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細節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03:53: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護理細節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護理細節論文

篇1

1.1一般資料

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226例兒童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護理組與對照組,每組113例。其中護理組中男72例,女41例,年齡6個月~9歲,對照組中男69例,女44例,年齡6個月~8.5歲,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患兒給予兒科常規護理

護理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給予細節護理模式。(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要盡快幫助患兒及家屬熟悉醫院的環境,以緩解患兒對陌生環境帶來的不安情緒,并采用熱情、親和的態度與患兒進行溝通,讓患兒感受到來自醫院的溫馨,拉近護理人員與患兒及家屬的距離,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2)細節護理方案的制定。首先必須要加強護理人員的細節護理意識,并加強對護理人員在兒科、細節護理知識的培訓,以提高其專業水平,使其能注重護理過程中的每個細節,減低護理工作中的失誤率,并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細節護理方案。(3)心理護理。在護理工作中,通過采用熱情、親和的態度與患兒及家屬進行交流,以加深對患兒的了解,要充分理解患兒及家屬的情緒,根據患兒的不良情緒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并在其家屬的協同下進行有效的安撫,以緩解其不安情緒,使患兒能平靜地配合治療。(4)細節護理。由于兒科患者屬于一個特殊的群體,因此不僅要為患兒營造一個個性化、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還要做好患兒的細節風險護理工作。主要是由于護理工作比較繁忙,容易造成護理出差錯。因此,要加強對患兒的細節護理,如將床位號貼在醒目的位置,以便核對;在輸液時必須要仔細核對患兒的床號、藥名及姓名,以免出錯,從而提高護理工作的安全性。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的住院時間、治療費用、投訴率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投訴率比較

護理組患兒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投訴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兒及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護理組非常滿意92例,滿意11例,比較滿意8例,不滿意2例,總滿意度為98.23%;對照組非常滿意76例,滿意19例,比較滿意10例,不滿意8例,總滿意度為92.92%。護理組患兒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篇2

1.1一般資料從樣本抽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120例兒科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齡在6個月~1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2.1)歲;以隨機的抽取方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為6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癥狀等方面沒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細節管理方法,具體措施如下:

①改善護理理念。貼心護理是護理工作的基本服務理念,基于護理過程,均需要給予患兒足夠的關愛,例如以親切的方式與患兒及家屬進行良好的溝通等。

②掌握護士心理。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心理狀態是否良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護理的效果。因此,護士長需充分了解并掌握護理人員的心理狀況,在尊重、理解并包容護理人員的基礎上,實施人性化管理理念,讓護理人員感受到“人文關懷”的同時,也能夠很好地規避消極心理,進一步提升護理質量。

③重視管理環節。在患兒出入院全過程中,護理人員均需要做到細心。應對患兒的病因、病史、個性等有一定的了解;護理人員自身需具備高素養。

④強化細節管理。以定期的方式組織護理人員對病案進行學習及討論,對所存在的護患糾紛進行細化分析,進一步對護理工作進行實質性的總結。對發生在患兒身上的緊急狀況及重點護理環節等制定有針對性的處理制度與防范措施,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對患兒進行安全教育。

1.3評判標準

①兒科護理質量評判標準:滿分100分,分為三個等級,≥90分表示非常滿意;70~90分為滿意;<70分表示不滿意。

②在護理滿意度調查過程中,由患兒家屬代替進行問卷調查。

③患兒護理滿意率=(非常滿意患兒例數+滿意患兒例數)/N×100%1.4統計學分析文中所有數據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統計方法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3.33%,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58.33%;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細節管理指的是對細節進行進一步細化的過程,其中包括了:控制、延伸、補充、完善、分析以及辨認等。進一步充分落實管理戰略,并在此基礎上使組織的效益及執行力得到全面提升。細節服務能夠讓護理服務更具系統化,也能夠體現出醫院護理服務的進步及發展。細節管理的核心理念便是“以人為本“,實現最大化地對患者負責。在護理管理工作當中增加細節管理,能夠使護理的整體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醫療方面不斷進步的背景下,護理理念也呈現了逐漸更新的勢態,在細節方面的問題被暴露的情況下增加細節管理,能夠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潛能,進一步提升護理人員對護理工作的積極性及熱情度。本組研究所提到的常規護理較為傳統,不能很好地了解患兒各方面的細節情況,比如:心理狀況、遵醫行為及滿意度等。而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細節管理,則能夠完善多方面的工作,包括了改善護理理念、掌握護士心理、重視管理環節以及強化細節管理等。另外,在實施細節管理時,護理人員應充分注重自身整體素養的提高,以此為營造良好的護患關系奠定基礎。本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3.33%,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58.33%;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

4結語

篇3

1.1一般資料:

選自2013年1~10月我院收治的兒科患兒94例,將這94例患兒隨機分成兩組,每組47例,分別命名為觀察組和對照組。94例患兒中有男患兒50例、女患兒44例,年齡3~8歲、平均年齡(5.3±1.2)歲。觀察組47例患兒有男患兒30例、女患兒17例,年齡3~7歲、平均年齡(4.2±1.1)歲。對照組47例患兒有男患兒20例、女患兒27例,年齡4~8歲、平均年齡(6.4±1.3)歲。兩組患兒在年齡構成和性別組成上無統計學差異,具有臨床資料的可比性。

1.2方法:

對對照組47例患兒主要采用常規護理的方法,主要就是對患兒進行飲食護理,按時用藥提醒以及環境等方面的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47例患兒進行細節上的管理。具體主要做以下幾個方面的管理。一是,進一步強化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充分地講解在針對于患兒的護理中容易出現哪些不安全事件,并且提醒護理人員在護理中進行注意,告誡護理人員在護理中要密切觀察患兒的情況,及時發現不安全因素,將危險消除在萌芽中,確保患兒的護理安全。二是,做好與患兒的有效溝通。由于患兒年齡比較小,對于打針吃藥都非常畏懼,護理人員應該與患兒建立良好的關系,使患兒能夠積極地配合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三是,進行護理操作上的管理,尤其是醫學儀器設備的操作上需要做好正確規范,對于護理人員操作上不規范的地方,應該及時提出,并且要求護理人員改正。另外,針對于一些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較低的護理人員,在護理中,還需要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確保患兒在護理中的安全,提高護理的質量。在臨床護理結束后,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3護理效果評定標準:

