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治范文

時間:2023-03-31 19:03: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診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醫診治

篇1

【關鍵詞】膽囊炎中醫藥療法診治心得

膽囊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一切綜合致病因素的影響,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為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法,筆者三十余年來,潛心研究膽囊炎的中醫藥治療,取得滿意效果。根據臨床治療經驗,從內科角度予以闡述如下。

1臨床表現

患者常有右上腹部隱痛、腹脹、噯氣、惡心、厭油膩食物或有消化不良癥狀;有的病人則感右肩胛下、右脅或右腰部等處隱痛;右上腹近心窩處有輕度壓痛,或按之不適感。部分病人在初次發作時未予根治而演變成的慢性膽囊炎,在反復發作的膽囊炎病人中,約有70%的伴有膽囊結石形成,臨床所見部分病人,以胃病治療多年無效就是這個原因。

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時,常表現為右上腹劇烈絞痛,陣發性加劇,向右肩放射,伴惡心、嘔吐,重者還會出現惡寒、發熱、黃疸等。

2病因病機

膽囊炎臨床可以痛、吐、熱、黃四癥概括之,其病因則以氣、血、蟲、石、寒、熱、濕、食、情志、氣候失常、飲食不節等諸多因素,引起肝膽氣滯、濕熱蘊結所致“不通則痛”。病理演變過程是以膽的功能失調,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而致郁證;郁久不通,胃腸氣機逆亂,遂成結證;郁久化熱,熱裹其濕之濕熱證;熱毒熾盛所致之氣滯血瘀證,以上“郁、結、熱、瘀”四證互為轉換,膠滯難解,氣血逆亂,熱毒內陷,或變生厥證。

3劇痛預兆及其轉機

本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腹痛加劇,除了由于膽囊最大限度收縮外,還有膽總管平滑肌的劇烈收縮運動,它是機體潛在抗病能力被調動起來的排石反應;有時在大的結石排出之前,往往會出現休克前期的征象,當然應該警惕,如果腹痛持續不減,壓痛明顯,高燒不退,要注意病情是否惡化。

4膽囊炎用藥治療原則

疏肝利膽,清熱利濕,通腑泄熱,行氣止痛為本病總的治療大法,其保持大便通暢是治療本病的關鍵。

4.1疏肝利膽法本病的病因若是因肝郁氣滯者,則氣滯是本,結石是標,治當疏肝理氣的柴胡疏肝散為主,通腑泄熱為輔,除總攻排石加大黃、芒硝之外,平時不得用此蕩滌之品,以免影響肝膽的疏泄。理氣開郁藥,能降低膽總管括約肌的緊張度,減少胃酸分泌和游離酸鈣,使胰腺分泌減少,解除胰管梗阻,減少壓力,增加膽汁的分泌;加金錢草、茵陳、青皮、大黃組成的利膽方劑,口服后有明顯的松弛奧狄氏括約肌和降低膽壓的作用。

4.2清熱利濕法肝郁易化熱、脾虛則生濕、若復加外感濕熱之邪、內外相引、濕熱結合、互助互長。選藥:方以藿樸夏苓湯為基本方加茵陳、金錢草、玉米須、郁金;濕重者重用白蔻仁、苡仁米;本類藥物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環,有利于炎癥消散。

4.3通里攻下法膽系疾病多伴有便秘,而便秘又可導致和助長熱結、氣滯、濕阻。所以,通里攻下法最為常用,而最為有效的是大黃,常用方劑為大承氣湯、大柴胡湯,以方劑的功效來看,它們能清泄陽明、和解少陽、通腑祛穢,使少陽膽經之熱毒,從陽明蕩滌干凈;清熱與攻下法合用,具有協同作用,能經、腑兼顧,熱、結同治,在提高遠期療效方面,明顯優于單用清法或單用下法。只用清法,雖能解肝膽之無形熱邪,控制感染,但六腑之有形實邪未去,大便秘結未除,則無形之熱必然復生;若只用下法,雖能蕩滌實邪,有利于排除腸道梗阻,但清熱、控制感染之力仍嫌不足。

4.4清熱解毒法膽為少陽,少陽為熱,藥物多用寒涼,所以清熱解毒法是常用大法,以五味消毒飲為基本方,藥用大黃、黃芩、金錢草、金銀花、連翹、龍膽草、黃柏、紫花地丁、板藍根、虎杖等,這類藥物的廣譜抗菌或抑菌作用,有解除內毒素,調理腸胃之功能。

4.5通陽化濕法素體陽氣不足,或病程太長者,亦有寒化的可能,方用茵陳四逆湯、柴胡桂枝湯等方劑,可使膽司相火、宣通三焦、強壯元陽、消除陰翳、舒展肝木,只要辨證準確,施藥得當,可獲滿意效果。

4.6活血化瘀法根據膽囊炎病機的互為轉化,若濕熱壅盛日久,化火成毒,便燔騰營血,可致膽道瘀阻,故在疏肝利膽,通腑泄熱的基礎上,加用行血化瘀藥,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藥如丹參、姜黃、郁金、虎杖、靈仙、桃仁、雞血藤等,活血化瘀藥有改善腸道血管微循環,使膽汁流量增加,修復因炎癥損傷的血管上皮細胞。5轉歸及預防

急性膽囊炎病程短,多持續數小時至數日,大約有70%~90%的患者,急性癥狀可以控制,預后良好,若調治不當,該病容易復發,而演變成慢性膽囊炎病,本病經治療,臨床癥狀消失后,應當經B超、膽囊造影等檢查,證實炎癥完全消失后方可停藥。

篇2

西醫診治菌痢

西醫認為,細菌性痢疾的病原是痢疾桿菌,而病因則是人們吃了不潔凈的含有痢疾桿菌的食物,再加上自身抵抗力不強引起的(菌痢通過糞.口途徑傳染,吃下痢疾病人和帶菌者糞便污染過的食物可得痢疾)。西醫將痢疾病原菌分成四種,甲群(志賀氏痢疾桿菌)、乙群(福氏痢疾桿菌)、丙群(鮑氏痢疾桿菌)、丁群(宋氏痢疾桿菌)。這四種菌群均可產生內毒素,甲群還可產生外毒素。四種痢疾桿菌都能引起痢疾。

西醫在臨床上將痢疾分為急性、慢性兩種。急性痢疾根據癥狀又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和中毒型4種。在中毒型中,根據病情又分為休克型和腦型。

1.輕型痢疾是痢疾中最輕的一種,一般只有輕度腹痛、腹瀉,大便每天2~4次,呈水樣或糊狀,無膿血,有時混和黏液,解便后腹痛緩解,多數不發熱或只有低熱。由于癥狀不典型,常常被誤診為一般的腸炎。

2.普通型痢疾具有較典型的痢疾癥狀,有發熱,體溫可高達39℃左右,個別患者可高達40℃以上。開始可無腹痛、腹瀉,只有惡心、嘔吐、頭痛等癥狀。因此,開始時常被誤診為重感冒,數小時之后開始出現陣發性腹痛、腹瀉。開始為稀便,繼而出現膿血便,因為此時腸黏膜已出現潰瘍和壞死,故有明顯的下墜感。

3.重型痢疾起病急,有高熱,每日大便次數可達20~30次,大便呈膿血樣,量少,腹痛劇烈,下墜較重,甚至不想離開便器,四肢發涼,很快出現脫水現象,有的可發生意識障礙。

4.中毒型痢疾多見于2~7歲的兒童,常突然發病,開始時只有高熱,體溫可達40℃,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口唇指甲青紫,皮膚常出現花紋,呼吸淺而弱,可反復出現驚厥。多數患者沒有腹痛、腹瀉和嘔吐,少數患者只有輕度腹痛、腹瀉,大便無膿血。除上述癥狀外,若出現休克癥狀的叫休克型,表現為脈膊細弱,血壓下降或測不出,少尿或無尿,有呼吸困難、咯血現象,可因發生心力衰竭而死亡。若出現腦部癥狀者叫腦型。腦型的主要表現是煩燥、嗜睡、血壓正常或增高,有劇烈頭痛,頻繁嘔吐,呼吸增快,有時出現呼吸暫停、嘆息樣呼吸或雙吸氣,很快進入昏迷狀態,而雙側瞳孔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但是,絕大多數痢疾屬普通型。痢疾桿菌主要侵犯大腸,尤其是乙狀結腸和直腸,所以左下腹疼痛明顯。痢疾患者腹瀉次數很多,大便每日數十次,甚至無法計數。由于直腸經常受到炎癥刺激,所以患者總想解大便,但又解不出多少,這種現象叫里急后重。腹瀉次數頻繁的患者還可出現脫水性酸中毒。

