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石范文
時間:2023-04-06 06:21: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景觀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景觀石 石崇拜 傳統文化
中國人是一個對石頭文化擁有特殊感情的族群,石頭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景觀原石作為設計師的新寵,重新步入人們的眼簾。在企事業單位門口安放景觀石或門牌石,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設計行為。這種景觀原石往往體量恢宏,斥資巨大。它的盛行在諸多物美價廉新材料大行其道的今天著實令人費解。隨著國家對原石開采的管控愈加嚴格規范,更使得這種材料洛陽紙貴,一石難求。一部分設計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設計弊病更是造成了這種景觀現象的泛濫。為了不犯這種買櫝還珠的笑話,筆者斗膽從傳統文化中靈石崇拜,傳統文學,堪輿厭勝的角度入手,和大家共同探索景觀原石大受青睞的緣由。
一.寫進炎黃子孫DNA里的靈石崇拜
石頭崇拜實乃老生常談。國內外的人類學資料表明,石崇拜是是人類歷史上靈魂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的衍生物。石頭崇拜在今天仍為許多民族信仰生活所常見,成為他們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距今10萬年前的許家窯人的遺址上曾發掘出千余個重達1500――2000克左右的打制石球??脊艑W家們認為,這些超過普通投擲物的圓形礫石寄托了先民們抵御外來侵害的愿望。據此可知,華夏民族的石崇拜歷史由舊石器時期便以發端,近乎等長于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
石崇拜作為一個信仰體系,經歷泛石崇拜、特石崇拜和人造石物崇拜三個發展階段。由于文化發展的連貫性,在許多民族的信仰中,這三個階段是互滲狀態,密不可分的。
泛石崇拜與人們對山岳的敬畏與崇拜析出同源。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和信仰意識的覺醒,這種“山崇拜”逐步蛻變為“石崇拜”。有學者認為石為山的象征。這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多有載述?!墩f文》曰:“石,山石也。”《釋名?釋山》曰:“山體口石。石,格也。堅捍格也?!薄稘h書?五行志》曰:“石,山物?!薄督浖牍痢肪硎逡吨芏Y?人司徒》更有“積石為山”之語??梢姡诿袼字械男蜗髮嶋H上正是山的象征。 先民們的這種信仰出自對原始自然力的敬畏和膜拜。
特石崇拜則是人類信仰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特石崇拜階段不再像泛石崇拜階段那樣不加選擇和修飾,其崇拜的任意性在減弱,巨石崇拜在這一階段上升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在貴州省雷山縣陶堯鄉一處叫“干力”的偏僻深溝里,有兩個重達數十萬噸的巨石相抵,當地苗人稱之為“抵石”,人們不僅傳誦著一個關于這兩尊“抵石”從天而降的傳說,而且前往祭祀者如織。無獨有偶,在廣東羅浮山陰陽谷中生有狀如男女生殖器樣的石頭。每逢正月初一,遠近的婦女來此汲陽谷“男石”之水,澆灌陰谷“女石”,借由此法來拜祀求子。此類例子,不勝枚舉。處于特石崇拜階段的人們,除一對石頭作形狀上的選擇外,對色彩的選擇也有要求。例如羌族便把白石作為神靈的化身,羌民們將白石置放于不同位置以象征不同神o。 生活在四川涼山冕寧、越西等縣的藏族也盛行白石崇拜,他們選取一些白色石塊當作“靈物”置于屋頂或墓葬內外,并賦予這些石塊具有“靈神”“亡靈”的神格。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特石崇拜的信仰選擇不再是對自然之石的任意選擇,這種選擇已在形狀上、顏色上作出了許多界定。
視線轉及到今天,我們不難發現,我們對景觀石的選擇,基本也沿襲了祖先們對崇拜之石的甄選要求。無論在體量,形制,顏色,甚至開采源頭的要求上都有驚人的相似??梢哉f,我們今天對景觀原石元素的偏愛,正是對先民們靈石崇拜的遺俗的承襲。
二.堪輿厭勝之術下的祝祈道具
厭勝是一種用法術法器制勝所厭惡的事物邪異的民間習俗??拜浽凇掇o?!分袆t作風水之講。此道古來已久。無論三教九流對此執好者甚繁。天津大學的王其亨先生認為風水術的內核實際上是“一套集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筑學、倫理學、美學等于一體,綜合性、系統性很強的古代建筑規劃設計理論”。 竊以為,不會再有比此更加精準圓滿的概括了。
當下景觀原石使用日盛之因由,無非是人們希望藉此達成祈福吉祥、去災辟邪、平安發達的愿望。此舉非今人所原創,實自漢代肇始方興未艾。
漢代的《淮南子?萬畢術》中有將石頭埋在家中四角,就不會有妖邪入侵的說法?!肚G楚歲時記》亦云,在十二月的一個黃昏,在家宅的四壁下埋下巨石,就可以起到鎮宅的作用。北周庚信《小園賦》則載:“鎮宅神以蘊石,厭山精而照鏡。”這是說造屋時要埋石為祭,以為鎮宅之用。唐玄宗時期的《用石鎮宅法》則有以下條文:凡是人宅邸風水不好的,會造成疾病、逃亡、耗財,這時候要準備九十斤的大石,安放在鬼門(即東北角)犢上,即可驅邪趨吉。如是生意做的不順遂,則準備八十斤的大石,鎮于辰地大便可發達。如總有口舌紛爭,食不果腹,應該用六十斤的大石,埋放在大門的下面,就可以做到平安吉祥。 《宅經》則提到了一種祭石以求升官的法門:將石五寸,錢五文,埋在特定的地段。花費無多,即可右遷。
“石敢當”習俗也是以石壓勝的一種。據《魯班經》載,我們的祖先一般選取一塊特殊尺寸的石塊,上書“泰山石敢當”字樣。選擇冬至日后“五龍日、五虎日”由家人培土,埋土八寸,以為這樣可擋任何災異。
風水學認為如果宅第直沖通道或者面對廟宇、林崗,則為犯忌。必然要樹石以擋邪煞。我們傳統民居里大門對堂屋的避讓和設立影壁墻,正有其意?,F今的建筑物為保證交通的通達流暢,無論建筑朝向,其開口一般直面大路。因此越來越多的單位選擇在門口立石一塊,規避不詳,以期平安。我們不難看出,我們今天安放景觀石的行為,雖然在形式上產生了流變。但究其實質,仍舊是對傳統文化中堪輿厭勝的認可和繼承。
三.古代墳典中石文化的藝術再現
我國最早見諸文字的石崇拜現象記載在《左傳》中晉平公與師曠關于石頭開口說話的對答。雖然師曠的回答是理性的,但無法消釋當時人們由石頭的神秘性所產生的屈從與膺服。
石頭文明最初進入人們的文化視野時,是作為人類生活重要的物質工具。當時的人們并不真正認識其自然屬性,只是感到它具有一種難以把握的超自然能力。林惠祥先生就曾有“石器是自有人類以來,最早和人類有關系,并且是實用的、美觀的、神秘的人工物”的說法。 在“萬物有靈”的思想文化背景中,石頭被選擇為人們表達信仰的符號而被賦以靈性。
石崇拜的現象源于民族集體無意識,滲透在整個民族精神之中,因而薪火相傳,在世代人心中打下了不可泯滅的烙印。中國文學史上便涌現出許多以“靈石崇拜”為原型而變異、轉換出現為題材內容的優秀作品。諸如《搜神記》《太平廣記》《聊齋志異》中會將石頭塑造成有求必驗,會浮水登岸而行的靈物,并把石頭與社會現象變化加以聯系。再如《拾遺記》《池北偶談》中對修真之人煮石為食,以求長生的描述。以及《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受命于天的石碣碑刻,《紅樓夢》中賈寶玉銜玉而生,《西游記》中美猴王破石而出的小說創作。還有我國神話傳說中的開天,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無一不與石頭相關。
這是一種靈石崇拜的中國化的反映,是先民們借助對石頭超自然能力的想象,寄托對生活的美好愿景的一種方式。雖然這種想象仍帶著原始思維的形式,以互滲律的形式來打量石頭、人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但其思維形式的穩固性以及人類社會生活形態與觀念的嗣續性還是使得文學神話形式成為了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最好載體。這種對石崇拜的文字化,又直接具象了人們對石頭的敬畏與喜愛。把虛無縹緲玄奧不可言的信仰拔擢為津津樂道,口口相傳的傳說和軼事。
詩詠志,歌詠言。我國詩壇上借石以明志抒情者亦不勝枚舉。于謙的《石灰吟》借石頭“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問”之堅貞不屈象征自我高潔傲岸的品格。鄭板橋一生畫石詠石,在石中寄寓了“難得糊涂”的精神。他在《題石詩》寫到:“頑然一塊石,臥此苔階碧。雨露亦不知,霜雪亦不識。園林幾盛衰,花樹幾更易。但問石先生,先生俱記得?!贝嗽妿壮砂鍢蛳壬簧⒛_。蘇軾更以一怪石入夢作《詠怪石》。詩稱“了今我得豈無益,雷霆凜霜我不遷,雕不加文磨不瑩,了盍節概如我堅”,借石頭的節概以自比。
千古文士的精神總是相通的。石頭對人們的精神啟迪并非總是來自理想化的冷靜觀照,它一旦進入文人學士們的視野,往往伴隨著一種強烈而近乎癡迷的情感。李開先平生以石為友,“把酒澆石以示同志”;李白在黃山酒醉賦詩,繞石三呼;袁宏道更是“每遇一石無不發狂大叫”。
確乎,石頭入水不濡,入火不熱,無聲無臭,無始無終,無喜怒哀樂,無愿欲意志的品性。具有一種“應六氣之變以應無窮”的對生命秩序的認同感。這種純任自然、寂寞無為的超然意蘊,這種成方成圓、耿介固守的品格早已寫入華夏民族的骨血之中。華夏民族基因里對石的崇敬和喜愛,導致了現代人對景觀原石的應用和接受,這不僅是對風雅的趨附,更是對這種民族性格的認同。
四.結語
綜上所述,景觀石的盛興,不是率意而為的一時興起,也不是附庸風雅的一時風潮。而是植根于傳統文化,譜寫進華夏子孫基因的文化遺存。“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v使世事更易,縱使物換星移,只要中華文明的火種不滅,中國人對石頭文化的崇拜和探索便永不停息。
參考文獻
[1] 楊正文.《石崇拜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學院學報, 1992年5期.第67-72頁.
