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核范文
時間:2023-04-07 18:06: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細胞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可以這樣說,但不是全部的秘密都在細胞核里。細胞核有絕大部分DNA,細胞核是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可以說很多秘密都在那了。
細胞的秘密在細胞核里細胞核里有遺傳物質DNA。遺傳物質包含了指導,控制細胞的物質和能量的一系列指令,所以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
細胞核是細胞維持正常活動的關鍵所在,所有遺傳物質都存在細胞核內比如控制遺傳的DNA,RNA。
細胞與細胞核相互依存,統一整體.細胞核是系統的控制中心,是遺傳信息庫,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細胞質為細胞提供代謝場所.兩者缺一不可。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細胞核是真核細胞內最大、最重要的細胞結構,是細胞遺傳與代謝的調控中心,是真核細胞區別于原核細胞最顯著的標志之一。它主要由核膜、染色質、核仁、核基質等組成。
細胞核的主要構造為核膜,是一種將細胞核完全包覆的雙層膜,可使膜內物質與細胞質、以及具有細胞骨架功能的網狀結構核纖層分隔開來。由于多數分子無法直接穿透核膜,因此需要核孔作為物質的進出通道。這些孔洞可讓小分子與離子自由通透;而如蛋白質般較大的分子,則需要載體蛋白的幫助才能通過。
核運輸是細胞中最重要的功能;基因表現與染色體的保存,皆有賴于核孔上所進行的輸送作用。
篇3
[關鍵詞]體細胞;核移植;克隆;表觀遺傳重構
[中圖分類號]Q8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5-40-04
一直以來研究人員普遍認為只有通過卵子和相互結合形成受精卵,隨著受精卵的不斷分化,最終才能發育成為一個新的生命,但在這個過程中,受精卵細胞同時也將逐漸地失去其發育成為完整后代的能力,把受精卵細胞具備發育成為完整個體的能力稱為全能性。體細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技術的成功歸因于人們對細胞全能性的逐步認識。核移植(NT)就是將動物的體細胞或者早期胚胎卵裂球的細胞核,移植進經去核的發育成熟的卵母細胞的胞質中或受精卵中,得到重構的卵母細胞,然后通過重新激活,恢復其細胞分裂及分化,從而促使其發育成為與供體細胞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子代,這一技術也可稱為體細胞克隆技術。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最早是由德國的胚胎學家Spemann 1938年提出的,他起初提出這個理論,主要是為了研究細胞核全能性的機制以及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細胞質與細胞核的相互作用機理。直到1952年Briggs和King按照他的理論,首次成功地進行核移植試驗,他們首先將非洲爪蟾的卵子去除其細胞核,然后向其中移植進其囊胚細胞核,從而得到了正常的后代。隨著胚胎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先后以不同動物的胚胎細胞等作為供體,不斷成功地培育出了各種克隆動物,如克隆羊、克隆牛、克隆豬、克隆小鼠以及克隆家兔等。其中最具有標志意義的是1997年Roslin、研究所的Wilmut等,首次在世界上報道了他們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用成熟綿羊的體細胞(乳腺上皮細胞)作為核供體,成功地克隆出“多莉”羊,一下在全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這一實驗充分證明了高度分化的體細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人們可以利用體細胞,通過體細胞移植技術獲得基因型與供體細胞基因型基本相同的子代個體。成為了生物學以及遺傳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家兔是生物醫學研究中最常用的實驗動物之一。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生產克隆兔子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十分誘人的應用前景。而家兔被認為是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難以成功克隆的哺乳動物之一,直到2002年法國學者Patrick Chesne等用卵丘細胞作為核供體首次成功克隆了家兔,突破了家兔難以成功克隆的關鍵問題,為擴大家兔在生物醫學方面的應用研究提供了方法。應用這項技術,2006年我國學者李善剛博士應用成纖維細胞作為核供體成功地培育出克隆家兔,在此基礎上他又進一步將轉基因技術與體細胞核移植技術結合起來,成功培育出了表達綠色熒光蛋白的克隆兔,將該項技術推向新的高度。
1體細胞核移植的主要方法
具體來講,體細胞核移植技術主要包括受體細胞的去核、核供體細胞的準備與選擇、細胞周期的調控、細胞融合、重組胚胎細胞的激活以及培養等步驟。
1.1受體細胞的選擇
在哺乳動物體細胞核移植的實驗中,可以作為受體的細胞主要有以下三種:(1)去核的受精卯;(2)去核的MⅡ期成熟卵母細胞;(3)去核的早期胚胎細胞,其中MⅡ期卵母細胞是目前采用較多的核移植受體細胞,因為在這個時期,一方面該細胞體積較大,便于顯微操作;另一方面重組胚胎所需要的各種細胞因子在MⅡ卵母細胞質中均存在,而且細胞營養成分充足。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結合在DNA上的各種細胞因子如轉錄因子等從DNA螺旋軸上脫離下來,與此同時胞質中的大量重組因子即可與DNA螺旋軸結合,從而促進基因重組的發生。另外一方面,因為選擇合適卵齡的卵母細胞作為胞質受體,對體細胞核移植是否能夠成功產生巨大的影響,故細胞培養的時間也特別重要,實驗中一般多選擇培養40~44h,傳代4~6代的卵母細胞作為受體細胞。因為大量的實驗證明,傳代越多重組胚的囊胚率也越多。
1.2受體細胞去核的方法
