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細胞范文

時間:2023-03-22 06:57: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真核細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細胞壁上的差異

原核細胞細胞壁的成分主要是肽聚糖和胞壁酸,還有脂多糖、脂蛋白等成分。細胞壁除對細胞有保護作用外,還對物質交換起部分調節作用,其成分還與抗原性、致病性等方面有關。真核細胞中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植物細胞的細胞壁成分主要是纖維素和果膠,起支持和保護作用。

2.細胞核與染色體水平

原核生物的特征是體積較小,直徑由0.2~10μm,進化地位較原始,現存資料可以證明真核細胞是由原核細胞進化而來。代表性的原核生物有:細菌、藍藻、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等。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最本質的區別就是看有沒有成型的細胞核,原核細胞沒有核膜將它的遺傳物質與細胞質分隔開,沒有核膜、沒有核仁、沒有固定形態、結構也較簡單,其遺傳信息量小,遺傳信息的載體是的雙鏈環狀DNA分子,沒有與組蛋白結合,不構成染色體(有的原核生物在其主基因組外還有更小的能進出細胞的質粒DNA)。真核細胞具有雙層膜結構的核膜將細胞內部分成細胞核與細胞質兩部分,核膜上有核孔,核內有核仁,其絕大多數遺傳物質就分布在細胞核內,雙層核膜的出現為遺傳物質結構的演化提供了良好的微環境,使高度復雜的遺傳裝置相對獨立起來,也使基因的表達具有嚴格的區域性。真核細胞遺傳信息的載體DNA與原核細胞的DNA相比,其結構與數量都有變化。數量由幾千發展到幾萬甚至十萬以上;結構為線狀,線狀的DNA分子能與多種組蛋白結合,形成直徑10nm的核小體結構,然后再以核小體為結構單位高度螺旋盤繞形成復雜的染色體或染色質。

3.細胞器水平

細胞器存在于細胞膜以內核膜以外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功能。原核細胞只具有一種細胞器—核糖體。真核細胞除核糖體外,還有具有雙層膜結構的細胞器:線粒體、葉綠體(植物細胞);單層膜結構的細胞器:高爾集體、內質網、溶酶體、液泡(植物細胞)和沒有膜結構的細胞器—中心體,它們分散在細胞質中,每種細胞器都有各自的結構和功能,他們之間協調配合來完成物質的代謝。如分泌蛋白的合成,首先要在核糖體上合成肽鏈,然后運到內質網中進行加工,再運到高爾基體上進行再加工,最后釋放到細胞外,在整個過程中涉及到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和提供能量的線粒體四種細胞器。二者雖然都有核糖體,但核糖體的化學組成和形態結構上有明顯的區別。真核細胞核糖體的沉降系數為80S型,由60S和40S大小兩個亞基組成;原核細胞核糖體的沉降系數為70S型,由50S和30S大小兩個亞基組成。

真核細胞中的線粒體,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組,能完成自己DNA的復制及部分蛋白質的合成,其內膜上有與氧化磷酸化相關的電子傳遞鏈,為細胞的代謝活動提供能量。原核細胞功能上與線粒體相當的結構是質膜和由質膜內折形成的結構,但后者沒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組。真核細胞的葉綠體,也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組和合成系統。有些原核生物雖然也具有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膜結構稱之為類囊體,但未被雙層膜包裹,不形成葉綠體。

4.基因結構及其表達上的差異

基因結構及其表達在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

原核細胞DNA含量有限又要保證生命活動必要數量的基因,就必須充分利用僅有的DNA來存儲遺傳信息,所以其基因簡潔而有效,無多余序列。當基因表達時,轉錄形成的mRNA直接與核糖體結合開始翻譯蛋白質,即原核細胞是轉錄與翻譯同時進行的。

真核細胞DNA含量遠遠大于原核細胞,充分的遺傳物質使它形成一些特殊的基因結構,如重復序列、內含子、假基因等。其中內含子是基因中不編碼蛋白質的序列與外顯子相間形成結構基因,正是因為它的存在,真核細胞的基因在表達過程中,出現轉錄后對mRNA進行加工的過程,即將基因中內含子所轉錄的RN段剪切掉形成mRNA。真核細胞的DNA存在于細胞核中,而翻譯所需的核糖體在細胞質中,所以細胞核中的基因在細胞核中轉錄后,形成mRNA從細胞核中出來進入到細胞質中與核糖體結合翻譯出相應的蛋白質,即真核細胞基因的轉錄和翻譯不像原核細胞那樣同時進行而是分開進行的,轉錄在細胞核中,翻譯在細胞質中。這些結構上的特點,促成真核細胞能在轉錄前水平、轉錄水平、轉錄后水平、翻譯水平及翻譯后水平對基因的表達進行多種層次上的調控。原核細胞的調控方式比較簡單使其能適應多種不利環境,進行快速調節。而真核細胞基因表達的復雜性及多層次性能夠保證遺傳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穩定性。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除上述差異外,還有以下差異:真核細胞有內膜系統,原核細胞無;真核細胞有細胞骨架,原核細胞無;真核細胞的分裂有細胞周期,原核細胞無;真核細胞主要進行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原核細胞無等。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除有差異外,也有相同的地方,如都有細胞膜結構,細胞質結構,翻譯共用一套密碼子等。

在學習過程中易出現的錯誤:

(1)把病毒當成原核生物。因為它們沒有細胞結構,所以既不是原核細胞也不是真核細胞。

篇2

【摘要】

目的: 構建重組載體pcDNAλ并在COS7細胞分泌表達雞Igλ輕鏈, 制備抗雞Igλ輕鏈的單克隆抗體(mAb)。方法: PCR擴增帶有信號肽的雞Igλ輕鏈基因, 限制性酶切消化后, 定向克隆于真核表達載體pcDNA3, 構建具有6×His標簽、 分泌表達的重組載體pcDNAλ。重組載體轉染COS7細胞后, SDSPAGE分析真核表達載體pcDNAλ在COS7細胞的分泌表達。用2×106個雛雞B淋巴細胞免疫BALB/c小鼠, 取脾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 分別采用細胞免疫熒光和間接ELISA篩選陽性雜交瘤克隆。結果: 成功構建分泌表達雞Igλ輕鏈的重組載體, SDSPAGE分析表明在COS7細胞上清有目的蛋白的分泌表達。雜交瘤細胞經篩選與鑒定, 獲得2株分泌抗雞Igλ輕鏈mAb的雜交瘤細胞株, Western blot檢測到該mAb對重組雞Igλ輕鏈的反應性。結論: 構建了重組表達載體pcDNAλ并在COS7細胞上清分泌表達了重組雞Igλ輕鏈。并用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成功篩選出抗雞Igλ輕鏈mAb。為深入研究雞Igλ輕鏈的結構與功能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雞Igλ輕鏈 pcDNA λ COS7細胞 真核分泌表達 單克隆抗體

[Abstract] AIM: To construct the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for chicken Igλ light chain, to express it on COS7 cells and to prepare the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chicken Igλ. METHODS: The cDNA of chicken Igλ light chain with signal peptide sequence was amplified and then inserted into eu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pcDNA3 after double enzyme cutting. The constructed recombinant vector was transfected into COS7 cells by lipofectamin and the secretable eukaryotic expression of chicken Igλ light chain was verified by Western blot. The 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s) against chicken Igλ light chain were prepared by immunizing BALB/c mice with 2×106 chicken B cells and by cell fusion technology. RESULTS: The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Western blot demonstrated that chicken Igλ light chain existed in the cultural supernatant. The hybridoma lines secreting antiIgλ mAbs were screened by indirect ELISA. The specific reactivity between antiIgλ mAbs and recombinant chicken Igλ light chain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CONCLUSION: The secreted recombinant chicken Igλ light chain and antiIgλ mAbs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functions of chicken Igλ.

[Keywords]chicken Igλ light chain; pcDNAλ; COS7 cell; secretable expression; monoclonal antibody

禽類擁有特殊的抗體基因結構、 獨有的免疫器官和相對保守的抗體基因類別, 已經成為研究抗體產生和免疫系統發生發育的重要模式生物[1]。法氏囊是雞特有的中樞免疫器官, 雞抗體基因數量少且結構簡單, 抗體多樣性機制與哺乳動物及人類有根本性差異[2]。輕鏈作為抗體和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的重要組分, 在抗原識別、 B細胞分化和免疫防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3-5]。已經發現約95%的雞免疫球蛋白屬于λ型。研究雞Igλ輕鏈對于全面認識雞的抗體基因以及免疫系統發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本研究中通過構建真核表達的重組載體pcDNAλ, 實現重組雞Igλ輕鏈在COS7細胞的分泌表達。利用雜交瘤技術制備了抗雞Igλ輕鏈mAb, 為進一步研究雞抗體輕鏈的結構和功能奠定了基礎。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重組質粒pGEMλ由河南省動物免疫學重點實驗室構建[6]。真核表達載體pcDNA3(Invitrogen公司)、 COS7細胞株(中科院上海細胞生物所)、 脂質體LipofectamineTM2000(Invitrogen公司)、 質粒提取試劑盒(Qiagen公司)、 限制酶、 T4連接酶、 DNA聚合酶(購自TaKaRa公司)。DMEM培養基、 RPMI1640細胞培養基, HAT、 HT培養基, PEG4000, 胎牛血清均為Gibco產品。NS0瘤細胞由英國國家動物健康研究院惠贈。BALB/c純系雄性小鼠購自鄭州大學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 鼠齡6~8周, 體質量18~22 g用于動物免疫和制備飼養細胞。

1.2 方法

1.2.1 分泌型真核表達重組載體pcDNAλ的構建 以已構建的重組質粒pGEMλ為模板, PCR擴增雞Igλ cDNA并引入Hind III和Xhol I酶切位點。用于擴增的引物: A1 5′CAGAAGCTTAGCTGCTGGGATTC3′, A2 5′TCTCTCGAGTTAATGATGATGGTGGTGATGGCACTCGGACCT3′。PCR擴增反應體系為: cDNA 1 μL、 Premix Ex TaqTM 25 μL、 上游引物1 μL、 下游引物1 μL、 ddw 22 μL。PCR反應參數: 94℃, 預變性2 min; 94℃ 30 s, 60℃ 30 s, 72℃ 90 s, 30個循環, 72℃保持10 min。10 g/L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PCR擴增產物。Hind III和Xhol I酶切λcDNA和pcDNA3質粒, 將λcDNA定向克隆于表達載體, 構建重組表達載體pcDNAλ, 轉化感受態大腸桿菌JM109, 轉移至含有氨芐的固體平板培養基上培養, 37℃條件下培養12~16 h后挑取單個菌落PCR擴增, 并進一步經酶切鑒定和測序驗證后提取超純質粒用于真核細胞轉染。

1.2.2 轉染COS7細胞 COS7細胞用含100 mL/L FBS的DMEM培養基培養于細胞培養板上, 轉染前24 h細胞傳代, 培養至細胞單層達80%時, 用脂質體LipofectamineTM2000(Invitrogen)介導轉染(按操作說明進行)。

