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篇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12:57: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篇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文學理論學 《傲慢與偏見》 反諷藝術

一、文學理論學的釋義

文學理論學是指研究有關文學的本質、特征、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的原理、原則的學科。注重對文學作品邏輯的研究,在千奇百怪的文學現象中找出文學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并揭示文學作品中不同形態的特點。簡?奧斯丁的小說《傲慢與偏見》以超越時代的氣息與反思盛行于世,所蘊涵的對社會現象的反思和人物語言沖突的描寫是成功的關鍵。作者采用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將上層社會的貴族和底層人民的艱辛展露無遺,并通過反諷的藝術手法探求社會的發展規律,揭示日常生活下人物的真實嘴臉。

二、《傲慢與偏見》中的反諷藝術運用

在《傲慢與偏見》一書中我們只看到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人物設置沒有絕對的好壞區別,除了騙子韋翰。韋翰利用自己精妙的奉承能力和討巧的外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為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雖然他的話語破綻百出,但是聰明的伊麗莎白小姐能與彬格來激辯、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不能當面指證韋翰這個騙子。韋翰長著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又裝得非常“紳士”,對他產生好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達西先生自帶的傲慢光環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受得了的,即便是聰明的伊麗莎白小姐也先入為主地覺得達西先生是個無禮的、世俗的貴族先生。正因為如此,韋翰的騙術才能一直奏效。

小說里所謂“傲慢”是指出身富裕、教養很高、眼光獨到的達西先生的個性弱點;所謂“偏見”則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有教養、機智又聰明的伊麗莎白小姐的精神糾結。一個眼光獨到,一個機智聰明,在外人的眼里兩人都是人尖,但也少不了人性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但一個態度傲慢,一個心懷偏見。由于第一印象不好,先入為主,又加上后來女人們的閑言碎語,造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恨糾葛。比如,伊麗莎白小姐曾對達西先生說:“我們的性情非常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愿開口,除非我們會說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伊麗莎白是一個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的聰慧姑娘,且善于思考關于社會關于人權的問題,這就決定了她不可能一來就對達西先生產生好感。簡?奧斯丁如此安排是在用出生貴族的單身青年達西的傲慢來諷刺上層社會對中產階級的一種門第偏見。

《傲慢與偏見》中班內特是中產階級的典型代表,他有五個女兒,每天以嘲諷自己的妻子和女兒為樂趣。但是,他的五個女兒又各有特點,尤其是在對待終身大事上的不同處理表現出了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獨特理解,從而折射出?奧斯丁本身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但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比如,女主人公伊麗莎白雖然出身小地主家庭,但是當出身貴族的達西先生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時卻果斷拒絕了。伊麗莎白對達西先生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他的傲慢。因為伊麗莎白知道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他們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這種傲慢一直存在,她與達西之間就不可能有一致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中的婚姻。伊麗莎白幾次拒絕達西的求婚實際上是對社會上一些攀附上層社會而達到自己物欲橫流生活的諷刺,通過小說女主人公的對于另一半的要求和理想婚姻的追求反諷一些放棄自己放棄生活的人們。

三、《傲慢與偏見》小說的成功

《傲慢與偏見》一書隨著時代的進步其成功的價值愈來愈大。作者在小說中展現的一幅幅關于鄉村與城市的碰撞,上層社會和中產階級的交集,以及同一階層不同性格人物的交流等的畫面印證了當今社會存在的諸多價值觀念。簡?奧斯丁這位具有獨立意識的女作家以自己鋒利的筆觸展現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在人性的弱點上尋求平衡之道,企圖將理想的社會面貌復制到現實生活中。但是超前的思維受到了社會的阻礙,尤其是小說中超越時代的婚姻觀念在現代才得以發揚。我們知道,伊麗莎白聰慧、獨立、有教養,在追求個人問題上從不放棄,而達西先生秉持著貴族固有的觀念,傲慢而無禮,潛意識里階級差異嚴重。在一連串的交流辯論中達西先生放下階級差異、伊麗莎白小姐改變認識,兩人一點點的融入到彼此的生活中。達西與伊麗莎白的結合又說明了愛情能讓人改變思想、教人進步,甚至能夠實現理想中的婚姻生活。這些情節的設置不僅突破了原有社會的基調,還在現實生活中體現了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同時也是小說成功的關鍵因素,喚起了人們內心對于人性最真實的期盼。

《傲慢與偏見》深刻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作者簡?奧斯丁采用現實的手法描繪日常而平凡的生活中那些性格鮮活的人物形象,并從生活中提煉出像格言一樣的生活道理。她在小說語言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以風趣詼諧的語言烘托人物的性格。《傲慢與偏見》正是這種語言藝術創新運用下的成功例子。

參考文獻:

[1]朱虹.《傲慢與偏見》序言,選自《傲慢與偏見》[M].上海譯文出版社.

篇2

我們國家的學前教育與西方一些國家比較,一個較明顯的差異是,我們的許多家長(包括一些幼兒園的工作人員)認為,對孩子施以早期教育,就是盡可能多地教他們認字,識數,至于他們是否對認識事物有興趣,卻考慮不多,對于那些有利于孩子智力發展,適應幼兒心理發展水平的音樂、繪畫,制作等活動也不予以足夠的重視。而在西方一些國家,家長及學前工作人員幾乎不對幼兒施以任何“正規”的認字或識數教育,而是盡量多地讓孩子多看、多聽、多玩、盡享大自然之美,并讓他們用畫筆盡情涂抹,用紙和布去做各種物品,用橡皮泥之類去塑造各種形象,伴著音樂去做各種動作。也就是說,他們很注意寓學前教育于游戲之中、娛樂之中,通過繪畫、音樂、制作等活動,使孩子的智力得到發展。上述比較不僅可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當前我國學前教育的一些特點,而且可使我們對這些特點進行進一步的思考,以便對改進當前的學前教育,使之更趨科學化做些必要的工作。

隨著獨生子女的普遍化,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會對知識人才的重視,早期教育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不僅年輕的父母期望自己的子女聰明,伶俐,就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對后輩的知識水平及智力發展也極為關心。可以說全社會的家長都不惜代價地為培養和教育子女而奔波、操勞著。

然而,由于兒童心理及教育方面的科學知識還不夠普及,傳統的,樸素的教育思想在學前教育中尚有很大市場,使家長們對孩子的高期望水平及積極的教育態度與他們兒童心理學知識的缺乏及教育方法的單調化,教育內容的片面化形成了鮮明的矛盾。一些家長樸素地認為,既然人的競爭集中表現在學習成績的好壞及能否順利地升學上,那么要使孩子在競爭中取勝,就必須提前向他們傳授未來學校將傳授的知識,以使他們進入學校時能較容易地接受課本知識。不少家長尚搞不清知識與智力之間有何聯系和區別,狹隘地用知識的多少來衡量智力的高低,而他們所指的知識常局限在識字多少和數數多少上。這種教育思想的片面化使他們只考慮怎樣教孩子識字和數數,至于這樣做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及對他們未來的學校教育會產生什么作用就考慮較少了。我們認為這種片面的教育至少存在著以下不利因素:

一是容易使學前教育與學校教育產生沖突,使不少孩子在入學后自覺無新東西可學,容易養成上課不注意聽講的不良習慣。當學校向他們傳授全新的知識時,他們可能出于不良習慣的形成及學習模式的“老化”,而變得難以順利地接受。

二是影響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學前兒童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全面而良好的教育才能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認識的、情感的、意志的、品德的等。把學前教育集中在認字、識數上,可能對發展孩子的記憶、知覺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但對發展孩子的想象能力、身體的靈活性、審美能力及其他方面未必會發生積極作用。

三是使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的發展。

四是無休止地認字、識數,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負擔,尤其是當家長不斷地強調認字越多越好時。

總之,這樣做的結果必然使孩子天真爛漫的生活變得單調化,使他們快樂的童年變得“成人化”,影響心理的全面而健康的發展。

良好的學前教育應是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采取適合他們心理特點的方法,讓他們通過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獲得積極的認識態度和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因為一個人智力發展的高低除了與其遺傳素質及接受的知識有關外,與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也有密切的關系。一個人去認識什么,為什么而去認識智力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及發展的水平如何,都受情感,意志、品德、性格等方面的制約。我們不可能設想一個心胸狹隘、怕吃苦,怕困難,性格脆弱的人有良好的智力發展,即使有了高水平的智力,也很難設想他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智力水平,在某些方面取得大的成就。縱觀人類發展史.大凡有所造就者,都是一些情緒健康、意志堅強的人。因此。在學前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情緒,堅強的意志,防止任性,自私、自我中心、不愛勞動,怕艱苦等不良心理的形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講,健康性格的形成與培養,比傳授知識更重要。

