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利率范文
時間:2023-04-08 15:45: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業銀行利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文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形成的外部原因。并根據巴塞爾協定對利率風險的定義,討論了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中存在的重新定價風險、基差風險、收益率曲線風險和選擇權風險。并根據我國金融改革的現狀,提出了商業銀行控制利率風險的措施。
【Abstract】
ThispaperanalysesexternalreasonsofproductionofinterestrateriskwithinbankingsysteminChina。AccordingtothedefinitionofinterestrateriskintheBaselAccord,itdiscussesre-pricingrisk,spreadbasisrisk,yieldcurveriskandoptionriskincommercialbanks。ItalsosuggestssomemeasurementsoncontrollinginterestrateriskbasedonpresentprogressofChina’sfinancialreformation。
【Keywords】關鍵詞
利率風險interestraterisk巴塞爾協定theBaselAccord
重新定價風險re-pricingrisk基差風險spreadbasisrisk
收益率曲線風險yieldcurverisk選擇權風險optionrisk
一、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成因
從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利率風險看,政策性風險遠大于其他風險。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策性因素對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影響權重較大。由于目前我國利率管理權限集中在國務院,人民銀行只是授權代管機關。因此,國務院往往從宏觀角度考慮利率的升降,這種政策導向在1996年以來的8次降息中體現較為充分。由此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如目前貸款利率仍處于較低點,而1994-1996年儲蓄存款高速增長存入的定期存款從2000年后進入兌付高峰,高付息率造成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這種利率風險往往是政策性的,商業銀行只能是被動接受。二是受社會信用環境及國家誠信制度不完善的影響,部分具有壟斷性質的國有企業成為眾多商業銀行競爭的焦點,這些企業常以下浮10%的優惠利率作為融資的附加條件,給銀行收益帶來較大負面影響。三是存貸款業務占商業銀行總資產權重較大。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嚴格的分業經營,業務結構過度集中在存、貸款等利息類業務中,非利息收入的中間業務、表外業務等金融產品創新在業務結構中占比過低,使商業銀行在利率調整中承受了直接損失。
當然,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非均衡性也會使商業銀行遭受資金缺口風險,一是在總量上,資產負債總量之間沒有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出現存差或借差缺口過大,大量資金沉淀在銀行,承受風險;二是在期限結構上,資產負債結構比例失調,如短期負債支持長期貸款,當利率上升時,負債成本加重,資產收益下降;三是在利率結構上,同期限的存、貸款間沒有合理利差,如為競爭優質客戶,貸款利率無原則下浮,甚至虧損經營[1]。
二、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現狀分析
利率風險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由于利率的變化和資產負債期限的不匹配給商業銀行經營收益和凈資產價值帶來的潛在影響。國際清算銀行的銀行監管委員會認為利率風險由兩方面因素構成:投資風險和收益風險。投資風險是指利率變化使固定利率資產負債和表外項目業務形成損失的可能性;收益風險是指借款利率和貸款利率變化不同步造成收益損失的風險。利率風險管理是西方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增加銀行經營收益,穩定銀行市場價值的主要工具[2]。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將利率風險分為重新定價風險、基差風險、收益率曲線風險和選擇權風險四類,下面具體分析我國商業銀行這四類利率風險的現狀:
1.重新定價風險
所謂重新定價風險是指產生于銀行資產、負債到期日的不同或者重新定價的時間不同的風險。在分析這類利率風險時,須對可能受到利率波動影響的資產和負債項目加以分析,即對利率敏感性資產和利率敏感性進行分析。利率敏感性資產負債缺口越大,銀行所承擔的重新定價風險也越大。如果利率敏感性資產大于利率敏感性負債,則為正缺口,當利率下降時商業銀行有利率風險;反之為負缺口,當利率上升時有利率風險[3]。
從我國具體情況來看,自1996年5月以來,央行已連續8次下調存貸款利率,我國存貸款利率8年來一直處于下降通道中。2004年開始,宏觀經濟的開始局部過熱,物價從緊縮狀態走向膨脹,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將步入升息周期。由于我國商業銀行主要經營存貸款業務,在經歷連續降息的過程中已逐步形成降息預期,因此資產與負債的期限結構一直處于不匹配狀況,利率敏感性缺口一直為負且有加大的趨勢,同時長期資產在資產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這種高度適應降息周期的缺口狀態將在利率上升時給銀行帶來較大的凈利息收入損失。
另外,我國商業銀行也存在著資產負債成熟期的結構錯配。資產負債的成熟期主要由其回流期決定,回流期指該項資產負債的本金最終回流的時間,在沒有任何特別約定的情況下,資產和負債只有在回流期后才得以重新定價,在此之前,利率的變動對資產負債的收付息沒有影響。即使銀行能夠比較準確地估計利率變動方向,從而針對性地調整其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但當銀行資產和負債的回流期不匹配時,也會因利率的變化產生收益波動。資產負債的期限錯配直接原因是存貸款的期限結構錯配,一方面存款的期限結構短期化,另一方面貸款的期限結構長期化,集中到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就表現為商業銀行回流期的錯配。這種回流期負缺口尚不至于引起流動性風險,但是升息周期中卻給銀行帶來凈利息收入的損失,由于負債的回流期短于資產的成熟期,負債被迅速定價而導致利息支出迅速增加,使得在某一時間區間內,利率敏感性負債大于利率敏感性資產,當利率變動時,商業銀行也將承受凈利息收入下降的風險[4]。
2.基差風險
基差風險是指當貸款的其他條件與重新定價貸款的特點相同時,因所依據的基準利率不同或利率變動幅度不同而產生的風險。大體上有兩種表現方式:一類是在存貸款利率波動幅度不一致的情況下,存貸利差縮小導致銀行凈收益減少的風險;另一類是在短期存貸款利差波動與長期存貸款利差波動幅不一致的情況,由于這種不一致與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不相協調而導致凈利息收入減少的風險。回顧近幾年金融市場運行過程,不乏因遭受基差風險而造成經營損失的實例。如從1996年起,連續8次降息,人民幣一年期存貸款利差最大為3.6、最小為1.8個百分點,持續的利率下調導致1999年國內各家商業銀行應付利息儲備嚴重不足,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儲蓄存款占比較高的銀行尤為嚴重,其負面影響持續到2001年[5]。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激烈的市場競爭將導致利率波動加劇,當商業銀行根據基準利率的變化調整存貸款利率水平時,利率基差風險將會更大,這必然影響銀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3.收益率曲線風險
收益率曲線是將各種期限債券的收益率連結起來而得到的一條曲線。收益率曲線的斜率會隨著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而發生變化,使收益曲線呈現出不同的形狀,并因此而產生收益率曲線風險。正收益率曲線一般表示長期債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債券的收益率,這時沒有收益率曲線風險;而負收益率曲線則表示長期債券的收益率低于短期債券的收益率,這時就有收益率曲線風險[3]。
利率市場化后,重新定價的不相配性使商業銀行暴露于債券收益率曲線的傾斜和下降的變化中。現行我國發行的國債利率均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國債利率和央行存款利率存在一定的利差空間,銀行資產以國債來代替企業貸款,不但收益可大大增加,而且風險為零。近幾年債券資產在商業銀行總資產比重呈不斷上升趨勢。短期看,這可給銀行帶來可觀的機會收益,但長期看,債券投資被鎖定在較低的收益水平之內,一旦央行利率上調或債券發行利率回升,在債券二級市場換手率較低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到時不得不承受較大的利率風險。
4.選擇權風險
利率的潛在選擇權風險,即利率變動中,存款人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借款人提前歸還貸款,由此而引起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的變動。銀行的許多存貸款業務都具有期權特征。期權的持有者,總是在對自己有利而對賣方不利的時候行使其權力,因此各商業銀行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潛在選擇權風險。不管實際利率變動是正的或是負的,只要名義利率變動,就可能促使借款人提前償付未到期貸款或存款人提前提取未到期存款。尤其是當客戶提前還貸時,銀行卻沒有得到相關的收入來彌補銀行承受的風險,使銀行系統積聚了大量的期權型的風險。利率的逐步放開無疑會使銀行對潛在選擇權的控制難度加大。由于我國自1996年以來先后8次下調存貸款利率,許多企業紛紛“借新還舊”,提前償還未到期貸款轉借較低利率的貸款,以降低融資成本;同時個人客戶的利率風險意識也不斷增強,再加上我國目前對于客戶提前還款的違約行為還缺乏政策性限制,因此,選擇權風險在我國商業銀行日益突出[6]。
三、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對策
鑒于利率波動性上升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諸多影響。從目前情況看,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并不完善,金融監管并未充分有效,利率管制的全面放開可能會產生較大范圍的震動,因此,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為利率的最終市場化創造充分的條件,其中,中央銀行增強間接調控能力和監管水平以及資本市場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應積極進行自身的內部體制改革,強化管理手段,加強利率風險控制[7]。
1.樹立強烈的利率風險控制意識
由于我國利率和匯率市場化進程起步較晚,國內銀行業沒有經過國外重大風險事件的“陣痛”,即使有些機構已慘遭市場風險釀成的損失,也沒有引起多少重視,因而利率風險意識普遍較低,對風險管控的重視程度離風險防范的要求甚遠。很多銀行的董事會還沒有健全專門的風險管理委員會;有專門委員會的一些銀行工作也未到位,甚至一年內連一次會議也沒有召開;很多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仍不到位;絕大多數銀行利率風險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缺乏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操作經驗,難以達到利率風險管理要求的對利率風險及時識別、量化、模型化以至有效預防的目的。這些問題應當引起我國銀行業高度重視。中國銀監會早在2004年就公布了《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指引》,對包括利率風險管理的各個主要環節提出了系統、詳細的要求和規定。當前,國內銀行應該充分認識利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聘用具有實際經驗的專業人士,對《指引》的各個方面進行系統認真的研究并制定實施計劃,加大實施《指引》的力度。銀監會相關部門和各地銀監局也要進一步提升對利率風險管控重要性的認識,加大利率風險管控的相關培訓工作,加強利率風險的檢查督促力度,促使商業銀行提高利率風險管控能力。利率風險的管理水平和《指引》的落實程度今后應作為銀行新業務準入的重要標準[8]。
2.立足現實,著手開展缺口管理
近年來已經有少數商業銀行開始嘗試運用利率敏感資產與敏感負債的分析方法來研究資產負債狀況。有資料顯示,1995至2002年利率下降期間大多數銀行依然保持著正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可見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意識極為薄弱和有限。各銀行應該根據自己的財力、技術水平和資產負債表的復雜程度選擇一套適合的利率風險衡量軟件。銀行的利率風險頭寸是由構成資產負債表的無數存款、貸款和投資交易的累積結果,每筆存貸款都有自己的現金流量特征。在編制缺口報告時,應該根據自身的資產負債結構狀況及市場利率的波動狀況自行決定這種報告編制頻率,每旬一次的周期較為適宜。太長會影響到準確性,太短又會加大操作成本。國有銀行應該建有負責設計風險管理系統的獨立風險控制部門,并確保有足夠多的、能夠進行穩健的風險管理的人員。利率預測的準確性應該是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人員首要考慮的問題。在我國,商業銀行對利率的預測主要根據中央銀行的利率體系來判斷。在缺口模型中,銀行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零缺口,因為由于期限結構的錯配,基差風險及期權風險的存在,零缺口并不能保證風險也能夠降為零,這只是在銀行不能準確判斷利率走勢時采用的一種防御措施。風險的最終消除仍依賴于利率預測的準確性。
篇2
(一)政策因素導致的利率風險
商業銀行由于政策性因素導致的利率風險主要來自二個方面:第一、央行嚴格的利率管制政策。當前,我國還沒有實行完全的利率市場化,對利率調整的規定仍然由中央銀行統一制定,商業銀行很難根據自己的資產負債情況來控制利率風險。雖然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央行賦予商業銀行一定的利率浮動權限,但銀行在自主定價的權限方面仍然十分有限,無法根據不同客戶、不同業務進行靈活自主的差異化定價,達不到控制利率風險的目的。第二、央行的貨幣政策變動較為頻繁。利率是金融當局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由于我國當前的經濟環境較為復雜,央行作為利率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其制定的利率政策必須為當時的經濟發展服務,因此在當前多變的經濟環境下,利率政策不可避免地具有多變性和突發性的特點,導致銀行利率的系統性風險大大增加。
(二)市場因素導致的利率風險
