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控制權范文

時間:2023-04-08 12:04: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終極控制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公司治理;股利政策;控制權結構;現金流量權

中圖分類號: F27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260(2010)02-0120-10

一、引言

股利政策作為上市公司在特定制度背景和治理結構下做出的一攬子制度安排,它的恰當制定和有效實施有利于公司的長期發展,有利于實現公司價值的最大化。然而,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股利政策正淪為終極控股股東侵占中小股東的“隧道”。那么終極控制人性質及其控制權結構如何影響我國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呢?另外,終極控股股東由于股權分置的先天原因,無法在股票市場通過資本利得獲利,股東回報的方式往往通過非理性分紅、惡意派現、超能力派現等一系列異常股利政策實現,侵害了中小股東利益。如何有效遏制終極控股股東的侵占,合理引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為,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已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研究亟需解決的課題。

現有研究過多集中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對股利政策影響的討論上,鮮見基于終極控制人性質及其控制權結構對股利政策影響的實證研究。本文借鑒管理學對組織結構的研究,根據控制層級和控制鏈條數兩個因子對終極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結構歸類為垂直化結構、扁平化結構和矩形結構三種類型,并利用2004年起年報準則要求上公司強制披露相關產權結構信息為契機,選取2004―2007年我國上市公司作為樣本,從微觀層面實證研究終極產權性質及其控制權結構對股利政策的影響。其理論和現實意義在于,不僅可以為股利政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證據,而且有助于為證券監管部門掌握上市公司產權結構信息披露特征、進一步引導和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為提供實證依據。

二、文獻述評和研究假設的提出

股利政策具有減輕成本的功能。股利政策是公司最優監督契約的組成部分(Rozeff,1982),發放現金股利的承諾能促使管理者外部融資受到外部市場的監督(Easterbrook,19840)。Jensen(1986)指出,發放現金股利可以減少自由現金流量,避免管理者將企業現金流量用于私人用途或者不贏利的項目。實證研究普遍支持現金股利減少成本的假說(Agrawal,et al,1994; Smith,et al,1992)。La Porta 等(2000)從投資者保護的視角研究股利政策,提出外部股東在投資者保護好的國家被授予更多股東權利,來敦促上市公司支付更高的股利以降低成本,保護自身股東權益。近期更多從股東身份和終極控股股東的視角來研究股利政策。因為第一大股東并非都是終極控股股東,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并非等于終極控股股東的真實有效的持股比例。下面分別從終極產權性質、現金流量權、投票權、控制層級、控制鏈條數、兩權分離程度等方面來評述相關文獻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設。

(一) 終極產權性質和股利政策的關系假設

終極控股股東身份不同,對股利政策的需求不同。La Porta 等(1999)在考察全球上市公司股權結構時發現,不同產權性質的終極控制人,由于追求的利益動機不同,所采用的股利政策存有差異。Moh’d 等(1995)和Allen 等(2000)的實證研究進一步證實,大股東身份影響股利政策。Renneboog等(2005)以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公司為樣本,把控股股東分為六種互相排斥的類別:執行董事及其家族、非執行董事及其家族、與董事無關的個體或家族、政府、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投資和養老基金)和其他工商業公司,發現投票權與股利支付率呈負相關關系,但是不同性質的股東影響程度不同。

出于研究視角和中國實情的考慮,本文把終極產權區分為國有產權和民營產權兩種性質,并以此來發展終極產權性質與股利政策關系的研究假設。國有上市公司與民營上市公司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第一,民營終極產權的公司對未來制度變化的預期不如國有企業確定,即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對制度變化有更強的影響力。在中國,證券法律法規的制定是通過政府內部決策,不像美國通過公共司法程序來制定。因此,終極產權為民營的上市公司,其權益融資成本可能較高,相對不輕易動用公司資金來派發現金作為股利支付。第二,由于國有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低于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甚至可以發放籌資性股利,即通過再融資或者銀行貸款來發放股利滿足終極控制人的需求。第三,民營公司大多為家族控股,不需要依靠發股利來緩解第一類成本問題,而且發放現金股利要交股利稅。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假設1a:終極產權為國有產權比終極產權為民營產權的上市公司,其股利支付概率和分配力度大。

然而,從委托理論視角來看,國有企業問題往往較為嚴重,國有企業管理層為了達到謀求私利的目的,往往盲目過度投資。因此,為了緩解國有企業嚴重的沖突,應該通過多發現金股利,減少公司內部的自由現金流量。即使公司有投資機會,也要讓其從外部融資,受資本市場約束。而民營企業往往委托自己的親屬甚至親自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第一類成本不突出,因此當公司有盈余且無較好投資機會時就會選擇進行股利分配。此外,保值增值是考核中央企業負責人任期內公司經營績效的重要指標,不進行分配可提高凈資產基數,進而通過投資比例反映到控股公司賬面上來。Bradford等(2006)研究發現,非國有終極控制的公司相比國有控制的公司,尤其是相比當地政府控制的公司,每股現金股利水平更高。根據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假設1b:終極產權為民營產權比終極產權為國有產權的上市公司,其股利支付概率和分配力度大。

(二)控制權結構和股利政策的關系假設

1.投票權和股利政策

由于我國股權結構兩極分化,非流通股股東無法對大股東形成有效制衡。加上中國資本市場成立時間不久,投資者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尚在不斷完善中,投資者保護程度當前階段相對薄弱,無法切實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在這種環境下,控股股東便可利用其對上市公司的實質控制權通過各種手段實現其利益訴求。尤其是在終極控股股東不能流通,沒有現金兌換權,無法在資本市場上獲得利益時,隨著終極控股股東控制權的進一步提升,通過股利政策實現投資回報的可能性大增。此外,鑒于我國上市公司形成的特殊性,終極控股股東往往以凈資產為基數溢價、等值或者折價入股,成本遠遠低于二級市場的IPO價格。盡管現金股利是按照全體股東持股份額平均分配的投資回報,屬于Grossman 等(1986)所稱的“共享利益”,同樣的股利政策,終極控股股東的回報率仍然遠高于流通股股東。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設2a:隨著終極控股股東控制權比例的提升,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概率和分配力度增大。

另一方面,隨著控制權比例的不斷提升,終極控制人的控制權私利也不斷提升,但是當控制權比例達到一定水平時,終極控制人的控制權私利達到最大。當持股比例進一步提高,超過終極控制人控制權私利達到最大時的持股比例臨界值,控制權私利可能不如控股比例提升所帶來的利益協同效益。也就是說,終極控制人持股達到一定的比例,可以作為向外部潛在投資者的一個信號,來展示公司內部終極控股股東是利益協同效應為主,而非利益侵占,進而讓公司融資變得更為容易。因此,控股股東持有較高的持股比例可被視為向外部投資者做出放棄控制權私利的一種可信承諾,表達利益共享的意愿。為此,本文提出:

假設2b:隨著終極控股股東控制權比例的提升,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概率和分配力度變小。

2.現金流量權和股利政策

投資者為什么投資于上市公司成為其股東,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現金股利可以作為股東回報的重要方式。呂長江等(1999)采用控制權(持股比例)作為控股股東侵占動機時發現,控股股東持股比例越高,股利支付率越高。他們的研究表明,控制權對現金股利有重要影響。不過本文認為,股東是基于現金流量權利而不是基于投票權來獲得股利回報。當然,現金流量權和投票權一般成正相關關系,因此終極控股股東的現金流量權越高,通過股利政策來實現利益侵占的可能性更高。所以本文提出:

假設3a:終極控股股東的現金流量權越高,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概率越高和股利支付力度越大。

然而,隨著現金流量權的提高,控股股東在上市公司所占的利益將得以增加,通過對中小股東利益侵占所獲得的比例降低,掏空的激勵將會減弱,從而形成利益協同效應,不僅可以有效約束控股股東的利益輸送行為,而且有助于公司價值的提升。Gomes(2000)則指出,如果持有大量公司股權的控股股東為謀取私利而侵占公司利益,那么外部投資者將因此對股票價格進行折價,從而使控股股東因持有大量股份而遭致更大的損失,因此,同樣地,控股股東持有較高的現金流量權可被視為向外部投資者做出放棄控制權私利的一種可信承諾。故本文提出:

假設3b:終極控股股東的現金流量權越高,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概率越低和股利支付力度越小。

3.控制層級和股利政策

控制層級越長,即控制鏈條越長,終極控制人與上市公司中間涉及的企業數目越多,很可能表明以終極產權為主導的內部資本市場功能越完善,控股股東或終極控制人現金管理能力越強。在內部資本市場的背景下,由于內部資本市場的資本優勢以及內部資本市場中上下層級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小于外部資本市場參與者,因此內部資本市場往往具有比外部資本市場更有效的資本配置Fan等(2005)指出,控制鏈條越長意味著市場影響越多,政府干預越少。。股利政策作為調劑內部資金市場的手段,終極控股股東很可能要求支付更多的現金股利來滿足不同層級之間的資金調配需求。此外,控制層級越多,委托關系層級越多,對應的委托沖突越厲害。這將導致成本劇增和融資成本增加,為盡量避免成本的擴大化,控制層級越多,終極控股股東越可能增加對現金股利的需求。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假設4:終極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的控制層級越多,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概率和分配力度越高。

4.控制鏈條數和股利政策

控制鏈條數是股權結構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控制鏈條數大于等于2,意味著上市公司通過多重持股這一方式來達到控制權和現金流量權的分離。控制鏈條越多,往往也意味著內部資本市場調配資金效率越優以及成本問題可能越嚴重,因此,控股股東很可能要求支付更高的股利來滿足各條控制鏈條上的公司資金需求和減緩委托沖突。因此,本文提出:

假設5: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如果上市公司屬于終極控制人多重持股的公司,那么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概率、支付力度更大。

5.兩權分離程度和股利政策

控股股東除了從現金股利等“共享利益”中收益外,控制權本身也具備收益性。控制權收益是一種“私人收益”,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實現,比如關聯交易等。由于所有權比例代表控股股東獲取公司共享利益的份額,而控制權比例代表控制權收益,當兩權分離越嚴重時,控股股東越傾向于獨享控制權收益,而較少注重股利政策這種“共享利益”的分配。因此,終極控股股東的兩權分離度越大,股利分配意愿和股利支付率往往越低。

然而,控制權與現金流量權之間的背離往往是控股股東為牟取私利而侵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重要動因。侵占其他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動機與兩權分立度成正相關關系(La Porta,et al,1999; Claessens,et al,2000; Fan,et al,2005)。因為當控股股東對公司的控制權和現金流量權存在不一致性時,控股股東只需承擔很小一部分的成本就可以獲得絕大部分的控制權利益。例如,某投資者握有A上市公司60%的股份,處于絕對控股地位,而A公司又擁有B上市公司51%的股份。這樣該投資者就以B上市公司30%的現金流量權獲得對其51%的絕對控制權。顯然,隨著控制鏈的層層遞進,控股股東控制權對于現金流量權的偏離程度進一步加劇,最終控制者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利益協同效應被削弱,而壕溝防御效應則得到了加強。因此,兩權分離越厲害,侵占中小股東的尋租動機越明顯,越可能促使上市公司支付更多股利。根據上述分析,我們提出:

假設6a:兩權分離程度越厲害,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概率和支付力度越低。

假設6b:兩權分離程度越厲害,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概率和支付力度越高。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樣本與數據來源

本文有關終極產權和控制權結構的數據全部從上市公司2004―2007年年報手工收集獲得。年報來自深圳證券交易所官方網站(省略)、巨潮資訊網(info.省略)、Wind資訊和上市公司網站。因變量和公司特征數據來自Wind資訊,內部治理數據主要來自CSMAR。剔除:(1)金融類公司;(2)少數缺少足夠信息來判定公司終極控制人性質和計算控制權結構相關變量的樣本。共獲得4766個公司年度觀測值作為研究樣本。

(二)變量選擇

本文采用股利支付可能性和股利支付水平兩類指標來測度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前者包括是否發放股利和是否發放現金股利,后者包括總股利支付水平和現金股利支付水平。

