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范文

時間:2023-03-26 14:42: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儒家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了凸出這本書的獨特貢獻,在這里,我有需要說明歷史的書寫,包括思想(當然也包括哲學思想)的解讀和書寫本身的問題。首先,所謂客觀歷史是可疑的,也就是說,絕對不受主觀意欲左右的歷史是不存在的,不但歷史的整體性、客觀性無法確定,甚至在一個完全可以掌握的歷史事件和資料里,歷史的書寫還是受牽制於書寫者個人的歷史哲學,用HaydenWhite的話來說,在歷史的書寫過程中,起碼有三種限制:意識形態的限制、道德觀念的限制和美學策略的限制。所有的歷史書寫都有落入片面書寫的危險,因為在書寫的過程中,許多具體獨特的細節,往往因為順應一種意識形態或政治理念而被犧牲了。中國近代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樣的歷史事件,在中國和臺灣的書寫便成了兩個(有時是各說各話的)版本。另一個例子是匈奴的歷史,我們只有漢人對匈奴的歷史看法,沒有匈奴自己看自己的的歷史,這些歷史的差距與『斷裂使人懷疑歷史的可靠性和真實性的可能。宋先生的書寫當然也會受到HaydenWhite所說的三種限制,他怎樣突圍而出而達致一種『有效的歷史意識,而能一步步扎實地引領讀者重新印認、感受儒家式社會在不同歷史時段中活潑潑、活生生的運作潛力及其無可避免的局限甚至最終可能無可避免的崩潰呢?這里我打算借用詩人龐德的兩段話來引發。在其討論『學問的新方法時提到所謂『明澈的細節(LuminousDetail)和『神髓(Virtu),關於前者,他說:

任何事實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重要的。任何事實都可能是朕兆的,但某些事實卻能為人們觀察周圍環境,前因後果,序次與規律,提供一種出人意料的洞識力……我們在文化或文學發展史上,便接觸到這種具有啟發性的細節。數十個這種性質的細節可以使我們獲得關於一個時代的信息——這些信息是積聚浩繁的普通事實所得不到的。("IGathertheLimbsofOsiris",theNewage,Dec.7,1911,pp.130-1)

關於『神髓,他有獨特的說法:

每個人的靈魂是由靈魂世界裏全部的質素所混成,但在每個靈魂裏有這麼一個支配性的質素,獨特而強烈,是屬于每個個人的特質或神髓,這種是沒有兩個靈魂會重複的特質。(TheNewAgeJan.4,1912,p.224)

宋先生重寫的儒家思想和儒家式社會,一面要重見/重建孔子/儒家思想的『神隨,一面要找出一把『明澈的(歷史的)細節,使我們獲得關於整個儒家式社會的信息——那些積聚浩繁的普通事實所得不到的信息。這里不是說宋先生讀過這兩段話,而是說,在他的選組方法上有近似的策略並達到相似的效果——歷史思想書寫所需的『有效的歷史意識。這里我還需談談『哲學書寫的一些情況,才可以瞭解在他選組過程中哲學和歷史所激發的效應。

嚴格來說,所有思想(包括哲學)的議程是無法脫離更大的社會政治歷史的網絡來討論的,所有思想的生成(包括書寫時所需的美學表現策略的生成)是落腳於、包涵於二者之間的辯證轉化過程,它們的構成,有時以擁護潛藏在思想、歷史背後的社會、政治議程的論述方式出現,有時以批評這些議程的反論述出現,至于這些議程與論述之間的相互的、因應的變化更加需要回到它們動變中的整個過程去探測,不可以在其定形的形式中去找尋。以『儒家思想為例,近代哲學、歷史的討論中,太多人只把過往相傳下來的定論作某種“教義”的擇要、簡化的覆述,仿佛這思想三千年來未嘗變化!我們必需找出每一個歷史時段、每一個地方攝取儒家思想時特有的歷史因素和相關的複雜的心理環境以至當時歷史事件所激發其選取材料和解讀方式的根本緣由在那里。這樣理出來的『神隨可以協助書寫者在浩繁紛紜的歷史事件中找到使我們獲得關於一個時代的信息的『明澈的細節。同樣,把思想的生發盡量放入可掌握的整體歷史的運作中也可以協助書寫者不陷入固化的意念。

宋先生要重見/重建孔子/儒家思想,一開始就不是從抽離歷史的經典中取義,而是回到促使孔子思想生發的歷史原點去考量,也就是Sartre所說的situatedness(所處的環境、形勢、狀態),包括孔子面對其歷史變化時的心理反應和抉擇。宋先生從同時期的《左傳》、《國語》等歷史材料中說明孔子的出現,是在周朝以氏族宗法制度為榦的家長式封建主支配系統開始動搖慢慢面臨崩潰之時,整個變化,有其歷史的必然性,經過600年後,因為各封建諸侯國經濟、軍事發展程度的差異,引發武力合并,吞滅了弱小的諸侯國,大部分世襲貴族逐漸沒落,同時一部分農民和商人因相對集中了經濟財富而變為新興地主,形成新的生產階層的勢力集體。原來是從事生產的『小人突然因為生產力的高漲而擺脫被支配的名位而試圖進入傳統中屬于『君子的支配階級,在孔子的眼中,周的名制下的秩序的崩潰,粘合的力量盡失,社會就無法維持??鬃邮窃谶@種危機感中提出他的『維新君子、『德治理念、『復禮以仁、『和(大同)等觀念。從這個歷史的切入點,宋先生一面具實而精到地突顯儒家思想的精髓,一面指出其局限。

我們當然無法因為危機的迫切原諒孔子的『吾從周而為名制說辭和求復禮,雖然在他的維新君子的議程中提出的往往是他追求的理想的『名(正名)和合乎『仁的『禮,但無可否認的,他『復禮『正名的提出無意中為後來的執政者鞏固了支配『小人的權力架構也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我們亦不能否認他在提出『維新君子、『德治理念、『復禮以仁、『和(大同)等觀念的論述中,確確實實建立了一個影響深遠的、用現代話來說,積健為雄的,或者應該說積德為雄的改革者角色的維新君子。在孔子的論述的領域里,認定整個『和的崩潰,錯在君子(往往是統治者)道德修養的缺乏,要克服當時的危機,必需從人的道德意識出發,宋先生這樣說:

『最終看來,孔子把社會問題看成君子,即承擔統治職責的知識分子們倫理的努力問題……尤其是(他們的)道德意識即仁的作用。因此他強調在解決社會問題中人和道德的重要性……強調"人"的"仁"、即人本主義思想和現世的社會表現出強烈的關心與實踐的意志。

宋先生特別拈出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話闡明『人(主體)是道、即客觀的理性的主人...也就是說,人是自然的主人。這個『士(知識分子)的塑像,不但是三千年來『儒家式社會的社會改革推動的主力,即在反孔的現代知識分子中(包括李大釗、毛澤東)都有潛在的影響力。(見其第三部)。最大的反諷是:孔子是歷史事件逼使他追尋理想的人際支配系統,但他沒有看見社會客觀條件變化的必然性?!嚎鬃又皇歉鶕约旱男拍睿瑢⒅芏Y抽象為萬世不變的根本的社會秩序,因此表現出極其保守的傾向,認為任何社會"即使百世(三千年)以後"也可以根據周禮的"加減變通"事先知道其社會內容,即只用禮來看待歷史的錯誤觀念。