一是我國商業銀行的的分業經營體制限制了銀行分散利率風險的途徑。在當前嚴格的分業經營體制下,我國商業銀行的收益主要來源于存貸款之間的利息差額,而在利率還沒有完全市場化的條件下,各商業銀行的業務以及信貸資產的收益沒有太大的差別,導致行業競爭激烈,經營風險加大。同時,還會導致一些銀行受利益驅動,采取非法手段變相調高存款利率或不按規定辦理貸款,從而帶來了更為嚴重的利率風險。二是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緩慢,防范利率風險的工具較為有限。與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相比,我國的金融創新機制還不夠健全和完善,對銀行業務拓展限制比較多,客觀上阻礙了商業銀行利用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來防范利率風險。
(三)銀行內部自身因素導致的利率風險
一是資產結構較為單一。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構成中,存貸款業務占據了主要部分,利息收入基本上占銀行收入的80%以上,而其它中間業務、表外業務等在業務結構中所占比例很小,因而利率的變動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有著極大的影響,也給銀行帶來了巨大的利率風險。二是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不高。由于一些企業沒有建立規范的企業制度,同時銀行自身內部的管理制度還存在一定的欠缺,致使一些信貸資金變成了不良資產,導致利息回收率低,嚴重影響了銀行的凈利息收益。三是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不平衡。這是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存在的普遍問題。大多數銀行存在存差和借差缺口過大、資金積壓、短長期存貸款比例不匹配等問題,一旦利率調整,銀行就會承受著較大的利率風險。
(四)風險管理不到位
一是銀行對利率風險的防范意識比較淡薄。目前我國對利率風險的管理無論是理論上還是方法上都存在認識不夠的問題。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步伐的加快,銀行對利率風險的防范意識如果不逐步增強,將會經銀行的經營帶來嚴重后果。二是利率風險管理體制不健全。由于我國利率市場化起步較晚,銀行對利率風險的識別、度量以及對利率風險的處理都還沒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管理程序,這在客觀上制約了利率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利率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較為匱乏。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管理人員工作重心是對央行利率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進行落實檢查,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員還達不到利率風險管理工作在專業知識上的要求,從而使商業銀行的利率管理水平處于較低的層面。
二、商業銀行利率風險防范對策
(一)強化利率風險控制意識
作為商業銀行利率管理者,必須要轉變思想觀念,擯棄過去重貸款風險、輕利率風險的思想,在經營觀念、產品設計以及風險評估等方面都要根據當前利率市場化的發展趨勢,充分認識利率風險控制的重要性,全方位地加強利率風險管理。只有這樣,商業銀行才能在利率市場化的大潮中維持正常的經營發展,并取得良好的業績。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的金融市場
利率風險管理如果沒有發達的金融市場為基礎,將會成為一紙空談。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市場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目前,根據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現狀,應大力培養可以為商業銀行提供多種具有主動權的、流動性強的負債,包括進一步完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加大同業拆借、票據市場等發展的深度和廣度,為商業銀行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提供較大的回旋余地。
(三)大力發展金融衍生市場
金融衍生市場在套期保值和避險功能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金融市場發達國家,金融衍生市場是防范市場風險,優化資源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隨著我國銀行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深化,各銀行所面臨的利率風險也將會逐步加大,對規避風險的需求也將日益強烈。因此,作為規避風險最有效的金融衍生市場會愈來愈受到市場的歡迎,大力發展我國的金融衍生市場既符合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國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不斷深化的必然選擇。
(四)建立和完善利率風險管理的監督反饋機制
一是要建立銀行內部的利率風險管理的監督反饋機制。對此,銀行內部必須建立一套科學高效的信息系統,加強日常監控和反饋,及時掌握系統內利率風險狀況,為利率風險目標的控制提供依據。二是要加強央行對利率風險的監管。央行作為利率的直接制定者,其決策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會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央行對各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狀況必須加以準確評估。對此,應當進一步完善各商業銀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從披露的內容、質量及方式等方面都應當有十分具體的要求,如銀行所披露的信息必須經過合法中介機構審核,若披露虛假信息的商業銀行必須追究其法定代表人和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等,從而使央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時更符合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同時減少各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
(五)加強利率風險管理的法律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
一個成熟的金融市場必須有要有健全的法律體系作為保障。當前,我國在利率風險管理的法制建設上還不夠完善,國家頒布的一些金融法律法規大多側重于對銀行流動性和安全性管理,對利率風險管理還沒有一套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無法對利率風險指標進行全面監管。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加強有關利率風險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同時,還要大力加強利率風險管理人才的培養。利率風險管理是一門技術性非常強、非常復雜的新興學科,對相關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大力培養既懂現代管理,又懂金融學、經濟學等復合性人才,充實到利率風險管理隊伍中,不斷提高利率風險管理水平,有效地防范利率風險。
篇3
從1996年中國放開了同業拆借利率,到2013年7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放開,再到2015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的要求.這些都表明利率市場化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隨之而來的是,銀行就面臨了愈來愈多的風險.其中利率風險是最為主要的,因此銀行應當重視識別與防范利率風險.本文基于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選擇2011年1月4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同業拆借利率作為研究數據,在GARCH-GED模型基礎上運VAR法對利率市場化下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進行實證研究,檢驗的結果反映了利率波動對外部沖擊的反應比較敏感,而且在長期內具有持續性,在短期內的影響也是難以消除,即存在一定的記憶性.總而言之,對利率管制的放松將會使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增加,因此其應對利率波動帶來的風險管理能力還有待提高.
關鍵詞:
利率市場化;國有商業銀行;利率風險
所謂的利率市場化,是在貨幣市場中,市場的供求狀況決定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經營融資的水平.利率的市場化改革程度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國家金融深化的程度,在金融市場化中占有相當高的地位.有利于完善我國的中國特色市場經濟,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在銀行方面,存款利率市場化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凈利差的縮減,凈利息收入的減少,銀行間會出現激烈的價格戰,這樣就使得利率和信用風險直線上升.除了必然會出現的同業間的激烈競爭以外,國有的商業銀行還有可能會遇到更劇烈的收入波動的風險以及更強烈的系統性風險.
1利率風險的測量
1.1利率風險的缺口分析
一般來說,利率敏感性缺口=敏感性資產-敏感性負債.商業銀行所存在的敏感性缺口通常會使得其所持有的經常項目資產虧損,更進一步來說,這里產生虧損的前提是市場是采用浮動利率的制度.因為只有在浮動利率下,缺口的風險性才會導致資產與負債的非協調性變動.當為正缺口,利率變化與利息變動正相關,反之,負相關.
1.2持續期缺口分析
持續期也叫作久期,久期是衡量債券價格利率敏感性的準確指標,是對有效時間的衡量,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期限.它是一種考慮了時間價值的因素,通過把資產或負債的到期日進行加權的度量方法.價格波動與久期成比例,而不是與到期時間成比例.即在普遍的情況下,持續期與利率風險成正比,即持續期越短,價格對利率敏感性越弱,利率風險也就相對較小.
1.3VAR模型
VAR模型實際就是在險價值,得出來的數值代表的就是在利率發生變動時某企業在一定條件下所擁有的資產或資產組合受到損失的最大值.在衡量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的大小方面,VAR模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既有利于金融機構進行風險管理,又有助于監管部門有效監管.
2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檢驗
本文選擇2011年1月4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一共1248個且持有期為一天的同業拆借利率作為研究數據,在GARCH-GED模型基礎上運VAR法對利率市場化下我國商業銀行總體利率風險進行實證分析.置信區間的選擇為95%和99%,數據分析將釆用Eviews3.0來完成.為了達到更準確的觀測效果,下面先對同業拆借利率進行取對數處理,令LRT為log(RT),LRT1為log(RT1)來處理.
2.1正態性檢驗
我們發現,樣本期內同業拆借利率的均值為0.567098,標準差為0.428339,偏度為4.157625,峰值為24.48055,高于正態分布的峰值3,說明rt具有尖峰后尾特征.JB正態性檢驗也證實了這點,統計量為27588.98.說明拆借率顯著異于正分布.
2.2平穩性檢驗
上圖說明,在99%的置信水平下,同業拆借利率rt拒絕原假設,即不存在一個α使得rt拒絕r1=log(Rt)-log(Rt-1)成立,說明同業拆借利率序列是平穩的.
2.3LM檢驗
表中LM統計量為1225.120,顯著水平a=0.05的臨界值為12.592,且相伴概率為0.0000,因此拒絕原假設.認為εt存在高階ARC效應.則進一步對誤差項進行建模分析,我們要用GARCH(1,1)模型在GED分布下建模,模型如下:rt=u+εt(其中εt是常數項,εt為誤差項),σ2=α0+α1ε2t-1+β1δ2t-1.
2.4VAR值的計算
把同業拆借率在GARCH-GED模型中的條件方差σt2通過Eviews3.0軟件中forecast的功能分別估計出.通過公式VAR=W0Zασt(其中W0=1)可以分別計算出在置信水平95%和99%條件下GARCH-GED模型中的VAR值(如下表)
2.5實證小結
通過對上述方差方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1)常數項0.000712代表的是長期平均的波動性,說明利率波動的長期平均水平較低.(2)體現的是波動率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的變動情況,若α1>0,說明其將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變動加劇;反之,說明外界因素對其變動的作用較小,由可以判斷出收益率序列波動會隨外部沖擊的增強而加劇.(3)β1被用來度量變量的波動性是否具有長期記憶性,上述方差方程β1=0.525270,說明收益率序列具有長期記憶性.由此,可以看出利率管制的不斷放松將會引起我國利率波動并且這種波動具有持久性.總體而言,對利率管制的放松將會使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增加,將會為這些經營主體帶來更為嚴峻的利率風險,因此其應對利率波動帶來的風險管理能力還有待提高.
3加強利率市場化下的銀行業利率風險控制的對策
我國金融市場還處在不成熟的階段,所以利率市場化對于商業銀行而言,是存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的.面對這種情況,商業銀行必須要有防范意識來防范利率市場化的波動所帶來的風險.以下是對此提出的幾點建議:(1)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一直以來,由于我國很多商業銀行的經營體系很不規范,到目前,都還沒有一個健全的風險管理部門對風險進行有效地管理控制,導致風險控制意識薄弱,為此要不斷對其進行宣傳、培訓,讓其意識到風險控制的重要性,積極培養專業的風控人才,成立專門的風控部門來系統的管理未來發展中遇到的風險問題.
(2)多元化發展.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構成中,存貸款占有大比重,它帶來的收益主要是利差,而利率市場化的不斷發展將會對該種盈利模型帶來巨大的沖擊,因此商業銀行應考慮拓展其業務范圍,全方位,多角度的發展,不能單純靠存貸款利差.商業銀行應當側重于發展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這樣就能有效控制利率波動引起的利潤水平急速下滑的風險.
(3)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利率風險管理機制.利率風險管理機制主要包括利率風險規避、利率風險分散和利率風險轉移.利率風險規避通常可以制定風險規避制度,有效的進行利率風險估計;風險分散則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能夠有效地調節我國國有銀行資產與負債的不良比例;而風險轉移則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金融衍生工具來分散和轉移風險.前兩種方法對于利率風險的管理都是顯著而有效的.
