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評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2 20:16: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建筑評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建筑評論研究管理論文
前言
歷來評論是創作發展的必要因素,沒有建筑評論就沒有建筑創作的發展。
處于世紀之交的中國建筑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思想、意識、觀念和標準的紛繁。曾經有人呼吁重新研究諸如"建筑美學的標準到底是什么?","當今建筑評優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建筑學還是不是具有客觀規律與法則的科學?",如此等等,真的使我們建筑師坐不住了。筆者幾年來與國內外一些同仁多有切磋,也作了一些設計和研究,偶爾在建筑雜志上也有幾篇拙著發表,自以為感悟頗深,今有機會寫出也希望能與同行交流。
一、關于21世紀"可持續發展"口號下的建筑創作與評論的標準問題
1.當今世界建筑界的脈搏
本世紀人類經歷了兩次環境革命,第一次發生在6O年代末7O年代初,人們開始辯論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轉向對環境的關注。8O年代末和9O年代初是第二次環境革命,這一次重新界定和擴大了許多原有的慨念,并提出可持續發展問題。
建筑投稿征收啟示
1、建筑類投稿文稿
(1)文稿內容要求主題明確,論述清楚、數據可靠、聯系實際。論著、綜述一般不得超過7000字;其它文稿限4000字以內。可交Word6.0以上版本的軟盤,并附打印稿。如提供手寫稿,要求抄寫在16開格稿紙上,字體工整,標點清楚。
(2)標題層次按照GB7713-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的規定撰寫。
(3)文中的計量單位、基本術語和符號,應按照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及國標GBJ132-90《工程結構設計基本術語和通用符號》或GB/T50083-97《建筑結構設計基本術語和符號標準》的規定書寫。
(4)外文字母、符號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上、下標。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號,請在字母旁用鉛筆注上“英文”、“希文”、“俄文”等字樣。
2、建筑類投稿摘要及關鍵詞
高淳國際慢城游客慢文化感知研究
摘要:通過搜集網站評論,運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探析慢旅游背景下游客對高淳國際慢城的慢文化感知,研究結果表明:游客在高淳感知到的文化主要集中于慢城、老街、游子山等景區。游客對高淳的文化感知分為:自然景觀風格、人文風俗特色、人際交往感知、媒體傳播映像、歷史文化傳承、建筑風貌格局六大維度,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一條貫穿“文慢城”“水慢城”和“山慢城”的為期兩天的旅游線路。
關鍵詞:慢旅游;文化感知;扎根理論;國際慢城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精神長時間處于緊繃狀態,對于健康十分不利。人們對于慢節奏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烈,渴望身心愉悅和滿足精神需求。因此,人們慢下來關注心靈、環境,對于“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慢文化,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意大利興起的慢食運動和慢城運動,“放慢節奏,享受生活”的理念引發人們對慢文化的思考。國外學者對慢文化的學術研究至此開始,其研究側重于慢文化對旅游目的地的發展影響,對慢文化本身概念及其發展方向的研究較少。LesM.Lumsdon,運用扎根理論以及訪談法,認為在慢旅游過程中,游客通過放慢腳步與當地人互動、交流,集中于慢文化、旅游體驗和環保意識上,加深對旅游目的地的感受。Presenza和Micera,基于慢文化視角下,研究慢城運動中的目的地開發,為旅游目的地的治理做出了貢獻。