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膈腫瘤范文
時間:2023-03-16 02:15: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縱膈腫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次研究中,患者手術所需時間為75~197min,平均為(98.4±3.2)min,術中出血量為81~361min,平均出血為(256.1±3.4)ml,術后共5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9.62%,其中3例呼吸衰竭,對其進行呼吸機及相應對癥治療后恢復良好,1例出現肺部感染、1例出現肺部水腫情況,2例患者經過強心、抗感染治療等對癥治療后痊愈,隨訪12個月后,4例惡性腫瘤患者中,1例復發后死亡。其余患者恢復良好。
2討論
2.1正確診斷縱膈腫瘤縱膈腫瘤存在惡性傾向,故進行及時治療非常重要。由于縱膈腫瘤本身體征較少,并缺乏典型癥狀,故臨床上長與其它疾病混淆[2],如胸悶、氣喘、咳嗽等癥狀,在體檢期間可出現胸骨隆起癥狀,并出現局限性哮鳴音,經過X線片檢查后發現縱膈腫塊或陰影,并確定其大小和密度,CT檢查可得出縱膈占位病變結果。通過影像學檢查能有效明確腫瘤的性質,腫瘤與心臟、血管之間的關系,從而能有效為手術提供重要依據。經過確診后,醫生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并盡量完整切除腫瘤及粘連組織,妥善處理病灶。
2.2手術方式的選擇合理選擇手術方式非常重要,本文給出以下幾點建議,其中胸腺腫瘤主要使用正中切口,該手術方式能達到較好的視野。前縱膈腫瘤則主要采用前外側切口手術,該手術方式對患者的生理影響較少。后縱膈腫瘤主要使用后外側切口術,但該手術對患者創傷較大,故建議謹慎使用。為防止術后復發,醫生應爭取對包膜完整患者進行完整腫瘤切除,對手術困難者可先進行包膜內切除,最后切除包膜。此外,手術應由淺入深進行治療,使腫瘤部分松動,貼近瘤體表面并逐步進行解剖游離,醫生必須對腫瘤根部進行細節處理,對于一些巨大囊腫,在術中應首先進行減壓操作,將囊液吸取干凈后再整塊切除。
2.3手術后注意預防并發癥腫瘤較大的患者,其病情較為復雜,手術后容易出現并發癥,并導致出現呼吸衰竭。對此類患者應重視圍手術期處理和手術方式。若患者術后出現呼吸衰竭,應及時進行氣管切開,并給予呼吸機輔助治療,再配合抗膽堿酯酶藥物支持治療;對于神經源性腫瘤患者,手術時不能進入錐孔,避免出現無法止血情況??v膈腫瘤在手術過程中容易出現大出血現象,并導致患者死亡,一些患者體內腫瘤與大血管粘連,在手術分離過程中必須多加注意,如分離心包過程中,應避免對心包造成損害,必要時可保留部分腫瘤。此外,必須要對患者進行術后針對性治療,如患病時間較長患者,應嚴格控制輸液的速度和用藥量,避免因輸液速度過快而產生不良反應,對于惡性腫瘤患者,在進行及時手術后密切觀察患者情況,并進行分階段化療。
篇2
關鍵詞:縱隔腫瘤;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傳統開胸手術;效果
縱膈腫瘤是臨床胸部常見疾病,分為轉移性腫瘤和原發性腫瘤,前者比較常見,多為淋巴結的轉移,后者則位于縱膈內各種組織結構產生的囊腫和腫瘤。該病一經確診后只要無其他禁忌癥,臨床上都會采用外科手術治療【1】。對此,我院特選取部分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應用電視輔助腹腔鏡手術和傳統開胸手術,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30例縱膈腫瘤患者,將其分為觀察組(15例)和對照組(15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21~73歲,平均(46.2±4.9)歲。患者嚴重程度與腫瘤大小、部位有關,均有不同程度的胸悶、胸部隱痛等。術前診斷主要依據CT、胸部X線、MRI,手術指證:包膜完整沒有外侵、腫瘤直徑<5cm,全身心肺功能可耐受手術及胸腔內沒嚴重粘連。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給予觀察組患者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患者采用俯臥或側臥位略仰臥,給予患者雙腔氣管插管復合麻醉,健側肺單肺通氣。第一個套管可選擇于腋中線第6~8肋間,將10mm胸腔鏡置入探查,明確病變具置及相鄰關系后決定后兩個套管口的部位。用電鉤打開腫瘤表面的縱膈隔膜,用抓鉗牽引瘤體,銳性和鈍性相結合游離腫瘤,直至小心剝離腫瘤。在包膜外完整切除實體腫瘤,如果瘤體較大會影響顯露及操作,對此應行穿刺操作后放出瘤體內液體后再對其剝離,應整塊切除胸腺合并重癥肌無力患者的胸腺和胸腺瘤。
對照組:根據患者術前影像學資料(MRI、CT、胸部X線)決定手術入路。首先給予患者雙腔氣管插管,復合麻醉后建側肺單肺通氣,將腫瘤完整或分塊切除,之后將術中切除的腫塊標本送病理檢查,術后放置縱膈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止痛、氣管拔管及術后住院相關指標。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檢驗結果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用(x±s)表示患者各項觀察指標,用t檢驗,如果P <0.05,則表示結果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治療,觀察組術中失血量65.4±21.2ml,對照組135.8±37.6ml,觀察組手術時間114.5±28.6min,對照組136.9±30.1min,觀察組術后止痛時間3.3±0.8d,對照組4.7±1.6d,觀察組氣管拔管時間48.9±26.8min,對照組55.2±28.6min,觀察組術后住院時間7.4±2.9d,對照組9.5±3.1d,兩組差異對比有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 t=7.88,P<0.05,* t=2.75,P<0.05.
