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反應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18:07: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變態反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變態反應

皮質類固醇制劑的變態反應透析

摘要:近年來不斷有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后發生過敏的報道,本文就皮質類固醇激素過敏的診斷實驗和臨床上容易引起的過敏類型等進行簡單介紹。

關鍵詞:皮質類固醇制劑;變態反應

近年來,各醫院皮膚科對皮質類固醇激素應用后發生過敏現象的報道不斷增多,人群中患病率為0.3%~4.8%,各報道間差異較大。現針對皮質類固醇激素過敏的診斷實驗,臨床上引起的過敏類型等介紹如下:

1診斷方法

針對皮質類固醇制劑(CS)過敏的診斷方法,大致有三種。

1.1斑貼試驗

查看全文

有效治理牛結核病措施

摘要:牛結核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的傳染病,它不僅影響奶牛養殖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交叉感染,而使人類的健康受到威脅,因而,要從根本上控制牛結核病的發生與流行,從加強對本病的檢疫與監測工作入手,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

關鍵詞:牛結核病;臨床診斷;防制措施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也是牛群中最常見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在臨床上以病牛貧血、消瘦、體虛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和生產力下降等為特征。在牛的多種組織器官上形成結核結節和干潞樣鈣化病灶。

1病原

結核病病原菌為結核分枝桿菌,分為3型,即人型、牛型和禽型。其中以牛型對奶牛群致病力最強。牛型分枝桿菌長1~4微米,寬0.3~0.6微米,單個或呈鏈狀排列,為革蘭氏陽性桿菌,具有抗酸染色特性。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很強,抗干燥,在干涸的分泌物中可存活6~8個月,在糞便中可存活數個月,在污水中也能存活11~15個月。不耐熱,60℃20~30分鐘即被殺死。10%漂白粉溶液和70%~90%酒精溶液消毒效果較好。本病菌對鏈霉素、異煙肼噸對氨水楊酸鈉、環絲氨酸和利福平等藥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對青霉素、磺胺類藥物以及其他廣譜抗生素都不敏感。

2流行病學論文

查看全文

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管理論文

【摘要】目的幫助臨床醫生了解抗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促進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藥物,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復習文獻資料,從過敏反應、毒性反應、特異性反應、二重感染、聯合用藥引起或加重不良反應等幾個方面,綜述抗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及臨床危害。結果抗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可以預防和控制,應重視患者用藥過程中的臨床監護。結論抗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抗生素;不良反應

藥物的不良反應是臨床用藥中的常見現象。它不僅指藥物的副作用,還包括藥物的毒性、特異性反應、過敏反應、繼發性反應等[1]。抗菌藥物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類用藥,包括抗生素類、抗真菌類、抗結核類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制劑類。其中以抗生素類在臨床使用的品種和數量最多。目前臨床常用抗生素品種有100多種。抗生素挽救了無數生命,但其在臨床應用也引發了一些不良反應[2]。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的臨床危害后果是嚴重的。在用藥后數秒鐘至數小時乃至停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均可發生不良反應。常見的有過敏性休克、固定型藥疹、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性反應、胃腸道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強臨床用藥過程中的監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

1過敏反應

抗生素引起的過敏反應最為常見[5],主要原因是藥品中可能存在的雜質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產物在體內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個體差異。發生過敏反應的患者多有變態反應性疾病,少數為特異高敏體質。

1.1過敏性休克此類反應屬Ⅰ型變態反應,所有的給藥途徑均可引起。如: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等可引起此類反應,頭孢菌素類與青霉素類之間還可發生交叉過敏反應。因此,在使用此類藥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試。

查看全文

牛結核病診斷及防范措施

摘要:牛結核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的傳染病,它不僅影響奶牛養殖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交叉感染,而使人類的健康受到威脅,因而,要從根本上控制牛結核病的發生與流行,從加強對本病的檢疫與監測工作入手,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

關鍵詞:牛結核病;臨床診斷;防制措施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也是牛群中最常見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在臨床上以病牛貧血、消瘦、體虛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和生產力下降等為特征。在牛的多種組織器官上形成結核結節和干潞樣鈣化病灶。