單就發展智力而言,亦不可囿于僅教孩子認字和識數上。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知識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應盡量地通過孩子的各種游戲、娛樂活動而使他們獲得廣泛、豐富的知識。

繪畫是一項極簡單易行,而對發展智力又有重要作用的活動,通過繪畫,不僅可使孩子的觀察力得到高度發展(因為不認真觀察,難以把握事物的特征),而且對發展孩子的記憶力和想象力發生重要作用(如要準確地畫一個人,必須記住一個人各個器官的位置及比例等。通過繪畫還可使他們想象出自己不曾有過的經歷)。

制作活動(包括泥塑、剪紙等),本身就是一種游戲。通過讓孩子制作各種物品。塑造各種形象,不僅使孩子的觸覺能力、控制身體的能力等得到發展,而且對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等的發展亦有積極作用。同時還有利于腦的發育,因為身體的各種運動都受腦的支配,身體運動時的難度越大,大腦的活動也就越強烈和復雜。“手巧”必然促使“心靈”。

讓孩子從事音樂活動,聽音樂,學唱歇,學演奏,有利于他們辨別能力的高度發展,形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習慣,促進大腦右半球功能的發展。大腦的右半球負責對形象,音樂信息的處理與加工。國外有些心理學家認為,通過多從事一些與形象(如繪畫、塑造)、音樂等有關的活動,可促進右半球的發育,從而潛在地對人的想象力發生積極作用。

其實,從事任何一種活動都可使孩子獲得多方面的知識和多方面的能力,關鍵在于家長能否在某一活動中善于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因素。比如,讓孩子擺積木,可以使他們獲得形體的概念和主要的空間概念(如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上下、左右、前后、大小、長短、高低等)。這些概念的正確獲得對于他們未來接受數學教育有著積極的作用,可以使他們了解不同建筑物的結構特點;可以使他們掌握形體的一些基本特性(如三角形的任何一個角都不能支撐一個平面等);還可使他們獲得數的概念等。同時,擺積木還可使孩子的觸覺能力、手臂的靈活性、思維和想象能力得到發展,意志品質得到鍛煉。

篇3

論文關鍵詞:中職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運用能力

 

中職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普遍比較弱,部分學生相當于從零開始學習英語。還有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根本不愿學習。身為中職英語教師的我們面臨著許多教學難題。最突出的問題是學生入學成績參差不齊,不少中職學生對英語的厭學思想嚴重,老師在課堂上維持紀律就要占用不少課堂時間。由于這些因素的制約,中職英語教學大多是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目標。重視學生的考試分數是否合格,忽視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重視向學生灌輸英語基礎知識,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教育的本質是幫助人獲得生存能力的社會獲得。培養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是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中學英語教學論文,中職英語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和模式,不斷探索出能加強中職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中職英語教學的現狀

(一)重語言知識輕語言應用

由于教學設備的不足和教學課時的限制,中職英語教學課堂仍然沿用以“詞匯”、“課文”、“語法練習題”為教學重點內容的教師主講模式。在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側重語言知識的傳輸,學生大多只是被動接受,練習語言技能的機會很少,語言交際活動缺乏。沒有真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學生在沉悶壓抑的課堂環境中學習,感到枯燥乏味沒有興趣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學生要么講話開小差,要么在課堂上消極麻木,無精打采,或是昏昏欲睡。即使是那些掌握了一定英語知識的學生,就算是能輕松應付學期考試或者畢業考試,他們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也普遍不高,遠遠達不到中職英語的培養目標。

(二)重知識傳授輕情感投入

多數中職教師把精力放在了對教材和教法研究上,作業和練習的批改中,而很少去研究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情感因素。在教學中,除了在課堂上與學生有接觸外,課外與學生接觸中學英語教學論文,交流和溝通很是不夠。有的甚至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需求,因而無法進行因人施教。對厭學和英語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教師若不及時和他們進行情感交流和溝通,因勢利導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將會大大影響中職英語教學的效果。

(三)重教學輕科研

目前很多中職教師在對科學研究的認識上存在一些偏差,沒有充分認識到科研對提高學校發展和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性。他們認為科研是學術性研究性大學的專利,僅僅把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作為完成了教師的本質工作。再加上大部分中職教師教學任務重,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搞科研。同時中職教師培訓進修的學習機會較少,也嚴重影響了教師的科研水平。近年來,部分中職教師的科研意識和欲望雖有所增強,但由于沒有接受過專門的科研知識培訓,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部分教師只是在單干科研,集體合作搞科研的較少,大大影響了整個中職英語教學的科研水平。

二、跨文化交際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各類交際活動中涉及文化的種種問題。波特和莫瓦把影響交際的因素分為三個方面:(1)觀察事物的過程,其中包括信念、價值觀、態度、世界觀及社會組織;(2)語言過程,其中包括語言與思維模式;(3)非語言過程,其中包括非語言行為、時間觀念和空間的使用。外語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交際的人才,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與中職英語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基本能力包括:

1、語言和非語言行為能力

2、文化能力

3、相互交往的能力

4、認知能力

三、以跨文化交際理論為指導,加強中職英語實用能力的培養

(一)轉變思想中學英語教學論文,更新英語教育和學習觀念

首先,應從師生的意識形態上消除語言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的陳舊觀念。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語言絕不是獨立于文化之外的單純的符號系統。戚雨村先生認為語言是一種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重要作用。人們在語言中儲存了前人的全部勞動和生活經驗,詞語則記下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態度,記敘了民族和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后人通過語言學習才能掌握前人積累下來的整個文化。反之,語言包括語言的使用方式均不能超越文化而獨立存在,不能脫離一個民族流傳下來,文化是決定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風俗習慣的信念體系。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學習英語就必須學習其文化背景知識。中職英語教師不僅自己要轉變這一英語教學理念,更應讓學生充分理解學習掌握英語文化的重要性。

(二)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和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

單純的知識傳輸性教學會使課堂沉悶乏味,學生往往失去聽課的興致而攪亂課堂教學紀律,造成課堂教學缺乏實效。因此,教師在講授英語語言知識點時,應結合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傳輸和講解,讓所講的語言知識點在豐富趣味的文化內涵中娓娓道來中學英語教學論文,栩栩如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詞匯教學

在講解英語生詞時,應采用英漢對比法,結合詞匯文化內涵進行講解。目前,許多英語教師講解詞匯多以概念意義為主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而語義學告訴我們,英語詞義有七種之多,只講解概念意義而不解釋其它意義是不能達到對詞義的全面理解的,當然也就影響了學生對詞匯的深刻記憶和鞏固。詞匯的文化內涵是各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對特定事物的獨特感情評價及聯想等。對此,我們可以采用對比教學法。例如:中國文化中的“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形象,漢民族一向以“龍的傳人”自稱。相反,在英美文化中,dragon 是民間傳說中兇殘的怪獸。在史詩Beowulf 等傳說中有敘述為證。再例如,漢語里說一貧如洗,而英文卻用as poor as thechurch mouse,因為西方人信佛基督教,常見建筑物是教堂。由于教堂里通常沒有可供老鼠吃的事物,所以形容一個人極度貧窮在英文中就被比喻成了教堂里的老鼠。

2、語篇分析和講解

除了詞匯講解,在做語篇講解和分析時,更要重視文化因素導入。對于課堂教學而言中學英語教學論文,語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課文(text)。對此我們可以采用“文化旁白”法給學生就課文有關內容加入文化介紹和討論。例如,在講授中專英語課文All about Me時,教師可以介紹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各自的家庭模式,生活方式等內容。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辯論,看看哪種家庭模式或是生活方式更好。既讓學生學到了規定所學語言知識點,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交際運用能力。