3 討論
縱膈腫瘤可來源于多種組織,屬于臨床常見病。針對臨床診斷的縱膈腫瘤,只要患者無手術禁忌,均應給予外科手術治療。目前臨床上將縱膈分成前縱膈、后縱膈及中縱膈。腫瘤部位不同,手術入路也不相同。該病患者臨床表現多為呼吸系統癥狀,如咳嗽、胸悶、咳痰等,同時部分患者還有上腔靜脈綜合征、Homer綜合征及聲音嘶啞等周圍組織器官受壓癥狀及發熱感染癥狀。大部分患者的初步臨床表現與縱膈腫瘤性質、部分、大小和是否對周圍臟器進行侵犯等有聯系,不利于早期診斷,臨床確診需借助患者相關輔助檢查及患者顯著的臨床表現。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醫學技術相對于以往也有了較大的進步,許多無癥狀縱膈腫瘤都被當下普遍應用的高分辨率CT檢測出來。但在治療該病方面,由于腫瘤具體結構與體內相應的重要器官及大血管有緊密的聯系,所以手術風險較高。雖然傳統開胸手術操作簡單,但由于其切口是根據腫瘤位置選擇胸骨正中劈開,切口創傷大,疼痛明顯,術中出血多,較易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影響心肺功能。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需沒有肺臟遮擋、穩定清晰的手術視野,能使前縱隔脂肪及心包脂肪組織徹底清除,【2】最重要的是達到了微創的目的。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腹腔鏡手術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等指標都優于傳統開胸組,兩組差異對比有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治療縱隔腫瘤效果顯著,術中出血量少,恢復快,手術時間短,是治療縱膈腫瘤的重要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篇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perative method an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otal thoracoscopic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Methods The patients with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4 were col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roups for research. Results The cut length, blood loss, thoracic tube drainage time, postoperative length of stay,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respectively(5.19±1.98)cm,(73.11±9.62)mL, (2.39±1.12)d,(9.01±2.15)d, 0 and 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21.85±2.76)cm,(149.25±9.85)mL,(4.31±1.58)d,(13.85±2.21)d, 11.76% and 5.88%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obvious(P
[Key words] Thoracoscopy; Mediastinal tumor; Operation
原發性縱膈腫瘤屬于胸部常見腫瘤之一,良性腫瘤患者居多,手術為主要治療手段[1]。但常規開胸手術后并發癥以及復發率較高,隨著胸腔鏡在臨床手術中應用的推廣及其水平的提升,全胸腔鏡縱隔腫瘤切除術在臨床的應用也逐漸增多,該研究為進一步研究兩種手術的差異及全胸腔鏡縱隔腫瘤切除術的優點,整群選取了該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行縱膈腫瘤切除術患者68例為研究,對比分析了常規開胸手術與全胸腔鏡縱隔腫瘤切除的手術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該院收治的68例行縱膈腫瘤切除術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患者自主意愿分為觀察組34例與對照組34例。觀察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17~64歲,平均(45.85±3.14)歲;對照組男17例,女17例,年齡16~63歲,平均(45.91±3.22)歲。上述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開胸手術治療,選擇傳統正中切口或肋間切口實施手術;觀察組在全胸腔鏡下實施縱隔腫瘤切除術。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兩組患者切口長度、出血量、胸腔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統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并對兩組患者隨訪18個月,統計兩組患者復況。
1.4 統計方法
數據均采用SPSS19.5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及術后情況對比
觀察組切口長度、出血量、胸腔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未出現與手術相關的并發癥,隨訪期間,未出現復發病例。對照組出現切口感染1例,肺不張1例,術后肺部感染1例,聲音嘶啞1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1.76%(4/34例);隨訪期間,出現2例復發患者,復發率為5.88%(2/34例)。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原發性縱膈腫瘤屬于胸部常見腫瘤之一,有胸內甲狀腺瘤、胸腺瘤、畸胎皮樣囊腫、氣管及支氣管囊腫、畸胎瘤、惡性淋巴瘤、淋巴肉瘤、脂肪瘤、食管囊腫及神經源性腫瘤等,良性腫瘤患者居多[2]??v膈結構十分復雜,該部位心臟、神經、大血管、胸腺、食管及主支氣管等重要臟器、組織密集,屬于人體結構中出現腫瘤類型最為復雜的部位[3]。以往臨床常給予患者開胸手術治療,該術式經胸骨正中切口或經肋間隙開胸,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大,術后患者有明顯疼痛感,并發癥發生率高,術后恢復慢。
現階段,隨著微創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電視胸腔鏡器械及技術在縱膈腫瘤患者診治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特別是在腫瘤直徑不足5 cm的縱膈良性腫瘤患者以及重癥肌無力患者中應用價值較高[4-5]。在胸腔鏡下實施手術可取得和開胸手術一樣的療效,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對患者機體損傷更小,術后患者無嚴重疼痛感,術后恢復快。全胸腔鏡縱隔腫瘤切除主要適用于縱隔囊腫(如淋巴管囊腫、胸腺囊腫、皮樣囊腫)、直徑不足5 cm的實體腫瘤或畸胎瘤、胸腺瘤。利用胸腔鏡技術能夠觀察到患者組織細節,充分暴露手術視野,在對腫瘤進行游離時更具有精細性及安全性,可有效防止對周圍組織及器官造成損傷,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6-7]。且術中堅持無瘤技術原則,采用電刀燒灼殘留包膜,可有效防止患者術后出現復發現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侵襲性胸腺瘤、胸腺癌僅進行活檢,不能進行腫瘤切除[8]。在該研究中,觀察組切口長度、出血量、胸腔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且術后無并發癥發生及復發病例,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在全胸腔鏡輔助下實施縱隔腫瘤切除術,滿足了微創技術要求,大大減少了對患者機體的損傷,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且術后恢復快,復發率低,手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更高,建議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董彥軍,等.全胸腔鏡縱隔腫瘤切除 31 例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1,17(2):175-176,185.
[2] 俞暉,李勇.16 例胸腔鏡下縱隔腫瘤切除術療效分析[J].山東醫藥,2011,51(35):11.
[3] 鄭軼峰,等.單操作孔全胸腔鏡手術治療縱隔腫瘤[J].西南國防醫藥,2012,22(3):262-263.
[4] 王強,等.完全胸腔鏡下縱隔腫瘤切除術45例[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0,10(6):486-487.
[5] P Bernal,G Ucros,A Mejia.Mediastinal Parathyroid Adenoma and Brown Tumors[J].World J Nucl Med,2012,11(1):39.
[6] Motus IY,Bazhenov AV,Massard G.Surgery for huge mediastinal tumors[J].Asian Cardiovasc Thorac Ann,2015,23(7):846-850.
[7] Weissferdt Annikka,Moran Cesar A.Staging of 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s[J].Advances in Anatomic Pathology,2013, 20(1):1-9.