1病原

結核病病原菌為結核分枝桿菌,分為3型,即人型、牛型和禽型。其中以牛型對奶牛群致病力最強。牛型分枝桿菌長1~4微米,寬0.3~0.6微米,單個或呈鏈狀排列,為革蘭氏陽性桿菌,具有抗酸染色特性。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很強,抗干燥,在干涸的分泌物中可存活6~8個月,在糞便中可存活數個月,在污水中也能存活11~15個月。不耐熱,60℃20~30分鐘即被殺死。10%漂白粉溶液和70%~90%酒精溶液消毒效果較好。本病菌對鏈霉素、異煙肼噸對氨水楊酸鈉、環絲氨酸和利福平等藥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對青霉素、磺胺類藥物以及其他廣譜抗生素都不敏感。

2流行病學

查看全文

分析抗生素的副作用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藥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年來關于藥物不良反應的報道越來越多,已引起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藥物的不良反應是臨床用藥中的常見現象。它不僅指藥物的副作用,還包括藥物的毒性、特異性反應、過敏反應、繼發性反應等。抗菌藥物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類用藥,包括抗生素類、抗真菌類、抗結核類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制劑類。其中以抗生素類在臨床使用的品種和數量最多。目前臨床常用抗生素品種有100多種,挽救了無數生命,但在臨床應用也引發了一些不良反應。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的臨床危害后果是嚴重的,在用藥后數秒鐘至數小時乃至停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均可發生不良反應。常見的有過敏性休克、固定型藥疹、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性反應、胃腸道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強臨床用藥過程中的監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中過敏反應最為常見,主要原因是藥品中可能存在的雜質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產物在體內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個體差異。發生過敏反應的患者多有變態反應性疾病,少數為特異高敏體質。

過敏性休克,此類反應屬Ⅰ型變態反應,所有的給藥途徑均可引起。如: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等可引起此類反應,頭孢菌素類與青霉素類之間還可發生交叉過敏反應。因此,在使用此類藥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試。

溶血性貧血,屬于Ⅱ型變態反應,其表現為各種血細胞減少。如:頭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減少,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可引起溶血性貧血。

血清病、藥物熱,屬于Ⅲ型變態反應,癥狀為給藥第7~14天出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關節痛伴關節周圍水腫及發熱、胃腸道黏膜潰瘍和腸局部壞死。頭孢菌素類、氯霉素等抗菌藥物還可引起藥物熱。

查看全文

抗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幫助臨床醫生了解抗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促進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藥物,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復習文獻資料,從過敏反應、毒性反應、特異性反應、二重感染、聯合用藥引起或加重不良反應等幾個方面,綜述抗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及臨床危害。結果抗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可以預防和控制,應重視患者用藥過程中的臨床監護。結論抗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抗生素;不良反應

藥物的不良反應是臨床用藥中的常見現象。它不僅指藥物的副作用,還包括藥物的毒性、特異性反應、過敏反應、繼發性反應等[1]。抗菌藥物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類用藥,包括抗生素類、抗真菌類、抗結核類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制劑類。其中以抗生素類在臨床使用的品種和數量最多。目前臨床常用抗生素品種有100多種。抗生素挽救了無數生命,但其在臨床應用也引發了一些不良反應[2]。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的臨床危害后果是嚴重的。在用藥后數秒鐘至數小時乃至停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均可發生不良反應。常見的有過敏性休克、固定型藥疹、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性反應、胃腸道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強臨床用藥過程中的監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

1過敏反應

抗生素引起的過敏反應最為常見[5],主要原因是藥品中可能存在的雜質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產物在體內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個體差異。發生過敏反應的患者多有變態反應性疾病,少數為特異高敏體質。

1.1過敏性休克此類反應屬Ⅰ型變態反應,所有的給藥途徑均可引起。如: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等可引起此類反應,頭孢菌素類與青霉素類之間還可發生交叉過敏反應。因此,在使用此類藥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試。