國內對于慢文化的研究晚于國外。國內學者側重于研究在當今快節奏社會下,對慢文化的內涵解讀,慢文化與慢旅游的關系以及對慢文化理念的應用。曹寧、明慶忠運用5M理念,并結合物理學的波、粒二象性原理,研究慢文化氛圍,探討慢旅游與休閑旅游的關系;宗仁曾呼吁,應將“慢文化”系統化,真正讓慢文化、慢生活、慢品質成為城市的標識。觀察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學者對于慢文化有不同的角度研究。本文以高淳國際慢城作為研究對象,在游客對慢文化感知視角基礎上,從實地調查的具體數據著手,集中于將慢文化與旅游目的地發展。慢文化與休閑旅游相結合,開發特色文化旅游,多維度探討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感知體驗。
1研究區概況、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本文以南京高淳地區作為研究對象。高淳區位于長三角低山丘陵地區,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生態環境優越,歷史文化悠久,是一處整合了丘陵生態資源而形成的集觀光休閑、娛樂度假、生態農業于一體的綜合旅游觀光景區,2010年被世界慢城聯盟授予中國首個“國際慢城”。
藝術設計論文:設計文脈/designandcontet
文脈一直是設計師與評論家關注的焦點問題。能表述本民族文化屬性的設計作品,其意義與重要性早已勿雍置疑。本文立足產品設計,解釋了什么是文脈,為什么要表現文脈以及如何表現文脈。
關鍵詞:文脈文化符號形式符號結構意義
設計中的文脈主義,在建筑中一直是個頗多爭議的話題,尤其是國粹主義者手中的一柄利刃,砍向諸多的現代設計。它亦曾為政府官員所青睞有加,這一點北京的諸多頭頂“青皮小帽”的建筑便是佐證。筆者并非建筑界內人士,斷不敢發“無知者無畏”式的議論,但有感于近來國內產品設計的不斷異化與盲目的拼貼、移植既往事物中的文化屬性,并簡單的冠之以“文脈”的冠冕,故試圖在產品設計的領域探討一下什么是文脈,為什么需要文脈以及如何表現文脈。
什么是文脈(What)--文脈的解釋
所謂文脈,英文即Context一詞,愿意指文學中的“上下文”。在語言學中,該詞被稱作“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此情此景與前言后語。更廣泛的意義上,引申為一事物在時間或空間上與他事物的關系。設計中譯作“文脈”,更多的應理解為文化上的脈絡,文化的承啟關系。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對于每個人來講都似乎是個很熟悉的東西。比如儒家文化,瑪雅文化,飲食文化,酒文化,甚至廁所文化,地鐵文化等等。文化似乎是一件萬能的魔衣,任何生活瑣事只要套上它就會顯示出莊嚴的法相。但文化似乎又很陌生:我們不能象把握“蘋果”這類“物詞”一樣,因為文化在這世上找不到它的對應物;我們也不能羅列一些“性質”詞來描述它的屬性;當然,盡管西安的兵馬俑,北京的紫禁城,巴黎的盧浮宮,中國的筷子,西方的刀叉都屬于文化,但是文化也不是個集合名詞,因為那樣,文化便會是一個堆滿人類歷史上所創造的一切事物的雜貨鋪。在歷史上,許多智者哲人試圖給文化一個“精確”的定義,從人類學家泰勒到哲學家康德,自1871-1951年80年間關于文化的定義有164種,但似乎都不能表述文化的全部內涵。既然我們對文化的剖析是為了理解文脈的概念及其功用,那么在這一點上,卡西爾的文化觀似乎更有幫助。
畢業論文的結構原則
一、順理成章,依理定形
一般來說,文章采用的基本推理形式,決定著文章的內在結構形式。例如,一篇文章主要是想探討某一事物產生的原因,反映在結構上,必然有因果關系的兩個部分。或者由結果推斷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斷結果,缺一不可。又如,論述事物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或從個別到一般,或從一般到個別,或從個別到個別,反映在結構上,從個別到一般,總是要逐一分析個別事物的特征,然后歸納出一般事物的特性;從一般到個別,也必然一般結論在先,而后再觸及個別事物的特征。如果違背了這一發展邏輯,其結構就會顯得不合理。比如,有的學生為了得出一個一般結論,只建立在一個事例的剖析上,如果沒有充分理由證明這一事例本身具有普遍性,那么從中得出的一般結論是沒有說服力的,論文的結構是不合理的。再如,在論述事物的對立統一關系時,總少不了正反、前后、表里、上下、質量等各對矛盾的兩個方面的分析對比。