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范文
時間:2023-03-23 13:07: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主體;客體;實踐
一、 主體和客體的辯證關系
在現實世界里,人類處于主體地位并進行著實踐活動,活動的對象就是客體,因而一切活動都是由主體和客體組成的。所謂主體,是指:“有意識地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以滿足其需要的現實的社會的人”①。那么客體便是指除主體之外的一切對象。
眾所周知,在認識論中,承認物質的第一性和意識的第二性是討論主體和客體關系的前提條件,主體和客體是相互規定互為前提的;沒有主體就沒有客體;沒有客體也就不存在主體。雙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獨立,達到了對立統一的狀態。在一定條件下,主客體雙方的相互轉換體現了其之間的辯證關系。馬克思說:“在生產中,人客體化,在消費中,物主體化”②。認識論深刻揭示了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證:
第一,實踐關系,即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改造和被改造、掌握與被掌握的關系。主體是改造者,客體是被改造者。這是主客體之間最根本的關系。主體改造客體的過程,不僅能使其成為滿足主體的需要的對象,而且又能將客體的本質規律轉化為主體的認知,使主體自身也得到升華。主客體之間的實踐關系是人的一切現實關系的基礎。
第二,認識關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主客體在相互作用時,客體在人腦中的反映被主體認識和把握,這樣客體就以觀念的形式反映在主體意識中,而主體通過這樣的觀念形式把握住客體的客觀內容。
第三,價值關系,即客體對主體的利益關系,是指客體本身的屬性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主體不會從事沒有價值的實踐和認識活動,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總是在實踐關系和認識關系中產生的。
第四,審美關系,即主體在認識和改造客體的過程中呈現的感知與創造美的關系。美是主體對客體的創造性實踐活動的產物。客體經過主體的改造,不僅具有了價值,而且體現了主體的精神力量與創造能力。因而,美是主客體達成統一的最高形態。
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實踐、認識、價值和審美關系是相互聯系,互相滲透的。實踐關系是基礎,決定了認識關系,認識關系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關系,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又產生了價值關系和審美關系,四種關系互相交織,促成一體。
二、 馬克思人的主體性理論
(一)人的主體性概念
自西方人本主義思潮的興起,在人的主體性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分歧,一些唯心主義學派在討論主體性問題時往往脫離人的實踐,把人的活動抽象化,認為活動的主體是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個人,認為人的活動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的活動。”③
馬克思在吸收了黑格爾關于主體能動性的論述和費爾巴哈關于主體是現實的人的合理思想后,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主客體之間的辯證關系。他認為,主體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現實的人”;客體也并非指整個物質世界,而是作為主體實踐和認識的對象、與主體進行相互作用的現實世界,人的主體性是指主體對客體的主導地位以及對客體能動地認識和改造的特性,根本上是指人的實踐能力和改造能力。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體現了馬克思的人的主體性思想的主要觀點,他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④即人的主體性生成的主要根源在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勞動實踐是統一人與自然的紐帶,若要真正地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我們必須從人的實踐活動的角度出發來探尋人的主體性的根源,這也是馬克思主體論思想的特色所在。
馬克思還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缺點:“他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⑤也就是,現實世界是在世世代代的人類活動下形成的。
(二)人在活動中表現出的主體性特征
人的主體性特征是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主要包含有:
1、主體的自覺能動性。主體的自覺能動性是“現實的人”作為活動的主體所具有的自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能動性是人能夠作為活動主體的本質特征,是主體活動的特有屬性。人類通過認識世界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因而,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需要借助對客體的規律性認識從而進行有效變革,使客體的存在滿足主體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這種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便體現了主體的自覺能動性。
2、 主體的自主支配性。人在實踐活動中的自主性,是指人在實踐活動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由得掌握和支配活動。人的自主性是對人作為活動主體的地位的確證。前蘇聯心理學家科恩曾表明:“‘為自己’勞動和‘為主人’勞動一向態度不同,……人只要被迫做事,就必然會以不服從或不好好干來肯定自己的尊嚴”⑥。人只有感受到自己在勞動中的主要地位,才能產生對勞動的熱情,主動參與勞動并創造出更多成果。因此,尊重人的主體性是發揮其自覺能動性的前提。
3、 主體的創造超越性。人作為主體產生出的創造性活動,能夠創造出更適合人的需求的對象。創造性是人的主體性的最高表現。創造是從不存在到存在的變化發展,具有超越性,是主體在認識客觀存在的基礎上又改變客觀存在的實踐活動中通過人的主體性勞動所創造出來的前所未有的事物。創造性是基于主體對現實存在的不滿和更高層次的需求中產生的。主體在勞動活動中創造出新的生產力,從而形成新的生產關系,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三、人的主體性問題的研究意義與時代價值
(一) 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
當今時代,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新技術革命的成果,社會制度的競爭已不僅是政治經濟的競爭,更多地體現在科技的競爭,科技競爭的實質便是人才的競爭。技術革新離不開人才的創造性實踐活動。人才對于生產力革新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生產力,才能有效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最終促進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生產力,歸根到底是要強化人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
我們國家現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根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關系。因而,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首先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主體的需求是推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始動力,當主體需求被滿足,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刺激主體進行創造性勞動,從而產生更豐富的社會財富。
(二)抓住社會發展機遇
主體地位的肯定和主體需求的滿足能促使主體能動性的更大發揮,對抓住社會發展機會具有重要作用。馬克思曾指出,如果落后國家能夠利用“歷史所能提供給一個民族的最好的機會”,就能先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并“取得資本主義制度的全部成果,而又可以不經受資本主義制度的苦難,”否則,就會“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災難性的波折”⑦。
