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防治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04:39: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病害防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鈴薯病害防治

1馬鈴薯早疫病

1.1癥狀及發生規律

馬鈴薯早疫病病原菌屬半知菌類。早疫病菌源可以在植株殘體或其他寄主植物上生存。病菌在潮濕的情況下(降雨、灌溉、長時間露水),在受感染的植物表面產生孢子,其存活溫度范圍廣,并由風力傳播。早疫病產生的孢子比晚疫病少,通常比晚疫病發生早,但其生長傳播卻更少地依賴于葉片表面的長時間潮濕而且發展速度較慢。早疫病的受害部位最初癥狀是有角的黑色小斑點,隨著受害部位的擴大成熟,病斑逐漸變成一系列凸凹不平的同心圓,在葉緣處有褪色的枯黃組織。

馬鈴薯早疫病的癥狀通常在植株處于逆境時期易發生,而這些逆境經常來自于缺肥(如缺氮及其他營養)、氣溫偏高、植株缺水、生長衰弱。

1.2防治措施

(1)加強栽培管理。要盡可能減少馬鈴薯在逆境狀況下生長,保證植株需要的水肥條件,促進植株生長健壯,提高其抗病能力。

查看全文

泥鰍養殖病害及防治

筆者通過幾年的調查與實踐,將泥鰍養殖中出現的常見病害進行了梳理,對其發病原因、癥狀及防治方法進行了總結,供大家參考。

1赤皮病

1.1病因:由熒光假單胞菌引起。主要發生在高溫季節,水溫越高,感染越嚴重,死亡率越高。1.2癥狀:病鰍先是魚鰭或體表部分表皮剝落,呈灰白色,肌肉開始腐爛,肛門部位發紅,繼而在這些部位出現血斑,并逐漸變為深紅色。嚴重時,病鰍體表充血發炎,鰭、腹部皮膚及肛門周圍充血,潰爛;尾鰭、胸鰭充血并爛掉;鰭條間的組織常被破壞呈掃帚狀,不攝食,直至死亡。1.3防治方法:①避免鰍體受傷,苗種放養前應用3%~4%的食鹽水浴洗消毒5~10min。②用1g/m3漂白粉全池潑灑或用0.2g/m3二溴海因全池潑灑,連續3~4d。③五倍子,每立方米水體4g,將五倍子磨碎后用開水浸泡,疾病流行季節每15d全池潑灑1次。④大黃,2.5~3.7mg/L,先將大黃用20倍重量的0.3%氨水浸泡提效后,再連水帶渣,疾病流行季節每15d全池潑灑1次。⑤鮮蟾酥10g,于涼水中攪拌均勻,全池潑灑,濃度為0.5mg/L,每3d1次。⑥蓖麻新鮮莖葉15kg捆成幾束,放在池塘周圍浸泡,每次浸泡3~4d,連續2次,可防治本病。⑦每畝水面用紫蘇0.5kg、走馬箭250g的干粉煎汁,遍灑全池。

2細菌性爛鰓病

2.1病因:由柱狀屈撓桿菌引起。全國各養鰍地區終年都有此病的出現,一般在水溫15℃以上時開始發生,在15~35℃水溫越高越易暴發流行,致死時間也越短。水中病原菌越多,密度越大,泥鰍抵抗力越小,水質越差,越易暴發流行。2.2癥狀:個別鰍體色發黑,尤以頭部為甚,游動緩慢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呼吸困難,食欲減退。鰓絲腐爛發白,尖端軟骨外露,鰓上有污泥,多黏液,嚴重者鰓蓋有透明小孔。2.3防治方法:①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或全池潑灑生石灰使池水呈25g/m3的濃度。②魚種放養時用10~20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30min,或用2%~3%的食鹽水浸浴5~10min。③用爛鰓靈散拌餌投喂,每千克體重1g(按5%投餌量計,每千克飼料用本品20g),1天1次,連用3天。④外用與內服相結合效果更好。外用土霉素3~5g/m3水藥浴,內服土霉素1g拌1kg飼料,投藥餌為1次/d,4~6d即可。

