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細胞范文
時間:2023-03-15 00:15: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造血干細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這全民喜迎世博的日子里,我們不能忘了全國有400萬的白血病患者正焦急地祈盼著造血干細胞配型的成功,當我們在期盼世博盛會來臨的時候,許多白血病患者卻在祈盼的眼神中永久地離開了人世。當我們還知道,只要有100萬人志愿捐獻造血干細胞的話,他們都將可能永久地告別病魔,讓生命重新燃燒。那么,我們是否為之心動,尋思著幫他們一把呢?
挽救生命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我們獻出一點愛,生命就會因你而精彩。捐獻造血干細胞很簡單,不是“鉆骨抽髓”,和獻血的過程一樣,都是在肘靜脈處采集,幾乎沒有痛苦,不會影響人體健康。目前金山區已有8名青年志愿者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他們的生命也因此更精彩。
上海于1997年成立中華上海造血干細胞庫,現有志愿者6.6萬余人,上海需有十萬余名志愿者才能建成一個基本完備的造血干細胞庫。所以,我們需要更多……
如果你愿意傾聽,你會聽到雖然微弱但卻堅強的聲音;
如果你愿意靠近,你會走進一顆純潔、美好的心靈;
如果你愿意給予,你會看見生命頑強的奇跡;
篇2
大家好!
我叫xx,來自xxx,是xx的18屆畢業生,也是此次造血干細胞的志愿捐獻者。首先感謝在場的各位領導和朋友們對我的關心和支持,而今能有這樣的珍貴的機會去挽救他人的生命,我感到無比地幸運與自豪。
魯迅先生曾說過: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以這段話作為座右銘的我每年生日都會去獻血,至今已累計1200毫升,同時大四的時候為了慶祝大學畢業留了血樣并加入中華骨髓庫。2018年播種,3年之后終于等來了機會,端午節期間,我接到市紅十字會的電話,有一名血液病的患者和我預留的造血干細胞初配型成功,問我是否意愿捐獻?當時我就毫不猶豫的同意了,這是多么榮幸的事情啊,很多志愿者的血樣在中華骨髓庫里存放十幾年都未必有機會捐獻,這都是多么有紀念意義的事啊。
作為一名學生,我一直聆聽老師的教誨、熱心公益,心懷愛與善念,謹記剛毅厚重、永承重載的理工精神。如果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到別人,那我一定會義無反顧的去做。我活在一個很好的時代,我始終認為在社會中你所遇到的善意遠遠多于惡意,我愿意把仁愛之心、無私奉獻這樣的中華美德傳承下去。為社會奉獻綿薄之力的同時,也讓自己實現了人生價值。
生命無價,人心有情。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拯救白血病患者最有效的方法,是患者生存的一線希望。造血干細胞的捐獻與獻血并無區別,需要的只是捐獻者的愛心與信心。我也希望能通過我的實際捐獻,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細胞志愿者的行列來,為更多的患者帶來生命的希望。
在此,我要感謝紅十字會給我提供這么一個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機會,感謝學校對我的培養、感謝老師對我的關心和幫助、感謝公司同仁門的支持。我將這次捐獻之旅,做為我一生最美好的回憶珍藏。
篇3
[中圖分類號] R45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5(c)-014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reoperative nursing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nursing in the future. Methods 100 cases underwent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dmitted from February 2012 to Sept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andom grouping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comprehensive preoperative nurs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preoperative nursing. And the status of nursing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clinical nursing, the clinical situ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46.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4.0%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Blood disease; Nursing; Transplantation; Preoperative
從臨床上來講,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機制是經過超大劑量的化療處理或者放療預處理較強的抑制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和身體免疫功能,并將正常的造血干細胞,利用一些手段植入到患者的體內,從而實現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的目的。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目前治療惡性血液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成功率并不是很高,很多患者在術后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甚至是排異反應。為此,通過對造血干細胞移植病人進行術前護理,加強準備工作,促使手術更加順利,并且減輕患者所受到的病痛。該研究在2012年2月―2014年9月期間主要對造血干細胞移植病人的術前護理進行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2年2月―2014年9月收治的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24例;患者年齡在15~4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2.6±2.6)歲;其中包括11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14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15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以及10例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對照組:27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齡在16~49歲之間,平均年齡(32.5±2.7)歲;其中包括12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病患,13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患,19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病患以及6例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病患。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實施綜合性的術前護理,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術前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
1.2.1 觀察組 首先,術前護理措施:患者行術前體檢于術前1個月,將體表、重大臟器是否存在感染灶排除,若無異常感染則進行移植準備[1];清潔腸道于入室前3 d,并配合服用制霉菌素、氟哌酸等腸道抗生素[2];交待患者注意個人衛生,于三餐后或睡前應用口泰及碳酸氫鈉交替漱口,并用1:5 000高錳酸鉀液于便后坐浴[3]。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涼[4]。其次,患者入室后護理:入室當天用1:5 000洗必泰液對全身皮膚進行藥浴,從第2天起用1:2 000洗必泰液每天全身擦浴[5];強化五官護理,五官護理中用的是阿昔洛韋滴眼液和諾氟沙星滴眼液交替滴眼,復方呋喃西林滴鼻液和復方薄荷腦滴鼻液交替滴鼻腔,VitE涂抹嘴唇,餐后進行口腔護理,4次/d[6];實施中心靜脈插管在入室后第1天,嚴格執行無菌流程,換藥1次/d,仔細留意穿刺處皮膚的變化[7]。最后,當患者嘔吐時囑其頭偏向一側進行嘔吐,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若有異常現象,及時向醫生報道[8]。
1.2.2 對照組 第一,向患者講解必要的醫療知識,降低患者的恐懼[9]。第二,對患者實施必要的護理干預,盡量減輕患者的生理負擔。第三,嚴密觀察患者的身體變化,避免在手術中出現異常情況[10]。
1.3 觀察項目
整個研究過程,首先對患者的并發癥情況進行觀察,包括口腔粘膜炎、胃腸道反應、肛周感染、發熱、出血、其他并發癥等,統計相應的人數。其次,要對患者的依從性進行評定。第三,統計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3個標準。滿意:患者對護理滿意,家屬持肯定態度,護理工作展開順利。一般:患者對護理持一般態度,家屬沒有與護理人員出現沖突。不滿意:患者對護理持否定意見,家屬與護理人員出現矛盾,需進行調解。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相關數據進行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
經過統計,兩組患者在術后均出現了一定的并發癥,但由于觀察組患者在術前采取了綜合性的護理措施,因此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胃腸道反應患者為2例(4.0%),口腔粘膜炎患者為6例(12.0%),肛周感染患者為2例(4.0%),發熱患者為3例(6.0%),出血患者為4例(8.0%),其他并發癥患者為6例(12.0%),并發癥概率為46.0%;對照組患者胃腸道反應患者為4例(8.0%),口腔粘膜炎患者為9例(18.0%),肛周感染患者為4例(8.0%),發熱患者為5例(10.0%),出血患者為6例(12.0%),其他并發癥患者為9例(18.0%),并發癥概率為74.0%,對比兩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依從性
為了能夠更好的對比術前護理效果,該研究對兩組患者的依從性進行分析。通過大量的數據搜集,發現觀察組患者的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證明綜合護理優于常規護理,能夠較大程度的提升患者的依從性,對患者的積極意義較大。經過統計,觀察組患者的疾病認知為(28.1±0.3)分,遵醫行為(26.2±0.6)分,服藥治療為(28.3±0.6)分,飲食情況為(25.4±1.6)分,情緒反應為(13.2±4.1)分;對照組患者的疾病認知為(20.3±1.2)分,遵醫行為(17.4±0.3)分,服藥治療為(18.6±1.5)分,飲食情況為(15.6±0.3)分,情緒反應為(26.4±2.2)分,對比兩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護理滿意度
由于術前護理對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的影響較大,因此,該研究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統計。經過數據的搜集,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滿意24例(48.0%),一般23例(46.0%),不滿意3例(6.0%),滿意度為94.0%;對照組患者滿意11例(22.0%),一般10例(20.0%),不滿意29例(58.0%),滿意度42.0%,對比兩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術前護理分析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成功率也在上升。作為治療惡性血液疾病的有效方法,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每一項工作都必須做到位,尤其是術前護理工作。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術前護理工作將直接影響患者的手術效果和日后的康復程度。從該研究結果來看,兩組患者均在術前進行護理,雖然得到的效果存在差異,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對患者的治療及康復產生了較大的積極影響。相對而言,觀察組患者采用的綜合性護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常規護理。為此,在今后的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前護理中,應積極應用綜合性護理。除此之外,還應該將術前護理中的細節工作做好,例如,在飲食護理方面,必須保證患者的正常營養攝入,將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食品提供給病人,并積極鼓勵其增加進食。
篇4
[關鍵詞] 石骨癥;造血干細胞移植;護理
[中圖分類號] R68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11(b)-121-02
Nursing care of th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osteopetrosis
PAN Wei, LI Hongxia, YUAN Fengli
Department of Blood Center, 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 Beijing 10004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nursing care of th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osteopetrosis. Methods: 6 cases of children with osteopetrosis were taken effective nursing care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to have the successfu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onsidering the osteopetrosis characteristics, adverse reactions should be observed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appearance of complications should be reduced. Strict quarantine measures were implemented to prevent the puncture site infection and oral infection and reasonable feeding were guided to achieve the main objective of anemia correction and infection prevention. Results: The children with osteopetrosis were successfully taken s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GVHD and other serious complications did not occur after transplantation. Conclusion: Strengthen the nursing care during anemia correction and infection preventio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postoperation can minimiz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help the children with rehabilitation and prognosis improvement.
