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言范文
時間:2023-03-17 13:18: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語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功能;形成;表現性; 娛樂性
網絡作為“第四媒體”,已經迅速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人們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網絡語言”也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
“網絡語言”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凡是在網絡上交際中使用的語言都可稱之為網絡語言。這里所要討論的是網民在網上交流時所使用的有別于平日交流的語言。這種語言甚至已經從網上延伸到網下,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交際用語。
網絡語言作為一種語言,它既具有一般語言普遍性的功能(工具功能、協調、話語功能),其存在也有其特殊性,特別是在表現,娛樂中尤為突出。我們將著重就這兩點功能進行分析,來探討網絡語言存在并流行的原因。
一、 表現
語言是的用來表達自身的情感,宣泄自己的情感,是最重要的宣泄方式。
1、日常用語將感嘆詞作為專門表現情感的形式,網絡語言用符號表達自己的感情。
我們就用“笑”舉例:
:) :)表示最普通、最基本的一張笑臉,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結束處,表示開玩笑的意思,活表示微笑
:D 開口大笑
:# 閉上嘴巴或抿著嘴笑
^-^可以用來表示男士溫和禮貌的笑臉
^.^代表女士含蓄優雅的笑容
:< 難過的苦笑
:9舔著嘴唇笑
8 ) 幽默地笑
:[帶著吹毛求疵的嘲諷式微笑
:*生氣了,嘟著嘴巴①
沒有了
兩個人在網絡上聊天,同樣一句“你好”,因為帶上不同的符號,讓聽話人能感受到說話人不同的情感。對于出現這種字符交流的原因,陳原先生總結:“現代社會生活的某種特殊情景,不能使用或滿足于使用語言(有聲語言和書寫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動(刺激)人的感覺器官的各種各樣的符號,以代替語言,一邊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的做出反映。”②我個人不這樣認為。符號網語確實增加了交流的準確性和形象性,它們具有感情意義和形象色彩,非常形象直觀而且簡約生動。但是,這些只是符號網語的作用。符號網語真正的來源是由于網絡交流有別于面對面的言說,它的“言說”是通過說話者敲擊鍵盤,聽話者看大屏幕而來,你無法了解對方的口氣,表情,動作,聲音,形態,在理解上難免有偏頗之處。而中國人傳統的說話習慣,表達喜歡含蓄委婉,同樣的話,點到為止,只是習慣于用通過除了言語的其它方式(如口氣等)表達真正的含義,在網絡上,符號網絡就彌補了不能面對面交流的缺陷。
2、許多語言表達中雖然同時一種意思,但攜帶著情感因素。還是拿“笑”舉例:
哈哈 爽朗開心地笑,往往指男性
呵呵 往往表示一種贊同。有時也因無話可接,用此次回應一下對方
嘻嘻常指可愛的小女生的笑容
3、關于言語行為――傾訴、訴說
如果做個調查研究,上網聊天的目的,我想占很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宣泄情感。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壓力很大,但是在網絡上,彼此不知道對方的身份,可以對陌生人暢所欲言。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現代社會人的壓力越來越打,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理解,網絡成為了情感宣泄的窗口。”③在發泄情感的過程中,難免會涉及到一些不文明用語。這些用語如果公然在公共場合說出,不但不會贏得大家的理解,還會被認為“素質低”、“沒水平”,甚至“斑竹”會屏蔽你的說話,所以,人們用另一種縮寫的方式來代替。在屏幕上若有“TMD”、“NND”、“PMP”、“WBD”這樣的字母,也別費心思琢磨,這不是美國彈道防御系統、聯合國中的某個國際組織,或是世界經濟貿易協議,統統都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網絡臟話。
二、 娛樂
人們上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緩解壓力、釋放情緒。語言追求游戲和娛樂性是必然的,“人類的語言滲透著游戲,而語言是詞的游戲,在每一抽象表達后都存在著大量的隱喻,而每一隱喻正是詞的游戲。”④現在網民中的大多數都是高學歷、高素質的年輕人。他們正顯示特有的智慧與才情,他們思想活躍,機智,妙語連珠。這些生動形象的語言是炫耀自己身上“閃耀著的智能的光輝”,他們所創造的幽默詼諧的語言是對平庸、枯燥、刻板生活的打擊。人們在網絡交流過程中獲得一點輕松,滿足了當代人尋求壓力釋放、情緒宣泄的需要。
流行網語來源之一就是人們平日里打字的錯誤。人們使用以前因輸入法問題而產生的諧音字詞、錯別字詞、數字等。人們借這些字詞獲得放松、宣泄和愉悅感。這些語言讓網友覺得十分有趣,感覺到在網上不用那么“一本正經”地交流,是人們在緊張學習生活中自我解壓、盡情宣泄的一種方式,例如現在很流行的“杯具”“洗具”等等
最近“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及“哥x的不是xx,是寂寞”系列話語迅速走紅。這些簡單的話語簡單的修辭,無論是從社會學、傳播學甚至修辭學都無法說通。歸根結底也是現在年輕人沉溺于網絡,整日無所事事,產生空虛、寂寞之感。所以,一句很不起眼的話,引起了一小堆人的共鳴,然后更多的人因為有了娛樂點,跟風傳播,最終使其匪夷所思地流行起來。
綜上所示,我們發現,網絡語言作為語言的娛樂及表現性中的傾訴傾說的功能是網路語言形成和流行的最重要的原因。但由于網絡語言區別于面對面語言的特殊性,表現中的第一條和第二條,又是其可以存在,遠離歧義的基礎。
在這個越來越網絡化的社會里,網絡語言的比重也逐漸增加,甚至成為了主流語言之一。我們有時還會懷疑,網絡語言是否能夠成為主導語言。“存在即為合理”,網絡語言也是一面鏡子,讓我們透視到現代社會的問題,也讓我們看到主要使用者――年輕人的心理狀態。所以研究網絡語言也將對現實問題的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易文安 《網絡時尚詞典》海南出版社
[2]陳原 《陳原語言學論著 卷一》 遼寧教育出版社
篇2
這些網絡語言,有的用數個英語字母代表其含義,如“GG”、“MM”分別指男性和女性;有的是諧音指意,如“886”指“拜拜嘍”,“94”是指“就是”等;有的用圖片代表自己的心情或其表情,如“:)”表示高興,“:(”表示憂傷;還有其他的,如“表”含不要的意思,“菜鳥”指初出茅廬的人……這真是千奇百怪,舉不勝數。
網絡語言的興起,有利于人們信息傳輸更為方便快捷。由于簡化了語言符號,對于那些打字生疏的人,真是受益非淺。
但是,初出茅廬的人不懂得網絡語言的含義,是他們有語言障礙,甚至使他們無法溝通,而且,有部分網絡語言是粗言穢語,如“BT”指的是“變態”等,這在人們純潔的心靈上,抹下了黑色的斑痕。因此,網絡語言也有不好的一方面。
篇3
網絡流行語來自于網絡語言,即最初出現于網絡并在網絡上流行,由網民創造或者引用并被賦予特殊含義的詞語和句子。這里的特殊含義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指它表達的是網絡上特有的在某個時期內流行的虛擬事物和虛擬行為以及與電腦網絡技術相關的事物;第二層意思是指它表達的是與日常自然語言體系中截然不同的,獨有的含義,這種含義是一定時期內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網民心理活動等因素的綜合產物。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語言的應運而生,傳統的修辭手法在新興的語言中并沒有消亡,網民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從而達到幽默、愉悅、易懂的效果,使得網絡語言更加簡潔生動、豐富多彩。
(一)諧音修辭
諧音修辭就是指利用漢字同音或近音的條件,用同音或近音來代替本字的一種修辭現象。網絡語言中常見諧音修辭主要有以下幾種:
1、漢語諧音。漢語普通話諧音例如,“斑竹”與“版主”,“驢友”與“旅友”,“大蝦”與“大俠”。漢語方言諧音,例如源于粵語的 “稀飯”是“喜歡”的諧音, “木有”諧音“沒有”;閩南語中的“蝦米”諧音“什么”;臺灣普通話網絡語言中“偶”便成為了“我”的諧音。
2、英語諧音。例如:表示追星族的“fans”諧音為“粉絲”;電子郵件“e-mail”被諧音為“伊妹兒”,“貓”則表示“modem”等等。
3、數字諧音。例如:“886”意思是拜拜了;“995”表示救救我;“1314520”則表達的是一生一世我愛你的意思。9494、7456、8147、5314分別被諧音為“就是就是”、“氣死我了”、“不要生氣”“我心已死”等等。
(二)仿擬修辭
防擬就是有意仿照人們熟知的現成的語言材料,根據表達的需要臨時創造出新的語、句、篇來,以使語言具有或生動活潑,或諷刺嘲弄,或幽默詼諧,或妙趣盎然的特征。
1、詞語防擬。例如:仿照詞語“”網民們創造出了“花癡”、“機癡”、“睡癡”、“玩癡”;仿照“上班族”網民們創造出了“月光族”,繼“酒吧”興起后,出現了“車吧”、“網吧” “名草有主”就是仿照“名花有主”而來的。
2、句子防擬。例如,王朔有一句著名的流氓語錄:“我是流氓我怕誰”,有的網民則仿照出了“我是垃圾我怕誰”。網站電影《修女也瘋狂》播映后, “籃球也瘋狂”、“上帝也瘋狂” “德甲也瘋狂”等等撲面而來。
3、篇章防擬例如:電影《大話西游》中至尊寶的經典臺詞被仿寫為,曾經有一份簡單的試卷放在我面前,我沒有認真去做,等我補考的時候我會后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的一次的機會,我一定會仔細復習積極備考。如果非要在備考上加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個星期。有人防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填出了一首《念奴嬌.彩民心情》:大獎東去,真掃興,運氣依舊特差。把酒臨風,悵凝思,有怎重大失誤。精心選號,外加靈感,希望又破滅。餡餅如畫,英雄差點氣絕。遙想那次開獎,老婆出差了,躊躇滿志,傾囊而入,不留神,私房菜灰飛煙滅。種種失算,請君莫笑我,如此財迷。收拾心情,還我最后一回。
