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式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14:04: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話式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歷史教學中,對話教學的展開形式有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及教師的自我對話等形式。在真正對話的歷史教學中,其需要多種對話形式交錯進行,互相促進,才能充分體現對話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由于對話教學的理念及對話精神在每一種對話形式中的滲透,是與教師、學生、文本、教學環境及教學評價等要素息息相關的。基于此,在歷史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對話教學的功能及作用,應從對話教學的構成要素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教師轉變
教師是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教學觀念的好壞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開展的成敗。在歷史教學中,對于對話教學活動的開展,為了達到師生之間平等交流的境地,其著力點應放在教師身上,應注重教師教學觀的轉變,傳統的教學觀主要以知識為本位,以教師傳遞為主要形式,注重強調學生基礎知識及技能的提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但在片面追求知識存量之中,無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由于對話教學實踐價值是回歸教與學的本質,要求教師摒棄舊的傳統教學觀,在對話教學中,教師需要新的對話教學的教學觀,通過自身的成長經驗與情感體驗,才能與學生進行真實的情感交流,從而獲得學生的信任。
2.環境創設
歷史教學中對話教學環境的創設,是指對話教學開展的場所、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及人際關系等。根據教學對話的特點,應分為軟環境和硬環境。然而,在軟環境創設方面,應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努力構造對話型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在對話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善于追問,如講解《春秋戰國的紛爭》課時,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中,應提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孟子曾經說過‘春秋無義戰’,你同意這個說法嗎?那么如何看待春秋時期的戰爭呢?”通過對學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二是學會傾聽,盡可能明白學生所要表達的意思,對學生所表達的意思而自己又沒有表達出來的加以闡釋,使學生處于一個民主平等、富有對話氣氛的課堂情境中。
3.教學評價
其是促進教師、學生發展及改進教學實踐的重要手段,在評價方法上,應注重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相結合,注重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及學生自我評價的相互結合。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以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從而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
4.學生實踐
在對話教學中,一切活動的開展都是為了促進教師、學生的發展,特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在歷史教學中,即使教師講解了較多的知識,學生反應冷淡,真正的對話也無從談起。因此,在歷史對話教學中,為了提供的對話技能,應從課本預習、傾聽、提問和反思等四個方面予以重視,以保證歷史課堂教學中對話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總結
篇2
為什么教師從與學生一致的觀點和態度入手,進行教育引導工作,就容易產生良好的內化效果?讓我們首先考慮一下人內化外部影響的心理進程及其心理機制。
一、“內化”的心理過程及其機制
人是一個能動的主體。在不斷地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主體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并在頭腦中以觀念的方式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
人的認知結構是一個能動的系統,它是發展變化的,有著自我調節、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斷地理觸新事物、接納新事物、解決新問題、適應新環境。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任何外部(刺激)影響都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種機能而被接受到主體認知結構中來的。同化是指主體認知結構對外部刺激進行過濾或改變而把它接納到認知結構中來,而認知結構在同化外部刺激的過程中,自身結構也發生相應的改變即順應。同化和順應實質上是同一心理過程的兩個方面。
所謂“內化”即同化和順應兩方面的統一。
人的認知結構是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各種觀念構成的,構成人的認知結構的觀念在價值上不是等量齊觀的。觀念等級不同,主體對其的態度不同,認知結構中的觀念在性質上(主體對其肯定或否定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有的觀念之間是一致的,有的則是矛盾的,只不過有的矛盾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在通常情況下,人們的認知結構是相對穩定和平衡的,表現為某些觀念之間的相容性。但在特定情況下,認知結構會出現不平衡,表現為某些觀念之間的矛盾性。比如珍惜情誼和堅持原則都是一種美德,在正常情況下,二者在性質上是一致的,在價值上也是同等的,但在特殊情況下兩者就可能成為一對矛盾。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就會持不同的態度:為情誼而放棄原則或堅持原則而損害情誼。兩種不同的態度反映了“珍惜友誼”和“堅持原則”在不同人不同情況下的認知結構中所處的價值等級。因此,外部刺激內化到主體的認知結構中去便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稱為“簡單內化”。即作用到主體認知結構之上的外部刺激與主體認知結構中處于優勢價值等級的觀念一致或矛盾,主體便接納或排斥這一外部刺激。外部刺激被接納的過程也就是外部刺激被認知結構同化和認知結構本身發生順應的過程,即內化過程。但這種內化過程中,認知結構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因為順應過程僅僅是結構中某一觀念包容的事實的量的變化。而觀念本身(肯定性或否定性)、價值等級都沒有變化。因而簡單內化也就相對容易實現。
另一種情況稱為“復雜內化”。作用到主體認知結構之上的外部刺激與認知結構中處于原優勢價值等級的觀念矛盾,或者與性質或價值等級相同的觀念有的矛盾、有的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主體接納了外部刺激所產生的內化即“復雜內化”。在這一過程中,主體的認知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原來結構中否定性質的觀念在新結構里變為肯定性質,原來是劣勢等級的現在成為優勢等級,否則外部刺激便不能實現內化。在這一過程中,首先是認知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同化外部刺激,進而形成包含新內容的新的相對穩定、平衡的結構。
