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04:46: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病患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急診內科死亡病患調研

急診室是患者就診的首要地方,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出現,急診室的就診人次增加,疾病譜發生改變,同一患者常存在多種慢性病,且病情復雜、多變。為進一步了解急診室患者疾病譜的變化及病死率情況,總結急診急救的經驗,分析急救失敗的原因,探討醫院急救的最佳模式,本文對我院急診室經急救無效死亡的內科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5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院急診內科共對15876例患者進行急救,將死亡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本次研究,包括院前急救送到急診室呼吸、心跳已停止,經過急救無效而宣布死亡的患者,共計394例,急救成功率為97.5%。其中男274例,女120例,年齡14~96歲,中位年齡56歲。

1.2方法

對394例患者的年齡、性別、死亡年度、就診后存活時間以及死亡原因進行回顧性分析。

查看全文

肺癌晚期病患監護

肺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因早期癥狀不典型,多數患者在晚期時才能被確診。肺癌晚期患者由于長期的慢性消耗,腫瘤擴散導致機體功能紊亂,常常出現疼痛、呼吸困難、喘憋加重的癥狀[1],以及煩躁、易怒、失眠、悲觀的情緒,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忍受著巨大的痛苦。醫護人員應為患者減輕疼痛感,幫助患者合理飲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要及時了解患者的思想動態變化,注意精神和心理上的護理,給予肺癌患者精神支持和安慰,使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長。筆者總結了2009年6月~2011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56例肺癌患者的護理體會,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56例肺癌患者,男38例,女18例,年齡32~78歲,平均(64.36±8.41)歲。其中腺癌17例,鱗癌21例,腺鱗癌2例,小細胞肺癌16例。

2護理

2.1病情觀察

肺癌晚期患者由于腫瘤擴散,常伴有不同癥狀,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病情,及時處理。如腹部轉移患者常發生腸梗阻,應嚴密觀察有無腹脹、腹痛癥狀;當肝、腦轉移患者出現昏迷、抽搐癥狀時,應及時對癥處理;當患者因營養不良、血漿蛋白低下引起水腫時,應通過抬高患肢等措施減輕水腫;由于身體衰弱,活動減少,常出現便秘,應及時給予開塞露通便。