(三)其他修辭
1、比喻修辭。可以分為三類,即明喻、暗喻和借喻。例如,圍繞水,把空洞的帖子表示為“純”,把無何內容的帖子稱為“水蒸氣”,將水分大的長篇大論稱為“灌水”,將那些喜歡“灌水”的人稱為“水手”,而且如果是一名女性稱呼,叫“水母”。
2借代修辭。借部分代整體,借產地代產品,借具體代抽象,專名代泛稱等等。最具代表性的詞匯,即“美眉”一詞,眉毛是女性美貌與否的一個關鍵因素,自古就有用“眉清目秀”“柳葉彎眉”來形容女子美麗之說。很明顯“美眉”要比“美女”更形象,更有魅力。
3夸張修辭。夸張一般分為擴大夸張,縮小夸張,超前夸張三種類型。例如:“暈”,“我被他的打扮‘雷’到了”。 “暈”、 “雷”在網絡語言中的使用頻率相當高。 “你長的拖慢網速,你長的太耗內存”,用來描述一個人的長相,凸顯相貌丑陋無比,極具夸張效果。
4緊縮修辭。網絡語言的緊縮分為三種;漢語拼音緊縮,英語單詞緊縮和漢語詞匯緊縮。
首先是漢語拼音緊縮,例如:PF表示“佩服”首字母拼音的縮寫:DD有兩種解釋,其一表示弟弟,其二表示東東,指代東西的意思:ZT同樣也有兩種意義,分別是“轉帖”,“豬頭”的縮寫;還有“美眉”的縮寫是MM;LZ則是“樓主”的縮寫。
第二是英語單詞緊縮,例如,DIY是do it yourself的縮寫,是自己動手做的意思;SOHO是office home officer的簡稱,意思是在家辦公;BTW則是詞組by the way的縮寫,表示順便的意思。類似的還有BF表示boy friend;GF表示gril friend;CU表示see you再見等等。
篇4
1.網絡語言
1.1網絡語言的定義
目前,語言研究者對“網絡語言”的定義提出了各自的見解。綜合各家之長,筆者認為 “網絡語言”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包括三類:一是與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相關的專業術語,二是與網絡文化現象與網絡文化相關的術語;三是網民在電子留言板、論壇、qq、msn等交際工具上使用的語言,這是網絡語言中不穩定性最高、更新變化最快、最能反映網民網絡話語狀況的一類。狹義的網絡語言只指第三類。本文所探討的“網絡語言”主要是從狹義角度來看待的。
1.2網絡語言的性質
關于網絡語言的性質,本文從兩個角度來論述:一是網絡語言的社會屬性。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具有約定俗成的社會屬性。網絡語言也必須經過社會的檢驗才能得以生存、發展和壯大。從目前網絡語言的發展狀況和發展趨勢入手,語言學界將其放置于社會方言的地位。二是網絡語言的語體特征。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使網絡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大媒體,它不僅具有一般媒體的特性,還具有多媒體、數字化、交互性和即時性的明顯優勢。以此為基礎的網絡語言是一種全新的網絡語體,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口語和書面語的特性。大量新詞語成為網絡流行語,以最經濟快捷的語言傳達出最大量的信息;據統計,網民的在進行交際時多用短句,長句很難見到,一個句子多則10字左右,少則2-3字,有時只是一個字;基本上不用標點符號,但有時一個標點符號就是一句話;多用名詞、動詞,幾乎不用形容詞、副詞等修飾成分,等等。
2.網絡語言的語言污染
網絡詞匯最能體現網絡語言的主要特點,也是網絡語言的主體部分,因此此處只選取網絡詞匯的組成來分析。
2.1從網絡詞匯的組成來看
網絡詞匯的組成有很大的隨意性,完全是網民出于個人愛好而創造的詞匯,無規律可循。有漢字諧音如“杯具”是“悲劇”的諧音,混合替代如be4是英文單詞before的諧音。諧聲替代詞語替代的往往都是規范詞語,這就使語言的使用偏離了規范的軌道,造成語言系統內部的混亂。有漢語詞匯縮略如“蛋白質”是“笨蛋+白癡+神經質”的簡稱。從語用的角度來說,縮略詞言簡意賅,能以最少的語言符號表達最大量的信息,提高了交際效率,但任意地縮寫會給交際帶來障礙。網民利用鍵盤上的數字、字母、符號造出了一大批具有表情達意功能的新詞匯,如t-t表示流淚;把英文中的進行時詞綴(-ing)、完成時詞綴(-ed)加于漢語動詞或動詞性詞組之后,表示相應的時態,如正在上網用“上網ing”表示,已經吃過飯了用“吃飯ed”表示。這種現象大量出現,勢必會影響漢語的純潔性。傳統語言系統中的舊詞語,網民強加其新意義,使它們成為網絡語言的一部分,比如,在論壇上第一個跟帖的人凌駕于其他跟帖之上,像坐在沙發上一樣舒適,故稱第一帖為“沙發”,其他跟帖則稱為“板凳”。這些詞的意義跟原詞意義大相徑庭,是對語言的極大污染。
2.2從網絡語言產生的影響來看
網絡語言生成方式的隨意性、創新性等特點,給民族共同語帶來了相當大的污染,沖擊著傳統語言文字的規范。大量網絡語言沒有經過嚴格的編輯和校對,網絡聊天更是隨心所欲,語法錯誤到處可見。其語言污染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1) 字詞的使用具有很強的隨意性。網民在相對寬松的網絡環境下,一味地追求新穎,無視漢語傳統語言的系統規范。如“版主”有“斑豬、版豬、班主、斑竹”多個異體詞,隨意性很高,完全不符合語言符號約定俗成的特征。
2)情境化程度高。不少字詞往往是網民在特定的語言交際情境中突發創造的,這些詞離開了具體的語境,也就失去了特定的意義。另外,很多詞語的使用與交際主體的年齡、性別、學歷、職業、階層、生活背景、人生經歷等密切相關,全民可接受程度很低,可能會陷入無人理解的尷尬境地。
3)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粗俗性。由于目前網絡環境缺乏有效的監管,以及網民法律、道德意識等個人因素的影響,網絡語言粗制濫造、良莠不齊、泛濫成災,甚至臟話粗話連篇、污言穢語橫行。王獻福將其
轉貼于
特點概括為“一是蠻不講理,二是自我發泄,三是危言恐嚇,四是嘩眾取寵,五是黃色下流”。比如“下崽”、“驢友”。
因此才能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網絡語言確實是一種語言污染,對現代漢語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3.防治網絡語言污染的方法和途徑
針對網絡語言對語言造成的重大污染,我們不能輕視和不予理睬,但是在提出具體的規范工作方法之前,我們先引進一條規范原則。于根元先生提出:“交際值是衡量語言是否規范的唯一原則。”由此可知,是否達到交際到位的目的,是衡量網絡語言是否規范的根本原則。因此,從交際值出發,我們對網絡語言污染的防治工作要做到兩個方面:
3.1積極引導網絡語言規范
首先,青少年是網絡的主要使用者,缺乏人生經歷和判斷能力;網絡處于傳統道德、家長管束的邊緣地帶,青少年網民極易在網絡上誤入歧途,成為不文明網絡語言污染的傳播者,因此必須加強對他們的引導;同時,青少年網民多是在校的學生,可塑性強,使大規模統一的教育成為可能。因此,只有加強對青少年網民的規范用語教育和道德法律教育,才能有效地引導網絡語言的規范。
其次,充分利用互聯網,宣傳規范使用網絡語言的必要性,提出不規范使用語言的危害,正面引導網民在網絡交際中自覺使用規范漢語,如在網站的公告上規范使用網絡語言的倡議書等。
最后,編寫規范的網絡語言詞典,為網民使用網絡語言提供一個規范的用語指南,使網絡語言的使用有章可循。于根元的《中國網絡語言詞典》等都已經出版發行,為網絡語言的規范作出了重要貢獻。應該提到的是,網絡語言詞典的選詞必須嚴謹、謹慎。
3.2優化網絡語言環境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將網絡行為納入法律系統。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在網上散布恐怖謠言、侮辱誹謗他人、詆毀企業聲譽等不良網絡行為已發了多起案件,也引起了社會的恐慌和不安,因此,將網絡行為納入法律系統刻不容緩,規范的網絡行為勢必會減少網絡語言污染的出現。
第二,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比如要求大型官方網站的用語必須嚴謹、規范、準確,網上的新聞、公告、消息等必須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原則;另外,要充分發揮網絡管理員的監督管理功能,一旦出現語言污染現象應及時予以處理,防止其泛濫開來。
篇5
論文摘要:綜述網絡語言的研究現狀,分別論述網絡語言的定義、性質、特點、詞匯、語法、修辭、收集整理、規范等問題的研究現狀,并提出對未來網絡語言研究的展望。
互聯網是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出現的“第四媒體”。自1994年互聯網正式進入我國,迄今已有20余年。作為網民上網交際的重要媒介,網絡語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語言研究者對它的定義、性質、特點、詞匯分類、語法特征、修辭手段以及網絡語言的收集整理、規范化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一、網絡語言研究的現狀
1.網絡語言的定義
要研究網絡語言,就必須先給它“正名”。只有解決了“何謂網絡語言”的問題,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標明確地展開研究。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網絡語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筆者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幾種觀點加以介紹。
英國語言學家David Crystal在其著作《語言與互聯網》(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將網絡語言定義為:出現在所有網絡環境中的、能體現網絡獨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電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顯然,Crystal對網絡語言的界定是非常寬泛的,他所研究的網絡語言屬于廣義的網絡語言。我國學者于根元認為,網絡語言起初多指網絡的計算機語言,也指網絡上使用的有自己特點的自然語言。
