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分析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9 15:49: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項目分析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是如期完成結算任務,截至2017年10月30日,萊鋼軋機項目結算已全部完成,據初步統計并和財務溝通,萊鋼軋機項目結算工程總成本為 萬元,對照經營部 年 月上報公司結算總造價,此結算結果已達到 萬元,利潤為。完成分包和材料結算項目約項,涉及合同約份,合同金額約萬元,實現核減額萬元以上。對外結算通過后期補辦簽證,消除分歧為公司爭取結算額約為萬元,對內結算通過后期對分包單位的嚴格審計,尤其是甲供材方面,共為公司結余萬元。
二是鍛煉了團隊和每個成員,使經營部這個年輕的集體迅速成長為一個團結、向上,關鍵時刻能打硬仗的優秀集體。
三是積累了寶貴的直接經驗和一手資料,也發現了問題與不足,為今后的改進與提高奠定了基礎。
這次結算的經驗包括專業上、管理上、配合上等諸方面,具體總結如下。
1、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專門成立結算清欠小組,有分公司經理任組長,主管領導任副組長,組員包括經營部全體員工,在每項結算報送時,就立即分配到人,并在安排結算任務時,就將結算指標同時落實到具體預算人員頭上。
2、統一思想、步調一致。對內結算伊始,分公司領導就為經營部樹立了嚴格把關的指導思想,主張“只要我們有1條理由,哪怕對方有99條理由,我們也可以不付100%的錢”。分公司數次召開結算專題會,充分體現了公司領導對結算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這使預算人員在對內對外結算中都可以堅持不放過一絲一毫對我方有利的因素,采取先盡可能加大分歧,再逐步消化分歧的策略,使結算結果向我方傾斜。
3、加強過程溝通。為了萊鋼軋機項目結算,經過部門內部和相關部門的多次開會討論,使經營部在結算審核過程中,統一了思想,明確了工作職責。
4、計劃管理、緊湊安排。由于時間緊、任務重,經營部對萊鋼軋機項目結算的計劃管理很重視,對各項結算中發現的問題在部門內部及時溝通,審核人、復核人及時向分公司經理以及主管領導匯報,使問題得到及早解決。
5、廣開思路,多口徑比較、多方案分析。在結算中,經營部對任何可能有不同結果的計算方法、套價方法均做計算和分析,多個口徑比較,以期得到對我方最有利的結算結果,特別是對合同條文可以有不同理解或含義不清時。如,在軋機設備主體結算中,對彩板圍護系統(均為甲供材)的套定額(輕鋼檁條)、采用單價(信息價或采購價)和如何計取費用、結余材料貨款等因素綜合考慮,共比較了5種方案,使我方在就此分歧與業主洽談的過程中處于主動地位,爭取到了有利的解決方案。
6、多了解分包合同。由于項目前期分包合同簽訂的不嚴謹,在經營部和分包單位結算時,經營部預算人員咬住合同條款不放,尤其對于甲供材,全部進行合同量、訂貨量、定額定用量與實際領用量的對比,超領部分從結算中扣減。節省部分歸屬項目部。
總之,萊鋼軋機項目的結算對經營部來說是一次嚴格的考驗,現在可以說這是一次成功的事后控制經驗。但成績之后也有不足。萊鋼項目前期缺乏控制而產生的不良后果是明顯的,其中值得吸取的教訓很多,公司一直在總結和提煉,并在后期項目的結算辦理上加以改進。總結前期經驗把后期項目的造價控制好。同時,更重要的是以現有的項目為起點,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適合本公司具體情況的結算控制機制,適應公司今后的發展大計。
在萊鋼項目結算過程中,我們遇到許許多多建設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問題,在此主要針對結算前的幾個階段分為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探討。
1、合同管理方面
萊鋼軋機項目采用大量分包和甲供材,起到降低成本效果,但分包和甲供大大增加了招標和合同管理的工作數量和質量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①對分包工程, 施工內容和范圍的界定要十分清晰,避免扯皮;
②詳細規定合同價中包含什么內容;
③要明確結算的方式,說明對工程量和價格確認的依據,特別是甲供材的數量(包括損耗率)、單價和相關費用如何記取。
2、現場施工管理
項目施工過程中,成本控制的關鍵環節在于一是控制變更和簽證,二是全面記錄施工情況。萊鋼軋機項目這兩點均做得不夠理想以致產生較多浪費和扯皮問題。
除了把好簽證和變更關外,現場管理人員需按規定方式和要求、做好對施工過程的記錄,全面和真實地反映總包、分包、供貨單位的履約情況,給予充分的結算依據和資料。通過施工日記、隱蔽記錄、驗收記錄、竣工圖等方式,記錄施工方是否按圖施工(如商品砼結算中出現了圖紙上沒有的標號)、是否按施工組織設計(尤其是施工機械、施工方案的采用)施工、是否按進度和質量要求施工;對分包項目,進退場時間要記錄準確,施工內容相近、部位交叉或先后交接之處要界定清楚,即使平時無法解決,結算時經營部因早已掌握情況,心中有數,不會出現漏洞。
3、資料管理
在上述幾個階段中,均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資料的管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工程管理是否清晰有序。萊鋼軋機項目結算中我們深切感受到資料不齊全、內部信息反饋不及時對結算的影響。經營部得到的資料零散,沒有完整的、統一的編目,有時還是過時的資料,其有效性難以辨別。特別是現場人員變動較大的情況下,依賴完整的真實的檔案資料尤其迫切。大量的業主通知、設計變更、簽證單和施工聯系單的內容來不及消化,部門間資料和信息的傳遞不夠及時,使我們的工作始終處于被動局面,加上分包工程未結算就搞總包結算,所有問題在結算中一起解決,難度大且容易出現漏洞。
總之,搞好建設過程中的各種技術資料和管理資料,既是公司管理部門的要求,更是辦理驗收、結算和反索賠的需要, 希望公司和各相關部門予以重視,建立合理的收發流程和清晰的檔案記錄,規范各類工程文件和資料的形式、內容要求、有效性、傳遞過程、保管和使用的方法,保證有需求的部門及時掌握完整、有效的各種資料。建議公司借貫標之東風,建立一整套檔案資料收集、歸檔、保管、借閱、銷毀的管理程序,確保公司各部門任何場合使用的檔案資料均為現行有效的版本,使檔案資料真正發揮其作用,這樣整個公司的管理水平才能上一個新的層次。
篇2
關鍵字:工程項目跟蹤審計存在問題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E271文獻標識碼: A
在工程項目施工建設的過程中,跟蹤審計是確保其有效運行的關鍵,建設工程具有投資大、周期長,影響因素多且控制環節繁雜等特點,因此說在整個工程項目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采取跟蹤審計的方法,強化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并做好事后的解決工作,才能夠確保建設工程項目的順利完成。在應用跟蹤審計方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下面本文就對這些問題和解決措施進行分析。
一 工程項目跟蹤審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工程項目的跟蹤審計是一種經濟控制機制,有效應用這一機制,能夠提升工程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率,優化審計資源的配置,并且有效的防范審計風險,這一方法有著較強的優勢,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缺乏較強的審計力度。工程項目的跟蹤審計是對項目整個建設過程的監督和控制,這個過程中不僅具有較大的資金投入,涉及到的環節和專業也較多,需要具有較強專業技能水平的人參與完成。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從審計部門本身來說,還是從建設單位以及地方政府來講,對現有跟蹤審計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夠,審計機關內部的人員有限,審計力量明顯跟不上工程建設的需要,因此存在著較為突出的矛盾。
其次,缺乏系統完善的跟蹤審計制度。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工程項目的審計工作基本上是事后具體方面的靜態審計,這樣就不能夠及時發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跟蹤審計則是動態的審計方式,是一種新型的能夠承擔風險的審計方式,由于其形式新,當前建設工程項目的審計人員不能夠對其做出統一且準確的判斷,所以在應用的過程中就缺乏系統的制度支撐。盡管我國頒布了《招投標法》、《建筑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也出臺了一系列建設項目審計準則,但是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缺乏針對性,也沒有制度的支撐,很難發揮起作用。
最后,工程項目跟蹤審計過程中存在一些細節性的問題。工程項目的跟蹤審計工作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動態性較強,并且涉及的專業較多,其中必然會存在著一些審計者忽視的細節問題。例如審計人員在實地取證和記錄方面不夠積極。審計人員已經習慣了傳統的審計模式,在進行跟蹤審計的過程中會一時改正不過來,忽視了時間概念,缺乏了積極性和主動性,施工過程中使用定額之外的新技術時,審計人員不能夠詳細的計算出人工、材料以及機械等因素的成本,也不能夠根據工程的需求補充好必要的資金,這樣將會影響到工程項目的順利進行。再如,審計人員在定額使用方面缺乏靈活性。當前情況下,審計人員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不能夠根據具體的問題靈活使用定額,對于類似于精裝修這樣的項目,在審計的過程中需要采取不一樣的定額,而審計者忽視了這一問題,進而影響了審計工作的正常運行。
二 工程項目跟蹤審計過程中問題的解決措施
跟蹤審計工作的有序開展,對于推動工程項目的順利施工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同時也能夠及時發現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實際審計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上文中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論述,下面本文就結合工作實際,對具體的解決措施進行討論。
首先,要強化審計力度,科學安排審計工作。跟蹤審計工作具有復雜性的特點,且其設計的內容較為廣泛,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強化審計力度,并提升設計者的綜合素質,合理安排工作,才能夠推動這一工作的順利進行。具體說來,要形成多部門的配合,將審計工作貫穿到工程項目施工的全過程中。審計部門需要擴大自身影響,更好的發揮審計監督的服務作用;建設部門則需要進行全過程的服務,通過和審計部門的共同合作解決棘手的問題;政府部門則需要通過自身的調節作用,及時的解決審計過程中的問題,并要對整點的工程強化審計力度,并增加審計資金的投入,提升審計工作的整體力量。
其次,建立完善的跟蹤審計制度體系。科學完善的跟蹤審計制度能夠更好的推動工程項目的建設實施,為此,審計人員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地區實際和工程項目的施工特點建立起完善的跟蹤審計體系。如相關人員可以根據當地的特點,確定好跟蹤審計的綜合目標,并對跟蹤審計的介入時間、方案準備、審計實施、審計意見以及竣工決算報告出具相應的規程,并明確潛在的風險問題,以確保整個跟蹤審計過程在執行過程中能夠有制度體系的支撐。
在具體開展審計工作的過程中,還需要制定和跟蹤審計向協調的管理舉措,并注重審計的可行性和科學性,提升跟蹤審計的效率。具體來講,需要科學的把握好跟蹤審計工作的介入點和切入點,在制定跟蹤審計方案的過程中需要以工程項目的建設周期作為中心,并綜合的考慮各方的影響因素,這是確保跟蹤審計工作高質量完成的關鍵。除此之外,要強化跟蹤審計工作的階段性,根據項目的施工重點和難點制定不同的審計方案,或者以組合型的方式開展跟蹤審計。
為了更好的實現跟蹤審計工作的作用,還需要逐步完善事前預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解決的跟蹤審計體系,合理整個資源,科學安排審計工作。如在事前預防階段,需要確定好項目審計負責人,并配置專業的審計人員,制定明確的審計方案,同時需要和各相關部門做好溝通工作,在事中控制控制階段,則必須要緊緊的圍繞經濟活動這一核心開展有效的跟蹤審計工作。如在招投標階段,需要審查工程量清單并且要參與標底答疑工作,并審查招標文件和施工合同。在施工階段,需要做好隱蔽性工程的驗收記錄,并監督現場簽證和工程變更情況等。事后解決階段,則需要審計人員結合工程項目的實際情況,發揮審計經驗的作用,合理解決各種存在的問題。
