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5 13:01: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創業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結合團市委的文件精神,我鎮今年大學生創業(社會)實踐行動以“中國加油 青春飛揚”為主題,堅持“黨政主導、團委主抓、關工指導、部門配合”的原則,精心策劃組織各項活動,如:三人籃球賽,參觀東縱紀念館,水上運動會,制作簡報活動,大學生志愿服務行動,社會調查,環保行動,求職禮儀與求職心理講座,各村大學生座談會,第一桶金等。參加動員大會的200名大學生中有149名大學生全程參加本次創業實踐活動。在各項活動中,大學生聯合會以及各組長都認真負責,做好聯系、簽到、后勤、策劃、組織等工作,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組織、溝通能力。
二、形式多樣,內容創新。
我鎮團委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以及服務意識,在為期一個多月的實踐活動中,組織主題鮮明、形式多樣、渠道新穎、內容創新的活動,使在校大學生真正動腦、動手、動口,在實踐中鍛煉和提升自我。
1.愛國教育,提高情操。
7月24日,鎮團委組織本鎮大學生參觀東縱紀念館。緬懷先烈,繼續學習和發揚先烈們開拓進取,不怕困難的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培養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參觀后,大學生們都紛紛表示,此次參觀很有意義,既開拓視野,增長知識,又能了解歷史,解讀歷史。
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鎮團委特組織本鎮大學生以愛國主義為主題進行制作簡報活動。通過以愛國主義主題為內容制作簡報,充分發揮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性思維,讓大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的悠久歷史和現狀,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修養,并在運用所學知識的同時鍛煉其組織協調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2.促進交流,提高認識。
鎮團委在今年的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中組織多次培訓活動,如:求職禮儀與求職心理培訓,急救知識培訓,交通安全知識培訓等。通過講課—提問—解答—演練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為日后工作或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外,各村大學生在各村團總支部書記配合下,組織召開了本村大學生座談會。在座談會上村委會了解了現在大學生的基本情況,健全了村委會本村的人才庫。通過村委會的講解,大學生也了解到本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了解到當前本村的發展規劃,為大學生將來建設家鄉提供基礎。
3.商海試水,體驗創業。
篇2
關鍵詞:哈爾濱工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經驗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5-0099-01
大學生作為社會向前發展的源動力,必須與知識經濟時展要求相適應,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哈爾濱工程大學作為國家重點工科大學,為國家工業化、信息化和國防現代化培養大批可靠、頂用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國家對學校的基本要求。為努力完成這一歷史使命,貫徹落實校黨委“創新推動、打造品牌”的人才培養戰略,始終堅持“工學并舉、實踐與理論并重”的人才培養理念,把精英教育的理念落到實處,學校以學生成長成才為核心,精心設計“基礎、創新、特色、人本”的人才培養方案,穩步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著力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與總結,學校已積累了一些經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實踐創新培養體系與學生科技創新工作體系的構建
為配合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學校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構建了實踐創新培養體系。該體系由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大學生科研活動、大學生工程創新訓練、實驗教學手段更新與改革和實驗室開放、校內外科技競賽五個模塊組成,旨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他們能夠保持持續的創新欲望。同時,通過鼓勵教師潛心研究實驗室教學改革、不斷更新實驗教學手段、實施實驗室開放等措施,滿足學生對創新知識的渴求。通過學生參加科技競賽來檢驗實踐創新培養的成果。實現三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效果,從而達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總體目標。
二、創新基地及創業教育學院的建設
“十一五”期間,學校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投入900余萬元建立了大學生創新基地。依托各院(系)、各類實驗教學中心的創新實驗室全部面向本科生開放。“十二五”伊始,學?;I集資金3300余萬元用于本科專業實驗室建設,實驗教學條件將得到進一步改善,各創新基地的建設將得到有力的促進,為開展創新教育做好條件保障工作。
2011年底,學校組建創業教育學院。本著模塊化教學的思想,面向全校學生,分創業課程模塊、創業競賽模塊、創業實訓模塊及創業孵化模塊四大塊分別進行遞進式人才培養,實施個性化指導,拓展學生的選擇范圍,營造濃厚的創業文化氛圍。同時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及校外資源(包括政府、企業、風險投資等),為學院的發展提供保障,通過系統的創業理論知識與實訓活動培養具有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打造未來的商業精英。2012年,第一期學員班“鳴鑼”開學,共招收95名學生。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組織機構的建立
為使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工作在實施過程中更加制度化和規范化,學校成立了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委員會。由學校主管教學副校長及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任主任,委員會由教務處、校團委、學生處、實驗室與資產管理處、科技處、財務處、國家大學科技園等部門領導組成,負責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在學校的實施,同時制定年度創新創業工作計劃。并根據職能下設項目實施、宣傳發動、后勤保障、學術成果四個小組。
四、創新創業活動蓬勃開展
目前,學校已組織開展國家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立項工作3期,累計立項119項,參與學生387人,指導教師122人,項目資助總經費392.9萬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工作2期,立項150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130項,創業訓練項目20項,參與學生468人,指導教師150人,項目資助總經費300萬元。2010年全年,校內大學生科研立項數量達到1081項,參與人次超過7300人次。此外,為了對學生立項進行實戰實踐檢驗,學校積極承辦ACM/ICPC全球總決賽、全國TI-DSP大獎賽、黑龍江省TRIZ理論創新大賽等高水平大賽,并組織立項作品積極參與其中,鍛煉了學生能力。各類校內“一院多品”科技創新單項活動由2006年的8項增至2011年末的56項,大學生科創沙龍類學術講座論壇每年均舉辦100余期,科創吉尼斯、科技展廳、“走進實驗室”、科創在線網等多項科技創新品牌深入人心。創辦了具有學校特色的“船海揭秘”科普講座品牌,創辦了全國高校唯一的面向本科生的學術期刊《大學生科創學刊》。