終極產權從性質上分為國有終極產權和民營終極產權。終極產權為國有產權的樣本是指終極控制人為國資委、中央國家機關、中央國有企業、地方國資委、地方政府、地方國有企業等的上市公司年度觀測值;終極產權為民營產權的樣本是指終極控制人為個人的上市公司年度觀測值;除了終極控制人為國有產權和民營產權外的為其他產權樣本,主要包括終極控制人為大學、集體企業、境外自然人或者境外法人、職工持股會等的上市公司年度觀測值。控制權結構的定義參照La Porta 等(1999)、Claessens等(2000)、Chernykh(2008)等的研究方式,本文定義了五個反映最終控制人控制機制的變量:投票權、現金流量權、控制層級、控制鏈條數和兩權分離程度。上述五個測度變量都是基于終極控制人的角度來定義和計量的。投票權是指終極控制人直接持有和間接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之和;現金流量權是終極控制人各條控制鏈上投票權的乘積之和;控制層級是終極控制人與上市公司之間最長的層級數目;控制鏈條數是終極控制人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渠道數量;兩權分離程度等于最終控制人控制的表決權除以最終控制人的現金流量權,反映了最終控制人的現金流量權與控制權的偏離狀況。

借鑒已有文獻,我們在多元回歸中主要選取公司規模、資本結構、公司成長性、公司年齡等變量作為控制變量。本文的研究變量總結見表1。

表1 變量定義一覽表

變量名稱計 量變量代碼文獻支持

被解釋變量是否發放股利是否發放現金股利總股利支付水平現金股利支付水平如果第i家公司第t年發放任何形式的股利取1;反之,取0如果第i家公司第t年發放現金形式的股利取1;反之,取0股利總額除以凈利潤現金股利總額除以凈利潤totaldumcddumtotalprofitcdprofitFama等(2001)、魏剛(1998)、呂長江等(2001)

解釋變量終極產權性質控制權現金流量權兩權分離程度控制層級控制鏈條數國有終極產權性質,取值1;民營終極產權性質,取值0同文獻的計算方法同文獻的計算方法cr/cfr

最長控制鏈的層級數終極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的路徑數soedumcrcfrcolengthchainsLa Porta等(1999)、Claessen等(2000)、Faccio等(2002)、劉芍佳 等(2003)

公司特征盈利能力投資機會規模財務杠桿總利潤/股東權益總資產增長率資產賬面價值的自然對數當年負債總額/總資產roegrowthsizeleverageRozeff(1982)、原紅旗(2001)、呂長江 等(1999)

股權結構第一大流通股東持股比例國有股比例非流通股比例第一大流通股東持股數/總股本數

國有股股數/總股本數非流通股股數/總股本數top1soeshrnshr

高管情況高管持股比例兩職兼任情況高管人數董事、監事及高管報酬總額高級管理人員持股數/總股本數若董事長和總經理是同一人,取1;反之,取0年報披露的高級管理人員的總人數Ln(董事、監事及高管報酬總額)mngtshrsceodirmngtsizesalary

董事會、獨立董事和其他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占比獨立董事與公司工作地點一致性監事總規模委員會設立總數

董事會人數(含董事長)獨立董事人數/董事會規模如果獨立董事與上市公司工作地點一致取1;反之,取0監事總規模(含監事主席)委員會設立總數

dirboardinddirsitesupboardnumerJensen等(1992)、Fenn等(2001)、魏明海 等(2007)、劉峰 等(2004)、呂長江等(1999)

(三)實證模型

由于第一類測度股利政策的指標是股利支付可能性,故對應的模型是Logistic二元選擇模型;第二類測度股利政策的指標是股利支付水平,包括總股利支付率和現金股利支付率,由于總股利支付率和現金股利支付率兩類因變量的取值都介于0和1之間,屬于受限因變量,如果簡單采用OLS回歸,可能導致估計參數無效,針對這兩個受限因變量,本文采用Tobit模型。

Pr(totaldumit=1)=logistic(α+∑nii=1βitXit+∑nii=1λitCVit+εit)(1)

Pr(cddumit=1)=logistic(α+∑nii=1βitXit+∑nii=1λitCVit+εit)(2)

totalprofit=tobit(α+∑nii=1βitXit+∑nii=1λitCVit+εit)(3)

cdprofit=tobit(α+∑nii=1βitXit+∑nii=1λitCVit+εit)(4)

式中:X表示產權性質soedum、控制權cr、現金流量權cfr、兩權分離度co等檢驗變量;CV表 示諸如公司基本特征、公司內部治理因子、行業、年度等的控制變量,ε代表回歸模型的殘值。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我國上市公司終極產權性質及其控制權結構特征

表2 按終極所有者性質及產權性質分布

面板 A 按照終極所有者性質歸類統計

終極所有人性質樣本觀測數比重(%)

國資委69014.48中央國家機關1192.5中央國有企業1433地方國有企業1483.11地方國資委169435.54地方政府3978.33個人130227.3大學440.92集體企業1493.13境外人380.8職工持股會(工會)310.65其他110.23合計4766100面板B 按照產權性質歸類統計產權性質樣本觀測數比重(%)國有產權319166.95民營產權130227.32其他產權2735.73合計4766100

1.我國上市公司終極控制人性質

我國上市公司到底是由誰控制著呢?我們按照終極所有者性質對樣本進行細分描述(表2)發現,上市公司的終極控制人身份各異,不同性質的終極控制人對應的樣本數量不同。這證實了我國上市公司存在終極控制人的普遍性,支持了La Porta等(1999)和Faccio 等(2002)的研究發現。表2面板 A顯示,在4766個樣本觀測值中,終極所有者為地方國資委的樣本數達到1694個,占比達到了35.54%;其次是終極產權性質為個人的樣本,有1302個,占比達到27.32%;再次是國資委為終極控制人的樣本,有690個,占比為14.48%。而終極控制人為地方政府、中央國家機關、中央國有企業、大學、集體企業、職工持股會等樣本各自所占比重都低于10%。表2的面板B根據產權性質對樣本進行分類統計顯示,終極產權為國有產權的上市公司觀測值達到3191個,而終極產權為民營產權的樣本觀測值僅略多于終極產權為國有產權樣本數的1/3。

2.我國上市公司控制權結構特征

表3對我國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結構特征做了詳細歸類統計。表3顯示,終極控制人達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平均需要38.88%的控股比例,部分樣本通過100%持股達到控制上市公司,不過最低的只需要1.49%的持股比例就可以控制上市公司。平均而言,終極控制人的現金流量權為32.53%,低于平均控股比例38.88%。控制權和現金流量權兩權分離程度達到1.6479,最高值甚至高達62.5336。在所研究樣本中,終極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的平均控制層級,即控制鏈長度達到2.3884,最長的層級達到9層,而平均的控制鏈條數為1.2152,其中控制鏈條數最高達到10條。這些數據證實了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相對比較集中,不同于美國、英國和愛爾蘭等股權相對分散的國家,支持了La Porta 等(1999)、Claessens 等(2000)和Faccio等(2002)等的研究結果。

表3 我國上市公司控制權結構分布情況統計表(樣本數:4766)

變量平均值標準離差最小值最大值中位數25%分位75%分位控制權0.38880.15940.014910.36860.26470.5098現金流量權0.32530.18360.002510.29900.18140.4605兩權分離度1.64791.92870.959562.5336111.6377控制層級2.38840.848219223是否金字塔1.00170.040912111控制鏈條數1.21520.6580110111

表4 我國上市公司控制權結構三維分布情況

控制層級交叉持股控制鏈條數公司數目比重(%)1113387.09211269656.572121102.31213200.4231183117.443122154.51313751.57314230.48315110.2331830.064111853.88412811.70413370.78414120.2541540.0841640.08511300.63512350.73513100.2151460.1351610.0251910.02611120.2561270.1561440.0871210.0271610.02711010.0281210.02811020.0491210.0212120.0422320.0432120.0442220.04合計4766100

表5 我國上市公司控制權結構形式研究

歸類標準公司數目比重(%)

矩形控制權結構:控制層級數=控制鏈條數53711.27

其中:控制層級=控制鏈條數=13407.13

控制層級=控制鏈條數=21102.31

控制層級=控制鏈條數=3751.57

控制層級=控制鏈條數=4120.25

垂直化控制權結構:控制層級數>控制鏈條數417587.60

扁平化控制權結構:控制層級數

合計4766100

不同于現有文獻的是,本文根據“控制層級、交叉持股、控制鏈條”三個維度構建控制權結構,并據此對我國上市公司終極控制人采取的控制權結構進行“三位一體”的分析。表4根據“控制層級、交叉持股、控制鏈條”三個維度對各個觀測值進行了統計歸類。結果顯示,我國終極控制人很少采用交叉持股的方式來實現對上市公司的控制,終極控制人采用交叉持股控制上市公司僅有0.16%(=0.04%×4)的樣本;而分別有56.57%和17.44%的樣本采用“2-1-1”和“3-1-1”的控制權結構方式來實現對公司的終極控制。

借鑒管理學對組織結構的研究,本文進一步根據控制層級和控制鏈條數兩個維度對終極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結構形式做了考察(表5)。本文定義,如果控制層級數大于控制鏈條數,則終極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結構視為垂直化結構;如果控制層級數小于控制鏈條數,則終極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結構視為扁平化結構;如果控制層級數等于控制鏈條數,則終極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結構視為矩形結構。表5顯示,87.60%樣本(4175個)終極控制人通過垂直化的控制權結構來控制上市公司;11.27%的樣本終極控制人通過矩形控制權結構控制上市公司,其中終極控制人通過“控制層級=控制鏈條數=1”的控制權結構控制上市公司的樣本數有340個,占比7.13%;而通過扁平化控制權結構控制上市公司的樣本僅為72個,占比不到2%。

(二)終極產權性質及其控制權結構與股利政策關系的多元回歸分析

下面將在試圖控制影響股利政策其他變量的影響下,詳加考察終極產權性質及其控制權結構對股利政策的影響。由于單變量回歸未控制其他變量的潛在影響,其結果缺乏足夠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本文著重報告了多元回歸的結果;在多元回歸之前,本文進行了自變量之間相關性檢驗(表略),結果顯示,除了控制權cr和現金流量權cfr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880外,其余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都在0.50以下,多重共線性不明顯。為避免同時引入控制權cr和現金流量權cfr這兩個檢驗變量會引起多重共線性,本文通過把cfr與cr分離設定不同模型來檢驗。

表6報告了終極產權性質及其控制權結構與股利政策的多變量綜合回歸結果。表6的模型1至模型4分別對應測度股利政策的四個變量,而模型A和模型B分別對應cr和cfr來設定。這些模型不僅引入公司特征、公司內部治理、行業和年度變量,而且綜合考慮了終極產權性質及其控制權結構維度對上市公司是否支付股利的影響。

從表6可以看出,在所有的模型中,控制權cr和現金流量權cfr都一致顯著為正。終極控制人的控制權比例和現金流量權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具備顯著正向影響,表明在我國目前投資者保護水平相對不強的環境下,終極控股股東存在利用其對上市公司的實質控制權通過股利政策來實現其利益訴求進而侵占中小股東的嫌疑,部分支持了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設2a和3a,即在其他情況等同的條件下,如果利益侵占假說成立,那么隨著終極控股股東控制權比例和現金流量權的提升,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概率、分配力度增大。

表6 終極產權性質、控制權結構與股利政策關系的多變量回歸結果

因變量總股利支付可能性模型1A模型1B

現金股利支付可能性模型2A模型2B

總股利支付水平模型3A模型3B

現金股利支付水平模型4A模型4B

檢驗變量soedum0.1090.099-0.097-0.128-0.008**-0.009***0.000-0.001cr1.539***1.402***0.037***0.024***cfr0.923**0.982**0.031***0.017***co0.0410.0530.0220.039-0.0010.0000.0000.001length-0.200***-0.166**-0.136*-0.103-0.004**-0.003-0.001-0.001chains0.0450.0510.0580.0620.0010.0010.0000.000

公司特征roe2.496***2.579***2.701***2.772***0.033***0.033***0.020***0.020***size0.639***0.656***0.563***0.575***0.006***0.007***0.004***0.004***growth1.571***1.557***0.891***0.883***0.018***0.018***0.006***0.006***leverage-3.787***-3.817***-3.725***-3.748***-0.100**-0.100**-0.067**-0.067**

