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療范文
時間:2023-03-26 15:13: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診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病常見于西醫學所說的原發性癲癇或繼發性癲癇。
【關鍵詞】 癇病 中醫 辨證治療
(一)現代治療
西藥抗癲癇藥主要有苯妥因鈉、丙戊酸鈉、卡馬西平、癲健安等,根據病情可選擇使用。但療程長,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應予注意。
(二)辨證治療
1.風痰閉阻證
證候:發作時卒然昏仆,兩目上視,抽搐吐涎,或有尖叫與二便失禁。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滌痰開竅,熄風定癇。
方藥:定癇丸加減。茯苓12克,石菖蒲10克,遠志9克,全蝎5克,僵蠶12克,琥珀末3克(沖服),天竺黃10克,天麻10克,膽南星10克,法半夏12克,地龍12克,陳皮6克。
加減:
平素性情抑郁,氣郁不舒者,加佛手片10克,制香附10克,合歡花6克。
喉間痰鳴者,加猴棗散,每次0.3~0.6克,每日2次。
備選方劑:祛痰定癇湯。具有健脾化痰開竅之功效,適用于脾虛痰壅,正氣已耗,每于感寒誘發之癲癇者。
2.痰火內盛證
證候:性情急躁,心煩失眠,口干苦,大便秘結,發作時癥狀與風痰閉阻證相同。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肝瀉火,化痰開竅。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加減。龍膽草12克,梔子10克,黃芩12克,木通3克,法半夏12克,膽南星10克,石菖蒲9克,枳實12克,陳皮6克,天竺黃12克,地龍12克,郁金10克,鉤藤15克,甘草3克。
加減:
痰火壅實,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10克(后下),芒硝2克(分沖)。
持續發作,抽搐不止者,加天麻10克,羚羊角粉3克(另包),石決明30克(先煎)。
身熱,神昏不醒者,加用至寶丹或牛黃清心丸。
備選方劑:
(1)竹瀝達痰丸:具有祛痰瀉火通腑之功效,適用于痰火壅實,大便秘結之癇證。
(2)風引湯:具有息風火,滌痰熱之功效,適用于癇證屬風痰者。
3.血虛風動證
證候:或卒然仆倒,或面部烘熱,或兩目瞪視,或局限性抽搐,或四肢抽搐無力,手足蠕動,二便自遺,舌質淡,少苔,脈細弦。
治法:養血柔肝,兼化風痰。
方藥:滋陰寧神湯。當歸9克,川芎6克,白芍12克,熟地15克,人參(烊化)9克,茯神9克,白術6克,遠志6克,南星6克,酸棗仁12克,甘草3克,黃連3克,生姜3片。
加減:
心煩失眠者,加阿膠(烊化)10克,雞子黃1個。
性情急躁易怒,兩目干澀者,加蔓荊子10克,木賊草10克,白蒺藜10克。
舌尖紅,心火旺者,加梔子10克,蓮子心3克。
頭暈者,加黃15克。
備選方劑:治癇四物湯。具有養血柔肝,化風痰的作用,適鎦て我躚蛔閼摺?4.肝腎陰虛證
證候:發則突然昏仆,或失神發作,或語謇,四肢逆冷,肢搐,手足蠕動,健忘失眠,腰膝酸軟,舌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潛陽息風。
方藥:大定風珠。生地10克,麥冬10克,阿膠(烊化)10克,雞子黃2個,龜甲(先煎)15克,鱉甲(先煎)15克,生牡蠣(先煎)15克,白芍15克,五味子10克,甘草6克。
加減:
大便干結者,加火麻仁10克。
性急心煩者,心肝火旺,加龍膽草10克,燈心草10克。
納谷不香者,加焦山楂10克,麥芽15克,神曲10克。
備選方劑:三甲復脈湯。具有滋陰復脈,潛陽息風之功效,適用于肝腎陰虧,熱深厥甚之癇證。
5.心腎虧虛證
證候:癲癇發作日久,健忘,心悸,頭暈目眩,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苔黃膩,脈細弱。
治法:補益心腎,健脾化痰。
方藥:大補元煎合六君子湯。黨參20克,山藥18克,熟地黃18克,杜仲15克,當歸10克,枸杞子12克,法半夏10克,陳皮6克,茯苓12克,白術10克,酸棗仁12克,遠志6克,石菖蒲6克,甘草3克。
加減:
神情呆滯不靈者,加礬郁金10克,九節菖蒲10克。
精神不振,久久不變者,常服紫河車粉,每次3克。
備選方劑:
(1)歸脾湯,具有益氣養血,健脾養心之功效,適用于心脾兩虧,氣血不足之癇病。
(2)左歸丸,具有滋陰補腎之功效,適用于癇病日久,腎陰虧虛者。
參 考 文 獻
[1]青果膏治療癇病.-《江蘇中醫藥》1979年02期.
[2]陳園桃.定癇方治療癲癇病145例《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年04期.
篇2
【關鍵詞】 臨床醫師; 基礎理論; 診療技能
Abstract:According to current issues clinicians have to face with, this article presents several measures on how to enhance the diagnostical capability of clinicians. Further study on classical literatures of Chinese Medicine enables clinicians to improve their mind and provides them a condition of relearning. The ability on treatments of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and various illnesses will be enhanced through reacquiring knowledge and the enthusiasm of clinicians will be stimulated by the beneficial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policies. This article emphasis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researchers and clinicians which is reciprocal and will leads to a double wins finally.
Key words:Clinicians; Basic theory; Diagnostical capability
中醫之所以歷經兩千多年現仍被有效地運用于臨床,主要是由療效決定的,而療效取決于中醫理論的指導。沒有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這樣的實踐就不會發展也不會長久。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價值取向的改變,臨床醫生能潛心學習理論,并將自己治療的醫案用理論進行認真分析的人越來越少。目前中醫面臨很多問題,除有些人的錯誤認識外,我們不能不從自身找原因,其中臨床醫師中醫理論素養不高導致診療技術下降,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臨床醫師中醫理論素養,進而提高診療能力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對此,筆者根據臨床醫師目前所面臨的有關問題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略抒管見:
1 注重經典著作的學習,深挖中醫精華
中醫理論博大精深,經典著作對學中醫的人來講非常重要,它是古代醫家臨床經驗的總結,它是我們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一般而言精通理論又注重實踐的醫師,臨床效果良好,反之,只有理論沒有臨床,或只有臨床不注重理論學習的,在醫療方面都不會有很高的造詣。我國歷代名醫如張仲景、劉完素、朱丹溪以及明清時期的溫病學派等無不在學習《黃帝內經》等經典著作基礎上有所發揮,有所建樹。就現代名老中醫而言,他們之所以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究其根源,無不精通《內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對其中許多有指導性的內容能熟練背誦,理解深刻,在臨床對病因病機的分析時往往用經文一語中的,治療用方,靈活自如,讓人心服口服。