查看全文

探究抗生素不良反應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藥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年來關于藥物不良反應的報道越來越多,已引起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藥物的不良反應是臨床用藥中的常見現象。它不僅指藥物的副作用,還包括藥物的毒性、特異性反應、過敏反應、繼發性反應等[1]。抗菌藥物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類用藥,包括抗生素類、抗真菌類、抗結核類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制劑類。其中以抗生素類在臨床使用的品種和數量最多。目前臨床常用抗生素品種有100多種,挽救了無數生命,但在臨床應用也引發了一些不良反應[2]。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的臨床危害后果是嚴重的,在用藥后數秒鐘至數小時乃至停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均可發生不良反應。常見的有過敏性休克、固定型藥疹、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性反應、胃腸道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強臨床用藥過程中的監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中過敏反應最為常見,主要原因是藥品中可能存在的雜質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產物在體內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個體差異。發生過敏反應的患者多有變態反應性疾病,少數為特異高敏體質。

過敏性休克,此類反應屬Ⅰ型變態反應,所有的給藥途徑均可引起。如: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等可引起此類反應,頭孢菌素類與青霉素類之間還可發生交叉過敏反應。因此,在使用此類藥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試。

溶血性貧血,屬于Ⅱ型變態反應,其表現為各種血細胞減少。如:頭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減少,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可引起溶血性貧血。

血清病、藥物熱,屬于Ⅲ型變態反應,癥狀為給藥第7~14天出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關節痛伴關節周圍水腫及發熱、胃腸道黏膜潰瘍和腸局部壞死。頭孢菌素類、氯霉素等抗菌藥物還可引起藥物熱。

查看全文

探求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藥理功用

【關鍵詞】麻黃附子細辛湯;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摘要】麻黃附子細辛湯出自漢代張仲景《傷寒論》的經典方劑,具有溫經散寒、助陽解表的功效,為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現代研究提供指導,本文就其藥理作用方面研究進行了綜述。

一、抗炎作用

麻黃附子細辛湯水提取物分別以0.5g/kg和1.0g/kg的劑量持續給予,10ml/kg,兩種劑量的提取物均可抑制丙酮酸導致的小鼠血管通透性增加,高劑量提取物與雙氯芬酸鈉抑制效果無差異;提取物對角叉菜膠誘導足趾腫脹形成有顯著抑制作用,低劑量、高劑量和雙氯芬酸鈉作用持續時間分別為2,3h和5h;高劑量提取物可抑制棉球誘發的大鼠肉芽組織增生,但其作用較可的松差(P<0.01);高劑量的提取物可抑制緩激肽和組胺誘發的血管通透性增加,但兩種劑量對5-羥色胺誘發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無抑制作用;兩種劑量的提取物均可顯著減輕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耳腫脹,但對大戟二萜醇酯誘導的腫脹只有高劑量有效。

經口給予麻黃附子細辛湯500mg/kg及1000mg/kg,連續給藥1周。池田孔己探討了麻黃附子細辛湯對炎癥各期的作用,即炎癥初期模型醋酸誘發毛細血管通透性(Ⅰ),中期模型角叉菜膠性耳殼腫脹試驗(Ⅱ),末期模型棉球肉芽腫試驗(Ⅲ)。而后又經5-羥色胺(Ⅳ)、組胺(Ⅴ)、緩激肽誘發等誘發毛細血管通透性(Ⅵ),以及花生四烯酸(Ⅶ)、佛波酯誘發耳殼腫脹試驗(Ⅷ),進一步探討了麻黃附子細辛湯對炎癥初期至中期引起炎癥的化學介質的作用。

結果表明:麻黃附子細辛湯對Ⅰ、Ⅱ、Ⅲ實驗顯示抗炎作用,特別對Ⅰ、Ⅱ實驗作用顯著;對Ⅴ、Ⅵ、Ⅶ、Ⅷ實驗顯示抑制作用,特別對Ⅶ、Ⅷ實驗抑制作用顯著,對Ⅳ實驗抑制作用較弱,說明麻黃附子細辛湯作為抗炎藥物應用有效。池田孔己又進一步探討了麻黃附子細辛湯對I型變態反應(抗白蛋白誘發的速發性炎癥反應)、Ⅳ型變態反應(苦基氯誘發的接觸性皮炎)的作用。結果表明,麻黃附子細辛湯對I型、Ⅳ型變態反應水腫的抑制率,0.5g/kg組約為30%,1.0g/kg組約為50%;1.0g/kg組對水腫、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骨質破壞等佐劑性關節炎性病理表現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查看全文