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蓬勃開展,不僅為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搭建了平臺,而且激發了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興趣,促進了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戰略。
為更好的奠定創業工作基礎,學校成立大學生創業聯盟,為學生提供創業實踐平臺,自成立至今共入駐學生子公司46家,其中5家已注冊為實體公司,每年參與實訓的學生數百人,年營業額約500萬元。千元軟件公司涉及網站開發、MIS系統開發及技術研發,已完成省農墾局北大荒糧食集團企業網站、信息化系統解決方案等多個項目;北方藍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GPS車載終端產品已獲得300萬元的項目開發。對于在聯盟發展較好的項目及公司,學校幫助其轉入創業預孵化階段,正式注冊成立實體公司。如從事機器人設計與制作的“奧松機器人公司”、從事網站制作與開發的“大蝦網絡公司”、從事舞蹈機器人教學與設計的“啟航創新公司”等等,年銷售額均在100萬元以上。
五、結語
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學校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人才培養模式逐步進行改革,對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都有著重要意義。
篇3
關鍵詞:創業;大學生;就業;社會
一、調研方法
為及時有效地回應社會需求,組特地進行本次“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的調研,希望通過對全國不同地區的本??茖W生對于創業的看法,了解政府、高校及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總結出其中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法,為改善大學生創業環境提供參考意見。
(一)調研區域
一線城市:北京、上海;二線城市:南京、合肥;三線城市:徐州、長春、蘭州。
(二)調研對象
針對上述各城市的在校本科大學生進行調研,初步計劃每個城市一本院校發放網絡調查問卷30份、二本和三本院校共發放40份,每個城市共計發放網絡調查問卷70份,所有城市共發放網絡調查問卷490份。
(三)調研內容
1 調研大學生在校期間是否有相關創業實踐或比賽類經驗,以及大學生的家庭收入情況,并通過數據分析,探究二者對大學生創業意愿是否及有怎樣的影響。
2 探究大學生對創業所需要的素質包括資金、經驗、交際能力、知識、項目等的認知,明確大學生對創業的了解程度。
3 分別探究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及政府因素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并根據調研結果分析相關影響因素產生的原因,提出改進意見。
(四)調研方法
考慮到本次調研是研究整個國內的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所選取的樣本必須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次對于大學生群體的調研具有調研范圍廣,對象分散的特點,基于對成本、時效性等的考慮,小組將采取通過網絡發放調查問卷的方法進行調研。
二、調研結果與分析
(一)大部分想創業大學生的創業素質都處于中等的階段,都不能很相信自己可以創業成功
可能對創業的知識了解的還不是很全面,對市場營銷知識,財務管理知識,人力資源管理知識,戰略管理知識掌握的不夠充分,所以出現在方面的不自信,也由于現在外面社會的多變性導致了這份擔憂。對于想創業的大學生來說,創業的傾向程度還是比較高的,雖然有些大學生的還沒有詳細的創業計劃,不過都有決心想要創辦自己的企業。
(二)想創業的大學生對于學校和政府提供的支持都不是很了解,學校和政府提供了許多的支持,但是大部分的大學生都只了解了一部分而已。
(三)大學生對于創業的熱情是很高的,超過90%的調查對象都有創業想法或者是已經開始了創業。
(四)學校,家庭等方面的支持不足。要鼓勵大學生創業必須提高大學生創業的盈利性和可行性,這需要不單只社會還有學校、家庭等的共同努力。
1 在學校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的支持來看,主要是集中在創業指導中心和創業計劃大賽這兩方面。這顯然是不足夠的,創業休學或兼職政策,宣傳普及政策知識,還有學生信貸管理等等都是大學生創業的必要支持,缺乏學校的這些支持,大學生的創業容易受到限制,這幾方面還有待學校的改變。
2 在政府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的支持來看,政府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不少的各類支持,包括優惠的稅費政策,工商注冊減少限制,申辦手續簡化,知識產權保護,低息貸款擔保和創業財政補貼等等方面,這說明政府在大學生創業方面做得相當不錯,不過也需要政府繼續挖掘對大學生創業的可能支持層面,以便使大學生創業更加方便。
篇4
在國家推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的政策下,學校開設了許多培養大學生創業的相關課程,與此同時,大學生們可以通過學校參加各類大學生創業比賽,獲得豐厚的創業獎金和創業經驗。這表明國家和學校非常重視大學生創業。然而對于創業項目開展后,例如大學生的融資渠道問題卻沒有非常重視,對大學生創業融資渠道的支持還停留在一個表面的水平。
當前,學術界對于創業融資渠道分析中對于培養大學生創業風險管理能力的忽視,是筆者著重探究的方向。筆者認為大學生創業資金未來主要還是來源于社會資源和政府資源。政府應向國際學習,放寬貸款條件,減免繁瑣的手續,讓大學生創業者可以貸款創業;同時,政府也要多鼓勵企業建立聯合基金幫助大學生融資,實現大學生創業的真正價值,推動社會發展。
二、大學生創業融資渠道現狀
(一)親情融資
在大學生創業資金來源渠道調查問卷結果中顯示,有59%的創業大學生選擇從父母或親戚朋友處借款。因為創業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親人的支持也只能夠維持一段時間,選擇其他創業融資渠道融資也成為了創業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學校的創新創業學院
學校建立創新創業學院給予大學生創業者的支持,不光是創業培訓還有創業資金支持。但大部分學校的創業基金的支持只是引導作用,對后續的事宜支持力度不足,這導致大部分大學生創業后繼無力最后夭折。
(三)銀行
銀行作為傳統借貸款的金融機構,在政策的引導下也積極探索適合大學生的創業貸款產品。比如泰隆銀行的道義擔保和民泰銀行的創匯通,但銀行對大學生創業者的貸款審批條件十分嚴格。
(四)風險投資
在融資階段,大學生創業群體應當明卻融資資本的本質都是追利性質的,風險投資也不例外。在以北京地區大學生調查為例,48%的人是通過合伙籌集的方式,22%投資者是個人出資,僅僅只有6%的人獲得風險投資。
(五)天使投資
擁有高新技術且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項目,天使投資是一個很好的創業融資渠道。然而很多大學生的創業項目都是對傳統行業的翻版或者抄襲,科技含量不高,所以對于此類大學生創業項目,天使投資人更愿意當一個風險投資人,傾向于把資金投給風險較小的初??期或者種子期的富有科技含量的項目。大學生可以根據創業項目性質在天使匯等投資平臺尋找天使投資人。
(六)眾籌平臺
眾籌平臺是當下最時新的籌資平臺,聯合互聯網和各種項目,引導社會資金投向項目。2016年1月至11月底,全國眾籌行業共成功籌資156.35億元,超越2015年全年的114 .24億元。表面上看眾籌融資渠道成本低,是一個值得嘗試的融資方式,但是適合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眾籌平臺卻幾乎沒有。許多眾籌平臺上眾籌的產品都是已經研發好、生產好的產品,這就無形中給大學生通過眾籌平臺獲得融資設置了障礙。
從以上融資現狀可以看出,大學生難以從后四種渠道融資創業。這是由于大學生創業項目科技水平不高,風險管理能力以及信用背景缺失導致難以融資。而運氣好的大學生在第一次融資之后,項目因為沒有長期的資金支持也難以繼續開展下去。
三、對大學生創業融資渠道單一的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國家缺少對大學生創業項目的直接資金支持
國家對于大學生創業融資共了九大文件,47條政策,涵蓋了人才流動與引入、人才培養、人才保障、人才服務和人才評價六個方面。但政府對于大學生的人才培養、人才保障處于比較基礎的階段,人才激勵、人才服務、人才評價處于模糊不清的階段。人才激勵中只對創業稅收政策有提示,而人才服務顯示暫無發文的情況。有關人才激勵方面的政策從中央政府官網查閱到,對于高校畢業生,政府對其有一定創業優惠政策。然而通過各大銀行對于大學生創業貸款的條件中可以看出,“符合條件的大學生”門檻比較高。
