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產量范文
時間:2023-04-08 05:01: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糧食產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者:陶建理 單位:宿州市農委
水利恢復性工程成效顯著,灌排設施明顯改善我市是糧食生產大市,糧食產量長期受旱澇災害的影響而出現大幅波動,這使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從而下決心,從2008年起,在全市實施3a農田水利恢復工程,進行科學規劃,全民發動,精心組織,真抓實干,3a全市共投入各類資金12.9億元,完成土方1.42億m3,完成易澇農田治理面積21.47萬hm2;新建橋涵16.874萬座、恢復橋涵2.074萬座;開挖疏浚大溝186條、中溝2079條、小溝28332條、田間溝70511條;新打、恢復機井11886眼、村塘474面;維修涵閘81座。尤其是以大溝為單元的綜合治理片效果更加顯著,全市共興修治理片280個,做到了排灌結合,旱澇兼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去冬今春,我市再次發生嚴重的氣象干旱,旱情達50a一遇,最大受旱面積達31.8萬hm2,重旱6.07萬hm2。在嚴重的干旱面前,水利恢復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埇橋區灰古鎮水利恢復工程付湖治理片共開挖疏浚大、中、小溝92條,田間溝地頭溝442條,完成土方126萬m3;新建和恢復橋涵1142座;新打機井150眼;新建引水閘、節制閘5座等。治理片群眾利用新建的水利工程進行抗旱保苗,共澆灌小麥5666.67萬hm2,大部分小麥澆灌2~3次,平均單產422kg/667m2,奪取了抗旱保苗的全面勝利。靈璧縣利用恢復性工程調水、蓄水、抽水、取水,科學調度水源,抗旱保苗,保障了午季小麥大豐收,2011年小麥總產量72.4萬t,遞增7.1%。小麥單產452kg/667m2,遞增3.9%。2011年汛期,我市出現多次強降雨,7月18日~20日,埇、靈、泗3縣、區普降大到暴雨,24h降雨量超過100mm的有28個鄉鎮。8月26日~27日,我市部分地區大暴雨,個別鄉鎮特大暴雨,24h降雨量超過100mm的有個10鄉鎮,降雨最大的埇橋區永鎮鄉達246.6mm。8月29日,泗縣普降大到暴雨,降雨量在60~120mm的有8個鄉鎮。在應對上述強降雨過程中,3a來實施的恢復性工程凸顯出重要的作用,積水很快排出,未發生嚴重洪澇災害。8月26日~28日,埇橋區祁縣鎮3d雨量達256mm,農田積水2d排出,沒有產生澇災,而2003年6月30日至7月2日,祁縣鎮3d降雨量222mm,致使4533.33hm2農田受澇,7d后澇水仍不能完全排除,秋季作物損失慘重。泗城鎮建設的黃溝治理片,在2011年7月4日至6日降雨194.2mm的情況下,田間無積水,而在2007年7月3日至6日3d降雨204.3mm的情況下,積水時間長達5d,每667m2糧食減產150kg左右。農民群眾普遍反映,3d恢復性工程成效顯著,以前汛期每逢強降雨,地里的積水最快也要8~10d才能排出,莊稼基本上都要淹死,可現在2~3d就能排完,這完全得益于實施了3a農田水利恢復性工程。適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新形勢,糧食生產的社會化服務迅猛發展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發達地區用工需求的增加,我市外出務工的農民人數不斷上升,種植業占農民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農民從事糧食生產呈現出人員季節性回流、輕減化栽培、種植結構向適宜機械化操作的作物調整等新特點。
全市擁有以家庭為單位的抗旱服務隊6000余戶,有的采取有償服務,有的采取鄰里朋友互幫互助等形式開展抗旱服務。這種家庭抗旱服務隊在抗旱保苗中發揮重要作用。二是農機專業服務組織。近年來,國家每年實施農機補貼,調動了農民購買新型農機的積極性。2011年全市6.67hm2農機總動力達98kW,比2005年的67kW增加31kW,小麥生產從種到收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新型機械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耕種效率,而且提高了農藝操作水平。小麥普遍采用機械播種,使播種速度大幅度提高,全市一周之內可基本完成秋種任務。播種速度的加快十分有利于搶墑、適墑播種,減輕了旱災對小麥生產的影響。大型聯合收割機的使用加快了收割進度,為秋糧作物提供了充足的生長發育時間。過去幾年,我市購置玉米旋耕施肥播種機械近1000臺,使玉米機械播種面積提高到90%以上,玉米播種進度大大加快,十分有利于搶墑、適墑播種,為秋糧生產打下良好的基礎。農業機械大幅度增加,耕種收效率大幅度提高,也是糧食增產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農機的大幅增加,我市十分重視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全市共有農機專業合作社75個。農機專業合作社有效地整合了農業機械、技術、資金、土地和人才等要素,成為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主體,適應了糧食生產發展要求。三是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目前我市擁有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510個,從業人員4633人,擁有大中型施藥機械2972臺。2010年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采取全程承包、統防統治、代防代治等方式提供服務,服務面積達10.99hm2,其中小麥病蟲害防治8.67萬hm2。四是一體化綜合服務組織。為適應外出務工農民社會化服務的需求,我市涌現了一批各種類型的一體化綜合服務組織。實行種子、肥料等農業生產資料統一購置,耕、播、收一體化作業。如玉米一埯多株種植專業合作社,宿州綠丹農農業產業化生產專業合作社等。
在飽受旱澇災害的農業生產實踐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以后,由于政府、農民和村組集體對農田水利設施投入的減少,很多20世紀60、70年代的農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出現旱澇災害難以發揮作用,造成農業生產的巨大損失。僅2003年夏季的洪澇災害成災面積就達到24.17萬hm2,絕收面積達12.73萬hm2,直接經濟損失達12.2億元。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于2008年率先組織實施3a水利恢復工程,在2011年遭受嚴重旱澇災害的情況下,糧食產量不減反增,使我們感慨頗深,受益匪淺。在3a恢復工程的基礎上,我市計劃再投資26.63億元,實施3a提升工程,重點建設“溝河清淤工程、橋閘配套工程、井灌工程、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節水灌溉示范工程、水生態修復工程”6大工程。3a提升工程實施完成后,溝河除澇標準將達到5a一遇,重點地段可達到10a一遇;全市可新增除澇面積13.87萬hm2,改善除澇面積28.67萬hm2,新增灌溉面積21萬hm2,改善灌溉面積9.27萬hm2,發展節水灌溉1.33萬hm2;全市農田可增加水資源量1.03億m3。2011年的旱澇災害使我們深刻體會到:水資源是寶貴的,必須敢擔責任,最大限度蓄積水源。初步估算我市每生產1kg糧食需耗水0.85m3,規劃到2020年我市糧食總產將達到50億kg,年耗水量為42.5億m3,按年平均降水量800mm計算,每667m2需補充灌溉50m3,總灌溉需水6億m3,而我市的年地表水總徑流量只有8億m3,考慮到工業和民用水,對我市來說,水資源是十分寶貴的。由于我市的降水特點是汛期降水量占年總降水量的60%,且年度之間極不平衡,僅糧食生產一項就消耗掉地表徑流的75%,隨著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量的不斷增加,必須轉變我們的防汛觀念,敢擔責任,充分蓄積汛期降水和豐水年的降水,才能保證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小農經濟與社會化大生產矛盾突出,必須多渠道解決才能促進糧食生產持續發展我市的農業生產方式仍以為主,生產規模小,一般家庭承包地面積僅0.4~0.67hm2,糧食生產規模小,嚴重影響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技術應用的積極性;農民來自于糧食生產的收入僅占25%,使糧食生產在農民心目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技術先進的大型農機具推廣應用受到限制,生產資料采購價格高,質量沒有保障,新技術應用因規模效益小而缺少積極性。對我市種糧大戶和一般農民的大量對比調查表明,專業性強的種糧大戶的糧食平均單產比一般農戶高120kg。因此持續穩定地發展糧食生產必須采取多種形式擴大生產規模,要加快土地流轉,扶持種糧大戶;積極組建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機服務大院,扶植社會化植保服務隊,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構建糧食購銷加工體系,加快糧食加工產業化步伐。糧食生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必須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糧食價格是社會商品價格的基礎,糧食價格的平穩是穩定總體物價水平的基礎,保障糧食供給是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礎。但目前我市的糧食生產總體經濟效益較低,主要表現在農民來自于糧食生產的收入只有1100多元,僅占總收入的25%,667m2單季的種糧純收入只有300多元。從純經濟收入來看,依靠農民增加投入,提高糧食產量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因此,要穩定和提高糧食產量必須加大財政支持力度。2011年在大災之年獲得糧食增產,主要原因就是在救災的關鍵時刻獲得了財政支持,使農民樹立了戰勝災害的信心,首批投入的救災資金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撬動了沉重的抗旱工作,這一點我們的體會更深刻。糧食生產涉及面廣,必須加強基層組織領導發展糧食生產需要興修水利,需要保障耕地面積,需要資金投入,需要科技投入,需要生產資料投入等等。近幾年來,我市的農田水利恢復工程的組織實施,各級黨委、政府做了大量的籌資、規劃、協調等工作,沒有這些艱苦細致的工作,農田水利恢復工程是難以完成的。小麥高產攻關和玉米振興計劃的實施,各級黨委、政府做了大量的種子供應、技術推廣、耕地整治、農資供應等工作。目前,凡是糧食生產發達的地區一般都是財政收入落后的地區,也是工資收入較低的地區,發展糧食生產必須加強和完善基層組織領導工作,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充分調動基層領導的積極性。
篇2
“三農”仍是經濟短板
2014年中國“三農”發展成績突出,而且這是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取得的,來之不易。
中國大陸的糧食產量達到1.21萬億斤,比2013年增產0.9%,實現了連續十一年的增產。
大陸農民人均收入也實現了連續十一年的快速增長,一直都保持在7%以上,而且農民收入已經連續五年快于市民收入增長,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縮小。
農業生產條件也有較大改善。在穩增長背景下,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進度加快,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345萬畝,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3萬公里。農業科技和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像小麥等幾乎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這些成績來之不易,比如糧食產量、農民收入一年兩年增長是容易的,但是連續十一年連續增長,而且增長幅度還不小,這是很難的,因為農業生產不像其他產業,是有自然規律的。
不過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仍存在諸多問題,這也是今年中國“三農”工作的目標任務。主要體現在:
首先,糧食產量要求穩定在1.1萬億斤以上,比去年降低了,是有原因的。
其次,新農村建設突出強調水和路,今年再解決6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0萬公里,這兩個數據實際反映了飲水和道路問題還是嚴重。另一個重點是加強農村環境治理,現在有些農村的環境問題已經比城市還嚴重。
再有,教育、衛生、社保等民生問題。今年要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體制改革。今年要繼續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和適度規模經營。另外是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審慎開展土地制度改革試點。體制問題可以說是困擾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的最大短板,但是現在實質成效還不大。
為何調低糧食產量目標
今年調低糧食產量目標,我認為有三個考慮:
一是當前糧食供應、糧食安全形勢很好。中國實現了連續十一年糧食增產,人均糧食占有量接近900斤,遠在安全線以上,糧食的庫存和消費比也是上升的,所以對糧食產量就沒必要繃那么緊了。
二是十一連增實際上是靠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大量消耗土地、水等資源環境取得的,是不可持續的。中國必須轉變發展方式,糧食生產應更多依靠科技,要數量和質量并重。
三是糧食生產是有自然規律的,是波動的,不可能一直增產。越到最后,投入越多、增產越少,越不值得。
2013年,由于內外形勢的變化,中央提出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就是“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強調“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里的谷物是指小麥、稻米和玉米,口糧是指小麥和稻米。
保證糧食安全是否就是保證產量?是否就完全靠中國自身生產來保證安全?