最后,解決好跟蹤審計過程中的細節性問題。細節決定成敗這是不變的真理,對于跟蹤審計工作來講,同樣不能夠忽視細節問題。上文中一定從多個方面對這些存在的細節問題進行了分析,下面本文就提出幾點解決措施。第一,要提升審計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傳統的審計機制制約了審計人員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這樣同樣不利于該工作的有序開展,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則需要制定獎懲機制,充分的調動起審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其時間觀念,打破傳統的審計模式給工作帶來的束縛。第二,要提升審計人員的實際經驗。實際審計經驗的提升將會更有利于跟蹤審計工作的開展,及時的解決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此,相關部門需要積極的為審計人員創建實踐環境,增長實踐經驗。第三,審計人員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的應用定額,準確合理的反映出定額中的各種問題。這些細節問題的改進是提升跟蹤審計效果不可忽視的問題。
結束語:跟蹤審計是現代化的審計方式,在工程項目建設中應用較為廣泛,其能夠明顯的提升管理效益,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本文就以跟蹤審計問題為中心,對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以便為今后的跟蹤審計工作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李婕 工程項目跟蹤審計存在的問題及控制分析 經濟視野,2013年第15期
[2] 張洪利 工程項目跟蹤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價值工程,2012年第23期
[3] 朱雷鳴 工程建設項目跟蹤審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年第2期
篇3
關鍵詞:大學生 手機依賴 量表編制 信度 效度
1.引言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系統的發展,大學生在享受智能手機帶來的方便和娛樂性時,也使得他們產生了對手機過分依賴的現象。這種現象毫無疑問的應該被研究者所重視,以便及時發現和糾正手機依賴行為。
關于手機導致的負面問題已引起了一些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他們對手機依賴也提出了許多界定。國內某些學者將其界定為由于某種原因過度地濫用手機而導致手機使用者出現生理或心理上不適應的一種病癥。還有人將其定義為由重復地使用手機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并產生強烈的、持續的需求感和依賴感的心理和行為,包括手機關系成癮、手機娛樂成癮、手機信息搜集成癮三種類型。國外學者則對手機成癮問題關注較早,認為手機成癮是一種包含人機互動和非生化的行為成癮。大多數學者都從生理、心理、行為三方面來界定手機依賴,總結以往文獻再結合對大學生的結構式訪談和自身經驗,我們認為手機依賴是由于不當的使用手機而造成的行為以及心理上的不適。目前對于手機依賴行為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測量工具適用于我國大學生,因此,本量表旨在測量大學生的手機依賴行為,以便提供一種具有適用性的工具。
2.方法
2.1被試
預測采用了方便抽樣的方法,在某高校的24名心理學專業研究生中進行初步預測。再次施測則選取該校共計156名本科生為被試。其中男女各半;平均年齡21.5歲。
2.2訪談
對12名心理學專業研究生進行訪談,再結合手機成癮相關文獻的研究方法與思路,對量表項目進行了初步編制。
2.3預測與項目分析
在四川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的24名心理學專業研究生中進行初步預測,回收有效問卷24份。對施測結果進行初步的項目分析,將表述雷同意思的項目優化,并刪除那些與總分相關小于0.35的項目,編制成共34個項目的量表。
2.4再次施測
對156名大學本科生進行再施測,其中一部分被試(50名)運用問卷施測的方式進行團體測量,另外一部分被試(106名)進行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施測。
2.5統計方法與工具
運用SPSS 18.0 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工具用自編的《大學生手機依賴自評量表》,共34個項目,采用五級評分,要求被試按照題項與自己的符合程度作評價。
3.結果
3.1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9個維度,累積方差解釋率為69.998%。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進行方差最大性正交旋轉,剔除因子負荷小于0.40和雙重負荷因子的項目,共保留15個項目。
3.2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保留的15個項目中再進行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4個,累積方差解釋率為62.128%。根據因素所包含項目的含義,綜合分析與概括之后,把4個因素分別命名為社交撫慰、渴求性、依賴行為和突顯癥狀。
3.3信度分析
本量表采用內部一致性系數作為信度指標。用克倫巴赫α系數檢驗四個維度和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得到渴求性的α系數為0.828,社交撫慰、突顯癥狀、依賴行為的α系數分別是0.816、0.673、0.796、0.841。總量表的克倫巴赫α系數為0.841。
3.4效度分析
內容效度主要檢驗測驗項目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所要測量的心理特質。本研究對預測問卷編制遵循以下幾點:第一,前文述及的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的理論構想;第二,參考、借鑒前人文獻研究網絡成癮的測量工具;第三,請心理學專家對問卷項目進行審查,刪去或修訂不理想的題項;第四,針對題目表達方式及所測內容對大學生和心理學研究生進行個別訪談,修改有歧異的語句,最后形成預測問卷。因此,所編制的問卷間接反映了大學生手機依賴現象的構成,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
4.討論
篇4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美術教學;應用
伴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推廣,項目教學法的應用范圍日益擴大。美術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和必修課,必須進行全面的革新,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項目教學法主要是以具體的項目為紐帶,向學生分配任務,學生在參與、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教師利用項目教學法的優勢,將其應用到美術課程教學中,能獲得較佳的教學效果。
一、項目教學法應用在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性
與其他專業相比,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實踐性內容明顯多于理論知識內容,該專業的美術課程也不例外。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時,倘若仍舊采用固有的教學方法,那么學生所掌握的也只是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學生的實踐能力難以得到進一步強化。項目教學法有效地解決了部分教師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問題,教師應用項目教學法,以項目為主線,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獨立地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除此以外,項目教學中有較大比重的實踐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就有了足夠的實踐練習,能夠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教學內容,把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獨立設計的能力。
二、項目教學法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途徑
1.項目選擇階段
在實施項目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與時代接軌,要理性、系統地選擇項目,為項目教學提供一定的資料支撐。首先,教師要搜集、整理實施項目教學法所需要的資料、信息,將相關資料、信息整合到項目案例庫中,這樣教師就可以在備課階段節省大量的時間。其次,教師選擇的教學項目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師要通過分析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對項目進行完善,這樣才能避免項目分析階段出現資源浪費的現象。
2.項目實施階段
項目實施階段是整個項目教學的核心環節。一般來說,教師會在正式授課前成立項目學習小組,并由各個小組成員推薦負責人,制訂組內學習計劃,落實分工并且明確到個人。在項目教學的案例討論環節,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協助學習法,由組長組織小組成員團結協助,共同完成任務。在遇到困難時,可先在組內進行討論并加以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再由教師指導。在項目實施環節中,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及時、恰當地對各組的項目實施進行指導、點撥,和學生一起分析項目中存在的難點,對于一些共性問題,師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討論,確保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3.案例考核階段
美術教學并不是簡單地向學生傳授美術理論知識,而是在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總結規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在項目探討結束后,教師需要對項目教學的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學生的項目分析能力、項目設計能力,以及學生在探討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升學生的知識建構能力。教師還要對項目教學效果進行評定,針對需要改善的地方進行補充,整合學生反饋的信息,為以后的課堂教學提供參考。除此以外,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過程進行科學的評價,讓他們明確自己在案例中學到了哪些知識。
結語
實踐證明,項目教學法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美術教學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因此,教師應立足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和美術課程的本質,根據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引進項目教學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霞.高職建筑裝飾專業美術教學改革之探索.美術大觀,2011(4).