對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分為三項評定標準。非常滿意:護理人員操作熟練,護理態度良好,與患兒及其家長能夠進行良好的溝通。基本滿意:護理人員護理操作基本熟練,護理態度較好,與患兒及其家長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溝通。不滿意:護理人員操作不熟練,護理態度不好,與患兒及其家長無法進行良好的溝通。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對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在兒科護理中,由于存在著很多的安全隱患,進而影響到患兒疾病的治療及其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在護理工作中,需要結合兒科護理工作的實際情況,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才能夠提高護理的質量,確保患兒疾病的良好康復。在本次的臨床研究中,主要采用細節管理的方法進行兒科的護理,細節管理是一種全面性的管理方法,針對于兒科護理中容易出現的安全問題,通過細節管理,將問題消除在萌芽中,確保護理的安全。另外,細節管理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能夠將護理工作進一步細化,并且通過細化后的護理工作內容進行相應的護理,增強了護理隊伍的凝聚力和團隊合作,調動了護理人員的積極性,發揮了護理人員的聰明才智,實現了自我價值,能夠進一步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提高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3結語

篇4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行手術治療的患者800例,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分為對照組和細節護理管理組,各400例;對照組年齡19~42歲,平均(34.38±5.26)歲,其中婦科46例,產科354例;細節護理管理組年齡18~42歲,平均(34.50±5.32)歲,其中婦科50例,產科3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采用手術室常規護理管理干預,即根據規章制度規范手術室常規操作技術及流程、定期組織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醫院內感染控制培訓,建立帶班責任制度,各項手術室護理操作應嚴格執行登記簽字制定,并做到責任到人。

1.2.1細節護理管理組患者采用手術室細節護理管理干預,包括以下內容。

1.2.1.1定期組織手術室醫院內感染相關知識培訓依據國家衛生部頒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等法律法規制訂培訓及實施方案,完善手術室醫院內感染管理、消毒管理、一次性手術器械及醫療廢物分類處理制度,對醫源性感染可能產生各個環節進行干預[4],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已制定規章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并開展多部門多層次討論會,對發現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以完善各項管理制度。

1.2.1.2制定手術室護理人員無菌操作觀念量化考評制度每月不定期對手術室護理人員相關操作完成情況進行理論測評[5]。

1.2.1.3制定手術室消毒滅菌量化考評制度嚴格監督手術室各項消毒滅菌制度執行情況,并在每次操作前后進行登記;每周進行手術室空氣、手術器械、護理人員及物體表面細菌菌落數檢測1次以上,對于發現未按制度操作及菌落超標問題[6],積極查找問題所在并制定改進措施。

1.2.1.4制定手術室護理規范操作考評制度術前洗手、擺放及尿道置管在內的侵襲性操作均由專人負責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1.2.1.5制定手術室器械細節管理制度如專科手術器械專門建卡標記,并放置使用說明書,詳細寫明使用適應證、維護清潔注意事項等;嚴格進行圍術期器械清理,交接班時由2人清點器械數量,并登記造冊,對使用狀態進行準確評價;此外,還需加強手術器械清洗保養細節管理,首先采用專業軟毛刷進行2次及以上刷洗,其次刷洗1次后使用高壓水槍沖洗器械內腔隙,最后以柔軟紗布擦干器械,并以酶類消毒液超聲振蕩連續清洗15min[7-8]。

1.3觀察指標(1)記錄患者醫院內感染發生例數,計算發生率,其中醫院內感染數據均由院感科專人收集匯總確定;(2)采用本院自擬手術室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護理滿意程度評價,內容包括護理服務、護理操作、護患溝通及住院環境等,由患者或家屬勾選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中任一項;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應用本次研究數據錄入、及邏輯糾錯軟件選擇EpiData3.04,應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醫院內感染發生率比較對照組和細胞護理管理組患者醫院內感染發生例數分別為14、1例,醫院內感染發生率分別為3.50%、0.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比較細節護理管理組患者護理服務、護理操作、護患溝通及住院環境等臨床護理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篇5

【摘要】急性呼吸衰竭(ARF)是新生兒科的危重病癥,也是新生兒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臨床上需采取迅速而有效的方法緩解缺氧,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于2004年1月~2005年10月采用具有調節吸入氧濃度、流量及加溫濕化等功能裝置的呼吸機改良鼻塞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輔助治療新生兒急性呼吸衰竭36例,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應用改良鼻塞CPAP治療新生兒急性呼吸衰竭36例,男26例,女10例,均為出生30分鐘~21天的新生兒,其中早產兒28例,足月兒8例,體重1000~1500g5例,~2500g24例,>2500g7例,均符合新生兒急性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

1.2方法利用呼吸機根據胎齡、體重選用合適的硅橡膠鼻塞經雙鼻孔正壓給氧,空氣和氧氣經過空氧混合儀混合,經過流量儀和加溫濕化器,通過連接管道輸送給患兒。呼出管道插入水封瓶內,其插入液平面的深度即為所需的壓力(cmH2O)、氣流量為4~5L/min,在使用過程中通過調節加溫濕化器,使吸入氣體溫度達到35℃~36℃,濕度達到飽和。根據原發病不同,肺部病變的輕重程度及血氣的變化調節FiO2和壓力。應用時間48~168小時,平均70±4小時。