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由于創業經驗不足,而且還沒有實體產品投入市場,前期的市場對于產品的接受程度也未知。所以在項目沒有穩定收入之前,沒有金融機構愿意為其做擔保,最終他們從銀行渠道貸款以失敗告終,像這樣的事例在現實中還有很多。
(二)銀行對大學生創業貸款設置過高門檻
銀行本應該成為大學生融資的基礎方式,但是復雜的貸款程序讓大學生們望而卻步。小額信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這一點。其次,銀行對于大學生的創業項目依舊采取大企業的資信、信用評級作為貸款審核標準。而處于種子期的大學生創業項目來說無可靠現金流收入和固定資產抵押,所以,很多有想法的處于創業初期的大學生沒有機會從銀行融資開展創業項目。因為無法對大學生創業風險的評價,所以銀行希望依靠擔保或者抵押的方式來控制大學生創業項目的風險。比如不少銀行業相繼推出了創匯通,道義擔保等新型貸款方式,優化大學生創業貸款程序等。雖然表面上增加了大學生創業貸款的種類,但事實上,對于大學生項目的貸款還是逃不過抵押貸款,程序依舊繁瑣,大學生還是無法從銀行融資。
(三)學校缺少對大學生創業項目風險管理能力培養
大學生創業項目風險來于大學生本身。例如大學生創業團隊缺少創業經驗,缺少團隊合作經驗以及缺少項目的管理能力。其中70%的受調查的大學生,在創業中都有失敗的經驗。其中有57%的學生總結經營管理不善是其創業失敗的最大原因。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要求全校10%的學生參與“創新挑戰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與此同時,在技術發展和使用成本降低的時候鼓勵學生們參與真實的產品生產流程,并指導如何設計產品,交流合作優化產品,進而有效地鍛煉學生們的創業能力。
而國內學校對于創業項目風險知識的教育只停留在書本上,在學生的創業中也缺乏有創業經歷老師的專業輔導。這期間不僅會浪費時間和金錢,而且會打擊同學們的創業激情,嚴重的會一蹶不振。
四、完善大學生創業融資渠道的政策建議
(一)政府引導建立專項基金長期支持大學生創業項目
為了讓大學生能夠在創業實踐中得到創業的機會,政府在大學生創業初期的資金例如創業創新計劃立項基金之外,應該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質性資金支持,幫助大學生在創業的前期制定商業計劃,更要幫助大學生落地實施創業計劃。
政府可以在以下五個方面考慮:(1)政府為大學生提供貸款擔保,為大學生能夠融資創業做出實質性的支持。(2)政府為商業銀行對于大學生貸款創業建立風險補償機制。(3)政府聯合部門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政府聯合教育、人社、財稅、科技等部門協調,盡快開展大學生創業誠信數據的采集和數據信息化,建立大學生誠信數據平臺與大學生創業對接。大學生在校誠信表現情況與其他誠信系統對接,運用信用記錄服務大學生創業貸款。這樣銀行機構就可以有根據的對于大學生信用體系進行風險評估,從而簡化大學生們的貸款審序;(4)政府聯合大學和企業,三者一起及時幫助可行的大學生的創業成果轉換為社會成果。(5)政府建立國家級眾創空間,為學生們提供線上線下服務。線下為同學們提品的市場定位、策略營銷、融資服務、資金管理和戰略指導,為大學生創業添磚加瓦。
(二)銀行優化大學生創業項目風險評價體系
國內銀行首先要正視對于大學生項目的不信任感,著手建立適合評價國內大學生創業項目的評價體系。從識別大學生項目風險開始,銀行不能采用對于大企業的星級評價,而要針對大學生創業者本身素質,大學生創業項目的盈利能力,大學生創業項目的管理,大學生創業項目的預期發展等做出客觀評價。這就需要銀行對于大學生創業項目有關數據的搜集和整理和評價,而不能因為主觀評價大學生項目的好與壞而發放貸款。銀行要加強對大學生創業項目信息的搜集和評價,可以分期貸款給需要貸款的創業大學生,讓大學生可以有機會得到銀行的創業貸款,從而開展創業實踐。對于大學生項目風險的控制要落實在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前中后期,定期與大學生創業者溝通項目有關信息,這樣不僅能控制銀行大學生創業貸款的風險,還能側面鼓勵大學生加強對于自身項目風險的管理,提高大學生項目風險的管理能力,降低項目貸款風險。
(三)學校幫助大學生提高創業項目風險管理能力
大學生創業者從社會渠道融資(眾籌平臺、天使融資、銀行機構)成功率不高的原因是因為大學生創業融資創業成功概率低,壞賬率高,不能讓投資者產生信任感,從而融資不成功。大學生作為一個由學生轉向社會的一類特殊群體,由于缺乏社??經驗和創業所需的各種能力特別是風險管理能力,而導致大部分創業大學生項目在半路夭折。
因此,為了學生在識別創業風險之后能夠開展評價風險和處理風險,學校需要設置更多有關創業風險管理的課程,以及創業導師幫助大學生提高創業項目風險管理能力。除了在創業課程上學習創業風險的知識之外,學生們創業實踐中更能把創業風險的識別、評價和處理的知識加以運用。因此,具備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創業導師也是必不可少的。
篇5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實體經營平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高校的建設規模越來越大,招生數量逐年增多,由于大學生的普遍,導致大學生的就業成為社會的一大難題,為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學校越來越重視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決定著大學生創業的可行性,加強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實體經營平臺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一個實踐平臺,對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大學生創業能力
大學生創業能力泛指大學生創辦企業、擴展事業的能力,大學生創業能力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自主生存能力、自主創業能力及自主發展能力。學校的創業教育是指學校將創業精神、創業能力作為教育的內容,培養能夠掌握市場、適應市場的大學生,對大學生進行專業的創新知識培訓。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決定著大學生創業的可行性,學校要根據市場的需求,合理的改革課程,為大學生提供創業知識保障,開展創業活動,有效的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二、將實體經營平臺引入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中的可行性
1. 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教學體系不完善。目前,學校的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教學體系比較單一,教學內容比較陳舊,與市場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學校沒有明確的創業教育目標,大學生創業能力教育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學校缺乏具有豐富創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目前,我國學校的創業教育指導教師大多是有學校就業部門、各院系的輔導員擔任,由于教師缺乏專業的創新知識,不能科學、客觀的為學生提出創新建議,導致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受到嚴重的影響。
缺乏創業實踐平臺。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需要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目前,學校的創業教育重視理論教育,對創業實踐平臺的重視力度不夠,缺乏必要的實踐課程和社會活動課程,導致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只停留在理論層次上,沒有過多的實踐鍛煉,使得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受到嚴重的影響。
2.實體經營平臺對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的作用