[2] 李露露.《我國民間的靈石信仰》,1995年第2期.
[3] 仲高.《中國石崇拜信仰探究》,民族藝術,1998年第1期,第81-88頁.
[4] 唐萍,劉喜蘭.《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靈石崇拜情結》, 甘肅高師學報,2009年第14卷第6期,第19-21頁.
篇2
在我國,水景規劃、設計很早就被應用到古園林中,如四大明園中的留園、拙政園中水景規劃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高度,當中的水景設計與地方詩詞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其所營造的意境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輪美奐,更代表了一種文化底蘊。
二、園林景觀水景的規劃策略
1.水元素活力氛圍的體現
水是生命源泉。在城市園林景觀規劃中,水景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景觀整體的活力表現,營造出一定的藝術氛圍,水景整體規劃應適應城市居民的生活、娛樂、休閑等多方面的要求。在展示整個水景藝術效果的同時,力求與附近建筑物巧妙地融合,體現出景觀“活”的生命內涵。水景規劃在生態平衡系統構建良好、遵循物質循環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前提下,可充分將現代科技融入水景規劃中,利用科技營造出形式多樣的水景景觀。通過搭建棧道、平臺等方式,形成地區標志物和視線集合點,讓人們在此倚欄賞景。在位置良好的觀景場所眺望河流和水面,可以更好地體會水元素所表達的整體氛圍。園林景觀的城市設計需要設計者在水景規劃上有更高的造詣,將生活與藝術完美地融合起來,形成完美的水景。
2.靜止的山與動態的水有機結合
城市園林水景景觀的規劃是離不開山和水有機結合的,其是將城市園林景觀充分表現的最有效形式,特別是通過靜止的山和整體的藝術氛圍,將動態的水融入其中,更能突出山水氛圍的多樣化和城市的活力。將靜態的景觀石、石駁岸和動態的水互相滲透、交融、穿插,創造成具有多樣性的山水景觀。在具體的規劃當中,可以運用湖石、駁岸等形式,將需要的形態表現出來,而且要加入水元素的展示方式,形成或類似風物禽魚,或若人若獸,神貌兼有;或者稍微加工,寄意于形。在基礎和背景都規劃好的情況下,將石頭的自然形態融入到水元素當中,展示出水元素畫龍點睛的作用。另外,使用駁岸和水線構建的連續景觀線和環境的和諧性使用,將帶河岸裙墻的駁岸、緩坡駁岸、階梯駁岸或者石頭駁岸、混凝土駁岸、鵝卵石駁岸等融入到水景之中,構建出親水性的氛圍。使人們挨近水面,猶如親臨其境之感。
3.水與植物營造氛圍
水景占據了城市園林規劃的主體地位,要注重水與植物的配合。使用借景、對景的形式,能夠獲得俯瞰、鳥瞰和仰視等多種角度的藝術感受。把多種類別的水生植物,像是魚草、荷花、蓮花、蘆葦等,有層次地構建出動物、植物和水景的和諧生態環境,盡力突出水與植物的聯系,達到最完美的效果,建造出顏色搭配和諧的淺水池。清澈而透明的池水效應和平坦的藝術效應,都在為營造氛圍而出力。特別是在植物的規劃上,使用了遠近有致、疏密結合的栽種方式,將垂柳種于岸邊,柔化了河岸的線條,還能夠種植水杉、落羽松、池松等具有下垂枝條的小葉榕等,達到了層次美,豐富了趣味性。對假山的規劃,就要和水景、植被搭配好,適當地種植水生植物,輔以花灌木和藤本植物,像是燕子花、地錦、變色鳶尾、黃菖蒲等,完成整體的搭配,營造藝術氛圍。還可以將濕生植物,像是菖蒲、水仙、水芹菜、蘆葦、小葉楊、遼楊、沙地柏香蒲等,充分的與水元素相結合,創建和諧、美麗的景觀。
4.動靜結合蘊含濃厚藝術氣息
關于水景的規劃形式,主要分為靜態和動態兩種形式,其通常使用的表現模式有溪流、湖(池)水、噴泉、涌泉、瀑布等。噴泉這種表現模式,可以達到水向上的形態,能夠進行不同水體形態的噴涌模式,像是半球形、蒲公英形和扇形等。而且在靜態景觀的規劃中,可以將水的動態和景觀的靜止相結合,將人造瀑布融入其中,形成幕布式、絲帶式、滑落式、階梯式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整合景色的顏色模式以及水景和人文因素的結合情況,把靜止的生物植物安放于動態的水景當中,將自然環境的景色考慮進去,達到動態和靜態的結合。既提高了植被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又將水景的活力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三、結語
篇3
關鍵詞:園林景觀;水景設計;重點;分析;設計要點
從古至今,園林設計在我國設計行業中屬于設計要求較高的一種,其主要對自然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從而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一定的美感。在園林設計中,水景設計不但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而且還能在整個園林景觀設計中起到烘托、點睛之效果。現如今,為了能夠滿足各類人對園林的需求,園林景觀設計,充分結合現代化的設計特點,使園林景觀能夠實現愉悅心情、放松身心的目的。
1園林景觀中水景設計的作用
在園林設計中設計水景,可以使園林的整體景觀設計呈現出一定的靈活性,水景的設計充分融合了園林規劃、環境保護以及生態開發,能夠從很大程度上展示園林設計獨具的藝術性,所以,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園林的水景設計務必獨具創意,才能更好地展現水景設計的效果。第一,在園林中設計的水景進行點綴,可以達到優化園林景觀的效果,還能充分利用園林的空間資源。設計人員通過水景的設置,體現出水的柔美與活性,并以此為基調充分結合一些水景植物或者假山等,然后通過豐富開闊人們的視野,進一步提升園林設計的觀賞效果以及藝術效果。第二,在園林設計中加入水景,能夠凸顯出巧妙與靈活之感,再加上假山、花壇噴泉或者瀑布等設計,往往能夠起到畫龍點睛之作用。例如,線性的水景設計就是借助活水來營造出河流、小溪以及噴泉等小型的自然風光,采用曲折或者直型的狀態來表現,從而達到吸引觀光者注意力的作用,能夠使游客體會到整個園林設計的審美理念。第三,園林的水景設計大多是通過點面結合、點線結合或者線面結合而組成,這樣的組成搭配往往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這種設計能夠使人的視覺體現出極為豐富的層次感。在具體的水景設計過程中,這種豐富、多變、靈活的形式能夠充分結合水的特點,將園林整體設計的空間層次感展示出來,從而形成了“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視覺及藝術效果。第四,水景在整個園林空間設計中體現了烘托的效果,此效果通常都是以水池或者湖泊等表現形式傳達出來,并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展示各類動態、靜態美景的融合,達到交相輝映的效果,再設計一些走廊、涼亭等小品加以點綴,營造出一種放松、寧靜的意境。
2水景景觀的設計方法及其要點措施
2.1水景設計的要點內容
在整個園林設計中,水景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靜態水景、噴涌水景、垂落水景以及流動水景4種:
2.1.1垂落水景。