查看全文

老年病患骨科護理分析

1老年病患骨科護理方法及經驗

1.1健康心理護理。大部分老年病患入院后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焦慮、擔憂等不良心理,基于此,護理人員需積極與老年病患交流、充分溝通,了解其所需所求,注意掌握其心態,以便于進一步對其心理進行分析;與老年病患主動打招呼,為提高老年病患心理舒適度,投其所好、合理稱呼、噓寒問暖、耐心解疑答惑,不能表現出任何不耐煩的狀態,針對老年病患的啰嗦、健忘予以理解、諒解。若條件允許,可邀請治愈成功的相同病例患者,現身說法,旨在加強患者治愈的信心[2]。在老年病患全程治療過程中,貫徹落實心理護理。宣教內容主要以加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疾病保健知識為主,由于老年患者比較健忘,每次進行宣講時注意時間不要太長、內容不要太多,盡量通俗易懂,多次反復宣教。1.2環境護理。骨科中大部分的老年病患都是因為突發所致的骨折,比如不小心摔倒、車傷等,而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加之對醫療環境不熟悉,面對石膏固定、骨牽引、穿刺等操作時極易產生嚴重的緊張不安情緒。胡靜[3]研究中指出疾病的臨床療效與預后轉歸與適宜的環境具有密切的關系,同時對患者的心理狀態也會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故而,患者入院接受治療期間,盡量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安靜且溫馨的治療環境;盡量在白天實施護理操作,操作過程中避免儀器碰撞所發出的聲響,旨在確保患者能夠得到充分休息;患者靜養時,嚴控室內溫度、濕度、光線,保持新鮮的空氣和良好的通風條件。良好的環境對患者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1.3合理飲食。由于老年病患體衰、年邁,消化能力較正常年輕人更低,胃腸容易紊亂,加之長時間臥床靜養,缺乏活動鍛煉,故而在飲食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為骨科老年病患進行飲食護理時,需保證多樣化,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容易消化,合理搭配魚蝦、瘦肉、牛奶以及蛋類食品,遵循多餐少量原則,同時與鈣類藥物相配進行治療[4]。禁止麻辣、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多攝入綠色果蔬,以避免排便不暢。合理飲食對患者的臨床治療具有支持性作用,適宜、科學、均衡膳食可促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1.4預防并發癥。部分老年病患認為自己平時比較健康,但因為年老體弱,諸多并發癥未能夠及時被發現。加之長期臥床靜養,極易引起多種嚴重并發癥,如下肢深靜脈血栓、壓瘡、褥瘡等。對此,護理人員應當定時幫助患者變換體位,并對受壓位置進行按摩,若有必要可予以防褥墊,以免引起褥瘡。輕扣患者背部,促使其痰液排出,同時鼓勵患者有效咳嗽,予以呼吸指導,以免引起肺部感染。為預防泌尿系統感染,需注意外陰部干凈衛生,囑咐患者多喝水,充分發揮尿液沖洗作用。若患者的患肢存在觸覺障礙,需注意壓傷、燙傷。1.5康復訓練。臨床治療骨折中,康復訓練是至關重要的內容,楊奕妙,魏道華[5]研究中指出行骨科手術治療后配以科學有效的康復訓練,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復患肢功能,且效果十分滿意。按照老年病患骨折情況及生理特點,并遵循從輕到中、從小到大、循序漸進原則開展患肢功能鍛煉。針對未制動或未固定的關節部位,護理人員指導其盡早實施床上鍛煉,使全身血液良好循環,以免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康復訓練時需做好相關告知,平時鼓勵患者多散步、打太極拳,加強身體抵抗力,注意鍛煉力度不可過快、過大、過重。1.6出院指導。出院時,按照老年病患的教育背景以及疾病類型,實施疾病保健知識以及出院后注意事項的告知,并著重向患者家屬說明患者入院期間的治護效果及心理狀態。為每位患者制定相應的康復方案,并將有效的咨詢方式詳細予以詳細告知,說明下一次復查時間,讓患者在家依然能夠獲得專業的護理服務,消除其后顧之憂。摘要:隨著現代科技深入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以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特別是在醫療改革以及現代醫療技術不斷成熟的背景下,老年病患骨科護理工作成為了臨床護理工作中最為重要的探討課題。我國當前面臨著社會老齡化、人口老齡化這一嚴峻問題。基于此,了解老年病患需求,關愛老年病患的生理與心理健康,為當前臨床護理人員需面對的主要問題。關鍵詞:老年病患;骨科護理;護理經驗中圖分類號:R816.8文獻標識碼:B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8.32.190本文引用格式:朱惠.老年病患骨科護理實踐經驗骨科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32):248-249.

2老年病患骨科護理方法與效果

羅彩霞等[6]研究中對照分析了骨科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100例的圍術期護理干預效果,結果發現,圍術期通過心理護理、并發癥預防、康復訓練、合理飲食等干預后的觀察組滿意度96%高于常規護理后的常規組74%,同時術后并發癥8%低于常規組28%(P<0.05),提示圍術期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降低、患者滿意度的提高,具有積極的影響。張秀珍等[7]中分析了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老年股骨頸股骨折患者的康復護理,結果發現,研究組術后髖關節功能(65.6±4.5)分高于常規組(56.5±4.5)分。提示早期功能訓練對骨折術后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復具有突出的作用。

3結論

老年病患骨科護理以患者心理、生理特點為基礎,為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這樣一來,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以及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同時也促使其自護力顯著提高,消除了后顧之憂,讓患者身心始終處于高度舒適狀態。在老年病患骨科護理中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

查看全文

肝病患者藥學監護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藥師對肝病患者開展臨床藥學服務的切入點及工作體會。方法結合在肝病醫院開展臨床藥學服務的實際工作,通過具體案例介紹臨床藥師參與肝病患者臨床藥物治療工作的內容與方法。結果對于肝病患者,臨床藥師可從參與藥學問診、治療藥物監測、提供治療建議、監測藥品不良反應與相互作用、強化用藥教育等作為參與肝病患者臨床藥物治療的切入點。結論臨床藥師可全方位地參與肝病患者臨床藥物治療工作,多方面開展醫、護、患服務項目,保障臨床合理安全用藥。

關鍵詞:臨床藥師;肝病患者;藥物治療;藥學監護

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醫院藥學服務模式正在由傳統“藥品保障型”向以患者為中心、全方位開展“臨床藥學服務技術型”轉變。2011年的《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中指出“藥學部門應當開展以患者為中心,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學工作,組織藥師參與臨床藥物治療,提供藥學專業技術服務”。而藥師應如何完成由藥學思維向臨床思維的轉化,并將藥學專業知識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如何與醫師溝通,如何與患者交流,如何對患者開展個體化用藥指導是每位藥師初次踏入病區所面臨的問題。筆者結合臨床實際工作中參與肝病患者臨床藥物治療工作的案例,對臨床藥師參與特殊患者藥物治療工作的切入點進行探討。

