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間質纖維化范文

時間:2023-04-01 07:53: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肺間質纖維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R259.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2)12-0096-02

肺間質纖維化病因復雜,預后較差,西醫目前對該病尚缺乏有效治療方法。近年來,中醫界很多學者對該病從理論到實踐、從實驗到臨床都進行了研究探討,取得可喜的進步。筆者近年來發現肺纖維化與干血關系密切,現就干血與肺纖維化的關系進行探討。

1 干血的含義

“干血”一詞首見于張仲景《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篇“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傷、饑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肌膚甲錯,兩目暗黑,此內有干血,當緩中補虛,大黃?蟲丸主之”及“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篇“干血著臍下”,后世醫家對“干血”的論述多遵從于此。何謂“干血”?有學者認為“干”為干結堅硬之意[1]。焦氏[2]認為,干血是時間久的瘀血。從《金匱要略》的相關論述可以看出干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從其病因而言,因虛而成。如“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篇提到“五勞虛極”導致經絡營衛氣傷,血脈凝積而成。②從其病程而言,一般病程較長,既是干血,由乎“五勞虛極”而成,絕非一日之功,必經年累月乃就。③從其病位而言,當在經絡營衛,五勞虛極,食傷、憂傷、飲傷、傷、饑傷、勞傷,但最終是導致經絡營衛氣傷。④從其特點而言,干結難破,與普通之血行不暢或離經之血不同。因其病程較長,且位在經絡營衛,血脈凝積,積重難返,故干堅難破。⑤從其臨床表現而言,“肌膚甲錯,兩目暗黑”,因干血內阻,新血不

生,臨床可見上述表現,但筆者認為不是必見,如下瘀血湯證就無“肌膚甲錯,兩目暗黑”的描述。

2 肺間質纖維化與干血

筆者通過臨床觀察認為,肺間質纖維化與干血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首先,從病機而言,正虛也是肺間質纖維化的重要因素。肺間質纖維化患者多是50歲后發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中年之后,人體氣血漸虧,如再加之邪氣反復侵擾,邪毒傷正,導致臟腑愈損,正氣不足,氣虛無力帥血以行,停滯為瘀,因此,臟腑虛損是其發病的重要原因。

其次,肺間質纖維化一般病程較長。臨床上肺間質纖維化(急性型除外)是多種肺疾病或肺損傷發展到晚期的一種病理變化,呈慢性、漸進性進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矽肺及一些結締組織引起的肺纖維化都需要經過很多年才逐漸出現。

再者,從病位而言,肺間質纖維化病位在肺絡。本病之發,或因稟賦不足及飲食勞倦內傷,先有肺脾兩虛或肺腎兩虛之基礎,而復感外邪,宣徹不解,邪氣稽留于肺,邪滯氣道,痹阻肺絡,或飲食情志所傷,內生痰瘀阻肺[3],總之,該病病位在肺絡。

最后,肺間質纖維化的瘀血特點也是干結難破。因為該病病位在肺絡,痰瘀久稽,凝滯而干,影像學上亦從初期磨玻璃影逐漸轉變為蜂窩肺,顯微鏡下可見從早期毛細血管增生、擴張、充血,管壁增厚,到晚期由于大量纖維結締組織增殖而收縮,毛細血管數量減少甚至閉鎖,說明本病存在肺絡痹阻,瘀血干結,

臨床應用一般活血藥物效果不好。

從以上分析看出,肺間質纖維化病機、病程以及病位、瘀血特點都與干血吻合,因此,筆者認為,肺間質纖維化的瘀血不同于普通瘀血,而是干血。

3 對肺間質纖維化治療的指導意義

既然肺間質纖維化的病理因素為干血,病位在肺絡,頑固難愈,干血內著,堅積難破,草木類活血藥力不及,因此,治療當獨辟蹊徑。《金匱要略》治療干血主要給出了兩張方劑,即大黃?蟲丸和下瘀血湯。清代尤怡概括大黃?蟲丸組方特點為“潤以濡其干,蟲以動其瘀,通以去其閉”,這其實就是治療干血的三大法門。

3.1 潤以濡其干

血液長期停滯于內而成干血,干結堅硬,必潤之方易化。因是血涸,非一般養陰生津之品所能勝任,故仲景每選用桃仁、杏仁這類藥物。桃仁、杏仁多脂善潤,張元素《珍珠囊》論述桃仁能“治血結、血秘、血燥,通潤大便”,清代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認為杏仁“潤心營”,尤怡認為“杏仁潤干血也”,因此,《金匱要略》下瘀血湯中選擇桃仁、而大黃?蟲丸中選用杏仁以潤血燥。

3.2 蟲以動其瘀

干血致瘀,與一般瘀血顯然有別,因其病程長,血滯凝瘀,屬瘀之重者,自非一般草木類活血藥所能勝任,用之不但無功,反可能耗氣,故必用蟲類藥物直入血分,嚅啖其瘀,仲景于大黃?蟲丸中用了大量蟲類藥,而在下瘀血湯中也選用了?蟲。這種以蟲類藥物搜剔絡脈的方法是干血治療的一大特點。

3.3 通以去其閉

干血雖經濡潤、蟲類嚅啖,但若無推蕩之力,瘀血終不易散,故治療干血還應重視通閉,仲景于下瘀血湯和大黃?蟲丸中均用大黃,非以其攻下,而是借其將軍之性,通閉祛瘀。

以上三法,實是仲景治療干血的三大法門,即便下瘀血湯中僅3味藥,而桃仁、?蟲、大黃也正好是三法的代表。比較仲景治療干血的2個處方,下瘀血湯畢竟藥單力薄,且少有補虛之力,而大黃?蟲丸既有?蟲、水蛭、蠐螬、虻蟲等蟲類搜剔,又有大黃、桃仁、杏仁等通閉濡潤,另有地黃、芍藥、甘草等補虛,且用丸劑,丸以緩之,破瘀而不傷正,生血而不致瘀,是治療干血比較理想的方藥,對于肺間質纖維化因虛致瘀的病理正為合拍。筆者在臨床上嘗試用之于肺間質纖維化治療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在此拋磚引玉以期同道指正。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68歲,2006年6月12日就診。咳嗽2年,2005年因咳嗽就診于外院,診斷為“肺纖維化,特發性肺纖維化可能性大”,曾予口服強的松效果不佳。就診時見咳嗽,痰白、量不多,面色黧黑,上三樓則因喘息需要休息,納差,舌黯紅,苔薄黃膩,脈滑。高分辨率CT示:雙肺蜂窩樣改變。西醫診斷:肺纖維化。中醫診斷:咳嗽,證屬肺腎氣虛,痰瘀阻肺。方以金水六君煎合當歸貝母苦參丸加減:當歸10 g,生地黃10 g,熟地黃10 g,茯苓10 g,陳皮10 g,清半夏10 g,黨參10 g,炒白術10 g,薏苡仁15 g,浙貝母10 g,苦參5 g,厚樸6 g,瓜蔞皮15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另服大黃?蟲丸1丸,每日1次。強的松10 mg/d。此后中藥一直守上述方案服藥。

2007年9月27日復診:患者面色紅潤,偶咳,可上四樓方休息,已停用激素,繼以金水六君煎合大黃?蟲丸善后。

按:本案例為高年患者,肺腎氣虛,導致津停血滯。痰瘀痹阻,肺絡不通,肺不主氣,腎失攝納,故活動后氣喘;痰瘀久稽,凝滯而干,干血內停,新血不生,故見面色黧黑、舌黯。以金水六君煎等扶正補虛,配合大黃?蟲丸搜剔肺絡、緩中補虛,故經1年治療,病情改善。

參考文獻:

[1]周杰明,任林,黃凌.《金匱要略》大黃?蟲丸治虛勞干血發微[J].福建中醫藥,1996,27(6):35-36.

篇2

摘要:肺間質纖維化是以進行性呼吸困難、喘息、氣短、干咳、喘憋為臨床表現、以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低氧血癥、慢性進行性彌漫性肺問質纖維化為特點的肺間質性疾病。由于其病因的多樣,發病機制的復雜,臨床有效治療方法的欠缺,肺間質纖維化已經成為呼吸系統疾病領域中最富挑戰性的痰病。近年來中醫藥對該病的研究也漸成熱點,文章旨在通過對肺間質纖維化中醫病名、病機以及治療的闡述,為進一步探討該病發病機理及提高臨床療效,開拓思路提供方法。

關鍵詞:肺間質纖維化;病機;中醫藥治療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5-1000-02

肺問質纖維化是以進行性呼吸困難、喘息、氣短、干咳、喘憋為臨床表現、以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低氧血癥、慢性進行性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為特點的肺間質性疾病。肺間質纖維化既是多種肺疾病、多種系統性疾病的共同結局,又有無原發疾病的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預后較差,且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難治性疾病。近年來,中醫藥也對該病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取得了一些成績。

1中醫對肺問質纖維化病名的認識

肺間質纖維化是西醫病名,中醫古籍中沒有與之完全對應的名稱,中醫通過對該病病機、癥狀的不同將其歸屬于“肺痹”、“肺痿”、“喘證”、“肺脹”、“短氣”的范疇其中“肺痹”與“肺痿”最為常見。從病名而言,肺痿與肺痹均指出了其不同側面,肺痿言肺之痿弱不用,從本虛而言,肺痹言肺為邪痹,氣血失于流暢,從邪實而言,皆反映了這一疾病病理的主要方面,即痿中有痹,痹中有痿。早期為肺痹,晚期則發展為肺痿。早期肺問質纖維化可為“肺痹”。晚期肺組織失去彈性,肺組織纖維化后肺失去彈性,肺葉攣縮成為“皮囊”,如肺之萎縮,可以稱為肺痿。肺間質纖維化不論急性期或慢性期,均屬于本虛標實之證。而問題的根本是本虛,本虛主要是肺氣虛。標實主要是痰濁、瘀血、火熱。除了上述兩個病名比較常用以外,其他的病名也在臨床實踐中經常見到,目前中醫藥界還沒有統一的病名與肺間質纖維化相對應。對于肺問質纖維化病名的不同認識實際是緣于對肺間質纖維化病機的不同理解。