3、跨文化交際情景對話練習,強化英語實用能力培養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語言藝術學科,除了教師的科學合理講授傳授知識和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還要有一個真實的語言交際環境,才能讓學生記住所學的,運用學到的。在教學活動中,即使沒有一個真實的純英語交際的大環境,但我們可以營造一個基本接近于說英語用英語的交際小環境。例如,當學生遲到時,一定要鼓勵學生用英語說出“May I come in?”如果他不會說,老師可以教授幾遍,等他會了,然后再讓他進教室。這樣他再遲到,就會想起并運用這句話來進行交際了。這對其他的同學也是一個教育學習的實情實景機會。中職英語教師應充分運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和“參與式”教學活動有效地進行英語跨文化交際實用能力的培養。例如運用角色扮演活動進行跨文化交際打招呼的練習。教師安排幾個學生分別扮演外國學生Tom、中國學生Lingling、外國老師Mr.Brown中學英語教學論文,給出早上在學校見面的情景, 讓學生做跨文化打招呼表演。英語基礎好的學生可以擴展對話內容,除了用“Good morning”或者是“Hello/Hi”向對方打招呼,還可以與對方進一步交談,例如討論對方的穿著服飾,或是當天的課程等等。而基礎較差的同學,則鼓勵其說出“Good morning” 或者是“Hello/Hi”即可。

(三)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來了解英語民族文化知識

中職英語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來了解英語民族文化背景知識。如向學生介紹一些簡單有趣的英美文學作品和報刊雜志,并督促他們在早讀時注意文化知識的積累,或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聽原版錄音或看原版錄像、電影以及多媒體畫面,通過真實的交際情景,通過視聽感官對學生大腦進行刺激,加深對英語語言和交際運用的印象。在逐步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價值道德觀等基礎上,又不斷促進自身英語交際實用能力的培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四)、強化閱讀輸入

閱讀和記憶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手段。閱讀可以強化鞏固記憶,閱讀還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中職學生閱讀英語主要從早讀和課外閱讀來實施落實。英語早讀是學習英語的有效方式之一,中職學校應該把學生的英語早讀當成一件堅持不懈的長期工作來抓。英語教師應該在早讀時間進班輔導。中職學生自律能力差,早讀的場面往往是老師前腳剛走,教室里要么是鴉雀無聲中學英語教學論文,要么便是亂哄哄的說閑話。因此英語教師應當為負責的班級制定行之有效的早讀計劃,并按計劃逐步實施落實。做到早讀有安排,有檢查。這樣才能有早讀的實效性。學生只有通過英語早讀,記住了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詞匯和句型,才能學以致用。除了早讀,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多讀一些趣味性強,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英美報刊小說和書籍。既可以豐富課外生活,也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眼界。同時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也是一個積累和促進。

四、結束語

跨文化交際理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理論,它具有多學科性質,與它關系最為密切的就有四個學科,即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社會語言學和傳播學。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和研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何充分利用跨文化交際的理論促進中職英語教學,提高中職學生的英語交際實用能力有待于學者、教育家以及工作在中職英語教學一線的教師們的合作和研討。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A]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何自然.語用者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張靜.強化高職英語日常教學實效性的策略探討[J]上海翻譯,2011(03)

[4]張書青.加強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教學探索[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01)

[5]王曉軍.語言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J]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3(02)

[6]馬玉梅.跨文化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1)

篇4

一、封面

題目: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各項內容:四號宋體居中。

二、目錄

目錄: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章節條目:五號宋體。

行距:單倍行距。

三、論文題目:小一號黑體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2、摘要內容字體:小四號宋體。

3、字數: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關鍵詞:四號宋體,加粗。詞3-5個,每個詞間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號TimesNewRoman.

2、內容字體:小四號TimesNewRoman.

3、單倍行距。

4、Keywords:四號加粗。詞3-5個,小四號TimesNewRoman.詞間空一格。

六、緒論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500字左右,小四號宋體,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號宋體

(二)安保、管理類畢業論文各章節按照一、二、三、四、五級標題序號字體格式

章:標題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節:標題小三號黑體,加粗,居中。

一級標題序號如:一、二、三、標題四號黑體,加粗,頂格。

二級標題序號如:(一)(二)(三)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頂格。

三級標題序號如:1.2.3.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四級標題序號如:(1)(2)(3)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五級標題序號如:①②③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醫學、體育類畢業論文各章序號用阿拉伯數字編碼,層次格式為:1××××(小2號黑體,居中)××××××××××××××(內容用4號宋體)。1.1××××(3號黑體,居左)×××××××××××××(內容用4號宋體)。1.1.1××××(小3號黑體,居左)××××××××××××××××××××(內容用4號宋體)。①××××(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a.××××(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三)表格

每個表格應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題,表序和表題應寫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書寫表題。表格允許下頁接續寫,表題可省略,表頭應重復寫,并在右上方寫“續表××”。

(四)插圖

每幅圖應有圖序和圖題,圖序和圖題應放在圖位下方居中處。圖應在描圖紙或在潔白紙上用墨線繪成,也可以用計算機繪圖。

(五)論文中的圖、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分別依序連編編排序號。序號分章依序編碼,其標注形式應便于互相區別,可分別為:圖2.1、表3.2、公式(3.5)等。

文中的阿拉伯數字一律用半角標示。

八、結束語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300字左右,小四號宋體,行距:20磅。

九、致謝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小四號宋體,行距:20磅

十、參考文獻

(一)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8—10篇,五號宋體,行距:20磅。參考文獻以文獻在整個論文中出現的次序用[1]、[2]、[3]……形式統一排序、依次列出。

(二)參考文獻的格式:

著作:[序號]作者.譯者.書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期刊:[序號]作者.譯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年份.卷號(期數).引用部分起止頁

會議論文集:[序號]作者.譯者.文章名.文集名.會址.開會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十一、附錄(可略去)

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英文內容小四號TimesNewRoman.單倍行距。翻譯成中文字數不少于500字內容五號宋體,行距:20磅。

篇5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機助外語教學;外語教育技術學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795(2013)02-0024-0005

20世紀科技的迅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學習方式。在此背景下,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獲得快速發展。從狹義角度來看,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是一種運用計算機對要學習的材料進行輔的講解、鞏固和評估的一種語言教育和學習方法,它通常具有極強的互動性。Levy將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定義為“對計算機在語言教育和學習中應用的探索和研究”(Levy,1997)。其對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定義更簡潔,涵蓋范圍更廣,與現代大多數該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觀點一致。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伊利諾伊大學1960年啟動的“柏拉圖項目”(PLATO project)是其早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Marry,1981)。一般來說,它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行為主義階段、交際教學階段和整合教學階段等三個階段。也有研究者將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按照學習資料的呈現方式將其分為傳統階段(traditional CALL)、探索階段(explorative CALL)、多媒體階段(multimedia CALL)以及萬維網階段(web-based CALL)等四個階段(Davies,2012)。

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也引起了我國外語界的關注。1994年我國成立了全國性的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專業委員會(CALLAC)。此后,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應用都取得了很大進步。有關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研究專著和成果文獻大量涌現。2002年教育部啟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2004年出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取代了原來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大綱》。2004年教育部正式推出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同年,首屆全國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基于此,本文嘗試結合文獻計量學方法,對2000—2011年間CSSCI源內所有期刊刊載的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相關論文從年代分布、文獻增長規律、期刊分布、關鍵詞以及研究熱點等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多角度揭示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狀況,探究其演化規律,系統梳理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領域的發展脈絡,為今后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促進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推動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

1 數據來源和處理方法

本文依托維普期刊資源整合服務平臺進行檢索。以“題名或關鍵詞”為檢索項,“計算機”、“網絡”、“多媒體”、“英語”和“外語”等為檢索詞,并將匹配設定為“精確”以提高檢索準確率,時間跨度選取2000—2011共12年的數據,期刊范圍選取“CSSCI”,檢索條件最終合并為:題名或關鍵詞=計算機*題名或關鍵詞=英語*題名或關鍵詞=外語*時間=2000-2011*范圍=CSSCI來源期刊或者題名或關鍵詞=多媒體*題名或關鍵詞=英語*題名或關鍵詞=外語*時間=2000-2011*范圍=CSSCI來源期刊或者題名或關鍵詞=網絡*題名或關鍵詞=英語*題名或關鍵詞=外語*時間=2000-2011*范圍=CSSCI來源期刊。檢索出符合條件的相關論文共1598篇。有必要指出,將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選定為期刊選取范圍是因為CSSCI是我國社會人文科學主要文獻信息查詢與學術評價的重要工具。因此,可以認為本文所選取的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論文代表了國內該類研究的高質量研究成果。剔除會議、通知、簡訊等非學術性論文以及與該領域研究不相關論文,最終獲得有效研究論文1524篇。

