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對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7 13:14: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保護對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保護對策

森林保護對策

1森林的重要性

1.1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廠

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文獻記載,一個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氣,排出0.9kg二氧化碳。據研究測定,樹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氣;樹木的葉子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500L空氣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個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給所需氧氣。就全球來說,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凈潔氧氣。

1.2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

隨著工礦企業的發展以及人類生活用礦物燃料的劇增,受污染的空氣也開始威脅人類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較廣、危害較大的有害氣體。據測定,森林中空氣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曠地少15%~50%。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隨著林木生理活動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還會加快。相對濕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對濕度15%的5~10倍。

1.3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查看全文

論國際貿易政策保護對策

世界貿易組織(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以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增進世界各國經濟交往和世界人民的福利為目標,通過削減和限制關稅、非關稅壁壘為手段,來創造一個世界范圍內商品和服務自由流通的世界貿易環境。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實惠。中國加入WTO后,正確認識WTO這一多邊貿易組織的性質,以及在其機制下當今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性質和動機,才能正確定位中國在加入WTO后,應如何在宏觀政策上制定出相應的既符合WTO原則,又能充分反映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才能不被加入WTO給我們在理想狀態下的期望沖昏了頭腦。

1從國際貿易政策的歷史演變看貿易政策的保護性

世界范圍國際貿易政策演變一般分為5個階段:

(1)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重商主義思想是當時保護主義的理論基礎。

(2)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自由貿易政策占主導地位,但是同一時期后起的德國和美國,則在漢密爾頓和李斯特的保護貿易思想影響下,基于他們特定的對外競爭條件,主張運用貿易政策保護國內的幼稚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

(3)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成為超保護貿易政策的催化劑。

查看全文

耕地保護現狀對策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永州耕地糧食建設

論文摘要:通過實地調查和統計分析方永州市耕地保護現狀以及耕地保護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明確了耕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確了保護耕地的現實意義,提出了相應的保護耕地對策和建議;糧食安全問題已向人們發出警告,保護耕地刻不容緩,耕地保護的問題不僅存在于永州,還廣泛存在于全國各個省市縣,因此,如何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有效的耕地保護體制,將是我國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工作重點。

一、03年到06年耕地保護狀況及面臨的困難

首先,耕地保有量穩中有增。一是新增耕地超過建設占用耕地。2006年與2003相比,永州市新增耕地比建設占用耕地多0.3065萬畝。二是耕地保有量增加。永州市2006年耕地保有量為513.7382萬畝。比與湖南省政府簽訂的目標責任面積增加0.4343萬畝,完成了湖南省政府下達的耕地保護責任目標任務。其次,基本農田保護基礎工作有所加強。一是完成了基本農田數據庫建設。二是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各項法律制度。及時掌握了全市基本農田保護動態情況,確保了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三是開展了耕地保護情況調研。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督促縣區加以整改,增強了縣區保護耕地的意識和責任。第三,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目標。建設占用耕地嚴格控制在省下達的年度計劃指標內,從源頭上保護了耕地。同時,凡經批準的建設占用耕地的項目,一律實行了先補后占或按規定的標準足額繳納了耕地開墾費,嚴格執行了補充耕地與建設用地項目逐一掛鉤制度,確保了占補平衡目標的實現。第四,認真實施土地開發整理。2006年,永州市全市實施土地整理項目12個,爭取國家、湖南省投資6397萬元,整理面積3164.19公頃,新增耕地471.12公頃,使2萬人受益。第五,違法違規占用耕地案件得到嚴肅查處。2006年,永州市共查處土地違法案件369宗,其中違法占用耕地29.61公頃,查處率100%。鄉鎮、村組企業違法違規占用耕地18宗,面積9.5公頃,100%查處并結案;農村村民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建房357宗,面積15.5公頃,大部分已處理到位。

同時,耕地保護中面臨著人均耕地面積少、項目建設占用耕地面積逐年增大、農業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減少耕地多、亂占濫用耕地現象比較嚴重、耕地質量下降等困難和問題。