[Key words] Osteopetrosi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Nursing care
石骨癥又名大理石骨病,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骨發育障礙性疾病,分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惡性石骨癥及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石骨癥。前者在嬰幼兒時期發病,進展快,病死率高,較少存活。患兒由于骨皮質增生,骨髓腔鈣化,造血面積減少,髓外造血增加,導致肝脾代償性增大及髓性無功能性貧血。長期貧血造成嬰兒發育遲緩,體內鈣質無法正常代謝,容易出現佝僂病。貧血引起粒細胞、血小板減少,導致大部分患兒在出生后幾個月至1歲因感染和(或)出血死亡。目前唯一治愈的方法就是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
干細胞移植(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SCT)是目前最有發展前途的治療石骨癥的辦法。它是將組織配型相匹配的健康供體干細胞直接輸入患兒體內,通過造血重建新生的干細胞修補受損肌組織,改善臨床癥狀[1]。2006年4月~2011年8月,我科對6例4個月~2歲的石骨癥患兒進行了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并獲得成功,現將護理內容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例石骨癥患兒中,男4例,女2例。臨床表現為發育遲緩;查體貧血貌;血常規檢查血色素、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值;腹部CT檢查顯示肝脾較大,CT及X線檢查均提示患兒的骨密度增高,骨紋理消失,確診為大理石骨病。經系統的化療、造血干細胞移植及后期的抗感染和支持治療,6例患兒造血干細胞移植均獲得成功。
1.2 護理方法
1.2.1 全環境保護性隔離
造血干細胞移植前對患兒進行藥浴處理。術后在造血和免疫功能重建之前,患兒處于嚴重免疫缺乏狀態,極易并發感染,因此要創造一個高度潔凈的環境,對患兒實施全環境保護性隔離。患兒居住的空氣層流病房為100級,也就是在一般情況下1 min內1立方英尺的空間最多只能通過100個粒直徑≥0.5 μm的微粒子;每日對病房所有的物品和墻壁地板用1‰濃度的含氯消毒液擦拭1次,用紫外線燈對病房照射2次。患兒所穿衣服及被服每日高壓消毒。
1.2.2 移植前預處理的護理
1.2.2.1 飲食護理 患兒入倉后進食經過嚴格消毒的無菌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1.2.2.2 胃腸道護理 使用大劑量化療會造成患兒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每日嚴格記錄出入量,出現嘔吐時,注意調整患兒,防止誤吸,觀察嘔吐物的性狀及數量,及時與患兒的主管醫生聯系并做好相應的處理,保證患兒每日的營養攝入。
1.2.3 輸注造血干細胞的護理
輸注造血干細胞時密切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由于在短時間內輸注大量的造血干細胞,再加上預處理時的大量化療藥物的使用,極易發生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腫,因此護理人員要合理掌握輸注速度,滴速要均勻,密切觀察患兒有無心悸、氣促、胸悶、雙肺呼吸音及尿量、尿色的變化,必要時減慢輸注速度,給予強心、利尿、吸氧等治療,確保造血干細胞輸注成功。
1.2.4 預防口腔、肛周皮膚黏膜感染
每日早、中、晚各1次用無菌生理鹽水行口腔護理,觀察口腔有無潰瘍,每周1次咽拭子加藥敏培養,作為是否調控漱口液配方的標準[2];護士每日檢查患兒皮膚和黏膜是否完整,注意有無瘀點、瘀斑,查大小便和嘔吐物潛血試驗;用0.02%洗必泰液擦浴,1次/d,擦浴后、晨起、便后及每晚睡前給予0.02%洗必泰液坐浴,并予碘伏涂抹肛周。因護理得當我科患兒未出現肛周皮膚黏膜感染。
1.2.5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護理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是指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后100 d內出現的皮疹、肝損害、腸炎等臨床癥狀,是Allo-HSCT主要并發癥之一,病死率較高[3-4]。腸道aGVHD是其主要表現,一般出現在皮膚損害后數周或在沒有皮膚及肝臟受損的情況下出現,臨床診斷困難。
1.2.5.1 胃腸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護理 患兒Allo-HSCT術后出現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癥狀及水樣便腹瀉,以致周圍皮膚潮紅破損,遵醫囑及時給予止吐藥物,調整飲食和液體的攝入量;惡心發作時避免食用喜愛食物,無惡心時盡可能進食而不受時間限制;盡量在飯前而不是飯后飲水;飯后1 h內不宜平臥。便后及時為其清潔肛周皮膚,每日用紅外線燈照肛周皮膚破損處3次,每次15 min用優拓貼患處表面,然后外涂鞣酸軟膏。經上述處理,患兒嘔吐食欲減退癥狀好轉,水樣性腹瀉及周圍皮膚破損治愈。
1.2.5.2 皮膚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護理 嚴密觀察面部、耳后、頸部、軀干、四肢及手掌、足掌處有無紅斑或斑丘疹,此現象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最早出現的癥狀[5]。除此之外,還應觀察以上部位皮膚的顏色及有無水泡出現。經常變換患兒,每天更換被服,早晚清水擦浴以保護患兒皮膚,防止褥瘡發生。我科患兒手掌曾出現紅斑,經用復方爐石洗劑加上制霉菌素涂抹,手掌紅斑癥狀很快消失。
1.3 心理護理
造血干細胞輸注是患兒家屬非常關注的重要環節。家屬對造血干細胞移植的程序、治療方案、移植前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不十分清楚,再加上對環境的不適應,常表現出焦慮、緊張、恐懼等心理及行為,直接影響患兒的治療和護理。為此,移植前向家屬講解移植的有關知識及各階段的注意事項很有必要,使其心理有所準備并積極配合治療。
2 結果
石骨癥患兒由于骨髓腔鈣化閉合移植比較困難,患兒造血重建時間長。血常規檢查顯示,白細胞總數達到1×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數大于0.5×109/L,白細胞數恢復并穩定在4×109/L以上,即符合出艙標準。患兒在移植后期沒有出現嚴重的腹瀉、感染、發熱等并發癥,胃腸功能也恢復良好就可以出艙。我院進行的6例肝細胞移植的石骨癥患兒經過精心護理,血象恢復后,安全出艙。
3 討論
石骨癥為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遺傳性疾病,最早于1904年由Albers Schon首先報道,發病率約為1/200 000,而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治療嬰幼兒石骨癥的唯一方法[6-7]。在造血干細胞移植中護理工作既繁瑣又十分重要,因此在進行移植前應制訂一系列強有力的護理措施,在各班護士嚴格執行下,全過程沒有出現嚴重感染及并發癥。①口腔黏膜潰瘍在移植中發病率極高,而移植患兒年齡都比較幼小,飲食以奶及半流食為主,加強口腔護理更極為重要。護士要態度耐心,動作輕柔進行嚴格的口腔護理。本研究6例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炎,出現口腔內黏膜的白斑和小潰瘍,要求在患兒飯前、飯后均用無菌生理鹽水及碳酸氫鈉交替擦嘴。②出血性膀胱炎約占移植患兒的40%,由于采用措施得當,因此并沒有并發癥發生。在大劑量化療期間,除大量輸液、利尿、堿化尿液外,應鼓勵患兒積極飲水,可以避免出血性膀胱炎的發生。③必須嚴格執行潔凈室消毒隔離無菌操作制度,應保持層流間呈無菌或少菌狀態,尤其是患兒潔凈室應保持在無菌狀態,避免感染機會。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護理關鍵是有效地預防感染,在有效地消毒隔離抗感染及對癥治療下可避免并發癥的發生,保證移植過程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 唐佩弦.我國造血干細胞基礎研究的新進展兼論干細胞可塑性[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03,11(1):1-6.