1.2.3 分泌蛋白的純化和SDSPAGE 電泳分析 轉染后72 h收集COS7細胞培養上清用NiNAT Spin Column親和層析柱純化。純化的重組蛋白用120 g/L分離膠進行SDSPAGE電泳分析。

1.2.4 抗雞Igλ輕鏈mAb制備 ①免疫小鼠: 取3周齡雛雞法氏囊組織, 研磨, 無菌獲取B淋巴細胞, 用2×106個細胞免疫8周齡BALB/c小鼠, 每只劑量0.3 mL頸背部皮下多點注射。共免疫3次, 每次間隔1~2周。最后一次免疫后10 d斷尾采血分離血清, 用間接ELISA檢測血清效價。最后一次加強免疫后4周, 尾靜脈和腹腔注射5×106 B淋巴細胞超強免疫, 3 d后進行細胞融合。②細胞融合: 無菌取免疫鼠脾臟, 將分離的脾細胞與NS0骨髓瘤細胞按10∶1的比例在預熱的500 mL/L PEG2000作用下融合。融合細胞加到含飼養細胞的96孔細胞培養板上, 置于HAT選擇培養基中, 37℃ 50 mL/L CO2培養箱中培養。③陽性雜交瘤的篩選與克隆: 融合后第8天分別用間接ELISA和細胞免疫熒光法對細胞生長孔上清進行抗體檢測。用重組雞Igλ輕鏈包被ELISA反應板, 與細胞培養上清作用后再加入羊抗鼠IgG, TMB顯色。酶聯免疫檢測儀記錄450 nm讀值。細胞免疫熒光法(IFA) 制備B淋巴細胞懸液并調整細胞密度為1×109個細胞/L。細胞與待測上清及滅活兔血清作用, 充分洗滌, 加入FITC 抗鼠IgG二抗, 熒光顯微鏡觀察。分別以未免疫小鼠血清、 免疫小鼠血清為陰性、 陽性對照。檢測的抗體陽性孔進行連續3次有限稀釋克隆化,陽性克隆的檢測值高且細胞狀態良好者即為篩選的單克隆細胞株。④Western blot檢測mAb與重組雞Igλ輕鏈反應的特異性: 將純化的雞Igλ蛋白經SDSPAGE分離, 轉移到硝酸纖維素膜上, 用篩選的mAb對Igλ蛋白進行雜交試驗, 鑒定mAb與Igλ蛋白反應的特異性。

2 結果

2.1 重組表達載體pcDNA3λ的構建 PCR擴增λcDNA并引入Hind III和Xhol I酶切位點。Hind III和Xhol I雙酶切的λcDNA和pcDNA3載體經連接轉化后, 提取質粒進行雙酶切鑒定, 切出約700 bp DNA條帶, 證明目的基因已經插入該載體中(圖1), DNA測序結果表明插入片段為插入方向正確的目的基因, 且讀碼框正確。

圖1 表達載體pcDNAλ的酶切鑒定(略)

Fig 1 Restriction enzyme analysis of expression vector pcDNAλ

1: pcDNAλ was digested by Hind III; 2: pcDNAλ was digested by Hind III and Xhol I; 3: DNA marker.

2.2 細胞轉染及重組蛋白的SDSPAGE電泳分析 COS7細胞培養達到80%融合時, 用脂質體LipofectamineTM2000將表達載體pcDNAλ和空質粒pcDNA3轉染COS7細胞, 37℃、 50 mL/L CO2孵育箱內培養72 h。收集細胞培養上清用NiNTA spin column親合柱層析純化分泌蛋白, 純化的重組蛋白用120 g/L分離膠進行SDSPAGE 電泳。pcDNAλ轉染的COS7細胞培養上清有重組蛋白Igλ分泌表達, 在Mr約23000位置有明顯的蛋白表達條帶(圖2)。

圖2 分泌型重組雞Igλ的SDSPAGE電泳分析(略)

Fig 2 SDSPAGE analysis of the secreted chicken Igλ

1: Supernatant of COS7 cells transfected with pcDNAλ; 2: Recombinant chicken Igλ after purification by NiNTA spin column; 3: Protein molecular weigh marker.

2.3 mAb與B細胞反應的特異性 IFA鑒定mAb與B細胞反應的特異性。mAb作用后, B細胞有明顯的熒光, 陰性對照則沒有熒光出現(圖3)。

圖3 IFA檢測mAb與雞B細胞反應特異性(略)

Fig 3 Detection of chicken B cells reaction with mAb by IFA

A: Chicken B cells reacted with mAb; B: Chicken B cells reacted with negative mAb control; C: Chicken B cells under light microscope.

2.4 mAb與雞Igλ反應的特異性 (1)間接ELISA: 重組雞Igλ蛋白包被ELISA反應板, 與mAb進行間接ELISA反應, 鑒定mAb與雞Igλ反應的特異性。以mAb的最大稀釋倍數作為mAb的間接ELISA效價和工作濃度。1 mg/L的Igλ蛋白包被反應板測定的雜交瘤上清的間接ELISA效價: E9、 3F3分別為1∶512和1∶128。 (2)Western blot: 雞Igλ蛋白經SDSPAGE分離, 轉移到硝酸纖維素膜, 分別用mAb E9和3F3對Igλ蛋白進行雜交試驗, 鑒定mAb與Igλ蛋白反應的特異性。顯示的陽性雜交條帶說明mAb與重組蛋白Igλ能特異性反應(圖4)。

圖4 重組雞Igλ與抗雞Igλ mAb Western blot(略)

Fig 4 Western blot analysis of the secreted chicken Igλ reaction with mAb

1: The culture supernatant of COS7 cells transfected with pcDNAλ; 2: Recombinant chicken Igλ after purification by NiNTA spin column; 3: Reactivity of Recombinant chicken Igλ with mAb E9; 4: Reactivity of Recombinant chicken Igλ with mAb 3F3.

3 討論

分泌蛋白的合成通常起始于細胞質基質中的游離核糖體, 在N端信號肽引導下進入內質網繼續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修飾, 最后經由高爾基體的囊泡運輸轉移至細胞膜外。雞Igλ輕鏈為分泌蛋白, N端具有21個氨基酸組成的信號肽[7]。本研究中采用PCR技術擴增出帶有信號肽序列的雞Igλ輕鏈基因, 限制性酶切消化后, 定向克隆于真核表達載體pcDNA3, 成功構建帶有6×His標簽、 分泌表達的重組載體pcDNAλ。重組載體轉染COS7細胞, 收集細胞上清進行NiNTA親合柱層析純化分泌蛋白, SDSPAGE電泳分析表明有目的蛋白的分泌表達。重組表達載體所具有的6組氨酸標記物序列編碼的6組氨酸標記物親合性好, 便于重組蛋白的分離純化。

Igλ輕鏈是雞B細胞表面分子膜免疫球蛋白(mIg)的重要組分, 在制備抗體時, 我們分別嘗試用雞法氏囊B細胞和可溶性抗原(重組雞Igλ)免疫小鼠, 并且從抗原劑量、 接種途徑、 間隔時間以及是否加入佐劑等幾方面進行了條件優化。免疫效價測定結果表明, 用2×106個細胞免疫小鼠, 首免和二免間隔1周時間, 小鼠免疫效價雖然比加佐劑的可溶性抗原低, 但抗體特異性高, 雜交瘤篩選效果更好, 說明用全細胞免疫小鼠制備針對膜表面分子的mAb具有一定優勢。

我們分別采用細胞免疫熒光、 間接ELISA和蛋白質印跡技術對陽性雜交瘤進行篩選和鑒定, 三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提高了篩選效果, 尤其是蛋白質印跡綜合了電泳的高分辨率和免疫探測技術的靈敏性和專一性的優點, 在特異蛋白質檢測方面已得到廣泛的應用, 對鑒定mAb的特異性更為適用[8]。

參考文獻

[1] Sayegh CE, Drury G, Ratcliffe MJH. Efficient antibody persification by gene conversion in vivo in the absence of selection for V(D)Jencoded determinants[J]. EMBO J, 1999, 18(22): 6319-6328.

[2] 張 紅, 劉鈞珂, 張改平, 等. 雞免疫球蛋白基因結構與抗體多樣性產生的分子機制[J]. 河南農業科學, 2007, 2: 102-104.

[3] Conlon TM, Meyer KB. Cloning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ation of avian transcription factor E2A[J]. BMC Immunol, 2004, 5: 11-18.

[4] Rosnet O, BlancoBetancourt C, Grivel K, et al. Binding of free immunoglobulin light chains to VpreB3 inhibits their maturation and secretion in Chicken B cells[J]. J Biol Chem, 2004, 279(11): 10228-10236.

[5] Fang T, Smith BP, Roman CAJ. Coventional and surrogate light chains differentially regulate Igμ and Dμ heavy chain maturation and surface expression[J]. J Immunol, 2001, 167(7): 3846-3857.

[6] 宋海濤, 張 紅, 王 麗, 等. 法氏囊B細胞λ輕鏈基因編碼蛋白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J]. 河南農業科學, 2007, 3: 109-111.

篇3

一位長者講過這么一個故事:有一個人非常幸運地獲得了一顆美麗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幸福,因為在那顆珍珠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斑點。他想若能擁有一塊沒有斑點的珍珠那該多好啊!

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珍珠的表層,可是斑點還在。他不斷地削掉了一層又一層,直到最后,那個斑點沒有了,而珍珠也不復存在。那個人痛心不已,并由此一病不起。在臨終前,他無比懊悔地對家人說:“若當時我不去計較那一個斑點,現在我手里還會攥著一顆美麗的珍珠呵。”

每想到這個故事,就會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兒。有一段時間,我幾乎每天傍晚都要去看田野的景致。經常會看到一對頭發斑白的老人,依偎在路邊的一條長椅上眺望遠方。他倆總是靜靜地坐著,而面孔則始終掛著一種祥和的微笑,宛如一尊神態安詳的雕塑。

有一天,我好奇地走到他倆近前,輕聲地招呼道:“你們也喜歡看田野嗎?”

