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10:54: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晉商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這樣一則晉商小故事:太谷曹家計劃在東北開辦錢莊,曹財東招聘了一位掌柜并給他經費七萬兩白銀,結果一年后,掌柜空手而歸,曹東家非但沒有責怪掌柜,還鼓勵掌柜再次闖關東,結果掌柜又一次失敗。曹財東客觀分析失敗的原因,認為造成虧損的責任不在掌柜,于是他再拿出七萬兩白銀鼓勵掌柜三闖關東。這一次,掌柜抓住機遇,從開辦酒坊做起,不久就開辦了錢莊,不僅完成了財東重托,而且為曹家在東北開辟了新的市場。在晉商的經營過程中,掌柜與財東的關系是建立在“信”和“義”的基礎之上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東家和掌柜之間建立牢不可破的信任關系,對于晉商的發展尤為重要。2.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山西商人的誠信觀還表現在他們盡職盡責,不畏艱辛,努力完成自己職責內的事情。由于財東的無條件信任和優厚的待遇,才使得掌柜、雇員有動力不畏艱苦,走南闖北去經商。山西榆次人秦必忠,早年經商,膽識驚人。嘉慶時期茶行興盛,要到南方去販運,途中水路險要,有一次南下,正遇上水災,洪水淹沒了十多個縣城,他們被困在船上兩個多月,后來繞到廣東,回來后沒有人不驚嘆于此。雖然歷經此難,可秦必忠照舊南下經商,絲毫沒有退縮之意。這充分反映了山西商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忠信精神。(三)公開公平的商業活動1.發揮行會的作用。行會是在外地的山西商人自發組織起來的商業群體,在晉商經營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行會的建立可以幫助晉商聯系情誼。設立在全國各地的行會,使在外的山西商人倍感親切,也更加團結。每個遇到困難的山西商人,都會得到山西同鄉的無償幫助。其次,行會發揮管理規范的作用。行會通過制度來約束晉商的行為,如有人違背了公共道德規范,將會受到譴責,同時也無法在行會中立足。最后,行會還起到對外抗爭、維護自身利益的作用。1840年以后,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利用其強大的勢力對國內商人進行敲詐勒索,行會團結起來抵御外國侵略,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因此,行會的建立和發展使當時的商業活動更加公平公正。2.將誠信貫穿于商業活動始終。晉商將誠信貫穿于商業活動的每個環節,首先,掌柜與學徒、掌柜與雇員、財東與掌柜上下級之間都是以信任為紐帶,在合作經營過程中給予對方無限的信任以保證商業活動的良好運行。晉商在長期的經商活動中已經深刻認識到,只有信任才能夠匯通天下。誠信是晉商管理機制的基礎,也是票號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其次,晉商與客戶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的牢固的合作關系。俗話說,“誠招天下客”,只有誠信才能引來回頭客。晉商在走南闖北的過程中,早已為自己“打造”了“誠信經營”的金字招牌,同時也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譽。
二、晉商誠信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關聯性
(一)晉商誠信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
“誠信待人,重義輕利”是晉商經營的基本準則,晉商在經營過程中把誠信的觀念貫徹其商業活動的每個環節,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立足于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指出:“深入挖掘和闡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4〕誠信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包括晉商誠信文化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晉商活動沒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沒有明確規定對失信行為如何處罰,僅靠道德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這就對晉商的發展造成很大的阻礙。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口頭承諾已經無法保障經濟的有序發展,誠信體系有了一定的法律和制度保護。在對晉商誠信文化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構建的現代企業信用體系,不僅僅只是依靠道德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法律也起到很大作用。
(二)晉商誠信文化對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
晉商誠信文化的宣揚與推進有利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利于營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氛圍,有利于培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新人。1.從宏觀層面來看,誠信建設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從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首先,晉商誠信文化的宣揚有利于推進經濟的深化改革。強調,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5〕。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尤其是經濟的深化改革需要誠信來支撐。當今市場經濟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出現了誠信缺失的現象,才導致市場混亂及商業行為的不公平。而晉商在其商業活動的始終都遵循誠信原則,保證經濟的正常運行。當今時代,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誠信建設能夠有效地保障經濟良性、有序、健康發展。其次,誠信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牽引力。指出“: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6〕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基本道德規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誠信可以保證民主的充分發揮,保證社會的公平正義及社會秩序的安定,從而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社會的凝聚力。總的來說,誠信是使社會和諧最重要的基礎條件。最后,晉商誠信文化的推進有助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誠信文化不僅給社會帶來物質價值,而且也帶來極高的精神價值。誠信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傳統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晉商誠信文化中的“利以相通,重利輕義”“,利以義取,信譽至上”等都是中國誠信文化的具體體現。在一個國家的文化體系中,社會價值觀念是文化體系的核心,道德觀念則是價值觀念的基礎,而誠信觀念又是道德觀念的基礎。所以說,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內核,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前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道德支撐。2.從微觀層面看,晉商誠信文化對企業和個人的發展都至關重要。誠信是企業的立根之基,是個人的立身之本。首先,誠信經營是企業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是企業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企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主體,誠信是其無形資產,企業只有誠實經營,遵守公平競爭原則,在商業活動的每個環節都樹立誠信意識,才能為企業爭取好的信譽。晉商在經營過程中,嚴于律己,嚴格遵守誠信原則,絕不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欺騙消費者,從而贏得了良好的聲譽,更引來了無數的回頭客。所以說,企業要堅持誠信原則,才能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次,誠信對個人的發展來說,是立身之本,是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誠信是個人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孔子曰,“信則人任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自我實現的重要保證,也是個人發展的內在要求。另外,誠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在現代社會,誠信是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行為規范與準則,一個人缺乏誠信,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總之,晉商誠信文化的宣揚,有利于加速個人和企業誠信觀的形成,從而推動社會誠信文化的建設;有利于在全社會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三、晉商誠信文化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啟示
(一)個人層面:發揮個人的積極作用
1.構建正確的個人誠信觀。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人們對個人利益的追逐也得到了肯定,這就激發了人們內心的物質欲望,而這些欲望的驅使,使得一些人變得利欲熏心、唯利是圖,甚至在面對物質利益時,禁不住誘惑,違背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作出危害社會的行為。現今某些企業主為了獲得自身利益,弄虛作假,欺詐消費者,有的甚至不顧消費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的層出不窮。晉商在商業活動中,堅持用誠信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但是,在當今社會,一些人卻還沒認識到誠信的作用,認為誠信“不值錢”,不能給自己帶來利益。他們沒有認識到誠信是無價的,只有樹立正確的個人誠信觀,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上立足。2.嚴于律己,堅守誠信。在當今社會,我們常會聽見這樣的話:“他能那樣做,我為什么不能那樣做?”這說明,人們對自己的行為沒有界限的劃定,認為別人能做的,自己也可以做。而晉商一直堅持恪守誠信、嚴于律己,即使在復雜的環境下也沒有降低對自己的要求。目前,一些人熱衷于跟風,人云亦云,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喪失自己的良心,例如:鋪天蓋地的短信詐騙;無處不在的小偷;產品質量不過關,危害消費者健康;人與人之間相互不信任。所以,個人在生活中應嚴格要求自己,誠信待人;企業更應遵守商業規范,不為不法利益所動,在維護消費者利益的同時獲取自己的合法利益。唯有如此,才能實現雙贏。
(二)社會層面: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1.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機制。一方面,要建立科學的企業管理模式,以誠信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另一方面,要建立現代企業信用制度,著力打造誠信企業。晉商的經營管理就是以誠信為基礎,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今天,企業應當汲取晉商的管理精髓,以信為本,保證良好的商譽。即便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也要堅持以誠為本的道德準則,建立企業自身的信用制度;對待客戶應當做到保證商品質量,提供優質服務,與顧客互相尊重和信任。只有這樣,才能營造良好的商業活動氛圍,建立公正、法治的社會。2.建設以人為本的誠信社會。相比傳統的晉商活動,現在的市場經濟具有公平、公開、公正的特點,同時還受法律的保障與約束。所以說,建立健全的、行之有效的市場機制需要將法律與道德相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把誠信作為人與人交往的基石,但是,在拜金主義現象日益嚴重的今天,這種道德約束已經起不到很大的作用,所以需要法律對人的行為進行強制約束。但是,不可否認,人是構成社會的最重要主體,人的發展決定社會的發展,所以應當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的誠信意識,構建誠信社會。
(三)國家層面:完善國家信用體系
篇2
On Culture Taboos in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 Words and Coping Strategies
Xu Huimin
Abstracts: With the adv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ore and more commodities are going out of the country and have a share in world market. Trademark is a special language symbol and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mmodity culture,representing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odity. It is also a powerful weapon for enterprisers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Good trademark translation can bring tremendous wealth to the enterprise while the adver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can make the enterprise pay a heavy price; therefore the survival of the enterprise has an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trademark translation. Trademark transla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forbidden zone in trademark translation. Here are many ways to translate trademarks, such as pinyin, transliteration and so on, which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taboo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nationalities in order to avoid unnecessary troubles.
1. Introduction
The emergence of trademarks as a symbol of enterprise, it is a bridge between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in direct dialogue it is a powerful weapon for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opening-up and the increasing economic activity of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in China has greatly enriched the economic lif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created many new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for the Chinese people.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exports to all parts of the world, foreign goods also flooded into the domestic market. Legitimate goods have their own trademarks. Today,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seek larger development space and seek higher economic effectiveness for go out of the country and tend towards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our lives appear many foreign brands with the same idea and purpose. A company whether can set up its own brand in this time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gain more development space, the key depend on product quality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t once you out of the country, you will face different culture, language, custo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trademark language is a kind of language different from the ordinary word, and the ordinary word comparison implication is more profound and the content enriches makes the people easy to remember. For example advertisement and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 will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early stage. It is not an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when an enterprise’s brand i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name of the commodity translated appreciately or not. In a sense, 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brand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 a wa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nterprise brand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Nowadays we can see all kinds of trademarks when we walking in the street. The trademark is has the remarkable feature of a commodity producer or business operator who use it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his goods from other people's goods. Therefore, in the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trademark is the symbol of commodities. Some trademarks is a word, some trademarks are just a simple image design, while some sign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graphics and words. Taking trademarks advertising commod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enterprises to tap the potenti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rademark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and to maintain its original style and connotation. Nowadays more and more foreign goods are entering the Chinese market. Meanwhile, more and more Chinese products are selling goods all around the world. How successfully translate the English trademark into Chinese trademark has become a problem for many enterprises and the translator to consider, and if China's enterprises have intention 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at must be consider how to have good translate for Chinese trademark the into the English trademark.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taboo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alyzes the cultural taboos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proces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due to different cultures of various countries. With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products,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is inevitable, so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ale of goods outside the home.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ifferent cultural taboos i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he cultural taboos in the world.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full content.
2.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rademark
In the proces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businessmen strive for trademark individuality, concise content, break through the rules of grammar, as far as possible with the least content text bearing the most corporate culture and commodity value, and to make consumers have the desire to buy the goods and facilitate the effect of memory.( 許金杞. 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標的漢譯[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 (11): 48.).
2.1Transliteration
Transliteration is based on 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trademarks, which are translated in the same or similar pronunci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ts advantage is that it can maintain the original pronunciation advantage of the original brand and brand name, which can reflect the exotic atmosphere of the goods. Taking transliteration of trademark name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person's name, enterprise name or other proper noun. This method is used in both English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 common used for transliteration English trademark, such as Sony, L 'Orea, Nike, Casio, Revlon, Ikea etc.
2.2 Synthetic Phonics
Synthetic Phonics is to cut words or make words together, create a new word to translation brand name, make the brand name novel and interesting, impressive, and have abundant association. Therefore, it can play a role in the advocacy. Such as 新意達集團“Newit” (New + Wit), 東方星鐘表“Eastar”(Eeast + star), 膚美靈化妝品“Skinice”(skin + nice), 金霸王電池“Durable cell” (Durable + Cell), 尤妮佳“Unicharm”(union + charm), 德生電 “Tecsun”(technology+ sun).
2.3 Spelling
The trademark taking spelling which is more simply and intuitive, and is named directly in the form of pinyin. Such as:大寶(DABAO)、六神(LIUSHEN)、華為(HUAWEI)etc. When we use pinyin to translate the name of an English trademark, sometimes it does not have corresponding words or expressions of Chinese. Some trademarks will b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pinyin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but the word ma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For example, there is a trademark called “FUCK Pincers”, which probably initials of the company name. But in English, the word means “cheating, cajoling” or even sex slang. Therefore, when we translate trademarks, we should be careful of each countr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taboos. Although the use of pinyin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have failed cases, but the use of Pinyin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have a successful case. Such as “Chun Lan”(春蘭空調)and “Chang Hong”(長虹空調). But these successes are in the minority. Some trademarks that use pinyin translation can be misleading, produce negative associations and cause ambiguity. Such as the lipstick brand “芳芳”, translated by pinyin as “Fang Fang”, but in English, the word “Fang” means “along, sharp tooth of a dog; a snake’s poison-tooth”. So, for cosmetics that want to make people beautiful, the translation is too different from its original meaning, and it can't arouse consumers' desire to buy. Although pinyin translation is relatively simple compared with other translation methods, but the trademark is only a sign, which usually loses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rademark. For example, “金龍” translates to “King Long”. The pronunciation of “金” and “King” is very close, and it has a noble meaning, and this conversion is reasonable. In China, “龍” is the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 symbolizing the meaning of justice and prosperity, but the word “Long” in English pronunciation for “Wolf” so with the meaning of “龍” have a clear difference in meaning. In these cases, the loss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trademark but also to foreign consumers puzzled, do not understand what these trademarks mean, thus affecting the sales volume.