垂落水景的表現形式是將水從上到下地噴出,充分結合自然的動態模式來激活水景,甚至活化了整個園林中的自然元素。垂落水景的表現形式大多像下雨的形態一樣散落,例如,常見的小型瀑布或者垂暮等就屬于垂落水景。
2.1.2噴涌水景。
一般情況下,噴涌水景所用的水源大多都是選擇地下泉水資源,也有很多采用的是人工噴泉、水管噴泉方式[1]。
2.1.3靜態水景。
靜態水景的表現形式始終保持一種平靜狀態,雖然觀光者從視覺或者聽覺方面來判斷屬于靜態,但當其受到自然因素影響時,例如,結合刮風,才會將韻味十足的水景展現出來。
2.1.4流動水景。
流動水景大多通過人工進行改造,使水景能夠形成疊水、管流等流水狀態,這種設計主要為了體現水的柔態。
2.2水景設計的方法
為了使主要的水景設計內容更加突出,設計人員大多會采取靈活的設計方式來強化水景意境,例如,搭配植物、動靜結合等形式,都是水景設計過程中經常使用的設計形式。
2.2.1動靜結合。
水景設計過程中所應用的動靜結合的形式,指的是表現出動態于靜態的形態,而這種靜態、動態形式大多是通過設置噴泉、小溪、瀑布、涌泉以及湖水方式表現,從而把動態表現方式與靜態表現方式有效融合,不僅能起到強化水景活力的作用,而且還能將水景物體獨具的觀賞性體現出來。例如,在設計靜止的自然景觀當中,可以采取階梯式的人造瀑布來體現,使水景能夠形成與靜態景觀相互融合的效果,從而以水景帶動一些靜止景觀,提高景觀的觀賞性。其中,自然景觀中還可以借助色彩以及其它形式來提升景觀的活力。
2.2.2選擇合理的給水方式。
若要更好地展現水景形態,需要借助恰當的給水來表現,利用合理的給水方式強化水景所表達的意境。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務必結合水景設計的具體地形條件,充分結合園林中其它的客觀因素等,將水景設計所要表達的主體理念呈現出來。例如,如果水景需要借助懸掛式的瀑布來表現其形態,需要借助假山高度的落差條件以及采取高位給水循環的方式來體現。作為一名專業的景觀設計人員,應當具有獨特的審美眼光,能夠將物體與物體合理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所要呈現的效果,并且還應當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能夠將園林中的一切現有資源充分整合利用,選擇更為恰當的給水方式,從而實現因地制宜的目的。
2.2.3合理搭配動植物。
想要使水景設計更好地展現出自然美觀,設計人員可以在水中選擇搭配合適的動植物,以此來增加水體視覺的空間,還能有效改善景觀水體質量。首先,選擇動物搭配??蛇x擇一些觀賞價值更高的動物,值得注意的是,選擇的水生物應當具有多樣性,也可以根據園林當地的地理條件、氣候等進行選擇,目的是為了能夠使水生物食物鏈更加完整。其次,選擇植物。植物是水景設計過程中的重要部分,選擇的植物應當與周圍環境相協調,能夠合理地進行搭配,不但可以保證植物健康的生產,而且還能使植物本身的色彩、密度更加協調,這樣才能夠與水中的植物以及其它的植物更好地形成層次,從而達到烘托主體的效果。此外,水中的動植物相互協調,倒影在水中才能形成更好的視覺效果。
2.2.4設計水景建筑。
水景建筑包括樓閣、亭臺以及水景橋等,但從園林的整體景觀、水景的質量、安全等角度出發,用于景觀設計的一切材料都應當做好防腐工作,并且還應對建筑上的裝飾、雕刻等給予重視。
2.2.5山水的融合設計。
山水的融合設計也是一種動態與靜態融合的方式,水體具有的流動性恰好和山體的靜止感結合,水體的動態也能更好地襯托山體,從而凸顯剛性的美感。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將山與水融合,在水體中設置假山、景觀石以及湖石等,從而將靜態的水景轉化成為具有動態美的景觀。例如,石駁岸在園林水景設計中屬于最常用也是最普遍的一種石景觀,包括鵝卵石、混凝土等石駁岸,這些駁岸與水融合成一體,展現出獨特的藝術[2]。
3結語
綜上所述,水景設計理念更多來源于設計人員對自然、對藝術的理解,在園林水景的實際設計過程中,結合水景所在的地理條件以及氣候等選擇相應的植物、動物等進行點綴,還要掌握更多設計要點,全面提高水景設計質量,將設計理念充分融入到設計中,為觀光者帶來輕松、愉快的視覺享受,同時將園林藝術更好地展示出來。
參考文獻
1錢鋮.現代園林景觀水景設計的要點分析[J].現代園藝,2015(1)
篇4
關鍵詞:河道;文化;景觀;功能
1 項目背景
1.1 區位
丹陽地處長江下游,水資源十分豐富,全市共有大小河道110條,總長603.33km。其中骨干河道19條,計長229.43km。其中簡瀆河北起丹陽南門與香草河相交處,全長22km,其中市區段從香草河口至122省道,總長1200m。
本案位于丹陽市延陵片區,河道呈南北走向,北端接南二環路,南端接振興路,全長約920m,河道兩側景觀區域寬20~35m,景觀設計總面積5萬m2;河道面積為3萬m2。
1.2 歷史文化
建置沿革:丹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丹陽境內就有人類活動。丹陽建置始于戰國時期,后改云陽邑置云陽縣。不久又更名為曲阿縣,乾隆元年(758年),改名丹楊(陽)縣沿用至今。
文化、文物:丹陽有6000年的文明史。歷史上人文薈萃,民間文化藝術亦豐富多彩,民歌民謠、民間傳說、曲藝戲劇等,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廣為流傳。具有地方特色的丹劇,就是取之民間藝術精華,為優秀地方劇種。
丹陽境內的文物眾多。故有江南文物之邦”之美稱。
關于簡瀆河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傳晉代有周元君擲簡于此,化為簡瀆,唐代以曲阿置簡州以此得名,由此可見晉代時已有簡瀆河了。有詩云:“浮山云廢,誰傳擲簡名? 斜日一長望,詩景逐煙生?!?/p>
1.3 現狀分析
1.3.1 基地分析。簡瀆河全長1200m,本次方案位于丹陽市延陵片區,河道呈南北走向,北端接南二環路,南端接振興瀆河路,全長約920m。簡瀆河設計常水位標高為2.1m,洪水水位為4.5m,歷史最高水位為6.5m,振興路以北有些區域已經施工部分擋墻,擋墻高度為6.5m,擋墻以外部分填土高度已經和擋墻高度持平。河道兩側的用地類型均為居住用地。
1.3.2 存在的問題。擋墻過高,線型過于直板,雖在功能上可保證防洪的需要,卻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河流的生態系統,減弱了河道自身的凈化能力;在視覺效果上也有些欠佳,無法跟周圍的景觀環境產生密切的聯系,不利于城市品位的提升。
簡瀆河長期以來泥沙淤積,污水積滯;河流水位在汛期與旱期的時候落差比較大,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駁岸形式單一,生態效應較差,沒有和水體進行有機的結合,無法營造出一個親水的綠色空間;該地塊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但是沒有很好地利用各種手段展現出來。文化感染力缺乏。
1.4 設計思路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了相應的設計目標和規劃原則:通過引入先進的理念和高品質的設計,在歷史風貌的發揚、生態環境的保護、整體性設計、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基本規劃原則指導下,充分發揮“水”的生態環境價值,創造出人們渴望滯留的休憩場所。
具體而言,從景觀、交通、功能3個主要方面入手,提出相應的對策,創造為人們提供豐富的具有活力的城市濱水空間。