4結語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深入,商業銀行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的推進大大推進了金融行業進步,但也由此帶來了國有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缺口,我國商業銀行更應該借鑒先進國家經驗,爭取采取合理的手段去減弱利率風險,消除其中的消極影響,積極對其進行改革和創新,在利率市場化的前提下,讓我國商業銀行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崔樹賢.基于VAR測度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2008.
〔2〕段瑞華.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測度及防范對策研究[D].云南大學,2015.
〔3〕杜遜.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利率風險測度[D].山東大學,2015.
〔4〕馮爾婭.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影響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篇4
關鍵詞:商業銀行利率審計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雖然商業銀行對存貸款利率決定的自主性不斷增強,但在另一方面,金融市場市場利率的形成機制也在不斷生成。因此,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利率的最終決定還得由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來決定。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波動幅度會不斷加大,利率波動頻率也會不斷加快,由于利率波動給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帶來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利率風險可能會使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減少、造成資本虧損、降低預期收益。而我國商業銀行對于利率風險一般采取缺口管理、平均期限管理、動態模擬分析等傳統管理手段,近年也開始利用內部審計手段對利率風險進行深入管理,如設置專門利率風險內部審計人員、提高審計頻率、嘗試設置相關標準、制定審計流程、改善審計質量等等。利率風險內部審計在操作上有其自身的規律,但國內銀行在利率風險內部審計的一些具體問題和方法觀念上仍存在著認識不清的現狀,下面就是筆者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和看法。
一、關于現場審計和非現場審計
1.利率風險審計一般采取非現場審計
就一般的內部審計工作而言,現場審計是內部審計人員到被審計單位進行實地審計檢查,這是傳統的內部審計方式,其目的是為找出問題的根源從而為解決問題提供直接的審計證據。當前,商業銀行的總賬可以集中到總行或一級分行,會計報表等數據的輸出也由上級行直接打印,發現問題也可以通過網絡直接質詢被審計單位,審計的時效性得以極大地提高。這使得利用總賬傳輸系統及統計報表數據進行實質性的非現場審計成為可能,非現場審計借助計算機和現代網絡技術的支持,通過對審計對象相關業務數據和資料的連續調集、整理和分析查找經營管理存在的疑點和問題,評價經營管理現狀和風險程度。為現場審計提供線索和資料,為制訂審計計劃、安排審計資源提供支持。就整個審計體系而言,非現場審計與現場審計都是審計監督方式,二者各有優勢,也各有局限,彌補各自局限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二者互為補充,統一于科學有效的審計監督之中。非現場審計幫助制定科學的審計計劃、提供審計線索;現場審計保證審計計劃的有效執行。非現場審計廣泛的覆蓋面與現場審計有針對性的審計點結合形成審計監督網,兩者共同促進審計監督職能的有效實現。
但是利率風險內部審計是一項較為專業化的、比較獨特的審計活動。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其大多數大額存貸款都集中在一級分行甚至總行,而商業銀行的債券投資業務、同業拆借等等市場業務一般都是由總行操作,故此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一般都是在一級分行以及總行來開展,利率風險內部審計工作也是在商業銀行的這些層次來進行。在相關工作中對利率風險的認識和評價,主要是對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中的資產、負債結構的利率缺口、期限缺口進行研究、分析,所需要的數據、信息主要來自于商業銀行各級機構的資產、負債報表,而這些報表往往不需要到實地進行查閱,因為這些資料都會被上交到一級分行及總行。因此,在經營管理比較成熟、高效的西方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管理及其內部審計基本上都是非現場審計。
(2)利率風險審計是否需要現場審計
這個問題需要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經營管理的現狀,雖然我國商業銀行開展利率風險內部審計主要也是進行非現場審計,但在一些方面,現場審計仍然不可或缺甚至尤為重要。
比如,商業銀行在貸款利率的制定上,可以一定幅度下浮,無限上浮,這是鼓勵商業銀行在貸款定價上要更多的考慮貸款風險以及資金供求狀況等因素,但其實際制定的貸款利率能否體現上述因素,會不會給商業銀行帶來利息收入的減少,這在報表資料上都是無法顯示的,必須現場獲取、查閱相關憑證才能夠進行實際的風險評價。
再比如存款利率,當前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沒有下限,不能上浮,雖然央行在國內的一些信用社正在開展利率上浮的試點,但全面的允許商業銀行存款利率的適度上浮還需要較長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個別的商業銀行或分支機構,為了更多的吸收存款,不惜采取各種高息攬存的違法手段,不僅擾亂了金融秩序,增加了商業銀行的負債成本,也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利率風險。而這種特殊情況下的利率風險,同樣在其報表上是不會顯示出來的,也需要對一些原始憑證進行嚴密審計。
二、關于計算機審計
1.利率風險內部審計主要依靠計算機審計。
利率風險內部審計開展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計算機審計的應用程度。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對利率風險的認識、評價需要大量使用計算機審計手段。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包括中小商業銀行的日常經營管理基本都實現了電子化、網絡化,基層銀行的業務數據都會通過銀行內部的計算機網絡傳輸到上級機構,直至傳輸到總行。利率風險管理與內部審計活動所需的數據信息基本上都可以通過商業銀行的計算機系統獲得。利率風險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主要來自資產、負債項目,這些都是下級行向上級行報送的基本業務數據,完全可以很方便的通過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系統獲取。
而且,在對利率風險及其風險管理的進行內部審計的時候,可以利用一些相關的計算機分析系統來輔助審計。由于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利率越來越復雜多變,其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影響如何、相關風險管理是否有效,都可以借助計算機來進行動態模擬分析、測試。目前我國一些商業銀行正在進行與內部審計有關的計算機系統建設。如2004年建行總行審計部下屬的非現場審計處和IT審計處,已經共同開發出審計信息管理系統,這在國內銀行業中搶了先。一旦相關信息今后便捷、完備的錄入審計信息管理系統后,審計部門就能對各項業務及其風險進行隨時監控。
(2)利率風險內部審計是否需要對原始資料進行審計
無論將來利率風險內部審計手段如何發展變化,但就目前來看,利率風險內部審計在某些方面還是要對一些原始資料、憑證進行審計。這一點的原因和前面論及的"利率風險審計是否需要現場審計"的原因是一樣的。實際上,對于利率風險審計來說,非現場審計與計算機審計大體上是一致的,但也不盡然,如即便沒有計算機及其網絡,依靠商業銀行匯總到的各級機構的資產負債資料,仍然可以"非現場性"的完成絕大部分利率風險審計工作。同時,現場審計和實物審計也不盡相同,但二者對于利率風險內部審計不可或缺的原因是一樣的。
參考文獻:
[1](美)保羅•J•索貝爾,《審計人員風險管理指南》,中信出版社,2004年.
[2]張建友,《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年.
[3]趙志宏,《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年.
[4]萬靜芳,《論我國商業銀行內部審計
篇5
關鍵詞: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利率風險管理
一、引言
目前我國處于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利率風險的巨大挑戰時,我國商業銀行雖然對利率風險管理有了一定的研究和較大程度的提高,但對利率風險管理的理論研究還不能較好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對于適合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模型還不夠完善,具體實務操作還不夠成熟,利率風險補償機制還沒有建立,有效的利率風險規避工具少之甚少,資金定價能力明顯不足,資產負債業務品種非常少,并且結構相對單一。因此,將國外先進的利率風險管理技術與我國銀行業具體情況相結合,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利率風險衡量、管理及防范的方法,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機制,是我們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
伴隨著我國按照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大額后小額、先農村后城市、先市場后信貸的步驟實施,利率市場化改革正有條不紊的不斷推進。利率市場化是指“利率的決定權由貨幣管理當局交給市場,由市場主體自主決定利率,央行則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調整再貼現率、調整再貸款率等間接調控手段,形成資金利率,利率市場化的核心內容是利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①。
利率市場化的含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貨幣當局調控利率的方式轉變為間接調控及形成一個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核心、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共同決定存貸利率的完善協調的市場利率體系。
二、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
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包括“階段性風險和恒久性風險兩種”。階段性風險是在利率管制向利率市場化轉軌時期產生的,恒久性風險同巴塞爾委員會《利率風險管理原則與監督原則》中對利率風險的分類是一樣的,即“重新定價風險、收益率曲線風險、基準風險和期權性風險”
1. 重新定價風險(Reprising risk)
重新定價風險又稱成熟期不匹配風險,是商業銀行面臨的最主要、最常見的利率風險。重新定價風險源于銀行可重新定價資產和可重新定價負債數量與持續期的不匹配。資產和負債的不平衡表現在利率敏感性資產和利率敏感性負債的不匹配,既有總量結構上的不匹配,也有期限結構上的不匹配,當利率敏感性資產大于利率敏感性負債呈“正缺口”時,銀行利差收入會隨著利率的下降而減少;當利率敏感性負債大于利率敏感性資產呈“負缺口”時,利率的上升也會使銀行利差收入減少;即使缺口為零,如果存在資產負債在期限結構上不匹配,依然會有利率風險。近些年來,我國銀行負債短期化和資產長期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從2007年開始,金融機構存款活期化和貸款長期化趨勢明顯,到2011年底,首次出現短期貸款增加額超過中長期貸款增加額,短期貸款同比增長3.69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3.49萬億元,但是可以看出,短期貸款增加額比中長期貸款增加額只多出0.2萬億元,還不足以扭轉資產長期化趨勢。
另外,從動態的角度分析,利率的變動不但會影響銀行利差變化和銀行市場價值,還會導致銀行資產、負債數量和結構的被動的動態變化,使得銀行根據利率的變動調整資產和負債的數量及結構。
2. 收益曲線風險(Yield curve risk)
收益曲線風險是指收益曲線的意外移動(即不同期限利率非平行變動,也可理解為重新定價不對稱)對銀行收益或內在經濟價值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收益率曲線斜率為正,即長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但也有短期利率高于長期利率的情況,比如市場預期降息或金融危機,導致利差收入減少,也有由于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的變化導致的收益率曲線大幅波動、資產負債價值變化的情況,這些都是商業銀行面臨的收益率曲線風險。
3. 期權風險(Embedded options)
期權風險是指由于利率變化,客戶提前償還貸款或提前支取存款,從而引起銀行凈利息收入下降而產生的風險。銀行借款人可以提前還款、存款人可以提前取款,這種不確定性使得銀行對資產負債風險敞口的度量難度增大、現金流和利差減少、增加對期權合理定價的難度,這是存在于資產負債中隱含的期權風險。尤其是在利率下調時,商業銀行面臨著客戶提前還款和貸款增加兩個期權風險。
4. 基準利率風險(Basis risk)
基準利率風險是指即使資產與負債重新定價的時間完全一致,由于其各自所依據的基準利率不同或利率變化幅度不同而產生的風險。大體上有兩種表現形式:一類是在存貸款利率波動幅度不一致的情況下,存貸利差縮小導致銀行凈收益減少的風險;另一類是在短期存貸款利差波動與長期存貸利差波動幅度不一致的情況,由于這種不一致與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不相協調而導致凈利息收入減少的風險。
三、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挑戰
1. 利率市場化引起人才競爭和價格競爭
在國家放開存貸款利率后,利率將會上升。大多數銀行會通過提高存款利率吸收更多的存款,同時降低貸款利率來吸引更多的貸款者,以上競爭手段必然會導致存貸利差減小,而我國銀行業主要依靠存貸利差盈利的,存貸利差的減小會直接導致銀行的收益減少,從而使利率的調節功能失去作用。為了在競爭中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銀行不惜犧牲一定的風險控制、放大利率風險。由于經營規模不同,各金融機構的競爭能力也不同,同大銀行相比,中小銀行資金更加薄弱,經營管理能力水平較低,競爭處于劣勢,一旦盈利持續減少,中小銀行很可能面臨倒閉的風險。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求掌握金融理論知識,還要求熟悉業務操作,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更要求銀行管理人員掌握數理統計、金融工程等相關理論,熟練掌握利率風險管理的操作技能。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具備這種素質的專業人才甚少。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缺乏對利率走勢的預測、對利率風險識別和控制的專業人才,因此,導致對業務部門缺乏及時有效的指導,制約了實際工作中利率風險管理的推進。