從以上兩種情況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外部刺激“內化”的前提是主體認知結構中與外部刺激一致的觀念要能取得優勢等級,這也是復雜內化實現的關鍵。而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的觀念等級是穩定而難以改變的,只有在特殊情況下,人們的認知結構才會發生不平衡。這種特殊情況即人的頭腦中的觀念之問的隱性矛盾被揭示出來時,只有引起或揭示人們認知結構內部的矛盾,才可能激起主體對自身觀念結構現狀的反思和否定的主動性,才可能使主體的認知結構在外力的促使下發生變化。因為主體自身的內部矛盾已成為主體改變觀念結構、接納處部影響的動力。
美國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認為:人都有一種力求認知一致的趨勢。當認知不協調時,人就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外部刺激與自身觀念產生的差異越大,主體的心理失衡越強烈,力求一致的愿望也愈強烈,也就愈容易放棄舊觀念,接受新觀念。
二、“內化”原理對德育工作的意義
從對內化過程特別是復雜內化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外部刺激內化的關鍵是刺激的發出者要揭示主體認知結構內部觀念之間的矛盾,并使其中與外部刺激一致的矛盾一方發展成為優勢等級觀念。這一原理的實質正如費期汀格所說,改變人們觀念的方法只是現象,實質上是共其化了人們已有的認同點。這個認同點即主體認知結構中與外部刺激一致的觀念。
這一原理對德育工作者來說,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首先要發現學生身上已有的積極的與我們所要之形成的觀念一致的觀念即認同點,同時對它進行鞏固和強化并利用突發事件或創設某種特殊情境,造成“認同點”與我們所要否定的學生身上的觀念之間的矛盾,通過進一步的強化,使“認同點”成為優勢等級,從而使學生接納我們發出的教育澎響,形成我們所希望形成的觀念。優秀教師的工作方法,正是這一原理的體現。例如某教師針對某同學奢侈浪費的缺點,希望使之建立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觀“念,簡單的教育方法是,指出該生的行為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并向他講明生活奢侈浪費的危害,以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好處。而“內化教育法”是首先要尋找“認同點”,假如該生一向孝敬父母,而家庭經濟并不寬裕,那么教育的步驟是肯定該生孝敬父母是一種優良品質----指出生活奢侈浪費與孝敬父母的矛盾---講明奢侈浪費的危害和艱苦奮斗、節約的好處。
從內化原理出發,我們德育工作者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應該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這樣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感情特點和性格特征是開展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矗我們不僅要了解學生有什么樣的觀點和喜好,而且要了解學生為什么有這樣的觀點和喜好。只有全面細致地了解學生,我們才能在德育工作個尋找最佳的“認同點”作為找們進行教育引導工作的突破口,我們的思想工作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效。教師是德育影響的發出者,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德育影響的態度,從而影響到德育內化的效果。因此,教師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和修養,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就能夠增強自身言行的說服力;教師和學生建立融洽的情感關系,努力縮短心理距離,就可以提高教師言行的影響力。這兩方面的因素都會加劇學生心理失衡的程度和力求平衡的愿望。
2、創設教育情境,激發內部矛盾。學生心理內部矛盾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動力。因而創設教育情境,激發學生認知結構內部矛盾是實現教育影響的重要條件。這種情境可以是某個突發事件,也可以是某個潛在的事實或可能的假設,但必須是和德育影響有關的、具有激發學生內部矛盾的功能。也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激發學生的心理矛盾,使其產生消除矛盾,恢復心理平衡的主動要求。沒有這個環節,學生就沒有接納教育影響的內在愿望,教育工作就難以開展,更談不上教育影響的內化。
篇3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對話理論;巴赫金
一、基于對話理論的主體性閱讀
巴赫金認為對話是一種人類的本質關系,必將伴隨人類社會的存在而存在。對話必然存在于閱讀過程中。就拿小說來說,“小說中的說話人,他的話語總是思想的載體”,“作為主人公的理念不可能與人徹底脫離的”。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講,“文學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只有在讀者的創造性閱讀中才獲得現實的存在和生命”。讀者的創造性閱讀顯然是一種對話的方式。因此,語文教學在涉及到文本閱讀之時也就必然尊崇與文本的對話性。教學中之所以如此注重文本分析,是因為“我們感興趣的是人文思想的特殊性,不管研究者的目的如何,出發點只能是文本”。可以說,語文素養全部承載于文本之上。
讓學生進行對話式閱讀是當下提升其語文素養最根本的途徑。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讓學生親近文本,強調他們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這一階段有且只有學生和文本二者共處一個相對密閉的環境中,避免第三方的干擾。否則無法達到內在的對話,對話就被異化了。
主體性閱讀不僅體現在學生身上,在讓學生接觸文本之前,教師要先對文本有主體性閱讀體驗和相對完整的解讀。因為語文閱讀不同于單純的讀者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建立在處于平等地位的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間彼此的精神敞開而達到心智啟迪、靈魂交融目的的這一基礎上的閱讀教學形態”。筆者將“對話式閱讀教學”概括為兩個層面:一是學生如何與文本對話,二是教師如何幫助學生與文本對話,形成了一個“學生―文本―教師”三者組成的對話系統。教師和學生都是閱讀的主體,學生又是主體中的主體。對話理論下的對話式閱讀教學的討論就要從這幾個對象著手展開。
二、基于主體性閱讀的個性化解讀
因為主體性閱讀的發生,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就不會完全失去自己的立場,更不會陷入到別人的思維模式中去。薩特在他的《什么是文學》中講到:“文學客體確實在讀者的主觀之外沒有別的實體: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期待,這是我的期待,是我把我的期待賦予了他;如果沒有讀者的這種迫切的心情,那么剩下的只是白紙上一堆軟弱無力的符號。”因此,只有通過讀者轉化過的文本才是有價值的,這樣的閱讀過程也才是完整的。
但應當注意,文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當讀者沉浸于藝術中,思想便可在藝術所營造的世界中暢通無阻,從而形成對文本的不同解讀,這就是為什么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話會帶給人一種狂歡的氣質,但狂歡化的思維又很難與高中語文閱讀分析完美結合,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并不能與預設的教學重點完全重合,如果不能重合,又將如何處理?