3爛鰭病(亦稱赤鰭病、腐皮病)

查看全文

楊樹病害防治論文

摘要:本文針對莖點菌潰瘍病、楊樹球二孢潰瘍病、細菌性潰瘍病、黑斑病等四種病害的發生與流行規律作一綜述,并針這幾種病害的預防治理提出了具體措施,以期望對日益發達的楊樹生產有所參考。

關鍵詞:楊樹;病害;發生規律;防治

近年來,隨著萬里綠色長廊工程及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淮北市楊樹造林面積逐年增大。由于樹種單一化,管理粗放化,使得楊樹病害發生日趨嚴重,給楊樹生產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僅2003-2005年期間,每年有20-30%的楊樹發生病害,面積達8-10萬畝,導致枯枝、枯梢發生,有的甚至整株枯死。因此,對楊樹病害進行調查,掌握其發生規律,制定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對楊樹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楊樹擬莖點菌潰瘍病

病害癥狀:該病主要危害1-2年生苗木,尤其是危害苗木木質化程度較低、冬季遭受凍害的苗木。一年生枝條和3-5年生幼樹也可感病。發病初期在樹干可見褐色浸潤病斑,隨著上下擴展,可產生5-15cm長稍微陷洼的梭形潰瘍病斑,有時在感病的主側枝上不呈現梭形潰瘍病斑、而呈樹皮大塊變色壞死。發病后期,感病枝干的樹皮組織逐漸呈淡黃色,同時在受害部密生隆起的黃色小顆粒點,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約在5月中旬以后,分生孢子器逐漸成熟開裂,溢出土黃色絲狀的分生抑、孢子角,發病嚴重時,病斑圍繞樹干使植株枯死。

病原菌:該病病原菌屬球殼孢目球殼孢科擬莖點菌屬為擬莖點菌(PhomopsismacrosporaKobay&Chiba)。其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組織表皮下,單生或聚生在子座內,呈扁球形或不規則形。分生孢子有2種形狀,紡錘形孢子、線形孢子,均為無色透明,分生孢子梗單枝,較短。該菌在13-32℃溫度范圍均能生長,適宜生長溫度為25-32℃,其中最適宜溫度為30℃。

查看全文

池塘草魚病害防治論文

摘要:介紹了池塘草魚病害的種類、發生癥狀、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以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草魚;病害;治療方法;預防措施

隨著人們對草食性魚類的需求越來越大,草魚的養殖也愈來愈熱。但是草魚疾病多,難控制,易造成大量死亡。為提高養殖草魚成活率,在草魚養殖中要采取綜合防治,提早預防和科學用藥,為指導漁業生產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1發病菌源及癥狀

草魚常見病有2類,即新、舊三大病害。細菌性爛鰓病、細菌性腸炎病、赤皮病是草魚的舊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別是柱狀嗜纖維菌、腸型點狀氣單胞菌和熒光假單胞菌,它們均屬革蘭氏陰性菌。細菌性并發癥(赤皮、爛鰓、腸炎并發癥)、病毒性出血病、肝膽綜合癥是草魚的新三大病害。

1.1細菌性并發癥(赤皮、爛鰓、腸炎并發癥)

查看全文

蘑菇病害防治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蘑菇;生理性病害;病因;防治

論文摘要蘑菇栽培過程中常見的生理病害有菌絲徒長、菌絲萎縮、地雷菇、硬開傘、空心菇、銹菇、紅腳菇、畸形菇,針對這些生理性病害的病因及癥狀,提出了防治方法。

1菌絲徒長

(1)病狀。播種后菌絲營養生產過旺,絨毛狀菌絲生長致密,濃密成團,嚴重時形成“菌被”,不形成子實體、不出菇、推遲出菇或形成氣生菇。

(2)病因。這種現象常發生于蘑菇調水以后,或菇房溫度過高、濕度大、通風換氣不良的環境條件下,如播種期偏早,播種后長時間處于25℃以上溫度,利于菌絲生長而不利于實體的形成。