我個人認為本書最深厚、最精彩的是第二部。為了指出影響近代中國研究極深的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巨大錯誤,他深讀古代社會歷史資料凡四年,然後精選細說『儒家式社會,讓讀者既知且感地認印秦漢至明清古代社會多層活動力激蕩下複雜而豐滿的運作方式和記錄,反映出馬克思這個模式的虛構性和誤導性。馬克思認為,亞細亞的生產方式,是處于人類歷史發展的最初階段,即半野蠻半文明階段,沒有土地私有所有權,只有部落的共同所有和東方的專制主義式的大地國有制,即萬人服從于專制君主一人(或國家)的奴隸狀態。這個迷思的前提,是以所謂灌溉假說為根據的,根據這一學說,大型公共事業(建設堤壩、運河等)是使東方的農耕變為可能的基礎,為了管理這種大型的事業,專制君主的絕對權力是必需的。宋先生耐心分條鏤述儒家式社會實質的權力運作——中央官僚—地主集權政治多元的結構——和大量的資料輕易的把這迷思完全爆破。

宋先生的陳述有幾個特點:

(1)宋先生熟讀馬克思經典,所抽出的引文,不但把馬克思的議程作出明澈的呈示,而且讓人在了解了馬克思精神走向的重要性以後看出其對亞洲歷史結論之盲點;

(2)他用了完全屬于正統馬克思的方法——歷史事件的物質基礎——來否定馬克思由市民社會出發發展出來的文化階段論的局限與偏頗;

(3)他應用了大量的表解(北部中心區、南部週邊地區群數、人口數。耕作面積表;1904—33年間總耕地面積中的灌溉面積表;中國治水活動的歷史發展與地區分配統計表——由春秋戰國到清;長江以南人口變化表;人工灌溉設施的內容表;儒家式社會中的人口變動表——由西漢到清;漢代人口與耕地面積表等。來源包括漢書,後漢書,地理志,晉書地理志,三國志,元食貨志,魏書地制度等);

(4)政治結構、經濟系統的運作、農民革命的實際情況的細論,都明顯地反映出馬克思“想當然”的結論所帶動威特伏格,麥德扎、托奇等一大堆學者的問題重重。

宋先生選組部署的資料,清楚地顯示自春秋戰國以來,專制君主的實質權力早已被中央官僚——地主集權政治多元的結構的支配系統和土地私有制邊緣化,事實上,儒家式社會的特征是土地私有制的生產方式,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不是牧歌式的村社共同體,而是自家經營的小農,農民層沒有把國家的經濟職能看作是自己生存中本質的東西,水利設施的建設是有關地區社會的利益團體,有時是王室,有時是豪族私人的課題。國家的統治往往操縱在官僚地主的手上?,F在讓我們看看宋先生對馬克思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精彩的批判:

“他們的理論不過是歐洲中心主義思考的變形。托奇將中國社會看作『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典型範例完全違背了中國的實際情況……(他們)錯誤的解釋不但源于對中國社會的無知,而且還起因于包含這18世紀以來在資產階級思想家意識形態中濃縮的、歐洲中心式思考。在歐洲中心主義看來,所謂『東方社會,即在地理是屬于非歐洲地區的亞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社會,不顧他們的文化與社會差異,全都看作是區別于『文明的歐州的『野蠻社會……在政治上由殘暴的『東方式專制主義『一成不變地統治了數千年時間,在經濟上由于缺少私有財產,因此停留在『人類文化原始階段的『氏族共同體狀態中;在文化上支配東方社會的是棣屬于『自然的『被動精神,即與人道主義背道而馳的、崇拜自然的順從恭順的風土人情。作者以為,儒家式社會不能用這種歐洲中心的世界觀進行解釋。儒家式社會是直接先行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換句話說,它在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中是最進步的社會……歷史唯物論所規定的人類歷史階段即原始共同體。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決不是人類歷史的普遍發展,那麼儒家式社會從其發展水平來看應該放在封建制與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之間。從所有關係的觀點來看,儒家式社會與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從生產方式和社會分工的觀點來看,按照托奇的話,這個社會不屬于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任何一個?!?/p>

宋先生不只是批判了馬克思的觀點而已,他的批判事實上給所有比較文化研究的學者作出最重要的警告。這與我這麼多年來在東西比較文學方法上所提出的警告不謀而合(見我的《比較詩學)《歷史、傳釋與美學)和《DiffusionofDistances:Dialogu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Poetics))宋先生的書除了他精到的見解使讀者對儒家思想,儒家式社會有耕深的了解之外,還可以跳出單一文化思想的盲點。他這里的結論事實上還提供了尋找中國社會文化真質思維的一個重要的起點,一個可以幫忙我們在建立中國現代性和後現代社會思索的重要的起點。事實上,宋先生就是在這個起點上在第三部里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形成和中國現代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嶄新的塑像。

從宋先生對儒家思想、儒家式社會透寫的長景再出發看五四以來的知識分子,從『新民的梁啟超到『新民主主義的毛澤東,或從陳獨秀、胡適到魯迅、李大釗,以至其他的作家,我們都看到一個背負著沉重的使命、為塑造新中國鞠躬盡瘁的改革者的鮮明的形象,一個以主體意志力道德力迎接和試圖克服停滯的運作系統來重建自由平等新中國的形象。在打倒孔家店的背後是一個除卻欽定的對生產階級(所謂“小人”)的支配、重生的活潑潑的『維新君子,在中國因外侮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努力尋求破除儒家式社會中停滯的基本元素(簡約為反封建,其實是中央官僚地主集權系統中統治階級(約占10%)不合理的昂高的地租與稅征和生活經常無以為繼的生產階級的農民(約佔90%)整個不平等的社會的弊端)以期達到一種新的和諧。宋先生在這個地方,特別針對潛藏在他們原有古典教育里深層的儒家理想甚至道家境界著墨,比如李大釗,在鼓動社會主義革命的吶喊的同時,特別提出孔子現世世界人本主義的自我信賴:『孔子說道,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孔子以此曾經強調人的"自我信賴"。孟子說,當今之世,舍我其誰?通過這點孟子也想強調人的自我信賴。想學習孔孟並將他們的思想加以實踐的人們的確應該學習他們的自我信賴和自立精神。他們應該以自主的行動來自立。而他最後爭取的自由是歸根在無待無礙的莊子思想。宋先生從眾多的證據里得到如下的結論:『李大釗為了否定正統儒家思想家長式的獨裁社會秩序,一開始就非常重視道家的開放思想家。他想擺脫個別存在的所有人的束縛而宣揚無限自由的莊子傳統的民彝概念(人的自然秩序)發展出現代政治的意義。同樣,毛澤東在『矛盾論也借用了道家的反者道之動的說法發揮他的無限矛盾無限實踐的哲學。