2中醫對肺聞質纖維化病機的認識

筆者通過學習及長時間的對本病的深入研究,深刻體會本病總屬本虛標實,以肺氣虛損為本,以瘀血、痰、熱為標,本病總由肺氣虛損,氣不行血,以致瘀血內停,或肺氣不足,氣不布津,聚而成痰。日久痰瘀互結,瘀久化熱,內舍肺絡以使痰、瘀、熱三者相互并見,錯雜為患,內客于肺,肺失宣降而發為本病。縱觀本病,氣虛血瘀,痰熱互結,痹阻肺絡是本病的主要發病機制。根據肺間質纖維化不同的病理分期,具體中醫病機有略有不同:①肺泡炎期:本期多屬于肺間質纖維化的早期或急性期,中醫學認為肺為“華盞,嬌臟”,易受外邪侵襲,外邪侵襲,肺失宣肅,水道不暢,內停于肺,積而成飲化痰,阻于肺絡;肺失主氣之功,氣運不暢,氣不行血,以致血停成瘀而形成瘀血;痰、飲、水、瘀與氣相互影響,阻于氣道,故見咳嗽、氣短,各種病理產物停積于肺,耗傷肺氣,從而加重了氣短等癥狀,形成惡性循環。由此可見,本期的病機實質是肺虛為本,痰、飲、水、瘀互結為標,以標實為主的本虛標實證。②肺損傷期:本期多屬于肺問質纖維化的中期或亞急性期,肺主“宣發肅降”,“主治節”,全身氣機和血液循環均有賴肺的調節。隨病情的發展,停積于肺的水飲痰瘀積而化熱,煎熬津液,煉液成痰,痰瘀互阻,內舍肺絡,以致病情進一步加重。③肺纖維化期(修復期):本期多屬于肺間質纖維化的晚期或慢性期,疾病發展到慢性期,痰瘀膠結,水濕停滯,氣血不暢,痰瘀水濕互結,損傷肺氣,氣不行血行水,而致血瘀水停,瘀血水飲阻礙氣機而致氣滯氣結,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水積日久化濕變痰,血瘀積久成瘀血,痰瘀水濕互結日久化熱,煎熬津液,耗傷肺氣肺陰,從而形成肺氣耗傷,頑痰血瘀互結的局面,病情反復,日久及腎,以致病情更重。3個不同的病理時期,在病機上雖各有側重但本病總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肺氣虛損為本,以瘀血、痰、熱為標。

3中醫對肺閭質纖維化治療的認識

篇3

1 病名歸屬

進行性呼吸困難是特發性肺纖維化最突出的癥狀,伴有干咳或咯痰、體力活動后氣短。中醫文獻中有關本病癥狀的描述散見于“肺痿”、“喘證”、“肺痹”、“咳嗽”、“肺脹”等疾病,目前尚未統一病名,有學者[1]提出肺纖維化屬中醫“肺痿”范疇。亦有學者[2]根據《素問·玉機真臟論》:“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及《素問·痹論》:“皮痹之為病……氣奔喘滿”的論述,結合現代研究,認為肺間質纖維化屬“肺痹”范圍,肺間質纖維化病理過程中的肺泡壁增厚、滲出物機化、肺泡變形閉鎖、間質中的纖維組織收縮、毛細血管數量減少等與古人所論肺痹經絡壅閉、氣血不行病機相合。我們認為本病多有外邪襲肺或體痹不已邪濁內舍于肺的發病過程,發時有“發咳上氣”、“氣奔喘滿”的癥狀,當屬中醫“喘病”范疇,似乎特發性肺纖維化以“肺痹”命名、繼發性肺纖維化以“肺痿”命名更為合適,并可參照“肺脹”、“咳嗽”辨證施治。

2 癥候學研究

筆者統計了近年來報道的5篇治療肺間質纖維化的論文[3~7],共計病例122例,其中急性起病(自起病至死亡不及1年者)12例,表現為呼吸困難逐漸加重、高熱、缺氧明顯、呼吸衰竭。慢性起病110例,癥候表現進行性呼吸困難108例(占88.5%)、干咳或咳嗽90例(占73.8%)、咯痰80例(占65.6%)、紫紺77例(占63.1%)、發熱48例(占39.4%)、胸痛16例(占13.3%)、咯血10例(占8.2%)。在有辨證分型的4篇(7例)中,辨證屬氣陰兩虛痰熱瘀肺型者66例(占85.7%)。由此可見喘息氣短、咳嗽咯痰、紫紺發熱為本病主癥,氣陰兩虛,痰熱瘀肺型是本病最多見的證型。

3 病因病機

不少醫家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臨床體會,對本病病因病機提出了很有見地的觀點。如趙氏[8]指出:致病因素侵入人體,留滯肺內,損傷肺臟,繼而累及于腎,造成肺腎俱虛,病初在氣,久則及血,病機涉及氣陰兩虛、痰瘀互結、熱毒浸等多方面,但總屬本虛標實,本虛為肺腎氣陰兩虛,標實為痰、熱、瘀蘊肺,而以本虛為主。張氏[9]等認為本病病機屬本虛標實,本虛責之肺脾腎;標實責之痰、瘀、熱(毒),病情演變主要為:肺脾腎心,肺氣虛弱,不能主氣;脾失健運,聚濕生痰;腎氣虧乏,攝納無力。本病的急性型與中醫的“肺痿重證”、“肺痿沉疴”類似,臨床表現多為肺腎氣陰兩竭及水氣凌心的喘脫(心衰),終致肺腎暴脫,陽微欲絕,神明失用(休克)。我們[10]認為:本病病位在肺而與五臟相關,以肺脾腎虛或氣虛或陰虛或氣陰兩虛為本虛一面,痰濁、瘀血、火熱為邪實一方;正虛與邪實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形成因虛致實,因實致虛,虛者更虛,實者更實的病理特點。病機總以虛、瘀為關鍵。臨床可見痰熱壅肺、氣滯血瘀、肺脾氣虛、肺腎陰虛等多種證候,而以上盛下虛、本虛標實候為多見。各家的論述雖不盡一致,但大體可歸納以下幾點共識:①病位在肺而與脾腎關系密切;②病性屬本虛標實,肺脾腎氣(陰)虧虛為本虛,外邪、痰濁、瘀血、熱毒為標實,二者互相影響,互為因果,上盛(痰熱瘀肺)下虛(腎精腎氣虛損)候較多見;③病勢:初期在肺,以邪實為主,中期影響及肝脾腎,本虛標實并見,晚期累及于心,五臟陰陽并損,轉為喘脫、虛勞重癥。

4 臨床研究

4.1 分期分型施治

我們根據病程之長短及病情的輕重分早、中、晚三期,各期又有夾感發作與慢性遷延之別,夾感發作時可見風寒痰阻及風熱痰壅等標實之候,治療以解表化痰,宣肺降氣為主,風寒痰阻候用麻杏二三湯加減,風熱痰壅候用桑杏湯、清金化痰湯化裁。病程早期以肺脾氣虛痰瘀阻肺候多見,治以益氣活血,宣肺化痰,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桂枝湯加減;中期分肺腎陰虛痰熱瘀阻候和肺腎氣陰兩虛痰瘀阻絡候,前者治以養陰清熱,化痰活血,用百合固金湯合漏蘆連翹散加減,后者治以補益肺腎,化痰通絡,用保肺飲加丹參、地龍、漏蘆等化瘀通絡之品;晚期多見脾腎陽虛瘀血水犯候,治以溫補脾腎,化瘀行水,用真武湯合桂枝茯苓丸加減。王氏[11]等將本病按其發生發展的進程分6型:①風熱犯肺型,用桑菊 飲合竹葉石膏湯加減;②痰熱壅肺型,以麻杏石甘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③心肺氣虛血瘀型,八珍湯加減;④氣陰兩虛,血脈瘀阻型,生脈散合天王補心丹加減;⑤心脾腎陽虛,水泛血瘀型,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加味;⑥陰陽俱虛型,參附湯合生脈散加味。共治療45例,取得滿意療效,并體會心肺氣虛血瘀型和氣陰兩虛血脈瘀阻型較多見,在益氣養陰的同時加用活血化瘀藥是控制病情的關鍵。曹氏[12]認為: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最常見的證型為肺腎兩虛、痰瘀互結證和肺腎兩虛、痰熱蘊肺證,治療分別采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法(藥如南沙參、黃芪、蒼白術、桃杏仁、瓜蔞、郁金等)和益氣養陰清熱化痰法(藥如太子參、南沙參、黃芩、瓜蔞、桑白皮、生蛤殼、葶藶子等)。許氏[13]將本病分為5型施治,配合靜脈點滴川芎嗪注射液,取得滿意療效,①氣滯血瘀,肺絡失通:藥用丹參、桃仁、紅花、地龍、橘絡、川貝、瓜蔞等。②熱毒蘊肺,肺氣壅塞:方用清金化痰湯加減。③陰虛痰火,肺失宣降:方用養陰清肺湯合沙參麥冬湯加減。④氣虛挾瘀,肺氣失降型:方用補肺湯加減。⑤肺腎虛衰,攝納無權型:方用生脈散合參蛤散加減。以上各家分型方法不一,但均體現了病情由輕及重,病位由淺入深的病機特點,可資臨床借鑒。