作為中醫臨床醫生,必須熟讀經典著作,否則對疾病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中醫經典著作有一些偏見,認為經典著作歷時久遠,文字晦澀難懂,對臨床作用不大等等,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近年來,名老中醫呼吁:中醫精華的部分在經典著作中,中醫臨床、科研均應在經典著作中找閃光點。事實也正是如此,比如近年來對傳染病的研究,中醫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而溫病學為其無論從理論還是臨床,提供了很好的依據和素材;近年來心理疾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已經稱為 21 世紀的第二殺手,而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有關郁證的論述,還有專論心身疾病的篇章,為這些疾病的診治預防指明了方向;再比如亞健康狀態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早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并創立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具體方法。深入學習經典著作一定能尋找出應對各種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中醫現已延續了幾千年,但它的理論并沒有過時,只要深入挖掘,就一定能找出治療疑難雜證的突破點。因此,作為中醫的臨床醫師應該在百忙中抽一定時間閱讀經典著作,對其中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做好讀書筆記,將平時收集的病例,用經典著作中的理論進行剖析,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實踐技能,更能為臨床論文的撰寫奠定良好的基礎,能夠使醫生的論文有理有據,讓人心悅誠服。現有的醫師臨床療效很好,積累的典型病例不少,但其分析討論比較浮淺,不能從理論上將自己的經驗進行升華,究其根源,經典著作讀得太少,記得太少。因此,醫院領導應為中醫臨床醫師加強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創造條件,如業務學習內容每月最少有一次是聘請水平較高的、對經典著作理解深刻、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專家教授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講座;或者是各科室學術論文的交流,找出欠缺的理論根據,提高中醫臨床醫師對經典著作學習的興趣和自覺學習積極性,提高中醫理論水平,而理論水平的提高是診療技術提高的基礎和前提。
2 為醫師提供再學習的機會,提高業務水平
業務學習不是一句空話,要落實在行動上,醫院應制定相應的學習制度,臨床醫師可分期分批到中醫院校進修學習。從事臨床工作后很多醫師因為工作太忙忽視了業務的學習,導致醫療水平下降。有的甚至只知治病,不懂為什么要這樣治病,從機理上很難分析清楚。住院病歷、門診病歷書寫不規范;有的所記錄的臨床表現,治療大法,與用藥情況不符;有的對病人提出的問題不能自圓其說等等,理論知識的匱乏導致了這些弊端。實踐證明,在進行1~2年臨床工作后再到中醫院校有選擇性的學習一些理論知識,不但可以加深理解中醫理論,更能夠活學活用,提高分析、解決臨床病證的能力。20世紀80年代各地中醫院校經常舉辦短期中醫臨床大夫培訓班,請理論水平較高的教師講述中醫理論。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這種“回爐”現象值得借鑒。實踐-理論-再實踐,會使臨床醫生的醫療技術和水平不斷提高,應對臨床各種病證的能力大大增強。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很快就會將原來學到的理論知識忘記,而沒有較高理論素養的醫師,醫療技術平平,見到疑難雜證,束手無策,往往草率行事,將病人打發了事,這樣做的結果是降低中醫威信,失去患者信任,對中醫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
現在有一種現象,基層醫院派人外出學習,基本都是去醫院學習,而不主張,也沒有人愿意去學校進修學習,因為人們更注重的是實用,即快速見成效,什么藥治什么病,只要記住這些,就算有收獲,回去就能當好醫生。這就導致有些人去醫院學習,學會了用某方治某病,但為什么能治這種病?不能用理論進行深入剖析,不了解中醫個體化的診療特點,所以回去后不能把別人的經驗針對不同的人靈活運用,仍然于事無補。所以將有1~2年臨床經驗的醫生派到中醫院校再有選擇地學習非常必要。
中醫理論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在整個科技文化轉型的時代中,中醫理論必然在歷史變革中創造新的價值體系,發揮其學術生命的原動力。在這些問題有效解決的同時將獲得新的理論產出,對中醫學術的整體發展產生推動作用,對中醫臨床實踐產生指導作用,體現實用性。現各學院都在進行教學改革,從學校畢業幾年后再回到學校就會發現,教科書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與臨床更加密切,尤其經典著作,幾乎每一個知識點都會講明它對臨床的指導作用。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有了改觀,多媒體的運用,實驗課的增加,討論課的設立,師生零距離的接觸,將臨床醫生從繁忙的醫療工作中又帶入一個較以前學習不一樣的全新環境,實踐證明許多臨床大夫非常珍惜再學習的機會,往往都會滿載而歸。
轉貼于 3 正確對待臨床科研,不能顧此失彼
時代在進步,科學在發展,中醫要站穩腳跟,走向世界必須進行科學研究,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矯枉過正。當然有些問題并不在臨床醫生而是政策的制定者,現無論教學、醫療單位,科研是首務,課題成為聘崗的首要條件,而且必須是課題主持人。在晉升職稱中,醫生的醫療水平,患者就診率等理論上說作為考評的條件,但實質還是拿科研說事。眾所周知,職稱是患者衡量一個醫生水平高低的標準,職稱問題在任何單位均是讓人頭痛的問題,醫療單位更是如此。科研上不去,單位就不能上檔次,領導著急,群眾更著急,很多臨床醫生為解決職稱,不得不去想盡千方百計去搞課題,不管是不是自己感興趣或擅長的,只要上級能批就好,上上下下大家都在搞課題。申報課題的大夫上班憂心忡忡擔心課題不能被批準,批準了課題的大夫上班還在想著動物實驗效果如何?不理想應該如何去彌補?回家大量的時間花在寫標書,寫論文上,誰還有時間去看書去學習。醫生們被課題搞的筋疲力盡,被論文搞得暈頭轉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今天這個病人療效不好,為什么?醫生很少從自己找原因,下班后針對白天看病的結果去看書,去查找問題的癥結所在的人寥寥無幾。
那么,如何解決呢?中醫的實驗難做,因為跟現代醫學的模式不同, 而“因人制宜”是中醫一大治療原則,醫師應該把科研的重點放在自己如何運用辨證論治規律,通過實施個體化治療后取得的臨床療效上,運用各種現代化手段回訪病人,及時了解治療效果,及時完善治療措施,及時總結經驗,臨床醫師應該在自己專長和喜歡的工作中找課題,而不能為課題而工作。作為醫院應該為臨床醫師做這些工作提供一定的時間,上級組織在審批課題時也應該給予考慮。此外,中醫評定職稱也應有相應的傾斜政策,醫療水平高,技術全面,深受患者歡迎的臨床醫生在評定職稱時在同等水平中應該作為優先考慮的條件,或者發揮集體智慧,讓理論水平髙者協助他們總結經驗,申報課題,批準立項,從根本上調動臨床經驗豐富醫生的積極性,這對弘揚中醫有一定促進作用。
4 治療任何疾病必須突出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中醫和西醫都以人為研究對象,但二者形成的時代不同,采取的思維方法研究手段各異,形成兩種差異很大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之所以歷經兩千多年仍被有效地運用于臨床,與它的理論的科學性不無關系。中醫學在漫長的歷史過程通過古代解剖,通過長期對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通過反復的醫療實踐形成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正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中醫臨床才能產生卓著的療效。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是臨床醫生治療疾病的有力武器,中醫治病如果失去這兩大法寶,將一事無成。比如現臨床出現的“三高”癥等,患者最大的心愿是降壓、降糖、降脂。作為中醫大夫,降糖、降壓等中藥可以運用,但不能刻舟求劍。目前中醫雜志上有很多用辨證論治的方法治療“三高”癥收效良好的報道,值得臨床醫生的重視和借鑒,有機會應該多看中醫報刊、雜志,了解中醫藥的進展和研究動態,不斷用中醫知識武裝自己充實自己,這樣才有利于提高自己,在臨床上實現自我的價值。
5 注重理論研究者和臨床醫師之間的溝通
團隊精神值得提倡,中醫理論工作者與臨床工作者之間應該建立合作關系,現全國各中醫院校均有相應的教學醫院,這對雙方的互相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應該很好的利用這種條件,開展對疑難雜證進行會診的方式。教學醫院與教學單位掛鉤,每周進行一次病案討論,理論研究工作者提供理論依據,對病證進行分析,提供思路,臨床大夫談他們的經驗,理論與實踐的優勢互補,可以取得雙贏的效果。
6 小結
篇3
【關鍵詞】癲癥 中醫 診斷 治療
一、定義
凡因七情所傷,情志失常,或稟賦不足,復受情志所傷,引起腦系功能失調,見沉默癡呆,語無倫次,靜而多喜,或淡漠少言,哭笑無常,奇幻多疑等癥,稱為癲癥。