先要對受體細胞進行去核,才能進行供體核的移植。受體細胞去核必須完全,如果去核不完全,一方面可能導致重組的胚胎細胞染色體形成非整倍體或多倍體從而使克隆直接失敗,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卵母細胞產生異常分裂進而發育受阻甚至可以導致胚胎的早期死亡從而使克隆最終失敗。所以是否完全使卵母細胞去核,是保證核移植所形成的新的胚胎細胞能否發育成為正常個體的前提條件。為了減少實驗中的干擾因素,可以通過縮短體外操作的時間并快速而準確的去除受體細胞核以避免孤雌發育。大體上受體細胞去核的方法可以分為兩種方法,即化學去核法和機械去核法。具體有以下幾種操作方法(1)盲吸法:這一方法的優點是不用借助于其他的化學物質,但此法耗費時間較長、易影響細胞質空間結構故對卵母細胞損傷比較嚴重,所以技術要求較高,不同動物去核率相差也較大,應用較少;(2)半卵法:這個方法是應用特制的卵母細胞切割刀,將卵母細胞切割成為兩個半卵,然后丟棄含有極體的那一半半卵細胞,用兩個不含極體的半卵細胞與供體細胞核進行融合,構建核移植胚胎。(3)化學試劑去核法: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利用蔗糖或者脫羰秋水仙堿等化學試劑的作用,使受體細胞能夠自行排出第二極體,從而實現去核的目的,但目前還不清楚化學試劑是否對受體細胞造成損傷;(4)擠壓法及點壓法:此兩種方法均是利用固定管固定住細胞,使細胞染色于特定位置,然后擠壓透明帶,用去核針取出第一極體,再用熒光染料Hoechest33342染色后觀察其去核率。點壓法是擠壓法的改進方法,優點是對卵母細胞胞質的損傷較小,在去核操作的過程中不用更換去核針,節省了時間,有效的提高了去核效率;(5)紡錘體探測技術:此法去除細胞核的方法是將卵母細胞放置于Spindle-view偏振光系統的倒置顯微鏡下,受體卵母細胞的紡錘體區域較其它部位明亮,從而清楚顯示其染色置,而后再用去核針通過顯微鏡下操作去核,以利于去核的操作準確完全。(6)透明帶膨脹輔助去核法:此法是先用去核針吸入適量操作液后稍施正壓,使吸入的操作液平緩流出,推進去核管,使透明帶逐漸膨脹,然后用去核針將細胞核取出,此法的優點是縮短了去核操作的時間并且顯著地提高了去核操作后卵母細胞的生存率。(7)離心去核法:這個方法的原理是根據細胞質的密度小于細胞核,通過離心的方法將沒有透明帶的細胞核甩向一側進而脫離卵母細胞。該方法的缺點是必須去除透明帶,不利于之后核移植胚胎的發育。
1.3供體細胞選擇與核的移植
實驗中可用于核供體的細胞很多,主要有胚胎干細胞(ES細胞)、卵丘細胞、顆粒細胞、支柱細胞、細胞、乳腺細胞、神經細胞以及成纖維細胞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兩種:一是生殖細胞如卵丘細胞,二是胎兒或成年成纖維細胞。影響核移植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受體與供體細胞的細胞周期同步化發育,早期的研究認為要使體細胞核移植成功必需使供體細胞處于GO期,獲得GO期細胞主要是通過兩種方法:選擇細胞類型或者人工誘導的方法。Inoue等研究人員在小鼠的核移植實驗中發現,移植的效率較大的受到供體細胞的細胞類型以及其基因型的影響。近年來許多科研人員通過實驗發現把沒有經過休眠誘導的處于細胞周期中G1期、G2期以至于M期的細胞作為供體細胞進行核移植也可以獲得成功。將供體細胞核移植進入受體細胞的常用方法主要可分為融合法以及注射法兩類。其中融合法中目前最常用的是電融合的方法,這是因為電融合的方法具有細胞損害較小、可重復性好而且融合的效果較好等明顯的優點,所以逐漸被廣大的研究人員所應用。電融合方法的原理是通過細胞在強電場短時間的作用下,使細胞膜產生一過性的擊穿,當電流使兩個相鄰的細胞膜接觸的區域發生擊穿時,兩側的細胞膜就可以在擊穿的瞬間發生接觸并融合成為一個細胞。注射法一般分為透明帶下注射和胞質內注射。透明帶下注射是把整個供核細胞注射至受體細胞卵周隙,這就需要在注射后還需使供體細胞與受體細胞進行融合。胞質內注射一般是用壓電一陶瓷微注射系統,直接把供體核注入胞質內。
1.4卵母細胞的激活
因為缺少了受精這一步驟,在以成熟的卵母細胞作為受體的核移植實驗中,缺少了自然受精過程中受精卵的激活過程,所以必須進行人工激活核移植后重構的卵母細胞從而促使其進一步分化發育。根據激活時期的不同,可分為移核前激活、移核時激活、移核后激活三種不同的時期。使卵母細胞激活的方法可以分為化學或者物理刺激的方法兩類。激活方法目前應用較多的有鈣離子載體A23187激活和離子霉素激活、乙醇激活、蛋白質合成抑制劑激活、氯化鍶激活、提取物激活、蛋白質磷酸化抑制劑激活以及電脈沖激活、聯合激活等。雖然卵母細胞可以被以上的各種化學物質以及物理刺激的方法激活,但是卻不可避免地在激活的同時也造成受體細胞一定程度的損害,影響胚胎的發育。所以,是否能夠盡快地探索出對卵母細胞損傷較小并且激活效率高的激活方法對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最終能否成功尤為重要。
2體細胞核移植技術的應用前景
體細胞核移植技術作為細胞生物學及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應用前景必然是特別廣闊的甚至是我們一時無法估量的!其潛在的經濟效益是十分巨大的,隨著這項技術的不斷發展、逐步完善,必將帶來生物學以及醫學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這項技術在生物學方面如在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新物種的培育、優良畜種培育以及轉基因動植物生產方面前景十分廣闊。另外,這項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同樣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和發展前景。尤其在醫療衛生領域,可能為機體損傷修復、器官移植乃至遺傳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的治療等打下堅實的基礎,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值得科研人員持續關注并為體細胞核移植技術的不斷完善發展付出不懈的努力。
篇4
【摘要】 目的 探索神經酰胺(C2cer)影響人結腸癌HT29細胞增殖、凋亡和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表達。方法 12.5、25 μmol/L的C2cer處理HT29細胞,用MTT法、流式細胞儀、激光共聚焦顯微鏡、Western印跡等方法檢測HT29細胞增殖、凋亡和PCNA表達。結果 以12.5、25 μmol/L的C2cer處理HT29細胞,細胞增殖受到抑制,細胞凋亡明顯增加,PCNA表達明顯降低,并呈劑量效應關系。結論 C2cer可誘導細胞凋亡,該效應可能與下調PCNA表達有關。
【關鍵詞】 HT29 細胞;神經酰胺;增殖細胞核抗原;細胞凋亡
結腸癌是中老年人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常規治療療效欠佳〔1〕。神經酰胺(C2cer)是細胞膜組成成分,也是一種細胞凋亡中的常見第二信使分子,它參與調控機體細胞的分化、凋亡、生長停止、細胞因子合成及分泌、免疫反應等病理生理過程〔2〕,與血液、神經、消化、生殖等系統多種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它作為一種潛在的腫瘤細胞凋亡治療劑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3〕。C2cer使凋亡基因(Bax、Bad和Bid基因)表達水平增高,B細胞淋巴瘤/白血病2和xl(Bcl2和Bclxl)基因表達水平減弱,脂肪酸合成酶(Fas)蛋白的表達增加,p53蛋白的表達降低,誘導人結腸癌HT29細胞發生凋亡〔4,5〕。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 是細胞周期調節蛋白,其表達的程度和含量反映細胞增殖的活性,PCNA高表達者增殖力、侵襲力、轉移力均較強,腫瘤預后差〔6〕。為進一步探討C2cer影響HT29癌細胞增殖的機制,本實驗觀察C2cer 對HT29結腸癌細胞的增殖、凋亡以及PCNA表達影響,為C2cer抑制細胞增殖、誘導細胞凋亡這一控制腫瘤新的策略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HT29結腸癌細胞株由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腫瘤科彭亦良博士惠贈。細胞常規培養、傳代。取指數期細胞進行試驗。C2cer為Sigma公司產品,用二甲基亞砜(DMSO)作溶劑;兔抗PCNA單克隆抗體和Cy3羊抗兔二抗,工作濃度為1∶150,Santan公司產品。免疫組化ABC試劑盒,北京中杉公司品。膜聯蛋白熒光素(AnnexinVFLUOS)凋亡試劑盒,德國寶靈曼公司產品。