內部治理

top1-0.969-0.812-0.788-0.673-0.042**-0.039*-0.018-0.016nshr0.520.880*0.4510.7240.0020.0080.0050.009soeshr-0.347-0.2550.0890.151-0.01-0.0100.001mngtshrs274.418280.042145.436151.0980.0080.0050.0350.033ceodir-0.206-0.209-0.224-0.228-0.001-0.001-0.002-0.002dirboard0.0430.0390.057*0.054*0000inddir-1.349-1.391-0.591-0.613-0.029-0.029-0.014-0.014sup-0.02-0.024-0.051-0.0540000mngtsize-0.005-0.005-0.018-0.01800-0.001*-0.001*salary0.841***0.830***0.959***0.951***0.017***0.017***0.013***0.013***boardnumer0.060.0560.068*0.064*0.002**0.001*0.0010.001site0.207*0.217*0.1710.180.0030.0030.0010.001

常數項-14.93**-15.10***-16.429*-16.38**-0.232**-0.233**-0.18***-0.18***年份啞變量yesyesyesyesyesyesyesyes行業啞變量yesyesyesyesyesyesyesyes樣本數24582458233423342333233323342334r2_a0.3210.3260.3210.32-0.409-0.408-0.388-0.385chi21092.4841109.6371037.091034.42896.037892.9681176.431168.54sigma--------0.044***-46.6550.044***46.6460.024***-45.3330.024***-45.318

注:***、**、*分別表示在1%、5%、10%水平上顯著;為節省篇幅未報告標準差。

表6進一步顯示,其他變量在不同模型設定中,回歸系數出現正負矛盾或者顯著性前后不一致。比如,soedum在模型1A和模型1B中的估計系數為0.109和0.099,而在其他模型中卻為負數;控制鏈條數length雖然在所有模型設定中均為負數,但是在模型2B、3B、4A、4B中均不顯著而在其他模型中都顯著;兩權分離度co對總股利支付水平為負向影響(模型3A),表明終極控股股東傾向于獨享控制權收益而不注重股利政策這一全體股東可共享收益的分配,而在對股利支付可能性卻為正向影響;控制鏈條數chains對股利支付可能性有不顯著的正面影響,對股利支付水平的影響微乎其微,表明終極控股股東并不是通過增加控制鏈條數來增加對上市公司的控制進而對公司財務政策施加影響。

綜合來看,與Bradford等(2006)的發現一致,終極控制人的控制權和現金流量權顯著影響上市公司是否發放股利、是否發放現金股利、總股利支付水平和現金股利支付水平。此外,終極產權性質(國有還是民營)局部影響上市公司股利決策,僅影響上市公司的總股利支付水平,而對是否發放股利、是否發放現金股利和現金股利支付水平并沒有顯著的影響。

最后,為確保研究結論可靠,我們進行了如下穩健性檢驗 限于篇幅,穩健性檢驗部分未報告結果。:(1)采用三年平均銷售增長率而不是三年平均固定資產增長率作為成長性的變量,流動比例、長期負債比例替代總資產負債率作為財務杠桿的變量,主要檢驗變量的實證結果基本一致。(2)盡管前述的多數模型中都加入年度虛擬變量和行業虛擬變量來控制其他影響股利政策的不可觀測變量的影響,但是為進一步降低潛變量及其交互影響,使得參數估計更為精確,本文采用面板模型進行穩健測試確保實證結果的嚴謹可靠性;采用hausman檢驗對是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取舍,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五、結論與啟示

迄今為止,國內尚不見終極控股股東身份及其控制權結構如何影響股利政策的系統研究。本著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本文基于終極控制人性質及其控制權結構而非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作為研究視角,選取2004―2007年4766個觀測值作為樣本,從股利支付可能性和股利支付水平兩個方面展開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實證結果發現:

第一,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身份性質各異的終極控制人。其中終極產權歸屬于國資委、地方國資委和個人,這三類公司占到近80%;國有終極產權性質的上市公司占到近2/3,而民營終極產權性質的上市公司占到1/4,這兩類公司樣本占90%以上。

第二,終極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平均需要39%的控股比例,主要采取垂直化控制權結構而較少采用扁平化控制權結構和交叉持股方式來控制上市公司。

第三,終極產權性質及其對應的控制權結構影響著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制訂。具體而言,終極產權性質影響著股利支付水平;終極控制人的控制權和現金流量權比例越高,股利支付水平顯著越高;而兩權分離度、控制層級和控制鏈條數也在不同模型設定下影響上市公司股利決策行為。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我們認為,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應綜合考慮終極控制人的身份性質和所采取的控制權結構及其背后自身利益訴求的可能動機;從監管層面上看,要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產權結構信息的披露,并強化上市公司對股東的回報意識,合理引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為,遏制終極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有限資源的侵占,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促進整個資本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劉峰,賀建剛. 2004. 股權結構與大股東利益實現方式的選擇:中國資本市場利益輸送的初步研究[J]. 中國會計評論(6):141158.

劉芍佳,孫霈,劉乃全. 2003. 終極產權論、股權結構及公司績效[J]. 經濟研究(3):21-34.

呂長江,韓慧博. 2001. 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特點的實證分析[J]. 南開管理評論(5):29-36.

呂長江,王克敏. 1999.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實證分析[J]. 經濟研究(12):31-39.

魏剛. 1998. 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實證研究[J]. 經濟研究(6):30-36.

魏明海,柳建華. 2007. 國企分紅、治理因素與過度投資[J]. 管理世界(4):88-95.

原紅旗. 2001. 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J]. 財經研究(3):33-41.

AGRAWAL A, JAYARAMAN N. 1994. The dividend policies of all-equity firms: a direct test of the free cash flow theory [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15:139-148.

ALLEN F, BERNARDO A, WELCH I. 2000. A theory of dividends based on tax clienteles [J]. Journal of Finance, 55:2499-2536.

BRADFORD W, CHEN C, ZHU S. 2006. Ownership structures, control chains, and cash dividend policy: evidence from China [R].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CHERNYKH L. 2008. Ultimate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Russia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88:169-192.

CLAESSENS S, DJANKOV S, LANG L H P. 2000.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81-112.

EASTERBROOK F H. 1984. Two agencycost explanations of dividend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4:221-230.

FACCIO M, LANG L H P. 2002. The ultimate ownership of western European corporation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65:365-395.

FAMA E F, FRENCH K R. 2001. Disappearing dividends: changing firm characteristics or lower propensity to pay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0:3-44.

FAN J P H, WONG T J. 2005. Do external auditors perform a corporate governance role in emerging markets? Evidence from East Asia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3(1):35-72.

FENN G W, LIANG N. 2001. Corporate payout policy and managerial stock incentive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0:45-72.

GOMES A. 2000. Going public without governance: managerial reputation effects [J]. Journal of Finance, 55:615-646.

GROSSMAN S J, HART O D. 1986.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 691-719.

JENSEN M C. 1986.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323-330.

JENSEN G R, SOLBERG D P, ZORN T S. 1992.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insider ownership, debt, and dividend policie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7:247-263.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1999.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J]. Journal of Finance, 54:471-517.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et al. 2000. Agency problems and dividend policies around the world [J]. Journal of Finance, 55:1-34.

MOH’D M A, PERRY L G,RIMBEY J N. 1995.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ncy theory and dividend policy [J]. Financial Review, 30:367-85.

RENNEBOOG L, TROJANOWSKI G. 2005. Control structures and payout policy [R]. ECGI Working Paper.

ROZEFF M S. 1982. Growth, Beta and agency costs as determinants of dividend payout ratios [J].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5:249-259.

SMITH C W, WATTS R L.1992. The 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 and corporate financing, dividend, and compensation policie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2:263-192.

Ultimate Ownership, Control Structure and Dividend Policy

WANG Yihui1,2LI Changqing2

(1.Guangdong Tobacco Monopoly Administration, Guangzhou 510610;

2.School of Management,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篇2

關鍵詞:終極控制權 現金流權 控制權 上市公司

文獻綜述

Berle 和 Means(1932)提出在公司股權結構高度分散的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概念。Jensen 和 Meckling(1976)進一步討論了這種管理層與控外部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公司價值最大化和公司股東價值最大化兩個目標的沖突。但近年的研究則認為許多公司是存在大股東的(Shleifer和Vishny,1986),例如,Holderness(2009)對美國上市公司的抽樣調查認為96%的美國公司存在大股東,其持股比例的平均值為39%。上市大股東的存在可能導致中小股東的利益受到其掠奪。傳統研究大股東的控制權通常采用大股東持股比例來表征,La Porta 等(1999)則通過對上市公司的終極控制權和所有權結構來討論公司股權結構問題,他們的研究發現,除了美國、日本和英國外,其余的國家大部分均存在控股股東,在投資者保護制度不完善的國家或地區,終極控制人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常常大于現金流權。在La Porta 等人的研究后,終極控制權的概念(即公司所有權和現金流權的分離)被大量運用到對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分析中。針對中國國內資本市場的兩權分離狀況,國內學者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劉芍佳等(2002)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討論了我國上市公司終極控制股東的屬性。葉勇等(2005)通過手工收集信息,計算了2003年滬深兩市 1260 家樣本公司,統計顯示終極控制股東擁有的控制權平均為 43.67%,現金流權為39.33%,股權偏離度(兩者之差)為 4.34%。劉夢暉(2009)同樣通過手工統計的方式研究滬深兩市2008年678家公司的終極控股股東的股權結構,其中終極控制權為44.71%,現金流權為38.59%,股權偏離度為6.12%。肖作平(2012)在研究終極控制權與資本結構關系時,對上市公司2006年終極控制權(1254個樣本)的統計結果是:現金流量權的均值(中值)為0.3057(0.2804),控制權的均值中值為0.3758(0.3599),股權偏離度為0.0701(0.0795)。馮旭南和李心愉(2009)對2007年滬深兩市1427家公司進行的統計結果是,現金流權均值為 0.33,控制權為0.39,兩權偏離度為0.06。盡管國內學者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終極控制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卻缺乏對其進行動態的描述。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小企業板、創業板的建設,大量的中小企業進入到資本市場中,同時監管部門對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也日趨嚴格,其中一條重要規定是,提高擬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的透明度,例如,考慮到股權明晰是公眾公司監管的一個重要基礎,2012年6月15日證監會《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中就修改了公司準入條件。其中,第三條增加“股權明晰”作為準入條件。因此有必要對中國上市公司終極控制權的結構進行一個動態的描述,基于此,本文采用CSMAR中“中國上市公司股東研究數據庫”的數據對滬深市場2004年以來的終極控制權的結構進行分析,從動態的角度提供一個中國資本市場上終極控制權結構的變化視圖。

研究數據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數據

CSMAR數據庫的子庫“中國上市公司股東研究數據庫”提供近年來中國上市公司的終極控制權的數據,本文研究的數據均來自該處。研究樣本中對純B股的上市公司進行了剔除處理。由于本文是對整個資本市場終極控股股權結構進行分析,因此對金融、ST等類型公司不進行剔除處理。

(二)研究方法

由于本文使用的數據直接來自于CSMAR數據庫,因此關于終極控股股東的定義、終極控制權、現金流權的統計方法也來自該數據庫。目前學者計算終極控制權的技術方法基本相同,均源于La Porta et.al (1999)的計算方法。CSMAR數據庫統計方法來自于La Porta et..al(1999)和Claessens et.al(2000),因此本文關于兩權的計算方式與國內學者并無太大的差異。具體的計算依據是:首先是定義實際控制人的含義,該含義按照《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的標準界定(如果收購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構成對一個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在一個上市公司股東名冊中持股數量最多的,但是有相反證據的除外;能夠行使、控制一個上市公司的表決權超過該公司股東名冊中持股數量最多的股東的;持有、控制一個上市公司股份、表決權的比例達到或者超過百分之三十的,但是有相反證據的除外;通過行使表決權能夠決定一個上市公司董事會半數以上成員當選的;中國證監會認定的其他情形)。其次,是終極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計算,兩權的統計技術均來自La Porta et..al(1999)和Claessens et.al(2000)的計算方法。終極控制權(簡稱控制權,又稱為表決權)為實際控制人與上市公司股權關系鏈或若干股權關系鏈中最弱的一層或最弱的一層的總和。現金流權(又稱所有權)是指實際控制人通過一致行動、多重塔式持股、交叉持股等方式擁有的上市公司的所有權,等于實際控制人與上市公司股權關系鏈每層持有比例相乘或實際控制人與上市公司每條股權關系鏈每層持有比例相乘之總和。此外,定義控制權(表決權)與現金流權(所有權)之間的差值為股權偏離度。

