖變化水平,其影響因素較多。HbA1c是血液中血糖與紅細胞里的血紅蛋白之間相互結合的產物,屬于不可逆反應,能夠保持120天左右,因此HbA1c能反映出測定前2~3個月內平均血糖水平,對糖尿病的診斷更具代表性和準確性[3]。由于空腹血糖的結果比較容易變,而HbA1c則相對較為穩定,適合作為藥物療效評價的指標,所以HbA1c的測定對于糖尿病的診斷而言具有較為良好的補充作用[4]。已成為反映糖尿病控制的良好指標之一 。
參考文獻
[1]艾雅琴,楊銳,彭湘航等.糖化血紅蛋白與空腹血糖診斷糖尿病效果比較[J].廣東醫學,2011,32(7):863-864.
[2]葉山東,程欣.糖化血紅蛋白診斷和篩查糖尿病的臨床進展[J].醫學綜述,2010,16(21):3308-3311.
篇9
【關鍵詞】 糖尿病; 糖化血紅蛋白; 診治; 測定; 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1-0059-02
doi:11.14033/ki.cfmr.2016.11.033
糖尿病為臨床常見代謝性疾病,病理特征以血糖水平升高為主,發病誘因包括遺傳因素、飲食、環境因素等,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等臨床特點[1]。臨床觀察發現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引發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腎臟疾病等嚴重并發癥,對生命健康造成威脅。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是延緩患者病程,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的關鍵。近年來,有臨床研究發現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可反映機體較長一段時間的血糖水平,且不受藥物及空腹狀態的影響,可作為臨床診斷糖尿病和監測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輔助指標。基于上述研究現狀,筆者所在醫院本次研究對糖化血紅蛋白在糖尿病患者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納入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49例糖尿病患者和同一時間段內來筆者所在醫院接受健康體檢的49例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將49例糖尿病患者設為研究組,研究組患者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診斷結果均與世界衛生組織(WHO)1999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符合,其中男23例,女26例,年齡39~68歲,平均(53.9±1.5)歲,病程2~13年,平均(6.2±0.9)年。研究組中合并并發癥患者21例,并發癥類型:心血管疾病13例,腎臟疾病5例,視網膜病變3例。將49例健康體檢者設為一般組,一般組中,男25例,女24例,年齡36~73歲,平均(53.6±1.4)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筆者所在醫院本次研究已事先獲取醫院醫務科的批準,研究對象均在知曉研究目的后參與研究,且均已在研究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2 研究方法
采集兩組研究對象清晨空腹肘正中靜脈血液,使用血清離心機以3000 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離心5 min后保存在4 ℃的冰箱中待測。使用全自動血液生化分析儀(TBA-2000FR)檢測兩組研究對象血液標本中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的試劑盒為全自動血液生化分析儀配套試劑盒,測定方法為乳膠凝集反應法,標準參考范圍為3.8%~5.8%。測定空腹血糖前,兩組研究對象均禁食12 h,空腹血糖標準參考范圍為3.9~6.1 mmol/L,餐后2 h血糖參考標準值≤7.8 mmol/L。
1.3 觀察指標
對比研究組和一般組以及研究組中合并并發癥和無并發癥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4.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研究組中合并并發癥患者和無并發癥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較
經檢測發現研究組中合并并發癥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明顯高于無并發癥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較
統計檢測結果發現,研究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明顯高于一般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相關臨床數據調查結果顯示,近年來隨著我國糖尿病患者發病率的不斷上升,糖尿病并發癥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等疾病的發生率也隨之不斷上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威脅生命健康[2]。臨床選擇良好的監測指標對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及并發癥預防具有重要作用。糖化血紅蛋白是血液中紅細胞內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20世紀70年代國外研究學者經臨床研究發現,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的結合過程是一種不可逆反應,且該反應過程的產物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水平呈正比,能夠保持3~4個月[3]。由于糖化血紅蛋白具有上述特性,近年來,不斷有學者開始對其在糖尿病患者臨床診治中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是臨床診斷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指標,但臨床研究發現,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只能反映機體短時間內的血糖狀況,且檢測結果較易受藥物、飲食、情緒波動等因素的影響,不能反映機體過去一段時間內的血糖狀況,存在一定程度的應用局限性[4]。而糖化血紅蛋白的合成過程具有不可逆性,主要與血液中的葡萄糖發生結合,生物學變異性小,性質穩定,且不易受食物、藥物及情緒因素的影響,能夠反映機體過去3~4個月的血糖狀況[5]。郭莉等[6]在對“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在糖尿病診治中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時證實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指導價值。
筆者所在醫院本次對糖化血紅蛋白在糖尿病患者臨床診治中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時發現,研究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明顯高于一般組,且研究組中合并并發癥患者上述三項指標的水平均高于無并發癥的患者。該研究結果與張海英等[7]研究所得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綜合分析上述研究結果,筆者認為糖化血紅蛋白監測可作為臨床診斷糖尿病的輔助指標,還可對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的預防提供指導價值,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朱長清,石凌波,康紅,等.糖化血紅蛋白篩查和診斷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切點分析[J].廣東醫學,2014,35(22):3564-3566.