上面這些只是細菌性痢疾的癥狀,但是要確診,西醫還講究實證,即通過糞便培養后檢驗可發現痢疾桿菌。另外,在顯微鏡下檢查病人的大便還可見大量白細胞、膿細胞、紅細胞和巨噬細胞。在結合一系列癥狀和檢驗查出有痢疾桿菌后就可以確診為細菌性痢疾。這時,就要對癥治療。

絕大多數病人經過抗生素治療,數日后即可緩解。目前西醫治療痢疾的藥物逐漸增多,例如,有復方新諾明、氟哌酸、氨基芐青霉素、痢特靈、黃連素等。醫生可根據病人情況決定用哪種藥,用多少。而且,在治療時,能口服的盡量口服。這是因為,一方面口服藥物可直接到達腸道,可以更好地發揮藥物的作用,另外,口服比肌肉和靜脈滴注更安全,無痛苦。痢疾的其他治療可根據病情需要而定,如有失水、高熱者可以輸液,有中毒癥狀者應對癥搶救。一般情況都可以治愈痢疾。

中醫診治菌痢

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和診治是另一套系統?!秲冉洝穼α〖驳姆Q呼是“腸游”,唐代《備急干金要方》稱痢疾為“滯下”,含有腸腑“閉滯不利”的意思。宋代《嚴氏濟生方》正式啟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謂痢疾者,古所謂滯下是也”,痢疾之名沿用至今。

中醫對疾病講究病因病機和辨證,前者指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機理,后者指分析、辨認疾病的證候。而證候不同于癥狀,是綜合分析了各種癥狀,對疾病處于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變性質以及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等各方面情況的病理概括。中醫的八綱辨證又是各種辨證的總綱,包括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證候。對于痢疾也不例外。

在病機上,中醫認為,痢疾是時邪疫毒所致,主要指感受暑濕熱之邪。因為,痢疾多發于夏秋之交,氣候正值熱郁濕蒸之際,濕熱之邪內侵人體,蘊于腸腑,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毒霸廊珪?痢疾》說:“痢疾之病,多病于夏秋之交,古法相傳,皆謂炎暑大行,相火司令,酷熱之毒蓄積為痢?!币叨荆秋L、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即疫毒為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故稱之癘氣。

另外,中醫認為痢疾的病因還有飲食不節,指的是,平素飲食過于肥甘厚味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損傷脾胃;同時食用餿腐不潔的食物,疫邪病毒從口而人,積滯腐敗于腸間,發為痢疾。

除了病因病機,中醫還講究辨證,主要是辨實痢和虛痢;寒痢和熱痢。虛實之辨指的是:起病急驟,病程短者屬實:起病緩慢,病程長者多虛。形體強壯,脈滑實有力者屬實;形體薄弱,脈虛弱無力者屬虛。腹痛脹滿,痛而拒按,痛時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暫時減輕者為實;腹痛綿綿,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減,墜脹甚者為虛。寒熱之辨指的是:痢下膿血鮮紅,或赤多白少者屬熱;痢下白色粘凍涕狀,或赤少白多者屬寒。痢下粘稠臭穢者屬熱;痢下清稀而不甚臭穢者屬寒。身熱面赤,口渴喜飲者屬熱:面白肢冷,口不渴者屬寒。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者屬熱;舌淡苔白,脈沉細者屬寒。

有了病機和辨證再講究治病原則和方法。首先是祛邪導滯,因為痢疾的基本病機是邪氣壅滯腸中,只有祛除邪氣之壅滯,才能恢復腸腑傳導之職。其次是調氣和血,即順暢腸腑凝滯之氣血,祛除腐敗之脂膿,恢復腸道傳送功能,促進損傷之脂膜血絡盡早修復,以改善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膿血等癥狀。三是顧護胃氣,因為濕熱痢、疫毒痢的方藥之中,苦寒之藥較多,長時間大劑量使用,有損傷胃氣之弊。

由于有了辨證,就把痢疾分為濕熱痢、疫毒痢、寒濕痢、虛寒痢和休息痢,并依據不同的痢疾予以不同的治療藥方。

比如,濕熱痢的癥狀是:腹痛陣陣,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暫緩,痢下赤白膿血,粘稠如膠凍,腥臭,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治療就需要清腸化濕,解毒,調氣行血??捎梅剿幧炙帨撼嗌?5g,當歸9g,黃連5g,檳榔5g,木香5g,生大黃9g,黃芩9g,金銀花10g,炙甘草5g。

比較

對于痢疾的癥狀,西醫和中醫的描述有一致的地方,如主要是腹痛腹瀉、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膿血。在治療效果上,西醫和中醫也都有較好的效果。中醫在辨證的基礎上,采用內服中藥或灌腸療法,常能收到顯著的效果。而西醫在確診后使用抗生素、灌腸療法和其他輔助療法和輔助藥物也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篇3

1病因病機

祖國醫學認為黃褐斑與陰陽、氣血、臟腑和經絡的失調有關。

1.1陰陽失調在生理情況下,人體的陰陽處于一個動態的平衡狀態,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這時人不會出現疾病。在病理情況下,就是平衡狀態遭到破壞時,比如陰虛,體內的各種津液缺乏,血液粘稠度增高,流動不暢,瘀血滯于經絡,從而引起黃褐斑。再比如陽虛,人體失于溫煦,使血在脈管中的運行速度減緩,血流緩慢也可以產生黃褐斑。

1.2氣血失調在生理情況下,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行血,血能載氣,氣行血行。在病理情況下,不論是氣病及血,或是血病及氣,都可最終產生氣滯血瘀,瘀血停滯于經絡而發生黃褐斑。

1.3臟腑失調在生理情況下,人的五臟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保持著生克關系。五臟中不論是任何一臟偏盛或不足,都能破壞這種生克關系的平衡,形成黃褐斑。臨床上,以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多見,如肝郁氣滯,脾虛痰濕凝聚,腎虛精血不足都會產生黃褐斑。

1.4經絡失調中醫認為經絡可溝通臟腑與體表,經絡之氣瘀滯,可沿經絡循行部位發生疾病,發生在面部可導致黃褐斑。

2診斷與鑒別診斷

2.1診斷本病為后天所形成,皮損特點為黃褐色斑點,或呈片狀分布,可為雙顴或雙頰對稱分布,也可散在分布,均勻成片,形狀大小不一,亦有單側發病。

2.2鑒別診斷

臨床上應注意和以下皮膚病相鑒別:

①老年斑:分布無對稱性,皮損一般較黃褐斑小,多長在面部邊緣部位和手背,與健康組織有明顯界線,與早衰有關,多見于老年人。

②色素斑:多長在眼瞼之下、顴骨之上,星點狀不規則分布,皮損著色較深,多因長期使用含激素或鉛、汞含量超標化妝品。

③雀斑:以鼻部為中心,彌漫分布,呈圓形點狀,小如小米粒,大如綠豆,一般在學齡前起病,與紫外線長期照射和遺傳有關。

④黑變病:斑呈黧黑色,網狀分布,多沿毛細血管走向分布,與健康的組織無明顯界線,多繼發于全身性疾病,如胃腸疾患、肝硬化和腎病晚期。或因工作環境含有有害物質,如鉛、汞、銅超標;或因對油彩過敏;或因長期換膚反復刺激所致。

