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纖維瘤范文
時間:2023-03-15 18:56: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經纖維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病例介紹
患者,女,22歲,孕5+月,因顏面、頸黃褐斑20+年,軀干大量結節1+月,于2006年12月25日到我院就診。患者出生后出現面、頸部散在“雀斑”樣色素斑,隨年齡增長,色斑逐漸明顯、增多,但無結節樣皮疹。1+月前,軀干四肢出現大量結節樣皮疹,生長迅速,無痛癢感,無任何不適,家族中無類似病史。體格檢查:一般情況良好,產科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雙側面頰、頸、胸部大量淡褐色斑,約0.5~2.0 mm圓形或橢圓形斑,邊界清楚,互不融合,軀干、四肢散在分布幾十個大小不等的結節,同膚色或淡紅色,最大的兩個約1.5 cm×1.5 cm,位于左腰部,一般約豌豆至蠶豆大小,質中、表面光滑、無觸痛、活動。輔助檢查: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胸部X線片及腹部B超檢查均正常,彩超胎兒宮內發育正常。左腰部結節皮損組織病理檢查:真皮膠原纖維豐富,梭形,細波浪狀瘤細胞呈束狀或柵欄狀排列,胞核深染呈S型。病理診斷:神經纖維瘤。臨床診斷:神經纖維瘤?、裥秃喜⑷焉铩?/p>
2 討論
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病常累及皮膚、神經等多器官系統的疾病,發病率為1/3000,男多于女,根據遺傳和臨床異質性分兩型,Ⅰ型最為常見,占85%以上,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疾病分類標準,具備下列2項以上即可診斷為神經纖維瘤病Ⅰ型:(1)有6個或6個以上牛奶咖啡斑,在青春期前咖啡斑最大直徑>5 mm,青春期以后至成年人最大直徑>15 mm;(2)2個或2個以上任何類型的神經纖維瘤或1個叢狀神經纖維瘤;(3)腋窩或腹股溝部位有雀斑;(4)有視神經膠質瘤;(5)2個或2個以上Lisch結節(虹膜錯構瘤);(6)特殊的骨性損害,如蝶骨發育異?;蜷L骨骨質變薄,伴有或不伴有假性關節??;(7)一級親屬中(雙親、兄弟姊妹或子女)有神經纖維瘤?、裥突颊摺"裥蜕窠浝w維瘤病是由17號染色體上的NF1基因突變引起細胞無節制地生長形成腫瘤。本病目前無特殊治療,需要對癥處理,如皮損有礙美觀者或瘤體增大伴有疼痛,疑為惡變者可手術切除。應早期診斷,長期隨訪。
收稿日期:2007-03-15
篇2
趙明明的父親告訴記者,他是山西省呂梁地區臨縣人,兒子剛出生時,就發現他右下肢有直徑10cm的明顯腫物。因家里特別的窮,看不起病,只能由其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趙明明右下肢腫物越長越大,不能上學,也不能從事任何體力勞動。尤其是近兩年,右下肢腫物快速增長,竟長成比腰都粗,約55kg的罕見巨大腫瘤,給他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困難,不能下床、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家人幫助。
患者趙明明在親友的幫助下,于2008年11月28日來到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骨科治療。經過詳細檢查,診斷為神經纖維瘤,雙下肢骨病變,右肢無功能,脊柱、骨盆均有畸形。要實施手術治療,有很大的風險性。骨科領導高度重視,反復研究,制定了科學周密的治療方案。12月2日,骨科呂智教授、李立志副主任醫師等醫療攻關組,在手術中沉著認真、耐心操作,在手術室及麻醉科有關醫護人員的密切配合下,整個手術治療過程歷時近5個小時,終于順利完成,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12月11日,記者采訪了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肖德富大夫,請他為我們介紹一下神經纖維瘤是一種怎樣的病癥。
記者:什么是神經纖維瘤?
肖大夫:神經纖維瘤病是顯性遺傳引起的一種神經外胚葉異常,常見為不全型和單純型。
記者:神經纖維瘤的病因是什么?
肖大夫:源于神經外胚葉性腫瘤,是分化較低的神經鞘瘤的一種,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為Recklin Chausen氏病全身癥狀的一部分,如為后者常伴有皮膚咖啡牛奶色素斑,是一種先天畸形,具有家族性,患者年齡較輕,病程發展緩慢。
記者:神經纖維瘤的臨床表現有什么特征?
肖大夫:軟纖維瘤兒童發病,軀干及四肢近端為主,多發性數毫米至數厘米的半球狀或帶蒂的腫瘤,柔軟,皮色、粉紅色或褐色,隨年齡增多增大,成年發展較慢。橡皮病樣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的皮損常沿神經干分布,多發,為皮內及皮下軟性結節、斑塊。約10%患者產生惡變,特別是生長快、較大的損害,發展成神經纖維肉瘤。
記者:在治療上都有哪些方案?
肖大夫:主要為對癥處理,如皮損有礙美觀者或瘤塊增大并有疼痛而疑有惡變者給予手術切除。有癲癇發作者應徹底檢查,有時神經外科手術切除后尚可能再發。其子女中有50%可發生本病,必要時應考慮絕育。
記者:哪些纖維瘤適合手術?
肖大夫:一般情況下,纖維瘤最好不要手術,下列情況可以考慮手術:1.僅當局限、單發的纖維瘤瘤體有較快生長速度并伴發全身感染癥狀;2.瘤體巨大,出現壓迫癥狀,嚴重影響正常生活;3.瘤體巨大,影響外部面容;4.瘤體巨大,對臟器造成壓迫和功能損害;5.專業大夫通過病情分析后認為需要手術的。
記者:神經纖維瘤與脂肪瘤有什么區別?