1.3結果本組36例患兒因病情過重經氣管插管后直接使用呼吸機治療4例,自動出院2例,死亡2例,其余28例全部治愈,總治愈率為77.8%。

二、護理

2.1保持正壓的持續性有效而持續的壓力是治療成功的關鍵。首先應避免患兒哭鬧及鼻塞脫出,使患兒安靜以保證氣道密閉,保持有效壓力。可根據醫囑使用鎮靜劑,各項護理操作集中進行,減少一切不必要的操作,同時加強鼻塞的固定,可用3m彈性敷料,松緊要適宜,防止過緊壓迫鼻中隔處引起局部皮膚壞死,過松則導致鼻塞脫出。

2.2加強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盡量保持頸部輕度仰伸位,每2小時翻身、拍背1次,拍背時由外側向內側,由上而下。在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下吸痰,動作要輕柔、敏捷,同時觀察痰液的顏色、性質及量。若痰液較少可適當減少吸痰次數;痰液多而粘稠時報告醫師,根據醫囑加用抗生素霧化吸入并增加翻身、拍背、吸痰次數,以達到徹底吸痰的目的。

2.3加強病情的觀察密切觀察患兒的呼吸,有無紫紺、呼氣性、吸氣性三凹征,患兒哭聲、反應、血氣分析等情況,發現異常時報告醫師并根據病情隨時調節壓力及吸入氧濃度。若調整后癥狀無好轉,發紺加重,頻繁出現呼吸暫停應及時行氣管插管后改用機械通氣輔助呼吸。

2.4加強生命體征的監測使用心電監護儀連續監測,密切觀察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血壓變化。根據血氧飽和度調節吸入氧濃度及壓力,使血氧飽和度維持在85%~95%,<85%時逐漸加大氧流量。在氧流量達6~7L/min時,SPO2仍<85%,經血氣分析檢查提示低氧高碳酸血癥時,逐漸增加水封瓶液面下管道的深度,但不超過10cmH2O。

2.5加強管道的管理硅橡膠管進入水封瓶處要固定好,不能隨意移動,不可進入過深,更不能堵塞鼻塞后段硅橡膠管,造成氣道壓力升高,甚至造成氣胸,壓力一般維持在6~8cmH2O。貯水器內的水應及時傾倒以免進入鼻腔,發生水中毒及酸堿平衡失調。水封瓶、濕化器內的滅菌注射用水每日更換,CPAP管道及鼻塞每天更換消毒。

2.6保證營養及熱量的供給按醫囑給予全靜脈營養治療,選擇較粗的頸外、肘部、手足背等處靜脈進行留置針留置,使用輸液泵控制補液速度。在輸液過程中防止藥液外滲引起局部皮膚壞死,同時密切監測血糖情況,維持血糖在2.2~7.0mmol/L范圍內。

2.7保暖及基礎護理早產兒及體溫不穩定的足月兒可置于遠紅外搶救輻射床上,先將遠紅外輻射床溫調至適宜溫度,把體溫探頭固定于患兒腹部,探頭金屬面貼緊皮膚,根據皮膚溫度調節輻射熱量。同時加強各項基礎護理,尤其重視加強口腔護理,每日用4%蘇打水清潔口腔兩次,防止致病菌繁殖。

2.8并發癥的防治我們選用的鼻塞為硅橡膠管所制,質地柔軟,根據患兒體重及鼻孔大小選用合適的鼻塞,一般不會發生損傷。腹脹在CPAP使用中較為常見,在進行CPAP治療時應常規置胃管行胃腸減壓,最好不要經口喂食,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時應控制FiO2避免氧中毒。

三、討論

呼吸衰竭的特征是低氧血癥,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癥,及時有效地改善氣體交換,增加氧供,緩解低氧血癥是逆轉病情的主要手段。本組36例均在普通氧療方法不能加以改善后應用改良鼻塞CPAP,與簡易CPAP相比多了空氣壓縮機的氧氣調節裝置,減少了吸入高氧的時間,降低了因吸入純氧導致新生兒氧中毒、慢性肺支氣管纖維化、早產兒視網膜癥的發生。連接的加溫濕化裝置可使吸入氣體經加溫濕化處理后提供適宜的溫濕度,可減少呼吸道水分的丟失及每日輸液量,從而減輕心臟負荷;適當的濕度可保護呼吸道黏膜及纖毛運動,有利于痰液的排出,維持呼吸道暢通。與單純使用呼吸機相比,避免了氣管插管,保護了氣道完整及氣道防御機制,增加了患兒的舒適感,改善肺泡氣體交換而減慢心率,同時也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總之,改良鼻塞CPAP為新生兒呼衰的有效治療方法之一,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383.

篇6

【關鍵詞】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

護理專業學習解剖學的目的是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態特征和功能,為學習其他醫學基礎課和專業課奠定基礎,同時也為準確地實施各項護理操作提供形態學基礎。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對護理人才的知識結構、臨床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寬厚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專業知識,還要有豐富的社會人文知識和較強的臨床實踐能力。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必須緊緊圍繞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將以醫學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向“突出護理、注重整體、加強人文、體現社區”的課程體系轉變,革新教材內容,完善教學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以滿足培養跨世紀高素質護理人才的需要。

一、大膽革新解剖實驗指導,突出臨床應用特色

首先以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為主線,以臨床護理實踐為引導,根據護理專業的解剖學教學特點,自編實習指導,突出與臨床護理操作密切相關的解剖內容,如體表標志和體表投影,與注射、穿刺、插管和切開技術相關的局部解剖學基礎知識。使學生對操作中的解剖學要點做到心中有數,如操作部位的選擇、結構層次、毗鄰及角度和深度的掌握,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加強與護理專業的聯系,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護理專業的教學需要,為培養合格的護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二、注重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操作能力

護理技術操作70%的內容與解剖學相關,其中搶救技術100%與解剖學有關。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要對患者進行多種技術操作,操作的準確性和合理性非常重要,而準確性、合理性是和解剖學密不可分的,因此護理專業的解剖課教學更應該注重實踐。如何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靈活,把學與用結合起來,突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解剖教學中,尤其是實驗課教學探索的課題之一。