篇4

關鍵詞:癲癇;大針手法;督脈;海馬;核轉錄因子-κB

中圖分類號:R742.1 R2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4.045

文章編號:1672-1349(2014)04-0471-04

Effects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Expression in Hippocampal Nerve Cells of Epileptic Rats through Dazhen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on Du Meridian

Ni Wenjie,Zhao Lixin,Duan Shuqin,et alShanx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iyuan 03001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 expression in hippocampal nerve cells of epileptic rats through dazhen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on Du Meridian,then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nti-epilepsy through dazhen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on Du Meridian,provide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epilepsy.Methods Thirty health rats were randomly and enenly divided into blank control group(group A),epilepsy model group(group B),dazhen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group(group C),Lithium chloride and pilocarpine were injected the rats’ enterocoelias of group B and group C,induce status epilepticus(SE) model.The rats’ behavior changes were observed.Equal dose of normal saline were injected the rats’ enterocoelia of group A.Any treatment was not given to group A,dazhen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was applied at points of Du Meridian :Fengfu,Dazhui,Taodao,Wuming,Shenzhu,once a day,20 minutes every time,treatment for 14 days.The pathologic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hippocampal nerve cell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 by using HE staining.The expression of NF-κB P65 in hippocampal nerve cells of the epileptic rats were observ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Results The status epilepticus were induced in group B and group C,one rat dead in two groups.The rats in group B had obvious pathological morphological changes,the pathological morphological change in group C had obvious improvement. There was no obvious pathologic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group A.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The expression of NF-κB P65 was(13.95±6.99) in group A,(28.75±8.80) in group B,(19.25±8.60) in group paring each two groups,the difference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epilepsy;dazhen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Du meridian;nucler factor-kappaB

癲癇(Epilepsy)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腦部興奮性過高以致某些神經元突然過度異常放電,導致腦部功能短暫異常,臨床表現為陣發性意識改變或喪失,同時可有陣發性抽搐、感覺異常、特殊感覺現象或行為障礙的一種慢性臨床綜合征。持續而頻繁的癲癇發作可導致大腦神經元細胞的凋亡,本病長期反復發作,不僅使患者軀體遭受痛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精神及社會心理障礙,在智能及人格方面均受到損害。

許多實驗研究發現,在癲癇發病中,核轉錄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作為轉錄因子參與了急性炎癥過程,作為細胞因子參與了神經興奮和/或神經膠質瘢痕的形成。因此,本實驗研究NF-κB在癲癇大鼠海馬中的表達,進而研究大針手法對癲癇大鼠神經NF-κB表達的調節作用,對針刺治療癲癇的作用機制進行研究,為針灸臨床治療癲癇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動物 Wistar大鼠30只,體重200 g~250 g,雌雄各半,由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心實驗室提供,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號:SCXK(晉)2010-0002,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號:SYXK(晉)2010-0002,實驗動物合格證號:0000014,室溫22 ℃~26 ℃室內,濕度70%,分籠喂養。

1.2 試劑與儀器 氯化鋰(Lithium chloride,美國Sigma公司),毛果蕓香堿(匹魯卡品,Pilocarpine hydrochloride,美國Sigma公司),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天津市化學試劑研究所),兔抗NF-κB多克隆抗體(sc-372,美國Santa Cruz公司),山羊抗兔IgG (sp-9001,北京中杉金橋),DAB顯色試劑盒(ZLI-9032,北京中杉金橋公司),切片機(德國萊卡RM2015),離心機(北京離心機廠LDZ5-2型),電子天平(瑞士METTER AE100型),移液器(德國EPPENDORF),干燥箱(日本三洋MIR-153型),低溫冰箱(日本三洋MDF-382E型),恒溫水浴箱(江蘇太倉醫用儀器廠DSHZ-300型),醫用微波爐(浙江臨安愛迪儀器廠YWY781B型),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 BX51T-PHD-J11),計算機圖像處理系統CMOS(日本OLYMPUS公司),多功能真彩色細胞圖像分析管理系統(美國Media Cybernetics 公司Image-Pro Plus)。

1.3 實驗方法

1.3.1 動物分組及模型制作 30只大鼠隨機分為3組:空白對照組(Α組)、癲癇模型組(Β組)、大針手法組(C組),每組10只,雌雄各半。Α組:腹腔注射同等容量的生理鹽水代替氯化鋰和匹魯卡品;Β組:腹腔注射氯化鋰3 mmol/kg,24 h后腹腔注射匹魯卡品30 mg/kg,分3次注射,每次間隔10 min,直至出現無間歇的癲癇持續狀態;C組:腹腔注射氯化鋰3 mmol/kg,24 h后腹腔注射匹魯卡品30 mg/kg,分3次注射,每次間隔10 min,直至出現無間歇的癲癇持續狀態。

參考Racine分級標準(0級~V級):0 級,正常;Ⅰ級,濕狗樣顫動,面肌痙攣,如眨眼、動須、節律性咀嚼等;Ⅱ級,節律性點頭; Ⅲ級,前肢陣攣;Ⅳ級,站立伴雙側前肢陣攣; Ⅴ級,跌倒失平衡,四肢抽動。B組、C組大鼠誘導出Ⅳ級~Ⅴ級癲癇持續狀態(SE)且SE發作持續1 h視為造模成功,SE發作持續1 h后,予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00 mg/kg)終止發作,若注射水合氯醛30 min后未終止發作,予150 mg/kg重復注射,直至終止發作(以3次為最高限)。記錄大鼠行為學變化。

1.3.2 治療方法 Α組、Β組不做任何治療;C組用1寸不銹鋼針,針刺大鼠督脈穴:風府、大椎、陶道、無名(2~3胸椎棘突之間)、身柱(取穴參照《實驗針灸學》中大鼠的穴位),每日1次,每次20 min,中間行針1次,平補平瀉,治療14 d。

1.3.3 海馬取材 針刺14 d后,第15天時對大鼠腦組織進行取材。各組大鼠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每只1 mL,過度麻醉,迅速剪開胸腹腔,暴露心臟肝臟,先經左心室快速灌注4 ℃生理鹽水300 mL(灌注針由左心室進針穿入主動脈,止血鉗固定,剪破右心耳,快速灌注生理鹽水300 mL),后接含4%多聚甲醛的磷酸鹽緩沖生理鹽水(PBS,0.1 mol/L,pH=7.4)300 mL,先快后慢,灌注固定,大鼠迅速出現四肢顫動,頸部變硬,尾部變硬伸直,待大鼠全身僵硬后,迅速斷頭開顱取腦,將修整后的腦組織置于4%多聚甲醛中,4 ℃冰箱保存。24 h后,將大鼠腦組織移入含20%蔗糖的0.1 mol PB溶液(磷酸鹽緩沖液,pH=7.4,4 ℃)中至沉底。待腦組織下沉后,每個大腦半球于背側海馬最大斷面處,切取3 mm厚的組織,制成石蠟包塊,再做冠狀切片,厚度為4 μm(冰凍切片機切取),每只大鼠切取4張切片,貼于經明膠處理過的載玻片上。

1.3.4 HE染色 石蠟切片經常規脫蠟入水后,在蘇木素溶液浸染10 min,1%鹽酸酒精分色3 s~5 s(當深藍紫色變為淡粉色則中止);氨水反藍5 min(由淡粉紅色變為淡藍色),自來水沖洗,終止反應,鏡下觀察,細胞核清晰染色呈藍紫色,細胞漿及其他背景基本無色即可。伊紅溶液染色5 min,自來水沖洗,鏡下觀察,細胞漿呈紅色,細胞核藍色即可。隨后經梯度乙醇脫水(從低濃度到高濃度,70%乙醇,80%乙醇,90%乙醇,100%乙醇,每級5 min),每次2 min,二甲苯透明2次,每次10 min,最后用中性樹膠封片。光鏡下觀察大鼠海馬神經元形態學改變。

1.3.5 免疫組化染色 切片常規脫蠟至水,3%雙氧水室溫下作用10 min后,以蒸餾水沖洗3次,每次30 s,滴加復合消化液,室溫下作用10 min,以蒸餾水沖洗3次,每次30 s,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閉液室溫20 min,甩去多余液體,吸水紙吸取多余水分,滴加兔抗鼠NF-κB多克隆抗體(1∶50),4 ℃過夜;取出后自然復溫30 min,PBS(pH7.4)沖洗3次,每次5 min;滴加生物素標記山羊抗兔IgG(1∶100),37 ℃孵育20 min,PBS(pH7.4)沖洗3次,每次3 min;滴加辣根酶標記鏈霉卵白素工作液(1∶100),37 ℃孵育20 min,PBS(pH7.4)沖洗3次,每次3 min;DAB顯色:使用DAB顯色試劑盒內AB試劑各一滴,混合后加至切片。室溫下顯色,鏡下控制反應時間, 約5 min~20 min。然后用蒸餾水充分沖洗。蘇木素復染。乙醇梯度脫水(70%乙醇,80%乙醇,90%乙醇,100%乙醇,每級5 min)。二甲苯透明5 min,中性樹膠封片,晾干即可。每張切片測5個視野,以人機交互方式,由計算機計算出每個視野的NF-κB P65陽性細胞數及平均光密度,取其平均值。計算機圖像處理系統由CMOS及多功能真彩色細胞圖像分析管理系統組成。

1.3.6 主要觀察指標 各組大鼠造模過程中行為學變化;各組大鼠海馬神經細胞病理改變;各組大鼠海馬神經NF-κB P65表達的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 統計軟件對NF-κB P65陽性細胞數進行統計學分析。實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 果

2.1 各組大鼠行為學觀察 A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鹽水后,行為活動無異常,無死亡。B組和C組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鋰(3 mmol/kg)后,所有大鼠行為活動均無異常,24 h后,腹腔注射匹魯卡品(30 mg/kg,分3次注射,每次間隔10 min)2次或3次后,2 min~15 min內,大鼠逐漸出現外周膽堿能反應:立毛、流涎、顫抖、流血淚,同時或先后出現刻板行為:凝視不動、咀嚼、吸鼻或探索行為、濕狗樣震顫、反復頭頸上仰,隨后出現眨眼、面肌痙攣、點頭,口吐白沫,嘴唇、四肢皮膚發紺,甚至大小便失禁,最后出現反復雙側前肢陣攣伴直立、跌倒或翻轉,部分動物出現四肢強直-陣攣發作。開始發作尚不頻繁,隨著時間延長,發作頻率增高,全部達到Ⅳ級~Ⅴ級癲癇持續狀態。SE狀態1 h后,B組和C組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00 mg/kg)終止發作。終止發作后,B組死亡1只,存活率90%,C組死亡1只,存活率90%,A組存活率100%。B組與A組存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C組與A組存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各組大鼠海馬神經細胞的病理改變 經HE染色后,光鏡下觀察海馬組織病理改變: A組海馬CA1區神經元結構正常,排列整齊,形態完整,細胞核圓或橢圓形,規則,核膜清楚完整,染色質分布均勻,胞質內可見尼氏小體,核仁清晰可見。

B組海馬CA1區神經元排列不整齊,正常神經元數量顯著減少,細胞間隙增大,部分神經元形態不完整,核膜結構不清楚,細胞核開始出現固縮,核仁不明顯,胞漿濃縮深染,呈空泡樣變,大部分細胞尼氏體消失,還可見變性壞死的神經細胞。

C組海馬CA1區神經元排列較整齊,接近正常,正常結構的神經元較多,大部分神經元細胞核、核膜結構清楚,少部分細胞尼氏體消失或胞漿濃縮深染,變性或壞死的細胞較少,損傷程度較癲癇模型組輕。

2.3 各組大鼠海馬NF-κB P65陽性細胞數的表達 免疫組化結果:A組大鼠海馬CA1區,棕黃色的NF-κB P65陽性反應物在胞漿、胞核染色非常弱,且幾乎都分布于胞漿中,胞核中的陽性物質很少甚至沒有。

B組大鼠海馬CA1區可見很多NF-κB P65陽性細胞表達,神經元細胞核、胞漿內棕黃色的NF-κB P65的陽性反應物染色較正常組明顯加深,多呈團塊狀分布,且胞核內染色較胞漿深。