(3)防治方法。①選用種性良好的菌種,適時播種。②調水不要過輕,細土噴水不要太急,要在早晚涼爽時噴水。③加強通風換氣,降低菇房的溫、濕度,抑制菌絲旺長。④發現菌床土層冒出大量氣生菌絲時,應減少噴水或停止噴水。⑤已結成菌被的應及時用竹簽或刀片在菌被上扎幾個小洞或用刀將菌被劃破,結合噴重水、加大通風量,以增強菌絲的透氣性,促使菇蕾生長。

查看全文

大豆病害防治

1大豆孢囊線蟲病

大豆孢囊病,俗稱“火龍秧子”。

主要癥狀:在大豆各生育階段均可發病。苗期發病,子葉及真葉變黃,發育遲緩。成株期發病,植株矮小,葉片變黃,嚴重地塊大面積枯黃,葉柄及莖頂部也呈淡黃色,花遲,結莢小而少,發病嚴重的葉片干枯、脫落,全株枯死。

孢囊線蟲的發生與危害:孢囊線蟲是由線蟲侵染大豆根部引起,根部被線蟲寄生后根系不發達,側根減少,須根增多,根瘤顯著減少或沒有根瘤并在根系上著生許多白色或黃白色突起的小顆粒,大小約0.5毫米,即孢囊,內藏的卵、胚胎卵和少數幼蟲以孢囊在土壤里和寄主根茬內土壤中越冬,還以含線蟲的土混雜于種子內或附在種子上越冬,成為第二年發病侵染來源。越冬線蟲在大豆開花前后侵入大豆根內,7月間形成第二代進行再傳染,被害大豆地上部矮小,葉片由下向上黃化,生育停滯,結莢減少甚至不結莢,使大豆產量顯著降低,嚴重時可造成大豆在生長前期即干枯死亡,或全株枯死。

傳播途徑:孢囊線蟲主要通過田間耕作,農作物殘枝、糞肥及風雨、農機具和帶菌種子傳播,越冬孢囊對低溫、干旱抵抗能力強,在土中可存活10年之久。孢囊線蟲病的發生與土壤環境、土壤內線蟲數量有關。土壤溫度高、土壤濕度適中、通氣良好以及砂質土壤及偏堿土壤有利于線蟲的生長發育與繁殖,則發病重。

防治方法

查看全文

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措施

1無公害水產養殖病害流行趨勢

根據初步的統計發現,近年來重慶市長壽區水產養殖中病害的種類有遞增趨勢,跨地區病害不斷出現,對長壽區水產養殖的安全性產生了影響;病害的識別和防范難度增加,與陸地養殖不同,水產養殖由于環境的特殊性,許多病害往往不能通過病征提前發現,預防工作比較困難;病害流行范圍增加,前些年由于水產養殖規模較小,病害分布范圍也相對集中。十八大以來水產養殖戶數量增加,各類水產養殖病害的流行范圍也呈現出擴大化趨勢;病菌的耐藥性增強,由于部分養殖戶盲目濫用藥劑防治病害,導致多種病菌出現耐藥性,普通藥物的防治效果大打折扣。

2水產養殖病害的發生原因

2.1水質問題引發病害。水質的優劣是決定無公害水產養殖質量和產量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卻容易被養殖戶所忽視。例如:沒有做好養殖池的保護工作,或是養殖基底內的衛生工作不徹底,一些垃圾被風刮到養殖池內,導致池水受到污染。還有的養殖戶不重視定期更換池水,隨著養殖時間的增加,魚的糞便、腐爛的魚食都會沉到池底,導致池內微生物增加,水質降低。如果養殖戶不能定期進行池水更換和池底清理,也會導致池水發腥、發臭,容易引發各種病害。2.2日常預防措施不足。日常管理不到位也是導致病害多發的重要因素。例如許多水產養殖戶平常不重視池水消毒工作,也沒有按照長壽區水產部門的要求定期進行檢疫工作,病害預防工作不到位。而一旦出現病害,又盲目用藥,向養殖池內投放各種藥物,不僅起不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甚至使池塘內生態系統更加紊亂。