體表的骨性和肌性標志是臨床操作中非常關鍵的定位標志,實驗課教學重點之一是培養學生在活體觸摸體表標志的能力,并把觸摸體表標志作為課程考核的一部分。把護士的素質教育融于標本觀察的實踐中,教會學生在觀察尸體標本、模型的同時,要在自己或同學的身體上觀察、觸摸、辨認這些標志性結構。這種從標本到自身,從自身到標本的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知識結構,避免了單純的機械記憶和操作的盲目性,提高了臨床操作技術的成功率,培養了運用知識的能力,也提高了護士的自身素質。

三、培養學生在標本上演示護理操作的能力

在實驗教學中模擬臨床操作,能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例如,可以在模擬臀大肌注射時用注射器向穿刺部位注射染料,然后再進行局部的解剖操作,觀察染料的分布情況,注射針扎入的深度及針頭與臀區血管、神經的關系。操作結束后請大家總結臀肌注射的最佳部位、深度、角度及易損傷的血管和神經。模擬臨床護理操作要注意防止學生片面追求操作練習,忽略解剖的結構觀察。

四、結合課堂討論,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

在實驗課教學中,課堂討論能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問題結合課堂討論,引導學生在課外時間利用網絡資源、圖書館查閱資料,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在講授肝門靜脈系統解剖時,引導學生就臨床肝硬化治療新進展、肝門靜脈系統與臨床肝硬化病人可能出現的癥狀的解剖解釋等多方面問題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并針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上來,形成一系列系統知識。

五、適當應用多媒體小結學習內容

在每節實驗課結束前應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小結,它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提供了比課本更豐富、形式更多樣的多媒體素材,使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內容通過多媒體形式生動、形象、直觀的表現出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增強了學生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及感受,較好地解決口頭講授和板書無法實現的教學重點、難點,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六、改革考試環節,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

除了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外,課程結束考試時將傳統的筆試為主改為筆試加技能考核,筆試占60%,技能考核占40%,主要內容包括在活體上進行體表標志和體表投影的定位;以同桌的同學為對象,準確的在活體上觸摸和指出題目要求的內容;在標本上演示及敘述局部操作的解剖學要點。每個學生從十個內容的試題中抽取一道題,當場回答,老師按學生掌握的程度打分。對于還未掌握該結構的不得分,對于不能正確觸摸或指出結構者,給一半分,回答正確者為滿分。在考核后對于回答不正確的學生當場糾正,至其正確掌握為止。這種現場考試的方法督促學生在學習中注重對活體資源和教學標本的應用,既能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又能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訓練,調動了學生觀察標本、模型的積極性。這對于解剖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也為將來學習臨床醫學課程打下良好的方法學基礎。

通過以上多方位的護理解剖實驗教學改革,使解剖學實驗教學效果提升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篇7

1.1心理護理大多數患者為老年人,因膝關節長期疼痛、功能障礙,使患者將希望寄托在關節置換上,但由于患者和家屬對手術的不了解而缺乏信心,因而術前經常出現恐懼、憂郁、緊張等情緒。故醫護人員應主動關心了解患者的情況,向患者講解手術的必要性、并介紹過去成功的例子,要讓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強調只有加強膝關節術前及術后的功能鍛煉,才能提高手術效果,最大限度的恢復膝關節的功能。

1.2身體狀況評估了解患者用藥史、過敏史、手術史、既往史,術前有合并癥者要積極治療,高血壓應控制在15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血糖應控制在10mmoL/L以下,為了預防感染術前3天開始應用抗生素。

1.3患者的準備①術前2周戒煙②習床上大小便③教會患者使用拐杖和助行器,④導有關活動及下肢肌肉訓練:講解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⑤會患者深呼吸的方法,減少術后并發癥。

1.4皮膚準備觀察膝關節周圍皮膚狀況,有皮膚破潰、化膿感染灶、蟲咬騷痕、皮膚病等需治愈后方可手術。術前1天備皮,剃除術區汗毛,肥皂水清水清洗后用碘伏消毒無菌巾包扎。

2術后護理

2.1一般護理術后去枕平臥及暫禁食禁飲6小時后進食,術后1—2小時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以預防肺部并發癥,術后常規使用自控型鎮痛泵,一般48—72小時后撤除。給予心電監護,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和血氧飽和度,必要時吸氧。患肢保持伸直中立位并抬高20°—30°,用踝托使足跟部墊空,此可減少術后出血及膝關節屈曲攣縮,并可防止足后跟皮膚壓傷。

2.2引流管護理術后傷口滲血、滲液較多,常放置引流管引流。引流期間應保持引流通暢和負壓狀態,將負壓引流器固定于低膝關節10—20cm處,避免受壓和折疊。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并做好記錄,引流液過多時要及時傾倒,注意無菌操作。引流管一般持續放置2—3天,當引流液<50ml/d可拔除引流管。

2.3心理護理患者經歷了手術創傷,對疼痛特別敏感和畏懼。針對患者害怕疼痛,擔心出血,不愿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的心理,給予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導,耐心講解術后康復鍛煉的目的和過程,同時讓家屬參與患者康復訓練,以利于出院后繼續進行康復訓練。

2.4術后感染的護理患者在床上可做擴胸運動2次/h—3次/h,同時指導其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及排痰,或叩背5次/h—10次/h,以利肺部分泌物的引流,預防肺部感染。

3康復護理

每位患者身體狀況、手術方式等有所差異。因此應根據個體情況制定一個合適的訓練計劃。應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向患者家屬講解術后早期功能訓練的必要性、持久性。