C組大鼠海馬CA1區可見較少NF-κB P65陽性表達細胞,NF-κB P65陽性反應物在胞核、胞漿棕黃色染色非常淺,在胞核內的棕黃色染色較癲癇模型組染色淺,接近空白對照組,未見棕黃色染色團塊狀分布。詳見表2。

3 討 論

目前,對癲癇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在治療癲癇方面,所有的抗癲癇化學藥物都有不良反應。因此,探尋防治癲癇的新途徑、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針灸治療癲癇早在《內經》中就有記載,也是現在臨床上較為有效的辦法。針灸治療癲癇選穴多樣,但總的是以任、督穴位為多。彭光超[1]取穴鳩尾、筋縮、腰奇、間使、豐隆,痰熱較盛加太淵;肝熱加太沖;體弱加足三里,痊愈34例,顯效10例,好轉4例,無效6例。張智龍[2]用意氣行針法治療癲癇35例,取絲竹空、三陰交、太沖、陰陵泉、陽陵泉、豐隆、內關(均雙側)、鳩尾、關元,從頭到足依次取穴,針絲竹空得氣后密切注意守氣勿失,拇指向前捻轉180°,緊捏針柄不動,意守針尖,以意聚氣,待針下有跳動感時,以意行氣,余穴用平補平瀉法,痊愈25例,顯效7例,好轉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14%。翟文生等[3]用醒腦開竅針法治療60例,治愈9例,顯效18例,好轉30例,無效3例。許永迅[4]采用芒針治療102例,大椎透靈臺,至陽透筋縮,脊中透命門,腰奇透長強,神庭透囟會,百會透后頂,璇璣透膻中,鳩尾透中院、內關(雙)、豐隆、太沖、雙側頂顳前斜線,顯效54例,有效25例,效差10例,無效13例。

已有研究表明,針刺可對癲癇動物中樞神經的腦電活動、神經遞質、環核苷酸等產生影響[5],張穎[6]研究了針刺對電刺激癲癇大鼠模型的作用,發現針刺可顯著降低癲癇大鼠的放電平均波幅、放電最高波幅及放電頻率,提高其腦電基本頻率,說明針刺可顯著抑制癇性放電、控制癲癇發作。楊帆等[7]發現大鼠癲癇模型組腦內興奮性氨基酸天門冬氨酸、谷氨酸升高明顯,而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明顯降低,經電針百會、風池后γ-氨基丁酸、丙氨酸明顯升高,而谷氨酸降低明顯。楊帆等[8]用戊四唑(PTZ)制作的點燃型癲癇大鼠模型海馬結構內環磷腺苷(cAMP)、環磷鳥苷(cGMP)含量均有增加,其中cGMP增加非常明顯,經電針百會、風池、風府后cAMP、cGMP含量均明顯降低,電針對PTZ點燃型癲癇大鼠海馬結構內cAMP、cGMP含量的改變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對cAMP的調節迅速但持續時間短,而對cGMP的調節緩慢而持久。

NF-κB在癲癇發病機制中的作用也是目前研究熱點之一,NF-κB是一種重要的核轉錄因子,參與真核細胞多種基因的表達調控,影響細胞的許多生物學功能[9],其活化形式通常是P50和P65,當細胞處于靜息狀態時,NF-κB和其抑制因子IB結合存在于細胞質中,當細胞受到各種刺激后,許多實驗研究發現,在癲癇發病中,NF-κB作為轉錄因子參與了急性炎癥過程,作為細胞因子參與了神經興奮和/或神經膠質瘢痕的形成。Blondeau研究發現,海人藻酸可快速增加NF-κB與DNA的連接活動度,使其亞單位產生核移位,認為NF-κB活化作為癲癇發病機制的基礎信號轉導通路的一個關鍵步驟[10]。Matsuoka等[11]利用大鼠海人藻酸點燃模型發現癇性發作后4 h~16 h內海馬神經元NF-κB活化明顯增加,并伴膠質細胞NF-κB持續活化。Crespel利用合并海馬硬化的顳葉癲癇患者術后病理切片進行免疫組化分析發現,膠質細胞和大腦錐體細胞NF-κB/P65過度表達,并推測癲癇形成過程是由NF-κB介導的炎癥反應過程,其過程是一個被癇樣發作反復、短折激活的慢性過程[12]。

用大針手法治療癲癇是我院針灸專家馮尚武和郭耀康老師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發現的一種治療癲癇的針刺方法,療效確切,已得到臨床驗證。此法是用21號、長3寸~4.5寸的不銹鋼針,針刺督脈穴的風府、大椎、陶道、無名(胸椎2~3之間)、身柱。操作時,先用捻轉法進針,當針尖到達兩椎骨棘突之間時,改用緩慢推進法(不捻轉慢慢向前推進),約當針尖達脊髓腔時,其方向為:若針風府穴,須使針和耳垂成水平線,緩慢推進;若針大椎、陶道、無名、身柱,均按45°~60°角向斜上方緩慢推進(注意:不可用力過猛,更不可行捻轉搗刺術)。針到適應處時,患者常尖叫一聲,全身抽動一次,此時立即停止針刺,患者意識不清的可能稍轉清醒,有的可出現胸部灼憋悶,全身發麻發軟,顏面蒼白,瞳孔散大,全身肌肉松弛,出冷汗等癥狀,屬正常反應,可留針15 min~30 min。若在針刺狂躁厲害或體格強壯的患者時,未出現上述諸癥之一者,可再行抽刺,抽刺時一般采用扇形往兩側抽刺,每抽刺一下,患者的腿隨即跳動一下,抽刺后有的患者可出現雙下肢的暫時性癱軟,一般在1 h~2 h后即可恢復,必要時可架扶慢慢行走或適當休息。另外,如患者體質比較虛弱,可選用26~28號針進行針刺,以減少刺激。

本實驗通過大針手法治療癲癇大鼠,研究大針針刺督脈對癲癇大鼠神經NF-κB表達的影響。證實癲癇大鼠的海馬神經發生病理改變,大針手法針刺督脈穴位可以改善海馬神經的病理改變,癲癇大鼠的海馬神經NF-κB P65陽性細胞數的表達增多,減少海馬神經NF-κB P65陽性細胞數的表達。針灸治療癲癇可能是通過抑制海馬神經細胞NF-κB的表達,從而減輕了NF-κB作為轉錄因子參與的急性炎癥過程,減少了NF-κB作為細胞因子參與的神經興奮和/或神經膠質瘢痕的形成,從而減少正常海馬神經細胞的凋亡,達到治療癲癇、減輕癲癇癥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彭光超.針灸治療癲癇54例的療效觀察[J].江西中醫藥,1990,21(3):40.

[2] 張智龍.意氣行針發治療癲癇35例臨床觀察[J].天津中醫,1990,(1):30-31.

[3] 翟文生,王建明.醒腦開竅法治療癲癇60例[J].浙江中醫雜志,1992,27(10):445.

[4] 許永迅.長針和頭針為主治療運動性癲癇[J].上海針灸雜志,1991,10(3):16-17.

[5] 李夢.針刺治療癲癇的臨床及實驗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05,14(5):469-470.

[6] 張穎.針刺對電刺激致癇動物模型影響的實驗研究[J].河南醫藥信息,1999,7(7):10-12.

[7] 楊帆,徐國龍,王頻,等.電針對戊四唑點燃型癲癇大鼠腦內氨基酸含量的影響[J].針刺研究,2002,27(3):174.

[8] 楊帆,徐國龍,王頻,等.電針對癲癇大鼠海馬內cAMP,cGMP含量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2,9(4):199-200.

[9] Rauch BH,Weber A,Braun M,et al.PDGF induced akt phosph orylation does not activate NF-κB in human vascular smooth mascle cells and fibroblasts[J].FEBs Letters(S0014-5793),2000,481(1):3-7.

[10] Erner Natoli M,Montpied P,Rousset MC,et al.Sequential expression of surfacean tigens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 NF-kappa B by hippocampal cells in excitotoxicity and experimental epilepsy[J].Epileps Res,2004,41(2):141-154.

篇5

【關鍵詞】腱鞘;巨細胞瘤;磁共振成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081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473-01

1材料與方法

收集2例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發生于膝關節及踝關節腱鞘巨細胞瘤患者的資料,2例均為女性,年齡分別37和50歲,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生長緩慢、疼痛及無痛性包塊而就診,病程分別為1.5年及7年,均無明顯外傷史,查體:膝關節前方局限性軟組織及踝關節周圍彌漫性軟組織腫塊,無紅腫熱痛,關節活動度受限,術前行GE Signa 1.5T MRI掃描儀,常規T1WI、T2WI,P(D)-抑脂系列,造影劑為15ml釓噴酸葡胺T1WI,T2WI(TR/TE 2000/75)系列掃描。

2結果

一例為膝關節髕下脂肪墊卵圓形塊影,邊界清楚,與關節滑膜緊貼(圖1),一例為踝關節周圍不規則分葉狀、結節融合樣塊影,關節滑膜彌漫性增厚(圖2),腫塊均表現為信號不均,各系列以低信號為主,其中以T2WI信號最低,增強掃描腫塊成不均勻中等度強化,其間可見低信號的分隔影及局限性小片狀無強化低信號影,部分顯示完整或不完整包膜強化影,腫塊局部與臨近骨質相貼,踝關節病例脛骨前下緣與腫塊相貼處骨質局限吸收改變,但骨質信號未見異常,腫塊與相鄰肌肉分界清楚,踝關節腔少量積液(圖1、圖2)。

3討論

3.1臨床特點腱鞘巨細胞瘤是發生于關節外腱鞘的病變,表現為單個或多個彌漫性或浸潤性腫塊,伴發或不伴發毗鄰關節病變。發病率較低,病程多在1-3年,好發年齡30-50歲,女性略多于男性[2],本病起病隱匿,病因不明,許多專家認為可能與局部外傷出血,反復損失有關,也有的學者認為是由于肌腱或滑膜損傷后導致滑膜的纖維組織細胞增生的修復性慢性反應,有的認為是在膽固醇代謝紊亂的基礎上再受外傷引起的,但我們遇到的兩個病例均沒有外傷史。

3.2病理特點GCTTS的病理特點是滑膜組織的彌漫性受侵,大多呈結節或分葉狀腫物,切面呈灰黃或紅棕色,質地較韌,其成分包括不同比例的圓形單核細胞、破骨性多核巨細胞、泡沫樣吞噬細胞、吞噬含鐵血黃素細胞及慢性炎性細胞,間質為膠原基質具有不同成分的玻璃樣變性,富血管的區域含有含鐵血黃素沉著,表面被覆纖維性包膜是GCTTS的病理學特征之一,部分包膜延伸進入病灶內分隔病灶形成結節。