王肯堂曰:“癲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癡,言語有頭無尾,穢潔不知,積年累月不愈。俗呼心風。此志愿高大,而不遂所欲者多有之”(《證治準繩》癲狂癇總論)。簡要敘述了癲癥的癥狀特征和發病機制,指出了癲癥是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疾病。
癲癥為常見的一種精神意識活動紊亂的疾病。多發生于青壯年,男女均有。此病嚴重損害健康,因此加強研究,防治結合,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二、源流
癲癥,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目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而為癲疾也。”《黃帝內經》論述了癲癥,并對其脈象、病因、病理、臨床癥候作了一定的描述。
《靈樞》有“癲狂”、“癲癇”之說,兩者并非一病,應區分之。此外《靈樞》中尚有骨癲、脈癲之說,亦可參閱。《靈樞·癲狂》所謂:“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即為本病。
《難經》謂:“重陰者癲”,又說:“狂癲之病,何以別之?然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之始發,意不樂,僵撲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五十九難)。首次指出癲疾為情志所傷,并將癲狂分為二病,分別進行論述,利于鑒別診斷。
《諸病源候論》所言的癲癥,實為癇癥。
唐宋以后,祖國醫學隨著實踐的發展,對癲癥的認識就更加明晰,除在病機上有新的認識外,對癥候的描述更加確切,治療亦多有效。如唐?孫思邈曰:“凡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種種形相,示表癲邪之端。而見其病,或有默默而不聲,或復多言而謾說,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溝渠,噉于糞穢,或裸形露體,或晝夜游走,或嗔罵無度,或是蜚蠱精靈,手亂目急,如斯種類”(《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治諸橫邪癲狂針灸圖訣)。較為詳細地描述癲癥的臨床特征。在治療上,針灸、藥物并施,充分發揮二者的長處,對后世有一定的影響。
之后,有部分著述將癲、狂、癇混為一病,以癲狂合為病者最多。如《醫鑒》曰:“癲者,顛倒錯亂,于癲于狂,皆兼病也。故有癲癇,癲狂之名。”又如明·樓英曰:“癲,謂僵仆不省也,狂謂狂言狂走也。經有言狂癲疾者,又言癲病為狂者,是癲狂為兼病也”(《醫學綱目》)。可見這種說法,有混亂之處。癲、狂、癇雖有相似之處,但三者判然有別,應區分明辨。故明?徐春甫指出:“古方每以癲癇并治,出方乃大誤也。蓋癲為心病,而屬實者多。癇為五臟兼病,而屬虛者多。蓋因《靈樞》云:癲癇瘈疭,不知所苦,后人不察,遂認為一癥,殊不知《靈樞》自以兩證而言”(《古今醫統大全》癲狂門)。
延至清代,對癲癇雖也常以一病論述,但在病機上、癥狀上有異。如林佩琴曰:“癲狂,心脾肝胃病也。經曰:重陰者癲,重陽者狂;陽并于陰則癲,陰并于陽則狂。癲則或笑或歌,或悲或泣,如醉如癡,言語顛倒,穢潔不知,經年不愈。多由心脾郁結,志愿不遂,或更為驚恐,致神不寧舍者有之。狂則自悲喜妄,善怒善恐……不避親疏,登高而歌,棄衣而走,不食數日,逾垣上屋”(《類證治裁》)。足見二者之病因病機有別,癥候迥然不同,所謂“文癲武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病因病理
1.憂愁思慮,氣血不足
憂思郁結,損傷心脾,氣血不足,腦失所養,元神暗耗而引起本病。如沈金鰲說:“癲由心氣虛,有熱。”林佩琴曰:“癲多喜笑,癥屬心脾不足。”此外,心血虧損,思慮過多,氣郁不遂,亦能誘發。故李用粹說:“心血不足,求望高遠,抑郁不遂而成。
”
2.痰濕內困,蒙閉清竅
氣滯濕郁,聚而為痰,痰氣交結,上逆蒙蔽清竅,損傷腦神而發為本病。正如李用粹曰:“有癲之意……亦痰氣所謂也。”此外,痰郁化火,或痰火郁結,亦能引起本病。如丁甘仁說:“痰熱蒙蔽清竅,神不守舍,舍空而痰熱踞之。痰火上炎,故徹夜不寐。痰蒙心則多疑,時聞申申之詈。”
3.卒多驚恐,情志劇變
大驚卒恐,或所愿不遂,情志劇變,損傷腦神,也可形成本病。是故林佩琴認為癲有“驚憂而致”、“郁怒而致”之說,臨床所謂氣滯血瘀,脈道不通,神明失養,而成癲疾者,即指此而言。顧松園也認為“此因志愿不遂,或因驚恐所致。” 轉貼于
四、癥候特征
1.氣血虛征
神思恍惚,聯想散漫,沉默少動,生活疏懶,善悲欲哭,肢體困乏,飲食衰少,多疑善忘,心悸易驚,喃喃獨語。或昏昏憒憒,或語言無倫,思維混亂,首尾不接。歌哭笑罵,倏忽劇變。或神氣怯弱,喘息不已,自汗盜汗,手足無力,肢端青紫,積年累月不愈。正如程鐘齡曰:“癲者,癡呆之狀,或笑或泣,如醉,如夢,言語無序,穢潔不知”(《醫學心悟》)。或面色蒼白,心煩意亂,常自覺有人在背后罵己,幻想空泛,想若非非。或語言滑稽可笑,或表情淡漠,喜歡獨處,或反應與正常相反,如叫張口,反而閉嘴。女性月經不調,經期上述諸癥加劇。
2.痰火濕郁征
精神抑郁,哭笑無常,常恐懼害怕,多疑善怒,或妄語妄動,夸大陳詞;或時悲時喜,不知穢潔,煩躁易動,情緒高漲;或行為紊亂,出外亂走,或赤身,不知羞恥;或精神緊張,時或木僵;“或鼓掌,或頓足,甚則罵詈不避親疏。”
3.脈舌征
脈多沉細數,或沉弱,或弦滑,弦細,或細數無力。舌質紅或淡,苔白滑或淡黃膩。
五、現代意義
癲病從病因、癥候、損傷部位等方面比較,似現代醫學所述的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系由多種精神活動失調所引起。一般以思維、感情、行為等不協調為特征,臨床表現知覺、感情、思維、智能、意識、運動、行為等障礙。治療多以鎮靜為主。
六、診斷
1.四診合參
望診:望患者的面色、舌色、神采(目睛呆滯而無神)、汗液及手足運動等情況。
聞診:聞其語聲,有無言語無倫,首尾不接,喃喃獨語,所答非所問等現象。
問診:一般患者不會合作,或言談不清,或東拉西扯,因此詢問要仔細耐心。本人言語不清,意識障礙者要仔細詢問家屬,內容包括發病前的生活、工作、活動、環境,發病前有否精神損傷。
切診:切患者寸口脈,察尺膚。
2.適時進行腦及精神科檢查。
通過四診,癥見神思恍惚,聯想散漫,言語無倫,幻想夸大,不知穢潔等,可明確診斷。
七、鑒別
1.與狂癥鑒別
狂癥多狂言怒罵,奔走號叫,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非常力所能;或憂郁失望,自罪自責,悲觀厭世;或焦慮恐懼,痛苦悲號,激動自傷;或飛奔狂走,涉水如陸。故張景岳曰:“陽多有余,故狂發無時,其狀急而暴。”又龔廷賢曰:“狂者,狂亂而無主定也。”
2.與頭痛鑒別
癲癥常有頭痛之癥發作,繼之出現言語無倫,行動顛倒,多疑善怒,狂言自大等。頭痛則無神明紊亂之象。
3.與癇癥鑒別
見癇癥鑒別。
八、治則
癲癥氣血俱虛者,要補氣攝血,安神定志;濕痰壅盛,痰迷心竅者,宜豁痰利氣,開竅鎮驚;氣血郁滯者,宜理氣舒郁,活血通絡。正如林佩琴曰:“因驚致癲,向暗悲泣,坐臥如癡十余年,神衰肌削,此夫心難治痼疾,非大補元氣不為功” (《類癥治裁》)。又虞摶曰:“癲宜乎安神養血,兼降痰火。”
參 考 文 獻
篇4
關鍵詞:高血壓;中醫診療信息管理系統;中醫證候;建設與應用
高血壓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容易導致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引起嚴重的并發癥。中醫藥防治高血壓講求整體觀察,辨證論治。以往研究表明:高血壓的中醫證候特征與性別、年齡、生活習慣、飲食特點及病程等諸多因素相關。因此,加強高血壓的中醫藥防控,探討高血壓的中醫證候及診療特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血壓中醫診療信息管理系統是基于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方法建立起來的數據庫系統[1],屬于中醫專科專病信息化研究的一部分,其在功能上既涵蓋了患者在就診過程記錄的所有內容,亦能提供一般電子病歷所不具備的服務功能,如按臨床科研的需求對患者的診療信息進行自動有針對性地篩選,對相關影響因素進行統計分析等數據挖掘功能。該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可以為高血壓患者實施中醫藥干預提供參考依據。
1高血壓中醫診療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
1.1系統的建設目標
通過對高血壓中醫診療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究,建立以臨床病案為中心,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癥狀、證候、診斷信息、治療信息等相關內容的數據庫系統,建成具有高血壓歷診療數據共享及數據挖掘功能的電子化信息平臺。
1.2系統的設計思路