中國上市公司的終極控制權和所有權現狀

如表1所示,本文對上市公司2011年的終極控制權和所有權結構進行了統計,其中對滬深兩市2329家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統計表明,中國上市公司的現金流權平均值為33.67%,控制權(即控股股東擁有的投票權)平均值為38.93%,該統計值高于大部分東亞國家(Claessens et.al,2000)。同時對樣本中股權偏離度大于零的樣本進行統計,統計表明2329家統計樣本中有44.7%的公司存在兩權偏離的現象,在存在兩權偏離的樣本中,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偏離度達到11.61%的現金流比例較高,高于絕大多數東亞國家(Claessens et.al,2000)。如果用控制杠桿(控制權/現金流權)來衡量,控股股東通過1%的現金流量權獲得 1.42%的投票權。進一步地,對不同市場或不同版塊的樣本進行統計,統計表明深市公司的控制權和現金流權(40.16%,34.86%)均高于滬市的公司(36.95%,31.60%),但兩權偏離度基本相同。對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公司統計表明,兩板塊公司的控制權、現金流權和兩權偏離度均低于主板上市公司,特別地,創業板中僅33.78%的公司存在兩權偏離的狀況。由于股權偏離度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復雜的股權結構(特別是多層的金字塔結構)造成的,因此,創業板股權偏離度的下降反映了近年來監管部門在IPO審核時加強了對股權結構的透明度審核。

不同類型控制人的終極控制權和所有權狀況

不同類型控制人的終極控制權特征是存在差異的,特別是對于家族類上市公司,其股權偏離度均高于其它類型的公司,例如,葉勇(2005)的研究認為中國市場上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偏離度要大于國家控制的公司。馮旭南和李心愉(2009)的研究認為,絕大多數家族上市公司(72%)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出現分離,而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所有權和控制權往往不分離(分離比例僅為 27.8%),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則介于兩者之間。為了驗證當前中國資本市場上不同控制人類型的終極控制權特征,這里按照CSMAR數據庫中的分類方法,將控制人劃分為6大類型:央企及部委國企、省級政府國企、地市級政府國企、縣級(包括開發區、村委會、事業單位)國企、私人企業和境外企業。統計不同樣本的現金流權和控制權,統計結果見表2。六大類型企業中,私人企業總數為1210家,占所有統計數(2329)的51.95%,這表明中國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已經超過了半數。統計的結果證實私人企業的股權偏離度要高于其他類型的上市公司,但是從股權偏離度大于零的樣本統計結果看,股權偏離度為10.38%,比其他類型的上市公司要低,究其原因,是大于零的樣本數高于其他類型上市公司,在1210家私人企業中有55.95%的私人企業存在現金流權和控制權偏離的現象,而前四類企業(國有企業)中該比例僅30%左右。這表明,中國上市公司中私人企業普遍采用更少的現金流權來獲取更大的控制權,大股東掠奪小股東利益的傾向也就越大。國有企業的股權偏離度要小于民營企業,這表明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更加清晰。但是國有企業的最終控制人的不同,其控制權比例和現金流權的比例存在很大的差異,央企和地方省級政府國企的控制權(現金流權)比例是最高的,比如央企全樣本的控制權比例為39.32%,地方國企更是高達41.64%,高于民營企業2-3個百分比,反映了中央政府及地方省級政府對于國有上市公司的控制傾向于絕對控股權的作法。但是對于市級以下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其控制權和現金流權比例卻是最低的,且股權偏離度亦是最小的,這表明相比其它類型國有企業,該類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更加分散和透明。

中國上市公司終極控制權狀況的歷史變化

對2004-2011年中國上市公司的終極控制權結構進行統計,統計結果見表3。為了明晰股權偏離度的變化狀況,這里分別對全樣本和大于零的樣本的股權偏離度進行繪圖(見圖1)。從兩權偏離度的歷史變化看,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偏離度近年來不斷下降,這表明上市公司的股權透明度有所增加。從表3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現金流權和控制權在2006年前后存在一個低谷,該年全樣本的現金流權均值為28.56%,控制權均值為34.66%。該低谷的產生主要是由2005-2007年中國證券市場上股權分置改革的事件所引起的,由于非流通股東(特別是大股東)對流通股股東支付對價后導致自身控制權下降。但是,股改之后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和現金流權同時上升并回復到原來的水平上(38%,33%),導致該現象的原因一是大量的新股上市,二是大量的定向增發事件增加了控股股東的控制權或現金流權。盡管2011年度上市公司的股權偏離度有所下降,但其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大小與2004年幾乎相當,這表明在中國資本市場上,要實現對上市公司的控制,大股東的控制權需達到38%左右,而現金流權需達到33%。上市公司控制權比例下降后又再次上升,總體變動呈現U型,由此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出于某種外在的原因(如股改)控制權下降后,又再次傾向于增加自身控制權以及現金流權?

結論

本文對2004年以來中國上市公司終極控制權結構的變化進行了統計分析,從動態的角度提供了一個中國資本市場上終極控制權結構的變化。統計表明,2011年中國上市公司終極控股股東的控制權為38.93%,現金流權為33.67%,兩權偏離程度為5.16%,控制杠桿比例為1.16,即控股股東通過1%的現金流量權獲得 1.16%的投票權。上市公司中44.7%的公司存在兩權偏離的現象,其中私人企業的兩權偏離現象更為顯著,盡管其股權偏離度均值小于其它類型的控制人。另外,統計表明2005-2007年的股改事件導致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或現金流權的下降,但是很快兩權又回復到股改前2004年的水平。這一U型變化曲線,反映我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要達到對公司的控制,其控股權應該達到39%左右的水平,該數值遠遠大于東亞各國(地區)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水平(葉勇等,2005)。為何中國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要不斷的增強自身的控制權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控股股東過大的控制權比例反映了股改前“一股獨大”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由于代表公司權利機構的董事會成員多數來自于控股股東,因此管理層的決策通常以控股股東的利益出發,而較少地考慮外部投資者的利益。本文的研究認為,中國2005-2007年的股改事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契機,即通過研究控股股東控制權的U型變化來考察中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不愿意減少控制權比例的動機。

一方面,終極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偏離直接導致了股權結構的不透明,為終極控股股東掠奪中小股東利益提供了基礎;另一方面會對資源配置和經濟增長產生不利的影響(Morck,2005)。盡管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上兩權偏離度均值有所下降,但是私人企業兩權偏離現象卻日趨普遍(有55.95%的私人企業存在兩權偏離現象)。因此必須設計適當的監管措施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更加透明化。由于數據整理的復雜性,本文并未統計反映上市公司終極控制權結構的另一個變量,即股權金字塔結構(層級和鏈條個數)的變化情況,顯然金字塔結構越復雜,投資者將越難判斷終極控股股東的行為,進而影響利益分配公平。股權金字塔結構狀況及變化情況,將是進一步需要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Berle A., G..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 MacMillan, New York, N. Y., 1932

2.Jensen M. C., W.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3.Ownership Structur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3.Shleifer A., R. Vishny.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

4.Holdemess C. The Myth of Diffuse Ownership in the United States [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9(4)

5.La Porta , R. F. Lopez-de-Silanes, A. Shleifer .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J].Journal of Finance, 1999(54)

6.劉芍佳,孫霈,劉乃全.終極產權論、股權結構及公司績效[J].經濟研究,2003(4)

7.劉孟暉,沈中華,余怒濤.終極產權與公司價值—對中國上市公司激勵與壁壘效應的實證檢驗[J].華東經濟管理,2009(1)

8.葉勇,胡培,黃登仕.中國上市公司終極控制權及其與東亞、西歐上市公司的比較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05(3)

9.肖作平.終極所有權結構對資本結構選擇的影響—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管理科學,2012(4)

10.馮旭南,李心愉.終極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經濟科學,2009(2)

篇3

【關鍵詞】 控制權私利; 終極控制人; 控制權

一、控制權私利分析

在企業股權關系研究的領域,最基本的兩種模型是水平股權結構與金字塔股權結構,現代企業復雜的股權結構往往是這兩種股權結構在不同角度的結合。

本文假設某企業家已控制企業A,現在打算新建企業B,究竟采用什么樣的股權結構對股東最有利?從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發現,無論是從控股股東剝奪中小股東的角度,還是從內部資本市場的角度,似乎都達成了共識:金字塔股權結構優于水平股權結構,是控股股東的最佳選擇。在現實中,尤其是在法律對投資者保護不力的國家和地區,金字塔股權結構的普遍存在印證了這一結論。

(一)水平股權結構下控股股東的控制權私利分析

在水平股權結構下,假設企業家擁有新建B企業的股權比例為a(0

假設大股東持有A公司的所有權比例為b,大股東或A公司持有B公司的所有權比例為a,在水平股權結構下,企業家獲得S比例的私利需要付出的成本為C;在金字塔股權結構下,這個成本為KC,大股東的收益為U。

即在水平股權結構下,大股東的收益為:

U=a×(1-S)×I+SI-CI

(二)金字塔股權結構下控股股東的控制權私利分析

在金字塔控股結構下,大股東持有B公司的所有權比例為ab,分享B公司收益的比例也為ab;大股東控制權比例為min[a,b],即在董事會或股東大會上的表決權比例為min[a,b]。為了表述方便,設控制權比例為?琢=min[a,b],所有權比例為?茁=ab。如果B企業產生的利潤為I,該大股東從B公司獲得的控制權私利比例為S。

在金字塔股權結構下,大股東的收益為:

上式中,?琢-?茁表示因為金字塔股權結構而導致所有權份額的降低程度;1-S表示扣除控制權私利后剩余的公司利潤;(a-?茁)×(1-S)表示因金字塔結構導致控股股東正常收益減少的部分。C-(a-?茁)×(1-S)應該大于或等于0,因為只有在水平股權結構下獲得控制權私利的成本大于金字塔結構造成的收益損失,控股股東才會采用金字塔股權結構。

因此,K的取值范圍為:

由公式1可知,K表示金字塔股權結構造成了控股股東謀取控制權私利成本的縮小效應,它體現了由于終極控制權與終極所有權的分離而造成控股股東收益與成本的不對稱,它的存在會降低謀取控制權私利的成本,否則控股股東會選擇水平股權結構;其次體現了控股股東的控制力度,控制越強,K值應該越小。

在金字塔股權結構下,控制權與所有權相分離,此時如果企業A擁有企業B的股權比例為a,企業家擁有的控制權為b(0

二、金字塔股權結構下控股股東的控股動機分析

近年來,中國的民營企業(絕大多數為家族企業)發展迅速,通過兼并、整體改制等方式,大量企業成為公開上市公司。這些企業的控股股東大都采用金字塔股權結構控制底層上市公司,由此形成了復雜的“系族”,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控制權和所有權的分離。

在我國特殊的二元股權結構下,直接持股比例和控制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而這種偏差正是由金字塔股權結構所造成的。如果忽視這種偏差而用直接持股比例進行研究,可能會弱化對企業公司治理的認識程度。同時,由于家族企業不像國有企業那樣存在嚴重的“內部人控制”現象,終極控股股東的意志能夠貫徹到上市公司的董事會,而對董事會控制強弱的依據就是控股股東的控制權。因此,從終極控股股東的控制權出發,研究終極控股股東對企業決策層的控制程度,進而對企業價值產生的影響,才可能發現家族對企業的控制是好還是壞。

另一方面,中國家族企業起步較晚,大多數企業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企業的管理者。依據傳統的理論,中國家族企業應該存在典型的第二類問題――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的沖突,但本文擬通過以下模型來說明家族控股股東存在不同的控股動機。