2 文獻數量分析

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是衡量某一研究領域或學科研究態勢的重要指標。另外,論文的年代分布可反映若干年來研究的基本趨勢、研究水平和發展速度(莫再樹、賀華鋒,2006)。統計結果顯示,2000—2011年我國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領域研究者在CSSCI來源期刊上共發表1524篇,年發文量從2000年的55篇上升到2011年的157篇。

為了更加直觀地觀察,我們另外分別繪出了2000—2011年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文獻數量的變化趨勢圖,如圖1所示;以及2000—2011年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論文增長趨勢圖,如圖2所示。

綜合圖1以及圖2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1)2000年是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發展的節點。2000年的發文量僅有55篇,而從2001年開始快速增長到100篇。結合有關學者統計數據,1997、1998和1999年刊登在國內八種外語類刊物上與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相關的研究論文分別為8、10、6篇(談言玲、嚴華,2007)。據此可將2000年之前的階段認為是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起步階段,稱之為探索期。(2)2000—2011年間我國涉及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文獻數量除2006年比2005年少刊發兩篇,2011年比2010年少刊發6篇外,總體上仍處于持續增長態勢。尤其是從2007開始出現顯著增長。以此為基礎,可將2001—2006年這一階段稱為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的快速成長期,而2007至今的階段稱為穩定成長期。這種階段的劃分也基本符合文獻計量學奠基人之一的普賴斯針對科學文獻提出的科技文獻增長的階段性理論(龐景安,1999)。2007年開始發文數量之所以會出現顯著增長,考慮到刊物的發文時滯因素,這可能與2004年教育部在全國180所院校推行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改革試點工作有關,表明該項改革試點工作在一定意義上推動了我國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研究與實驗。

3 期刊分析

論文的期刊分布可以反映期刊的時間跨度、類型分布和載文集中度,也可側面展示期刊級別及載文質量。對CSSCI收錄的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來源期刊進行統計分析,其目的是為了能夠向研究者揭示該領域研究成果的空間分布特點,確定刊載該方面研究論文的主要期刊,從而為該領域研究者繼續深化其該方面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參考。表1和圖3分別反映了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領域發文的主要期刊分布情況以及這些期刊十多年來刊載該方面論文數量的變化趨勢。

根據整體統計數據,刊載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論文的期刊涵蓋語言學、教育學、情報學、人文社科學報以及綜合性社會科學等多類期刊,該領域研究論文刊載期刊主要以語言類和教育類期刊為主,分別包括《外語電化教學》、《外語界》、《外語與外語教學》、《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現代教育技術》、《現代遠距離教育》、《中國大學教學》以及《遠程教育雜志》。其中《外語電化教學》以絕對優勢遙遙領先,充分體現了其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外語教學相整合的辦刊宗旨。另外,從圖3可以看出,雖然有時期刊刊載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論文數量偶有回落現象,但總體折線仍呈現出上升趨勢,這表明現代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日漸鞏固,為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成熟的條件。

4 關鍵詞分布

關鍵詞是論文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表達文獻主題概念的術語,它是從文章中抽取的能夠最簡潔、最直接反映論文主題內容的詞和詞組(邱均平,1988)。而關鍵詞詞頻分析是一種重要的文本內容分析方法,是一種快速了解某一學科或者某一文本主要研究領域和學術熱點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在科學學、圖書情報學和科學計量學領域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姜春林、胡志剛,2010)。所以通過對關鍵詞出現頻次的統計有助于了解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熱點研究板塊以及預測該領域將來的發展趨勢。由于直接導入的關鍵詞比較分散,數量比較多,為了能夠使關鍵詞有針對性地反映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領域的研究主題,本文對載入的關鍵詞進行了適當處理:去掉“計算機輔助”、“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英語”及“外語”等詞匯;合并了意義相同但表述不一樣的關鍵詞,比如,將在線、因特網、web、互聯網、局域網以及校園網等關鍵詞統一合并為“網絡”。表1、表2和表3分別給出了依據本文對國內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發展歷程所劃分的三個階段中高頻關鍵詞及其頻次的統計。各項統計所選取的關鍵詞數量控制在30個以內,因此如下表格中會出現關鍵詞數量不等的情況,以便能更簡明地反映該領域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表1、表2和表3顯示:2000—2011年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論文的高頻關鍵詞主要包括“網絡”、“多媒體”、“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視聽說教學”、“寫作”以及“教師”等。“網絡”和“多媒體”等。在這12年間這些詞一直是高頻關鍵詞,這與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載體密切相關。隨著新世紀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對基于網絡的外語教學的研究遠遠領先于基于多媒體的外語教學的研究,并且原始統計數據顯示,2007—2011年間還出現了基于網絡的多媒體外語教學的研究。“大學英語”也一直是高頻關鍵詞,這說明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在學科中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學英語學科。另外,由于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不斷改革,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研究已開始出現,并且十幾年來基本保持穩定的態勢。不難看出“網絡”、“多媒體”、“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視聽說教學”、“寫作”以及“教師”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領域的熱點研究板塊,并有可能持續下去。

5 外語教育技術學的發展態勢展望

5.1 外語教育技術學科構建的可能性

正如在本文前言中提到的,不管從何角度將機助外語教學分為行為主義階段、交際教學階段和整合教學階段等三個階段,還是將其分為傳統階段、探索階段、多媒體階段以及萬維網階段等四個階段,其發展過程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地位也日益突出,涵蓋網絡及多媒體教學、語言教學(大學英語及專門用途英語等)研究、語言技能(視聽說、寫作、閱讀與翻譯等)研究、測試與評估研究以及教材研究等幾大模塊共計至少26項內容。在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研究方法方面,語料庫方法在該領域研究中的運用比較突出,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需要指出的是,語料庫方法并非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研究中的唯一方法,胡加圣等(2010)將外語教育技術的方法論概括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綜合方法等三種,而語料庫方法只是定量研究中的方法之一。另外,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理論基礎由最初語言學領域中的多模態理論發展到涵蓋認知心理學領域的建構主義理論以及生物學領域的生態學理論等。由此可見,國內的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目前已有廣闊的教育實踐、豐富的實物產品和熟練應用經驗,成熟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新穎、獨到的創新理論體系以及研究方法等(胡加圣等,2010;2011)。這說明,以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為主要研究內容的外語教育范式已經形成,外語教育技術學科成立的前提和基礎也已具備,預示著作為三級學科的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的雛形已經顯現(李艷、胡加圣,2011)。

5.2 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的研究熱點

另外,根據本文對國內機助外語教學的計量學考察,特別是依據對關鍵詞進行統計所獲得的信息,還可展望、預測外語教育技術學科領域今后的研究趨勢。具體來講,以下幾個方面研究趨勢比較明朗,有望成為今后該領域研究的主導。(1)教師研究。對教師的研究也是12年間該領域研究的關注點之一,由于篇幅所限,教師的研究角度未明確列出,但結合原始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對教師研究角度的變化。2007年之前的教師研究主要關注教師角色和教師培訓兩個方面,而2007年之后除了對教師角色和教師培訓這兩個方面繼續研究外,還出現了對教師的行動研究、教師專業發展以及教師認知等方面的研究。這一點與目前國內外二語習得研究趨勢也基本吻合。(2)課程整合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最新階段。計算機關鍵技術的發展為計算機主導外語教學提供了可能和條件。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傳統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將逐步演變成計算機主導教學的模式(陳堅林,2005)。整合即意味著以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手段從處于輔助地位的幕后走到了臺前,從而成為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數據顯示,對課程整合研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緊密結合國家教學改革的方針,該方面研究尚面臨諸多難題與困惑,具有巨大的深入探討的潛力。(3)生態化研究。生態化既可用于研究教育宏觀問題也可用于研究教育微觀問題。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的生態化研究屬于后者,當然也可看作課程整合研究的一個衍生問題。信息技術向外語教育滲透后,傳統的教學要素被新的教學要素取而代之,為了使教學系統保持動態和諧,就應以生態學視角來重新審視外語教學(陳堅林,2006)。