這里的安全指的應該是糧食的供求平衡,而不僅僅是產量。所以中國提出要確保產能,主要是保證生產能力,只要生產能力在,糧食安全就在。
什么是生產能力?就是生產條件,生產糧食的最基本條件是耕地和水。所以中國保護產能,最主要就是要保護耕地,保護水資源,這樣才能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18億畝耕地紅線就是這么來的。
當然這18億畝耕地并不一定每年都要全部耕種,因為中國保的不是產量,是生產能力。這些耕地和水要一直存在,但是其中一部分可以休耕。紅線是其中一部分不能轉變用途,比如蓋成商品樓,這樣就失去了生產能力。
所以中國談糧食安全,不能泛化到所有品種。普通的農產品如蔬菜水果蛋奶肉等都可以適度進口,進口一些糧食作為調劑也沒有問題。現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都是買方市場,不是賣方市場,中國如果減少進口美國的大豆、玉米,美國比中國更著急。
篇3
關鍵詞:灰色關聯分析;糧食產量;灌溉面積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4-0019-01
1 前言
農業一直在我國的經濟結構中起著基礎性地位的作用,當前我國人口基數大,但能耕地種植糧食的地域面積有限。而隨著現代化技術的不斷進步,糧食產量總體上升,但現在我國的糧食物價上漲,糧食問題已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從影響糧食產量的五個因素(農業勞動力人數、灌溉面積、化肥用量、機械使用、耕地面積)出發,使用Matlab軟件與Excel軟件計算關聯度來刻畫這些因素的“重量級”。
在客觀世界中,存在著許多不同類型的系統,每種系統都由許多因素組成。這些因素往往比較復雜,分不清哪些因素關系密切,哪些因素關系不密切,我們稱這種關系是灰色的。由于灰色因素的作用,對事物的認識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看清本質,于是我們引進了關聯度分析的概念。目的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尋求系統內部哪些因素的關系密切,哪些因素的關系不密切,從而掌握系統的主要特征。
2 計算過程步驟
2.1 原始數據變換,消除量綱的影響
可以將一組的序列中的每一個數分別去除相應序列中的第一個數,得到一組新的序列,初值化數列中沒有量綱。這里以1983年的數據為母序列,其余年份的數據為子序列用子序列去除母序列對原始數據作消除量綱的變換。再計算每一年的各數據的絕對差,結果為
2.2 計算關聯系數
2.3 計算關聯度
關聯度是一種“關系”,兩個時間序列借助于幾何圖形比較,如果兩個幾何圖形在任何一時刻點的值都相等,則兩個序列的關聯度一定等于1。因此,兩序列的關聯度是兩個各個時刻關聯系數的算術平均數,用R表示,則R=1N∑Ni=1ri,其中N為兩個序列的數據個數,ri為兩個序列各個時刻的關聯系數,R為關聯度。下表就是計算結果:
勞動力與糧食產量的關聯度為0.857386,機械使用與糧食產量的關聯度為0.54945,灌溉面積與糧食產量的關聯度為0.927722,化肥用量與糧食產量的關聯度為0.592372。
3 分析與討論
(1)農業灌溉面積是影響我國糧食產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據調查,我國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3億畝左右,平均每年因干旱減產糧食280多億公斤。由于缺水,造成許多地區大量擠占生態用水和環境用水,荒漠化、沙化面積在不斷擴大。而我國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約為0.45。因此,我們應該“節水高產”并舉,高度重視水利措施、農業技術措施與傳統經驗相結合,采取一些工程灌溉技術措施,如滴灌技術、微灌技術、噴灌技術、精確控制灌溉技術等。
(2)農業勞動力因素也和我國糧食產量關系密切,而機械使用與糧食產量的關聯度較低。
農業勞動力因素也和我國糧食產量關系密切表明我國的農業結構與美國的農場耕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國糧食生產主要依靠勞動力,而農業機械使用較低。目前我國農村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數73%,且有遞減趨勢,實現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生產將會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國機械工廠有必要增加農業機械設備,改進機械性能,提高機械工藝技術。
(3)耕地面積也是影響我國糧食產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不足的國家,人均耕地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45%。面臨日益緊迫的人口,我國建筑面積將不斷增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農村也將城鎮化。為了節約耕地面積,要引導農民相對集中建房,將農村已占有的非農建設用地節約出來的土地置換用于城鎮發展。
(4)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
隨著我國化肥工業的發展,化肥品種日益增多,使用量增加,但糧食產量與化肥用量的關系不是很明顯。因此,有必要講究施肥技術。大量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因土施肥,按作物種類和其需肥規律用肥,改進施肥方法等均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改進施肥方法可以改表面撒施為集中條施、穴施,改淺施為深施,把粉肥或結晶肥壓制成粒肥施用。
參考文獻
[1]孫文生.經濟預測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夢奎,馬凱.建設節約型社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篇4
關鍵詞:糧食產量;回歸預測;馬爾可夫過程模型;聯合預測模型
中圖分類號:F30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8)12-0068-04
近年來糧食安全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更是一個糧食消費大國,糧食安全問題尤為突出。對此河北省在“十一五”規劃中已把糧食安全問題列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相應地,對河北省糧食產量有效預測方法的研究也擺在了重要位置。目前,國內關于糧食產量預測問題,研究的文獻大多采用回歸預測、灰色預測、馬爾科夫、神經網絡等幾類方法,這些均為單一方法地建立模型進行預測,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預測的精度。本文嘗試用回歸和馬爾可夫預測聯合模型的方法對河北省的糧食產量進行預測。
一、預測模型的選擇
(一)模型選擇的依據
糧食產量的變化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氣候影響為主要因素。由于氣候的變化帶有明顯的周期性,它與糧食產量的變化幾乎同步進行。根據多年統計資料顯示,糧食產量的變化趨勢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是它的趨勢增長;二是隨氣候條件變化的波動性。因此,我們認為,糧食產量的變化既有按回歸規律變化的趨勢,又受馬爾可夫狀態轉移概率的影響。選擇一元回歸與馬爾可夫鏈聯合預測模型能同時兼顧糧食產量的兩種變化過程,從而可以更加準確地對糧食產量的變化規律進行描述和預測。
(二)建立模型的原理
1. 回歸預測模型簡介
在農業中生成“S形”的生長曲線是很普遍的,反映了環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資源的稀缺性。由于Logistic曲線具有“S形”的特征以及在生物生長曲線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所以本文采用Logistic的回歸模型,其表達式為:
Y(t)=
式中:L、a、b是參數(a>0,b>0)。當t-∞時,Y0;t+∞時,YL,L是Y的增長上限。
2. 馬爾可夫預測模型簡介
馬爾可夫將時間序列看作一個隨機過程,其理論基礎是馬爾可夫過程,具有無后效性的特點,即:已知過程在每一時刻t所處的狀態Ei,僅與t-1時刻的狀態有關,而與t-1時刻之前的狀態無關。因此,只需知道各狀態間的一步轉移概率就可以知道從初始狀態到將來時刻轉移到另一狀態的概率。在實際計算中,計算一步轉移概率的公式為:
Pij(1)=(i,j=1,2,…m)
式中:Mij(1)為隨機變量由狀態Ei經過1步轉移到狀態Ej的原始數據樣本數;Mi為處于狀態Ei的原始數據樣本數;m為系統的狀態個數。
由于系統的狀態共有m個,所以系統一次轉移概率的全體組成一個矩陣,記為:
P=P11 P12 … P1mP21 P22 … P2m┆┆ … ┆Pm1 Pm2 … Pmm
如果系統的狀態不只經過一次轉移,而是經過多次轉移,則可以用m步轉移矩陣來描述。記m步轉移矩陣為P(m),有:
P(m)=P(m-1)•P=Pm
預測模型為:S(m+1)=S(0)•Pm+1,其中S(0)為系統的初始狀態向。
(三)建立聯合模型
根據前文所述,趨勢變量的變化規律可用回歸預測模型進行預測;而隨機變量則用馬爾可夫過程的轉移概率矩陣進行狀態的轉移。因此,建立回歸與馬爾可夫聯合模型來預測糧食產量,可以兼顧作物本身的生長曲線性和產量的隨機性兩種變化規律,還能提高預測的精度和準確性。這就是本文建立回歸與馬爾可夫聯合預測模型的思想。其模型為:
(t)=+s(t)(t=1,2,…n)
式中:(t)為回歸預測趨勢擬合值;s(t)為隨機變量;(t)為聯合預測值。
二、實證分析
(一)回歸預測方程的確定
根據河北省糧食總產量原始數據繪出趨勢圖(見圖1),運用SPSS11.5選擇與原始數據擬合較好的趨勢線,確定趨勢方程。關于Logistic曲線中L的確定是目前理論界的難點,本文根據河北省歷年的產量及年增長幅度,確定2015年糧食的極限產量為4 000萬t,即為L=4 000。
((t)=
(R2=0.938)
(二)糧食產量的狀態劃分及隨機變量數值的確定
當預測對象本身已有明顯的狀態界限,可以直接利用現有的狀態界限;若不存在明顯的界限,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人為地劃分界限;劃分時要注意對預測對象進行全面調查和了解,并結合預測目的加以分析確定。對于隨時間變化而呈現某種趨勢變化的非平穩隨機過程,狀態的內涵和邊界都要求發生變化。許多實踐經驗表明,當樣本較大時,狀態數目不妨多些,這樣有利于從有限的資料中掌握更多的信息,也有利于避免系統封閉于一種狀態的僵死局面的出現。
1. 狀態劃分
狀態的劃分可定義為根據隨機變量占趨勢變量的比值來確定狀態區間[Ci,Di]。用隨機變量占趨勢變量的比值來確定:
s(t)/(t)×100%
其中,s(t)=M(t)-(t)為聯合隨機變量的隨機部分。M(t)為t時刻原始數據,(t)為t時刻回歸擬合值。
根據原始數據大致可以把糧食水平劃分為五種狀態,并通過計算確定了相應的變化區間[Ci,Di](見表1)。
2. 隨機變量的數值的確定
對狀態未來轉移作出預測,實際上預測了系統未來時刻的取值區間。利用轉移概率矩陣,確定了隨機變量未來狀態的轉向后,即確定了其值的變動區間為Ei=[×Ci,×Di],。最有可能的預測可認為是該區間的中點,則隨機變量的值為:
s(t)=
(三)糧食產量狀態轉移概率矩陣
通過圖1以及各年的狀態表可計算得到一步轉移矩陣為:
P0=4/501/5001/12 7/12 2/12 2/12 004/197/19 7/19 1/1902/177/174/17 4/170 0 1/5 4/5 0
可以發現,對于狀態一步轉移矩陣P0滿足:矩陣中各元素aij>0(i=1,2,…,n ; j=i=1,2,…,m),且aij=1(i=1,2,…,n)
所以矩陣P0為標準概率矩陣,即馬氏鏈必定有穩定狀態。所以任一時刻t的概率可由初始概率確定,即:Pt=(P0)t。通過MATLAB軟件處理得到主要矩陣:
P4=0.4193 0.1109 0.2222 0.1508 0.04020.1247 0.2388 0.1830 0.2182 0.06260.0462 0.2025 0.1611 0.2365 0.07520.0257 0.1273 0.1094 0.1760 0.05160.0212 0.1535 0.1337 0.2096 0.0800
P9=0.1756 0.1402 0.1587 0.1893 0.05020.0901 0.1323 0.1222 0.1523 0.04600.0584 0.1148 0.0997 0.1319 0.04030.0370 0.0770 0.0663 0.0888 0.02720.0418 0.0941 0.0801 0.1088 0.0333
(四)預測河北省各年糧食產量
根據表2的實證分析結果,選擇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中后期河北省主要年份的實際產量和聯合模型預測的比較,結果如表3所示。
三、結論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用回歸和馬爾可夫預測的聯合模型,比單個模型預測更加符合實際產量和更加準確,所以本文的模型選擇具有現實意義。
我們根據已知糧食產量的數據特征,將已知糧食產量的時期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9-1965年糧食產量在1 000萬t以下,在這一區間內糧食年產量極差為495.03萬t,環比最大波動幅度為35.46%;第二階段,從1966-1987年糧食年產量在2 000萬t以下,在這一區間內糧食產量極差為989.13萬t,環比最大波動幅度為28%;第三階段為1988-2007年糧食年產量大于2 000萬t,在這一區間內糧食產量極差為819.1萬t,環比最大波動幅度為10%。這說明河北省糧食產量增長逐漸穩定。再從上述預測結果可以看出,2006-2010年糧食增長率為15.2%,而2015相對于2010年的增長率為15.1%,這說明在“十一五”期間,河北省的糧食產量增加的幅度不明顯,糧食產量增長潛力不足。隨著未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加劇,大量的耕地被占用等問題的出現,保證糧食的平穩發展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如果糧食增長的潛力不足或是增長緩慢,也會影響到河北省未來經濟強省的實現。因此,針對以上問題和河北的省情,提出以下建議:
1. 保護耕地面積,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提高其種糧積極性。要建立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長效機制,協調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矛盾,不斷改善和提高耕地質量。進一步落實和完善“三補一減”政策,建立對種糧農民的收入補貼機制,穩定種糧收益預期,農民種糧實行政府最低收購價。
2. 積極參與國際市場,增加糧食對外貿易。擴大河北省自己的糧食品牌,爭取讓本省的糧食產品走入國際市場。一方面,增強了河北省農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不僅增加了種糧農民的收入,而且提高了他們的種糧積極性。
3. 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規劃糧食種植品種和種植數量。河北省有山區縣28個,平原縣91個,丘陵縣19個,沿海開放縣12個,位于九大農區―黃淮海區的縣以及縣級市達106個,位于九大農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的縣以及縣級市達23個。所以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形,區分不同市場及不同經濟發展區,種植不同的作物,使糧食產品形成差異化,這不僅保證糧食產量穩定增長,也可保持農作物市場的穩定和良性循環。
4. 盡快減少貧困人口及縮小貧困地區范圍,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目前河北省有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39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業甚至是河北省經濟的發展。所以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村貧困人群的扶持和引導創業力度,開辦特色農業,從多方面爭取糧食的創收。
5. 積極開展農業市場經濟培訓,盡快培養一支溝通城鄉市場的農村經紀人隊伍。要積極把河北省的糧食市場融入到京津唐和環渤海經濟區發展的框架中,大力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使之能夠充分利用商品期貨交易等一系列工具保障農戶的利益,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保證糧食產量的穩定。
參考文獻:
[1]胡木強.WTO框架下的河北省糧食安全問題[J].經濟論壇,2002,(8).
[2]孫文生,揚棟,趙慧峰.河北省糧食生產安全問題與生產景氣安全研究[J].預測,2002,(2).
[3]胡岳岷.中國糧食安全的政治經濟學[J].經濟評論,2007,(4).
[4]李小燕.農業強省評價指標體系及應用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06年優秀碩士論文.
[5]徐學榮,林少偉.福建糧食單產風險預警的馬爾可夫方法[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8).
[6]李萌.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5年優秀博士論文.
[7]易丹輝.統計預測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4).
On the New Forecast Method of Food Output of Hebei Province
Zhang Caixia, Wu Zhangwei
(School of Maths and Statistics,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篇5
關鍵詞:黃淮海地區;土地利用轉型;隱性形態;糧食生產轉型;耦合關系
土地作為人地關系地域系統中的關鍵要素,深刻影響著社會經濟的轉型和發展。同時,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也帶來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變革,進而導致區域土地利用轉型[1]。土地利用轉型指在特定的社會經濟變革過程中,區域土地利用由一種形態(含顯性形態和隱性形態)轉變為另一種形態的過程[2]。其中土地利用隱性形態主要涉及土地質量、產權、經營方式、投入和產出等多重屬性[3]。土地利用強度是土地利用隱性形態的重要屬性,既可以反映出人類對土地的干預程度,又可以呈現出特定時期內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狀態。土地利用強度的變化是土地利用形態變化的內在動力之一[4],因此,基于土地利用強度來研究土地利用隱性形態的變化是一種有效的嘗試。當前,針對土地利用強度的內涵和外延[5-6]、定量測度、格局演化[7]及動力機制[8]研究較多,而針對區域土地利用強度的變化與糧食生產的關系研究較少。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選取我國糧食主產區(黃淮海地區)與糧食生產密切相關的耕地和村莊建設用地[9]利用強度的變化,表征區域土地利用隱性形態的轉型,在土地利用隱性形態定量測度的基礎上,劃分土地利用隱性形態變化與糧食產量的耦合類型,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基于土地利用強度變化區域土地利用轉型與糧食生產的耦合關系,用以指導區域糧食生產系統的優化與調控。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黃淮海地區占我國國土面積的4.3%,2010年黃淮海地區耕地面積、人口數量和糧食產量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20.6%、22.5%和30.8%,其中小麥和玉米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約為70%和40%[10]。依照地形特征和農業生產特點該地區又可以劃分4個亞區,分別為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區(以下簡稱山麓平原區)、冀魯豫低洼平原區(以下簡稱低洼平原區)、黃淮平原區和山東丘陵區[11](圖1)。黃淮海地區作為我國耕地面積廣、人口密度大和糧食產量高的“三高”地區特征日漸明顯[12]。同時,該地區又是我國城鄉快速轉型發展地區,耕地、村莊建設用地等與糧食生產和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土地利用形態快速轉型。
1.2數據來源本文研究過程中使用的分縣統計數據來源于《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及各地(市)年鑒,統計數據主要包括化肥使用折純量、有效灌溉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鄉村人口數量、鄉村從業人員數量、農業勞動力數量等指標,部分評價指標市轄區沒有統計數據將使用地級市平均數補充。土地利用數據來源于國土資源部,該數據采用第二次全國土地利用調查分類體系,數據根據LandsatTM和ETM傳感器經幾何校正后合成的真彩色影像監督分類獲得。經過市轄區合并處理后,本文研究的黃淮海地區共有358個縣級行政單元。
1.3土地利用隱性形態的測度
1.3.1指標選取本文以土地利用強度的變化表征區域土地利用隱性形態的轉型。研究表明,耕地與村莊建設用地的變化是鄉村地區土地利用轉型的主體[9],因而,本文構建了耕地利用強度和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用以定量刻畫黃淮海地區與糧食生產密切相關的土地利用隱性形態轉型。耕地利用強度(LUIF)評價指標體系的選擇以糧食生產相關的“投入”指標作為評價依據。黃淮海地區糧食生產系統中地均化肥投入(Ffer)[10-14]、灌溉系統(Pirri)[13]、復種指數Cropi和地均農業機械(Pam)的使用作為評價耕地利用強度的指標。而影響糧食生產的其他要素如自然環境和資本等要素,未納入測度指標。村莊建設用地指鄉村地區與農民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建設用地。城鎮化進程中,農業勞動力非農就業比例不斷上升,村莊建設用地利用格局不斷演化,村莊建設用地在糧食生產中的功能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LUIR)的評價指標亦考慮到與糧食生產密切相關的指標,本文以鄉村人口密度(Rpopd)、農業勞動力比重(Parl)、村莊建設用地比例(Prc)和鄉村人均建設用地(Pccl)作為評價指標。評價指標中除鄉村人均建設用地面積對土地利用強度的作用為負效應外,其他指標的作用均為正效應。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參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15],在咨詢國內相關領域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利用熵值法[16]確定,即考慮了數據樣本客觀性的同時兼顧專家判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如表1。