現在一般指后者。[2]2鄭遠漢提出網絡語言包括兩種:一種是與電子計算機聯網或上網活動相關的名詞術語;另一種主要是指網友們上網聊天時臨時“創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號或特別用法。[3]劉海燕所研究的網絡語言包括3類:技術專用語;網絡文化詞語;聊天室用語。[4]37-38秦秀白將網絡語言界定為網絡交流中使用的一種新興的媒體語言。它由3種語言成分構成: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專業術語;與網絡文化現象相關的術語;網絡交際(BBS、網絡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語。[5]其觀點與劉海燕的相似。張云輝將網絡語言概括為4種情形:與互聯網有關的專業術語;網絡新聞使用的語言;網絡文學使用的語言;網絡聊天室以及論壇中使用的語言。[6]
國內學者所給出的網絡語言的概念雖然措辭不同,細化程度不一,但其整體傾向是一致的,即將網絡語言的涵蓋面作了廣狹之分。廣義的網絡語言包括所有出現在網絡環境中的語言成分,而狹義的網絡語言則多指其中的某一種或幾種成分。從筆者目前所收集的資料來看,劉海燕、秦秀白所給出的網絡語言的定義接受度最高。很多學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這一定義,并把計算機術語、網絡文化用語、網絡 交際(BBS、網絡聊天等)用語統稱為廣義的網絡語言,而將網絡交際(BBS、網絡聊天等)用語稱為狹義的網絡語言。國內學者大多以后者作為研究的重點。
2.網絡語言的性質
關于網絡語言的性質,國內外學者主要從兩個角度來展開論述:一是網絡語言的語體特征;二是網絡語言的社會屬性。
美國語言學家Davis和Brewer在其著作中指出,在鍵盤上寫、屏幕上讀的網絡交際用語具有口語和書面語的很多特征。[7]我國學者劉海燕認為,網絡語言是一種特定的社會方言[4]55,是一種特定的功能語體[4]95,是介于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特殊表達方式[4]98。劉乃仲、馬連鵬同樣將網絡語言的性質界定為新興的網絡社會方言,認為在網絡社會,網絡文化的諸多特點都可以在網絡語言的運用中得到映射。[8]呂明臣指出,網絡語言是以電子媒介為其物質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網絡語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語和書面語的交際特征。網絡語言是一種既非口語也非書面語的特殊存在狀態,是一種特殊語體——網絡語體。[9]孫魯痕則認為,雖然網絡語言是以書面形式表現出來的,但無論是從交際領域還是從語體風格來看,都更接近于口語語體而迥異于書面語體,因此網絡語言應該屬于口語語體。[10]從以上有代表性的論述中不難看出,關于網絡語言的語體特征,學界尚無定論。通常采用的觀點是,網絡語言是介于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特殊語體。至于網絡語言的社會屬性,學界基本認同網絡語言是一種特定的社會方言。
3.網絡語言的特點
很多討論網絡語言的論著都談到了網絡語言的特點。為避免重復,筆者主要選取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加以介紹。
于根元將網絡語言的總體特征概括為:外語詞語多,術語多;符號與語言交叉使用;語句的零融化、直觀化;幽默、風趣。[2]78-88彭育波認為網絡語言主要具有四大特點:創造性、形象化、簡潔性和欠規范。[11]林綱從網絡用語的形式、涉及面、交際目的和語言風格出發,將網絡語言的主要特征歸納為4點,除彭育波已經提到的創造性和簡潔性外,還包括多元性和模糊性。他認為網絡語言的多元性具體表現為:網絡用語在方言上的多元性;網絡用語語言形象的多元化;網絡用語語言風格的多變。另外,由于網民在面對陌生的聊天者時常常帶有無意識的隔閡心理,這使得他們在回答對方問題時,帶有模糊性。[12]除此以外,李莉還談到網絡語言的隨意性和不穩定性。[13]王獻福談到網絡語言的粗俗性。[14]
上述觀點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他們根據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對其進行取舍選擇,提煉出各自心目中的網絡語言的基本特性。在筆者看來,網絡語言的基本特征應包括簡潔性、創造性、隨意性和形象性。語言簡潔是由網絡交際的即時性所決定的。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達最多的信息,網民們盡可能地對交際用語中的詞匯、語法加以簡化,創造出各種縮略詞句。創造性則是由廣大網民求新求異、張揚了比以往任何媒介都要寬松的交際環境,這為網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同時,寬松的交際環境也造就了網絡交際用語的隨意性,一些不規范或不文明的現象隨之出現。至于網絡語言的形象性,則主要表現為網絡表形符號的大量使用。
4.網絡語言的詞匯研究
網絡語言中的詞匯是學界關注最多的問題,對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詞語釋義、詞語分類、修辭手段、規范化等。由于后兩個方面與本文的其他部分有所重合,故此處不予展開。
(1)詞語釋義。網絡世界的新詞新語總在不斷涌現。對新詞語的解釋成了研究網絡詞匯的基本環節。此類論文數量眾多,恕不一一列舉。
(2)詞匯分類。研究者主要從外部形態和語義來源兩個角度對網絡詞匯進行分類。
依據外部形態,劉欽明將網絡語匯大致分為3類。一是非漢字符網絡語匯,包括4種類型:由漢語拼音字母構成,由外語字母構成,由數字構成,由表情符號構成。二是混合字符網絡語匯,包括3種類型:由字母與數字混合構成,由字母與符號混合構成,由字母、數字與漢字混合構成。三是漢字符網絡語匯,其結構方式多樣,可分為假借、合成、仿擬、譯介4種,其中合成、譯介最為重要。[15]
根據語義來源,鄭遠漢將網絡語言分為七大類:一是符號組形類,將標點、數字和字母等符號組合在一起,模擬一定形態,用以象征某種意義,包括標點符號組形、標點符號+數字組形、標點符號+字母組形;二是數字會意類;三是諧音替代類,包括同音漢字“假借”、數字諧音代替、英語“音譯”;四是縮略簡稱類,包括拼音縮略、英語縮略;五是轉義易品類,包括詞義引申、詞性轉品;六是雙語混雜類;七是重字贅語類。[3]張云輝則將網絡詞匯分為兩大類。一是來源于外來語的網絡詞匯。以英語為例,其出現方式可分為5個小類:英語詞匯保持原貌;來源于英語的音譯借詞;來源于英語的意譯詞;來源于英語的縮略詞;借用英語語音的諧音詞。二是漢語本族語基礎上的網絡詞匯。包括10個小類:來源于方言的網絡詞匯;漢字諧音;舊詞賦新意;數字諧音;漢語拼音縮略詞;析字;原有詞匯的合音變化;原有詞匯的語義及色彩轉換;擬聲詞;來源于兒童語言的網絡詞匯。[6]
5.網絡語言的句法研究
與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網絡語言的句法研究相對薄弱,專題論文比較少。有代表性的是張云輝對網絡語言句法特征的分析。張云輝認為網絡語言的句法形式具有獨特之處,具體表現在5個方面:一是做狀語的副詞使用有別于日常語言;二是英語詞綴加之于漢語句末,漢語語氣助詞加之于英語句末;三是特殊句式的使用;四是語詞疊用;五是原有詞匯的詞性轉換使用,主要表現為名詞動用、形容詞動用、名詞形容詞化。[6]
6.網絡語言的修辭研究
網絡語言經常用到的修辭格主要有諧音、縮略、圖示格、飛白等。語言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這些辭格進行了分析。
(1)諧音。諧音指的是字詞的音相同或相近。戚曉杰[16]、嚴斌慧[17]、左海霞和姚喜明[18]均認為網絡語言的諧音表義有其深層的驅動因素,即網絡交際的經濟性原則。連曉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除上述動因外,追求幽默風趣的表達效果也是促使網民廣泛運用諧音辭格的重要原因。[19]根據戚曉杰[16]、趙華倫[20]、左海霞和姚喜明[18]的分析,網絡語言的諧音主要表現為以下5種形式:漢語普通話詞匯諧音、漢語方言諧音、英文諧音、數字諧音、英文+數字諧音。
(2)縮略。陳光明指出,漢語網絡用語常見的縮略方式有:直接借用英語縮寫;利用漢語拼音進行首字母縮寫;利用數字諧音進行縮寫。[21]連曉霞認為網絡語言縮略的目的有3個:一是打字時擊鍵便捷;二是達到委婉的目的,使日常生活中一些難以啟齒的粗鄙詞語看起來不那么扎眼;三是追求新奇活潑的表達效果。[19]
(3)圖示格。圖示格指的是運用符號組合或直觀圖像來替代文字敘述的修辭方法。蔣冰冰討論了圖示格在當今網絡語言中的新發展。[22]連曉霞將網絡中的圖示格歸納為兩種類型:一是鍵盤字符的組合,如“^-^”表示瞇著眼睛笑;二是直觀的圖像或圖畫。她認為圖示比常規的文字敘述更確切、形象、簡潔。[19]
(4)飛白。飛白指的是明知其錯而將錯就錯,有意把白字、別音等如實記錄或援引下來的辭格。張魯昌將網絡語言中的飛白現象分為兩類:有意搞笑類和表達特殊情感類。[23]連曉霞指出,網語中最常見的就是語音飛白。其中一類是利用方言土音構成的諧音飛白,如“偶稀飯”;另一類是由于用拼音輸入法,敲出了一個與需要的詞音同或音近的詞,但是發現這個錯誤的詞還挺有意思,于是將錯就錯,不再去改選正確的詞,如將“版主”打作“斑竹”。[19]
7.網絡語言的收集與整理
網絡語言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是由國家相關語言監管部門、科研機構和研究者共同承擔的。教育部專門設立了“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網絡媒體語言分中心”,對網絡語言實施監測和規范引導。該中心先后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下編)》中了《高校網絡媒體BBS用字用語調查》,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下編)》中了《中文網絡用字用語調查》《中文博客用字用語專項調查》《中文BBS用字用語專項調查》。科研機構和研究者對網絡語言的收集整理則主要體現為網絡語言詞典的編纂。目前,常見的網絡語言詞典主要有:易文安主編的《網絡時尚詞典》[24],于根元主編的《中國網絡語言詞典》[25],王驍煒主編的《實用網絡流行語》[26],李康、張陽主編的《網絡流行風——網上聊天詞語妙用》[27],亢世勇、劉海潤主編的《實用網絡用語手冊》[28],周建民、熊一民主編的《最新網絡交際用語辭典》[29]。