3無公害水產養殖的病害防治措施

3.1細菌性病害的防治。重慶市長壽區水產養殖過程中多發的細菌性病害有爛鰓病、赤皮病和細菌性腸炎及細菌性出血病等。針對此類細菌性病害,應當以做好日常消毒工作為主。要做好池塘消毒工作,一般選擇在秋末收獲后,利用濃度較高的消毒劑進行徹底的清塘消毒。另外考慮到重慶地區土壤偏酸性,因此可以通過撒播生石灰的方式,起到中和與消毒的雙重效果。消毒后進行池塘暴曬,并晾曬約30d時間,對于細菌性病害的防治有很好效果;做好魚苗魚種的消毒工作,新引進的魚苗在消毒后方可投入池塘,從根本上杜絕細菌性病害的出現。3.2真菌性病害的防治。長壽區區真菌性病害主要以水霉病、鰓霉病為主,發生在冬春兩季。針對此類病害,通過減少魚體的機械損傷和魚體消毒以及向池水中潑灑水霉凈,硫醚沙星等藥物,可基本防治。如果病情較為嚴重,連續潑灑3~4次,可以提高病害的預防成效。3.3病毒性病害的防治。繼發感染細菌性疾病是養殖水產感染病毒病后死亡的主要原因。這類水產病主要有病毒性敗血癥等。雖然病毒性病害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發病率較低,但是這種類型病害的致死率較高,需要重點進行防控。在進行防治的時候,要做好相應的病毒病預防措施。清潔魚池,并用精碘進行消毒。在發病季節之前,進行精碘二次消毒。在已發病池塘內投入內服藥物采取中西藥結合進行防治。3.4寄生蟲病害的防治。清整魚池,注意消毒和殺菌處理;苗種消毒。在發病期使用消毒劑進行消毒,并且用內服藥喂食水產品。發病時進行殺蟲處理。如果確定為寄生蟲病害,還應當通過捕撈水產,檢驗其感染寄生蟲的種類,進而根據寄生蟲類型對癥施藥,采取內外結合方式,可以提高寄生蟲病害的防治效果。

查看全文

食用菌病害防治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食用菌;病蟲害;防治

論文摘要在食用菌栽培過程中,常會受到一些不良的環境因子和物理化學因子的影響,而出現生長發育中的生理性病變,導致產量下降,品質降低,嚴重時甚至絕收。分析了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食用菌病蟲害是指與食用菌爭奪養分和空間,危害食用菌生長發育,造成食用菌的產量和質量下降的微生物及害蟲。病害有2類,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蟲害一般有昆蟲、線蟲、螨類及軟體動物。

1侵染性病害與防治

1.1真菌性病害

1.1.1蘑菇濕泡病。蘑菇濕泡病也叫疣孢霉病、白腐病、菇癌,是蘑菇最主要的病害。秋菇出菇期遇高溫,極易暴發成災,嚴重時顆粒無收。發生癥狀,首先是出現一些白色斑點,并在菇床和培養料上擴展,寄生于子實體,使子實體發生畸型,早期塊狀,后期有菌蓋偏小、菌梗偏大,蘑菇后期變成褐色、軟、濕,并流出橙褐色的清液,伴有惡臭味。發生原因主要是高溫和通氣不良。防治方法:一是搞好環境衛生,注意菇房清潔和覆土材料消毒,覆土材料消毒可用甲醛密閉薰蒸36h;二要選好栽培季節,第1潮菇出菇期溫度避開25℃以上高溫;三要及時處理病斑,防擴散,并做好治蟲防病,以防昆蟲攜帶傳播;四是藥劑防治,可用1∶800多菌靈或托布津噴灑。