患者的中醫診療信息采集復雜多樣,系統平臺的開發要兼顧臨床科研兩方面運用的需求,對患者就診信息的數據采集、數據管理與信息挖掘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中醫證候信息的采集要盡量全面,同時也要注意信息采集時的結構化程度以便于臨床實際操作。對病歷中的診療信息結構化和數據挖掘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對中醫特色各個信息單元之間的內在隱含關系進行信息探索和規律總結,為二次知識的生成提供技術和方法學上的支持[2-3]。按照醫生書寫門診病歷的格式,結合高血壓疾病的診療特點,將各項內容進行拆分、歸類選擇,如癥狀、體征、證候、生化檢查、臨床檢查等關鍵診療信息分別進行歸類制作成可選的條目,醫生錄入只要選擇相應小模塊,按照順序用鼠標點選,并做微小的修改即可。據此,系統對高血壓中醫診療信息進行結構化、標準化錄入,構建基于科研—臨床一體化的高血壓中醫診療信息平臺,亦即高度結構化的中醫單病種臨床診療數據庫系統,為后繼的數據管理與挖掘分析提供依據[4]。
1.3系統主要功能模塊設計
用戶通過瀏覽器訪問系統,使用正確的賬號和密碼登陸。患者的病歷信息具有私密性,電子病歷也要有相應的保密功能,臨床及科研人員在使用過程中,對病歷的調用應設定一定權限,所以必須進行身份驗證。這種功能由登陸系統來完成。信息系統中的病歷設計模板符合衛生部《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和《中醫、中西醫結合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的規定。對中醫診療信息結構化、標準化處理,既妥善保存患者病歷,積累原始的病歷資料,亦利于臨床信息挖掘,進行科學研究。
1.3.1病歷模塊包含病歷錄入、病歷列表、病歷查詢3部分功能。病歷錄入:用于完成各種病歷數據的錄入,可進行病歷的新建、修改,病程以及醫囑信息添加等功能。每份病歷均記錄就診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等基本信息、體格檢查、病史和治療史、中醫證候、初診辨證結果、生化檢查、臨床檢查、用藥及醫囑信息等。病歷列表:該模塊可查看數據庫中錄入電子病歷的份數,進行病歷列表,查看每位患者的就診次數及完整就診記錄。也可按照“病歷編號”、患者“姓名”進行初步檢索。病歷查詢:用于檢索系統中的病歷數據,既可輸入“病歷編號”“姓名”“性別”等關鍵字檢索,還可按照初診和復診的“診次”“收縮壓、舒張壓”數值范圍、“高血壓分型”檢索。另外,該模塊可實現按照"生化檢查"各項指標的檢查數值范圍,選擇性地查看有異常記錄的電子病歷。
1.3.2統計分析模塊在電子病歷數據庫中檢索高血壓患者的診療數據,通過該管理系統的分析模塊,臨床科研人員可勾選、輸出結果,觀察被關注因素相互關系的可能性,探索各處隱含關系相關性的高低,直觀展示挖掘分析潛在和顯在結果。如各個證候要素與血壓之間的關系、單個證候與辨證分型的關系、各項生化檢查、臨床檢查正常或異常數值與高血壓辨證分型之間的關系等等。
1.3.3系統管理模塊用于管理用戶,對數據庫后臺的正常維護,同時具備對病人診療數據進行系統分析管理等。功能的設置要與真實的醫療過程基本吻合,系統的智能化是與醫院管理模式相適應的。
2高血壓中醫診療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
基于文獻調研、流行病學調查、信息處理等,綜合制定出包含數字化辨證參數的“高血壓中醫診療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收集患者的中醫診療信息,如癥狀、體征、用藥,以及生化檢驗、臨床檢查、西醫診斷等信息資料。
2.1確定結構化原則
根據臨床醫生所關注的中醫診療要素進行結構化。結構化信息要能讀懂病歷,了解患者的臨床信息全貌。結構化時設置的病歷字段要與臨床使用常規病歷中的相關詞相同或同義。注意選詞和賦值的規范化、精煉化。
2.2信息采集的范圍
包括患者一般資料及病史采集:如性別、年齡、民族、體重指數(體質量kg/身高m)、心率及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腎病、周圍血管病及家族遺傳等病史。高血壓常見的中醫證候、體征的采集:包括眩暈、頭痛、耳鳴、胸悶、胸痛、氣短、心悸、急躁易怒、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等中醫證候,并詳細記錄舌象(包括舌質色澤、舌態、舌體、舌苔質、舌苔色、舌苔潤燥厚薄膩、舌底瘀斑脈絡)及脈象。生化檢查、臨床檢查資料的采集:生化檢查包括血常規如: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白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等檢測。尿常規如:尿蛋白(PRO)等實驗室檢查。肝腎功能檢測如: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尿素氮、肌酐、尿酸、血糖、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檢測。臨床檢查包括心電圖、彩超、超聲心動圖、動脈功能測定等。
2.3結構化的主要內容
病歷信息結構化的內容主要有:①患者的個人基本信息;②主要的診療經過,包含病史、家族史和治療史,如病程、合并癥、曾用藥情況,治療方法及療效等;③人體檢查及中醫證候情況,就診時描述主要癥狀的字段在病歷中必須結構化,除體征、中醫四診信息外,還有辨證分型結果。④生化檢查、臨床檢查的結構化內容包括數值及單位。⑤復診患者的醫囑依從情況、四診變化、用藥調整等均有記錄。部分患者復診的主要癥狀變化信息較多,如服藥后的主要癥狀變化,目前的精神狀態、飲食情況、睡眠、二便情況等。
2.4高血壓辨證分型個體化
中醫治療的精髓是“辨證論治”,在高血壓歷設計過程中要重點考慮這部分內容,將望、聞、問、切四診信息盡可能完整地記錄下來,依“四診合參”的原則辨明患者的中醫證型,確定高血壓的中醫治則及用藥。通過預先設計的大量辨證論治模板,中醫證候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版的證候診斷標準,結合《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及中醫內科學教材中相關證候診斷標準,并依據臨床辨證經驗,經專家組討論,將高血壓常見的癥狀、狀態設計成可選的條目池保存在模板中,醫生只需選取這些內容即可,使記錄的描述標準化。采集患者的癥狀如眩暈、頭痛、失眠、多夢、耳鳴、面紅、目赤以及脈象、舌象等信息,得出中醫辨證結果。將高血壓分為氣血虧虛、陰虛陽亢、肝火亢盛、痰濕壅盛、氣虛血瘀、混合型6個中醫證型:①氣血虧虛型,具有眩暈、乏力、面色晄白、唇甲不華、舌淡、苔白、脈沉細5項以上者;②陰虛陽亢型,具備眩暈、頭痛、腰酸、膝軟、耳鳴、健忘、五心煩熱、心悸、舌紅、苔薄、脈弦細5項以上者;③肝火亢盛型,具有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口苦、煩躁、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弦5項以上者;④痰濕壅盛型,具有眩暈、頭痛、頭重、胸悶、心悸、食少嘔惡、嘔吐痰涎、舌胖、苔膩、脈滑5項以上者;⑤氣虛血瘀型,具有眩暈、頭痛、面唇紫暗、面部或肢體腫、舌胖、舌暗有瘀斑或瘀點、脈澀或細澀;⑥混合型,具備以上癥狀2項主證加3項兼證。分別以高血壓辨證分型1~6表示,加快了中醫病歷錄入速度,各有效元素經過科學提取,建立關聯,以便于對數據信息的利用和挖掘。
3高血壓中醫診療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
本院研發的基于臨床科研一體化的高血壓中醫診療信息管理系統,現已錄入4萬余條患者的門診就診記錄。按照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方法建立起來的這些完整的診療記錄,在科研檢索中的應用非常方便。查詢條件由用戶依據需求任意勾選,并可以直接將查詢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應用該系統,本研究對高血壓群體中醫證候特點挖掘分析如下。
3.1高血壓患者群體高發中醫癥狀
共統計49638條高血壓患者就診記錄,表1顯示:患者的中醫癥狀分布最常見的前十位依次為眩暈、頭痛、失眠、心悸、胸悶、急躁易怒、頭脹、頭重如裹、心煩、肢麻或偏癱。最常見脈象為脈弦細(19834,39.96%),其次為脈沉細(10829,21.82%)。最常見舌象為舌紅苔薄白(25749,51.87%),其次為舌紅苔黃(14863,29.94%)。3.2高血壓患者各中醫證型的高發癥狀高血壓患者的主要癥狀指標都與中醫證型相關性良好,眩暈、頭痛為各證型的共性指標,研究顯示出各個證型的特異性高發癥狀指標,如氣血虧虛證的乏力、面色晄白;陰虛陽亢證的腰酸、五心煩熱、耳鳴;肝火亢盛證的面紅、目赤、煩躁等。本研究結果表明,采集篩選的中醫癥狀、體征與原發性高血壓各證型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能夠反映各證型的主要癥候特征。這些中醫證候條目池的選定既為原發性高血壓的辨證診斷提供了依據,亦可規范高血壓的中醫證候分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
3.3高血壓患者主要中醫證型分布