⑤剝皮二次斑:呈云霧狀,黑斑內套白斑或色素脫失斑,多因不適當的長期換膚,表皮保護層反復受損,破壞了皮膚平衡所致。

3辯證分型治療

3.1肝氣郁結型面色青,善太息,脹痛乳腺增生,經來腹痛,口苦咽干,悶悶不樂,煩躁易怒,不思飲食,舌淡苔白,脈弦。

口服:海棠美(原名祛斑美容丹)6瓶+海棠美Ⅱ號(原名疏肝祛斑丹)3瓶。

外用:海棠祛斑美容早霜一合;海棠祛斑美容晚霜一合。

3.2脾虛型膚色黃,面容虛浮,食納差,脘腹脹滿,便溏,胖大舌,舌邊有齒痕,舌苔厚膩,脈濡或滑。

口服:海棠美(原名祛斑美容丹)6瓶+海棠美Ⅲ號(原名健脾祛斑丹)3瓶。

外用:海棠祛斑美容早霜一合,海棠祛斑美容晚霜一合。

3.3腎陰虛型面色黑,五心煩熱,盜汗骨蒸,口渴,小便黃,大便干,夜夢多,失眠,舌質紅,脈細數。

口服:海棠美(原名祛斑美容丹)6瓶+海棠美Ⅳ號(原名養陰祛斑丹)3瓶。

外用:海棠祛斑美容早霜一合,海棠祛斑美容晚霜一合。

3.4腎陽虛型面色黑,水腫,腰痛,動則氣喘,背如負冰,如坐冰盆,四肢冷,舌淡苔白,脈沉。

口服:海棠美(原名祛斑美容丹)+金匱腎氣丸。

外用:海棠祛斑美容早霜一合,海棠祛斑美容晚霜一合。

3.5肺陰虛型干咳,潮熱,盜汗,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

海棠美(原名祛斑美容丹)+海棠美Ⅳ號(原名養陰祛斑丹)+抗結核藥(利福平、乙胺丁醇)。

4針灸治療

4.1肝氣郁結型

選穴:肝俞、太沖、血海、足三里。

4.2脾虛型

選穴:胃俞、脾俞、足三里、血海。

篇4

【關鍵詞】中醫辨證治療;2型糖尿?。慌R床療效;高血壓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發病率顯著升高,且常并發,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我院以2型糖尿病并發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中醫辨證治療及安慰劑治療,通過臨床療效比較,證實中醫辨證治療的臨床療效?,F將研究的過程及結果匯總成文,為臨床治療和研究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共治療2型糖尿合并高血壓病患者270例,其基本臨床資料如下:(1)觀察組:觀察組研究對象135例,男64例,女71例;年齡在56-72歲之間,平均年齡65.6歲;病程在1-3年之間,平均病程2.5年;(2)對照組:對照組研究對象135例,男66例,女69例;年齡在55-74歲之間,平均年齡66.2歲;病程在1-3年之間,平均病程2.6年;研究對象經入院診斷均為2型糖尿合并高血壓病患者,且不并發其他內科疾病。對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基本臨床數據進行比較,無顯著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

對照組研究對象在常規用藥的基礎上給予安慰劑治療,常用藥物有拜糖平、二甲雙胍緩釋片、降糖靈等降糖藥物及硝苯地平緩釋片、替米沙坦、珍菊降壓片等降壓藥物,根據患者病情確定給藥的種類、劑量和是否聯合用藥。

1.2.2 觀察組治療

觀察組研究對象在常規用藥的基礎上進行中醫辨證治療,其常規用藥與對照組一致,中醫辨證治療如下:(1)辨證及方藥:①陰陽兩虛:a.臨床癥狀:耳鳴健忘,頭暈眼花,腰膝酸軟,夜尿頻,足冷,舌淡,脈沉細;b.方藥:使用傳統方劑左歸丸合右歸丸;隨證加減:虛內熱者加知母12g、黃柏12g;腎陰虛者加女貞子9g;腎陽陽虛畏寒者加制附子12g;②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型:a.臨床癥狀:口干口苦,頭痛眩暈,舌紅苔黃,煩躁易怒,脈象弦數b.方藥:白芍12g、生地15g、懷牛膝18g、杭12 g、桑寄生12g、黃芩6 g、天麻9 g、生牡蠣25 g、鉤藤12 g、石決明18 g、生龍骨25g;隨證加減:口干口渴加花粉15g、石斛12g;③脾虛痰濁:a.臨床癥狀:多為肥胖患者,脘痞痰涎,頭暈發沉,舌淡苔膩;b.方藥:陳皮12g、黨參10g、半夏10g、白術12g、膽星9g、茯苓12g、決明子25g;隨證加減:納呆食少者加白蔻仁12g、砂仁9g;氣虛者加黃芪12g。(2)不理想者用藥:在應用上述藥物治療15日后,患者療效不理想者給予如下方藥:①血糖:天花粉25g、生山藥25g、葛根25g;②高血壓:澤瀉9g、海藻25 g;(3)煎煮及給藥方法:①煎煮方法:按照藥物特性分先后煎,日一劑,加水500ml文火煎煮;②服藥方法:日一劑,早晚兩次溫服,每次200mL。根據患者病情確定用藥療程。

1.2.3 輔助治療

在服用藥物治療的同時,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輔助治療:①生活方式干預:減少鈉鹽的食用量,多食水果蔬菜,有意識控制體重;②運動:為患者制定適合的有氧運動方案,并囑其堅持運動。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相關研究制定研究對象的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具體如下:①顯效:研究對象血糖、血壓均控制在正常水平,或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停藥后無復發;②有效:血壓、血糖有明顯改善,或一項達到正常水平,停藥后無復發;③無效: 血壓、血糖均無明顯改善。

2 結 果

2.1 中醫辨證結果

觀察組研究對象經中醫辨證其結果如下:陰陽兩虛型39例,肝腎陰虛型28例,肝陽上亢型26例,脾虛痰濁型42例。根據辨證結果,按照上述方藥進行治療。

2.2 療效比較

連續治療3個月后,對兩組研究對象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觀察組顯效90例,有效34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高達91.8%較對照組42%的總有效率組有顯著優勢,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2型糖尿病及高血壓均為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尤以老年患者的發病率較高,且二者常相伴發病,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影響。西醫治療雖然能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和血壓,但是長期聯合用藥,導致用藥的增加,對患者的身體有著嚴重的影響。因此使用中醫藥對2型糖尿病及高血壓進行治療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價值。

糖尿病屬于中醫消渴病的范疇,早在《靈樞?五變篇》中就有“五臟皆弱者,善病消癉”,的記載,以此為依據制定清除燥熱、瘀血、痰濁及補腎虛的方劑,可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從而提高臨床治療的有效率。同時加入控制血壓及調理肝腎功能的藥物,確保患者血壓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療。因此中醫辨證治療較西醫治療更具針對性,更注重從根本上治療,因此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

綜上訴述,在2型糖尿合并高血壓的治療中中醫辨證治療具有明顯的優勢,適于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吳教論.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2,21(07):262-263.

篇5

帶狀皰疹主要臨床表現為呈帶狀排列的簇集性水皰,并常伴有輕重不等的神經痛癥狀,約有76.21%的患者疼痛癥狀先于皮疹出現。皮疹為帶狀的紅色斑丘疹,繼而出現粟米至黃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泡,累累如串珠,聚集一處或數處,排列成帶狀,泡群之間間隔正常皮膚,泡液初澄明,數日后泡液渾濁膿腫,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點,穴血皰或壞死。輕者無皮損,僅有刺痛感,或稍潮紅,無典型的水皰。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所致,由于該病毒侵犯神經節,造成神經節發炎及壞死,致使神經劇痛,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可導致持久的后遺神經痛,尤以老年人為甚,后遺神經痛發生率可達30%-50%。

中醫外治法包括如針灸,艾灸,梅花針法,拔罐法等,本文主要討論中醫外治法中的有關中藥(包括中藥與西藥的結合)的應用。

1、中醫治療帶狀皰疹的思考

1.1帶狀皰疹早期外治法可多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

本病屬于自限性疾病,病程通常為2~4周,所以對于一般患者其治療目的應該是加速其恢復、控制急性及慢性疼痛的程度和持續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產生。所以,筆者認為,對于帶狀皰疹的早期發現和及時的治療才是能否根治此病的關鍵。因為帶狀皰疹的內在病因多為肝膽熱盛、脾濕郁久、濕熱內阻,而從西醫來講,是因為感染了病毒所致。故在臨床上遇到這些體質的病人,尤其是小孩及老年人等免疫力不夠的患者,一定做好未病先防。