忽略一個方面,就會產生片面性。不少畢業論文也往往犯這一錯誤,比如《國有公路運輸企業單車承包之我見》一文,針對社會上和企業內部對單車承包的各種否定看法,提出自己的見解,這雖然是可以的,但問題在于論文基本上完全肯定了這種承包方法,實際上這種承包方法既有其正面作用,也不可否認有它的反面作用,這已為實踐的發展所證實。片面地肯定某一方面,這種偏激的論述方式往往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所以,理的發展,不能不遵循人類的思維規律。違反了,理就不通,文就不順。講同樣一個道理,比如,人類是在不斷進步的,社論、文學評論、經濟論文的外在形式,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但在這個理論的內部結構上又是一致的。當然,我們這里講的是基本形式,并不排斥與其它推理形式的結合與交替使用。
二、以意為主,首尾員一
意是文章的中心,是主腦,是統帥。要寫好畢業論文,就要抓住中心。這個中心的要求應當是簡單明了的,能夠一言以蔽之,可以達到以簡治繁的目的。抓住這樣的中心,緊扣不放,一線到底,中途不可轉換論題,不可停滯,不可跳躍遺隙,這樣就能使中心思想的發展具有連續性。比如,論文《關于提高國有公路運輸企業整體優勢之我見》就緊緊圍繞中心論點,論述了:
1.國有公路運輸企業整體優勢綜述;
2.國有公路運輸企業整體優勢下降的現狀;
畢業論文的結構原則
一、順理成章,依理定形
一般來說,文章采用的基本推理形式,決定著文章的內在結構形式。例如,一篇文章主要是想探討某一事物產生的原因,反映在結構上,必然有因果關系的兩個部分?;蛘哂山Y果推斷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斷結果,缺一不可。又如,論述事物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或從個別到一般,或從一般到個別,或從個別到個別,反映在結構上,從個別到一般,總是要逐一分析個別事物的特征,然后歸納出一般事物的特性;從一般到個別,也必然一般結論在先,而后再觸及個別事物的特征。如果違背了這一發展邏輯,其結構就會顯得不合理。比如,有的學生為了得出一個一般結論,只建立在一個事例的剖析上,如果沒有充分理由證明這一事例本身具有普遍性,那么從中得出的一般結論是沒有說服力的,論文的結構是不合理的。再如,在論述事物的對立統一關系時,總少不了正反、前后、表里、上下、質量等各對矛盾的兩個方面的分析對比。忽略一個方面,就會產生片面性。不少畢業論文也往往犯這一錯誤,比如《國有公路運輸企業單車承包之我見》一文,針對社會上和企業內部對單車承包的各種否定看法,提出自己的見解,這雖然是可以的,但問題在于論文基本上完全肯定了這種承包方法,實際上這種承包方法既有其正面作用,也不可否認有它的反面作用,這已為實踐的發展所證實。片面地肯定某一方面,這種偏激的論述方式往往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所以,理的發展,不能不遵循人類的思維規律。違反了,理就不通,文就不順。講同樣一個道理,比如,人類是在不斷進步的,社論、文學評論、經濟論文的外在形式,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但在這個理論的內部結構上又是一致的。當然,我們這里講的是基本形式,并不排斥與其它推理形式的結合與交替使用。
二、以意為主,首尾員一
意是文章的中心,是主腦,是統帥。要寫好畢業論文,就要抓住中心。這個中心的要求應當是簡單明了的,能夠一言以蔽之,可以達到以簡治繁的目的。抓住這樣的中心,緊扣不放,一線到底,中途不可轉換論題,不可停滯,不可跳躍遺隙,這樣就能使中心思想的發展具有連續性。比如,論文《關于提高國有公路運輸企業整體優勢之我見》就緊緊圍繞中心論點,論述了:
1.國有公路運輸企業整體優勢綜述;
2.國有公路運輸企業整體優勢下降的現狀;
畢業論文結構原則論文
一、順理成章,依理定形
一般來說,文章采用的基本推理形式,決定著文章的內在結構形式。例如,一篇文章主要是想探討某一事物產生的原因,反映在結構上,必然有因果關系的兩個部分?;蛘哂山Y果推斷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斷結果,缺一不可。又如,論述事物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或從個別到一般,或從一般到個別,或從個別到個別,反映在結構上,從個別到一般,總是要逐一分析個別事物的特征,然后歸納出一般事物的特性;從一般到個別,也必然一般結論在先,而后再觸及個別事物的特征。如果違背了這一發展邏輯,其結構就會顯得不合理。