篇6

    五年來,我一直扎扎實實勤勤懇懇高質量地完成工作任務,在德、能、勤、績方面成績顯著。根據職務晉升條件,我符合申報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條件。

    我申報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的理由是:     一、師德高尚健康,教育觀念正確先進。

    我有高尚、健康的師德。我熱愛生于斯長于斯的中國,對黨無限忠誠,獻身教育事業。我在各方面都從嚴從高要求自己,品德言行堪為學生表率。熱愛每個學生,全面關心學生,有在艱苦平凡崗位上甘于奉獻和創建不朽功業的追求和志向。我有創新精神,在教學中敢于打破教育陳規,以創新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不斷探索新的科學的教育模式。講究工作中的團結協作,服從組織安排,敢挑能挑重擔,完成工作成績顯著。

    我有正確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我認為,教育必須為社會和人的發展服務,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提高國民素質服務。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教書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實踐、學會與人合作、學會發展自我。

    二、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扎實,具有科學優化的知識結構。

語文學科的知識性決定了語文教師應具有"專"與"博"的知識結構。從教十年,我一直在繼續學習語文專業知識、教育專業知識、文化科學知識,以廣博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以傳神的語言撥動學生的心弦,以先進的理論指導教學的實踐。

我堅持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再學習。我自學語文研究生課程,經常通過報刊雜志書籍網絡資源了解本學科教育教學最新發展動態,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教育方式,廣采與語文有關的知識,使自己跟上21世紀改革步伐,知識結構常新常進。平時,涉獵贊科夫的"教學的發展"、布魯諾的"知識結構" 、蘇霍姆林斯基的"發展智力",研究葉圣陶的語文教學思想,切實解決教學實際問題。

    《學記》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知反也……"我在傳授知識汲取知識上進取,做一個充滿"文學細胞"的雜家。

    1998年1月到1999年6月,我參加了由廣東教科所、華南師大教科所聯合開辦的語文教育科學研究法研究生課程班學習,并獲得結業證書。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計算機培訓、英語培訓,參加廣東省統一考試,已過計算機初級、中級。

    2001年到2002年,利用雙休日參加了由廣東省繼續教育指導中心組辦的語文課堂優化研究、中學現代閱讀教學研究、漢語詞義系統與中學語文教學、漢語和漢文化、中國民俗學、普通話與誦讀藝術等六門課程的學習。

    三、教學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

    (一)教學能力方面:

    我能正確理解、運用掌握教學大綱和教材,正確傳授教學內容,重點突出,難點講析透徹,"雙基"教學扎實。人們說:"一個好老師,應有一張巧嘴一筆好字能分析、寫好文章。"本人個人素質好,普通話動聽標準,字端正美觀,平時博覽群書,閱讀面廣,寫作是特長,所以教學有示范性,能帶出一大批語文方面冒尖的學生。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嚴密的螺旋上升的過程。這要求教師教學本領強,自己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我通曉語文教材的體系,鉆研教材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的思路;通讀全套教材,把握教材編寫意圖、編排體系,安排出范文系統、知識系統和作業系統的最佳組合方式及縱橫聯系。在具體操作中又采用主體式課堂教學方法,講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這樣能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語文是一門語言藝術課,充滿魅力的語言是語文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設計出聲情并茂的課堂用語,力求使學生感到上語文課是一種美的享受。自己的電腦水平高,花時間制作優秀課件,加大課堂容量,擴展學生視野,電腦上課率97%以上。

    我講究情境教學,經常讓學生走出斗室,從生活中掇取素材,多"看";借助音樂、電影、電視錄像等好的媒介,營造一種美的境界,讓學生在課堂上入迷地"聽"也入心地寫;我收集許多有趣味有延展性的題目,讓學生投入思考,利用網絡資源輔助作文教學,要求學生摘抄剪貼互評習作,每學期讓學生自選題目,寫出兩篇研究性論文。我對學生嚴格要求,對學生進行五項任務完成達標:①語文知識的傳授;②語文能力的培養;③發展學生的智力;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⑤進行道德審美教育。

    總之,在工作上,我認真踏實一絲不茍,講質量講效率。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下班輔導(這些檢查一向為優秀),每堂課都要求自己達到既定效果,學生語文能力強,所教的學生高考成績相當優秀。組織語文第二課堂活動小組,培養學生演講與口才、辯論能力。能正確指導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教研活動,培養青年教師。每年承擔一次校級公開課,受到好評,是優質課。

    (二)教學經驗豐富:

    我原在中師四年,教"文選""語基"兩門課程,是學校骨干教師,把關教師,備課組長,教學成績優異,勝任由低年級到高年級循環教學,并一直擔任班主任,所帶班一直是校先進班集體,多次評為校標兵班。

    97年調到南海一中后,我的教學態度仍保持著一貫的認真性,責任感相當強。在一中,我一直是教兩個班語文,任一個班班主任。班主任方面講究"勤",注意言傳身教,"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范",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培養學生。重班主任工作藝術,熱愛關心學生,有很強的教育管理學生的能力和經驗。注意因材施教,對好、中、差學生實行分層管理,分類推進,對學生實行"做人、知識"雙方面教育,經常找學生個別談心,進行良好引導,重視專題班會課教育,采用比賽、文藝活動等各種方法增強學生紀律意識、競賽意識、集體意識,并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方法,發揮干部作用,并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特色是實行分層勵進教育教學管理模式,"一幫一"活動。所教班一直是校優秀班集體,多次被評為校標兵班,有很好的學風班風,班上同學思想進步,學習勤奮,后進生轉變成效好,成績居年級前列,高考成績好。

    四、工作勤奮,工作量大,成績優異。

    1 、工作量大:

    1998年度至1999年度,我教高中語文二年級,共2個班,周15節課,任班主任。

    1999年度至2000年度,我教高中語文一年級,共2個班,周13節課,任班主任。

    2000年度至2001年度,我教高中語文二年級,共2個班,周15-21節課,任副班主任。

    2001年度至2002年度,我教高中語文二年級,共2個班,周15節課以上,任副班主任。

    2002年度至2003年度,我教高中語文三年級,共2個班,周22節課以上,任副班主任。

    2、成績優異:

    我一直認為,一個優秀的教師,一方面專業水平要高,傳授給學生正確的知識,學習知識的規律和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勤奮。我是一個嚴格勤快的老師。我對所教的學生一個都不放棄,耐心細心地教導他們。我所教班語文整體水平高,差生轉化明顯,有一大批高才生。96年度我教的兩個畢業班在省中師"文選"統考中,取得平均分85分以上(百分制)的優異成績,在省名列前茅,獲得省教委的高度評價。2003年我教的南海一中兩個b班在全國語文高考中分別獲得平均分521.3分和512.11分的好成績(2003年專科大專a線為500分),我班參加考試125人,語文上重點線5人(最高分753分,年級第2名),上本科線48人,上大專線112人(總上線90%),兩班語文高考成績在年級7個b班中居第一第二,尖子生人數與幾乎a班齊平,總成績與a班原始分只相差1分左右。這種語文成績是南海一中b班首例。學生充滿了感激之情,好幾個學生在南海一中網上留言"春輝老師,您是一位優秀的老師,您是南海一中最勤奮的老師,您用最適合我們的方式教育我們,我們非常感謝您……"

篇7

關鍵詞:古漢語;“A而B之”句式;“而”、“之”的職能;A、B項的詞類活用;A、B項的擴展形式

人們在日常交談中,常常說到:“大而言之”、“小而言之”、“廣而言之”、“簡而言之”、“推而廣之”、“總而言之”等等,這種“*而*之”句式是人們從古代漢語中承襲沿用的一種很有生命力的語言格式。探索并掌握它在內容及形式上的規律及特點,對于正確分析和運用這種語言格式,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筆者試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膚淺的探析。為便于說明問題,這里把這種形式稱為“A而B之”式。

一、“而”、“之”在句式中的職能

在古漢語中,“而”的基本職能是把兩種行為或性質聯結在一起。“之”字常常用來做代詞、助詞等。當“而”與“之”被用在同一個句子中構成“A而B之”格式時,“而”就只做連詞用,“之”只做代詞用。下面根據“而”字做連詞所連接A、B項的關系分別舉例說明這種情況。

(1)將有作于上者,得吾說而存之。(韓愈《原毀》)

(2)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蘇軾《石鐘山記》)

(3)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柳宗元《鈷潭西小丘記》)