2.4 Liberal Translation
The liberal translation refers to the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the purport of the original text, not the word translation. Usually in the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or phrases used more, liberal translation is mainly used in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the translation of larg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case. Liberal translation is more able to reflect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 The transliteration of trade mark means that the translator has to abandon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e original content and the main language func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other words, the transliteration is a completely literal translation. Such as “Red Bull”(紅牛飲料),“Microsoft”(微軟),The liberal translation, also calle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usually only chooses the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discards its form, which is a kind of translation after digestion. For example: “雀巢咖啡”translated into Nescafe. Nescafe is the abbreviation of Nestle Coffee, why do you have this translation? Because the coffee's outsourcing bottle cap is printed with the design of Nestle, its English is Nestle, and the “咖啡” translation is coffee, so in translating, The translator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take two words together is “Nescafe”.
3. The Culture Taboos in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
Becaus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 commodity often appears to be popular in one country, but in another it is neglected. This is because the translator did not take fully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into account, which led to the marketing failure. Translators should have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ountrie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cultural taboos, there will not due to the mistake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result in the failure of commodity marketing. ( Nida, 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3.).
3.1 Taboos of National Psychology
National psychology refers to the character, temperament, emotion, value orientation, religious mentality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a nation. Although the psychological model of a nation ha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as other nationalities, but most of them are different and mutually exclusive. The national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make people have psychological conflict in the people intercourse, and form the barrier of mutual intercourse. National psychology is the inherent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a 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ong-term evolution. Becaus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re affected by diffe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ligious belief and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form different national psychology. Different national psychology has created different values and consuming psychology. The psychological mode of a nation inevitably influences its shopping mental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if we ignore the national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good products will not be bought for the unacceptable translated trademark in sales place. Such as “帆船” carpet is also the traditional export products translated into junk res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rket no one to buy. Originally junk in English sailing accident also have rubbish, tattered meaning. Later it was translated into “Junco”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foreign peopl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ustoms and morals of each country and nation,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sider the culture and customs of the place of sale. The trademark of the “太陽神口服液” wants to show the world that the oral liquid can be full of youthful vigor, not directly translated into the "the god of the sun", the translat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ranslated as "Apollo", the ancient Greek sun God's meaning, representing the light and youth, with the original language.
3.2 Element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History
Politics, economy and history determine the status of a country in the world, so it is a cultural taboo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and a sensitive factor,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historical taboos in translation. Such as OPIUM perfume, inventor of the trademark in 1977 had been to China, he started from the Chinese snuff bottle modeling inspiration, created the "OPIUM" brand perfume, trademark means "OPIUM", translated as OPIUM will remind the Chinese of humiliation of the opium war, the strong national pride makes the perfume was listed in China slammed by consumers, and eventually banned due to violation of China's trademark law. Bear in modern economic terms, it can be matched with market, which means "market of falling market", popularly known as "weak city, market and bear market". Such words should not be used on trademarks.
3.3 The Variation of Culture Taboo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3.3.1 The Variation of Animal’s Symbolic Meaning
Panda: in China, they are seen as animals and pets, but in Muslim countries, they are seen as pig. African trademark also bans the panda.
Bats: westerners believe it is a symbol of terror, death and foreboding. Even kids know it's a vampire. However, in our country, it is regarded as a symbol of happiness, as an auspicious omen.
Elephant: in India, Sri Lanka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auspicious things and solemn symbols. But 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elephants have the same meaning as idiots
Owl: in our country, the owl is regarded as an ominous sign. In addition to the Swiss, westerners believe that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wisdom, courage and toughness.
Peacock: in our country and south Asia, it symbolizes auspiciousness and beauty. India also sees it as a national bird, but Europeans see the peacock as a scourge.
Dogs: dogs in the west are seen as a loyal partner, protected by law. Instead, in some parts of northern Africa, people hate dogs and taboo dogs.
Cats: in many countries, they are considered pets. Europeans think cats can bring good luck. But many 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think black cats are unlucky.
The crane: our country regards it as a symbol of good luck and longevity, while the French think the crane is a stupid man's name.
Rabbit: many countries think that rabbits are cute and docile, but in Australia they are the exception. Because rabbits eat grass, they are the bane of wool production, so they don't like the “rabbi” brand.
Phoenix: in our country is a kind of the miraculous animals, on behalf of the "lucky, happiness, and elegant. Chinese people believed that a “鳳凰”bicycle can bring good luck, but in western culture legend phoenix is not dead bird, there is the meaning of" renewable "and" resurrection ", so the goods no takers in the west it is not surprising. A similar example of “喜鵲”,but the English word is “magpie” is talking about boring people in the west.
3.3.2 The Variation of Number Symbolic Meaning
0: Indians believe that the number ending in 0 is positive.
1: in the eyes of westerners, “1” means perfection and initiation.
3: the Greeks and Egyptians considered the “3” to be sacred, dignified and auspicious. Some western countries see this as an unlucky number.
4: North Korea, Japan and China think this number is unlucky. In the eyes of Japanese, it is lazy and useless. The Arabs thought it was immortal, so the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is number.
7: Some Europeans and Americans think this is a good luck, while Singaporeans have the opposite idea.
8: this is a lucky number in China, which is very similar to the word "發", which people tend to choose when choosing a number. Singaporeans, however, say the Numbers are not good.
13: the west and Singapore think this number will bring bad luck and misfortune. So there are no 13 floors in western countries.
Digital deification also show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our country “666”, “999”, “金六福”, “三元” and “13” these digital produ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 see the “7-up”, “Modle Seven” and “7-eleven”and other trademarks of goods, but “666”, “13” goods exported to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ll become a problem, because the “six” in the west is the symbol of the devil, 13 is an unlucky number. 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 master the culture of each country, which requires us to accumulate knowledge to avoid the cultural taboos of other countr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3.3.3 The Variation of Color Symbolic Meaning
In China, green symbolizes life, red symbolizes passion, white symbolizes purity, and black symbolizes solemn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light colors are generally liked, such as ivory, light green, light blue, yellow, pink, light yellow, and they don't like purple. In France, people have imaginative about color. In addition, the 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s very exquisite, like red, yellow, blue and other colors. Bright-color is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vogue, luxuriant, nobility, so bright-color is popular in France. In eastern France, boys in fashion wear blue and girls wear pink. For Belgium, chrysanthemum means death, so similar to the chrysanthemum color won't welcome. For southern Belgium, girls love pink and boy love blue, ordinary people love the elegant grey. Avoid dark green, black and green color for Nazi uniform.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use blue and yellow as a commercial in Sweden. Many countries like green, especially in the desert where Arabs see green as life, and green as a symbol of life for the flag. The Japanese, however, taboo green, who think green, is unlucky. In Malaysia, green is the symbol of disease. Westerners use white to symbolize purity, and black symbolizes death. Britain regards “red” as cruel and unlucky. In western countries, westerners regard white as a symbol of purity and beauty, and the bride's wedding dress is white, which symbolizes the purity and fidelity of love.
4. Coping Strategies of Cultural Taboo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rademarks are the uni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rademark translation,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curately grasp, the surface culture and deep culture, which can turn the material value to the abstract spiritual value. It allowed consumers to understand the material value of goods and material language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Goods are sold to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so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and degrees are necessarily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 Although the translator deals with individual words in trademark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always faces two cultures. Facing with fierce competition, the translator must have a strong aware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break the bondage of language form equivalence concept in order that bring out the sound and make all brand names of goods have broad market prospects.( [3]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1 Catering to Consumer Psychology
Culture affects all aspects of our lives. It restricts and regulates the process of feeling the world and forming ideas, thus forming some perceptual cultural determinism. These perceptual stereotypes affect people's values and consumer psychology.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cultural habits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consumer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product of the same trademark is popular in one place and suffers from a snub in another. It is important that whether trademark translation can cater to consumers' aesthetic psychology. A people said that "The translator must be a real cultural person". If the translator is not sufficiently knowledgeable about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phenomena of the target language, it is likely to make unavoidable mistakes in language or culture. For example, the “白象” battery produced in our country is translated as “White Elephant”, originally in English, “White Elephant” meaning is “big and useless”. For example, there is a kind of electric appliance called “蝙蝠”, the Chinese will take their homophonic, “蝠-福氣”. When translated into “Bat”, it will cause Westerners to resent it because they hate the animal.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how to translate the correct trademark. The import trademarks translation need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nd th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of Chinese consumers. Foreign products enter the Chinese market, if they want to set up a good product image, and be loved by Chinese consumers, they should have a translati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Chinese consumers' cultural habits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drink “Coca Cola”, a translator used several of its similar homophonic Chinese characters as their trademark name in its first sale in China, the result is no one buy, because these several Chinese characters together reminiscent of the shape of the tadpole, meaning of “啃蠟蝌蚪”. Later, a called Jiang Yi translator careful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ca-Cola”, not only retained the “cola” pronunciation, but also cater to the Chinese consumer's psychology, point out its “delicious” taste, and the “happy” effect. In a sense, “cola” can be sold in the Chinese market, which is a good idea of the translation has played a great role.
4.2 The Use of Concise Language
For trademark translation, consumers are impressed by the simpl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and easy to understand. Because of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onunciation, word formation,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tradi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ome of the most concise and powerful trademarks in one language may appear to be protracted and difficult to remember. For example the American beer “Budweiser”, translate into“百德威斯” is difficult to remember Obviously there is no “百威” to be concise, and "百威" makes people feel refreshed and infinitely powerful.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should make the reader feel good, remember, love and be willing to buy its goods, such as “Panten”(潘婷), “Olay” (玉蘭油), the translation is elegant and pleasant to hear. Therefore, when translating trademarks, we should bear in mind the memory function of trademarks, make the translation straightforward and simple, easy to read and easy to remember, and try to avoid those lengthy and cumbersome ones, that is, no real meaning, difficult to read and hard to remember . The most important goal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is to enable consumers to remember the products they represent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trademarks. Therefore, trademark translation must be simple, easy to remember and vivid image.
4.3 Reflecting Commodity Information
The function of a trademark is to illustr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modity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odity. A trademark is also a concise advertisement. A commodity wants to open sale, besides the quality is good, the variety is opposite the road, the price is reasonable, very important one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 By trademark, people can have the most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odity, as far as possible to the purpose of pre-sale.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 should indic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mmodity from one aspect of the commodity, leaving a deep impression on the consumers. The translation must conform to the nature of the product and reflect its accurate positioning in the original text. For example: the world famous toothpaste brand Crest has the meaning of “Top, Peak point, Helmet” and so on, which makes people think of the “hard and hard surface protection”. If it can protect the teeth like a helmet, who can say no? Today, P&G products are almost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and the “Safeguard” is particularly profound. The word is composed of “safe + guard”, safe means “safe, safe, reliable” and “guard” means “protection” two words together, became a “security”. This can make people think that the product is safe and does not stimulate the skin and can also play a role in skin care.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 should indic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duct and impress the consumers. Such as: the name “Benz” of Germany comes from the name of “KarlBenz”. In Taiwan, it was translated as “朋馳” and also translated as “本茨”. Although these translations are similar to the original name, the literal meaning does not refl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goods, or it can be said to have no meaning. Now, "Benz" is translated as “Benz”,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original name, which can also be thought of in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translated name to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the car. Again such as “Nike” and “original intention”, the Greek goddess of victory, “娜姬”, “Nike” to the original feeling of propaganda object may be like a beautiful and victory, and the feeling of “Nike” to the Chinese tend to be more abrasion resistance, more in line with the consumer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 Excellent trademarks try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commodities to cater to consumers' purchasing psychology. These logos are full of allegorical or inspiring people's rich associations to create an irresistible feeling.
The trademark language is a kind of language different from the ordinary word, and the ordinary word comparison implication is more profound and the content enriches makes the people easy to remember. Trademark language has several characteristics,First, the trademark language to have independence, only has the independent trademark to give the consumer the visual impact and the appeal, thus achieves the recognition and the approval goal. In other words, there could be no other identical trademarks. Second, the trademark language should be symbolic, trademark logo must have a high cohesion and profound implication. This requires busines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marks to the corporate cultur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products in the brand. Third, the trademark language should also be descriptive, refers to the trademark language generally implies the quality of goods, indicat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Four, the trademark language should also have the imagination characteristic, this can give the consumer an imaginary space, lets the consumer feel that uses this kind of product to have the unexpected effect. Five, use foreign words to do trademark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ultural patterns, new things to be reconstructed.