[2] Monaco AP, Neve RL, Colletti Feener C, et al. Isolation of candidate cDNAs for portions of the Duchenne musclar dysprophygene [J]. Nature,1986,323(6089):646-650.
[3] Rocha V, Wagner JE, Sobocinski KA, et al. Graft-verse-host disease in children who have received a cord-blood or bone marrow transplant from an HLA-identical sibling [J]. N Engl J Med,2000,342(25):1846-1854.
[4] 陳靜,覃霞.免疫抑制劑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防治[J].兒科藥學雜志,2011,17(3):1-3.
[5] 董陸佳,葉根耀.現代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92,470-471.
[6] Driessen GJ, Gerritsen EJ, Fischer A, et al. Long-term outcome of haematopoietic ster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autosomal recessive osteopet rosis: an EBMT report [J]. 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3,327:657-663.
篇5
progress on Study of Techniques for Expansion of Huma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造血干細胞(ll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移植可能使遺傳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及惡性腫瘤等完全治愈,由于HSC移植存在以下不足而受限制:⑴為獲得足夠量移植用HSC,必須進行大規模的骨髓抽吸或餐周血分離;⑵獲得的HSC量有限;⑶HSC輸注后產生的成熟細胞的生物動力欠佳,移植后1-3周內并無直接治療療效。移植前HSC培養擴增,可解決這些難題。當前主要有兩種:⑴細胞因子支持下篩選CD34+細胞的體外擴增;⑵基質支持下的灌注培養。下面就HSC培養的發展、HSC擴增方法以及展望等作一綜述。
1 早期HSC培養及啟示
1半固體培養體系 1966年,Bradley等[1]介紹了一種新的半固體培養方法(即集落形成法)用以培養骨髓。此法利用膠體凝膠作支托,沒有細胞微環境,只能維持造血祖細胞在1-2周內形成細胞集落,不能支持HSC的生長或分化。即使沒法加入營養物、生長因子等,培養時間也只能延長到2-4周。由半固體培養體系的期限性可推斷,早期原始HSC不能在這樣的培養體系中存活、增殖。
2Dexter培養體系 Dexter等[2]于1977年建立了骨髓液體培養體系。此培養法基礎是建立一骨髓基質細胞支持層(包括成纖維細胞、巨噬細胞、脂肪細胞、內皮細胞和網狀細胞等),形成二維空間結構,培養體系不單提供了營養、細胞因子,而且提供了類似于體內的細胞-細胞關系,使此法纖維造血8-12周[3]。極限稀釋法技術證明,在Dexter培養體系中,前造血祖細胞在培養第一周前已開始減少[4]。應用細胞免疫表型分析提示,該體系培養的骨髓CD34+、CD38-細胞不能更新復制[5]。早期造血細胞體外培養擴增方法的研究啟示:HSC細胞可在體外培養,但兩種培養方法均沒有建立適合其體外造血的微環境。尋求建立,一個合適的人HSC培養體系是研究的關鍵。
2 目前HSC的體外擴增方法
理想的SHC培養方法要求既能最大限度地擴增各階段的造血細胞,又能維持甚至擴增HSC。目前較為成功的人HSC體外擴增方法主要有兩種:⑴細胞因子支持十篩選CD34+細胞的體外擴增;⑵基質支持下的灌注培養。
2.1 細胞因子支持下篩選CD34+細胞培養
2.1.1 HSC的特性 HSC沒有任何形態方面的特征,也沒有獨特的免疫表型迄今尚無直接檢測的方法。HSC只能通過脾結節形成法檢測,也可通過檢測高增殖潛能集落形成單位(CFU-HPP)長期培養啟動細胞(LTC-IC)反映其存在。其免疫表型特征有:CD34+、Thy-1-/弱+、Lin-、CD33-、CD38-、CD45Ro-、HLA-DR-。其Rh-123熒光呈陰性或低強度,對4-HC/5-Fu有抗性。HSC是不均一的細胞群體,早期的造血細胞大部分處于G0/G1期,啟動慢,但擴增持續時間長,擴增倍數高,造血細胞產量高。較成熟造血細胞啟動快,短期擴增倍數高,維持時間短,產物多是成熟細胞,造血祖細胞產量少。
2.1.2 細胞因子的造血調節根據細胞因子對造血細胞不同的作用階段將其分為:⑴特異性細胞因子:大多作用于分化后期,包括EPo、TPo、M-CSF、G-CSF和IL-5;⑵無系特異性細胞因子:作用于分化狀態的HSC,包括IL-3、GM-CSF和IL-4,其功能主要維持處于G0期之外所有HSC的生存、增生;⑶G0期作用細胞因子:包括IL-1、IL-3、IL-6、IL-11、IL-12、G-CSF、LIF和SCF,維持早期HSC的存活或促其分化擴增:⑷抑制血細胞生成的細胞因子:包括TNF-α、TNF-βIFN和MIP-1α等,其中INF和TNF-Αfq系特異性,TGF-β主要抑制早期血細胞生成,MIP-α抑制原始的HSC的增殖[6]。
2.1.3 擴增策略 目前細胞因子支持下篩選CD34+細胞體外擴增方法研究最為普遍。實驗證明,篩選早期HSC剔除成熟的CD34-細胞進行擴增,可獲得更好的效果[7]。單獨應用一個細胞因子擴增人HSC效果不佳,多個因子合理組合才能獲得理想的擴增效果。一般認為,生長因子合理組合應包括:⑴抑制細胞殘死亡的存活因子,如IL-1、IL-6和SCF等⑵刺激早期造血細胞增殖的因子,如SCF、IL-3和GM-CSF等;⑶定向擴增刺激因子,如G-CSF和EPO等[9]。
Moore[10]用delta培養法培養骨髓CD34+細胞,發現未用因子時CFU-GM迅速消失;而單用SCF、IL-1、IL-3或IL-6等因子時,14天培養CFU-GM維持不變或只擴增2-8倍;用SCF/IL-3聯用另3個或3個以上因子組合擴增效果更好。多數人認為合適的細胞因子組合為IL-1/IL-3/IL-6/G-CSF/GM-CSF/SCF,14-17擴增經動員外周血(MPB)CD34+細胞,使CFU-GM增殖66倍[11],以擴增非MPBCD34+細胞,使CFU-GM增殖55倍[12]。而Bruggert等[13]則認為SCF/IL-1/IL-3/IL-6/EPD最適于外周血CD34+細胞擴增,12-14天培養,擴增CFU-GM250倍,CFU-Mix25倍。而擴增臍血CD34+、CD45RA low、CD77low的CFU-GM(70倍)和BFU-E(55倍)的最好因子組合分別為SCF/IL-6/PIXY/M-CSF和SCF/IL-6/IL-3/EPO,擴增兩者的最佳組合是SCF/IL-6/PIXY/M-CSF/G-CSF/EPO[14]。NakahataT[15]指出,早期HSC大部分無IL-6R表達,IL-6/Sil-6R復合體激發HSC表達gp130,啟動HSC自我復制的信號傳遞,而c-Kit/SCF是HSC自我自制擴增的另一信號傳遞途徑。無血清條件下,IL-6/SIL-6/SCF孵育人臍血CD34+細胞,細胞總數和造血祖細胞數隨Sil-6R增加而明顯增加,培養14天,