比如,有的學生為了得出一個一般結論,只建立在一個事例的剖析上,如果沒有充分理由證明這一事例本身具有普遍性,那么從中得出的一般結論是沒有說服力的,論文的結構是不合理的。再如,在論述事物的對立統一關系時,總少不了正反、前后、表里、上下、質量等各對矛盾的兩個方面的分析對比。忽略一個方面,就會產生片面性。不少畢業論文也往往犯這一錯誤,比如《國有公路運輸企業單車承包之我見》一文,針對社會上和企業內部對單車承包的各種否定看法,提出自己的見解,這雖然是可以的,但問題在于論文基本上完全肯定了這種承包方法,實際上這種承包方法既有其正面作用,也不可否認有它的反面作用,這已為實踐的發展所證實。片面地肯定某一方面,這種偏激的論述方式往往經受不住時間的考驗。所以,理的發展,不能不遵循人類的思維規律。違反了,理就不通,文就不順。講同樣一個道理,比如,人類是在不斷進步的,社論、文學評論、經濟論文的外在形式,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但在這個理論的內部結構上又是一致的。當然,我們這里講的是基本形式,并不排斥與其它推理形式的結合與交替使用。
二、以意為主,首尾員一
意是文章的中心,是主腦,是統帥。要寫好畢業論文,就要抓住中心。這個中心的要求應當是簡單明了的,能夠一言以蔽之,可以達到以簡治繁的目的。抓住這樣的中心,緊扣不放,一線到底,中途不可轉換論題,不可停滯,不可跳躍遺隙,這樣就能使中心思想的發展具有連續性。比如,論文《關于提高國有公路運輸企業整體優勢之我見》就緊緊圍繞中心論點,論述了:
1.國有公路運輸企業整體優勢綜述;
2.國有公路運輸企業整體優勢下降的現狀;
動態過程地看待建筑理論透析
論文摘要:一定歷史時期的各種思潮,物質文化水平社會環境自然因素的相互影響激蕩,必然立足于其所處時期的發展水平。所以理論是特定歷史時期,人類認識水平的總結??偨Y是相對的,只是為了說明一個觀點,往往帶有片面性,或者說其認識的不確定性、歷史局限性決定的。所以對理論(包括建筑理論)應以動態過程看待分析。
論文關鍵詞:建筑理論動態過程建筑文化建筑風格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回顧建筑發展史,建筑理論在社會文化藝術發展中,往往顯示出滯后性,是其他哲學藝術文化等雜交”的產物。這可能是由于建筑要綜合解決功能技術藝術環境以及社會問題等,因而建筑理論必然充滿著矛盾,I''''II~D復雜性。從歷史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每個時期作品風格,如何反映當時人們的觀念例如,文藝復興時期.先后有阿爾伯特<論建筑)、維尼奧拉的<建筑五柱式)、帕拉弟奧<建筑四書>,所有這些與15世紀初資本主義的萌芽產生后,資產階級為了動搖封建統治,在上層建筑領域里掀起借助古典文化來反對封建文化和建立自己的文化人文主義”精神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因此,建筑理論必然受文化精神的影響。
為什么建筑的現代主義形成于19世紀20年代,中心在德國呢7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作為戰敗國,物資匱乏,通貨膨脹.房屋緊缺,為大家蓋房子是緊迫任務,勒·柯布西耶高呼住宅是居住的機器,建筑現代主義就是帶上這具體的時代烙印。他強調實用、經濟,希望用新材料、新技術加快建造速度,降低造價。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分五個漸進的層次,首先是生理的需求,吃住是第一位的。當然,這里也注重藝術,但藝術必須同實用、經濟、新技術統一起來.裝飾有罪的說法容易被采納。理性知識不斷積累,人們進而拋棄了所有其他思維方式。這樣與工業文明相對應的現代主義應運而生了,正如文藝復興時期.把古典文藝看得很高,工業社會把現代技術看得很高,引起一些人的崇拜心理。在思想中,一種重要思潮叫做技術主義或者技術至上主義,這樣現代主義就成了當時社會的主流。
現代英國著名建筑史學家N·佩夫斯在一本著作的前言中寫到建筑并不是材料和功能的產物,而是變革時代的精神的產物。正是這種時代精神滲透了它的社會生活,它的宗教,它的學術和它的藝術之中……現代建筑運動也不是因為鋼筋骨架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而發生,它們都產生于一種它所要求的精神“佩夫斯在這段話中割斷了建筑與材料及功能的關系不妥.但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一個時代的精神滲透于它的社會生活、它的宗教、它的學術和它的藝術中去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為現代主義建筑作了相當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