篇4
考點一: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1.常用的物理方法
(1)過濾
過濾是除去溶液里混有的不溶性雜質的方法。過濾操作時要注意:
①一貼:將濾紙折疊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餾水潤濕,使濾紙緊貼漏斗內壁。
②二低:濾紙邊緣應略低于漏斗邊緣,加入漏斗中液體的液面應略低于濾紙的邊緣。
③三靠:向漏斗中傾倒液體時,燒杯的夾嘴應與玻璃棒接觸;玻璃棒的底端應和過濾器有三層濾紙處輕輕接觸;漏斗頸末端應與接收器的內壁接觸。
(2)蒸發和結晶
①蒸發結晶:把溶液中的溶劑蒸干得到溶質晶體,如蒸發飽和食鹽水得到NaCl晶體。一般用于溶解度隨溫度變化小的物質。操作要點:蒸發液體時,要用玻璃棒攪拌,防止由于局部過熱液體濺出,當蒸發過程中出現較多固體時,應停止加熱,用余熱使剩下的溶劑蒸干。
(3)蒸餾:利用物質的沸點不同對液體混合物進行分離的方法。操作時要注意:
①在蒸餾燒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體暴沸。
②溫度計水銀球的位置應在支管口下沿處。
③冷凝管中冷卻水從下口進,從上口出。
(4)分液和萃?。悍忠菏前褍煞N互不相溶的液體分離開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質在互不相溶的溶劑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種溶劑把溶質從它與另一種溶劑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來的方法。選擇的萃取劑應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劑互不相溶;對溶質的溶解度要遠大于原溶劑,并且溶劑易揮發。萃取操作時要注意:
①將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劑依次從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過漏斗容積的2/3,塞好塞子進行振蕩。
②振蕩時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頸部,并用食指根部壓緊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時用手指控制活塞,將漏斗倒轉過來用力振蕩。
③將分液漏斗靜置,待液體分層后進行分液,分液時下層液體下口出,上層液體上口出。
2.常用的化學方法
一般用化學方法除雜,就是在混合物中加入除雜劑與雜質反應,再用相應的方法除去雜質。
(1)用化學方法分離和提純物質時應注意:
①不增:不引進新的物質。
②不減:不能損耗或減少被提純的物質。
③易分:易使雜質與被提純的物質分離。
(2)具體方法
考點三:反應條件
1.調節溶液的PH
2.增大化學反應速率的條件:控制溫度、壓強、催化劑、濃度、表面積等,加快化學反應速率。
3.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條件:控制溫度、壓強、濃度,使平衡向需要方向移動。
4.趁熱過濾,重結晶時,防止物質降溫時大量析出。
5.冰水洗滌:洗去表面的雜質離子,并減少晶體在洗滌過程中的溶解損耗。
考點四:環境保護與綠色化學
1.環境保護
化工生產當中的“三廢”主要指廢氣、廢水、廢渣,經處理達標后排放。
2.綠色化學
(1)核心
綠色化學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上減少和消除對環境的污染。
(2)原子經濟
篇5
關鍵詞:前縱隔腫瘤 診斷 手術治療
我院胸外科近4年手術治療前縱隔腫瘤52例,現總結其診斷和手術經驗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組52例,男23例,女29例,年齡21-68歲,平均45歲。病種分類:胸腺瘤29例,畸胎瘤10例,胸內甲狀腺腫瘤8例,淋巴瘤5例。
1.2 臨床表現與診斷方法 本組32例無臨床癥狀,均系體檢時偶然發現,占病例總數61.5%,其他20例癥狀主要為:咳嗽、胸痛、胸悶,重癥肌無力等,癥狀主要與腫瘤大小,病理類型有關。本組病例主要根據胸部X線、CT檢查,結合癥狀、體征提供初步診斷,本組術前均無淺表淋巴結活檢條件,術前均未獲得病理診斷,術前腫瘤性質判斷與手術切除的可能性均參考CT及MRI檢查。
1.3 手術方法 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復合全身麻醉,側開胸及胸腔鏡下切除腫瘤者選擇雙腔氣管插管。腫瘤位于前上縱隔者經頸部低領式切口入路,向前上縱隔分離,到達腫瘤上極后先分出上極,囊性者,先抽出囊內容物。以上極為牽引,在腔鏡及超聲刀配合下將腫瘤切除,本組取該術式完成18例。經前外側切口開胸完成12例。腫塊稍大,邊界清楚,不伴重癥肌無力者,經胸腔鏡輔助小切口切除。腫瘤居中及偏右側者采用右胸入路,腫瘤偏大者采用左胸入路。先在腋中線第6或第7肋間根據腫瘤大小做小切口長約4-6cm。置入腔鏡、超聲刀、分離鉗,單孔操作。以超聲刀鈍性加銳分離,遇較大的腫瘤營養血管及腫瘤蒂部,用鈦夾夾閉后,超聲刀凝斷,將腫塊從切口取出,本組采用此式手術完成14例。經前正中切口完成8例。
2 結果
本組前縱隔腫瘤均得到手術切除。手術無死亡病例,術后胸腺瘤合并肌無力者出現肌無力危象3例,其中1例治療3天后家屬放棄治療。
另2例通過氣管插管、血漿置換等綜合救治痊愈出院。術后36例獲隨訪,隨訪半年-3年,良性腫瘤未見復發。胸腺瘤合并癥肌無力者,術后半年內5例癥狀消失,3例繼續服藥2年后肌無力癥狀明顯緩解。有5例惡性胸腺瘤患者,分別于術后1年復發2例,術后兩年復發3例,最后均死于多臟器功能衰竭。
3 討論
篇6
【關鍵詞】縱隔惡性腫瘤;診斷;外科治療
