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保健協會工作計劃范文
時間:2023-03-29 01:41: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營養保健協會工作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白城市;園藝特產業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6-0028-2
近年來,白城市堅持“抓住重點、注重規模、突出效益、高標準起步、多層次開發”的原則,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加則加,種養加多業并舉,使全市園藝特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10年,全市園藝特產業產值達到4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5%,成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1 轉變經營理念,推進園藝特產業發展
干旱是制約白城農業乃至全市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面對頻繁的旱災和日益緊缺的水資源,市委、市政府通過輿論引導、典型示范等措施,引導廣大農民群眾進一步轉變經營理念,從傳統的被動抗旱模式擺脫出來,大力發展適應性農業,實現由被動抗災向主動防災、避災轉變。在種植業上。我們大幅度減少了玉米、高粱等生育期長、需水量大的糧食作物,增加油葵、綠豆等生育短,棉花、蓖麻等需水量少,且比較效益高的特色經濟作物。棉花是我市1992年引進的開發項目,經過十多年的試驗示范,總結出一套先進的“早、密、矮”加地膜栽培技術。2010年推廣面積達到5萬畝,在玉米平均灌溉5-6遍的情況下,棉花只灌溉3遍,公頃平均收入卻達到了10800元,是普通玉米的3倍。2010年全市特色經濟作物達到了452.7萬畝,比上年增加95萬畝。其中綠豆106萬畝,油葵80萬畝,蓖麻42 萬畝。在全市農業遭受百年不遇的嚴重秋吊的情況下,各種特色經濟作物發揮了重要的避災增收作用,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17元,創歷史最高。
2 完善產業化經營,帶動園藝特產業發展
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是降低市場風險,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我們從白城的實際情況出發,立足資源優勢,突出項目拉動,培育扶持龍頭企業,加快特色基地建設,建立完善市場流通體系,發展壯大協會組織,大力推進園藝特產業產業化經營。
2.1 圍繞龍頭建基地
全市緊緊圍繞龍頭企業的需求,不斷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白城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棉紡織行業的重點骨干企業之一。公司年均消耗原料20500噸,其中:棉花10200噸,全部從外地購入,每年需運費600萬元左右,高昂的運費直接影響了經濟效益。針對這一情況,2010年12月,李晉修市長在白紡主持召開了現場辦公會,決定采取“公司+農戶”的運行模式,發展棉花產業。通過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今年全市落實棉花基地10萬畝,預計可產皮棉6000噸,可為白紡節省運費近600萬元,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2.2 圍繞基地建龍頭
幾年來,我們立足白城特色農產品資源,面向市場需求,采取發展民營經濟、招商引資等方式,加強龍頭企業建設。洮南市是紅干椒的主產區,為此,洮南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種措施,積極發展辣椒加工企業。目前,洮南市有較大規模的辣椒加工戶21戶,年可加工辣椒700多萬斤。特別是洮南市北方金塔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和吉林省福順愛迪爾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進一步提高了辣椒經銷加工的能力和加工產品的檔次,有力地帶動了洮南市及周邊地區的辣椒產業的發展。
2.3 基地龍頭一起建
為加快資源開發利用,我們積極引進開發燕麥、黑大豆等一批特產業項目。在新產業開發時,我們就按照產業化的方式運作,做到龍頭和基地建設一起抓,同步建。黑大豆是我市2007年引進的新作物,經過3年試驗示范,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和增收作用。今年我們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吉林公益源有機食品有限公司,投資1.1億元,在白城工業園區建設了有機黑大豆綜合加工項目,10月份可試生產。為保證企業有充足可加工原料,市政府多次召開加工企業與基地協調會議,落實基地面積;基地的鄉、村干部積極組織農民與加工企業簽訂產銷合同;農業部門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進行指導,特別是通過積極爭取,省里已把黑大豆納入良種補貼范圍,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今年全市落實黑大豆10萬多畝,可以滿足企業生產的需要。目前,全市已形成辣椒、葵花、蓖麻、燕麥、黑大豆、烤煙、西瓜、桑蠶等14個特色龍頭型產業。
3 加大科研推廣力度,促進園藝特產業發展
園藝特產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科學技術是園藝特產業發展的關鍵。因此,在發展園藝特產業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把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的工作力度放在重要位置。
3.1 搞好科研開發
我市農業科研門類齊全,設有農業、林業、畜牧業、農牧機械4個研究院,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國家燕麥、油葵2個中試基地和抗逆性實驗室。近年來,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針對白城長期干旱和風沙、鹽堿嚴重的實際,積極開展新項目的科研開發工作,先后研發了油葵、綠豆、蓖麻、桑蠶、燕麥、白刺等特色產業新品種100多個。白城市農科院從1998年開始,同加拿大燕麥專家開展燕麥研究與技術合作,選育出優良中加燕麥雜交后代材料600多份,高代材料100多份,審定了7個適合吉林省西部以及類似生態區種植的優良燕麥新品種,開發了燕麥米、燕麥纖維素片、燕麥餅干、燕麥即食粥、燕麥早餐、燕麥方便面、燕麥酒等系列營養保健產品,這些成果已在生產中廣泛應。
3.2 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