[2]厲子強.項目教學法在園林專業的美術課教學改革中的運用.科技信息,2009(35).
篇5
【關鍵詞】單片機教學;項目教學
當今,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控制技術飛速發展,單片機作為核心控制器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單片機這門課程作為電類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也顯得越來越重要。在職業學校的單片機教學中應該更加體現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近幾年來,國家為了提倡加強學生動手能力,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舉辦了多種類別的競賽活動,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是YL-236單片機組裝與調試的比賽。競賽中的題目基本都是以項目的形式出現的,在比賽中也就體現出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成果。YL-236單片機組裝與調試設備所包含的有電源模塊,主機模塊,顯示模塊,指令模塊,交直流電機,步進電機,傳感器模塊,機械手模塊等。利用這臺設備進行教學,能實現絕大多數的項目模擬。
一、理論教學階段
(1)項目設計。項目的設計直接決定學生所掌握知識的程度,對于每一個項目的選取也應考慮學校現有設備配置,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的項目才能更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項目分析。為項目實施做好一切必要的準備工作。項目分析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整個項目能否正常實施的重要前提,因此,在項目分析時教師應做正確的引導、啟發工作,使學生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有的放矢,激發學習興趣。
(3)項目實施。完成整個項目的要求,項目實施是整個項目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關系著整個項目教學的成敗。教師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定程度的幫助與指導,但不能主導學生的項目實施,讓學生在整個實施過程充分體現其主體性,使其能在最后獲得成就感,最終起到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與創造為的作用。
(4)項目測試。根據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求,認真設計測試題目(以理論為主),檢驗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雖然項目教學以學生及時動手做為主線,但也應注意避免在項目教學中迷失方向,因此,在整個項目教學過程中也應重視學生對完成項目任務所需的理論知識的掌握。那么項目測試就成為必不可少一個重要節環。
(5)項目評估。這一環節是整個項目教學的最后一步。老師要評估每個小組在整個項目的得分,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學生的問題,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潛在能力,讓他們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多面性,通過集成評估發現的各自優勢,以達到全面發展的學生。這也恰好體現了項目教學的目的和意義。
二、項目教學法單片機教學實踐
傳統單片機教學的中的教學內容一般是從發展歷史、應用開始說起,逐步深入。從表面看能很好體現教學梯度性,但實質是要求學生首先掌握極其枯燥的硬件組成與軟件指令,這些知識對于大學生來說可能也存在著一定的學習難度,更何況是我們所面對的如此素質基礎的中職生,如果不進行一定教學改革,勢必會使學生在一開始便產生對單片機這門課程的厭煩情緒,更不用談什么主動學習和激發興趣了。
(1)基于YL-236設備的三色球的顏色識別。①項目設計理由。單片機控制機械手進行紅球,黑球,黃色的識別與選取,主要考察學生對邏輯控制的編程方法,并且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被動的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的學習狀態,能充分體現項目教學法的優點。②項目教學過程。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對本項目的分析任務:本項目是單片機控制機械臂的動作來選取“黑”,“白”,“黃”三種顏色的球,抓取后放到指定的位置。本項目的難點在于顏色的識別,由于機械臂的動作部分屬于一個順序執行的過程,所以主要應帶領學生分析三種顏色球的識別過程。機械臂可以在工位一和工位二兩個工位進行球的抓取,并且同過工位一和工位二下方的光電傳感器對球的顏色初步判斷,如果不能判斷出顏色則需要用到機械臂手抓里的光纖傳感器進行再次識別。③項目內容:任務一:到工位一抓取黑球放到三工位,如果光電傳感器檢測為低電平則為白球或者黃球,則放棄抓取等待。如果為高電平則為黑球直接抓取。任務二:到工位一抓取白球放到三工位,如果光電傳感器檢測為低電平則為白球或者黃球,此時應該用光纖傳感器進行檢測,如果為高電平則為白球直接抓取,否則為黃球,放棄抓取等待。任務三:到工位一抓取黃球放到三工位,如果光電傳感器檢測為低電平則為白球或者黃球,此時應該用光纖傳感器進行檢測,如果為低電平則為黃球直接抓取,否則為白球,放棄抓取等待。④一工位顏色識別程序流程圖。
⑤注意問題。在調試的過程中應注意光電傳感器靈敏度的調節,分別把黑球,黃球,白球放在工位上用螺絲刀旋轉調節旋鈕。調節到黑球剛好不能檢測到信號,黃球和白球能檢測到信號。調節光纖傳感器的時候用螺絲刀輕輕旋轉光纖放大器旋鈕,使白色球能檢測到信號黃色球不能檢測到信號。⑥程序的編寫與調試:利用萬利軟件在電腦上進行程序的編寫,根據任務書要求和所畫出的程序流程圖在計算機上進行程序的編寫與調試。此過程應側重于學生對程序調試能力的培養。⑦教師的指導: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對各組產生的問題加以歸納,并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針對問題對學生進行現場的指導。
總結學生在完成項目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各種編程方法。并舉例講解最優方案。讓完成較好的組別發言講解心得體會,讓完成較差的組別分析原因。
三、整個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項目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操作時間占過程的主要部分,時間的控制和任務完成的控制尤為重要,應注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每一環節認真檢查,確保項目實施的有序進行。項目教學法的具體實踐中,教師應成為一名向導和顧問。應該是幫助學生在獨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進,引導學生如何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項目教學法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理論水平和技能,而且又在教師引導下,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說,項目教學法是師生共同完成項目,共同取得進步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網頁設計與布局;工作過程;項目化課程
一、引言
近年來,項目課程在高職教育中得到廣泛運用和推廣[1],在實施過程中,項目課程以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根據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Web應用開發方向,其中Web前端工程師是核心崗位之一,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基本的Web前端開發技術、網站性能優化,學會運用各種工具進行輔助開發,并且熟悉網站后臺開發和應用的能力。網頁設計與布局項目化課程(HTML+CSS+DIV)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核心基礎課程。教職成[2015]6號文件中,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書法文化課是全院第二課堂一門拓展性課程,將書法文化網以工作過程融入網頁設計與布局項目化課程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弘揚和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2]。本項目化課程,集專業知識與文化建設一體化的平臺,提升了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促進了學生高效的學習網頁設計與布局項目化課程。
二、項目化教學課程內容設計思路
該項目課程是依據“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中的Web前端工程師工作領域設置的。網頁設計與布局項目課程,采用了循環式模式[1],課程內容從簡單到復雜的多個項目進行組織,每個項目都包括該課程全部任務所構成的完整工作過程,且其與企業工作過程基本一致。其中“書法文化網站”建設是其中的一個項目,該項目教學內容選擇主要根據Web前端工程師的工作任務及其所具備的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注重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緊緊圍繞“書法文化網”建設中制訂的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同時還考慮高等職業教育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并融合Web前端工程師資格證書對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要求以及學生在工作過程中所對應的工作崗位,本項目設計以構思設計(內容分析)、原型設計、頁面設計、頁面制作、動畫制作、技術擴展、測試為線索來架構。教學過程中,通過仿真模擬的網站開發案例和校內實訓基地、網站開發工作室作為輔助,以真正做到教、學、練結合。“書法文化網站”項目是以山西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書法聯誼協會”工作流程進行建站,界面設計要以傳承中華書法文化藝術為主旨,渲染校園文化藝術氣氛,提高廣大會員的書法技能,以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本項目屬于課程網站建設范疇,經過對項目的分析,需開發靜態頁面站點,項目主要采用HTML+CSS+DIV技術布局本站點,后期采用CSS技術擴展來維護站點,決定本項目分解為7個分項項目來完成,通過書法文化網站建設學習如何設計與布局頁面,基于項目化教學內容設計如表1所示。
三、基于項目化課程教學具體實施
“書法文化網站”建設是一個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獨立完成的項目。根據學生實際及教學任務,項目實施過程分為六個環節,分別是項目展示、項目分析、項目實施、項目拓展、項目評估、項目實戰。項目實施以小組為單位,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設置一個項目部,1名組長,負責分工、協調、組織討論,每個項目部設置多個角色,每個角色對應指定的工作崗位,每個小組3-6人,每人1臺配備電腦(可自備),以保證實際的工作需求。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通過合作互助學習,讓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對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幫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鍛煉學生團結互助品質,同時每組組員工作崗位迭代循環角色互換,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真正工作過程的環節,促進發展,實現知識遷移。
1.項目展示,激發動機。提供真實的企業網站,將頁面的顏色、布局、內容結構、功能直觀展示給學生。比如協會簡介、新聞動態、書壇人物、書法研究、鑒賞收藏、協會風采、作品展示、書法論壇、會員注冊模塊,明確本項目的具體工作任務,同時引導學生思考,使其盡快進入工作狀態,為項目化教學的實施做好準備。本環節讓學生對網站進行賞析,對網頁的布局、色彩搭配形成初步印象,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讓學生明確本項目是解決“做什么”的問題。