2. 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傳統業務經營的影響
我國商業銀行絕大部分業務是傳統存貸業務。存貸利差收入占銀行營業收入的約70%以上,如表1所示。大部分銀行業務模式和收入結構單一、依靠傳統存貸業務的經營模式,在利率市場化后,必然會收到較大沖擊。而國外的銀行,由于是混業經營,其業務范圍涉及傳統商行業務、信托業務、基金業務、保險業務、投行業務及證券經紀業務等,傭金及手續費等非利息收入可以占到總收入的70%以上,甚至到90%,業務的多樣性可以規避市場利率變動帶來的損失。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地不斷深入,我國利息收入高、中間業務收入低的情況會增加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我國商業銀行必須尋找新的收入增長點,加快中間業務和個人金融業務的發展速度,進一步挖掘傳統業務的潛力,在利率市場化的大環境下保證銀行的利潤。
3. 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管理能力的挑戰
利率市場化將首先挑戰商業銀行的市場定價能力。在確定利率之前中,商業銀行需要綜合評估各種市場因素、客戶因素。例如,在決定貸款利率的過程中,商業銀行需要重點考察客戶的信用風險等級,以及當前和將來一段時間內,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行業發展趨勢等眾多因素。但是限于歷史數據積累、研究分析能力等制約,目前我國各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在甄別信用風險方面還有較大欠缺;在模型應用能力、趨勢判斷能力上,與國外商業銀行差距較大。
利率市場化挑戰商業銀行的利率、信用等風險管理能力。在利率管制體制下,各商業銀行都按照中央銀行規定的利率水平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利率風險并不明顯。商業銀行基本不用考慮利率風險問題。但是,在利率市場化以后,利率風險會逐步增加,管理利率風險的難度也逐步增加。商業銀行在考慮利率波動對自身盈利的影響的同時還要考慮利率風險對經營策略的影響。利率管理不僅是涉及自身資產價值的活動,更重要的是成為一種業務發展的策略。
四、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對策
利率市場化是減輕當前通脹壓力的有效途徑。在當前經濟情勢下,適當放開存款利率上限,讓銀行可以提高存款利率來應對儲蓄競爭,可以達到消除負利率,改變通脹預期;而由于存款成本的上升,將使各商業銀行更加關注貸款的收益率,減少低收益貸款的投放,從而有效控制國家整體信貸水平。從當前的經濟形勢來看,我國利率市場化己進入最后的攻堅階段。各商業銀行應及早準備.加快轉變經營策略,迎接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1. 提高資本充足率,增強抵抗利率風險的能力
銀行資本金是決定其經營實力和支付能力的重要標志,商業銀行作為金融市場的主體,其經營的成敗直接涉及社會和公眾的利益,在利率完全市場化后,利率的走向是難以預測的,資本充足率的高低代表著銀行應付金融風險能力的強弱。
為有足夠能力抵御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風險,我國商業銀行必須及早解決資本金補充問題。目前,商業銀行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途徑來提高資本充足率:一是上市籌資、增資擴股,在國內或者國外資本市場上向公眾和機構投資者籌集資本金。二是發行可轉債、長期次級債券和補充附屬資本。三是調整資產結構,提高流動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重,降低風險加權資產。
2. 完善資產負債管理,實現多元化經營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負債品種單一,結構不平衡,由此帶來的重新定價風險是我國商業銀行主要的利率風險。以利率風險作為其管理的核心,探索有效的資產負債管理辦法,對資產負債表進行全面綜合的平衡管理,可以使銀行實現最優的凈利息收入;同時積極發展中間業務,增加資產負債品種,實現多元化經營,從總量結構上和利率期限結構上解決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問題,控制和管理由此帶來的重新定價風險。
3. 加強利率風險集中化信息系統的建設
在計算機信息技術和完善的利率風險管理體系基礎上建立信息系統,利用高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在各商業銀行的總行和分行分別建立數據庫,分行根據日常經營過程中產生的資產負債、現金流量等即時更新數據記錄,定期將數據上傳至總行,總行進行匯總整理,形成所有分支行數據總庫,由總行收集、分析并創立評估模型,對該行的利率風險程度進行科學評估,根據評估出來的利率風險程度的不同,將利率風險劃分若干等級,對不同等級的利率風險進行差別管理,將測評后的利率風險管理建議及時發放到各支行,作為利率風險管理的參考。
4. 積極發揮銀行同業協會的作用
為應對和解決利率市場化的各種挑戰,國內外銀行在抱團發展方面已有不少探索,如國外的“德國儲蓄銀行協會”和“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聯盟”,以及國內的“全面業務合作協議”、“銀銀合作”、“亞洲金融合作聯盟”等,通過行業聯盟,各銀行享有數據共享、費用分攤和抱團議價等優勢,可以在利率管理方面充分交流和合作,推進銀團價格協定,擺脫被動適應優質客戶定價要求的局面。在堅持自身業務特色的情況下,充分挖掘行業聯盟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和協同效應,在提升競爭力的同時,有效提高防御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Lynge,M.J,and J.K.Zumwalt.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of Commercial Bank Returns:A Multi-Index Approach.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ititative Analysis.1980,15:731-742.
[2]海威.基于 VAR 模型的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研究[J].金融經濟,2010(10).
篇6
關鍵詞:商業銀行 利率敏感性缺口 利率風險
一、研究背景
20世紀70年代,全球范圍的利率自由化浪潮興起。從各國的實踐來看,伴隨著利率的自由化,金融市場運作效率明顯提高,有利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我國對于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始1993年,利率市場化在給我國商業銀行帶來了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利率風險。與國際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水平還有待提高。首先,缺乏管理利率風險的動力;其次對利率風險沒有足夠的認識以及重視,并且沒有建立起利率波動的防范機制。因此,現階段對利率風險管理方法的研究已刻不容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基于美國次貸危機背景,以上市的四家大型商業銀行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旨在為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提供借鑒意義。
二、文獻綜述
利率市場化以后,直接后果就是利率風險的加大,人們開始對利率風險的研究,逐漸形成了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持續期缺口模型、VAR模型和利用金融衍生產品避險等多種方法來度量、防范利率風險。1983年,摩根公司將資產和負債按照期限不同分為幾組,分別計算出每組的和累積的凈利率敏感性,第一次在實踐中應用缺口分析;李焰(2001)基于利率敏感性比率與偏離度,對我國八所大型銀行進行了利率風險管理的實證研究,得出我國商業銀行在利率下調時面臨的利率風險會很大的結論。武劍(2003)認為: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可以分為利率期限結構風險、收益變動風險,提倡對利率風險的控制應該從多個角度同時著手。
我國現有的實證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對國外先進利率風險工具進行介紹以及應用上,很少對我國商業銀行體系進行研究和比較分析。因此本文對我國大型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基于的理論分析基礎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三、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根據各項目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將銀行的資產和負債分為利率敏感性資產(RSA)和利率敏感性負債(RSL)。利率敏感性資產(負債)是指,需要在一定期限之內重新定價或到期的資產(負債)。商業銀行通常對利率敏感性與非敏感性資產(負債)的劃分是以1年為界限,即利率敏感性資產(負債)重定價時間或到期日小于等于1年。資金缺口GAP = RSA RSL;利率敏感性比率λ= RSA/ RSL。如果 GAP=0(或者λ=1),則為利率敏感性零缺口;如果 GAP>0(或者 λ>1),為利率敏感性正缺口;反之相反。資金缺口的大小直接影響銀行的凈利息收入。
四、實證分析
針對2007年的次貸危機,中國人民銀行多次調整利息,這無疑對商業銀行造成了極大的利率風險。基于此背景,以上市的四家大型商業銀行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探討其在2007年到2009年的利率風險管理情況。為了簡化起見,文中將各銀行的利率敏感性資產和負債分為一年以內到期和一年以上到期兩種期限進行比較。其中“――”表示缺省值。(見表1)
在2007年與2008年的升息周期中,4家上市銀行在總體上均保持了利率敏感性正缺口,符合當時的升息政策;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各大銀行紛紛降低缺口率和利率敏感性比率,主動地降低了利率風險,在危機中的利率風險管理上取得一定得成效。
五、政策建議
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改革的關鍵,對我國經濟進步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利率市場化必然會加大利率的波動,導致利率風險。經過上述分析,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難發現商業銀行1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和利率敏感性比率偏高,面臨很大的利率風險,說明了銀行普遍存在“借短貸長”的畸形的資產負債結構問題。基于上文的分析,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提出如下建議:強化利率風險管理意識;建立健全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工具體系;完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利率風險管理 VAR模型 商業銀行
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管理的核心之一。隨著我國金融業改革和金融創新的推進,國有商業銀行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受到很大的考驗。其中利率風險是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分析我國利率市場化過程中蘊藏的風險,尋求控制方法,是擺在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面前的現實問題。
一、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利率市場化改革給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而我國商業銀行無論是在利率技術管理方面,還是在利率風險管理方面,都存在著諸多缺陷和不足。
(一)緊迫感不強,高級人才儲備不足,制約著利率風險管理水平的發展
由于受長期利率管制的影響,商業銀行對利率變動反應較為遲鈍,對利率風險較為陌生,各家銀行的競爭觀念也比較單一,雖然存貸款競爭已從過去單純追求規模擴張上升到追求效益的競爭,但在價格等深層次經營管理方面的競爭,還較為膚淺,適應市場化的準備不足。此外,商業銀行各個經營層面認識不同,緊迫感不強,甚至部分人認為利率市場化是國家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入WTO的被動舉措,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不會太快,坐等觀望氣氛較濃。因而,現行各商業銀行利率管理基礎工作較弱,只能被動應付利率風險,在利率風險管理專業人才的儲備也顯不足,尚不能很好地適應利率市場化的要求。
(二)缺乏完備高效的利率管理機制,資產定價和管理能力欠缺
首先,商業銀行中利率決策機構缺位。利率風險管理需要較強的技術水平,通常需要設立專門的職能機構,然而目前各商業銀行尚未建立完整的利率風險管理組織體系,限制了利率風險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其次是利率體系構成中重要決策因素缺失。近幾年,對優質貸款客戶的營銷中價格競爭成為主要手段,而銀行對金融產品的定價需要考慮的因素、遵循的原則、操作的程序、定價的技術等方面相對缺乏。利率市場化下,資金價格的定位涉及商業銀行經營目標、戰略決策、市場競爭策略等宏觀和微觀層面。但目前商業銀行資金定價實踐僅局限于對貸款利率進行一定幅度的浮動,基本上沒有在市場中進行資金定價的更多實踐,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三)利率風險衡量、評估和規避機制尚未建立
由于各商業銀行對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技術等手段的運用缺乏資產負債期限、數量結構等詳細的基礎數據支持,尚未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率風險評判系統,對利率風險的識別、測度不能進行正確的衡量、分析,潛在的利率風險報告機制、反饋機制尚未建立,商業銀行只能被動應對風險的發生,缺乏有效的利率風險補償機制和有效的利率風險避險工具,嚴重影響了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層次和質量。
(四)資產負債品種單一,難以適應資產負債管理需要