文章編號:1009-5519(2007)22-3366-02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原發性縱隔腫瘤多屬良性腫瘤[1],惡性者較少。惡性縱隔腫瘤因血運豐富,生長迅速,臨床多侵犯、壓迫鄰近組織,表現為胸痛,呼吸、吞咽困難及上腔靜脈梗阻等癥狀。我院1987年8月~2007年6月共手術治療縱隔惡性腫瘤22例,占同期縱隔腫瘤的23%,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男14例,女8例,年齡22~76歲,病程1~6個月,床多表現為胸痛、胸悶,其它伴隨癥狀有咳嗽、發熱、氣短、聲嘶、吞咽困難及上腔靜脈梗阻綜合征等。術前均行X線胸片及胸部CT檢查。腫瘤位于前縱隔9例,中縱隔7例,后縱隔6例。手術均在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下進行,其中根治性切除13例,姑息性切除4例,單純開胸探查5例。病理類型:惡性胸腺瘤10例,惡性神經源性腫瘤3例,惡性精原細胞瘤 2例,惡性畸胎瘤1例,惡性脂肪肉瘤 1例,惡性淋巴肉瘤 1例,惡性間皮瘤 1例,嗜銀細胞癌1例,類癌1例,異位甲狀腺癌1例。
2 結果
本組院內死亡1例,死因為術后呼吸功能衰竭,余21例圍術期無死亡,術后均行放療和化療。術后隨訪1~6年,1、3、5年生存率分別為:77.2%、36.4%和18.2%。
3 討論
3.1 臨床診斷:國內外文獻報道的縱隔腫瘤以胸腺瘤、神經源性腫瘤及畸胎瘤的發病率最高,約占總數的65%左右,而其中惡性者占11%~23%[2]。因縱隔惡性腫瘤以實質性為多,呈浸潤性生長,瘤體增大較快,可以較早地出現壓迫、刺激癥狀,所以臨床癥狀的有無對判斷其病變的良、惡性有一定意義。 臨床資料顯示常規查體發現的縱隔腫瘤95%是良性,而有癥狀者,良、惡性各占50%[2]。結合本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及局部癥狀,所以對臨床癥狀較明顯而病程又較短的縱隔腫瘤患者,應高度警惕惡性病變的可能性。但由于多數縱隔腫瘤的病史及臨床表現無特異性,故X線胸片及胸部CT檢查仍是主要的診斷手段。而胸部B 超、胸部MRI、纖維支氣管鏡和經皮針吸活檢[3]對診斷及手術亦有一定幫助。我們所見惡性縱隔腫瘤以前、中縱隔居多,常為分葉或結節狀,腫瘤邊緣多不光整,有細毛刺或浸潤模糊,病變的進展較迅速,短期內增大明顯,可為雙側性,少數還可出現胸腔積液,所以胸部X線平片,胸部CT掃描及MRI對于縱隔腫瘤性質的初步估計及明確腫瘤與周圍臟器的關系是有著較大幫助的。
3.2 治療:縱隔腫瘤一般只有在術中及術后經病理診斷才能明確其良、惡性,且Sabiston等認為縱隔腫瘤有轉變成惡性的可能,所以術前不管是否明確為惡性,手術切除均是首選的方法。手術切口的選擇應以暴露良好且創傷小為原則,應靠近腫瘤附近, 便于術中腫瘤的顯露[4,5]。本組除1例因腫瘤突入雙側胸腔而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劈開胸骨外,對后縱隔腫瘤采用后外側切口,中或前縱隔腫瘤偏向一側者采用前外側切口或后外側切口,均取得良好的顯露。這種切口便于解剖、顯露和游離,尤其對瘤體較大,粘連較緊的腫瘤,在無法進胸時可以先切除1~2根肋骨,用電刀切開腫瘤,逐步分塊切除。對于術中需同時行肺葉切除者也較方便,便于術中意外的處理。
縱隔惡性腫瘤因多為實質性腫塊,血運豐富,呈浸潤性生長,故瘤體較大,本組中有14例瘤體直徑在15 cm以上。在手術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術野顯露應充分,便于解剖腫瘤,了解瘤體與周圍組織的關系。(2)如腫瘤較大、與鄰近的臟器粘連緊密,在明確瘤體與心臟大血管不相溝通的情況下,可先將瘤體減容,再沿腫瘤邊緣逐步分離,分塊切除,直至徹底切除全部腫瘤。(3)腫瘤侵犯心包時,可切開心包,在直視下保護好心臟及大血管,切除受累的心包,以提高腫瘤切除的安全性和徹底性。(4)腫瘤侵犯大血管及肺門時,往往無法行腫瘤根治性切除,但仍應盡量切除可切除部分,減輕癌負荷,同時以銀夾標記殘留處,便于術后放療。(5)術前放置胃管,可避免術中誤傷食管,同時還應注意避免損傷胸導管、迷走神經干和膈神經,如術中疑有胸導管損傷,則應果斷于膈上縫扎胸導管主干,以免引起嚴重的術后并發癥。(6)瘤體切除后,胸腔內創面往往較大,應予嚴密止血。術中嚴格止血是預防出血的關鍵[6]。對滲血的創面可采用電凝及吸收性止血綾貼敷,多能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
縱隔惡性腫瘤因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鄰近大血管浸潤,且多侵犯肺門及心包,故常難以完整切除,其手術切除率多在 60%左右。有資料顯示若腫瘤巨大,呈浸潤性生長并緊密侵及腔靜脈或主動脈,應視病情適時放棄行根治手術。對于不能完全切除或不能切除的縱隔惡性腫瘤,術后應積極行放療或(和)化療,有文獻報道對姑息性切除的病人,術后追加放療,其生存率明顯高于單純探查組[7]。有些病人在放療或化療后還可以二次開胸探查,將腫瘤切除,從而延長病人的生存時間。
參考文獻:
[1] 黃 立.縱隔腫瘤156例的診治體會[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1997,13(3):172.
[2] 華積德.腫瘤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1798.
[3] Erino AR,Federico V,Tiziano DG,et al.Biopsy of anterior mediastinal masses under local anesthesia[J].Ann Thorac Surg,2002,74:1720.
[4] 韋堅靈,步光龍,于仁義,等.21 例巨大縱隔腫瘤的診治體會[J].實用醫藥雜志,2002,19(12):909.
[5] 孟 龍.巨大縱隔腫瘤的手術技巧[J].山東醫藥,2002,42 (2):57.
[6] 張哲明,陳 龍,林金祥,等. 巨大縱隔腫瘤的外科治療[J].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02,9(4):307.