篇3
[關鍵詞]旅游院校;托管景區;管理模式
旅游是一項高層次的文化消費行為。旅游在我國內地起步較晚,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在于內地經濟發展從橫向上來說相對落后,全國居民整體消費水平相應偏低,再加上GDP指揮棒的鞭策,所以政府對旅游行業的主導性也就不夠明顯。還有就是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文化水平相應不高,這些都客觀上決定了旅游行業在全國整體行業的比較中顯得有些滯后。近十年來盡管旅游業的發展保持了較高的增量,但是,由于起點很低基礎薄弱,其發展水平也就不言而喻。而行業的遲滯直接影響著為本行業人才的培養,旅游教育領域發展狀況不容樂觀。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內地也是剛剛邁出了探索性的步伐,還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教育理論和序列定位。
這樣,旅游高職教育要想走出去,形成自我的品牌優勢并贏得行業的認可很是不容易。學校的發展相應就會面臨專項資金投入不足,缺乏積極靈活的實習就業機會,教師缺乏一線管理的實踐經驗。沒有國家相應政策的專項扶持等情況。在這樣一個職業發展背景和教育發展背景下,旅游高職院校走出去,自己探索一條較深職業背景和培養優秀學生的道路顯得尤為重要。我院正是在這方面走在了全國同類院校的前列,當然,作為第一位吃螃蟹的人,其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不可預見,但是經過這種自加壓力式的痛苦歷練,教師得到了景區管理的一線經驗,學生得到了專門職場氛圍熏陶,高職教育的就業目標也就隨之實現。
一、旅游院校推出托管景區教育發展模式勢在必行
從山西省旅游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全省人文旅游資源極為豐富,特別是以文物古跡資源見長。而旅游資源大省卻并未轉化為旅游產業強省,除了政策和歷史的原因外,其旅游資源的吸引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要想把豐富的旅游資源地變為熙熙攘攘的旅游目的地,不可能脫離全國旅游客源的有序流動。從國家倡導支持的第一個旅游黃金周至今,是我國旅游客源市場的成型階段。初級旅游消費者產生后,首選的旅游目的地是令人心曠神怡的自然資源旅游地,這樣山西省也就很難成為這一階段旅游者下意識首選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產業的不發達和旅游基論文礎設施的相對落后,直接影響到旅游產業的升級和優化,也間接影響到旅游教育行業就業崗位的設置。另一方面,全省旅游教育魚龍混雜,競爭異常激烈。全省旅游院校以及開設旅游專業的院校達70余家,與我院具有同等學歷層次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旅游院校有兩家,老牌本科院校開設旅游系、旅游專業的有5家等等,這僅僅是粗略統計,但是已經充分說明了競爭的嚴峻態勢。那么,從我院自身看,盡管在全省旅游辦學最早,積累了一定的旅游辦學經驗,但是和全國高職院校一樣,高職序列辦學經驗仍顯不足。形勢逼人,時不我待,只有主動把自己放到行業和產業的風口浪尖,在工作和管理一線讓教師獲取經驗,讓學生熟悉職場氛圍,才能培養出具備一流旅游產業技能的高素質優秀畢業生。
二、為何選擇榆次后溝作為托管景區
旅游高職院校全方位托管旅游景區在全國是首例。走出去顯然也是一種嘗試,但是,又不能夠走得太遠。距離近便于學校成為景區管理中人力財力物力的補給站。顯然也不可能選擇一所享有聲譽的品牌景點,因為如果那樣師生很難找到廣大的發揮空間,而且品牌景點也絕不允許我們去嘗試。學院鎖定榆次后溝的優勢在于:政策上,榆次區政府在做大旅游產業上亮出了打造“一山一城一村一院”的大手筆。緊靠晉商故里,與周邊景點容易形成景區集群,便于借助晉商品牌打造后溝品牌;并且后溝的民風民俗建筑特征濃縮了黃土高原偏遠農村的特質,可以從此特征抽象提練出黃土高原的旅游亮點。后溝居民現在仍然是散居于景區,便于我們挖掘后溝景區的人文素材。當然,我們也看到了后溝景區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作為黃土高原的古村落,缺水限制了景區自然景觀的品味。后溝離榆次中心區約30公里,離常家莊園、榆次老城及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約25公里,其間沒有高等級旅游公路相連,要想與這幾處景區聯合創立品牌,基礎設施顯得有些不足。后溝景區內各景點屬于散落布局性,景觀的整體感較差。
三、后溝景區的發展定位
山西是晉商故里,盡管這一段歷史和山西久遠的文化相比顯得有些單薄,但是,作為旅游品牌,這樣的一段歷史更能代表山西的人文發展脈絡。后溝作為我國北方農耕文化的縮影,顯然與晉商品牌一脈相承,可以作為晉商專線旅游品牌的輔助資源,也能夠成為晉商文化專線的重要補充。全方位發掘這個小山村作為晉商故里的歷史必然和深刻內涵,將其打造成黃土高原農耕文化旅游的樣板景區,與榆次烏金山景區一體化發展,實現自然旅游景區和人文旅游景區吸引力互相配合。客源市場瞄準了晉中市周邊,特別是太原和晉中兩市居民的短期節假日觀光市場和周末近距離休閑市場。具體來講,應從廣告宣傳和市場拓展兩個方面著手進行。
后溝景區屬于中小型旅游景區,其除了完成旅游產業創業功能外,還擔負農村社會服務功能。創業功能可以使用社會游動自由資金,但是,后溝的發展前景不能有足夠的力量去吸引這些資金。不僅如此,景區有限的收入還需要照顧到當地居民的利益。這樣,景區的投資能力極為有限,不可能通過大鳴大放的媒體廣告效應將景區的形象推向廣闊的市場,只能把有限的資金合理配置,逐漸穩步培養后溝景區良好的品牌形象。首先需要重視區域廣告宣傳。后溝景區的主要客源應定位在省府太原經濟圈輻射范圍內的人群。
因此,在廣告宣傳方式上,使用區域性廣告媒體顯得尤為必要。太原市目前正在打造現代宜居文化名城,晉中市榆次區目前正在努力實現與省府的同城一體化發展,兩市的文化宣傳和挖掘離不開地方或行業雜志報刊;后溝景區可以借此東風靠此渠道。一方面,行業雜志相對于大眾媒體來說,廣告宣傳費用相對較低,可以有針對性地通過行業雜志將景區信息免費投遞到旅行社、高檔寫字樓、住宅小區、酒吧等具有一定消費水準的準客戶群手中;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兩市街道規范化展示燈箱、車體廣告、候車亭廣告等載體,將雜志的窄眾傳播與大眾傳播相結合,能在區域品牌宣傳上,展現強勁優勢。廣告品牌形象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緩慢的培育過程,因此,在品牌形象的宣傳上,應做好系統性、階段性的廣告宣傳規劃,不能一蹴而就。市場拓展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后溝景區作為一座中小型景區,這一點顯得更為重要。
后溝景區的市場目標群主要需要在如下幾個客源市場下功夫。首先是旅行社,特別是連鎖和聯盟形式的旅行社是后溝景區主要的客戶來源。要做好與旅行社合作渠道和模式的建設,探索一條對方有利我方薄利的利益驅動機制。先把注意力集中在旅行社帶來的客源增量對景區的認可度和興奮點上,迅速發掘出本景區的魅力點和賣點。
篇4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闡述了日益繁榮的商幫經濟及其反哺現象,分析了商幫經濟對地方經濟的反哺機理,指出地方政府應以開放的思維發展商幫經濟,并就如何發展商幫經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新時期商幫經濟的發展繁榮
我國商幫歷史悠久,曾經出現過一些著名的商幫,如晉商、徽商、甬商、魯商、潮商等等。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商幫經濟又開始出現并日益繁榮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新型商幫文化。如浙商著名的“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奮吃苦精神;徽商多儒商,誠信仁義;晉商儉約自律、誠信不欺;上海商人精明、謹慎;蘇商主張實業為主,商貿為副,強調信譽為本,精細作業;溫州商人喜歡外出經營找市場,做生意先從小處入手,善于推銷;魯商務實、精明、忠心、謹慎;豫商出自商業發源地,熱情、忠厚、誠信;閩商眼界開闊,富于冒險進取;粵商市場敏感性強、接納和包容性強、講求實效和穩健、注重實干和苦干等等。
2006年5月,首屆中國商幫峰會在浙江杭州舉行。浙商大會、徽商大會、閩商大會、潮商大會、豫商大會等各大商會組織的大會接連召開,逐漸贏得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從而獲得顯著的社會影響力及社會地位。學者們也開始探索各自地域人文因素對于商人品格的形成和企業發展的影響。當今商幫呈現出一個新特點,即不局限于原有的地域而遍布天下,其發展對于其發源的地域經濟所產生的相互影響與作用,在學術領域也日益受到重視。
商幫經濟的反哺現象
當今,許多商人在異地發展起來后,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回報家鄉。據調查顯示,浙江省在外從事商貿流通業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經營的產品70%以上產自浙江,估計年營業額在2500-3000億元,約占省內相關產業產出的30%,而原料、貨源出自浙江或產品返銷浙江的比例也相當高。同時,浙商“反哺”浙江的形式也日趨多樣化。
在中原,也樹起了豫商的大旗,河南省有關政府部門專門成立了豫商聯合會,與海內外各地豫商聯系緊密,每年定期在河南各地市輪流召開豫商大會,加強各地市和省內外豫商的聯系,以各種優惠政策和高效的辦事作風吸引海內外豫商集聚中原,參會人數逐屆增多,簽約項目數量大幅增加。
商幫經濟對地方經濟的反哺機理分析
伴隨外地商幫反哺現象的增多,反映出純粹地域概念的“經濟”正在向基于網絡的“人經濟”轉化,這種變化反映出新的商業價值觀對狹隘的地域概念的突破,營造出新的開放動力機制。地域概念是靜態的、穩定的,而“人”是動態的、發展的,眾多的本土籍商人走出去參與外部經濟循環,其流動性帶來了本地商業文化和思維模式的異地復制,獲得了成功后又通過反哺而創造更為廣泛的商業網絡,促進本土經濟的發展。
從古至今,“鄉情”都是永遠割舍不掉的情結。首先,本土商人走出家門,艱苦創業,在思想上帶著文化的烙印,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發揮其聰明才智,展示家鄉的形象,并可帶出去一批創業者,為更多的家鄉人就業提供機會。根據浙江省政府經濟協作辦公室的調查統計,目前浙江在外省(區、市)創業人員約400萬人,創辦各類企業9萬余家,累計投資額5320多億元,年營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即浙商每年在省外創造的財富,已經相當于浙江省2005年全年的GDP。其次,本土商人走出去,一方面可以促進本土產品的輸出,一方面可以把外地的信息、技術、管理經驗傳遞回家鄉,促進本地企業的進步與升級,甚至直接成為本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最后,本土商人走出去可以作為重要的聯系平臺,為本土政府進行招商引資和更多本土企業到外地投資發展牽線搭橋。因此,“人經濟”的發展,對于本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政府發展商幫經濟的對策建議
當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合作共贏已成為競爭的新趨勢,聯盟成為新的戰略價值取向。由上述分析可知,“經濟”的立足點在地域,而“人經濟”的立足點在“人”,“人經濟”突破了傳統地域經濟所依靠的個人關系網絡資本的封閉性,這會實現商幫經濟與本土經濟的雙贏。因此,政府應本著發展“人經濟”的開放新思維,鼓勵資金、技術、人才大膽“走出去”,開拓更大的發展空間;更要“引進來”,引入更多的資本、項目和合作的商機,以人的發展促進地域的發展。
政府發展商幫經濟的主要方式是一方面鼓勵省內的企業走出去,創造效益,塑造品牌。一方面通過政府有關政策的引導及優良投資環境的構建,促使已經外遷的企業通過回遷、開辦子公司、項目輸入等方式回報家鄉,具體對策如下:
第一,建立企業家數據庫。政府應搜集省內外本籍商界人士的具體情況,包括企業的產品和市場情況、所屬行業類別、企業家的創業歷程等,分析其所屬產業結構及特點,建立數據庫,為資金、項目、產業鏈的資源整合奠定信息基礎。
第二,促進省內的企業走出去。支持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到省外乃至國外進行投資、貿易和其他經濟合作,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創造效益。幫助其解決融資、人才、技術、信息、管理等發展障礙,加大推介和宣傳力度,強力塑造商業品牌。尤其是對具有本省特色的產業集群進行品牌塑造,樹立形象。
參考文獻:
1.向榮.浙商反哺浙江:現狀、理性認識與引導政策建議[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1
篇5
論文摘 要: 磧口古鎮是山西省的旅游扶貧實驗區,通過軟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研究、發動 群眾等方法,磧口的旅游扶貧實驗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還存在產品開發、 客源開發、資源保護、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問題。磧口旅游扶貧的實驗對旅游扶貧工作有著較 大的借鑒意義。
一、探討磧口旅游扶貧的意義
我國很多貧困地區都有較豐富的旅游資源,由于種種不利因素的存在,在貧困地區很 多價值很高的旅游資源長期得不到利用和保護,當地群眾守著寶藏過窮日子。在目前旅游開 發的大潮中,各地也要設法開發這些資源,以達到保護和利用資源、脫貧致富的目的。在有 資源條件的貧困地區,如何發展旅游、造福群眾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磧口古鎮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省級風景名勝區,同時還被聯合國列為世界百大瀕 危文化遺址之一,開發潛力大,保護的任務也很重。2001年,磧口成為山西省的第一個旅游 扶貧實驗區,幾年來,在旅游扶貧工作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有成功的經驗,也發現了值 得注意的問題,對磧口旅游扶貧工作進行研究與總結,對山西省乃至于全國貧困地區的旅游 扶貧工作都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二、磧口旅游扶貧的背景
磧口古鎮位于晉陜大峽谷中段,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境內,湫水河和黃河的交匯處,歷史 上曾經是晉商重要的水旱碼頭,至今保存基本完整。
從清代乾隆朝到20世紀30年代末的200多年是磧口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磧口被 稱為晉陜大峽谷黃河沿岸的第一鎮 ,也稱晉西第一鎮。在黃河水運走向衰落之后,磧口基 本上處于一種封閉、貧困的狀態,幾十年來,古鎮的基本形態沒有太多改變。磧口古鎮在風 貌上一方面體現了傳統商貿集鎮的特色,另一方面體現了晉西北的地方傳統特色,具體表現 在以下幾個方面:
1.單體古建筑保存數量大、質量高,整體集鎮保存較完整。磧口古鎮的風貌特色主要 表現在其群體性上,并以此為基礎表現出它的其他特點。全鎮現在還有400多座大小院落都 是原來的商行或店鋪。長長的古街、幽深的古巷和鎮上成片的古建筑群共同營造了濃郁的古 鎮文化氛圍。
2.磧口古鎮是古代北方集鎮的代表,突出體現了集鎮的商貿功能。磧口古鎮的主街沿 河隨地勢而建,一些店鋪出門便是碼頭,貨物運輸十分方便。貨棧、駱駝店、騾馬店、商鋪 、錢莊、當鋪在建筑上各具特色。古鎮上各種行當齊全,并且還有商會、稅局等管理部門, 形成了完整的集鎮商業體系。
3.磧口古鎮是具有黃土高原特色的山地建筑群。磧口古鎮面山背河,隨勢而建。窯洞 是當地基本的建筑形式,一般的房屋底層都是用磚券成的“箍窯”,二層大多是硬山頂的木 構房屋。由于院落大多依山而建,有許多建筑都是下屋窯洞的窯頂便是上層院落的院子,層 層疊疊,非常壯觀。
磧口古鎮還有幾處廟宇建筑,其中最為壯觀的是黑龍廟,是磧口的標志性建筑,現為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磧口的民俗分為商業習俗和生活習俗兩個部分,也是磧口文化遺產的重 要組成部分。
磧口古鎮緊鄰黃河的第二大激流區——大同磧,灘險流急,景象壯觀,古鎮附近的黃 河水雕、馮家會土林等都是地質奇觀。古鎮東面的西灣村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南面的李 家山村被稱為“立體交融式”建筑的代表。
磧口屬典型的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四季分明,古鎮周邊及黃河上游沿岸均無大 的工礦企業,環境污染程度很低。水文及地質原生態形態顯著,黃土地貌的各種形態幾乎在 這里都可以找到。磧口鎮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和湫水河,地下水的儲存與補給條件差,地下 水貧乏。區內植被覆蓋率較低,自然植被稀少,以棗樹為主要林木,水土流失較嚴重。
由于耕地面積少,糧食產量低,水旱災害頻繁,磧口多數勞動力靠外出打工、經商、 從事手工業維持生活,紅棗也是當地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目前年人均收入600元左右,屬 國家級貧困區。
磧口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從文化遺存到自然景觀都有很好的基礎,從保護傳統文化、 利用資源的角度應該對這些資源進行開發,而當地落后的經濟狀況一方面使旅游開發的必要 性、緊迫性更為突出,另一方面也給旅游開發帶來了很大難度。
三、磧口旅游扶貧的措施與效果
1.以文化活動為核心的軟開發。
2001年以來,磧口舉辦了多次大型文化活動。磧口民間文化節、國際攝影節、古村鎮 保護與發展國際研討會等都很引人注目。此外,從2001年開始,磧口每年一次的紅棗節也吸 引了大量游客。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磧口曾多次作為電影、電視劇的拍攝外景地。2003 年,中央電視臺在磧口拍攝了大型電視連續劇《延安頌》,該劇播出后,使磧口的風貌得以 較完整地展現在全國觀眾面前。在臨縣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磧口古鎮還完成了國家級歷 史文化名鎮等多項申報工作,申報促進了磧口各方面工作的發展,并且大大提高了磧口在國 內外的知名度。