在發現了帶狀皰疹之后要盡快就診。因其為病毒感染,現代醫學對病毒無特效治療手段,單憑西醫治療很難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所以,臨床上積極研究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林桂權,沙文昆取雙黃連粉針倒入一個玻璃容器內,再注入利多卡因,攪勻成黏液狀,用消毒棉棒反復涂患處,盡可能使患處保持濕潤。利多卡因用藥后,分布于機體組織迅速而廣泛,且麻醉強度大,起效快,彌散力強。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雙黃連粉針是具有抗病毒及抗細菌雙重治療作用的藥物,有解熱、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林桂權,沙文昆以這兩者的藥理作用為指導,將利多卡因和雙黃連粉針外用治療帶狀皰疹收到了滿意療效,尤其是對早期的帶狀皰疹療效更為突出,有效率達100%。取六神丸適量研成細粉,用阿昔洛韋眼藥水或針劑調成糊狀,再均勻涂于患處。一般涂藥1周左右即可治愈。

更多的臨床醫生是運用純中醫的方法進行辨證論治,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很多研究中也發現,純中醫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西醫治療組。董祖木,趙月華觀察外用八寶五膽藥墨療效與口服阿昔洛韋的效果相當,但八寶五膽藥墨組的止皰、止痛時間均明顯短于阿昔洛韋組。而且無論病之新舊近遠,皆可運用八寶五膽藥墨治療,無須辨證太細,無明顯毒副作用。杜艷、徐簽在皮疹部位及周圍拔罐。出罐后在皮疹或水泡處采用壯醫藥線點灸,點順序按皮疹出現的先后進行操作,最后沿皮疹范圍圍灸。治療結束后囑患者將季得勝蛇藥片研碎,用溫開水及白米醋各半,調成糊狀,外涂患處。諸法合用,直取病所,以外治內,能盡快控制皰疹擴散,使水皰干固結痂,迅速止痛,有效防止后遺神經痛的發生。傳統外治法治療早期帶狀皰疹療效優于阿昔洛韋,且止痛、止皰、結痂時間較阿昔洛韋明顯縮短,安全無副作用,臨床值得推廣。

筆者認為,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應該得到大力提倡?;紟畎捳畈∪硕嘁蛱弁摧^甚不能進行日?;顒樱踔劣绊懰?。所以,疾病早期可以運用如利多卡因等藥物來鎮痛鎮靜。而外用利多卡因等藥物不僅可以起到鎮痛作用,還大大降低了副作用。結合中醫外治法,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中醫外治法用藥多采用清熱解毒,緩急止痛,涼血消腫之類,如七葉一枝花、地錦草、五倍子、鮮馬齒莧、大黃、青黛等。臨床上可以根據根據病人的情況來選擇藥物。

1.2帶狀皰疹外治法仍然需要辨證論治

有醫家認為中醫外治法在應用的時候不用辨證太細。但筆者認為,中醫的精髓在于辨證論治,中醫外治法,如針灸,艾灸,用藥也不能例外。秉“外治之法即內治之理”,根據臨床的效果來看,沒有經過辨證的外治法仍然會取得一定得效果,但是,經過辨證后有針對性地治療會縮短治療過程,盡快取得治療效果。

邱根全等把帶狀皰疹病人分為熱盛型和濕熱型,應用獨角蓮膏藥患處局部敷貼治療本病30例,并與藍蓮露外用作對照,結果顯示治療組在止痛、止皰、結痂脫痂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從中醫分型看,獨角蓮膏藥主要適宜于熱盛型。

1.3中醫藥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具有獨特的優勢

本病在臨床上還有一個棘手之處,有部分年老體弱的患者,特別是機體一般狀況較差者,往往會遺留有后遺神經痛。因此,在控制急件發作癥狀的同時,如何預防后遺神經痛的發生也就成為本病治療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西醫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治療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一定的副作用。如王國穎等研究復合芬太尼透皮貼劑(利多卡因,哌卡因,維生素B,地塞米)具有持續有效的鎮痛作用;神經阻滯能迅速有效地抑制疼痛,通過擴張神經支配區域的末梢血管、改善血液循環,打破疼痛、末梢血運不良的惡性循環,促進組織的修復。此法對操作技術要求較高,有一定的危險性,要謹慎操作,防止并發癥發生。臨床已有因操作不當致氣胸的報道。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皮膚科門診和疼痛臨床較常見的疾病??诜⑽袈屙f是目前廣泛使用的治療急性帶狀皰疹的藥物,但該藥口服吸收緩慢且不完全;另外,它是通過只在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細胞內形成的胸腺嘧啶核甙激活酶,選擇性地破壞被吞入細胞內的帶狀皰疹病毒,沒有被攝取的阿昔洛韋與器官細胞無反應,被排除體外,其副作用為可逆性的腎功能障礙。這樣的治療方法對老年人是不安全的。

所以,采用中醫藥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成為必然,而且中醫藥治療帶狀皰疹很有優勢。如運用壯醫治療時運用廣西特色藥物,如田七、芒果、廣西莪術、山烏龜、紅藥、了哥王、王不留行組成的“七仙散”,配伍簡練,屢試屢效。

后遺神經痛多發生在老年人,王玉珠等課題組成員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和病理表現,認為單用“清熱解毒”法對老年帶狀皰疹患者的治療是不妥的,有“虛虛實實”之弊。而采用“扶正固本,益氣養血,養陰柔肝”,是治療老年帶狀皰疹有效途徑。多選取黃芪、當歸、藏紅花、赤芍、川芎等益氣活血和清熱解毒藥物,采用中藥內服與外

敷相結合的治療方法治療老年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證型多樣,除氣滯、血瘀外,尚有氣血、陰、陽虛,濕熱以及虛實夾雜等證。中藥內服與外敷治療老年帶狀皰疹前期的臨床應用顯示出良好的療效。

2、總結

篇6

關鍵詞 骨質疏松癥 中醫 辨證分型

中圖分類號:R58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6)12-0034-03

Discussion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with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 of TCM

ZHANG Yijing

(Shiq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1, China)

ABSTRACT Osteoporosis is a degenerative disease of the systemic bone metabolism disorders,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cial aging population, the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ults of modern medical research on osteoporosis, and its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rules of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 literatures, and summarizes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 of TCM in osteoporosis and the management.

KEY WORDS osteoporo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

隨著社會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現代醫學認為骨質疏松癥是由于骨代謝失衡,骨丟失大于骨重建而導致的骨量丟失、骨小梁結構破壞、骨強度下降的全身代謝障礙的退行性骨骼疾病[1]。臨床表現以骨痛及腰背痛、駝背、身長變矮、易發骨折為主癥。中醫學雖然對骨質疏松癥無系統論述,但從其臨床表現及辨證當屬“骨痹、骨痿、骨枯、虛勞”等范疇。目前關于骨質疏松癥的中醫辨證,眾說紛紜,各抒己見。本文通過復習文獻,闡述骨質疏松癥的中醫分型及診治

1 辨證分型

1.1 腎虛

祖國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受五臟六腑之精氣而藏之;腎氣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2],記載了骨骼與年齡及腎精盛衰的關系,說明骨與髓均為腎之所主,腎之精氣的盛衰與骨髓、骨骼的生長代謝密切相關?,F代研究表明,腎虛者骨密度明顯低于無腎虛證者[3]。許志奇等[4]的研究顯示,腎虛癥患者骨礦含量普遍低于正常人。李泉玉等[5]的研究提示,腎主骨,腎功能低下者,骨礦含量普遍降低。目前,腎虛型骨質疏松癥主要分為腎陽虛和腎陰虛兩型。

1.1.1 腎陽虛

腎陽虛之骨痿者,多有腰膝酸痛,形寒肢冷,頭暈目眩,精神萎靡,溲頻清化,肢體萎軟,脈沉遲等癥狀,對此,歷代醫家也多有論述。沈霖等[6]用青蛾丸加味制劑口服,每次20 ml,每日2次,連服3個月,結果患者腰背疼明顯減輕或緩解的有效率為88.4%。張乃征等[7]認為腎陽虛為骨質疏松發病機制,以溫補腎陽立法,制成強腎增骨寧治療31例患者,每日l劑,連服4個月,結果顯效2l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為93.5%,而且患者骨礦含量、骨密度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P