篇7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縱隔腫瘤病變MR彌散成像表現,評價MR彌散加權成像在縱隔腫瘤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對32例縱隔腫瘤性病變行MR彌散加權成像檢查(b值取800s·mm-2),并測量表觀彌散系數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觀察不同縱隔腫瘤的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現。結果 良性胸腺瘤10例,在DWI圖上表現為低信號,信號均勻;惡性胸腺瘤12例,在DWI圖上表現為高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6例神經鞘瘤在DWI圖上表現為稍低信號,信號強度明顯不均勻;4例神經纖維瘤在DWI圖上表現為稍高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選取b值800s·mm-2時,測得的良惡性胸腺瘤組、神經鞘瘤與神經纖維瘤組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MR 彌散加權成像對縱隔腫瘤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有一定價值,可作為縱隔MRI檢查的有益補充。
【關鍵詞】 縱隔腫瘤;磁共振成像;彌散加權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earance of mediastinal tumors 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and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his technology to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diastinal tumors. Methods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b value is chose 0,800s·mm-2)and measurement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were performed in 32 patients and the feature of mediastinal tumors was observed.The ADC values were obtained and compared between malignant and benign of thymoma , neurilemmoma and neurofibroma. Results Ten cases of benign thymoma showed hypo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Twelve cases of malignant thymoma showed hyper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Six cases of neurilemmoma showed slightly hypo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 obviously.Four cases of neurofibroma showed slightly hyper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ween ADC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of thymoma,neurilemmoma and neurofibroma when b value was 800s·mm-2. Conclusion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is valuable for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diastinal tumors and it is a useful supplement for conventional MRI.
Key words: mediastinal tumor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近年來,隨著MR快速成像序列、功能成像技術的開發,尤其是MR彌散成像,它能從不同角度反映組織的病理、生理以及生化代謝信息,已廣泛應用于腦部疾病、乳腺腫瘤、肝臟疾病及骨骼、軟組織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已成為重要的檢查手段。目前,MR彌散加權成像(DWI)技術在縱隔腫瘤中的研究報道很少。本文通過對32例縱隔腫瘤進行MR彌散加權成像的分析,初步探討其在縱隔腫瘤病變中的診斷價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資料
對2008年3月-2009年10月間行MR常規檢查同時又行MR彌散加權成像的32例縱隔腫瘤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男22例,女10例,年齡最大67歲,最小14歲,平均41.6歲。胸腺腫瘤22例,其中,包括良性胸腺瘤10例,惡性胸腺腫瘤12例;神經源性腫瘤10例,其中神經鞘瘤6例,神經纖維瘤4例,均經手術病理證實。
1.2 MRI技術
采用GE公司 SIGNA EXCITE HD3.0T超導型磁共振設備。采用8通道TORSOPA線圈。掃描前訓練患者呼氣末屏氣及胸部平靜呼吸。常規MR掃描和T1WI增強掃描后,行DWI檢查。主要技術參數包括:MR-DWI采用SE EPI序列,TR1500ms,TE49.7ms,NEX=2,矩陣為128×128,層厚6mm、層距1.0mm,FOV 400mm,掃描時間24s,擴散系數b選取800s·mm-2,同時在3個方向施加擴散敏感梯度場。
1.3 興趣區(ROI)的選定及圖像分析
根據T1WI、T2WI及T1WI增強序列上的信號特點,確定腫瘤的實質部分、壞死或囊變區、鈣化以及瘤內出血。利用工作站Functool 2(版本)軟件,獲取腫瘤的DWI及ADC(表觀彌散系數)圖。在ADC圖上,選取腫瘤實質部分作為ROI,ROI的大小主要根據腫瘤實質的大小而定,盡可能大地包括腫瘤實質,避開壞死、囊變、鈣化和出血區。
1.4 MR-DWI在ADC圖上,選取ROI后,可直接獲得腫瘤組織的ADC值,病變實質內取3個同樣大小的ROI,以3個ADC值的平均值作為病灶的ADC值。
1.5 統計學方法
本組為小樣本,采用SPSS 11.5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將獲得的MR-DWI的各種參數結果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兩樣本均數t檢驗,以α= 0. 05作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常規MRI和DWI表現
22例胸腺腫瘤性病變MRI表現:在T1WI上,胸腺瘤呈中等信號,信號強度與肌肉相似或稍高,但低于脂肪信號。在T2WI上,胸腺瘤的信號強度接近或超過脂肪信號。良性胸腺瘤10例,在DWI圖上表現為低信號,信號均勻(圖1,見封4);惡性胸腺瘤12例,在DWI圖上表現為高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圖2,見封4)。
10例神經源性腫瘤MRI表現:神經源性腫瘤在T1WI上,信號強度呈低到中等,與肌肉信號強度相等或稍低;在T2WI上,表現為不均勻的高信號。6例神經鞘瘤在DWI圖上表現為稍低信號,信號強度明顯不均勻(圖3,見封4);4例神經纖維瘤在DWI圖上表現為稍高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圖4,見封4)。