實體經營是指擁有一定的的經營資金,能獨自進行市場經營,并且可以同其他經營機構簽訂經濟合同,獨自進行的生產經營活動。在市場中,這種實體經營模式具有良好的活力,對市場經濟的變化有很強的適應性。在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中運用實體經營平臺,能創建一個良好的壓力情境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活動的實踐平臺,增加大學生創業能力實踐經驗。大學生步入社會后,在進行創業時,需要面臨著市場環境、企業等各方面的壓力,一些心理素質不強的大學生很難適應這種壓力,利用實體經營平臺能為大學生創建一個壓力情景平臺,對大學生的抗壓能力進行鍛煉,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讓大學生能快速的適應社會。實體經營平臺能讓大學生熟悉企業的經營流程,從而幫助大學生的創業更快的進入正軌,大學生創業能力是集創業能力、人力能力、技術能力、管理能力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能力,運用實體經營平臺能增加大學生的創業實踐經驗,從而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3.將實體經營平臺引入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中的可行性
目前,實體經營平臺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運用還比較少,其主要原因是是實體經營平臺比較復雜,而學校仍是通過實習來對大學生進行鍛煉。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社會對學校大學生創業教育越來越重視,學校市場發展為實體經營平臺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因此,將實體經營平臺引入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中可行性很高。隨著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出現,國家頒布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例如社會為大學生提供小額擔保貸款、免收行政事業費、享有職業培訓補貼等,這些政策極大的刺激了大學生創業的熱情,同時這些政策也加強了當地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實體經營具有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等特性,如果經營不善,實體經營的獲利性很容受市場動蕩的影響,而將實體經營引入大學生創業實踐教育中,不但能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還能有效的防止實體經營者因市場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造成的經營失敗,因此,實體經營平臺很符合學校大學生創業實踐教學。隨著學校教育資源的完善,學校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師資隊伍也越來越強大,實體經營平臺的引入,能促進學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創新,有利于學校的發展和建設。
三、總結
將實體經營平臺引入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中,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實體經營平臺能為大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壓力情境平臺,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活動的實踐平臺,增加大學生創業能力實踐經驗,實體經營平臺的經營活動具有真實性,能全面的培養大學生創業的綜合能力,因此,學校要將實體經營平臺運用在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中,有效的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郭鵬.實體經營平臺引入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中的可行性分析[J].科學與財富,2010
篇6
【關鍵詞】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存在必要性
為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培養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我國各高校對大學生創業提供了系列孵化服務。為更好發揮其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功能,實現其良性可持續發展,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影響因素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存在之必要性研究
(一)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的發展狀況
近年來地方高校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發展速度非常快,截止2009年全國就產生了76個,入孵創業項目達6581項。孵化園內一般都會配備辦公場地、生產經營所需的必要硬件設施等,為有創業想法的大學生提供項目孵化活動。主要的目的和意義即為了讓大學生在創業初期減少不必要的投入成本、加快其發展速度、提高創新活力、降低運營成本,最終將趨于成熟的、能夠獨立經營的企業推向社會,使其得以在更廣的市場和空間里繼續發展。
(二)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園之必要性分析
綜觀國內外高校創業孵化園運作與管理的實際狀況,不難發現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的性質應該是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搖籃、激勵高校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水平的助推器。具體功能表現為基礎服務、自主創新、管理發展等三個方面。其中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的基礎服務功能主要表現在為大學生的創業項目提供一些必須的辦公場所與硬件設施與設備;配備專業教師為大學生開展創業技能培訓,增強大學生創業能力;有效整合與統籌高校和政府、企業等社會資源為大學生創業所需資金提供保障;同時收集相關信息并及時公布,掌握有關政策供學生進行咨詢等。自主創新功能主要表現在其提供的一些便利條件,如資金、低廉的場地和設備使用費等,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經過成功孵化的創新創業項目,能夠通過一些便利條件順利步入社會,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高校創業孵化園的興起為傳統高校教育體系提出了挑戰,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成為高校德育的新領域,有助于推動高校教育體系的改革。管理發展功能主要表現在其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管理團隊,另一方面為了能夠更有效地促使大學生創業項目孵化成功,孵化園會利用自身便利條件和優勢,有效整合周邊社會資源,做到協同發展。
二、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園良性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為更有效地促進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的良性可持續發展,我們有必要清晰影響其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有哪些,綜觀國內外的理論論述,可以總結為內部和外部因素兩種,其中內部因素有高校創業氛圍、硬件設施,外部因素包括國家政策扶持和資金扶持等外部社會的支持系統。
三、地方高校創業孵化園良性可持續發展對策
通過對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建設的現存問題及影響其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分析,進一步發展與完善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的建設可通過以下幾方面實現。