現代資產負債管理以利率風險管理為中心,然后由于外部市場環境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以存款性資金為主要構成部分,在拓展非存款性資金來源、開發非信貸金融產品品種和金融創新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非常薄弱。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基本以存貸款為主,且多處于“正負缺口”形態中,利率上調或下調都會給部分商業銀行帶來收益損失。而且,限于資產負債業務品種、結構單一的現實,即使商業銀行測算到缺口風險的大小,也未必能根據所承受的風險狀況,通過調整資產負債表中的投資組合,有效地進行利率風險控制。因此商業銀行在利率的變動中承受了巨大的利率風險。同時,我國的金融市場欠發達、金融產品創新不足等問題,也進一步制約了商業銀行抗利率風險能力的提高。
二、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成因
從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利率風險看,政策性風險遠大于其他風險。政策性因素對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影響權重較大由于目前我國利率管理權限集中在國務院,人民銀行只是授權代管機關。因此,國務院往往從宏觀角度考慮利率的升降,這種政策導向在1996年以來的8次降息中體現較為充分。由此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如目前貸款利率已降至建國以來最低點,而1994-1996年儲蓄存款高速增長存人的定期存款從2000年后進入兌付高峰,高付息率造成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這種利率風險往往是政策性的,商業銀行只能是被動接受。
受社會信用環境及國家誠信制度不完善的影響,部分具有壟斷性質的國有企業成為眾多商業銀行競爭的焦點,這些企業常以下浮10%的優惠利率作為融資的附加條件,給銀行收益帶來較大負面影響。存貸款業務占商業銀行總資產權重較大。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嚴格的分業經營,業務結構過度集中在存、貸款等利息類業務中,非利息收入的中間業務、表外業務等金融產品創新在業務結構中占比過低,使商業銀行在利率調整中承受了直接損失。
當然,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非均衡性也會使商業銀行遭受資金缺口風險,在總量上,資產負債總量之間沒有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出現存差或借差缺口過大,大量資金沉淀在銀行,承受風險;在期限結構上,資產負債結構比例失調,如短期負債支持長期貸款,當利率上升時,負債成本加重,資產收益下降;在利率結構上,同期限的存、貸款間沒有合理利差,如為競爭優質客戶,貸款利率無原則下浮,甚至虧損經營。
三、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基本度量:VAR模型
根據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程序,首先必須對利率風險進行識別。在正確識別各種利率風險后,還需要準確地測量銀行所面臨利率風險程度,對利率風險數量化。對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進行量化分析是商業銀行進行有效利率風險管理的前提。VAR風險價值分析是常見的方法。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下,給定一定的時間區間和置信度水平,可通過VAR測試預期最大的損失。這種方法是建立在可靠的科學基礎之上,為人們提供一種關于市場風險的綜合性度量方法。因為其概念好理解,便于操作,VAR已經成為西方一些商業銀行最重要的風險衡量方法之一。
(一)VAR模型的介紹
VAR按字面解釋就是“在險價值”,其含義指:在市場正常波動下,某一金融資產或證券組合的最大可能損失。更為確切的是指,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資產或證券組合價值在未來特定時期內的最大可能損失。
VAR用公式表示為: P(ΔPΔt≤VAR)=a ,字母含義如下:
P――資產價值損失小于可能損失上限的概率,即英文的Probability。
ΔP――某一金融資產在一定持有期Δt的價值損失額。
VAR――給定置信水平a下的在險價值,即可能的損失上限。
a――給定的置信水平
VAR從統計的意義上講,本身是個數字,是指面臨“正常”的市場波動時“處于風險狀態的價值”。即在給定的置信水平和一定的持有期限內,預期的最大損失量(可以是絕對值,也可以是相對值)。例如,某一投資公司持有的證券組合在未來24小時內,置信度為95%,在證券市場正常波動的情況下,VAR值為520萬元,其含義是指,該公司的證券組合在一天內(24小時),由于市場價格變化而帶來的最大損失超過520萬元的概率為5%,平均20個交易日才可能出現一次這種情況。或者說有95%的把握判斷該投資公司在下一個交易日內的損失在250萬元以內。5%的幾率反映了金融資產管理者的風險厭惡程度,可根據不同的投資者對風險的偏好程度和承受能力來確定。由上述定義可知,要確定一個金融機構或資產組合的VAR值或建立VAR的模型,必須首先確定以下三個系數:一是持有期間的長短;二是置信區間的大小;三是觀察期間。
1、持有期。持有期t,即確定計算在哪一段時間內的持有資產的最大損失值,也就是明確風險管理者關心資產在一天內一周內還是一個月內的風險價值。持有期的選擇應依據所持有資產的特點來確定比如對于一些流動性很強的交易頭寸往往需以每日為周期計算風險收益和VAR值,如G30小組在1993年的衍生產品的實踐和規則中就建議對場外OTC衍生工具以每日為周期計算其VAR,而對一些期限較長的頭寸如養老基金和其他投資基金則可以以每月為周期。
從銀行總體的風險管理看持有期長短的選擇取決于資產組合調整的頻度及進行相應頭寸清算的可能速率。巴塞爾委員會在這方面采取了比較保守和穩健的姿態,要求銀行以兩周即10個營業日為持有期限。
2、置信水平α。一般來說對置信區間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機構對風險的不同偏好。選擇較大的置信水平意味著其對風險比較厭惡,希望能得到把握性較大的預測結果,希望模型對于極端事件的預測準確性較高。根據各自的風險偏好不同,選擇的置信區間也各不相同。比如J.P. Morgan與美洲銀行選擇95%,花旗銀行選擇95.4%,大通曼哈頓選擇97.5%,Bankers Trust選擇99%。作為金融監管部門的巴塞爾委員會則要求采用99%的置信區間,這與其穩健的風格是一致的。
3、第三個系數是觀察期間。觀察期間是對給定持有期限的回報的波動性和關聯性考察的整體時間長度,是整個數據選取的時間范圍,有時又稱數據窗口。例如選擇對某資產組合在未來6個月,或是1年的觀察期間內,考察其每周回報率的波動性(風險)。這種選擇要在歷史數據的可能性和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的危險之間進行權衡。為克服商業循環等周期性變化的影響,歷史數據越長越好,但是時間越長,收購兼并等市場結構性變化的可能性越大,歷史數據因而越難以反映現實和未來的情況。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目前要求的觀察期間為1年。
(二)VAR模型運用的優點
VAR實質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經過某段持有期資產價值損失的單邊臨界值,在實際應用時它體現為作為臨界點的金額數目。VAR是一種一種既能處理非線性問題又能概括證券組合市場風險的工具,它解決了傳統風險定量化工具對于非線性的金融衍生工具適用性差、難以概括證券組合的市場風險的缺點,有利于測量風險、將風險定量化,進而為金融風險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開放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等,金融機構所面臨的風險日益復雜,綜合考慮、衡量信用風險和包括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在內的市場風險的必要性越來越大,這為VAR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VAR本身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我國金融市場現階段與VAR所要求的有關應用條件也還有一定距離。因此VAR的使用應當與其他風險衡量和管理技術、方法相結合。要認識到風險管理一方面需要科學技術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經驗性和藝術性的管理思想,在風險管理實踐中要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既重科學,又重經驗,有效發揮VAR在金融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三)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中VAR技術應用分析
考慮到我國金融業發展現狀與商業銀行的具體情況,比如利率市場化改革尚處于開始階段,商業銀行對利率風險的度量工作剛剛起步,金融市場仍舊不完善以及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缺乏等一系列因素。此時的選擇應該是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以及持續期分析方法。而從長遠發展來看,VAR是一種動態的分析方法,分析的范圍比較廣,充分考慮了不同資產價格變化之間的相關性,能夠度量多種利率風險種類,具有簡單明了直觀等特點,有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以及持續期分析無法比擬的優點,代表最新的發展趨勢。VAR技術已經成為了西方一些大型銀行進行風險度量的重要工具。所以,從長期的發展來看,VAR是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利率風險度量方法的必然方向。VAR值可以用來簡單明了地表示市場風險的大小,而且VAR方法可以事前計算風險。另外,VAR方法還可以度量全部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大小。這些特點使得VAR不僅可以用于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也可作為金融監管的重要工具之一。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一方面,加強了我國商業銀行的活力,但同時也增加了面臨利率風險的可能性。從長遠看,我國應該建立以VAR模型為主的利率風險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婷,探究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存在的原因[J] .中國商貿,2009,(13).
[2]魏薇,陳本鳳.利率市場化與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測充[J].經濟研究導刊,2006,(4).
[3]郭奔宇.利率風險測量方法綜述[J].南方金融,2005,(1).
篇8
關鍵詞:久期;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凸性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9)06-0063-05
一、引言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對利率實行嚴格管制,利率水平的高低及結構變動均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確定,商業銀行只需按照央行頒布的利率開展業務。因此,商業銀行很少考慮利率變動對自身的影響。然而,從2000年開始,央行推行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放寬對利率的限制,利率變動開始加快。從未來的發展來看,利率水平實現市場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利率波動的頻率和幅度將加大,期限結構也將變得更為復雜。因此,需要加強對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關注和研究,使我國的商業銀行乃至金融體系能夠健康穩定的發展。
二、久期理論及模型
久期是債券的一個主要特征參數,它是生息債券在未來產生現金流的時間的加權平均數,其權數是當期現金流的現值在債券當前價格中所占的比重。久期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和解釋,有早期的麥考萊久期以及經過發展的修正久期和凸度。
(一)麥考萊(Macaulay)久期
麥考萊久期是最早被用來進行利率風險衡量的久期分析指標。債券的到期日越長,價格受利率變化的影響越大,其波動程度越大。因此,準確的衡量到期日是衡量債券資產利率風險的一個重要指標。同時,在到期日之前的所有利息支付形成的現金流及其時間也必須予以考慮,由此反映資產的平均壽命。久期概念正是基于以上考慮提出來的,其公式為:
其中:D表示麥考萊久期;t表示債券產生現金流的時期;CFt表示第t期的現金流;R表示債券的到期收益率;N表示債券到期前產生現金流的時期數;P表示債券現價。久期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其真正價值在于它能反映債券價格對利率變動的敏感性,是度量利率風險的一個重要工具。
(二)修正久期與凸度
麥考萊久期有兩個前提假設:一是用于所有未來現金流量的貼現率是固定的;二是債券收益率曲線是平坦的[1]。這兩個前提假設限制了久期作為衡量債券利率風險敞口的有效指標,因而必須對久期模型進行修正,以便能夠更準確地衡量銀行的資產和負債對利率變動的敏感性。
首先,對于貼現率是固定的這一假設,使得久期作為衡量債券利率風險敞口的效果不理想,于是引入了修正久期Dmod:
其次,債券收益率曲線是平坦的這一假設,則意味著久期與利率風險敞口是線性的,即債券價格的變動與利率波動成相應比例。當利率變動較小時(通常小于1%),這種線性關系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利率變動較大時,利用久期來衡量債券利率風險敞口就會產生較大的誤差。究其原因,在于利率與債券價格的關系是凸性的,而非線性的。于是又引入了凸度C,即債券價格對利率的二階導數與價格之比[2],它衡量了該曲線的彎曲程度:
凸性彌補了久期假設的債券價格變動與利率變動線性關系的不合理性,反映了久期隨利率變動而變化的事實。它與久期的結合使用,更能準確地反映債券的利率風險敞口。
(三)久期與銀行現值的關系
利用久期可以衡量出銀行現值的變動,同時在引入了修正久期和凸度之后,使得久期對銀行現值的反映更加準確,兩者的關系可以表示為:
其中:dP/P表示債券價格變動的百分比;dR表示市場利率的變動。從上式可以看出,債券價格變化的百分比與其修正久期成反向關系,且當其他條件相同時,久期越長,對利率的變動越敏感,利率風險也就越大。兩種具有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如果它們的久期一樣,它們就會面臨相同的利率風險。基于此,可以運用久期這一指標來衡量單項資產或負債的利率風險。
事實上,當利率變動時,商業銀行考慮的不僅僅是某一項資產或負債的利率風險,而是考慮整個銀行資產負債所面臨的利率風險。久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質是具有可加性,由不同久期的債券組合而成的債券組合,其久期等于這些債券久期的加權和,其權數是每種債券價值在整個組合中的比重,久期的這一特點極大的方便了對由多種資產和負債組成的復雜組合的利率風險管理。因此,久期可以用來有效度量商業銀行的總體利率風險。
(四)久期缺口模型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久期用于利率風險管理最重要的技術是“久期缺口”的管理[3]。久期缺口比較了總資產和總負債的久期,反映了利率變動對銀行凈值的影響,根據久期與銀行現值關系的公式(4),可以分別得出利率變動時銀行資產價值的變動和負債價值的變動,兩者的差額便是銀行凈值的變動。因此,久期缺口與銀行凈值變動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