1.3.2土地利用隱性形態測度方法為了消除評價指標體系源數據量綱對評價的影響,對源數據利用極值法進行歸一化處理:功效為正的指標使用公式(1),功效為負的指標使用公式(2):Tkn=Xkn-XminXmax-Xmin(1)Tkn=Xmax-XknXmax-Xmin(2)式中:Tkn為第n個樣本的k指標歸一化后的數值,Xkn為第n個樣本k指標的原始數據,Xmax和Xmin分別代表第k個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在數據標準化的基礎上利用指標權重與歸一化之后的數據相乘求和的方法定量評價土地利用隱性形態轉型,耕地利用強度的計算利用公式(3),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計算利用公式(4):LUIFi=撞mj伊Tij(3)LUIRi=撞np伊Tip(4)式中:mj和np分別為二者各評價指標的權重,Tij和Tip為i縣第j和第p個指標歸一化后的數值。1.4耕地利用強度-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糧食產量耦合分類利用耕地利用強度和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結合縣域糧食產量,基于ArcGIS10.2中自然間斷點(Jenks)分類方法,分別把3個序列數據由低到高分為“低”(1)、“中”(2)和“高”(3)3組,利用3伊3矩陣交叉方法,構建“低-低-低”(111)…“高-高-高”(333)共27類耕地利用強度-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糧食產量耦合(FRGC)類型(圖2)。在研究過程中利用信息圖譜[17]的方式,實現在復雜耦合類型模式下的格局演化研究。
2結果與討論
2.1土地利用轉型與糧食產量變化的時空格局研究結果表明,耕地利用強度持續增加,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加速下降,糧食產量波動上升。1990—2010年LUIF(圖3a~圖3c)均值由0.29上升到0.4,山麓平原區耕地利用強度一直較高;黃淮平原區和低洼平原區增長較快,成為耕地高投入區;山東丘陵區耕地利用強度較低。期間,LUIR均值由0.52下降到0.45,并呈現加速減少的趨勢(圖3d~圖3f),1990—2000年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呈現下降趨勢,山東丘陵區保持較高水平,黃淮平原西部地區LUIR大部在增加,而低洼平原區和蘇北地區及山麓平原區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處于下降趨勢。1990—2010年黃淮海平原地區糧食產量由1.06億t上升到1.65億t,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糧食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分別為24.4%、24%和30.1%,在經歷了2000年附近短暫的下降后,黃淮海地區糧食生產在全國的地位不斷加強。黃淮平原區和低洼平原區是糧食增產的主要地區(圖3g~圖3i),而山麓平原區和山東丘陵區糧食產量在下降。
2.2土地利用轉型與糧食產量耦合類型的時空格局1990—2010年耕地利用強度-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糧食產量耦合類型時空格局FRGC特征明顯,呈現穩中有變的時空格局。1990—2010年LUIF較低(111~133)的區域主要集中于山東丘陵區、低洼平原東部和黃淮平原南部地區(圖4a~圖4c),LUIR和糧食產量較低的區域主要集中在環渤海灣地區;山東丘陵區和山麓平原部分地區LUIR和糧食產量較高。耦合類型中LUIF居中(211~233)的區域主要分布在低洼平原北部和山東丘陵東部地區,并在黃淮平原地區離散分布(圖4d~圖4f);這些縣域中LUIR和糧食產量較低的區域主要集中在低洼平原北部地區,而LUIR和糧食產量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黃淮平原區。黃淮海地區LUIF較高(311~333)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山麓平原大部、低洼平原南部及蘇北和豫北地區,并逐漸在冀魯豫交界地區形成明顯的集聚區(圖4g~圖4i),而山麓平原北部地區逐漸退出該耦合類型;FRGC類型中LUIF、LUIR和糧食產量均較高的地區逐漸向冀魯豫交界地區集中,而蘇北地區和山麓平原地區的縣域逐漸減少,石家莊市附近地區耦合類型逐漸由333類型為主演化為322類型為主。
2.3土地利用轉型與糧食生產的耦合關系土地利用轉型背景下,不同地類土地利用強度相互影響,共同推動區域糧食生產格局的轉型。轉型初期,耕地和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均增加,推動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城鎮化背景下,農業剩余勞動力析出,農業勞動力數量相應減少,就業結構和收入結構不斷改善,農戶農業生產資本投入能力增強,耕地利用強度提高[18]。農民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增加,農村宅基地開始向外擴張,村莊建設用地的比例增加,這一階段,農業生產收入比例仍占主要地位,農民的兼業情況主要呈現為季節性和短距離外出務工或本地非農就業為主。鄉村人口總體增長狀態下,農業勞動力比重下降不明顯,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增加。這一階段耕地利用強度與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普遍上升,糧食生產能力得到提升,糧食安全格局穩定(圖5a)。轉型中期,耕地利用強度繼續增加和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開始下降,區域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下降。農業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由于人口增加和經濟因素導致的村莊建設用地面積呈現快速的外延擴張,人均建設用地面積迅速提高(圖5b)。同時,由于大量人口外流,村莊宅基地出現廢棄和空置現象,農村“空心化”[19]問題突出。此外,部分農業勞動力實現資本原始積累,徹底脫離農業生產,農村宅基地需求下降。農業勞動力的兼業化比例提高,農業勞動力數量快速下降,農業勞動力比重下降,鄉村人口密度也隨之下降。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城鎮建設用地和工礦用地需求增加,占用耕地和征用村莊用地的比例提高,村莊建設用地在建設用地中的比例不斷下降。以上多種因素共同推動了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的下降。
隨著農戶收入結構的改善,農戶繼續追加耕地投入的能力迅速提升,但是純農戶的比例不斷減少[20],并且農戶的年齡結構趨于“老弱化”,大規模增加資本性投入需求下降,耕地投入主要以省工性投入為主,地均化肥使用量不斷增加。農戶耕地流轉的趨勢開始出現,且比例不斷提升。而耕作條件較好的平原農區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大力推廣,糧食播種面積不降反升(如研究時段內的黃淮平原區),灌溉比例也相應提升,而丘陵及耕地質量不高地區的耕地利用形態會出現棄耕或撂荒[21]的現象,耕地利用強度區域格局差異明顯。這一階段耕地利用強度仍保持較高水平,糧食產量較穩定。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糧食生產要素投入產出的效率不斷下降,糧食生產成本不斷增加,糧食生產所帶來的資源環境問題不斷凸顯[22]。耕地資源被建設占用的比例迅速提高(圖6),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不斷下降,糧食生產的保障能力降低。轉型后期,耕地和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均下降,糧食生產高效化和集約化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城鎮化發展中后期,農業勞動力比重低,村莊建設用地整治需求旺盛,農村聚落社區化,人口居住集中化開始大力推進,村莊建設用地的比例迅速下降,村莊建設用地將實現優化重組[23]。鄉村人口密度不斷降低,農業勞動力數量和比重不斷下降,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下降。耕地利用方面由于鄉村人口逐漸減少,土地流轉的比例不斷增加,糧食生產的規模化和集約化不斷加強,可持續的農業生產系統[24]不斷優化,耕地利用強度逐步下降,并趨于穩定。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基本完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糧食生產的主力,糧食生產格局進入新的狀態(圖5c)。城鎮化進程中,我國土地利用形態與糧食生產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系統研究二者耦合關系、動力機制及其演化規律,對于揭示我國糧食生產系統要素轉型、結構變革和功能演化,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同時,促進鄉村良性發展,優化鄉村土地利用結構,實現社會良性轉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25]。因此,糧食生產轉型過程中,應合理優化土地利用轉型與糧食生產的耦合關系,加強耕地的保護力度,限制村莊建設用地的無序擴張,合理搭配鄉村農業生產體系中的人口及其他生產要素,確保農戶生產與生活水平穩定提升。
3結論
(1)城鎮化進程中,黃淮海地區土地利用形態和糧食生產格局迅速轉型。1990—2010年土地利用轉型格局呈現出耕地利用強度不斷增加,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加速減少,且時空格局區域差異明顯。區域糧食生產能力經歷短暫的下降后持續增強。(2)1990—2010年耕地利用強度-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糧食產量耦合類型時空格局特征明顯。“低-低-低”(111)類型主要分布在環渤海灣地區,“高-高-高”(333)類型主要集聚于冀魯豫交界地區。而“中-中-中”類型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東部和低洼平原北部地區且不斷集中。(3)土地利用轉型推動糧食生產格局不斷演化。轉型初期,耕地和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均增加,推動糧食生產能力提升。轉型中期,耕地利用強度繼續增加和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開始下降,區域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下降。轉型后期,耕地和村莊建設用地利用強度均下降,糧食生產高效化和集約化保障區域糧食安全。依據土地利用轉型與糧食生產不同階段的耦合關系,制定合理的糧食生產政策能夠有效保障區域糧食生產安全。(4)本文基于土地利用強度變化初步探討了土地利用轉型與糧食生產的耦合關系,是土地利用轉型對糧食生產系統影響的初步研究。而對土地利用隱性形態中涉及質量、產權和經營方式等土地利用形態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初步構建了土地利用轉型與糧食生產耦合關系模式,但對二者耦合過程的動力機制研究仍薄弱,這些內容是進一步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LongHualou.LandusepolicyinChina:Introduction[J].LandUsePoli原cy,2014,40:1-5.