(一)對內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大學生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然而由于尚未步入社會,不熟悉市場,對事物的期待過于理想化,很容易導致在創業階段出現危機,又由于缺少系統的管理經驗,便極易破產。所以,創業孵化基地應加強對創業團隊的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管理、風險控制、購銷管理和經營分析等方面的培訓指導。
(二)對外利用社會資源,拓寬發展渠道根據相關調研結果顯示,在大學生看來到創業成功企業進行實地參觀考察、邀請成功人士講授經驗是較為容易接受的方式。創業最忌閉門造車、井中觀天,創業團隊只有走出校門,迎接社會的洗禮才能茁壯成長。創業孵化基地作為大學生創業的平臺,更應主動打開大門,為創業團隊提供與社會接軌的機會。
篇7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創業生態系統;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219-01
一、大學生創業現狀
(一)大學生創業基本概況。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度的數據顯示,我國企業法人單位有10617154個,年末總人數有136782萬人,這意味著我國每萬人擁有企業數量約78個,與發達國家相比少很多。企業數量少,相應的就業容量也小。大學生創業一方面實現了自主就業;另一方面還能創造出更多的崗位,符合我國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
根據麥可思調查研究,2014屆大學畢業生有2.9%半年以后選擇自主創業,按照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國畢業大學生727萬人計算,約有21萬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這些大學畢業生主要做“電子商務專員(本科5.3%,高職高專4.4%)”,這與近年來電子商務的發展密切相關,尤其是微博營銷、微信營銷等O2O模式的興起。
從行業來看,大學生創業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訓、餐飲、百貨零售及其他金融投資等行業。2015年清華大學的《全球創業觀察報告(2014)》指出,中國青年創業者在中高技術上并沒有優勢,不到2%的青年創業者是基于中高技術的創業。這些大學畢業生中,不乏因為找不到工作才選擇創業的,可見加強創業意識的培養才是提升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有效途徑。
創業資金作為自主創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主要依靠父母和親友資助,以及個人儲蓄,來自商業性風險投資和政府資助的極少。政府需要在啟動資金上幫助經濟困難的創業者。在風險規避上,更需要政府從政策、行政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大學生創業的特點。根據大學生創業的基本情況,可以總結歸納出我國大學生創業的特點。一是參與人數少、創辦企業“小”。大學生自主創業主要是創辦小企業,這是由創業之初個人能力和精力決定的。另外,我國的風險投資體系與信用體系尚不健全,大學生創業所能獲得的資源很少,難以形成較大規模。二是創業項目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和技術含量低的行業。這只是從已經成熟的市場中劃分一塊“蛋糕”,并不是在創造新的社會財富,這需要政府與高校間互相配合,加強創業教育培訓。三是大學生創業缺乏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大學生創業初期很難吸引到風險投資,資金募集面臨種種困難。
二、創業生態系統的概念及必要性
(一)創業生態系統的概念。近年來,國外一些學者試圖以生態學的視角來分析、研究創業環境要素和各組織機構對創業活動的影響,提出了“創業生態系統”一詞。創業生態系統是由新創企業及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創業生態環境所成的一個相互影響并共同演進的動態平衡系統。全球創業觀察組織的《全球創業觀察2015/2016年度全球報告》認為,創業生態系統主要包括創業融資、政府政策、政府創業項目、離校創業教育和培訓、研發轉化、內部市場動態性等11項內容。在創業研究領域,盡管對創業生態學的研究工作還不夠深入,但根據《全球創業觀察2015/2016年度全球報告》所提出的11項要素來看,目前已有多個要素的研究較為成熟,在基礎理論上對創業生態系統進行了部分闡述,這些研究為創業生態系統概念的提出和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構建大學生創業生態系統的必要性。我國大學生生態創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我國在2006年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創新型國家,其目標之一是創新人才競相涌現,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大幅提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創新型國家的指標是:創新投入高、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以上、自主創新能力強、創新產出高。做好生態理念下的大學生創業工作,對建設創新型國家不但有理論上的支持,更是國家發展的現實需要。
生態創業是凝聚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發展手段,以綠色、循環、低碳為核心的創業模式,對于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生態理念是創業的定位和方法。生態創業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與生態創業有著廣泛的結合點。
黨的十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首位,融入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诖耍鷳B理念下的大學生創業活動,要注意減少對生態的負面影響,不僅要注意當前的利益,更要看到長遠的利益。
篇8
[關鍵詞]大學生 創業能力 綜合評價 模型
[作者簡介]林佩云(1978- ),女,廣東汕頭人,華南農業大學黨委組織部,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創業教育。(廣東 廣州 510642)吳惠靈(1974- ),男,廣東梅州人,廣東漿紙交易所金融管理服務中心總經理,碩士,研究方向為金融管理及中小企業融資。(廣東 廣州 510730)陳宇棟(1985- ),男,廣東揭陽人,華南農業大學招生就業處,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教育。(廣東 廣州 510642)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項目“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構建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JK232,項目負責人:林佩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2-0095-02
當今時代,創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助推器。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變化,大學畢業生就業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創業已成為主要的就業方式之一。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創業技能,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已成為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效果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來檢驗,構建大學生創業綜合能力評價模型有助于評估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水平并明確改進方向,為完善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提供依據。
一、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構成要素