2.2 不同縱隔腫瘤的ADC值比較
見表1、2。表1 胸腺腫瘤病變的ADC值(略)表2 神經源性腫瘤的ADC值(略)
即良性胸腺瘤的平均ADC值高于惡性胸腺瘤(P=0.001),神經鞘瘤的平均ADC值高于神經纖維瘤(P=0.002)。
3 討論
3.1 MR-DWI技術
DWI是利用MRI特殊序列觀察活體組織中水分子的微觀擴散運動的一種成像方法,可反映人體組織的空間組成信息及病理生理狀態下組織成分水分子交換的功能狀況[1]。分子擴散的快慢可用ADC來衡量,ADC值主要反應細胞外水分子的運動,受組織結構、細胞外空間、血流灌注、彌散梯度場的大小等因素影響,尤以組織灌注和細胞外水分子運動為重要。彌散快的組織具有高的ADC值,在彌散圖像上呈低信號,而彌散慢的組織ADC值低,在彌散圖像上呈高信號。一般來說,b值越低,ADC值受微循環灌注影響就越大,不僅ADC值偏大,且感興趣區ADC值波動很大;而使用大b值的DWI圖像測量和計算ADC值時,各感興趣區ADC值比較穩定,能更精確的反映擴散狀況及測量ADC值[2-4]。故本研究為了腫瘤ADC值的準確測量和更好的圖像質量,選取高b值800s·mm-2進行研究。
3.2 縱隔腫瘤DWI圖表現
不同性質縱隔腫瘤在DWI、ADC圖上表現不同,與其組織結構密切相關。如本組良性胸腺瘤為實性均質腫瘤,在DWI圖上,基本表現為均勻、不同程度的低信號。腫瘤性質不同,信號亦不完全相同,如本組神經纖維瘤及神經鞘瘤,在常規T1WI、T2WI上信號不均勻,可見囊變、壞死及出血區;在DWI上,腫瘤信號顯示更為不均勻,其實性部分的質地也更為不均,表現為高低不等的高信號區,而囊變、壞死區為程度不等的低信號區。但由于DWI的T2余輝效應[5],部分病灶在DWI上仍呈高信號。本組12例胸腺惡性腫瘤,與常規T1WI、T2WI像類似,質地不均者,在DWI均表現為不均勻信號,腫瘤實性部分表現為明顯高信號,囊變、壞死區則表現為低信號區,而且信號強度高低的程度均不一致,反映了惡性腫瘤質地不均的特點,其囊變壞死區更是如此,而且與良性腫瘤相比,大部分惡性腫瘤實性部分的DWI信號較高。
3.3 縱隔腫瘤的ADC值
腫瘤的DWI的研究表明,腫瘤組織ADC值的變化與腫瘤細胞密度呈負相關,即ADC值越低,細胞密度越大[6]。腫瘤內細胞密度增加會致使其細胞外間隙縮小、水分子含量降低和隨機運動程度的減低,結果ADC值下降[7]。本組研究結果顯示,b值取800s·mm-2時,胸腺良性腫瘤ADC值為(2.258±0.179)×10-3mm2·s-1, 明顯高于胸腺惡性腫瘤ADC值為(1.160±0.267) ×10-3mm2·s-1,可能原因為胸腺惡性腫瘤細胞密度增高,細胞外間隙縮小,致使水分子彌散運動受限所致,但詳細原因還需要與病理對照證實。
本組研究結果初步顯示,神經鞘瘤ADC值高于神經纖維瘤,如b值取800 s·mm-2時,神經鞘瘤ADC值為(2.322±0.192)×10-3mm2·s-1, 神經纖維瘤ADC值為 (1.658±0.206) ×10-3mm2·s-1,可能原因如下:神經纖維瘤較之神經鞘瘤,其腫瘤細胞密度較大,細胞外間隙較小,水分子含量較低,水分子彌散運動受限程度更高,故導致其ADC值比神經鞘瘤的ADC值低。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原發縱隔腫瘤發病率低,且組織來源復雜,導致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病種單一,因此今后還需加大樣本研究。另外由于呼吸等運動偽影的影響,以致ADC值有所偏倚,對數據的分析有一定的影響。
總之,與常規MRT1WI、T2WI比較,DWI檢查產生的彌散圖和ADC圖可以反映腫瘤內部結構。ADC圖能更為直觀地顯示腫瘤實質部分和內部的壞死囊變,能夠反映不同性質腫瘤內部水分子運動狀態的改變,從而在分子水平對腫瘤性質進行鑒別。綜合DWI、ADC圖表現以及通過對其ADC值的測量可為臨床提供鑒別診斷的依據,是MRI的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Schaefer PW,Grant E,Gonzalez G.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of the brain[J].Radiology,2000,217(2):331-345.
[2]Song SK,Qu Z,Garabedian EM,et al.Improv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tection of Prostate Cancer in Transgenic Mouse Model[J].Cancer Res,2002,217(2):331-345.
[3]孫希杰,全顯躍,許乙凱,等. 肝臟常見病變磁共振顯像的量化研究[J] .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5,14(7):522 - 525.
[4]Marks MP,de Crespigny A,Lentz D,et al.Acute and chronic stoke:Navigated spin-echo diffusion-weighed MR imaging[J].Radiology,1996,199:403.
[5]Burdette JH, Elster AD, Ricci P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 quantification of spin-density and T shine-through phenomena on diffusion weighted MR images[J].Radiology ,1999 ,212 :333 - 339.
[6]Kinuko K,Yuichi I,Keiko N,et al.The role of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s[J].AJNR,2001,22:1081-1088.
篇8
關鍵詞:急性下行性壞死性縱隔炎;膿腫引流;8.5fCook多功能引流管
下行壞死性縱隔炎多由牙源性或頸部感染沿頸筋膜下行擴散至縱隔所致的急性化膿性炎癥。其臨床特點為發病進展迅速、早期形成縱隔膿腫、膿腔張力高、病死率高。發病過程與頸、縱隔的解剖生理特點有密切的關系。早期診斷以及縱隔膿腫的有效引流,可降低病死率并縮短治療周期。胸部CT檢查是早期診斷該病的有效方法,早期、敏感抗生素的足量應用和徹底有效的縱隔膿腫引流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手段。必要時應會同各有關科室協同處理治療。針對下行壞死性縱隔炎并縱隔膿腫形成的患者,傳統方法均需于頸部切開,并經胸骨后留置縱隔引流管行縱隔膿腫引流。由于縱隔解剖的特殊性,普通橡膠引流管難以置放到膿腫最深部,且易受縱隔組織擠壓導致堵管從而直接影響引流及治療效果。相比較之下8.5fCook多功能引流管,可在CT引導下準確定位,置于膿腔低處。由于引流管所使用材料具有管壁薄且堅韌、管腔直徑雖小但管腔內面摩擦力極低的特點,故此具有引流徹底、不易堵管、方便胸腔灌注沖洗、對患者損傷小等優點,從而能徹底有效的引流膿液并進行縱隔沖洗。結合我院近1年來收治縱膈膿腫患者10例,均采用8.5fCook多功能引流管進行引流,治愈9例,死亡1例,現探討其有效及可行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共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齡40(21~62)歲。由牙周炎、根尖周炎引起者8例,口咽部感染引起者2例。8例早期均有明確的牙痛病史,以頜下區腫痛為首發癥狀;2例以咽喉疼痛為首發癥狀。均于當地醫院應用抗生素的治療,效果不明顯。入院時均表現為口底彌漫性腫脹,舌體抬高,雙側頜下間隙及頦下間隙較硬,有凹陷性水腫,病變區皮膚呈紫紅色,不能觸及波動,舌體抬高,全身高熱,體溫38.5°C以上,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1例患者臨床表現較重,出現三凹征,端坐呼吸,不能平臥,不能進食,語言不清。入院后查頸部、胸部CT提示頸部軟組織腫脹,縱隔增寬,積氣、積液形成,參照Estrera 等于1983年提出的DNM的診斷標準,下行壞死性縱膈炎并縱隔膿腫診斷明確。