2 總體設計
2.1 設計理念
簡瀆河作為一條丹陽城區的主要內河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由“簡”而生,因“簡”而得其名。
本方案景觀立意以“流水浮玉洲,簡牘綴云帆”作為創作主題,以簡瀆河古老的歷史文化為景觀設計的背景,景觀元素取形于河道上游弋的輕舟和古代竹簡、木簡的構造形式,提煉為小品或綠籬的造型題材,通過自然園林的手法結合流暢、舒展的現代構圖形式來表達和諧與自然的意境,創造自然、生態、人性化的濱水景觀空間。
2.2 設計原則
2.2.1 場所適宜原則。①充分反映地形特征和基地條件的可利用性。②充分體現濱水公共空間的親水性。③充分注重岸線邊際景觀的豐富性。④充分體現丹陽的時代風貌與地域文化性。
2.2.2 功能凸現原則。以人為本,強調市民的舒適愉悅與可參與性:營造開放式公共游憩、娛樂運動休閑空間。
2.2.3 文脈原則。充分利用歷史人文景觀資源,展現濱水開放空間景觀特色。
2.2.4 生態優先原則。強調自然因子的生態適應性與河道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大量種植抗性強的鄉土植物,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群落景觀。
2.2.5 經濟合理原則。①通過濱水環境景觀的設計,提升周邊地產的價值。②充分利用地形條件和豎向坡度情況,力圖在最小的地形整治前提下,減少工程造價,同時創造出豐富多變的濱水空間景觀。③功能和景觀設施盡量考慮既具觀賞性,又實用簡潔和便于實施管理。④植物造景盡量少采用名貴樹種,發揮鄉土樹種的景觀潛質。
2.3 景觀結構布局
一軸:河道生態水軸。蜿蜒的河流仿佛一條靈動的玉帶,以水為軸串聯沿河的景致,達到移步換景,水景互生的自然效果,因為水與陸地的交流,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活躍,優化了周邊的人居環境,形成空氣的清新廊道。設計中擬求強化水的生態性。
兩帶:濱水景觀綠帶。合理設計小品和人們的聚合空間,增加人與生物的互動性,同時濱水空間的生物多樣性得到很好的利用和保護。
兩翼:位于濱水綠帶與主要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視覺引導性景觀。
多點:分布于濱水綠帶內的多處景觀節點。
2.4 豎向設計
在強化簡瀆河岸線的線形變化的基礎上,我們著意刻畫了濱水兩帶的地形空間,對微地形及坡地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逐步推敲地形的等高線使其呈現跌宕起伏的自然形狀,并保證地形于汛期水位4.2~4.5m以下高度無沖突。
充分利用地形開辟視線走廊,因借自然風光,盡可能地增加空間的起伏變化,以強化環境的情趣,同時結合一些濱水的景觀元素,如綠化、景觀小品、雕塑…力求形成濱水天際線的高低錯落,做到平緩與突出相結合。并以濱水區線性的內在秩序為依據,以延展的水體為景線,形成從序曲、直至尾聲的視覺走廊。
2.5 交通分析
本方案中,重點強調了交通流線的合理性。在可行條件下,對濱水綠帶內道路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大量增加地塊內部步行交通線路;通過木棧道、游步道、踏步等方式,解決親水空間的可達性。同時在主要節點空間設置步行廣場。
2.6 河道平面線型分析
現狀的河道平面線型比較平直,給人的視覺感受較為平淡,為了給居民創造美好的心理感受,我們對局部地段的駁岸進行了改造設計,在滿足泄洪要求的前提下,局部曲化或折化河道線型:一方面采用軟化處理(草坡)的手法,創造與自然和諧的景觀;另一方面通過增加與駁岸聯系的通道和觀景平臺,增強了親水區域的可參與性。
2.7 河道水位分析
簡瀆河設計常水位標高為2.1m,洪水水位為4.5m,歷史最高水位為6.5m。
對于2.1~4.0m高程的景觀,我們主要采用水下種植槽的方式培養水生植物來營造濱水景觀,活躍濱水效果。而對于4.0~4.5m高程以內的景觀部分,我們采用了以下方式來處理:①在硬質景觀上,選用價格經濟、經久耐用的材料,比如:混凝土壓膜、卵石、水洗石、預制磚等鋪地材料以及石質座椅等等。②選用水蔥、香蒲、蘆葦、落羽杉等大量耐水濕的植物品種。
這樣,即使到了每年的汛期,不但能保持較好的濱水景觀形態,而且不會因為水流的侵蝕造成大的經濟損失。
3 專項設計
3.1 綠化設計
3.1.1設計原則:①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濱水綠化樹種首先要具備一定耐水濕的能力,這是濱水植物造景的基礎,了解濱水植物的耐水濕能力具有實踐性的指導意義。耐水濕能力最強的樹種有:垂柳、落羽杉等。耐水濕能力較強的樹種有:梔子、烏桕等。耐水濕能力中等的樹種:龍柏、水杉、竹等。根據河道兩側景觀功能的需要,適地適樹,喬灌草三者有機結合,苗木搭配疏密有致,形成多層次的綠化景觀空間。②以鄉土樹種為主,體現地域風貌。對于河道沿線的植物配置,我們盡量以丹陽地區的鄉土樹種為主選品種,如:銀杏(丹陽的市樹)、金桂(丹陽的市花)、香樟、花桃、櫻花等等,營造能體現丹陽地方特色的綠化景觀。③經濟、適用。以美化河道景觀為目的,選擇抗性強、長勢好、能夠創造良好的景觀效應的品種。
3.1.2 綠化設計目標。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充分體現植物品種功能上和景觀上的統一性。注重季相變化,以達到“人在綠中行,水在花中流”的景觀效果。
3.1.3 樹種規劃。植物品種以及規格的選擇,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遵循植物的生態習性和景觀生態學的要求。
本河道綠地景觀植物的選擇就是應塑造符合丹陽的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帶地域特色的濱水綠化景觀,以耐水濕的植物品種作為河道總體綠化的出發點,同時考慮到不同休閑空間的功能和景觀上的需求,設置一定的景觀石、點景樹,努力做到“季相分明,特色突出,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綠化格局。
3.2 景觀照明設計
本次電氣設計在4.5m汛期水位以下暫不考慮照明。
①燈具的選擇與開放空間的活動級別相關。②局部采用動態效果,強調活力。③可照明范圍,避免“光污染”。④低能源的使用,避免能源浪費。⑤經久耐用,易于維護。
3.3 鋪裝設計
設計原則:①考慮使用的耐久性和節約維護的成本。②防滑處理,提高雨天使用的安全性。③簡潔大方的現代風格的鋪地材料和凸現自然風格的材料相結合。④現代節能生態材料技術的運用。⑤道路、廣場的分級設計。
篇5
關鍵詞:花境;道路綠化;花鏡施工管理
1 花鏡的定義
花境是人們參照自然風景中野生花卉在林緣地帶的自然生長狀態,經過藝術提煉而設計的自然式花帶。花鏡設計者通常會選用低矮花灌木、露地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及1~2年生花卉,常栽植在樹叢、綠籬、欄桿、綠地邊緣、道路兩旁及建筑物前,呈自然式種植。它們是根據自然界森林邊緣處野生花卉自然散布生長的景觀,加以藝術提煉而應用于城市綠化中的植物造景作品。
2 花境應用類型
2.1 宿根(球根)花卉花境
此類花境全部由可露地過冬的宿根或球根花卉組成,是花境中色彩最為亮麗的部分,也是花境營建的主體,尤其適合初夏至秋季觀賞,在其他時間則顯得過于空落。
2.2 灌木花境
有很多灌木可以作為花境中的設計元素,如低矮的種類、具有一定蔓生性的灌木,或景致較好的花灌木都可以成為花境的一部分。灌木花境在選擇時應考慮植物的花期和花色、葉色與葉形、季相變化以及株形。因為灌木在種植后都會呈現出一個固定的形態結構,體現出一種恒定的狀態。