其中:dPNW表示銀行凈值的變動;DA和DL分別為資產和負債的修正久期;CA和CL分別為資產和負債的凸度;μ=PL/PA表示總負債占總資產的的比重,也稱為負債資產系數。上式中,DGAP=DA-μDL即為久期缺口;CGAP=CA-μCL即為凸度缺口。
分析上式發現,銀行凈值變動受到久期缺口、凸度缺口、銀行資產以及利率變動的影響,上式中第一項表示利率變動時由久期缺口產生的銀行凈值變動,第二項表示利率變動時由凸度缺口引致的銀行凈值變動。久期缺口與利率變動對銀行凈值的影響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表來表示。
從表1可以看出,當久期缺口不為零時,不管利率發生怎樣的變動,銀行的資產凈值都會發生相應增減。只有當久期缺口為零時,利率變動對銀行資產凈值的影響才會消失,此時商業銀行就實現了利率風險的免疫。
三、久期模型在我國的適用性
對于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度量及管理,擁有多種方法和模型,如利率敏感性缺口、久期缺口、OAS模型、VAR模型和模擬分析等[4],但結合我國的具體經濟情況,比較各種方法可以發現,久期缺口模型較其他方法更適合于我國的商業銀行。
(一)久期模型與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傳統的利率風險管理方法,其采用一定時期內利率敏感性資產與利率敏感性負債的差額來反映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是商業銀行較早使用的利率風險管理方法,原因在于其原理思路清晰易懂,計算操作簡便易行。相對于這些優點,該方法也存在不少的缺陷:
1.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采用的是賬面分析法,是一種靜態的分析方法。利率敏感性缺口僅能反映出一定時期內利率敏感性資產與利率敏感性負債的差額,未能充分考慮到利率變動對商業銀行資產和負債產生的本期以及未來現金流量價值的影響。也就是說,其忽視了資金的時間價值,因而無法表示出利率變動對商業銀行市場價值的影響,只是一種靜態的分析方法。而相比之下,久期模型則測度和反映了商業銀行資本凈值受利率變動影響的程度,是一種動態的分析方法。
2.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無法計量商業銀行總體的利率風險。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只能分析每筆資產和負債的利率風險,而久期模型則能反映出商業銀行總的利率風險。其原因在于久期具有可加性,即由多種資產或負債所構成的資產負債組合的久期等于這些資產或負債的久期的加權和,其權重為各種資產或負債的價值占組合價值的比重,由此計算出全部資產和負債的總體制率風險。
3.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度量利率風險時的精確性不夠。由于該方法原理簡單、假設條件較少、所需數據的復雜程度較低,同時對于利率敏感性資產(或負債)與非利率敏感性資產(或負債)的區分有時不夠嚴謹,從而導致度量時的精確性不夠。相對而言,久期模型的假設條件相對較多、數據也相對較為復雜,再加上修正久期與凸度的引入,使得度量的精確性相對較好。
因此,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對利率風險計量的有效性不如久期模型。隨著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的創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傳統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方法的缺陷愈加明顯,已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商業銀行利率風險衡量的要求。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有必要引入更為先進的利率風險管理方法。
(二)久期模型與其他高級模型
在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度量和管理中,還有一些較久期模型更為先進的模型及方法,如OAS模型、VAR模型和模擬分析等。這些方法在考查利率風險時更加的全面、假設條件更多、精確性也更高,但由于我國目前的具體情況,引入這些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困難。
1.缺乏全面精確的數據支持。這些動態分析方法之所以精確性更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對數據的要求非常嚴格。對于我國的商業銀行來說,首先,由于銀行貸款等缺乏每日市場交易價格數據,因此其風險衡量效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起步較晚,金融市場的數據庫整體上不能滿足風險計量的數據要求,再加上市場的不成熟,市場炒作、信息面的引導等原因,使得存在數據不具備代表性、數據不能及時獲得、數據反映不夠全面等現象;第三,由于我國多年來金融體制的關系,數據相對并不透明,人為操作現象嚴重,加上一些地區統計方法的落后,使得數據的有效性受到影響,缺乏可信度。
2.缺乏相應的計算機硬件設施和相關模型計量軟件配套設施。這些模型的應用需要計算機進行大量的動態模擬計算,計算機硬件設施不夠完備以及配套的相關模型計量的系統軟件的缺乏,使得對數據的處理比較困難。我國商業銀行雖然實現了計算機的普及,機構網絡化也初步實現,但在大型數據處理時,計算機設施仍然不能達到相應的要求。同時,軟件配套設施建設方面也較為落后,對相關數據的處理遠遠不能滿足這些動態模型的要求。
3.缺乏利率風險管理的高級人才資源。運用這些高級模型,對利率風險管理人員的專業理論、技術方法和相關知識結構的要求甚高。西方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方法和技術水平是隨著其中央銀行對利率管制的逐步放松才得以發展和完善的,而我國還處于金融改革的過程中,特別是利率市場化改革還未完成,加上我國商業銀行更加注重信貸方面的風險管理,對利率風險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仍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導致我國銀行界目前學習和掌握這門計量技術的專業人員甚少,利率風險管理的高級人才資源匾乏。
4.模型運用的成本收益問題。由于上述模型較為復雜,對數據支持、硬件軟件及人才資源的要求較高,因此其運用成本也較高。在我國,模型使用需要支付的成本可能高于國外。同時,我國商業銀行由于資產負債還不夠復雜,復雜模型相對簡單模型所增加的收益也不顯著,使得在國外度量收益大于度量成本的復雜模型,在我國可能成本大于收益。因此,在不能獲得與成本相當收益的情況下,盲目的引進先進技術也是不適合的。
綜上所述,久期缺口模型更適合于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分析和管理,其既能更為精確的衡量利率風險,又能與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狀況相結合。
四、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實證分析
(一)考察對象和指標處理
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一些商業銀行發行上市的時間較晚,信息披露不夠詳細,缺乏以往的歷史數據。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了較早發行上市、信息披露較為完善的深發展、浦發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以及招商銀行這五家商業銀行作為考察對象,以求獲得較為全面的財務數據。同時,由于2005-2007年是利率變動較為頻繁的時期,因此選擇考察該時間段內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
根據色諾芬(CCER)數據庫及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提供的商業銀行各期的年度報告,對資產負債表中的一些指標作了適當的處理。在資產方面,由于存放央行及存放同業的存款等資金具有的流動性較強的特點,因此將存放中央銀行款、存放同業及拆放同業都計入現金的范圍。在負債方面,同樣由于同業存款及拆借資金較強的流動性,將其計入活期存款的范圍。根據我國商業銀行的相關統計數據,活期存款的循環時間約92天,即一年分四次付息,結息周期為0.25年;由于缺少存貸款具體期限的詳細數據,因此近似的將短期看作一年,中長期看作五年來計算各自的久期。同時,根據我國2005-2007年年底各期債券的到期收益率,運用各期的簡單算術平均值來作為債券的到期收益率,用以計算久期。此外,假設所有的利息按年支付,同時所有的資產負債不存在違約風險,不具有隱含期權特征[5]。
(二)久期缺口和凸度缺口
根據久期理論及處理之后的數據,分別計算出受利率變動影響較大的各項資產和負債的久期,資產方面包括現金、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負債方面包括:活期存款、短期存款、中長期存款、財政性存款及委托資金,進而得到各修正久期。根據久期具有可加性的原理,以各項資金數額占總額度的比重作為權數,將各個項目的久期進行加權平均,得到各行各年度的資產久期和負債久期,再進一步得出各期的久期缺口。以2007年度招商銀行的數據為例,得出資產久期約為1.40年,負債久期約為0.97年,則該行的久期缺口為:DGAP=DA-μDL=DA-(PL/PA)DL=1.40-(1,242,568/1,310,522)×0.97=0.48(年)。根據同樣的方法計算凸度缺口,同樣以2007年招商銀行的數據為例,得出的資產凸度約為6.74,負債凸度約為2.95,則該行的凸度缺口為:CGAP =CA-μCL=CA-(PL/PA)CL=6.74-(1,242,568/1,310,522)×2.95=3.94。
根據上述方法,分別計算得出2005-2007年各期各家商業銀行的久期缺口和凸度缺口,如表2所示。
(三)利率風險分析
1.單個銀行風險分析。以2007年招商銀行的數據為例,若央行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利率0.27%,則該銀行凈資產價值的變動為:dPNW =-DGAP×PA×dR=-0.48×1,310,522×0.27%=-1,684(百萬元);若考慮凸性,則凈值變動為:dPNW=-DGAP×PA×dR+0.5×CGAP×PA×(dR)2 =-1,684+0.5×3.94×1,310,522×(0.27%)^2=-1,666(百萬元)。可以看出,在久期缺口為正的情況下,利率上升將使得銀行凈值減少;在凸度缺口為正的情況下,與不考慮凸性相比,考慮凸性時銀行凈值的減少幅度會略小一些,也就是說正的凸度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對銀行凈值產生了一個正向的推動作用,使得銀行凈值的損失得到了一定的緩解;然而,在兩種情況下,銀行資產凈值的下降分別占到總資產的0.129%和0.127%,差別并不大,而若利率上升2%,則兩種情況下凈值的變動分別為總資產的0.95%和0.87%,差別有所顯現,因此,在利率變動幅度較小時,凸性的影響可以忽略。
2.各家銀行比較分析。根據表2的結果,從各家商業銀行自身比較來看,深發展和民生銀行的久期缺口呈逐年擴大的趨勢,而其他三家商業銀行的缺口均在2006年有所收斂,但2007年又再次擴大;與往年相比,2007年各家商業銀行的久期缺口相對較大,利率風險相對較高,尤其是民生銀行,風險敞口增加了不少;而浦發銀行則在原先缺口較大的情況下逐步縮小了缺口,減小了風險;所考察的銀行中,華夏銀行的缺口變動相對比較平穩。
從時間比較來看,2005年各家商業銀行的久期多為負缺口,且浦發銀行的缺口最大,即面臨的利率風險最大;而2006年和2007年,各家商業銀行多以正缺口為主,同時2006年浦發銀行轉變成為缺口最小風險最小的銀行,而原本風險相對較小的深發展和民生銀行,卻在2007年成為缺口最大的兩家銀行;在考察的時間段內,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華夏銀行每年都處在缺口數值相對較小的位置,其風險相對較低。
從凸性來看,深發展、華夏銀行和民生銀行三家銀行的凸度缺口逐年增加,而浦發銀行和招商銀行兩家銀行的缺口在2006年有所減小,但2007年又再次擴大。除浦發銀行外,其余各家商業銀行均保持了正的凸度缺口,對利率風險所造成的損失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
五、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通過上述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簡要結論:
1.所考察的各家商業銀行,除浦發銀行外,其余均大致保持了正的久期缺口和凸度缺口。利率的上升將給這些商業銀行的凈值帶來一定的損失,而正向的凸度缺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方面的損失,對商業銀行凈值產生了一個積極的推動作用。
2.各家商業銀行在2005-2007年間,利率風險變化不一。深發展和民生銀行有風險逐年增大的跡象,而原本風險較大的浦發銀行情況有所好轉,各商業銀行中只有華夏銀行利率風險的變化較為平緩,且處于較低水平;與往年相比,2007年各家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水平都有所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風險控制問題不容忽視。
3.久期與凸度關系。比較發現,當利率變動幅度較小時,凸性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當變動幅度較大時,凸度缺口的引入能夠彌補收益率曲線的誤差,使得對銀行凈值變動的衡量更加準確。
(二)建議
針對上述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筆者提出相關的管理策略,以增強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能力,更好的避免和化解利率風險的影響。
1.利率風險免疫策略。該管理策略也就是保守的缺口管理策略[6]。鑒于上述分析中,多數商業銀行均保持著正的久期缺口,同時從我國歷次的利率變動來看幅度較小,于是凸度缺口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而只考慮久期缺口。保守的管理策略就是通過調整銀行資產負債的結構規模,使久期缺口盡可能小甚至為零。因此,各家商業銀行可以適當減少貸款,尤其是中長期貸款的規模,從而降低各類貸款的久期及其所占總資產的比重,使得資產的久期有所下降;同時,可以適當增加存款,尤其是中長期存款的規模,使得負債的久期有所上升;負債與資產的比重相應有所上升,就可以使得久期缺口的規模有所下降,從而實現缺口盡可能小的目標,達到對利率風險的免疫。
2.積極的缺口管理策略。商業銀行管理者可以根據對利率變動的預期,采取積極的缺口管理,在規避利率變動所帶來的凈值損失的同時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一方面,在預期利率上升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若保持負的久期缺口,就能使得商業銀行的凈值有所上升。因此,可以在保守管理調整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貸款減少和存款增加的幅度,從而縮短資產久期和延長負債久期,使得久期缺口為負,這樣在利率上升的同時,商業銀行凈資產的價值也會隨之上漲。另一方面,在預期利率下降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應當保持正的久期缺口,這樣的策略使得利率的變動不但沒有帶來風險,反而可以從中獲得收益。■
參考文獻:
[1]陳祖功,查奇芬.久期模型在銀行利率風險測定中的應用[J].統計與決策,2008,(17).