1.2 實驗方法
1.2.1 實驗分組 低濃度組:12.5 μmol/L的C2cer處理HT29細胞,高濃度組:25 μmol/L的C2cer處理HT29細胞,對照組:不含C2cer的DMSO處理組。
1.2.2 MTT檢測 96孔板中每孔加100 μl的2×104/ml HT29細胞,預培養24 h;每孔加100 μl經二倍遞減稀釋的C2cer,再培養24 h,每組平行3個復孔。加50 g/L MTT試劑20 μl,培養4 h,棄上清160 μl,加200 μl DMSO,在MODEL 450酶聯儀(BIORAD)上測492、630 nm雙波長的OD值,繪制生長曲線。
1.2.3 細胞凋亡檢測 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取約1×106細胞,PBS洗滌后離心5 min,棄盡上清,重懸于100 μl AnnexinVFLUOS標記緩沖液(1 000 μl溶液Ⅲ中預先加入20 μl AnnexinVFLUOS單抗及20 μl 50 μg/ml PI)中,室溫避光放10 min,加0.4 ml的溶液Ⅲ,上機檢測。
1.2.4 免疫細胞化學檢測PCNA表達 將多聚賴氨酸包被過的無菌蓋玻片置于培養瓶內,常規培養12 h制作細胞爬片。取細胞爬片,4%多聚甲醛室溫固定30 min后用0.3%甲醇H2O2封閉非特異性15 min,接著用含1%血清白蛋白(BSA)、0.5%苯基醚(TritonX100)的PBS緩沖液孵育打孔20 min,然后用含5% 羊血清的PBS液孵育封閉20 min,再加1∶150的PCNA抗體,室溫2 h后4℃過夜,最后經PBS沖洗后加1∶150的Cy3二抗且37℃孵育30 min,20%甘油封片,德國產Leica TCSNT型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觀察,測定細胞相對熒光強度。陰性對照實驗:用PBS代替PCNA抗體孵育。
1.2.5 Western印跡半定量分析PCNA表達 收獲處理12 h的細胞,以蛋白裂解液提取蛋白并測定蛋白含量。制備10%分離膠和5%積層膠,50 μg總蛋白上樣,80 V 180 min蛋白電泳轉印至聚偏氟己烯(PVD)F膜,膜用5 %脫脂奶粉37℃封閉1 h,加1∶150的PCNA抗體,1∶150 通用二抗,1∶200稀釋的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鏈親和素,DAB顯色。蛋白表達結果以PVDF膜上棕色染條帶的深淺來判斷。
1.3 統計學分析 所用數據用x±s表示,采用SPSS10.0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MTT法觀察C2cer影響HT29細胞增殖效應 低于0.05 μmol/L的C2cer對HT29細胞的增殖影響不明顯(P>0.05),3.125~6.25 μmol/L的C2cer明顯減緩HT29細胞增殖,高于12.5 μmol/L的C2cer細胞導致HT29增殖幾乎完全停滯,細胞死亡。見圖1。
圖1 C2cer影響HT29細胞增殖的抑制曲線(略)
2.2 AnnexinV/PI檢測C2cer作用12 h影響HT29細胞的凋亡 AnnexinV結合PI染色,流式細胞儀把細胞分為壞死、凋亡晚期、正常和凋亡早期細胞。12.5、25.0 μmol/L的C2cer作用HT29細胞12 h后,細胞凋亡比例約為(53.64±9.11)%和(83.94±11.62)%,細胞凋亡呈劑量效應關系,表明C2cer是HT29細胞強有力的凋亡誘導劑。見表1。
2.3 PCNA免疫組織化學結合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檢測結果 PCNA為增殖核抗原,表達于細胞核,與細胞增殖程度相關。陽性為細胞核中表達紅色熒光,對照組細胞中PCNA表達呈強陽性。對照組、低濃度組和高濃度組細胞中的PCNA表達相對熒光強度分別為(126.10±22.49),(80.43±18.33)和(52.82±10.46)。與對照組相比,低濃度組和高濃度細胞中PCNA表達明顯降低(P<0.01),高濃度組細胞中PCNA表達較低濃度組明顯降低(P<0.01),表明C2cer能下調HT29細胞中PCNA的表達,且呈劑量效應關系。見圖2。
表1 C2cer處理12 h對HT29細胞凋亡的影響(略)
與對照組比較:1)P<0.01;與低濃度組比較:2)P<0.01
圖2 免疫細胞化學檢測HT29細胞PCNA表達(SP,×400) (略)
2.4 Western印跡檢測C2cer影響HT29細胞中PCNA表達 HT29細胞中PCNA呈高表達,對照組、低濃度組、高濃度組的平均IOD分別為(1.51±0.362)、(1.05±0.225)、(0.516±0.138),C2cer明顯下調HT29細胞中PCNA的表達,呈劑量效應關系。見圖3。
圖3 Western印跡檢測C2cer影響HT29細胞中PCNA表達(略)
3 討論
結腸癌早期多無癥狀,不易發現,同時又因其特殊的解剖部位,腫瘤易發生腹膜外轉移,常規的手術、放療和化療等治療效果均不太理想。因此,探尋一種新的治療方案或治療模式尤為重要。鞘磷脂作為一種有潛力的用于腫瘤方面的化學預防劑或治療劑已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7,8〕。鞘磷脂是各種動、植物細胞生物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成分是神經鞘磷脂(SM),SM由鞘氨醇(SP)、脂肪酸及磷酸膽堿組成。C2cer是多種細胞功能如細胞分化、衰老、增殖和細胞循環停滯的第二信信使,激活酶級聯反應和轉錄因子的轉錄活性,產生多種生物效應。許多胞外的刺激因素,如化療藥物、輻射、腫瘤壞死因子α和內毒素等引起的細胞凋亡均由C2cer將凋亡信號傳遞給其下游的靶分子,如激活SAPK/JNK等信號途徑,引起凋亡的信號級聯反應〔7〕。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C2cer等鞘脂及其代謝物能夠誘導多種腫瘤和惡性增殖細胞如腺癌、結腸癌、肝腫瘤、肺癌、鼻咽癌等的凋亡。C2cer通過影響Bcl家族基因水平的表達和Fas、p53蛋白水平表達的改變,最終促進HT29結腸癌細胞凋亡〔2~4〕。本研究結果顯示,細胞增殖受到抑制,細胞凋亡明顯增加,并呈劑量效應關系。
PCNA是一種與細胞周期相關的蛋白,在細胞核內合成,在G1期表達逐漸增加,S期達到高峰,G2/M期減少或消失,因此,PCNA作為細胞周期內S期的特異性標記,其出現與細胞增殖有關,其含量能反映細胞的增殖程度。PCNA是一種與DNA合成密切相關的細胞核內的酸性蛋白質,研究表明大腸癌中PCNA陽性表達率高于94.4%,與腫瘤預后較差相關〔6〕。本研究結果表明12.5、25 μmol/L的C2cer能夠明顯抑制HT29細胞中PCNA蛋白的表達,抑制細胞增殖,誘導細胞調亡。
總之,C2cer可抑制HT29結腸癌細胞的增殖,誘導細胞凋亡,并明顯降低HT29細胞中PCNA表達,該研究為探索結腸癌等消化道腫瘤的化學預防和化學治療提供了一腫新的方法和新思路〔8〕。
參考文獻
1 彭遠飛,鄭民華.大腸癌與細胞凋亡及誘導凋亡治療〔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7(5):61720.