1對肝病患者藥學服務的特點

肝臟具有合成、代謝、排泄等生理功能。肝功能不全患者通常白蛋白、膽紅素水平異常,凝血功能障礙,代謝及排泄能力下降,嚴重的還能發展為肝衰竭,甚至導致死亡。肝病患者通常還伴有血糖、血脂異常,病毒性肝炎患者還需長期使用抗病毒藥物,需要臨床藥師全面考慮患者病情,熟悉各類藥物的代謝途徑及對肝功能的影響。同時,肝病患者通常用藥較多,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藥師提供治療方案需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

2臨床藥師參與肝病患者藥物治療工作的案例分析及體會

查看全文

骨科脊柱疾病患者護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在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中采用規范化疼痛護理的效果。方法1600例骨科脊柱疾病患者,采用抽簽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80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規范化疼痛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評分、睡眠時間、康復鍛煉時間、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術后康復情況。結果實驗組患者疼痛評分(2.02±1.14)分低于對照組的(3.03±1.05)分、睡眠時間及康復鍛煉時間分別為(4.28±1.22)h、(49.47±13.33)min,顯著長于對照組的(4.08±1.06)h、(41.19±18.33)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95.0%、住院時間(26.6±7.4)d及切口恢復時間(31.2±13.3)d顯著短于對照組的(43.5±8.2)、(40.2±13.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運動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52.2±11.7)、(64.5±13.3)、(54.5±11.4)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2.5±11.4)、(42.6±23.3)、(45.6±21.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中采用規范化疼痛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

【關鍵詞】骨科脊柱疾病;規范化疼痛護理;效果

骨科脊柱疾病患者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需為患者加強護理干預。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規范化護理,以患者為中心,疼痛作為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主訴,受到臨床重視[1]。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1600例骨科脊柱疾病患者,分析采用規范化疼痛護理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00例骨科脊柱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采用抽簽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800例。實驗組男352例,女448例;年齡40~93歲,平均年齡(60.5±10.9)歲。對照組男348例,女452例;年齡41~92歲,平均年齡(60.8±10.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嚴格按照本院常規護理流程執行,為患者采取基礎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常規檢查及傷口清洗,及時補充蛋白營養,及時調整患者至合理體位等。1.2.2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規范化疼痛護理。護士需為患者宣教規范化疼痛知識,指導患者積極參與疼痛管理,護士需在患者入院8h內完成疼痛教育,促使患者初步認知疼痛及疼痛治療方法等,對患者疼痛進行準確評估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超前鎮痛臨床意義,評估患者疼痛次數,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并在患者入院8h內首次完成疼痛評分,采用Wang-Baker面部表情評分進行疼痛評估。每天上午,護士需為患者提供常規疼痛評估,評估3次/d。另外,護士需為疼痛評分>1分患者實施疼痛護理,與患者加強溝通,為患者實施心理疏導及無痛操作、環境干預等。護理期間,護士需采用數字等級對患者疼痛感進行準確評估,給予存在嚴重心理困擾患者實施心理疏導,找出患者負面情緒誘發原因,制定應對對策,鼓勵患者,關心患者,傾聽患者主訴,促使患者積極配合護理。護士需為患者提供飲食指導,日常生活中叮囑患者禁煙禁酒,叮囑患者禁食刺激性食物及油炸食物,告知患者需進食清淡食物、多進食蔬菜水果。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評分、睡眠時間、康復鍛煉時間、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術后康復情況。①護理滿意度[2]:采用本院自擬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統計。②術后康復情況:包括切口恢復時間、運動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等。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糖尿病患者藥學服務研究