二、對策建議

查看全文

歷史文物保護及金融支持對策

摘要:西安的歷史文物保護及利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近些年為了響應國家和社會的號召,西安市的金融業加快了西安文物保護利用的改革創新的步伐,本文在我國金融市場根據西安地區文物保護的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存在的資金有限、手段單一、渠道較少等問題提出分析,并對問題做出運用信貸支持、支持手段創新、拓寬融資渠道等方式和手段的解決對策;進一步對實現西安地區歷史文物保護及利用的金融支持做出貢獻。

關鍵詞:西安地區;文物保護及利用;金融支持;對策建議

1西安地區歷史文物保護及利用的金融支持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西安的歷史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也對西安的歷史文物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近些年西安市金融業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和規劃,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全方位融入西安發展大局,西安文物保護從技術和方式上已逐漸成熟。為了保護西安浩翰的文物遺址,最開始的發展路線是限制第二產業,鼓勵第三產業成長,運用科教和旅游來振興西安,如西安的地鐵計劃全部避開遺址區,除了歷史文物上的巨額投資。2018年1月23日,陜西文化與金融創新合作懇談會在西安舉辦,聚焦陜西西安文化產業項目發展,總體融資需求額超220億元,銀行為陜西省委宣傳部授信總計達600億元,用于支撐陜西精神文明產業的飛速成長,文化產業中的文化保護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2019年,陜西西安的本幣和外幣貸款余額總計達到20609.73億元,充分展現了西安的金融支持的力度。

2西安地區歷史文物保護及利用在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問題

2.1金融支持資金有限。首先,投資環境相對落后。西安作為欠發達地區,構成文物產業的企業和機構主要是中小企業,其主要特點是資金比較不堪一擊、技術含量低。這些企業自身的經營都存在問題,更不會考慮向西安的文物進行融資。其次,缺乏金融支持的綠色通道。西安地區主要是城市建設和地區發展為主,對于文物產業的保護利用相對不足,企業本身的資金量少加上國家社會的關注度低,使得金融機構和企業對于文物產業的資金支持程度有限。金融機構為文物保護和利用提供的綠色通道少甚至沒有。最后,西安市文物的融資體制滯后,對于文物的融資沒有完善的模式。由于西安位于大陸內部,與沿線城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股東權利的融資、用一些物品或資產作為保障進行貸款等還處于較為落后的水平。加上西安市融資企業本身存在企業規模較小、資金盈余數量少,管制缺乏合理性、沒有積極的融資觀念等問題,使得金融機構在籌集資金的過程遇到很多的困難。2.2金融支持手段單一。首先,西安地區僅有陜西廣電網絡一家文化類企業上市公司,文化企業通過發行債券等方式進行融資的這種形式還比較短缺,西安主要重點發展重工業目的是趕超發達地區,因此金融機構針對文化產業開展融資創新的方式少,力度低,西安文物與其他行業和產業聯合發展的效果不明顯,大大限制了對文物的融資和發展。其次,對西安的歷史文物保護利用的范圍比較狹隘,就是單一的實行文物的保護和利用,知道了解西安文物的具體內容的人僅僅局限在西安地區的人群,資源共享的觀念比較欠缺。最后,因為對西安文物的宣傳介紹的力度比較低,這些企業和機構對于文物保護利用領域只有較少了解,缺乏投融資的意識和能力,一般不會安排專門的投融資部門及人員,這些經營的企業通常以自有資金為主,同時以少量的自有資金作為輔助,當出現資金短缺的情況時,大多數采用銀行貸款極少考慮其他貸款融資手段過于單一,缺少統一具體的合作機制,限制了西安文物保護及利用的發展。2.3金融支持渠道較少。西安屬于西部偏遠地區,與沿海發達城市相比一直以來金融支持手段渠道較少,由于發展的限制和落后使得豐富的文物資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首先,當前經濟系統中缺乏為中小企業和機構的融資供應專業性服務的金融機構,因為西安的民間資本的融資渠道比較缺乏,所以能真正投入到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的實體經濟規模也不會很大,使西安的融資范圍受到了局限,只有單一的政府和中小企業和機構進行融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融資的范圍和規模。其次,由于很多企業由于公司的規模比較小,在貸款這一環節就已經遇到了阻礙,無法實現有效貸款,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無法受到政府資金上的幫助,取得貸款來獲得融資的方式過于單一。最后,在西安大多數企業和金融機構對文物融資的關注度低,文物保護利用的意識差,加上技術的相對落后,對融資產品的研究發展和推廣的力度也低。因此在現行國家經濟調控趨緊的情況下,金融機構融資困難和渠道少的問題更加嚴峻。