為了確保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我們在抓好科研開發的同時,以各類科技示范園區(場)為載體,開展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工作,篩選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生產力水平的新品種新技術,在生產上廣泛推廣應用。目前,全市建有各類示范園區(場)120多個,每年引進示范的新品種新技術500余種。位于圖烏公路東側的大安市農業科技示范場,是一個綜合性示范場,占地面積30 公頃,建設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300 棟,試驗示范著辣椒“特長優981”、北極狐等動植物新品種210個,微灌、氣體大棚等新技術26項,每年都有一批新技術、新品種通過試驗示范在生產上廣泛推廣。
3.3 抓好實用技術推廣
抓好實用技術的推廣,是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全市每年都利用冬春農閑季節,以棉花、桑蠶等各業生產辦公室,西瓜、狐貉等各類專業協會為主要組織者,以組織專家講座、印發科普資料、示范戶現身說法等為主要形式,廣泛開展技術培訓。特別是在生產的關鍵環節,都要組織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入生產一線,跟蹤進行技術指導,提高實用技術的推廣力度,不斷提高園藝特產業的比較效益。
4 強化質量管理,規范園藝特產業發展
強化質量管理,提高農產品質量,是現代市場對商品生產的基本要求,也是用工業化思維改造農業的重要舉措。我市充分發揮土壤、水體污染少,空氣質量好的優勢,不斷加強園藝特產品的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包裝標簽、儲藏運輸等各個環節管理,創建了 “以技術標準為基礎、質量認證為形式、商標管理為手段”的開發管理模式,初步形成相對獨立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的“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工作方式,帶動全市園藝特產品質量的提高。目前,全市開發螺旋藻豆奶粉、非常大豆條等綠色食品15個,綠豆免煮面、瀚海珠葵花仁等有機食品14個,鶴園綠豆、紅干椒等無公害農產品76個;建設綠色、有機、無公害園藝特產品生產基地150萬畝。鎮賚縣被省政府確定為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示范縣,大安市、洮北區被省政府確定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示范縣。我市通過“三品”認證的綠豆、紅干椒直接出口日本、韓國,通榆縣生產的葵花仁直接出口歐盟各國。面對國際上日益提高的農產品質量標準,給我市農產品出口帶來了較大考驗。為此,我市采取措施,積極應對,相繼制定了葵花、綠豆、西瓜、紅干椒等48項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其中白城燕麥、白城綠豆、白城油葵的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通過省技術監督局的驗收,予以實施。同時,積極申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按照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要求,改進生產方式,推行產品標準,提高產品質量,保證品種純正、品質優良。目前,白城燕麥地理標志產品已申報至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白城綠豆、白城油葵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已申報至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報進一步規范了全市園藝特產業的發展。
5 加強組織領導,推動園藝特產業發展
發展園藝特產業,特別是開發新產業,建設新項目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部門多,工作難度大、組織任務重。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園藝特產業的發展,對重點發展的產業,都成立了由市級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明確主管部門,抽調專業的工作人員,制定專門的工作計劃,全面負責整個產業的規劃制定,基地建設,龍頭發展,品牌培育、市場開發和政策制定等項工作,形成了“開發一個新興產業、明確一名市級領導、組建一個辦公室、實行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有力地推動了園藝特產業的發展。我市新開發的桑蠶產業,由市委主要領導任產業開發領導小組組長,成立了市桑蠶開發辦公室,負責桑蠶產業發展的組織協調,調動全市各方面力量參與桑蠶產業開發。目前,全市已植桑45萬畝,建養蠶室 7萬平方米,養蠶7000張,初步形成植桑、養蠶、繅絲一體化的產業化龍型產業。同時,全市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積極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扶持農民及社會各界發展園藝特產業發展。尤其是為推進桑蠶、白刺、燕麥、棉花等新興特產業的發展,分別制定了寬松、優惠的發展政策。在發展白刺產業上,把種植白刺的鹽堿地承包期延長到70年,營建白刺園可納入國家生態草、荒漠化治理、西部治堿等生態計劃盤子,對企業或大戶種植的經省里驗收合格后,納入生態公益林管理,享受國家生態補償資金等;在發展燕麥產業上,市里和各縣(市、區)都安排了專項扶持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燕麥的種植經營者實行補貼。在發展棉花產業上,全市各地也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通榆縣八面鄉去年投入80萬元扶貧資金,為種植棉花1公頃以上的農戶打1眼抗旱井,80萬元扶貧資金共打抗旱井420眼,帶動農民種植棉花20000多畝,僅此一項就使農民增收400多萬元。既推動了該鄉植棉面積的擴大,又提高了扶貧資金的使用效果。在組織推動和政策扶持下,全市園藝特產業形成了傳統項目上檔次、開發項目擴規模的良好發展態勢。
目前,白城市的園藝特產業實現了較快發展,但真正要把園藝特產業做大做強,還要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工作措施,不斷推進全市園藝特產業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景和.吉林加快發展園藝特產業.中國農村科技,1995(03).
[2] 吉林省園藝特產業將重點發展五大主導產業.農業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08(02).
[3] 張耀君,包臣,孫振天,楊吉祥.園藝特產業科技致富指南.
農村天地,2000(03).
[4] 宋秋保.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必須先調整農業技術結構.華夏星火,2001(01).
[5] 姜忠海,于楊.永吉縣園藝特產業穩步發展.吉林農業,2004
(12).
[6] 馬占春.吉林特產的發展戰略.特產研究,19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