主體性閱讀經常會出現“跑題”的問題,教師需要好好思考,既不能用自身的“權威”使學生的主體性閱讀被異化,又必須盡量讓學生在文本思想核心中進行靈魂的對話。個性化解讀是件好事,但進入到語文教學中,最應該做的就是處理好學生、文本和教師三者的關系,在保證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之上,發揮教師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與文本對話。
三、基于個性化解讀的對話式閱讀教學
雖然學生個性化解讀與預設教學重點不可避免會發生矛盾,但若追求語文素養的實質提升,主體性閱讀和個性化解讀都必須堅持。其實,從2003年提出“對話閱讀”到現在的十年間,大部分教師都已經注意到了從“獨白”向“對話”的轉變,只是經常出現“對話的‘問答化’‘匯報化’‘舞臺化’以及教師的‘失語化’”等一系列問題,這都是由于缺乏具體方法的指導。在此,筆者認為學生在對話閱讀中的方式應該是“半自由”的,并將這一過程概括為以下幾步:
首先,教師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就要先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因為一般情況下,教師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情感體驗會比學生更成熟一些,即便是在平等的交流中,教師也需要作為“平等對話中的首席”出現。接著,教師要設置一定的情境,設置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前經驗”,在充分的學情分析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對話式閱讀做出引導。第三,在學生初次接觸文本時,珍惜他們的第一體驗,“生成自我理解的創造性對話”,不要過分灌輸教師的理念。最后是對話理論在教學中的延伸。從“人與文本”的對話拓展到“人與人”的對話。教師要提有意義的問題,留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和討論,并合理處理學生的回答。對話式閱讀教學的目的本來就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學參與者都能夠達成共識,對出入于教學設計但合情合理的解讀應予以尊重,單靠任何一方的解讀都無法觸及到文本和作者的靈魂深處。
參考文獻:
[1](蘇)巴赫金.小說理論[M].白春仁,曉河,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19.
[2]凌建侯.巴赫金哲學思想與文本分析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5.
[3]朱立元.接受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7.
[4](蘇)巴赫金.文本對話與人文[M].白春仁,曉河,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01.
[5]葉愛梳:高中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策略[J].新課程研究,2009,(08).
[6](法)薩特.薩特文論選[M].施康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1:120.
[7]嵇云霞.高中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篇4
1.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對話在課堂上開展生生互動對話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學生之間相互沒有代溝的隔閡,溝通起來更加有利。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通有無、借鑒彼此,能夠促進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生生互動對話也是互動對話教學模式下最主要的對話形式之一,在共同探究活動中形成的互教互學、互幫互助關系有利于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溝通能力、鍛煉演講與口才等技能。以地理教學中的水循環為例開展辯論賽,以水資源是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為題,正方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反方則否認該觀點。正方不斷用水資源的循環性、水資源的保護來支持自己的論點,而反方則用水資源供應緊張、水資源分布不平衡、水資源的污染等來支持自己的論點,互不相讓,針鋒相對。通過這樣的辯論,促進了學生的成長,積累了知識。另外,討論和問答也是生生互動對話的重要表現形式。
2.與文本的互動對話教學文本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合作完成的,主要有教材以及其他現成文本(如課改指導綱要、學科視聽資料、學科課程標準等)、教學設計文本(如教案等)、在授課過程中創造的文本、教學告一段落后產生的文本(如作業、教學記錄等)。學生實現與文本之間的互動對話,主要是指學生憑借自己現有經驗、知識和情感去對文本進行體驗和建構的過程。也就是說,文本已經變成了另一個“自己”,是與學生自身平等的個體。通過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對話,學生能夠不斷對知識進行“溫故而知新”,對一些重點難點問題不斷加深理解。
二、互動對話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經驗教訓
1.互動對話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互動對話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導致了無效課堂等問題。目前,互動對話教學模式的應用主要面臨的問題有:首先,為了對話而對話,沒有實現精神上的溝通,從而使互動對話課堂流于形式化。比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讓同學看著西氣東輸的路線圖詢問西氣東輸的起點和終點。其次,學生參與課堂對話缺少自主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容易形成完全凌駕于學生之上的問答式教學,曲解了對話教學模式的真正內涵,而學生也只有回答“是”、“對”等這樣的簡單贊同詞語。第三,師生對話毫無目的性,將富含知識性的地理問題變成了毫無目的的閑談。比如昆明發展花卉業的原因,有些學生就會聯想到清明節、情人節等節日送花習俗等,完全偏離了地理的學科范疇。
2.互動對話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經驗互動對話教學模式是一項適合新課程改革標準、能夠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為此,教師應該積極探索互動對話教學理論的探索和研究,使自己不斷明確互動對話教學的內涵,通過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促進師生實現共同發展,做人性化教學,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得到尊重和實現。另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被激活。同時要開展小組對話交流,并制定明確的小組對話原則,教師應該對小組交流積極做出正確引導。
三、結語
篇5
一、真誠傾聽
教師要學會“屈尊”“傾聽”學生的“心聲”。在平時的很多課上,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追求課堂教學的完整性,過分注重趕進度,忽略了對學生回答的仔細傾聽,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教師的這種不真誠的態度產生不良情緒。曾聽過贛州三中楊敏老師執教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課,她對學生的回答真誠傾聽的姿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課堂上經常對學生說“沒關系,你繼續說“”你還有話要說嗎“”大家都在聽著呢,接著說吧”之類的話。因為她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學生時時處處都處在對的引導或提問的響應狀態,為課堂教學營造了和諧的對話氛圍,學生的課堂學習十分高效。葉瀾教授也指出“:教師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語,善于捕捉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思維火花。”一名教師,如果能真誠地傾聽學生的回答,那么他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師生之間的對話才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善于傾聽學生的發言,才能正確判斷學生在想什么,為什么會這么想;才能正確把握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進而對癥下藥,揚長避短;才能在學生回答不正確、語言表達不清楚時及時指出,給予正確的分析和指導。因此,我們要時刻謹記傾聽的重要性,真誠地傾聽學生的心聲。