2.3 一、二年生草花花境
通過移栽處于開花期的1年生花卉,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裝點出1個燦爛的花境,遮蓋的花床。
2.4 混合式花境
混合花境是目前逐漸流行的一種花境形式。它能使設計者更好地將各類植物優化組合,在景觀效果上更趨豐富。而且通過灌木、樹木形成較為恒定的景觀結構,同時以色彩鮮艷的草本植物進行主題色彩的創造,豐富立面的造型,使花境形成變化而又持久的景觀。混合花境的種植材料以觀葉植物、宿根花卉為主,配置一些花灌木、球根花卉和少量的1~2年生花卉。
3 花境在龍溪大道綠化中的應用及管理
3.1 花鏡在龍溪大道綠化應用碰到的主要問題
道路綠地位于道路兩旁或者中央綠化分車帶,土壤條件差,汽車尾氣污染重,要求所選擇植物易栽易活又有一定觀賞效果,這樣可以減少種植后期養護問題。
根據出現的這類問題,對能應用在城市道路花境形式綠化的植物品種要求比較苛刻,因此在花境應用中除非一些有特別要求綠地,1、2年生的草花用的相對比較少,把一般認為適合當地氣候、土壤環境生長的一些常規觀葉植物引入花境中占主要地位,以保證長時間的綠化觀賞效果,同時為了達到植物組合的群落美,最好是鄉土樹種的喬、灌木也配置到花鏡中,使得花謝后,綠化基本骨架還存在,因此適合于道路花鏡類型是混合式花境,它能使設計者更好地將各類植物優化組合,在景觀效果上更趨豐富。以喬、灌形成較為恒定的景觀骨架為基礎,再用景觀石進行搭配,增加復層結構,采用適合的伴生植物,以觀葉植物為主,配置色彩鮮艷的1、2年生草本花卉進行細節上點綴以及立面視覺色彩上的豐富,提升花境的主題色彩;使花境形成變化而又持久的景觀,融各類植物所長,既具四季觀賞效果,又節省了大量換花成本,且養護、管理簡便。
3.2 采用混合花境應用到龍溪大道綠化時候,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原則要求
在設計前,整體需要注意花境四周視線來源,確定重要視線位置作為花境的主觀賞面??紤]好相同花期的植物或者是色葉植物的色彩是求協調還是對比,花境色彩選擇要與氣候環境、周圍氣氛相協調,達到與心理適應相一致的色彩安排。合理配置,減少不必要的消耗,盡量能獲得穩定的種群結構。
3.3 植物選擇原則
廣州地處南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典型的季風海洋氣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氣候特別顯著,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溫差較小、夏季長、霜期短等氣候特征。因此要選用適應當地氣候、土壤環境的觀葉植物和宿根花卉為主,搭配1、2年生花卉。選用植物要求花期長,抵抗病蟲害強,管理粗放,容易成活的品種。
3.4 植物配置要求
為保證一年四季的觀賞效果,以觀賞價值高的常綠花灌木和點綴些喬木做為花境骨架植物,例如使用了樟樹、造型秋楓頭、紅花雞蛋花、木棉、宮粉紫荊等。觀賞植物不是單株或者幾株,由于道路綠地面積相對較大,對單個品種植物的數量面積也相對要求擴大,一般是2~5m2,每種成不規則斑塊。各品種按高矮和花期先后排列次序種植,斑塊的面積可大可小,關鍵是不要太碎,以免雜亂。每個斑塊相接,不同品種植物的葉形、株形相互協調,互相支持、依賴并為前者的背景?;ň持忻總€斑塊的同類植物數量比較多,對于1、2年生的草本花卉,開過花后凋萎或死亡,都及時更換?;ň抽L度超過5~20m距離不等,中間斷開一段距離用常規花灌木、地被替換,除了保證道路綠地整體縱立面能形成高低錯落、變化有序的優美的林冠線外,也使得每一段花境立面效果更加突出明顯,后期養護也容易維持原有綠化設計效果,方便管理;花境邊緣線采用草坪作為花境和路緣的過渡,花境邊緣曲線自然流暢,弧線彎曲有主次變化,與每段花境觀賞面的主、次景協調,形成優美的林緣線。在花境前面的邊緣是最矮的植物,使用一些觀花花卉或觀葉植物,如鳳仙、長春花、夏堇、矮牽牛、彩葉草、大花千日紅等品種。花鏡的前面部分使用一些觀葉或者常綠植物與觀花花卉進行搭配,如鴨腳木、黃葉假連翹、灑金變葉木、狗牙花、紅絨球、山菅蘭、粉蝴蝶、七彩馬尾鐵、竹芋、紅背桂、小葉蚌蘭、腎蕨等品種,用互補色搭配的方法進行銜接, 使得更容易吸引人們的視線。利用植物花期、花色、葉色創造季相變化,以達到花境四季可賞的效果。在龍溪大道的花鏡造型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使用植物與黃蠟石相結合這種組合方式。很多情況下都是以黃蠟石作為中心,再配以喬木、灌木、地被等植物,起到了不同的視覺效果,創造出適時、適地、有韻律地植物景觀,滿足觀賞者地視覺審美要求。
3.5 地形處理
為了提高花境觀賞效果,龍溪大道對地形的處理主要是單面觀賞。對于單面觀賞綠地,種植地形采用高低起伏坡地外,還采取由低到高的緩坡,形成面向道路的斜面,使得綠量充足的喬、灌層作為花境的背景,花境更具有觀賞效果。
3.6 養護要點
綠化工程結束后,養護管理工作尤為重要,植物栽植是一時之事,而養護則是長期之事,即“三分栽,七分管”。各種植物有著不同的生態習性、特點,要使植物長的健壯,充分發揮綠化效果,就要給植物創造足以滿足需要的生活條件,就要滿足它對水分的需要,既不能缺水而干旱,也不能因水分過多使其遭受水澇災害。保持土壤濕潤是樹木成活的主要條件,除在栽植后澆足定根水外,還應根據氣候情況及時補充水分,尤其是枝葉萌動、生長旺盛的季節,常綠樹栽植后,干旱時除澆定根水外,對枝葉也應經常噴水。在花鏡進入正常生長狀況后,可以追加肥質較為淡薄的肥料。施肥工作應在多日未雨、土壤干燥、并經松土除草后進行。
4 結語
花境由于具有獨特的自然風韻,是對大自然中自然風景的模擬,充分體現了自然的野生風趣,具有獨特的景觀效果,能讓人們在城市中體驗返樸歸真的生活,并能改善城市的環境,因而,在城市道路綠化中應進一步推廣和擴大花境的運用,提高城市綠化的景觀效果,改善綠地的結構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郭卓.花鏡類型及設計要點[J].中國園藝文摘,2011(1)
篇6
關鍵詞:園林建筑小品 園林 用途 景觀 實用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一、園林建筑小品的作用
1、造景
園林建筑在園林空間中,除具有自身的使用功能要求外,一方面作為被觀賞的對象,另一方面又作為人們觀賞景色的場所。因此,設計中常常使用建筑小品把外界的景色組織起來,使園林意境更為生動,畫面更富詩意。如蘇州拙政園的云墻和“晚翠”月門。
2、觀賞
園林建筑小品,尤其是那些獨立性較強的建筑要素,進行藝術處理和加工,并與環境相協調,往往是造園的一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就是以傳統的水庭石燈的小品形式“漂浮”于水面,景色令人難忘。
3、渲染烘托氣氛
園林建筑小品除具有組景、觀景作用外,常常把那些具有使用功能的園桌、園凳、解說牌等賦予藝術化、景致化,以便渲染周圍的氣氛,增強空間的感染力。如湖濱河畔、花間林下布置古樸的桌凳;草地上鋪設石徑,散置幾塊山石并配以石燈和幾株姿態優美的小樹等。與環境巧妙結合,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景觀型園林建筑小品的用途
1、景觀石