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和頻繁的新聞事件,近年來磧口成了各級各類媒體爭相報道的對 象。據不完全統計,自2001年以來,磧口古鎮先后在省級以上的報紙、雜志被報道150余次 ,其中大型專題報道50余篇。磧口在省級以上電視臺曾被報道80余次,其中專題報道20多次 ,黃河電視臺《民生全記錄》欄目還為磧口做了長達12集的專題系列片在黃金時段播出;從 2000年12月開始,中央電視臺確定磧口的李家山村為聯系村,對普通村民李秋生一家將進行 5~10年的跟蹤報道。現在在網絡上可以輕松地查閱大量與磧口相關的信息。
頻繁的文化活動使更多的學者和當地群眾了解磧口的價值,對磧口的保護與發展有很 大促進意義。以磧口為外景地的影視作品增加了磧口的知名度,當地群眾通過為劇組提供勞 務、擔任群眾演員等增加了收入。大量的媒體報道使外界更多的人知道磧口、了解磧口,起 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2.基礎設施建設。
磧口的各項基礎設施都較為薄弱,近年來,磧口鎮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爭取外界支 持,進行了一系列的基礎設施建設。
2003年建成的湫水河堤壩工程使古鎮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磧口古街巷原來都被淤泥 、塵土覆蓋,經發動群眾清理后,大部分地段又恢復了原貌,古鎮的古風古韻得以更好的展 現。2003年建成了旅游接待中心,使磧口作為一個旅游區有了服務接待的基地和場所。為重 點建筑制作了旅游景點國標簡介牌,既方便了游客,也有利于保護。隨著離石與太原高速公 路的開通和沿黃河公路的拓展延伸,磧口的對外交通也有了一定改善,2005年,湫水河上建 起一座石拱橋,大大方便了游客和當地群眾。
3.古鎮文化的挖掘與研究。
磧口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引起了眾多研究者的注意,他們分別從建筑學、民俗學、社 會學、歷史學、經濟學等角度對磧口展開研究,已經取得一系列的成果。2004年,清華大學 教授陳志華出版了全面研究磧口的專著《古鎮磧口》;2005年,當地學者王洪廷出版了內容 翔實、形式新穎的《磧口志》。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設立了以磧口為專題的科研項目進行研 究,不斷有關于磧口的。磧口目前已成為是眾多藝術家、高校師生采風、實習的基 地,這也促使對磧口古鎮的文化研究更加廣泛和深入。
對磧口的文化研究工作保護、發掘、整理了大量有關磧口的第一手資料,對磧口文化 進行了理性的分析與探索,為磧口的旅游開發打下了文化基礎。
4.群眾教育與發動。 臨縣政府編制了《磧口鎮古民居保護管理辦法》,并分發到每一位居民手中,當地群眾 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了磧口古鎮的價值,開始自覺地保護和利用古鎮的文化遺產。老房子不 再被隨意拆毀重建,古式家具也不再輕易賣給文物販子。由于從事旅游服務業產生了明顯的 經濟效益,長興店、黃河賓館等旅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古鎮的個體旅店已增加至14家 ,個體商店及其他服務性店鋪數量也有較大增長。據山西大學旅游學院2006年進行的問卷調 查顯示,磧口96%的居民希望磧口的旅游業能夠發展壯大,90%的居民對旅游者抱有歡迎友善 的態度,在磧口進行大規模的旅游開發已經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磧口的旅游扶貧開發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來游客人數快速上升,旅游收入也明顯增 加。2007 年的“五一”、“十一”兩個“黃金周”每天接待游客均達到2000人以上;2007 年春節,來自廣州、北京等地的100多位游客在磧口度過了富有民俗特色的新年。磧口鎮兩 家較大的個體旅店長興店和黃河賓館2007年全年收入都超過了50000元。這些數字與成熟的 旅游區相比還有巨大的差距,但磧口旅游區硬件投入非常有限,處于不是十分有利的交通區 位,旅游開發才剛剛起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四、磧口旅游扶貧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產品開發問題。
磧口旅游的軟開發取得了很大成果,古鎮知名度越來越高,但與之相應的產品和客源 的開發沒有及時跟進,使磧口的旅游未能獲得跨越式的發展。
磧口有黃河第二磧、黃河水雕、黃土梯田、黃土林等自然景觀,有九曲黃河陣、傘頭 秧歌等民間文化,在磧口可以開發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觀光旅游、以民俗風情為基 礎的村落旅游、與勞動實踐相結合的農業旅游等。這些旅游產品的開發既有良好的資源基礎 ,又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磧口在開發的過程中偏重于強調磧口的古代建筑、晉商文化等,這 些對普通民眾,尤其是周邊區域的旅游者沒有太大的吸引力。積極開拓思路,突出自身特色 ,避免盲目跟風,充分發揮多種旅游資源的作用,多角度開發適應市場的旅游產品是磧口的 當務之急。
2.客源開發問題。
目前磧口的旅游者主要是專家、學者、大學生等,文化層次普遍較高,形成了一種停 留在精英層面的文化旅游,尚未成為真正意義的大眾旅游。磧口組織過幾次旅游推介活動, 但效果并不明顯。至今磧口還沒有進入旅行社組織的旅游線路之中,除了當地邀請的專家、 學者外,所有的旅游者都是自助游,由于當地交通、住宿、通訊、商務等條件都還比較落后 ,一般的旅游者不愿意在沒有旅行社組織的情況下前往。鼓勵旅行社積極參與客源組織是磧 口旅游走向大眾的必由之路。
此外,高校實習的學生往往在旅游淡季來磧口,并且停留時間較長,他們是磧口目前最 穩定、最重要的客源之一。但是,對高校的宣傳工作卻基本是僅僅依靠幾家個體旅店來零散 地進行的。在整體旅游區的層面上,對高校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宣傳,擴大實習學生客 源也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
3.資源保護問題。
磧口的旅游資源保護還存在很多問題。由于資金缺乏,磧口鎮區和李家山、西灣等古 村落中有很多民居、廟宇處于瀕危狀態,一些老房子已經倒塌。磧口被聯合國列入百大瀕危 遺址,其警示意義遠遠大于榮譽價值。除了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壞外,建設性破壞也是一項重 要因素。磧口的旅游接待中心和其附近古鎮唯一的公廁,處于古鎮中部,黃河岸邊,體量、 造型、色彩均與古鎮傳統風貌格格不入,成了古鎮的一大敗筆。在修建沿黃公路的過程中, 由于缺乏景觀保護意識,一些罕見的自然奇觀遭到了破壞。
4.利益分配問題。
磧口的旅游開發使一部分群眾受了益,但這種受益并不普遍。在磧口鎮區,旅游者的 到來使旅店、商店等經營者得到了實惠,由于鎮區商業發達,人流較密集,所以旅游開發的 受益者相對較多。而在磧口附近的李家山、西灣等古村落旅游者很少留宿和購物,當地群眾 較少因旅游開發而獲益,反而受到了更多的打擾,造成一些生活上的不便,使少數群眾對旅 游者產生了厭煩情緒。隨著磧口知名度的提高,外來投資者越來越多,妥善處理投資者與當 地群眾的關系也是一個重要課題。如果處理不當,由于受益不均衡引發的各種矛盾將成為磧 口旅游業發展的重大障礙。
五、磧口旅游扶貧的借鑒意義
磧口幾年的旅游扶貧實踐對旅游扶貧工作有較大的借鑒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1.旅游的軟開發是旅游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投入相對較少,開發效果顯著,在缺乏 開發資金的貧困地區進行旅游開發時,軟開發的地位更為重要,通過文化活動能獲得明顯的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由于經濟上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貧困地區進行旅游開發時,容易忽視自身特色而 盲目照搬他人的東西。貧困地區的旅游開發更需要在開發前做好統籌規劃工作,對自身的旅 游產品、旅游客源有準確的定位,尤其是要抓住特色求發展。
3.對為數不多的資金要科學使用,首先保證對資源的保護,以維護旅游業發展的基礎 。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時要依照旅游開發的需要分清主次,循序漸進,尤其是要科學設計, 杜絕浪費和建設性破壞。
4.旅游扶貧要十分注重其扶貧效應,其目標是致力于貧困人口的發展,使當地貧困人 口利益最大化,不能是旅游發展了,當地群眾還是貧困依舊。旅游扶貧開發的過程應當是一 個引導群眾致富的過程,旅游開發要使大多數的當地人受益,這樣才能達到開發的目的,這 樣的開發才有后勁。地方政府要引導群眾保護旅游資源,積極參與旅游相關行業。對磧口這 樣剛剛起步的旅游區來說,盡快開始收門票,使廣大群眾能從中分紅獲利是化解矛盾、保障 發展的重要措施。
總之,旅游扶貧應該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旅游開發,要與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相結合, 同時促進當地的文化遺產保護、生態保護和經濟振興。旅游扶貧也應該是一種和諧發展的旅 游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在開發中要以當地貧困人口的利益為核心,兼顧政府、投資 者、旅游者等多方的利益。
[本文為2004年山西省教育廳高校科技研究開發項目“磧口旅游扶貧實驗區模式研究”(編 號0405201)的系列論文之一。]
參考文獻:
1.陳志華.古鎮磧口【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孫麗萍.屋宇春秋——山西老宅院【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3.李秋香.中國村居【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4.師振亞.旅游開發的軟與硬【N】.中國旅游報,2004.2.18
篇6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學術性機構 研究所 科研團隊 學科建設
1 引言
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高等學校作為國家知識創新的主要平臺,無論開展科學研究還是技術創新,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撐所發揮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圖書館是學校三大支柱之一,與學校的教學、管理、科學研究和校園文化緊密聯系。作為學術性機構它又是學校科研系統中重要的子系統。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圖書館充分利用文獻信息、專業人才和現代化技術的優勢,積極開展文獻信息利用與服務工作,基本滿足了教學科研對文獻信息的需求,“文獻信息中心”的職能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在學術研究方面,包括科學研究、科研隊伍建設、知識創新服務等與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中定位的“學術性機構”還存在著顯著的差距,高校圖書館“學術性機構”建設已成為學術界與學者們探討的焦點。
山西財經大學圖書館在學術性機構建設方面堅持以突出優勢、整合資源、服務高校和承擔項目、融通外資、服務地方為原則,積極整合圖書館資源,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加大學術性機構建設的投入,創新管理制度,著力打造具有自己優勢和特色的一所(信息資源研究所),一點(情報學碩士學位授權點)、一隊(校級信息資源管理創新團隊),搭建了圖書館服務創新和知識轉化的學術平臺,學術性機構的職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筆者根據多年圖書館管理與科研管理工作實踐,結合學術性機構建設和同行的相關研究成果,就地方高校圖書館學術性機構建設展開研究。
2 以研究所(室)為基地,推動學術性機構建設
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規定:高等學校圖書館是文獻信息中心,是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設和發展應與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相適應,其水平是學校總體水平的重要標志。然而,目前有一些高校圖書館沒有很好地發揮“學術性”的作用,仍然停留在簡單的借還閱的傳統服務層面上,這無疑制約了圖書館的改革與發展。
地方高校圖書館最終是“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擔負著文獻信息組織與管理,信息資源的挖掘與整合,信息資源成果的產出與轉化任務,承擔著組織學術研究團隊、創新學術管理機制、推動學科建設、促進學術性機構建設和發展的重任。要想建設好“學術性機構”,地方高校圖書館就必須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工作,要匯聚科研團隊的智慧,充分發揮館員的作用,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科研優勢,開發研究項目,最終形成核心競爭力,提升創新力。因此,地方高校圖書館首先應進行學術性機構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創造條件,積極組建研究所(室),為館員提供研究平臺,推動學術性機構的建設。
山西財經大學圖書館在研究所組建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收效甚佳。按照學校的科學研究管理條例,經校方批準,2004年圖書館組建了“信息資源研究所”,以研究所為學術研究基地,聚合科研團隊,凝練研究方向6個,即經濟信息研究、網絡信息資源管理與利用、經濟數據挖掘與整合、企業競爭情報、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信息管理系統設計等。研究所按照既定目標走內涵式、規范化發展道路,著重圍繞文獻信息服務、信息網絡化建設、圖書情報人才培養等產出標志性的成果,努力提高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的能力,竭力擴大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影響力,精心培養了一支具有較強科研能力,較高素質的信息資源管理研究隊伍。
研究所根據研究方向和任務,分工合作,形成特色,產出了一些有一定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的成果。以信息資源研究所為研究基地,2004年至今,共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項,省級各類項目12項,80余篇,出版著作1部,獲省級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研究所緊密圍繞既定目標展開研究,現已成為山西信息資源研究的匯聚地,2005年研究所申報并獲得情報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研究所科研團隊被學校批準為校級“信息資源管理創新團隊”。
3 以科研項目為紐帶。拉動學術性機構的建設
學術性機構是以科研團隊承擔高層次的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出版研究著作、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為判斷的標準。而現階段有些圖書館并沒有意識到它的作用和意義,也有一些圖書館在起步階段,且多為承擔項目臨時組建項目研究組,隨著項目的結題而解散,而更多的圖書館是館員個體在做某些方面的研究,這些都沒有形成合力,沒有精心組建成科研團隊。因而地方高校圖書館要對學術性機構建設和科研團隊建設做整體與長遠規劃,保持科研團隊的生命力,以實現學術性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一個項目組的核心為項目負責人,一般而言,項目負責人均為學術帶頭人,對科研創新的指向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學術帶頭人,還是團隊成員都要求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礎和深厚的學術積累,高素質的研究人才是圖書館實現學術性機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山西財經大學圖書館關注人才的培養和學術潛力的挖掘,積極組織科研團隊,開展學術性機構建設,采取“抓重點、抓亮點、帶動全面”的策略,大力推進項目立項,尤其是科研團隊的項目、高層次項目,強調標志性項目的產出,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比較中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和空間。一是挖掘館藏特色資源,培育并承當省級項目。圖書館收藏有明清以來山西票號與晉商的文獻資料及山西旅游文化等文獻資料和多媒體資源,為了能使這些資源更好地發揮作用,組織承當了省科技廳《山西票號與晉商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和《山西旅游、晉商文化數據庫》項目,成果直接服務于學校的教學科研,服務于社會用戶。二是積極整合校內資源,吸引外資,開展研究。學術研究團隊承擔了山西省科技廳《山西財經文獻資源共享平臺》、《山西科技文獻共享與服務平臺管理與利用機制研究》等項目,獲項目經費100多萬元,成果主要是為山西信息資源共享服務。三是融合校內信息人才和技術優勢,開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是地方高校圖書館應承擔的任務,它可以使圖書館學術性機構的職能得到進一步延伸。在分析本館文獻信息、人才隊伍和現代化技術優勢的基礎上,整合校內資源,組織科研團隊密切關注山西經濟社會發展主題,積極申報承擔項目,進行集體攻關。幾年來先后承擔了山西省科技廳《山西不銹鋼競爭情報預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軟科學項目、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基于數據挖掘的山西煤炭企業信息化研究》、《山西煤炭企業危機預警機制研究》、《山西文化強省戰略研究》等項目,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是引導團隊成員關注重大研究項目。圖書館以申報高層面項目為目標,目前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云計算在圖書館的應用》和《基于技術融合的圖書館數字資源利用服務機制研究》等項目。