篇3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患者,女,13歲,出生后即發現背部有片狀褐斑,逐漸生長融合成片,增厚,出現皮下腫物,近2年出現腫物增長加快,隆起下垂,面積及程度明顯增大,四肢逐漸出現色斑。查體:整個背部可見腫物,呈褐色、高出皮膚,以腰部最重,背部自頸部至腰部、骶部大片牛奶咖啡色斑,皮下組織增厚,觸及質軟腫物,皮溫明顯升高,四肢不同程度存在咖啡牛奶色斑。術前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顯示:瘤體血液供應呈節段性,主要為肋間動脈及穿支,瘤體供養血管直徑達1cm,瘤體增厚部分可見多量腔隙內充滿血液。
1.2手術方法:患者于全麻下以背部左側為入路切口,切開皮膚至皮下層,直達筋膜表面,剝離組織,逐步全層切除病變皮膚等組織,創面止血。手術中由于切除瘤體面積巨大,無法用皮瓣覆蓋,故將切除病變皮膚等組織反鼓取皮修整為中厚皮片,將皮片覆蓋于背部創面,縫合皮片邊緣,采用瘤體表面皮片回植[2]。術后隨訪效果滿意。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由于患者整個背部可見腫物,長達13年受疾病折磨,加之處于青春發育期,自卑和焦慮心理較嚴重,怕住院耽誤學業,對疾病又缺乏了解,對手術后效果更是無法預知。因此應針對患者自卑、焦慮、恐懼等心理,制定完善的心理護理計劃,術前充分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客觀的說明情況,詳細講解術前、術后的注意事項,鼓勵患者多和同室病友交流,向患者介紹成功病例,使其放松精神,保持良好心態,消除思想顧慮。
2.1.2手術前的準備:術前完善各項化驗檢查,包括血、尿、心電圖、胸透、肝、腎功能、術前照相等。術前3日遵醫囑護士為患者抽取自體血400ml備用,同時備異體血1000ml術中待用。術前進行練習,由于患者術后會采取仰臥和俯臥位,術前讓患者練習床上四肢運動,雙手、雙腿撐起臀部,預防術后褥瘡發生。訓練患者在床上使用便器。練習床上俯臥位,并為患者示范,調整舒適程度,讓其術后能充分配合調整。囑術前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含鉀、鈉、鈣、鐵等食物。術前1天為患者做藥物過敏實驗,保持術區清潔,避免擦傷。
2.2術后護理
2.2.1心理護理:術后由于傷口疼痛,患者上身無法活動,加之擔心術后效果,時??奁?。我們與患者及家屬多次密切溝通,把握患者和家屬的心理,關心和體貼患者,與患者談心分散其注意力,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能夠身心放松,得到安全感,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2.2一般護理:術后采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清醒6h后頭部可放置枕頭,仰臥位。由于患者的制動,痰液不易咳出,及時吸出口內分泌物,防止誤吸。給于霧化吸入,促進化痰,消除炎癥和喉頭水腫。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神志、意識和尿量。保持靜脈通路的通暢,做好病情記錄,嚴格記錄24h出入量。
2.2.3傷口的護理:由于瘤體切除范圍較大,傷口縫線較多,容易造成傷口裂開而導致大出血的發生,因此,要注意傷口敷料包扎松緊是否適宜,術區敷料有無滲血、滲液情況,胸帶固定是否良好,若有異常應及時報告醫師處理。
2.2.4護理:患者手術傷口從頸部一直到腰骶部,創面巨大,術后強迫,第一周采取仰臥位,需要良好的固定同時又不能壓迫出現壓瘡。對腰骶部、足跟、肘部等一些容易受壓的部位要每間隔2h進行變換。每次由4名護士幫助翻身,床旁兩側各站2名護士,將手插入患者身下,同時抬起患者整體移動,以防皮片錯位。還應幫助患者活動下肢,雙腿用力撐床,使下身透氣。第二周病情穩定后,采取俯臥位,身下墊軟枕,保持舒適。3周后協助患者下床活動。
2.2.5疼痛的護理:患者手術后24h因麻醉消失,疼痛明顯,患者在手術當日和術后一日中,遵醫囑給予止痛藥,每隔4~6h口服科洛曲一片,晚間遵醫囑給予安定5mg,使疼痛基本得到緩解,保證了良好的睡眠。還可根據其愛好,讓患者聽音樂、看書等分散注意力,減輕疼痛。
3討論
該病例植皮面積巨大,術中打包固定,要求術后制動,但患者不易達到要求,因此護士要注意:既要制動,又不能產生壓瘡,需整體翻身、平移,防止皮片因用力不均發生移位。還應注意傷口護理、疼痛護理及心理護理方面的內容。通過對該例罕見病例的術后護理,完善了對該類病患護理認識,體現了心理護理、術區護理、護理等全方位護理的作用,積累了寶貴的護理經驗。
致謝:本文得到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范金財教授、劉立強副教授、甘承醫師的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張敬德,王守界,宋建星,等.神經纖維瘤的整形外科治療[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4,3(3):221.
篇4
【摘要】目的 掌握國際疾病分類腫瘤的雙重分類原則,了解神經纖維瘤病的正確編碼。方法 回顧性地對本院出院診斷為神經纖維瘤病ICD-10編碼為 Q85.0的病案進行調查,并對個案進行分析。結果 神經纖維瘤病的形態碼的漏編率為30%。結論編碼人員在編碼時一定要按照正規的編碼原則操作。先查找形態學的編碼,然后根據指示查找部位碼。神經纖維瘤病的部位編碼直接在形態學編碼后面給出。這樣,就可避免漏編形態碼的情況。
【關鍵詞】神經纖維瘤病 ICD 形態學編碼
【Abstract】Objective
To learn the dual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understand the right code of hydatidiform mole and neurofibromatosis. Methods
We investigated the medical records systematically, focusing on the neurofibromatosis ICD-10, especially those ones which code is Q85.0. The leakage encoding rate is 30%. Results
The coder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the tumor coding when they encode tumor. According to the leading word of the pathomorphology, the coders search the code of the pathomorphology, and the leads would indicate to the topography code. The topography code of neurofibromatosis is showed directly after the morphology. ConclusionIf the coders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tumor coding, the leakage of the code would be disappeared.
【Key words】Hydatidiform mole (HM), ICD, Morphology coding