(4)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上舉四例中的“而”字連接的A、B項為并列關系,A和B項沒有偏正主次之分,意思是平列的。例(1)“而”譯為“并且”,其余三例中的“而”可不譯。“之”在各例中均做代詞,例(1)“之”代“吾說”,例(2)“之”代石聲,例(3)“之”代“丘”,例(4)“之”代荊州。

(5)乃摘而藏之,又備經年裹物之用。(李漁《芙蕖》)

(6)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勸學》)

(7)亞夫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史記?項羽本紀》)

(8)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史記?項羽本紀》)

(9)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左傳?定公四年》)

(10)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11)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12)有聞而傳之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察傳》)

(1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

上舉諸例中的“而”字連接的A、B項是順承關系,句中的A和B構成一個連動式,意思是相承或相關。例(5)中“而”譯為“并且”,例(6)(7)(9)(10)中“而”可不譯,例(8)中“而”譯為“著”,例(11)(13)中的“而”譯為“就”。“之”字在例(5)中代荷花,例(6)中代朽木,例(7)中代楚人,例(11)中不成列的敵人。這些均可譯為“他們”。例(10)(12)中指代的事物,可根據上下文意翻譯。

(14)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見。(《說苑?奉使》)

上例中的“而”字連接的A、B項為假設關系,“而”用在前一個分句的主謂之間,它所在的分句具有假設意義,后一個分句表示推論結果。“而”譯為“如果”、“之”的指代對象可根據上下文意翻譯。

(15)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墨子?奉使公輸》)

(16)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馬中錫《中山狼傳》)

(17)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史記?項羽本紀》)

上舉三例中的“而”字連接的A、B項是轉折關系,A和B意思相對或相反。“而”譯為“反而”。“之”字在例(15)中代宋國,譯為“它”,在例(16)中代東郭先生,例(17)中代劉邦,譯為“他”。

(18)喜而捕之,一鳴輒躍去,行且速。(蒲松齡《促織》)

(19)舟人大恐。徐而察之……(蘇軾《石鐘山記》)

(20)太后盛氣而揖之。(《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21)樊噲謝,起,立而飲之。(《史記?項羽本紀》)

(22)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23)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孟子?梁惠王上》)

上舉諸例中的“而”字連接的A、B項是偏正關系,連接狀語A和中心詞動詞謂語B,A修飾B。例(18)(19)(20)中的“而”表示動作的情態,譯為“得”,例(21)(22)(23)中“而”表示動作的方式,譯為“著”。“之”字在例(18)中代蟋蟀,例(19)中代恐懼的聲音,例(20)中代酒,這些均譯為“它”。

二、A、B項的詞類活用

一般地說,在“A而B之”格式中,連詞“而”的前項A和后項B都是動詞或動詞性短語。如果A、B項是名詞或形容詞,那么它在此格式中將被活用為動詞,其中B項活用的詞,往往表示使動或意動用法。

(24)夫子式而聽之。(《禮記?檀弓下》)

(25)曹子手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

(26)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齊策》)

上舉三例為A項名詞活用為動詞。例(26)A項譯為“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27)得而臘之以為餌。(柳宗元《捕蛇者說》)

(28)進城梯而下之。(司馬光《李塑雪夜進蔡州》)

(29)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孟子?梁惠王》)

(30)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柳宗元《鈷潭西小丘記》)

(31)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左傳?襄公三十年》)

(32)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上舉六例,為B項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前三項的B項為名詞、形容詞使動用法。例(27)“臘之”譯為“使蛇成為肉干”。例(28)“下之”譯為“把他引下來”。例(29)“小之”譯為“使木材變小”。后三例中的B項為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例(30)“陋之”譯為“認為它陋”。例(31)“藥之”譯為“把他看成藥”。例(32)“師之”譯為“以他為老師”。

三、A、B項的擴展形式

在表現形式上,“A而B之”格式中的A、B項都是一個字的,這是它的原型,這里稱之為基本式。如“取而代之”(《史記?項羽本紀》),“仰而視之”(《莊子?秋水》)。上文所舉的例(2)至例(14),都是這種基本式。此外,它還有三種擴展形式:A項擴展式,B項擴展式,A、B項擴展式。擴展后的A、B項可以是詞,也可以是短語。如:

(33)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孟子?告子上》)

(3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蘇軾《石鐘山記》)

(35)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36)天下事知其不可而為之。(梁啟超《譚嗣同》)

(37)集諸將而語之曰……(全祖望《梅花嶺記》)

(38)虎求百獸而食之。(《戰國策?楚策一》)

(39)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列子?說符》)

(40)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述而》)

上舉諸例為A項擴展式。例(33)(34)(35)的A項為偏正詞組,例(36)(37)(38)(39)(40)的A項為動賓詞組。

(4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42)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43)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黃宗羲《原君》)

上舉三例為B項擴展式。其B項都是以動詞為中心的偏正詞組。

(4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45)初不欲入而不得去之者,禹是也。(黃宗羲《原君》)

(46)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亦相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47)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上舉四例為A、B項分別為偏正詞組。例(46)的A、B項分別為分句。例(47)的A項是偏正詞組,B項是主謂詞組。

在現代漢語中,人們已把這種“A而B之”格式承襲沿用下來,而這種襲用則以A、B項是偏正關系居多。如本文開頭所舉諸例。可見,“A而B之”是古漢語中形成的一種較固定的句式。這種古漢語句式具有它自身的規律和特點,我們在學習和使用過程中必須注意。

作者簡介:

篇8

關鍵詞:《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高職學生;激發;興趣;

“學習的最大動力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話同樣適于《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以下簡稱《實用英語》)的學習。因此,激發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成為英語教學的重點。改版后的《實用英語》是一套不錯的教材,它信息量大、知識性強、內容豐富、結構合理、選材廣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然而,對于學生,尤其是高職一年級學生來說,雖然文章不算長,但練習相對較多,個別單元的詞匯量較大,又由于學生個體英語基礎存在差異,學習習慣也各有不同,所以也會使其對學習英語望而卻步,難免產生畏懼心里,逐漸失去學習興趣,繼而放棄學習英語的熱情。根據這一問題,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的實際,本文從詞匯、語篇、練習等方面談談激發高職學生學習《實用英語》的興趣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 詞匯教學

詞匯是語言的基礎,學習英語必需重視詞匯學習。然而詞匯是很多普通高校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題,因為記單詞對學生來說是最傷腦筋的,很多單詞太難記憶;有時即使今天記了,明天又忘了。如果記單詞這一問題解決不好,會大大挫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甚至會使那些原本對英語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失去已有的熱情,漸漸減少對英語的投入。因此,幫助學生解決好這一困難成為激發學生學習《實用英語》的興趣、順利實現學生由高中英語以語法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向大學英語以詞匯和閱讀為中心的學習模式的轉變之關鍵所在。

1. 詞匯再現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記憶由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個系統組成;是學習者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回憶和再認)。而在感覺記憶階段,保存信息的時間最短,但能儲存大量的信息,只有當信息經過注意、識別時,它才會傳送到第二階段—短時記憶。信息在這一階段儲存的時間也不長,且它所處理的信息要少得多,但它是唯一能夠有意識加工信息的階段。要想使在這一階段保存下來的信息能夠更長時間地保存下去,就需要對信息進行編碼和加工,進入記憶的最后一個系統—長時記憶。可見,記憶并不是一個一蹴即至的過程,它需要長時間反復地再現才能實現。詞匯再現法正是根據記憶的這一特點來設計的。具體的步驟如下:詞匯準備—詞匯詳講—語境復現。

以上各個步驟在實施的過程中,切記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來激發和不斷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下面以《實用英語》第一冊第一單元為例來具體闡述這一方法。

詞匯準備是指教師提前給學生布置要學習的新單詞,要求學生對這些生詞的語音、詞形、意義有個初步的認識。例如在講第一冊第一單元的單詞時,教師提前給學生布置下去預習,上課時教師先檢查學生完成的情況,接著用五分鐘來糾正學生的發音,之后將學生按事先分好的A、B兩組坐在一起。教師將重點單詞的拼寫寫在黑板上,從A組的組長開始讀出該單詞,要求B組的同學之一大聲說出該單詞的意義和詞形變換,這樣依次交替進行,對的在平時成績上加一分,錯的減一分。依次類推,最后獲勝的組給予獎勵。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著裁判的作用,對學生對每個單詞的發音和意義起著監督和修正的作用。這樣學生和老師一起,對詞匯有了初步的認知,從而完成了詞匯的初步再現。

其次是詞匯詳講。詞匯詳講指教師對每單元的重點詞匯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即進行適當的擴充,并使學生對其用法有個初步的掌握,實現詞匯的再次復現。此步驟要特別注意,重點詞匯的選擇應與等級考試和課后練習相一致,對這些重點詞匯的解釋應在學生感興趣、熟悉的語境下進行。比如對advantage一詞的講解,教師可以用簡單的句子來舉例加以說明:Everything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此例就引出了該詞的反義詞,在此基礎上引出advantage的其它詞形:advance, advanced, advancement以及固定搭配take advantage of和to sb’s advantage. 最后要求學生用這些詞和短語自己進行造句,從而實現對該詞及其變化形式的詞的多次復現。

(1)Property values continue to advance rapidly.