CFU-GM擴增近70倍,集落中除了幾個CFU-M和BFU-E外,有大量(≥60%)的CFU-GEMM和CFU-Blast;有血清的情況下,培養7天,14天,分別擴增CFU-Mix60倍和70倍。由此說明,細胞因子促進造血是通過與期受體結合引起信號傳遞而起作用的,為體外造血研究開創了新的思路。
細胞因子支持下篩選CD34+細胞擴增法有以下優越性:⑴條件容易控制,產量穩定;⑵無異體基因污染。缺點是:目前還無可完全代替基質的細胞因子,單用因子不能維持體外長期造血;需不斷加入因子,費用昂貴,不能大規模使用。
2.2 基質細胞支持的灌注培養
此培養方法提供HSC一個接近于體內的造血環境,能擴增各階段的造血細胞,并維持甚至擴增原始HSC,稱原始HSC培養方法。
2.2.1 基質支持作用 此作用除了通過細胞-細胞接觸的直接作用外,還分泌許多因子影響造血過程。骨髓基質是最常用的造血支持層來源,包括基質細胞、基質細胞分泌的胞外基質(膠原、纖維結合蛋白、層素、糖蛋白等)以及多種造血生長因子(如GM-CSF、G-CSF、M-CSF、IL-6、INF-α、IFN和TGF-β)調節HSC的造血動力學。用作造血支持的基質細胞除骨髓外還包括其它許多來源的細胞。基質細胞與HSC可以同基因或異基因、同種或異種。此外,還建立了許多轉化的基質細胞系,用于造血支持。經過轉化的基質細胞系具有分泌細胞因子的功能,加強造血調控。Otsukat等[16]報道,在長期培養體系中,以基因工程改造的成纖維細胞為支持細胞,使之分泌GM-CSF、G-CSF和IL-3因子,相同濃度下,這些因子對HSC增殖有更強的刺激作用。
直接比較基質支持培養和細胞因子支持培養的擴增效果顯示,目前可能用到的任何細胞因子都無法完全代替基質細胞的支持作用。因子培養結果,原始HSC常常減少,而只有基質支持的培養可使原始HSC維持不減甚至擴增[17,18]。有實驗顯示,骨髓的LTC-IC在細胞因子支持下培養只維持35%的啟始量,而基質細胞卻能令其擴增5倍[16]。臍血LTC-IC在因子作用下培養7天,擴增2-7倍,培養14天,擴增2-3倍,而基質細胞卻可達加倍的擴增效果[19]。用微孔網把HSC和基質隔開稱基質非接觸共培養,近期文獻認為,HSC與基質接觸與否并不影響增殖分化[20]。相反,非接觸可部分地使HSC與產生增殖負性細胞因子信號的隔開,減輕造血受抑。
2.2.2 造血生長因子支持作用。基質支持灌注培養常加用因子,以加強HSC的擴增效果。因子一方面支持基質細胞,起間接造血作用,一方面直接刺激HSC存活、增殖、分化。Koller等[18]在生物反應系統中,加入IL-3/IL-6/SCF培養臍血單個核細胞(MNC),15天培養擴增CFU-GM11倍、5天BFU-E2.5倍、3天CFU-Mix5.3倍及5天LTC-IC3個樣品中2個擴增3倍。他的另一實驗,基質細胞支持培養不同純度的人骨髓CD34+細胞,采用多種因子組合比較,以IL-3/IL-6/SCF/EPO及IL-3/GM-CSF/SCF/EPO擴增效果最佳,細胞、祖細胞數明顯增加,而且維持LTC-IC不減[17]。
2.2.3 介質灌注作用 介質灌注是影響HSC培養的又一重要因素。介質灌注可以保證營養、細胞因子等供應,清除有造血抑制代謝產生,刺激基質細胞分泌因子[21]。控制適當的介質灌注,顯著地提高體外造血的效率。已知,體內組織細胞細胞密度為5×108·ml-1的漿灌注為0.1ml·kg-1·min-1,相當于細胞密度為106·ml-1,含20%血清的培養介質,每天全部更換一次。Schwartz等[22]按7V·W-1,3.5V·W-1和1V·W-1換液培養低密度的骨髓MNC,發現3.5V·W-1換液效果最好,可維持造血20周。整個過程,細胞產量傳統Dexter培養法的3倍,而且維持祖細胞穩定生產直到18周,在已報道文獻中,造血維持時間最長。Plasson等也發現同樣結果。
2.2.4 氧濃度的影響 Koller等認為5%低氧化正常20%氧濃度更能刺激造血,實驗見CFU-GM、BFU-E和CFU-GEMM分別擴增12倍、3倍和4倍。此外,延長祖細胞維持時間1-2周。而Palson等的實驗則顯示20% o2最利于體外造血,40% O2次之,5%及60%O2最差。
2.2.5 生物反應器作用 有人通過改進反應器提高HSC擴增效果。如Davis等[26]利用人造血毛細血管系統用豬內皮細胞支持培養骨髓CD34+細胞、培養18天,CD34+細胞擴增150倍、CFU-GM1600倍、CFU-Blast77倍,效果特點顯著。應用該體系,造血祖細胞及早期造血細胞均獲相當高的擴增,似乎找到HSC擴增的真諦。
2.2.6 培養啟始HSC純度影響 低純化或不純化MNC灌注培養具有以下優點:⑴保存盡量多的CD34+輔助細胞;⑵大量的基質細胞在培養過程中可形成支持層;⑶減少篩選過程對HSC破壞。Koller等用不同純度的CD34+LIN-細胞灌注培養,證明CD34+LIN-細胞純度越低,擴增細胞、CFU-GM和LTC-IC倍數越高,而以后兩種最受影響。
2.2.7 其它 細胞接種密度和收獲時機對HSC擴增效果有一定影響。粘附因子介導HSC和基質細胞的接觸刺激HSC增殖分化,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基質細胞支持下灌注培養有如下優點:⑴維持造血時間長達數月(≥5月);⑵可維持LTC-IC不減甚至擴增;⑶細胞因子應用少,費用低;⑷擴增前無太多的處理,保持HSC的活性,避免去除輔助細胞。缺點是條件不易控制,產物不穩定。
3 展望
由于目前對HSC的特性尚未透徹了解,所以HSC體外擴增要獲得不同階段的細胞大量增殖,同時擴增原始細胞量遇到困難。以后研究可以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3.1 HSC增殖分化的調控基因研究 在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把握造血的的機制,指導體外HSC的培養,HSC逐漸分化,喪失自我更新的能力,可有由于基因易位和重排所致。若然如此,通過基因重新復位,可使一個已經分化的細胞返祖為HSC。在此領域研究信號傳導機制,可以在關鍵點阻斷HSC分化信號傳導,而加強自我更新信號傳導,提高HSC的擴增。
3.2 新的造血生長因子的發現,目前所用的造血生長因子均無法代替基質細胞的作用,說明仍存在某種未知的關鍵造血調控因子。致力于新的造血生長因子發現,將對改善HSC培養起巨大作用。
3.3 定向細胞培養 使HSC向某一系定向增殖是HSC培養的新方向。針對臨床不同需要,選擇性擴增紅細胞、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NK細胞等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可以相信,隨著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及其相關學科和技術的發展,對HSC了解會更加明了,HSC的擴增會逐步完善。HSC擴增技術的發展將為血液系統疾病、腫瘤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提供充足的材料和新的技術方法。
參考文獻
Bradley TR,et al.The growth of mouse marrow cells in vitro.Aust J ExpBiol Med Sci,1966:44:287
Dexter TM,et al.Conditions controlling the proliferation of haemopoietic stem cells in vitroJ Cells Pysiol,1977;91:335
Gartner S,et al.Long term culture of human bone marrow cells.Proc Natl Acad Sic USA,1980;77:4656.