【Author′s address】Fo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oshan, Guangdong, 528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57
疾病分類軸心是分類的尺度,它取自于疾病的某一種特征。不同的分類系統有不同的目的,因此采取的分類軸心也不同;軸心一旦確定,分類將圍繞它進行。尤其是腫瘤疾病的雙重分類[1],常常是疾病分類的難點;而有些比較特殊的疾病,比如神經纖維瘤病有形態編碼(M),但部位編碼并非(C碼或D碼),在我們編碼工作中往往容易疏忽或遺漏形態碼M。而形態學編碼M又是依據臨床和病理分型進行編碼的。
神經纖維瘤?。ǚ菒盒裕∟eurofibromatosis,NF)又稱Recklinghausen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起源于神經上皮組織,系外胚層和中胚層組織發育障礙所致,神經纖維瘤病一般分為NF-1和NF-2兩種類型,其中NF-1最為常見,NF-2較為少見。發病率NF-1約為1/3 000、NF-2約為1/40 000;本病多發于皮神經,但也可見于深部神經、腦神經和內臟神經[2]。一般在小兒時發現,青春期逐漸增多變大。其特點為神經系統肌肉、骨與皮膚的發育改變,在全身體表發生很多明顯的有蒂的軟性腫物(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如腫瘤在神經干內生長,導致神經干扭曲增粗呈現叢狀外觀者,稱為叢狀神經纖維瘤(Piexiform Neurofibroma);若腫瘤向外生長,使皮膚折疊下垂,肢體和身體其他部位異常腫大,稱為神經瘤象皮??;若此征象僅限于一個肢體或手指,又稱“局限性”巨肢(指)癥。本病的其他表現為皮膚出現牛奶咖啡色斑,其大小形狀不一;毛發過度生長;智力遲鈍;先天性骨骼畸形及伴發其他腫瘤,如神經鞘瘤、脂肪瘤、腦膜瘤、神經膠質瘤、腎母細胞瘤、非骨化性纖維瘤和神經節細胞瘤等。本病的病理表現與單發性神經纖維瘤相似,但表淺性的神經纖維瘤病有時活檢不易發現軸索和雪旺細胞的特征。
1資料來源和方法
1.1回顧性地對我院病案首頁主要診斷為神經纖維瘤病的ICD-10編碼為Q85.0的病案檢索了20例,通過閱讀病案資料發現,編碼在Q85.0的沒有編形態碼M9540/1的有6例,形態碼M的漏編率為30%。分析漏編形態碼的原因可能因為疾病碼分類在Q碼而疏忽了形態碼M。一般編碼員常規認為只有疾病碼分類在C、D碼才需要編形態碼M?,F列舉兩個病案實例,加強對神經纖維瘤病的臨床表現的認識。
實例1:患者女,29歲,因發現左上肢腫物并進行性增大29年入院。??魄闆r:見周身皮下多發結節樣腫物、大小不等、質軟、界清,正常膚溫,最大位于左上肢外側面,上自三角肌止點,下至左前臂外側面上1/3,面積約35 cm×20 cm,色暗紅、質軟、界欠清,腫物皮膚皺褶,正常膚溫,感觸覺存;結合輔助檢查B超的診斷意見:左腋窩及皮下多發實性結節(性質待定),神經源性?治療措施:完善相關檢查,行腫物切除術。術中見:腫物深達肌筋膜,分界不清,范圍廣,無法完整切除,大部切除腫物。較大腫物包膜完整行完整者切除。術后病理:皮膚神經纖維瘤病,切緣可見腫瘤累及。實例2:患者女,21歲,因發現左手大魚際萎縮5個月入院。專科情況:左手大魚際明顯萎縮,左拇指主動外展肌力下降,拇指與食主動對指無力,左上臂下段肱二頭肌內側可觸及正中神經變粗,并有向下麻串感,左手正中神經支配區感覺稍麻木。根據輔助檢查ECG提示,左側正中神經上臂下段部分損害。診斷意見:左正中神經腫瘤(鞘膜瘤?神經纖維瘤?)。治療措施:完善相關檢查,行上臂正中神經探查松解術。術中見:正中神經于上臂中下段處神經束增粗,直徑約較正常神經增粗1/2,予松解病變段神經外膜。術中病理:正中神經纖維瘤。
1.2鑒于神經纖維瘤有形態編碼而部位碼并非C、D碼,在編碼時容易疏忽和混淆的情況;查閱工具書ICD-O,腫瘤的國際疾病分類ICD-0是一個既有解剖部位又有形態學編碼系統的雙重分類[3]。書中示:ICD-0和ICD-10第二章(腫瘤)的最后區別是,神經纖維瘤病包括馮·雷克林豪森病,除外骨的(ICD-0編碼為M-9540/1)出現在第十七章“先天性畸形、變形和染色體異常”的類目Q85.0中。腫瘤部位編碼的第一個軸心是動態(惡性、良性、原位、未肯定、繼發性),第二個軸心是部位;腫瘤的編碼方法不同于一般疾病,它需要首先確定形態學主導詞,查找形態學的編碼,然后根據指示再查找部位編碼[4]。
在ICD-10卷三中查找主導詞:神經纖維瘤病卷三P967頁見
神經纖維瘤?。ǘ喟l性)(非惡性)(M9540/1)Q85.0
—惡性(M9540/3)-見腫瘤,神經,惡性
核對卷一 P662頁見
Q85.0 神經纖維瘤病(非惡性)
馮·雷克林豪森病
2結果與討論
神經纖維瘤病按照臨床表現和病理就應該按腫瘤來編碼,腫瘤的動態是指其在體內的活動方式。一個腫瘤可以在一個位置沒有潛在擴散性地生長(/0,良性);也可以是處于交界或者潛在低度或潛在惡性未肯定(/1,良性或惡性未肯定);可以是惡性但仍在一個位置生長(/2,非侵襲性或原位);可以侵襲周圍組織(/3,惡性);或甚至從起源點散布并開始在另一個部位生長(/6,轉移性)。從卷三中可見,神經纖維瘤病的部位編碼直接在形態學后面給出,如果編碼員按照腫瘤的編碼原則去操作的話就可避免漏編形態碼的情況;而不是單憑印象認為疾病碼非(C、D)碼就不用編形態碼。國際疾病分類是一個多軸心分類系統,它根據疾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和解剖部位等特征,將疾病分門別類,使其成為一個有序的組合。臨床上如果診斷為“神經纖維瘤病”,其發病原因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按照ICD的以病因為軸心的原則要求疾病碼就應編到Q碼,但按照臨床表現和病理又應該按照腫瘤的編碼原則,并且往往就某一解剖部位腫瘤切除后依據病理形態進行臨床診斷,神經纖維瘤病的編碼也就依據臨床和病理進行編碼。
3結論
在日常編碼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常見或者容易疏忽和遺漏的編碼問題,作為專業的編碼員不僅要掌握編碼專業知識,還要學習和了解一定的臨床、病理等相關專業知識;編碼員對疾病有了較為透徹的理解并融匯貫通,病案編碼的準確性及處理疑難編碼的能力就會大幅提高[5]。對于神經纖維瘤病在編碼時容易漏編形態碼的問題,通過學習神經纖維瘤病的發病機理和病理改變,了解該疾病的部位碼和形態碼二者之間的關系[6],對于神經纖維瘤病的編碼就有了清晰的認識和理解。所以編碼人員在編碼時要養成認真閱讀病案內容的好習慣[7],在編碼時一定要運用工具書,要清楚疾病的內在本質和外在表現[8],不僅要有扎實的疾病分類專業知識,還要掌握一定的臨床和病理等相關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對疾病給予正確的編碼。
參考文獻
[1]王文達.腫瘤性疾病雙重編碼的探討[J].中國病案,2009,10(4):33-34.
[2]石美鑫,張延齡,張元芳,等.實用外科學: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3]董景五,譯.國際疾病分類腫瘤學專輯:ICD-O/3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4]劉愛民.國際疾病分類(ICD-10)應用指導手冊[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
[5]宋俊,陳宇幫,鄭映蘋.建立有效學習機制提升病案編碼水平[J].現代醫院,2013,13 (5):127-128.
[6]褚云生,胡燕生,趙智,等.ICD-10腫瘤章節雙重分類之探討[J].中國病案,2010,11(7):35-36.