[2]龍花樓.論土地利用轉型與鄉村轉型發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2):131-138.LONGHua-lou.Landusetransitionandruraltransformationdevelop原ment[J].ProgressinGeography,2012,31(2):131-138.(inChinese)
[3]LiuY,LongH,LiT,etal.LandusetransitionsandtheireffectsonwaterenvironmentinHuang-Huai-HaiPlain,China[J].LandUsePolicy,2015,47:293-301.
[4]LiuY,LongH.Landusetransitionsandtheirdynamicmechanism:ThecaseoftheHuang-Huai-HaiPlain[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6,26(5):515-530.
[5]丁忠義,郝晉珉,李濤,等.區域土地利用強度內涵及其應用———以河北省曲周縣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05,19(5):19-24.DINGZhong-yi,HAOJin-min,LITao,etal.Connotationanditsappli原cationofregionallanduseintensity:AcasestudyofQuzhoucountyinHebeiprovince[J].ChinaLandScience,2005,19(5):19-24.(inChi原nese)
[6]ErbKH,HaberlH,JepsenMR,etal.Aconceptualframeworkforanalysingandmeasuringland-useintensity[J].CurrentOpinioninEn原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2013,5(5):464-470.
[7]劉芳,閆慧敏,劉紀遠,等.21世紀初中國土地利用強度的空間分布格局[J].地理學報,2016,71(7):1130-1143.LIUFang,YANHui-min,LIUJi-yuan,etal.SpatialpatternoflanduseintensityinChinain2000[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6,71(7):1130-1143.(inChinese)
[8]ChenY,LiX,TianY,etal.StructuralchangeofagriculturallanduseintensityanditsregionaldisparityinChina[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09,19(5):545-556.
[9]龍花樓,李婷婷.中國耕地和農村宅基地利用轉型耦合分析[J].地理學報,2012,67(2):201-210.LONGHua-lou,LITing-ting.AnalysisofthecouplingoffarmlandandruralhousinglandtransitioninChina[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2,67(2):201-210.(inChinese)
[10]KongX,LalR,LiB,etal.FertilizerintensificationanditsimpactsinChina憶sHHHPlains[J].AdvancesinAgronomy,2014,125:135-169.
[11]周立三.中國農業區劃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3.ZHOULi-san.ThetheoryandpracticeofChinaagriculturalregional原ization[M].Beijing: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Press,1993.(inChinese)
[12]李裕瑞,劉彥隨,龍花樓.黃淮海典型地區村域轉型發展的特征與機理[J].地理學報,2012,67(6):771-782.LIYu-rui,LIUYan-sui,LONGHua-lou.Characteristicsandmecha原nismofvillage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intypicalregionsofHuang-Huai-Haiplain[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2,67(6):771-782.(inChinese)
[13]KongX,ZhangX,LalR,etal.GroundwaterdepletionbyagriculturalintensificationinChina憶sHHHplains,since1980s[J].AdvancesinA原gronomy,2016,135:59-106.
[14]JuX,GuB,WuY,etal.ReducingChina憶sfertilizerusebyincreasingfarmsize[J].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2016,41:26-32.
[15]楊忍,劉彥隨,郭麗英,等.環渤海地區農村空心化程度與耕地利用集約度的時空變化及其耦合關系[J].地理科學進展,2013,32(2):181-190.YANGR,LIUYS,GUOLY,etal.Spatial-temporalcharacteristicsforruralhollowingandcultivatedlanduseintensivedegree:TakingtheCircum-BohaiSearegioninChinaasanexample[J].ProgressinGeog原raphy,2013,32(2):181-190.(inChinese)
[16]喬家君.改進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中的應用[J].資源科學,2004,26(1):113-119.QIAOJia-jun.ApplicationofimprovedentropymethodinHenansus原tainabledevelopmentevaluation[J].ResourcesScience,2005,26(1):113-119.(inChinese)
[17]李亞婷,潘少奇,苗長虹.中國縣域人均糧食占有量的時空格局———基于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對比分析[J].地理學報,2015,69(12):1753-1766.LIYa-ting,PANShao-qi,MIAOChang-hong.Thespatial-temporalpatternsofpercapitashareofgrainatthecountylevelinChina:Acomparationbetweenregisteredpopulationandresidentpopulation[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5,69(12):1753-1766.(inChi原nese)
[18]RozelleS,GuoL,ShenM,etal.LeavingChina憶sfarms:Surveyresultsofnewpathsandremaininghurdlestoruralmigration[J].TheChinaQuarterly,1999,158:367-393.
[19]龍花樓,李裕瑞,劉彥隨.中國空心化村莊演化特征及其動力機制[J].地理學報,2009,64(10):1203-1213.LONGHua-lou,LIYu-rui,LIUYan-sui.Analysisofevolutivechar原acteristicsandtheirdrivingmechanismofhollowingvillagesinChina[J].ActaGeographicaSinica,2009,64(10):1203-1213.(inChinese)
[20]WangX,HuangJ,RozelleS.Off-farmemploymentandagriculturalspecializationinChina[J].ChinaEconomicReview,2017,42:155-165.
[21]王學,李秀彬,辛良杰,等.華北地下水超采區冬小麥退耕的生態補償問題探討[J].地理學報,2016,71(5):829-839.WANGXue,LIXiu-bin,XINLiang-jie,etal.Ecologicalcompensa原tionforwinterwheatabandonmentingroundwaterover-exploitedareasintheNorthChinaPlain[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6,71(5):829-839.(inChinese)
[22]NorseD,JuX.EnvironmentalcostsofChina憶sfoodsecurity[J].Agri原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2015,209:5-14.
[23]YangR,XuQ,LongH.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andopti原mizedreconstructionanalysisofChina憶sruralsettlementsduringtheprocessofrapidurbanization[J].JournalofRuralStudies,2016,47:413-424.
[24]K俟hlingI,BrollG,TrautzD.Spatio-temporalanalysisofagriculturalland-useintensityacrosstheWesternSiberiangrainbelt[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6,544:271-280.
篇6
【關鍵詞】新品種;提高糧食產量;推廣
"民以食為天",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糧食對于人類的重要性。而糧食來源于農業,農業也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產業部門。糧食的獲得需要經過種植環節,因此農業的不斷發展需要依靠種植。從古到今,糧食產量的好壞是我國農村工作方面的重點,經過多年的實踐以及經驗總結發現幫助提高糧食產量的一個重要措施是研發出高產優質新品種。近年來,種子公司每年都會在種子市場中推出很多糧食新品種,但是農民們似乎并不樂意接受這些新推出的品種。所以,一般情況下,一個新品種的推出再到獲得大范圍推廣種植,大概需要經過三年或是四年的時間[1]。因此造成很多優秀的糧食新品種得不到及時推廣種植,不能為各地糧食生產貢獻出應有的價值。針對這一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糧食新品種推廣工作中發現的問題,然后找出適當的解決措施并加以完善,從而幫助推動新產品的推廣工作,進而達到提高我國糧食總產量的目的。
1.分析新品種對提高糧食產量的影響
1.1糧食新品種是提高糧食產量的重要手段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農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近幾年來,我國不斷研發出糧食新品種并將其推廣到種子市場中,幫助提高我國糧食生產總量。我國研發出的新品種為提高我國糧食產量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可以說新品種研發及推廣種植是幫助促進糧食產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據一組數據來說明這一點:1980年根據資料顯示,全國糧食總產量僅是32055.5萬噸,而在2010年中全國糧食總產量就達到了54641.0萬噸,短短30年,我國糧食總產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而2011年和2012年這兩年中,全國糧食總產量也分別達到了57121萬噸和58957萬噸。由此可見,高產優質的新品種能為我國糧食產量的提高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像優質小麥、高產大豆以及雜交玉米,另外還有轉基因抗蟲棉等優質新品種的推廣種植,使國內農作物優良品種種植覆蓋面積超過了95%,而優良品種對提高糧食產量也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2]。
1.2糧食新品種能提高種子質量,不斷獲得新品種