Sutherland HJ,et al.Alternative mechanisms with and without steel factor support primitive human hematopoiesis,Blood,1993;81:1465
Lansdorp PM,et al.Ontogeny-related change:in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of human hematopoietic cells.J Exp Med,1993;178:787
Metcalf D,Hematopoietic regulator:redundancy or subtlety?Blood,1993:82:3515
Heimfied S,et al.Ex vivo expansion analysis from CD34+ HLA-BRI,CD34± and CD38+subest Eep Hematol,1994(Abstr):22:756
Bjomson BH.et al.Inhition of CFU-NM and CFU-Eos by matrure granulocytes,Blood,1984:63:376
Tavassoli M,Hematopoetic survival factro.Exp Hematol,1993;21:1411
Moore MA,Expansion of myeloid stem cells in culture.Semin Hematol,199:32:183
Haylock ND,et al.Ex vivo ecpansion and matura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CD34+ cells into the myeloid lineage ,Blood,1992;80:4405
Sato Net al.vitro expansion of human peripheral blood CD34+cells,Blood,1993;82:3600
Brugger W,et al.Ex vivo ecpansion of enriched perpheral blood CD34+ progenitor cells by stem cell factor,interleukin-1 beta(IL-1 beta),IL-6,IL-1,interferon-gamma,and erythropoietin Blood,1993:81:2579
Mayani H,et al.Cytokine-induced selectiver expansion and maturation of erythroid versus myeloid cord blood precurrsor cell.Blood,1993;81:3252
Nakahata T,Expansion of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In:Bajus JL,et al.eds,Education Program of The 26th Congress of The Intemational Society of Haematology Singapore,1996;29-302
Osyka T et al.The effects of interleukin-6 and interleukin-3 on early hematopoietic events in long-term cultures of human marrow,Exp Hematol,1991;19:1042
Koller MR,et al.Long-term culture initiating cell expansion is dependent on frequent medium exchange combined with stromal and other accessory cell effects .Blood,1995;86:1784
Koller MR,et al.Expansion of primitaive human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in a perfusion bioreactor syystem with IL-3,IL-6 and stem cell factor.Biotechnology,1993;11:358
Han CS,et al.In vitro expansion of umbilcal cord blood committed and primitive progenitors.Exp Hematol,1994(Astl):22:723
Verfaillie CM,Direct contact between human primitive hematopoieitc progenitors and bone marrow stuoma is not requied for long-term in vitro hematopoiesis,Blood,1992;79:2821
Guba SC,et al.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secrete IL-6 and GM-CSF in the absence of inflammatory stimuli:demonstration by serum-fred bioassay:ELSA,and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r,reaction,Blood,1992;80:1190
Schwartz RM,et al.Rapid medium perfusion rate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productivity and logevity of human bone marrow cultures.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1;88:6760
Palsson MA,et al.Expansion of CD34+-enriched human bone marrow cells:effct of heeding schedule schedule cytokines and stuoma.Exp Hematol,1994(Abstr):22:726
Koller RM,et al.Reduced oxygen temsion increases hematopoiesis in long-term culture of human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s from cord blood and bone marrow.Exp Hematol,1992:20:264
篇6
方法:選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間的30名白血病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的患者實施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觀察患者的臨床效果。
結果:本組30名患者中有29例成功植入,占總數的96.67%。有7名患者出現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占總數的23.33%;有10名患者出現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占總數的33.33%。有2名患者并發純紅細胞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占總數的6.67%。對患者實施為期2~12個月的隨訪發現,有23名患者存活,占總數的76.67%;另外7名患者在移植后1-12個月時死亡,占總數的23.33%。其中有4名患者死于白血病復發,另外3名患者死于移植相關并發癥。
結論: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但對于移植前處于高危難治狀態的病例效果不理想,移植后復發率仍然比較高。
關鍵詞: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應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140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105-01
白血病被稱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而由于生活環境的變化及各種原因,白血病患者依然在不斷的增多。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發展提高,各種治療白血病的技術也越來越多,并各具優勢弊端,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便是常見的類型。而如今,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已由傳統的親緣性全相合移植擴展至親緣性單倍型半相合移植及非血緣供者的移植,使得患者的存活率大大增加[1]。為了進一步分析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的臨床應用效果,本文選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間的30名白血病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間的30名白血病住院患者,本組患者中有19名為男性,11名為女性,最大年齡為52歲,最小年齡為6歲,平均年齡(24.56±3.11)歲,其中有14名患者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包括11例慢性期和3例加速期或急變期治療后緩解期;5例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包括2例緩解期和3例復發期誘導緩解治療未達緩解;10名患者為急性髓性白血病,包括6例緩解期和4例復發期或原發耐藥未緩解;另外1名患者為T細胞淋巴瘤/白血病。
1.2方法。首先對患者皮下注射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每次劑量為5mg/(kg?d),持續注射六至七天,在第四天或者第五天的時候開始應用COBE血細胞分離機采集外周血干細胞,平均每位供者采集兩次[2]。要求造血干細胞數量的數量為:CD34+細胞的數量為0.25×106/kg,臍血單個核細胞(MNC)7.8×l07/kg;非親緣骨髓CD34+細胞的數量為(5―6)×106/kg,臍血單個核細胞(MNC)(3.6―9.7)×l08/kg×108/kg;外周血干細胞移植輸入CD34+細胞中位數3.5×106/kg,臍血單個核細胞中位數6.8×108/kg,單倍型半相合移植CD34+細胞中位數4.2×106/kg,臍血單個核細胞中位數4.4×108/kg。采用COBE分離機采集原供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完成供者淋巴細胞輸注,在采集之前先給予患者地塞米松及G-CSF,將單個核細胞采集之后一次或分次回輸至受者體內。同時使用短期甲氨蝶呤以及環孢素A預防并發癥[3]。
1.3數據處理。將本次統計調查的實驗數據均錄入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卡方檢驗,以P
2結果
本組30名患者中有29例成功植入,占總數的96.67%。有7名患者出現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占總數的23.33%;有10名患者出現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占總數的33.33%。有2名患者并發純紅細胞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占總數的6.67%。對患者實施為期2~12個月的隨訪發現,有23名患者存活,占總數的76.67%;另外7名患者在移植后1-12個月時死亡,占總數的23.33%。其中有4名患者死于白血病復發,另外3名患者死于移植相關并發癥。
3討論
白血病主要是由于人體骨髓內造血功能受到破壞而發生的一種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是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發展提高而研究的一種新型白血病治療技術,它主要是將與患者相匹配的人類白細胞抗原移植到患者體內、以幫助患者改善血運的治療技術[4],這種治療技術也是目前較為理想的白血病治療方法。但由于病情的復雜,能夠達到根治的比例不高,尤其是對于移植前處于高危難治狀態的病例。在本組研究中,有7名患者在移植后1-12個月時死亡,死亡率為23.33%,較國內文獻報道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與所選對象的病情和體質原因以及本文所選的病例數較少有關。
本文主要采用回顧性的方式,對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間的30名白血病住院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從整體看,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有23名患者存活,存活率為76.67%。而另外7名患者死亡,其中有4名患者死于白血病復發,另外3名患者死于移植相關并發癥,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發現,該7名患者移植前均處于高危難治狀態,由此表明,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對于移植前處于高危難治狀態的病例效果不理想,移植后復發率仍然比較高。
參考文獻