2.項目分析,任務細分。師生共同通過項目分析了解網頁設計以及網頁布局的組成,制定工作任務,下發任務單,包括具體的任務描述,任務目標,具體實施步驟,要求項目設計過程記錄清楚,設計中出現的問題,如何解決要有詳細的記錄,以及提供項目中所需教學資源,明確頁面中版塊設計。除此之外,在設計網頁時,更要關注頁面的內容是否滿足用戶需求。本環節以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主,通過細分工作任務,收集整理頁面中模塊素材,為項目實施做好充分準備。
3.項目實施,輔導操練。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帶設備(BYOD)進入理實一體化主動學習教室。學生明確工作任務的操作流程及其實現方法,教師提供指導,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同時學生觀察、思考,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項目實施。以教學內容中安排的7個分項項目進行對整個項目的實施,以“書法文化網站”建設為線索,在每個分項項目的具體工作任務的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指導、示范、鼓勵->學生理解、操練、反思和鞏固->學生主動完成工作任務”迭代循環的教學過程,最終完成了整個項目的設計。實施中對課堂提問、學生出勤情況、工作任務單與拓展任務單日志完整情況等作詳細的記錄作為學生的考評依據。本環節是學生具體實施項目的過程,師生共同完整的完成了整個項目,教師放手操練,請優秀學生協助未完成的學生一起進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學生主動性,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4.項目拓展,變式操練。每一個工作任務的完成,學生對新獲得的知識技能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教師以網頁的形式呈現新問題的具體工作,同時下發拓展任務單,進行變式訓練,學生反思、鞏固、進行自主拓展,課后自主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本環節讓學生們把新獲得的知識技能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達到融會貫通之效。解決“為什么”的問題。
5.項目評估,總結歸納。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程度、項目答辯、成果(網頁)的審核等方式,對學生完成每個工作任務根據課程標準中制定的評分標準進行多方位的考核[4]。每個工作任務,師生共同歸納出本工作任務實現所需要的知識點,學會辨析知識應用的正誤,提煉出工作任務中求解過程中的關鍵操作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同時,教師對典型作品與學生共同分析,肯定成績,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的方法。本環節通過自評、互評,師生共同總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解決了“做得怎么樣”的問題。
6.項目實戰,實踐探究。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拓展和應用,在學生課后的拓展項目中,學生靈活應用所獲得的新知,通過團隊合作以學院“攝影社團”網站、“剪紙社團”網站、“清風棋社”網站進行了拓展項目實戰,素材資源由自己去收集、整理、加工,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項目比賽,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知識應用能力,而且培養了團隊意識,自我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本環節主要解決“知識技能拓展應用”的問題。四、結束語通過采用基于學生生活實際的真實產品建站流程進行了本項目化課程的教學應用,同時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提升了學生網頁設計創新思維,促進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發展,滿足了崗位能力需求。在以后教學實踐中,嘗試多專業合作,社會設計項目等引入課堂,使學生在校期間獲得實際技能,適應社會人才需求。
參考文獻:
[1]李雄杰.職業教育理實一體化課程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70.
[2]沙聰穎.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探索———以大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3(11):14-16.
[3]勞飛.基于項目化教學的“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改革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4(29):139-140.
[4]楊向東,黃小瑞.教育改革時代的學業測量與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0:109-116.
篇7
關鍵詞:心理素質;量表;高職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5-0207-02
一、引言
高職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的一個類別,其心理特點與普通大學生不完全相同,其健康水平與普通大學生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適時編制、修訂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測評工具就非常實用、重要。從心理健康的定義來看,涉及的標準非常廣泛,至今沒有統一的外延和內涵,對心理健康認識的差異性大多源于心理健康水平是一個連續狀態,而不止健康與非健康這兩個方面的極端存在。因此在對心理健康進行表述時,如果對心理品質或者行為特征的側重點稍有不同,便會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標準,再加上文化的多樣性,對于心理健康的認識就更加多樣化了。心理健康定義的多樣性,最直接的地表現在心理健康評價標準的多樣性上,這將直接影響到心理健康測評量表的編制和選擇。筆者對現有的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工具進行了分析,總結出目前主要有兩種主流的心理測評取向。綜觀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綜合評鑒的工具,使用頻率最多的為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大學生人格問卷(UPI),這兩種量表占七成;其他的有伯恩斯抑郁量表(BDC)、王極盛等編制的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等診療式量表,這些量表主要測量心理健康的消極方面(非精神病性心理問題)。另外一種心理測評取向認為心理學應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即現在非常流行的積極心理學取向。積極取向的心理健康強調個體要擁有積極的心理體驗和功能,如積極情感、生活滿意度、自我接受、自主等。
本文在以上兩種心理測評取向的基礎上,試圖采用一種更加中立的測評取向,因為心理健康是有層次性的,心理疾病或障礙、心理機能正常和人格健全三個方面是心理健康層次的主要表現。以上兩種測評取向分別是在心理疾病和人格健全層面上對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測量,但心理疾病狀態是一種心理非常態,而健全人格是一種非常難以界定的狀態,就如馬斯洛提出的只有極少數人能達到自我實現的狀態,又因為個體多樣性以及心理現象的復雜性,提出健全人格的統一標準幾乎是不可能,所以現有的各量表,就算是采用了相同的測量取向,其各量表的結構因子也千差萬別。具有積極心理學測評取向的量表有:鄭曉邊(1997)的“學生心理健康自評量表”與陳會昌和李虹(1998)編制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鄭曉邊的量表包括6個因子:學習能力與動機、人際關系、生活態度、自我觀念、自控力和情緒狀態與穩定性。“戀愛和性煩惱”、“學習壓力”、“健康和情緒障礙”、“社會適應”這四個分測驗組成了陳會昌和李紅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本文試圖在兩種取向的中間層級“心理機能正常”層面來對心理健康水平做一個更大眾、更常態的測評,避免是否有病的診斷式測量取向,也盡量區別于積極心理學的健全人格取向,因此本文采用了更加中立的心理素質一詞。
從定義上來說,一系列相對穩定心理特點的綜合就是心理素質。張大均等人認為心理素質結構包含個性、認知和適應性這三個要素。其中個性要素主要體現在一個人對待客觀事物的表現活動中,這種活動盡管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表現的具體執行,但是在對認知操作的方面產生一定的作用。認知要素則表現在一個人對待客觀事物的反映活動中,這種活動直接參與了對客觀事物認知的具體執行以及操作,所以說它是構成心理素質的基本組成部分。最后,適應性要素指的是一定的心理特質要素。基于以上心理素質概念的理論闡釋,本文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素質的測量結構進行了專門化研究,并編制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素質量表》。
二、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結構構建與施測
1.開放式問卷調查。對30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了開放式問卷調查,問卷內容涉及:①你認為高職學生心理素質包括哪些方面(越多越好);②請將你提到的心理素質分別歸入認知、個性和適應性三方面。
2.結構式訪談。采用結構化訪談的方法對高職院校3位非心理學教師、2位心理學專業教師、4名心理學研究生、3位高職學生家長進行深度訪談,對訪談記錄進行整理,考察高職院校教師和家長對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的認識和看法。
3.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結構構建。根據研究者初始理論依據,結合開放式問卷和訪談結果,并參照張大均的心理素質結構劃分,最終將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結構確定為三個分量表,11個因子。分別是認知分量表,包括元認知和創造性2個因子;個性分量表,包括抱負、獨立性、自信心、自制力、樂觀性5個因子;適應性分量表,包括情緒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適應和社會適應4個因子。
4.高職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編制。問卷題目的來源主要根據開放問卷和訪談結果以及參照其他心理素質測評量表編寫出本研究使用的高職學生心理素質量表預試題項。另請4名心理學研究生與5名高職學生對難以理解、存在歧義的其他表述方面的問題進行修改。每個因子下的題目不小于3道,該量表共包含35道題目,采用5點計分。
5.問卷施測。研究以團體施測的方式,在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大一、大二、大三學生中施測,共130名學生參加了測試,其中女生92人,男生38人。
三、量表的結構分析
1.項目分析。項目分析主要是考察題目鑒別力,鑒別力通過高分組和低分組在每個題目上得分的獨立樣本檢驗結果來進行,根據項目分析結果,將相關系數小于0.2的題目予以刪除,結果35道題目均符合要求。
2.因素分析。項目分析中,所以題目均符合要求,因此直接對量表各因子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11分因子能夠解釋總變異的61.748%,元認知因子(4,1,3,2)載荷值為0.473~0.721;創造性因子(6,5,7)載荷值為0.553~0.592;抱負因子(8,11,9)載荷值為0.449~0.647;獨立性因子(10,12,14)載荷值為0.425~0.541;自信心因子(13,15,16)載荷值為0.493~0.549;自制力因子(17,20,18)載荷值為0.473-0.518;樂觀性因子(19,22,23)載荷值為0.502~0.603;情緒適應因子(21,25,24)載荷值為0.475~0.569;學習適應因子(26,33,28)載荷值為0.549~0.620;人際適應因子(31,35,27,29)載荷值為0.504~0.617;社會適應因子(30,32,34)載荷值為0.486~0.563.