隨著經濟、農業等得到不斷發展,各種子公司也面臨著更激烈的競爭環境,而種子公司為了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實現新品種的大力宣傳,就需要推出更高質量、更高產量的糧食種子。而糧食新品種不僅能幫助改善種子質量,還能幫助促進糧食產量的提高。因此,種子公司在推廣新品種工作中要注重新品種種子生產的每一個工作流程,還要重視不斷改善種子質量,幫助更好的發揮糧食新品種的產量優勢。除此之外,種子公司想要在種子市場上得到更好的發展,就需要不但研發糧食新品種,加大科研投入工作,幫助培育出更優質、更高產的糧食品種。
1.3進一步推動糧食新品種的培養研發工作
若種子公司推廣的糧食新品種能很快得到農民們的接受,不僅能幫助農民提高糧食產量,實現糧食大豐收,還能幫助種子公司在較短時間內收回生產成本,從而改善了資金周轉工作。種子公司因為有了足夠的資金,能在短時間內再次投入科研幫助培育出更多的糧食新品種。
2.糧食種植戶在選擇新品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2.1接觸新品種的途徑較少
糧食種植戶在進行糧食新品種選擇過程中只能通過觀察當地種植表現較好的糧食新品種,而對于其他更好的糧食新品種卻沒有機會了解。而如果僅通過查看種子外形,沒有他人實踐經驗之談或是自己親身經歷,農民們往往不容易接受新推廣出來的新品種。另外,還存在一種情況,某些糧食新品種已經推向市場并推廣種植很多年,卻還是僅停留在一個地區而沒能實現大面積種植,從而不能發揮新品種增產的目標。除此之外,一些糧食新品種是依靠農村種子經濟戶進行推廣種植,而農民可能會因為害怕承擔糧食低產、糧食質量不佳從而影響收成的風險,加上農民本身沒有種植過這些新推廣的新品種,對于新品種的優質及高產還存在一定的懷疑,從而這些新品種的推廣很難得到糧食種植戶的接受和認可。另外,因為新品種在剛推向市場時,種子公司獲得的利潤相對比較少,這就直接影響了種子推廣戶的工作積極性,種子的推廣工作也將會受到限制,從而很難實現大范圍推廣種植。
2.2某些新品種不能滿足種植戶需求
在糧食新品種推廣種植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新品種在經過農民種植之后,發現這些新品種并不是糧食種植戶需要的糧食新品種。舉例來說:某地糧食生育期相對比較長,但是農民選擇的新品種卻是生育期較短的新品種,這就浪費了農作物的熟期;還有就是某地農作物種植方法以及使用的農機設備與所要推廣的糧食新品種不能實現相互適應等問題。而農民真正需要的糧食新品種并沒有實現推廣種植,造成農民在糧食種植方面不斷更換農作物品種,出現糧食產量波動較大,最后間接影響到新品種的推廣工作。
3.加快推廣新品種的有效措施
3.1設計新品種種植展示區
為使農民更快的接受新品種,可以通過設計新品種種植展示區。在展示區中將很多新品種農作物種植在一個區域內,使農民能很直觀的了解到新品種的種植優勢,從而使農民更好的了解新品種并接受新品種。農民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糧食新品種。種子公司可以通過增設種植展示區,對于生育期較長的新品種植在同一個展示區,然后選擇稀種植品種,對于生育期比較短的品種種植在另外一個展示區,主要種植密植、中密種植品種,使品種更具備代表性。
3.2為加快推廣新品種提供更多理論依據
為了能確保新品種種植后能獲得穩定的產量,且適合當地農民需求的品種,每一個新品種都要具備充分的科學理論依據。因此,種植在展示區內的新品種都應該詳細記錄各個生長階段以及種植環境、條件等信息。并且在種植過程中重視田間管理工作,確保田間環境滿足新品種生長條件需求。然后做好每個小區的田間規劃工作,制定相應的品種種植措施。還要重視觀察以及記錄不同品種在抗旱、抗病害等方面所具備的特征。待收獲各個不同品種果穗之后要進行晾曬工作,然后再進行考種環節,檢測穗重等情況,并認真計算新品種具有的產量情況。最后根據考種所得結果編寫新品產量報告,結合田間記載信息對新品種作最終評價,然后選擇高產、抗性能力強的優質品種推廣到市場上。
3.3提供觀摩糧食新品種的平臺
觀摩新品種是為了使農民觀看到糧食新品種具備的特征以及優勢,使農民們更直觀的了解新品種。可以邀請一些農民在品種即將成熟時到種子公司開設的展示田進行觀摩,這種方法是比較有效也是一種比較直觀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民接受新品種的推廣。農民在進行觀摩新品種過程中,培養基地可以安排制定人員進行詳細講解品種所具備的優勢等,使農民們更了解新品種特性,從而接受該品種。除此之外,還可以邀請農村種子推廣經銷商到展示田間進行觀摩,使其了解新品種,從而促進經銷商推廣糧食新品種。
4.結束語
總之,糧食新品種推廣是種子管理相關部門的重要職責,應該認真做好這項工作,加大展示示范新品種的種植工作。加大新品種研發工作,不斷為糧食種植戶尋求糧食新品種,從而不斷實現糧食高產的目的,真正提高全國糧食總產量。如果種子公司推廣一種糧食新品種,能很快得到農民的接受及認可,新品種就會發揮其具有的優勢,幫助在較短時間內就能糧食產量提高,促進農業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通過對我國1990-2013年之間的糧食產量和化肥施用量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建立了VAR模型,采用了Johansen協整分析方法,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協整關系,使用格蘭杰因果檢驗,證實了化肥施用量是糧食產量的格蘭杰原因。在實證結果的基礎上,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糧食產量;化肥施用量;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07
1引言
糧食生產是多種要素投入的一種生產行為,它包括勞動力、土地、種子、化肥等生產要素,在我國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的狀況下,提高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而化肥的施用無疑是提高單產的重要因素,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在帶來我國糧食單產大幅度提高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中存在著化肥過量施用的問題,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研究化肥的施用對我國糧食產量的增產潛力還有多少,臨界的狀態在什么時間以及化肥施用量對糧食產量的動態影響是我國糧食生產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房麗萍等采用主成分回歸分析和C-D生產函數分析了化肥施用量對我國糧食產量的影響,得到的結論是1978-2010年之間,糧食產量的化肥施用量的產出彈性有所下降,但是化肥施用量仍然是影響糧食產量的重要因素。古玉麗等采用了C-D生產函數對我國糧食產量與化肥施用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化肥施用量是糧食產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王祖力等對1978-2006年化肥施用對糧食產量增長的作用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發現化肥的施用是所有投入要素中貢獻最大的一項。彭琳根據試驗研究資料與調查結果,對我國糧食生產和化肥施用量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化肥的施用量是20世紀中國糧食生產重大成就之一,化肥施用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平均為46.43%。
本文對我國糧食產量和化肥施用量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以檢驗二者之間是否具有協整關系,從而在實證的結論的基礎上,以期為我國糧食生產提供相應的政策建議。
2我國糧食產量和化肥施用量的實證研究
2.1數據來源
本文所選用數據來源于《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所選擇的時間區間為1990-2013年,我們收集了歷年的糧食產量和化肥施用量的數據,分別用GR和FE來表示。使用Eviews7.2進行實證分析。為了消除異方差的數據取自然對數的每個變量分別與lnGR lnFE說。
2.2變量的ADF單位根檢驗
考慮到時間序列中很多數據的不平穩性,為了避免偽回歸現象,首先需要這些變量的ADF單位根檢驗,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
試驗結果表明,所有數據在表1原始序列在5%的顯著性水平并不順利,但他們的一階差分平穩,1階單整序列,足球協會測試條件。
2.3建立VAR模型
2.3.1殘差的單位根檢驗
VAR模型所需的序列是平穩,所以需要測試序列的單位根檢驗測試方法主要是殘余。本文的滯后三階殘余VAR模型的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該模型的逆根位于單位圓內,因此該模型是穩定的。測試結果如圖1所示:
2.3.2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
因為Johansen協整檢驗是基于VAR模型,Johansen協整檢驗是一個VAR模型對無約束向量協整模型后,在本質上仍然是VAR模型,Johansen協整檢驗是具有約束條件的,因此應該在我們建立的最佳滯后階數的VAR模型的基礎上減一,作為我們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的滯后階數,即選擇滯后2階進行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0.31828表示參數估計量的樣本標準差,上式表明我國糧食產量與化肥施用量之間保持著長期的協整關系。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糧食產量將增加1845166個百分點。
2.4變量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由于LnGR 、LnFE存在著長期的協整關系,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所以考慮,然后明確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文選擇了滯后期為一年,兩年,三年里每個變量的檢驗,相關的測試結果如表3所示。
格蘭杰檢驗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滯后1階化肥施用量和糧食產量之間不存在著著相互的格蘭杰原因;在滯后2階時,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可以認為化肥施用量是糧食產量的單向格蘭杰原因;在滯后3階時,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可以認為二者之間存在著雙向的格蘭杰原因。
3結論與建議
通過我們的分析,得到的結論是,我國糧食產量和化肥施用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協整關系,化肥施用量是糧食產量的格蘭杰原因,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促進了我國糧食產量的提高,但是從脈沖響應的情況來看,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對于我國糧食產量的增加的邊際效應是遞減的。結合本文的實證分析,提出以下建議:第一,科學施肥,減少化肥的浪費。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存在著施肥不科學,化肥浪費嚴重的現象,主要是因為農民缺乏科學的技術培訓,應該加強農村技術人員對農民進行關于如何科學施肥的培訓,減少糧食生產中由于過量施肥導致的不利影響。第二,增加糧食生產中的有機肥的使用。第三,增加農業生產中的科技投入,發展現代農業。可以通過提高農業生產中的機械化水平,來替代勞動力的使用,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糧食產量。同時,可以通過培育優良高產的品種,提高糧食的單產。興修農田水利工程,提高灌溉率,同樣有利于糧食產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房麗萍,孟軍.化肥施用對中國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分析―基于主成分回歸C-D生產函數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17):156160.
[2]古玉麗,喬歡歡.我國糧食產量與化肥使用量之間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7,(10):1213.