糖尿病為內分泌和代謝紊亂疾病,糖尿病會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還可影響全身臟器,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糖。而藥物是控制血糖穩定性和減少機體并發癥的關鍵。但大多數患者降糖用藥依從性不高,導致血糖控制難度增大。藥學服務可以幫助患者提高對藥物知識的理解,并認識到藥物的重要性。改善用藥依從性[1]。本研究分析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藥學服務與施行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我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組(隨機數字表法)。觀察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41~79歲,平均(52.13±2.13)歲。發病時間1~14年,平均(5.43±2.01)年。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42~79歲,平均(52.11±2.16)歲。發病時間1~14年,平均(5.46±2.21)年。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1.2方法。對照組給予傳統的用藥指導,觀察組則給予藥學服務。1患者健康教育。根據患者的教育程度,邀請專家、藥師向患者全面宣傳糖尿病藥物知識,可以采取宣傳材料、一對一介紹等方式進行教育。2藥物知識說明。指導患者學習閱讀藥物說明書,如藥物成分、藥理特點、藥物毒性和安全性等,用藥時間、劑量和方法,嚴格遵照醫囑,避免自行停藥,也避免隨意增加或減少,以避免不良反應。3加強藥師和臨床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藥師需發揮醫生處方開具監督和指導,對降糖藥物不合理處方進行糾正,保證用藥安全。4藥師和患者互動:藥師在患者出院后可定期通過微信等方式和患者建立聯系,方便患者咨詢用藥問題,并給予患者用藥指導,做到安全、規范用藥[2]。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2型糖尿病控制率;對降糖藥物了解程度、用藥的配合度(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治療前后患者健康水平(用SF-36量表評估,越高分值越好);不良反應發生率。顯效:血糖達到正常水平;有效:血糖降低未達標;無效:癥狀、血糖等情況均無改善。2型糖尿病控制率為顯效、有效百分率之和[3]。1.4統計學方法。SPSS20.0統計,計量資料(x±s)給予t檢驗,計數資料(%)給予x2檢驗,P<0.05顯示差異顯著。

2結果

2.1兩組2型糖尿病控制率相比較。觀察組2型糖尿病控制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治療前后健康水平相比較。治療前兩組健康水平相近,P>0.05;治療后觀察組健康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2.3兩組對降糖藥物了解程度、用藥的配合度相比較。觀察組對降糖藥物了解程度、用藥的配合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少,P<0.05,如表4。

3討論

查看全文

性病患者心理監護策略

性傳播疾病的種類繁多,包括梅毒、淋病、尖銳濕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等二十余種,其共同的特點就是主要的傳播途徑為性行為傳播[1]。性傳播疾病的患者因其對疾病的認識不夠徹底,普遍存在著對疾病的恐懼,同時由于患者的文化層次以及生活背景的不同,其心理壓力的來源也是不同的。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對患者健康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患者的身體健康,同時也需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對其進行普通護理的同時也要進行心理護理,心理護理能夠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減少其心理壓力,能夠更好地完成治療[2]。回顧性分析婦科門診就診治療的145例性病患者的資料,分析其心理壓力的來源,同時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婦科門診就診治療的性病患者共計145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18~56歲,平均(37.5±6.9)歲,患者均有經過實驗室檢查確診,病程3d~14個月不等。患者病種類型:梅毒34例(23.45%),淋病32例(22.07%),尖銳濕疣26例(17.93%),非淋菌性尿道炎22例(15.17%),其他31例(23.38%),發病部位主要分布于大陰唇、小陰唇、肛周、會陰部、陰道壁、宮頸等。

1.2治療方法:分析患者的心理壓力來源,根據其心理壓力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做到保護患者的隱私,對患者一視同仁,不可對其產生歧視,余患者交談語氣中不可存在責備、訓斥等情緒,要對患者保持同情心,細心的聽取患者的想法,耐性的進行溝通,準確的了解患者心理壓力的來源,對其進行對癥心理護理,使患者能夠對治療充滿信心,同時正確的對待疾病,積極的進行治療。

2結果

145例患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有治療費用134例(92.41%)、治療效果140例(96.55%)、對家庭有所影響124例(85.52%)、影響性生活治療130例(89.66%)、擔心疾病惡化132例(91.03%),本組患者擔心治療效果最多,占到本組所有觀察患者的96.55%,擔心對家庭影響的最少,僅占到85.52%,然而均超過本組患者的75%。

查看全文

糖尿病患者晨間監護狀況調研

晨間護理是臨床護理中重要的基礎護理工作,其包括:協助患者進行基礎護理、生活護理、與病人交談進行心理護理和衛生宣教[1]。研究表明,目前采用的晨間護理模式普遍未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2]。從2011年開始,我們對我院糖尿病患者晨間護理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目的是對目前我院糖尿病晨間護理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并加以改進,以期進一步提高晨間護理質量和患者對晨間護理的滿意度。現論述如下。

1臨床資料

按入院時間順序選取2011年4月~2012年3月期間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泉州中醫院住院的20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納入的患者均符合:①1999年WHO的糖尿病診斷標準;②住院天數≥14天;③無心、肝、腎、肺等臟器的嚴重功能障礙;④有自主行為能力;⑤取得患者和/或家屬口頭知情同意。其中男性117例,女性83例。年齡37~88歲,平均年齡(62.93±13.26)歲。

