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落花生有感范文
時間:2023-03-19 01:49: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讀落花生有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夜晚,群星閃爍,月光皎潔。我仰望深蘭色的天空,回味著剛剛讀完的許地山的散文——《落花生》,感到滋味無窮。
在《落花生》,這篇散文中許地山爺爺描寫了在收獲節的夜晚,他和全家人一起吃花生,議花生的情景。通過父親的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要做實實在在,不要做外表好看而別人沒有好處、華而不實的人。
花生深深地埋在土地里,不象桃子、蘋果、石榴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耀人耳目地掛在枝頭上,讓人一看就想吃掉它。等花生可以吃的季節時候,在表面看不出有沒有熟,需要有大鏟子把它鏟出來才知道有沒有成熟。它把自己的一切都無私的奉獻給人們,而甘愿默默無聞地埋在土中。
我們也要學花生那樣無私的奉獻給祖國。我愛吃花生,我更愛花生的無私奉獻精神。
篇2
2022年中學生《夢里花落知多少》讀后感 既然還是人,也就不必再掙扎了,身落紅塵,又回來的七情六欲也是當然。繁華與寂寞,生與死,快樂與悲傷,陽光和雨水,一切都是自然,那么便將自己也交給它吧!
寂寞如影,寂寞如隨,舊歡如夢,不必化解,已成共生,要割舍它倒是不自在也不必了。每當讀到這些看破世俗,灑脫而又淡然的文字時,內心產生共鳴.那我們現在擁有的日子也可以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讀雨禪臺北時,看到父親和孩子一起去踩雨,像逃學的孩子一樣調皮.為她購買雙截棍,還有白色的,上面最好是紅色輪子的溜冰鞋,讓她覺得那是生命中最開心的一天。
荷西依舊是這本書的感情主調,但悲傷逆流成河。
人都說有經歷的人才可以寫出打動人心的作品,而這本書讓人讀著常感心酸與不忍。我總是在想荷西,總是又在心里自言自語:“感謝上天,今日活著的是我,痛著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來忍受這一分又一分鐘的長夜,那我是萬萬不肯的,幸好這些都沒有輪到他,要是他像我這樣地活一去,那么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爭了回來換他。”
有時總在想,這份感情可以讓天地動容,但卻不能阻止生與死的分別。也許是上天忌妒這份感情,竟也讓其有了缺撼,更為刻骨。
總覺是一場夢,總是迷失在夢里,而這夢終究要醒來。
2022年中學生《夢里花落知多少》讀后感 每年翻開《夢里花落知多少》,看著那泛黃的頁面,手里粗糙的感覺,有一種滄桑感。我的心都疼了。
似是一本記錄著青春的小說,然而每一句華都說在訴說著悲涼。夢中是朦朦朧朧的,偶爾看到不知從何方泄出來的幾點星光,晾晾的風拂過,揚起一陣花瓣語,一幅又一幅明亮而傷感的畫面不往地出現,這樣的夢境一直延續,永不停止。
郭敬明優美纖細的文筆,勾勒出一幕幕細膩且扣人心弦的畫面,我本以為該是一種淡淡的氣息,就像煙草。然而一名喚作火柴的女子卻為恬靜的生活涂上了一抹鮮紅。這抹鮮紅,是血濺出來的。
初見火柴,從林嵐的眼中,那是一位雷厲風行,帶潑辣氣味的青春美女。她一頭酒紅色的離子直頭發,一副冰藍色的太陽鏡,一件一看就是精品的吊帶刺繡。她不再是青蔥歲月的小丫頭了,兒女情長在她眼里估計都是云煙、不真實,縹緲,虛幻。她有著讓人心酸的過去,媽媽難產而死,爸爸恨她,經常打她。火柴打死也不哭,只是用一種如劍如刃的目光瞪著她爸爸。十五歲就離家出走。她的本名是唐淑嫻。如此端莊的名字與她的性格完全不符,只是平添了一種無奈的笑語,也許很多讀者會認為那只是為添加內容的幽默而設的一個配角,可我認為那是作者一種寓意深長的記敘。
火柴是現實社會中某些人的原型,在市區了親情后,走上了自己迫不得已選擇的道路,那條路崎嶇不平,滿布荊棘。也許會跌倒,也許會平步青云,也許會一瞥不振,也許會人生也會隨著清風,煙消云散。這得需要多大的堅強!?