本文假設存在一個概率函數P(0≤P≤1),若控股股東的控制力越強、侵占渠道越隱蔽,獲得私利的概率P就越大,否則就越小。控股股東在付出成本C時,獲得私利的期望值就為P×S。關于控股股東的成本C,已有的研究認為,該成本是獲得的私利比例S和法律對投資者保護程度的函數。前一部分推導中得出金字塔股權結構下存在一個成本縮小乘數k,顯然k是與成本C相關的。假設成本函數C包括兩個因素:私利S和成本縮小乘數k,即C=C(S,k)。

控股股東獲得的收益為:U=?茁I(1-S)+ISP-CI

因為I只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有關,而與治理結構無關,所以U可以簡化為:

U=?茁(1-S)+SP-C

對S求導,控股股東獲得的最大私利比例為:US=-?茁+P-CS

令其為零,得CS=-?茁+P

以下分樣本區間對控股股東在不同控制權區域的控股動機進行分析。在本文中,借鑒財務會計中股東對于企業是否具有“重大影響”這個概念的理解,對樣本區間進行劃分。重大影響是指對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有參與決策的能力,但并不能夠控制或者與他方一起共同控制這些政策的制定。投資企業直接或通過子公司間接擁有被投資單位20%以上但低于50%的表決權股份時,一般認為對被投資單位具有重大影響,除非有明確的證據表明該種情況下不能參與被投資單位的生產經營決策,不形成重大影響。投資企業擁有被投資有表決權股份的比例低于20%的,一般認為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重大影響。筆者認為這個概念在本文中也可以應用,可以把有表決權的股份理解為控制權。所以依據對“重大影響”這個概念的理解,在本文中可以把樣本區間重新劃分為三個:控制權低于20%的樣本區間,控制權介于20%和50%的樣本區間,控制權高于50%的樣本區間。

(一)控制權較低時終極控制人的控股動機分析

(二)處于絕對控股地位時終極控制人的控股動機分析

(三)控制權相對較強時終極控制人的控股動機分析

【參考文獻】

[1] Almeida,H.&Wolfenzon.D.A theory of Pyramidal ownership and family business groups[DB/OL].Mimeo,NewYork University,NewYork,2004.

[2] Leff,N.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economic group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 change,1978(26):661-675.

[3] 劉芍佳,孫霈,劉乃全.終極產權論、股權結構及公司績效[J].經濟研究,2003(4).

[4] 毛世平.金字塔控制結構與股權制衡效應――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9(1).

[5] 韓志麗,楊淑娥,史浩江.民營金字塔結構下控制性少數股東隧道效應研究――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6).

[6] 余志虎,石賽霞.金字塔股權結構下的利益侵占與對策探討[J].財會通訊,2008(1).

篇4

關鍵詞:終極控制人兩權分離度公司運行特點

一、引言

對控股股東行為,尤其是“掏空”行為的大量研究是對第二類問題的關注,Johnson等、Claessens等、李增泉等、羅黨論等、徐菁等國內外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控股股東“掏空”行為的形式與影響。1999年,La Porta等提出了“終極控制權”的概念,把終極控制人對控股股東行為的影響拉入到人們思考的范圍內。La Porta、Claessons、Faccio和Lang通過研究,發現終極控制人大多通過金字塔股權結構方式以較小的所有權獲得較大的控制權,從而實現兩權分離,進而為可能存在的“掏空”行為創造條件。

國內外現有的研究文獻中對控股股東,即管理層行為的研究大多選擇公司價值、公司績效來間接體現管理層行為的影響。然而,這些指標普遍不能較好的反映公司日常管理行為的效果或效率。考慮到中國農業上市公司這個群體,成本收益率并不完全是管理層行為的結果,國家政策傾向,政府補貼,地域差異,細分市場劃分等等都將影響公司績效和價值。不能衡量出其中管理層行為的影響。

更好的衡量管理層行為的效率和特點是本文關注的焦點。本文通過公司內部運行效率來衡量管理層行為。內部運行效率是公司日常運行時的非生產性消耗與生產性消耗的比率,它反映了公司為了實現一個單位的生產產出,需要投入的非生產性消耗。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實現生產,如果一個公司能用更少的非生產性消耗實現生產產出,就意味著這個公司擁有更高的運行效率,盡管它可能并不一定擁有更高的盈利能力和生產效率,而后兩者并不是本文的研究對象。在公司的非生產性消耗中,有的是與管理層行為相關性很大的,比如管理人員公款消費支出,有的則不是,比如各項稅款稅率,并不能被公司管理層左右。為了使文中的公司內部運行效率能更準確的衡量管理層行為,文章將重點考察與管理層行為相關性大的非生產性消耗。本文從公司內部運行的角度出發探討終極控制人及兩權分離度對控股股東行為的影響,以期為以后有關中小投資者保護以及不同性質的控股股東“掏空”的形式方面的研究做好準備。

二、理論分析

傳統的公司問題研究認為兩權分離造成了投資人與委托人之間的委托問題提高了公司的成本。實際上我國國有上市公司并不存在這一問題。葉勇等的研究表明,我國國有控制的上市公司兩權分離度僅為0.941,兩權分離的程度僅為5.9%,個人或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兩權分離度達到了0.673。控制權與所有權的高度統一保證了上市公司與其終極控制人之間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國有企業擁有天然的“政治優勢”,可以在各種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施加影響,也能相對容易的運用各種政策獲得銀行貸款,政府補貼等好處,沒有必要通過資產轉移、關聯交易等行為“掏空”上市公司,為己牟利。并且,我國國有農業上市公司相對于非國有公司,其對市場的把握更加便捷,治理結構完善,功能結構更加完備。

國內外大量對兩權分離度的研究表明,兩權分離度對公司績效、公司價值以及外部資本市場的反應有顯著影響。學者宋玉發現機構投資者的持股行為對兩權分離度的敏感度非常顯著。分離度越小的公司普遍更被投資者看好。公司價值都是公司內部運行的結果,外部市場最終也是對內部管理的反應,因此,兩權分離度可以認為是以內部運行的行為為途徑向外界市場傳遞信息。且兩權分離的程度小就意味著控制人與上市公司利益的一致,控制人從自身利益出發,高效管理運行公司的意愿也會更強烈。不管公司盈利能力和生產效率如何,管理者都會試圖把公司運行成本控制在最小。

三、實證研究

為了考察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其終極控制人性質和兩權分離度對公司運行特點的影響,本文選擇了2006-2009年我國滬深兩市A股農業上市公司作為初始樣本,剔除ST、SST兩類公司后,最終得到了42家公司130份樣本資料。文中用到的終極控制人控制權、所有權、兩權分離度數據均由各公司年報中實際控制人控制關系方框圖中披露的數據計算得出。文中用到的各項財務指標來自于上交所,深交所網站的空開數據。

其中,在費用方面我們考察了公司的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之所以選擇者兩種費用衡量公司運行是因為本文試圖在排除公司盈利能力的影響下,通過考察公司各項財務指標中與管理者行為相關的非生產性消耗與生產性消耗的關系來衡量公司的內部運行。而在利潤表各項指標中,營業收入和各項利潤指標均與盈利能力相關。財務費用和各項稅費雖然也屬于公司日常運行的消耗,但財務費用的支出額度決定于公司年度預算,各項稅費支出率決定于國家稅法。對于管理層行為而言,這些支出都屬于日常運行中難以調控的剛性支出,也不適合用來衡量管理層行為。而銷售費用與管理費用一部分決定于公司生產規模,一部分也決定于管理層的資金使用效率,若用營業成本這種生產性消耗來衡量生產規模因素,那么費用與營業成本之間的比率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管理層的資金使用特點了。

四、統計結果

表1列示了篩選后的樣本資料中不同性質的控制人數量及分布比例。我國農業上市公司擁有終極控制人的公司比例達到了95.4%,并且以國家控制和個人或家庭控制為主,比例分別高達53.1%和37.7%,其他兩類公司對整個行業而言影響較小。與葉勇等、劉芍佳等2003年對整個中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調查的數據相比,國有控制比例明顯下降,這也是近年來整體市場表現出的國退民進趨勢的體現。在本文模型中,控制人性質為國家時,GOV變量取1,其余情況下均取0。

表2列示了文章中描述性統計結果,表3則把每項分為國有與非國有兩組進行比較統計。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終極控制人所有權平均為35.13%,控制權為39.49%,兩權分離度為0.83,與宋玉對2004-2007年度整體上市公司的統計數據33.95%、39.76%、0.8277基本吻合。管理消耗率均值為0.0803,標準差達到了0.3313;而銷售消耗率均值為0.0639,標準差僅為0.0708,這意味著銷售費用與營業成本的關系相對比較穩定,而管理費用的支出更具有隨機性,規范程度不高。在分組對比之后,我們發現國有控制的農業上市公司普遍規模明顯更大,各項費用支出普遍更高。且與已有的研究結論類似,控制權、所有權和兩權分離度都明顯高于非國有公司。在內部消耗率方面國有公司管理消耗率、銷售消耗率略高,不過標準差都要小于非國有公司,顯示出不管公司生產狀況如何,國有公司各項支出都比較穩定。以上各項消耗率均值均為加權平均值。

本文雖然考察的是排除盈利能力的影響下公司內部運行特點的分類對比,但是研究過程中仍然考慮了國有與非國有控制人公司盈利能力的對比,結果表明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國有與非國有之間毛利潤率沒有顯著差別,即就是即使是考察終極控制人性質對公司運作效率與公司績效的影響,結論也基本相同。以私有控制人與非私有控制人作為控制人屬性的區分研究,其結論與上述分析基本一致。也從側面證明了本文研究結論的可靠性。

五、結論及建議

人們對控股股東“掏空”行為如此的關注,其出發點就是為了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維護上市公司以及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本文對公司內部運行特點的關注也是出于相同的目的。通過對公司內部運行特點的統計分析可以了解到公司日常資金使用行為的特點,管理層的奢侈在職消費等資金的“浪費”與“掏空”行為一樣,也是對股東利益的侵害,是不能被接受的。具體這些行為是跟什么相關,其造成的原因是什么,是值得我們繼續討論研究的。管理層與所有者利益的一致性怎么樣?大量研究觀點中的非國有控制公司其“掏空”行為明顯高于國有公司的結論值得我們去重新思考其原因。

參考文獻:

[1] Shleifer,A.,A.R..Vishny.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Journal of Finance[J],1997,52(2):737-783.

[2] Johnson,S.,R.,La Porta,F.,Lopez-de-Silanes,A.Shleifer.Tunnel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2):22-27.

[3] Claessens Stijn,Simeon Djankov,Joseph P H Fan,et a1.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sl[J].Journal of Finance,2002,(12):2741――2771.

[4] 李增泉,孫錚,王志偉.“掏空”與所有權安排[J].會計研究,2004,(12):3-13.

