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抗生素不良反應

時間:2022-12-16 03:55:00

導語:探究抗生素不良反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抗生素不良反應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藥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年來關于藥物不良反應的報道越來越多,已引起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藥物的不良反應是臨床用藥中的常見現象。它不僅指藥物的副作用,還包括藥物的毒性、特異性反應、過敏反應、繼發性反應等[1]。抗菌藥物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類用藥,包括抗生素類、抗真菌類、抗結核類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制劑類。其中以抗生素類在臨床使用的品種和數量最多。目前臨床常用抗生素品種有100多種,挽救了無數生命,但在臨床應用也引發了一些不良反應[2]。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的臨床危害后果是嚴重的,在用藥后數秒鐘至數小時乃至停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均可發生不良反應。常見的有過敏性休克、固定型藥疹、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性反應、胃腸道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強臨床用藥過程中的監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對減少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應中過敏反應最為常見,主要原因是藥品中可能存在的雜質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產物在體內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個體差異。發生過敏反應的患者多有變態反應性疾病,少數為特異高敏體質。

過敏性休克,此類反應屬Ⅰ型變態反應,所有的給藥途徑均可引起。如: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等可引起此類反應,頭孢菌素類與青霉素類之間還可發生交叉過敏反應。因此,在使用此類藥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試。

溶血性貧血,屬于Ⅱ型變態反應,其表現為各種血細胞減少。如:頭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減少,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可引起溶血性貧血。

血清病、藥物熱,屬于Ⅲ型變態反應,癥狀為給藥第7~14天出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關節痛伴關節周圍水腫及發熱、胃腸道黏膜潰瘍和腸局部壞死。頭孢菌素類、氯霉素等抗菌藥物還可引起藥物熱。

過敏反應,這是一類屬于Ⅳ型變態反應的過敏反應。未分型的過敏反應,有皮疹(常見為蕁麻疹)[5]、血管神經性水腫、日光性皮炎、紅皮病、固定性紅斑、多形性滲出性紅斑、重癥大皰型紅斑、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多見于青霉素類、四環素類、鏈霉素、林可霉素等。

抗生素藥物的毒性反應是藥物對人體各器官或組織的直接損害,造成機體生理及生化機能的病理變化,通常與給藥劑量及持續時間相關。對神經系統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芐西林等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嚴重者可出現癲癇樣發作。青霉素和四環素可引起精神障礙。氨基糖苷類、萬古霉素、多粘菌素類和四環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經的毒性。鏈霉素、多粘霉素類、氯霉素、利福平、紅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調節適應功能障礙,發生視神經炎甚至視神經萎縮。新的大環內酯類藥物如: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統不良反應。大環內酯類藥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減少突觸前乙酰膽堿釋放或加強了突觸后受體抑制作用,可誘導肌無力危象。

腎臟毒性,許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腎臟的損害,其中卡那霉素、新霉素、桿菌肽、多粘菌素B的毒性較顯著。新霉素用藥早期可出現蛋白尿和管型尿,尿中有紅、白細胞,以后可出現氮質血癥、少尿、尿毒癥,病理變化顯示腎小管變性壞死及細胞浸潤;桿菌肽的毒性表現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糖尿、腎功能減退等,受損傷最顯著的是腎小管;多粘菌素B大劑量應用可造成腎小管壞死,臨床表現為腎小管和腎小球功能減退,出現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慶大霉素的腎臟毒性較小,個別病人僅在劑量過大、療程過長時出現蛋白尿及血尿,而且是可逆的;鏈霉素也可對腎臟造成輕度的損害;先鋒霉素毒性較低,但在過大劑量時也可損害腎臟;此外,某些磺胺藥因乙酰化結晶產物沉積而引起血尿、尿閉,還可導致間質性腎炎如:氨基糖苷類、多粘菌素類、萬古霉素。氨基糖苷類的最主要不良反應是耳腎毒性。在腎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頭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長,應引起臨床醫生用藥時的高度重視。

肝臟毒性[6]如:兩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劑量四環素可引起浸潤性重癥肝炎,大環內酯類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膽汁淤滯性肝炎,頭孢菌素中的頭孢噻吩和頭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芐西林、氨芐西林等偶可引起轉氨酶升高,鏈霉素、四環素和兩性霉素B可引起肝細胞型黃疸。

對血液系統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和中毒性粒細胞缺乏癥,大劑量使用青霉素時偶可致凝血機制異常,第3代頭孢菌素類如:頭孢哌酮、羥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響腸道菌群正常合成維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應。

免疫系統的毒性,對機體免疫系統具有毒性作用。胃腸道毒性反應較常見。大劑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鏈霉素可引起心臟毒性作用,兩性霉素B對心肌有損害作用。

特異性反應是少數患者使用藥物后發生與藥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應。其反應與患者的遺傳性酶系統的缺乏有關。氯霉素和兩性霉素B進入體內后,可經紅細胞膜進入紅細胞,使血紅蛋白轉變為變性血紅蛋白,對于該酶系統正常者,使用上述藥物時無影響;但對于具有遺傳性變性血紅蛋白血癥者,機體對上述藥物的敏感性增強,即使使用小劑量藥物,也可導致變性血紅蛋白癥。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許多細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們的存在,使機體微生態系統在相互制約下保持平衡狀態。當大劑量或長期使用抗菌藥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殺死,不敏感菌和耐藥菌增殖成為優勢菌,外來菌也可乘機侵入,當這類菌為致病菌時,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見二重感染的臨床癥狀有消化道感染、腸炎、肺炎、尿路感染和敗血癥。

抗菌藥物與其他藥物合用時可引發或加重不良反應[7],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多數情況下是需要聯合用藥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腫瘤等)合并感染,手術預防用藥,嚴重感染時,伴器官反應癥狀,需要對癥治療等。由于藥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發或加重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與心血管藥物合用,紅霉素和四環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謝,合用時可引起后者血藥濃度明顯升高,發生地高辛中毒;與抗凝藥合用,頭孢菌素類、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藥在肝臟的代謝,使后者半衰期延長,作用增強,凝血時間延長。紅霉素可使華法林作用增強,凝血時間延長。四環素類可影響腸道菌群合成維生素K,從而增強抗凝藥的作用;與茶堿類藥物合用,大環內酯類藥物也可以抑制肝細胞色素P450酶系統,使茶堿血藥濃度增加。紅霉素與茶堿合用時,茶堿血藥濃度可增加約40%,而茶堿可影響紅霉素的吸收,使紅霉素的峰濃度降低;與降糖藥合用,氯霉素與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時,可抑制后者的代謝,使其半衰期延長,血藥濃度增加,作用增強,可導致急性低血糖;與利尿劑合用,氨基糖苷類藥物慶大霉素與呋喃苯胺酸類合用時,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報道。頭孢噻啶與呋噻米合用時可增加腎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時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環孢菌素與甘露醇合用時,可引起嚴重的腎壞死性改變;與其他藥物合用,紅霉素、四環素與制酸劑合用時,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環內酯類紅霉素與卡馬西平合用時,可引起卡馬西平中毒癥狀。

綜上所述,臨床上正確診斷分清是否為細菌感染,明確診斷確定是否需用抗菌藥物治療。選擇藥物時應將用藥的安全性放在首位。熟悉抗生素的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特點根據治療目的選擇合理的抗菌藥物。一旦發現不良反應應采取果斷措施,如停藥或換藥。若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采取搶救措施。這些做法對抗生素不良反應的預防和補救都是行之有效的。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視患者用藥過程中的臨床監護對于臨床安全用藥,保證患者生命健康,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