4.2 專方研究

針對疾病某一階段的主要病機,確定治則,組成專方,隨證加減治療,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方法。不少醫家用此方法治療肺間質纖維化取得一定成效。如唐氏[3]針對本病中晚期多見肺脾氣陰兩虛夾有痰濁瘀熱蘊肺的病機,確定補腎益肺、化瘀清宣、標本兼治的治則,擬基本方:熟地24 g、山萸肉12 g、北沙參20 g、麥冬12 g、白果12 g、蘇子12 g、三棱12 g,隨證加減,治療13例。結果:顯效6例,有效6例,無效1例。張氏[5]等人根據特發性肺纖維化本虛(肺脾腎虛)標實(痰熱瘀肺)的病機特點,擬定了益氣潤肺、化瘀解毒的肺痿方(炙黃芪、太子參、麥冬、三七粉、蘇子等),隨證加減,治療32例,結果:顯效6例、有效18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5%,在改善癥狀方面的療效尤為突出,同時肺功能和血液流變學療后較療前亦有明顯改善。仝氏[14]針對本病痰熱瘀血阻滯肺絡的病機,用基本方(當歸、地龍、桃仁、枳殼、川芎、全蝎、土茯苓等)加減治療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46例,痊愈28例,顯效14例,無效4例。證明活血化瘀法是治療本病的有效治法。我們認為本病病機的中心環節是氣(或兼陰)虛、痰瘀阻絡,故擬補益肺腎,化痰通絡法,方用《丹臺玉案》保肺飲加減(黨參、麥冬、五味子、紫菀、海蛤殼、旋覆花、丹參等)共治療30余例,取得較好療效,我們體會:中藥在改善喘咳氣短等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提高免疫功能等方面有一定優勢,值得深入進行藥理毒理及臨床研究,以期研制出有效的中藥新藥。

5 實驗研究

5.1 造模研究

1978年Snider[15]等使用博來霉素A2復制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模型獲得成功。1998年茹氏[16]等報道用Co60照射大鼠、小鼠博萊霉素腹腔注射、大鼠CCI4腹腔注射3種方法復制出肺間質纖維化模型,三種方法所需時間分別為90、53、35 d,3種方法所致肺纖維化的病理改變大致相同。以上方法復制的肺纖維化模型已被公認適用于對病的研究,但若研究中藥對肺纖維化某一證型的作用,我們認為需復制病證一體的模型,這方面的研究尚未見報道。

5.2 藥物研究

5.2.1 肺纖康:劉氏[17]等觀察了肺纖康與對照組維生素E對小鼠肺纖維化模型肺組織脂質過氧化物(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響,結果肺纖康降低LPO含量、提高SOD活性的作用均優于維生素E(P<0.01)。證實肺纖康對肺纖維化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5.2.2 補氣通肺飲:歐陽修河[18]等報道用補氣通肺飲灌胃治療肺纖維化模型大鼠,并設地塞米松對照組,結果兩組均可提高肺組織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羥脯氨酸含量和脂質過氧化物水平,病理檢查顯示兩組均可明顯減輕肺泡炎和肺纖維化的程度,但補氣通肺飲組療效較為明顯和持久。

5.2.3 肺康靈:牛艷艷[19]等通過測定肺纖維化模型大鼠的肺系數、肺組織過氧化脂質和羥脯氨酸含量,并觀察肺組織形態學變化,認為肺康靈膠囊可顯著降低大鼠肺 系數,減輕肺間質成纖維細胞增生及炎性細胞浸潤,顯著降低肺組織羥脯氨酸含量、血清過氧化脂質含量及單胺氧化酶活性,提示本藥對肺纖維化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5.2.4 丹參: 有人[20,21]報道丹參的有效單體IH 764—3對博萊霉素所致大鼠肺纖維化具有明顯的預防和治療作用,電鏡觀察證實治療組肺膠原形成細胞數量、炎性細胞滲出、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都較模型組明顯減少。進一步研究表明IH 764—3可抑制肺胞巨噬細胞分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并對肺胞巨噬細胞刺激成纖維細胞增殖有阻斷或抑制作用。

5.2.5 川芎、當歸:戴氏等[22]對博萊霉素造模大鼠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當歸注射液,并設正常組及模型組,各組均于4周后處死,作組織病理學檢查,并用電子計算機圖像分析儀進行肺泡炎和肺間質纖維化定量分析,結果川芎嗪治療后肺泡炎和肺間質纖維化明顯減輕,當歸次之。提示中藥川芎嗪、當歸治療肺間質纖維化療效滿意,副作用小,為肺纖維化的中藥治療提供了依據。

5.2.6 雷公藤:鐘氏等[23]觀察雷公藤T4單體腹腔注射對肺纖維化模型大鼠肺組織病理及肺羥脯氨酸含量,結果表明雷公藤T4單體可使肺泡炎和肺纖維化程度有所減輕,并使肺羥脯氨酸含量下降,說明T4單體具有一定的抗肺纖維化的療效。

6 問題及展望

綜上所述,近年來中醫對肺間質纖維化病因病機的認識漸趨統一,中醫藥治療本病的療效肯定,前景令人鼓舞,對個別復方、單味藥及其單體的療效機理已有深入研究,但就總體而言,本病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存在的問題有:①病名歸屬、診斷及辨證分型標準、療效評定標準均不統一,不同資料間的可比性差;②對證型分布及辨證規范化缺乏大宗病例的研究;③臨床研究缺乏嚴密的科研設計,宏觀的癥狀體征指標多,微觀多層次客觀定量的指標少,回顧性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致使研究結果說服力不強,難以在國際學術界交流;④缺乏深入的機理研究,實驗研究限于少數幾種藥,復方的研究較少,且大多限在器官及細胞水平,在分子水平的研究較少,更無基因和免疫遺傳學研究;⑤動物模型未能體現中醫證型,對常見的證型應研究病證結合的模型。今后應在全國范圍內制定統一的診斷、分型及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證候規范化的研究及中西藥療效優勢比較的研究,對有效方藥進行器官、細胞、分子、基因等多層次多靶點的研究,闡明其療效機理,進而研制出治療本病的有效新藥,使中醫藥在疑難病癥的治療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轉貼于

參 考 文 獻

1,晁恩祥,張紓難.肺痿再辨識.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0(5):14~15

2,宋建平.肺痹古今論.中華醫史雜志,1998,28(4):212~215

3,唐玲華,李春生.特發性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13例治療報告.中醫雜志, 1997,38(1):34~36

4,張天嵩,趙子賢,馬,君,等.補氣通肺湯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12例. 浙江中醫雜志, 1999,(2):54~55

5,張紓難,李蘭群,張洪春,等.益氣潤肺化瘀解毒法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臨床研究.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22(3):57~59

6,陶,凱,周曉圓.肺通口服液治療間質性肺病20例.北京中醫,1997,16(2):13~15

7,金,洪,張進川,黃玉蓓,等.老年人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45例臨床分析.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1996,15(4):241

8,張天嵩,馬,君,韓,鐳,等. 趙子賢辨治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經驗. 浙江中醫雜志,1998,(3):102~103

9,張紓難,晁恩祥.對急性型特發性肺纖維化治療難點的思考.中國中醫急癥, 1998,7(4):176~178

10,王海彤,武維屏.中醫藥治療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信息討論.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1996,3 (7):25~27

11,王書臣,崔天紅,王,偉,等.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辨證心得.中醫雜志 1998,39(9):532~533

12,萬毅剛.曹世宏論治間質性肺病與特發性肺纖維化.江蘇中醫,1998,19(2):11~12

13,許振亞,陳景禮,徐振榮,等.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的辨證論治.浙江中醫雜志,1997,(12):533

14,仝潤芍.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彌漫性間質性肺炎46例.河南中醫,1996,(16):233

15,Snider GL, Celia BR, Goldstein RH, et al. chronic interstitial pulmonary fibrosis produced in hamster by endotracheal bleomycin. Am Rev Respire Ids, 1978,117(2): 289~294

16,茹永新,劉杰文.鼠肺纖維化模型與中藥活血化瘀治療.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增刊):206

17,劉曉濱,姜曉姝,周亞濱,等.活血化瘀、益氣養陰法對實驗性肺纖維化LPO和 SOD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14(12):733~735

18,歐陽修河,韓榮慶,張天嵩,等.補氣通肺飲對大鼠肺纖維化的作用.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1999,10(2):93~94

19,牛艷艷,頓,穎,武玉鵬,等.肺康靈對實驗性大鼠肺纖維化的作用.中藥藥理與臨床,1997,13(4):37~38

20,陳祥銀,西品香,嚴儀昭,等. 764-3對大鼠實驗性肺纖維化的保護作用.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1992,14(2):263~265

21,華國勛,崔衍貞,劉杰文,等. IH764-3抑制博萊霉素引起的成纖維細胞增殖.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1994,16(5):390~393

篇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09)7-0124-01

作者簡介:馬新社(1958-),男,漢,河南中牟人,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內科,擅長呼吸與消化系統疾病及疑難雜癥的診治。