篇5
[關鍵詞] 神經纖維瘤?。煌饪剖中g;頭頸部
神經纖維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又稱芮克林病(VonRecklinghausen' sdisense),為全身顯性遺傳病[1],好發于頭面部。NF是由神經鞘細胞及纖維母細胞組成的良性腫瘤[2]。外科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因該瘤體的組織學特點,在臨床上處理起來比較棘手。我科1995年至2005年底共收治NF病11例,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頭面部NF患者共11例,男8例,女3例,年齡35歲~68歲,平均年齡46歲,瘤體從10.0 cm×8 cm~25 cm×20 cm。其中5例瘤于發際內,6例瘤于頭皮與顏面部,4例有家族史。3例行瘤體部分切除,8例瘤體全切除術,其中1例因瘤體巨大分次切除。術中出血在300 ml~1 500 ml,平均1 000 ml。
2 治療方法
2. 1 麻醉 均采用低溫低壓全身麻醉,以減少術中出血。
2. 2 手術切除 沿瘤體周邊正常組織切除瘤體,盡量一次徹底切除。若瘤于頭皮者,切口深度達帽狀腱膜下,保留骨膜將腫物切除。瘤體因質地脆,鉗夾止血困難,手術應在正常組織中進行,選用邊切除邊壓迫止血的辦法,直至瘤體徹底切除。若瘤體較大,和/或向顳下窩等間隙侵犯,有骨質破壞者,也可選擇分次手術。先切除部分瘤體,術腔可選用止血紗布等壓迫止血,對位拉攏縫合,加壓包扎。3個月后再次手術切除剩余瘤體。
2. 3 創面處理 瘤體完整切除者,根據缺損面積及部位,可以選用直接拉攏縫合面部轉移皮瓣修復或全厚中厚皮片移植消滅創面。轉移皮瓣者應注意徹底止血,同時要建立引流,防止皮瓣下積血,且要觀察皮瓣血運,皮片移植者應妥善加壓,增加皮瓣與植皮床的接觸面積力保皮片成活。瘤體部分切除者,更要注意止血,防止瘤體出血而危及生命。
2. 4 術后處理 無皮瓣轉移者術后常規應用止血藥3 d~5 d,靜脈滴注抗生素1周,防止感染,注意糾正貧血,10 d~15 d拆除加壓敷料,觀察皮片成活情況,有積液者及時處理,行皮瓣轉移者皮瓣下置引流,適當加壓,慎用止血藥,隨時觀察皮瓣血運,并及時處理。
3 結果
所有病例,手術均取得成功,術中出血量300 ml~1 500 ml,根據失血量予以及時糾正,未發生失血性休克病例,皮片均一期成活,外觀良好。皮瓣轉移者均成活。全部病例隨訪0.5 a~6 a未見復發。
4 討論
4. 1 診斷與鑒別診斷 NF根據其特征性表現,臨床不難診斷,但有時易與血管畸形混淆。NF的臨床特征是:全身多處散在的皮膚黑褐色斑或咖啡牛奶斑;皮膚贅生病:一般開始在兒童期,位于真皮,生長緩慢,青舂期:妊娠期贅生病進展較快,kittur認為[3],NF的診斷按統一標準,即6個以上的>0.6 cm的皮膚,咖啡斑線黑褐色斑,2個以上的皮膚任何類型的NF,即可確診為本病,但對皮膚正常瘤體呈彌漫性增生,觸不到明顯結節者,臨床上常常造成誤診。常被誤診為血管畸形或淋巴管病 ,因二者在治療上有很大不同,所以誤診會給患者造成不應有的負擔,因此鑒別診斷十分重要。海綿狀血管瘤最特征性的表現是低頭實驗陽性,可壓縮感,本病則壓縮感不明顯,淋巴管瘤常常位于口內,口腔黏膜及舌等部位有較多的顆粒樣白色或半透明的小珠,而NF的口腔黏膜基本正常,大面積的淋巴管瘤長為混合型,穿刺某些部位能抽出淋巴液,NF則不能。
4. 2 治療 目前尚無滿意的療法,對于病變較大影響功能容貌或疑有惡變,可考慮手術切除[5],手術切除也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對于較小的孤立局限性NF例,可以一次手術完整切除。對較大腫瘤,尚無滿意的治療方法,應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手術方案,可以作部分切除以改善畸形及部分功能,也可以分次切除,尤其對腫瘤侵犯顳下間隙眶內前有骨侵犯,發生骨質疏松,骨囊腫者,一次徹底手術很困難。術前應制定縝密的方案,備足血源,采用低溫低壓全身麻醉,銳性切除,盡量在正常組織間切除。出血是本手術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因為大多數NF組織內血管叢生,血供豐富,存在大小不等的靜脈血竇,瘤體組織脆弱,術中難以徹底止血。結扎同側頸外動脈,可減少出血量,亦可以輔助微波熱凝和超選擇性動脈栓塞,以減少出血量。術畢加壓包扎,術前在適當部位行皮膚擴張是較好的修復方法,該法無需供皮區,特別適應瘢痕體質者,頭皮缺損區修復后,頭發生長近乎正常,容貌不受影響,可以提供充足的帶蒂頭皮瓣,因此運用于頭面部大型瘤體切除后的修復,不足之處是需要二次手術,增加就診時間。我們認為,早期手術是治療本病唯一有效的方法。早期手術可以保證腫瘤徹底切除,直接拉攏縫合或局部皮瓣轉移修復,可達到外觀完美,復發率低,徹底治愈的目的。皮膚擴張器的應用,解決了較大面積皮膚缺損的問題,效果良好,值得推廣[4,6]。對伴有軟組織、硬組織缺損的病例,選擇吻合血管的游離(骨)肌皮瓣移植。縝密手術方案設計,熟練的手術技巧,是手術成功的關鍵,頸外動脈栓塞或結扎可有效減少手術中出血。
參考文獻
[1] 李樹玲.新編頭頸腫瘤學[M].第1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952.
[2] 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理論與實際[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621.
[3] kittur SD.Linkageanalysis of neurofibromatosis typel,using chromsome (1)DNA 5MarkersJ[J].Am Jhum Genet, 1989,4448.
[4] 秦中平,任莉,李學記,等.頭面部神經纖維瘤病的治療[J].耳鼻咽喉頭頸外科,1997,4:209211.
篇6
首先,咖啡斑不會遺傳的,咖啡斑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不自行消退。有報道10%-20%的兒童有單一咖啡斑。90%以上神經纖維瘤病人有咖啡斑,故有人認為出現6個或6個以上直徑為1.5 cm的咖啡斑時,應高度懷疑神經纖維瘤的存在。
其次,多見于軀干部,不會自行消退。有人認為,90%神經纖維瘤病患者具有咖啡斑,若有6片直徑大于1.5cm的咖啡斑,則患者常有神經纖維瘤病。不同疾病中出現的咖啡斑可有不同特點并伴隨有其他異常表現。
最后,可以選擇多波脈沖治療的方法,這種治療方法對于咖啡斑的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治療周期也不會特別的長。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縱隔腫瘤病變MR彌散成像表現,評價MR彌散加權成像在縱隔腫瘤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對32例縱隔腫瘤性病變行MR彌散加權成像檢查(b值取800s·mm-2),并測量表觀彌散系數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觀察不同縱隔腫瘤的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現。結果 良性胸腺瘤10例,在DWI圖上表現為低信號,信號均勻;惡性胸腺瘤12例,在DWI圖上表現為高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6例神經鞘瘤在DWI圖上表現為稍低信號,信號強度明顯不均勻;4例神經纖維瘤在DWI圖上表現為稍高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選取b值800s·mm-2時,測得的良惡性胸腺瘤組、神經鞘瘤與神經纖維瘤組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MR 彌散加權成像對縱隔腫瘤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有一定價值,可作為縱隔MRI檢查的有益補充。
【關鍵詞】 縱隔腫瘤;磁共振成像;彌散加權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earance of mediastinal tumors 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and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his technology to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diastinal tumors. Methods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b value is chose 0,800s·mm-2)and measurement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were performed in 32 patients and the feature of mediastinal tumors was observed.The ADC values were obtained and compared between malignant and benign of thymoma , neurilemmoma and neurofibroma. Results Ten cases of benign thymoma showed hypo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Twelve cases of malignant thymoma showed hyper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Six cases of neurilemmoma showed slightly hypo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 obviously.Four cases of neurofibroma showed slightly hyper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ween ADC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of thymoma,neurilemmoma and neurofibroma when b value was 800s·mm-2. Conclusion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is valuable for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diastinal tumors and it is a useful supplement for conventional MRI.