1.1.2 腎陰虛

腎陰虛之骨痿者,癥見腰膝酸痛,喜按喜揉,眩暈耳嗚,失眠多夢,遇勞更甚,臥則減輕,兼有形體消瘦,溲黃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歷來中醫都認為“腎陰不足,虧虛,骨失滋養,易致骨痹”。趙詠芳等[8]對骨質疏松癥的中醫證型進行了研究,用單光子骨密度儀測定37例骨質疏松癥患者,其中28例表現為腎陰虛證,3例屬脾腎兩虛證,無單純脾虛表現者。唐瑞等[9]以補腎益陰法為主治療老年骨質疏松33例,腰背痛癥狀消失l0例,明顯減輕l9例,減輕4例;骨礦含量增加20例,維持原水平l0例,降低3例,總有效率為87.9%。

篇7

【中圖分類號】R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4-070-1

病態竇房結是臨床常見而難治的病癥。病態竇房結是由于竇房結功能低下或衰竭所致,臨床以心動過緩為主要特征,也可表現心動過速的交替出現。根據其脈癥表現,乃屬于祖國醫學中“遲脈證”“眩暈”“昏厥”等范疇。目前以安裝起搏器來維持起搏功能,推廣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來,筆者根據中醫辨證,運用調和陰陽,平衡升降法治病,收到較好療效,結果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齡45―88歲,平均49.0±5.1歲;基礎心臟病:冠心病10例,心肌炎5例,心肌病4例;合并高血壓10例、糖尿病4例。

診斷依據:依據1997年北京地區關于“病態竇房結”座談會上制定的參考標準,并參考動態心電圖確診。治療前心率均在58次/分以下,臨床表現:所有患者經阿托品試驗均呈陽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腦缺血癥狀,并見心悸、動則氣短,頭暈目眩、舌淡、脈沉細而遲。

2治療方法

予以調和陰陽、平衡升降法,重以養心陰、助心陽、益氣瀉虛熱。處方:制附子(先煎)15g、羊藿15g、北沙參10g、枸杞子10g、麥冬10g、菟絲子10g、熟地20g、桂枝15g、仙茅10g、仙靈脾10g、黨參10g、金櫻子6g、炙甘草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3個月,加減:如見陰分不足、虛熱上擾,濕熱積滯為主時去桂枝、制附子、菟絲子、枸杞子,加天冬、柴胡、黃芩、生地、芡實、桑寄生等,若見心陽不足為主,則益心陽,重用桂枝、干姜、細辛、麻黃。個別患者服藥期間心率仍較慢,可給予阿托品肌注或口服。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顯效:癥狀消失,平均竇性心率>60次/分,心電圖恢復或大致正常。有效:癥狀減輕,平均竇性心率用藥后較用藥前增加20%以上,心電圖改善。無效:癥狀不減輕,心率無明顯改善,心電圖無明顯變化。

3.2治療結果

顯效6例、好轉11例、無效2例。

4病案舉例

杜某,男,72歲,退休干部,患冠心病、病竇綜合征1年,曾多次住院治療,心率最慢38次/分,近2月來自覺胸痛、乏力、心慌、氣促、頭暈目眩,甚則視物不清,不能站立。診見:心慌、胸痛、心悸怔忡、失眠、頭暈目眩、舌質淡,苔薄白,脈結代。中醫診斷:怔忡,辨證以陽虛為主,治宜溫陽益氣、活血養心。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四逆湯加減。藥用:麻黃15g、制附子(先煎)15g、細辛(先煎)5g黨參10g、桂枝20g、干姜10g、金櫻子6g、仙靈脾10g、炙甘草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服3月后,患者逐漸視物清晰,行走自如,胸痛發作次數越來越少。

篇8

1糖癰的定義和中醫學認識

癰是一種發生于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多個相鄰的毛囊和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好發于皮膚韌厚的頸、背、臀和大腿部,目前癰常見于糖尿病病人,我們簡稱為“糖癰”。癰的感染先從一個毛囊底部開始,沿深部阻力較小的脂肪組織柱蔓延至皮下、深筋膜,再沿深筋膜向四周擴散,累及鄰近的許多脂肪組織柱,然后向上傳入毛囊群而形成多個膿頭。

糖尿病屬于中醫學消渴病范疇。主要由于素體陰虛、五臟柔弱,加之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及勞欲過度所致。本病常并發癰疽,臨床上合并癰的病例并不少見。其病機主要是燥熱內盛,營陰耗竭,內結郁熱,壅毒成膿,發為癰疽。正如《諸病源候論•消渴病諸候》云:“津液竭,則經脈澀;經脈澀,則營衛不行;營衛不行,則由熱氣留滯,故成癰疽。”

2糖癰的中醫外科治療

糖癰的中醫外科治療,仍遵循腫瘍期、膿瘍期、潰瘍期三期論治。腫瘍期,局部紅、腫、熱、痛明顯,當位置較深時,感染嚴重或者伴有糖尿病等導致感染不容易控制的情況下,可以出現全身反應,如高熱、不思飲食、徹夜難眠、大便干結甚至神志模糊。急則治標,治以清熱解毒、化瘀散結,令其消散。此時,膿腫尚未形成,取義“無形之邪令其消散”,可選用金黃散茶調或醋調外敷。

膿瘍期,局部紅、腫、熱、痛,腫塊有波動感或者膿頭自破,若全身反應嚴重,可在腫瘍穿刺判定是否成膿,不需要等待波動感形成。膿腫形成,必須及時切開排膿,使邪有出路,我們在臨床中繼承和運用李競教授提出的“洞式排膿”法,圓形外口,即使皮下組織腫脹,也能保證外口引流通暢,切口小,損傷小,減少組織感染的機會,又利于以后愈合,反之,線形切口大,當皮下組織腫脹時,切口幾乎閉合,為引流通常填放凡士林紗條,無異于打開口放個塞子,達不到引流目的。方法:電針25mV于膿腫最高點當頭點破,深度出膿則止,直徑約為0.5~1cm,待膿液自動流出,干棉球蘸干、吸附分泌物,外敷金黃膏箍圍消腫。

潰瘍期,膿成破潰以后進入潰瘍期,針對傷口不易愈合,都是因為傷口“留邪”,邪不去,正不安。適時清創,化腐生肌,令感染的肌腱筋膜組織脫落,則潰瘍愈合指日可待。方法:①機械清創:針對水腫肉芽,游離的壞死組織;②酶清創:針對皮膚、皮下組織等各類壞死組織選用糜蛋白酶、菠蘿蛋白酶、致新丹;③藥膏化腐生?。涸谝陨匣A上合用中藥生肌之品,如:生肌玉紅膏、橡皮生肌膏等,事半功倍。

篇9

咳嗽變異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是以慢性咳嗽為主要或唯一臨床表現的特殊哮喘,很少出現喘息和呼吸困難[1]。不典型的臨床特征往往導致患兒長期使用抗生素而罔效,致氣道反應性逐漸增強,結果使1/3~1/2的CVA患兒發展為典型哮喘[2]。筆者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對CVA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養生調攝等進行了一些思考,茲將個人觀點表述如下。

1 病機演變及分期

CVA以咳嗽為主癥甚至唯一癥狀,單據癥狀進行中醫診斷難度較大。《景岳全書·雜證謨·咳嗽》云:“咳嗽之要,止惟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蓋皮毛為肺之合,而凡外邪襲之,則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則必自肺而傳于五臟也。內傷之嗽,必起于陰分,蓋肺屬燥金,為水之母,陰損于下,則陽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則癢,癢則咳不能已也……咳證雖多,無非肺病?!彼^“五臟之咳,由肺所傳,則肺為主臟,而五臟其兼者也,故五臟六腑各有其證……然無非以肺為主也?!弊诰霸勒摽戎瑁Y合現代醫學進展,筆者認為,CVA屬于“咳嗽”,但又不能拘于“咳嗽”,需突破表面現象,從“哮”論治“咳”,以求治其本,同時與“哮”有所不同。