3.1術后6小時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開始進行股四頭肌、腘繩肌的等長收縮活動,方法是用力將腿伸直并用力將足后跟往后蹬,20—30min/次,4—5次/天.2術后4—7天使用關節被動器(CPM)。CPM開始活動度從起始0°—30°,每天2次,每次30—60min。逐日增加5°-10°,達到120°。做CPM訓練時盡量放松,不要繃緊腿部肌肉以免受傷。通過訓練達到完全伸直膝關節,并且被動曲達90°,能適應坐凳和站立狀態。

3.3術后8—14天根據恢復情況據繼續以上練習。可進行臥床直腿抬高練習,要有10s左右的滯留時間。如傷口愈合良好無并發癥一般術后10—14拆線。2周后能適應下地行走,可以出院。此時膝關節功能未達到理想狀態應出院后繼續進行康復練習。

篇8

【摘要】本文結合工程實例,詳細闡述了高層建筑地下室基坑支護結構設計處理與施工監測措施,探討了在場地條件限制下,采用鉆孔樁和鋼板樁,鋼筋混凝土水平支撐和工字鋼水平支撐兩種不同的支護結構體系結構設計要點和科學驗算,對其施工技術進行了扼要介紹,對支護結構施工效果進行了監測和評析。

【關鍵詞】基坑支護;結構設計;支撐;監測

1.工程概況湖南住宅建筑工程東面為小區道路,距路邊約20m;南面為單層臨建某酒店,間距約5.5m,該臨建基礎采用600噴粉樁,樁長約15m,但現場觀察有部分墻體有不同程度的開裂,是基礎不均勻沉降引起的,如果地下室深基坑支護結構有較大變化,就會對該酒店造成較大不利影響;西面為圍墻,距離約10m,北面是八層宿舍樓,間距約13m。該建筑物占地成矩形,長55.52m,寬18.5m。總建筑面積約15500m2,樓高15層,設一層地下室,地下室層高分別為4.4m和3.4m,但外露0.9m在地面上。場地自然標高約為-0.90m,地下室基礎承臺墊層底標高分別為-6.4m和-7.35m,即地下室挖土深度分別為5.5m及6.45m,具體布置詳見圖1。圖1地下室圍堰平面圖

2.地質條件

按地質鉆探資料提示,地質情況按孔深分層如下:0~3.7m為雜填土,松散;3.7~16.7m為淤泥質粘土,飽和流塑;16.7~24.1m為中細砂角礫層,飽和,中細砂松散,角礫稍密;24.1~26.6m為粉質粘土,飽和硬塑;26.6~29.3m為粉質土層,濕堅硬;29.3~55.5m為強風化花崗片麻巖。地下水位較高,地表下約0.84m。

3.基坑支護結構設計方案的選擇

根據該建筑物地形及鉆探資料,綜合分析該地下基坑有如下幾個特點:

(1)基坑開挖深度大。

(2)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是雜填土、淤泥,土性差;地下水位較高。

(3)地下室南面距某酒店只有5.5m,且酒店有約3.0寬洗車槽場地及海鮮水池設在此5.5m范圍內。鉆孔樁,噴粉樁等機械無法靠近施工。并且一定要保證酒店正常營業,地下室施工時要保證該酒店建筑物的安全。

通過對多種方案綜合分析,最后確定地下室基坑南面采用拉森Ⅲ型鋼板樁圍護,其余三面采用鉆孔樁800間距1100圍護,鉆孔樁外側采用500、400噴粉樁聯成止水帷幕。鉆孔樁除基坑底為-7.35m部分采用兩層水平支撐外,其余鉆孔樁均采用一層水平支撐設計,鋼板樁采用兩層水平支撐設計。第一層支撐體系采用鋼筋混凝土梁(其中鋼板樁仍使用HK300C工字鋼作腰梁,節點利用焊接鋼筋錨入支撐混凝土中),中間設φ800鉆孔支承樁。第二層支撐體系采用HK300C工字鋼。由于部分基礎承臺阻擋節在二層支撐的支撐樁上,考慮到不能拖延加設支撐的時間,因而先加設支撐,然后支撐與承臺混凝土一起澆筑

此設計方案本著“安全、經濟、施工方便”的原則,一方面采用鉆孔樁及鋼筋混凝土支撐,經濟合理,節省工程開支,又能保證基坑支護結構有足夠的剛度和整體性;另一方面,鋼板樁可接駁加長,使樁錘能懸空施打板樁,以解決場地限制問題;另外,鋼板樁的抗滲性能較好,鋼支撐安拆方便,施工速度快,且鋼板及鋼支撐可重復使用。

4.支護結構設計的驗算取值

4.1鉆孔樁的計算(按等值梁法計算)

4.1.1r、Ck、ψk按20m范圍內的加權平均值計算,求得:r=15.9KN/m,ψK=120;主動土壓力系數Ka=tg2(45-12/2)=0.66;被動土壓力系數Kp=tg2(45+12/2)=1.52;查表得K=1.28;eAh=rhKa=15.9×5.5×0.66=57.7KN/m2;eAq=qKa=2.64KN/m2;

4.1.2基坑面以下支護結構的反彎點取在土壓力零的d點,視為一個等值梁的一個鉸支點,計算樁上土壓力強度等于零的點離基坑底面下的距離為:y=Pb/r(K·Kp-Ka)=2.94m。

4.1.3按簡支梁計算等值梁的兩支點反力,求得:Po=127.3KN/m,Ra=134.6KN/m。

4.1.4計算鉆孔樁最小入土深度to=X+Y,X=10m,求得:to=12.94m;t=1.13×to=14.62m;Lh+t=5.5+14.62=20.12m。綜合考慮樁長取L=20m。

4.1.5按剪力為零處彎矩最大,求得最大彎距:Mmax=246.8KN/m。

4.1.6采用800徑鉆孔樁,每隔1100mm布置,最大彎矩設計值:Mmax=246.8×1.1×1.2=325.8KN/m樁混凝土等級為C25,通過常規方法計算,鉆孔樁選配1620(對稱配筋,承受最大彎矩每側配密)。