“創業能力”一詞在1989年亞太會議期間被確定。創業能力是一種能力體系,由多種能力要素綜合構建而成。大學生創業能力通常是指在各種創新活動中,憑借自身創業品質優勢,通過教育培訓形成的創業素質開展創業實踐,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創造出新穎獨特的產品、成果的能力。不同的學者對于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構成要素有不同的見解。例如,畢作慶認為創業能力包括專業素養、職業素養、可持續發展能力。Stevenson,Gumpert認為創業能力包括想象力、靈活性、勇于承擔風險等。
二、大學生創業能力綜合評價模型建構
1.大學生創業能力綜合評價模型建構的意義。首先,有利于創業教育目標明晰化。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體系的建立、創業能力評價模型的建構,將定量地評價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并進行定性的分析,由此進一步明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細化教育內容,不斷提高創業教育的效果。其次,有利于創業素養提升自主化。大學生創業能力綜合評價遵循“以評促建、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原則,因此將創業能力綜合評價貫穿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全過程,不僅是完善大學生創業教育環節的重要舉措,而且可以激發大學生提高自身創業素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創業的成功率。最后,有利于就業指導工作科學化。通過評價模型可以較為客觀地評價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有利于高校更好地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為不同崗位推薦不同的人才,做到分類指導、人盡其才,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
2.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體系內容和要素。大學生創業評價要素可以歸納為“創業品質、創業素質、創業實踐能力”三大方面。創業品質是天賦的而非通過教育或培訓的與創業相關的綜合素質;創業素質是通過培訓、教育等方式形成的與創業有關的綜合素質;創業實踐能力是創業品質和創業素質與創業實踐有機結合中體現出來的綜合能力,是創業能力的核心要素。為了確保大學生創業能力綜合評價各要素間的均衡性,各評價要素依據平均的原則賦值。鑒于創業實踐能力在創業能力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為其賦予較高的分值。也就是說,創業品質(執著、冒險、創新、領導、直覺、機遇),創業素質(競爭意識、應變意識、自制意識、管理意識、法律意識、心理素質),創業實踐能力(計劃能力、組織能力、指揮能力、協調能力、控制能力、激勵能力、創造能力、適應能力、營銷能力、財務能力)分別按照30分、30分、40分的分值進行分配。這三部分評價內容所屬的評價要素也依據平均的原則進行分配。
3.大學生創業能力綜合評價方法。大學生創業能力綜合評價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評價分數采用百分制。每學年由輔導員、班主任、班級同學和大學生本人,根據大學生參與創業教育及實踐的情況,依據評價要素,在分值范圍內打分,不同人員評價分值所占比例不同。輔導員承擔大學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重要職能,在宏觀和微觀方面對于大學生的情況較為熟悉,因此,輔導員評價所占比例較高,占40%。班主任是大學生班級事物的重要組織者,較為了解大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因此,班主任評價比例占30%。班級同學之間雖然最為熟悉,但為了避免引起同學間不必要的矛盾,同學間的互評比例占10%。為了給大學生一定的自我評價自,而又不至于影響結果的客觀性,大學生自評比例占20%??偝煽?輔導員評價分數×40%+班主任評價分數×30%+班級同學評價分數×10%+自我評價分數×20%。衡量一個大學生的綜合創業能力,即將該生大學階段每一學年的加權得分進行平均即可。
4.大學生創業能力綜合評價結果運用。大學生創業能力綜合評價結果采用五級評價法,用“很強、較強、一般、較差、很差”來表示。總分≥90分表示“創業能力很強”,80分≤總分
5.建構大學生創業能力綜合評價模型。衡量大學生創業能力的主要要素為創業品質、創業素質、創業實踐等方面。創業能力綜合評價工作中,不同的評價主體依據大學生的創業實踐及創業教育情況,對“創業品質、創業素質、創業實踐能力”等方面進行評估。大學生創業能力綜合評價與創業教育的開展相輔相成。評估結果有助于改進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具體模型見下圖)。
三、完善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工作需要注意的問題
1.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教育全程化。大學生創業素質及能力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門、全體教師同心協作。為此,首先,高校要營造全員育人的教育氛圍,除了輔導員、班主任等學生工作隊伍要為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提升作出貢獻外,專業課教師也要教書育人,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創業教育的內容。各職能部門要做到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實現創業教育隊伍全員化。其次,創業教育不是高年級學生的專有任務,而是要貫穿大學生活的始終。有關調查顯示,隨著年級的增加,大學生對創業活動的興趣隨之降低。這與低年級學生課余時間充足,以及他們對于豐富創業經驗、提升自我素質、向往多彩生活的愿望有一定的關系,而高年級學生個性較為成熟、目標較為明確、行動較為現實。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需從低年級抓起,實現大學階段全程化創業教育。
2.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系統信息化。大學生創業能力綜合評價是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重要工作范疇,它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為了高效地實施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工作,需要建立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管理信息系統,由大學生、輔導員在“大學生創業檔案模塊”里及時記錄學生參加創業教育及實踐的情況,以利于及時查閱有關內容。此外,要將分設輔導員、班主任、班級同學、學生本人等不同權限的賬號,由相關人員登錄系統進行打分,并由系統自動加權得分,由此簡便快捷地評價每位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3.大學生創業能力綜合評價市場化。創業的最終目的是要將科技、信息、創意、資源轉化為市場產品、服務價值或經濟行為。只有對生產力有提升效果才有其存在與發展的價值。因此,首先可以國家經濟發展為導向,在校期間安排足夠時間讓學生到企業進行定向培養,在應用創新、完全創新方面得到實踐鍛煉,從而促使學生的創業行為形成產業優勢。其次要將產業成果及時轉換成教學實驗,培育“產、學、研”人才梯隊以及復合型人才以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最后要進行合理經濟分配。只有教學、研究、產銷的經濟價值在整個經濟鏈中體現,形成合法、暢順、充分的交易體系,才能為大學生的創業搭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4.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體系動態化。本評價模型中評價指標體系是否窮盡了大學生創業能力的評價;創業能力評價要素及其所占分值是否合理;評價主體及評估分數所占比例是否合適;評估結果中五級評價法分值的劃分是否恰當等問題仍有待商榷,這都有待于后續的跟蹤研究及實踐總結,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不斷修正完善。此外,要根據實際市場需求,結合企業的實時商業經營,逐步探索在評價方案設計及實際評價工作中賦予一定比分權重的評價方式。為此,高校要建立大學生創業能力綜合評價動態化管理體制,根據工作實踐,合理調整評價指標,進一步完善評價方法,才能建立起科學、合理、有效的創業能力綜合評價方法。