2 張曉峰,李百祥,任 銳.神經酰胺誘導人結腸癌細胞凋亡作用〔J〕.毒理學雜志,2006;20(2):6871.
3 French KJ,Schrecengost RS,Lee BD,et al.Discovery and evaluation of inhibitors of human sphingosine kinase〔J〕.Cancer Res,2003;63(18):59629.
4 張曉峰,李百祥,任 銳.神經酰胺誘導人結腸癌HT29細胞凋亡的研究〔J〕.衛生研究,2006;35(5): 53740.
5 李百祥,張 濤.神經酰胺誘導人結腸癌細胞凋亡的作用〔J〕.中國公共衛生,2004;20(5):5267.
6 張繼紅.大腸癌中p53,Ki67,PCNA的表達及與淋巴結轉移的關系〔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6(6):5235.
篇5
【關鍵詞】 維A酸 ;癌前病變; 增殖細胞核抗原;端粒酶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tinoic acid(RA) on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represented with proliferating index, PI) and telomerase activity (represented with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 in rats with 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 Methods The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MNNG together with other factors including 15% 56 ℃ brine,sodium deoxycholate, 40% alcohol stimulus, 0.03% ranitidine, undue hunger,and overeating. PCNA(converted to PI) and hTERT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in normal group, spontaneous recovery group,and RA(20 mg/kg and 40 mg/kg) group.Results PI and hTERT of normal group and RA 40mg/kg groups were lower detected than spontaneous recovery group and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1 or P<0.05). Conclusion RA makes GPL reversed in rates by inhibiting activity of telomerase and cell proliferating.
Key words: retinoic acid; precancerous lesions;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telomerase
利用某些化學物質誘導腫瘤細胞分化為正常細胞或近似正常細胞,已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究的熱點,維A酸是腫瘤分化誘導劑的代表之一。維A酸對多種化學致癌過程和誘癌作用有抑制作用,具有逆轉胃癌前病變大鼠的腸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作用,對急性早幼白血病M 型的療效,已被證實和公認[1,2]。為進一步探討其作用機理,本文觀察維A酸對大鼠胃癌前病變增殖細胞核抗原和端粒酶活性的影響,報告如下。
1 材料
1.1 實驗動物SPF級,雄性 Wistar大鼠,6周齡, 體質量100~120 g,由湖北省實驗動物研究中心提供 ,生產許可證號:SCXK(鄂)2003-0005。
1.2 主要藥品及試劑維A酸( RA) ,上海第六制藥廠;甲硝基亞硝基胍(MNNG)為 Fluka 公司產品;脫氧膽酸鈉 ,北京雙旋微生物培養基制品廠;雷尼替丁, 杭州賽諾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藥有限公司;無水乙醇 ,上海振新興化工一廠;氯化鈉 ,天津化學試劑三廠;即用型PCNA 單抗、即用型端粒酶催化活性亞單位(hTERT)多抗試劑盒、SPDAB 即用型顯色試劑盒均購自北京中山生物技術公司。
1.3 主要儀器CUT 5062輪轉切片機,德國SLEE公司;BX 40系統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HPIAS1000 型顯微攝像全自動圖像分析儀,同濟千屏影像工程公司。
2 方法
2.1 造模及給藥方法按綜合法復制模型 [ 3]。大鼠50只,隨機抽取 11只作為正常對照組,其余 39只用于造模。正常對照組大鼠不做任何處理;造模大鼠每日自由飲用 100 μg/mL MNNG 液(新鮮配制,飲水瓶用油漆涂黑避光),上午用 56 ℃、 ρ=15%的氯化鈉液 10 mL/kg 灌胃。攝食為含ρ= 0.03%雷尼替丁的純鼠飼料,饑飽相間,進食2 d的當天下午,用 ρ=0.85%脫氧膽酸鈉溶液按10 mL/kg 灌胃;禁食1 d的當天下午,用 φ=40%乙醇10 mL/kg 灌胃,持續6個月(造模過程中死亡6只大鼠)。6個月末時,取正常和造模大鼠各1只殺檢,觀察組織病理學變化,確認模型是否成功。模型成功后,將造模存活的大鼠,隨機分為:自然恢復組12只、RA 20 mg/kg和RA 40 mg/kg組各10只。
正常對照組和自然恢復組大鼠給蒸餾水10 mL/kg; RA 20 mg/kg和RA 40 mg/kg組大鼠分別給0.2% RA和 0.4% RA 10 mL/kg灌胃,每日1次,連續3個月(自然恢復組大鼠死亡 4只)。末次給藥后,所有動物禁食1 d,放血處死,剖腹取胃,沿胃大彎剪開,生理鹽水沖洗,肉眼觀察,平鋪于硬紙板上,于胃竇部剪取組織1塊,Φ=4%多聚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切片 5 μm,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2.2 檢測方法免疫組織化學用 SP法,按試劑說明書操作,DAB 顯色,PBS 代替一抗作陰性對照,已知陽性切片作陽性對照。免疫組化染色陽性信號為棕色,PCNA 陽性物質定位于細胞核, hTERT 陽性物質定位于細胞質。采用顯微攝像計算機圖像分析系統,每張切片檢測5個視野(×400)。計算PCNA陽性細胞數以及腺上皮細胞總數(每例≥200 個),求出細胞增殖指數(PI), PI=PCNA 陽性細胞數/腺上皮細胞總數×100%。hTERT:無陽性細胞或陽性細胞數<25%為(-),陽性細胞數25%~50%為(+),陽性細胞數 50%~75%為(++),陽性細胞數>75%為(+++)。
2.3 統計學處理PI 值的比較,采用t檢驗; hTERT 蛋白表達陽性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校正χ2值計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3 結果
3.1 維A酸對胃黏膜細胞增殖指數的影響 正常大鼠胃黏膜增生帶細胞可見 PCNA 陽性細胞; 自然恢復組大鼠胃黏膜細胞增殖指數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和維A酸各組, 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維A酸組高于正常對照組,提示維A酸有一定的抑制胃黏膜細胞增殖活性作用,見表 1。