CVA患兒常因遇冷感寒、聞觸異味、過食生冷咸酸、情志刺激等誘發,病變臟腑在肺、肝、脾、腎,病機關鍵為風、痰、瘀、郁、虛,相互影響,加上過敏體質,導致病程長,病情纏綿難愈。根據這些特點結合臨床經驗,筆者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或標本兼治的原則,分為急性發作期和慢性緩解期。急性期病位在肺和肝,治宜宣肺開閉祛外風,平肝通絡熄內風;并結合證候,擇輔溫肺化飲、健脾化痰、潤肺生津、斂肺止咳、活血化瘀等法;慢性緩解期病位在肺、脾、腎,治宜培土生金、補肺健脾、益腎固本;同時重視養生調攝、避免接觸變應原等。

2 辨證論治

2.1 發作期系外風引動內風,治宜肝肺并調

CVA急性期見陣發性干咳、無痰,或有少量白色稀痰,常伴咽癢、眼癢、鼻癢、噴嚏流涕或皮膚瘙癢等過敏癥狀。癥狀發作突然,來勢較快,緩解亦較迅速,呈現陣發性、攣急性、反復發作的特點,符合“風邪善行而數變”、“風勝則攣急”、“無風不作癢”的特點?!峨s病源流犀燭·感冒源流》云:“風邪襲人,不論何處感受,必內歸于肺?!憋L為百病之長,外襲皮毛,首犯肺衛,致肺失宣降,咳嗽陣作。風邪襲肺,失治誤治日久,不能驅除風邪,漸成“伏風”內藏肺絡,類似于哮喘之“伏痰”。一旦感受冒觸風寒邪氣,外風引動伏風,內外合邪,致肺失宣降,氣逆攣急,沖撞肺絡,則咳嗽陣作,難以抑制。

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協調,是調暢全身氣機的重要環節。CVA咳嗽多見于夜間、晨起或運動后加重,《素問·金匱真言論》云:“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币拱胱訒r過后為陽氣初生,內應于肝,肝氣逐漸轉盛而旺于丑、寅、卯時,所以,夜間或晨起咳嗽加重?!瓣枤庹?,煩勞則張”,運動后肝氣亦隨之而升,肝氣犯肺而咳[3]。結合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心常不足,腎常虛”的生理特點,肝氣偏旺,情緒容易激動,大喊大叫,活動過度,呼吸急促,致風邪異氣直沖咽喉肺絡而咳;或肝失疏泄,氣郁化火,木火刑金,致肝旺肺虛,臟氣不平而咳[4]。因此,CVA急性期病機關鍵為外風引動內風,內外相煽,病變臟腑在肺與肝,結合小兒特點,因勢利導,外疏內散,治宜肺肝并調。一則宣肺肅降以疏散外風,二則疏肝平沖通絡以熄內風;常選用麻杏石甘湯、蘇葶丸等。用藥上,宣肺首選炙麻黃,其性辛溫微苦,善開宣肺氣,散風寒而止咳平喘;苦杏仁性溫而苦,既降氣止咳定喘,又能疏散肺經風寒,降氣之中兼有宣肺,一宣一降,恢復肺宣發肅降解痙之功。內風伏藏于肺絡,僵蠶、蟬蛻、地龍、蜈蚣等蟲類藥入肝經,善搜風通絡、平息內風。僵蠶辛咸性平,祛風化痰、熄風解痙;蟬蛻甘寒,質輕浮宣散,既能疏散肺經風熱、利咽止癢,又能疏散肝經風熱、涼肝熄風止痙,具有抗變態反應作用;地龍咸寒,其體形長,性竄通,能引藥直入病所,擅長通行經絡,并具清肺熱平喘之效,有效成分琥珀酸具有顯著舒張支氣管的作用;蜈蚣性善走竄,為祛風解痙之要藥?,F代藥理研究證實,以上蟲類藥確有抗過敏、解痙平喘、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可以起到類似于支氣管擴張劑和抗變態反應藥物的作用[5],可以擇伍一、二味蟲類藥。

2.2 痰飲內伏肺絡,輔以溫肺化寒飲、健脾杜痰源

CVA咳無痰或少許清稀白痰,伴面白形寒、噴嚏流涕,舌淡,苔白膩,此時內伏痰飲尚未達到哮喘之“痰濕壅盛”狀態,卻始終存在于CVA病程中。隨著病情的發展,痰飲逐漸凸現,則發展為典型哮喘之夙根。肺為嬌臟,風邪襲肺,觸動伏痰,風痰相搏,阻于肺絡,因痰而致咳,因咳而致哮,所以,痰飲內伏肺絡是咳嗽長期不愈和逐漸轉為哮喘的病理基礎。但痰非病本,乃病之標,必有所以致之者,經云“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故“治痰不治肺脾,非其治也”。因此,CVA作為哮喘初期階段,化痰與祛風同樣重要,在痰飲未成洶涌之勢前,治以溫肺化飲以祛壅塞之痰,健脾利濕以絕生痰之源。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溫肺化飲宜選小青龍湯、三拗湯等。方中桂枝辛、甘、溫,既疏風散寒,又溫經通陽、平沖降逆,對體弱表虛尤宜;細辛辛、溫,外而解散表寒,內而溫肺化飲。健脾化濕宜二陳湯健脾燥濕化痰。方中法半夏性辛、溫,燥濕化痰;陳皮理氣燥濕,使氣順而痰消;茯苓健脾滲濕,使濕無所聚,則痰無由生;同時加用化痰止咳之品,如川貝母、膽南星、竹茹、前胡、紫菀、款冬花、冬瓜子等。

2.3 久咳津傷氣耗血瘀,伍以潤肺養陰、斂肺止咳、活血化瘀

CVA患兒咳嗽常持續數周甚至數月,口服抗生素無效方來中醫就診,常見干咳、口渴、咽干不爽、舌質偏紅等肺津虧虛證。肺喜潤惡燥,宜佐紫菀、款冬花、炙枇杷葉等潤肺止咳,并防燥濕化痰及蟲類諸藥辛燥之性。久咳耗氣傷津,適當加以斂肺止咳之品,如五味子、白芍、烏梅等酸收斂肺,收外散之肺氣,可使全方散中有收。部分患兒失治、誤治,納谷不香,致氣血生化乏源。又久病入絡,患兒肺氣大傷,氣虛則血瘀,肺絡閉阻,脈氣不通致氣血郁滯,見面部淡白、山根青紫、指紋黯紫、眼周青紫、唇色黯紅、舌淡紫者,宜伍少量活血通脈藥,如桃仁、當歸、丹參、地龍、郁金、桂枝等活血化瘀、溫通血脈,使氣血流暢,肺氣通利,恢復宣肅功能而咳止?,F代藥理研究證明,活血化瘀中藥可抗變態反應、消炎、改善微循環,又具緩解支氣管痙攣的作用[5]。

2.4 緩解期扶正固本是預防復發的關鍵

緩解期長期存在氣道高反應是CVA復發或發展為典型哮喘的根源,此時進行扶正固本治療是根治和預防復發的關鍵。病變臟腑在肺、脾、腎,重點治以益氣(補肺氣以固表、健脾氣以化痰、益腎氣以固本)、養陰(養肺陰以潤燥)、溫陽(溫腎以養元陽)。臨床上肺、脾、腎虛單獨出現者少,以多臟復合證候兼見者多,如肺脾兩虛、肺腎兩虛、脾腎兩虛或肺脾腎俱虛,需仔細判斷臟腑虛實、氣血陰陽盛衰,才能充分發揮中醫“緩則治其本”的優勢。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氣。《醫學心悟》云:“久咳不已,當補脾以生金,土旺金生,則肺氣不虛而肝氣不亢,咳嗽自愈?!逼⑼辽谓?,脾實則肺強,脾虛則肺弱。小兒脾常不足,當以培土生金,調理脾肺。對于平素多汗,容易感冒,胃納少、挑食或偏食,面白、山根青筋顯露,咽紅不消退,或扁桃體腫大,大便不調,宜玉屏風散、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等以補肺固衛、燥濕化痰、健脾益氣。藥用黃芪、太子參、白術、山藥等補氣健脾化痰、補肺固表,以防風邪再襲。對于神倦、多汗、消瘦、大便干結、手足心熱、口干喜冷飲、舌淡、苔少或花剝等氣陰不足患兒,宜用生脈散、養陰清肺湯加減。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久咳傷腎,臨床需特別重視肺腎關系,在宣肺平喘止咳的同時加補腎藥,以填補“久咳傷腎”之虛,恢復腎納氣平喘之功。《景岳全書·雜證謨·咳嗽》云:“喘有夙根……然發久者,氣無不虛,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溫補……當惓惓以元氣為念,必致元氣漸充,庶可望其漸愈?!标柼撐泛⑸嗟?、苔白者,加巴戟天、羊藿、葫蘆巴、菟絲子、肉蓯蓉溫腎納氣止咳;CVA患兒經常反復發病,常服用宣肺或清熱之藥,易傷人體陽氣,加之汗出較多,陽從汗泄,配用五味子或白芍等酸收藥物防辛散過度;陰虛者配枸杞子、玉竹以滋補腎陰,引虛火下行歸元。