3.信效度分析:①信度分析。本研究間隔一個月以后,考察了量表的重測信度并分析了總量表、各分量表以及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三個分量表和各因子的重測信度均處在0.49~0.76之間,內部一致性信度在0.48~0.81的范圍之間。②效度分析。量表的內容效度:在問卷編制過程中,請高職院校的有關教師、教育心理學專業的教師及研究生對項目陳述進行專業審核,確保量表的內容效度;量表的結構效度: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采用極大似然法對量表結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各分量表主要擬合指數見表1。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高職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的整體擬合度滿意,說明此量表具有較高的構念效度,可以用于今后的研究測評工作。
四、討論
為確保高職學生心理素質量表的科學性,我們嚴格按照心理量表的編制程序:首先,結合已有的關于心理素質概念和結構的研究成果,通過訪談和開放式問卷調查的形式,在理論上初步構建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素質的理論框架。其次,參照已有的心理素質測量問卷題目以及結合訪談和調查結果形成初始問卷,并邀請相關專業人員對題目再次進行修訂。最后,對初始問卷進行初測和重測,對問卷進行項目分析和檢驗。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對其進行擬合度檢驗,擬合度較好,GFI、CFI和TLI的值也都大于0.90,RMSEA的值小于0.05,模型可以接受。除此之外,對量表的信效度也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考察,總量表由認知、個性、適應性三個分量表組成,共35個項目,各分量表能夠解釋總變異的61.748%,三個分量表與總量表之間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67~0.74,各分量表之間的重測信度為0.68~0.76。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示,三個分量表的模型擬合指數均表現良好,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我們對于量表編制的整個過程也是嚴格按照心理測量的基本原則,最終有效保證了該問卷編制的科學性以及規范性。
參考文獻:
[1]陳@之.心理測量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8
關 鍵 詞:團隊社會資本; 測量; 探索性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6)12-0063-04
社會資本概念發源于社區研究,被用來描述嵌入在私人關系之中的一種資源[1]。90年代后,社會資本理論則形成了一個跨學科的研究熱潮,幾乎在所有社會科學領域引起了高度重視。[2]
在組織管理領域,社會資本理論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迅速形成了“關系觀”學說。該學說的核心觀點在于:競爭優勢不僅源自企業孤立的資源,而且還包括鑲嵌在二元或網絡關系中難以模仿的能力。[3]西方大量學者實證研究發現,社會資本是影響個體尋找職業、晉升、報酬與工作績效、團隊績效以及組織內或組織間知識轉移、組織學習與資本獲取等一系列組織結果的關鍵變量。近年來,社會資本理論在國內也受到了重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批準了多項課題的立項。
但縱觀國內外文獻,絕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個體與企業層次上的社會資本上,鮮有學者關注團隊或群體社會資本。這與現實并不相宜。作為一個以合作為要求的組織,團隊顯然需要成員通過社會網絡交換彼此的資源。但社會資本的測量歷來是研究難題,什么是團隊社會資本以及如何測量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本研究旨在對上述問題進行回答,希望能彌補團隊社會資本測量理論的缺失,從而為相關理論的實證研究奠定基礎。
一、團隊社會資本的概念界定與維度開發
(一)概念的界定
隨著社會資本應用研究的蓬勃發展,出現了社會資本概念的百花齊放局面。Adler & Kwon對這些概念進行了梳理,認為社會資本概念錯亂表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與內部視角差異造成的。[4]外部視角從主體與外部的聯系來定義社會資本,其遵從的是一種橋接觀點(bridging view),而內部視角是一種強調內部成員凝聚的觀點(bonding view)。無論采取何種視角,我們認為社會資本有兩個關鍵特征:1. 它是一種促進其他資源轉移的資源或能力。這種資源轉移形態,在外部視角表現為資源獲取,而在內部視角則表現為資源交換。正是社會資本對金融資本、知識資本、生理資本等資源的轉移作用,將人們由孤立的資源觀拓展到了聯系的資源觀。2. 其轉移資源的能力是嵌入在社會關系中的。按照社會學理論,一項資源的轉移理論上可以通過市場關系、科層關系與社會關系三種途徑進行,但只有嵌入在社會關系中的資源轉移能力才屬于社會資本。
根據上述兩個關鍵特征并考慮到團隊成員內部合作十分關鍵,本研究從內部視角將團隊社會化資本定義為:嵌入在團隊成員內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有助于成員進行資源交換的一種有價值資源或能力。這個定義仍然較為抽象,需要進一步通過具體維度與項目來衡量。
(二)維度的開發
Nahapiet & Ghoshal[5]的《社會資本、智力資本與組織優勢》一文是組織管理領域社會資本理論的經典之作。作者在吸納了Granovetter[6]的結構嵌入與關系嵌入觀點以及戰略管理的共同認知思想后,創立了從結構、關系與認知維度測量組織社會資本的理論框架。后續諸多學者以此為參考框架,用以衡量各種形式的社會資本,但我們發現即使是同一框架,他們的測量也經常大相徑庭。[7]因此,我們在歸納總結現有測量成果的基礎上,重新開發團隊社會資本的測量維度。
如何測量團隊成員通過內部社會關系網絡交換資源的一種能力呢?根據Adler & Kwon(2002)的觀點,一項資源交換需要具備接觸機會、交換意愿與認知能力三個要件。與Nahapiet & Ghoshal[5]與Adler & Kwon[4]觀點一致,我們認為結構、關系、認知性社會資本分別主要反映了主體間通過社會互動獲得資源的接觸機會、交換意愿與認知能力。而在一個團隊中,個體之間的社會互動是否充分可以從縱向與橫向來考察。縱向上的互動程度指成員在一段時間內的互動頻率,而橫向上的互動程度則是某段時間內不同成員之間接觸的廣泛程度。前者雖然與“關系強度”(tie strength)很接近,但這里并不借鑒Kang, Morris & Snell[8]所使用的這一概念,因為它包含了情感因素在內,不利于社會資本維度的清晰。后者與Colman[9]所定義的“網絡密度”(network density)概念一致,且Kang, Morris & Snell[8]曾在結構維度中間接使用,因此我們直接移用該概念。
關系性社會資本則主要反映了關系網絡中的主體向他人轉移資源或進行合作的意愿。信任不僅被認為是這個維度的核心要素,更是社會資本的本質[10]。因此,絕大多數社會資本文獻在關系維度都提到了信任。韋伯將信任分為一般(普遍)信任與特殊信任。一般信任源自群體或社區整體的規范與期望,而基于共同經歷的人際信任則屬于特殊信任。在組織信任研究中,同事信任與主管信任屬于特殊信任,而組織信任則屬于一般信任。但也有研究者認為員工會將組織信任轉移到領導者上或者說領導者是組織的化身,即主管信任包含了部分組織信任。具體到團隊,我們認為可以從同事信任與主管信任來考察團隊信任,而組織信任超出了團隊范疇故省去。其中同事信任屬于水平信任關系而主管信任屬于垂直信任關系。[11]根據領導-成員交換理論與同事交換理論,同事信任與主管信任能充分反映團隊內部的關系品質。
認知性社會資本是Nahapiet & Ghoshal[5]在分析智力資本創造時提出,主要反映了主體交換和整合知識的能力。專家在吸收其他領域知識時存在認知受限情況[12],若彼此具備某種共同知識,將會提高知識轉移的吸收能力,減少此過程的阻力[13]。Henderson & Clark[14]從結構與組件上區分了知識。結構是有關知識組合的整體性知識,而組件是知識系統中的局部知識。Kang, Morris& Snell[8]據此將認知性社會資本分為共同結構性知識與共同組件性知識。但目前尚未有相關的操作性定義與測量工具。Tsai & Ghoshal[15]曾單獨用“共同愿景”來指代社會資本認知維度。但“共同愿景”主要指大家對目標以及使命的認同,它屬于對事物整體的看法。擁有共同愿景的群體意味著大家對團隊系統知識有共同的認知,容易從整體上理解以及把握知識的價值。這一概念接近“共同結構性知識”。而Aquino & Serva提出的“共同知識”則接近“共同組件性知識”,衡量了個體間在專業知識方面的相知性。考慮到測量的便利性,我們使用“共同愿景”來衡量團隊成員在結構性知識方面的認同度,而顧及到術語的清晰性,使用了“共同語言”而不是“共同知識”,來衡量團隊成員在組件性知識方面的認同度。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被試來自上海貝爾、上海中興、深圳華為等多家公司的技術人員,要求被試有項目團隊經歷。由于團隊抽樣較為困難以及外部調查者難以了解被試是否有項目經歷,所以采用立意抽樣法(purposive sampling)與滾)球抽樣法(snowball sampling)相結合的非概率抽樣法。總共發出問卷180份,回收問卷134份,有效問卷126份,有效率為70%。