以科研項目為紐帶,拉動全館科研水平的整體提升,加快科研團隊的建設,強調標志性項目的產生,打造自己的特色和發展空間。圖書館科研項目的研發緊扣服務高校、服務社會主題,密切關注學校和社會經濟建設重大需求和亟待解決的問題,2004年至今承擔科研項目14項,獲項目經費資助158萬元,科研項目的研發,進一步加快了學術性機構和信息資源管理科研團隊的建設。
4 以情報學學科建設為驅動,帶動學術性機構的建設
學科本身是一個知識體系,學科是一種知識領域的劃分,是相對獨立和比較完善的知識體系,它是人們對知識對象進行分類,以達到學習和傳播已有知識,探索和研究新知識的目的。
高等學校教育的結構就是以學科為基礎的一種系統結構。學科建設是高校建設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辦學特色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學科建設促進了學校的科學研究,同時也帶動了圖書館學術性機構的建設。
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文獻信息中心”和“學術性機構”,在履行“保存”與“傳播”文獻信息的同時,根據教育部和學校的教學要求,開展文獻檢索課教學。20世紀80年代中期,高校圖書館面向全校開設了文獻檢索課,教學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20多年的教學與研究為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尤其是近年來,研究生的招聘與引進,圖書館人才隊伍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圖書館也逐漸從簡單的文獻信息服務轉向知識利用與創新,學科建設和學術性機構建設正式列入議事日程。地方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以信息資源為平臺,以研究所(室)為基地,以科研團隊為支撐,凝練學科方向,開展學科建設,以學科建設拉動學術性機構的建設。
山西財經大學圖書館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學校學科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社會需求,開展情報學學科的建設,打造情報學教學和科研團隊,集中有限資源進行重點突破。2005年在學校的鼓勵與扶持下,組織了情報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授權點的申報并獲得國務院學位辦的批準。隨后又參照學科體系要求,突出重點,體現特色,優化結構,做好學科內涵建設,努力使情報學學科形成自己的優勢特色,提升學科的學術影響力。
情報學學科有清晰的研究方向,有教學科研團隊,在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項目與團隊相結合,學術研究與學術性機構建設相結合,進一步激發了導師團隊的合作精神,增強了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后勁。導師們先后承擔了《情報學研究生教育模式研究與創新》、《基于質量管理的情報學研究生教育績效評價研究》、《經濟信息檢索與利用對大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與實踐》等3項省級研究生教育教改項目,項目研究匯聚了團隊的智慧,培養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促進了情報學學科建設,帶動了學術性機構的建設。今后將以情報學學科為抓手,以科研團隊為支撐,以學術性機構為重點,著力打造具有財經特色和優勢的情報學學科,尤其是以情報學學科建設和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為研究內涵,進一步激發團隊的合作精神,增強情報學學科的發展后勁和競爭力,帶動學術性機構建設。
5 以管理制度為保障,完善學術性機構建設
對于地方高校圖書館而言,建立科學規范的學術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要客觀擺正圖書館在學校教學改革和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位置,提高科學研究能力,完善學術性機構建設。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高校圖書館要保證學術性機構的建設按照既定的計劃完成,必須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這些制度包括學校和圖書館兩個層面。
篇7
論文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視域;師徒傳承文化
明代以遠,中國創造出領先于世的技術文明以及豐富的傳承模式。疇官世業、專門學校、家庭箕裘相繼等諸多模式均成為古代技術教育的有效載體。其中,職業技術教育視域下師徒傳承經過悠久的歷史積淀,不僅依然盛行于世,且已形成獨特的文化現象。以文化的視角剖析古代師徒制度對于揭示技術教育的內在規律實有裨益。
一、“師門”文化
(一)不恥相師與唯長是師
不恥相師出自于唐韓愈的名篇《師說》,其意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韓愈批評時之文人“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同時,推崇“器者”求學之精神即“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以至于“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古代技藝師徒傳承自先秦發端,活躍于整個手工業時代,至現代社會仍為培養技術人才的重要載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為古代技術工作者統稱,現木工、瓦工、廚師以及各種民間工藝皆以傳統師徒傳承為核心方式。不恥相師之精神又表現為帶藝投師與唯長是師。帶藝投師即在拜師以前已經身存技藝,此技藝或出于自修或出師門,以出自師門居多。拜師并非限于名師。凡有一技之長于己者,均可登門請教。古代身懷精藝之人一般如此即“師無常師,唯長是師”。華佗、張仲景皆拜多師,清代溫病學宗師葉天士曾先后拜師十七人,葉氏拜師之多,可謂其中之典范。
(二)投師名門與謹嚴擇徒
投師即徒弟尋找師傅的歷程。投師的歷程一般涵蓋三種現象:投師無門,投師有門,投師名門。古師無門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弟子天分甚高,無人應教;其二,師徒信息壁壘,彼此不相知;其三,覓師領域門戶未立,不知求教何人。與投師無門相比,投師有門則指弟子依恃自身的天分與師門接納性而達至理想之所。自古名師出高徒,因此尋找名師名門為頭等大事,古師名門之旅一般均很艱難。跪請名師的歷程也是師傅考驗徒弟決心與意志的過程,因此古代諸如“程門立雪”之例甚多。師傅與徒弟存在相互尋找的過程,弟子投師名門,師傅謹嚴擇徒,其間緣分亦很重要。長桑君教授扁鵲即為典型一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少時為客店小老板,長桑君常就店下塌,因扁鵲對長桑君“常謹遇之”,觀察十余年后,遂收為徒并在傳授“禁方”以前,還以“勿泄”為條件。
(三)拜師敬祖與終生為父
師徒關系確立為師門文化之大事,須以隆重的風俗禮儀確認與保護。一般拜師禮儀有如下程序。第一,拜祖師、拜行業之神。如醫士須拜扁鵲,廚師須拜彭祖,木工須拜魯班。以表示對本行業敬重以及從業的虔誠,同時祈求“保佑”;第二,行拜師禮。一般是師傅、師母上座,學徒行三叩首之禮,后跪獻紅包和投師帖。中國傳統文化中僅跪天地、雙親,由此看出師傅的地位之高。第三,師傅訓話,宣布門規及賜名等。訓話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規,勉勵徒弟做人要清白,學藝需刻苦等。古代拜師禮為三、六數,意為“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另有些手工業作坊在拜師前須寫“投師紙”,以明確規定投師年限、徒弟義務等,如無“投師紙”師徒關系一般不予承認。師徒關系確立以后即有“投師如投胎”之說,古諺所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傅”,傳統師徒關系為沒有血緣的“父子關系”。有些行業,一入師門,全由師傅管教,父母無權干預,甚至不能見面。晉商學徒,有的甚至十年方可探家,學徒期間不付工資并無償幫師傅做家務,師傅管吃住及冬夏衣各一套。一年打雜,二年學藝,三年滿師,四年幫工方可出徒。一年三節須“哨師傅”即送禮物。出師酒時,徒弟孝敬師傅錢,師傅回贈徒弟一套工具,并分自己碗中一半飯與徒弟,象征徒弟出師,又表示師傅將一路關照,同時示意自食其力是從師傅處分得。又須送紅包與師傅一脈相承的同行,稱“坐凳禮”。中國古代技藝傳承得意于此“師徒父子”親密關系。
(四)謹守門派與不辱師門
宗派門戶是師門文化中重要的現象。如元代傳統醫學,出現金元四大家:以劉完素為代表的“寒涼派”;以張從正為代表的“攻下派”;以李杲為代表的“溫補派”;以朱震亨為代表的“養陰派”。《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醫家類·前言》說:“儒之門戶分于宋,醫之門戶分于金元”,醫學門戶、流派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傳統醫學的發展。投師拜祖之后要嚴格遵守師門規矩,古代社會門戶之見極為嚴重,其源于不同門戶對于事理的不同理解,但多因派別偏見所致,并常存巨大的力量。因門戶之見而導致發展局限以及門戶之爭皆很普遍,而破除門戶之見是為艱難而有益的。另徒弟須謹記不辱師門,從品德、技藝、禁忌等諸多方面須尊師囑,否則“逐出師門”對于技藝之人后果極為嚴重。朱震亨,他傳醫有術,其弟子戴思恭著有《推求師意》及《證治要訣》,都發揚了朱氏的學說,做到了“無愧師門”。
二、傳“道”文化
(一)教授之道——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
教授之道首要內容體現于“真人”與“真學”。《黃帝內經·素問經》:“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其含義為師傅選擇徒弟要嚴肅認真符合標準,在教學中還必須以徒弟所能,授以真本領,這才是師傅的教授之道。古代,名師選徒甚為嚴格,愈是有絕巧者愈是如此。清代名醫葉天士臨終警言:“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后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漢代華佗曾拜師蔡氏,蔡氏以勸開斗架公羊試其智,華佗以青草分放誘之,遂收為徒。智慧與悟性是華佗終成名醫的重要原因。授徒以“真學”乃師德之要,漢代淳于意悉心授徒,據《倉公列傳》載,淳于意成名弟子中史存者共有七人:齊宦者平,臨淄人唐安、宋邑、濟北王侍醫高期、王禹、淄川太倉長馮信、高永侯家丞杜信。淳于意授徒傳技的過程亦是治病救人與研究中醫的過程。其將典型病例進行整理,《史記》記載了他的二十五例醫案,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史記錄,成為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醫案——《診籍》。創立與發展醫學診籍,對于技術傳承科學性與開辟案例教學極為必要。
(二)杏林春暖——技巧所以利器用,濟艱難者也
職業操守為師徒授受的首要方面,在醫業傳承中甚是顯著。《隋書·藝術列傳序》曰:“救恤災患,禁止邪”,“技巧所以利器用,濟艱難者也”;《新唐書·方技列傳序》言“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或“矜以夸眾,神以巫人”被指斥為“技之下者”為人所不齒。唐代孫思邈視醫學為決人生死的“仁術”,并告誡后學“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其在傳授技藝時,制定一系列有關專業品德的戒律。如傳授醫學的咒禁學,就規定“凡欲學禁,先持五戒、十善、八忌、四歸”,要求后學“濟扶苦難”、“不聲色”、“調和心性不乍嗔乍喜”。《素問》卷二十五還對針灸醫師提出五項要求:“一曰治神;二曰知養生;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黃帝內經》還專門撰寫了“疏五過”、“征四失”,這些醫生行為規范均是徒弟需謹記于心的。淳于意“上療君親之疾,下救貧賤之厄”;華佗因品性被譽稱“民間醫生”;漢代董奉治病不收費用,植杏樹以代之,并以杏換糧救濟災民,后以“杏林春暖”贊譽醫德高尚之人,對后學影響頗深。
(三)持恒以專——相矜以久賈,數過邑不入門
歷練意志品質以適應未來職業情境是弟子必修之課。古代巫醫樂師百工商旅學徒過程均異常艱辛,弟子需天分之外,需要卓越的意志品質傳承技藝。漢代樂府詩《孤兒行》:“孤兒生,孤子遇生,命獨當苦!父母在時,乘堅車,駕駟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賈。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臘月來歸,不敢自言苦。頭多蟣虱,面目多塵……”此詩借孤兒口吻,描寫了商人學商經商的艱辛。古代洛陽商人尤為典型,他們出門學做生意“相矜以久賈”,即相互之間以長時間在外學習經商為驕傲自豪。甚至如夏禹治水,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師史“數過邑不入門”,足見其一心一意之精神。另洛陽人素以節儉著稱,師史更是如此。其雖家財萬貫,卻粗茶淡飯,普通服飾。專注品質亦非常重要,孟子《學弈》曰:“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此說明,弟子在技術傳承中,須專心練習、體味方得真傳。如不專心即使弈秋這樣的善射者也不能教會。再有,古代師傅對待徒弟要求極為苛刻。“十年寒窗考狀元,十年學商倍加難”為晉商學徒之生活寫照。如無執著之志實難堅持。意志堅定、專注一事與執著之志成為師徒傳承文化中的突出因子。
(四)境界之美——庖丁解牛,匠石相樹
藝術與境界是超越技能層次的更高追求。莊子寓言之匠石相樹與庖丁解牛皆凸顯出此中國式獨特技術文化。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在《養生主》曰:“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此即著名“庖丁解牛”的寓言。這段話明晰了道家技巧的層次遞進,其依據自然之道,以“游刃有余”之功實現了具體技巧的超越,成為“美妙的音樂與桑林舞曲”的自由儼然成為一種境界。《莊子·人間世》中記載師徒授課的案例:“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這則寓言師傅教授徒弟如何判斷一棵樹應為“何材”,徒弟從師傅的判斷中學到外表之壯美未必內材就好的道理。當然,“無用方為大用”是莊子想說明的深刻道理。但亦能反映出中國古代手工業技藝的過程,也是求道的過程,也由此出現了“匠人”境界的區別。中國技術藝術與境界走向與西方技術科學走向截然不同并在師徒技藝傳授過程中多有體現。
三、授“藝”文化
(一)因材施教——土不可作鐵,而可作瓦
弟子天分修為各有差異,因此需因材施教。魏晉傅玄對此有精辟的論述,傅玄以“土與鐵”性能不同,說明要物盡其用:“土不可以作鐵,而可以作瓦”。其認為人各有其長“龍舟整揖,王良不能執也;驥驟齊行,越人不敢御也,各有所能。”由此,傅玄對于“為師者”提出因材施教的期望:“大匠構屋,必大材為棟梁,小材為榱橑,茍有所中,尺寸之木無棄也。”即好的工匠在造屋子時,不浪費一寸的木頭,使大小木材各盡其用。淳于意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宦官者平“好脈”,就授他脈法,教以脈理;對宋邑則教以五診術,對高期、王禹教之“經脈及奇絡結,當論俞穴所居及氣當上下出入邪正逆順以宜镵石,宜砭灸處”;馮信性好醫方,精于脈診,遂授以“案法逆順,論藥法,定五味及和湯法”,杜信好脈法,就教以“上下經脈五診”;對唐安“教以五診上下經脈,奇咳術、四時應陰陽重”。《靈樞經》記載“明目者,可使視色;耳聰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論;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痛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咒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由是則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揚長避短,使受教育者各得其能。
(二)法式授受——教人以規矩,不能教人以巧