[5] 羅黨論,唐清泉.市場環境與控股股東“掏空”行為研究[J].會計研究,2007,(4):69-74 [6] 葉勇,胡培,黃登仕.中國上市公司終極控制權、現金流量權及其國際比較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05,(3):25-31

[7] 宋玉.最終控制人性質、兩權分離度與機構投資者持股[J].南開管理評論,2009,(12):55-64

[8] 葉勇,胡培,何偉.上市公司終極控制權、股權結構及公司績效[J].管理科學,2005,(2):58-64

篇5

【關鍵詞】室內空氣;甲醛;檢測;控制;預防

隨著我們社會的發展進步,子啊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的很多家具材料都是選擇的無甲醛裝修材料,但是在一些材料中,還是含有相應的甲醛,這些氣體的吸入對我們的身體是非常有害的。在一些建筑物上或者是一些空氣清新劑或者殺蟲劑、消毒液中,或者是室內的裝修這些都是我們的甲醛得到更多的擴散,由于甲醛帶來的巨大危害,在我們甚或中,我們把它稱為第一殺手。在我們很多的裝修材料中,由于甲醛的撿錢比較低,很多人為了圖便宜,就會選擇我們的甲醛作為裝修材料的原材料。但是甲醛造成的危害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現在我們國家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控制甲醛進入我們的家庭,這樣也兩一方面保護了我們的身體健康。

一、甲醛的理化性質

甲醛是我們通常所見的一種污染材料,是一種平面結構的空間造型,并且甲醛是一種沒有顏色的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并且比較容易溶于水,這樣也比較容易揮發,在一些加熱的條件下,他的揮發速度可以更快。所以在我們的家庭當中,因為家庭當中的溫度都比較高,所以如果在家庭中有甲醛的存在,可以讓我們的甲醛更快的揮發,對我們的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脅。

二、室內空氣的甲醛來源

在我們通常的家庭當中,一般的甲醛來源就是裝修材料,因為在我們的家具裝修過程中,很多的室內裝修的膠合板,木頭的小板還有人工的天花板上大多數都是以我們的甲醛作為裝修材料的,因為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成本的造價,并且還有美觀的效果。在我們的還有一些小的細節上的裝修也都是存在甲醛的,比如我們常見的貼壁紙,墻布,甚至是我們的地毯都是含有相應的餓甲醛氣體的。并且甲醛的污染的范圍是根據我們室內的氣溫大小所決定的,海河我們的濕度還有使用的期限都是決定我們甲醛的決定性因素。

三、甲醛對于人體的傷害

甲醛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說非常的常見,我們應該及時的制止他,并且進行有效的防范,這樣才可以更好地餓保證我們身體的健康。甲醛首先會刺激我們的各個感官,造成我們的感官受到刺激,進而進一步的影響我們的身體的各個功能,造成我們的免疫系統下降。對我們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下面的幾個方面。第一,對我們的感官具有刺激作用,在我們吸入過多的甲醛之后,會對我們的感官造成相應的刺激作用,并且皮膚黏膜會危害嚴重,并且和我們身體的蛋白質會很快的結合,造成我們的身體出現各個反映,比如會出現頭暈腫痛還有眼睛疼痛現象。第二,致敏作用,皮膚可以直接的引起我們的皮膚過敏,并且出現紅腫還有色板的出現,并且如果是在過渡的情況下,還會趙火車呢過我們的呼吸道感染,并且引起支氣管炎。第三,突變作用。在我們的實驗過程中經過實踐可以得出潔鑾,在我們甲醛吸入過多的情況下,還可以造成我們的鼻炎腫痛這些現象。

四、甲醛一般的室內檢測方法

隨著現代人們對于生活要求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我們的研究人員也在不斷的進行研究,這樣可以更好地檢測出相依昂的甲醛含量,并且可以及時的控制甲醛的含量。在我們的艱澀過程中,有相對專業的而檢測方法,有的人為了檢驗甲醛師傅存在,會去購買一些所謂的檢測產品,但是這些檢測產品是相對比較落后的,并且測量的數據是不準確的,所以在我們測量的過程中,還是應該相信專業的測量方法。第一種是我們的一種一起測量方法,是精準測定的,這樣的方法不僅在操作起來比較的簡單,并且測量的數據比較準確,在我們平常的測量過程中,大多數都是使用這種方法的。第二種是比較簡單的一種測量方法,是在一些需要很快速測量的時候,并且對于精準度要求沒有那么高的情況下進行測量的,這樣的測試是通過不同程度不同顏色的變化來確定的。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我們也應該不定期的進行加權的測量,這樣來確定甲醛的含量是否超標,來更好的確保我們的身體健康。

五、對于甲醛的防治

在我們的升溫中,我們也具體分析了甲醛存在的危害,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應該更好的對這些氣體進行控制,更好的實現我們身體的健康,排出這些隱患的存在。在我們生活的公共場合,我們國家進行了規定使用的必須都會沒有甲醛的裝修材料,并且對于甲醛的控制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在我們新裝修的住宅當中,我們應該選擇環保的裝修材料,并且新裝修的房屋進行通風,并且可以種植花草,這樣都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甲醛。因為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所以如果甲醛一旦超標對我們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所以我們應該更好的餓控制室內的氣體,這樣來保證降低我們室內甲醛的含量,保證我們的健康。

六、結語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太多的甲醛存在,但是我們也不要害怕,我們應該科學的去降低甲醛的存在不要盲目的進行。我們應該相信專業的檢測,對于我們生活的而加重,我們也應該定期的采用最簡單的測量方法進行甲醛的測量,這樣我們可以更好的監控甲醛的數據,也可以更好的進行防護。在我們新居住的家中,應該種植吊蘭一類的花草,因為這些花草具有吸收作用,可以有效的吸收一部分的甲醛。在裝修材料的選擇上,我們也更應該謹慎的選擇,這樣才可以更好的確保我們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 湯波. 室內空氣中的甲醛檢測及控制[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05:168-170.

[2] 王琨,李玉華,趙慶良,姜安璽. 室內空氣中的甲醛檢測分析及其預測模型[J]. 中國環境科學,2004,06:19-22.

[3] 梁玉蘭. 室內空氣中甲醛檢測的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J]. 江蘇環境科技,2008,S1:94-96+124.

篇6

[關鍵詞]電氣工程;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市場經濟中的各個行業都有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工程行業,不論是施工技術,還是施工質量管理方式,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電氣工程在這幾十年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的提高,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平穩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電氣工程施工管理在電氣工程建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僅僅有效地提高了電氣工程的質量,還為主體工程各個方而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保證我國電氣工程行業良性發展的有效措施。電氣工程安全質量直接關系到整個建筑工程的質量,有些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不過關或者不按照施工管理的規定,使得一些電氣安裝達不到規定的指標。所以做好電氣安全質量控制工作很有意義。

2.電氣工程的安全控制

電氣工程的安全控制主要體現在對人員和用電技術的控制。

首先對新進的員工要進行崗前安全培訓,要讓他們知道安全第一的道理。其次針對我們員工自身的技術能力和本工程的安全現狀和安全要求,編制一些合理實用的規章制度以及安全手冊。對我們的施工人員要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并設置專門的持證上崗的安全員。每天都要根據當天的任務安排進行安全檢查。專門的安全工具和通道要提前部署,電氣設備要符合國家用電安全的規章條例。

施工過程中用電技術措施應該有以下幾點:

(1)供電系統可以采用TN-S供電系統。這個系統將專用保護線和工作零線在總電源處分開,稱為三相五線制。這種系統的優勢在于專用保護線上沒有電流,故障時才有電流,確保保護裝置的正確動作。這個保護線不允許斷,在距離較遠的供電干線末端應將保護線重復接地。

(2)在安裝漏電保護器時,應該堅持“一機一閘,一漏一箱”和三級保護的原則。

(3)在特定的環境和場所應采用相應的安全電壓等級來供電。我國國家標準《安全電壓》(GB3805-83)中規定,安全電壓值的等級有42,36,24,12,6V五種,并且規定了:當電壓等級超過了42V時,就應該采取可以防比直接接觸帶電體的保護措施。

(4)電氣設備和電氣設備相關的一些參數配置要符合特定用電要求。電氣設備應該由專業人員進行操作和維護保養。

(5)操作和維修人員必須是經過培訓的,并且獲得上崗證書的專業人員。

3.電氣工程的質量控制

(1)施工前的質量控制

參加工程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服務人員直接關系到整個工程的質量。參加工程的管理人員要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制定合理的工程規章制度,調整整個工程的進度。技術人員要全而熟悉電氣工程的設計圖紙,能夠善于發現圖紙中存在的錯誤和不足,提出自己的合理意見。電氣技術人員要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對施工過程進行嚴格檢查,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并且要符合之前會審的設計圖紙以及現在國家規定的電氣工程施工檢驗規范。我們的服務人員應該在整個工程中做堅實的后盾,做好服務和保障工作,間接地保證工程進度和質量。

電氣工程中安裝設備必須符合產品質量標準和設計要求。要嚴格控制采購、供貨渠道,對于采購人員要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對于供貨渠道和供貨廠家要按個把關,選擇一些有著國家認證的,有一定技術和可靠資金保證的供應商,選購有社會信譽,有產品合格證的產品。可以對供應商進行實地考察,確保所選的設備和材料符合施工的技術要求。

(2)施工階段的質量控制

施工階段的檢查和監督。在施工的過程中,要對各方而進行檢查和監督,必須根據會審后的施工設計圖紙和相關的技術文檔,按照現行的國家電氣工程施工規范進行操作和施工。要及時發現違規操作,阻比未按要求和規定施工的現象。對于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要及時進行控制。對進入施工場地的電氣管材和線盒進行檢查和驗收,每次的材料都要進行填報登記。對施工的每一道工序以及工序的交接和隱蔽工程進行檢查。

安裝調試階段有許多問題值得注意。先要對配電箱和線盒的內壓線做樣板,布線要合理,接口要牢靠,等這些工作完成后再進行全而展開,防比不必要的返工,影響進度。對于接地線的預留要符合設計要求,外而的金屬門窗以及屋內的金屬都要做防雷處理,設備的外殼一般都要進行接地設置。這里須搞好每一步,不要遺漏,否則一個小細節都會影響到整個工程的質量。設備要先空載調試,然后才能帶負載調試,先單體后聯動,調試運行時還要驗證電氣設備的機械性和可靠性是否達到規定的要求。發電機在整個電氣工程里很重要,它的自啟動等操作盡管實施起來很簡單,但是往往就是太簡單才會容易出錯,引起不必要的問題。消防泵的控制,因涉及到現場啟動、降壓啟動,消防控制室手動、自動啟動,備用互投等控制,并且這個涉及到很多供應設備,很容易發生技術上和配合上的問題,如果再加上個別存在的問題,就會影響到調試和驗收。所以在施工階段需要注意的問題很多,只有注意到每個細節問題,才能保證施工的質量。

在施工中,對于出現問題不合格的部分一定要做好記錄,及時返工,合格驗收后,才允許后續工作的施工。要派專人對現場的半成品和成品進行保護。

對于施工之前制定的規章制度要嚴格執行,進行合理的獎勵和懲罰,使得規章制度得到有效執行。

(3)施工后的質量控制

要嚴格按照國家電氣工程驗收標準對已完成的工程進行驗收。建筑電氣設備安裝工程所用材料、電器、設備、成品、半成品的品牌、型號、規格、性能和施工工藝安裝質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建筑電氣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GB50303-2002)及有關專業規范、標準。建筑電氣安裝工程中質量允許偏差,但應符合規范有關規定,一般項目質量允許偏差和檢查方法,應符合相關規定。對工程不合格品的處理要及時和準確。對于電氣安裝工程中存在的不合格品,應及時進行返工處理,以確保工程質量。

4.結語

電氣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智能建筑的快速普及和發展,電氣工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和整個工程的質量,進度,效果息息相關。電氣工程中設計到的安全控制、質量控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電氣工程中的安全問題應該要放在突出位置,因為它涉及到人的生命安全,一切都要以人為本,要加強安全工作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施工人員的安全意思,強化安全管理,確保建設工程的安全。

電氣工程的質量也是相當的重要,這一點直接影響到了整個建筑工程的質量。在施工準備階段,一定要做好周密的策劃,制定切實可行的工程進度,做好有效合理的安排,這個對我們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抓好電氣工程的質量工作,按照準確的方案,一步一步實施,保證廣大人民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李春霞.淺談電氣工程的質量控制[J].煤,2006,( 05)

篇7

1 機械制造安全控制系統

1.1 概述

安全控制系統是機械制造設備運行和操作流程中,針對機械設備與操作人員的安全保障裝置與措施,機械制造系統設備工作過程中,當因為設備自身故障和人為因素出現意外時,安全控制系統應該能夠快速響應,控制機械制造設備,做出有效應對,保護設備與操作者安全。例如生產線上的緊急按鈕,當生產線設備故障或者人為操作失誤時,安全控制系統能夠快速響應,及時停止生產線,避免造成人身傷害,同時保護其他設備裝置,是機械制造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1.2 系統組成

機械制造系統安全控制系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大概可以劃分為輸出、邏輯、輸出三個方面。輸出層主要以監測機械制造生產線上各種設備運行狀態的傳感器為主,為邏輯層提供決策依據。控制器則根據輸入側提供的各種設備運行參數判斷故障類型和嚴重程度,同時在短時間內給出決策控制方案,輸出側則以安全控制系統中的觸發裝置為主。為了提高安全控制系統的可靠性,提高控制力,現代機械制造安全控制系統主要使用PLC、繼電器、現場標準總線、智能化傳感器和智能化設備等邏輯與功能都相對完善的控制元件組成安全控制系統,滿足安全性能需求。