8.網絡語言的規范
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作為其交際工具的網絡語言逐漸由網內滲透到網外,由互聯網走向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一現象引起了社會媒體和語言研究者的極大關注。對于如何看待網絡語言以及網絡語言的規范問題,學者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強調網絡對語言生活的負面影響,要求維護漢語的純正性。立鑫指出,計算機網絡用語魚龍混雜,急需規范。[30]閃雄認為網絡語言破壞了漢語的純潔,會給漢語規范帶來極大的阻礙,必須防微杜漸,在網絡還沒有普及到家庭時就事先建立規范。[31]持相同觀點的還有沈藝虹,她指出網絡語言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傳統語言的學習,影響了對民族語言純潔性的繼承,而且助長了年輕人浮躁的風氣,因此,維護漢語的純正性迫在眉睫。[32]
(2)辯證地看待網絡語言,提倡對之加以適當的引導與規范,強調網絡語言的規范工作應該是有層次的。于根元提出應制定網絡新詞新語規范的基本原則,研究哪些詞語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國家相關部門和各個網站應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規范引導網絡語言的正常發展,對一些粗俗的、不文明的語言現象要制止。[2]194王獻福強調在保留那些簡約的、富有創意的、生動形象的網絡語言的同時,不應忽視網絡語言的不規范之處和負面影響,而應積極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探討如何規范網絡語言并引導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14]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最多,如胡吉成[33]、金志茹[34]等。
(3)語言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網絡語言能夠通過自我調節去粗取精,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王希杰指出,語言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這使得語言具有相對獨立的品質。在某種程度、某種意義上說,一定量的混亂是語言正常發展的伴隨物。[35]陳榴認為,規范網絡語言的形式現在還為時過早。因為網絡語言目前尚處于發展的過程中,其語言形式也正處于約定俗成的階段,要人為地規范它,不僅時機尚未成熟,而且很難操作。[36]
二、網絡語言研究的展望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不斷發展,網絡語言將呈現出更加紛呈的面貌。新的詞語、表達形式會不斷涌現,新的傳播方式也會應運而生。互聯網的日益推廣與普及,必將帶來網絡語言的繁榮興旺,其影響力將越來越大。因此,網絡語言研究大有可為。綜觀我國當前的網絡語言研究,雖然在深度和廣度上有不斷拓展的趨勢,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今后的研究要取得新的突破,似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大規模的網絡語言語料庫,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來全面考察網絡語言的特征和發展趨勢。語言研究工作是以大量真實、可信的語料為基礎的,只有掌握了足夠的一手資料,才能抽絲剝繭,找出隱藏于紛繁現象背后的深層規律。目前,國內研究者所使用的語料大多比較零散,基于專門語料庫的網絡語言研究成果比較少見。
(2)開拓思路,吸收和引進新的研究方法,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目前的研究大多采用傳統的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嚴重不足。雖然有一部分學者已經嘗試在進行網絡語言研究時將定性與定量結合起來,但這一方法仍然需要進一步推廣和運用。
(3)展開跨語言研究,探尋人類網絡語言的共性和漢民族網絡語言的個性。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網絡語言的對比研究相當薄弱,現有成果都還只是停留在表層階段,有待于進一步的深挖和拓寬。
(4)尋找語言學與社會學、心理學、符號學、傳播學等學科的契合點,借鑒其他學科的新理論、新方法,展開網絡語言的多學科交叉研究。目前,已有學者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如利用基于達爾文生物進化論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新理論——模因論來解釋網絡語言現象。當然,這方面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要真正揭示網絡語言的深層規律尚需時日。網絡語言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將是未來研究的熱點之一。
參考文獻
[1]CRYSTAL D.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8.
[2]于根元.網絡語言概說[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3]鄭遠漢.關于“網絡語言”[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102-106.
[4]劉海燕.網絡語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5]秦秀白.網語和網話[J].外語電化教學,2003(6):1-6.
[6]張云輝.網絡語言的詞匯語法特征[J].中國語文,2007(6):531-535.
[7]DAVIS B H, BREWER J P. Electronic discourse: linguisticinpiduals in virtual space[M]. N Y: 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Press, 1997:2.
[8]劉乃仲,馬連鵬.網絡語言:新興的網絡社會方言[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89-92.
[9]呂明臣.網絡交際中自然語言的屬性[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2):48-53.
[10]孫魯痕.網絡語言——談話語體的網上功能變體[J].貴州社會科學,2007(8):93-96.
[11]彭育波.論網絡語言的幾個特點[J].修辭學習,2001(4):12-13.
[12]林 綱.網絡用語的類型及其特征[J].修辭學習,2002(1):26-27.
[13]李 莉.網絡詞語的性質及特點[J].語文研究,2005(1):21-24.
[14]王獻福.論網絡語言的構成、特點及規范[J].前沿,2008(7):185-187.
[15]劉欽明.“網絡語匯”的組合理據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6):72-77.
[16]戚曉杰.談網絡語言的諧音表義[J].修辭學習,2002(3):21.
[17]嚴斌慧.論網絡語言中諧音的運用[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32-34.
[18]左海霞,姚喜明.修辭視角下的網絡語言[J].外語電化教學,2006(1):27-31.
[19]連曉霞.從修辭手法看網絡詞語蘊含的價值取向[J].修辭學習,2006(2):44-47.
[20]趙華倫.論網絡語言的修辭現象[J].語言文字應用,2005(S1):123-125.
[21]陳光明.從網絡語言縮略語看網絡語言的后現代特征[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8(2):41-44.
[22]蔣冰冰.象征示意:圖示格的新發展[J].修辭學習,2003(6):42-43.
[23]張魯昌.網絡語言中另類“飛白”的語用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5(3):144-146.
[24]易文安.網絡時尚詞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5]于根元.中國網絡語言詞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26]王驍煒.實用網絡流行語[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27]李 康,張 陽.網絡流行風——網上聊天詞語妙用[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28]亢世勇,劉海潤.實用網絡用語手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29]周建民,熊一民.最新網絡交際用語辭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0]立 鑫.談談網絡語言的健康問題[J].語文建設,1998(1):46-47.
[31]閃 雄.網絡語言破壞漢語的純潔[J].語文建設,2000(10):15-16.
[32]沈藝虹.網絡語言規范化問題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86-89.
[33]胡吉成.當前網絡詞語問題探析[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80-84.
[34]金志茹.試論網絡語言的現狀及其規范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119-120.