古彥:“大匠教人以規矩,不能教人以巧。”涵義頗深。規矩與巧為技術訓練的兩個層次,其中規矩為基礎。隋朝工師授徒已有“立樣”與“程準”。“立樣”即做好模版,然后學徒加以模仿,學習制作。《隋書·何稠列傳》中記載黃亙、黃袞兄弟“凡有所為,何稠先令亙、袞立樣,當時工人皆稱其善,莫能有所損益。”唐代,將作監下設甄官,其職責在于使“磚瓦之作,瓶缶之器,大小高下,各有程準”。這就為藝徒學習和制作提供了標準和典范,掌握了“程準”即等于學會了技術。(《大唐六典》卷二三)宋代,以李誡《營造法式》為標志,“法式”藝徒培訓法趨于成熟。“巧”是超越規矩的更高層次,已經是技術的內化。孟子亦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與人巧。”、“由射于百步之外也,甚至,爾力也。”孟子認為:巧與力不同,譬如射箭,學生有力氣即能射于百步之外,而射中或矢無虛發方為技巧,技巧并非師傅可以包辦代替。清代美食家袁枚《王小魚傳》生動描寫了家廚王小魚技術之精湛,但請教其高超技藝如何達至即“或請授教,”,曰:“難言也。”此道出“巧”之微妙及師之無耐。“巧”依托于徒弟的天分與悟性,更多依賴于后天反復訓練之體味。詮釋出“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樸素道理。歐陽修《賣油翁》文:“我亦無他,唯手熟爾。”華佗學藝期間,手抓草藥竟與秤稱分毫不差。“熟能生巧”應為技術訓練的核心規則。
(三)貴于導引——君子引而不發……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與公孫丑之對話體現出師傅授“藝”貴在啟發誘導: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孟子針對公孫丑將“道”之標準降低以適應拙者提出批評:工匠師傅不因徒弟笨就改變或廢棄用來劃線的繩墨;后羿也不能因學射箭的人笨拙改變其張弓的限度,而不張滿弓。如果棄其繩墨,舍其規矩,不堅持標準,定然沒有良好的教授效果。孟子在堅持“道”之標準的同時,提出師傅授徒傳“道”重于授“藝”即“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其意是師傅只把弓張滿,擺出躍躍欲試的架勢,并非一定要把箭射出去。旨在說明師傅教會弟子如何射即可,不能代之去射。卓越的技藝須徒弟自覺主動地反復練習,以達到熟能生巧。師傅貴在導引,以激發徒弟能動性即所謂“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四)循序漸進——言傳身教,心傳神授,自悟自解
師徒授受一般分三個層次:言傳身教,心傳神授,自悟自解。言傳身教最為基礎,如元代廚師授徒,徒弟跟隨師傅從選料、加工、烹飪、調料等諸多環節中逐步學習與模仿。原料初加工講究規矩,否則會破壞營養或品味,學徒須記在心中。練習刀工技藝也是逐步摸索、辨析、熟練的過程。另外,配菜工序、調味等也是學徒必須熟練掌握的內容。徒弟尤其需認真體味師傅對于不同菜肴對于火候的掌握,反復實踐方可總結出“燒豬肉不可用桑柴火。”等諸多訣竅。名醫授徒更能體現言傳身教,如扁鵲及其弟子行醫到周都洛陽,知周人尊老,即以“耳目痹醫”名于時。另和弟子子陽、子豹一起“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治療虢太子的“尸厥”,獲得成功。第二個層次是心傳神授;心傳神授即“以心傳心”,師徒長時間練習、揣摩、沉思、切磋,彼此“相示以巧”與“相陳以巧”方可逐步達至心靈融合與意會之境界。第三個層次是自悟自解。公孫大娘是開元盛世時的唐宮第一舞人,善舞劍器,她在民間獻藝,觀者如山。草圣張旭,因觀看公孫大娘劍器之舞,茅塞頓開而成就絕世書法。自悟自解在心理學上屬于一種“統覺”智慧,非為神秘,其依賴于自身在“動手”過程中持續不斷的體驗積累與自身建構、默會所致,自悟自解凸顯出技術傳承的“內源性”學習特征。
(五)獨門范式——爾先學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師徒授受具有一般“范式”,如古代醫師授徒要求徒弟熟背藥方等。但行業不同、師傅秉性資質各異,大凡名師除自身身懷絕技以外,其教授藝術亦與眾不同即“獨門范式”。此在《列子·湯問》之《紀昌學射》篇極為鮮明:古之飛衛巧過其師,紀昌與之學射。飛衛沒有直接傳授射箭,而是依據“爾先學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的特殊程序,從“以目承牽挺到視小如大,視微如著”基本眼力練起終掌握射箭之訣竅。《史記·倉公列傳》這樣記載,“慶年七十馀,無子,使意盡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甚精。受之三年,為人治病,決死生多驗”。言漢代名醫淳于意拜孫陽慶為師。其讓淳于意把過去所學的醫方均丟棄,將自己珍藏的黃帝、扁鵲脈書、根據五色診斷疾病、判斷病人預后的方法以及藥物方劑等書傳給他,終使淳于意成為“診病決死生”漢名醫。“獨門范式”涵蓋著師傅的心得與絕妙之處,成為師承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四、師徒傳承文化揚棄
(一)繼承師徒傳承文化合理性
師徒制度作為手工業時代的產物,其頑強的生命力源于本身存在的合理性。主要涵蓋以下四點:其一,師徒傳承適應“個性化”教學。近代以降,師徒制逐步被職業學校所取代。職業教育需“手把手”因材傳授才可得其要領,但班級授課制因教師受眾太多導致貫徹“個性化”教學難度極大。其二,師徒傳承適應“終身性”教學。師傅一生當中因嚴格選徒等諸多因素影響而僅有少量的徒弟。師徒之間傳道、授業、解惑的關照持續“終身”。徒弟常年累月跟隨師傅,師傅的品格、絕活、行動作派等耳濡目染,師徒傳承得以完成。其三,師徒傳承適應“精藝性”教學。傳統學徒制度,師傅之所以成為師傅,其源于自身具備行業“精藝”,其蘊含諸多體會與訣竅。師徒形影相隨,方可捕捉到師傅的“精藝”。其四,師徒傳承適應“實踐性”教學。書齋之中是無法培養實踐能力的。學徒制度技術傳承主要依托于生產實踐的載體。師傅從事具有復雜勞動性質的主導工作并兼傳技藝;徒弟做輔助工作以幫襯,屬于簡單勞動兼學習訓練。手工業時代師徒制從實踐開始,以實踐結束。
(二)汲取師徒傳承文化精髓
師徒傳承文化精髓是代際相傳的要旨。傳統學徒制度,師承文化表現為“嚴格性”與“親密性”統一,“嚴格性”貫穿于選徒與授徒整個過程,“親密性”表現為“師徒如父子”類血親關系,“嚴格性”與“親密性”統一是學校模式職業教育無法比擬的;師承文化表現為“實踐性”與“生產性”統一,其是學徒制度依然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同時凸顯出職業技術教育的本質屬性;師承文化表現為“示范性”與“內源性”統一,以生產實踐為載體,師徒技術傳承得以完成;師承文化表現為“技術性”與“境界性”統一,“境界”是對于“精藝”的超越而為最高的追求,業已成為中國實用技術的文化特征;師承文化表現為“精藝性”與“道德性”統一,“德藝周厚”成為古代優秀技術人才的標準,同時凸顯了中國“尚德”文化;另外,傳承范式“一般”與“獨特性”統一等皆在新時期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中需繼承與發展的合理內核。
(三)規避師徒傳承文化局限
篇8
論文摘要:本文從“誠信”的傳統文化內涵分析入手,以“誠信”與個體職業發展、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邏輯為主線,闡明三者之間互動的基本特點,力求探索以誠信為基礎的和諧社會氛圍之下的個體職業發展途徑。
誠信教育是一個社會整體參與的系統工程,它關系到我們每個人內心的和諧與未來的發展。誠信教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它具有整體性和全程性,必須時時處處進行,人人事事關注,沒有止境,與生命相始終。二是它具有層次性,誠信教育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教育內容,這些內容來自于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人生的每一個困惑,每一次磨練都促使個體境界日日更新。三是它具有潛在性,指向未來,是幸福人生現實效果的重要背景和支撐力量。教育更多的是為未來的社會培養人,為人生的理想培養人,在現實職業生涯和功利獲得中我們必須用堅實的心理和道德去支撐、去詮釋我們生命中每一個行為的價值和意義,這樣我們才可能把握正確的方向,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一、誠信的基本內涵
“誠,信也。誠,真誠,真心。”(《說文解字》)“誠者,自成也。”(《中庸》)“著誠去偽,禮之經也。”(《荀子·樂論 》)中國傳統禮儀教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人真誠的為人態度,內外一致,表里如一,建立真誠無偽、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個體內心的真誠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不斷地延伸、擴展,人心中善的光輝在心與心的溝通中得到進一步升華。通過自身真誠的態度贏得他人信任,這種及時反饋又加強了互信的基礎,互信合作的良好社會氛圍在這樣簡明的思想指導下就有了實現的可能性。古代教育要求個體以內心的真誠為起點,并將這一態度擴展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物方面,包容萬物,順從天地之道共同滋養萬物、和諧萬物的自然關系,將人的內在價值提升到與大自然和諧一致、渾然一體的自由審美境界,在道德上通過對自身和萬物關系認識的不斷深化,超越“小我”,將自我融于自然,融入大道。社會生活中人與事關系合理的推移變化也必須以內心的真誠為基礎,其結果是在外順應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在內砥礪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高尚品德,使自己內心人性的光輝灑向社會,在人生的境界上實現不斷的超越。在這種自身修養完善、人際間高度互信的社會發展環境中,各種行業、職業的發展具有了巨大空間和良好的社會心理基礎。
二、誠信的社會功用
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行為準則。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第二》)內心的真誠與外在言行的一致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依持。從個人的角度,誠實守信可以使我們實現自我的統一與和諧,在家庭中我們可以與他人實現有效溝通,增進感情,提高家庭的穩定感和幸福感,這種力量延伸到企業、社會,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是和諧穩定的,我們一切創造利益的活動在這種系統內才能有效運作,最終使我們每一個人受益。我們不僅受環境的影響,我們還在不斷生成新的環境,我們每個人就是我們新的幸福生活的起點。從我做起,從我們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我們才能凸顯出人類實踐的主體性,把握實現幸福前景的方向。
誠信不僅是個人立身的基礎,還是一個國家繁榮發展的重要因素,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遙想令人振奮的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巔峰——漢唐文化,漢代文化的質樸,唐代文化的豪邁都從骨子里透射出人們內心對他人的信任和自信,大信不約,言必信、行必果和諧地指導著人們的交往生活。倫常關系中“朋友有信”的道德原則在社會生活中普遍有效,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一諾千金”時有耳聞,淳樸的民風、穩定的社會交往對當時的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建立在強大社會誠信基礎上的各種金融行業以及相關的衍生工具在中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中國古代的錢莊、紙鈔、匯票,包括以徽商、晉商為代表的完整的商業發展模式和運轉系統。這一切無不依靠中國人倫關系中的重要資源——誠信,私人與私人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商業資本,家族事業依靠原始血親之間的信任精誠團結,勤儉奮斗,創造了中國經濟史上一個個奇跡。
今天,個體的發展面臨著更多的挑戰,機遇與風險并存,我們的合作伙伴和競爭對手都不再是我們的老熟人、親戚或朋友,而是需要我們隨時了解的陌生人,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建立穩定信任關系的難度迅速加大。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礎之一就是社會成員的誠實守信,信用是建立大量經濟合作關系,產生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礎,如果不是抱著必須履約的態度對待人與人締結的各種契約,那么無休止的法律糾紛,驚人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就難以避免,人們通過辛勤勞動獲得的成果將因為自己的不誠實而遭受巨大的消耗,每個人都會深受其害,筋疲力盡。在當今時代,誠信的做人態度是文明素質的基本要求,不能做到誠信,如何真正融入到現代文明發展的進程中?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企業內部及企業間的誠實守信也非常重要。試想,如果我們的財務和銷售人員不能恪守誠實守信的原則,那么將極大地增加企業的制度成本,設立大量的防范性制度規定,這在工作方面增加了程序,增加了費用。更重要的是使企業內部的其他人員普遍有一種不被信任的感覺,如果企業內部成員間的信任氛圍都很難建立,又如何談相互激勵,共同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呢?企業間的誠實守信氛圍如果不能有效建立,互相挖墻腳的現象就會增加,惡性競爭就容易出現,能夠使雙方獲益的合作關系難以形成,企業間整體生態關系難以建立,和諧發展的生態圈效應難以發揮,大多數經營者只能在過度和無序競爭中慘淡經營,難以享受到彼此間的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樂趣和利益。在這種狀況下,再高明的管理理論也沒有用。這是我們應該竭力避免的狀況。
三、誠信教育的實施途徑
從事各種社會活動的人不僅要與人真誠交往、建立良好的互惠關系,還要有實現這種關系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汲取文化傳統的智慧,為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生活關系尋求新的途徑。
首先,應該從歷史智慧的結晶——文化傳統中尋求。文化傳統使我們的社會在發展過程中保持了自我統一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持,在文化傳統中我們可以看到過去的自我,反省自我,找出歷史和現實之間聯系的邏輯,尋找出道德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平衡的微妙規律,用以指導現代社會發展的整體實踐。
個體的成長過程要經歷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而誠信教育一直是個體終其一生、不可間斷的教育,在不斷接受教育的同時進行自我教育并形成人生觀和人生信念。誠信教育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不斷充實人性的光輝以照亮自己的內心,照亮別人,在彼此照亮的過程中溫暖對方。我國古代閃爍著智慧光芒的經典文化思想在其豐富的內涵中不斷向每一代繼承者傳達著做人真誠、止于至善的信念,其中包含著對他人的信任和對人類美好前途的期望。一個人也只有在堅信自己追求美好理想價值的過程中才能獲得價值感,在艱苦卓絕的奮斗中體會人生價值得以升華的審美境界。自我與他人,內心與外在,現在與未來在變動不居的時空場景中通過不懈的人生感悟為有心人所融會貫通,哲學、審美層面的解讀與現實功利層面的運用也有相得益彰的默契,向人生更高精神境界的奮斗在人類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過程中其動力也不會衰減。無論在家庭、學校、企業中,其高尚的思想、善良的行為都足以支持與他人的合作,背負他人的希望,在充滿自信和信任他人的氛圍中不斷發現、實現自我,共生性地支持他人、欣賞他人、激勵他人,在成就他人的過程中成就自己。“欲立己者立人,欲達己者達人”,自覺地將自我與他人,小我與社會的大我融為一體,在他人的成功中看到自己的明天。即使我們一時還不能達到人生完美的境界,我們也應該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行為準則,以自己對他人的尊敬和愛心維護他人的成長,最大限度地為他人的成長鋪平道路。
其次,提高現代人協調現實環境的能力。人的發展與環境高度相關,但人的主體性和能動作用的發揮在現代社會尤為重要,科學技術延伸了人類控制環境的能力并使人類獲得了極大的物質享受,但同時也容易使人類沉迷于物質生活的享受而懈怠于對精神生活層面的追求,而正是精神層面的追求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并通過心智的琢磨為人類駕馭自身品行、合理控制物欲提供了堅強的支持。人們的優良道德需要內在不斷地生成,在復雜的發展環境中不斷地磨練,實現人與環境的高度和諧。
個體的道德是整個社會的基礎,社會的整體道德氛圍強化著已有的道德傾向,而這種傾向關系著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的人生幸福,社會大系統中的每一個子系統中的分子都有責任關注社會道德的發展,并通過自己的積極參與保障其健康發展。企業的教育是個體參與社會生活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許多人在企業中不僅要獲得生活資料,還要獲得提升生命質量、提高人生境界的精神食糧,企業的文化建設不能簡化為簡單的技能培訓。個體離開父母的家庭獨自開始營建自己的家庭時所需要的是全面而豐富的、有品位值得追求的生活理想和實現這一理想的態度、思路、方法、手段。它是一整套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零星的、不定時的夾生飯的喂養,我們需要的是具有穩定信念、善良情感、忠于職守的勞動者,無論從哪方面講,信任與被信任都是企業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