假如宋先生通過儒家式社會獨特物質基礎的具體陳述否定了馬克思從單一文化以市民社會為基礎而得出來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則毛澤東也透過中國非市民社會特有的民族歷史環境拒絕了馬克思史太林圖形化的革命路線,而為現代中國推出了成功的革命。(在此,作者集中在20、40年代思想上的變革,本書題旨不便涉及毛澤東後期各種政治運動以至發起的悲劇情況。)毛澤東說:

篇2

我們相當多的企業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和培育時,強調對西方企業文化的學習和引進,但往往只能是仿其“形”卻不能傳其“神”,造成諸多企業現實困境的重要根源,其中比較普遍和突出的問題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過分強調物質刺激和制度約束,嚴重損害了職工的奉獻精神。不少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忽視人的情感需求,過分強調物質刺激,于是責任分解、制度上墻、重獎重罰、將物質收益與工作成效掛鉤等等,諸于此類的改革措施被視為金科玉律相繼出臺,再加各種傳媒推波助瀾使其影響不斷擴大。結果企業的制度成本和資金成本不斷增加,產品成本中工資比例不斷增大,職工收入明顯增多,同時也形成了以“錢”為中心、一切向“錢”看的不良傾向。當一切行動皆為“錢圖”時,奉獻精神就蕩然無存。

其二,勞動關系契約化使職工主人翁地位動搖,忠誠品質消減,責任感喪失。我國企業借鑒的西方企業管理中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與社會主義公有制下職工的主人翁地位、與“愛廠(企業)如家”的傳統觀念嚴重沖突。勞動關系契約化使職工原有的主人翁地位動搖,忠誠品質消減,責任感喪失,歸屬感淡化,焦慮和不安全感時刻困擾著他們,企業的凝集力大大減弱。此時,如果其他企業有相當的物質誘惑就可能使能者“擇木而棲”。市場化條件下企業為招攬人才,提供的經濟待遇經常是“這山更比那山高”,這是跳槽現象有增無減的根本原因,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也因此陷入惡性循環。

其三,追捧“胡蘿卜加大棒”理論,物化職工的使用和管理,嚴重損害了職工的身體健康。不少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簡單采取“胡蘿卜加大棒”的強制勞動方法,以超過職工身體機能的強度“透支”使用勞動力,嚴重損害了他們的身體健康。這種方法是西方30年代盛行的泰勒科學管理和理論,而今在國外也因其非人道性早就被唾棄。這種無視職工的健康甚至生命,把職工當作機器使用的物化做法無異于殺雞取卵,也使企業管理水平退回到產業革命初期。

二、儒家思想在現代企業文化建設中的實證分析

儒家思想作為一個系統的主流意識形態的雖然不存在了,但是,不管我們承不承認、自不自覺,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人生態度、行為準則的儒家思想卻牢牢地扎根我們的思想中,與我們的靈與肉結為一體,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如果能夠進行創造性運用,儒家思想將會成為培育現代企業文化的沃土。

儒家思想,在行為方式上,主張推己及人、由親及疏、齊家治國,順乎倫理貼近人情;在生活態度上,主張順天因時,積極入世;在處事準則上,強調和諧,追求中庸,“過猶不及”。這些特質表明儒家思想具有很強的現實操作性,可以作為行動的指南。正因為如此,許多企業家不斷地從儒家思想中得到啟發,成功創辦企業的同時,也培育了優秀的企業文化。本世紀二三十年代,老一輩企業家榮德生先生就在企業中提倡和實行中國傳統文化精義,將儒家的一些思想觀點成功地轉化為企業的信念。榮德生先生說:“古之圣賢,其言行不外《大學》之明德,《中庸》之明誠、正心、修身、終至國治天下平,亦猶是也,必先正心誠意,實事求是,庶幾有成?!彼J為要提高生產效率,除增添新設備,改進生產技術外,還要從人事出發,改善管理。在經營工廠時“所請人非專家,以有誠心,管人不嚴,以德服人。顧其對家對子女,使其對工作不生心存意外,即算有效?!边@種“以德服人”、“顧其對家對子女”管理思想充分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忠誠品質、協調了勞動關系、造就了團結的生產群體,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業績。其效果絕對不是單純的物質刺激、契約化管理所能比擬的。制藥企業同仁堂在經營中始終遵循儒家“見得思義”、“義然后取”的思想,本著“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精神,教育員工“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在產品質量和服務上精益求精,對病患者“童叟無欺,一視同仁”,以至歷經300年而不衰,成為譽滿全球的老字號。被稱為“日本近代工業之父”,一生參與創辦了500多家企業的澀澤榮一先生,就以儒家經典《論語》作為培訓工業企業管理人員的教材,他在回顧自己的創業生涯時說:“我的經營中雖包含辛苦和慘淡,但常遵孔子之教,據《論語》之旨,故使經營獲得成功。”

實踐表明:儒家思想在建設現代企業文化過程中的智慧價值是實實在在的,只要善于對儒家思想進行創造性運用,就能夠創造出適合中國民族特點、充滿生機活力的企業文化。

三、儒家思想在現代企業文化建設中的智慧性啟發

在建設現代企業文化過程中,我們應該在對儒家思想的智慧充分了解、掌握和消化之后,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行創造性地轉化,用于指導現代企業文化的建設。

(一)借鑒儒家“義然后取”的義利觀,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念

儒家“見利思義”的義利觀包含這樣幾層意思:第一,追求正當利益,鄙視不當之利?!案欢汕笠玻m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薄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第二,主張以正當的方式追求正當利益,反對不擇手段?!傲x然后取,人不厭其取”,“放于利而行,多怨”;第三,義利不可兼得時,舍利求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儒家義利觀啟發我們,雖然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是企業的天職,但是應該“見利思義”、“義然后取”,絕不能惟利是圖。在經營中,企業應該全面考慮自己作為產品生產者與原料供應者、產品銷售者和消費者等有關各方的利益分配,使他們能夠根據各自投入的大小取得合理的回報,才能不斷贏得合作伙伴和廣大顧客,占領并拓展產品市場,立于不敗之地。在分配時,企業應該全面考慮國家、資本所有者、職工、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依法納稅,繳足國家;按照約定計利,回報資本所有者;按勞計酬,足額支付職工,剩下的才是企業的利潤。如此才會為企業營造一個穩定、寬松、和諧的內外環境,保證企業地可持續發展。相反,如果企業見利忘義,或假冒偽劣或坑蒙拐騙或偷漏欠稅,敗露之后不僅要賠償損失,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使企業失去信譽甚至走向破產,所求之利也只能成為泡影,此所謂“放于利而行,多怨”。

(二)借鑒儒家“仁者愛人”思想,正確處理企業與職工的關系

儒家主張“仁者愛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并認為關愛與苛酷效果截然不同,“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仁者愛人”就企業而言,就要考慮職工作為人的多層次的需要尤其的情感的需要,不要過分強調物質刺激和契約化勞動關系,“透支”使用勞動力,而要充分尊重職工的基本權利,維護他們的合法利益,“顧其對家對子女,使其對工作不生心存意外”,甚至實行勞動關系“終身制”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勞動契約化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佳的選擇),鼓勵職工參與民主管理。那么,職工就會愛廠(企業)如家,回報企業以忠誠,承擔起家庭成員的義務與責任。果真如此,企業就會成為一個團結的集體,不僅大大節約管理成本,還會產生倍加的勞動效率。