二、適時引領
作為教師,傾聽固然是尊重學生、進行有效師生對話的前提,但有效對話的關鍵在于:在傾聽的過程中,如果學生的想法存在錯誤或荒謬,教師要從中找到突破口,以詢問、征求意見的口氣,引導他們說出正確的觀點。課堂教學的實踐告訴我門:課堂上所可能發生的,并不是教師在課前的備課中所能預見的,教師不能只按照教案、標準答案去“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整齊劃一。課堂教學過程是動態發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教師通過運用靈活的教學策略進一步推進生成教學,不斷地促使它煥發出無窮的生命活力。教師在圍繞某一話題進行對話教學時,首先要學會擺脫一切桎梏,在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產生瞬間的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這時,教師就要及時捕捉有價值的生成性的話題,要善于因勢利導,抓住疑點、重點、閃光點,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互動,碰撞出思維、情感、智慧,從中生成能力、方法、習慣。適時的引領最能體現教師的專業素養、語言智慧、個人魅力。聽過我校一位老師的一堂《記敘文中的環境描寫》的作文指導課,在課堂上,每次遇到學生的回答有問題或表達不當時,該老師總能適時予以引領,妙語連珠地化解學生心中的疑難。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名好的教師,并不見得能明察秋毫預見到他的課將如何發展,但是他能夠根據課堂本身所提示的學生思維的邏輯和規律性來選擇那唯一必要的途徑而走下去。”在進行對話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如果能夠做到以上所談到的三點,在教學過程中就不難出現師生間心連心的心潮相逐、情生情的激情奔涌,也就不難呈現精彩有效的師生對話。
作者:楊盛建 單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學
篇6
【關鍵詞】 語文對話 教學目標 特點原則 策略模式 評價
對話理論如何與中國國情相溝通、如何應用對話理論來指導教學,將對話理論與中學語文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中學語文對話教學是我們亟待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過去,語文課堂教學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了一些與素質教育相悖的問題。那么到底何謂語文對話教學?如何進行語文對話教學呢?本文嘗試根據對話教學的原理,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闡述了語文對話教學的內涵、特點、原則、實施策略、中學語文對話教學的目標、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旨在改變語文教學"少、慢、差、廢"的現狀,探索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中學語文教學的新路子。
1.語文對話教學的概念界定
語文教學中的對話就是廣義的對話,既指師生雙方狹隘的言語交談,也指通過人對文本、他者的理解、感悟和批判、表達而展開的精神活動,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心扉和彼此接納,不斷地體認、吸納、批判、反思、重構和創造的過程,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承載著厚重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本文所說的對話教學是以對話為原則的教學,是從知識的傳授走向知識建構的教學,是追求生成性和創造性、個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學,它以師生心理世界的開放為特征,以互動為方式,通過語言交融、心靈交流,師生雙方均從對話中獲得道德和理性的升華,對話的終極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存在價值,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結合我們母語的特點和漢語學習的自身規律,我們認為語文對話教學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思和社會實踐中,堅持生活化、審美化、開放性、全息性、實踐性、創造性、最優化的教學原則,把握和諧、主體、民主、生成、發展、多維、體驗、感悟等特征,以誦讀、揣摩、感悟、體驗、品味、質疑、探究、傾聽、想象等為主要方式,在復雜豐富而又生動活潑的對話場和交融互動的立體網絡形式中,通過與文本、他者(同學、老師、作者、編者、生活、自然、社會、人生、網絡)、自我的心靈等多元對話,達到視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從而人人有自己的獨特發現,形成自己的獨特思想和言語表達方式,發展自己獨特的個性,學會審美創造,完善人格,凈化心靈,構建精神家園,實現詩意的棲居,進而發展自我,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的教學。
2.語文對話教學的特點
2.1 和諧性
和諧是對話教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諧的課堂是一個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課堂,要做到師生關系平等美、學習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學過程流暢美、教學內容豐富有效美。對話教學中,教師、學生、教材、座位、環境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質、能和效用,相互之間可以取長補短,條件適宜,就能各自將潛能釋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形成各種組合和互補優勢,從而提高系統的活力和效用。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和諧世界的基本要素,語文對話教學追求詩意的棲居,首先要營造詩意棲居的環境,這就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友好親善,相互接納,相互幫助。對話的對象要以誠相待,每一位對話者要有博愛之心。師愛蕩漾,民主人道,公平正義,保證每一位對話成員的對話權利,維護對話權益,形成合理、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形成講誠信、講道德、講秩序的對話行為規范。
2.2 民主性
既然學習是一種對話,對話的多主體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沒有民主、平等,就沒有對話,民主、平等是對話教學的第一法則。民主、平等、真誠、信任和共同建設的對話氛圍是實現師生雙方共同對話的前提條件,是教學民主的真誠呼喚。實現有效對話教學的策略之一是營造寬松民主平等的、充滿愛心的課堂氛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人格平等、
2.3 主體性
如前所說,對話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交談,更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精神和彼此接納,對話建立在最基本的師生平等和教學民主的關系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之間,不能是教訓和被教訓,灌輸和被灌輸,征服和被征服的關系,而應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滿愛心的雙向交流的關系。