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是呼吸系統疾病中的疑難重癥,近年來本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病變發生在肺間質,亦可累及肺泡上皮細胞、肺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肺血管。65%病因未明,病機不清。以隱襲性進行性呼吸困難為主,干咳,或有少量白色黏痰,當有繼發感染時痰量增多并變黃,患者可有胸疼,食欲減退,體重減輕,消瘦無力,面色發暗,口唇紫紺。中后期X線檢查可出現兩中下肺野彌漫性網狀或結節狀陰影,病變漸向上肺部發展,呈蜂窩肺。隨著間質纖維化加重,肺體積逐漸縮小,現代醫學以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為主,能控制病情,但有一定的副作用及禁忌癥。崔玉衡主任醫師從醫60余年,學驗俱豐,擅長于治療內科疑難雜癥,我們有幸隨師待診,受益頗多,崔師在臨床中認為,此病涉及臟腑以肺、心、腎為主,病機多為肺腎虧虛,心脈瘀阻。治療應在整體觀的指導下或扶正固本或祛邪治標、或標本兼顧、扶正以補益肺腎為主,祛邪以活血祛痰為主,臨證當辯證論治,靈活變通,收到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1病因病機

本病多歸屬于中醫“肺脹”、“肺痿”、“喘證”范疇。崔師認為,本病是由先天不足,稟賦薄弱、正氣虛衰、又復感外邪、肺中津液受損、肺葉痿憊、咳嗽日久,累及肺腎。肺為嬌臟,不耐寒熱,若情志不暢,外邪侵襲,日久傷正氣,陰陽失調,肺失宣肅,痰阻瘀滯,氣機不利,咳嗽氣短,胸悶氣喘。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失宣肅,久必累腎,腎不納氣則動則喘甚。又肺主治節朝百脈,肺病則影響心主血脈功能,使血行遲澀,則有胸悶胸痛,唇青舌紫等淤血表現。

2辯證論治

2.1肺腎陰虛證:癥見咳嗽痰少或咳嗽痰中帶血,口燥咽干,聲音嘶啞,骨蒸潮熱,形體消瘦,腰膝酸軟,顴紅,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崔師以自擬滋陰活血湯為主化裁常用南北沙參、天麥門冬、五味子、丹參、當歸、桃仁、杏仁、橘紅、清半夏、川浙貝、地龍、蒸百部、甘草等滋養肺腎,活血化痰。

2.2肺腎氣虛證:癥見咳喘無力,氣短不足以息,面色淡白或白虛浮,精神不振,體倦乏力,動則氣急,自汗,易于感冒,懶言或聲音低怯,頭暈、耳聾,耳鳴,心悸、,痰量多,質清稀,舌淡苔白,脈沉細。崔師以自擬益氣活血湯為主化裁常用生曬參、黃芪、白術、山藥、山萸肉、枸杞子、仙靈脾、當歸、丹參、益母草、車前子、茯苓、桂枝、甘草、生姜、大棗等補益肺腎,溫陽化飲。

2.3瘀阻肺絡證:癥見咳吐濁唾涎,質稀或稠,或咯痰帶血,胸悶短氣,唇甲紫暗,舌暗紅或有斑點,苔薄或灰暗,脈澀。崔師治以《醫林改錯》之血府逐瘀湯化裁治以化瘀宣肺。若兼咯血明顯,加白茅根、三七、花蕊石;胸悶脹痛加郁金、延胡索;痰涎量多加茯苓,制半夏,前胡。

3驗案舉例

例一:張××,女,59歲,小學教師,2005年3月7日初診,患者胸悶氣短呼吸困難進行性加重,手指皮膚粗糙角化五個月。在北京某醫院確診為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經住院治療及出院后口服強的松,每次6片,每日2次,病情未見好轉。悶喘逐漸加重,以致臥床不起,每日靠吸氧維持。面色黯紅,口唇發紺,咳嗽呈陣發性,痰少而黏,舌質黯少苔,脈弦細而數。辨證為肺腎陰虛,痰瘀阻肺。治宜滋養肺腎,佐以活血化痰。方藥:南北沙參各15g,天麥冬各15g,五味子10g,丹參20g,當歸15g,桃杏仁各12g,橘紅15g,清半夏12g,川浙貝各10g,地龍12g,蒸百部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劑分2次溫服,強的松遞減。二診:服上方6劑悶喘減輕,仍感乏力,上方加西洋參10g,百合15g,10劑。三診:服藥咳嗽已輕,悶喘緩解,已能下地行走,腰膝酸困,上方加山萸肉20g,枸杞子20g,如無不適,可長期服用。間斷服用此方三年,現精神好,面色紅潤,呼吸順暢,生活自理,能從事一般勞動。曾去北京復查,病變未再發展。

篇5

百草枯(PQ)是一種有機雜環類接觸性脫葉劑及除草劑。經口服、呼吸道吸入、皮膚吸收等方式是造成百草枯急性中毒幾種常見原因,其中口服中毒最為多見。百草枯后進入人體后可使多器官出現損傷,其中肺部損害是百草枯中毒患者最為顯著的表現。大劑量口服百草枯中毒的患者,可迅速出現肺出血和肺水腫,嚴重的患者甚至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即使輕度中毒或慢性中毒患者1~2周后仍可逐漸出現肺間質不可逆的纖維化改變,肺部高分辨CT出現異常影象。超大劑量PQ中毒患者可在短期內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探討分析百草枯中毒所引起的急性肺損傷,肺纖維化的作用機制與治療方法,對提高患者整體治療質量,改善預后情況,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1 百草枯中毒致肺纖維化的機制

1.1 氧化損傷

百草枯進入體內,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和單電子傳遞反應,生成大量超氧離子(O-),OH-和H2O2等活性氧自由基,使細胞內抗氧化酶系耗竭,膜脂質損害嚴重,進而引起肺泡I型和II型上皮細胞結構和功能的改變[1]。主要表現為肺組織水腫、充血、肺泡壁增厚,肺泡內的滲出物大量增加,之后滲出物逐漸機化,出現間質成纖維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增生,肺間質增厚,引起肺組織的纖維化和實變。

1.2 炎性介質釋放引發MODS

百草枯進入體內通過單電子傳遞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生成超氧離子,激活大量炎癥細胞聚集,釋放血小板生長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10和腫瘤壞死因子等介導發生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繼而引起全身多組織器官功能的損傷,最終導MODS。

1.3肺泡上皮損傷

I型和II型肺泡上皮細胞,特別是II型肺泡上皮細胞是百草枯選擇性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細胞。受損的肺泡上皮細胞可以分泌多種促纖維生長因子(如PDGF、TNF-α及TGF-β等),這些細胞因子被激活并且促使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及表型轉變,增加肌成纖維細胞的數量,刺激肺纖維化的發生。

1.4 細胞因子網絡

肺泡上皮細胞受損后可分泌多種促纖維生長因子(如CTGF、TGF-β1、PDGF等)刺激肺間質的成纖維細胞增生,最終導致肺間質纖維化的發生[2],進而肺實變。

1.4.1 轉化生長因子-β( TGF-β)

TGF-β是目前所知最強的致纖維化因子,在細胞生長、分化、免疫調節及細胞外基質合成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纖維化形成的啟動樞紐[3]。Jian等[4]實驗中發現,百草枯制作的肺纖維化模型中TGF-β表達明顯增強;在早期,TGF-β可刺激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但隨著肺間質纖維化的進展,TGF-β與肺間質間相互作用,促使間充質干細胞分泌細胞外基質和增殖。TGF-β1可誘導其下游效應因子結締組織生長因子(CTG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白介素-6(IL-6)等過度表達,使成纖維細胞活化、增殖和纖維增生,后轉化為肌成纖維細胞;同時TGF-β1通過上調膠原和纖維粘連蛋白的基因表達,特別是刺激肺成纖維細胞可產生膠原纖維,誘導I、IV型膠原信使RNA表達,增加纖維粘連蛋白和膠原的合成,促進ECM的沉積。TGF-β1通過對ECM的調節來實現對肺損傷與修復的作用。

1.4.2 結締組織生長因子(CTGF)

CTGF是TGF-β的下游效應介質。CTGF可促進[5]肺成纖維細胞的活化;CTGF還可直接誘導成纖維細胞向肌成纖維細胞轉化,從而促進基質合成以及膠原分泌。CTGF能夠促進細胞進行有絲分裂,進而介導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膠原分泌,促進細胞外基質(ECM)的合成,是多種組織器官纖維化形成的重要介質。

1.4.3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

PDGF對成纖維細胞具有強烈的趨化作用,其能夠促進成纖維細胞進行有絲分裂的活性.PDGF不僅促進大鼠肺成纖維細胞增殖[6],而且能使其I、III、V型前膠原的合成量增加,其調控機制可能是在轉錄水平上增強前膠原mRNA的表達。

1.5 MMPs /TIMPs 的失衡

百草枯中毒患者肺泡灌洗液內MMP-2 和MMP-9明顯增高。MMP-2和MMP-9作用域肺泡壁基底膜,由致病因素引起MMP-2及MMP-9的高表達,在通過破壞肺泡上皮細胞基底膜繼而使纖維母細胞侵入肺泡腔而引起肺間質纖維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2 百草枯中毒致肺纖維化的治療

2. 1 減少毒物吸收和快速清除體內毒物:除洗胃、催吐、導泄、利尿促排泄等常規方法外,目前常采用血液透析及血液灌流術聯合治療。

2.2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

糖皮質激素[7]可減少中性粒細胞聚集到炎癥損傷區,抑制肺泡II型細胞增殖、膠原過度沉積、肺組織重構,同時可以抑制細胞對百草枯的吸收。環磷酰胺[8]有廣泛的免疫調節作用,影響自身免疫,減輕炎癥反應,并通過減少白細胞減輕其誘導肺部炎癥。Afzali和 Gholyaf[9]通過臨床上早期聯合應用甲潑尼龍、環磷酰胺治療百草枯中毒患者,可減少肺纖維化發生,能有效抑制呼吸衰竭的發生,大大減輕了百草枯中毒的死亡率。

2.3抗自由基藥物:由于認識到百草枯中毒致肺損傷發病機制中氧化損傷所占的重要作用,積極補充外源性抗氧化劑或抗氧化酶,對重建機體氧化與抗氧化平衡起到預防或治療肺損傷的作用。目前常用藥物有維生素C、維生素E、還原型谷胱甘肽。而褪黑素、賴氨酸水楊酸鈉、N-乙酰半胱氨酸、氯原酸等藥物經國外實驗證明均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顯著抑制PQ中毒引起的脂質過氧化反應.