表2顯示,統計40649份高血壓患者辨證分型結果,其證型分布依次為氣血虧虛型>陰虛陽亢型>肝火亢盛型>氣虛血瘀型>混合型>痰濕壅盛型。從發病率來看,氣血虧虛型多見于女性,男女比率分別為1∶1.1,男性患者陰虛陽亢、肝火亢盛型多于女性,比率分別為1.3∶1,2.2∶1。年齡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顯示,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高,肝火亢盛型患者比率降低,陰虛陽亢、氣血虧虛、氣虛血瘀型患者比率上升。這一發現符合國內學者認可的高血壓發病多從實證開始,隨著年齡及病程的發展,進而演變為虛證的規律。
3.4中醫證型與動態血壓的關系
觀察不同中醫證型與動態血壓值變化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肝火亢盛型患者的舒張壓明顯升高,陰虛陽亢型舒張壓和收縮壓均升高,氣血虧虛型收縮壓升高較為明顯,且壓差增大。
篇5
1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培訓
檢驗質量的提高,檢驗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僅僅依靠檢驗人員還無法完成,因為還有一部分工作是在檢驗科外完成的,如標本的采集、保管、運輸是由醫護人員來做,因為任何環節處理不當都會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尤其是標本的采集影響最大,采集標本時有核對病人信息,不能張冠李戴。不同的檢查項目對標本采集有不同的要求,如檢測血糖,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之分;生化檢測一般需要清晨空腹采血,血脂檢測需要三天素食;免疫學檢測標本應避免脂血和溶血;細菌培養標本應在用藥前和發熱時采集等;采血時病人的姿勢盡可能統一,止血帶扎結時間應控制在1min內;抗凝血標本采集量一定要準確;如需要多管采血,一般先采血常規再采凝血功能、生化和免疫等。此外,標本采集后抗凝標本要輕搖5~8次充分混勻防止標本凝固,血鉀標本不能溶血等。送檢標本應有交接制度,所有這些,都要求檢驗科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培訓。
2對檢驗全過程進行嚴密的質量控制
檢驗科如果想要得到一個可靠的檢驗結果,就必須做到對檢驗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其中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但分析前的工作一般都是有護士完成。只有通過對醫護人員的培訓,使分析前標本的質量大大提高,我們才可以獲得一份合格的標本,接著就要進行分析中的質量控制,分析中的質量控制在整個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它直接關系到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也是檢驗科容易導致醫療糾紛的部分,是評價檢驗科水平的重要指標。在標本檢測前,我們必須核對標本,標本預處理必須規范,檢查試劑保存環境是否適合,是否在有效期內,采用不同試劑應重新定標;檢查儀器是否運行正常,環境溫度、濕度、電壓是否適宜;同時在標本中插入室內質控進行檢測,操作應規范化、標準化。檢測完成后,首先應對室內質控結果進行分析,通過質控圖觀察測定值是否在控,如果在控說明這一批標本的檢測結果是可信的,同時我們還有對某些異常結果進行縱向比較,與以往的結果進行對比,對相差加大的標本應進行復查,必要時與臨床醫護人員聯系,共同分析,找出異常原因所在。
3積極做好室內質控和參加室間質評
質量控制是醫學檢驗的生命,只有嚴把質量關,才能為臨床提供有價值的實驗數據,才能提高檢驗科在醫生心中的地位。室內質控是檢驗科每天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室內質控的數據是衡量我們日常檢驗數據的標尺,只有室內質控數據在控,我們的檢查結果才具有客觀真實性。室內質控:①真實,不能弄虛作假;②制定合理的失控規則,既要監控系統誤差又要監控偶然誤差;③認真分析質控結果,總結失控原因,找出解決辦法,提高檢驗質量。在做好室內質控的同時,積極參加室間質評,找出與同行的差距,加強與兄弟單位檢驗科之間的交流,汲取好的經驗,不斷完善自己。通過室內和室間質控結果分析比較能夠反應出自己在一定區域內的檢驗水平。如臨床科室對檢驗結果提出異疑時也好做出分析,質控結果不理想的要落實整改。
二、加強檢驗科與臨床之間的溝通
篇6
關鍵詞:中醫;臨床診療指南;指南應用評價;項目管理;監查
中醫臨床診療指南應用評價項目是對指南的質量水平和應用情況的全面評價,科學規范的項目管理和質量控制是項目順利實施的根本保證。臨床研究中,質量控制是指為保證研究的實施,必須數據的產生、記錄和報告都符合一定的質量管理規范所建立的有計劃而系統的活動;質量控制是指在質量保證系統范圍內,所采取的操作技術和活動,以保證與研究有關的活動符合一定質量要求[1]。質量控制一般是通過制訂臨床試驗標準操作規程(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OP)實現的,SOP的可行性和執行程度是評價一個研究質量的關鍵指標。中醫臨床診療指南應用評價項目既需要借鑒其他相關的管理和質控方法,又要根據項目特點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管理和質控措施。
中醫臨床診療指南應用評價項目特點2012年開始,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牽頭,財政部經費支持對中華中醫藥學會已經的10大學科領域的400余個病種的“中醫常見病診療指南”的質量水平和應用情況進行系統評價。作為首次實施的大規模指南評價項目,嚴格的過程管理和質量控制是提高評價質量的根本保證。本項目具有:項目實施周期長,并且具有連續性;參與單位和人員眾多,地域差異較大;涉及多學科多病種,數據量龐大繁雜等特點。1.項目參與單位范圍廣泛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2家中醫藥標準研究推廣基地(試點)建設單位(以下簡稱基地單位)參與。每個基地參與科室超過10個,每個科室參與的人員數量一般都在10名以上。基地之間還需完成不同地域醫院的合作評價任務,參與人員廣泛、眾多。2.評價涉及學科領域眾多中醫臨床診療指南應用評價項目的評價范圍包括中華中醫藥學會的中醫內、外、婦、兒、腫瘤、眼、耳鼻喉、肛腸、皮膚、骨傷10大學科領域400余個指南病種。3.評價方法是主客觀形式相結合本項目包括基于臨床醫生主觀判斷的適用性評價和基于客觀臨床病例觀察的應用性評價兩部分內容,綜合評估現行中醫臨床診療指南的質量水平和應用情況,為中醫臨床診療指南的修訂提供客觀依據。4.具有項目管理和研究課題雙重屬性中醫臨床診療指南應用評價作為項目任務的核心,是重點監查內容,與研究課題要求相近;同時,本項目參與的單位和人數眾多,地域廣泛,組織管理是重要的工作內容。項目管理要點評價項目實施有明確的工作程序和實施方案,對于各級的組織結構和責任都有明確的規定。1.過程管理項目執行情況是過程管理的重要內容,根據項目的不同實施階段,監查側重點不同。1.1初期項目實施初始階段,主要是加強組織管理和機構隊伍建設,明確各級職責內容,熟悉工作流程,嚴格執行;管理人員、評價人員、監查人員等人員培訓是項目實施初期的重點內容。1.2中期項目中期,主要考察項目的組織實施情況、執行情況、目標完成情況和完成質量。動態了解項目工作進展,發現和解決存在問題。建立完善有效的反饋機制,是項目實施中期的工作重點。不斷總結工作經驗,提出問題和建議,為做好進一步的工作奠定基礎。1.3后期項目后期,完成任務,全面總結評估。目標完成情況、評價完成質量是項目后期的工作重點。2.數據管理數據管理一般是按照從研究病歷記錄到數據錄入并檢查數據一致性的過程,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數據管理包括研究計劃階段開始的數據管理設計、試驗過程的數據管理實施、數據管理知識的培訓、數據管理部門等。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管理體系能夠逐步提高研究者的依從性[2]。中醫臨床診療指南應用評價項目在實施之前,即根據評價需要建立了遠程數據傳輸平臺,數據庫使用標準化的數據收集模塊,采用雙錄入模式,減少錄入誤差。并開展數據庫使用培訓,提供遠程幫助等措施。
數據清理操作過程包括電子邏輯檢查和人工邏輯檢查。評價數據清理內容主要包括:檢查原始數據與電子錄入數據的一致性、數值在預先設定的范圍內、檢查并刪除重復錄入的數據;檢查必填字段是否漏填或錯填;檢查某些特定值的唯一性。3.項目人員職責本項目中,項目管理的總負責人和一級、二級監查員尤為重要。3.1項目管理總負責人對整個項目的組織管理和質量控制進行把關和協調,是項目管理的核心。重點是落實各級工作任務,組織協調項目實施,匯總上報工作進展;組織制定監查計劃,全面負責項目的各級監查的組織實施。3.2一級監查員一級監查員需要對所有紙質和電子數據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進行全面核查。相對其他級別監查的抽查、形式審查等,是最全面的檢查,對評價的完成質量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一級監查員對于具體問題可以直接反饋,有更好的工作效率。3.3二級監查員二級監查員由基地單位的評價項目主管部門負責人擔任,最重要的是其管理責任,除對評價內容整體質量監控外,重點督查項目執行情況和工作進展,反饋核查問題并督促完善,起到了上傳下達的樞紐作用,其對上級部門工作要求的貫徹直接影響到基地單位項目的完成情況,保證了基地整體的項目完成質量。