(三)借鑒儒家舉賢才思想,形成科學的用人機制

儒家一向主張“為政在人”、“舉賢才”。儒家的人才觀有以下幾層意思:其

一、強調人才的重要作用。“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其二,運用正確的方法識別和選拔人才。“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而應該“聽其言而觀其行”。選拔人才時不計仇嫌親疏只考慮其才能高下、稱職與否,“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其三,善待人才,不求全才?!吧庑∵^”,“既往不咎”,“無求備于一人”。儒家這類用人思想對于建設現代企業文化顯然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企業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如果企業不能建立一套科學的用人機制,不能很好地發現、識別、選拔、培養、使用人才,就不可能在競爭中獲勝,更談不上發展壯大。

(四)借鑒儒家“日新”思想,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儒家強調居安思危和不斷進步?!熬影捕煌?,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矣國家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停滯就意味著死亡,能否“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實現“日日新”關乎企業的成敗。那么,如何才能“日日新,又日新”,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呢?第一,要進行教育?!坝薪虩o類”。成功的現代企業普遍重視對職工的教育培訓;第二,要努力學習,善于學習?!皩W如不及,猶恐失之”,即要有緊迫感,惟恐落后而加強學習。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周期加快,只有學習型企業才不會被市場淘汰;第三,要不斷接受先進的思想,改革落后的制度?!耙字疄闀膊豢蛇h,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濟,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企業要敢于改革、善于改革,不可拘泥于形式、拘束于規則,而應因時、因地、因人、因勢制宜。

篇3

2、主要是維護封建建統治的需要;

3、具有民本思想;

4、維護道德倫理;

5、有男尊女卑的偏見;

篇4

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發展史歸入其中,并明確規定本專題的基礎要求是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中國古代各時期儒家典型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而較高的能力要求則是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式使學生理解儒家文化在繼承中不斷發展,并進而認識和接受人類文化、文明的繼承與發展關系。

基于課標要求,各種版本的《高中歷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開篇即講述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發展史。作為一線中學教師,研究多位歷史教師的課堂教學之后,筆者發現大家更多的是被課本所束縛,注重單純地根據課本孤立地講解中國古代各時期儒家代表及各自的主要思想,忽視了其在歷史長河中繼承和發展關系的分析,導致學生了解的只是一部沒有深度的、被割裂的儒家思想發展史,更說不上對人類文化、文明繼承與發展關系的認識。換而言之,教師更多的只是完成了課標關于此專題教學的最基礎要求部分,沒有較好地完成較高要求部分。

二、解決問題的建議

儒家思想發展史專題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已經發現了,那么高中教師如何設計此專題的教學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以春秋戰國儒家思想形成時期為例,筆者對自己教學課堂的實踐進行總結,設計了一個由淺入深地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案,這或許能為大家的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

第一步,基于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能力以及高考歷史科的考題模式,教師提供簡短的材料,以供學生研讀,教師對少部分較深文字進行解讀。

因為本文以儒家思想形成為例,根據課標要求,筆者提供了三組材料,涉及孔子、孟子和荀子這三位儒家代表,材料均為文言文。

第一組材料(均出自《論語》)

材料一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p>

材料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p>

材料三 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材料四 子曰:“有教無類。”(注釋: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

第二組材料(均出自《孟子》)

材料一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材料二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材料三 孟子對曰:“……故曰:‘仁者無敵?!跽埼鹨?!”

材料四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第三組材料(均出自《荀子》)

材料一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不事而自然謂之性……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材料二 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

材料三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

材料四 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酥^也。

材料五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第二步,教師提供下面的表格,組織學生根據材料討論并自主完成表格相關內容。

對于中學生來說,比較異同點類的問題解決起來相對困難,難點主要在于學生不知如何確定比較項。為逐漸提高學生在此方面的能力,教師可幫助選定比較項,并列出表格。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主張異同比較表:

第三步,在學生充分討論后由學生展示討論成果(可由每個學習小組選派代表完成表格相關內容的填寫),教師進行一定的評價和必要的修正。

第四步,在完成以上各項教學工作后,教師對本堂課的學習進行最后的歸納總結,以明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各種思想文化、文明等在歷史長河中的繼承與發展關系:

篇5

一、道德完善,行為規范

作為一個君子,孔子要求心中必須具備“仁”的理想,也就是必須擁有追求道德完善的理想,在行動上要用禮來規范自己,內仁外禮,文質彬彬,這才是教育培養的人才的最高標準。如何追求道德的完善呢?孔子給出了這樣的方法:《論語•里仁》中,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痹右徽Z點出了孔子學說中的關鍵詞,那就是從“忠”和“恕”兩個方面來達到“仁”的理想?!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自己希望達到的也要幫助別人達到,盡心竭力為人,這是“忠”的體現。在行為處事和人際交往中,要求的就是正心、誠意和積極性,這也應該是個體的一種責任感?!凹核挥鹗┯谌恕保ā墩撜Z•顏淵》),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推己及人,這是“恕”的體現。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也是對道德自律的強調。當然這是一種完美的狀態,而人都是有弱點的動物,總是被各種私心雜念所干擾,要達到此種道德的高度自覺自律,相當困難,但孔子仍然希望每個人“不同程度地去實現‘仁’”,并且也認為“每個人在一定程度上都體現著仁”。所以孔子又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要實現“仁”,除了道德的自覺,還必須要有外在的約束力,這就是“禮”。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保ā墩撜Z•堯曰》)不知道行事為人的準則,你就無法與他人交往,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每個體現著獨立價值的個體,也還是一個社會關系中的人,他必然要面對各種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個體應采取的態度就是積極的面對,那么他就應當學習社會上約定俗成的各種禮儀規范,并將之轉化為內心的自覺要求?!叭省钡母拍詈艹橄?,它需要借助“禮”來作具體地呈現,當你始終要求自己遵禮守禮的時候,意味著你一步步地成為一個君子,不斷地向“仁”的理想靠近了??鬃诱f:“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作為社會中的人,一定要有所修飾,或者說是約束,既不能任內在的觀念或者想法肆意地爆發出來,又不能成為一個道貌岸然的人,內在和外在一定要和諧統一,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這種中庸之道,其實也體現了孔子所尋求的人的個體性和社會性之間的平衡。按杜維明的說法,就是“仁”和“禮”之間的張力,“成圣之道應是介于精神的個體性及倫理的社會性之間的‘狹窄山脊’”。當談及通過禮對人的約束而使個體更具有社會性,使之成為一個君子的時候,就必然要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鋪天蓋地的“禮”是否扼殺了人的創造性?這是儒學在當下面臨的困境,也是我們重提儒學必然引起的深思。在二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儒家對禮的強調到后來確實演變成禮教的傳統,相當多的民眾被限定在自己的等級上,安份守禮,甚至是到了麻木的狀態,主體性嚴重失落,沒有了自我意識。當“禮”發展為“禮教”的時候,就已經逐步喪失了原來的意義。而當我們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原始儒家身上的時候,我們相信,這并非孔孟儒者的本意。人性始終存在著私心、惰性等弱點,不加以限制,就很容易被放大。就是作為理想主義者的孟子,也承認人性容易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如果自己沒有主觀努力去求“放心”,仍然會墮落變為惡人。所以這就需要“禮”,用禮來成為衡量君子行為的一個標準,并成為內心的一把杠秤,但它不是僵死的,正如前面所說的,要找到的是一個平衡點,就是在“我”和“我們”之間找到一個動態的平衡,既要融入社會,成為集體中的一員,又要守護住自己一片獨立的精神天地。