(二)工具
團隊社會資本量表由本研究自行開發。采用文獻閱讀、深度訪談與開放式問卷調查三種途徑收集和編制了一份有56項的初始長量表。經歸納合并后有39個項目。然后請有問卷設計經驗的3位教師、5位博士生就項目內容的適當性與準確性提出建議,再讓項目人員就問卷的可讀性給出建議。如此反復數次,最終編制的團隊社會資本預試量表有30個項目。除“網絡密度”為是非題外,其他構念均采用Lirkert式5點量表法評價項目,其中“互動強度”從“從來沒有”到“非常頻繁”;其余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完全版本的預試量表參見文獻[16]。
(三)程序
首先對本研究開發出的初始問卷按要求程序進行預試調查。然后對預試數據進行分析,主要分為三步:運用項目分析方法進行項目篩選,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檢驗項目的結構效度,通過可靠性分析考察構念信度。所有數據運算均在軟件SPSS12.0上進行。
三、研究結果
(一)項目分析
所謂項目分析就是對問卷項目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定性分析主要依據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運用邏輯分析的思考方式主觀評判項目的內容效度,本研究在編制項目時已經對此進行了把握。定量分析則主要依據相關檢驗工具對題項的通俗性、區分度等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通俗性分析屬于難度分析在非二分法計分的延伸,區分度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法和相關分析法,目的在于檢驗項目的鑒別能力。
1. 項目通俗性分析
在多級量表中,通俗性的計算方法如下:
P= ,
式中, 為全體被試在該題項的平均得分,W為該題項的最高可能得分。
表1預試項目的通俗性計算結果
按照上述公式計算,各項目的通俗性結果如表1所示。數據表明:(1)30個項目通俗性值在0.48~0.94,顯示本問卷如其他相關研究者發現的一樣,項目分值總體偏高;(2)除了A15“項目組成員會經常見面”外,其他各項目通俗性尚可接受,沒有出現“天花板”現象。A15的通俗性數值高達0.94,絕大部分被試得分出現在高分端,這表明該題項描述的內容過于普遍。究其原因,這與當前我國企業的實情緊密相關,虛擬團隊的項目組織形式還極其稀缺,項目成員會在正式工作關系中經常見面。因此,初步刪除項目A15。
2. 項目區分度分析
(1)獨立樣本T檢驗法
獨立樣本T檢驗要求樣本滿足正態分布,經檢驗本研究數據符合此條件。按照分析程序,計算出六個分量表總分,并按27%分位數分成高低分兩組。再運用T檢驗對兩組樣本的每個項目均值作差異顯著性檢驗。0.05(雙側)的顯著水平作為保留項目的臨界條件。檢驗結果表明所有項目均符合要求,即項目具有很好的鑒別能力,因此暫時保留所有項目。
(2)相關分析法
采用項目組間相關、項目――總分相關與刪除該項目后a值三種相關分析法。杜克爾[16]認為組間相關在0.10到0.60之間,項目與總分的相關在0.30到0.80之間,會產生良好的效度與滿意的信度。項目A16的組間相關在-0.09至-0.05 ,且項目-總分相關系數為-0.05,說明該項目的鑒別力低,因此予以剔除。項目A31與A32, A35與A36, A41與A42, A45與A46的組間相關在0.80以上,說明它們意思相近,所以按照簡約原則刪除A32、A35、A42與A46。暫時保留其他項目。
(二)效度分析
用主成份分析法對余下24個項目(見表2)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為有學者認為社會資本各要素存在一定相關性,故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和Direct Oblimin斜交旋轉法抽取因素。KMO值達到0.86,Bartlett球形檢驗的近似卡方值也在0.001水平下顯著,表明樣本很適合作因素分析。得到如表2所示的六因素結構,累積方差解釋度達到68.6%,各因素的載荷量0.50以上,因此該結構總體不錯。但發現項目A53存在嚴重的跨載荷現象,在同事信任的載荷達到0.40以上,所以予以刪除。對剩下的23個項目再次作探索性因素分析,發現結果非常理想,不再贅述。
(三)信度分析
對余下23項目進行信度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所有項目的信度值α都達到了0.70以上,項目數最少的網絡密度其α值也達到了0.75,而且在刪除該項目后的α值均低于每個構念目前的狀態,這說明團隊社會資本剩下的23項目均有很好的信度。因此,所有項目予以保留。
表3預試剩余項目的信度
四、結論
盡管社會資本理論在社會科學領域大行其道,但如何測量社會資本則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本研究在社會資本兩個關鍵特征的基礎上,將團隊社會資本定義為嵌入在團隊成員內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有助于成員進行資源交換的一種有價值資源或能力。并根據資源交換需要機會、意愿與能力的觀點,在結構、關系與認知三維框架下,開發出了測量團隊社會資本的六個構面。通過文獻閱讀、深度訪談以及開放式問卷調查,經歸納整理后形成了30個具體測量項目。對此問卷進行施測后,收集到126個樣本。進行項目分析、效度分析以及信度分析,得到了最終的23項目。結果表明,互動強度、網絡密度、同事信任、主管信任、共同語言與共同愿景六個構面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經探索性因素分析能抽取六個因素且每個項目的因素載荷均在0.5以上而跨載荷在0.3以下;同時該量表也具有良好的信度,每個構念的Cronbach a值均在0.7以上,且刪除該項目后a值下降。因此,最終量表可以運用于相關理論的實證研究。
――――――――
參考文獻:
[1] 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M]. London: Penguin Books. 1965.
[2] Woolcock, M., & Narayan.D. Social capital: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J].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2000, 15:225-250.
[3] Dyer, J.H., & Singh, H..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23):660-679.
[4] Adler, P. S., & Kwon, S.-W.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17-40.
[5] Nahapiet, J. & S. Ghoshal.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232): 242-266.
[6] Granovetter, M.S. Problem of explanation in economic sociology. 1992. In N. Nohria & R.Eceles(Eds.),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5-56.
[7] 柯江林. 基于社會資本的企業R&D團隊效能形成機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6.
[8] Kang S. C., S. S. Morris, & S. A. Snell. Extending the Human Resource Architecture: Relational Archetypes and Value Creation[R]. CAHRS'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3:03-13.
[9] Coleman, J.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M].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1990.
[10] 李敏.論企業社會資本的有機構成及功能[J].中國工業經濟,2005(8).
[11] McCauley, D. P. & Kuhnert, K. W. A theoretical review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employee trust in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992, 16(3), 265-283.
[12] Rindfleisch, A. & Heide, J.B.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7, 61(4): 30-54.
[13] Davenport, T. and 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Boston., 1998.
[14] Henderson, R. M., & Clark, K. B.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 9-30.
[15] Tsai, W. &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414: 464-476.