3 生活調攝

CVA既有過敏體質等內在因素,又有變應原、感染、藥物、精神因素及內分泌、運動等外在因素影響,因此,需要多途徑、多環節、長程序貫治療。醫生有義務為患兒和家長普及哮喘知識,為每一位患兒制定全程規范的治療方案。避免冷空氣直接吸入鼻腔,外出時戴口罩帽子;鼓勵參加一般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避免劇烈活動;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居室內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急性發作期忌食致敏食物(如海蟹),不吃生冷、煎炸、辛辣、咸腌及甜膩食物,以清淡、營養、易于吸收為原則,以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為主;遠離屋塵、花粉、油漆、香煙、油煙等刺激;避免受到精神刺激,防止過度興奮。

4 小結

提高臨床診斷和鑒別能力是防止誤診誤治的基礎。CVA需要與反復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淋巴結核、氣管異物、胃食道反流、鼻后滴流綜合征、嗜酸細胞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相鑒別,仔細詢問咳嗽性質、規律、發作誘因及過敏史,輔以必要的檢查,如皮膚變應原試驗、胸部X線檢查、肺功能測定。如缺乏檢查條件,對于慢性咳嗽初步排除常見原因,經系統抗生素治療無效者即要考慮CVA。

中醫辨病施治并非是與西醫病理、生理的簡單對號入座,而是運用中醫基礎理論認識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所觀察到的病理生理改變、探討疾病辨治規律的一種方法。根據疾病發生的部位、特點,施以針對性治療,彌補了傳統中醫根據四診辨證論治的不足。CVA急性期嚴重者宜用支氣管擴張劑等迅速緩解癥狀,再以肝肺并調法為治則,宣肺肅降以疏散外風、疏肝平沖通絡以熄內風;待癥狀控制后調理肺、脾、腎,扶正固本控制復發。因此,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是療效的基礎。

與哮喘一樣,全程規范的治療和管理是CVA療效的保證,如失診誤治則癥狀難以控制,并可能發展為典型哮喘。應堅持治療半年至1年,配合冬病夏治等以追求最佳療效。若病程長、病情重,宜適當延長療程,以期減少復發率。哮喘和鼻炎是“一個呼吸道,一種疾病”[6],CVA患兒往往伴有鼻塞、噴嚏、清涕等鼻炎表現,協同治療伴發癥狀,可有事半功倍之效。

參考文獻

[1] 李明華,殷凱生,蔡映云.哮喘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29-832.

[2] 向 莉,胡儀吉.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治[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3, 18(10):776-778.

[3] 吉訓超,董秀蘭,徐志東,等.溫肺化飲平沖降逆法治療過敏性咳嗽60例[J].新中醫,2005,37(9):69-70.

[4] 趙玉珍.從哮證論治小兒過敏性咳嗽50例[J].中醫藥學報,1996,(1):26.

[5] 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13.

篇10

[中圖分類號] R6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2-061-01

大量臨床研究證實早期慢性腎臟病是蛋白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而蛋白尿是一個獨立的導致腎臟病變進展的主要因素,減少尿蛋白排泄就能延緩慢性腎臟病進展,因此加強對腎臟病尿蛋白的認識顯的至關重要,為臨床辨證施治提供必要的依據。

1 中醫對慢性腎臟病尿蛋白的基本認識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屬中醫學“精”,“精微”概念?!熬被颉熬ⅰ奔仁菢嫵蓹C體的基本物質,又是人體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氣、血、津液,以及從飲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微”等,《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靈樞?經脈》說:“人始生,先成精”。因此,尿蛋白是指尿中流失的“精”或“精微”。

1.1 肺虛 肺居胸中,如“華蓋”以覆諸臟,無論吸入之清氣,還是“脾氣散精,上歸于肺”的水谷精微,均以下降為順,“若霧露之溉”,方能布散全身,化生“精氣”,因此,肺有“宣發、肅降”的功能;肺為“肺為水上之源”,能“通調水道”,使水津“下注膀胱”,促進和維持水液代謝。肺的宣發、肅降功能正常,則肺氣通暢,精微四布;水道通調,水津下達。相反,如慢性腎病患者肺氣失于宣發、肅降,上歸于肺的水谷精微不能通過肺氣布散全身,化生精氣,致其不歸正道,精微下注,出現尿蛋白。

1.2 脾虛 脾主運化水濕及水谷精微,統攝精、血、津液于一身,與胃共同完成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轉輸,所以,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慢性腎病患者飲食不節或勞力太過,均可導致脾失健運,脾氣下陷,統攝失職,精微下注,出現尿蛋白;若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邪困脾,脾精不散,精微下注,也出現尿蛋白。

1.3 腎虛 “腎者,水臟,主津液”(《素問?逆調論》),腎是分清泌濁,排出尿液的器官,更是貯藏精氣和約束精氣的臟器?!端貑?六節臟相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張景岳也說:“腎者,胃之關也,位居亥子,開竅于二陰,而司約束”(《景岳全書》)。當各種原因導致慢性腎病患者腎之封藏功能失職時,則精氣不藏,精微外泄,出現尿蛋白。

1.4 濕熱 “下焦之病,責之濕熱”(《醫方考》),《雜病證治準繩》亦云:“濕氣入腎,腎主水,水流濕,從其類也”,濕熱之邪與腎病關系密切,“濕熱無形,入肺乘脾,布散三焦”(《臨證指南醫案?腫脹門》),濕熱壅滯上焦,上焦不利,肺失宣肅,則肺虛;壅阻中焦,中焦不利,脾失統攝,則脾虛;留滯下焦,下焦不利,腎失封藏,則腎虛。肺、脾、腎皆虛,則精微下注,出現尿蛋白。

1.5 瘀血 “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諸病源候論》)。慢性腎病患者一般病程都較長,纏綿難愈,腎病日久,腎絡失養,脈絡不利,瘀血內生。因此,《素問?痹論》謂:“久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醫林改錯》曰:“久病入絡為血瘀”。慢性腎病患者腎絡瘀血,精氣不循常道,壅而外溢,出現尿蛋白。

2 中藥治療慢性腎臟病尿蛋白的基本方法

2.1 滋陰補腎法 適用于慢性腎病患者出現尿蛋白而表現為腎陰虛者。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左歸丸。以上兩方相比,左歸丸補腎滋陰之效較六味地黃丸強,適用于陰虛較重者。常用補腎陰藥:干地黃、山萸肉、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玄參、龜板、鱉甲、五味子等。

2.2 補氣養陰法 適用于慢性腎病患者出現尿蛋白而表現為氣陰兩虛者。代表方:參芪地黃湯。常用益氣藥:人參、黨參、黃芪;常用養陰藥:沙參、天門冬、麥冬、生地、石斛、玉竹、山萸肉、五味子、花粉等;益氣兼養陰藥:西洋參、太子參、黃精、山藥等。

2.3 滋補肝腎法 適用于慢性腎病患者出現尿蛋白而表現為肝腎陰虛者。代表方:麥味地黃丸。常用滋補肝腎藥:玄參、枸杞子、白芍、麥冬、生地、首烏、女貞子、旱蓮草、龜板、鱉甲、五味子等。