篇6
關鍵詞:網絡語言;成因;對策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互聯網技術出現以來,互聯網就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以及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與此同時,網絡的急速發展也使得網絡語言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網絡語言的發展,極大地沖擊了原有的漢語語言的發展。雖然網絡語言正處在語言發展的初級階段,但是網絡語言的發展前景及其影響卻已初見端倪。
一、網絡語言的概述
(一)網絡語言的界定
網絡語言可以分為專業的網絡語言和非專業的網絡語言兩大類。就專業的網絡語言而言,主要是指語言要專門的用于網絡交際,因而在非正式場合里面應用較多,具有極強的規范性和技術性。而對于非規范的網絡語言而言,它主要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網絡聊天產生的隨意語言。雖然這類語言不是很規范,但是簡單易懂,并且發展速度較快,且傳播范圍較廣。通過研究獲悉主要原因是這種非規范的網絡語言不僅貼近于人們的生活實際,而且來源于人們具體的生活實際,因此,比較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從而得到廣泛應用。
(二)網絡語言的分類
1、活用漢字詞
對于傳統的語言來說,詞匯就是語言組成的重要因素,而詞匯又是帶動語言發展的能動性因素和關鍵環節。對于網絡語言來說,它的產生具有極其新穎和動態的特點,可以說網絡語言的發展就是活用漢語字詞的一個能動性的過程。在網絡語言的發展過程中,許許多多新詞匯開始產生并且被賦予了極其豐富的含義。比如我們平時最流行的QQ交友軟件來說,最原始的詞匯是QICQ,而隨著網絡語言的發展進步,逐漸形成了QQ這一簡明的詞匯。再比如我們平時玩的貼吧以及吧主這種新詞匯的形成都是網絡語言活用漢語字詞的結果。
2、數字表意類
在網絡語言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數字表意類的網絡數字語言,這種語言的出現和廣泛應用實質上就是利用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心理期待。這種在網絡上常用的語言我們隨處可見,就拿一個重大的“節日”來說吧,11月11日光棍節,這個節日本是由于11這個數字比較好來寓意單身之日,從而將這一天定為光棍節,但是我們知道這個節日發展至今,它已經成為當今各大電子網絡運營商搶占商機的重要節日。再者,還有一些網絡詞匯,比如520(我愛你);1314(一生一世);56(無聊)等等這些語言都受到廣大網民的廣泛使用。
3、字母類
由于網絡語言的發展與使用是基于互聯網本身的發展而來,而互聯網最基本的就是計算機的打字功能。由于計算機打字用的都是二十六個英文字母,基于此,一種字母類的網絡語言應運而生。這種字母類的語言就是將英語詞匯進行簡寫,從而更加方便彼此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比如我們在和對方說See you時,就可以將其簡寫成CU這種簡單易理解的字母,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4、表情類符號
表情類符號可以說是網絡語言發展至今對于單純的語言運用的一大成功的突破,它打破了傳統單利用漢字表達的局限性。利用網絡語言的表情類符號可以充分而且形象地表達出每一個人的喜怒哀樂,更加便于網民彼此之間的理解與溝通,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網絡語言的成因分析
(一)物質基礎:網絡技術的新發展以及新事物的層出不窮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進步,各種新的事物不斷涌現。基于此,傳統的單一的語言已經不能滿足日益發展進步的網絡技術和新鮮事物的需要,傳統語言已經不能充分地將人們具體的意思表達的更加清晰。因此,互聯網技術下新技術、新事物的發展,成為網絡語言產生的必要的物質基礎。近年來,網絡發展越來越趨向于多樣化的發展方式,與此同時網絡的出現與發展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傳媒方式,促進傳統的傳媒方式積極地進行改進與融合,從而適應時展進步的需要。而與此同時,這種網絡語言的出現已經成為現代漢語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網絡語言在出現和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吸收外來的文化和先進的技術豐富自身發展進步,用以促進我國網絡語言的進步發展[1]。
(二)根本原因:網絡技術及人類自身發展的局限性
對于人類來說,“語言”是人類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可以說語言的表達是人類具體的思維和想法。但是,在具體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我們可以了解,人類的思維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它受到來自內部以及外界各種環境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可以說人類的思維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但是語言的表達卻是有限的,語言表達的有限性和人類思維的無限性,就直接導致了網絡語言的產生與應用。同時,促進網絡語言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語言本身的輸入意義,就現代的科技水平,無法將漢語豐富的語言內容全部表達出來,所以,網絡語言的出現可以說是時展和社會進步以及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的綜合的結果。雖然,在語言與思維之間還存在很多的局限性,但是正是由于這種矛盾和局限性的存在,才使得網絡語言出現、發展,帶動漢語語言文化的進一步前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和促進了社會的發展[2]。
(三)社會因素:網絡技術下產生的新的心理和倫理美學
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地加快,由此造成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而隨著網絡及網絡語言的發展,為人們營造了一個一個可以緩解壓力釋放心情的空間,即網絡虛擬空間。在這種網絡空間中,現實的語言已經不能完全的滿足廣大網民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進行交流的需要,因此,網絡語言開始發展起來。這種網絡語言的發展,使得原本比較死板的網絡環境開始介入了人的因素,并不斷地活躍起來。而與此同時,人們可以在網絡環境中充分地利用網絡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個性和創意,充分地釋放自己的內心,達到身心放松的狀態。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人們彼此之間不認識,所以,可以盡情的吐露最真實的想法,找人來釋放內心的壓抑,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加的真誠[3]。
三、對網絡語言的態度和規范
(一)規范現實語言交際環境
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的需要促使網絡語言的產生,但是,任何新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有一個從新生到滅亡的過程。網絡語言也是一樣,網絡語言的持續發展與否只要看它是否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語言已經成為了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一旦網絡語言失去了它旺盛的生命力,那么就會對漢語語言的規范和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我們知道,網絡語言最初是以一種新興事物出現的,它只是對于漢語的形式進行了豐富,并沒有改變漢語最初的本質,因此,它的消亡并不會對漢語本身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將網絡語言應用到現實中,一定存在很多規范性問題,需要通過現實交流做好跟進[4]。
(二)規范信息輸入環境
對于漢語語言的輸入來說,網絡技術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而網絡語言也正是由于這種局限性的存在才得以產生與發展,也就是說網絡語言的生命力在于能夠達到很好的語義輸入與表達的效果而被人們廣泛接受和應用。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漢語的輸入還存在一定的弊端,漢語這種語義輸入的復雜過程,廣大網友在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今后的發展中,要注重漢語語義的輸入技術的進步,不斷地改進網絡的技術與手段,不斷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以促進自身的發展。要采取措施促進漢語在網絡環境中的應用,從而進一步促進漢語的傳承與發展。
(三)規范網絡交際環境
現代社會中網絡的發展使得網民的數量大的驚人,無論哪個行業還是哪個階層,都離不開網絡的存在和使用。但是目前網絡交際語言環境的態勢是“魚龍混雜”,網絡交際環境的規范存在一定的問題,大量的低俗詞匯盛行。鑒于未來網絡技術發展中新的網絡交際環境對網絡語言發展有著積極意義,所以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積極規范網絡語言成為目前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政府及相關的網絡監察部門要積極地制定相關的網絡規范條例,加大宣傳教育,規范網絡語言的健康文明,促進網絡環境的健康發展。
網絡在促進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進步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網絡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網絡語言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規范問題,給漢語的規范使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些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帶動網絡語言和網絡語言環境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前行。
參考文獻:
[1]陳春雷.從失范走向規范---關于網絡語言影響及規范策略的思考[J].學術界.2011(04):34-36.
[2]許子為.張顧為.何淼.網絡語言的功用與政治理論傳播的契合度分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4):45-47.
篇7
我國自1994年正式全面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網絡語言以驚人的速度迅猛發展,一方面豐富了我們的語言生活,另一方面也對傳統語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和沖擊。因此,如何看待網絡語言,網絡語言要不要規范,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話題。
網絡語言要不要規范?