火柴的言語也值得深究:“我跋山涉水來到上海,我兢兢業業,我永垂不朽。”聽了如此文藝的豪言壯語,直覺她是多偉大的一個人;做過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直直地扎進自己的心里。失去了愛,失去了校園生活,能不痛苦?盡管她的成語誤用了,聽起來直叫人缺氧。
在風塵中一路打滾過來,自己也不再純潔了。當她看見林嵐和聞婧,都覺得看到的是兩個糊涂地降落在人間的天使。“我一直以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風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卻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故事。”可見,她的人生不知該通向哪了。”
她的眼淚總是被自己折磨,總是倔強得不肯痛快流下來,只是凝結在如扇的睫毛上。她的眼淚讓人覺得凝重,如同外面烏云密布的陰露的天空。后來,她被她的好友微微出賣,進了監獄。
火柴的一生很短暫,劃著之際可以看到驟然迸出的耀眼紅光,暖烘烘的,照得人心理軟綿綿的,似乎能在那點星光中看到朦朧、模糊、虛幻的景象,那朵光一下子蔓延到了木制的柄上,嘶,手都被燒疼了,直跺腳,忙丟下那朵快燃盡的火柴,看到地上冷卻以久的火柴,心理總是酸澀的難受,火柴仍是那個樣子,小巧的腦袋,纖細的手柄。然而細看,卻發現,它的光彩消失了。它再也沒有發光的力量,或許這才使悲哀的吧,昔日美麗的去殼仍在,卻失去了它活在的意義。
火柴:監獄的窗戶很高,可是仍然可以看見天空,天空很藍,因為監獄在郊區,天空沒有污染。有時候我看到浮云無聲地流淌過去,內心就充滿憂傷。覺得日子就這樣流淌過去,而那些以前說著永不分離的人,早已散落在天涯了。
2022年中學生《夢里花落知多少》讀后感 昨天看了郭敬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本來還很喜歡他的,但是現在非常恨他,因為我哭的枕頭都能擠出水來,就像書里陸敘說林嵐的創意層出不窮像黃河泛濫似的,我的眼淚也和黃河泛濫似的。
我們,似乎也像書里寫的,我們活在夢里。它勾起了我不少回憶。
原來我和董麻,舒文,還有胡胡,那時叫個風光,在學校走南闖北,用暴力解決一切,那時的我們,笑的多歡,笑的多純真,什么事情都大家一起扛。那時,我們覺得天,永遠是藍的,干凈的,所以我們四個都喜歡天藍色。
胡胡那時被很多男生追,我挺羨慕她的;董麻成績不是很好,但eq高的不的了,而且是日本來的,我們就一直問她日本那兒好玩嗎,還約定以后大家一定去日本看看;舒文多星座很有研究,而且懂也多;我那時和她們在一起,別人都很奇怪,因為我就是一綠葉,襯托她們的紅花,我也是一個丑小鴨,現在也是。
原來那么快樂,因為我們活在夢里……如今,夢,早已破碎……以前說著永不分離的人,現在早已散落天涯。
五年級畢業了,猛然間,夢醒了……董麻回日本了,舒文住在嘉定,就到那兒去讀書了,我和胡胡雖然在一個學校,可是她在總校,我在分校,因為我們不是一個班的。疏遠了,忘記了,就這樣,讓我們徹底清醒了。突然我發現,這個世界變的陌生了,曾經的我們,曾經的學校,曾經的世界,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抬頭看看天,被白云遮著了,都是白色的了。這個世界,到底有多少張臉?
董麻這次回來了,變了,一切都變了,我變的成熟了……可是她臨走時,我問她,你什么時候再來,她說,不知道。我一聽,鼻子酸酸的,眼淚就吧嗒吧嗒流下來了。如果,一轉身,就是一世,怎么辦?和舒文打電話,她為了忙學習,連打電話的時間都沒有,變了,下次見面,我們都變成什么樣了?我們,回不到從前了……
別人活在我的故事里,我卻沒有活在別人的故事里。她們帶走了曾經的我,所以我的生活,我的一切,都變了……我們走出了這個夢,又走進了另一個夢,不知道哪一天我們才可以真正的活在現實中……
2022年中學生《夢里花落知多少》讀后感 小郭(郭敬明),我就不明白了,你怎么老是那樣的風格啊!你是不是不把故事結局弄的悲慘,不讓讀者傷心,你就不甘心啊!