Key words: mediastinal tumor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近年來,隨著MR快速成像序列、功能成像技術的開發,尤其是MR彌散成像,它能從不同角度反映組織的病理、生理以及生化代謝信息,已廣泛應用于腦部疾病、乳腺腫瘤、肝臟疾病及骨骼、軟組織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已成為重要的檢查手段。目前,MR彌散加權成像(DWI)技術在縱隔腫瘤中的研究報道很少。本文通過對32例縱隔腫瘤進行MR彌散加權成像的分析,初步探討其在縱隔腫瘤病變中的診斷價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資料
對2008年3月-2009年10月間行MR常規檢查同時又行MR彌散加權成像的32例縱隔腫瘤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男22例,女10例,年齡最大67歲,最小14歲,平均41.6歲。胸腺腫瘤22例,其中,包括良性胸腺瘤10例,惡性胸腺腫瘤12例;神經源性腫瘤10例,其中神經鞘瘤6例,神經纖維瘤4例,均經手術病理證實。
1.2 MRI技術
采用GE公司 SIGNA EXCITE HD3.0T超導型磁共振設備。采用8通道TORSOPA線圈。掃描前訓練患者呼氣末屏氣及胸部平靜呼吸。常規MR掃描和T1WI增強掃描后,行DWI檢查。主要技術參數包括:MR-DWI采用SE EPI序列,TR1500ms,TE49.7ms,NEX=2,矩陣為128×128,層厚6mm、層距1.0mm,FOV 400mm,掃描時間24s,擴散系數b選取800s·mm-2,同時在3個方向施加擴散敏感梯度場。
1.3 興趣區(ROI)的選定及圖像分析
根據T1WI、T2WI及T1WI增強序列上的信號特點,確定腫瘤的實質部分、壞死或囊變區、鈣化以及瘤內出血。利用工作站Functool 2(版本)軟件,獲取腫瘤的DWI及ADC(表觀彌散系數)圖。在ADC圖上,選取腫瘤實質部分作為ROI,ROI的大小主要根據腫瘤實質的大小而定,盡可能大地包括腫瘤實質,避開壞死、囊變、鈣化和出血區。
1.4 MR-DWI在ADC圖上,選取ROI后,可直接獲得腫瘤組織的ADC值,病變實質內取3個同樣大小的ROI,以3個ADC值的平均值作為病灶的ADC值。
1.5 統計學方法
本組為小樣本,采用SPSS 11.5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將獲得的MR-DWI的各種參數結果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兩樣本均數t檢驗,以α= 0. 05作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常規MRI和DWI表現
22例胸腺腫瘤性病變MRI表現:在T1WI上,胸腺瘤呈中等信號,信號強度與肌肉相似或稍高,但低于脂肪信號。在T2WI上,胸腺瘤的信號強度接近或超過脂肪信號。良性胸腺瘤10例,在DWI圖上表現為低信號,信號均勻(圖1,見封4);惡性胸腺瘤12例,在DWI圖上表現為高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圖2,見封4)。
10例神經源性腫瘤MRI表現:神經源性腫瘤在T1WI上,信號強度呈低到中等,與肌肉信號強度相等或稍低;在T2WI上,表現為不均勻的高信號。6例神經鞘瘤在DWI圖上表現為稍低信號,信號強度明顯不均勻(圖3,見封4);4例神經纖維瘤在DWI圖上表現為稍高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圖4,見封4)。
2.2 不同縱隔腫瘤的ADC值比較
見表1、2。表1 胸腺腫瘤病變的ADC值(略)表2 神經源性腫瘤的ADC值(略)
即良性胸腺瘤的平均ADC值高于惡性胸腺瘤(P=0.001),神經鞘瘤的平均ADC值高于神經纖維瘤(P=0.002)。
3 討論
3.1 MR-DWI技術
DWI是利用MRI特殊序列觀察活體組織中水分子的微觀擴散運動的一種成像方法,可反映人體組織的空間組成信息及病理生理狀態下組織成分水分子交換的功能狀況[1]。分子擴散的快慢可用ADC來衡量,ADC值主要反應細胞外水分子的運動,受組織結構、細胞外空間、血流灌注、彌散梯度場的大小等因素影響,尤以組織灌注和細胞外水分子運動為重要。彌散快的組織具有高的ADC值,在彌散圖像上呈低信號,而彌散慢的組織ADC值低,在彌散圖像上呈高信號。一般來說,b值越低,ADC值受微循環灌注影響就越大,不僅ADC值偏大,且感興趣區ADC值波動很大;而使用大b值的DWI圖像測量和計算ADC值時,各感興趣區ADC值比較穩定,能更精確的反映擴散狀況及測量ADC值[2-4]。故本研究為了腫瘤ADC值的準確測量和更好的圖像質量,選取高b值800s·mm-2進行研究。
3.2 縱隔腫瘤DWI圖表現
不同性質縱隔腫瘤在DWI、ADC圖上表現不同,與其組織結構密切相關。如本組良性胸腺瘤為實性均質腫瘤,在DWI圖上,基本表現為均勻、不同程度的低信號。腫瘤性質不同,信號亦不完全相同,如本組神經纖維瘤及神經鞘瘤,在常規T1WI、T2WI上信號不均勻,可見囊變、壞死及出血區;在DWI上,腫瘤信號顯示更為不均勻,其實性部分的質地也更為不均,表現為高低不等的高信號區,而囊變、壞死區為程度不等的低信號區。但由于DWI的T2余輝效應[5],部分病灶在DWI上仍呈高信號。本組12例胸腺惡性腫瘤,與常規T1WI、T2WI像類似,質地不均者,在DWI均表現為不均勻信號,腫瘤實性部分表現為明顯高信號,囊變、壞死區則表現為低信號區,而且信號強度高低的程度均不一致,反映了惡性腫瘤質地不均的特點,其囊變壞死區更是如此,而且與良性腫瘤相比,大部分惡性腫瘤實性部分的DWI信號較高。
3.3 縱隔腫瘤的ADC值
腫瘤的DWI的研究表明,腫瘤組織ADC值的變化與腫瘤細胞密度呈負相關,即ADC值越低,細胞密度越大[6]。腫瘤內細胞密度增加會致使其細胞外間隙縮小、水分子含量降低和隨機運動程度的減低,結果ADC值下降[7]。本組研究結果顯示,b值取800s·mm-2時,胸腺良性腫瘤ADC值為(2.258±0.179)×10-3mm2·s-1, 明顯高于胸腺惡性腫瘤ADC值為(1.160±0.267) ×10-3mm2·s-1,可能原因為胸腺惡性腫瘤細胞密度增高,細胞外間隙縮小,致使水分子彌散運動受限所致,但詳細原因還需要與病理對照證實。
本組研究結果初步顯示,神經鞘瘤ADC值高于神經纖維瘤,如b值取800 s·mm-2時,神經鞘瘤ADC值為(2.322±0.192)×10-3mm2·s-1, 神經纖維瘤ADC值為 (1.658±0.206) ×10-3mm2·s-1,可能原因如下:神經纖維瘤較之神經鞘瘤,其腫瘤細胞密度較大,細胞外間隙較小,水分子含量較低,水分子彌散運動受限程度更高,故導致其ADC值比神經鞘瘤的ADC值低。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原發縱隔腫瘤發病率低,且組織來源復雜,導致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病種單一,因此今后還需加大樣本研究。另外由于呼吸等運動偽影的影響,以致ADC值有所偏倚,對數據的分析有一定的影響。
總之,與常規MRT1WI、T2WI比較,DWI檢查產生的彌散圖和ADC圖可以反映腫瘤內部結構。ADC圖能更為直觀地顯示腫瘤實質部分和內部的壞死囊變,能夠反映不同性質腫瘤內部水分子運動狀態的改變,從而在分子水平對腫瘤性質進行鑒別。綜合DWI、ADC圖表現以及通過對其ADC值的測量可為臨床提供鑒別診斷的依據,是MRI的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Schaefer PW,Grant E,Gonzalez G.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of the brain[J].Radiology,2000,217(2):331-345.