網絡語言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語言主要包括兩類:一是與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或特別用語,如“IP”“搜索引擎” “防火墻”等;二是通用于網絡聊天室或者論壇上的特殊用語,如“東東”“美眉”“菜鳥”“灌水”“886”“3Q”等。第一類不會引起太大爭議;第二類則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更能體現網絡語言對傳統語言規范的沖擊,因此倍受爭議,狹義的網絡語言指的就是這一類,也是本文重點討論的對象。
網絡語言比較簡約、生動、新奇、詼諧,體現了網民的智慧和對生活的感悟,但同時也存在著大量的不規范、不易解、不文明的成分,如“郁悶ing”(中文詞與英語表進行體的ing組合,表示正在郁悶),“很S”(形容說話拐彎抹角),“烘焙雞”(homepage的音譯,指主頁),“偶稀飯”(“我喜歡”的方言諧音),“表”(“不要”的合音),“TMD”(國罵簡稱),等等,因此自然出現了規范網絡語言的聲音。
那網絡語言需不需要規范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明確什么是語言規范、規范的對象以及網絡語言的性質。廣義的語言規范包括自發的規范和自覺的規范。我們這里說的語言規范是指自覺的規范,是由國家機關、語言決策機構、語言研究機構和語言專家發起并從事的宏觀的、全局的、大規模的規范活動,是在對語言文字發展變化的總規律認識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要推行一種全國或各民族共同使用的標準語,從而消除交際障礙,促進民族語言的健康發展,以及宴觀由舊規范向新規范的過渡。
語言是不斷發展的,經常產生一些新成分和新用法,語言規范的任務是對語言變化做出評價和抉擇,使語言這一交際工具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生活。語言規范的對象是共同語,主要是書面語。方言是共同語的地域變體和社會變體,包括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用于非正式交際場合,本身不需要規范,也規范不了。
網絡語言是一種新興的社會方言。有學者認為,與行話、隱語等其他社會方言一樣,網絡語言是語言的一種社會變體,有其自身的存在環境和發展規律,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里,只要不影響交際雙方表情達意,網絡語言本身就不需要規范,也規范不了。
然而,我認為,方言層面的網絡語言不需要規范,并不意味著網絡語言在網絡以外的使用場合可以不受限制。共同語要不斷地從地域方言、社會方言吸收靈動鮮活的成分,網絡語言一旦進入共同語層面,則需要規范。比如在國家機關、學校教育、法律法規、新聞媒體中,網絡語言的使用應該把握好度。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姚喜雙強調:“規范使用外語詞,媒體是表率,公務員是龍頭,服務業是窗口,學校是基礎。”網絡語言的規范同樣如此。
網絡語言該不該用立法的方式規范?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規定“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的網絡語匯。新聞報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的網絡語匯”。這是國內首次將規范網絡語言的行為寫入地方性法規。云南、天津、四川、山東、廣西、海南、河南等省市也出臺了語言文字地方性法規,對網絡語言做了禁止性規定。2014年11月27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關于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通知》,要求各類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如‘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等”。2014年12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評“網絡新造詞語流行”:語言該規范就要規范》,稱“晉善晉美”“十動然拒”等網絡語詞是隨意篡改、亂用成語,是仿照成語而生造詞語,必要的規范和禁止無可非議。
對于這些指令性的規定和要求,贊成者有之,反對者有之。贊成者認為,網絡語言的肆意發展會對青少年的漢語學習和素質養成產生負面影響,立法規范網絡語言可以維護漢語的純潔性,有利于普通話的推廣。反對者認為,網絡語言體現了新時代精神,體現了語言創新能力,立法規范網絡語言會扼殺網民的創造力。
網絡語言該不該用立法的方式規范?我們并不否認語言立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問題是“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的網絡語匯”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何謂“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范”?何謂“隨意篡改、亂用成語”?廣告中運用成語諧音是否都屬于亂用?判定的標準是什么?網絡語言產生的時間不長,正處在飛速發展變化之中,既有積極因素,又有消極因素,短時間內難以確定哪些用例符合規范,哪些用例不符合規范,因此不必急于表態,可保留觀察一段時間再說。就目前來看,對待網絡語言的規范化問題,應該借鑒英、美、德等國家的做法,采取“疏”的辦法,加強引導和監督,而不是采用立法的方式強行禁止。
網絡語言該如何規范?
語言規范化就是確定并推廣某一語言內部統一的標準。語言規范需要確定規范標準,還要指派實施標準的機構、隊伍,加強教育、宣傳、引導和監督工作。政府可以組織專家分析研究發展變化中的網絡語言,把那些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來,加以推廣,使之廣泛地為人們的交際服務;而對于那些不符合語言發展規律,又不被群眾廣泛使用的成分和用法,應該妥善地加以處理,以阻止消極的網絡語言成分進入共同語。例如,網絡熱詞“給力”因為通用性強,有表現力,而且符合語法,有理據性,不但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還被收入《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成為普通話詞匯的一員。而“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累黨不愛”“喜大普奔”“說鬧覺余”等所謂的“網絡成語”,都是把一個相對完整的長句子硬性縮略、強行拼裝為四個字,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而且表意含混,難于理解,因此不被大眾接受。
有學者認為,“語言規范究其實質也是一種社會習慣,它只能通過約定俗成的途徑建立,而不能由語言機構或語言學家向壁虛構”。有些用法雖然不符合語言的發展規律,但是在人們的交際中已被廣泛使用,那就應該根據約定俗成的原則加以肯定。例如,英語“fans”可以音譯為“粉絲”,意譯為“迷”。究竟哪個更符合漢語規律?一般來說,漢語吸收外來詞應盡量采用意譯,因為意譯更接近民族語言習慣,便于理解和記憶。從這個角度來看,意譯詞“迷”更合規律,音譯詞“粉絲”則因與漢語固有詞“粉絲”字形相同但意義相差甚遠而不被看好。但是,現代漢語還有一條規律——雙音節詞占優勢,顯然單音節的“迷”不太合乎大眾語言習慣。“迷”一般不單說,往往組成雙音節詞“歌迷”“影迷”“戲迷”“球迷”等,但這些詞又不能涵蓋所有的“迷”,因此雙音節音譯詞“粉絲”沒有被淘汰。后來,隨著網絡的傳播,音譯詞“粉絲”普遍被公眾接受,產生了“涼粉”(張靚穎的粉絲)、“職粉”(職業的粉絲組織者)、“互粉”(互當粉絲)、“掉粉”(粉絲少了)、“鋼絲”(郭德綱的粉絲)等詞語,原本沒有意義的音節“粉”和“絲”大有升級為語素的勢頭,最終權威詞典《現代漢語詞典》采取約定俗成、承認現實的態度,把“粉絲”定為規范詞。
網絡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規范的標準也應該隨之不斷調整。如上文所述,英語“fans”的音譯詞“粉絲”,起初并沒有被當成規范詞,因此2006年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出現“粉絲”,依據《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被判定為違法行為;2012年“粉絲”被收進《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獲得了合法地位。
篇8
關鍵詞:網絡語言 陌生化
中圖分類號:1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1
當今社會,網絡已成為人們獨特的精神家園。博客、論壇等形式的寫作也在眾多人群中流行開來。而網絡新人的網絡語言,也在以獨特的方式、獨特的審美角度、獨特的結構形態,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和心靈的震撼。它們不僅貼切、生動,還新奇、變異、超常,即能產生“陌生化”的感覺。這樣,單單依靠一般修辭當然是遠而不足的,這一“陌生化”的實現途徑就是語言的創新、奇特、出其不意,即運用了漢語修辭的陌生化。
漢語修辭中“陌生化”也可以稱為“奇特化”、“反常化”,就是指運用語言時,故意對常規常識的偏離,使語義發生變化,語法產生變格,造成語言理解與感受上的陌生感。“陌生化”理論最早是在20世紀初由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對于“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的代表作《藝術作為手法》中的一段文字常被引用:“那種被稱為藝術的東西的存在,正是為了喚回人對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頭更成其為石頭。藝術的目的是使你對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見的視像那樣,而不是如同你所認識的那樣;藝術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復雜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延,既然藝術中的領悟過程是以自身為目的的,它就理應延長;藝術是一種體驗事物之創造的方式,而被創造物在藝術中已無足輕重”。“‘陌生化’的實質就在于不斷更新我們對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陳舊的感覺,把人們從那種狹隘的日常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擺脫習以為常的慣常化的制約。”
所謂的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就是要審美主體對日常感覺的習慣化感知起反作用,使審美主體即使面對熟視無睹的事物也能不斷地有新的發現,從而延長其關注的時間和感受的難度,增加審美的,并最終使主體在觀察世界的原始感受中化習見為新知,化腐朽為神奇。漢語修辭中的陌生化是以新奇的感受和體驗為基礎,以語言和修辭為手段的。因此,要實現陌生化,不僅要有感受的“新”、體驗的“新”,還要有語言的“新”。接受者對突破常規的語言表達會因陌生感而特別注意,在注意的過程中加深對其的理解。