查看全文

香菇栽培病害防治論文

論文關鍵詞:半熟料;開方式栽培;香菇

論文提要:本文從北方半熟料開放式栽培香菇實踐出發,對生產過程中不同階段常見毛霉、綠色木霉、黑斑病、褐腐病、褐斑病、褶腐病六種病害的危害狀和防治方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使用的藥物有價廉、毒性小、對人畜無害等特點,可以為生產者提供有價值參考,防治方法簡單實用,有效降低生產者損失,增加收益。

半熟料開放式栽培香菇是北方地區栽培香菇一種較為成功的技術,可分為塊式、袋式兩種,具有原料來源廣泛、管理簡單、生長周期長、省時、省力、產量高等優點。成功的關鍵在于發菌期、轉色管理期及出菇期病害防治。發菌期,各地早春氣溫回升快慢不同,適宜的栽培期有時并不易把握,尤其是氣溫回升較快時,極易發生病害,造成減產甚至絕產,給生產者帶來巨大損失。轉色期溫度、水分、光照管理不當,出菇期水分、通風管理不到位,都將給生產者造成相當大的損失。在生產實踐中,不同時期常見的主要的病害有毛霉、綠色木霉、黑斑病、褐腐病、褐斑病、褶腐病等六種。現將北方半熟料開放式栽培香菇中不同階段常見的上述病害危害狀和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發菌期常見病害有:毛霉、綠色木霉。

危害狀綠色木霉是競爭性雜菌,適應性強,繁殖速度快,可與香菇菌絲爭奪養分,分泌毒素阻礙香菇菌絲生長,綠色木霉能生長在生長勢減弱的香菇菌絲體上,使香菇組織細胞溶解死亡。侵害香菇培養基時,初期為白色棉絮狀,后期變為綠色,形成綠色孢子粉層覆蓋在菌塊(袋)表面,造成爛塊(袋),導致減產甚至絕產。毛霉也可與香菇菌絲爭奪養分,由初期的灰白色生長成黑灰色覆蓋在菌塊(袋)表面,雖不能阻止香菇菌絲生長,但能降低產量。

防治方法:低溫早種早春氣溫達8-12℃為最適宜播種期,易早不易遲,利用低溫條件控制毛霉、綠霉發生。這是半熟料開放式栽培香菇的基礎,也是最為關鍵的環節,決定了栽培的成敗。

查看全文

冷季型草病害防治論文

[論文關鍵詞]冷季型草草坪病蟲害防治

[論文摘要]為了建植一批高質量的草坪綠地,提高環境質量,改善城市景觀效果。介紹了在國內首次進行了冷季型草病害的系統調查,初步掌握了北京地區冷季型草病害的種類、危害、分布、癥狀類型及寄主范圍。從不同的冷季型草種和不同的立地條件對冷季型草草坪的病蟲害防治進行了大量的試驗和研究,制定出一套較系統的養護管理方法,對指導今后草地管理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草坪和地被植物是風景園林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更是“黃土不露天”得天獨厚的材料。其中,冷季型草坪的病蟲害防治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冷季型草病害的調查

病害調查及病害診斷是正確識別病害種類、研究病害流行規律的基礎,也是進行預測預報、制定防治策略和確定防治方案的重要依據。1996年10月至1999年10月,針對北京和天津地區不同生態環境條件下種植的冷季型草坪草開展了病害調查及病害診斷工作。通過調查和診斷,主要是了解病害發生的種類、分布、危害程度、發生特點以及癥狀表現。病害診斷是通過癥狀觀察和病原鑒定,并結合查閱有關文獻資料及進行柯赫氏法則試驗等技術方法,確定病害種類。

(一)病害種類、危害程度及分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