1.3 安全控制故障

安全系統誤操作反而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雖然安全控制系統能夠準確控制機械制造設備,但是安全系統自身也存在著故障,傳感器誤動作、控制器失誤、觸發裝置故障等都有可能造成安全系統誤操作,導致生產線意外停止。如果安全控制問題處理不當,就有可能給系統留下安全隱患,常見的安全控制故障有:輸入輸出設備故障、處理器不規則、輸出設備故障、線路故障等,在設計和布置安全控制系統時要注意規避這些安全控制故障,消除安全控制隱患,保證安全控制系統的可靠性,保障工作人員人身安全。

2 機械制造安全控制系統邏輯控制設備

邏輯控制設備是機械制造安全控制系統的大腦,是安全控制系統的核心組成,負責輸入端傳感器數據的接收、邏輯分析以及控制指令的輸出,在現代化機械制造控制系統中,邏輯控制設備主要有安全繼電器、PLC以及總線控制系統等。

2.1 安全繼電器模塊

安全繼電器模塊屬于比較簡單的邏輯控制元器件,通過冗余輸出方案與自我檢測功能,提高了輸出載荷控制的可靠性。安全繼電器有兩個安全輸出點,分別和兩個不同的繼電器常開觸點串聯,形成互為備份的安全電路,如果其中一個安全輸出點故障,另一個安全輸出點仍然能夠安全斷開觸點。安全繼電器的內部電路自我檢查功能能夠直接檢測內外部接線故障和內部元器件故障并及時告警,故障排除工作更加方便。

2.2 可編程安全控制器

可編程安全控制器為多套中央處理器控制方案,不同的中央處理器來自不同的生產廠家,滿足冗余、多樣性控制的要求,這也是安全PLC和傳統PLC邏輯元件之間的根本性差別。在工作過程中,當一定數量中央處理器故障之后,其余正常工作的中央處理器仍然能夠繼續執行安全功能,并觸發安全保護動作,切除所有安全輸出,停機。不同的系統有著不同的安全停機處理器故障數量閾值,例如二選一系統只要有處理器故障,系統將立即進入故障安全狀態,三選二系統一個處理器故障,系統將繼續運行。相比之下,二重冗余系統的安全性更高,但是可用性較低,三重冗余系統安全性與可用性均高于前者,應用可行性強。

安全控制PLC的信號采集、處理以及輸出均進行冗余控制,信號進入PLC,在多個處理器的邏輯處理之后,將存入多個寄存器中,形成了多個輸出冗余通道,信號狀態、處理結果均能夠在安全PLC內部暫存系統中相互比較,如果結果不一致,將根據系統特征,或者檢測故障,或者直接進入故障安全狀態。輸入回路可以使用雙通道方案,直接在安全PLC上接入兩根物理線,安全PLC還能夠提供安全測試脈沖,能夠檢測輸入通道是否存在故障。內部電路同樣為冗余多樣性方案,每個輸出節點都采用切斷基極信號與切斷電極電源兩種方式轉變輸出信號1為0,只要有一種傳輸方式工作正常,就能夠及時切換進入故障安全狀態。

安全PLC掃描速度在千條指令/ms以上,中央處理速度非常快,從而滿足緊急停車的需求,安全功能的自檢時間也更短。軟件方面,安全PLC可編程,提供了規范安全功能編程方案,具有MBS安全標準功能加密塊,不可修改,在功能塊中輸入與輸出部分填寫必要的地址、運行參與以及中間變量,就能夠完成安全編程,提高編程與運行環境的穩定性。

2.3 現場安全總線

現場安全總線是由輸入側、輸出側以及安全PLC和現場總線形成的離散控制系統,以硬件和通信可靠性作為整個安全控制系統的判斷依據,系統模塊硬件同樣為冗余高速可靠元器件。

3 機械制造安全控制系統的應用

3.1 在汽車制造加工生產線控制系統中的應用

以汽車制造業為例,汽車制造涉及到涂裝、焊接、沖壓等多個工序,在整個生產工藝流程中,沖壓車間的安全風險系數最高,因此在沖壓車間有必要引入安全控制系統,在保證工藝性的前提下,為工作人員與設備提供安全防護。

3.1.1 緊急停止裝置

緊急停止裝置能夠控制無意重啟行為,尤其是在傳統控制系統中,一些危險因素有導致意外重啟的風險,例如操動頭松動,如果錯誤的啟動了操作按鈕,機器重新啟動就有可能出現意外。因為沒有鎖定功能,緊急停止裝置安全觸點將不會一直處于斷開狀態,保護設備與操作人員人身安全。

3.1.2 防護安全門

為了避免工作人員在壓機內操作時出現安全事故,需要在壓機上安裝安全防護門,這是現階段應用比較廣泛的安全控制系統技術,防護安全門能夠保證在機器危險動作停止之前,工作人員無法進入危險區域,通過安全防護門的開關監督并控制防護門。

3.2 在鋼鐵制造業的應用

鋼鐵加工過程中,很多生產環節都十分危險,容易給現場工作人員帶來人身傷害。例如鋼鐵冷軋生產線上,加工原材料是熱軋帶鋼,冷軋之前首先需要進行酸洗除銹,徹底清除冷卻后表面形成的氧化鐵層,冷軋酸洗之前需要檢查酸洗設備的工作狀態。冷軋是鋼鐵加工中制造工藝要求最高的環節,對生產安全的要求也最為嚴格。工作人員在軋制操作過程中有很多手動作業,如手動裝載、清洗、調試和檢測等,現場操作過程中如果機械設備出現故障,會給工作人員帶來極大的人身安全威脅,因此有必要鋼鐵加工制造業中引入安全系統,當機械設備故障時能夠及時切換到故障安全狀態,給操作人員保護自己的時間,將冷軋生產線控制系統分為生產控制系統和安全控制系統兩部分,提高冷軋生產線的安全性。

3.3 在風力發電機組制造生產線上的應用

風力發電機制造技術核心是電氣控制,電氣控制系統是風機運行的安全保障,可進一步細分為安全系統和標準控制系統兩個部分。安全系統是邏輯方案優于標準控制系統的一種控制系統方案,如果相關運行參數超過了安全限值,將自動觸發安全系統,保護機組運行的安全。標準控制系統是風機正常運行控制系統,依據風力發電機組運行狀態信息對風力發電機組進行調節,維持風力發電機組正常運行,如果在運行過程中一些安全指標超出正常指標,將會觸發安全系統。當風機安全系統和標準控制系統之間出現沖突時,標準控制系統將完全服從安全控制系統的指令,安全控制系統在正常運行過程中將實時監控各類安全指標,如果設備異常,會立即觸發制動系統,維持風機空轉或者停止。

篇8

關鍵詞:房地產;投機;空置稅

近幾年來,房價如野馬脫韁般迅猛上漲,房價收入比甚至已經遠超部分發達國家,高房價已經成為中低收入階層心里最尖銳的刺。房價暴漲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房產市場上投機盛行,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房地產開發商普遍通過“捂盤惜售”來哄抬房價;二是高收入階層購買遠超自住需求的房屋用于炒作而非出租。(盡管部分專家認為炒房是投資行為,但筆者認為囤積民生產品推高價格的行為都應當認定為投機。)這兩種投機都會造成大量的房產空置,房產市場供求失衡,價格泡沫化嚴重。盡管政府為了遏制高房價,不斷出臺新的調控手段,但均效果不明顯。如2010年出臺的號稱歷史上最嚴厲的調控如今看來又恐成“空調”!首先看看幾大殺手锏中的被寄予厚望的房價稅,其征收標準以試點城市上海為例來看為0.4%-0.6%,如此低稅率的房產稅,相比于房價上漲的增長率不值一提,無法有效抑制房產投機。而且當前二手房買賣中交易稅費都由買家承擔已經成為公開的規則,投機者可以輕易將低稅負轉嫁到買家的頭上。再看限購政策,少部分重點城市的限購政策導致投機資金不斷流入周邊未限購地區,這些相對低收入地區的房價由此不斷攀高,而限購城市房價由于比價效應等原因,卻仍未見調整或繼續上行。

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的經驗,打擊房產投機現象,最有效的手段是征收房產空置稅,那么何為房產空置稅呢?房屋空置稅就是政府為了充分利用資源,而對個人與單位擁有的空置房屋根據空置年限采用累進稅率收取的懲罰性稅收。房屋空置數過高對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一是人為過度推高房價,使房價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人民收入水平嚴重脫節,特別對于住房保障制度與能力不完善的國家,中低收入階層購房面臨極大壓力甚至望房興嘆,住房問題可能會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危機。二是土地作為稀缺的公共資源,人人都應公平地享有使用,建立在土地之上的房屋是一種準公共產品。一部分人占有過多的公共資源不僅使得公共資源享有不公平而且意味著資源的極大浪費;三是房屋空置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巨大。開發商開發的商品房大量空置,占壓了大量貸款資金,會影響金融資產質量,甚至誘發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的導火索就源于房產空置率的大幅提高。為了消除房產大量空置的危害,各國政府紛紛祭出空置稅的利器,向閑置房開戰。在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法律中針對閑置房出臺了包括空置稅等一系列處罰措施。如法國房產空置稅的課稅對象是征稅時點1月1日前兩年基本無人居住的房屋擁有者。如果不想繳稅就必須提供相關的證明:如水電費收據、因市政房屋改造工程而不能居住的證明或將房屋出租。法國征收房產空置稅采用的是累進稅率,第一年稅率是10%,第二年是12.5%,第三年是15%,并同時附加稅金總額9%的手續費。近鄰韓國雖然沒有明確規定空置稅項目,但對第二套以上住宅課以重稅。如第一套住房政府收取的資產增值稅為9%,則第二套高達36%,第三套更是達到60%到75%,將多套房屋空置用于炒作幾乎無利可圖。

當前中國的房產空置現象已經進入了危險的區間!據2010年一項調查稱,通過對全國660個城市的調查發現,有高達6540萬套住宅電表連續6個月讀數為零,這些空置房足以供2億人居住。此外相關研究數據表明:我國的商品住宅合理庫存空置區間為15-30%之間,超出30%即進入空置危險區間。部分開發商為獲取暴利,不斷“捂盤惜售”,其空置率已遠超30%。結合高收入者的投機形成的空置,部分城市的空置率已遠超國際警戒線的10%,如上海樓盤的空置率近30%,部分地區空置率高達50%。北京聯合大學一項調查顯示北京市僅從2004年開始入住的居住小區中普通住宅的空置率平均27.16%,而實際的空置數據有可能更高!央視“經濟半小時”調查顯示,北京周邊的某些樓盤空置率達到40%,更有某些樓盤有三分之二的住房無人居住。可以說,通過房產空置稅這記重拳打擊投機,迫使閑置房屋通過出售或出租轉變為有效市場供應,完全可以成為未來調控最有力的手段。如果政府征收重額空置稅,將引起投機者對未來的房產價值貶值的恐慌以及稅負壓力的擔憂,投機者將降價拋售投機房產,帶動市場價格的下滑使市場回歸理性。如果部分投機者選擇將閑置房產出租,也將降低市場租金水平,節約政府公租房的投入以及減少低收入群體的負擔。當租金水平無法抵償利用貸款進行投機的利息支出時,其中部分投機者也將選擇降低價格套現從而降低市場總體價格。而征收來的大部分房屋空置稅可以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設,讓更多的中低收入人群受惠。

對于空置稅如何征收的問題,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經驗以及國內專家的研究,首先要界定稅收對象,一是對開發商征收的增量空置稅。對竣工驗收后開始銷售的商品房,對銷售期滿一年超出30%的空置部分征收空置稅。二是對擁有多套房屋居民征收的存量空置稅。可仿照一些國家通過水、電、氣、暖的使用情況來判斷,如一年內平均實際使用量為應用量的1/4或1/5,可認定為空置房。如果否認空置,業主須提供非閑置的證明。同時可建立有獎舉報、相關部門抽查等制度,防止通過浪費水電等能源掩蓋閑置事實。其次空置房屋可根據房屋所在城市土地等級地段定期公布的基準地價作為統一標準,確定稅基。稅率可參照法國等國家,采用按閑置年限累進制懲罰稅收。考慮到我國過高的空置率,稅率宜高不宜低,至少應從閑置一年10%左右開征,直至20%甚至更高。房產空置稅的納稅額是,房屋在地段的每平方米基準地價乘以空置房屋面積乘以稅率,房屋面積大小與繳納稅金呈正比。