3.3鑒別診斷①PVNS(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GCTTS與PVNS是有著相同組織學表現和相似影像學特征的兩種不同的疾病,公認的較為統一的認識是發生于關節內滑膜的該類疾病為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PVNS),發生于關節外滑膜腱鞘組織的為腱鞘巨細胞瘤(GCTTS),兩者在MRI上均表現危機特征性的多個系列低信號,不同的是GCTTS表現為關節外沿肌腱生長的邊界清楚的腫塊,骨質受累較少見;而PVNS特點是廣泛的關鍵內滑膜受累,形成分葉狀的絨毛結節,結節內有豐富的含鐵血黃素沉積,同時伴有大量的關節積液和邊緣骨質受侵。②創傷后的血腫:創傷有的血腫有時也會在關節內或周圍形成類似的軟組織腫塊,由于含鐵血黃素沉積,在MRI各系列上都表現為低信號,但患者后明確的創傷病史,局部疼痛癥狀明顯,而且血腫隨時間推移會發生明顯變化,密切結合病史和隨訪有助于鑒別。③肉瘤:GCTTS進犯范圍非常廣泛時,需要與軟組織肉瘤和皮質旁肉瘤鑒別,惡性肉瘤多表現為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或不均勻等信號,起源于骨組織皮質胖的肉瘤多有骨質破壞,而GCTTS多為MRI各系列低信號,骨質改變為慢性壓迫性吸收,多有硬化緣。

綜上所述,MRI對于GCTTS的診斷具有極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對本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具有重要價值,有助于制定術前計劃和確定切除范圍;在關節周圍出現T1WI、T2WI低信號腫塊,T2WI信號更低,增強后中等程度不均勻強化,無骨質破壞,病程較長,首先考慮GCTTS,總之,GCTTS的MRI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能夠對GCTTS做出定性診斷,對指導臨床治療和隨訪均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篇6

【摘要】目的 探討淋巴結針吸細胞病理學對淋巴結核早期診斷的研究,提高淋巴結核診斷準確率。方法根據顯微鏡下淋巴結核不同時期的針吸細胞病理學特點及特征性結構改變,結合抗酸染色和結核抗體檢測做出分型診斷。結果在1090例結核性淋巴腺炎中,男360例,占33.0%,女730例,占67.0%,年齡1~78歲,平均28.3歲。結核初期―炎性增殖期60例占5.5%;結核早期―淋巴結節期130例占11.9%;結核中期―結核性結節期有590例,占54.1%;結核晚期―干酪樣膿樣壞死期有280例占25.7%;結核恢復期―纖維素增殖期30例占2.8%。炎性增殖反應期非特異性形態學變化,需要結合結核抗體陽性和腺苷脫氨酶明顯增高有助于診斷,結核結節期主要可有較多類上皮樣細胞及郎罕氏細胞;而干酪樣膿樣壞死主要見大量壞死組織及碎屑、少數殘碎不全類上皮樣細胞,此期主要能查到抗酸菌為特點; 纖維增殖期,抽出物難取,僅見少數纖維組織、纖維細胞和粘液間質為其特征,提示結核恢復、疤痕形成所致。結論應用淋巴結針吸細胞病理學分型診斷,而且為淋巴結核早期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供重要方法。

關鍵詞:淋巴結 針吸 結核 早期診斷

文章編號:1008-6919(2006)07-0068-03

中圖分類號:R322.2+ 5

文獻標識碼:A

The research of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lotu lymphadenitis typing basedon needle aspirate cytology of lymphnode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esearch of needle aspirate cytology of lymphnode in the diagnosis ofthe typingoftuberculotu lymphadeniti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typing to improve the accurate rate in diagnosy .Method tuberculotu lymphadenitis type were diagnosed according to the FNA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fic construction modification under the microscope,with the aid of acid-fast stain and tuberculotu antibody’s detection .Result The 1090 cases in cluded 360 males making up 33.0% ,and 730females, making up 67.0% , with age arranged from 1to 78 years old and an average age of 28.3.The results showd that 60 cases (5.5% ) were of the inflammation reaction hyperplastic stage (1) ;130 cases (11.9% ) .Lamphaticnodular stage (2) ; 590 cases (54.1% ) tuberculous nodular stage (3) ; 280 cases (25.7% ).Caseous necrosis stage (4) ; and 30 cases (2.8% ) fibrinous hyperplastic stage (5).The inflammation reaction hyperplactic stage and lymphatic nodular stage are of nonspecific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should be diagnosed with the help of positive tuberculin test and obvious increase of Adenosine Deaninase (ADA ) ; tuberculous nodular stage has a great number of epithelioid cells, and Langhans cells, caseous necrosis stage is charteriged by a great deal of necrotic tissue and debris, a small number of fragmented epithelioid cells, and maily by antiacid bacteria fibrinous hyperplastic stage is featured by a few fibrous tissue, cells and mucous oweing to hardness to get puncture, which neans tubercalous restoration, and scar formation. 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fine needle aspirate cytoiology sapplies an important nethod of early diagnosis findings and trealment.

Keyword: Lymphnode Needle Tuberculosis Typing

結核病是多發病、常見病,最近幾年結核的發病逐漸上升,有卷土重來之勢。淋巴腺結核在淋巴結腫大疾病中, 僅次于慢性淋巴腺炎, 名列第二位, 在青少年淋巴結腫大疾病中占首位,。可單獨存在或合并肺結核,腸結核,本組總結我院兩年多來1090例淋巴腺結核針吸細胞學特點及分型診斷研究, 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本組收集我院門診、住院以及外院會診結核性淋巴腺炎1090例, 男360例占33.0% , 女730例占67.0% , 年齡1~78歲, 平均28.3歲。診斷及分型標準, 根據細胞學特征及抗酸染色結果確定。其中細胞陽性率950例占87.2% , 抗酸染色陽性率150例占13.8%,結核抗體陽性符合率65.4%。

1.2常規消毒,選用一次性10毫升塑料注射器,挑選有意義腫大淋巴結,左手固定,右手持針進行多方位穿刺抽吸取材,涂片、干后,進行瑞氏-姬姆薩雙重混合染色。對干酪樣壞死標本,分別做抗酸染色及革蘭氏染色, 對非典型標本涂片同時做結核抗體和結核菌素試驗(OT)及腺苷酸脫氨酶(ADA) 測定。顯微鏡下檢查,根據淋巴結核不同時期的細胞學特點及特征性結構,結合抗酸染色和結核抗體的結果做出分型診斷[1、2、3、5]。

2.結果

淋巴結核分型診斷結果及各型的細胞學特征見表1,表2。

3.討論

3.1我們根據淋巴結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細胞形態特征和病理結構特點, 將淋巴腺結核分五期Ⅴ型:即Ⅰ型:淋巴結核初期―炎性增殖期;Ⅱ型:淋巴結核早期―淋巴結節期; Ⅲ型:淋巴結核中期―結核結節期; Ⅳ型:淋巴結核晚期―干酪樣壞死期;Ⅴ型:淋巴結核恢復期―纖維素增殖期[6、7]。

3.1.1Ⅰ型(炎性增殖期): 此期為疾病早期診斷, 整個淋巴結結構完整,除了以成熟小淋巴細胞增生為主外,伴有原幼淋巴細胞增生但在20%-30%。并見組織細胞、單核細胞、漿細胞增多, 但未見壞死灶,核分裂增多,仔細尋找可查到少數散在的上皮樣細胞為早期結核征象。此期診斷與慢性炎癥增殖反應、與某些腫瘤早期增生無法區別, 需要做結核抗體或OT試驗及腺苷脫氨酶(ADA) 的測定有助診斷,本文有60例,占5.5%。

3.1.2Ⅱ型(淋巴結節期):在結核炎性增殖期過后,緊接著進入結核中期,該期主要特征:可見到淋巴細胞及組織細胞增生,許多組織細胞與多個淋巴細胞成群成堆混雜在一起,部分組織細胞漿內可見數個淋巴細胞稱為“淋巴結節”,為淋巴結核第Ⅱ期特征性診斷細胞。該期有時可見少數上皮樣細胞。本文130例,占11.9%。

3.1.3Ⅲ期(結核結節期):該期淋巴結核繼續發展,整個淋巴結有明顯改變,突出特點是看到數目較多的上皮樣細胞,散在或成堆出現,數十個上皮樣細胞與淋巴細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結核結節”,有的可見典型的朗罕氏細胞。數十個上皮樣細胞聚合,有的細胞漿互相融合在一起呈灰藍色,有時稍帶粉紅調,核卵圓形,核染色質顆粒狀,分布均勻,核仁小,這種典型或不典型朗罕氏細胞統稱為“結核結節”,該細胞是診斷淋巴結核的特征性細胞。本文590例,占54.1%。

3.1.4Ⅳ型(干酪樣膿樣壞死期):為該病晚期階段,淋巴結結構破壞,有時可見淋巴細胞殘核碎影,仔細查找可見少數退化樣潛隱樣類上皮細胞。該期主要以抗酸染色可找到大量抗酸菌為其特征。如破潰后伴有感染時,病人可同時伴有紅、腫、熱、痛四大癥狀。整個淋巴結除了上述改變外,主要看到較多中性粒細胞,少數組織細胞,異物巨細胞。此時革蘭氏染色,可查到革蘭氏陽性球菌。本文共280例,占25.7%,抗酸菌陽性率可達98.4%以上,提示抗酸染色是該期主要特征。

3.1.5Ⅴ型(纖維素增殖期):該期又稱為淋巴結核結節硬化期,為淋巴結核的恢復期。并不是以干酪樣物分解為主,而是少數的淋巴結病變以硬結過程而告終,淋巴結核經過治愈,結締組織增殖代替了淋巴組織,所以淋巴結系統除了淋巴組織增生和結核性肉芽組織增生外,尚可見到一束束結締組織纖維,表示有纖維素改變,整個淋巴結像看不到細胞成分,只有少數粉紅色纖維間質及少數纖維細胞、組織細胞。本文有30例, 占2.8%[2、3、6、8]。

結針吸細胞病理學診斷過程中, 應注意下列諸點:

3.2.1淋巴結腫大性狀及穿刺液外觀有助于淋巴結核的分型診斷:一般淋巴結核的腫大淋巴結多發生在頸部、腋下,少數在腹股溝及其它部位,而且淋巴結體積較小,1-3厘米,但數目較多,活動較好,但也有少數在鎖骨上淋巴結,腫塊可達10多厘米。因此,不能以腫塊的大小、性狀、位置作為淋巴結核的診斷依據,只對診斷有參考作用[9、10]。

3.2.2郎罕氏細胞多出現在結核結節期,偶爾可見于干酪樣膿樣壞死期,但結核其它期很難看見,本文中朗罕氏細胞僅見35.8%,也就是大部分淋巴結核是找不到朗罕氏細胞的,因此,不能以朗罕氏細胞作為診斷淋巴結核的主要依據,并且注意穿刺部位,如甲狀腺針吸多為亞急性甲狀腺炎重要指標。類上皮樣細胞雖對結核診斷價值最大, 但也并非結核特異性診斷細胞,因在霍奇金氏病、亞急性甲狀腺炎、結節病和血管炎等某些變態反應的疾病時,也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類上皮樣細胞出現,遇此情況要注意查找有否R-S細胞及類上皮樣細胞數目變化,結節病時可出現大量的類上皮樣細胞[1、2、4、6、7]。

3.2.3對于結核潰瘍或未破潰淋巴結, 不要切開引流, 對已確診的淋巴結核不應做病理切片, 或者對臨床懷疑的淋巴結核提倡做小針頭穿刺細胞學檢查,否則會使創面不愈合形成瘺管[11、12、13]。

3.2.4提倡用結核抗體試驗代替OT試驗:經多年研究結果表明OT試驗測定機體T細胞免疫功能指標,該指標受下列因素影響:①機體免疫機能,②有否接種過卡介苗或感染過結核,③合并免疫缺陷疾病,④放療、化療、藥物治療等因素。因此,該指標做結核病診斷會診斷錯誤,引起誘導。目前我院應用結核抗體試驗取代,又因結核抗體的種類(IgG、IgM、IgA)不同,而且各生產廠家提供的試劑盒敏感性、特異性不同,都會影響淋巴結核的診斷。因此,我們必須依靠淋巴結針吸細胞學形態特征和突出的結構特點進行診斷,進而達到準確合理的治療[14、15]。

3.2.5淋巴結核分型診斷中,本文應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代替傳統50毫升玻璃大注射器,取材簡單快速、創傷小、定位準確、結果準確可靠、經濟實用、適合淋巴結核各期各型診斷,從而使診斷準確率提高到98.4%以上,明顯高于傳統診斷方法,深受歡迎。為淋巴結核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積極合理準確的治療開辟了新的診斷途徑和方法[3、14、15]。

參考文獻

1.Kilgare Miletal Pulmonary Psoudolymphoma South medJ.1984.77:1320-1322.