我天寒地凍的蹲在電腦前看你的作品,你卻讓我愁緒滿懷,難道真是我太女人了,《夢里花落知多少》讀后感作文700字。今年暑假讀了《夏至·未至》,文中遇見遭遇程七七的黑手最終沒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歌手。卑鄙的她又因為懷了傅小司的孩子而占有了小司,女主人公立夏也被迫放棄了自己的愛情,陸子昂為了小司而身陷牢獄,立夏最終也嫁人了,也不只是因為愛或是無奈,淺川那個充滿幻想又使人安靜的地方,或許在沒有他們幾個歡聲笑語了,或許這即是成長,讓人憧憬,有令人彷徨。
最近看了《夢里花落知多少》,看這個主要是因為它的書名吸引了我,書中林嵐。聞婧她們和我們一樣盡情的張揚他們的青春,玩命的瘋狂,盡情的玩,盡情的揮霍,無憂無慮,率真坦誠,他們不大的腦袋里充滿了幻想轉滿了五彩斑斕的夢,她們大聲罵說臟話……肆無忌憚的張揚他們的個性,釋放他們的青春活力……可這本書的結局卻也不完美,令人嘆惋、令人無語、無奈。顧小北因為姚姍姍的欺騙而負?a精神債,顧小北愛林嵐,卻因為姚姍姍而什么也不能做,真是那句:“相愛不能愛才最寂寞”,讀后感《《夢里花落知多少》讀后感作文700字》。 林嵐也一直活在顧小北的夢里,知道陸敘的死。賣女孩的小火柴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林嵐和微微,,也不知林嵐會不會去解釋。微微踏入社會上層,可是他真的快樂嗎?白松因為軟弱被李茉莉欺騙了感情,騙了錢自己也染上了毒癮,欲死不能,欲生無望,聞婧和長城也離開了那個讓他們愛過傷過的地方,林嵐繼續著自己的事業,陸敘在天堂祝福著大家。故事至此結束。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我想結局肯定不會如此,但它不會,它就是那樣絕情,不會因為任何人的挽留而停滯。人生每天都是現場直播。平淡的日子里,生命就是一種認識、一種感悟、一種追尋,無論日子過得愉快還是悲痛,我們對生活都有切身的體會獨特的感受。
2022年中學生《夢里花落知多少》讀后感 今天看三毛的書《夢里花落知多少》,這書節里,雖說荷西死了,因他的去世,三毛始終活在寂寞的回憶里,但我認為在她和荷西六年相愛的日子里,始終是幸福的。六年的張大與等待,六年的婚姻,在三毛的文字下,荷西就像活生生站在我面前。
三毛很勇敢,甚至是幸運的,在寫回憶荷西和她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她的語言深遠而寬廣,有時預知的憂郁,但絲毫不影響她對幸福的感受。偶爾,我覺得她不屬于這個時代,哪怕更久遠的年代,或者說不能用常理去理解這個人物,一英國愛慕者去探訪,她的提問方式“來散步嗎”?好象無意中的習慣,()也好象隨意著不驚異,平淡的語氣卻又親切的不宜察覺,我能想象她清澈的眼底藏著怎樣的內容。
篇3
一、重朗讀。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全國小語研究會理事長崔巒先生說過:“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們,朗讀是學生領略課文蘊涵情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指導有感情地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如教《十里長街送總理》第一段,我是這樣處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陰/又冷。指導學生用低沉、悲傷的語調朗讀,讓學生體會到環境描寫側面烘托了人民對總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樣長,人/是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擠滿”、“長”、“多”三個詞讀重音,使學生在朗讀中也和人們一樣沉浸在對總理的崇敬和愛戴中。如此引導,學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豐富了語言庫存,有陶冶了情操。
二、重合作。
新課標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圣陶也曾指出:“上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學生是報告和討論,教師是指導和訂正。”古語云:獨學無友,孤陋寡聞。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討論,相互進行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可以誘發對言語的感悟,可以進一步感悟課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學《驕傲的孔雀》一文時,先要求學生自己對照圖文仔細讀課文,然后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驕傲的孔雀》的故事情節,看學生間的合作精神怎樣,同時也可以看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何。結果學生把孔雀那種驕傲,認為自己漂亮,妒忌別人,驕傲得連自己都不認識等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重想象。
選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構思立意、運筆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內容,形成語言文字的空白。教學時,在這些地方引導學生瞻前顧后,補充情節或空項,則能促進閱讀,增強語言訓練的力度。如《黃山奇石》一文,課文根據黃山巖石名形相似的“奇”,通過“猴子觀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雞叫天都”等石的具體描寫,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一筆帶過,形成空白。我們可引導學生緊扣“奇形怪狀”,抓住巖石的名字,發揮想象里,分別說說這三塊略寫的巖石的樣子。模仿前文描寫的句式手法,把這三塊巖石具體寫下來。然后要求學生改寫課文,把這三塊巖石作為詳寫的內容,把原文中詳寫的四組巖石作為略寫,開頭結尾不變,進行更高層次的訓練。
四、重自悟。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以學生閱讀為前提,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這句話強調的是學生在獨立學習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課文的內容、層次、感情、語言特點、重點詞句、精彩片段,進行符號批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讓學生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有得而寫,使思想得到啟迪,靈魂得到凈化,個性得到張揚。如在教《鸕鶿》一文,我讓學生對“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鉆進水里去了。”一句中,為什么用"一抹"作專題批注。結果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認識和理解。有的說:一抹很輕,顯得寧靜;有的說:可以看到漁人對鸕鶿的關愛,漁人和鸕鶿配合默契;有的說:只要輕輕一抹,鸕鶿就那么聽話,為漁人效勞,可見這是些訓練有素的鸕鶿;還有的說:用一揮或一檫等詞,動作粗魯,沒有一抹溫柔,說不定還會傷害到鸕鶿。學生在多元解讀中豐富了“一抹”的內涵,領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重質疑。