在園林設計中,景觀石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景觀石不僅美觀實用,而且用途廣泛,幾乎是無處不在。自古以來,景觀石被譽為“立體的話、無聲的詩”,深受文人雅士鐘愛,他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然的文化?!盁o園不石,無石不奇”,是園林設要素之一,由此可見,景觀石作為藝術造景,在中國園林中被賦予了強烈的情感。景觀石在園林設計中起著視覺焦點,主景作用。如江蘇太湖石,安置于庭院、廣場中心,氣峰孤賞,起到畫龍點睛作用;景觀石還起著重要的障隔視線、擴張空間、增加層景的作用;與園林建筑相結合時,可陪襯建筑物,使其趨于自然,呼應環境,景石相宜。
2、墻垣
園林墻垣有圍墻與景墻之分,園林圍墻作維護構筑,主要功能是防衛作用,同時具有裝飾環境的作用,而園林景墻的主要功能是造景,以其精巧的造型點綴園林之中。景墻的造景作用不僅以其優美的造型來表現,更重要的是以其在園林空間的構成中體現,我國園林空間變化豐富,層次分明,各種園林墻垣穿插其中,既分割空間,又圍合空間,各有風韻。
3、噴泉
噴泉原是一種自然景觀,是承壓水的地面露頭。在現代園林景觀中噴泉是必不可少的水景小品之一。噴泉起源于西方庭院,后來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傳入我國。園林中的噴泉,一般是為了造景的需要,人工建造的具有裝飾性的噴水裝置,還以其文體和動態的形象在園林景觀中起到引人注目的地標作用。噴泉景觀概括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現代噴泉設備人工造景,如音樂噴泉、程控噴泉、擺動噴泉、激光水幕電影等;二是因地制宜,根據現場地形結構,仿照天然水景制作而成噴泉,如瀑布、壁泉、溪流、涌泉等。此外,噴泉有濕潤周圍空氣,減少塵埃及較強的輸氧功能,這樣有益于改善城市面貌和增進居民身心健康。
4、假山
作為中國自然山水園林組成部分的假山,對于形成中國園林的民族形式有重要的作用。假山具有多種的造景功能,如作為自然山水園林的主景或地形骨架;利用假山特性對園林空間進行分隔和劃分,將空間分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富于變化的各種空間形態;還可以與園路、植被組合成富于變化的景致,點綴園林空間,增添自然生趣起到造景與點景的作用。因此,假山具有因地制宜、協調環境等特點,其藝術情調極其濃郁,觀賞價值極高,以其獨特的魅力給人以視覺沖擊,以豐富的內涵向人表達深刻的意義。
三、實用型園林建筑小品的用途
1、休息設施
作為游人休息、賞景的建筑有簡潔的實用功能又有優美的建筑造型。亭在園林中應用廣泛,主要供游人庇蔭、乘涼、休息、眺望之用。亭的形式有多邊形、不等邊形、半亭、雙亭等。亭又可以和園林中的地形、建筑、水體、植物等其他造園要素巧妙結合,構成園林中豐富的景觀,起到點景的作用。廊是有頂的游覽道路,通常布置于兩個建筑物或兩個觀賞點之間,成為空間聯系和空間劃分的一種重要手段。它不僅能起到防雨遮陽,聯系景點的作用,而且對園林中風景的開展和觀景程序的層次起著重要的組織作用?;芘c廊功能相同,但建筑只是一構架而以植物為主,強調攀爬植物的特色,常設置在風景優美的地方供休息和點景。
2、服務設施
服務性園林建筑大多分散布置,穿插在各風景區,其設計宜與地形、地貌有機結合,取得人工美與自然美的統一。由于專類園和綜合性公園的大量建成,展覽的內容日益豐富,一些設計上新穎別致的展覽館相繼涌現,出現了不僅功能結構合符展覽要求,自身也可觀賞的風景點。展覽館常與園林中建筑、圍墻、山石、花木等組合成各類小庭院,創造出清幽的環境。園燈等既有照明又有點綴裝飾園林環境的功能,是一種極引人注目的園林小品。它有指示和引導游人的作用,還可以豐富園林的夜色。園燈的設計應做到造型美觀裝飾得體、其造型布局與所處的環境必須協調統一。
3、裝飾管理類園林建筑小品
裝飾管理類建筑小品是園林景觀中的重要組成,與景色相協調,起到添景、組景作用,又使公眾使用方便。各種固定的和可移動的花缽、飾瓶,可以經常更換花卉,保持環境的新鮮性;在園墻和亭、廊等建筑的墻面上不裝門扇的孔門;裝飾性的水榭,各種壁畫以及各種各樣的具有觀賞性的園林雕塑小品;門洞除可供人出入外,也是一副取景框,還可以提示游人前進的方向, 組織游覽路線,而且溝通了門內外的園林空間,形成生動的風景畫面,感受到“別有洞天”、“步移景異”的效果。經常點綴主景,成為景區的趣味中心。在園林中有立意不俗、設計獨特、風格多樣的特點。
參考文獻:
[1]王樹棟.園林建筑.氣象出版社.2004.7.
[2]唐學山 李雄 曹禮昆.園林設計.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6.6.
[2]劉管平.建筑小品實錄[M].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
[3]魏士寶.淺談景觀設計中的建筑小品[J].廣東園林,2008(3):30-32 .
篇7
此前,除了關注流浪狗、流浪貓等問題,她還曾經參與阻止了北京引進美式和西班牙斗牛項目、建設華北最大狩獵場、加拿大海豹制品進口中國等等國際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的工作。
秦肖娜介入養狗問題,最早還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北京出臺了較為嚴厲的養犬管理規定,引發持續數年的爭議,一直到2003年終于進行了修改。如今10年過去了,新的養犬管理辦法即將出臺。
北京的犬只管理問題到底關節何在?秦肖娜日前接受了本刊的采訪。
第一部養犬條例的前前后后
《瞭望東方周刊》:北京市出臺關于養犬的規定已有近20年,它的過程和趨勢是怎樣的?
秦肖娜:說起北京的養犬管理法規,是從1994年開始的。90年代以后,北京養犬越來越多。當時北京是不允許養狗的,一經發現就上門打死。有的就在大街上打。這種打狗行為引起國內國外的質疑。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辦奧運會,以當時北京市委書記為團長的申辦代表團出去,常被媒體質問北京市打狗的問題。這樣,北京就想出臺一個法規,立法的目的其實還是限制養狗。如果不遵守這個法規,狗就要打掉。這樣,其實打狗就有法律依據了。1994年9月至10月,全社會大討論是不是允許養犬。在這個基礎上,制訂了《北京市嚴格限制養犬規定》,它是北京市第一次對養犬立法,也是全國第一個。
這個法規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有一些規定并沒有考慮上位法的相關規定。比如說收費的問題,發生爭執后的處理,還有養犬人的合法權益,沒收、收容的犬只管理等等。收5000元登記費和每年2000元注冊費的根據是什么?當年5000元錢是不少的錢,一般老百姓交不起,那就打你的狗,這是為了使打狗合法化。因為當時社會上許多人,是非常反對養犬的。我們主張人權,不主張狗權。等等。
這個條例在全國起了一個帶頭作用。后來廣州收1萬塊錢。這就是用高收費的辦法,達到減少養犬的目的。但是這個管理法規出來以后,養犬的人越來越多,而且都不交費。
當時這個政策的出臺,提議案的是北京百貨大樓賣襯衫的售貨員,是北京市人大代表。據她說下夜班她被狗嚇到過。當時主流媒體也在大力宣傳狗的害處,如:“養狗、養貓是資產階級行為,喪志,有錢人才養狗”,“狗在時期幫助日本鬼子,是狗奸”,“狗毛也帶狂犬病菌,空氣也傳染”等等言論都出現在主流媒體上。
但是,也有相當多的居民反對打狗、高額收費等做法。我當時在北京電視臺,就這個題目做過專題。在市政協討論時,幾乎所有的委員都反對。在市人大,當時也是一半對一半的意見,爭議非常大。希望能夠寬容對待動物的,基本上都是知識分子,學者、資深媒體人。盡管有不少人反對,當時還是通過了這個規定。
干部在轉變
《瞭望東方周刊》:后來為何能夠得到修改?