當人們開始接受理性建筑世界觀,深信它將創造更高的生活的標準,為之歡呼雀躍的時候,實際面臨的卻是一個憂心忡忡的社會,一個不知去向的社會擁擠不堪的城市和進一步擴大的貧富差異,使人們開始反思理性主義正如馬斯洛原理提出人在滿足基本生理安全要求之后,有更高的精神要求,建筑遠非僅僅為人類提供庇護,更重要的是表達人類社會和精神境界。換句話說,理性思維已經束縛了我們很久,我們應該探索更多的途徑去理解人類的存在。理性主義過分強調理性市場經濟資本變成惟一的普遍標準社會價值被忽視,或僅僅被視為增加市場資本價值的手段。
小議西方建筑理論的發展趨勢
論文摘要:從現代主義談起,把西方建筑理論的發展與社會、文化角度相結合分析,探討了其發展趨勢及成因,指明了解構主義建筑活動的特點。
論文關鍵詞:解構主義,建筑理論,建筑文化
1歷史的演變
1977年,英國著名建筑評論家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在他的一本著作中宣布:“現代建筑(指“現代主義”建筑)在1972年7月15日下午3時32分于(美國)密蘇里州的圣·路易斯城死去”,其所取的主要標志就是帕魯伊特·伊戈(Pruitt—Igoe)住宅區的幾棟住宅樓在那個時間被炸毀。
帕魯伊特·伊戈住宅區是著名的美籍日裔建筑師山崎實的作品,該住宅完全是按照“現代主義”的“科學”理論設計的,曾獲美國建筑協會(AIA)的獎勵。但是,這些“科學”和榮譽并沒有讓它們的住戶滿意,他們憎惡它、詛咒它、破壞它,并最終迫使政府給予它“慈悲的一擊”,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這些住宅既然是如此的“科學”和“優秀”,為什么會讓使用者如此的不滿意呢?原來,現代主義“科學”的指標、功能理論等是在剔除了人們具體的經濟狀況、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家庭成員組成、個人興趣愛好等具體內容后,根據“純粹”的生理意義上的“人”的物理“需求”來制定的,而且還將人們的生活“規定”得十分明確,沒有改變的余地。這樣的住宅實際上根本未考慮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在美國這個住宅已經不緊張的國度里,它被拒絕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景觀建筑學相互性和文化性論文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景觀建筑學以一種規范化了的知識形式以少數幾個西方國家為活動中心向外傳播著。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在不同的環境中,出現過截然不同的或某些特征相重疊的景觀建筑學。這些建筑學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識別標志。有時候是通過國家與地域的標志來識別,有時候是通過語言的使用范圍來識別,還有時候是通過文化背景來識別。在一個特定的職業范圍包括從業人員和學者這些識別標志與民族的、國際的模式和跨文化交流緊密相聯。在20世紀的大多數時間里,由于政治原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中國和那些以漢語為母語的國家和地區一直處于一個與景觀建筑學盛行的西方國家截然不同的環境中。近幾年,隨著中國的學生和專業人員與西方學術機構的接觸逐漸增多,出現了兩個主要問題:第一,當中國源源不斷從西方引入設計理念和手法的時候,中國究竟能承受多少外來文化的交流?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越來越迫切地擺在了我們面前。到處充斥著握手和微笑,但文化交流所面臨的文化輸入和實質性問題卻被陳詞濫調所掩蓋。在20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中國和亞太地區成了高速發展的焦點,而我們又該構思一個怎樣的跨文化交流的新腳本呢?第二,教育機構、大專院校及其特定的實踐已經在敏感而強有力的跨文化接觸的期盼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這些引入景觀建筑學理念的機構,怎樣才能引導我們從單向式的文化碰撞走向多元的文化交流呢?