[參考文獻]
[1]畢作慶.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2]芮國星,華瑛.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創業團隊創業能力綜合評價模型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3]王國東,丁立群,張詩程,等.關于構建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創業能力評價體系的思考[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篇9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各級黨委、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關要求,整合社會資源,以促進大學生就業為重點,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高就業創業能力,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為服務*區發展、構建和諧*、打造全國最美麗城區做出貢獻。
二、工作機構
為使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工作的順利開展,*區勞動保障局、人事局聯合轄區大中專院校成立“*區大學生創業就業促進會”(以下簡稱促進會),相關各方均為促進會成員單位。為便于促進會日常工作的開展,將工作辦公室設在*區勞動保障局。
三、目標任務
圍繞大學生創業就業工作的需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升他們的就業力和創業能力。形成以培訓為基礎,扶持政策和就業服務相結合,推進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開展。
四、主要工作:
本促進會是以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為宗旨。主要工作為:
(一)做好宣傳引導工作
會員各方要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加大對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的宣傳。要積極開展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引導畢業生正確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樹立合理的擇業觀念,盡快實現就業。廣泛宣傳我市做好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的各項具體措施,引導未就業畢業生主動到相關政府部門辦理求職登記,個人的求職擇業信息。
(二)做好就業服務工作
區勞動局和人事局要針對各成員單位的就業需求,有計劃、有組織的提供和開展各項就業服務工作進校園活動。人事部門要利用好大學生創業園、留學生創業園,落實政策,做好大學生的創業服務工作;勞動部門要及時了解和掌握辦理失業登記的未就業大學生的就業意愿和動向,通過就業推薦、就業培訓和創業指導等多種途徑,幫助其盡快就業。形成一人就業,全家穩定的和諧局面。
(三)做好組織動員工作
會員院校要積極動員、組織學生參與各項就業服務活動。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組織有針對性的學生參與,既確?;顒淤|量,使學生獲得最大收獲,促進大學生實現就業。
五、工作內容:
(一)就業政策進校園
成立以區勞動局和人事局為成員的政策宣傳小組,定期到會員院校,進行以勞動保障法規、大學生就業政策為主要內容的政策宣傳,增強就業政策的透明度和知曉率,面對面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
(二)提供就業崗位信息
一是區勞動和人事部門要積極牽線搭橋,組織開展各類畢業生招聘活動。組織有招聘意向的用工單位進會員院校,把求職招聘會辦到大學畢業生的身邊;實現為畢業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服務,提高招聘活動的實效。
二是要充分挖掘就業資源,大力搜集崗位信息,廣開就業渠道,重點針對各類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崗位需求潛力較大的行業、用人單位收集需求信息,作為推薦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勞動部門要提供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通過會員院校的就業網絡服務平臺予以,實現就業信息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提高求職效率,降低求職成本。
(三)鼓勵參加創業培訓
以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為目標,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創業能力,培養一批大學生創業者,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充分發揮創業培訓在創業促就業工作中的推動作用,實現“培訓促創業,創業促就業”的倍增效應。對有自主創業想法和意愿的學生,提供必要的創業知識和能力的培訓,如舉辦“創辦你的企業”(SYB)創業培訓。同時引入創業實訓課程,在提升創業能力同時,加強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使得培訓更貼近現實。
(四)提供創業就業平臺
在上級勞動保障部門的支持下,在現有的*市創業項目庫中精選一批“年輕化、技術化、小型化”的適合大學生創業的優秀項目進校園巡回展示,拓寬創業思路,提高創業成功率;同時推動大學生見習計劃工作的開展。鼓勵全日制普通應屆高校畢業生和離校兩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以及其他在杭全日制普通高校畢業生參加市定點見習基地3-6個月的見習訓練,增加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就業成功率。
(五)公共服務進校園
開展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建立基礎臺帳,開通*區“大學生創業就業網上服務”、“大學生創業企業QQ群”及“點對點”遠程交流等服務平臺,完善大學生失業登記、職業介紹、就業培訓等動態服務機制,提供政策咨詢、項目申報、資金資助等創業“一站式”服務機制,全面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
六、2009年工作計劃
本年度促進會的主要工作分三個階段:
(一)啟動階段:
各會員單位要結合實際情況,提供信息,加強交流,相互配合,切實了解用人單位和大學生的用工就業需求,做好促進會成立工作并確保促進會如期開展各項就業服務工作。
(二)實施階段:
促進會開展如下大學生就業幫扶工作。
(1)3月份:大學生創業就業促進會成立及開展大學生就業見習基地、企業招聘活動、政策咨詢等就業服務活動
(2)4月份:開展“就業形勢政策”宣講活動,大學生創業、就業政策的宣傳、舉辦就業形勢講座。
(3)5月份:舉辦“校企對接”活動,組織各類用人單位進入會員院校進行專場招聘會
(4)6月份:開展“暑期見習實踐”活動,提供就業見習機會,為大學生提供暑期實習、鍛煉的機會,增加實際工作經驗
(5)9月份:開展“典型引路、創業演講”活動,邀請成功創業的大學生為在校生做報告,分享其創業歷程,提升大學生創業熱情。
(6)10月份:開展“創業助我行”活動,組織開展創業培訓、創業實訓,提高大學生創業意識和能力,組織一批“年輕化、技術化、小型化”的適合大學生創業的優秀項目進校園巡回展示。
(7)11月:“大學生就業服務月”活動,根據各會員院校需要,全面開展多方位的就業服務工作。
(8)12月:全年工作回顧,總結表彰先進。
(三)總結階段:
對促進會本年度的工作進行總結,對取得的績效進行評估,對在此項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
七、工作要求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層次分析;綜合評價
一、引言
創業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種有效方式,與提高就業率息息相關。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據統計,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為699萬人,比2012增加19萬人,就業形勢非常嚴峻,而大學生創業是解決就業壓力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大學生創業作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和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肯定和鼓勵,然而大學生創業的現狀并不樂觀。