山莨菪堿對過敏腹痛治愈效果分析論文

編者按:過敏性紫癜是一種全身性毛細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多見于兒童及青年,主要分為皮膚型、關節型、腹型、腎型和混合型。腹型紫癜是其中常見的一種,多與皮膚型混合存在,以陣發性腹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很多患者腹痛劇烈,持續時間長,一般鎮痛藥物效果不好。本文試用觀察和對照兩組進行分析山莨菪堿持續泵入治療過敏性紫癜腹痛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山莨菪堿持續泵入治療過敏性紫癜腹痛的效果。方法: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給予山莨菪堿,根據腹痛的程度以3~5mg/h速度用微量注射泵泵入,再遞增1mg/h直到腹痛緩解,然后劑量遞減至0.5mg/h,維持24h撤泵。對照組給予山莨菪堿10mg,重癥者給予杜冷丁50mg臨時肌肉注射緩解腹痛。結果:觀察組腹痛完全緩解時間為(9.7±5.9)d,明顯小于對照組的(15.1±7.2)d,P<0.01。結論:山莨菪堿持續微量泵入給藥緩解過敏性紫癜腹痛調整劑量方便,作用持續,安全有效。

過敏性紫癜屬于一種全身性毛細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多見于兒童及青年,主要分為皮膚型、關節型、腹型、腎型和混合型。腹型紫癜是其中常見的一種,多與皮膚型混合存在,以陣發性腹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很多患者腹痛劇烈,持續時間長,一般鎮痛藥物效果不好。我科20**年6月~20**年6月使用微量注射泵將山莨菪堿小劑量持續泵入治療過敏性紫癜腹痛32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公務員之家

1.1一般資料

20**年6月~20**年6月,收住院的腹型或伴有腹痛的混合型過敏性紫癜患者共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齡14~45歲,平均22.6歲。有誘因可尋者25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者9例,藥源性引起者8例,食魚蝦者8例。54例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持續性或陣發性腹部疼痛,18例患者有便血,4例患者有嘔血、便血同時存在。腹瀉者7例,關節腫痛者29例,肉眼血尿者2例,皮膚水腫5例,均伴有皮膚紫癜。25例做腹部B超或腹部透視排除外科急腹癥。治療前后檢查肝功能、出凝血時間、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圍內。隨機分為對照組28例,觀察組26例。兩組在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小兒支氣管哮喘療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小兒支氣管哮喘;中西醫結合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支氣管哮喘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均采用綜合治療,治療組加用中藥協定方口服,方劑組成:炙麻黃、杏仁、白果、半夏、地龍、甘草各3g,黃芪10g,茶葉1g,蔥白半支。發熱者炙麻黃改為生麻黃,每日1劑,水煎服代茶頻服。結果:治療組臨床治愈22例占84.6%,復發12例占66.7%,兩組比較P<0.01,有顯著性差異。結論:采用本中藥協定方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確切,減少復發率,增強患兒的免疫功能,是小兒支氣管哮喘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小兒支氣管哮喘是兒科常見病之一,為提高本病的治療效果,我們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所有病例為1998年1月~2001年5月在我院兒科門診及住院的支氣管哮喘患兒。診斷依據為1993年全國兒科哮喘協作組制訂的《兒童哮喘診斷標準》確診,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齡5~11歲,平均9.2歲;病程1~5年,平均2.4年;病情程序:中度39例,重度6例。對照組18例,男4例,女14例;年齡5~11歲,平均9.1歲;病程1~4年,平均3.1年;病情程度,中度37例,重度8例,所有患兒入選時無急性哮喘發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