(2)She has advanced ideas.

(3)They took full advantage of college library.

詞語經過以上兩個階段后就進入最后階段—語境復現。詞語的學習不能離開特定的語境而獨立存在。語境復現是指把經過前兩個階段學習并通過記憶保留下來的詞語放到特定的語境即課文中,對其音、形、義,尤其是用法進行再次確認、確定,完成詞語的復現。這一過程可以通過問題及翻譯等方式來完成。該詞出現在第三段:Take advantage of college resources. …… 這里advantage一詞再現,教師可以提問學生advantage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固定搭配后的介詞of能否用其他詞替代?of后如跟動詞應跟什么形式?應該如何翻譯這個祈使句?同時要提醒學生注意這個短語的用法,通過一系列的提問,advantage一詞的用法、詞形和意義就得到了復現。

2. 情景教學法

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在特定的情景中進行交際,而語言學習的有效途徑也是通過情景交際。這就要求在單詞的講解過程中,組織更多的活動,營造更多的語言交流氛圍和環境,提供更多使用語言的機會,讓學生臨場表演,充分發揮情景教學法的長處。以第二冊二課為例,在講到短語thank you for doing sth.時,教師可組織不同的對話,要求學生用到這一短語,同時,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基礎好的學生還可引出一些新詞組,教師應將學生的表達寫在黑板上。這樣, 學生既掌握了新詞組的用法,又使以往的知識得到再現,從而得到鞏固。應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所選的話題應貼近學生為學生所熟悉。

二 語篇教學法

《實用英語》的文章選材廣泛,內容豐富,貼近學生的實際,具有實用性、趣味性、信息性和可思性等特點。內容涉及到教育、環境、生活、職業規劃、商業等方方面面;體裁也多種多樣,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其選材新穎,與時俱進,以學生為中心。大多數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有些句子結構復雜,句意晦澀難懂,無疑會成為學生閱讀的障礙、扼殺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解決好這一難題成為高職英語教學過程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教材的特點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

1. 整體拆分法

《實用英語》學生用書中,有70%以上的課文長短都在10個自然段以上,94%的課文字數超過500字,以第二冊的16篇課文為例,在全冊書八個單元中,有13篇課文都在10個段落以上,其中第一單元B課文竟然達到19個自然段。在字數上,其中的7個單元都在500字以上。最多的竟然達到832個(第二單元A課文)。這么長的課文對高職大多數學生來說無疑會使他們失去學習的信心,甚至半途而廢。

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按照課文的篇章結構和意義將整篇課文拆分成幾個部分,化整為零,各個突破。先讓學生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閱讀,歸納出每一部分的main idea. 然后教師根據不同的部分提出相關的問題讓不同程度的學生來回答,之后教師再對各個部分進行講解。值得注意的是,講解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求知好奇心,采用生動的、形式多樣的方法來刺激學生的興趣,不斷為他們提供和創造新的刺激點來激發學生思考,從而提高他們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2. 句子的拆分和縮略法

該教材大部分文章都是從英美國家的報刊和教學文庫中精心挑選出來的,雖然難易適中,但其中還是有30%以上的句子結構復雜,意思隱晦不易懂,這很令部分學生感到懊惱。根據這一實際情況,教師應加以引導,指引學生使用句子的拆分法和縮略法來分解意譯文章中的長句,變長句為短句,變復雜為簡單,變困難為容易,經過這一系列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整個句子。

三 適當的練習

通過以上對詞匯和語篇等方面的學習,適當的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毋庸置疑適當的練習會對已學到的知識起到促進和鞏固的作用,而過多的練習會使學生抵觸,產生厭煩情緒和消極心理。因此,教師在布置練習時應有針對性、選擇性,做到有的放矢。部分習題可以利用課堂上的時間在教師的監督下來完成,如Global Understanding, Vocabulary, Structure部分;部分可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如Reading Aloud,可以給已背誦學生的平時成績加5分;Understanding the Details可以按照學生的位置挨次序回答的形式來進行;部分則需要布置家庭作業,由學生課后完成,如Translation部分。另外,除了與課文相關的練習外,該教材還配有專門針對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PRETCO)的習題,教師可以作為課外作業讓學生自己下去練習,以期讓學生在鞏固所學內容的同時,能夠適應各種英語應用能力考試。

四 結束語

總之,《實用英語》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英語基本能力和實用技能,是一套集適用性、趣味性、知識性為一體,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具有突出的時代特色的優秀教材。教師的作用就在于要有意識地安排組織一系列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為他們創造和提供盡可能多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如何充分利用好該教材,找到打開這座知識寶庫的鑰匙,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瞿象俊,陳永捷等。《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全新版)1。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瞿象俊,陳永捷等。《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全新版)2。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3]蔡基剛。《教學理論與實踐新探索》—《21世紀大學英語》教學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黃希庭。《心理學導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9

一、為了明天的教育而充實自我

新課程實驗已經進入正式實驗階段,為了保證新課程實驗能健康順利開展,重要的是教師要樹立的新課程理念,要以新課程的理念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領悟新理念。為此,我非常重視學習,平時認真閱讀教學雜志上有關新課程改革的文章,學習教科研專著,認真聽講座,積極參加校本培訓,通過一系列的學習,自己的教學理念進一步更新,對新課程理念感悟也在一步步加深。我深切體會到:當一名優秀語文教師的不易,因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當前的課改,從教學理念的轉變到教學方式的轉變是一個質的飛躍,不學習則落伍。語文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廣泛,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學習理論文章外,我還學習文化知識方面的書籍。為了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我還虛心向同行們學習,積極參與教研組的備課、聽課、評課、觀摩、研討活動,不斷吸收新鮮血液,以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跟上時代的發展的脈搏。我平時還及時進行實踐反思,寫出教后感,每學期二、三十篇,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數篇。

二、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改革

今年下半年新課程在我校啟動,對于我這個一線的老教師來說既是一種全心的挑戰,又是一次考驗。為了使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不落伍,我努力鉆研業務,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思路,新的教學模式。平時認真鉆研業務,在“五認真”上下功夫。嚴把備課關,做到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精心設計每堂課。在教學中本著“教是為了不教”的觀念,以“用好老教材,實踐新理念,使每個學生生動活潑、自主和諧發展”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努力創設語言訓練的條件,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主動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活動,使課堂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舞臺,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中學習。而我本人則隱退至后臺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把學習的主動權力還給學生。現在學生在新課前都能認真預習,特別是能在網上查資料,在圖書管找資料,課堂上思維活躍,發言熱烈,常常迭起。

課堂上我努力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我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讓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我努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所以在課堂上學生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間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煉和表現的機會。教室中再沒有陰暗冰冷的“死角”,課堂上充滿著流動的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發現、挑戰與沉思同在。學生思維活躍,閃光點頻頻,他們已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班內學生普遍反應喜歡上語文課。一節課40分鐘,往往覺得太短了,下課后還圍著我討論問題。

新課改不但要提高學生的課內閱讀能力,還要提高學生的課外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我的授課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我經常利用午間活動進行讀書體會交流,優秀作文賞評,還有新聞會,故事會等,最近又成立了研究性學習小組.。讓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特別是學生看課外書的興趣大大增強。每天學生們都圍著圖書箱借圖書看,有的學生已經在看《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名著。在增加閱讀量上還增加了寫作量,一學期學生寫小作文幾十篇。隨著訓練量的增加,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在提高,發表、獲獎文章很多,居年段之首。