秦肖娜:這個規定出臺后爭議很大。我們每年都通過代表委員們向人大、政協提案。由于法規一直都沒有修改,還是年年打狗。這損害了北京的國際形象和社會安定。我們非常焦急和憂慮。
2001年,我鼓了好大的勇氣,向當時的市委書記反映了收狗費的問題,因為這是突破點。這位領導后來到全國政協當領導。我在一個活動上見到他,反映說收5000塊錢管理費。他反應的第一句話讓我很感動。他說:“這么高的費用!老百姓能交得起嗎?”我說,“是啊,交不起就打狗?!蔽艺f因為這個問題,影響了我們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官員的形象。他說,這個事得調研一下。
到了“十一”之前,又是全市打狗。2001年9月下旬,有家報紙在第一版登了一幅幾乎整版的照片,一個警察拿著棍子打狗,一個“小京巴”躲在車輪后面。標題是《北京開始治理違規養犬》。一個志愿者連夜送給我,我很氣憤也很郁悶,社會各界人士呼吁了這么多年,就一點都沒用嗎?就在報紙的白縫那兒寫了幾個字,“書記,請您閱,這是對我們北京市工作的表揚呢,還是批評?百姓說,現在我們就是綁票,不給錢就撕票。”然后簽了我的名字,第二天就送給他。我記得當時是禮拜天上午,他馬上就說,星期一讓秘書處理這件事。過了“十一”就開始了全市的調研。
北京市法制辦就在各區、街道辦事處進行調研、座談,聽取各方面意見。我參加了西城區月壇街道的討論,當時居委會的一個老太太的發言給我留的印象非常深。她說:“收這么高的費用,我們不知道這費用哪去了。把這些錢給我們一些,肯定比現在管得好?!?/p>
這筆錢一年大概能收多少?2001年我們協會和市政協的一個副主席、一個老主席,還有市人大的領導,以及一些政協委員一共十多個人,到公安局養犬辦去調研。收的錢都用到什么地方了?每年人大、政協委員都在質詢這個問題。那天,在我們的追問下,當時的北京市公安局治安總隊犬類管理科科長說,2000年是1億8千萬。
《瞭望東方周刊》:從剛才的故事看,城市管理者對于養犬管理的看法產生了很大影響?
秦肖娜:是這樣。城市的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管理者是否具有人文關懷理念,這也決定著有關政策。
同志當市長的時候,兩次批復了我們協會的報告,最后由北京市財政撥出一部分經費資助民間組織和個人給流浪貓做絕育。這在全國是首例,開了好頭。在國際上增加了北京的美譽度。
有人文關懷理念的領導,和他溝通,他會理解。過去春秋兩次例行投放毒鼠藥,在水、土中的積累污染環境,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毒鼠藥也和兒童患白血病直接有關。我們在這方面與領導溝通過并提了建議,領導很支持。市衛生局從2008年已經接受我們的提議,不再外環境撒放毒鼠藥了。這次修改養犬法,我寄予希望和期待。
民間組織應參與養犬管理
《瞭望東方周刊》:這次養犬管理辦法修訂的焦點是什么?
秦肖娜:焦點是以什么樣的理念來主導修改。我們首都愛護動物協會剛剛給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寫了一個報告,因為聽說目前這件事情是委托給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在做。交給第三方機構去做,我不反對。但是制訂一個動物管理的法規,不是純粹從法律上講,還要符合北京這個世界城市管理理念,具備關于動物的專業知識和懂得動物福利。要懂具體操作的空間。比如,規定成年狗超過35厘米就不準養,這顯然是不夠了解動物常規知識的人決定的。因為狗有沒有進攻性不在于大小,比如我們用的工作犬都是金毛之類的大型犬。我們希望這次法律修改,一定要更新理念。
還有,收登記費1000元,根據是什么?依據是什么?90年代是一拍桌子說5000,后來幾個人大代表在一起說5000太多,就1000吧。修改管理法規,要有理性的、對社會負責任、沒有利益關聯的社會公益組織參與,可能會增加客觀性。我們已經提交了一份參與法規修改的申請書。
《瞭望東方周刊》:按現行法規,養犬管理由公安機關負責,對此您是怎么看待的?
秦肖娜:由公安局來管狗還是有些問題。因為90年代時想要消滅北京城里的狗,用很強勢的辦法就是讓公安機關來管。
這個辦法制定出來后,全國又都在學,形成了一種慣性。其實公安機關是強制性的機構,在不違法情況下,公安機關就不用出來管。我們目前在河北省威縣嘗試把狗的收容等功能交給民間組織,南京也在這樣做。民間組織不用那么多的費用;第二個,民間組織有動物福利的理念和常識,就會做得更好一些;第三個,民間組織有公開性,是透明的,大家誰都可以監督;第四個,民間組織有熱情,都是志愿者,都是自己的時間、金錢來做這件事,有社會責任感,能杜絕政府做這件事的一些弊端。我們一直在呼吁把狗收容交給民間組織,狗的登記可以暫時由公安部門負責。現在養犬人的素質是不一樣的,在目前階段,用公安部門登記還是應該的。但是收容,應該由政府支持民間組織來做。這樣做對政府有好處。
管理不好容易引發社會矛盾
《瞭望東方周刊》:對于政府部門來說,養犬管理到底意味著什么?一筆比較巨大的收入?一種負擔?抑或是一種可能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
秦肖娜:養犬管理應該是城市管理工作的一個內容,出發點應該是預防疾病,保護民眾的身心健康。目標是促進社會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動物和諧。這就需要有一個從和諧出發的管理辦法。一個主導思想就是約束人的行為,包括養犬的和不養犬的人的行為。人的不文明行為在各個領域都存在,與動物沒有關系。養寵物就像醉駕與車沒有關系一樣,所以一定要約束人的行為而不是消滅動物。
《瞭望東方周刊》:現在有一個問題是,很多市民也反對養犬。或者說,確實因為別人養犬干擾了他們的生活,如何尊重他們的意見和權利呢?
秦肖娜:養犬引起鄰里糾紛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糾紛是一樣的。目前社會轉型,民眾各種價值觀交錯也反映到養犬的問題上來。
矛盾是雙方的,我們的社會需要對人寬容,也需要對動物的寬容。除了極個別的情況和故意縱狗咬人外,動物一般都不會主動進攻人。我們的社會缺乏和動物相處的善意和常識。我們曾介入過一個案子,就是崔美善老師因管理院子里的流浪貓被告上法庭。原告見到院里的貓狗就會感到對他有威脅,甚至有棵桑樹也覺得有威脅,就去砍掉。十幾年來一直為這些事打官司鬧糾紛。只有大多數人知道為別人著想了,社會才會和諧,我們每個人才會安寧。這不光是對養犬人說的。社會急需公民意識教育和善良教育。
《瞭望東方周刊》:現在由于城鄉結合部改造等原因,導致城市流浪狗數量激增,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篇8
梅子山位于全南縣城的北邊,那兒風景優美,景色宜人,是個美麗的地方。
走到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巨大的景觀石,上面刻著五個大字,“梅子山公園!”走過景觀石,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陡峭的石級,石級有365個,就好像從天上掛下來的,365個石級,意味著人們步步高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要想爬到山頂,必需要有十足的勇氣,石級邊上有許多小花小草,微風一吹,小花就頻頻點頭,小草也給梅子山披上了一件綠綠的衣服,顯得十分美麗。
來到山頂,我們看到了一座高大莊嚴的紀念碑,那里紀念著許多革命烈士,紀念碑旁邊有許多郁郁蔥蔥的樹,十分茂盛。
沿著彎彎的小路,我們終于走到了雄偉壯麗的百盛塔,百盛塔是由紅的柱子,青的磚,還有黃色的琉璃瓦筑成的,當你上到最頂樓時,你會看到全南縣城的所有景色,最有趣的是百盛塔底下的風鈴,微風一吹,就會發出叮叮鐺鐺的聲音。那聲音能傳到很遠的地方。
篇9
1、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我們后代,請保護環境。
2、破壞環境,就是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3、讓河水更清澈,讓家園更美好。
4、止住您的腳步,留住一片綠茵!
5、誰能忍受每天戴著防毒面具過日子?——還空氣清新吧!