2.4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 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可阻斷局部組織血管緊張素系統,可能通過抑制TGF-β,ECM,MMP-2和MMP-9的表達,促進PGE2合成及抑制炎癥反應等機制,及其他各種影響因子的作用而起到減少成纖維細胞增加和膠原合成,減緩肺間質纖維化的功效。

2.5 肺移植 國外已有單肺肺移植[10]并獲得成功的案例。這是目前對于PQ中毒已發生肺纖維化患者唯一可行的治療方法,但因為缺乏供體肺治療費用昂貴等原因很難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

小結

綜上所述,今年對百草枯中毒所致肺纖維化的發病機制研究結論各有不同,但主要是圍繞著脂質過氧化反應,細胞因子網絡的相互作用,以及成纖維細胞增生和細胞外基質過度沉積在研究。治療也是針對各種發病機制所提出的治療方法。因二者尚都處于實驗階段,其確切療效和臨床意義有待大量的臨床研究及觀察 。但隨著對百草枯致肺纖維化研究的深入、關注的提高,以及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與進步,治療也會不斷的出現新方法、新手段。

參考文獻

[1] Yasaka T,Okudaira K,Fujito H,et a1.Further studies of lipid peroxidation in human paraquat poisoning [J].Arch Intern Med,1986,146(4):681-685.

[2] 王浩凌,謝敏,劉濤.C干擾素對博萊霉素誘導的大鼠肺纖維化的干預作用.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 2007, 6: 105-109.

[3] Verrecchia F, Mauviel 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and fibrosis[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7, 13(22): 3056-62.

[4] Ihn H. Pathogenesis of fibrosis: role of TGF-β and CTGF[J]. Current opinion in rheumatology, 2002, 14(6): 681-685.

[5] Torres M.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s in redox signaling[J].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a journal and virtual library, 2003, 8: d369-91.

[6]Lasky J A, Tonthat B, Liu J Y, et al. Upregulation of the PDGF-alpha receptor precedes asbestos-induced lung fibrosis in rats[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998, 157(5): 1652-1657.

[7] 程大鵬, 李穎佳, 路紅梅. 血液灌流聯合環磷酰胺和甲基強的松龍治療百草枯中毒的療效與安全性[J].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0 (1): 58-60.

[8] Lin J L, Lin-Tan D T, Chen K H, et al. Repeated pulse of methylprednisolone and cyclophosphamide with continuous dexamethason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paraquat poisoning[J].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06, 34(2): 368-373.

[9] Afzali S, Gholyaf M.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methylprednisolone and cyclophosphamide in oral paraquat poisoning[J]. Arch Iran Med, 2008, 11(4): 387-391.

[10] Walder B, Bründler M A, Spiliopoulos A, et al. Successful single-lung transplantation after paraquat intoxication[J]. Transplantation, 1997, 64(5): 789-791.

篇6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病; 肺間質纖維化; 臨床觀察

按照以往的觀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即“COPD”,特別是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本不和肺間質纖維化(IPF)相互并存,兩者相互獨立,并且兩者的病理特征及臨床表現也存在差異[1]。但根據目前的研究表明,這兩種癥狀能相互并存。現對2010年6月-2011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間質纖維化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其臨床特征及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6月-2011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間質纖維化患者為研究對象,作為實驗組,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齡42~84歲,平均(67.6±10.4)歲;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間質纖維化患者中,慢性支氣管炎25例,肺間質纖維化且伴有肺心病22例,肺氣腫并肺間質纖維化18例,支氣管哮喘15例,干咳10例,呼吸困難10例,肺部velcro音28例,杵狀指20例,肺間質纖維化體征與癥狀不明顯者28例,阻塞性通氣功能異常17例,其中混合性通氣功能障礙4例,中度彌散功能障礙6例,重度彌散功能障礙7例。隨機選擇同期200例單一COPD病患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05例,女95例;年齡43~85歲,平均(67.8±10.6)歲;200例單一COPD患者中,支氣管哮喘17例,慢性支氣管炎28例,干咳10例,中肺氣腫并肺間質纖維化20例,肺部velcro音15例,呼吸困難25例,肺間質纖維化體征與癥狀不明顯者15例,肺心病合并肺間質纖維化25例,杵狀指15例,阻塞性通氣功能異常10例,其中混合性通氣功能障礙4例,中度彌散功能異常3例,重度彌散功能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臨床癥狀以及生命體征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在COPD的前提下出現可見的柞狀指(趾)或者肺部啰音,CT影像顯示肺氣腫與肺間質纖維化存在雙重特征,測定肺功能的結果存有部分與限制性或者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相符者,確診為IPF-COPD。

1.3 方法 回顧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體征、癥狀、胸部CT、血氣分析及肺功能測定結果,并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選擇SPSS 11.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 檢驗,P

2 結果

2.1 臨床特征 兩組患者均具有反復性發作的咳痰、咳嗽以及難以呼吸等,其中實驗組100例患者呈現混合性的呼吸困難,而對照組均為呼氣性的呼吸困難。除了肺氣腫的生命體征外,實驗組90例患者肺部可聞及典型啰音,30例出現杵狀指(趾) [2]。而對照組僅有30例出現杵狀指(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CT影像學表現 CT影像學顯示,實驗組主要表現為彌漫性的點狀、網狀、結節狀、蜂窩狀、毛玻璃狀,再者是肺紋理與肺大泡變多。兩組患者CT影像學情況見表1。

2.3 血氣分析及肺功能 分析患者的血氣后,結果顯示低氧血癥,少數合并CO2潴留。此外,肺功能的測定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中多數為混合性通氣功能障礙,并伴有彌散功能障礙。兩組患者血氣分析及肺功能比較見表2。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支氣管壁的各種炎癥發生細胞浸潤,慢性支氣管炎的重復發病產生病變,并逐步蔓延肺泡與細支氣管,促使細支氣管的細胞浸潤、水腫、管壁炎癥、黏膜壞死等[3]。加上氣管底部存有肉芽組織,逐步增生機化的纖維組織,最終造成管腔窄小。細支氣管的解剖形狀發生變化,將進一步產生肺泡炎、局灶性的肺炎等病變,進而蔓延周邊的肺組織,導致纖維組織的增生。

從表1可知,影像學顯示該病主要表現為彌漫性的點狀、網狀、結節狀、蜂窩狀、毛玻璃狀,再者是肺紋理與肺大泡變多。在臨床醫學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肺纖維化各有不同的特征,當兩者合并時,其特征則不顯著[4]。第一,該病介于COPD與肺纖維化之間,主要以反復性的呼吸困難為臨床表現。其次,除了患有肺氣腫的生命體征外,IPF-COPD還具有肺部可聞及典型啰音。胸部CT檢查能在COPD病患中發現肺纖維化的確實證據,并且敏感性較好。最后,通過分析患者的血氣顯示低氧血癥,少數合并CO2潴留。肺功能的測定表明混合性的通氣功能出現障礙,并伴有顯著降低的彌散功能障礙,而肺間質纖維化不僅能使肺泡壁變厚,還能逐漸增加毛細血管的膠原度,增加呼吸膜的厚度,從而加大彌散的距離。此外,基于肺部組織的不斷收縮,彌散的面積將不斷減少。

至今為止,臨床上尚未弄清COPD與肺纖維化的發病機制,IPF-COPD疾病是否由于肺部的抗蛋白酶及蛋白酶失衡、抗氧化及氧化系統失衡相互作用而引發,還需進一步的研究[5]。根據相關研究顯示,香煙的煙霧氧化劑能不斷減弱氣道上皮細胞的屏障功能,增加其滲透性,進而逐漸損傷人體的纖維細胞功能,并對肺部損傷的修復造成影響。然而這一研究并未能詮釋未吸煙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患最終也合并IPF的原因,抗氧化的治療方法能否有效預防及治愈IPF-COPD患者,此問題還有待探討。

參考文獻

[1] 李宏梅.2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間質纖維化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12(11):512-513.

[2] 王玲,居來提,李風森,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間質纖維化預后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1,10(5):645-647.

[3] 金遠林,薛慶亮,李繼東,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間質纖維化[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09,20(1):1121-1123.

[4] 劉鳳梅,史紅錦,梁震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間質纖維化31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1(32):278-280.

篇7

[關鍵詞] 重組人干擾素—γ;激素;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膠原蛋白

[中圖分類號] R563.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7—0080—02

IFN—γ combined with hormone for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A study of 30 cases

ZHOU Guangwei ZHANG Qingyun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the TCM Hospital of Dongga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Donggang 118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FN—γ combined with hormone for IPF. Methods Selected 60 cases with IPF from Jan 2009 to Jan 2012 were divided into combined group and hormone group. 30 healthy peopl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Serum collagen and hyaluronic acid level of three groups were detected. Results Improved ration of Irritating cough, dyspnea,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pulmonary diffusion function in combined group were more than control group(P < 0.01). Serum fibrosis indices in IPF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before treatment (P < 0.01),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mbined group and hormone group (P > 0.05). After treatment, serum fibrosis indices in combined group decreased more than hormone group (P < 0.01). Conclusion IFN—γ combined with hormone in treatment of IPF can defer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release symptom and sign.