[2]杜金岷,劉湘云.基于凸度缺口模型的商業銀行利率風險最優控制及其應用[J].暨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3]劉湘云,唐娜.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基于久期缺口的免疫策略及實證分析[J].南京航空航大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4]張貴峰.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技術綜述[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6,(1).
[5]吳皓.久期在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金融縱橫,2007,(17).
[6]買建國.持續期模型與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免疫管理[J].當代財經,2005,(10).
Research on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 Based on Duration Theory
XING Fu-wei, ZHU Jia-le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The interest rate risk of commercial bank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since the process of Market Oriented Interest Rate Reform become fast in our country. As a result, exper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nagement of interest rate risk. The article will show the research about duration theory and duration model, and briefly analyse the applicability of duration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other theorie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we will measure and compare the real interest rate risk of commercial bank by using the balance sheet in our country. Finally we will give the brief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and some advice basing on the research.
篇9
【關鍵詞】 利率市場化 利率風險 VaR模型
近20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及投資自由化的趨勢,金融市場的波動性日趨加劇,金融風險管理已成為金融機構的核心內容。在固定利率時代,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主要是信用風險,對利率風險的關注度較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批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對傳統的銀行經營管理提出了挑戰。西方金融監管當局重新修訂政策,于20世紀80年代初逐漸放寬了利率上限,并最終取消了利率管制,商業銀行也直接暴露于頻繁的利率波動中,使利率風險成為商業銀行面臨的最主要風險之一。
我國從1996年正式開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1996―2002年7年間利率調整了8次,2004―2006年調整了3次,2007―2008年調整了11次。我國金融市場是一個發展中的新興市場,隨著金融開放力度的逐步加大,其利率市場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利率的波動變得更加頻繁,波動幅度也不斷加大,商業銀行的穩健經營將進一步面臨利率風險的挑戰。本文采用的VaR方法在金融風險管理中被廣泛應用,研究VaR的具體操作方法可以使我國商業銀行防范于未然,更重要的是,VaR方法提供了一種風險管理的思路。
一、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
1、各國的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調控基準利率來間接影響市場利率,利率市場化的實質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具有自主定價權,不過其外在表現形式或其結果是利率水平波動幅度和頻率增大。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三十多年來,發達國家經濟基礎較好,宏觀調控能力較強,而且往往采取漸進模式,所以自由化的過程比較平穩。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則在宏觀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倉促改革,短時間內就放開所有利率,造成了利率水平過高、國內金融動蕩、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的嚴重后果。另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推動也是利率市場化興起的原因之一。
縱觀世界各國利率化改革的成果,西方發達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先后解除了利率管制制度,亞洲國家在80年代開始掀起利率市場化的浪潮,非洲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場化進程。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已經實現了利率市場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率市場化是大勢所趨。
2、利率風險的含義和分類
對于利率風險的定義,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巴塞爾委員會(BIS)在1997年9月公布的利率風險管理原則中指出,利率風險是銀行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對利率的逆向(負面)波動所形成的暴露。
根據風險成因不同,利率風險可分為四種基本類型,即重新定價風險(Repricing Risk)、收益曲線風險(Yield Curve Risk)、基差風險(Basic Risk)、隱含期權風險(Embedded Option Risk)。
(1)重新定價風險。又稱為期限錯配風險,是指金融機構資產、負債和表外業務到期日或重新定價時間差異給金融機構帶來的風險,是由于銀行的負債和表外頭寸的到期日在時間上的不同和重新定價所引起的。由于這些重新定價不相配性,當利率發生變化時,它們可以使銀行的收益和主要經濟價值暴露于不可預測的變動中。
(2)收益率曲線風險。即期限結構風險,有的銀行以國債收益率曲線為基礎繪制內部收益率曲線,收益風險是在收益曲線發生了對銀行收益或內在價值不利的變化時產生的。收益曲線的變動包括平行移動和斜率變化兩種主要形式,銀行通過關注內部收益曲線的斜率與形態發生的變化,指導資金短期拆借及中長期債券投資等業務,及時調整經營策略,降低業務風險。
(3)基差風險。在期限一致的情況下,計算資產收益和負債成本時采用不同的基準利率,而當基準利率發生不同幅度的變化時就產生了基差風險。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基差風險大多是由人民銀行公布的存貸款基準利率不同步變化所導致的。
(4)隱含期權風險。由于利率變化,商業銀行客戶憑借所持金融工具中的內含期權提前償還貸款或提前提取存款而使銀行利息收入減少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來自銀行資產負債和表外業務中所包含的具有隱含期權的金融工具,這些具有隱含期權的金融工具的未來現金流都隨利率波動而發生變化。
二、VaR模型在商業銀行利率風險計量中的應用
1、VaR的基本原理和分析
在險價值(value au risk,VaR)是一個以美元標識的對于不利情形下風險的概括性度量,它是對市場風險的一種測度,目標是試圖將由于市場因素的改變而帶來的投資組合價值變化的敏感度同市場因素變化概率結合起來。對VaR一個較為普遍的定義是,VaR代表一定時期內的最大的損失,它使得實際損失超過這個值的概率小于一個我們預先設定的值。用數學公式表示為:
Prob{Vt>VaR}=1-a
其中,V為某一金融資產或證券組合在持有期內的損失,VaR為置信水平下處于風險中的價值。從定義可以看出,VaR有兩個重要參數,資產組合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置信水平是指根據某種概率測算結果的可信程度。置信水平的選擇反映投資者對風險的規避程度,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會選擇較高的置信水平,而風險偏好型的投資者一般會選擇較低的置信水平。持有期越長,資產組合價值的波動性就越大。根據巴塞爾委員會1995年的建議,金融機構可采用99%的置信水平,分析的持有期為10個交易日。
2、VaR模型的三種計算方法及其比較
綜上所述,計算VaR最關鍵的步驟是確定未來資產組合價格的分布特征,根據各方法對未來資產組合價格分布特征的估算方法不同,可將目前常用的VaR模型大體分為三類:德爾塔―正態法、歷史模擬法、蒙特卡洛模擬法。
(1)德爾塔―正態法。該法的核心是基于資產收益的方差――協方差矩陣進行估計。該方法的重要假設是單個市場因子的變動服從正態分布,同時還假設投資組合的收益率服從正態分布。這極大地簡化了VaR的計算,它首先根據歷史數據求出資產組合收益的均值和方差以及各相關市場因子的相關系數,然后利用資產收益正態分布的統計性質求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反映分布偏離均值程度的臨界值,進而得到VaR值。
該法的優點在于運算較為方便,免去了大量繁瑣的計算。一旦確定了資產組合收益的標準差,VaR的計算僅是基于投資組合理論的簡單代數運算,容易理解。然而,VaR結果的準確性嚴重依賴假設的成立與否。當市場因子的未來變動不符合正態分布時,計算出的結果會產生較大誤差。實踐證明,大多金融序列不是正態分布的,因此正態分布的假設會對極端事件的VaR低估,也就是說不能反映收益率分布的“厚尾”現象。此外,該法也不能很好地處理資產組合中期權及隱含期權的金融工具,即不能解決收益率的非線性和非正態分布資產的VaR計算問題。
(2)歷史模擬法。該方法是運用市場因子的歷史變動數據推測其未來可能的變動情況,并由此構建資產組合價值變化的概率分布。這種方法對市場因子未來的變動情況并沒有做任何特定的假設,而是假定數據的歷史變化直接對未來變化構成影響,用市場因子歷史的改變量來預測組合未來的盈虧,計算其VaR值。
歷史模擬法的優點在于其計算簡單易行、容易理解,而且不需要對市場因子未來變化的概率分布做特定假設,完全體現了市場因素的實際分布,因此更加符合現實情況和實際運作。然而其缺陷在于,一方面,VaR值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完全取決于歷史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以及所選取歷史區間的長短。為了得到較為精確的結果,一般要求選取較長的測量區間和更多的歷史數據,然而所選取區間越長,歷史數據對當前VaR值的借鑒意義就越小;另一方面,如果所選取的歷史期間內發生了重大的經濟變革和金融事件,導致市場因子的未來分布情況和歷史分布情況差別過大時,歷史模擬法下測算出的VaR值會與實際情況發生較大偏差。
(3)蒙特卡洛模擬法。蒙特卡洛模擬法與歷史模擬法類似,不同之處在于它是根據市場因子歷史變化的數據或既定分布假設下的參數特征,借助于隨機方法模擬出市場組合的各種可能變化并由此構造出大量假定資產組合的變化值,最后確定VaR值。
蒙特卡洛模擬法的優勢表現在,第一,該法沒有對市場因子的變動作出特定的假設條件,使得計算結果更符合實際情況;第二,它能有效解決期權和隱含期權的金融工具的VaR計算難題,并能處理極端事件及資產收益非正態分布下的VaR測量問題。然而,它的計算成本較高,對金融機構或投資者采用此方法時的計算能力要求也較高。
三、VaR模型在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中的適用性分析
VaR是一種帶有一些明顯局限性的方法。比如,這種方法需要持續性的壓力測試和情景測試作為支持。但從整體上說,VaR方法是最適用的獨立風險度量技術之一。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VaR方法才得到了巴塞爾委員會的認可,用于確定旨在防范市場風險所需的最低資本標準。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逐步推進,我國商業銀行更多地暴露在日益增加的利率風險之中。將風險定量分析方法應用于日常的風險管理中,從而降低風險獲取最大收益,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的當務之急。總結起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實現VaR模型與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完美結合。
首先,建立適合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VaR模型,我國商業銀行若要運用VaR方法進行風險管理,首要問題是建立高效完備的信息數據系統。其次,利用VaR模型建立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內部控制體系。根據我國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的特點,設置總分行分層次的風險內部控制體系。最后,利用VaR模型加強我國商業銀行風險信息披露管理。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在風險信息的披露上存在明顯缺口,因而不能有效配置資金;同時對于投資者來說,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銀行面臨的實際風險狀況,也難以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更不利于有效的金融監管。
【參考文獻】
[1] 李金庫、張啟文:VaR方法在我國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商業經濟,2009(5).