一個班級中難免有學習態度不端正、接受能力差的學習困難生。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循循善誘、耐心輔導,特殊照顧。

三、民主管理,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的管理原則是創建活而不亂,嚴而不死的良好班風班貌。這學年我覺得自己班主任工作最有特色是——民主管理,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

充分發揚民主,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管理,千方百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師管理向學生管理的過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協調者的角色。我的班務工作主旨是:讓每一位學生都快樂地度過在學校的每一天。愛每一個孩子,使他們因為有我這樣的班主任,每天能快樂充實。在工作中把成功教育這一思想靈活地運用到班級管理的實踐中去,改變陳舊的教育模式,變埋怨、責怪學生為相信每一個學生,變教師對學生外壓式的強制教育為學生內調式的自我教育,變片面追求分數的教育為爭取每個學生多方面成功的教育。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嘗試尊重學生、發現學生,使他們在“我能行”的指導下,個個充滿自信,能夠抬起頭大膽往前走,有勇氣迎接風雨,樂于在困難中微笑,人人有成功的體驗。平時,充分發揮隊員的自我管理能力,發動大家參加班級管理的各項活動,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履行班級管理職責,人人都有自己的發言權,增強責任感和參與意識,為管理好班級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全體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人。如,班級目標的確定、班隊活動計劃的制訂、主題隊會的設計、雛鷹爭章臺的布置、爭章考核細則以及各類先進評比標準等,都充分利用晨間活動、班隊活動,發動全班同學獻計獻策,取得共識。因為學生愿意干的事,干起來熱情高,干勁大,成效也好。如:陸悅、張藝帆、楊奕琦、朱穎婷等同學經常放棄休息時間整理圖書,出黑板報等。在中隊活動中,力求少一些老師的具體指導,多一些學生的互相探討;少一些集體的共同規矩,多一些學生的自我規范;少一些共性需求,多一些個性發展。活動形式也多種多樣,如:《我愛五(3)》、《祖國頌》、《警鐘長鳴》、《水果拼盤賽》、《財富大考場》,研究性課題的設計等,平時還實行“值日班長制”,讓隊員嘗試做班級、學校的主人。在活動中引導隊員進入小主人的角色,體驗主人翁的地位處境,增強勞動服務意識,在親身實踐中增長才干,學會本領,增長了才干,為他們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由于在工作中,充分相信學生,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提高了全體學生的士氣,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全體學生文明守紀,團結向上,集體凝聚力和班級凝聚力大大增強。在每月一次的紅領巾五項監督崗競賽中,我班加分較多。平時我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經常找學生談心,做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這學期班里又發現偷竊現象,經過我耐心細致的工作發現有一個學生經常偷錢,已經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于是我就耐心教育他,現在是一星期談幾次心。平時我經常與家長聯系,通過家訪、打電話、家校聯系本等及時與家長交流溝通,便于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四、其他工作

教研組的工作,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力求有新意,這不僅體現在自己的教學理念上,更體現在如何通過活動帶動全組教師學習新理念,實踐新課程的標準,以適應教育改革。我能認真做好教研組的常規工作,把教研活動的重點放在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和對課題的研究上,以學習和研究帶動青年教師的成長。在活動中,我努力營造平等的氛圍,鼓勵大家有什么想法就怎么說,對課不對人,目的是使大家都能在活動中有最大的收獲。由此,我們高語組形成了團結健康向上的組風,形成了一批業務較硬的年輕教學骨干。本學年我自己也先后收了兩位徒弟,較能耐心地教他們,經常聽課、討論教案、幫助管理班級等。

五、春的耕耘,秋的收獲。

通過這學期的努力,這學年取得的成績如下:

1、《是“良師”更是“益友”》獲全國一等獎。《用賞識的眼光評價學生的語文作業》獲全國“愛滿天下”論文優秀獎。勞技論文獲市三等獎。

2、在全國第四屆語文教師范文的寫作比賽中獲三等獎。

3、縣“苗苗杯”作文比賽,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

4、學生寫的作文在《海鹽日報》發表8篇,《南湖晚報》發表2篇,在《小學生園地》發表9篇。

5、全國“愛滿天下”作文競賽三等獎1名,優秀獎1名。

6、學生周舟的影評獲市三等獎。王力存縣環保征文賽獲二等獎。

7、學生張藝帆被評為海鹽縣20xx~201x學年度優秀少先隊員。

8、學生新華書店讀書活動征文獲縣二等獎2名,三等獎1名。

9、校語文閱讀比賽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6名,居段第一。

10、班級集體各項獲獎,學生個人獲獎居年段第一,體育達標全校第一。

11、校語文作文競賽15個優勝獎。

篇10

  

  

現代心理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等理論認為,閱讀是一種復雜的、主動思維的心理活動,是根據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識和經驗對信息進行篩選、驗證、加工和組合的思維過程,是一種相對獨立的認知行為。積極高效的閱讀教學活動應具備以下特征:  

1、個人參與。有兩層含義:作為閱讀主體—學生要使其心智全方位參與;作為實施教學的教師要設法讓每一個學生都作為主體參與閱讀活動。  

2、自我發起。就課堂上某一次閱讀活動而言,學生可以借助外部的推動或刺激使其轉化為自我閱讀的需求,才能變“要我讀”為“我要讀”,才能使學生的閱讀活動從形式化的表面上升為閱讀的本質—理解內容并伴隨著各種閱讀能力的有效提高及閱讀情感的實際體驗與交流。 

3、自我評價。積極的閱讀體驗和自我評價是閱讀主體不斷進行閱讀活動并獲得更多實踐的心理基礎,也是閱讀主體不斷調整和完美自己閱讀行為的動力源。因此,閱讀體驗的強烈程度和評價能力的高低,是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具體體現。 

當前,初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不盡如人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未能真正參與課堂閱讀教學過程,從而缺乏相應的、及時的課堂教學環節評價,即形成性評價。閱讀課上仍以教師講解、學生記筆記為主,即使有檢測閱讀理解效果的提問或討論,也往往流于形式,或局限于教師與個別學生的相互“應和”上,而大多數學生更多的只是充當“聽眾”的角色,因此,初中閱讀教學的方法必須加以改進。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做的不僅僅是語篇內容的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積極創設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條件和氛圍,使教、學和課堂評價一位一體;課堂評價應成為教師和學生教學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課堂評價始終貫穿于教與學的整個過程,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將課堂教學程序評價化是進行閱讀教學行之有效的一條途徑。  

一、 課堂教學程序評價化實施的理論依據—形成性評價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明確規定:“在各類評價活動中,學生都應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還提出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的評價思想,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形成性評價是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推動因素。如果形成性評價使用恰當,就可以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功之處,并得到激勵,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形成繼續進步的動力;也可以讓學生反省和反思自己的欠缺之處,調整學習策略,并對自己的學習進行適當監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 將課堂教學程序評價化的閱讀教學的具體操作 

(一)實施前 

以卡片的形式出示給學生閱讀的具體目標及策略。學生在閱讀中檢驗自己是否達到了這些目標、運用了這些策略,這是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自我進行評價的過程。 

李靜純先生的“閱讀的具體目標”具有極大的參照性,見下列卡片: 

卡片一、閱讀過程 

1、 Considering the purpose for reading. 

在接觸文本之前的幾秒鐘內對閱讀目的進行定位。 

2、 Identifying the type of the text. 

確認文本的體裁 

3、 Predicting what massage might follow. 

隨著視覺掃描進程不斷地對接踵而來的信息進行預測。 

4、 Controlling the speed. 

依據閱讀過程的實際需要把握閱讀速度。 

5、 Scanning 

跳讀 

6、 Skimming 

略讀 

7、 Deciding what the active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根據閱讀目的確定文本中起作用的積極詞匯。 

8、 Deciding what the receptive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 

根據閱讀目的,確定文本中需要暫時接受的詞匯。 

9、 Deciding what throw—away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 

根據閱讀目的,確定文本中可以忽略的詞匯。 

10、Stor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 

為了后續的需要,把掃描過程中的有用信息暫時存儲在頭腦中。 

11、Recognizing the presuppositions underlying the text. 

確認作者根據接受對象而預先略去的信息表述。 

12、Recognizing implication and making inference. 

確認隱藏在文本“深層”的因素,并據此進行意義上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