[Key words] IFN—γ;Hormone;IPF;Collagen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指原因不明的下呼吸道的彌漫性炎癥性疾病,炎癥侵犯肺泡壁和臨近的肺泡腔,造成肺泡間隔增厚和肺纖維化患者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1],患者早期診斷比較困難,臨床上也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通常糖皮質激素為本病首選藥,干擾素具有調節免疫的作用。本文結合重組人干擾素—γ和激素治療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患者30例,與單獨使用激素組進行比較,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齡47~69歲,平均(54.8±12.6)歲。所有患者均診斷明確。將患者隨機分為聯合組和激素組各30例。同時選擇3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三組入選對象的性別比、平均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激素組口服醋酸潑尼松片(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123,5 mg/片),起始劑量15 mg/次,2次/d,1個月后逐漸減量,根據情況減至(10~20) mg/d維持治療。聯合組的激素用法用量同上,在此基礎上加用重組人干擾素—γ(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國藥準字S19990060,50萬IU)(100~200)萬IU/d,肌注或皮下注射,連續5 d,停藥2 d,4周為1個療程。

篇8

【關鍵詞】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 呼吸衰竭; H1受體拮抗劑; 非那根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是一種發病機制不清,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肺間質的炎癥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肺間質,也可累及肺泡上皮細胞及肺血管[1]。由于起病隱匿,進行性加重,至發現到醫院治療時以多有肺部不可能改變,常常合并因換氣障礙為主的呼吸衰竭。此病病死率較高,因此早期發現、確診、治療對患者的預后意義十分重要。H1受體阻滯劑是一類能競爭性拮抗組胺與特異性H1受體結合而發揮作用的藥物,從1937年第1個抗組胺藥物開發至今,已有約50余種藥物在臨床上使用。第1代H1受體阻滯劑包括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異丙嗪等,受體特異性差,中樞神經活動性較強,可引致明顯的鎮靜和抗膽堿作用,所以被稱為鎮靜性抗組胺藥物。第2代抗組胺藥包括特非那根、阿司咪唑、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受體選擇性高,無鎮靜作用,中樞反應較少,故稱為非鎮靜抗組胺藥物。經過近幾年的臨床試驗和藥理學研究發現,H1受體阻滯劑除具有上述作用外,還表現出較強的抗炎和免疫調節活性。本文通過應用非那根對患者進行干預,通過癥狀、血氣和呼吸功能觀察,從而探討H1受體阻滯劑在肺間質纖維化所致呼吸衰竭中的治療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60例因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符合2004年呼吸疾病診斷治療指南:雙肺有吸氣性Velcro雜音,病程>3個月,支氣管肺泡灌液或支氣管火箭等檢查,排除其他肺部疾病,胸部HRCT檢查顯示有微量的磨玻璃影,晚期有蜂窩肺,雙肺發生網狀病變,肺部有氣體交換障礙或通氣功能障礙。血氣分析結果提示患者合并呼吸衰竭,PaO26.77 kPa(50 mm Hg)。60例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齡52~84歲,平均(65±7.84)歲,病程3~18年,平均(9±5.27)年。排除標準:(1)意識障礙不合作;(2)無力排痰或氣道內大量分泌物需氣管插管吸引者。將6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64.00±5.32)歲,病程(8.00±6.02)年。觀察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66.00±6.72)歲,病程(9.00±3.12)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選擇試驗對象 兩組患者給予抗感染、改善通氣、平喘等常規治療。對照組不使用任何抗H1受體阻滯劑。

1.2.2 干預處理 觀察組使用非那根片12.5 mg,口服,2次/d,觀察2周。

1.2.3 觀察試驗數據 記錄兩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和治療后1周呼吸頻率、心率、動脈氧分壓,血氧飽和度,肺一氧化碳彌散量在預測值百分比(DLCO%pre)、自我喘息癥狀程度變化(采取1~12分制衡量喘息緩解程度,1~3表示無明顯緩解,4~6表示輕度緩解,7~9表示中度緩解,10~12表示明顯緩解)。觀察用藥過程中病情加重,發生意外,藥物不良反應等。總緩解率=中度緩解率+明顯緩解率。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DLCO%pre比較 治療2個月后,觀察組61%~100%所占病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治療后癥狀緩解情況比較 治療2個月后,觀察組的自我喘息癥狀總緩解率76.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0.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呼吸頻率、心率、血氣分析、血氧飽和度的比較 對照組治療前后呼吸頻率、心率、血氣分析、血氧飽和度變化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后呼吸頻率、心率、血氣分析、血氧飽和度變化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是指原因不明并以普通型間質性肺炎為特征性病理改變的一種慢性炎癥性間質肺疾病,主要表現為彌漫性肺泡炎,肺泡結構紊亂,最終導致肺纖維化。最新研究表明,在英國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的發生率為4~6個/10萬,而在美國這一數據變為6~8個10萬。大約60%的患者超過60歲,平均發病年齡為66歲,確診后的中位生存時間約為3年[2]。因此,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早期的診斷尤為重要。目前診斷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的主要指標有:(1)患者排除已知間質性肺疾病的病因。如某些藥物和毒性作用,環境污染級結締組織疾病所引起的肺間質纖維化。(2)異常的肺功能表現,如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和氣體交換障礙。(3)胸部影像學提示雙下肺及胸膜下伴有少許磨玻璃樣變化、網狀改變或蜂窩肺。(4)經支氣管鏡肺活檢或支氣管肺泡灌洗檢查結果對其他疾病的無診斷依據[3]。次要診斷標準有:(1)患者年齡>50歲。(2)患者病程≥3個月。(3)無確切病因的進行性加重呼吸困難。(4)患者雙肺可聞及吸氣性Velcro音。符合上述主要指標的4條及次要指標的3條以上可考慮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3]。

該病主要以肺間質成纖維細胞增生,膠原蛋白沉積等改變,最終導致以肺通氣功能及換氣功能下降的混合,發病機制復雜,發病過程伴多種細胞成分、細胞因子的參與,如白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各種細胞活素、組胺、蛋白酶、氧化劑等[4]。Benbarek等[5]報道高濃度組胺能激發多形核白細胞表達活性氧簇,從而產生致炎作用。由多種細胞因子參與的對肺間質、肺泡、肺小血管、末梢氣道的損傷,在炎癥損傷和修復過程中所導致的纖維化。故有效抑制多種炎性細胞因子釋放,減輕炎癥反應程度,減少參與炎性反應的因子,對抑制損傷后纖維增生達到治療的目的[6]。H1受體阻滯劑能抑制多行核白細胞的趨化性,有研究發現H1受體阻滯劑能能抑制白細胞在血管內皮細胞上的滾動以及在炎癥部位的侵潤,減少活性氧的產生,從而達到抗炎作用,并能抑制血管的舒張。此外還有研究發現H1受體阻滯劑能減少巨噬細胞移行抑制因子,抑制巨噬細胞炎癥蛋白和嗜酸細胞活化趨化因子的產生[7]。還能明顯抑制巨噬細胞移行抑制因子誘導的IL-8的生存,故具有抗炎作用[8]。腫瘤壞死因子-α是導致纖維化的重要炎性細胞因子,有單核巨噬細胞分泌,促進成纖維細胞的活化,增值和膠原沉積[9]。有研究發現H1受體阻滯劑能抑制腫瘤壞死因子-α的釋放,達到抗炎,抗纖維化的作用。腫瘤壞死因子-α是導致纖維化的重要炎性細胞因子,有單核巨噬細胞分泌,促進成纖維細胞的活化,增值和膠原沉積。H1受體阻滯劑能夠改善肺部炎性反應,減少炎性滲出,對肺間質纖維化導致的呼吸衰竭的治療價值意義重大。

此類患者通常存在呼吸困難,通常會動用呼吸肌及輔助呼吸肌運動。肌肉劇烈及過度運動時,且往往伴有呼吸肌疲勞。同時因患者呼吸困難,精神過度緊張。患者因多種因素導致氣道高反應性的存在,因此當精神緊張或焦慮時既可使情緒中樞所處的大腦邊緣系統抑制下丘腦的神經分泌細胞,使腦垂體的促腎上腺激素(ACTH)分泌減少,因而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減少。又可通過影響情緒中樞和下丘腦前部從而促使迷走神經興奮,釋放乙酰膽堿增加。可導致喘息癥狀的發作及加重,而喘息發作是又可引起患者情緒進一步緊張及焦慮等癥狀,如此反復發作,惡性循環[10]。當應用安全范圍劑量的非那根時,有著中樞鎮靜作用,能使患者情緒平靜,緩解焦慮,解除煩躁,從而降低因種種負面情緒引起的氣道通氣改變,讓呼吸肌得到休息,一定程度上恢復呼吸肌的機能儲備。但根據筆者觀察,如藥物劑量控制欠佳,或患者存在著高二氧化碳血癥,應用藥物可能會出現過度鎮靜作用,而誘發二氧化碳潴留引發肺性腦病的可能。因此,在應用藥物時需嚴格按照藥物說明的劑量要求,從小劑量、低給藥頻率開始,邊觀察變加量。

此外,某些以炎癥改變為主的肺間質纖維化,在早期去除致病因素或得到有效的治療后,其病變可以緩解。Kroegel等[6]在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急性期可能存在肺泡炎,因此抑制炎性反應有一定療效。如果炎癥持續存在,將導致肺結構破壞和纖維組織增生,最終導致不可逆的肺纖維化和蜂窩肺改變。故在本研究中患者的病情緩解的幅度上僅僅觀察到部分患者有較顯著的療效。雖然,H1受體阻滯劑應用時間長,藥物種類多,但對于“老藥新用”上尚有新空間等待發現。

參考文獻

[1] Raghu G, Collard H, Egan J J, et al.An official ATS/ERS/JRS/ALAT statement: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Am Jrespir Crit Care Med, 2011, 183(2): 788-824.