項目監查要點中醫臨床診療指南應用評價項目監查,同樣具有科研課題監查的共性內容[1]:建立質量控制機構并落實人員職責,建立源文件和源數據的管理制度、建立規范的四級監查制度等。同時又有指南評價的特殊性。1.監查程序本項目監查內容包括:一級監查(承擔評價任務的科室自查)、二級監查(基地單位評價項目主管部門的監查)、三級監查(指南評價質控組的聯合檢查)、四級監查(上級主管部門的視察)。監查中的一致性把握是突出問題。為保證監查的一致性,提高監查質量,在實施監查前即制定好嚴格的監查管理程序,各級監查要求明確;對監查員進行統一培訓,盡量保持監查人員的穩定性,提高監查要求的主觀一致性、連續性。2.監查內容項目監查人員核查上報材料質量、核查電子數據質量。指南應用符合度監查是指南評價項目監查的特點,也是重點和難點。2.1評價完成質量監查適用性評價的監點是填寫完整性,其次是同科室人員問卷的雷同性;應用性評價監點是核查臨床應用方案與指南的符合度,即對比指南內容與臨床實際應用的診療方案的符合程度。符合度評價是指南評價的特有內容,而符合度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是指南評價最重要的環節。2.2評價材料核查病例真實性核查、原始資料的完整性、研究病歷及相關理化檢查的可溯源性等是評價材料核查的重點內容。源文件管理的重點是門診病歷管理。由于評價涉及病種多樣,多數住院病例的臨床資料完整,但也有部分類似于感冒、婦科炎癥等疾病,主要采用門診治療,門診病歷管理相對住院病歷復雜,尤其對原始資料溯源存在困難。在監查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通過門診病歷掃描、拍照、復印等多種手段,留存原始病歷內容,分類建立文件夾,方便核查。2.3電子數據核查電子數據管理的監點是:數據提交時點、數據一致性核查、數據質量評估。在數據核查中,我們發現一些常見問題:診斷名稱不規范或中西醫病名混淆、學科領域指南名稱與病種名稱混淆、指南編號格式錯誤、基地單位名稱或編碼錯誤等情況,通過監查及時修改,減輕臨床數據清理和統計的負擔。局限及展望由于技術原因,中醫臨床診療指南評價監查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現在未實現更客觀的第三方評價,缺乏臨床病案與指南評價對接平臺。
對此本課題組提出如下建議。1.建立評價數據管理平臺指南評價病歷調查表填寫和電子數據錄入,增加了臨床醫療工作的負擔;項目實施時間有限,只能搜集某一節段的病例,病例數量有限,缺乏連續性,不能完全反映中醫臨床診療指南臨床應用的實際情況。部分評價內容來源于主管醫生的主觀判斷,客觀性差,會產生數據結果的偏倚,影響對指南應用的客觀判斷。建立連接臨床實際病例和指南應用評價的數據管理平臺,使所有的臨床病例都能通過平臺轉化為臨床評價數據,符合度、應用效果等情況可以通過第三方人員評價或程序判斷完成,能夠解決目前存在的相關問題。為基于循證醫學方法的中醫臨床實踐指南制修訂奠定堅實基礎。2.第三方監查與評價臨床應用評價中,指南應用符合度與應用效果評價來源于醫生的主觀判斷,評價的客觀性容易受到質疑;監查人員多來源于評價單位,未能完全獨立于評價人員之外。目前國際通行的做法是第三方監查與評價,可以獲得更為客觀的結果。第三方評價的本質是獨立于行政隸屬關系和利益關系之外的客觀評估,不受相關因素的影響[3]。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可以實現在線數據核查和信息反饋[4],需要深入探討。近年來,中醫藥臨床研究項目的數量和復雜度呈上升的趨勢,現場監查管理模式在向網絡信息等結合方式方向轉化,建立基于網絡的中醫藥臨床試驗在線數據核查系統[5],探索提高監查效率和質量的方法和途徑[6]都值得總結,不斷提高中醫藥研究項目的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孫塑倫,翁維良,楊龍會.中醫臨床研究實施過程質控與管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1-13
[2]劉智,商洪才,翟靜波,等.中醫藥臨床研究者使用電子化數據管理系統的依從性問題及對策.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3(6):327-329
[3]劉庭芳.第三方評價:構建外部制衡機制.健康報,2014-02-17(6)
[4]劉智,商洪才,翟靜波,等.基于網絡的中醫藥臨床試驗在線數據核查.天津中醫藥,2014,31(11):670-673
[5]李睿,翁維良,李秋艷,等.中醫臨床研究質量監查的優化.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9):1444-1447
篇7
關鍵詞:超聲科;醫院感染;危險因素;控制措施
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臨床中廣泛運用,成為臨床診斷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而超聲科在對患者進行診斷的同時,也可導致患者出現院內感染的發生,從而造成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費用增加的后果[1]。院內感染又稱為醫院獲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醫院進行診斷治療時獲得的感染,包括在醫院內獲得但是出院后才發生的感染以及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2]。一旦患者出現院內感染,程度較輕的會產生局部的不適,而程度較重的則會引發多種危險因素,增加了患者肉體及精神上的負擔,也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及住院醫療費用。近些年,已經有多篇報道指出,超聲科院內感染是較為常見的,且相關因素種類較多[3]。因此,弄清造成感染的原因,并制定一套較為科學的預防措施,對于避免超聲科診療中醫院感染的發生是十分重要的,其可以有效預防患者在超聲科診療中出現院內感染的可能。本文主要回顧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超聲科進行診斷的2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研究造成院內感染的相關因素,并結合相關因素制定相應預防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超聲科進行診斷的2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在2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09例,女性患者91例,年齡在15~66歲,平均年齡36.3歲。
1.2方法 通過讓患者或其家屬在治療前詳細填好個人檔案病例,并將病例上傳醫院中心患者登記系統。將隨機抽查的患者臨床資料按照相應的項目進行整理、統計和分析。對200例患者進行院內感染統計,計算發生率并分析發生因素。將發生院內感染的患者作為研究組,未發生的患者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間相關因素的差異。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統計后發現,200例患者中,出現感染的患者為9例,感染率為4.5%。對研究組(n=9)和對照組(n=191)進行發生因素比較分析后發現,工作人員醫院感染意識缺乏、超聲探頭消毒不到位、超聲檢查室衛生狀況差、介入手術是發生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見表1。
3討論
本研究選取了200例超聲科診斷患者為研究對象,經臨床資料的回顧性分析后發現,出現呼吸機相關肺炎的患者為9例。經過發病因素分析后發現,工作人員醫院感染意識缺乏、超聲探頭消毒不到位、超聲檢查室衛生狀況差、介入手術是發生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發生感染的患者基本上是由這幾種因素引發的。在分析中發現,工作人員醫院感染意識缺乏是感染相關因素之一,這就要求超聲科的醫護人員要提升自身的業務素養,對院內感染的相關知識有較為系統全面的掌握,避免感染的發生[4]。同時,在研究結果中也發現,超聲探頭消毒越不到位, 院內感染的概率就越高。并且,介入手術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介入手術會破壞患者的機體,極易對皮膚黏膜等組織造成機械性損傷,細菌會趁機侵入損傷部位造成感染[5]。超聲檢查室衛生狀況差也是感染的致病因素之一,超聲檢查室空間相對封閉,空氣流動性差,細菌極易滋生;且檢查床單經常是多患者共用和工作人員衣袖的污染等,從而引發感染[6]。
總之,引起超聲科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種類多樣,針對這些因素制定預防措施,對于避免感染所起到的作用是積極的,在臨床上應該得以重視。
參考文獻:
[1] 呂亞兒,范小明,韓建一,等.超聲科侵入性操作醫院感染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8):4090-4091.