[16] 金瑜主編. 心理測量[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9
關鍵詞: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量表;常見心理問題;積極心理特征
中圖分類號:G80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6)05-0091-09
Abstract:Objective: According to 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ealth, Chinese Athlete Mental ealth cale was prepared in terms of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v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Based on the overviews of former researcher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open-ended questio-nnaires, 85 items were collected. he logical structure of athlete mental health was constructed by exploring factor analysis of the 80 preliminary questionnaires and th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formal scale given to 205 athletes. At last, 40 subjects randomly selected were retested 30 days later for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by taking CL-90 and Well-being cale as criterion validity, Chinese Athlete Mental ealth cale was taken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validity analysis by many indexes. Results: Athlete mental health has two dimensional structures. hey are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v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includes four factors: depression, hostility, anxiety and somatization. Positiv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es three factors: strong will, social adjustment and positive intelligence. he result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was indicated by χ2/df0.80, CFI>0.90, RMEA0.90, RMEA
Key words: athlete mental health scale;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positive mental characteristics
面對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成績目標,運動員們承受著與常人不一樣的壓力,遇到普通生活中不可能遇到的挑戰,因此也常常會產生特定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會擾亂運動員平穩正常地面對內外環境的發展,影響其自我潛能的發揮,損害其良好的競技能力[1]。而在我國競技運動領域,身體強壯的運動員的心理健康問題,卻常常被忽視,使我們對這樣一個既特殊又重要的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所知甚少。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2]。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積極心理健康觀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3-5]。對心理健康的測量也由原本只測量心理疾病的單維模型轉變為融入積極心理健康的雙因素模型。傳統的心理健康模型采取的是單維視角,認為主觀幸福感和心理障礙是同一單一維度上相互對立的兩極,嚴重的心理障礙必定帶來主觀幸福感的缺失[6]。而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則從多元立體的角度出發,將主觀幸福感(即心理健康的積極指標)和心理障礙(即心理健康的消極指標)作為相互獨立但又相互作用的兩個維度。完全心理健康狀態應該既包括消極心理健康狀態的消除,也包括積極心理健康狀態的獲得[7]。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為運動員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我國目前用于測評心理健康的量表中,使用頻率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1.癥狀自評量表;2.抑郁自評量表;3.焦慮自評量表。其中癥狀自評量表(CL-90)使用頻度最高,且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表明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量表提供的依據越來越受到人們的信賴[8]。但將癥狀自評量表當作心理健康量表使用,不但是測量效度不高的問題,而且是認識和觀念的問題。心理健康狀況不能簡單地用癥狀量表的測量結果代替[9]。針對于運動員,用癥狀量表結果作為其心理健康的評價更是有失偏頗的。因此,研發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符合中國本土實際情況的、反映我國運動員心理健康特點的心理健康量表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從積極心理健康和常見心理健康問題兩方面入手,初步編制了適用于運動員的心理健康狀態量表,以期為探索運動員的心理健康現狀及特點提供有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開放式調查:根據項群、地區、性別分布等特點,選取我國體能類、技能類、對抗類及團體類中重點運動項目的省級以上運動隊高水平運動員70人和教練員8人。
預測試:根據項群、地區、性別分布等特點,選取我國體能類、技能類、對抗類及團體類中重點運動項目的省級以上運動隊高水平運動員100人。向運動員發放預試量表,要求運動員紙筆作答,時間不限。發放量表100份,回收量表95份,剔除無效量表15份,得到有效樣本量80。
正式測試:根據項群、地區、性別分布等特點,選取我國體能類、技能類、對抗類及團體類中重點運動項目的省級以上運動隊高水平運動員250人。其中,男運動員114人,女運動員91人;國際級健將3人,運動健將52人,一級或二級運動員150人;體能類運動員40人,技能類運動員59人,對抗類運動員77人,團體類運動員29人。向250名運動員發放經過項目篩選修訂后的量表,要求運動員紙筆作答,時間不限。回收量表228份,剔除無效量表23份,得到有效樣本量205。
1.2量表的編制
根據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參考以往對運動員心理健康或心理衛生的相關研究文獻資料,本研究嘗試從“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和“運動員積極心理特征”兩個角度出發,對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進行操作性定義。即,通過積極和消極心理健康狀態兩個層面共同對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進行評價。查閱已有的使用癥狀自評量表(CL-90)和心理健康測查表(PI)對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進行的研究[10],發現運動員在“軀體化”“偏執”“焦慮”“強迫”和“人際關系”等因素上均表現出與常模的顯著性差異;運動員積極心理特征即作為運動員應該具備的優秀心理素質,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自尊、獨立、性格穩定、意志品質、認知水平和社會適應等幾個方面[11]。
根據初步界定的心理健康狀態結構,編擬出預調查開放式問卷。向70名運動員發放開放式問卷,要求運動員紙筆作答,時間不限;分別向8名教練員口述開放式問卷,口頭作答,錄音筆記錄,時間不限。開放式問卷內容如下:
1)請至少舉出5個你認為運動員經常表現出的積極心理健康狀態
2)請至少舉出5個你認為運動員容易出現的消極心理健康狀態
對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進行語義分析,對出現頻次較高的語義進行總結和歸類,初步歸納出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項目102個。將102個項目做成評分列表交由1位運動心理學博士生導師、4位運動心理學博士研究生和3位運動心理學碩士研究生針對本研究的目的,對102個項目逐一進行評分。通過對各項目是否符合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這一測量目的以及各項目的表達是否清晰易懂的判斷,將評分最低的項目予以刪除。并根據專家意見對歧義詞或病句進行修改,對意思相近的項目進行了整合。最后形成85個項目,作為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量表的初稿。然后根據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正式量表。正式量表包括“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和“運動員積極心理特征”兩個維度。其中“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分量表包含“抑郁”“敵對”“焦慮”和“軀體化”四個因子;“運動員積極心理特征”分量表包含“意志品質”“社會適應”和“積極智能”三個因子。
量表采用4點積分,要求被試根據自己最近一段時間的真實感受作答,1表示“幾乎沒有”,2表示“偶爾這樣”,3表示“經常這樣”,4表示“總是這樣”。被試在“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分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明運動員心理問題癥狀越明顯;在“運動員積極心理特征”分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明運動員的積極心理狀態越良好。
1.3校標工具
1.3.1癥狀自評量表(CL-90)
CL-90是目前國內外廣泛使用的評定心理健康狀態的量表之一,包含比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如思維、情感、行為、人際關系、生活習慣等,信效度良好,較適合作為“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分量表的校標。
1.3.2幸福感指數量表
幸福感指數量表常用于測查受試者目前所體驗到的幸福程度。此量表包括由8個項目組成總體情感指數量表和僅有一項的生活滿意度問卷兩個部分。總體情感指數與生活滿意度的內部相關為0.55,總體情感指數與另一種幸福感測查的相關系數0.52,重測信度為0.849(P
1.4統計方法
采用 P 對預測樣本進行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對正式施測樣本進行效度分析及信度分析;對正式施測樣本在不同性別、運動等級和項目類型上進行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 AMO 對正式施測樣本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2結果
2.1預測試結果
2.1.1項目分析
項目區分度:把量表總分最高的27%的被試作為高分組,總分最低的27%的被試作為低分組,對高分組和低分組各項目得分均數進行t檢驗,判斷均數差異,t檢驗結果中的t值即為CR值。CR值在項目8上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予以刪除,保留84個項目進入下一步的統計分析。
2.1.2探索性因素分析
經過項目分析后,刪除了項目8,保留了84個項目。其中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分量表包含項目45個,運動員積極心理特征包含項目39個,分別對兩個分量表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對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分量表45個項目進行KMO(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為KMO=0.763, F=2581.73 (df=990,Pl;2)因子數必須符合碎石檢驗;3)抽取的因子在旋轉前至少解釋3%的總變異;4)每一因子至少包含3個項目。是否保留項目的判斷標準是:1)該項目在某一因素上的負荷超過0.40;2)該項目不存在交叉負荷,即不在兩個因素上都有超過0.50的負荷[13]。根據以上篩選標準,每一輪篩選后重新運行程序。經過兩輪篩選,共刪除16個項目,最后對剩下的29個項目進行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顯示,KMO=0.829,Bartlett球形檢驗F=1436.749(df=406,P
多重比較結果顯示,不論是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還是積極心理特征,團體類運動員都顯著優于其他項目類型運動員。此處的差異可能是團體類項目運動在團隊配合過程中可以促進運動員的心理健康導致,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3討論
本研究編制的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量表不同于以往對運動員心理健康測量工具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本研究基于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對運動員的心理健康狀態的研究摒棄了以往雙極單維的測量方式,融合了消極心理健康狀態(即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和積極心理健康狀態(即運動員積極心理特征)兩個維度,使對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的研究更加全面、更加立體。
二是,本研究編制的量表是針對于運動員這一特殊群體的,結構模型中包含運動員特有的心理健康特質因子,部分項目內容也更貼近運動情景。更有助于對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特殊性的了解與研究。
本量表并不試圖將心理健康所有問題都測量到,只是希望提供適用于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測量工具,能夠盡量立體、多元地將運動員心理健康的特殊性表現出來,以期給運動員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和干預手段的相關研究提供依據。
由于本研究只是一個初步研究,并未建立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在兩個維度上的常模,以及兩個維度在運動員心理健康的權重及關系,所以不能做出準確的二維象限模型,從而確定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的評定標準和評價方式。
本量表在性別和運動等級兩個變量上基本不存在顯著差異,除了意志品質因子女運動員顯著優于男運動員。這充分說明了本量表適用于所有運動員,并未在性別和運動等級上出現傾向,可以作為對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進行普遍調查的工具。
此外,對不同項目類型運動員結果進行分析得出,團體類項目運動員除軀體化因子外,在各維度、各因子上均顯著優于其他項目類型運動員。這大概與團體類項目運動員善于團結合作,擅長與人交往,人際關系和社會支持良好,可以促進其心理健康有關。這一研究結果的發現無疑為運動員心理健康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對于更深層次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索,也為心理健康干預研究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依據。
4結論
對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的研究可以從 “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和“運動員積極心理特征”兩個維度進行。其中“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分量表包含“抑郁”“敵對”“焦慮”和“軀體化”四個因子;“運動員積極心理特征”分量表包含“意志品質”“社會適應”和“積極智能”三個因子。
依據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編制的《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重測信度、內容效度、校標效度和構念效度等信效度指標均較佳。本量表適用于所有運動員,并未在性別和運動等級上出現傾向,可以作為對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態進行普遍調查的工具。
參考文獻:
[1][JP3]Morgan WP. elected Psychological factors limiting performance: A mental health model, In: Clark G , Eckerk M eds Limits of human performance [M].Champaign, IL: uman Kinetics, 1985.