[2]Song SK,Qu Z,Garabedian EM,et al.Improv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tection of Prostate Cancer in Transgenic Mouse Model[J].Cancer Res,2002,217(2):331-345.
[3]孫希杰,全顯躍,許乙凱,等. 肝臟常見病變磁共振顯像的量化研究[J] .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5,14(7):522 - 525.
[4]Marks MP,de Crespigny A,Lentz D,et al.Acute and chronic stoke:Navigated spin-echo diffusion-weighed MR imaging[J].Radiology,1996,199:403.
[5]Burdette JH, Elster AD, Ricci P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 quantification of spin-density and T shine-through phenomena on diffusion weighted MR images[J].Radiology ,1999 ,212 :333 - 339.
[6]Kinuko K,Yuichi I,Keiko N,et al.The role of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s[J].AJNR,2001,22:1081-1088.
篇8
關鍵詞 脊椎神經鞘瘤; 磁共振成像
神經鞘瘤是常見的椎管髓外硬膜下腫瘤,腫瘤可發生囊變, MR增強檢查可表現環狀強化。本文收集我院從 1997.02~1998.06MR檢查表現為環狀強化、手術及病理證實的神經鞘瘤16例,研究其MR環狀強化特征和診斷價值。
1 材料與方法
MR表現為環狀強化神經鞘瘤 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齡范圍21~64歲,平均年齡37歲。所有檢查使用 Elscint公司 GYREX V DLXO.5T超導MR掃描儀,采用SE序列,T1加權TR/TE=400~600/20ms,矩陣180X256,4次激勵;T2加權TR/TE=3000~4000/80~100ms,矩陣256X256,2次激勵,視場 26~32cm,層厚5mm,層距5mm。增強前作矢狀、橫軸、Tl加權和矢狀位T2加權掃描。增強后作矢狀、橫軸和冠狀位掃描。造影劑為 Gd一DTPA,劑量為 0.1mmol/kg體重。
2 結果
16例顯示16個腫瘤。11個腫瘤的T1加權信號低于脊髓、T2加權信號明顯高于脊髓與CSF相似。5個腫瘤的T1加權信號等~低于脊髓、T2加權信號高于脊髓,局部信號更高與CSF相似。增強掃描11個腫瘤表現單個環狀強化,其中5個形態不規則(圖1),6個形態規整環內壁不規則。另5個腫瘤表現為小的多囊狀(小環狀)強化。
3 討論
神經鞘瘤起源于神經鞘膜的許旺氏細胞,又稱為許旺氏瘤。在組織學上,神經鞘瘤由Antoni A和Antoni B兩種類型的組織構成。 Antoni A富含細胞,由致密的原纖維細胞叢組成;Antoni B細胞極少,由疏松的基質組成。本病的組織分型在臨床上意義不大,對解釋MRI表現有幫助,椎管神經鞘瘤的典型的MR表現為,T1 加權腫瘤與脊髓等信號或呈稍低信號,T2 加權腫瘤呈高信號。T2加權高信號與腫瘤組織疏松和腫瘤細胞內外自由水增多有關。如果腫瘤發生囊變則信號強度更高,整個腫瘤囊變表現為整體性極高信號,局部囊變表現為區域性極高信號。腫瘤囊變可呈單囊性或多囊性。
本組16例神經鞘瘤環狀強化的特征,呈單環狀強化有11個腫瘤,其中強化環形態不規則5個,強化環內壁不規則6個;呈小的多環狀強化5例。增強前T1加權11個腫瘤呈低信號;T2加權明顯的高信號,與CSF相似。5個腫瘤的T1加權為等低信號; T2加權呈不均勻高信號。腫瘤形態為短棒形或卵圓形,位于髓外硬膜下。腫瘤部位脊髓受壓移位,局部蛛網膜下腔閉塞,病變上方和下方蛛網膜下腔增寬。
神經鞘瘤環狀強化的病理基礎:(1)腫瘤囊變,其機理有:①出血:腫瘤局部血管呈竇隙狀擴張,或毛細血管擴張,隨之出血、變性、形成囊腫,顯微鏡下見到含鐵血黃素和吞噬了含鐵血黃素的吞噬細胞。②缺血:腫瘤內血管壁透明變性、增厚,引起缺血繼而發生變性,鏡下見到許多玻璃樣變的血管。③腫瘤的黃色瘤變,引起泡沫細胞變性形成空泡。這三個因素單獨或綜合作用引起腫瘤囊變。(2)腫瘤中心缺乏血管和/或致密度增加。Sze等研究表明這樣的腫瘤其強化程度隨著掃描時間延長而增加,起初表現周邊強化的病灶后來中心充填。如果增強檢查沒有作延遲掃描病灶可呈環狀強化??傊窠浨柿龅沫h狀強化大多數是囊變所引起。
MR增強檢查診斷椎管腫瘤很有價值。我們體會到增強檢查為椎管腫瘤的定位和定性診斷提供可靠的信息。本組病例只有增強檢查才顯示神經鞘瘤環狀強化的形態、大小和環壁的特點,16例的MR診斷與病理完全一致。這是因為根據環狀強化的特征結合病變部位和組織學的特點作出符合邏輯的診斷。我們認為椎管腫瘤的MR檢查應常規作增強掃描,以提高術前診斷的準確率。
篇9
關鍵詞:椎管內腫瘤;MRI診斷
椎管內腫瘤以往借助CT及脊髓造影進行定位、定性診斷較為困難。MRI的問世及MRI造影劑的應用,對椎管內腫瘤的發生部位及繼發改變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也為手術提供了更為詳細的解剖細節,已被公認為椎管內腫瘤的最為可靠的成像方法。本文回顧性分析38例椎管內腫瘤的MRI表現,皆在提高對椎管內腫瘤的定位、定性診斷的水平。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齡10~74歲,平均38.6歲。臨床上腫瘤生長緩慢,癥狀較輕,就診時常長得較大,患者均有病變部位以下肢體疼痛及感覺異常,多數有不同程度的肌力減退,極少數可合并癱瘓。病程2月~5年。