伴隨網絡的迅猛發展,使用率的大步提高,以及傳播速度的蔓延,網絡語言已成為時下人類的新寵。無論是在網絡上,還是在生活里,都在被大量的使用。由此,網絡語言中的陌生化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
網絡語言是指互聯網上的語言,它既是網絡文化賴以傳播的基本載體,又是網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網絡語言,更多地是指那些常用于網絡論壇、網絡聊天以及憑借著網絡而流行開來的詞語現象。網絡語言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陌生化,即采取了新鮮,甚至是怪異的表達形式,這是網絡語言得以流行的最主要原因。在自由度更大的網絡虛擬空間內,人們求新、求異、求變。也正因為如此,才有那么多網絡‘語不驚人死不休’。同時,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鍵盤輸入、屏幕閱讀的非面對面的交際方式以及即時、快捷的交際特點,使之迥異于網絡之外的口耳相傳或白紙黑字的“傳統”交際行為,這促使人們以最簡潔的輸入形式來應對快速的信息交流,進而尋求以縮略、替代、新造等形式來代替以往有詞典規范的“傳統”表現形式。
在網絡語言的陌生化現象中,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語義的異化
語義的異化是指在已有的本義或基本義的基礎上,引申、派生出來的義項,它賦予了語義新的內涵,自有一番味道。這樣的詞義大都是為了適應特定的表達需要而臨時創造的,具有不穩定性。不過,有些詞義因為使用較多而被固定下來,成為詞語新的義項。眼下,“雷”字橫行,“被雷到了”成了無數網民的口頭禪。在現代的網絡語言中,“雷”不是自然現象中的雷電,也不是地雷,而是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看到某種令人驚訝的事物,被“彪悍”的事物嚇傻了或震撼了,感覺猶如“被雷擊中”一樣。又如“沙發”、“板凳”、“地板”,這些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表示的是家居的名稱,而在網絡的論壇里面,樓主發出主貼表示發出論壇的主題,然后邀請各位網友進來談論,第一個先到者回帖的就稱為“沙發”,第二個回帖為“板凳”,第三個回帖就是“地板”了。在此,無論是“雷”、還是“沙發”、“板凳”、“地板”的語義都發生了變化,具有詼諧幽默的味道,被廣大網友廣泛接受并應用。
2.創造新詞語
隨著網絡的不斷更新,新事物層出不窮。為適應網絡出現的新事物和新概念,就會不斷的有網絡新詞創造出來。如“版主”, 當初互聯網剛開出BBS時,有了論壇,就要有管理者,這樣,新的掌門人在網上就誕生了,他們被叫“版主”,顧名思義,就是一版之主的意思。再如“黑客”,又稱駭客,指在電腦領域有特殊才能或技巧的人。這類人運用自己的才能或技巧,要么是專門檢測系統漏洞,要么有可能做有違道德或法律的事。新詞不可勝數。
網絡新詞的誕生,往往伴隨著重大的公共事件,“5?12”汶川大地震中,一頭震后被埋廢墟下36天的肥豬還堅強地活著,有人為它起名“朱堅強”,不料話音未落,“朱堅強”就迅速躥紅,一發而不可收拾。這些詞語因代表著新事物,新精神,本身具有“新”、“奇”的特點而成為網絡詞匯中的新寵。此外,還有許多極具個性化創造的新詞語,體現了創造者豐富的想象力及他們的睿智與幽默。
篇9
關鍵詞:網絡語言 語用原則 三分說 合作原則 禮貌原則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交流已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深刻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網絡語言也隨之產生。李星輝的《網絡文學語言論》給狹義的網絡語言下的定義是:“指網民們在網絡交流這種新興文化中所使用的新的語言,即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詞語和符號。”網絡語言是專門在網上使用的一種語言,能夠風趣生動地表達情感,方便快捷地傳遞信息,是由網蟲們獨創的一種特殊的語言。起初主要是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減少敲擊鍵盤的次數,久而久之就約定俗成,形成特定的網上用語了。言語交際必須遵循一定的語用原則,網絡交際也是如此。雖然交際者是在特定的虛擬空間進行交際,但也不能超越公眾約定俗成的標準和原則。
一、網絡語言和言語行為三分說
奧斯汀認為說一句話不僅僅能構成一個言語行為,任何一個言語行為都由三個次行為構成,即言內之行(說的話排成一個句子)、言外之行(表明說話人意圖的行為,表明為什么要這么說)和言后之行(對說話者所產生的結果)。網絡語言由于不同的交流媒介、交錯的文化背景更好地展示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三分說。例如:①“誰知道我的心里有多苦,誰在乎我的明天在何處”,小偉哼著這首歌在網間流竄,每到一地方先唱完這兩句,接著就是一段征友啟示“男,二十五,于浪漫中現真情,于誠實中顯睿智,欲覓網上真心MM一名,霸王龍食草龍,品種不限,照單全收”,基本上,每次都被網管踹將出來,苦悶之余,決定不再流連聊天室,改去論壇試試。
《論壇五味》讀者在閱讀例①是將字串成句子,便是言語行為中的第一個階段“言內之行”。同時,作者在寫這段話時,通過介紹自己,表明征友的意圖即第二個階段“言外之行”。至于讀者對于這段啟示的理解“一個多情、虛偽的王老五饑不擇食推銷自己的廣告”則是“言后之行”。這一段文章同傳統文學語言和口語一樣都符合奧斯汀的語言行為三分說。
二、網絡語言的合作原則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認為言語交際中人們總是互相合作,談話雙方都懷著這樣一個共同的愿望:雙方都遵守著某些合作原則,以求實現這個愿望。他認為人們在談話中遵守四個準則,即量的準則(所說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多也不少)、質的準則(不說你認為是虛假的話或缺乏依據的話)、關系準則(要有關聯)和方式準則(清楚;避免晦澀、歧義;簡練、井井有條)。正是由于合作原則在起作用,隨時準備幫助溝通話語和話語所傳達的含義,人們之間對話才得以有效地、順暢地進行。作為人們在虛擬世界交流的工具,網絡語言同樣要遵循合作原則,但有時由于種種原因,經常出現人們不嚴格遵守甚至故意違反合作原則及其相關準則的現象。例如:②“因為這是一筆交易:你替他們平事,他們讓你成仙,所以我們以后就管這些人叫客戶,你可以答應也可以不答應,如果你要不答應……”老神棍又掏出墨鏡戴上,拿出那支筆狀物,“我就照你一下,不過我事先聲明:這東西不怎么好用,很有可能讓你忘很多事情,包括你姓什么叫什么父母是誰你自己是男是女等等……”
“你不如說我就變成一個弱智了!”
老神棍抬頭想了想,說:“對,你概括得很精確……”《史上第一混亂》③就為這個,奈子被論壇中眾多正義化身的大蝦群起攻之,旁征博引,談古論今,砸得她是體無完膚,且不說女孩兒心里邊是不是落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我估計這要是換了我,連死的心都有。
《論壇五味》④
[qiaofeng](模仿一首歌的曲子)今天不下線……
[fengying]呵呵,電話費……
[qiaofeng]9494,我最恨的就是這個殺人不眨眼的中國點心。
[fengying]什么中國點心?
[qiaofeng]就是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
[fengying]哈哈,你竟敢把電信老虎當點心吃?
《迷失在網路與現實之間的愛情》⑤有這么變態的學生嗎?誰會相信!所以,韓風現在的行為,在大家眼里,根本就認為他是在裝B,當然,更多的人認為他是個冒冒(注:冒冒=傻冒+傻冒),連裝B都不會裝,好歹也拿本中文的,那樣別人相信的可能性還會大點。
《超級系統》例②中的“弱智”一詞用了“忘很多事情,包括你姓什么叫什么父母是誰你自己是男是女等等……”一長串的文字來形容就是故意違反了量的準則。
轉貼于 例③中將被批評的奈子說成“體無完膚”、“落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連死的心都有”顯然是故意違反了質的準則。例④的對話中從歌曲到話費到點心,跳躍的語言是故意違反了關系準則。例⑤的語言中用了長段的話來解釋第一句,并且用了“裝B”、“冒冒”一類的詞語,顯然是作者故意違反了方式準則。從以上三例我們看出作者以故意違反語言合作原則的方式打破讀者原有的思維模式,收到出其不意、娛樂讀者的效果。
三、網絡語言的禮貌原則
禮貌既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產物,又是促進社會文明的保障。網絡語言作為現代社會人們經常使用的一種語言,同樣在使用這種語言的過程中要遵守禮貌原則,從而使交際順利進行下去。在現實社會交際中,人們一般都能用禮貌原則規范自己的言語行為,但是在網絡這一虛擬的區域里,一切附加在交際者身上的社會特征都被網絡所隱匿,有關規范人們行為的準則在網上也被逾越、被忽視,使得網絡交際似乎成為一個可以隨意言說的場合,言語禮貌道德逐漸淪喪,網絡交際場所幾乎成了粗話、臟話等語言垃圾的投放站。例如:⑥
[wish]tnnd?……啥意思?
[qiaofeng]WC!你連TNND是啥都不知道?
[wish]嘿嘿。小弟出道太晚,老見你們說些江湖切口,真的不懂。
[qiaofeng]TNND就是TMD的比較級。
[qiaofeng]tmd就是他媽的。
[qiaofeng]TNND就是他奶奶的。
[qiaofeng]WC不是公廁。它有時候指WORLD CUP。通常就是WO CAO!
[qiaofeng]你連這些都不懂還想入丐幫混?真是7456!
[wish]懂了,懂了。7456就是氣死我了。這個俺原來就懂。
[wish]您老不要生氣傷了身子,8147,8147。其實這些俺一學就會。
《迷失在網路與現實之間的愛情》從例⑥的對話我們看到粗話堂而皇之地展示在大家面前,為了避免尷尬,人們還用字母或者數字來代替,無視禮貌原則。結語
網絡語言是近幾十年通過網絡這個媒介,在傳統語言的基礎上更改和變異而來的。作為一種新的交際方式,它有著蓬勃的生命力,但它今后將如何發展,我們只能從現實中得到證實。荀子曰:“名無故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謂之不宜。名無故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語言符號的本質便是“約定俗成”,符號是社會的產物,它經過人們的約定,賦予一定的價值,然后起到交際工具的作用。語言是否規范,主要取決于人們是否認可,在交際中是否常用,網絡語言也應當如此。任何新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我們應該用時間來檢驗它。由于網絡的發展在中國還處在起始階段,所以對待網絡文學語言,我們應該像對待一般的新詞新語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符合語言規范的詞語會留下來,成為基礎語言,而那些不符合規范的,則會在“約定俗成”中自然而然地被淘汰掉。網絡已經日漸深入人們的生活,網絡語言也打破了許多往日的“規則”,在對傳統的繼承和突破中漸漸形成新的格局。同樣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交際方式,網絡語言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為人們逐漸熟悉,或循規蹈矩,或打破常規,其語用意義都值得我們用心品讀。
參考文獻:
[1]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于根元.網絡語言概說[M].北京:經濟出版社,2001.