表1 維A酸對胃黏膜細胞增殖指數的影響(略)
Tab.1 Effect of RA on PI of the gastric mucosa
與自然恢復組比較: *P<0.01;與正常對照組比較: P<0.01 ( t檢驗 )
3.2 維A酸對胃黏膜細胞hTERT 蛋白表達陽性率的影響 正常大鼠胃黏膜沒有hTERT 蛋白表達。自然恢復組大鼠8例均呈陽性表達,陽性率達100%。維A酸20 mg/kg和40 mg/kg組 hTERT 蛋白陽性率分別為60%和40% ,較自然恢復組低,見表 2。
表2 維A酸對胃黏膜細胞hTERT 蛋白表達陽性率的影響(略)
Tab.2 Effect of RA on hTERT positive rate of the gastric mucosa
與自然恢復組比較:*P<0.05;**P<0.01;與正常組比較:P<0.05(χ2檢驗)
4 討論
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是目前被公認的能較好地判斷細胞增殖狀態的一項指標[ 4]。PCNA又稱周期數,是存在于細胞核內的一種周期蛋白。研究表明,在胃癌前病變階段已存在PCNA的表達異常,推論胃黏膜發生癌變的機制之一,可能是某些致癌因素引起持續的胃黏膜細胞增殖過度。
端粒酶活化是細胞保持持續分裂增殖的基礎,與細胞的異常增殖密切相關,是腫瘤發生學上的一個共同途徑,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5]。端粒酶是一種逆轉錄酶,至少由3個亞單位組成,即端粒酶RNA、端粒酶相關蛋白Ⅰ和端粒酶催化活性亞單位(hTERT),但僅 hTERT 水平與細胞端粒酶活性呈正相關[6]。 研究發現由胃黏膜正常細胞胃癌前病變胃癌的過程中,端粒酶逐漸被激活[7],而且其陽性率、活性水平相應地逐漸增高;也有研究發現端粒酶陽性的胃癌或癌前病變細胞增殖活性(PCNA)明顯高于陰性者[8],均說明端粒酶的激活在胃黏膜癌變形成、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實驗模擬臨床發病原因,采用多因素建立胃癌前病變大鼠模型,側重維A酸對其逆轉作用機理研究。結果顯示:正常大鼠胃黏膜增殖帶可見PCNA 陽性細胞,但沒有hTERT 活性表達,自然恢復組大鼠 PI明顯高于正常組,hTERT蛋白陽性表達率 100%,表明在胃癌前病變階段,由于各種因子的刺激而導致了端粒酶被激活和細胞增殖活性增加,使部分細胞逃脫死亡危象,并出現永生化或惡性增殖。模型動物應用維A酸治療 3個月后,大鼠胃黏膜 PI和hTERT 蛋白的表達顯著降低,表明維A酸對其端粒酶活性和細胞增殖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此推論維A酸逆轉大鼠胃癌前病變的機制之一,可能與其抑制了大鼠胃癌前病變PCNA和端粒酶活性,從而抑制胃黏膜惡性增殖,增加細胞穩定性,恢復細胞增殖和凋亡平衡有關。
【參考文獻】
[1]陳新謙,金有豫,湯光. 新編藥物學[M]. 1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 759.
[2]李春啟,劉為紋,王建榮,等. 維甲酸治療胃黏膜癌前病變的實驗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 1996,23(12): 877-880.
[3]陳奇. 中藥藥效研究思路與方法[M].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31-533.
[4]戴林,張學庸.增殖細胞核抗原與胃癌 [J].國外醫學:消化系分冊, 1996,13(1):3.
[5]BURGER A M, MIBBY M C, DOUBLE J A.Telomerase activity in normal and malignant mammalian tissues: feasibility of telomerase as a target for cancer chemotherapy [J]. Br J Cancer,1997,75:516.
[6]NAKAMURA T M, MORIN G B, CHAPMAM K B, et al.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 homologs from fission yeast and human [J]. Science, 1997,277:955-959.
篇6
【摘要】 目的 觀察加味小柴胡湯對順鉑誘導的大鼠肝BRL細胞核轉錄因子-kB(NF-kB)、熱休克蛋白70(HSP70)表達的影響。方法 將BRL細胞分為4組:空白組、順鉑組及加味小柴胡湯大、小劑量組。采用完整細胞蛋白質斑點印跡、免疫組織化學等方法,檢測各組細胞NF-kB、HSP70變化。結果 順鉑組NF-kB表達明顯較空白組升高,HSP70表達降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加味小柴胡湯大、小劑量組 NF-kB明顯較順鉑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加味小柴胡湯大、小劑量組HSP70表達均升高,但僅加味小柴胡湯大劑量組差異明顯。結論 加味小柴胡湯可下調順鉑誘導的BRL細胞NF-kB表達,上調HSP70表達,此作用可能是該方減輕細胞氧化損傷、抑制細胞凋亡重要機理之一。
【關鍵詞】 BRL細胞;順鉑;加味小柴胡湯;細胞核轉錄因子-kB;熱休克蛋白70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odified Xiaochaihu Decoction on NF-kB and HSP70 of BRL cell induced by cisplatin. Methods BRL Cells were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isplatin group, high and low dose of modified Xiaochaihu decoction. Complete cell protein dot blot technique and immunohistochemisth analysis were appllied to detect the change of NF-kB and HSP70.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F-kB and decrease in HSP70 of BRL cell induced by cisplatin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NF-kB in modified Xiaochaihu decoc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cisplatin group. There were increases of the expression of HSP70 in both high and low dose group, but only the high dose group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tion The expression of NF-kB of BRL cell induced by cisplatin can be inhibited while the expression of HSP70 can be enhenced by modified Xiaochaihu decoction. It may be one of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relieving cell oxidize lesion and inhibiting apoptosis by modified Xiaochaihu decoction.