[2] Navaratnam V, Fleming K M, West J, et al.The rising incidence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n the UK[J].Thorax, 2011, 66(2): 462-467.

[3] Bhalt N, Baran C P, Allen J, et al.Promising phaermacologic innovation in treating pulmonary fibrosis[J].Respiration, 2004, 71(6): 656-657.

[4] Yamaki K, Thorlacius H, Xie X, et al.Charaacteristics of histamine-induced leukocyte rolling in the undisturbed microcirculation of the rat mesentery[J].Br J Pharmacol, 1998, 123(3): 390.

[5] Benbarek H, Mouithys-Mickalad A, Deby-Dupont G, et al.High con centrations of histamine stimulate equine polymprphonuclear neutrophils to produce reactive oxygen[J].Species Res, 1999, 48(11): 594.

[6] Kroegel C, Mock B, Hengst U, et al.Interferon-gamma-1b, therapeutic option in avanced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Respiration, 2004, 71(6): 656-657.

[7] Shimizu T, Nishihira J, Watanabe H, et al. Cetirizine, an H1-receptor antagonist inhibitory factor:its potenial anti-inflammatory action[J]. Clin Exp Allergy, 2004, 34(1): 103.

[8]謝建豐,陳偉,何振華.特發性肺纖維化治療進展[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10(3):124-124.

[9]覃珍,陳超.H1受體阻滯劑應用的研究進展[J].陜西醫學雜志,2005,4(5):473-474.

篇9

[關鍵詞] 肺間質纖維化;肺癌;MSCT

[中圖分類號] R73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5-0110-02

支氣管肺癌日益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性疾病之一。近年來肺癌的發病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其確切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肺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吸煙、空氣污染、電離輻射、職業致癌因子等。目前認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間質性肺病均為肺癌的危險因素,特別是后者對肺癌發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受關注。目前許多研究均證實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與肺癌之間存在緊密聯系,IPF中肺癌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肺間質性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原因不明,以彌散性肺泡單位慢性炎癥和間質纖維化為主要病理特征的彌散性間質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類型,最終導致肺纖維化[1-3]。IPF好發于50歲以上的成年男性,主要癥狀為干咳和活動后呼吸困難等。對已明確診斷為肺間質纖維化的患者,當其咳嗽、咯痰、氣促等癥狀加重,特別是伴有咯血、胸痛等癥狀時,高度提示并發肺癌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特發性肺纖維化中肺癌的發病率明顯高于非肺間質纖維化的人群[2-4 ]。本文總結2010年5月~2011年11月臨床工作中遇到的肺纖維化合并肺癌的15例病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0年5月~2011年11月,患有肺間質纖維化同時合并肺部占位的15例病例。患者年齡為51~75歲,伴有咳嗽、咳痰、咯血、發熱、胸痛等臨床癥狀。全部患者都定期行CT隨訪,并由手術或肺部占位CT引導下穿刺活檢病理結果。

1.2 掃描方法

西門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64層CT,120 kV,refmas 110,層厚0.7 cm,TI 0.5,掃描范圍從胸口入口至雙肺底消失層面。全部患者在此期間隨訪2~5次不等。

2 結果

肺間質纖維化影像改變表現為雙肺多發小葉間隔增厚,兩肺彌漫性膜玻璃密度及網格影。肺癌表現為肺野內不規則團塊狀軟組織密度影、邊緣不光滑,可有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等,且多位于纖維化較重部位。將同一患者隨訪影像對比可發現,所有患者肺部腫瘤均有不同程度加重趨勢。臨床病理顯示15例患者中,腺癌為12例,鱗狀細胞癌為3例。

3討論

中華醫學會IPF診治指南(草案) 規定IPF的定義為原因不明并以普通型間質性肺炎(UIP)為特征性改變的一種慢性炎癥性間質性肺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彌漫性肺泡炎、肺間質纖維化等[5,6]。

3.1 高危因素

彌漫性炎癥和纖維化是IPF的病理特征,同時也會誘發肺癌,以高齡男性伴吸煙者為高發。IPF發病的風險與戒煙時間呈負相關[6],有學者認為[7],當吸煙者出現肺間質纖維化的改變時,應注意肺癌的發生。

3.2 病理

目前, 肺間質纖維化合并肺癌發病率升高已經證實, 但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研究發現, IPF 患者纖維化明顯部位(兩肺下葉為著) 存在多種不典型上皮細胞損傷(包括上皮細胞的不典型增生和化生),其變化可能與IPF癌變有關。Kawasaki 等研究發現,IPF患者肺纖維化周邊鱗狀上皮化生中p53基因變異率較高,且多見于周邊肺野,IPF與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慢性炎癥和彌散性纖維化可能是肺癌發生的基礎,IPF中慢性炎癥改變造成了損傷與修復,致癌物質易于沉積于局部纖維化的肺組織。1964年Meyer和Liebow發現,IPF患者肺纖維化區域的非典型增生可導致惡性腫瘤的發生。在IPF的病變過程中,纖維化的肺泡上皮細胞經歷了反復的增生和鱗狀化生過程。IPF病變呈斑片狀分布,主要分布于胸膜下及肺實質,新舊交替。大規模組織學研究發現,IPF2Ca中以鱗狀細胞癌最常見,高達50%以上(肺野內側帶)。其次為腺癌(肺野外周帶)、小細胞癌、大細胞癌等。

3.3 CT表現

大多IPF相關的肺癌多位于外周,主要在下葉,與蜂窩肺損害有密切關系。患者的胸部影像學資料顯示,腫瘤多發生在肺纖維化程度較嚴重的部分,以肺野外周為主,下葉多見。其影像學表現多樣,可見邊界清楚的小結節狀、分葉狀、帶細刺影或含氣征等。IPFCT表現為兩肺野胸膜為主的網格狀陰影,可伴有牽拉性支氣管、細支氣管擴張及蜂窩樣改變[5]。Sakai分析發現多數腫塊位于周邊。1993~2002年日本Kishi等[8]隨訪30例IPF肺癌患者發現,IPF肺癌的典型HRCT表現為肺周邊分葉狀結節狀高密度灶,可伴有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等,組織學以鱗癌和腺癌為主。

3.4 治療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合并肺癌以手術切除效果最好,其次是化療,放療效果最差,化療和放療患者大多因感染合并肺間質纖維化惡化而死亡。因此,肺間質纖維化合并肺癌患者一旦確診,其治療需充分考慮患者的肺功能狀態以及所選擇的治療方案對肺纖維化的影響。合并肺纖維化的肺癌患者的預后不佳,可手術切除。

綜上所述,臨床工作中應重視肺間質性疾病的診斷,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的人群其肺癌的發生率要高于普通人群,并將患者作為肺癌高危人群進行隨訪,高分辨率肺CT是其重要的檢查手段,主要表現為兩肺周邊部肺間質纖維化區域出現不規則占位性高密度影,邊界不光滑,可有毛刺,病理上以鱗癌多見,其次為腺癌。治療可以手術、化療放療等為主。

[參考文獻]

[1] 陳黎,蔡敏.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合并肺癌的研究進展[J]. 臨床肺科雜志,2012,17(1):128-129.

[2] 劉瑞娟.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與肺癌的Meta分析[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0,13(10):1531-1532.

[3] Meltzer EB,Noble PW.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J]. Orphanet J Rare Diseases,2008,3(8):1-15.

[4] Le Jeune I,Gribbin J,West J,et al. The incidence ofcancer in patients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nd sarcoidosis in the UK[J]. Resp irMed,2007,101(12):2534-2540.

[5]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 中華內科雜志,2002,41(7):498-500.

[6] Daniels CE,Jett JR. Does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p redispose to lung cancer[J]. Curr Op in Pulm Med,2005,11(5):431-437.

[7] 倪健,張捷,周彩存. 間質性肺纖維化并發支氣管肺癌的病例報告及文獻復習[J]. 國外醫學?呼吸系統分冊,2005,25(5):396-397.

篇10

【關鍵詞】 肺纖維化 羥脯氨酸 祛痰 散瘀 軟堅

肺纖維化是一種以兩肺間質纖維化伴蜂窩狀改變為特征的疾病。近年來中藥防治肺纖維化的研究成為肺科學界關注的焦點,以期尋找更安全、有效的藥物治療本病。本研究采用博萊霉素A5(BLMA5)建立大鼠肺纖維化模型,觀察祛痰、散瘀軟堅中藥對肺纖維化大鼠病理形態學和肺組織羥脯氨酸(HYP)含量的影響,探討其對肺纖維化的治療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藥品及主要試劑 SD大鼠80只,體重,由浙江中醫藥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批號:ScxK(滬)20040003。①復方中藥由蘇木12g,皂角刺9g,鬼見羽15g等組成,按比例常規水煎,60%醇沉后濃縮為含生藥1.82g/ml。所用中藥購于浙江省中醫院中藥房,由中藥制劑室制備。②博萊霉素A5由天津太和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 040310。③強的松(潑尼松)片劑由浙江仙居制藥廠生產,批號040406。④對二氨基苯甲酸由天津化學試劑研究所提供,批號020801。⑤ L羥脯氨酸標準品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廠提供,批號011207。

1.2 動物造模 80只健康SD大鼠,隨機選取16只為正常對照組(Ⅰ組),余64只為模型動物,參照文獻方法[2]將所有大鼠用硫噴妥鈉(劑量為3mg/100g體重)腹腔麻醉后,仰臥位固定于手術臺上,暴露喉頭,額鏡直視下趁動物吸氣瞬間,將與注射器相連的7號鈍頭腰穿針插入氣管內,模型動物注入BLMA5(劑量為2ml/kg體重),并注入0.2ml空氣,完畢后迅速將動物直立、順時針旋轉,動物清醒后隨意進食。