通過構建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來加強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無疑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乃至社會就業問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為此,筆者帶領調查小組成員對天津市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進行了“高校大學生創業支持需求的調查”。希望構建由政府、社會、高校和個人“四位一體”的支持體系,為高校創業教育和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應有的支持和幫助。這對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創新教育理念、推動高校就業率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創業支持需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參照已有研究成果[1][2]的基礎上,本文總結出了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的三
層次結構,通過調查目前天津市高校大學生創業觀念,充分挖掘大學生創業支持需求,從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進而提出更有益于當前社會條件下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支持,以期更好地推動大學生創業的發展。
創業支持需求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如下:一級指標: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評價指標A;二級指標:政府支持B1、社會支持B2、學校支持B3、個人能力支持B4;三級指標:創業基金和稅惠優惠B11、市場服務B12、創業相關手續簡化B13、創業優惠政策宣傳B14,風險資本B21、家庭支持B22、銀行支持B2、,創業價值取向B24,創業意識培養B31、創業品質培養B32、創業能力培養B33、知識結構B34,強烈的創業意識B41、能力的準確定位B42、創業項目的準確判斷B43、創業抗挫折的能力B44。
三、基于AHP的創業支持需求評價過程
本課題的調查對象涉及在津高校的大三、大四本科生及研究生,調查時間為2013年4 ~5 月。調查共發放問卷250份,收回有效問卷222 份,問卷有效率為88. 8%。問卷共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的個人背景調查,第二部分為創業支持需求調查。采用十分制,根據各因素的重要性的不同,越重要分數越高。5種備選答案依次此為“非常重要(9分)”、“重要(7分)”、“說不準(5分)”、“不重要(3分)”、“很不重要(1分)”。在實際應用中,將一份量表中各項得分累加平均后即可得出態度分值,它反映了被調查者對該主題的綜合態度。量表分值越高,說明被訪者對該主題的態度越積極。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對數據進行預處理,計算求出各子項目的重要性,據此確定其權重。
隨機選取222名學生進行大學生創業支持需求調查,統計學生們對各因素的定性打分,求得各因素的平均分數如下:B1=7.449,B2=7.694,B3=6.850,B4=7.849;B11=7.715,B12=7.385,B13=7.321,B14=7.375;B21=7.715,B22=7.301,B23=7.686,B24=7.520;B31=7.526,B32=7.540,B33=7.404,B34=7.680;B41=6.956,B42=7.538,B43=7.791,B44=8.001。以此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采用EXCEL計算得出結果如下:
決策層A―因素層、政府支持B1、社會支持B2、學校支持B3、個人能力B4―中間層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依次為W=[0.2496、0.2578、0.2296、0.2630]T、W1=[0.2590、0.2478、0.2457、0.2475]T、W2=[ 0.2553、0.2416、0.2453、0.2488]T、W3=[ 0.2496、0.2501、0.2456、0.2547]T、W4=[ 0.2297、0.2489、0.2572、0.2642]T。
平均一致性指標值R.I.=0.89。五個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均為4,一致性比例C.R.均為0。由于各檢驗系數均小于0.1,因此通過一致性檢驗。
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評價指標權重及排序結果如下:B11、B12、B13、B14、B21、B22、B23、B24、B31、B32、B33、B34、B41、B42、B43、B44的權重及排序依次為0.0646(6)、0.0619(9)、0.0613(11)、0.0618(10)、0.0658(3)、0.0623(8)、0.0656(4)、0.0641(7)、0.0573(15)、0.0574(14)、0.0564(16)、0.0585(13)、0.0604(12)、0.0655(5)、0.06769(2)、0.0694(1)。
四、實證研究結論與建議
1.實證研究結論
大學生對創業支持體系的需求重要性排序為:個人支持、社會支持、政府支持、學校支持。支持體系中四項最重要的需求分別為:創業基金和稅惠優惠、風險資本、知識結構、創業抗挫折的能力。
2.相關建議
當前大學生自主創業存在參與者少、旁觀者多、成功率低等諸多問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生的自我能力評價多依托于學習成績,導致學生對個人能力認知不足,這往往會出現定位不準,盲目沖動的創業行為,抗挫折能力較差。因此,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必須從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入手,通過自我意識的培養,能對自我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判斷和定位,明確自己是否適合創業,以及進行何種類型的創業活動。高校應將創業課程納入學分體系,面向大學低年級學生開設創業意識培養方面的課程,面向大學高年級學生開設創業技能和相關知識等方面的課程。此外,高校還應開展不同層次, 不同方面的創業競賽, 給予一定的創業啟動資金, 這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興趣和豐富自身的創業經驗、提高創業技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創業啟動資金不足。政府應該積極引導銀行和金融機構對大學生創業進行融資支持,制定相關的融資政策包括勞動保障部門的開業貸款擔保政策, 小企業擔?;饘m椯J款以及中小企業貸款信用擔保、開業貸款擔保等。
總之,一切創業相關政策和創業教育都應從大學生實際需要出發,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做出調整,大學生創業在國內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其發展還有待探索,需要政府、社會、高校和每個人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參考文獻:
[1] 郭靜,韓恩恩,孫超平.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安徽高校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研究.合 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35-139.
[2] 陳龍,朱永華,劉海波.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評價. 武漢工程大學學報. 2010(6):50-54.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編號:HEYP503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