4.2水平支撐GL1的截面設計。水平支撐GL1的截面尺寸定為500×900mm,作用于GL1的豎向荷載包括GL1的結構自重g=1.25KN/m和支撐頂面的施工荷載q=9.7KN/m2,作用在支撐結構上的水平力包括由土壓力和坑外地面荷載引起的圍護墻對腰梁QL1的側向力。可按圍護墻沿腰梁長度方向分布的水平乘以支撐中心距確定,即支撐的軸向力為NO=7.5Ra=7.5×134.6=1009.5KN。

水平支撐GL1按偏心受壓構件計算。取內力標準值綜合系數為1.2,則GL1上的彎矩M=1.2×(g+q)lo2/8=219.1KN/m;軸力為N=1.2No=1211.4Kn,為了構造簡便,GL1采用對稱截面配筋,經按常規方法計算,GL1上下各選配625,(四肢)。

4.3腰梁QL1的截面設計。

QL1梁的截面尺寸定為500×800mm,圍護墻沿QL1梁長度方向分布的水力為q=Ra=134.6KN/m,考慮八字撐的影響,QL1梁的計算跨度按規范取lo=(l+l1)/2=5.0m,QL1梁按連續梁考慮。查表知Mmax=0.107qlo2×1.2=504.75KN/m,最大剪力Qmax=0.607,qlo=408.5KN。通過正截面承載力計算及斜截面抗能力計算,選配625(每側),(四肢)。

4.4工字鋼I30的強度驗算。查表Wx=472.3×103mm2;(f)=215MPa,得f=Mmax/Wx=106.9MPa<(f)),所以,采用I30工字鋼偏于安全。

4.5鋼板樁的計算。基坑深6.5m,經驗算是一層內支撐不滿足要求,為此要用第二層內支支撐。采用現在拉森Ⅲ型鋼板樁,其截面特性:Wx=1600×103;f=200N/mm2;最大彎矩設計值:Mmax=1.2189.2=227.04KNm/m;f=Mmax/Wx=142﹤200N/mm2;考慮到現有鋼板樁規格等因素,經驗算樁長設計為20m,保證深基坑支護結構安全。

4.6第二道腰梁QL2的截面設計。設計采用H鋼HK300C,其截面特征值:A=225.1×102mm2;Ix=40948×104mm4;Iy=13734×104mm4;Wx=2559×103mm3;Wy=900×103mm3;ix=135mm;iy=78mm;沿QL2梁上分布水平力q=1.2×243.2=291.8KN/m;M=0.107qLo2=780.7KNm;f=M/Wx=305<315N/mm2。4.7第二層水平支撐QL2截面設計。GL2梁采用HK300C鋼梁,其自重q=1.77KN/m;自重產生彎矩M=22.2KN/m;軸向力No=7.5RB=2188.8KN;ε=M·A/N;W=0.089<30;λ=lo/iy=117;ψb=0.374;f=260N/mm2﹤315N/mm2。以上結構設計理論值經驗算,符合設計規范要求。

5.基坑支護結構的施工處理措施要點

5.1鋼板樁的施工。

為避免施工打工程樁時震動及土壤擠壓對酒店的基礎影響,所以靠近酒店(平行于A軸)的鋼板在工程樁施工前先打,打完鋼板樁后在板樁背后做排水溝。

5.2鉆孔樁及噴粉樁施工。全部鉆孔樁均在工程樁完成后才進行鉆孔施工,鉆孔樁采用“跳打”的方式施工。噴粉樁按鉆孔樁的施工進度分段插入施工。

5.3挖土施工及支撐的設置和拆除

5.3.1鉆孔樁完成后,降土約1.3m深(即支撐梁面標高-2.2m),制作第一層支撐,該層支撐完成后大面積回填300mm厚土,支撐面為不少于300mm厚的準石粉石渣,這樣一方面保護支撐不被機械壓壞,另一方面有利于運泥車在場上行走。

5.3.2地下室大面積降土時,根據加設第一層支撐后,未加設第二層支撐之前,保證鋼板樁安全的驗算挖土深度來開挖土方,并且通過研究核算決定,除坑底設計標高為-7.35m的部分和靠A軸至鋼板樁的范圍內挖土至-5.9m深,并按I-I剖面圖所示在靠近鋼板樁留設土臺外,其余部位均大面積降土至標高-6.4m。這樣,通過預留土臺,增加被動土壓力的土坑力,保證鋼板樁的安全,充分利用機械挖土,加快施工速度。實踐證明該方法是可行的,但不同的土質其留設的土臺的寬度不同。

5.3.3第二層支撐應在挖土后兩天內加設完成,不能拖延時間,保證整個支護結構安全。

5.3.4全部樁承臺施工完畢后,用石粉、石渣將基坑回填至于-5.9m處,這樣,使整個基坑底回復于一層支撐的深度,然后拆除第二層支撐,繼續填土至能施工地下室底板為止。

5.3.5第一層支撐(-2.2m)待±0.00樓面施工完畢,圍堰樁與地下室外壁回填土方至-3.00標高外才拆除。

5.4降排水處理措施。基坑上部采用集水井和排水溝聯合排水,雖然鋼板樁及粉噴樁止水帷幕抗滲性能較好,但為防止基坑開挖時的雨水、少量滲水及土層含水量的影響,基坑底四周共設8個集水井,井壁用磚砌筑,但磚縫必須疏水,井內徑為1.0m,井底標高比施工面低0.8m,井內設潛水泵,集水井用排水溝縱橫聯接。這樣,由排水溝、集水井和抽水設備組成一個簡易的降排水系統將地下水位降低至6.0m以下。