Key words:BRL cell;cisplatin;modified Xiaochaihu decoction;NF-kB;HSP70
核轉錄因子-kB(NF-kB)是一種能與免疫球蛋白k輕鏈基因的增強子kB序列特異結合的蛋白因子,具有多向轉錄調節作用,當細胞氧化損傷后NF-kB的表達增強[1]。熱休克蛋白(HSP)是機體在各種應激害時所產生的一種高度保守蛋白質, HSP70是HSP中最重要的一種中等分子量蛋白,其表達能夠對應激狀態下細胞產生保護作用。HSP的細胞保護作用可能是恢復和維持抗氧化酶功能,修復其在應激狀態時被破壞的功能蛋白,從而穩定細胞結構,使細胞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2]。筆者利用體外細胞培養方法,觀察了順鉑誘導BRL細胞應激反應損傷時NF-kB、HSP70的異常表達及加味小柴胡湯的調控作用。
1 實驗材料
正常大鼠肝BRL細胞,廣州中山大學動物實驗中心細胞庫提供。胎牛血清、胰蛋白酶、DMEM、單克隆抗體、TUNEL檢測試劑盒均購自Sigma公司。順鉑為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503007。加味小柴胡湯由中國第153中心醫院中藥制劑室制備(原藥材1 g/mL)。
2 實驗方法
2.1 細胞分組及處理
取處于對數生長的BRL細胞隨機分為4組(每組6瓶)。空白組:加入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基;順鉑組:加入順鉑5 mg/L及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基;加味小柴胡湯大劑量組:加入順鉑5 mg/L、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基及加味小柴胡湯4 mg/mL;加味小柴胡湯小劑量組:加入順鉑5 mg/L、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基及加味小柴胡湯2 mg/mL。在37 ℃、0.5% CO2培養箱中培養48 h后,將胰蛋白酶消化的細胞制備成細胞混懸液。將收獲的4組細胞分別制成細胞滴片(1×107/mL細胞混懸液滴加至預先處理過的硝酸纖維素膜和載玻片上)、細胞裂解液,并提取DNA和蛋白質,進行免疫組化檢測。
2.2 完整細胞蛋白質斑點印跡
采用間接酶標抗體免疫組化法:點膜標本經氯仿蒸氣裂解細胞膜暴露細胞質內的蛋白質,加0.5%吐溫-20/TBS(Tris- HCl pH 7.2)封閉,加各自的一抗,0.01%吐溫-20/TBS洗2次,加堿性磷酸酶標記的羊抗鼠或羊抗兔IgG,加DAB/NBT-BCIP底物液進行免疫組化顯色,以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
2.3 免疫細胞化學染色
4%多聚甲醛固定后的細胞標本入0.3%Triton X-100/PBS透化后,加10%正常羊血清,甩去多余血清,加1∶100稀釋的各種一抗,置4 ℃濕盒內孵育過夜。PBS,pH 7.5洗后,加1∶200稀釋的二抗(鼠IgG-HRP),置37 ℃濕盒內孵育1.5 h,以DAB顯色。陰性對照實驗用PBS代替一抗。
2.4 檢測指標
對細胞蛋白質斑點的印跡應用薄層層析掃描儀(Shimadu,日本)進行掃描并對免疫組織化學標本染色,應用圖像分析儀(山富,中國)掃描各標本的免疫反應信號的灰度值。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對以上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用x±s表示,均值之間比較采用t檢驗。
4 結果
4.1 加味小柴胡湯對順鉑誘導BRL細胞核轉錄因子-kB、熱休克蛋白70表達的影響
(見表1) 表1 各組細胞NF-kB、HSP70蛋白表達掃描灰度值(略)注:與空白組比較,**P<0.01;與順鉑組比較,P<0.05,P<0.01
4.2 各組細胞免疫組化顯色比較
細胞NF-kB經DAB染色呈棕黃色,正常組染色淺淡,順鉑組呈棕褐色,加味小柴胡湯大、小劑量組均明顯較順鉑組淺淡,加味小柴胡湯大劑量組更為顯著。提示順鉑處理組細胞NF-kB表達較正常組明顯,應用加味小柴胡湯的實驗組可下調NF-kB表達(見圖1)。細胞HSP70染色呈棕色,正常組細胞染色較深,順鉑組較淺,加味小柴胡湯大、小劑量組染色均明顯較順鉑組深。提示正常細胞HSP70表達明顯,順鉑組HSP70表達降低,加味小柴胡湯大、小劑量組細胞HSP70表達明顯上調(見圖2)。
5 討論
NF-kB是由B淋巴細胞核提取物中檢測到的一種能與免疫球蛋白k輕鏈基因的增強子kB序列特異結合的蛋白因子,典型的NF-kB由p53和p65亞基組成。在靜止狀態下,NF-kB與I-kB抑制性蛋白結合處于未活化狀態。當細胞受到炎性細胞因子、LPS等刺激時,I-kB激酶活化,I-kB從NF-kB復合體上解離,NF-kB發生核易位并與特定的DNA kB序列結合而促進基因轉錄。NF-kB可被炎性細胞因子激活,而后又誘導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因此,早期應用抑制NF-kB活化藥物,對控制炎癥介質的大量釋放將有所裨益[3]。由于活性氧(ROS)可激活NF-kB的表達[4],在H2O2誘導的細胞凋亡中,可見NF-kB激活轉錄因子p53的表達[5]。本實驗結果表明,順鉑誘導的BRL細胞NF-kB表達明顯升高,提示順鉑致肝細胞損傷的發生機制與NF-kB的高表達有關。
HSP蛋白作為分子伴侶作用,是生物體或離體培養細胞在不良環境因素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組具有高度保守性的應激蛋白,能保護細胞不受或少受損害。HSP70是目前發現的主要分子伴侶之一,能與蛋白分子結合,保護新合成的恰當構型。當蛋白質受損變性時,能促使其恢復或加速其降解和消除,以維護細胞的功能和生存。HSP70的增加可以提高細胞在各種應激狀態下的生存能力,其細胞保護作用與應激時受損蛋白質的修復或移除有關,主要有抗氧化作用、協同免疫作用、抗細胞凋亡作用等幾方面[6]。HSP70可增強機體對多種應激原的耐受能力,由于各種有害應激可激活細胞內應激激酶而導致細胞凋亡,而HSP70基因表達水平的增加,可抑制應激激酶的激活,防止細胞凋亡,這無疑對預防肝細胞損傷有積極意義。
本研究提示,加味小柴胡湯可下調順鉑誘導的BRL細胞NF-kB表達,上調HSP70表達,此作用可能是該方減輕細胞氧化損傷、抑制細胞凋亡的重要機理之一。
【參考文獻】
[1] Lee YJ, Kang IJ, Bunger R, et al. Enhanced survival effect of pyruvate correlates MAPK and NF-kB activition in hydrogen peroxide- treated human endothelial cells[J]. J Appl Physiol,2004,96:793-801.
[2] 范云霞,黃常志.熱休克蛋白70與腫瘤[J].國外醫學?腫瘤學分冊, 2000,27(4):196.
[3] Tokuyasu H, Tomita K, Hitsida Y. An inhitory effect of dexamethesone on A549 cell adhesion to neutrophils:possible involvement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J]. Yonago ActaMed,1999, 42:11-20.
[4] Zafarullah M, Li WQ, Sylvester J,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N-acetylcysteine actions[J]. Cell Mol Life Sci,2003,60:6-20.