篇8
一、核心示范區要素投入和科技進步對產出增長貢獻率的測算方法
要素投入和科技進步對糧食產量增長貢獻率的測算方法有多種,本文采用了最為普遍的C--D生產函數。在實際應用中最常見的生產函數就是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簡記為C--D生產函數,表達式為:
Y=AKctLB
(1)
其中,Y代表產出量;A代表常數;K代表資本投入量;L代表勞動投入量;a、β代表效益系數,且d+B=1。在本文中,Y為小麥、玉米單位面積產量,主要的投入要素為種子投入費用(元,畝,x。),化肥投入費用(元/畝,x2),農藥投入費用(元,畝,x,),機械費用(元,畝,)(4),灌溉費用(元/畝,)(5)以及生產用工量(元/畝,)(6)等。其中,投入要素中的種子費用、化肥費用、農藥費用、機械費用(機耕費用、機播費用、機收費用和秸稈還田費用)及灌溉費用是指農戶每年花費在每畝小麥或玉米上的各種費用,即(每種要素每次投入的費用×投入的次數),種植糧食(小麥或玉米)的耕地面積。生產用工量包括農戶每年投入到每畝小麥或玉米上的勞動天數和雇傭勞動天數,即(每年投入到糧食生產過程中的天數x當地勞動力價格),種植糧食的耕地面積。由于玉米不發生機耕和機收費用,所以,玉米的機械費用只將機播費用作為變量進行估計。因此,其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數模型為:
Y=AX,b,X2b2X3b36(2)
二、數據來源和模型估計
(一)數據來源
所有的數據來源于課題組對核心試驗區及技術示范區農戶進行的實地調查,糧食產量、價格、各項費用支出以及直接生產用工量均是試驗區內被調查農戶的微觀數據,與以往測算要素貢獻率時采用的統計年鑒數據有所不同。
(二)模型估計
用Evlews軟件采用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公式(2)經線性簡化整理以后可得:
T為不同年份(包括2008年和2009年),其回歸系數就是技術進步貢獻率。估計結果見下表。
從計量經濟學角度看,上述估計的擬合優度、總體顯著性和單個參數顯著性檢驗以及DW檢驗都比較理想。估計結果表明,小麥的技術進步率為6.96%,玉米的技術進步率為6.76%。
三、結果分析
(一)小麥
從上述模型估計結果可以得出,各投入要素對核心示范區小麥增產的貢獻排序為:化肥費用(x:)>灌溉費用(X)>機械費用()(4)>科技進步率(T)>種子費用(x。)>農藥費用(3)>生產用工量(x6)。技術進步率對兩個區域糧食增產貢獻比較明顯,表明課題組實施的小麥玉米兩熟高效技術以及對該技術的推廣應用效果明顯。技術進步率除以單產的增長率的比值,就是技術進步對單產增長的貢獻份額。小麥單產增長率平均為15.23%,所以小麥的技術進步貢獻率為45.07%。如果將要素貢獻分為技術進步貢獻、物質費用(農資、灌溉及機械費用)貢獻以及生產用工量貢獻三種類型,物質費用的貢獻是最顯著的。在物質要素投入中,農資費用(化肥排第1、種子排第5和農藥排第6且均為正數)和灌溉費用(排第2)的投入貢獻最明顯,這說明在價格沒有大幅變動的前提下,增加核心及技術示范區農資費用和灌溉費用是實現增產的重要途徑。此外,在小麥生產過程中的機械費用投入也不容忽視,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機械費用對糧食增產的貢獻也會繼續發生變化。最后,用工量為負值,表明勞動投入過多,造成了農業勞動力的浪費。
(二)玉米
從上述模型估計結果可以得出,各要素對核心示范區玉米增產的貢獻排序為:化肥費用(x:)>機械費用()【4)>灌溉費用(Xs)>科技進步率(T)>種子費用(x。)>農藥費用()(3)>生產用工量()(6)。玉米的單產增長率平均為12.88%,所以,玉米的技術進步貢獻率為52.48%,這表明課題組實施的技術集成對玉米的貢獻也較顯著。但是,玉米增產很大程度上也是靠農資費用、機械費用以及灌溉費用投入來實現的。所以,在價格不產生大幅波動的前提下,加大對玉米的物質費用投入也成為增產的重中之重。在農業勞動力投入方面,玉米與小麥一樣產生了勞動力的浪費,但與小麥比較程度較輕。
四、對策建議
(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科技推廣體系
核心試驗區和技術示范區技術進步貢獻是明顯的。繼續加大對核心示范區的技術投入,有助于該地區糧食生產能力的進一步提高。1、多進行生產實踐指導。除采用電視播放農業科技節目、夜校培訓以及發放明白紙等措施外,鼓勵專家教授以及相關技術人員多下田間地頭進行示范性指導。2、在此前技術大量投入的基礎上,繼續加大技術投入的力度,增加相關方面資金投入,豐富農民的技術內容,使農戶得到的技術支持更具多樣性。3、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使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工作真正發揮作用。
(二)控制糧食生產的農資費用
農資價格不斷上漲直接影響了農民對于農資的使用量,而種子、農藥和化肥等農資費用是各投入要素對糧食增產最顯著的要素。因此,控制農資價格、增加農資的投入量成為促進糧食增產的重要途徑。1、促進農資市場健康發展,防止農資市場紊亂和農資價格過快增長。2、繼續加大農資補貼力度,減輕農民負擔。3、宣傳并幫助農民成立農資互助合作社,增強農民在農資購買過程中的談判能力,以盡可能低的價格獲得高質量農資產品。
(三)保證農民合理用水
灌溉費用投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是顯著的,保證農民合理用水對于糧食增產幫助較大。1、加強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改善糧食生產條件,使農民用水更加便捷且有保障。2、當地政府可以鼓勵農民成立一種自發性民間組織―-用水協會,這種協會是農民用水戶自愿參加,按照自主管理的原則組織起來的從事農業灌排服務的非盈利性農村合作用水組織。它為農民提供優質的灌排服務,降低灌排成本。
(四)采取更好的惠農強農政策。提高其種糧積極性
篇9
關鍵詞 糧食生產;潛力;對策;江蘇鹽城;亭湖區
中圖分類號 F32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08-0323-01
鹽城市亭湖區是鹽城的主城區,常年糧食種植面積3.33萬hm2,其中小麥1.07萬hm2,水稻1.00萬hm2。近年來,隨著中央、省、市相繼出臺和落實了一系列惠農政策,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受到激發,糧食總產實現十一連增,單產由2004年的6 420 kg/hm2提高到2014年的6 885 kg/hm2,增幅為7.2%。在現有糧食單產高起點上,能否進一步挖掘增產潛力,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 糧食持續增產的影響因素
1.1 基礎設施條件差
目前,鹽城市亭湖區有相當一部分農田基礎設施始建于20世紀70―80年代,由于長期老化失修,目前設備破損,效益衰減嚴重,難以為繼,主要表現在排灌不暢,遇到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抗災應變能力差。
1.2 播種及栽插方式粗放
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鹽城市亭湖區粗放種植方式有擴大化趨勢。目前,亭湖區撒種麥面積占小麥種植面積的30%~40%,直播稻面積占水稻種植面積的40%~50%,這種粗放種植方式不僅對溫光資源利用率低,導致產量潛力難以發揮,且抗災能力不強,影響小麥、水稻產量和品質。
1.3 增產技術措施難到位
由于目前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加之基層農技人員知識老化、信息不靈,“最后一公里”問題未能解決好,以及農民對新技術接受能力差,致使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速度慢,輻射帶動效果不明顯。另外,由于目前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偏少,且服務能力不強,導致增產技術措施不能完全落實到位。
1.4 每戶經營規模小
目前,亭湖區人均耕地533.3 m2左右,種糧大戶很少。大多數村組采用了“好田優土各家有份,差土劣地按人分攤”的方法,致使每戶經營多處小塊田地,這種小農耕作方式,很難發揮種糧的規模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2 提高糧食單產潛力的對策
2.1 完善農田基礎設施
按照創建“畝產噸糧鎮”的目標,摸清基礎農田現狀,分析制約產量提高的因素,提出增產、增收目標,制定詳細的農田基礎設施與地力建設方案。應以項目建設為平臺,整合財政資金,做到科學規劃,逐步推進,完善農田生產基本配套設施,不斷提高抗災應變能力,尤其要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不斷擴大高標準良田面積,提高農田高產穩產能力。
2.2 抓好適度規模種植
加快土地流轉,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化服務組織、聯耕聯種、家庭農場等多種形式,按照實際情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發展較好的鎮,出臺相關政策,增加財政投入,加大土地流轉的力度,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鼓勵有條件的農民成立專業合作社,改變千家萬戶分散生產的現狀,提高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要將統一服務作為專業合作社的重要經營內容,做好水稻商品化育秧、病蟲害防治等工作,推進糧食標準化生產工作開展。要引導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實行標準化生產,確保各項高產技術措施落實到位[1-2]。
2.3 應用優質高產新品種
為達到小麥產量6 750 kg/hm2、水稻10 200 kg/hm2的目標,稻麥輪作區全年糧食單產突破16.5 t/hm2的周年增產目標,要根據鹽城市亭湖區的土壤、氣候等情況,選擇高產、穩產、優質、抗逆的糧食作物新品種,并做到良種良法配套。
2.4 集成推廣糧食高產技術
將糧食高產技術集成后,大面積推廣。水稻種植過程中推廣的技術主要有精確定量、機插秧、精確拋(擺)秧等。小麥種植過程中推廣機條播等技術。整個生育過程中要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積極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不斷提高地力水平,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大力推廣病蟲害防治技術,切實控制病蟲發生危害。推廣應用糧食高產技術,必須做到技術人員到戶,良種良法到田,技術要領到人[3]。
2.5 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做到農機和農藝相配套,推廣糧食作物生產過程機械化。一是小麥生產中以小麥機條播、機械鎮壓等技術為切入點,提高小麥機械化種植面積。二是水稻種植過程中不斷增加高性能插秧機的應用面積。三是玉米生產過程中,加快種植和收獲環節機械化程度,提高機械化水平。四是加大秸稈還田機械的使用面積,建立健全適用于不同地區水田、旱田的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系統,不斷提高秸稈機械化還田水平。
3 參考文獻
[1] 謝高地,肖玉,甄霖,等.我國糧食生產的生態服務價值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3):10-13.