[1]魯靈龍.單倍體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重型地中海貧血臨床療效觀察[D].南方醫科大學,2012
[2]唐曉瓊,劉林,陳建斌,王建渝,張紅賓,肖青,療明燕,胡宗惠.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9例[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0:1869-1871
篇7
摘要:目的:探討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疏導的作用。方法:選擇在我院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的5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為同期在我院進行體檢的正常人20人,比較兩組心理特征的區別以及觀察組心理疏導前后的變化。結果:觀察組患者心理疏導前的SAS、SDS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心理疏導后SAS、SDS評分明顯下降,與心理疏導前比較差異顯著(P
關鍵詞:造血干細胞移植;心理特征;心理疏導
造血干細胞移植聯合高劑量化療已成為當今針對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礙性貧血、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某些自身代謝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實體瘤等疾病的有效措施[1,2]。但是移植過程中的放療、化療等處理會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特別是嚴重的不良反應非常容易造成患者出現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反應,使移植手術的順利完成以及預后受到嚴重影響。成功移植后并不表示所有患者均能完全康復,移植后還有發生各種并發癥或白血病復發的可能[3]。尤其是接受預處理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各種相關并發癥發生可能性高,患者承受著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根據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的心理問題,針對性地給予心理護理至關重要。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間在我院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的50例患者進行心理調查,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結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的5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18~48歲,急性白血病17例,,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20例;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13例,對照組為同期在我院進行體檢的正常人20人。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
向調查對象詳細說明調查量表相關事項,取得患者同意后請患者參與此次研究調查,分別于患者心理疏導前和心理疏導后進行問卷調查,負責調查的調查員在調查前均經過統一的培訓。發放量表后由患者獨立填寫,如果患者因各種原因無法獨立完成,由調查員通過詢問協助完成。
1.2.2心理疏導
建立并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視、聽、觸、問、交談,觀察患者言語、情緒、思維與行為變化,給予健康宣教和心理支持,樹立信心,減輕抑郁、焦慮的心理。
1.3問卷調查表
1.3.1焦慮自評量表(SAS)
量表共20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方法,得分范圍為20~80分,正常:7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重。
1.3.2抑郁自評量表(SDS)
量表共20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方法,得分范圍為20~80分,正常:70分。分值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重。
1.3.3精神癥狀自評量表(SCL-90)
由Derogatic編制,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該量表共有90個條目,包含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情感、感覺、意識、思維、行為直至生活習慣、飲食睡眠、人際關系等方面均有涉及,包括9個因子,即強迫癥狀、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恐怖、敵對、偏執和精神病性。當個體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時,即超出正常均分,則個體在該方面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1.4依從性評價標準
評價患者在移植過程中對治療護理的依從程度。較好依從:移植過程中,基本或嚴格按照醫囑執行治療;一般依從:有時會按照醫囑執行治療,但直覺性不高,需護理人員督促;不依從:時常不按照醫囑執行治療,對治療護理有抵觸心理,需護理人員強制性執行。
1.5統計學處理
全部數據均應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觀察組患者心理疏導前的SAS、SDS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觀察組患者心理疏導前的強迫癥狀、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性、焦慮、抑郁、偏執等因子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造血干細胞移植已經成為一項成熟的治療技術,但在移植過程中,患者積極的配合、良好的心態同樣是保證移植順利完成,實現最終成功的關鍵因素。心理問題是惡性腫瘤常見的并發癥。江美鑾等[4]調查指出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問題以焦慮和抑郁為主,心理問題不僅影響疾病的治療,而且對疾病的預后和患者的生存質量也會產生影響。疾病本身已經給患者身體上帶來痛苦,再加上治療過程中產生的不適反應,使患者容易出現恐懼、焦慮、憂郁等負性情緒,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消極的影響。而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需要特殊的環境,需要患者在狹小的層流艙獨居l個月~2個月,親人無法陪伴,患者機體容易進入焦慮、緊張、恐懼的過度應激狀態,嚴重的心理問題會影響患者的遵醫行為,降低機體免疫力,如果不及時實施心理疏導,不僅影響整個移植治療過程,而且還會加重病情,延緩疾病的康復[5-7]。因此,需要把心理護理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從滿足患者睡眠、飲食的基本生理需要到自我實現和愛及歸屬的需要,滲透到患者需要的各個層面,使患者在接受治療時處于最佳生理、心理狀態。
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面臨死亡威脅、反復化療帶來的身體和精神痛苦及經濟負擔,懼怕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后仍未能緩解,或是對移植效果的期望值過高等,增加心理壓力,容易產生負性心理狀態。許玲[8]對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應用SAS和SDS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治療階段焦慮和抑郁癥狀同時出現,病情緩解后以焦慮癥狀為主,治療無效或復發階段以抑郁癥狀為主。赫洋等[9]對接受治療的 11 例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進行深入訪談,結果顯示患者存在抑郁、焦慮、絕望、恐懼等負性情緒。本研究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觀察組患者心理疏導前的SAS、SDS評分分別為56.3±7.5和49.7±6.1,均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的36.3±8.8和38.1±7.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和信心會受到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的影響,移植后患者可能出現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發癥,以及乏力、疲憊、厭食、體能降低等不良反應。因此需要切實做好心理疏導,改變患者原認知過程中引起不良情緒反應、行為的錯誤認知觀念,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孫麗敏等[12]對25例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采用系統化整體護理程序,使患者的遵醫行為、服藥依從性、自我監測依從性得到改善。本研究患者經心理疏導,從之前4例較好依從上升為10例,較好依從率顯著提高。
造血干細胞移植帶給眾多血液病患者治愈的機會,但移植過程的痛苦和艱辛也給患者帶來心理負擔,及時發現并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做好心理疏導,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進疾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車紅.15例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家屬的心理需求調查與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科學, 2013, 3(2): 62-63.
[2]Muszer K, Bailer J. Effect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on course and treatment outcome of behaviour therapy in an outpatient sample[J].Psychother Psychosom Med Psychol, 2011, 61(7): 303-310.
[3]Grassi L, Rossi E, Caruso R.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in cancer outpatient clinics on routine screening for emotional distress:an observational study[J].Psychooncology, 2011, 20(6): 669-674.
[4]江美鑾,吳玩如,陳彩芳.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心理問題分析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1, 6 (2): 194-195.
[5]趙小明,秦 晶,馬筱慧,等.白血病患者心理干預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 2012, 18(22): 52-54.
[6]Mc Pherson CJ, Wilson KG. Feeling like a burden: exploring the perspectives of patients at the end of life[J]. Soc Sci Med, 2007, 64(2) : 417-427.
[7]王洪梅,管偉,劉愛,等.造血干細胞移植病人術前的心理護理[J].護理研究, 2011, 25 (6): 1672-1673.
[8]許玲.實體瘤造血干細胞移植術患者心理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 2009, 4 (34) :176-177.
[9]赫洋,王昕,薛敏.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后患者心理特征質性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2, 9 (9): 4-7.
[10]王英,邱玉貞.心理干預對惡性腫瘤圍手術期患者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 2011, 46(12): 1184-1186.
篇8
【關鍵詞】 造血干細胞 移植 自身免疫性疾病
1臨床資料
例1,患者,男,26歲.
因視力下降伴左側眼瞼下垂半年于20040218入院. 入院后查新斯的明試驗及肌疲勞試驗陽性,確診重癥肌無力(MG). 用溴化新斯的明及強的松能暫短緩解癥狀,但短時間病情反復. 200405進行治療. 移植后左眼瞼下垂較前明顯好轉,雙下肢無力消失.隨訪2 a,目前患者無需用藥物維持,能參加籃球等運動.
例2,患者,女,48歲.