2.Rosenthalsr BcGraccine. Tubrcalosis-cancer. Massachuetts: PSG Littletom .1980:224-225.

3.王永才.王淑華.2247例淋巴結核穿刺細胞學分型診斷標準.現代預防醫學.1997,24(3):345-347.

4.Foon Kaetal. In Beutler Eetal. Williams’Hematology.fifth c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95.1011.

5.王永才.趙成艷等.8988例淋巴結核穿刺細胞學分型診斷研究.大連醫科大學學報.1999,02(3):08-11.

6.王永才.張鳳啟.張云英等.穿刺脫落細胞診斷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227-231.

7.王永才.穿刺脫落細胞診斷學圖譜.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27-139.

8.劉順燕.張郁馨等.細針吸取細胞學在淋巴結核診斷中的應用(附835例).寧夏醫學雜志.2002,22(2):256-258.

9.梁家銀.李兆金等.128例頸部腫塊穿刺針吸細胞學檢查結果分析.臨床薈萃.1998,19(2):224-228.

10.陸忠鳴.2280例頭頸部淋巴結針吸細胞學檢查分析.川北醫學院學報.1999,22(1):113-116.

11.任勇.陳壽松等.細針吸取細胞學檢查對頸部淋巴結診斷的評價.華中醫學雜志.2001,23(4):181-184.

12.劉勝利.張書琴.針吸細胞學診斷的臨床應用體會.山東醫藥.1996,17(6):93-98.

13.Zajicekj. Etal: Acta. Cytologica.14:370:1970.

篇7

1.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貴州貴陽 550001;2貴州省人民醫院,貴州貴陽 550002

[摘要]噬血細胞綜合征(HPS)又稱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多癥( HLH ),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大類。其病因、臨床表現多樣,易造成漏診及誤診。該文對近年來HPS的病因、診斷方面的進展進行總結。

關鍵詞 嗜血細胞綜合征;病因;診斷

[中圖分類號]R557;R81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742(2015)04(a)-0197-02

[作者簡介]丁思睿赟(1987.11-),女,貴州貴陽人,碩士,研究方向:血液內科。

[通訊作者]郭鵬翔(1971.1-),男,陜西人,碩士,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血液系統疾病。

噬血細胞綜合征( 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稱噬

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多癥(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

sis,HLH )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導致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系統異常激活、增殖,分泌大量炎性細胞因子所引起的嚴重甚至致命的炎癥狀態[1]。該病是一組因遺傳性或獲得性免疫缺陷所引起高炎癥綜合征。病因復雜,發病機制不完全明確,缺乏特異性實驗室指標,臨床上易發生漏診、誤診。故本文對病因及診斷進展進行綜述。

1 分類、病因及相關疾病

1.1 原發性噬血細胞綜合征(primary hemophagocytic syndrome,pHPS)

該病最早被報道是在1952 年。pHPS又分為兩類:①家族性噬血細胞綜合征(familiary hemophagocytic syndrome,FHPS):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由多種致病因素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紊亂的一組疾病,以至于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反應性增生、釋放大量細胞因子、浸潤重要臟器、導致血細胞減少的疾病[2];目前已確定與FHPS有關的基因缺陷有3種:PRF1基因、Munc13-4(17q25)基因、突觸融合蛋白11(syntaxin 11,STX11)基因。根據致病基因不同,將FHPS分為1~5型。進一步的研究發現FHL-2是編碼穿孔素的基因[3]。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是FHPS治療的根本措施[2]。②免疫缺陷相關噬血細胞綜合征(immunodeficiency-rel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iHPS)容易發生HPS的免疫缺陷病,約80%的患者發病年齡小于20歲,因為遺傳為X連鎖,故70%的患者為男性。

1.2 繼發性噬血細胞綜合征

獲得性噬血細胞綜合征,sHPS:與各種原發病相關,感染、自身炎癥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MAS)、惡性腫瘤、免疫抑制、HSCT、器官移植、AIDS[4]。

(1)感染:①病毒[3]:EB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Ⅱ型、流感病毒A、登革熱病毒、柯薩奇病毒A9 、風疹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和人類微小病毒B-19。②細菌、真菌和寄生蟲:腸道革蘭陰性桿菌、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布魯菌,分枝桿菌;念珠菌、隱球菌,毛孢子菌;利什曼原蟲;其他還有立克次體及支原體感染等均可引起噬血細胞綜合征。自身炎癥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兒童中最常見于系統性幼年特發性關節炎[4]及其成年發病形式、成人則多見于Still 病(AOSD)、系統性紅斑狼瘡及其他風濕疾病。③惡性腫瘤:一方面惡性腫瘤可刺激組織細胞增生或通過細胞因子誘發HPS。另一方面惡性腫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常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放化療),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破壞,已發生感染誘發HPS。④免疫抑制、HSCT、器官移植、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病、免疫抑制等藥物的使用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增加了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風險,誘發噬血細胞綜合征。

以前認為,年齡可作為區分原發性HPS與繼發性HPS,但伴隨對晚發型原發性HPS的認識,以及對發病的青少年及成人基因進行檢查后,得出年齡并不能作為完全判斷標準。因此對于有高熱,肝脾、淋巴結腫大,血細胞減少及肝功能異常等表現的患者應警惕HPS。不僅要從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影像學等多方面尋找引起HPS原發疾病的病因,還要結合SH2D1A、穿孔素基因是否突變判斷原發或繼發。小兒發病多因細菌病毒感染所致,成人除感染因素外,還易見于惡性淋巴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全身疾病。

2 診斷

由于HPS部分臨床表現與某些原發疾病(敗血癥、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等)相似,加之該病缺乏特異性實驗室檢查指標,會掩蓋原發疾病的表現,干擾診斷,導致誤診及漏診。即使早期診斷、及時給予適當的治療,仍有較高的死亡率。因此,該病的診斷應從臨床表現、實驗室、影像學等多方面綜合診斷[7]。

2.1 1991年HPS診斷標準

①發熱在7 d以上,且體溫高峰超過38.5℃;②脾臟增大(超過肋下3 cm) ;③全血細胞減少(外周血2系或3系減少),血紅蛋白低于90 g/ L, 血小板低于100 ×109 /L, 中性粒細胞低于1.0×109/L ,還要除外系骨髓造血功能減低或停滯所致;④高甘油三酯血癥和/或低纖維蛋白原血癥( 甘油三酯達到210mg/dl或大于同年齡正常值的3個標準差, 纖維蛋白原小于1.5g/L 或小于正常值的3個標準差);⑤骨髓、脾、淋巴結組織細胞非惡性增生且伴噬血細胞現象。

由于該標準要求必須達到上述所有診斷指標,才能確診噬血細胞綜合征。因此,臨床工作中反映出該診斷標準的缺陷及不足。于2004年制定了新的診斷標準。

2.2 2004年HPS診斷標準

該診斷標準將噬血細胞綜合征的診斷從細胞形態學提高到分子生物學水平,并且確立了基因篩查的必要性。

發熱(為高熱且持續時間長);

脾臟增大;

全血細胞減少(三系或兩系減少):血紅蛋白低于90 g/L(4周以內嬰兒者,血紅蛋白低于100 g/L)),血小板低于100×109/L,中性粒細胞低于1.0×109/L;

高甘油三酯血癥和/或低纖維蛋白原血癥(甘油三酯≥3.0 mmol/L或纖維蛋白原≤1.5 g/L);

骨髓檢查、脾臟、淋巴結細胞學檢查中發現嗜血現象;

自然殺傷細胞活性下降或完全喪失;

高鐵蛋白血癥(達500 ng/mL以上);

可溶性CD25(可溶性IL-2受體)達2400 U/mL以上。

此次制定的診斷標準,只需在上述8項指標中達到5項即可診斷噬血細胞綜合征。

為更合理,更貼近臨床工作中該病的診斷,進一步提高確診率,降低誤診率,美國血液病學會于2009年制定了目前最新的診斷標準。

2.3 2009年美國血液病學會制定了新的診斷標準[5]

在肯定分子生物學檢查明確存在家族性/ 已知遺傳缺陷可作為HPS獨立診斷依據的同時;在臨床診斷指標方面進行了以下調整:

(1)①發熱(最常見,發生率幾乎為100%);②脾大;③血細胞減少(外周血至少有二系以上減少);④有肝炎表現。以上4條指標中至少符合3條。

(2)①骨髓、脾臟或淋巴結細胞學檢查中發現噬血現象;②鐵蛋白的升高;③sCD25水平升高(與年齡有相關性);④NK細胞活性減低或缺失。以上4條指標中至少符合1條。

其他可支持HLH診斷的指標:①高甘油三酯血癥;②低纖維蛋白原血癥;③低鈉血癥。

在結合上述三個診斷標準可以認為,長期發熱尤其是體溫高峰在38.5℃以上合并血細胞減少、肝脾腫大為HPS的三聯征,對于出現這三聯征患者應警惕HPS。再結合其他實驗室指標可較快的確定或排除本病。

對不明原因發熱、肝脾腫大、血細胞減少的患者需警惕本病可能。該病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大多不可逆,且死亡率極高。對疑似病人或已有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患者進行頭顱的相關影像學檢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時可行腦脊液檢查,及早控制病情以降低因中樞神經系統受累而導致的患者日后的生活質量低下或死亡。

3 結語

HPS 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是一個病因眾多,進展迅速,危及生命的高炎癥臨床綜合征。其臨床特征與其他疾病相似,癥狀、體征缺乏特異性,容易誤診及漏診。目前針對繼發性HPS的尚無標準化治療方法,對于繼發性HPS患者是否需要給予完整的化療尚有爭議。但無論是原發性或繼發性HPS,控制感染都是至關重要的。基因篩查是對原發性與繼發性的重要鑒別方法。對于長期發熱、肝脾腫大、血小板減少的患者,應及時考慮到本病的可能。HPS在臨床上雖不少見,但因疾病本身兇險,還可并發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顱內及內臟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相關并發癥,死亡率較高。作為臨床醫生對該病需要高度警惕,早期識別診斷,可增加預后,降低死亡率。

參考文獻

[1]Verbsky JW, Grossman WJ.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diagnosis, pathophysiology,treatment ,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AnnMed, 2006(38):20.