再次,誠信與經濟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兩個重要方面,其統一協調于人內在的高度和諧,即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追求的全面平衡。內心需求實現的平衡使人們具有幸福感,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和信任使個體獲得了穩定感和價值感,而這些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梁小伊,劉紅斌,陳曉梅.關于誠信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5,(1).
篇9
Shanxi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birthplace of Chinese clothing culture, he also has rich tourism resour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build a reasonable model of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IURC) for Shanxi tourism attire. The author advocates establish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market-oriented and government-led model.
產學研合作,是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在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風險共擔、共同發展的基礎上開展的多種形式的合作,是優勢資源整合的一種先進模式,也是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基本形式。它對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均有著積極的作用。作為旅游大省的山西,挖掘旅游特色服飾潛力,構建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模式,有重要意義。
1 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的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山西省人民政府非常重視產學研合作。依次出臺了《山西省推動產學研合作實施辦法》、《關于促進產學研合作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意見》等文件,大大促進了山西省產學研合作的進度。
企業因生存與可持續發展,渴求科技和人才,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的主動性在不斷提高;高校研究所為了教學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環,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也在不斷提高;政府為了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推動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在不斷地為推動產學研合作努力。
2008年,山西省的科技費用支出高達62.56億元。學術方面,以“旅游服飾(服裝)”為主題的論文呈上升趨勢,2009年達到頂峰,共發表期刊論文19篇,碩士畢業論文 1 篇。
而針對山西省“旅游服飾(服裝)產學研”方面的研究內容至今還是空白。
雖然山西產學研合作在實踐和理論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和研究,但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依然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旅游服飾產學研的合作甚微。一方面,旅游市場對旅游服飾科技成果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高校、科研單位所擁有的大量成果與資源閑置。
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的問題主要包括:
(1)思想認識與觀念滯后,對旅游服飾的開發及其產學研合作的認識嚴重不足;
(2)政府組織乏力,對旅游服飾的開發及其產學研合作關注不夠,還沒有建立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的組織協調保障機制,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至今還處于隨意、盲目、零散小規模的初級狀態;
(3)科研投入嚴重不足,山西還沒有旅游服飾自主品牌。
2 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的意義
我國政府強調“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山西是中國服飾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歷史悠久,特色鮮明,自成一體,效用突出的典型特征,它具有豐富山西旅游內容,提升旅游文化內涵的價值。
2.1 產學研合作是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
從系統論的角度,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是山西旅游服飾科研、教育、生產等不同社會分工系統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是技術創新上、中、下游的對接與耦合。其實質是促進旅游服飾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可以充分發揮山西服飾企業、高教和科研院所的資源集成優勢。
通過產學研結合,產業、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模式。產學研的合作作為當前加強技術創新的一種有效途徑,無疑對促進山西旅游服飾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有著積極作用。
2.2 產學研合作是知識要素與商業要素的直接結合
推動產學研主動合作重在利益機制的確定和協調,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都有合作的動機和需求,關鍵在于采用什么樣的利益機制、協調機制進行連接,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產業和學科的協同發展必須設計好兩者的利益協調機制,不可偏頗。不同產業的技術特性、不同學科的知識特性均對產學研結合的機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從利益分配機制的角度,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是將知識要素與商業要素直接結合,通過價值傳導中的利益分配機制,統一了企業、高校研究所和國家等三方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的利益矛盾,可以充分調動和整合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的效能,最大程度地調動生產力全方位的積極性。國家要富強,科技、教育要發展,都必須依靠企業的發展壯大來提供經濟支持。
2.3 產學研合作是創新科技體系建設的突破口
從培養產學研合作主體的競爭力的角度,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既是解決產業科技創新的最佳途徑;又是解決高校研究所辦學條件、育人方式和就業水平等方面存在問題的一種有效形式;也是解決山西高校服裝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一些問題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將有效推動區域科技與經濟的結合。
比如就大學而言,大學創一流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與科技前沿;“立地”就是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解決生產生活中大量的科技問題。產學研結合雖然主要目標是為產業發展服務;但在此過程中,高校也實現了自身發展的目標,也是高校本身發展的需要。
產學研合作作為當前加強技術創新的一種有效途徑,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對創新科技體系建設的有效途徑與最佳選擇。
在知識經濟全球化、網絡化、開放化與協同化的今天,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越來越依附于經濟主體的高度互動與合作,開放式的跨組織合作與創新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產學研合作是當今世界經濟與社會創新發展的最佳模式,也是山西旅游服飾發展的必然選擇。
3 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創新
產學研合作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一個科學的決策系統,更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動力系統。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必須從企業、高校研究所和政府 3 類技術主體上,全方位建立一套完整的創新模式。
3.1 提高認識,重新思辨產學研合作的戰略意義,確
實將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列入議事日程
產學研合作本質上就是產業和學科發展雙向需求的整合,它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路徑。“二戰”后美國為了保持其在世界上經濟和軍事方面的霸主地位,不斷強化大學、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從國家戰略層面來推動產業和學科的高效整合,以加強基礎研究和人才的培養。日本為了趕超美國、在科技方面領導世界,也確立了以科技創新立國戰略為核心的官產學合作體系。
我國提倡產學研合作已久,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一直沒有把產學研合作放到國家戰略層面上來。黨的十七大審時度勢,把推動產學研合作放到了國家戰略層面的高度,力求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有力的動力源泉。
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應與企業技術創新緊密結合,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產學研合作,首先就是要依靠政府引導,政府發揮龍頭作用,發揮合作工作的主導、引導與協調作用,并通過提供一定的土地、優惠政策及配套資金等一系列行之有效而又實實在在的舉措,廣泛地吸納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合作參與。其次是企業要在產學研合作中發揮主體作用,作為自主創新主體的企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尋覓潛在的合作對象,發現優勢互補的戰略伙伴,不能坐等政府或主管部門“牽線搭橋”、“包辦婚姻”。再次是大學與科研院所要在科學創新中扮主角,在技術創新中則應甘當配角,確實將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列入議事日程。
3.2 統一規劃,摸清把握山西旅游文化資源構成特
征,明確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的基本目標
根據不同的產業和學科分別制定產學研合作的模式和機制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首先必須由政府與合作機構牽頭,企業與院校科研單位參與,在對山西旅游服飾資源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摸清底數,把握特征,確定合作的目標,做出統一的規劃。
根據山西旅游服飾資源構成特征,從旅游特色文化角度來看,可以北部的宗教文化旅游服飾、中部的晉商文化旅游服飾、南部的根祖文化旅游服飾與東、西部的紅色文化旅游服飾等四大旅游文化特色服飾為目標;以旅游商品服飾、旅游展示服飾與旅游工作服飾等 3 類服飾為范疇;以全省的82家大型服裝企業為主導;以太原理工大學以及其他服裝研究所為知識與技術支撐,確定合作目標,做出統一的規劃,創立特色品牌,全面推進產學研合作的深入開展。
3.3 創新模式,“政、企、學、研”四方要同心協
力,充分挖掘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的潛能
政府要建立科學基金,制定促進產學研合作的計劃,把旅游服飾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和工業未來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同時也資助有一定應用前景的科研項目,鼓勵大學與產業界聯合申請基金項目,并對由企業介入投資開發產品的項目實行重點資助。
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間可建立靈活的技術轉移及擴散機制。企業人員可以參與科研院所的科研項目,科研院所的人員也可參與企業的技術項目。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可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如建立科技園與創新中心,以著名的研究型大學為依托,發揮高新技術的輻射作用。
3.4 齊抓共管,強化政府對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
的組織協調,營造產業和學科協同發展的產學研
合作新環境
推動基于產業和學科協同視角的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發展,必須營造良好的合作環境。產業和學科協同發展的 3 個關鍵條件:一是產、學、研三者對科學研究工作的合理劃分與合作;二是以成果轉化為導向的科研考核體制的確立;三是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移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完善。這也是新視角下產學研合作環境構建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強化政府對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的組織協調,對營造產業和學科協同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新環境意義重大,政府可以發揮以下作用:(1)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協調產學研合作的三方利益關系,大力倡導并積極鼓勵實行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2)政府應設立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的組織管理協調機構,為合作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條件;(3)政府應以資金為杠桿,鼓勵和引導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4)政府應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促進和保護產學研合作。
3.5 建章立制,不斷完善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體
系,充分保障參與各方的合作權益
為了保障參與產學研各方的合作權益,充分調動和保護各方參與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必須堅持走“依法治國”的道路,建章立制,不斷完善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體系。
(1)建立健全法規保障體系,要由政府與合作協調機構出臺各項支持產學研合作的法規,將“產學研”合作工作列入法制的軌道;
(2)建立健全操作規范體系,“政、企、學、研” 四方均要制定“產學研合作操作規范”,將產學研合作的操作規范化,系統化,制度化,規范產學研合作的行為,并將“山西旅游服飾產學研合作”列入其中;
篇10
財務管理是財經類各本專科教育的主要課程,是學生在修完財務會計等有關專業課程基礎上開設的、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財務管理內容涉及到企業財務活動的各個方面,具有內容復雜、計算公式多、理論知識點多的特點。學好這門課不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理財理論水平的需要,更重要是為了增強學生未來就業競爭能力的需要。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自由貿易、投資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在理論上、創新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強化學生的職業核心技能,如何搞好新形勢下財務管理課程體系的教學,如何培養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綜合業務素質財務管理人才,是現階段財務管理教學工作者應重點思考的問題。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本門課程教學改革的一些設想。