篇9

【關鍵詞】基坑位移控制安全

開挖基坑、基槽時如未按土質情況設置安全邊坡和做好固壁支撐,往往會造成工程事故。目前,坍塌事故己引起了各部門的廣泛重視。相關文件專門對基坑支護的安全防護工作做出了具體規定,為避免開挖基坑對周邊的建筑安全造成影響,應控制基坑的位移變形,使其不至于過大。

一、基坑位移控制的目標、影響因素及解決方案

1、基坑位移控制目標

依據基坑設計圖紙的要求,基坑位移控制的目標有:第一,基坑周邊地表豎向累計位移小于35mm;第二,坡頂水平累計位移小于35mm,坡頂豎向累計位移小于40mm。

2、影響基坑位移的主要因素及解決方案

(1)開挖方式不合理

基坑的開挖方式不合理主要是指:基坑的土質差、開挖深度大以及基坑的作業面狹小。

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主要有:采用鋼板鋪路,以達到循環利用的目的;留取門口車道土;配合護坡工序,采用分段分層、先挖周邊再挖中間的開挖方式。

(2)支護方案不合理

造成支護方案不合理因素有:基坑土質差,粉粘土層難以成孔;支護樁的施工進度慢,造成噴錨支護剖面土質無法成孔;由于影響市政管道致使原設計的第一排錨桿無法成孔。

在解決支護方案不合理的問題時,可采取的措施有:采用錨桿噴漿加固護壁樁間隙的上部,同時將第一道鋼梁上移;在經設計同意后,將不易成孔的位置改為打鋼化管錨桿,也可以將原第一排錨桿位置下調,調整錨桿間距和錨桿長度。

(3)排水不理想

降水井的數量不夠或降水效果不理想,排水系統不完善等都會造成基坑的排水效果不理想。

為增強基坑的降排水效果,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基坑地下水豐富地段沿基坑邊緣挖排水溝,并在一定距離位置處挖積水坑進行明排;其次,在距基坑坡腳1~2米處設置排水溝,以排除基坑內積水,避免發生泡坡腳等現象;再次,為防止水進入基坑內,應在基坑周邊設置擋水線;最后,位于基坑周邊的降水井需采取明排的措施,同時,派專人記錄觀察降水情況,以完善基坑的排水系統。

二、基坑設計及施工中應注意的問題

1、基坑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1)當基坑的變形較大時,應設置雙排樁,如果對土體的水平位移要求嚴格,則不宜采用這種方法。而對采用懸臂樁或連續墻結構支護的要求是:基坑開挖深度不大,不能放坡或設置水泥土擋墻,且基坑周圍沒有重要的建筑物及管線。

(2)當基坑位于軟土地區或基坑四周無法設置錨桿時,進行基坑支護不宜采用錨桿式排樁或連續墻結構;當基坑開挖深度大且基坑周圍場地狹小,或基坑緊鄰已建成建筑物、交通干道、重要管線時,一般應選用支撐排樁或錨桿排樁。

(3)由于鋼板樁施工會給周圍環境帶來很大的影響,如引起相鄰地基的變形、產生噪聲振動等。因此,在人口密度或建筑密度較大的地區,應慎用這種方法。此外,施工結束后,拔出鋼板樁時,應考慮到鋼板樁的拔出對周圍地基土及地表土的影響。

(4)如果對基坑周圍的環境安全等級要求高、對土坡變形的要求較為嚴格或基坑周圍上下水道存在漏水的可能性時,則在基坑支護時,不宜采用土釘墻法。此外,這種方法不能用于淤泥質土或飽和軟土,它只適用于粉土、黏性土與無黏性土,且這些土層必須位于地下水位以上。

2、基坑施工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基坑工程開工前,應認真分析研究工程的地質勘察報告,并根據挖土深度范圍內土質的物理性能和地下水位情況選擇合理的土方開挖、支護結構及降水方案。然后根據具體的施工方案,并將工程中涉及到的安全與技術問題進行交底。此外,施工前應清除基坑的邊堆荷載,以免荷載過大引起邊坡失穩,造成基坑坍塌等事故。

為提高坑內土體的水平抗力并減少基坑的變形量,在基坑開挖前,必須采取降水措施。在降水過程中應注意:首先,降水的速度不宜過快;其次,加強對周邊建筑物、地下管線及地表沉降的監測;再次,為確保周邊建筑物的安全,應在坑外設回灌井,以備不時之需。

在基坑的開挖過程中,一旦發現監控數據接近或超過警戒值,則應立即采取相應對策,并分析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及時找出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調整施工步驟,有效控制基坑變形,確保基坑安全施工。此外,基坑開挖應按從上到下的順序分層進行,并保證開挖與支撐架設同步進行,嚴格控制開挖的深度和長度,杜絕出現超挖和掏底開挖。當基坑挖至設計標高時,為減小基坑的變形值、建立永久的受力平衡體系,要立即澆筑墊層混凝土,而底板混凝土的澆筑應在5d~7d內完成。

三、施工階段的現場管理

1、技術管理

施工階段對技術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及時完成設備、材料的檢測及報審,并及時辦理相關合同、安全協議及工程保險;

第二,提前編制基坑開挖緊急預案和事故處理預案;

第三,監測單位要及時提供關于基坑支護位移,周邊建筑、道路沉降及位移數據;

第四,對開挖方案的安全性進行專家論證,切實落實質量安全技術交底手續;

第五,當圍護體局部有滲漏時,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如使用堵漏劑、坑外注漿、坑周圍局部打壓木樁,鋼板、水泵抽水等防排結合方式進行排水作業;

第六,對支護樁冠梁混凝土要加強養護,為給方案的實施提供數據支持,要及時追蹤其3d、7d的強度試壓報告;

第七,密切監視地下水位狀況,每天至少觀測一次,當水位降至開挖面500mm以下時再進行開挖工作;

第八,采用中心島式開挖,同時,為縮短工期,減少運輸車輛的通道回填渣土工作量,應采用多機接力的運輸方式。

2、組織管理

首先,要根據工程的特點,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提高工作效率,主要是要建立以總承包為主導的現場項目部管理體系。如需進行夜間挖土,應成立現場指揮部,為提高現場問題處理的效率。應由業主代表、總包、監理部、挖土、降水、監測等單位共同辦公。因此,應制定早晚各一次的工序施工協調會議制度,以控制施工進度的節奏,同時,應加快后續工序的搭接施工,破樁后要及時進行清理,以擴大下道工序的作業面。此外,應加強施工現場的安全措施,做到安全施工,加強水平安全網、基坑照明、基坑安全馬道、基坑防護欄、路面防滑、配電箱等的設置。

3、協調管理

基坑施工會對周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為保證按時按完工,應做好施工過程中的協調管理工作。要積極配合城管監察部門的工作,建立與之適應的檢查制度,并提早申報和辦理施工許可證、夜間施工證、渣土證等證件。此外,對于居民關注的問題要及時進行處理,并進行定期的走訪,建立完善的對外協調制度。同時,嚴格監控噪聲污染和光污染,夜間施工要提前公布安民告示,并加強夜間巡查,及時通報重大危險源。

篇10

【關鍵詞】建筑施工;安全控制;反思

一、不可忽視的成因——建筑施工自身特點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與其自身的特點息息相關,若要構想出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首先要直面其成因,現將幾個方面分析如下:

1. 高危的流動作業

眾所周知,建筑施工作業開始雖然在指定的地面上進行,但隨著施工的推進,必須在高空中進行,且高度不斷遞增。這一施工事實與施工需要使施工人員不得不跟隨建筑物的逐漸升高,適應變得更加危險的環境。

2. 交叉的高空作業

建筑施工通常有兩個或以上的工種在同一個區域(比如高空)同時施工,施工現場也常會有處于空間貫通狀態下建筑人員、建筑材料、機械設備同時進行的交叉的高空作業。這樣的作業特點也將施工人員置于更大的安全隱患之中,避免隨之產生的安全事故可謂難上加難。

3. 復雜的自然環境

我國擁有超過960萬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積,需要建設的地區面積自然相當可觀;鑒于不同地區獨特的氣候環境,而我國建設施工大多在許多地域和迥然不同的環境下進行,復雜的自然環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施工。同時,絕對工期一般較長,從開工到竣工久的甚至可達數年,期間不可預測的安全隱患因素較多,也滋生了安全隱患。

4. 堪憂的手工作業

我國建筑施工的技術還有待提高,目前國內很多作業整體操作的實質還是手工作業性質,例如:建筑裝飾中的集成裝配,裝載機、攪拌機、壓路機、起重機的操作,高壓電工作業,登高架設作業,對大中型制冷與空調設備安裝作業等,其中有一些特種作業,可能導致從高空墜落,觸電等,對施工者本人、他人、以及周圍設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手工作業強度很大,但有的工人為了在短時間完成好工作得到勞務費,經常違反施工安全規定連續的疲勞作業,才發生令人扼腕的安全事故。

5.激增的作業強度

建筑施工涉及到整體而又繁瑣且各有差異的工序,施工內容本身有很多不確定的變化,因此安全控制措施的作用并不易實現。同時,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施工技術的要求更加復雜,潛水鉆孔機、履帶式挖掘機、柴油打樁機、壓路機、高速卷揚機、高壓旋轉噴柱機、混凝土攪拌機等大型機械設備的使用頻率變得更高,使得安全防范的控制管理工作需要統籌全局。

二、必須直面的現狀——安全控制的不足

1. 立法發展不足

不可否認,建筑法規對建筑施工的安全防范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目前建筑法規已經漸漸不能適應建筑施工安全問題呈現出的新形勢。例如不能全面涵蓋施工負責人和施工者,且有些文件不易操作,全國還存在證件不全就施工、違法施工以及隱瞞傷亡情況的行為,有些單位和人員在法律要求的漏洞之外逍遙,這些都使安全控制的難度增大。

2. 安全管理不足

很多施工單位為了減少施工成本,明知安全隱患卻依舊在缺少專業的安全管理人員的情況下施工。這么做不僅使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還置安全監督工作于不顧,最后導致了嚴重的安全事故,是非常得不償失的行為。

3. 市場規范不足

現在我國處于市場經濟過渡的攻堅時期,建筑市場的價格規范還不足,安全控制措施無法完全包括所有市場流通的過程,一些建筑企業負責人和中介勾結,做著行賄受賄的勾當,完全不考慮施工的質量和人民的安全,促成一些不合規格的工程,也造成了安全事故多發的尷尬局面。

4. 意識培訓不足

建筑行業的施工人員多是來自不同地區的農民工,他們的專業技術有待提升,安全意識也很薄弱。而有些企業只圖眼前利益,沒有對他們進行安全意識和技術的培訓,還有一些只是張貼宣傳橫幅,卻沒有對缺乏文化知識的他們強調安全施工的實質,甚至有企業沒有經過完整的步驟就使用臨時工,他們完全沒有對事故的預知和處理能力。這一不足使安全控制工作陷入瓶頸。

5. 控制經費不足

由于我國對建筑行業投入的控制經費相當有限,使施工中的全方位協調工作有很大難度,且不易形成統一的安全控制措施。如果經費足夠的話,一些因為設備防范不夠的安全事故將大大減少。

三、安全發展的反思——必不可少的措施

1. 適加安全控制經費

國家政府相關負責部門對建筑施工行業的安全事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采取相應的行動。最關鍵的就是要投入一定的財力,即可以對一些安全事故多發的機械設施和施工設備進行定時的檢修和防范。這將大大增加建筑企業的安全控制信心。

2. 增強工人安全意識

要讓工人樹立“安全第一”的生產意識和施工原則,不僅通過定期的技術培訓增加工人安全施工的能力,更要對他們進行詳細的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講解,使他們對自己、他人和周圍設備都有安全保護的能力。讓工人們知法,守法,依法進行安全施工。

3. 做好事前的防范

責任要明確到人,在施工之前,做好現場的調研,對自然環境和地理環境都要明細,提前考慮到可能的不安全因素,列出安全控制措施并宣傳。施工之前對機械設備進行檢查除錯,最后要監督符合國家施工安全要求的人員才可進入施工現場,防患于未然。

4. 做好事中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