篇7
關鍵詞: 增殖細胞核抗原;CD44;結腸直腸腫瘤;肝腫瘤/繼發性;聚合酶鏈反應
摘 要:目的 研究伴有靜脈侵襲的結直腸癌組織中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和CD44mRNA的表達及其與肝轉移的關系. 方法 采用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方法檢測31例伴有靜脈侵襲的結直腸癌組織中PCNA和CD44mR-NA的表達狀況. 結果 PCNA和CD44mRNA在結直腸癌組織中陽性表達率分別為100%和64.5%.在有肝轉移的結直腸癌組織中,PCNA和CD44mRNA的強表達率分別為94.1%和70.6%,表達強度明顯高于無肝轉移者(P
Keywords: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CD44;colorec-tal neoplasms;liver neoplasms/secondary;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and CD44mRNA in venous invasional colorectal canc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ver metastasis.METHODS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s of PCNA and CD44mRNA in31c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with liver metastasis.Theexpressions of PCNA and CD44mRNA in31cases of venous invasional colorectal cancer.RESULTS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PCNA and CD44mRNA in the colorectal cancer were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liver metastasis(P
0 引言
既往研究報道,靜脈的侵襲程度與腫瘤肝轉移的發生率和范圍呈正相關.增殖細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作為細胞增殖活性的主要指標,與惡性腫瘤的侵襲轉移與預后密切相關[1] .而細胞粘附分子與腫瘤細胞的侵襲轉移行為有關,在腫瘤的發生、發展和轉移中發揮著作用[2] .本文旨在用RT-PCR方法研究PCNA和粘附分子CD44mRNA在伴有嚴重靜脈侵襲的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并探討兩者與結直腸癌肝轉移的關系.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本院收治的伴有嚴重靜脈侵襲的結直腸癌31(男20,女11)例,年齡44~82(平均66)歲.按病理學診斷標準,結直腸癌靜脈侵襲程度分為v0~v3,選取嚴重靜脈侵襲的v3期病例作為研究對象,伴有肝轉移者17例.術后立即將腫瘤標本投入液氮,-80℃保存備用.RNA抽提試劑盒購自Gibco公司;Taq酶購自Takara公司;PCNA、CD44及β-actin的引物均由上海博亞公司合成.PCNA的上游引物序列:5’-GCCGAGATCTCAGCCATATT-3’,下游引物:5’-ATGTACTTAGAGGTACAAAT-3’;CD44上游引物序列:5’-CTTCATCCCAGTGACC-TCAG-3’,下游引物:5’-TGCCACTGTTGATCAC-TAGC-3’;β-actin上游引物:5’-CACCATGTACC-CTGGCATTG-3’,下游引物:5’-TAACGCAAC-TAAGT CATAGT-3’.預期擴增產物的大小分別為452bp,446bp和243bp.
1.2 方法 利用TRIzol試劑盒(Gibco),按操作說明提取組織總RNA.分光光度計測量RNA純度及含量,-80℃保存備用.在50μL的反應體積中加入5μg總RNA,5×反應緩沖液10μL,10mmol?L-1 dNTPs5μL,RNasin20U,oligo(dT)12-18 0.25μg,反轉錄酶(M-MLV,Gibco)200U,0.1mol?L-1 DTT0.5μL,置37℃孵育1h,65℃加熱5min終止反應.在25μL反應體積中加入cDNA0.1μg,10×PCR緩沖液2.5μL,2mmol?L-1 dNTPs2.5μL,25mmol?L-1 MgCl2 2.5μL,各引物20pmol,Taq DNA聚合酶(Takara)5U.使用PTC-100PCR儀(MJ Research)進行熱循環.循環條件:93℃1min預變性;93℃30s,56℃30s,72℃1min,35個循環;72℃延伸8min.取各擴增產物10μL,經3g?L-1 瓊脂糖凝膠電泳,溴化乙錠染色后,用UVP凝膠成像系統及Labworks軟件進行檢測和光量子強度分析,將PCNA和CD44陽性條帶的密度與β-actin條帶密度的比值作為PCNA和CD44mRNA的相對表達量.表達強度分為3級,+:占β-actin密度的1%~30%;:31%~65%;:66%~100%.
統計學處理:所有結果進行χ2 檢驗.
2 結果
2.1 PCNA和CD44mRNA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 RT-PCR方法在結直腸癌組織中分別檢測到了PCNA,CD44和β-actin基因的表達,擴增片段的大小與預期的一致(Fig1).在31例結直腸癌中均檢測到了PCNA mRNA的表達,陽性率為100%,但其表達水平在不同病例中存在差異(Fig1A).CD44mR-NA呈陽性表達者20例,陽性率為64.5%.在不同病例中,CD44mRNA的表達水平也存在差異(Fig1B).作為內對照的β-actin在不同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水平基本一致(Fig1C).
2.2 PCNA和CD44mRNA的表達與肝轉移的關系 在17例有肝轉移的病例中,PCNA mRNA強表達(,)者有16例(94.1%),顯著高于無肝轉移者(28.6%,P
圖1 略
2.3 PCNA與CD44在結直腸癌中表達之間的關系 在16例呈CD44mRNA強表達的病例中,12例同時呈PCNA mRNA強表達(75.0%);在15例CD44mRNA陰性或弱表達的病例中,PCNA mR-NA強表達者7例(46.7%),兩者間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癌細胞對靜脈的侵襲被認為是腫瘤從原發灶向肝轉移的第一步,本實驗結果也與此相符.但在臨床上,即使組織學檢查證實有靜脈侵襲的病例,不一定同時伴有肝臟的轉移.這提示,除靜脈侵襲外,一定還有其它的因素參與了結直腸癌的肝轉移過程.
既往研究表明,PCNA與腫瘤的惡性程度、血管侵犯、遠處轉移及預后顯著相關.我們觀察到,在已有靜脈侵襲的情況下,PCNA mRNA在伴有肝轉移的結直腸癌中的強陽性表達率顯著高于無肝轉移的結直腸癌,表明PCNA的強表達與結直腸癌的肝轉移呈正相關(r=0.82,P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CD44可表達于不同腫瘤組織中[3] .Bhatavdekar等[4] 發現CD44過度表達與結直腸癌的臨床分期有關,而且CD44陽性是與結直腸癌患者術后復發和總生存期有關的重要不良預后因素.進一步研究發現,CD44可使癌細胞獲得轉移能力,能夠促進癌細胞與血管內皮的粘附,加速癌細胞的轉移進程.我們觀察到,在伴有肝轉移的結直腸癌組織中,CD44mRNA的強表達率明顯高于無肝轉移者,進一步提示CD44可能在結直腸癌細胞的肝轉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CD44能否作為結直腸癌進展和轉移的獨立指標尚存在爭議.
我們還觀察到,在已有靜脈侵襲的情況下,伴有肝轉移的結直腸癌病例往往同時呈PCNA和CD44mRNA強表達,提示在結直腸癌的肝轉移、PCNA和CD44mRNA的強表達之間存在正相關性(r=0.82,P
參考文獻
[1]Choi HJ,Jung IK,Kim SS,Hong SH.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expr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alignancy potential in invasive colorectal carcinomas [J].Dis Colon Rectum,1997;40(1):51-59.
[2]Li JF,Xu GW,Lin BY.Expression of CD44in different tumor tissues and its significance [J].Zhongguo Zhongliu(Bull Chin Cancer),2000;9(9):403-405.