[2]李曉會,趙曉東.原發性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兒科藥學雜志,2012, 18( 6) : 50-56.

[3]Stepp SE ,Dufourcq2Lagelouse R,Le Deist F et al.Perforin genedefects in 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J].sci2ence ,1999(286):1957-1959.

[4]唐雪梅,趙曉東.噬血細胞綜合征遺傳特點與免疫發病機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10):744-747.

[5]G.E janka.Familial and Acquir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J].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2012(63) :233-246.

[6]Fukuda M,Nishimura R,Araki R,et al.Monitoring of Epstein-Barr virus-infected cells by flow cytometer permits early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disease progression in 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J].Rinsho Ketsueki,2012,53(3):337-341.

[7]Grom AA, Mellins ED. 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advances towards understanding pathogenesis [J]. CurrOpin Rheumatol, 2010, 22(5): 561-566.

[8]Shinsaku Imashuku.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Recent progress in the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World Journal of Hematology,2014(3).

篇8

傳統的河道治理一般采取漿砌石或混凝土固岸、裁彎取直、疏挖河道等措施,這些措施雖然在一定時期內保障了河道水系安全,但也伴隨著出現了一些生態環境問題:如采用大量的混凝土或漿砌石材料使河道硬化嚴重,改變了河道的自然屬性,侵占了生物棲息地,割裂了水路系統的聯系,也減少了對地下水的補充:硬化的護岸使得各種污染物未經過濾吸收直接隨徑流排入河道,導致水質惡化,河流生態系統嚴重受損;河道的裁彎取直增大了水流流速,從而加劇了水流對河床底部和河岸的沖刷。可見傳統的河道整治措施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城鎮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尋找新的河道治理理念,在未來的河道整治中,不僅要繼承傳統整治技術的精髓,更要重視水質的提高,水環境的改善和生態水系統的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城鎮河道綜合治理原則

開展河道綜合整治是恢復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是打造綠色生態河道的客觀需要。在整治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安全性:河道整治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防洪排澇安全,更重要是為了洪水安全、生態用水安全和水環境的質量安全。水安全體系是構成河道生態系統的基礎條件。

生態性:生態性是指河道治理應滿足生物的生存需要,保證河道生態的健康發展為基礎。河道整治應以生態性為基本原則,盡量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棲息地,促使水體自然循環與凈化,實現河道生態可持續發展。

自燃性:蜿蜒曲折是河道的天然屬性,因此在河道整治中,應盡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地貌特征,維持自然的水文過程,為水體自然流勢創造條件。

地域性: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特點,這種地域的差異性和特殊性要求人們在進行河道綜合整治過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選擇適應的整治措施。如流經城鎮居民區的河段在整治過程中宜注重景觀功能,滿足人們回歸、親近自然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和城鎮景觀結合起來,造當地濃郁的人文氣息。

城鎮河道綜合治理措施

河道整治工程所追求的重要目標就是要協調城鎮發展與河道生態保護的關系,同時盡量維護河道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因此綜合整治的措施包括生態護坡、水質修復治理及河道景觀三個方面。

1、生態護坡工程

在防洪與生態需求成為河道建設中主要矛盾的背景下,采用生態護坡政治模式可以在滿足城鎮生態系統要求并創造良好生態條件的同時,使河坡具有一定抗洪防沖能力。因而建設生態護坡工程已經成為國際上公認的解決河道整治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生態護坡技術是基于水土保持學、生態學、水利工程學和生物科學等科學的基本原理,利用植物及植物與工程材料相結合的方法,在邊坡上構建具有生態功能的護坡系統,通過生態工程的自支撐、自我組織與自我修復等功能,實現邊坡的抗沖蝕、抗滑動和生態恢復,以達到減少水土流失、維持坡面植物生存環境、提高坡面動物和微生物棲息地的質量,營造健康的河流生態系統和改善人居環境等目的。可見,真正意義的生態護坡應該是一個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的完整的生態系統。然而,目前國內很多生態護坡的建設僅僅考慮的護坡上的植物,而完全忽略了動物及微生物在邊坡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沒有從根本上實現生態護坡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所以,借鑒國外生態護坡技術,完善我國生態護坡技術體系,在工程建設中實現真正意義的生態護坡,這將是我國今后生態護坡技術應用研究的重點,當前國內外采用的各種生態護坡技術主要有生物工程技術、土工網符合植被技術、植被型生態混凝土技術、多自然型技術等。

2、水質修復治理工程

水污染治理是一個綜合系統工程,其主要措施包括污染水源的攔截,河床的清淤處理、有源活水和污水處理等方面,并輔以必要的植物措施,恢復河流的自凈能力。河道污水治理關鍵要從污染源治理與截污入手,加強截污工程建設力度。同時,必須提倡清潔生產,大力控制污水的排放和處理,在保證一定水質的基礎上,采用河流生態技術,進一步提高水質,美化環境。將環境工程中的生物修復救贖應用到水利工程的河道綜合整治中,是城鎮河流特別是受污染河流整治的重要方向。生物修復技術因具有處理效果好,工程造價相對較低,運行成本低廉,還可以結合景觀改善河道及其周邊休閑場所的建設等優點,故該技術在實際操作中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目前水環境生物修復技術的主要類型有:土壤滲濾技術、人工濕地技術、穩定塘技術、人工浮島技術等。

3、河道景觀工程

河道景觀建設是對河道進行生態整治的重要環節,主要內容包括河道水域沿岸帶及水域范圍內的景觀建設,景觀建設的目的是通過對河道空間與平面、縱向與橫向的綜合整治,做到提高城鎮水系防洪排澇和供水標準與河道景觀相結合,河道清淤與環境保護相結合,河道整治與改善當地的人居環境相結合,最終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水環境。河道景觀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河道平面修復:過去的河道平面設計時,一般采取拓寬斷面、裁彎取直、修筑高堤等措施,這些方法在一定時期內解決了洪澇災害的問題,但卻淡化了河流的資源功能和生態功能,破壞了自然河流的生態鏈,導致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因此在滿足安全行洪斷面的條件下,改變過去裁彎取直的辦法,隨著地形、層次的變化易彎則彎,易窄則窄,宜寬則寬,恢復河流的縱向連接性和橫向連通性;同時盡可能多安排一些蓄水湖地,這種“帶囊狀”的結構不僅有益于防洪,且對景觀和生態系統都具有重大意義。

河道斷面恢復: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河道的斷面恢復要綜合考慮河道的防洪排水及生態景觀的功能,不斷優化斷面設計,最終達到良好的生態河道體系。河道系統中一片草地、一塊林地、一座山丘、一個島嶼都可能是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在恢復中應采取多種工程和管理措施,維持河道斷面的自燃性狀。目前國內外典型的河道斷面形式主要有:矩形斷面、梯形斷面、復式斷面和雙層斷面。

生態河堤工程:生態河堤建設是目前國際上河流治理與建設的新趨勢。生態河堤是融現代水利工程學、環境科學、生物科學、生態學、美學等學科于一體的水利工程。它以“保護、創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然景觀”為前提,在考慮具有一定強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時,充分考慮生態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體和土體、水體和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仿自然狀態。生態河堤不僅可發揮涵水保土的作用,而且能改善大氣、水體和土壤質量,進而將大大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們的生活質量。沿岸景點的建設將增加周邊環境的文化氛圍,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這對城鎮生態建設、拓展城鎮發展空間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濱岸植被緩沖帶工程:國內外研究實踐表明,濱岸緩沖帶是截留陸域面源污染物、改善河道水質的有效手段。作為河陸生態系統的連接地帶,緩沖帶對保持河道的生態性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①對地表徑流可以起到滯緩作用,調節入河(水體)的洪峰面;②降低地表徑流速度并對其中的顆粒態污染物起過濾和攔截作用;③植物吸收、土壤吸附溶解態的污染物;④促進氮的反硝化作用。城鎮是人口大量集中和工業化規模龐大的地方勢必會產生許多生活和工業垃圾,如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將會隨雨水直接進入地表或地下水,形成新的非點源污染,導致水環境惡化。濱岸植被緩沖帶的建立,不僅可以吸收徑流中的有機成分,減少進入水體中污染物的含量,而且對于營造濱岸景觀、改善生態環境和保持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義。

結語

隨著城鎮水利向環境水利和生態水利轉化,在城鎮河道整治中,必須考慮河道生態環境的建設,這不僅是人們隨生活水平提高對自身生存環境質量提出的要求,也是系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河道的整治與建設包括生態護坡工程、水環境治理工程及河道景觀工程等內容,應根據區域的實際情況,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城鎮河道建設不僅要發水利工程的功效,而且還要融入城鎮園林景觀、生態和建筑藝術等諸多內容,以充分發揮河流的綜合功能尤其是生態環境功能,真正做到讓河流回歸自然。

參考文獻:

[1]丁鶴. 對城市河道可持續開發利用趨勢的認識[J].海河水利,2002,(10):24-26.

[2]劉曉濤.城市河流治理的若干問題的探討.規劃師,2001,17(6):66-69.

[3]朱國平,王秀茹,王 敏,等.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綜合治理研究進展[J].河海大學學報,2005,33(1):68-71.