2.4 生成性
對話是“擁有教學理論素養的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文化”,對話教學是合作的藝術,互動合作是對話的基本手段,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實現著多種視界的對話、溝通、匯聚、融合,不斷產生新的視界,讓真理的探求不斷增加新的可能性,對話本身具有一種自我生長的內在機制,他指向更深邃、更新穎、更富有啟發性的對話。建立在對話基礎上,教學會超越傳遞信息的功能,具有生成性。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對話超越了單純意義的傳遞,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
2.5 創新性
篇7
關鍵詞 大學英語 跨文化教學 存在問題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56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English Cross-cultural Teaching
MA Zhifang
(College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 Chongqing 401520)
Abstract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should further reform the current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active implementation, which allow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nglish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rather than "Chinese-style English" so that students master standard English language, the standard for the future, flexible u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re very helpful. In this regard, the paper on the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n explo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optimize cross-cultural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cross-cultural teaching; problems; solutions
0 引言
在英語已經作為國際語言的當下,我國作為一個加入國際貿易組織的國家,掌握英語這門語言顯得至關重要,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基于此點,我國各高校規范、合理、有效地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是非常必要的。而實現這一目的,要求英語教學中注重跨文化教學的運用,這可以使大學生了解英語這門語言,并標準地掌握英語語言。對此,本文筆者將就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為中心展開分析和探討,希望對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水平有幫助。
1 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在我國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的當下,大學英語教學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這可以培養大學生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提高,為使大學生在以后工作、生活、學習中靈活運用英語做鋪墊。實現大學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開展英語跨文化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將語言與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學生理解語言的同時懂得文化,對英語這門語言有深刻的認識,為以后靈活運用英語語言奠定基礎;將中訪文化與西方文化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從文化的角度去欣賞和學習這門語言,這對于更加準確地掌握英語語言有很大幫助。所以,當前越來越重視英語教學的情況下,堅持科學、合理、規范地開展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至關重要。
2現階段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現狀分析
2.1 教學觀念更新不徹底
盡管我國教育事業深化改革,素質教育的積極落實逐步改變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促使教師科學、合理開展教學活動。但一些英語教師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跨文化教學認識不足,這使得教師在對學生予以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依舊將教學的重點落到語言知識上,忽視英語文化的傳播,這使得英語文化未能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更加合理地教授學生英語知識,為促使學生掌握標準的英語知識創造條件。可以說,觀念更新不徹底是影響教師不能積極、合理開展英語跨文化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教學目標不明確
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有效落實,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作支撐,如此才能夠有目標地、有計劃地開展英語跨文化教學,盡可能發揮文化教學的作用,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水平。但事實上我國諸多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并沒有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相應的教學模式的選擇容易出現不適用的情況,這必然會導致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教學目標進行有序的、合理的教學,相應的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效果不佳。
2.3 英語教材選用不得當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教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師制定教學計劃的重要依據。所以,大學英語教材是否真的適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英語水平。但目前我國大多高校所應用的英語教材均為科學性和說明性較強的英語教材,這使得學生在大學接觸最多的是英語語法講解、詞匯學習等,而大學英語文化涉獵較少,這使得大學生按照中國式思維來學習英語,使得大學生所掌握的英語不夠標準,應用不靈活。
2.4 英語跨文化教學與實踐聯系不緊密