篇10
關鍵詞:網絡語言 變異 原因
網絡為交流提供了一個新的、寬松的、交互性很強的平臺,在交流過程中,網民們使用并創造了許多不同于傳統語言的表達方式,這種生動有趣、富于表現力表達方式豐富了語言,也豐富了交流方式。
網絡語言是語言在網絡環境下的一種變體。網絡語言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都存在變異,本文將從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分析網絡語言的變異現象,對這種語言變體進行考察,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一.語音的變異
語音的變異主要體現為與標準音讀音不同的語音形式。網絡語言大量使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所需字,這就導致某些字詞的讀音與標準音不同而發生語音變異。
1.聲韻調的變異
①聲母:倫家、桑心、妹紙、小公舉等
②韻母:童鞋、偶等
③聲調:麻麻、美眉、油餅等
④聲韻:腫么、口耐、銀等
在上述例子中,語音的變異主要通過聲韻調的變異表現出來,聲母、韻母、聲調發生變化后用同音漢字來記錄變異后的語音。
如“倫家”指的是“人家”,“人”的聲母“r”變為“l”;“桑心”即“傷心”,“傷”的聲母“sh”變為“s”;“妹紙”指“妹子”,“子”的聲母“z”變為“zh”;“小公舉”指“小公主”,“主”的聲母“zh”變為“j”。
“童鞋”指“同學”,“學”的韻母“ve”變為“ie”;“偶”指“我”,韻母“uo”變為“ou”。
“媽媽”變為“麻麻”,聲調由“陰平+輕聲”變為“陽平+陽平”;“美眉”(妹妹)、“油餅”(有病)的聲調也發生了變化;
“腫么”是“怎么”的變異,除了聲調外,“怎”的拼音“zen”整體變為“zhong”。“口耐”(可愛)、“銀”(人)的語音也發生整體的變異。
2.疊音現象
語音變異中還有一種語音的重疊現象。如“東東、飯飯、漂漂、一般般、一下下”。這種重疊形式不同于現代漢語中的構詞重疊,如“猩猩”,網絡語言的這種重疊現象不構成新詞,它們都有各自的原型,有的是詞語原型的重疊,如“笨笨”是“笨”的重疊,有的是原型中前一個或者后一個組成部分的重疊,如“東東”(東西)、“一下下”(一下)。現代漢語中有的重疊會帶來附加意義,如“高高(的)、干干凈凈”等形容詞重疊后表示程度高,我們觀察到的網絡詞匯的重疊也會帶上一些附加意義。如“壞壞”、“襪襪”、“好羞羞”等,重疊后帶來親切、俏皮和可愛的效果。
3.連讀變異
現代漢語當中的連讀音變指的是因語流連讀而發生的自然音變。如上聲連讀變調,老虎(lao214hu214)變為(lao35hu214),如連讀變音,干嗎(gan51ma35)因為受后一音節聲母的同化,實際發音往往變為“gam51ma35”。我們觀察到的網絡語言中的Z音變異利用了連讀音變這一語音現象。如:
①表醬紫=不要這樣子
bu yao zhe yang zi“不”的聲母“b”+“要”的韻母“iao”biao , 給“樣”增加輔音聲母“j”biao jiang zi
②吃藕=丑:chi ou“吃”的聲母“ch”+ouchou
③次奧=操:ci ao“次”的聲母“c”+aocao
當相連音節處于較快語流中時,為了省力,會減省發音過程,一些音的特征會弱化甚至脫落。上述的語音變異通過前后音節的連拼實現,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我宣你”(我喜歡你)、“造”(知道)等表達。
4.音譯詞語音變異:狗帶,因吹思婷、亦可賽艇
“狗帶”是英語“go die”的音譯,“因吹思婷”是“interesting”的音譯、“亦可賽艇”是“exciting”的音譯。
5.故意誤讀:紅果果(裸)、別野(別墅)、且喪(沮喪)
二.詞匯的變異
(一)構詞成分
現代漢語詞語由詞根語素和詞綴語素構成,但是在網絡語言中,出現了不同于傳統的材料。
1.數字:88(拜拜)、555(嗚嗚嗚)、448(試試吧)、7878(去吧去吧)等
這些流行的網絡詞匯都是由數字構成,當看到“88”這個數字詞時,我們聯系到[ba ba]這個音,然后聯想到“拜拜”這個詞;看到“555”,即聯系[wu wu wu]的語音,再聯想到“嗚嗚嗚”的哭聲。構詞材料的變化與漢語中的諧音現象有關。
2.字母:GG(哥哥)、JJ(姐姐)、DD(弟弟)、BT(變態)、BS(鄙視)等用詞語拼音的首字母組合起來表示該詞語。
3.漢字與字母組合:郁悶ing、期待ing、N多等
“ing”在英語中表示現在進行時,與漢字組合表示一種狀態的發生和持續。“郁悶ing”指的是正處于郁悶這種狀態;“N多”中,N表示數量大。
漢語中缺少形態的變化,表示某動作進行或狀態的持續一般用“正、正在、著、呢”等表示,這種混用直接、形象地表達,也能給人帶來新奇感。
4.數字與字母的組合:B4、4U
“B4”是英語“before、for you”的諧音,“4U”是“for you”的諧音,類似的還有3Q(thank you)、me2(me too)。
(二)詞義變異
語言的省力原則在詞匯中體現得很明顯,如舊詞新義,用原有詞形承載新的意義。在網絡語言中,“舊瓶裝新酒”的現象也很多,新的意義中濃縮了人們對某種現象、事件的觀點、看法。
1.XX狗:單身狗、加班狗、考研狗、美劇狗等等
“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帶有貶義色彩,如“哈巴狗、走狗、看門狗、狗腿子、雞飛狗跳、狼心狗肺”等,而在網絡語言中色彩發生變化,大多不含貶義,用于自嘲,描述狼狽、勞累、卑微等狀態,如“單身狗”,“加班狗、考研狗”表示所出的狀態及正在做的事情,“美劇狗、IT狗”表示自己喜歡某一事物、從事的工作。
2.沙發:英語“sofa”的音譯,是一種坐具。在網絡語言中,指的是在帖子下首先留言的人。
3.宅:本指表示房屋,網絡語言中表示長時間待在家里不出門的行為。
三.語法的變異
網絡語言語法變異是指在網絡語言中出現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則的現象,如詞類轉換,即一個詞從某種詞轉入另一種詞類。
1.百花獎上的袁立把我雷死了!/這個劇有點雷。
2.小心我扁你!
3.有事兒Q我。
例1中的“雷”指一種自然現象,是名詞,在這里用為動詞、形容詞,有被嚇到的意思;“扁”為形容詞,這里用為動詞,表示“打”的意思;“Q”指聊天工具“QQ”,這里用為動詞,指通過QQ聯系。類似還有“很垃圾、太菜了”等等。網絡語言中語法規則的變異已經擴大到封閉性較強的虛詞。如:
4.確保家具質量妥妥噠。
5.你們都棒棒噠!
“噠”字典釋義為“同‘嗒’,擬聲詞,形容機關槍、馬蹄的聲音。”沒有標注為語氣詞。但是在上述例子中用為語氣詞,類似“的”。
四.分析
語言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反之,社會的變化也記錄在語言中。語言變異是語言發展的需要,也是語言發展的必然,網絡語言的變異比較活躍、形式比較多樣,從網絡語言的變異中,我們能窺探語言的變化和當下社會的狀況。
(一)省力原則
在交際中人們傾向于選擇最省力、最有效的方式進行表達。在互聯網交際中,人們的交流更加追求簡單、快捷,因一原則在語言創新和發展、傳播上明顯地體現出來。如語音的減省,“知道”變為“造”;構詞材料的變化,如“5201314”(我愛你一生一世)、“B4”(before)等。在靠鍵盤輸入進行交流的網絡語言中,這樣簡潔、快捷的表達方式能較好適應網絡交流的快速、簡便、直觀的特點。
(二)尋求族群認同
網絡語言的使用人群多為年輕人,他們喜歡新鮮、新奇的表達,有較強的創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網絡交流中,他們傾向于使用新穎的表達方式,在使用和傳播網絡語言的過程中也反映了在這個族群中尋求身份認同的心理。
(三)不同文化的影響
語言的使用受到一定文化的制約,網絡語言也不例外。一些詞匯的變異與避諱文化有關,如“丑”在網絡中主要用于外貌的評價,如“丑的人已經睡了,帥的還在游戲。”這種負面的評價難以讓人接受,于是用“吃藕”委婉表示;“操”是詈詞,網絡語言中用“次奧”表示。
從網絡語言的變異中還能窺探到當下的一種亞文化,如“萌”文化的盛行。網絡語言中出現“兒語”,也被稱為“萌化語言”,如“好羞羞、一會會、褲褲”等,萌化詞語的流行與萌文化、宅文化有關,這種文化的流行催生了新的語言表達方式。
(四)語言的自我調整
社會生活變化迅速,語言表達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變化,有一些現象或事物如果用規范的現代漢語表達,會花費較長時間,基于語言省力原則,我們會選擇省力的方式,如“-ing”表示某件事情正在進行或者狀態在持續;此外,隨著社會的變化,出現了很多新現象、新事物,人們的心態、觀念也發生變化,原有的表達方式不足以滿足細微風度的表達需求,因此語言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化。
參考文獻
[1]曹起.網絡流行語的語音變異類型分析[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6年6月.
[2]白冰.從漢語流行語中的“ing”看語碼轉換的一種新現象[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6期.
[3]惠天罡.近十年漢語新詞語的構詞、語義、語用特點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14年第4期.
[4]英君.淺談語音變異的影響因素[J].陰山學刊.2011年10月第5期.
[5]江海燕.“咯”“噠”正流行[J].語文建設.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