篇8
1、酵母菌屬于真核細胞。
2、酵母菌是一些單細胞真菌,并非系統演化分類的單元。每個細胞通常只有一個核,但也有含有兩個核或者甚至多個核。細胞核由核被膜、染色質、核仁和核基質組成。核由雙層膜包被,核膜上有許多核孔。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一、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
細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構成,磷脂雙分子層構成了細胞膜的基本支架。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質分子大都可以運動,這就使得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這對于細胞膜完成它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細胞膜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控制物質出入細胞。水分子極小,可以通過膜脂運動產生間隙。細胞需要的離子和小分子的運輸往往需要由細胞膜上的載體蛋白協助完成,并且還需消耗能量,因此細胞膜運輸的物質的種類和數量與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和數量有關,這是本身遺傳所決定的。大分子物質運輸的方式——胞吞和胞吐作用實現的基礎是細胞膜的流動性。分泌蛋白實質上可看做是胞吐的典型例子。
二、細胞質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
不同細胞功能往往不同,主要體現在細胞質中的各種細胞器上的差異。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也是相統一的。
1.線粒體與有氧呼吸
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與此功能相適應的結構有:線粒體具有雙層膜結構,外膜通透性較好,物質比較容易通過,內膜的通透性很差,能嚴格控制分子和離子通過,有利于反應的進行,內膜向內折疊形成嵴,使內膜的表面積大大增加,為酶提供了附著位點,內膜上磷脂和蛋白質的比例也比其他的膜要大。催化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階段的酶位于線粒體中,其反應也在線粒體中進行,所以線粒體是細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耗能多的細胞中,線粒體也多。線粒體的基質中含有少量的DNA,因此被稱為半自主性細胞器。
2.葉綠體與光合作用
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與此功能相適應的結構有:葉綠體具有雙層膜結構,葉綠體內膜通透性較外膜差,是細胞質和葉綠體基質間的功能屏障。葉綠體的基質中有許多由膜結構的類囊體堆疊而成的基粒,這種結構大大增加了膜的總面積,其上有豐富的光合色素,能更有效地捕獲光能,加速光反應。
其他的細胞器也同樣如此,且各細胞器之間也有一定的聯系,大家不妨自己總結,仔細體會一下“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功能與結構相統一”的觀點。
3.細胞核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
細胞核的最外層結構是核膜,一方面,核膜構成了核、質之間的天然選擇性屏障,將細胞分成核與質兩大結構與功能區域;另一方面,核膜并不是完全封閉的,而是具有核孔,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主要通過核孔進行。
(1)細胞核與遺傳
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主要場所。細胞核中最主要的結構是染色質,染色質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而DNA又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通過復制傳給子代,保證了遺傳信息的穩定性。
(2)細胞核與代謝
細胞核是細胞代謝的控制中心。細胞代謝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合成受DNA控制,DNA通過表達,把其中的遺傳信息以蛋白質的形式體現性狀。所以說細胞核是細胞代謝的控制中心。
篇10
1 病例資料
患者,男,61歲。因發熱、頭痛、牙齦出血20+天,右上腹痛10+天于2011年4月12日入院。曾在院外查血白細胞增高、超聲顯示膽囊結石,按“結石性膽囊炎”治療1周無效。入院查體:體溫38℃。慢性病容。皮膚、鞏膜無黃染。兩側頜下、頸部、腹股溝觸及0.5cm×0.5cm大小淋巴結,質韌,活動度可,頸部、頜下淋巴結壓痛。口腔黏膜無潰瘍,右上第二三磨牙間、右下第三磨牙牙齦滲血,無溢膿。腹平軟,劍突下壓痛,莫非征陽性,無反跳痛,未觸及包塊;肝、脾未觸及。門診檢查:AST 112U/L、ALT 189U/L、ALB 34g/L、TBIL 19μmol/L、ALP 121U/L、rGT 614U/L、尿酸518μmol/L、肌酐141μmol/L。初步診斷:(1)病毒性肝炎急性無黃疸型肝炎(病因不詳)?(2)結石性膽囊炎?(3)牙齦炎?(4)淋巴結炎?入院后查:抗-HAV-IgM陽性,乙肝五項及抗-HCV均為陰性。WBC 137.2×109/L、淋巴細胞計數9.6×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103.3×109/L。手工分類:幼稚細胞0.62,N 0.2,L 0.18。PLT 35×109/L, RBC 3.3×1012/L,K+ 2.92mmol/L,Na+ 135mmol/L,UA 476μmol/L,CREA 82μmol/L。PT 15s。血沉40mm/h。結核抗體陽性。彩超示肝脾體積大,膽囊結石。骨髓檢查:單核細胞97.5%(原始34.5%、幼稚62%、成熟1%),明顯異常增加,主要為原單,幼單,細胞體積較大,胞漿豐富,部分胞漿內含有空泡,空泡內特異顆粒細小,少部分細胞漿內含有棒狀小體,細胞核染色質粗大,核仁不明顯。有核細胞增生活躍,粒:紅為1:1。粒系統占0.5%,明顯受抑制。紅系統占0.5%,成熟紅細胞著色較深,細胞體積稍大。淋巴細胞核漿比例正常。未見寄生蟲。骨髓診斷: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M5)。明確診斷:(1)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2)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3)結石性膽囊炎;(4)電解質紊亂。給予保肝、抗炎等對癥治療4天,病情無緩解自動出院。
2 討論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HAV是一種單股線狀正鏈RNA病毒,歸屬于小RNA病毒科中的肝病毒屬。甲型肝炎是一種有自限病程的急性傳染病,除了少數特別嚴重的爆發型病例外,其他所有病例預后良好。甲型肝炎引起并發癥較少見。據文獻報道,部分病例可有關節酸痛、皮疹、出血傾向和心律失常等,較少見的并發癥有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視神經炎、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和溶血性貧血等[1]。該患者起病急,發熱,血清ALT、AST顯著升高,血清抗-HAV-IgM陽性,既往無肝炎病史,故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明確。本例有發熱、出血、血象見白系進行性異常升高,骨髓檢查顯示單核細胞97.5%(原始34.5%、幼稚62%、成熟1%),明顯異常增加,主要為原單,幼單,細胞體積較大,胞漿豐富,部分胞漿內含有空泡,空泡內特異顆粒細小,少部分細胞漿內含有棒狀小體,細胞核染色質粗大,核仁不明顯。有核細胞增生活躍,粒:紅為1:1。粒系統占0.5%,明顯受抑制。紅系統占0.5%,成熟紅細胞著色較深,細胞體積稍大。淋巴細胞核漿比例正常。未見寄生蟲。所見考慮為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故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診斷明確。白血病是一組異質性惡性克隆性疾病,系造血干細胞或祖細胞突變引起的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國際常用的法美英(FAB)分類法將急性白血病(AL)分成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而AML分M0至M7共8型,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為M5。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其發生與機體的內外因素有密切關系。外環境包括環境、年齡、物理、化學、病毒、遺傳等諸多因素有關[2]。甲型肝炎與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的發病有無關聯尚不清楚。HAV是否是致病因素之一,值得注意,有待積累更多的資料并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