5.5鋼板樁的回收。完成±0.00樓面,全部支撐拆除后,采用吊車在A~B軸的樓面行車回收鋼板樁。

6.施工監測為及時掌握基坑支護工程的變化動態,對該項工程采取專門監測,對所定的監測內容定時進行觀測,印制標準表格,進行數據整理,繪制位移(沉降)-時間坐標圖,以觀察各參數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及時反饋信息,指導土方開挖和后續工程施工。

觀察項目包括:

(1)觀察南面酒店及北面八層宿舍樓的軸線標高變化,在靠近基坑支護工程的墻轉角及中間各設四個三角標志;

(2)觀察東面小區道路及西面圍墻的標高位移變化,各設兩個標志;

(3)鋼板樁墻及鉆孔樁墻每隔15m設一點,觀察水平位移和垂直度。

監測結果表明:從挖土到地下室工程完工,共進行18次監測,在整個監測過程中,圍堰的位移、傾斜、支撐變化均正常,周圍建筑物、道路、管線安全。主要監測結果如下:

(1)南面酒店的軸線無變化,最大沉降量為3mm。

(2)東面小區道路及西面圍墻無明顯變化。

(3)鋼板樁最大傾斜13mm,最大移位為18mm;鉆孔樁的最大位移為4mm,無明顯傾斜面。監測結果也說明此基坑支護結構設計方案是十分成功的,并且說明采用鋼板樁和鉆孔樁,鋼支撐和鋼筋砼支撐所組成的基坑支護結構,剛度及整體性良好。

7.基坑支護結構技術經濟分析

該基坑支護結構的總造價約為252萬元,總設計基坑支護長度為156.95m,平均每延長米的費用為1.6萬。基坑支護結構施工工期為52d。這對于主要土層內磨擦角僅為9°且挖土深度超過6m的地下室基坑支護工程來說是比較經濟和省時的。

8.設計體會與監理結論

8.1地下室基坑支護結構的設計必須滿足強度和變形兩個方面的要求,特別是變形問題。

8.2針對不同的情況,采用因地制宜的圍護措施,不僅能達到圍護目的,而且安全經濟省時。本工程基坑圍護針對不同現場情況,不同開挖深度,綜合采用了鉆孔樁、鋼板樁、卸土、挖土預留土臺、鋼筋混凝土內支撐和鋼內支撐等方法,即達到設計的目的,而且圍護費也合理。

8.3內支撐的設置不僅滿足整個支護結構計算內力的合理性,同時還要為方便施工創造條件。本工程設上、下兩層支撐均采用對撐及角撐,不僅滿足設計內力要求,而且有利于機械挖土,且第二層支撐采用工字鋼,用電焊聯接,施工靈活方便,縮短工期;工字鋼可回收重復使用,降低基坑支護費用。

篇9

【摘要】目的:深入探討“人文關懷”的理念在精神科護理中的實施效果。方法:選擇2010年入住我院精神科的病人362人,分組對比研究,從康復情況、服務滿意程度等方面進行效果對比,結合精神科護理中遇見的常見問題進行分析探討。結果:通過臨床實踐對比發現,在以人為本的理念的指引下,患者的康復情況更為良好,精神面貌大為改觀,康復的程度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結論:堅持以人為本護理理念,是醫學模式轉變,更是豐富整體護理人員內涵的需要,也是樹立良好形象,促進醫院和諧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 】精神科護理; 人文關懷;效果

通過重視細節管理,提倡人文關懷;查找安全隱患,材訂安全管理措施;營造安全文化,使護士感情工作責任,加強護理安壘管理和風險防范,同時強化執行力;從粗放管理到細節管理保證執行置作質量妁穩定性和均衡性,保諼病人安全。

1 研究對象

目標選自2010年入住我院精神科的病人362例,年齡在50-89歲之間,男252例,女110例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68.7±10.3歲。

2 臨床研究實踐方法

在病房護理中運用以人為本的管理的辦法,在護理工作中重視疾病的同時重視病人的心理變化,細化管理流程并進行臨床觀察;由觀察小組人員對實施細節管理工作流程進行全程跟蹤,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改進。制定患者問卷調查表,患者出院時,由責任護士進行無記名調查,進行入院前后的狀況比較。

2.1 以人為本,細致入微,注重與病人的溝通 我院堅持“病人至上”的服務宗旨,力爭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來我院治療的多是病程長、病人在長期失去理智。我院除了完成日常醫囑內容外,還協助協助病人洗臉、刷牙、打飯、喂飯、洗澡、洗腳、打開水、修剪指甲、倒屎倒尿等日常起居之外,還進行定期健康宣教。我院病房努力營造一種充滿人情味的,以關心病人、尊重病人、以病人利益和需要為中心的人文環境。培養每個護士自覺的人文情感和人道倫理意識。病房環境的設計和設施布置盡可能體現家庭式的溫馨、 舒適和方便,推行鮮花服務,對每位住院病人獻上一支鮮花,祝愿他們早日康復,既消除病人的陌生感、恐懼感和孤獨感,同時又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護患溝通交流環境,更有利于護士及時了解病人存在的問題和顧慮,然后采取相應的對策和措施加以解決。

2.2 以服務病人,忠于職業操守的嚴肅認真的態度細化工作流程 精神病房的病人特點是神志不清、反應遲鈍,很容易忘記護士的通知未禁食水,同時由于未記住重要的檢查事項很容易導致老年病人自卑甚至自責,給病人造成很重的心理負擔。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在床頭桌上增加了一個帶有檢查內容和時間的提示卡,徹底消除了患者漏檢的現象。

2.3 側重精神患者的康復治療 結合實際情況院領導支持下,認真深入研究國內外先進的診療服務[3],成立運動康復治療室,開展以康復訓練為主的現代康復治療,提高了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來院接受治療精神病人經過三個月的康復治療,多數情況已基本得到穩定。在精神康復診療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技術力量不斷增強、設備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我們又不斷擴大對各年齡段患者的服務,受到廣泛好評。