1.3 分組與給藥 造模結束后,隨機將64只模型動物分為模型組、中藥高劑量組(Ⅳ組)、中藥低劑量組、強的松組,每組各16只。正常對照組與模型組每天灌服無菌生理鹽水1ml/100g體重,1日2次;強的松組每天給予強的松0.6mg/100g體重灌胃(使用時將強的松片劑碾碎,加2ml無菌生理鹽水稀釋),1日1次,頓服;中藥高劑量組每天給予中藥1.1ml/100g體重灌胃,1日2次;低劑量組每天給予中藥0.55ml/100g體重灌胃,灌胃時加適量生理鹽水,稀釋至與高劑量組相同的灌胃量,1日2次;以上均喂服28d。

1.4 標本采集 分別于第7、28天放血,分批處死動物(每批每組8只)后,迅速開胸,取出心肺,制作病理標本和進行生化檢查。①分離出肺,夾閉右主支氣管,10%福爾馬林溶液經左支氣管灌注固定30min后,投入10%福爾馬林溶液中固定24h,石蠟包埋,常規切片,分別行HE及Masson染色,觀察肺泡炎及肺纖維化程序。②迅速從右肺切1mm×1mm×1mm組織兩塊,以冷卻2.5%戊二醛進行固定8h后,PBS(PH7.4、0.2mol/L磷酸緩沖液)沖洗,釕紅水固定24h,常規切片,進行電鏡觀察。

1.5 形態學分級 根據Szapiel[3]等方法確定肺泡炎及肺纖維化的程度。利用HE染色的病理切片將肺泡炎分為4級:0級:無肺泡炎(—);1級:輕度肺泡炎(+),肺泡膈因細胞浸潤增寬,病變范圍局限在全肺的20%以下;2級:中度肺泡炎(++),病變范圍占全肺的20%~50%;3級:重度肺泡炎(+++),呈彌漫性分布,病變范圍大于50%。利用Masson染色的切片將肺間質纖維化分為4級:0級:無間質纖維化(—);1級:輕度間質纖維化(+),病變范圍局限在全肺的20%以下;2級;中度肺間質纖維化(++),病變范圍占全肺的20%~50%,肺泡結構紊亂;3級:重度肺間質纖維化(+++),病變范圍大于50%,肺泡融合,肺實質結構紊亂。

1.6 HYP含量測定 余右肺,稱重后剪碎,每克肺組織加無菌生理鹽水4ml研磨,以3000r/min離心10min,過濾,得上清液,采用酸水解法測定[4]

1.7 統計方法 計量資料以x±s表示,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多組間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分析。

2 結果

2.1 肺組織形態學改變

2.1.1 肺組織整體外觀觀察 正常對照組肺外觀無明顯異常,呈粉紅色,表面光滑;模型組7d時,雙肺有散在灶狀出血點,28d時部分肺葉呈暗紅色,部分肺葉呈灰白色,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小結節,部分體積縮小,硬度增加。中藥高劑量組第7d時,肉眼觀察肺表面出血點較模型組明顯少,28d時肉眼觀察肺臟表面較模型組光滑,瘢痕及陳舊出血點明顯減少;低劑量組和強的松組7d時,肺臟外觀與中藥高劑量組相近,但28d時,部分肺葉呈暗紅色,有少量大小不等的白色小結節。

2.1.2 肺組織切片光鏡觀察 正常對照組肺泡壁結構完整,肺泡腔內無分泌物,無炎性細胞浸潤,肺泡間隔無無增寬,無肺萎陷及血管壁增厚;模型組7d時可見肺泡腔內滲出物增多,肺泡腔及肺間質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可見少量成纖維細胞,局部肺萎陷;28d時,肺泡炎減輕,肺泡壁顯著增厚,一部分肺泡腔消失,由膠原纖維、成纖維細胞占據,肺間質和胸膜層膠原纖維顯著增多;中藥高劑量組7d時肺間質炎性細胞滲出和炎性細胞浸潤較模型組少,肺組織結構較模型組完整,28d時肺泡間隔增厚及間質內成纖維細胞增殖較模型組減輕,低劑量組和強的松組7d時肺臟組織學病理與高劑量組相近,28 d時肺泡間隔增厚及間質內成纖維增殖亦較模型組減輕,各治療組間無明顯差別。各組大鼠肺泡炎和肺纖維化分級,經卡方分析可得同一時間段的不同組別肺泡炎和肺纖維化程度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1.3 肺組織切片電鏡觀察 正常對照組肺組織結構未見異常,肺泡腔開放,肺泡壁由Ⅰ型上皮細胞襯復,其間可見少量Ⅱ型肺泡上皮,兩型上皮細胞結構完整。模型組7d時可見Ⅰ型細胞受損,上皮基底膜水腫、裸露,甚至斷裂;Ⅱ型上皮細胞明顯增生腫脹,核增多,胞質內含大量板層小體,并含有豐富粗面內質網;28d時Ⅱ型細胞數目較前減少,僅輕度增生,但血管腔與上皮細胞間基膜明顯增厚、疏松,間質中膠原纖維及彈力纖維增生明顯。各治療組7d時,病變均較模型組輕,28d時,雖血管基底膜厚薄不均,但間質中膠原纖維的增生都較模型組少,各治療組間形態學變化無明顯差異。

(各組電鏡照片見下圖1~6)

圖1 正常組肺組織×6200(略)

圖2 模型組7d×12500(略)

圖3 模型組28d×12500(略)

圖4 中藥高劑量組28d×12500(略)

圖5 中藥低劑量組28d×12500(略)

圖6 強的松組28d×12500(略)

2.2 肺組織HYP含量的變化 造模后7d,模型組和各治療組的羥脯氨酸含量與正常對照組相比無差異,各組羥脯氨酸含量比較無差異;造模28d,模型組羥脯氨酸含量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

表1 各組大鼠肺組織羥脯氨酸含量測定(略)

與正常組相比,*P

3 討論

本病為痰、瘀互結,氣血失調,正氣虛弱,五臟陰陽失衡的重疑之病,呈痰濁、瘀血及氣與陰津相合致病,連鎖推進的錯綜交互、纏綿難愈的病理效應,尤以瘀血痰濁、痰瘀交阻的內傷實邪更為突出。所以臨診多以除痰行氣、散瘀軟堅之品治療本病。本研究選取除痰散瘀軟堅之蘇木、皂角刺、鬼見羽組成中藥復方,其中蘇木味甘、咸,性涼,有入血行血,辛咸消散,亦兼有軟堅潤下之功,能祛一切凝滯留結之血[5];鬼箭羽,味苦,性辛寒,歸肝肺經,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軟堅消癰的作用[5];皂角刺,辛溫,歸肺、肝經,有化痰、透膿、活血消腫的功效,是搜痰要藥,能祛聚于胸膈之上的膠固稠濁之痰[5]。三藥合用,共奏清熱祛痰、活血化瘀生新之效。

肺間質纖維化病理過程可分為早期的肺泡炎階段和肺間質纖維化的形成階段。肺纖維化以大量的成纖維細胞聚集、細胞外基質沉積、膠原形成并伴有炎癥和損傷所致組織結構破壞為特征[6]。膠原蛋白的合成與沉積是肺纖維化的基礎,膠原的含量可反映肺纖維化的程度。羥脯氨酸(HYP)是膠原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膠原特有的氨基酸,通過測定羥脯氨酸的含量可反映細胞合成和分泌膠原蛋白的功能,因此作為肺纖維化的指標,可以判斷肺纖維化的程度[78]對肺纖維化的進展有重要意義。本實驗結果表明,造模7d后,模型組大鼠肺組織切片可見肺泡腔內滲出物增多,肺泡腔及肺間質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可見少量成纖維細胞,局部肺萎陷,部分肺泡結構破壞;到28d時,肺泡炎減輕,肺泡壁顯著增厚,一部分肺泡腔消失,由膠原纖維、成纖維細胞占據,肺間質和胸膜層膠原纖維顯著增多,小血管壁增厚明顯;電鏡觀察亦如此,此病理改變符合肺纖維化的病理形態變化,而正常對照組肺組織結構正常無類似改變,說明本實驗復制肺纖維化模型是成功的,是符合實驗要求的。而中藥高劑量組、低劑量組7d時肺間質炎性細胞滲出和炎性細胞浸潤均較模型組少,肺組織結構較模型組完整,28d時肺泡間隔增厚及間質內成纖維細胞增殖亦較模型組減輕,和強的松組7d、28d時肺臟組織學病理改變相近。造模7d后,各組肺羥脯氨酸含量無明顯變化,這也符合肺纖維化早期以肺泡炎為主的病理變化,而造模28d后,模型組肺羥脯氨酸含量顯著升高,高于正常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7301732.

[2] 褚宏偉.纖維連接蛋白和層粘連蛋白在大鼠肺間質纖維化中的變化[J].中華醫學雜志,1991,71(2):87.

[3] Szapiel SV,Elson NA,Fulmer JD, et al. Bleomycininduced interstitial pulmonary disease in the nude, athymic mouse[J]. Am Rev Respir Dis,1979,120:893899.

[4] 楊陟華[J].大鼠肺羥脯氨酸的測定方法及應用[J].軍事醫學科學院院刊,1995,19(1):4446.

[5]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3692371.

[6] 孔琪.肺纖維化的發病機制及關鍵靶點[J].國外醫學呼吸系統分冊,2005,25(5):33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