篇10
關鍵詞:江蘇省;糧食生產;對策
江蘇省是糧食生產大省,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在國家糧食供給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年來,江蘇省始終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問題,持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江蘇省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2014年總產量達到349.05億kg,糧食總產量位居全國第5位,成為東部發達地區唯一實現省域糧食自給的省份。糧食生產關系國家糧食安全大局,關系農民增收,關系糧食相關產業發展。2015年12月26日,總理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批示強調,要注意分析糧食豐收后出現的新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繼續調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筆者根據改革開放以來的統計資料,分析回顧江蘇省糧食生產歷史、面臨的新問題,提出了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對策。
1江蘇省糧食生產歷史回顧
歷史上江蘇省就有魚米之鄉美稱。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糧食生產受到宏觀政策、市場環境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1.1糧食生產面積1978年江蘇省糧食生產面積為6.31×106hm2。1978—1999年,全省糧食生產面積保持穩中有降的發展態勢。1999—2003年,全省大力推進以壓糧擴經為主基調的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糧食生產面積大幅下降,有的縣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生產面積倒掛,有的縣甚至提出無糧縣、無糧鎮的發展目標。至2003年,江蘇省糧食生產面積降到最低點,為4.66×106hm2,比1978年下降26.2%。2004—2014年,國家實行重大政策調整,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出臺“一免四補”等系列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糧食生產面積持續小幅攀升,為糧食生產“十一連增”打下堅實基礎
1.2糧食總產量
1978年,江蘇省糧食總產量2.4×107t。改革開放初期,的實施,激發了糧食生產積極性,糧食總產量經過了1個10年快速提升階段。1978—1999年,大力推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大提高了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蘇中、蘇北地區經過耕作制度,擴大夏糧、水稻種植面積,優化種植結構。與此同時,糧食生產技術不斷提升,品種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品種的增產潛力加大,提高了糧食單產。在這一時期江蘇省糧食總產量不僅沒有隨著面積減少而下降,反而經過了1978—1989年快速提升,1989—1999年波動增長2個階段,至1999年增加到3.56×107t。其間糧食總產量最高的年份出現在1997年,為3.563×107t,比1978年增加48.5%。1999—2003年,由于生產面積大幅下降,全省糧食總產量隨之經歷了1個5年低谷,至2003年,全省糧食總產量跌至2.47×107t,比1999年下降30.5%。2004—2014年,政策好,天氣好,人努力,迎來糧食生產“十一連增”。
1.3糧食單產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糧食單產穩步上升。從1978年的3803.96kg/hm2上升至2014年的6492.9kg/hm2,上升了70.7%。其間經歷了改革開放初至20世紀末的快速增長期,以及21世紀以來的緩慢爬坡期。糧食單產穩步上升,可能主要得益于種植制度的調整、農業基礎設施完善以及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通過審定的水稻品種普遍具備產量9750kg/hm2以上的生產潛力,但是大面積水稻生產產量仍徘徊在9000kg/hm2左右,依靠提升單產提高糧食總產量還有很大空間。
1.4糧食生產結構
江蘇省地跨南北兩大氣候帶,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的農作物在江蘇省都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歷史上長江沿江和蘇南地區就是典型的稻麥兩熟輪作,淮北地區則以種植旱谷雜糧為主。20世紀60年代大面積旱改水,既改變了淮北地區的傳統種植制度與輪作方式,糧食總產構成也隨之相應變化。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糧食生產結構中,水稻生產面積保持在40%左右,且保持穩定,上下浮動不超過5百分點。小麥生產占糧食生產比重略低于水稻,改革開放初期占比在22%,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基本在33%~40%,“十一五”以來,穩定在40%左右。薯類面積呈下降趨勢,特別是最近5年,占糧食生產總面積由改革開放初的8%左右下降至1%左右。玉米、大豆生產面積占比總體上保持穩定,占比分別在8%、5%左右。在總產量構成中,水稻始終是江蘇省糧食作物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大作物,占比始終在50%以上,玉米、薯類占比均未超過8%。構成占比變化較大的是小麥和其他糧食作物。小麥總產量占比在20世紀70年代為13.7%,到了20世紀80年代上升至25.7%,目前穩步上升至30%以上,2014年小麥產量占比達到33%。稻麥總產量已占糧食總產量的88%,優勢地位十分明顯。
2江蘇省糧食生產面臨的新問題
據國家統計局核定,2015年江蘇省糧食總產量為3561.34萬t,增長2.03%,實現糧食總產“十二連增”。作為糧食主產區和消費大省,“十二連增”后,糧食生產面臨的新問題不容忽視。
2.1糧食結構性短缺問題依然存在
盡管江蘇省在糧食總量上實現省域自給,但是糧食品種結構矛盾突出問題長期存在。小麥、稻谷2大主食自給有余,玉米、大豆等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缺口較大,2014年分別達到28.1億、29.0億kg,實際加工用糧缺口更大。優質小麥、優質稻米供應不足,玉米、大豆等糧食隨著飼料、工業用糧的增長,消費需求不斷增加,產需缺口呈不斷擴大態勢。
2.2糧食生產成本
不斷攀升生產成本高已經成為我國糧食生產中的一大頑疾,加劇國內外糧價倒掛形勢。在糧食生產投入增量中,直接生產成本上升是推動農業生產總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種子、化肥、農藥、機械作業、排灌、土地租金、勞動力等成本,占總成本80%以上。筆者在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調查發現,2015年,小麥生產直接成本在12750元/hm2左右,水稻生產直接成本在15000元/hm2左右;地流轉租金在12000元/hm2以上;收種等主要用工季節,50~60歲勞力用工成本在每天80~120元/人。
2.3糧食價格
受國際市場影響有所下降2015年糧食價格受到國際市場、供求關系影響,下降幅度較大。筆者在宿遷市場調查發現,江蘇沭陽小麥收購價格1.9元/kg,同比減少0.40元/kg,下降17.4%;玉米收購價格1.56元/kg,同比下降33.8%;大豆價格3.6元/kg,同比下降21.7%;水稻價格2.3元/kg,同比下降17.9%。糧食價格下跌,而生產成本上升,種糧比較效益下降必將影響以糧食生產為主的種田大戶和家庭農場主的生產積極性。
2.4耕地資源
非農化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的主要瓶頸耕地是農業發展最重要、最基本的自然資源。分析改革開放以來的糧食生產情況,在糧食單產增加到一定水平之后呈緩慢上升趨勢,影響糧食生產的最大因素是生產面積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情況下,耕地非農化現象日趨嚴重,直接影響了農業發展。1996—2013年,江蘇省耕地面積減少4.68×105hm2[4,8]。江蘇省土地開發強度由2000年的14.9%上升至2014年的20.9%,人均耕地面積下降到0.0573hm2,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耕地質量也呈下降趨勢。耕地資源非農化、非糧化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的主要瓶頸。
2.5依靠科技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還有很大潛力
科技進步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江蘇省歷來重視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工作,尤其是糧食生產科技一直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在品種選育上,南粳9108等19個水稻品種(組合)通過農業部超級稻品種認定,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揚麥、寧麥等一大批新品種得到推廣應用,推動糧食產量和品質同步提升。在栽培技術上,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機插秧豐產栽培、小麥量質協調技術等一大批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得到快速普及推廣,有效挖掘了糧食作物增產潛力。在資源約束不斷收緊的背景下,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主要依靠科技。目前,江蘇省
2.6勞動力大量轉移導致種糧勞動力素質下降
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率超過70%,糧食生產在農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越來越低,農戶對獲得糧食高產意識和依賴性不強,糧食生產呈現口糧化、兼業化勢頭,種糧勞力素質不斷下降。加上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弱化,現有高產栽培技術難以推廣到位,大面積高產技術普及不夠,粗放式的低產低效技術迅速擴大,已成為限制作物產量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3提高江蘇省糧食生產能力的政策建議
江蘇省作為糧食主產區,生產了占全國5.75%的糧食,江蘇省糧食生產關乎全國糧食安全大局,因此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江蘇省糧食產量已經接近歷史高點,如果重視程度不夠、引導方向偏差,糧食生產極易出現滑坡,一旦出現滑坡,恢復起來更加艱難。面對糧食消費剛性增長,糧食價格不穩,資源環境約束,成本地板、政策天花板的雙重擠壓,江蘇省糧食生產必須轉變思路,從抓量的上升,到抓質的提高、結構優化、能力和效益提升上來,達到去庫存、調結構、補短板的目標。
3.1思想上重視,毫不動搖
抓好糧食生產工作農業是基礎性產業,糧食生產則是基礎中的基礎。民以食為天。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解決了城鄉居民吃飯問題,糧食供給由總量缺乏轉變到結構性短缺態勢。分析改革開放以來幾次糧食生產的起起落落,宏觀經濟政策發揮了重要指揮棒作用。改革開放初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的實行,釋放了農村生產力,糧食產量大幅上升。20世紀90年代末期,農產品市場尤其是糧食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出現難賣現象。在這個背景下,江蘇省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糧食生產快速下滑。2003年以后,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同時出臺系列補貼政策,糧食生產才迎來“十一連增”。因此,盡管目前糧食生產多年增產,但是各級政府不可盲目樂觀,放松糧食生產。必須把穩定糧食生產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和前提,嚴格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下分級負責制,堅持政策托底,穩定糧食市場,提高糧食生產比較效益,通過效益驅動激發生產積極性,實現糧食總體供求平衡,口糧自給,牢牢把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3.2穩定糧食生產面積,調整糧食生產結構
江蘇省水稻、小麥、玉米和薯類單產均處于較高水平,通過單產水平的穩步提高來保障糧食生產的持續發展十分困難,因此,穩定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對于促進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至關重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防止借土地流轉為名搞非農建設,防止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名使基本農田非農化和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面積在2.26×106hm2左右,水稻是江蘇省居民主糧,保證水稻生產面積在5.33×106hm2左右。在穩定面積的基礎上,調整品種結構,以優質稻米、專用小麥為主體,突出發展優質糧食產業,形成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的供給格局。實施糧食生產化學農藥、化肥減量使用,提高糧食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減輕環境負荷。
3.3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藏糧于科技加強糧食作物種質
資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利用,加強育種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和方法創新,挖掘糧食作物新品種的單產潛力。以高產穩產為主要目標,將優質作為首要標準,加快糧食作物新品種培育步伐,培育適合江蘇居民口味、高產優質多抗廣適、適合機械化和輕簡化栽培的糧食作物新品種。加強優質、高效、安全、節約、防災減災等糧食生產技術研發和轉化應用,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推廣,積極服務農業龍頭企業、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建立農業科技成果展示、示范基地,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把新品種增產潛力轉化為大面積生產能力。加強職業農民培訓,培養一批懂經營、善管理、有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
3.4深化農村改革,加強對糧食生產的政策支持
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新一輪農村改革工作部署,按照“確權、賦能、搞活”的要求,探索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為動力,激發糧食生產活力。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切實構建財政支持農業發展特別是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體系。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政策補貼和獎勵,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整合農林、農開、水利、交通及財政等部門的涉農項目資金,重點支持糧食產業化經營和基礎設施建設。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糧食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等“一、二、三產融合”產業化經營,在用地指標、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金融部門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點開發新產品,解決糧食生產融資貸款難題。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高農業保險賠付率,簡化賠付程序,增強糧食生產抗災抗風險能力。加強糧食庫存的消化,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敞開收購糧食,保護種糧農民利益。
參考文獻:
[1]葛自強,孫政國.江蘇省糧食生產現狀及增產潛力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1,39(3):596-598.
[2]江蘇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江蘇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298.
[3]仇方道,錢進,佟連軍,等.江蘇省糧食生產時空格局演變及影響因素[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30(1):11-15.
[4]江蘇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江蘇統計年鑒:201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293,302.
[5]杜華章.江蘇區域糧食產量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農學學報,2012(1):58-63.
[6]楊四軍,顧克軍,張恒敢,等.江蘇省糧食生產的回顧與發展對策建議[J].江蘇農業科學,2010(2):4-6.
[7]中國糧食產量“十二連增”,2015年達6.21億t[EB/OL].[2015-12-20].
[8]江蘇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江蘇統計年鑒: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293.
[9]2015年江蘇新增3個超級稻品種[EB/OL].[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