篇9

方法:對80例膽囊息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80例膽囊息肉患者占同期行膽囊切除術病例的5%,術前B超診斷率為90%,其中合并膽囊結石率30%,合并膽囊炎45%;病理類型以膽固醇肉最多,占45%。腺瘤惡變率為15.6%。

結論:腺瘤肉易惡變,尤其是合并膽囊結石的息肉,診斷檢查首選B超。治療首選膽囊切除術。

關鍵詞:膽囊息肉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4-0129-01

膽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是一類表現為膽囊黏膜向腔內突起的局限性病變的總稱。我院從2003年1月-2012年12月共手術治療膽囊息肉患者80例,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PLG患者80例,占同期膽囊切除的5%(80/1600),其中男性32例,女性48例,年齡18-74歲,平均56.5歲。術前行B超檢出72例,占90%,8例患者術前診斷為膽囊結石,于手術時發現合并PLG。

1.2臨床表現。57例患者術前有右上腹疼痛不適,其中有膽絞痛發作9例,23例無明顯臨床癥狀而于術前健康體檢時發現。全部病例術前均進行B超檢查,其中65例膽囊壁上有中回聲至中強回聲光團,后無聲影,不光滑,7例膽囊壁上見多個小點狀強回聲,8例術前僅有結石影像,未見膽囊息肉。

1.3術中情況及病理結果:膽囊息肉直徑在2-18mm。病理類型:膽固醇肉36例,占45%,腺瘤肉28例,占35%,炎肉12例,占15%,腺肌增生癥4例,占5%,腺瘤惡變4例,占5%。腺瘤惡變占腺瘤肉的14.3%(4/28),腺瘤惡變直徑>10mm,占75%(3/4),良肉

2討論

2.1PLG的診斷:據報道[1]PLG占同期行膽囊切除術病例的9.9%,本組為5%。PLG無特殊臨床表現,早期多無癥狀,或表現為上腹部隱痛、不適、消化不良等,少數有膽絞痛,因此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診斷,以B型超聲為首選。有報道[2]B型超聲的檢出率為93.2%,特異性為94.8%,假陽性率為5.2%,準確率明顯高于上腹部CT。本組檢出率為90%(72/80)。B型超聲檢查簡便易行、診斷率高且屬無創檢查,PLG表現為膽囊壁上小的、圓的、強回聲光團,位置固定并且突向膽囊腔內,由于其位置固定,不發生移動,無聲影,其后方可見混響偽影[3]。B型超聲檢查能清晰顯示PLG的部位、大小、數目,是否有蒂,是否合并膽囊結石、膽囊炎。

2.2PLG病理類型、分類及其特點:PLG的表現形式相同卻包含很多病理類型。病理分類可分為非腫瘤性與腫瘤性兩大類病變,后者又分為良性與惡性。非腫瘤性PLG分為膽固醇肉(CPS)、炎肉及腺肌增生癥等。腫瘤性病變中良性以腺瘤為主,惡性主要為膽囊癌(腺瘤惡變)。據報道[4]150例PLG患者中膽固醇息肉占69.9%。本組膽固醇肉最多,其次為腺瘤肉。膽固醇肉的發生主要與膽固醇代謝有關,膽固醇代謝異常,泡沫細胞將其吞噬后聚集而成。膽固醇息肉病理特點為多發小息肉,Li等[5]報道342例PLG中膽固醇息肉占68.4%,直徑3個占50.9%。腫瘤肉往往為單個病變。膽固醇肉質脆蒂細,且易與黏膜分離,不伴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質成分。即使伴炎癥也很輕,目前尚未見癌變報道。炎肉為炎癥刺激所致的肉芽腫,直徑多在5mm左右,為單發或多發廣基性結節,其成分為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及慢性炎癥細胞,息肉周圍膽囊壁有明顯炎癥,也無癌變報道。腺肌增生癥又稱腺肌瘤,有彌漫型、節段型與局限型,有惡變可能。腫瘤肉外形可呈狀或非狀,惡變機會與腺瘤大小呈正比。本組腺瘤惡變占腺瘤肉的14.3%(4/28)。本組病例中腺瘤惡變者直徑>10mm占75%(3/4)。

2.3PLG的治療:鑒于PLG可以發生癌變,故越來越多的PLG采用膽囊切除術,但手術本身可有一定風險,并可能引起一些并發癥。PLG是否行手術治療,目前國內外尚無統一標準。國內多數作者認為[1]:單發息肉,直徑>10mm,并存膽囊膽石,即使無癥狀亦應行膽囊切除術。理論上講,不是所有的PLG均需手術治療,特別是一些無癥狀的無癌變傾向的膽固醇肉或炎肉,但就目前診斷水平而言,術前無法對PLG進行病理診斷,且臨床仍有一些PLG合并有膽囊結石、膽囊炎,需要手術。膽囊息肉樣病變外科處理上雖然存在不少爭議,但總體來說[6]:膽囊息肉直徑>10mm,年齡>50歲,單發,廣基以及合并膽囊結石,已被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是PLG惡變的危險因素。可據這些危險因素來選取適宜手術的患者。對于直徑

參考文獻

[1]祥,王景明,徐貴云.膽囊息肉樣病變113例臨床病理分析[J].肝膽外科雜志,2001,9(3):207-208

[2]劉民生,劉會周,陸文煜.膽囊息肉樣病變207例的治療[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0,15(6):376-376

[3]王志斌,房世寶主譯.腹部超聲診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5-67

[4]田大廣,朱洪,吳發友,等.150例膽囊息肉的臨床分析.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3,12(8):629-630

篇10

關鍵詞豬痢疾;附紅細胞體;混合感染;發病情況;剖檢變化;治療措施

豬痢疾是由豬密螺旋體引起的一種特有的腸道傳染病,臨床以消瘦、腹瀉或粘液性出血性下痢為特征[1]。該病發病率高、發病快、死亡率高。附紅細胞體病是由血液寄生蟲引起的一種以貧血、黃疸和發熱為主要癥狀的人畜共患病,病程為10~30 d以上,死亡率高。這2種病單獨發病時治療不難,一旦混合感染后,會給診斷和治療帶來很大困難,并且高死亡率和高淘汰率會給養豬業帶來慘重的損失。

1發病情況

寧陽縣蔣集鎮自2006年6月至今,在小胡村、大槐村、呂莊村、彩石等村飼養架子豬育肥密集區域,一些中小型養豬場飼養的豬只普遍發病。一般豬只引進后4~20 d發病,病初采食量迅速下降或廢絕,體溫可達41~42 ℃,部分病豬迅速消瘦,呼吸困難,排軟糞或稀便,隨即變為水瀉,糞便為油脂樣或膠凍狀,呈棕色、紅色或黑色,隨病程發展糞便中混有黏膜或纖維素滲出物的碎片,味腥臭。從鼻部、耳朵到全身皮膚發紅或出現紅斑,后期發紫。病程達7 d以上死亡率猛增,如治療不當,死亡率可達90%以上。多數經2~5 d治療無效后到筆者處就診,其間共收治56起病例,患病豬只達1 860頭。

2臨床癥狀

不同豬群發病后癥狀表現不同,多數呈急性經過,1~3 d波及全群,多數病例厭食,劇烈下痢或便秘。糞中含粘液、血液或血塊,急性死亡者全身發紫或無明顯變化。病豬精神沉郁,呈高度脫水狀態,排便失禁,弓腰、腹痛,耳尖、腹下、四肢末端發紫,耳邊緣變干并向上卷起,個別豬只出現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干咳,眼結膜發炎,尿液呈咖啡色或深黃色。慢性豬胸腹部、會陰有出血點,行走搖擺,用后肢踢腹,被毛粗亂無光,迅速消瘦,后期排糞失禁,周圍及尾根部被糞便沾污,起立無力,極度衰弱死亡[2]。

3剖檢變化

體表可見耳、鼻及四肢末端、胸部、腹部有針狀出血點和紫斑,血液凝固不良。頜下、肺門、腸系膜、腹股溝淋巴結高度腫大,不同程度出血,咽喉部有綠豆大小的出血性潰瘍灶[3]。氣管內充滿泡沫樣粘液,肺部大面積瘀血或有點狀出血,心肌變性如開水燙過。胃潰瘍或胃底部潮紅,胃底幽門紅腫或出血。急性死亡的豬營養良好,可見卡他性或出血性腸炎。結腸及盲腸黏膜腫脹、出血,腸內容物稀薄,其中混有粘液、血液,呈醬油色或咖啡色。直腸黏膜增厚,嚴重的見有出血點。病變主要集中在盲腸和結腸,腸壁和腸系膜充血、水腫,有的出現粘液性出血性炎癥,表層黏膜壞死,形成灰色或黃色粘液纖維蛋白偽膜,呈麩皮樣,剝去偽膜可見潛在的糜爛面。肝臟瘀血、腫大、質脆,有的重達5 kg,表面有區域性壞死灶,膽囊充盈,膽汁似米湯狀,膽囊黏膜出血。有的腎腫大,包膜易剝離,有彌散性小出血點,膀胱內膜充血、出血。

4診斷

腸黏膜及糞便檢查取病豬新鮮糞便或大腸黏膜涂片,用姬姆薩、草酸銨結晶紫或復紅染色液染色、鏡檢,高倍鏡下每個視野可見3個以上具有3~4個彎曲的較大螺旋體,即可懷疑有豬血痢的存在。血液檢查:病豬血液呈水樣,不黏附試管壁,將收集在抗凝劑試管中的血液冷卻后倒出來,可見試管壁有粒狀微血,當血液加熱到38 ℃時,這種現象幾乎消失。取靜脈血(或抗凝血)滴于載玻片上,加等量鹽水混勻,加蓋玻片,在400~600倍暗視野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蟲體呈球形、逗點形、桿狀或顆粒狀。血液涂片檢查,取耳靜脈血(或抗凝血)涂片,姬姆薩染色鏡檢,可見紅細胞表面有許多圓形、橢圓形、桿狀紫紅色蟲體;當調動微螺旋時,蟲體折光性較強,中央發亮,形似氣泡,細胞邊緣不光滑,凹凸不平,瑞氏染色鏡檢蟲體呈紫藍色。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和實驗室檢查可診斷為豬痢疾與附紅細胞體混合感染。

5治療措施

病豬肌肉注射痢菌凈針5 mg/kg體重(濰坊六旺生產),每天2次,連用5 d;強力附紅消(鹽酸多西環素,齊魯動保生產)肌注0.1 mL/kg體重,每天1次,連用4 d。待豬群采食后,飼料中加入氟苯尼考200 g/t、痢菌凈100 g/t、強力霉素200 g/t,連用1周。病豬及時淘汰,另外治療過程中應注意對癥治療,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K3[4]。心臟衰弱者注射強心劑(安鈉咖等)。采用上述方法治療,一般第3天病情即有好轉,食欲開始增加。持續用藥5 d后,大群基本可恢復,治愈率可達85%。

6典型病例簡介

寧陽縣蔣集鎮一育肥豬場于2007年10月21日外調架子豬160頭,入場當日肌注豬瘟苗5頭份,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苗2頭份,7 d內豬群未發現異常,8 d后豬只陸續發病,1周內波及全群。病初采食迅速減少,皮膚發紅,特別是腹下、耳后;體溫升高至40~42 ℃,眼結膜潮紅、發紺;尿液深黃或咖啡色,排醬油色或深黃色稀便。隨病程發展,豬群食欲廢絕,病重者全身發紫,開始死亡。到筆者處就診時已死亡12頭,剖檢病死豬可見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腸系膜淋巴結及肺門淋巴結重度出血。心臟似水煮,心包積液,胃出血、潰瘍或穿孔。盲腸、結腸呈出血性、纖維素性或壞死性病變。腸內容物混有血液,肝臟腫大,膽囊多數充盈,膽汁呈米湯樣、醬油色。膀胱黏膜呈彌漫性出血。經用強力附紅消配合痢菌凈針、維生素K3、澳克林(森澳達生產)肌注,3 d后豬群采食逐漸恢復,同時在飼料中加入痢菌凈粉100 g/t、強力霉素200 g/t,連用7 d。治愈140頭,死亡3頭,淘汰5頭。

7參考文獻

[1] 李文超.豬痢疾的診斷與綜合防治[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7):143-147.

[2] 楊傳政,馮國強.豬痢疾與附紅細胞體混合感染的病例診治[J].現代農業科技,2008(17):27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