二、關愛社會,修養自身

《中庸》里面說道:“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首先,“仁”是人本身應具備的一種道德稟性,它又必須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體現出來?!叭收邜廴恕?,用自己的心推想別人的心,將愛傳遞出去,如果每個人都能自覺如此,那大同世界也就不遠了。其次,儒家的“仁愛”是有等級差別的,所以說“親親為大”。人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對所有人的愛都一樣,必然有親疏遠近的不同,必然是先愛你的家人,再向外推廣,愛你周圍的人。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這種推而廣之的愛首先是建立在自己對親人的愛這個基礎上的。假如對自己的親人很冷漠卻做出一副關愛社會的樣子,那只能是欺世盜名;假如只知愛自己的親人而忽視對社會的關懷,那又是自私的表現了。所以個體必然背負著關愛家人的責任和關懷社會的使命,這才能促使家庭和社會達到和諧的狀態。孟子相信每個人只要有向善的主觀愿望并不斷凝聚自身的浩然之氣,最后都能成為圣人,也就是最終都能實現“仁”的理想,因為每個人的人性深處都有善端,人皆有惻隱之心,這是人與生俱來的。在惻隱之心的基礎上,孟子又進一步把“仁”具體到“內圣外王”的路子上去了。在內,要進行自我修養,使善的萌芽不斷生長,要有“仁心”;在外,要將惻隱之心推而廣之,作為君王來講,就是要行“仁政”。孟子的觀念看似在為統治者治理國家出謀獻策,但其實孟子是站在民眾的基礎上來與君王對話的,應該說孟子是古代一位偉大的民本主義者,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實現他心目中的社會理想,那就是老百姓都有田可耕、有肉可吃,社會上尊老愛幼、其樂融融。假如這個君主罔顧老百姓的利益,那么他將不再是君主而是一個“獨夫”,百姓自然可以將他取而代之,“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孟子•萬章下》)。君臣之間都必須守禮,臣子并不是只處于被動的地位,“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君如不守君道,臣也不必守臣道了,彼此之間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和歷史上很多“愚忠”現象恰恰相反。這也說明了孟子倡導的是一種理想的政治,和后來封建社會等級制度下君臣之間緊張森嚴的關系截然不同。孟子希望所有踏入仕途的仁人志士都要有政治的自覺意識,堅持自己的立場和主張,不做政治的傀儡。正如孔子認為人應該守禮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禮一樣,孟子提倡的也是作為一個有志向的人應該融入政治,又要脫離政治,既要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又不能喪失了自我的人格,不能忘記還要“獨善其身”。這其實也是在參與政治和修養自身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是中庸之道。如果說“孔子的思想體現了對人的反思”,那么“孟子則是對士大夫也就是知識分子的自覺”。孟子強調的就是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操守的問題。

三、心智成熟,人格健全

篇6

孟子有云:“夫天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嗎?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圣地,德育工作在眾多工作中具有統帥地位,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而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標就是教會學生 “學會做人”,即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一個能為人民大眾謀利益、能效忠于社會主義祖國的人”。而這種“以天下為己任、關心社會、奮發有為”的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精華。

在當今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新形勢下,由于人們過分追求個人利益,這難免對我們的青少年學生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在我們的學生中,只知報酬和索取,而不顧回報與奉獻的不良傾向時有發生。說謊、欺騙家長、欺騙老師的“誠信”危機也在不斷加強,這些事實無不證明應試教育帶來了悲哀。針對這一現狀學校又如何增強對學生價值觀的教育實效呢?歷史經驗和許多國家的成功事例告訴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采取和風細雨般的寓情于理、以情動人教育方式和態度,用儒家“倉廩實然后知榮辱,衣食足然后禮義興”的義利觀去教育學生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明白在當今市場經濟下把追求利益與服務社會結合起來,強化儒家正確的“義利觀”教育,對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具有很好的促進和幫助作用,對掃除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也大有裨益。

沒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必然對社會沒有愛心、沒有責任心,所以教育絕不能只看智育而必須強調以德育為基礎,要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儒家既強調制度管理,又強調倫理道德的重要,主張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會風尚,使人們高興地按照道德準則去做他們應當做的事,顯然與我們當代教育的主張是吻合的,也與我們今天進行的素質教育在某些目標上是完全一致的。我們不妨可用孟子提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修身方式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生存教育;用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論對學生進行潔身自好和健全人格教育;用儒家的“自省”“克己”和“慎獨”的修養要求來加強對學生進行修身養性的教育;用儒家“忠恕”理論教育學生學會尊重他人,與他人和睦相處??傊灰覀儗W校正確運用儒家的道德觀去教育學生、感染學生,就能促進學生不斷朝著“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的方向發展,從而更好地完成我們的德育工作任務。

在儒家思想里,“禮”是治國的根據。荀子說:“禮者,政之挽也。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笨梢?,重“禮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使中國成為聞名于世的禮儀之邦的源泉。目前我們許多年輕父母不知如何“教兒育女”,只是一昧的溺愛子女,特別是祖輩對孫輩的溺愛早已成為普遍現象,從而導致嬌生慣養、獨尊傲慢、任性驕縱的所謂“小皇帝”“小公主”隨處可見,學生道德水準不斷滑坡。因此,加強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應當成為目前我們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的現代教育同樣需要建立自己的“禮”,如,建立良好的學校人際關系、精神風貌、行為準則等,這些對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而借重民族文化優勢,發揚中華民族重“禮”的思想,深入挖掘其合理內涵,引導學生遵守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這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遵紀守法,切實做到講文明、講禮貌,幫助他們更好地做人、更好地生活,爭做文明公民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學校德育工作需要儒家思想“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學校管理者的運營同樣需要儒家思想“錦上添花”的助力。

孔子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市場經濟時代的校長,應該準確稱為“學校經營家”,首先應當是教育戰略家,具有獨特的辦學思路;其次應有組織和協調能力;第三要求既要能把握學校全部復雜工作,又要能超脫對外,大膽放手給教職員工施展才華的機會,當出現問題或者風險時,領導者要敢于承擔責任。學校領導要得到教師擁護必須“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凡要求教師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師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實實在在的行動給教師樹立榜樣。

儒學的思想家們把任用賢能之士看作是治國之首要任務,使 “賢者在職,能者在位”?!百t”,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品質,修養境界;“能”,主要是指人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本領。在學校管理者選拔和提升人才也要任人唯賢。在任人時,要注重從個人能力、修養、個性、責任心等諸多方面考慮和考察,其中最重要的是考慮任用者的能力和水平,使他們能在適宜的位置上充分地發揮作用。管理者在起用教師時,一定要辨證分析,合理開發,把他們放在最佳位置,才能作到“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