患SLE并狼瘡腎炎14 a,持續尿蛋白~,四肢關節疼痛、下肢浮腫加重半年,用曉蟋、羥氯喹等治療效果不理想. NAN抗 dsDNA抗體(+). 于200505經APBSCT治療后尿蛋白消失,關節疼痛、下肢浮腫癥狀緩解,自身抗體檢測(-),隨訪至今時有尿蛋白+. 明顯提高了生活質量.
例3,患者,女,30歲. 患SLE并狼瘡腎炎8 a,因貧血、脾大, 四肢關節疼痛加重2 mo. 于200601來我院治療,入院時查Hb 78 g/L,脾大8.0 cm,質地中度,尿蛋白,自身抗體NAN, 抗dsDNA抗體(+). 經APBSCT治療1 mo后,Hb 上升達9 g/L ,脾回縮到4.0 cm,尿蛋白陰性,自覺癥狀明顯減輕出院,隨訪至今Hb 116 g/L,脾大2.5 cm,尿蛋白±.
例4,患者,男,46歲. 患SLE并狼瘡腎炎20 a. 可能與狼瘡復發有關, 200604行APBSCT治療. 40 d后左下肢行走困難的癥狀明顯好轉,尿蛋白陰性,自身抗體: NAN,抗dsDNA抗體均陰性,血沉正常出院,隨訪至今,病情平穩,蛋白尿±,無需陪同,可自行散步. 以上4例患者APBSCT前血漿置換均采用GCSF 300 μg d1-3皮下注射,進行干細胞動員用COBE血細胞分離機單采干細胞獲得MNC中位數為5.2×108/kg, CD34+細胞為4.3×106/kg,干細胞分離液加入細胞保養液CPⅠ, -80℃冰箱冷凍. 移植預處理、CTX 1.5~2.0 g/m2 d1-3,同時給予美司鈉,防止出血性膀胱炎,堿化、水化保護腎功及保護肝功. 回輸干細胞后靜脈滴注ATG(抗胸腺細胞球蛋白)13.5 mg/kg. 給予抗生素,GCSF, EPO,靜脈丙種免疫球蛋白及全靜脈營養支持治療. 2討論
隨著干細胞技術的發展,研究人員開始應用干細胞對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從戰略上清除錯誤引導的免疫細胞,并把正常細胞放回身體提供了新的思路[1]. 本文的例1 為MG患者,MG是一種由乙酰膽堿受體抗體介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過在APBSCT治療中用大劑量CTX摧毀患者病態免疫系統,同時進一步選用對T細胞有選擇性殺傷作用的ATG盡可能去除患者體內產生乙酰膽堿受體(ACHR)依賴T淋巴細胞 ,繼而重建患者較正常的免疫系統從而達到根本上治療MG的目的. 其余3例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患者,其病程均長達十余年,以狼瘡腎炎為主要癥狀. 經采用APBSCT治療后,自身抗體轉陰,尿蛋白有明顯的好轉和消失,血沉正常. 臨床癥狀:貧血、脾大、關節疼痛、血壓增高得到改善,提高了生活質量.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介導損傷有著器官的特異性,SLE并狼瘡腎炎主要是自身免疫復合物顯著的損害了腎臟. 3例患者抗dsDNA抗體、ANA均陽性,因此在移植前先進行血漿置換,目的在于減少血漿中的多種自身抗體,再通過APBSCT治療中使用了大劑量CTX預處理和進一步使用ATG清除依賴輔助的T淋巴細胞對免疫介導器官的損害,從而通過移植治療對患者免疫功能重建起著重要的作用. SLE是一種免疫性疾病,T細胞凋亡異常是其重要發病機制之一[2],紅斑狼瘡造血干細胞治療的目標是破壞成熟、長壽且自動應答的免疫細胞摧毀病態免疫,使之產生新的適當起作用的免疫系統(重建正常的細胞免疫體系). 造血干細胞輸回患者血液,遷移到骨髓,開始分化為成熟的免疫細胞,促使身體的免疫系統更快地得到恢復. 因此,我們認為對于難治性的SLE采用干細胞治療是一種安全且有較好療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篇9
為紀念第62個世界紅十字會,凝聚更多的人到力量參與紅十字事業,幫助血液病患者特別是白血病患者重新點燃生命之火。據統計我國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萬人左右,其中大多數正值花季的青少年。
二、活動目的:
通過這次活動,為學校師生創造一個奉獻愛心的平臺,我們可以讓更多人在理解“造血干細胞捐獻”相關訊息的同時并為每天等候著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成千上萬患者及家屬帶去生存的希望,為打造充滿愛心的和諧校園貢獻力量。
三、活動主題:“凝聚人到力量,共建生命銀行”
四、:活動時間:1、前期宣傳時間為5月4日至5月6日早上10點至下午6點。
2、志愿者招募及采樣時間為5月7日至5月8日早上9點30至下午5點。
五、活動地點:
宣傳地點:第一教學樓a區門口、第二教學樓門口、研究生公寓、三食堂宣傳欄前。
發放傳單地點:校內各主要街道。采樣點:二食堂籃球場內
六、活動參與單位:
活動主辦單位:中華骨髓庫貴州分庫 貴州財經學院商務 學院團總支
活動協辦單位:貴州財經學院商務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
七、活動主要參與人員:中華骨髓庫貴州分庫負責人及省疾控中心門診醫務人員
校內負責人:青協常務副會長、副會長
八、活動內容:
(一)前期準備工作:
1.與中華骨髓庫貴州分庫協商活動具體安排,活動策劃請商務學院團總支、院團委給予批示。
2.由策劃部制作宣傳海報、展板、橫幅,文秘部負責倡議書、廣播稿?Y文字資料的準備。
3.對志愿者進行活動前培訓,貴州分庫工作人員承當此項工作。
4.由人力資源部對活動前期宣傳及正式采樣當天的工作人員進行分配,并擬出值班表。
5.由外聯部負責本次活動所需物品的轉杯及管理(附物品清單)。
6.活動期間教室、桌椅的申請及活動期間秩序、人員的協調由組織部負責。
(二)活動具體安排:
1、5月4日在全校粘貼活動宣傳海報、玄關橫幅,在貴州財經學院網站上宣傳活動內容。
2、5月5日至5月6日每天商務10點設立固定宣傳點,擺出宣傳海報,提供咨詢服務(對前來咨詢的同學、老師進行講解,對報名的同學見你高興登記并告知捐獻條件、主要事項及捐獻時間、地點等),上下學人流高峰期在校內主要感到安排人員發放宣傳單,下午六點撤點。5月6日下午4點發放捐獻地點及時間傳單。
3、5月7日至5月8日,暫定時間每天10點至17點,在二食堂籃球場內設立捐獻帳篷,安排人員給前來采樣的同學、老師辦理填寫表等手續,并維持現場秩序,引導志愿捐獻者正確進行志愿者登記表的填寫,協助醫務人員做好采樣工作。
4.每天活動前后負責人查看活動物資,多當日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并總結歸納,按值班表度值班人員嚴打考勤,上報校內負責人。
(三)后續工作安排:
1、組織部負責將參與活動的人員報于加分辦加分,人力資源部將活動資料電子版給網絡辦上傳校園網。
2.召開青協內部總結大會,由文秘部負責完成活動總結及活動資料的整理給辦公室,并做留底備份。(以上工作在活動后一周內完成)
九.注意事項:
1、活動期間請各位志愿者服從安排,去年感謝全體人員嚴謹認真實在做事。
2.參與活動人員必須準時值班,特殊情況及時與負責人聯系。
3.要熱情的對待工作,對志愿者給予最大的幫助,解答他們的疑問。
4.在做好本職工作去年概況下,對醫務人員的臨時安排給予支持,如遇緊急問題,及時與負責人聯系。
5.另有其他注意事項另行通知。
十一.活動意義:
篇10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6-0699-02中圖分類號:R 733.705文獻標識碼:B
目前能治愈白血病的最有效方法仍然是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但對于移植后復發的病例,過去只能采用二次移植,其療效多數都不理想。自從1995年Kolb[1]等報道了異基因骨髓移植(allBMT)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復發,經過供者淋巴細胞輸注(DLI)后再次獲得血液學和細胞遺傳學緩解以來,許多研究報告已經肯定DLI對治療和預防各類白血病AlloHSCT后復發有很好的療效。我院于2004年3月至2007年1月應用DLI治療10例AlloHSCT后患者,現報道如下。
資料和方法
1.病例資料 10例均為我院2004年3月至2007年1月住院患者,其中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6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M2a(ANLLM2a)1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M2b(ANLLM2b)1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M5a(ANLLM5a)1例, 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M4a(ANLLM4a)1例。男4例,女6例,年齡18~50歲。10例均接受HLA基因位點全相合的同胞供者AlloHSCT。患者移植前資料和供者的資料見表1。診斷和療效標準見文獻[2]。
2.方法