查看全文

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對策研究

【摘要】歷史文化名村保護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內容,文章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給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帶來的諸多機遇和挑戰,提出了集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開發性保護為一體的保護策略,并以中方縣江坪村為例,提出了較具針對性的系統性保護對策。

【關鍵詞】鄉村振興;歷史文化名村;保護策略;江坪村

1引言

歷史文化名村承載了人們濃厚的鄉愁情懷。在鄉村振興穩步推進的背景下,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名村的價值,探索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和發展模式,形成系統化的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對策,有利于歷史文脈的傳承和延續。

2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給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帶來的機遇

2.1文化振興給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帶來了新的契機

查看全文

農村生態環境現狀與保護對策

摘要:目前,我國在對農村的現代化建設當中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農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地提高。但是,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使得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受到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有必要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提升農村環境保護力度,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基于此,文章就農村生態環境現狀與保護對策進行簡要的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個借鑒。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現狀保護對策

1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

近年來,農村居民收入顯著提高,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增加其排放量,和農村治理污染物能力嚴重滯后。以某縣城為例,據統計,各類生活源垃圾產生總量為7.5萬t,處理量為5.8萬t,排放量為1.8萬t,處理率僅僅為76.7%,由于管理不善,廢棄物沒有很好地綜合利用,亂堆亂倒現象嚴重,向河體傾倒的甚多,致使河床抬高,河道變窄。另外,醫院垃圾產生量為87.1t,全部無害化處理。此外,盡管全縣農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用能結構仍然粗放,主要以燃煤、柴草,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氣污染。在生態環境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方面:

1.1村民環保意識不夠

我國將新農村建設設定為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項目,為了強化農村建設,縮小城鄉間的差距,應對農村環境予以嚴格管理,維持健康的農業發展環境與村民生活環境。但是,事與愿違,大部分農村在環境方面都存在問題,村民環保意識不夠是導致農村環境惡化的本質原因,制約著農村的生態建設與發展。由于村民的環保意識薄弱,其存在亂丟垃圾、廢水亂排的現象,進而影響農村環境,安全系數降低。

查看全文

森林保護對策分析論文

1森林的重要性

1.1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廠

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文獻記載,一個人要生存,每天需吸入0.8kg氧氣,排出0.9kg二氧化碳。據研究測定,樹木每吸收44g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g氧氣;樹木的葉子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葡萄糖,1g就能消耗2500L空氣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而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地就能把一個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給所需氧氣。就全球來說,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凈潔氧氣。

1.2森林是空氣的凈化物

隨著工礦企業的發展以及人類生活用礦物燃料的劇增,受污染的空氣也開始威脅人類健康,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較廣、危害較大的有害氣體。據測定,森林中空氣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曠地少15%~50%。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季,隨著林木生理活動的旺盛,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還會加快。相對濕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對濕度15%的5~10倍。

1.3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

查看全文

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對策建議

保護與開發地名文化遺產,既是民政、文旅等管理部門的日常事務工作,也是當今挖掘文化資源、探索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時代要求。筆者圍繞如何促進河南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完善領導機制,強化組織建設。建議由民政部門牽頭,集合文旅、交通、規劃、測繪等有關單位力量,成立統攬全局、機構清晰的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小組,對本轄區地名文化遺產進行常態化管理。對于工作小組的性質,不能僅停留在議事、協調和資訊互通的層面,而應爭取上級政府的政策支持,賦予其一定的行政管理職權,工作小組可將其設立于各級民政部門內。換言之,河南省縣級以上政區中,都可配合民政部門的建制設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小組。對于工作小組的人員配備,組長可由本級分管民政工作的政府副職領導兼任,同時民政、文旅、交通、規劃等部門正職領導應當兼任副組長,具體辦事人員應當以民政地名管理工作者為主。