篇7

1、儒家思想文化的精華是在歷史傳承中磨練、積淀,是全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類共性的永久價值。

2、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疇、命題、思想豐富了中國傳統道德寶庫。

3、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廣闊的思想文化基礎。

消極影響:

1、儒家思想中的等級觀念壓抑了人的個性和創造性。

2、儒家思想過分注重人際關系,輕視對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

篇8

關鍵詞:儒家思想 堅強個性 服務意識 寬厚待人 修身踐行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1-0085-02

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之瑰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閃爍智慧的光芒。她的影響在整個民族的文化氛圍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思想滲透到每一個普通百姓的心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中學生思想,中華民族的偉大是因為在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里都傳承著這種美,這種儒家思想的美麗在中學教材中集中體現,她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對當代中學生的個性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 儒家思想對學生堅強性格的影響

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創造了優美燦爛的中華文化,這種精神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閃爍著不盡的光輝。在《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面對秦王的欺詐和驕橫狂暴,表現機智勇敢、不畏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唐雎的儒家思想彰顯了我們民族典型性,堅強性、韌性、智慧性,學生通過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潛移默化的受到這種儒家思想的影響和熏陶,自然就形成了我們的民族性格。文天祥在《過伶仃洋》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視死如歸的英雄品質對當代中學個性的形成起到很強的影響力,作為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賞析詩歌的美景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深入詩歌內涵,挖掘出詩歌具有人性光輝的一面,讓文天祥這種堅強的個性在我們當代中學生中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寫道:“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北憩F幼年求學的艱苦;以“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表現成年求學之難;以“行深谷,窮冬烈風……四支不能動”表現求學的艱苦,教師教授此文時,以此培養學生刻苦學習,堅忍不拔的個性,學生的性格就在這些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逐漸形成起堅強的個性。正是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在傳承中積淀下來的豐厚的文化底蘊影響著我們民族性格的優秀的一面,逐步使我們的學生形成堅強的性格,以堅強的性格開啟我們民族復興的大門。

2 儒家思想對學生服務意識個性的影響

儒家思想強調天下為公,大公無私,提倡無私奉獻的精神。服務民眾,熱心為民是一條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無數優秀人物的偉大精神匯成的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河,從遙遠的亙古一直綿延到今天。范仲淹在《岳陽樓記》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服務意識,表明范仲淹把為民而想的思想發揚光大,他這種矢志不移的性格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學生的價值取向,通過教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天下為公,服務大眾的個性。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詩人發出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襟懷,這種儒家思想影響下所產生的憂國憂民的寬廣胸懷,對后人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成為流傳千古的佳句,他的儒家思想對后人的發揚和傳承儒家思想起到積極的作用,在當今的物欲橫流的市場經濟時代對初中學生思想個性的形成具有很強的感染作用,很多學生以此作為自己座右銘,作為自己人生奮斗的目標。龔自珍的《已亥雜詩》中的千古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許多學生以此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涌現出眾多的青年志愿者,在初中學生這幼小的心靈中耳聞目染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促成學生道德品格的形成。李商隱的《無題》中傳唱千古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表現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愛情觀是堅貞不渝,同時也展示古人對事業盡心盡責的高尚情懷,以此教育學生要有天下為公,服務社會的大局意思,對事業盡心盡責的公心意識。語文教學之中始終堅持了這種儒家思想為導向的思想原則,為學生個性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3 儒家思想的寬仁待人,厚德載物對學生個性的影響

厚德載物意思是人的德性也應像大地一樣寬廣,力量也應

同大地一樣深厚,這要以仁、義、誠、信為基本內容。仁者愛人,尊敬長輩、誠信待人,就是人的高尚品德,又是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在《論語》中就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佳句,指自己討厭的事情,不要強加于人,這種儒家經典的待人接物的思想對當代中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具有積極的鞭策作用,對學生“厚德”積累增添底蘊,最后達到“載物”之力,使之成為國家和社會建設的堅強支柱。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以此可以看出劉備的寬厚仁愛之心,惜才和愛才之心若渴,正因為劉備的寬以待人感動了諸葛亮,以至于諸葛亮為之奔走效勞二十一年。諸葛亮的厚德成就了蜀漢幾十年的江山社稷,《出師表》不僅展示了諸葛亮的厚德的儒家思想,更讓這種儒家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和深化。劉備、諸葛亮是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杰出人物,也是傳承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通過教授《出師表》,使當代中學生更好地接受儒家思想熏陶,培養學生寬厚待人,厚德載物的民族個性。在《醉翁亭記》中“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也”展現了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同時也集中體現了歐陽修寬厚待人的儒家品格,在那個官本位的封建社會里,能夠走民布衣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歐陽修的儒家思想對當今復雜的社會現實,特別對于現代中學思想的影響有很好的激進作用,對現代中學生以自我為中心,鄙視貧窮落后,盲目攀比的行為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讓學生在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中,學會寬厚待人,厚德載物的思想。幾千年來的儒家思想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在漫長的歷史征途中經歷無數風雨的洗禮,儒家思想愈發變得燦爛無比。

4 儒家思想對學生修身、踐行個性的影響

在現代中國人的生活經驗中,需要懂得與人相處,懂得謙讓別人、諒解別人、欣賞別人。也就是儒家思想中關于做人的學說。在《論語》中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現出儒家思想把與人交往當做是一件快樂的事?!叭瞬恢粦C,不亦君子”闡明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

篇9

關鍵詞 儒家思想 韓國飲食 文化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和韓國隔海相望,互為近鄰,四季分明,氣候相似,文化淵源深厚。因此,不管是在傳統文化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由于自然環境、地理位置和社會背景的不同,相異之處也顯而易見。特別是韓國人的飲食雖然形成了很強的民族特色,但由于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本文重點討論儒家思想在韓國的傳播,及其對韓國飲食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1儒家思想的發展

儒家思想也成儒教或儒學,由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創立。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主張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人際關系。到了戰國時期,經過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學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朝時,由于“焚書坑儒”,儒學遭到沉重打擊。漢代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于百家,形成新的儒學體系。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封建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魏晉南北朝時,儒學發展受到佛教、道教的影響,到隋唐時期出現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北宋時,儒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又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也稱“程朱理學”,代表人物有程頤、程顥、朱熹,朱熹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明朝中期以后,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王陽明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學說。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末清初,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儒家中以正統自居的理學家,把儒家經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經典理論。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大進步思想家則對傳統儒學進行批判,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儒家文化持續發展到滿清政權時期,仍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一直影響到現在。儒家思想在產生和發展過程中,不僅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周邊國家和地區也有深遠影響,尤其在韓國和日本。