2.4 強化護士的專業技能 我院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根據專科疾病譜,開展形式多樣的業務學習活動,結合臨床開展病案討論、危重疑難病例討論、死亡病例討論等。還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養、提高醫務人員技術水平,高超護理技術與人文關懷的完美結合是整體護理不斷深化的體現, 人文關懷讓病人感受到護士的關心、 照顧, 真正滿足了病人的需求, 使護患關系更為融洽, 病人對護理工作更放心。

3 結果

經過臨床實踐治療,從病人入院接受治療至本文截止之日起,來院救治的382例病人中,除由于個人隱私原因拒絕回訪的病人19例之外,經老年康復訓練,3.2%的病人解除了對醫生的恐懼。另有7.1%的精神狀況較為嚴重的病人恢復部分自理能力,精神面貌也大為好轉。

住院期間不記名制患者滿意度問卷調查顯示,2009年共收治的382名患者中,經護士長調節或經護士長了解患者不悅,不滿事件共11例,患者滿意度90%以上。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共有10項內容,與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密切相關,如:患者入院時間,稱為是否得體,巡視病房是否及時,是否有貼心提示服務,年輕護士的服務質量,健康教育是否落實等。

4 結論

以人為本屬人文學的范疇,在護理實踐中則集中體現在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求、人格與尊嚴的關心和關注[4]。在精神病房護理中堅持以人為本既是規范人性化、優質化護理服務原則,是提高護士素養和品格的途徑,也是適應時展,豐富整體護理內涵的實踐與創新[5]。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不僅需要高超的醫療護理技術,而且更需要人文關懷。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是我院護士的服務理念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由主動變被動,由硬性工作到貼心話護理,護士在實踐中不僅進一步豐富了護理的專業知識,增強了對老年人護理針對性、 特殊性的認識, 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全體護理工作者的工作主動性、 創造性和靈活性;同時,通過以高效和完美的護理手段、方式與方法,滿足了患者家屬的合理需要,提高了病人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為創立服務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任曉春 試論"換位思考"在醫院管理中的作用 [期刊論文]-現代醫院管理2005(01)

[2] 陳克琴 以人為本是全面提升醫院管理水平的基石[期刊論文] -中醫藥管理雜志2003(03)

[3] 李良國 醫院管理以人為本 [期刊論文] -衛生經濟研究2002(11)

[4] 劉啟華;王玉玲;鄭宜萍 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護士長管理中的應用[期刊論文]-中華護理雜志2006(01)

篇10

[關鍵詞]細節優化護理;常規臨終護理;惡性腫瘤;臨終前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5)22-81-03 

惡性腫瘤臨終患者的干預性研究一直較受臨床重視,其中關于此類患者臨終前生存質量的研究尤為多見,而這也是此類患者治療及護理干預的重點方面。而護理作為對患者干預更為全面的方式,對其模式的選取尤其應引起重視。細節優化護理模式是近年來在多種患者中應用較好的一類護理模式,但是對其在惡性腫瘤臨終前的應用價值研究卻十分不足。本研究就細節優化護理對惡性腫瘤患者臨終前生存質量的影響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的40例惡性腫瘤臨終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臨終護理組)20例和觀察組(細節優化護理組)20例。對照組的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22~81歲,平均年齡(65.3±6.8)歲,疾病種類:胃癌8例,肺癌6例,食管癌4例,其他2例;文化程度:小學和初中11例,初中以上9例。觀察組的20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23~81歲,平均年齡(65.5±6.7)歲,疾病種類:胃癌7例,肺癌6例,食管癌4例,其他3例;文化程度:小學和初中11例,初中以上9例。兩組惡性腫瘤患者的基本資料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且兩組均為預期存活期在1個月以上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同意,且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 

1.2方法 

對照組以常規的臨床前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包括給予患者提供清潔安靜的治療環境、緩解患者的不適感及積極的心理疏導,另外指導家屬進行相關基礎護理及心理疏導。觀察組則以細節優化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即將各個護理程序進行進一步的細致處理,且對各個細節進行質量方面的提升,首先進行心理疏導方法及內容的制定和實施,制定之前首先根據患者的情況采用情緒心理量表進行評估,發現其中的問題,然后針對每位患者不同的心理情緒問題進行針對性措施的制定,另在評估、制定及實施的過程中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及配合,采取患者接受最佳的方式進行溝通及心理疏導,另外,對于患者的基礎生活護理及其他方面的護理也采用此種方法干預,將每項護理項目均進行細節拆分,對于患者要求及需求最高的方面進行更為細致的處理及質量提升,并在護理實施后征求家屬及患者意見,并對效果進行評估,然后綜合上述因素進行改進,以期達到最好的護理效果。然后將兩組患者護理前與護理后1周及4周的QLQ-C30量表評估結果進行比較。 

1.3評價標準 

患者的生存質量采用QLQ-C30量表進行評估,本量表包括5個功能量表、3個癥狀量表及1個整體生活質量量表,其中功能量表主要對軀體、情緒、認知、社會及角色功能進行評估,癥狀量表則主要對疼痛、疲乏及惡心嘔吐進行評估,以功能量表、整體生活質量量表得分越高及癥狀量表得分越低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的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析分別采用軟件spss15.0,t檢驗和x2檢驗,重復測量的計量資料進行方差分析,且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功能量表評估結果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功能量表5個方面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而護理后1周觀察組功能量表5個方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t=6.242,6.308,6.157,5.464,5.703,護理后4周觀察組評分也均高于對照組,t=6.181,5.875,6.204,6.351,5.946,P均<0.05,詳細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癥狀量表及整體生活量表評估結果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癥狀量表3個方面評分及整體生活量表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而護理后1周觀察組癥狀量表3個方面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整體生活量表評分則高于對照組,t=5.737,6.246,6.007,5.852,護理后4周觀察組癥狀量表評分也均低于對照組,整體生活量表評分也高于對照組,t=5.973,5.884,6.167,6.642,P均<0.05,詳細見表2。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