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同樣需要與實踐相聯系,如此才能夠真正意義上提高跨文化教學的有效性,使英語更容易理解,并增加英語教學的積極性和層次性,積極引導學生投入到英語教學中,提高自身英語水平。但事實則不然。大學英語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因對中西方文化差異并沒有高度重視和了解,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從理論知識的角度出發,進行課堂教學或實踐教學。那么,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英語跨文化教學與英語實踐教學聯系不緊密,相應的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趣味性、層次性不佳,不利于增強學生能動性,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英語教學活動,提高自身英語水平。
3優化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有效對策
面對當前我國教育領域中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效果不佳的情況,應當予以高度重視,采用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予以處理,提高英語跨文化教學水平,科學、合理地教授大學生英語知識、英語文化、英語技能,為使學生靈活地、標準地運用英語語言做鋪墊。
3.1 注重文化差異,明確教學目標
英語跨文化教學的意義在于使學生形成美式思想來學習英語,這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標準的英語語言,還可以運用應語言靈活地與人溝通和交流。實現此目的,需要注重文化差異,明確教學目標,以此來循序漸進地開展英語跨文化教學,逐漸增強學生跨文化學習意識,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英語跨文化教學中,促使學生的應用學習綜合能力得以提高。所以說,明確合適的教學目標是非常必要的。
3.2 結合中西方文化,更新英語教材結構
在當前大學英語教材中,中西文化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下,實施英語跨文化教學,并不能夠充分地將跨文化教學的作用發揮出來。為了提高英語跨文化教學的有效性,結合中西方文化,更新英語教材結構是非常必要的。如此可以增加英語教材中西方文化比例,有利于英語跨文化教學中,參照教材,科學、合理地展開教學工作,發揮跨文化教學作用,為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創造條件。在此,筆者需要說明的是,英語教材的更新需要根據大學生英語學習情況,我國英語教學目的,適當地、合理地、有目的地更新英語教材,使西方文化合理地融入到英語教材中,為更好地教授大學生英語知識做鋪墊。
3.3 加強文化測試,正確評估教學效果
以往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的英語測試都以英語語法、英語詞匯、英語閱讀理解等方面內容為主,進而掌握學生英語學習真正情況,為促進學生英語水平不斷提高創造條件。但在強化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之際,加強西方文化測試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了解大學生西方文化掌握情況,正確評估教學效果,以此來適當地調整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推動大學英語教學不斷優化,為高質高效地教授學生英語知識創造條件。
3.4 建立實踐平臺,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培養大學生的跨文化學習意識的同時,注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意義的,這不僅可以促進大學生英語水平提高,還能夠增強大學生實踐能力,為推動大學生良好發展創造條件。那么如何構建實踐平臺,開展英語跨文化教學實踐活動?首先,應當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學習環境、學習情況等方面予以了解。其次,依據以上了解的情況,科學、合理地利用教學資源來搭建合適的、應用性強的實踐平臺。如此教師可以根據英語跨文化教學實際情況,開展英語跨文化實踐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平臺上進行文化交流、知識技巧溝通,這可以促使學生學習水平提高,實踐能力增強。
4 結束語
英語跨文化教學作為提高英語教學水平的有效方法,應當科學、合理、規范地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中,但目前因教學觀念更新不徹底、教學目標不明確、英語教材選用不得當、英語跨文化教學與實踐聯系不緊密等問題的存在,致使英語教學效果不佳。對此,筆者建議采用行之有效的對策來彌補英語跨文化教學的不足,則可以在真正意義上提高英語跨文化教學水平,為使學生準確地掌握英語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李丹.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4).
[2] 王宇.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11).
[3] 羅明燕,邸愛英,陳韻.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一項對外籍教師與中國學生的調查[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4).
[4]原淑芳,宗立新.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
[5] 陳正,錢春春.德國“跨文化教育”的發展及其對中國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啟示[A].教育理念創新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2010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10.
[6] 田雨.淺析在外語專業學生中開展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J].職業技術,2008(3).
篇8
高中英語教材的內容涵蓋了西方社會的歷史、地理、文化、民俗、風情等知識。我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深深感到如果沒有把一些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向學生做一定的介紹,是很難講解清楚教材的內容的,學生也很難準確把握有關內容的思想內涵。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學生才能更快、更準確地把握英語的語言本質和思想內涵,也才能更準確地學習和運用英語,從而大大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下面我就從四個方面談談在外語教學中介紹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的體會。
一、了解英語背景知識,有助于英語閱讀和聽力。
閱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英語文章的體裁各式各樣,包含豐富的知識,包括一定的背景知識。對于有些文章,雖然在閱讀過程中沒碰到一個生詞,沒有語法障礙,但是若沒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你就不知道在講些什么。如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則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國家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在做聽力時,如果了解一些相關的背景知識,就可以做好聽前預測,提高正確率。
二、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生活習慣,能提高交際能力。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和學生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方面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因而造成溝通困難。所以我們在外語教學中不能只教語言不教文化,否則學生學好了英語也無法有效地與外國人溝通。