這篇文章將嘗試著回答在跨文化交流和教育機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所要做的分析與其說是說明性的,不如說是探索性的;它將試圖喚起文化在期望與觀點中轉換的可能性,并引起思索。“恢復景觀作為一個批評性的實踐”在這里有三個方面的理解:①以批判的態度對待文化界horizons,因為它在展示趨同主義特色的時候,使鄉土觀念在某些形式上自然化與合法化。②通過挖掘景觀或文化在當前陷入困境的根源,否定、忽略它們或使它們重新具有生命力,以達到修復一定形式的景觀或文化的目的這里主要指中國的景觀文化。③解釋為什么恢復景觀會涉及“恢復理論”,這種理論由于各種原因被繁忙的從業者和迷惑的學生所曲解。
基本前提是:目前景觀建筑學的發展已經使它與中國文化比在20世紀的任何時間里都更容易結合起來探討,論證的方法是以事實為例證的,并具有選擇性,將主要針對近一段時間里在西方讀者中盛行的關于景觀建筑學的論文的片斷進行分析,并揭示他們的論文是怎樣掩蓋了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目的并不是要下定論或批判他們,而主要是引用這些作者的觀點。筆者主要的興趣在于跨文化交流可能出現的時空穿梭性shuttling,不會停留在深度的批評上。不管怎樣,希望穿梭不僅能使我們感覺到存在交流的可能性,同時也提醒我們個人的觀點是有限的。
在開始論述之前,先排除三個不恰當的假設。第一,對文化的興趣不在于靜止的內容,而在于其動態的變化過程??缥幕涣鞯倪^程是這樣的:研究景觀建筑學的人們努力應答特定的困境,并在更大的變化中不斷跟進,在這種變化過程中,可能會有跨文化交流;第二,跨文化交流場景不能僅僅局限于當人們可以主題化或地方化“中國”或“非西方”的范圍內,跨文化對話的可能性可延伸至如下一些特殊的場景:一個人在討論中國園林、中國的社區中心、中國大使館或中國城。甚至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作者表面上談論的并非中國問題也可能引起爭論,最后導致跨文化的交流。最后,差異并不是導致不相關的理由。相反,正是位置、環境、文化背景和先入為主上的不同使我們在正視相關性和可刺激發現的相互性啟發上變得困難起來。
一、景觀過程,觸覺和(詩歌化)語言在純視覺的領域理解景觀的語言,近些年招致了許多的批評。在一篇名為“景觀里的建筑學:面向統一的視覺”的文章里,安妮·惠特森·斯伯恩抱怨道:“許多建筑師甚至景觀建筑師都堅持這樣理解景觀建筑:反對有活力的創作過程,而僅僅把景觀作為現有建筑物視覺上的設置,只考慮景觀中山、樹和花的形狀和顏色,而不考慮使景觀有活力的過程。”在另一篇同主題的文章中,詹姆斯。科納提出在設計景觀這一重要的文化性工作中,應該把物質的觸覺性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加以考慮,因為強調觸覺將幫助我們避免“將景觀降至風景或視覺背景來處理的設計沖動。對景觀視覺上的觀察傾向于把主觀物體客觀化和距離化,與之相反,觸覺卻能吸引、拉近人們對環境的體驗,并使這種體驗得到升華。觸覺以文字的方式把下列事物之間的緊密聯系反饋給我們:樹木的溫暖性與金屬的寒冷性,濕潤葉子的芳香與潮濕空氣的清香,火山巖石的粗糙以及化石的光滑”。
對把景觀作為視覺設置這種觀念的批判可以為討論中國園林清除障礙,因為中國園林經常被不正確地理解為帶有建筑物的完整的戶外空間和亭蓋下undercover的空間。這種整體性的理解在20世紀變得很晦澀,在西方的影響下,現在中國對園林的學習已經被兩種主要觀點所支配。一種觀點盛行于建筑院校的學者中,強調的是園林建筑方面的學習;另一種觀點則堅持對園藝的考慮是最重要的,并被園林院校的學者所倡導。斯伯恩提出的關于景觀和建筑視覺上的統一性觀點取代了在理解上把景觀和建筑一分為二的觀點,而這種一分為二的理解方式有悖于中國的傳統觀點。斯伯恩堅持使景觀有活力的模式也幫助中國園林恢復了現代感temporality,而這種現代感長期以來被引入的強調靜態空間和空寂depopulated畫面的現代主義的理解方式所弱化??萍{對觸覺的強調則有助于恢復和體驗園林的尺度感。這種尺度感在中國園林的作品中占主導地位,但在本世紀卻被大多數展示風景圖片的中國園林出版物所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