[2]George, E., Vaillant, M.D.Mental health. 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3,160(8):1373-1384.
[3]eligman M.E.P.,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5-14.
[4]aylor E, Kerneny M E, Reed G M, Bower J E, Grunewald L.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positive illusion, and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99-109.
[5]Jahoda, M.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M]. New York: Basic Books, 22-64. Abstract retrieved 2007-5-16, from Psych INFO database.
[6]uldo M,haffer E J.1ooking beyond psychopathology: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 in youth.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8,37(1):52-68.
[7]王鑫強,張大均.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述評及其研究展望.中國特殊教育,2011,10(136).
[8]李堅.心理健康測評工具使用頻率分析與思考.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19-122.
[9]高旭,毛志雄,周忠革.臨床癥狀自評量表在心理健康評定中的誤區.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 20(10):684- 686.
[10]牛偉.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體育學刊,2009,16(9):83-85.
[11]RICARD COX.運動心理學概念與應用[M].張力為,張禹,牛曼漪,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1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
[13]郭志剛.社會統計分析方法――P軟件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篇10
室內設計課程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室內設計方向)的主干課程,是該專業整個教學的核心部分。課程內容不僅涵蓋空間基礎知識、材料、燈光、色彩等相關課程內容,而且還與建筑結構、施工技術、施工工藝有著密切聯系。其基礎理論階段目標是:熟悉室內設計原理的空間、造型、色彩、照明、人體工程學等基本內容;根據各種不同場所的性質、功能及要求,按室內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設計出有創意的、符合場所個性特征的設計方案;專項設計階段目標是:以住宅、餐飲、娛樂休閑、賓館酒店、商業等空間室內設計的學習和相關設計案例的練習,使學生掌握建筑空間室內設計的基本方法,通過繪制草圖、平面圖、立面圖、家具等節點詳圖以及表現效果圖,理解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的互動關系,提高室內空間環境組織營造的能力。在學習興趣方面,高職院校藝術類學生的學習情緒化較強,對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積極性較高,而對于枯燥的內容則學習效率較低;在學習方式方面,高職藝術類學生職業定向性明確,大多在進校之前,自己就已經基本明白將來的工作崗位,并圍繞一定的職業定向學習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方式與中學階段相比,具有更多自主性、多樣性、可選擇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在學習方法方面,高職階段的學習不同于中學時期的學習,新生入學后,對高職的學習活動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如何使剛入學的學生盡快適應高職的學習生活,這不僅涉及學生的學習方法問題,也涉及教師的教學方法問題。
二、室內設計課程教學方法分析與比較
針對高職院校藝術類學生的特點及課程教學目標要求,結合室內設計課程的特點,在教學中,除了常規的教學方法之外,筆者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分析和比較如下:
1.講練結合教學法。以學生練習為主,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結合講授法的直接、高效、適應性強、靈活性大、反復練習、獨立思考等優點,強調練習過程中的引導,便于教師及時發現多數同學出現的共性問題。運用講練結合教學法,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1)課前要精心做好準備,如確定講授的主題內容,設計相關問題,引導、調動學生動手練習。(2)重點內容重點示范講解,適當調動較好學生的榜樣作用,以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3)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圖片、實物、多媒體等來輔助完成演示和教學。運用此法成本低廉,教師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將知識系統連貫地傳授給學生,學生反復練習、獨立思考,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互動教學,課堂氣氛明顯活躍。
2.參與體驗教學法。讓學生在具有真實職場環境中學習,通過實踐體驗增強學習能力,提高職業素養,達到角色的初步轉換。學生在職業學習情境中,感受從事室內設計的工作流程,并完成單項技能訓練目標。在運用這種教學方法時,教師應注意如下問題:(1)課前準備。安排現場地點(學校體驗中心、實訓工場或合作企業工作現場),編制單項技能訓練目標及訓練流程。(2)教學過程設計。小組討論頭腦風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教師演示,模擬真實的設計師崗位工作場景,教師與學生共同承擔不同的角色(設計師和客戶),通過提出各種問題,使學生了解今后在工作過程中應具備的能力及掌握該能力的方法。(3)課程總結。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后,教師將實踐過程的知識進行理論化的梳理,易于學生掌握。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老師、設計師共同交流,學生參與性強、積極性高,能力的掌握、知識的理解融合在實踐過程中,學習效果明顯。學生通過行動來學習,教學過程直觀、針對性強,容易調動積極性。前期準備工作量大,成本較高。
3.問題中心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中心開展討論,激發設計想法,學生處于“發現問題、想要解決問題”的主動思考中,教師始終是問題的引導者和解釋者。運用問題中心教學法時,教師應著重把握以下重要環節:(1)課前準備。教師將教學內容中應掌握的技能及知識,進行歸納,形成問題,并以此為導線展開,讓學生在評價、分析、參與中發表自己對室內設計問題的看法。(2)提出問題。通過觀看設計案例,教師導入分析,向學生提出問題。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討論和分析。(3)分組進行討論。先設定問題,學生以4~6人為一組,單班組織教學(班級容量為30人),可以通過圖形聯想、色彩聯想、定位聯想等多種思考,形成綜合而有創新的設計風格。教師及時肯定正確觀點或指出問題,鼓勵每一位同學發表不同的見解,使學生較為全面地認識到自己和其他同學看問題的角度、想法及局限性。(4)結論和總結。按照邏輯關系,通過分析、引導學生導出形成風格創新的結論,教師給出總結性陳述。緊緊圍繞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不偏離主題,問題切忌過于抽象或簡單,教師在說清問題之后,不要反復重復問題,干擾學生思考。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完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的建構過程,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4.任務驅動教學法。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需求、任務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以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應做到:(1)課前準備。安排現場地點(虛擬或真實公司或合作企業工作現場),創設情境,使學生的學習能在與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2)確定問題或任務。在創設的情境下,選擇與當前室內設計專業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如輕鋼龍骨的構造及施工工藝。(3)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強調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和完善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4)考核評價。學生是否完成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能力是否提高。以教定學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以“學以致用”為原則,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真實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為以后的職業生涯奠定了扎實基礎。
5.項目分析教學法。項目分析法是一種以案例或項目為基礎的教學法,通過對案例或項目的深入分析,增強學生的理性認識,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設計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更加明確室內設計工作過程中的對應專業知識與核心技能。項目分析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很長,需要貫穿于整個課程的學習,所以,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課前準備,安排現場地點(學校設計中心、實訓工場或合作企業工作現場),編制室內空間裝飾設計項目設計流程與規范。(2)提出項目,教師通過對學生簽訂項目的任務進行篩選,選擇4~6項具有開發意義的設計案例或項目。(3)設計方案,將學生按4~6組編制,單班組織教學,按照設計公司的崗位分工進行設計開發,從召開設計分析會開始,到設計風格、功能分區、空間及界面設計等環節深入設計開發。(4)教師指導,在方案設計進行過程中,教師隨時指導設計中遇到的問題。(5)開放式講評,學生做出完整方案,編寫設計說明,師生共同講評。學生在具有真實案例或項目的學習情景中,感受從事室內設計工作全過程的實踐,目的明確、針對性強、效果明顯。學生獨立學習能力提高,在設計過程中鍛煉了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了學生與人合作、與人共事的能力,學生專業水平及整體素質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