推進省內、省際的區域合作,整合線性、塊狀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河南地區最具備歷史文化價值的地名文化遺產并非點狀孤立存在,不能按照當今政區進行人為割裂式的保護與開發,要注意打破區劃壁壘進行跨區域協作。這里以黃河地名文化帶保護為例,黃河作為帶狀地名文化帶,既勾連起了省內重要的古都——洛陽、開封,也將上下游的西安、濟南等歷史名城相互溝通。在跨省域層面,建議由省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小組出面,與陜西、山東兩省的地名部門接洽,共同協商出臺地方保護開發合作計劃。同時,以縣市結對子的形式,將洛陽與西安、華山與登封等建立地名保護姊妹城市關系,保護并利用好條狀地名文化遺產。在省內層面,建議由鄭州市地名保護小組出面,協調、組織省內黃河沿岸縣市,進行區域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與共同保護、開發。

重視地名材料搜集與基礎研究,加強同高校、科研院所,尤其是非遺研究部門的合作。當前地名文化遺產工作的參與人群主要是地名工作者,他們的優勢是熟悉本區域當代地名演進狀況,但短處在于歷史地名的整理、研究,同時在非遺保護層面,更是學識不及、力有不逮。鑒于此,建議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要積極加強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注意發揮轄區內高校、社科院(聯)的作用。省級層面可以由河南省社科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派出歷史地名、非遺保護專家組,在縣市級層面,由當地院校及社科聯派出專家組,重點強化地名志的編著、地名文化遺產的整理與研究。在非遺保護層面,要強化同各級文化部門中的非遺部門聯系,向專門的非遺部門學習、取經,對地名文化遺產進行科學保護。

提高地名文化遺產選定標準,推進保護工作科學化。從浩如煙海的地名中恰如其分地選定地名文化遺產,需要從源頭做到選定的科學化與標準化。建議由河南省地名遺產工作小組制定省地縣三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文件,在符合民政部國標的同時,要結合河南省歷史底蘊豐富、歷史地名量大的特征,適當提高地名文化遺產的收錄標準,將部分不恰當的地名文化遺產剔除出保護名單。同時參考非遺申報工作流程,將河南省地名文化遺產也分為省地縣三級,按照分級管理、嚴格審定的方式,實現地名文化遺產前期搜集、整理工作的標準化和科學化。

加強地名文化產業開發,充分挖掘地名的社會經濟價值。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資料搜集、理論研究與社會宣教的文化事業層面,要積極引入社會資金,在充分調研考察的基礎上,鼓勵評估可行的地名文化旅游項目上馬建設。建議在洛陽或開封,打造中原地名文化旅游區,依托當地豐富的都城地名文化資源,建設一座中原地名博物館,主要介紹河南省內的地名文化遺產狀況。同時利用既有旅游文化資源,在現有建設基礎上,打造地名文化小鎮。這里以開封為例,可以充分發揮清明上河園、龍亭公園等區域的空余空間,在園區內打造可視、可讀、可學、可接觸的地名文化區,將地名文化遺產同其他非遺結合開來,如在“朱仙鎮”點位,設立可參與式年畫制作體驗坊,在“汴河坊”點位,設立漕運參與式碼頭,寓教于樂,吸引游人。