[2]李青,潘潔敏,馬曉靜,等.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清白蛋白聯合檢測在糖尿病篩查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雜志,2011,91(26):1813-1816.
[3]陳妍,劉建國,徐磊,等.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對糖尿病的診斷價值[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7(4):534-537.
[4]張震,李軍,李思源,等.糖化血紅蛋白在篩查和診斷糖尿病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4):1590-1592.
[5]陳結貞,徐培嬌,梁志洪,等.糖化血紅蛋白與空腹血糖在糖尿病臨床診療中的綜合效果對比評價[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13):1939-1941.
[6]郭莉,郭慧淑,劉越堅,等.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在糖尿病診治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4):920-921.
篇10
【關鍵詞】2型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檢測,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128-01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異常疾病,可導致人體各器官發生功能障礙甚至衰竭,對糖尿病患者的診治可以測量患者的血糖和尿葡萄糖,但是卻無法評價患者一段時間的血糖平均水平。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Hb,HbA1c是其中一種糖化血紅蛋白) 解決了這個問題,目前關于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方法酶化學法[1],其價格較低,特異性好,檢查方便快速,擁有更好的應用前景。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在體檢中心隨機抽取100例血糖正常志愿者,年齡21-72歲,空腹血糖
1.2 儀器 德 國 西 門 子HbA1c免 疫 法 專 用 儀 器DC2000。
1.3 檢測原理 酶化學法可以直接測定樣本中的糖化血紅蛋白的百分比,經過處理的樣本在氧化還原反應后可除去相關干擾物質,血樣本經蛋白酶分解產生氨基酸,糖化血紅蛋白可以結合纈氨酸作為果糖纈氨酸的底物,經過反應產生 H2O2,H2O2經過氧化物酶分解作用可與顯色劑發生反應并顯色,測定吸光度求出糖化血紅蛋白的濃度。
1.4 檢測方法 用真空采血管采集三組志愿者靜脈血,并做好相關處理及溶血標本,依據試劑盒提供的操作步驟,調配好試劑,預計好波長,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設置好參數和監控程序,由儀器自動完成檢測。對檢測結果進行記錄。
1.5 統計學處理 在本臨床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采SPSS 13.0統計軟件,所有計量資料均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兩組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對其他數據采用相關分析和線性回歸等統計方法。
2 結果
2.1 三組不同血糖志愿者進行HbAlc結果,正常血糖組為4.3±0.3 %,臨界血糖組為5.8±0.4%,糖尿病組為8.1±1.2%,結果顯示三組間 HbA1c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2.2 100例標本檢測,HbA1c 參考范圍為3.8%-6.8%。
3討論
糖化血紅蛋白是葡萄糖和血紅蛋白通過酶促反應結合而成的一種物質,HbA1c 是糖化血紅蛋白的一個亞型,具有顯著的特征,可作為評估血糖 2-3 個月內的控制情況[2],為實驗室診斷提供了一個可靠而且準確的方法,是監測糖尿病長期血糖水平的標準。
酶法是近幾年才推出在自動生化儀上測定的方法。其原理是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切斷HbA1c的β鏈N末端的糖化二肽,糖化二肽在果糖基肽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過氧化氫在過氧化物酶的存在下與顯色劑產生顯色反應,通過測定吸光度值求出HbA1c的百分濃度。該方法精密度好,與HPLC和免疫法均有良好的相關性。李義龍等[3]、徐成軒等[4]報道酶法檢測HbA1c與HPLC法和免疫法相比較有較好的相關性,且具有操作簡單、快速并可應用于全自動生化儀等特點,是臨床較為理想的檢測HbA1c方法。
HbA1c 形成取決于血糖水平與血紅蛋白接觸時間,其次生成量與血中葡萄糖水平成正比,其糖化過程緩慢且相對不可逆。HbA1c是國際公認的檢測糖尿病的“金標準”[5],它的監測意義主要有: ①評價血糖的總體控制情況。因為HbA1c能反映 2- 3 個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不受偶爾1次升高或降低波動的影響。美國糖尿病學會( ADA) 建HbA1c控制在
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達標,且比較穩定,那么每年至少應接受2次HbA1c檢測,對于那些需要改變治療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狀態不穩患者及正在進行胰島素治療者,應該每3月進行1次HbA1c的測定。
綜上所述,酶化學法在測定HbAlc中精密度良好,為實驗室檢查提供了準確可靠的數據,可為糖尿病的診治提供可靠的診斷指標,在糖尿病的長期監測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薛聲能,程 樺.糖化血紅蛋白的研究進展[J].國際內科學雜志,2008,35(10):586.
[2]張長禮.免疫凝集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 5):75。
[3]李義龍,單戰海,韓冰,等.酶法糖化血紅蛋白試劑盒方法學比對評價[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8):1336-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