6、保護環境是每一位公民應盡的責任。
7、莫踏青草,勿采紅花。
8、天空是小鳥家,河流是魚兒的家,地球是我們的家。
9、生命誠可貴,環保價更高,若為家園美,環保不可拋。
10、綠化做得好,染污就減少。垃圾分類放,環境有保障。
11、花兒開得美,大家來欣賞。
12、土壤不能再生,防止土壤污染和沙化,減少水土流失。
13、清澈的河水是動物們的鏡子,不要讓河水再次污濁不清。
14、讓綠色在生活中洋溢,讓心靈在綠色中放飛。
15、請高抬貴腳,聽,小草在哭泣!
16、地面愛干凈,請您手留情。
17、環境保護從我身邊做起。
18、讓地球媽媽永遠年輕美麗。
19、草兒青,花兒紅,請您不要傷害它!
20、枝析花落,于心何忍!
21、芳香需要您關愛,伸手采摘時,美麗已不在。
22、讓風沙不再猖狂,還地球一片綠色鋪墊。
23、我是一朵花,請愛我,別采我。
24、芳草如茵,頓生愛憐情;小草微笑,請您繞個道。
25、保護環境,造福人民。
26、河水的眼淚不再清澈,高山的頭發日見稀疏。
27、把綠色帶到世界每一個角落,讓綠色流入人們心中。
28、不要把地球披上塑料袋的外套。
29、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30、請走陽光大道,別踩小花小草!
31、愛護環境,保護地球,讓我們托起雙手共同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篇10
而城市環境則指在城市范圍內,由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所組成。社會環境以人為中心,文化是其中的要素;自然環境包括綠色植物、山川、河流等自然形態物質,以及風雨、地震等自然現象;人工環境是以建筑為主體的人工構筑物,如房屋、橋梁、道路等。所以,研究城市環境綠化,就是按照自然美的規律去協調社會環境、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的關系,創造出一個適合于人們生活安靜、舒暢且優美的綠色環境,以及文化內涵豐富、風景如畫的綠色景觀。
凡是生長綠色植物的土地都是綠地,所形成的景觀就是綠色植物景觀。城市景觀的構成要素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反映城市生態和自然環境條件的自然要素,主要有地形、水體、綠色植物及其它不確定的自然要素;第二類是人工要素,主要指城市的設施和建筑物;第三類是社會要素,指影響城市景觀的一種無形的因素,包括人對景觀的感知體現和人對景觀環境的改造等。本文研究的城市綠色景觀主要指第一類自然要素和第二類人工要素中的綠色開敞空間,如公園、廣場、濱水區等。在當今城市環境惡化和城市特色貧乏的背景下,通過對城市綠色景觀進行系統分析和構筑,來體現城市自然與人工的融合和“以人為本”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各種各樣的綠色景觀
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可以按照人工化程度做一個大致的區分,然后再加以研究。各種各樣的綠色景觀可以分為人工的和自然的。
原生林的綠色
真正的自然僅存于原始森林和熱帶叢林中。甚至可以說,只要被人發現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自然。
森林的綠色――山林的自然景觀
鄉村的綠色――田園的自然景觀
街區的綠色――城市的自然景觀
公園、行道樹、綠地和河川構成了城市的綠色景觀。但這些綠色無論從品質上還是數量上都遠遠不能滿足要求。
室內的綠色――室內綠化
說到室內綠化,自然離不開有關盆景和插花的話題。將植物盡可能培育得粗壯和繁茂是園藝的工作。與此相反,盆景的技藝就在于將植物縮小。因此,為了改變植物旺盛的生命力,便將其凝縮于小小的花盆中。
人造的綠色
近來,有一些花木被一些塑料制品取代。曾有個飯店的形象樹制作得十分的精巧,即使走到跟前用手觸摸也難辨真偽,實在令人嘆服。不知不覺間,一些商業場所都被這類東西裝點起來。在有照明的情況下,它們顯的比真品還要生動。
綠色景觀的功能作用
綠色植物景觀不僅能夠凈化空氣,還有改善小氣候,減弱噪聲,保持水土,保護農田,凈化污水,防止火災和蔽蔭作用等。因此,愛護綠色植物,增加綠色植物景觀的面積,讓它永續發展,對保護環境,增進人民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1凈化空氣:(1)吸收CO2放出O2。 (2)吸收放射性物質。 (3)吸收煙塵和粉塵。大氣還受煙塵、粉塵的污染。綠色植物,尤其是高大樹木對煙塵、粉塵有明顯的阻擋、過濾作用。綠化地區較非綠地區空氣中飄塵濃度減少10%~50%;(4)殺菌作用。已經發現許多植物能分泌出有強大殺菌能力的揮發性物質――殺菌素,針葉樹種殺菌作用好于闊葉樹。 2凈化污水:綠化植物有一定的凈化污水的能力。據國外研究,當徑流通過30~40米寬的林帶,能使其中NH3含量減低到原來的1/2,細菌含量減少1/2。如在試驗水池中栽植蘆葦、小蔥等植物,從里面排出的水中懸浮物減少30%,氯化物減少90%,有機氮減少60%,磷酸鹽減少20%,氨減少66%,總硬度減少33%。 3改善小區域氣候:夏季城市氣溫27.5℃時,草坪地表溫度為22℃~24.5℃,比地低6℃~7℃。城市中的帶狀綠地,如道路、濱河路等地帶是城市的綠色通道,可將城市郊區的氣流引向城市中心,創造良好的通風條件,在冬季又可以減低風速,減少風沙,改善氣候。 4防風護田:建造防護林帶,對減輕大氣污染、防止危害農田,保證農作物、蔬菜的豐收有重要意義。防護林帶可使風速降低,減少沙土飛揚,使土壤含水量增高,還可調節氣候,延長無霜期等。 5保持水土:樹木和草地對保持水土有非常顯著的功能,可有效防止雨水沖刷造成水土流失。6安全防護:綠色植物景觀是自然界生態平衡的重要一環,一旦遭到破壞,會導致嚴重自然災害的發生。 7美化環境:世界各國許多風景美麗的城市,不僅有優美的自然地貌和良好的建筑群體,還有完好的綠色植物景觀。大量的實例說明,綠色植物景觀完善不但使城市環境得到改善,還可吸引大量的游人前來旅游,觀光。如去新加坡、瑞士等國的旅游者非常多,他們靠旅游每年賺取大量的外匯。
綠色景觀與建筑
“建筑僅僅是環境的一部分,建筑美從整體上說是服從于周圍環境的。”建筑作為穩定的不可移動的具體形象,總是要借助于周圍環境恰當而和諧的布局才能獲得完美的造型表現。綠色植物的季節性變化和易修剪的特點使其在營造建筑外部空間中成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建筑的外部空間環境不僅同建筑形象有關,而且同建筑室外綠化景觀密切相關,空間環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的重要特征。生長環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觀呈現出巨大的差異,而建筑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結合,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且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景觀。雖然現代資訊共享帶來人們生活方式、審美取向的日漸趨同,使建筑風格的同化現象不可避免,但迥異的建筑室內外綠化景觀卻為城市面貌帶來迥然不同的人文視覺效果,這種不易消融的特點使其成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滅的印記。
綠色景觀四季變幻的姿態、顏色、氣味和隨風飄動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間呈現出生機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動態變化使原本凝固的音樂也變得靈動起來,并在各個季節呈現出不同的豐姿和魅力。綠色景觀在空間和時間維度上的變化,不僅為建筑創造了絢麗多變的空間環境,而且架起了人與自然交流的橋梁。其或優雅、或自然、或絢麗的外觀自然而然成為建筑空間的延伸、呼應和限定。
環境色彩的運用
對城市環境的綠化,首先要了解城市環境的色彩。一般來說,建筑色彩是城市環境中的主基調,常見的有白、灰、黃、藍、黑、棕等顏色,這些色彩雖活躍了城市環境氣氛,但還是讓人有生硬、呆板、單調之嫌。通常人對色彩的需求,因不同的人群對色彩所表現的情緒是不一樣的,如年輕人喜歡暖色;中年人喜愛中性色;而老年人則偏愛冷色等。為滿足不同人群對環境色彩的需求,我們常用植物的色彩、姿行及線條進行設計、搭配、協調,使城市環境色彩更趨柔和淡雅,清新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