查看全文

古鎮文化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古鎮文化的歷史內涵

代表著“樸實、傳統、醇厚、清新”的田野和鄉村卻散發出越來越迷人的魅力,鄉村古鎮建筑文化也得到了大家的青睞。古鎮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一般指有著百年以上歷史的集中居住的建筑群。古鎮文化包括民居、宗廟、祠堂、服飾、頭飾、歌舞、工藝、技藝、美食,以及生活習慣、風俗、禮儀等,它不但傳承著數千年的鄉村傳統文化,還體現著各個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歷史風貌,具有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建筑學等多個方面不可替代的價值。古鎮及古鎮文化的形成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完成的,在時間與空間上都具有唯一性。古鎮是歷史的見證,是實實在在的歷史存在,也是我們現代人認識和了解歷史的鮮活載體。古鎮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個性特征,擁有文物藝術等多方面的豐富價值。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古鎮保護的核心內容。一方面,古鎮的民眾生活及其生存環境是活著的社會生態博物館;另一方面,人與自然、文化與自然、物質要素與非物質要素之間濃厚和諧的交融關系也是古鎮文化底蘊之所在。

1.古鎮的物質形態文化

古街區、古建筑以及其它物質遺存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物質形態文化的具體承載物,包括古鎮中的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而成的整體文化風貌。例如:我國江南地區目前保存最為完整、迄今已有12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縣城——慈城,在2.17平方公里的古縣城內,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著名的古建筑有孔廟、甲第世家、福字門頭、布政房、姚狀元宅、符卿第、向宅、馮宅、俞宅等,都是保護得較好的物質形態文化。寧海前童村以古祠、舊宅和老街為主體,留下了黛青瓦、粉白墻的四合院157座,這些民居,在布局方面十分精巧別致,具有鮮明的江浙特色,整體上幾乎完好無損地保留了明清建筑的風格,成為全國聞名的古村落。石浦老街,以全國罕見的明清漁村古建筑群而得名。石浦老街始建于明代,又名中街,清代繁榮發展,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由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后街、延昌街等組成,有綢布莊、鞋莊、銅店、藥店等100多家。

2.古鎮的非物質形態文化

非物質形態文化的載體從學理上講并不是有形的可觸摸的物質,因而,古鎮文化與書籍、字畫、雕塑等藝術作品(以物質作為載體)不同,主要是指民俗、民間藝術、民情、民風等形式。但不論是物質形態文化還是非物質形態文化,都是古鎮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一起構成了古鎮的歷史環境與文化韻味。例如慈城的稻米文化、慈孝文化、慈城廟會、吉帶,寧海前童行會、龍舞、平調、祭孔舞、石浦魚燈、石浦十四夜、海洋捕撈習俗以及元宵燈節、清明掃墓、端午龍舟賽、中秋賞月、重陽節登高等民俗節慶活動,都是典型的非物質遺產文化形態。由于非物質文化形態的載體不是有形的物質載體,它們在歷史漫長的歲月中容易流失,因而對于古鎮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現實緊迫性。

查看全文

金融投資的法律保護對策淺議

關鍵詞:金融投資;基金股票;中小投資者;法律保護

摘要:識別預防證券交易中常見的違規違法現象,可以更好地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維系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因為中小投資者是我國證券市場的基石,并期望我國的證券市場得以繁榮、穩定、長久發展。

目前的證券市場有1300多家上市公司、市值10萬億人民幣左右,其中證券投資基金有2.5萬億元左右。中小投資者占開戶總數的99.7%。然而由于我國投資市場的不成熟及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加上投資者投資知識的欠缺,導致中小投資者利益常受到損害,侵害發生后廣大投資者又不知道如何有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一、證券投資中常見的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行為

1.老鼠倉。在基金行業里,“老鼠倉”說的是基金從業人員在運用基金拉升某只股票之前,先用自己或相關利益者的資金在低位買入該股票,等到基金將股價拉升到高位后,先賣出自己或相關利益者的股票從而獲利的行為。而參與基金投資的機構和普通投資者的資金則有可能因此被套牢,這顯然會對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損害。

2.上市企業為了自身利潤或大股東利益夸大編造虛假盈利。在我國,上市指標越來越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其殼資源價值連城,受利益驅動,便產生了利潤操縱現象,其動機有以下幾種:第一,為獲得股票發行資格;第二,為了提高發行和配股價格;第三,避免股票被摘牌。上市公司為了保住上市資格,在一定程度上會進行利潤操縱,從而使投資者判斷失誤,蒙受損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