2.4 滋陰降火法 適用于慢性腎病患者出現尿蛋白而表現為陰虛火旺者。代表方: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等。常用藥:黃柏、知母、丹皮、生地、玄參等。

2.5 滋陰潛陽法 適用于慢性腎病患者出現尿蛋白而表現為陰虛陽亢者。代表方: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等。常用滋陰熄風潛陽藥:鉤藤、白芍、生地、夏枯草、龍骨、生牡蠣、龜板、鱉甲、石決明、珍珠母等。

2.6 補氣溫腎法 適用于慢性腎病患者出現尿蛋白而表現為氣虛者。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加減。常用補腎藥:熟地、山萸肉、枸杞子、菟絲子、首烏、女貞子、肉蓯蓉、補骨脂、沙菀子、杜仲等;常用補氣藥:黃芪、人參、黨參、山藥、白術等。

2.7 溫補腎陽法 適用于慢性腎病患者出現尿蛋白而表現為腎陽不足者。代表方: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以上兩方相比,右歸丸溫補腎陽之效明顯強于腎氣丸。常用溫補腎陽藥:附子、肉桂、仙茅、仙靈脾、肉蓯蓉、菟絲子、杜仲、川斷等。

2.8 陰陽并補法 適用于慢性腎病患者出現尿蛋白而表現為陰陽兩虛者。代表方:二仙湯。常用平補腎之陰陽藥:熟地、枸杞子、菟絲子、杜仲、山藥、五味子、鹿角膠等。

古代醫家治療慢性腎病患者尿蛋白大多采用“扶正、祛邪”相結合的基本方法。①補中提升:《靈樞?口問》說:“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張景岳也強調“下陷者宜升提”。在用藥上,一是取“健脾益氣”的藥物,如黨參、黃芪、白術、茯苓、山藥、甘草等;二是取“升提清陽”的藥物,如柴胡、升麻、桔梗、荷葉等;三是取“健脾固腎”的藥物,如山藥、薏苡仁、芡實、菟絲子、蓮子肉等;四是取“通補任督”藥物,如龜板、鹿角片、鱉甲等。②補腎固精:藥用龜板、阿膠、金櫻子、菟絲子、山萸肉、枸杞子、沙菀子、蓮子、蓮須、芡實、紫河車等。③清補相兼:清熱化濕藥聯合健脾補腎藥。如清代王夢英所制定的甘露消毒丹是“疏行氣機,疏利小便,清解邪熱”的方劑。方中連翹、黃芩配合木通、滑石、藿香、蔻仁,能清熱化濕,再配合太子參、白術、薏苡仁、芡實、山茱萸、菟絲子,能斂精固精。④清上固下:就是清解肺熱,健脾補腎。清代醫家多用荊芥、黃芩、桔梗、地骨皮、葶藶子、白茅根,配合芡實、白蓮須、山茱萸、女貞子、山藥等[1]。

3 當代中醫學者治療慢性腎臟病尿蛋白的經驗 隨著中醫藥治療慢性腎病患者尿蛋白經驗的積累,當代中醫學者圍繞尿蛋白的治法、治則,提出很多獨到的見解。

王鋼教授治療慢性腎病蛋白尿,提倡重視脾胃。脾、腎在生理上有先、后天的關系。雖然慢性腎病患者病本在腎,但病理上與脾、胃密切相關。先賢謂“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由此可見,脾失健運,濕邪留戀是慢性腎病患者出現蛋白尿的主要因素之一。脾胃乃后天之本,中土健旺,后天可資先天。脾胃強弱還決定了慢性腎病患者病情發展和預后,而且,藥物的作用也依賴于脾胃的敷布與轉輸,若脾胃之氣不旺,則虛不受補,反而徒增其害[2]。

鄭平東教授認為,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中精氣有賴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培育和補養,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對于慢性腎病患者而言,脾、腎之中一臟傷則兩臟俱傷,一臟損則兩臟俱損。脾不僅為腎輸送水谷精微,加強腎的封藏作用,其本身也有固攝精微和升清降濁的功能。如果脾功能異常,不僅不能助腎,其本身統攝精微和升清降濁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清者不升,濁者不降,致使尿蛋白更加嚴重。因此,在治療慢性腎病尿蛋白時,即使是在邪實的情況下,也不要忽視顧護脾、腎[3]。

邵招弟教授認為,腎為水火之宅,內寓元陰、元陽,為人體陰陽之根。腎之陰陽失衡,氣血、陰陽虧虛是慢性腎病患者產生尿蛋白的根本原因。邵氏指出,氣血失調是尿蛋白產生的最重要病理因素。"腎為氣之根",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腎虧虛,則氣血不生;腎主藏精,肝主藏血,肝腎虧虛,則精血不能互生。因此,肝、脾、腎虛損常致氣血失調,從而,導致氣虛不攝,水津不行痰濕內生,血行不暢等病理變化。治療慢性腎病患者尿蛋白,首先強調從病理機制上把握陰陽,消除產生蛋白尿的病理基礎。傷其氣者,增其陽,耗其精者,益其陰,正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另外,調理氣血注重養氣益血、化氣行水、行氣活血,同時,也非常注重健脾補腎、扶正攝精等方法[4]。

葉傳慧教授認為,清利濕熱是治療慢性腎病尿蛋白的關鍵,所謂“濕熱不除,蛋白難消”。濕性粘滯膠結,不易速去的特性也是尿蛋白久治難消的原因。濕邪粘膩而滯,常易化熱,濕熱中阻,脾胃不能升清降濁,使精微物質吸收、輸布異常,出現尿蛋白;濕熱下注,擾動腎精,使其封藏失職,精微下泄,出現尿蛋白;臨床上大量激素、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的應用,必然損傷脾胃,助濕生熱,加重腎絡損傷,影響腎之封藏,出現尿蛋白。因此,必須注重對濕熱的治療,臨證時多用藿香正氣散、龍膽瀉肝丸、菟絲子丸等方藥加減。另外,瘀血是慢性腎病患者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腎藏精,精化血,精血互化,故有“腎化血”之說。也就是說,腎與血之生成、輸布密切相關。慢性腎病患者在發病初期,邪氣侵擾腎絡,腎絡氣血痹阻,即可出現瘀血;慢性腎病多病程悠長,纏綿難愈,久病入絡,痹阻腎絡,可發瘀血;腎病日久,正氣衰敗,氣虛不攝,血失常道,亦為瘀血。因此,瘀血貫穿著慢性腎病發病的各個時期。治療慢性腎病患者蛋白尿均強調活血化瘀法的運用,常用川芎、桃仁、紅花、丹參等藥物[5]。

謝貴權教授認為,慢性腎病患者無論何因導致尿蛋白,其病機關鍵在于腎氣不固,精微失攝。其病位在腎,但與肺、脾、肝相關,其中,與脾腎關系密切。脾腎虧虛是其本,風、熱、濕、毒是標。常用七法辨治:祛風法、清熱解毒法、利水祛濕法、活血化瘀法、平肝熄風法、健脾益氣法、補腎攝精法等。另外,強調必須正確處理扶正與祛邪,扶正應重視補益脾腎,祛邪應以祛風除濕熱為主[6]。

4 結語 中醫學認為,慢性腎病患者所出現的尿蛋白是人體“精微下注”、“精(氣)外泄”的病理產物,屬“精”,“精微”范疇。腎主“藏精”,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肺主氣,“氣布精”,腎、脾、肺皆為調節機體“精(氣)”代謝的主要器官。腎、脾、肺功能失調,則內生濕熱、瘀血等病理產物,最終,導致精微下注,精氣外泄,形成尿蛋白。因此,國內學者多從“腎、脾、肺、濕熱、瘀血”分別論治慢性腎病尿蛋白。

參考文獻

[1] 沈慶法.中醫臨床腎臟病學(第1版)[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7.

[2] 許陵冬.王鋼治療慢性腎病中藥配伍方法[J].湖北中醫雜志,2006,28:29-30.

[3] 楊愛國.鄭平東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經驗[J].山東中醫雜志,2003,22:368-369.

[4] 金勁松.邵朝弟教授治療蛋白尿的經驗[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6,7:5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