二、財務管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人才模式定位不準確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大學本科教育已經完成從精英到大眾的轉變,大學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一般專業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但多數本科院校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還是定位為:“培養能在工商、金融企業、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很顯然,這種定位不夠準確,導致人才培養目標上的“越位”,尤其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更為突出。雖然部分院校的專業培養目標也開始偏重“應知”、“應會”,要求學生掌握財務管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但進行靈活應用及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又嚴重不足,在教學中增加了實訓內容和實訓環節,但大都又流于形式。
(二)專業課程體系不確定,教學內容滯后 縱觀現有的財務管理課程體系,都是圍繞學科體系進行課程設置,整個教學體系還是圍繞教育部的教學任務來進行設計,對于實現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融合還存在較大的問題,且實踐的可操作性以及實施效果都有待進行改善。
未形成統一、系統的規范體系。財務管理專業知識結構中重要組成部分是會計和金融知識,但目前各高校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課程和教學方向都不盡相同,有的側重財務會計,有的側重投資金融,到目前為止,未能形成統一、相對獨立、系統的體系。我校2011屆財務管理專業雖然設有投融資和理財兩個方面,但是在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設置方面基本相同。
教材內容偏重上市公司,企業價值評價方式單一。現行財務管理教材中的許多理論和決策方法主要針對上市公司,對非上市公司并不適用。首先,在我國市場經濟中,中小企業已經逐步占據企業總產值的相當大的部分,而財務管理中的許多決策理論方法根本無法得到應用。其次,對學生而言,畢業后能進入上市公司工作的也是鳳毛麟角。最后,現行的財務管理教材上基本都是采用西方理論,而西方與我國企業理財環境差異較大,導致財務管理教學內容與現實工作內容的差距。因此,許多學生在工作之后,會感覺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脫離較大,不能學以致用。
現行財務管理教材中,在進行公司價值評價時,決策的唯一標準是價值,根本不考慮非價值類指標的存在。但在實際生活中,公司在實現企業價值同時,還給社會帶來其他問題,如引發環境污染、員工的社會保障不到位、質量下降帶來的產品不安全、資源枯竭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為企業經濟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的矛盾。企業不僅應承擔社會責任,也應履行其社會價值,這是財務管理決策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另外,財務管理決策大多依賴量化因素,也未能考慮公司文化制度等難以量化的因素。
(三)專業課程間內容交叉重復問題突出 目前高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均設置會計課程,恰恰財務管理與某些會計課程如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從內容到方法體系存在著邊界交叉和內容重復現象。這種局面不利于財務管理學科體系的優化,導致資源浪費,給實際教學帶來很多困難。同時部分高校壓縮課時,減少了學生自學與實踐時間,降低了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學生倦怠情緒的出現。
(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落后 雖然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更新,但始終沒有很好地和教學內容融為一體,教學模式依舊過于呆板統一。例如,在教學方法上,占主導地位的仍是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方法,圖解式、啟發式、情境式教學在教學方法中比重不大;在教學管理上,學分制仍是學時制的復制,沒有將規定性與選擇性很好結合;在教學手段上,雖然也采用計算機等多媒體,但其結果又是將多媒體作為媒體播放器,實際教學過程中又產生人和機、教學內容和方法不相融合的諸多矛盾。
(五)教學評價方式、環節單一 目前財務管理課程考核主要取決于期末考試成績,而期末考試又主要是對相關概念、相關公式等基礎性內容的考查,學生平時放松學習,考試前臨陣磨槍考前突擊復習,最終也能及格。考試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力和興趣,造成學生綜合素質低,核心能力差。這種教學評價模式嚴重脫離了人才培養目標,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牢固理解和掌握。
三、財務管理教學體系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借鑒國際經驗,創新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要求 人才的培養目標歸根到底取決于人才市場的需求,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理財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等綜合業務素質,使其能夠從事相關工作。根據學生特點及需求,樹立把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結合起來、在滿足社會需要前提下促進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觀”,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探索分層次、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注意轉變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突破傳統的“學校評價”人才質量標準,樹立現代的“社會評價”人才質量標準,圍繞實際職業崗位需要,培養學生至少具有基本業務能力、資金管理能力、財務分析能力、溝通和協調能力等基本職業能力,來突出職業基本技能和良好的綜合業務素質。
(二)根據社會實踐,完善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內容 結合企業實際問題更新教學內容。一門學科的發展需要時間的積累,財務管理教學內容偏離實際的問題在短期內很難改變,但可以通過教師的教學方法來緩解這一問題。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樹立實踐觀念,在教學內容中導入企業的實際問題,將企業實際工作中一些操作性強、實用性強的方法引入教學中,增加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如在企業信用體系的評價中,在介紹教材中的5C原則、9級評價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歷史上著名的晉商、徽商企業管理模式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構建具有特色的我國中小企業信用的評價體系等等。其次,在課程內容安排上,應緊跟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及時增加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新內容,以保證教學內容的時效性。
改進教學內容設計。首先,利用資金管理構建教學流程。在市場經濟里,所有的上市與非上市企業都要通過市場來完成采購和銷售的業務。因此,企業需要解決何時、何地籌資、籌集多少資金,如何使用和分配資金,來完成資金運轉。企業通過市場籌集其所需資金,根據投資決策的項目,將籌集資金投放在資產中。然后,通過人工,將材料加工成產品,產品的銷售為企業帶來貨幣資金的流入,最后進行分配收益。具體流轉如圖1。
其次,利用社會責任體系來完善公司價值評價。企業價值,不僅應包括現有資產的市場價值,還應包括企業未來和潛在資產的市場價值,更應該包括社會價值。這就要求企業核算對象由狹義的“經濟責任”延伸為廣義的“社會責任”的社會責任會計核算體系。在進行企業價值評估時,應將理財環境、組織構架、物流流程、人力資源、企業信用等級分析和財務評價(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潛力分析)等納入評估體系,特別還應該包括企業的社會價值。企業在注重自身發展的同時,更要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三)優化專業間課程教學體系,合理分配教學內容 針對財務管理課程與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課程存在內容重復交叉現象,需要在教學大綱和授課課時之間進行重新劃分。首先,在制定課程教學大綱時,必須明確不同課程的教學重點,將重復的內容進行重新分配,如項目投資的內容應全部列在財務管理課程中,而管理會計中這部分內容一筆帶過。其次,根據教學內容的調整,同步調整教學課時,這樣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優化資源,又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探索教學模式改革,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 其一,教學方法中板書教學要占有一定比重。在資金時間價值、資金成本和資金結構的部分教學內容里,筆者認為用板書教學效果更好。因為,在教師推導公式的過程中,學生會隨著推導步驟對知識進行不斷的理解和消化。這時,只要學生課堂上注意聽講,課外稍加復習,就能基本上掌握所學內容。但如果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師一筆一畫推導公式的過程不在了,學生只能看到結果,傳遞出來的信息量雖然大了,但教學效果大相徑庭,所以板書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有。
其二,增加案例教學比重,完善實踐教材體系。通過對企業實例的討論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中引用的案例大都是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的大公司案例,但這樣的案例會讓學生感覺距離遙遠,不能學以致用。所以,教師在設計案例時,要偏重小案例,從學生身邊入手。如在講盈虧保本點計算的時候,以學校食堂的豆漿店為例,分析它的房租、材料、水電、人工,哪些是固定成本,哪些是變動成本,它一月、一天要賣多少杯才能保本。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成功企業的經驗,吸取失敗企業的教訓,這樣能使學生從“學會”變為“會學”,培養學生的結構性思維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保證學生學到的東西有用、會用和能用。運用案例教學其過程可以概括為:案例導入——情境創設——討論案例——詮釋總結,具體過程如圖2。
其三,增加多媒體教學比重,但注重把握好課堂信息量。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中引入“骨架綱要”教學法,注意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掌握好“教”與“悟”的度,“教”的同時要給學生留一些“悟”的時間。教師課前用樹形圖形式給出教材中的章、節的內容,這是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及學生筆記內容。這樣,教師在授課時就有充足時間把重點、難點講透,學生也可專心聽講,不必再忙著做筆記,有效地解決了聽課與記筆記的矛盾。另外,借助一些視頻資料,郎咸平、葉檀等專家學者都走進了課堂,把財務管理的發展趨勢和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帶給學生。筆者認為不能一個課件4、5年都不變,而應該跟蹤學科領域的技術發展態勢,更新資料來豐富完善教學課件。
其四,加大圖解式教學的比重,增強學生數學模型的應用。財務管理課程需要學生掌握財務活動中常用的各種財務工具和模型的應用。因而,在教學中通過圖表形式授課,增強教學內容的形象化,能幫助學生理解講課中較難理解和較抽象的、多維空間的內容。例如在講解最佳現金持有量的存貨模式時,利用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與成本的線性關系構成的成本曲線圖,利用數學方法求極值,解出最小相關總成本和最佳現金持有量。又例如在資金時間價值的部分教學內容時借助資金時間圖表,可以很清楚地看現值、終值的區別,進而看出復利現值終值和不同年金的現值終值的區別。還有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也可使用數學圖表方法來講解。
其五,利用情境教學法,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在財務管理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成為“當局者”,身臨其境。同時,再引入相關概念和原理,學生不會再感覺是知識的灌輸。比如在講解財務報表分析時,可列出多家實訓公司的財務報表,讓學生通過計算各類財務指標,結合行業指標的參考值,來評價公司的財務狀況;對財務狀況不佳的公司提出改善意見。在講解股利分配方案時,通過網絡等途徑列出某一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案,分析所采用的股利分配方法,將采用的原因和學過的現金流、企業業績評價指標等內容結合起來分析。這樣可以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角色的身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相互溝通、協作的業務素質。
其六,完善實踐性教學,強化學生實踐能力。財務管理課程的特點決定了畢業學生要具有很強的動手實踐能力,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通過實訓課程來實現。首先,學校應重視財務管理的實踐性教學并加大投入,其實踐性教學的方式可以采用校內和校外相結合。校內實訓包括生產性實訓和非生產性實訓。校內生產性實訓包括ERP實訓、手工實訓、電腦模擬實訓、工作情景模擬實訓等。實訓形式可以采用課程實訓、階段性實訓和綜合模擬實訓等形式,通過實訓使學生掌握財務管理的基本技能。校外實訓包括崗位實訓和單位實習。采用訂單實習、頂崗實習、自主實習、創業實習等多種方式,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實習工作。其次,開展綜合職業技能達標訓練,按照工作流程、項目任務、崗位角色確定職業核心技能,將職業技能達標與實訓課程結合,強化綜合業務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力。最后,為彌補多數高校實踐性師資力量的缺乏,可以定期邀請企業的財務主管,將其自身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實際經驗,用專題報告的形式與學生分享,改善學生對實訓工作的認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圖3所示。
(五)全面考核,建立綜合評價體系 在對學生培養的環節中,期末考試作為衡量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標準和依據之一的教學評價機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可以適當地降低難度,并減少考試得分在最終成績中的比例,引導學生在實踐、應用環節多投入精力。在實際教學中應該豐富考核方式,平時以口試的形式檢測學生,或要求學生定期提交一些實踐報告、案例分析報告,或對工作情景模擬實訓的完成結果進行階段考核。針對財務管理課程中研究的熱點問題,教師指導學生可以論文形式進行,這樣不僅為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積累一定素材,也會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避免了學生期末考試失誤,而整門課程得分很低的情況,給學生一個公平、合理的評價。
總之,只有財務管理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考評方式等教學體系的不斷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質量。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財務管理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漸形成包括創建財務機制、解釋財務信息、善于財務運作、進行財務分析、規避財務風險等應用能力,來提高學生財務管理綜合業務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