面對國際風云的日新月異,我們必須精準地分析世界變化形勢,以寬廣的眼光看世界,以奮發飽滿的精神狀態緊跟時代主題,抓住科技變革的機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共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注解
①董耀鵬.人的主體性初探[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6,128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26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1頁
④《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7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8頁
篇2
關鍵詞:馬克思經濟理論;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000-01
導言
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指出經濟理論是的主要內容,是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細的證明和運用”。經濟理論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因而會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豐富、發展、創新,以適應新的要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經濟的飛速發展,如何將馬克思經濟理論同當前經濟實踐相結合,運用經濟理論觀點指引現代化經濟建設,成為一項亟需解決的課題。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需解決的現實理論課題和實踐課題。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源動力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商品價值與體現在商品上的勞動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因此,企業在市場機制和利益推動下,必然會不斷加強勞動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加強員工素質培訓,創新生產技術,以降低商品個別價值,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即“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起了自乘的勞動作用”。這種機制下必然會激發兩種效應:一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加了社會的使用價值量;二是科技進步和創新增加了復雜勞動在社會總勞動中的比重,新部門、產業層出不窮,從而增加了社會的勞動總量。其結果就是社會的使用價值量以及全社會的價值總量的增加,也就是社會財富的增加,從而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二、經濟理論“矛盾說”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在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間的基本關系時,經濟理論認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過程中,要根據經濟發展要求,不斷變革、創新現有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構建適應經濟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當然,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認知尚處于初步階段,還不夠成熟和完善,但只要堅持經濟理論,不斷進行探索、創新,就能將經濟理論同社會主義現代經濟建設結合起來,從而科學地應對經濟建設道路上出現的一切問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三、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為樹立品牌戰略、加強資本國際流動的提供理論指導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家的貪婪本性決定了其不可能滿足于對本國剩余價值的壓榨,隨著國內競爭的日趨激烈、勞資矛盾的激化以及資本原始積累的擴大,壓榨本國剩余價值越發困難,自然而然的資本家就將目標瞄向國際市場。利用廉價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推動資本國際流動,榨取巨額的剩余價值。
中國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資源、資金等呈現瓶頸制約趨勢,只有打開國門“走出去”,充分利用國際間的國別分工和資源市場,創建品牌企業,樹立品牌戰略,利用品牌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不斷完善自己、發展自己。深入研究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參與國際競爭,實現中國對外投資資本收益最大化,增強國際影響力,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發展。
四、“社會保障學說”是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良藥”
列寧提出,社會主義應“充分保證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和使他們獲得自由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只有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生產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馬克思指出,社會保障同物質資料再生產和勞動力再生產息息相關,物質生產是社會保障的經濟基礎,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因此滿足人的需要離不開物質生產,物質生產推動社會進步。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的迅猛發展的同時,一些社會問題隨之而來,如貧富差距增大、拖欠農民工工資、教育體制不完善、拜金主義等等。引發這些社會問題的原因不僅僅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更深層次上是整個社會意識形態導向問題。近幾十年來,社會上出現一股追捧西方經濟學的熱潮,產生了金錢萬能、資產階級自由化、勞動無用等思想,在意識形態導向上出現了脫離的危險。其實,追根溯源不難看出,這些社會問題的產生癥結在于淡化了經濟理論的指導作用。因而,我們要在意識形態上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繼續堅持經濟理論“社會保障學說”的指導地位,按勞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大力扶持社會弱勢群體,縮小貧富差距,真正實現“共同富裕”。
五、小結
綜上所述,經濟理論對于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具有指導意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要堅持不懈的繼承和發展經濟理論,運用并借鑒一切人類文明成果。將經濟理論的研究和探索同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實踐相結合,在經濟理論的指引下,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加快發展,深入探究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的趨勢和對策,得出符合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規律的結論,促使經濟理論不斷發展,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使經濟研究成果更科學、更全面的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促使社會生產力更上一層樓,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競爭力,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濤.繼承發展經濟理論,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0(01).
[2]程婧.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的現實投射[J].中國市場,2011(05).
[3]李朝林,張存剛,田彥平.馬克思的經濟發展思想及其現實指導意義[J].經濟縱橫,2011(03).
[4]任洲鴻.試論馬克思的經濟社會形態理論及其當代意義[J].經濟學家,2011(03).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