[2] 李華斌,李玲,盧蕊,等.淺析超聲檢查的醫院感染控制[J].西南國防醫藥,2012,22(10):1135-1136.
[3] 王寶清,陳珍梅.醫療器械清洗方法效果探討[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5):69-70.
[4] 李潛,彭元峨.超聲引導介入手術的醫院感染預防控制體會[J].河南醫學研究,2010,19(4):483-484.
篇8
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技術、新方法在針對中醫診療過程的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多項技術方法的具體介入,為提高中醫臨床診斷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與現行的研究方法將重心放在患者身上不同,筆者從醫者的認知角度出發,借鑒心理學理論和具體分析方法,試圖記錄與剖析中醫診療過程,并為之后的計算機模擬奠定基礎。在算子的選擇問題上,筆者提出以“證”作為算子的最佳選擇,并提出了一系列相關問題,以期與同道共議。
1 中醫診療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醫者
目前的中醫診療研究多從患者角度入手,對中醫證候模型以及證候病理生理基礎等進行剖析。然而,中醫診療是一個動態、連續復雜的過程,對于患者來說,呈現在不同醫者(中、西醫師)面前的是完全相同的個體,其所患疾病表現出來的癥狀體征不會因為診察者(中、西醫師)的不同而不同,即患者的疾病信息是客觀存在的。所有的差異,如診斷結論的差異、治療方法的差異等,皆是源于醫者對患者的判定不同。由此可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中醫診療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醫者。因此,我們應當將注意力由患者轉換到醫者身上。
2 中醫診療過程是醫者對患者的動態認知過程
中醫診療可描述為認知者(醫者)對認知對象(患者)的動態認知過程,也是醫者對疾病的構象過程。所謂構象,是指人腦中勾勒的映像由信息和聯系組成,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模寫,也是物質固有的特性,即一事物和他事物發生相互作用時,以自身的變化再現他事物某些特點。醫者運用望、聞、問、切等多種診斷方法,收集認知對象所反映出來的客觀信息,根據它們的內在聯系,以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為總綱領,以氣血津液辨證和臟腑辨證為基礎,結合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等辨證方法,進行綜合、分析、歸納,以尋找病證的根源和病變的本質,“立象表意”[1-2],做出某種判斷,進而在中醫“理、法、方、藥”理論的指導下,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和配伍用藥。整個診療過程包含了醫者對知識的獲取、理解、分析、綜合、應用與評價。但不同的醫者,由于其知識積累、臨床經驗和閱歷的不同,使他們對同一個疾病的構象不盡相同,從而導致最終做出的判斷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專家在診療方面相對于初學者具有更好的推理能力,更能夠進行一系列復雜的推理或判斷和奇特的心理計算。事實上,專家還經常自動化地解決醫療中遇到的難題,他們通過快速簡單的記憶來解決問題,而初學者則必須努力通過緩慢繁重的推理來解決診斷上遇到的問題。在這類情形中,專家在認知上的表現更加成熟和熟練,因為專家通常不是對病例進行一步步地分析、歸納,而是由于他們對中醫理論、診斷假設、典型證候模型等非常熟悉,能夠迅速從頭腦中直接選擇和確定比較符合患者實際情況的構象,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3]。不同醫者對某種疾病構象不同,含有諸多未經條理、明晰化的實踐經驗成分,若將這些針對某病的不同構象匯集并系統化,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驗證、充實,有可能逼近醫者對疾病所能達到的最佳認知狀態。
3 醫者認知過程的可追溯性和再現性研究
若想實現對于醫者認知過程的提升和傳播,首先要實現對其記錄。醫者認知活動具有典型的信息加工特點;而認知心理學恰恰是運用信息加工觀點來研究認知活動的。因此,可以借鑒認知心理學的部分知識方法來研究這一過程。值得一提的是,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觀點”對于未來借助計算機模擬醫者認知過程尤其具有積極意義。所謂信息加工觀點,就是在機能水平上將人腦看作是與計算機類似的信息加工系統,將計算機作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圖對人的心理和計算機的行為作出某種統一的解釋,發現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4]。由此可見,我們完全應該和可以實現心理過程計算機模型的建立。
3.1 醫者診療的過程就是一個“問題解決過程”
在生活中,人們總會面對許多問題,問題解決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活動。現實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內容和形式千差萬別。但一般來說,當人們面臨一項任務而又沒有直接手段去完成時,于是就有了問題。一旦找到了完成任務的手段或方法,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因此,心理學家將問題解析為3個基本成分。①給定:一組已知的關于問題條件的描述,即問題的起始狀態;②目標:關于構成問題結論的描述,即問題要求的答案或目標狀態;③障礙:正確的解決方法不是直接顯而易見的,必須間接通過一定的思維活動才能找到答案,達到目標狀態。
以上3個成分也完全適用于醫者診療問題解決過程。①“給定”:即患者的起始狀態,疾病的表征、癥狀,患者的主訴;②“目標”:即達到患者康復的目的;③“障礙”:醫者進行證候判定、確定治療方法的過程。這3個成分有機結合在一起,由起始狀態達到目標狀態不是簡單地通過知覺或回憶而能實現的,其間存在著障礙,需要進行思維活動。在達到正確的結論之前,可能出現錯誤和曲折,要有許多中介的步驟,達到目標往往需要幾分鐘、幾小時甚至幾年的時間。我們要實現的就是對這一問題解決過程的記錄。
3.2 運用出聲思考法記錄醫者診療過程
認知心理學中觀察和記錄心理過程的方法有若干種,針對快速信息加工和慢速信息加工過程有不同的實驗方法。在研究慢速信息加工過程如問題解決時,可利用出聲思考形式的觀察法。由于醫者診療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解決過程,同時具有口口相傳經驗的歷史特征,因此,運用出聲思考法來記錄醫者的診療過程也許會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同時,對于日后的計算機模擬也會提供具體的數據材料。
3.3 算子的選擇和確定是關鍵
問題解決過程包含許多相繼的步驟,從大的范圍來說,問題解決可以分為4個階段,即問題表征、選擇算子、應用算子、評價當前狀態。對于中醫診療問題解決過程,問題表征即患者的疾病狀態,臨床主客觀檢查即可對此作出標定;評價狀態也可以由各類檢查指標、量表等得出結論。而算子的選擇,以筆者的觀點,才是整個過程需要把握的關鍵。
在記錄問題解決過程和后期整理中,有一些關鍵時點和關鍵問題是需要明確的,也就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中間狀態,這些狀態稱為算子。其實在中醫診療過程中,醫者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問題解決步驟,但在借鑒心理學方法研究這一步驟時,我們需要將各個要素抽提出來。改變證候過程的中間態有很多,診療過程需要一系列的操作或算子,究竟選擇哪些算子,將它們以何種序列組合?同時疾病有向愈和向惡兩種可能的發展方向,而在具體診療過程中,對于向惡向愈趨勢的把握有時又不甚明顯,那么又該如何篩選算子呢?