1.2方法 ①急查血常規、血生化指標、頸胸部CT。②應用廣譜抗生素及抗厭氧菌藥物,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調整用藥。③CT定位引導下行8.5fCook多功能引流管引流術,其中有8例,根據膿腫情況,各置1~3根管。④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進行心肺功能、血氧飽和度、血壓監測,指導正確治療。
2結果
經充分引流膿液及應用抗生素等治療后,9例患者治愈出院,術后平均住院時間10 d,7~15 d,隨訪未見膿腫復發。1例因治療后效果不佳,出現高熱、寒顫、皮膚瘀斑、意識模糊等全身中毒癥狀,最后死于感染性休克及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9例治愈患者隨訪至今,均未見膿腫復發。
3討論
下行壞死性縱隔炎是臨床上較少見的一種感染性疾病,其病情危重,病死率較高。臨床數據約52%的頸深部及縱隔感染為牙源性。本組病例中有8例為牙源性感染(80%,4/5),2例起因為口咽部感染。明確診斷后,徹底的膿液引流及抗生素的早期、足量、聯合應用是治療的關鍵。
篇9
【關鍵詞】 腹部B超;無痛人流術;療效
【中圖分類號】R714.2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12-0169-02
人工流產是女性避孕失敗之后的一種補救措施,提高人工流產的成功率,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已經成為臨床關注的熱點。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腹部B超逐漸被廣泛應用于人工流產[1]。本次選取在我院接受無痛人流的96例子宮縱隔合并早孕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48例在腹部B超引導下行無痛人工流產,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子宮縱隔合并早孕婦女共9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8例。其中,觀察組年齡范圍19~38歲,平均年齡(26.54±2.34)歲,孕周6~9周,平均孕周(7.21±1.02)周,孕次1~3次,平均孕次(2.1±0.2)次;對照組年齡范圍20~39歲,平均年齡(27.68±2.52)歲,孕周6~10周,平均孕周(7.32±1.02)年,孕次1~4次,平均孕次(2.7±1.2)次。兩組婦女在一般資料比較中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要求行無痛人流術;②患者經臨床常規檢查、血尿常規檢查、心電圖以及肝腎功能等相關檢查后,未出現異常;③患者不存在人流術禁忌癥;④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者存在心血管、呼吸系統等合并癥;②患者存在生殖系統感染癥狀;③患者存在嚴重的心、肺以及肝等疾病。
1.3 方法 給予對照組傳統無痛人工流產。術前接受常規腹部超聲檢查,確認患者宮內妊娠情況,并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對鋪巾進行常規消毒,先采用靜脈注射的方式為患者注射50mg/Kg芬太尼,待2分鐘后,再為患者注射2mg/Kg異丙酚,指導患者的眨眼反射完全消失之后,為患者行常規無痛人流手術。先為患者進行常規、負壓吸宮,確認宮內吸除干凈之后,采用小刮匙將宮腔內輕輕刮上一周,確認吸出組織為絨毛,結束手術。術中嚴密觀察患者的反應,根據患者的需要追加20~30mg芬太尼。
給予觀察組腹部B超引導下無痛人工流產。術前接受常規腹部超聲檢查,確認患者宮內妊娠情況,并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對鋪巾進行常規消毒,給予靜脈麻醉,待患者意識消失后開始手術。采用腹部B超仔細觀察患者子宮的大小、形態及妊娠囊的著床位置,按照人工流產術常規操作實施手術,于B超引導下,沿著患者的子宮屈度將手術器械探入到宮腔內部,插入吸管,使吸管的開口部位對準患者孕卵著床位置,并對其進行常規負壓吸引,待孕卵吸出之后,保障宮腔線規則即可,無需利用刮匙對患者的宮腔部位進行搔刮。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情況及并發癥情況。其中,手術情況主要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陰道出血時間;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子宮內膜過度損傷、吸宮不全以及子宮穿孔。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陰道出血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1%,低于對照組2.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傳統的盲法人工流產,對于大多數解剖結構正常的患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夠達到流產的目的[2]。但是,這種手術操作畢竟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容易受到醫生水平、子宮解剖變異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患者出現子宮穿孔、膀胱損傷以及組織殘留等一系列并發癥,同時還會導致患者出現惡心嘔吐以及胸悶等人流綜合癥,嚴重時可能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3]。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腹部B超逐漸被應用于人工流產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腹部B超引導下行無痛人流具有顯著的優勢,主要表現在。①術前采用腹部B超進行檢查,能夠使術者清楚掌握患者子宮的大小、傾屈以及孕囊位置等相關情況,保障手術操作的順利實施[5];②術中于腹部B超引導下行宮腔操作,能夠對患者宮腔內的孕囊、組織物等實施針對性操作,減少了對子宮造成的損傷,降低了術中出血量,縮短了手術時間,進而提高了手術成功率。③手術結束后,利用腹部B超對患者宮腔內的情況及時進行掃描,可以掌握患者宮腔內的情況,同時了解腹腔內的情況,確保手術成功率。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陰道出血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腹部B超引導下子宮縱隔合并早孕行無痛人流術,能夠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龐麗玲.98例超導可視無痛人工流產術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2):663-664.
[2]張幼萍.剖宮產術后早孕采用無痛人流與藥物流產的效果比較[J].海峽藥學,2012,24(9):115-116.
[3]張紅娟.B超監視下無痛人工流產術60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06(20):93-94.
[4]許雪梅,石少平,羅文娣等.超導可視下無痛人流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分析[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10):418.