“學貴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質疑蘊含著創新的因素。由此可見,讓學生質疑,對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提高素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當成為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學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這個對比不科學。為什么?因為桃子、石榴、蘋果既可觀賞,又可食用,這不是一舉幾得嗎?總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觀賞要好得多。雖然學生的理解與作者的表達意圖有失偏頗,但能向教材挑戰,就很難能可貴了。有了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變被動為主動,進入“憤悱”的狀態,也就達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目的。
篇4
然而,我們不難發現,現今的閱讀教學中還嚴重地存在著“教教材”的現象,還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用教材教”。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被不斷地銷蝕,何談學生個性的發展呢?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大力倡導個性化閱讀,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平等對話、主動讀書、自主發現、自由合作,把學生閱讀的過程變成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創造性得以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
一、在平等對話中引發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贊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也說道:“如果班級里能夠創造一種推心置腹地交談的氛圍,孩子們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中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以高度的機智引導并且參加到談話里,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可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所以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營造一種可以充分發揮學習個性,能讓每一名學生各抒己見甚至相互爭論的學習氛圍。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接近尾聲時,在課堂上開展了一個題為“實話實說”的談話節目,以“你喜歡花生還是蘋果,你又想做個怎樣的人”為主題,讓學生自擇觀點、自由說話。結果,學生各抒己見,爭得面紅耳赤,有的學生甚至把《十萬個為什么》、《科技博覽》等書也搬到了課堂,旁征博引。在這樣一個對話的過程中,學生除了對文本的理解加深了以外,還對文本所闡述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入,學生的個性在對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二、在自我感悟中體驗成功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
例如在教學《九寨溝》時,教師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就讀而言,可以默讀,可以輕聲讀,可以放聲讀,可以同桌對讀,也可以離開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讀。于是學生紛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投入地閱讀。在稍后的自由交流中,學生不但表達了對九寨溝是個童話般世界的驚嘆,還對九寨溝的美麗風景進行了贊美,有對九寨溝稀有動物表現出的濃厚興趣,更有對保護九寨溝自然風光的熱切呼喚……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引導讀書的方法來引發學生的感悟與體驗,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使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最終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邊讀邊想,在讀中去發現,在讀中去體會,在讀中去悟情,在讀中去體驗。
三、在自主探索中學會研究
心理學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索,在閱讀過程中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探索、研究的過程,從中獲得間接的創新感受,從而滿足學生自主探索的需要。
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啟發學生:學了課文,你最想對同學們、對全社會的人們說的是什么?學生回答說: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我們人類共同生存的家園。然后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最后一節,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精心保護地球,并引發討論: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和想法,相互交流交流?于是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我們應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不亂倒垃圾、臟物;有的說,我們應當勸說農民伯伯不要燒玉米秸桿;還有的說,我們村東頭的一條小河,由于造紙廠排放了污水,致使河水發黑發臭,連一條小魚都沒有了……課后教師帶領學生調查周圍存在哪些環境破壞、污染的情況,要求學生自擬一個調查方案,并對調查方案進行評比,然后帶領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保護環境、保護地球。這樣一來,既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有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又發展了自己的個性。
四、在自由活動中飛揚個性
陶行知先生倡導孩子的“六大解放”:解放學生的眼睛和嘴巴,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嘴巴動起來;解放學生的雙手和大腦,讓學生在學習中玩一玩、貼一貼,這樣在做中學、學中做,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動手;解放學生的時間和空間,使課堂不僅限于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