3.4 “證”也許就是最佳的算子
由于算子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出現的每一個中間狀態,那么,將這一概念引入中醫診療過程中,就應該是患者在痊愈過程中經歷的每一個有標定意義的機體狀態。如果這樣理解的話,我們很容易聯系到中醫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證。證是指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它是一組相關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其意義在于能夠反映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情況,較之癥狀更具有治療意義。由于證反映了疾病發展的中間狀態,具有一定的歸納、綜合特點,那么,是否可以考慮將其直接代入問題行為圖,作為思考的一個過程標記?如果這一方法可行,那么,在后續的理論總結和計算機思維模擬過程上,將節約大量的工作和時間,因為對于證候本身的規范化研究已經展開多年,其成果可以直接應用于建模過程;同時,以證候為主線更能清晰地描述出患者痊愈的整個過程,這亦將有助于診療過程的規范化研究。
參考文獻
[1] 金亞菊,海青山.淺談“醫者意也”——形象思維方法對中醫發展的意義[J].江蘇中醫藥,2006,27(6):48-49.
[2] 金 麗.形象思維方法對中醫發展的意義[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7,17(1):49-51.
篇9
關鍵詞:中醫/糖尿病治療新思路醫學/環境治療
糖尿病屬中醫的“消渴”范疇,指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隨著對糖尿病認識的深入,目前認為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發病基礎。在胰島素抵抗階段,常常表現為一組臨床癥狀,即所謂的胰島素抵抗綜合癥或稱代謝綜合癥。包括: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向心性肥胖、進行性的葡萄糖耐量異常和血脂紊亂、高血壓、內皮功能障礙、及血液流變學、纖維蛋白溶解、凝血方面的障礙等。在糖尿病的患者中,有40%存在大血管病變,50%有高血壓,50%有高甘油三酯血癥,40%有微量蛋白尿。因此在糖尿病的早期盡早改善胰島素抵抗是預防延緩糖尿病發展的關鍵。因而中醫的治療思路也應隨之轉變,由單純的治療“消渴”,到改善胰島素抵抗,干預阻斷代謝綜合癥的核心環節,預防糖尿病及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未病先防”唯如此才能體現中醫的勢。故在現代中醫對糖尿病的治療中應有特別強調對“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抵抗綜合癥”的防治。
一、中醫對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癥的認識
代謝綜合癥類似中醫的“痰濕”“肝郁”“食郁”“血瘀”等致病的“肥滿”“眩暈”“濕阻”等。“肥滿”“眩暈”等,這些“證”看似與“消渴”無關,實際與消渴有共同的核心機制,或可以說是消渴早期的病理基礎。中醫認為以食郁為主導的六郁是該代謝綜合癥的發病基礎;以肝脾功能失調為核心的代謝功能紊亂是其基本病機。過食、少動造成食、氣、血、熱、痰、濕六郁作用于脾胃而釀成痰、瘀、濁、脂等病理產物。在該代謝綜合癥的早期,高胰島素血癥期,機體處于代償階段,形體壯實,整體機能旺盛,以實證為主,屬郁、熱階段,并沒有明顯的病態;至中晚期由實而虛,由盛而損,由脾開始既而肝腎,臟腑功能減退,整體機能失調而出現多種代謝紊亂;到晚期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使全身脈絡損傷,脈絡瘀滯出現嚴重的循環障礙,并導致各種并發癥的發生。
二、中醫對代謝綜合癥的防治
在辨證治療上,主張按“郁熱虛損”不同病機分階段治療。
2.1郁證階段:臨床表現僅見肥胖、過食、不耐疲勞。中醫辨證屬郁證,包括食郁、氣郁、痰郁、濕郁、血郁、火郁等“六郁”范疇,并以食郁為核心,治療宜消食散結,常用越鞠丸加減。
2.2熱證階段:臨床常見肝胃郁熱和痰熱互結兩個證型。肝胃郁熱者宜用開郁清熱的大柴胡湯加減;痰熱互結者宜用清熱活血的加味三黃湯(生大黃、黃芩、黃連、水蛭、地龍、赤芍)加減。其中防風通圣散,三黃瀉心湯,三仁湯、三石湯,小陷胸湯等分別用于此階段之表里三焦俱熱、肺胃熱盛、濕熱較盛、痰熱壅盛等不同證型。此階段因飲食不節,酒食生痰者亦不少見,常以順氣消食化痰丸治療;如因素體胃弱,因虛而郁,因郁而熱者宜用升陽散火湯或升陽益胃湯。熱證后期,氣由熱耗,虛實夾雜者宜用健脾丸,枳術丸等。
2.3虛損階段:病機復雜,臟腑功能減退,氣血陰陽不足,痰濁瘀血日甚,或以糖尿病為主要表現,或以高血壓病為主要表現,或以血脂異常為主要表現。終致“脈損”、“絡損”此時本虛標實是其核心病機,應根據側重的不同,在益氣、溫陽、滋陰、養血基礎上清化痰濁,活血化瘀。因該綜合癥的最終歸宿是血管病變,故中醫治療應以“活血化瘀通絡”為貫徹始終的主線。中醫在防治該綜合癥的“五高”上有獨到之處,即“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凝低纖溶血癥”“高粘血癥”的治療。如以黃連阿膠湯、黃連溫膽湯治療因抑郁失眠造成的難控制的高血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合瀉心湯治療因肝經郁熱、肝陽上亢導致的以高血壓為主的該綜合癥;以瀉心湯合硝石礬石散治療因痰、濕、郁、熱導致的以血脂異常為主的該綜合癥;用抵擋丸治療該綜合癥的高凝、高粘血癥都能取得滿意療效。
三、中醫治療糖尿病思路的轉變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思路應由單純治療消渴轉變到防治胰島素抵抗、治療代謝綜合癥上。特別要重視該綜合癥的早中期,臨床癥狀不明顯而僅表現為身體肥胖、形體壯實、多食少動即郁熱階段,開郁清熱為其主要治法;該綜合癥的后期虛實夾雜,既有臟腑氣血功能不足又有痰、濕、瘀標實為患,治療當標本兼顧;到該綜合癥的晚期,虛癥更重、脈絡瘀阻更甚,補虛的同時更要強調活血化瘀通絡。隨著臨床和實驗研究的深入發展,證實許多單味藥或成方能改善胰島素分泌時相;調節胰島素與胰升糖素之間的反饋平衡;改善胰島素抵抗、調節血壓血脂;拮抗血漿內皮素受體,保護糖尿病患者的內皮細胞功能,預防治療糖尿病的血管病變等,這些成果為中藥治療該綜合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參考文獻:
[1]潘長玉,尹士男.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的重要因素.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0,16(1):56.
[2]李賽美,熊曼琪,林安鐘,等.不同治法阻斷糖尿病大鼠高糖、高脂、胰島素初步觀察.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8):34~37.
篇10
其中,被抽驗項目不符合標準規定的醫療器械產品,涉及10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2個品種11批(臺)。具體為:
(一)一次性使用輸液器重力輸液式(帶針)2家企業3批產品。長春民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2批次一次性使用輸液器(帶針),連接座不符合標準規定;鷹潭榮嘉集團醫療器械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次一次性使用輸液器(帶針),滴斗與滴管不符合標準規定。
(二)中醫診療電氣設備8家企業8臺產品。黃石市雄卿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1臺多功能康復器、湖北健身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1臺熏蒸康復牽引器,外殼和防護罩不符合標準規定;汕頭市醫用設備廠有限公司生產的1臺電針儀,蘇州市華倫醫療用品有限公司、重慶航天火箭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各1臺電子針療儀,控制器的操作部件不符合標準規定;常州市紅星醫療儀器廠生產的1臺手穴診斷穴位器治療儀,指示燈和按鈕、控制器的操作部件不符合標準規定;揚州康嶺醫用電子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的1臺電針儀,輸入功率、控制器的操作部件不符合標準規定;海南泰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1臺旋磁式糖尿病治療儀,指示燈和按鈕、網電源連接器和設備電源輸入插口等不符合標準規定。
此外,被抽驗項目為標識標簽、說明書等項目不符合標準規定的醫療器械產品,涉及14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2個品種16批(臺),具體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