2儒家思想在韓國的傳播過程

儒家文化在韓國的傳播已有兩千多年,最早傳入的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三國時期,統治階級非常重視儒學,把它視為維護秩序、加強王權的思想武器。高句麗于372年設立太學,傳授儒家學說。百濟于4世紀建立儒學教育制度。儒學在新羅傳播,大約在6世紀。新羅統一后,在中央設立國學,置博士、助教,招收貴族子弟傳授儒家經典。同時還大量派遣留學生到唐朝學習儒學,出現了很多著名儒學者。高麗王朝建立后,在首都開城設立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在地方十二州設立鄉校,廣泛推行儒學教育。958年,高麗開始舉行科舉,把儒家經典列為主要考試科目,從而推動了儒學迅速發展,并且出現了私學。武臣集權時期雖然儒學發展萎縮,但高麗末期隨著程朱理學的傳入,經過鄭夢舟、鄭道傳、李w、權近等儒學者之后,則開始了朝鮮時期儒學的大發展。朝鮮時代推崇尊儒抑佛政策,確立了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朝鮮時期在中央設立國家最高學府成均館,地方各道和邑設鄉校。還通過科舉選拔人才,任用官吏。朝鮮社會程朱理學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出現了以李輟⒗疃為代表的性理學學派,他們根據本國國情和獨到見解形成了韓國儒學,被稱為韓國“朱子學”。所以整個朝鮮王朝在儒家思想的主導下呈現穩定發展的態勢。

3儒家思想對韓國飲食文化的影響

3.1“天人合一”思想

漢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成為兩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疤烊撕弦弧庇袃蓪右馑迹阂皇翘烊艘恢?。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所以人們的飲食也要融入到大自然中,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

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韓國,飲食習慣也順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相應是指人體的飲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所以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常與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韓國三面環海,空氣濕度大,多潮濕寒冷,為了祛除寒濕,韓國人常會在飲食中適量地加入一些辛辣食物,增強機體御寒能力,這就是韓國飲食多用辣椒的原因。天人合一思想還強調人作為小宇宙要和天地這個大宇宙協調統一,如果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人體抵抗力就會增強,反之則人體抵抗力就會減弱。夏天天氣炎熱,人體溫度要順應大自然溫度增高的變化,就要相應地進食一些熱食物,所以韓國人在夏天多喝參雞湯。冬天天氣寒冷,人體溫度要順應大自然溫度降低的變化,就要相應地進食一些冷食物,所以韓國人在冬天多吃冷面。另外,“身土不二”理念也是體現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表述?!吧硗敛欢弊钤绲某鎏幨谴蟪私?,韓國醫學家許浚在1610年完成的醫學名著《東醫寶鑒》中也提出過,“人身和土是不能分離的,人生活在土地上食用土地上長出的東西,如果適應環境就會身體健康”,與“天人合一”思想一脈相承,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受這種思想的影響,韓國人在飲食用料上多購買本地農產品,強調吃本土食品。雖然韓國進口食品比較便宜,正宗的國產食品價格很高,但韓國人仍對本國食品趨之若鶩。例如國產牛肉價格是進口的澳大利亞牛肉的雙倍,可韓國人還是愛吃“韓牛”,理由是外國牛肉“不適合烤著吃”。這些都是天人合一思想在韓國飲食中的體現。

3.2飲食尊卑觀念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靶敝v的是長幼有序,和人性博愛。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輩善事長輩,作為一種社會道德風尚,自古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些道德規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部分。

韓國崇尚儒家思想,尊敬長老,有著長幼尊卑、男女差別的等級觀念。在同一餐桌就餐時,入座應按照等級來坐。先迎接長輩坐上座,長輩就座后再按照長幼依次入座,男女都應席地而坐,坐姿要端正。用餐時首先要等長輩動筷后晚輩才能動筷。吃飯前后晚輩要向長輩問好示禮,經常會說“我要開始吃飯了”“我會好好吃的”之類的話。用餐過程中,長輩給晚輩添菜,以示關心,晚輩無論是否愛吃,都不能用手擋住碗拒絕,長輩給晚輩添菜時,晚輩一定要起身但不用站起來,以深深點頭示意鞠躬答謝。晚輩不能在長輩吃完之前先放下筷子,要配合長輩的用餐速度。用餐完畢后要等長輩把餐具放下后自己才能放下,并放在用餐前的位置上,保持原樣。同樣也要向長輩問候表示感激之情。例如“我吃完了”“我吃得很好”等。長輩離席后自己方可離席。

3.3飲食禮儀規范

自古以來中國就被稱為“禮儀之邦”,非常注重禮儀和禮儀教育?!抖Y記?冠義》:“凡人之所以為人,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比寮艺J為,一個人必須知禮義,懂禮儀,禮儀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知道如何端正儀容身態,表情適當,言辭恭順,只有做到這些,才能使君臣名分確立,父子關系親密,長幼上下和睦?!岸Y”是修身做人的基本準則,是國家政治制度、人倫道德秩序的基礎。所以人們要學禮、知禮、懂禮、行禮、尊禮、好禮。

禮儀是文化的表現,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文化特質,不同的活動方式和行為準則,故有不同的禮儀規范。韓國受中國儒文化影響頗深,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儒文化的痕跡,韓國的飲食文化也不例外。韓國人在飲食上有很多的禮儀規范。韓國人一般都是席地盤腿坐在矮腿方桌周圍,入座后切勿用手摸腳、伸直雙腿或是雙腿叉開。就餐前不要擺弄筷子,弄出聲響或隨便走動。就餐時不要同時把湯匙和筷子拿在手里,韓國人的就餐順序一般都是先用右手拿起勺子,盛上一口湯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飯,然后再喝一口湯、再吃一口飯后,便可以隨意吃任何東西了。韓國人吃飯喝湯要使用勺子,夾菜時要使用筷子。不夾菜時,兩根筷子攏齊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便于拿起再用。另外,共享的食物要夾到各自的餐碟上才能享用。就餐過程中不要把筷子和勺子搭放在碗上。不要端起碗吃飯喝湯,也不要用筷子撈湯里的菜。不要用嘴直接觸碰飯碗,也不要讓勺子和筷子碰到碗而發出聲音。若遇有不能咽的骨頭或魚刺,應該悄悄吐進紙巾內包裹,而不要胡亂吐在餐桌上。用餐時不要隨便發出聲響,咀嚼聲盡量要?。徊淮舐曊f話,盡量不談商業話題。吃飯時不要隨便發出聲響,更不許高談闊論。打噴嚏或咳嗽時需轉身用手絹或紙巾掩嘴,不能打擾別人用餐。用餐后要保持勺子、筷子和碗的潔凈,不能粘著食物,勺子和筷子放在開餐時的位置擺好,用過的餐巾要疊好放在桌子上。

4結語

儒家思想在產生和發展過程中,不僅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周邊國家和地區也有深遠影響。受儒家文化影響頗深的韓國,結合本國的自然環境、地理環境和社會背景形成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熟悉并了解韓國的飲食文化特點,有助于加強中韓兩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中韓兩國間的經濟發展, 對于新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再構建和擴大國際影響,也能產生一定的助益,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辰.論儒學在韓國的發展[J].學理論,2014(3).

[2] 廖新竹.淺析韓國飲食文化[J].科學中國人,2014(2).

[3] 郭海燕.淺談韓國飲食文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2(6).

[4] 王書明.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對韓國飲食文化的影響[J].科技信息,2011(7).

[5] 樸英愛.淺談韓國飲食文化[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6).

[6] 李d平.論韓國儒學的特性[J].孔子研究,2008(1).