篇10
關鍵詞:縱膈型肺癌;CT;MRI
縱膈型肺癌是肺癌中較為特殊的一種類型,原發于肺內。由于縱膈旁腫塊是其主要表現,因此在檢查時易被誤診為縱膈腫瘤[1]。本文選用我院54例患者影像資料進行回顧分析,探究縱膈型肺癌CR與MRI的臨床表現,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54例縱膈型肺癌患者,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齡47~79歲,平均年齡(56.2±4.8)歲,病程在3~7個月,平均病程(3.1±0.2)個月?;颊吲R床多表現為咯痰、咳嗽和痰中有白色泡沫等癥狀,偶爾會有聲音嘶啞、胸部疼痛、食欲降低、消瘦和無力等癥狀。
1.2方法
1.2.1 CT檢查 所有患者進行尿常規、血常規和心電圖等常規檢查外,行CT檢查。選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螺旋CT掃描儀,將工作電壓和電流參數分別設置為140kV和200mA,層厚和螺距分別為5~10mm和1mm。取患者抱頭仰臥位,讓患者深吸氣,于屏住呼吸7~10s期間內進行掃描,掃描順序依次為肺尖,肺體,肺門,縱膈處,上腹部最后至雙腎。若掃描未結束應反復進行屏住呼吸掃描。若不能確診,需進行增強掃描。采用非離子型對比劑100ml,流速2.0ml/s,注射靜脈團,90s后反復進行掃描。若不能完全確診,行MRI檢查。
1.2.2 MRI檢查 采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1.5TMR設備,SE/FSR作為掃描參數,行平掃及增強掃描。TR842.6ms,TE10.3ms為掃描參數,平掃順序為橫斷面平掃和冠狀面平掃。增強掃描順序與平掃順序相同,層厚和螺距分別為10mm和1.2mm,將配備的GDDRPA設備作為增強對比劑,用量和流量分別為0.1mmol/kg和2.0ml/s,使用高壓注射劑完成注射。經纖支鏡活檢,確診病理。確診后采用相關措施進行治療。
2 結果
經CT與MRI檢查后,均出現18例不規則形態者,36例形態為圓形或者卵圓形?;颊卟≡钗恢梅植加谏峡v膈,中縱膈和下縱膈,分別為14例,12例,10例。經CR與MRI增強掃描,16例病灶邊緣清晰者,38例邊緣不清晰。經MRI掃描后,見9例邊緣較整齊,見25例邊緣出現毛刺樣物,見20例邊緣分葉。見相鄰支氣管閉塞或變窄4例,見出現胸廓骨性轉移2例,見與淋巴結融合者4例。病例檢查結果表明,腺癌18例,小細胞型肺癌16例,鱗癌17例,腺鱗癌3例。
3 討論
縱膈型肺癌是肺癌中較為特殊的一種類型,多發于40歲以上男性,臨床多表現為咳嗽、咯痰、痰中見白色泡沫或血絲、聲音嘶啞以及食欲降低等癥狀。其形成機制為,肺癌的位置相對隱匿,與淋巴結融合后會造成縱膈增寬;靠近縱膈胸膜的肺癌表現類似于縱膈腫瘤表現;肺不張是中央型肺癌的主要表現,縮小情況及其明顯,造成縱膈增寬。縱膈型肺癌原發于肺內,與縱膈處相近,一旦發病就易侵入縱膈,由于其能夠與縱膈內的淋巴結具有較好的融合性,因此在診斷其生長位置時較為困難。其影像最主要的一項特征則為在影響中會呈現透亮的分隔帶。但識別能力相對較難,常被忽略。
CT檢查可清晰的顯示縱膈型肺癌的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縱膈型肺癌原發于肺內,銳角相交是肺癌部位和縱膈呈現的最主要特征,脂肪線影主要存在于腫塊周邊和縱膈,亮度較為明顯。腫塊最大經線數值遠遠高于縱膈貼近的基底部和腫塊。②經CT檢查后,縱膈型肺癌肺部外緣位置多見于“分葉”狀態,而縱膈型腫瘤肺部外緣位置“分葉”狀態較為少見,且邊緣呈現光滑狀態。③經CT檢查可清晰的見患病邊緣和毛躁區域?!懊虡游铩笔敲陞^域主要特征。當出現上述狀態時,則可診斷為縱膈型肺癌??v膈型腫瘤病癥其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胸悶和呼吸窘迫。根據其癥狀以及上述診斷特征,將縱膈型肺癌和縱膈型腫瘤進行區分。
臨床中常用CT檢查法對縱膈型肺癌進行診斷。CT診斷能夠根據肺部組織改變形態及血供特征變化情況實現診斷和評價,CT下可顯示縱膈型肺癌的癌腫位置、密度、大小、邊緣、形態以及與淋巴結的融合情況,能夠有效地對腫瘤類型和分期進行判斷。但根據顯示的腫瘤內部特征,尤其是相關癥狀表現及CT表現評估的準確性存在一定的缺陷。相關學者認為CT檢查過程中的輻射計累積會對人體造成一定危害[2]。無輻射MR檢查法因此誕生,其能夠正確的評估和監測肺部及其他內部臟器發生的組織病變。在核磁共振不斷發展的前提下,MRI檢查法改善了以往檢查存在局限性的弊端。MRI檢查法的廣泛應用不僅為肺部病變診斷提供了大量的經驗,而且開創了嶄新的成像功能。改變了以往檢查肺部疾病時,縱膈、胸膜及胸壁病變難以分辨的缺點,使肺部檢測、診斷、治療以及療效評估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進展。
MRI檢查可在活體組織內實現無創影像檢查,是目前唯一的一中活體檢測手段[3]。其主要是采用水分子擴散運動等微觀擴散運動,進行肺部病變檢查,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蔀榕R床診斷縱膈型肺癌及縱膈型腫瘤和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本研究結果表明,經CT與MRI檢查后,肺癌部位為圓形或卵圓形態較多,不規則形態較少;邊緣不清晰,見分葉和毛刺樣物較多,邊緣清晰較少,腺癌、鱗癌和小細胞型肺癌較為常見,肺鱗癌較為少見。
綜上所述,在進行縱膈型肺癌診斷過程中,應區分縱膈腫瘤和淋巴瘤等類似病癥。綜合性考慮診斷結果,保證診斷的嚴密性。嚴禁將CT診斷作為唯一診斷標準,若出現疑似病癥或者不能明確診斷者需行MRI檢查法診斷。將CT檢查法與MRI檢查相結合,對患者進行診斷,不僅能夠提升診斷的準確性,還可提供有效的臨床縱膈型肺癌診斷依據,有利于診斷后的治療工作。
參考文獻:
[1]林永平.縱膈型肺癌CR及MRI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效果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13(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