(1)預處理方案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預防 ①預處理方案均以FBAC方案:氟達拉濱30 mg/(kg?d),連用6天(-7d、-6d、-5d、-4d、-3d、-2d),馬利蘭(BU)1 mg/kg,每日4次用2天(-5d、-6d),阿糖孢苷(Arac)2.0 g/m2用2天(-7d、-4d),環磷酰胺(CTX)0.6~0.8 g,用2天(-3d、-2d)。②GVHD的預防:均以環孢霉素A(CsA)聯合甲氨蝶呤(MTX)和驍悉(MMF)。CsA 3 mg/(kg?d)加入生理鹽水500 ml中持續靜脈滴注,-1d開始可以口服時改為3~5 mg/(kg?d),根據CsA血藥濃度調整劑量,CsA血藥濃度維持在200~400μg/L。在移植后6~8個月或根據患者的情況逐漸減量停藥。氨甲蝶呤(MTX)于+1d予15 mg/m2靜脈滴注,于+3d,+6d,+11d予10 mg/m2靜脈滴注;驍悉(MMF)40 mg/(kg?d),分2次口服,從-1d至+27天;2例加用抗胸腺球蛋白(ATG)2.5 mg/(kg?d),連用3天。③藥物副作用的預防:水化、堿化尿液以及美斯鈉預防出血性膀胱炎;肝素和丹參注射液預防肝靜脈閉塞病(VOD),血小板低于50×109 /L時停用肝素,血小板低于20×109 /L時停用丹參注射液;苯妥英鈉預防馬利蘭引起的驚厥。
(2)感染的預防 移植期間住層流病房;口服抗生素預防腸道感染;阿昔洛韋預防巨細胞病毒(CMV)感染;復方新諾明預防卡氏肺囊蟲感染。
(3)植活和嵌合狀態檢測 每個月骨穿1次觀察骨髓緩解狀態,分別于+30d,+90d采用性染色體、ABO血型或短串重復序列(STRPCR)觀察嵌合狀態。
(4)供者淋巴細胞輸注 10例同胞alloHSCT患者,均于移植后28~36天開始行DLI,供者未經動員,采用美國Haemonetics公司增強型多功能血細胞采集儀MCS+,采集淋巴細胞,采集的淋巴細胞分為4~5份,首次輸入的淋巴細胞未經處理,在采集后立即輸注,其余份額分別加入2倍體積的細胞凍存液于-80℃下凍存,回輸前溫水加熱復蘇。首次給予小劑量的T細胞0.6~1.5×105 /kg,以后每3~4周1次,如無I度以上GVHD或外周血下降時,每次遞增,逐漸加量至(0.75~2.15)×106 /kg。
結果
1.植活及嵌合狀態 經性染色體、ABO血型或STRPCR檢測,移植成功率為100%,10例患者+30 d STRPCR測定7例患者為完全嵌合,為完全供者型(CDC),2例為混合嵌合體,+90 d時又有1例患者轉為CDC。三個月后ABO血型均轉為供者ABO血型。骨髓為完全緩解期骨髓象。病例4在移植后+2月行染色體檢查踩缺湫約姆薩R顯帶法(RHG法):46,XX,t(9;22)(q34;q11)[1]/46,XX[19]。在4次DLI后復查染色體:46,XX[20]。
2.DLI后GVHD以及其他并發癥情況 病例1、7、8于DLI后出現局部皮疹的Ⅰ度急性GVHD(aGVHD) 發生率30%(3/10),經甲基強的松龍和CsA很快控制。病例2、4、9于DLI后發生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敏感抗生素后很快控制。病例3、5、10分別于2次、3次和4次DLI后出現全血減少,Ⅱ度和Ⅲ度骨髓抑制,發生率30%,經成份輸血及應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2周后外周血三系恢復正常。病例6在移植后+6月出現發熱、反復咳嗽、氣促,胸部CT檢查示間質性肺炎,查尿、痰CMV檢測均陽性,給予更昔洛韋及甲基強的松龍治療兩周癥狀未見好轉,最終死于呼吸衰竭。
3.無病生存(DFS)率 隨訪2~36個月,1例死于CMV性間質性肺炎,死亡前血液學為CR,其余9例(90%)隨訪至今,患者血象和骨髓象一直正常。
討論
目前認為,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仍然是治療惡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而傳統的清髓性移植風險較大,移植相關的并發癥較大。上世紀90年代末期Giralt等[3]開展了非清髓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臨床研究,但是移植后的復發是影響患者長期生存的重要因素。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的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免疫效應細胞介導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應清除體內殘留的腫瘤細胞,而達到治療目的[4]。如何增強GVL效應,減少GVHD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是提高allBMT 治療效果的突破口。
Slavin等[5]首次將DLI應用于alloBMT復發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患者,經多次輸注其胞妹淋巴細胞后獲得持續性CR。Carella等[6]認為DLI在allBMT后的作用,一方面是不斷增強移植物抗腫瘤作用,另一方面發揮延遲性植入,促進供者造血細胞在宿主體內的不斷積累植入,最后完全取代。李慶山等[7]報道DLI的GVL效應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最強,對多發性骨髓瘤、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次之,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最差。本組患者經輸注DLI后,2例由混合性嵌合體轉變為供者的完全性嵌合體,在非清髓性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形成混合嵌合體基礎上,通過供者T淋巴細胞輸注,誘導GVL效應,從而殺滅體內殘留的腫瘤細胞。其中1例CML患者在移植后+2月查染色體,發現Ph染色體,在輸注DLI 4次后復查染色體轉變為正常核型。DLI的主要并發癥是GVHD和骨髓抑制,但各家報道不一。本組患者中由3例發生Ⅰ度急性GVHD,有3例發生Ⅱ度~Ⅲ度骨髓抑制,但經對癥處理后血象、骨髓象均恢復。DLI作為治療AlloHSCT是不可缺少的手段,隨著人們對DLI后GVHD發生機制的研究深入及預防手段的提高,應用DLI治療AlloHSCT后的復發,價值會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Kolb HJ, Schattenberg A, Goldman JM, et al. Graft-versus-leukemia[J]. effects of donor lymphocyte transfusion in marrow grafted working party chronic leukemia,Blood,1995,86:2041.
[2]張之南,沈 悌. 血液病診斷與療效標準[M]. 第2 版.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8,168-421.
[3]Giralt S, Estey E, Albitar M, et al. Engraftment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 with purine analog-containing chemothcrapy hamessing graft-versus leukem ia without myeloablative the rapy [J]. Blood,1997, 89( 12): 4531-4536.
[4]肖 毅,劉文勵.供者淋巴細胞輸注對惡性血液病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復發的治療[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05,11(6):282-284.
[5]Slavin S, Naparstek E, Nagler A, et al. Allogeneic cell therapy for relapsed leukemia afte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with donor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J].Exp Hematol,1995,23:1553.
[6]Carella A M,Champlin R,Slavin S,et al. Mini-alligrafts: ongoing trials in humans[J]. Bong Marrow Transplant,2000,25:34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