1.2方法 使用 西門子 0.35T永磁MRI。常規行矢狀位T2WI、T1WI、橫斷位T2WI、冠狀FS。增強用靜脈注射15 ml 釓噴酸葡胺行矢狀位、橫斷位、冠狀位T1WI掃描,層厚4~6 mm。
2結果
2.1部位 頸段11例、胸段19例及腰段8例。髓內腫瘤10例,室管膜瘤3例,星形細胞瘤7例。髓外硬膜內腫瘤22例,神經源性腫瘤(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神經節細胞瘤)16例,脊膜瘤4例,蛛網膜囊腫2例。硬膜外腫瘤6例,轉移瘤3例,脂肪瘤1例,海綿狀血管瘤2例。2.2 MRI表現 在T1WI像上,10例呈略低信號,20例呈均勻低信號,6例呈等信號,2例呈高信號(其中1例高信號中見不規則低信號)。T2WI像上20例呈不均勻高信號,15例呈均質高信號,3例呈等信號。38例均行增強掃描,靜脈團射15ml釓噴酸葡胺后立即掃描,其中8例均勻強化,27例不均勻強化,3例無明顯強化。所有病灶行釓噴酸葡胺增強掃描后輪廓均較平掃更清晰,
3討論
3.1椎管內腫瘤的定位診斷:椎管內腫瘤首先確定其為髓內或髓外占位性病變。①髓內腫瘤常表現為病變區脊髓呈梭形腫脹,兩側蛛網膜下腔均勻變窄,脊髓本身無移位為為髓內腫瘤的特征性定位征像。②髓外硬膜內腫瘤常與脊髓夾角為銳角,見"肩胛征",壓迫脊髓移位,病側蛛網膜下腔上下端擴大,健側蛛網膜下腔變窄。③髓外硬膜外腫瘤與脊髓之間可見裂隙樣低信號影,硬膜外脂肪線形態破壞及連續性中斷("硬膜外征"),病側蛛網膜下腔狹窄。"硬膜外征"在鑒別診斷中有特殊價值。
3.2椎管內腫瘤的定性診斷 根據腫瘤的信號特點及增強方式特征,MR對部分病變可作出術前定性診斷。①髓內腫瘤:室管膜瘤是最常見的髓內腫瘤,約占髓內腫瘤的60%,其次是星形細胞瘤,約占40%。前者起源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細胞或終絲等部位的室管膜殘留物,可發生于脊髓各段,好發部位是腰骶段、脊髓圓錐及終絲。室管膜瘤邊界比較清楚,腫瘤組織血供較豐富,約46%可并發囊變,其囊腔大小不一,可與蛛網膜下腔相通,部分可有出血。MRI表現為脊髓局限性增粗,T1WI呈均勻信號減低區,與鄰近腦脊液信號相似,信號亦可不均勻(發生出血、囊變、鄰近脊髓中央管擴張時),T2WI腫瘤信號增高,由于水腫亦呈高信號,難以將腫瘤組織與水腫區分開,故常常需要行增強掃描。Gd-DTPA增強掃描,腫瘤呈均勻強化,水腫區及囊變無強化。后者約占髓內腫瘤的40%,總體而言,I級至II級約占76%,III級至IV級僅占24%,較腦內星形細胞腫瘤惡性程度低,好發于胸、頸段約75%,脊髓遠端和終絲約占25%。病變一般較局限,但可呈浸潤性生長,尤其兒童往往累及多個節段,甚至脊髓全長。脊髓明顯增粗,表面可有粗大迂曲的血管,可發生囊變或合并脊髓空洞,腫瘤惡性程度與病變范圍往往不成正比。臨床上多見于兒童,無性別差異。T1WI序列上腫瘤信號低于脊髓,T2WI序列上信號增高,病變顯示范圍較T1WI序列上所見大(由于水腫的原因)。可合并出血、壞死、囊變,故信號可不均勻,出血在T1WI序列上呈高信號。Gd-DTPA增強掃描,腫瘤實質部分明顯強化,小部分腫瘤早期可不強化,但延遲后仍可見明顯強化(惡性呈度低);壞死、囊變、水腫區無強化??傊还苁鞘夜苣ち鲞€是星形細胞瘤增強掃描都是必要的,Gd-DTPA增強掃描能確定腫瘤術后是否有殘留或復發,并能發現小腫瘤。②髓外硬膜下腫瘤:以神經源性腫瘤(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脊膜瘤和蛛網膜囊腫多見。神經鞘瘤起源于神經鞘膜的施萬細胞,神經纖維瘤起源于神經纖維母細胞,兩者在病理上常混合存在,組織結構大致相仿,區分較困難,但椎管內神經源性腫瘤神經纖維瘤僅占1%,故現在神經源性腫瘤一般指神經鞘瘤。神經鞘瘤生長緩慢,有完整的包膜,與1~2支脊神經根相連,與脊髓多無明顯粘連。可發生囊變,較大腫瘤內可有小片狀出血,極少發生鈣化。腫瘤向椎間孔方向生長,使相應椎間孔擴大,延及硬膜內、外常呈"啞鈴狀"改變。T1WI序列上腫瘤略高于或等于脊髓信號,邊緣光滑,腫瘤常位于脊髓背側,T2WI序列呈高信號。脊髓受腫瘤壓迫變扁、移位,患側蛛網膜下腔擴大。Gd-DTPA增強掃描腫瘤呈明顯均一或不均一強化,腫瘤邊界更加銳利清楚。脊膜瘤占椎管內腫瘤的25%,起源于蛛網膜細胞或其與硬脊膜的間質成分。常單發,胸段多發,頸段次之,腰骶段極少見,大多數呈圓形或卵圓形,腫瘤寬基底較寬,與硬脊膜緊密相連,大部分可見鈣化(約1/3),年齡越大,鈣化率越高。T1WI序列上呈等信號,少數低于脊髓信號,T2WI序列上腫瘤信號多有輕度增高,發生囊變時呈明顯高信號。Gd-DTPA增強掃描,腫瘤明顯強化,囊變區不強化,與脊髓界限清楚,可有硬膜尾征。③髓外硬膜外腫瘤:絕大部分為惡性腫瘤,對其正確診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轉移瘤3例,主要表現為受累及椎體出現異常信號,在T1WI上為界限清楚的低信號,T2WI上呈高或等信號,常見多個椎體,有時椎體可出現塌陷,但椎間盤未有改變,同時在病變椎體的后方有軟組織信號,椎體轉移常見為胸椎,其次為腰椎,增強后呈不均勻強化。脂肪瘤1例,T1WI、T2WI均呈高信號,FS序列上表現為信號明顯減低,增強后無強化。海綿狀血管瘤2例,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增強后明顯強化。硬膜外脂肪的變化在鑒別診斷中有特殊價值,硬膜外脂肪線形態破壞及連續性中斷,也被稱為"硬膜外征"。
綜上所述,MRI在椎管內占位性病變的診斷中定位準確,并有較高的定性診斷價值。MRI是椎管內腫瘤的首先檢查方法,是其他影像學檢查無法比擬的。
參考文獻:
[1]高元桂,蔡幼銓,蔡祖龍.磁共振成像診斷學[M].第一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332.