各國有各國的生活習慣,中西方的生活習慣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諸如:西方人尊重別人的隱私,一般不打聽對方的私事、年齡、收入、住房、婚姻狀況。打招呼時,不明知故問(如:您在看書?),也不問別人是否吃過飯了(除非你想請對方吃飯);對別人的稱頌要表示感謝,等等。還有中西文化在請客、吃飯方面的差異。中國人請客、吃飯,總喜歡向客人敬酒敬菜,生怕客人沒有吃飽喝足。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請客、吃飯不一樣,男主人或女主人通常只敬一次,你要是想吃想喝,就接菜接酒,不要假裝斯文,不要指望主人會敬第二次,否則就會挨餓受渴。在餐桌上進行對話、交際要對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習慣有所了解,否則你可能會餓肚子吃不飽,或是把整個場面弄得很尷尬。
三、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文化意識,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被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同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警察的命令“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假如這位留學生懂得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
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以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四、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有助于掌握英語語法,提高英語表達的準確性。
篇9
關鍵詞:教師教育信念 學校文化環境 學校教育理念 教師主體性
教師教育信念是以教師個人工作生活經歷、自身知識儲備量、學校文化氛圍、社會歷史文化環境為共同基礎而形成并發展的。 “其實質反映了特定教師對教育問題的價值取向與價值選擇,不但可以指引著教師做出某些教育行為,而且是教師評判他人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評價標準。”[1]教育信念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是教師個人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教師教育信念在現實教育情境中存在著發揮實際效用的可能性,所以,教師教育信念的實效發揮是教師主體性的重要體現,影響著教師所從事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成效,進而影響著教師的職業認同感、職業幸福感。
教師教育信念在現實教育情境中的作用發揮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綜合來看,主要分為內部和外部兩種因素。內部因素為教師自身的因素,教師個人教育信念能否在教育實踐中發揮作用,依賴于教師的個人素養和主觀意志。外部因素則主要為教師身處的學校文化環境以及更大的社會歷史文化環境,是教師教育信念得以發揮作用的外部支持。如果說內部因素是基礎,那么外部因素則是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對教師教育信念的實效發揮產生重大影響。本文在此著重分析作為外部因素之一的學校文化環境對教師教育信念在教育情境中發揮實效的影響,從而試圖展現學校文化環境在教師主體性發揮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論述之前,需要明確一個提前,即教師教育信念雖然具有穩定性,但此穩定性是相對的。教育信念本身是一個動態體系,在個人與環境的不斷交互作用下,會緩慢地發生建構與解構。由此,在教育情景中起行為指導作用的教師教育信念并非一成不變。外部環境不斷與教師的內心發生碰撞,在影響教師教育信念的作用發揮的同時,又促使著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信念,或是更加堅定信心,或是試圖改變,或是選擇放棄。
影響教師教育信念實效發揮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師身處的學校文化環境及廣闊的社會歷史文化環境兩個方面。社會歷史文化環境以其自身的社會意識形態對生活于其中的教師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教師作為社會個體理應自然接受的。此外,社會通過將其具有的價值觀滲透到學校環境中,從而對教師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具有特殊性,是教師身為教育工作者所必須接受的。此時,學校文化環境可以被認為是社會歷史文化環境的縮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價值觀念。
但是,學校的作用不止于此。從其自身性質來看,學校是由身負特殊使命的群體組成的特殊社會組織,其中的群體有能力自發形成一種文化氛圍。此種文化氛圍在具有社會共性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反映出存在于特殊社會組織中的群體異于其他群體的一些特征。此種特殊的文化即學校文化。具有教師身份的個體存在于更為真實、具體的學校文化情境之中,其自身經歷、感悟、情緒情感都與學校息息相關。由此,相較于社會歷史文化環境,學校文化環境對教師個人教育信念的作用發揮起到更為直接、更為具體的作用。
“學校文化表征一個學校群體成員的價值取向、信仰、態度和行為。”[2]由此可知,學校文化環境是包含學校群體成員的整體價值取向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個體與群體之間不斷發生交互作用。學校教育理念是群體成員的整體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代表著學校文化,具有整體性、主流性的特征,在學校教育工作中起主導性的指導作用。學校文化環境對教師教育信念的實際效用發揮所產生的影響可以集中表現為學校教育理念與教師教育信念之間存在的張力。在一定程度上,教師教育信念的形成、發展及作用發揮都會受到學校教育理念的影響。但是,教師作為獨立個體,有其獨特的人生經歷、思想意識、情感、價值觀,在與其他個體存在共性的同時,亦具有特殊性。由此,教師教育信念具有獨特性,并非完全順應于學校教育理念。
雖然學校教育理念與教師教育信念之間不斷發生交互作用,其聯系密不可分,但是它們仍然可以被看做是兩個自成系統的獨立價值觀體系。這并不是要將兩者的聯系分裂,而是從教師教育信念的特殊性這一角度出發來看待問題。
從發揮實際效用的能力來看,通常作為獨立個體的教師,其教育信念發揮實際效用的能力弱于學校教育理念。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由學校教育理念的整體性所決定的,學校教育理念的影響范圍可輕易涉及整個學校,對學校的組織建設、長遠規劃、策略實施、教學計劃等都有決定性影響,對教師的主體性發揮也有重大影響;另一方面,教師教育信念的影響范圍主要在其個人具體的工作情境中,其整體影響力遠遠弱于學校教育理念。
作為獨立價值觀體系的學校教育理念和教師教育信念,它們之間會存在相融和相異兩種情況。當教師教育信念與學校教育理念相合時,或者說,學校教育理念的實施能夠給教師教育信念的作用發揮提供或留有空間時,教師的主體性便可發揮,教師可以用自己的教育信念指導教育行為,從而利于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進行及教師個人的整體發展。當兩者相悖時,因為學校教育理念在實踐過程中的力量強度強于教師教育信念,所以,教師教育信念的作用發揮會受到遏制,進而遏制教師主體性的發揮。
從學校教育理念的實施與教師教育信念的實效發揮之間的關系可知,學校文化環境深刻影響著教師主體性的發揮。良好、寬松、平等的文化氛圍利于教師不斷修正、發展自己教育信念,并使其發揮最大的正能量,能更好地指導教師的教育行為,并反過來促進學校文化環境的進一步優化。僵化、嚴苛、等級性的文化氛圍只會使教師屈從于權威力量,從而選擇放棄或隱藏自己的教育信念隨波逐流,喪失教師的主體性。由此,構建和諧健康的學校文化氛圍尤為重要,其中心任務即為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給予教師更多的表達自我心聲的權利和機會;形成自發性的組織幫助教師反思教育實踐;為教師實踐其教育信念擴展平臺,建立平等性質的組織機構,給教師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易凌云,龐麗娟.教師教育觀念:內涵、結構與特征的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04(5).