[2] 謝云山:我國存款類金融機構利率風險管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3] 謝云山: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及其管理[J].經濟問題探索,2005(5).
篇10
[關鍵詞] 利率風險 凈存續期分析 商業銀行
一、引言
利率風險是商業銀行面對的重要風險之一,依據其成因不同,可分為四種:(1)成熟期不相匹配的風險,即由銀行資產(主要是銀行貸款)、負債(主要是有息存款)及表外項目之間成熟期差異帶來的風險;(2)收益曲線風險:即長短期利率倒掛產生的風險;(3)基本點風險,即資產與負債的成熟期匹配,但利率調整的幅度不同帶來的風險;(4)內含選擇風險,即由于商業銀行在存貸款條款中給予客戶的選擇權所帶來的風險,如提前償還貸款或提前取出定期存款等。
風險的來源多種多樣,為了有效對利率風險進行管理,不僅需要具備識別各種風險的能力,還必須進一步從數量上對這些利率風險加以評估,衡量出利率風險的大小。上世紀70年代之前,商業銀行基本上沒有建立必要的利率風險管理制度,但70年代初出現的利率不斷上升的趨勢導致美國金融機構第一次面臨競爭性的市場環境,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大批商業銀行倒閉,其中多數是由于銀行對利率風險缺乏有效的管理,因此利率風險管理理論受到了高度的重視,迎來了其發展期,這段時期的理論研究側重于利率變動對銀行利差的影響。90年代以來,由于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日益被當作在市場上買賣銀行發行的有息證券組合的參考,投資者需要計算銀行資產和負債的市場價值以確定其實際資本凈值,90年代初又出現了大批銀行因信貸問題而倒閉,金融監管機構也需要確定倒閉銀行的清算價值(即實際資本凈值),這種趨勢使得銀行對資產負債表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商業銀行的資本凈值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利率變動對資本凈值的影響(即利率風險)也被列入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
就目前而言,商業銀行利率風險評估方法主要有缺口分析、凈存續期分析、凈現值分析、動態模擬分析四種,本文主要對凈存續期分析進行介紹。
二、存續期的含義及其計算方式
凈存續期分析(net duration analysis)是用來衡量利率變動對銀行市場價值影響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核心概念就是存續期。所謂存續期,是指以現金流量的對應現值作為權數計算的加權平均成熟期,同以資產和負債的名義成熟期或重新定價時間編制的缺口分析報告相比,存續期是一種能夠更為全面且更為精確的衡量資產或負債利率敏感程度的方法,它不但將資產或負債的成熟期因素考慮在內,而且還將所有現金流量的到達時間包含在分析模型中。
下面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具體說明一下。假定某銀行在年初向其存款戶發行面額為100美元、年利率為15%的一年期定期存單,而后銀行又將這100美元存款以15%的年利率貸給一家公司,期限也是一年,但銀行要求該筆貸款的一半(50美元)必須在6個月之后先予歸還,其余的一半(50美元)則在到期日償還,并且半年付息一次。
這樣,該銀行在半年時收到的現金流量(用CF1/2表示)等于50美元的貸款本金加上7.50美元(100×15%÷2)的貸款利息,合計57.50美元;一年到期時的現金流量(用CF1表示)等于50美元的本金加上3.75美元(50×15%÷2)的利息,合計53.75美元。則
CF1/2 + CF1 = 57.50 + 53.75 =111.25 美元
我們知道,按照貨幣的時間價值,銀行在年末收到的現金流量在價值上應該少與它在年中收到同等金額的現金流量,已知貸款的年利率為15%,上述兩筆現金流量的現值(分別用PV1/2和PV1表示)等于:
在計算存續期時,我們是按照每一筆現金流量在其到達時點所具有的現值,來確定不同現金流量所占權數的大小,在本例中所提到的T=1/2年和T=1年兩個時點上,以現值衡量的現金流量權數(分別用X1/2和X1表示)等于:
也就是說,銀行在6個月期滿時(T=1/2年)從其貸款中收到53.49%的現金流量,并在一年期滿時(T=1年)收到46.51%的現金流量。
現在用上述兩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權數,計算該筆銀行貸款的平均生命周期,即存續期(用DL表示):
DL =X1/2×(1/2)+ X1 ×(1)
= 0.5349 ×(1/2)+ 0.4651 ×(1)
= 0.7326 年
以上結果表明,盡管貸款的成熟期是1年,但從這筆貸款的現金流量實際發生的時間來看,它的存續期只有0.7326年,貸款的存續期之所以會短于它的成熟期,是因為按現值計算的這筆一年期貸款的現金流量在貸款發生僅6個月時就已經收回了53.49%。
依照相同方法,可以計算出例中存款的存續期(用DD表示)為1,也就是說盡管貸款和存款的成熟期相同,但由于還本付息方式上的差異,卻產生了存續期缺口:
DL-DD = 0.7326 - 1 = -0.2674年
只有當那些與貸款或存款有關的現金流量都是在貸款期或存款期結束時才由銀行一次性收回或付出,其間沒有任何現金流量發生,這種貸款或存款的存續期才會等于它們的成熟期。所以,銀行的資產結構和負債結構之間即使成熟期相同,但若存在著存續期的不相匹配,其資本凈值也將會因為市場利率的變動而受到影響。
綜上所述,可得出計算商業銀行某項資產存續期的一般公式:
注:D為以年份數評估的存續期;CFT 為銀行因貸款或證券投資而在T時期結束時收到的現金流量;N為銀行收到現金流量的最后一個時期;DFT 為貼現要素-1/(1+Y)T,其中Y是指收益率或當前市場的利率水平;PVT 為在T時期結束時的現金流量的現值,等于CFT×DFT 。
三、凈存續期分析理論模型及作用過程
以上介紹的是銀行資產和負債存續期的計算方法,下面要將存續期與銀行某一種資產或負債甚至起整個資產負債結構對利率的敏感程度聯系在一起進行分析。
(一)單個金融產品的凈存續期分析
存續期是對某一種資產或負債的利率敏感程度或稱利率彈性的直接衡量,即一種資產或負債的存續期數值越大,該資產或負債的價格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就越高。為說明此點,可以債券為例:
首先,債券現值計算公式為
式中,P為債券的當前價值,C為債券年利息,Y為到期收益率,N為債券到期的年限,F為債券面值。
該公式表明,債券的當前價值等于其利息和本金的現值之和,且債券的價格將隨其收益率(Y)的提高而下降。為衡量這種價格的變動幅度,可取等式(2)中債券價格(P)對收益率(Y)的微分,可得:
另外,根據等式(1)可得:
由等式(4)可以看出,其分母正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債權價格公式(2),故式(4)可變為:
兩邊同時乘以P,得:
觀察等式(6),等號右邊正是等式(3)方括號中的內容,則等式(6)同時乘以[-1 / (1+Y)]后可變為:
將等式(7)變形可得:
等式(8)即說明存續期的數值代表了債券價格對利率變動的敏感性,等式(9)可以反映出,收益率的任何微小變化,都將使債券價格發生反比例的變動,而且其變動的程度將取決于這種債券存續期的長短,即存續期越長,它的變動幅度越大。
(二)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凈存續期分析
以上結論同樣適用于對一家銀行的全部金融產品組合進行分析。
以上面的分析可知,一家銀行資產結構或負債結構的存續期等于該銀行的各單項資產或負債的市場價值作為權數計算的這些資產或負債的加權平均存續期,其一般公式可以分別表示為:
式中,DA為銀行全部資產結構的存續期;DL為銀行全部負債結構的存續期;X1,X2,…… ,XN為每一種資產或負債的市場價值在其所在銀行的整個資產組合或整個負債組合的市場價值中各自所占的比例,X1J + X2J + …… + XNJ= 1(其中J = A , L)。
這樣,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便可以使用算得存續期數據以及前述有關價格變動的計算公式,得出銀行的資產負債價值會因市場利率的變動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由于資產(A)等于負債(L)與資本凈值(E)之和,所以資產的任何變動(A)等于負債的變動(L)與資本凈值的變動(E)之和。用公式表示為:
A=L+E
并且:A = L + E
也即:E = A-L(10)
注:由于存續期的概念涉及的是銀行資產或負債的市場價值而非賬面價值,這里所說的資產和負債均是指按市場價值計算的資產和負債。
等式(10)表明當市場利率變動時,商業銀行資產凈值的變化等于資產價值變化與負債價值變化的差額,因此,為了說明銀行資產凈值的變化(E)與存續期之間的關系,只需確定資產總值的變動(A)和負債總值的變動(L)同它們各自存續期之間的關系即可。根據前述等式(9),將原式中債券價格變動的百分比(P / P)換成資產價值變動的百分比(A / A)和負債價值變動的百分比(L / L),可得:
將公式變形,可得:
根據等式(10)、(11)、(12),可得:
假設銀行資產和負債的市場利率水平相同,且它們預期的利率變動幅度也相同,即YA = YL = Y 且 YA = YL = Y ,則等式(13)可簡化為:
為方便理解,可對等式(14)中的DAA和DLL同時乘以A再除以A,可變形為:
等式可進一步簡化為:
注:等式中的K=L/A用于衡量銀行的杠桿比率,根據K的數值我們可以知道,除了股東資本之外,銀行究竟用了多少負債來為他的整個資產組合提供資金。
通過等式(16),我們可以看到,利率變化對一家銀行的資本凈值所產生的影響可以具體分成三種:
1.經杠桿率調整后的存續期缺口,也稱為凈存續期,即等式中的[ DA-DLK],這個指標反映了銀行資產結構存續期與負債結構存續期之間不相匹配的程度。由等式(16)可以看出,經杠桿率調整后的凈存續期的絕對值越大,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也越大。當DA>DLK,銀行的凈存續期為正數,也即資產存續期比經杠桿率調整后的負債存續期長,利率下降(即Y為負值)將會增加銀行的資本凈值;反之,利率提高將會減少銀行的資本凈值。當DA<DLK,也可同理推算。若DA = DLK,則說明銀行已具備利率風險的免疫力,無論利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銀行的資產凈值均保持不變。
2.銀行的規模,即等式中的A,它代表銀行的資產規模。銀行的規模越大,利率變動對其資本凈值所構成的風險也就越大。
3.利率變動的幅度,即式中的Y / (1+Y)。利率的變動幅度越大,銀行承受的風險也越大。
上述分析結果表明,銀行的市場價值對利率的敏感程度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存續期缺口、資產規模及市場利率的變動幅度。其中,利率變動取決于央行,對銀行來說基本上是一個外生變量,但存續期缺口的大小及資產規模卻可以由銀行自行加以控制。但銀行資產規模的降低會使銀行的收益下降,一般情況下不予采用,所以,通過研究制定合理適當的存貸款政策,對DA、DL和K三個指標實施調整,使凈存續期縮小,甚至變為0是控制銀行利率風險的最佳方式。
綜上所述,本文以凈存續期替代成熟期等概念作為分析對象,使模型能更為準確的衡量銀行的資本凈值的利率敏感程度,也為銀行管理者和投資者測度銀行市場價值提供了更為便利、直觀的方法。雖然它還存在未考慮利率隨成熟期期限不同而存在差異、只能測度利率的小幅變動效應(因為大幅變動的利率常常會改變銀行的經營政策)、只考慮了固定利率等缺陷,但它公式化的表述使其具有更為快捷簡便的能力,這是其他模型所不具備,對于使用者做出快速判斷甚為有利。
參考文獻:
[1]田鋼,姜孔祝,黃紹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黃河出版社,1998,11.
[2]楊有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6.
[3]葛奇.美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1.
[4]歐陽國良,唐國華,胡宗義,現代商業銀行學.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3.
[5]曹龍騏.商業銀行業務經營與管理.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2.
[6]魏剛.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利潤實證分析.中國工業經濟,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