[2]朱文珍,王承緣,周義成.椎管內神經源性腫瘤的MRI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6,31:708.
篇10
【摘要】 目的 通過182例顱內深部腫瘤的,鎖孔技術在神經外科顱內深部腫瘤的經驗。 采用鎖孔技術顯微手術切除橋腦小腦角及小腦腫瘤、巖斜區腫瘤、前顱窩腦膜瘤、鞍區腫瘤、鐮幕區腦膜瘤和在導航指引下顯微手術切除腦內深部膠質瘤。結果 182例中無1例死亡,全切腫瘤149例,次全切除21例,大部切除12例。結論 鎖孔(微骨孔)技術是治療顱內深部腫瘤的良好方法,具有損傷少、恢復快等優點。
【關鍵詞】 顱內腫瘤;鎖孔技術;顯微外科
自1997年以來,我們共行鎖孔(微骨孔)技術治療顱內深部腫瘤182例,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182例,男89例,女93例;年齡7~78歲,平均46.2歲。腦橋小腦角腫瘤78例(其中聽神經瘤60例,腦膜瘤10例,三叉神經纖維瘤3例,膽脂瘤4例,右舌下神經纖維瘤1例);垂體腺瘤29例;巖斜區腫瘤10例(其中腦膜瘤9例,膽脂瘤1例);小腦幕腦膜瘤5例,大腦鐮旁腦膜瘤3例,鐮幕區腦膜瘤1例,雙側顱前窩底腦膜瘤9例,側腦室腦膜瘤1例,前床突及鞍隔腦膜瘤6例,右顳部腦膜瘤1例;鞍區生殖細胞瘤1例;基底節區星形細胞瘤5例,側腦室室管膜瘤5例,腦橋星形細胞瘤5例,胼胝體-右額葉膠質瘤3例,頂葉膠質瘤2例和頂葉海綿狀血管瘤1例;第三腦室前部顱咽管瘤7例;小腦腫瘤9例(轉移瘤3例、星形細胞瘤3例、血管母細胞瘤2例和海綿狀血管瘤1例),小腦上蚓部血管母細胞瘤1例。腫瘤最大直徑12.0cm。全部腫瘤均經病理證實,本組全切腫瘤149例,次全切除21例,大部切除12例,全組無一例死亡。
2 手術技術及結果
2.1 經乙狀竇后或改良的乙狀竇前入路切除橋腦小腦角和巖斜區病變 我們最早是在治療橋腦小腦角腫瘤時采用鎖孔技術,共治療腫瘤直徑≥4cm的巨大聽神經瘤60例,橋腦小腦角腦膜瘤10例,三叉神經纖維瘤3例(全切)和膽脂瘤4例(全切1例,次全切除3例),右舌下神經纖維瘤1例(次全切除),橋腦星形細胞瘤5例(全切4例,次全切除1例)。除1例聽神經瘤經乙狀竇前入路切除腫瘤外,其余均經乙狀竇后入路切除;60例巨大聽神經瘤中59例經乙狀竇后入路,1例經改良的乙狀竇前入路切除腫瘤。全切54例,次全切除6例;除3例復發腫瘤外,解剖保留面神經55例(55/57,占96.5%),保留面神經功能50例(50/55,占90.9%);保留聽力3例(3/57,占5.3%,均經腦干誘發電位證實)。10例橋腦小腦角腦膜瘤全切除9例,1例大部切除。巖斜區腫瘤10例,其中腦膜瘤9例,膽脂瘤1例;5例腦膜瘤經乙狀竇后入路,4例腦膜瘤和1例膽脂瘤經改良的乙狀竇前入路,即在乙狀竇前和巖上竇下方弧形切開硬膜1.5cm,在小腦幕下和巖骨后進入,抬起小腦,撕開蛛網膜放出腦脊液,腦塌陷后就可見到腫瘤。10例中全切腫瘤7例,次全切除腫瘤3例。
2.2 經縱裂入路切除顱內深部病變 經頂縱裂入路切除大腦鐮旁腦膜瘤3例和在導航指引下鐮幕區腦膜瘤1例,切除頂葉膠質瘤2例和頂葉海綿狀血管瘤1例;經額縱裂入路切除胼胝體-右額葉膠質瘤3例,經中線弧形皮膚切口,作一4.0cm×2.0cm骨窗,牽開腦葉,在手術顯微鏡下將腫瘤全部切除。同法經縱裂-終板入路大部切除第三腦室前部顱咽管瘤1例和全切除1例。在設計此入路時注意根據頭MRI避開上引流靜脈,以利入路寬敞。
2.3 經額部切口治療前顱窩底、鞍區腫瘤及第三腦室前部顱咽管瘤 經右額部眉上或眉間上切口切除雙側顱前窩底腦膜瘤9例(全切除);前床突及鞍隔腦膜瘤6例,鞍區生殖細胞瘤1例(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和大部切除各1例);垂體腺瘤29例(全切除22例,次全切除7例);第三腦室前部顱咽管瘤5例(其中經翼點入路3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腫瘤最大直徑8cm。于右側眉上或眉間上沿額紋作一6cm直切口和一4.0cm×2.0cm骨窗,抬起額葉,對腦膜瘤是在離顱底骨大約0.5cm的腫瘤處電凝切斷腫瘤,邊電凝,邊大塊切除腫瘤,待腫瘤完全切除后,再電凝切除殘留的腫瘤基底部分,以減少出血。對鞍區腫瘤與傳統的經額下入路無異,鞍內垂體瘤則用彎頭刮匙刮除。術中對鞍區解剖觀察十分清楚。
2.4 在導航指引下切除腦內深部病變 5例基底節區腫瘤和6例側腦室腫瘤,均是在導航指引下,于腫瘤側成弧形皮膚切口,顱骨成3cm×3cm的骨窗,電凝切開皮質,在手術顯微鏡下分塊切除腫瘤,全切除10例,大部切除1例。導航在術前對腫瘤的定位十分準確。術中由于腫瘤的切除和腦脊液的流出,術中定位往往不準。
2.5 經枕下弧形和旁正中切口切除小腦幕腦膜瘤和小腦腫瘤 5例小腦幕腦膜瘤根據腫瘤的部位不同采用經中線和經耳后弧形皮膚弧形切口,長7~8cm,骨窗為3.0cm×3.0cm,5例腫瘤全部切除。9例小腦腫瘤經枕下旁正中切口切除小腦腫瘤,于腫瘤側皮膚直切口,長7cm,顱內成2.0cm×3.0cm或3.0cm×3.0cm的骨窗,在手術顯微鏡下分塊全部切除腫瘤,腫瘤直徑4~6cm。1例上蚓部血管母細胞瘤經枕小腦幕全切除。
182例手術無一例死亡,全切腫瘤149例,次全切除21例,大部切除12例。術后因腫瘤巨大發生異位硬膜外血腫和硬膜下血腫各1例,均經再次手術治愈,無其他重要手術并發癥。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