篇10

摘 要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一直占統治地位,研究和學習優秀的儒家思想在當今的社會中,對大學生完善個人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儒家思想 現代大學生 教育 價值觀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一直占統治地位。儒家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和發展,其中的糟粕固然應該完全拋棄,但其中不乏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儒家思想對我們當下建設和諧社會、和諧校園仍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研究和學習優秀的儒家思想在當今的社會中,對大學生完善個人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現代大學生學習儒家思想有助于人格的自身的完善

儒家思想的出發點是追求個體人格的完善。而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君子”。所謂的圣人是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的人。但是,“圣人”的標準遠非常人所能企及,“君子”卻是人人都可追求的一種品格?!墩撜Z》中指出,所謂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在孔子的心中,道德教育的目標是成為君子?,F代的大學生學習儒家思想,要追求高尚的氣節、凜然的正氣,要像君子一樣,做到“修己”,“安人”。君子以仁為根本,首先必須有崇高的道德修養。其次要有堅強的道德意志和多種才能。那么大學生在實現君子的途徑中要反身內求,注重自身修養?!皭廴瞬挥H,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凡事要嚴于律己,時時反思,如此“人皆可以為堯舜”?,F代大學生要注意意志力的磨練在完善自我人格中的意義。做到任重而道遠,士不可不弘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泛其身”。

二、學習儒家思想有助于大學生理想的實現

孔子非常重視立志的作用。“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君子謀道不謀食……優道不優貧”。孟子與孔子一樣重視立志。他認為首先應“尚志”,就是要“居仁由義”,“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孟子在強調立志的同時,還進一步闡述了他的“養氣”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持其志,無暴其氣?!疑起B吾浩然之氣……”,把“志”與“氣”結合在一起,以立志為基礎,養成大丈夫“浩然之氣”。宋代朱熹認為“問為學功夫,以何為先?日: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志”,王守仁亦稱“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都充分注意到立志在強化個人修養心性的動機上的作用。作為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強調立志樂道的重要性,關鍵在于正確處理義利、生死等問題。作為君子,當個人利益與道德要求發生沖突時,為了保持仁的道德價值,實現仁德,他會自覺地犧牲一切。傳統儒家道德教育強調立志樂道,對于我國市場經濟下的道德建設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三、學習儒家思想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自律意識

儒家認為,人應該有一種對自己負責的精神,要做到“仁者愛人”,這種道德的具體體現就是君子、仁人。而仁又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主要含義是指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了“仁者親親”,指父母兄弟之間的血緣關系; “仁者愛人”,指血緣以外的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傳統的儒家思想認為只有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親情之愛,才能進一步把這種愛傳達給社會上的人,推己及人,去愛別人,把仁由血緣親情之愛轉化成人與人的一般關系的準則。另外,儒家的“中和”觀,倡導“尚中貴和”理念,“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自覺化解社會矛盾,促進人際關系和諧有序發展。孔子從“泛愛眾”的仁愛思想出發,愛父母親人到愛別人,進一步延伸到愛萬事萬物,不僅關注人與人的和諧關系,同時也將目光投向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道德的關心從人的領域擴展到生命和自然,實現他的“天下歸仁”,形成合理的天人觀?!叭收邜廴恕?是中華民族人道主義或曰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它看到了人的價值,強調對人的關愛?,F代的大學生學習仁愛思想又助于協調人際關系。現代大學生野應該學習傳統道德中的中庸“以和為貴”的原則,來緩解日后競爭中出現的人際關系的緊張。另外還有助于現代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建構和諧社會。要想成為有道德的人,不光要知仁,更要好仁、樂仁,要把仁作為自已的人生觀,以行仁為樂。傳統儒學主張“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無論進退窮達,人都不應該喪失求善之心,尤其身處逆境,更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要有充實的精神生活。這與資本主義社會中刻意追求物質享受的人生態度是截然不同的。與愛人和修身緊密相聯的是人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在傳統儒學看來,人首先應該作為家庭和社會的人而存在,故不能以自己的私利為滿足,個人的利益應符合家庭的利益,服從社會的利益。它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口號,修身、齊家是對個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作為一個有道德理想的人還應該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修身的結果就是培養“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我們中華民族在幾午年的歷史長何中不斷發展、進步,就是因為擁有這樣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廣大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我國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在他們的人生觀尚未形成之時,要加強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不僅要對他們進行仁愛思想的教育(仁愛思想在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具有超時空性),更應該對他們進行烏克思主義人生觀教育和職業道德、民族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們的內在精神素質,使他們真正成為跨世紀人才,以便能擔負起四化建設的重擔。

四、通過學習儒家思想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儒學有很強的入世精神,主張積極參與社會,關心社會,把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暗轮恍?學之不柑,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優也”,以國家社會的命運為自己憂慮的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鬃幼非蟆疤煜職w仁”的理想,把“仁”上升到一個理想的精神境界,“殺身成仁”,為了追求美好的社會理想,愿意以生命來換取。后來儒家學者進一步把孔子的人世精神,追求個人人格的完善和服務于現實、社會聯系在一起,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家和國、個人與集體、個人和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傳達了中華民族千年深蘊的民族自豪感和高度的責任感。傳統儒家道德教育的優秀成果與我們力圖達到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的是一致的、兼容的。傳統儒家道德教育,長期以來,影響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人民彼此認同的思想文化紐帶,它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愛國主義情感。

五、儒家思想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社交能力

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出的“和為貴”的人和理念,有助于現代的大學生協調個人和他人、個人和社會的矛盾,化解踏入社會后遇到的危機“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則多力”的和諧思想指要協調好各種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要和諧共處?!昂汀焙我钥赡?孔子說:“仁者,愛人”。即孔子主張仁愛論,要求“泛愛眾”。這種普遍的仁愛能使我們現代得大學生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他人,做到人和人之間能“和”??鬃诱f:“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鬃又笇藗円蚓訉W習,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能與人和處。中記載子貢問孔子:“‘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笨鬃影选八 笨闯墒桥c人善處、保持人際間和立共存的基礎?!爸宜∵`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與人”。可見,恕道是平等待人,推己及人,是濟人濟物之德,是人際間和立共存。孔子主張的“和而不同”是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種態度,該思想意味著相互差別的事物可以共生、和處。和處并不抹殺個體特性,有差別也并不意味著非要斗個你死我活。這正是倫理道德層面上的“和諧”觀念的基本要求,即主要表現為對社會成員保存普遍的尊重和敬愛,實現人際關系溫馨協調的倫理環境和道德氛圍。人際和諧團結不是沒有意見分歧和思想交鋒的一團和氣,而是通過不同意見的交流、對話、切磋、討論,從而達到互相理解、互相容忍、協調統一、和諧互動。這就是所謂“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和諧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相互差別的事物在共處中吸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而達到和諧。即使有矛盾,矛盾雙方經過沖突和斗爭,最終必定以“和”的方式解決矛盾。正如張載所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中庸》講“道并行而不相?!币彩沁@個道理。

總之,大學生肩負著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加強大學課堂中的儒學教育,充分發揮儒家思想優秀文化遺產的積極作用,對大學生完善個人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烏恩溥.四書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潘光旦.中和位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高長山.荀子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5]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