[2]謝翌.關于學校文化的幾個基本問題[J].外國教育研究,2005(4).
[3]俞國良,辛自強.教師信念及其對教師培養的作用[J].教育研究,2000(5).
[4]趙昌木.論教師信念[J].當代教育科學研,2004(9).
[5]劉良華.學校文化的核心精神[J].全球教育展望,2005(5).
[6]李紅霞.學校文化與價值意識建構[J].東北師范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作者簡介:
篇10
摘要:本文通過對比詞匯在涵義、稱呼、日常生活、性別、社交禮節、感彩等方面反映出的中、英兩種語言文化背景差異,來探討英語詞匯教學如何融入文化知識,以導入文化的適度性,從而提高詞匯教學的效率,達到詞匯教學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英語詞匯教學文化差異
一、引言
詞是語句的基本單位,日常的語言交流都是由一個個詞構成的。掌握語言不僅僅是把一個個的詞、詞組、短句學好用好,更主要的是在實際的應用中把具體的文化背景知識聯系起來,把中西方文化吃透才能在現實中運用自如,不至于出現不必要的錯誤。
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在理解目的語(targetlanguage)時,遇到的障礙并非語言知識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差異導致的。由此可見,在詞匯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化因素的對比顯的尤為重要。
二、語言與文化
學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詞匯教學也要毫無例外的為這一目的服務。人類的交際不單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跨文化現象。在教學中,要對兩種交際文化進行對比,我們首先從文化談起。文化(culture)一詞是一個含義極其廣泛的詞語。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狹義“文化”早期的經典界說。而廣義講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三、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是先教單詞、短語,再講授課文和做練習。對于單詞的講解僅僅局限于音、形、義,對于課文的講授則過分強調語法。另外,對學生所掌握詞匯的考核也僅僅要求學生會讀、會寫以及會運用單詞簡單造句,覺得文化知識對學習語言和對提高考試成績無多大關系,因此往往一帶而過。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絕大部分學生完成中學的英語學習,腦袋中僅僅裝滿了單詞和短語而無法表達出來。在現在的英語教學中,由于以上種種原因,雖然平時注意聽、說訓練,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詞匯進行簡單交流,但由于對語言差異問題缺乏了解,以至于詞匯使用不當。
四、中英文化比較及英語詞匯教學
1.字面意義和涵義
字面意義就是基本的或明顯的意義。詞的涵義是詞的隱含或附加意義。所以對于學外語的學生來說,不僅要掌握詞的字面意義,而且要知道詞的涵義。不了解詞匯涵義,會在語言上犯錯誤,有時誤把好言當惡語,引起談話者的一方或雙方不快;有時誤把嘲諷當稱贊,被人譏笑。
如“peasant”一詞,是“農民”之義,但外國人眼里不是“農民”之意。英語中的“peasant”與漢語中的“農民”所體現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義,英語中的“peasant”是貶義。《新編緯氏大學詞典》:“一般指未受過教育的、社會地們低下的人”。在漢語中,“農民”指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人,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絲毫無貶義。
2.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判別
中國人在吃飯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語“吃了嗎?”而美國人則用“Hello”或“Hi”。如果不理解其涵義,美國人會認為,這種打招呼是說:“沒有吃的話,我正要請你到我家去呢”。再比如,漢語中的“上哪去啊?”這樣打招呼的話直譯成英語就是“Whereareyougoing?”用這來打招呼,大部分講英語的人聽了會不高興,它們反應很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著嗎?)”。
3.稱呼語中的政治地位差異
無論在英國或是在中國,人們的政治地位及身份是有所差別的。不同地們、身份的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碰到一起。這就產生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問題。中英稱號不同,例如:
姓+頭銜/職務Rank/Post+name
例許市長\\梁博士MayorXu\\Dr.Liang
4.其它社交禮節上的不同
以please“請”為例。但是在某些場所卻不宜用英語please。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不說please,一般說:Afteryou。但是初學英語的人常用Yougofirst,這是不對的。在餐桌上請人吃飯、喝酒、或者請人抽煙時,一般用Helpyourself(tosth.),也不用please。
5.英漢語言中的性別差異
英、漢兩種語言中,在區分禽獸的性別時,用詞也有區別。在漢語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雄”)二字來區分性別;比如“雄雞”、“雌雞”等等;在英語中則往往各有單獨的稱呼,小動物也另有名稱。具體請看下面:
總稱雄性名稱雌性名稱小動物名稱
chicken雞cockroosterhenchich
duck鴨drakeduckduckling
horse馬stallionmarefoal
當然,并非所有禽獸都要用自然現象名稱來區分雌雄。要用male和female或she再加上原名。比如:femalepanda母熊貓,she-wolf母狼等。
6.不同語言文化中詡的感彩差異
以“顏色”為例,不同顏色在不同語言中表達的方式并不一樣。在中國代表一種意義,在西方又表示一種涵義,甚至對“顏色”的涵義理解恰恰相反。請看下面:
字面意義涵義
green綠green-eyed嫉妒
white白Awhitelie不懷惡意的謊言
black黑inablack經營一項企業盈利
五、結束語
詞是語句的基本結構單位,是進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詞匯教學不能為教詞匯而教詞匯,文化差異是詞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通過對中英文化差異進行比較,使學生在學習詞匯的過程中真正集領會到詞的涵義,并能正確運用所學到的詞匯進行交際,才能真正達到詞匯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99.
[2]胥懋云.二十一世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