2研究方法

(1)制定調查表和賦分根據蔡毅燕等的晨間護理缺陷分析及對策研究[3],制定“住院患者對晨間護理滿意度調查”,其內容包括以下10個部分:①護士溝通能力,禮貌服務;②口腔清潔;③頭發清潔;④皮膚清潔;⑤病房安靜整潔;⑥床單位整潔;⑦病情關注;⑧健康教育;⑨協助不能自理的患者進行生活護理;⑩工作時間安排。并按饒柳妹等的《晨間護理質量評分標準》進行賦分,每項10分,共100分[4]。(2)調查方法200例糖尿病入院后患者即按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泉州中醫院現行的晨間護理規程進行晨間護理,在接受晨間護理后的第8天發放調查表,先由研究小組成員進行講解,以無記名的方式當場讓患者填寫完并回收。統計學方法用SPSS10.0forwindow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D)表示。

3結果

查看全文

腫瘤病患的營養狀態研究

【摘要】目的:運用營養評估的方法,探究中晚期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及評定的意義,并對不同的指標進行比較。方法:對99例初診的中晚期腫瘤患者進行身高、體重、血清白蛋白、轉鐵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細胞總數的測定,對患者營養狀況作客觀的綜合評價。結果:99例腫瘤患者中營養不良有69例,發生率為69.7。其中24例為消瘦型營養不良,15例為蛋白質營養不良,30例為混合型營養不良。結論:腫瘤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的發生率高,營養不良與疾病預后有關。在各項血清學指標中,前白蛋白最為敏感。

【關鍵詞】腫瘤;營養狀況;營養不良

惡性腫瘤是一類消耗性疾病,隨著腫瘤的發展,患者的營養狀況逐漸惡化,而營養狀況又與疾病的進展、預后以及對治療的耐受有密切關系,因而評估機體的營養狀況對惡性腫瘤患者有重要意義,有助于了解營養不良的程度,并且在臨床上合理地進行營養支持。本研究旨在明確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情況,并對不同營養指標進行評價。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995年9月~1997年10月,對腫瘤科住院的99例初診的中晚期腫瘤患者進行營養狀況調查。其中男性53例,女性46例,年齡19~78歲。經病理確診肺癌21例,腸癌27例,惡性淋巴瘤16例,食管癌6例,胃癌10例,乳腺癌13例,其他腫瘤6例。

查看全文

創傷骨科病患全面護理

創傷骨科患者的創傷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因自然災害、人為災害或者是意外造成的,與一般的住院患者有很大差別。不僅具有很強的突發性,而且有很強烈的心理反映,創傷骨科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軀體和四肢骨折,有疼痛劇烈、制動時間長、臥床時間長、恢復慢等特點。患者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疼痛,還在心理上受到創傷甚至要極力忍受折磨。針對這種情況,根據不同治療階段的差別,制定相應的對策,提出了全方位護理的概念[1]。所謂全方位護理,是在當前舒適護理理念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護理對象、護理的多個階段進行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護理。舒適護理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患者一個舒適的條件,如舒適的環境、舒適的治療方法、舒適的體位、疼痛的舒適護理、心理的舒適護理、放松訓練等。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交往等方面達到愉快的狀態或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使患者身體和心理上都處于最佳的狀態,以最好的態度配合醫生的治療,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一種護理手段。根據治療過程,把全方位護理分為術前、術中、和術后幾個階段,再根據不同階段的需要,加上不同的心理和身體鍛煉等方法,使患者更快的得以康復。

(1)術前護理。

骨科創傷初期,因突發性和強烈的心里反映,患者會有緊張、恐懼等心理。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短時間內完成手術前準備的同時,必須以熱情主動、同情和愛護的態度,加上相關的健康教育,以適當的方式將手術準備的目的、手術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告訴患者。說明手術過程及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項,滿足患者對治療效果等知識的需求,以減輕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放松患者精神,在這種情況下手術,患者機體的抵抗力會增強,對手術的耐受性也會得到增強,并且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2)術中護理。

在手術期間,患者一般被麻醉,加之術前的心理護理,患者已經做好手術的準備。所以不需要太多的心理方面的護理。這一階段,對護理的專業水平要求很高。護理人員不僅要有熟練的護理技術、還要動作迅速、思維敏捷,熟練掌握常用藥物的名稱、劑量、藥理作用、用法、禁忌及注意事項;同時還要掌握常規檢查結果的正常范圍,嚴格按照規程執行操作技術,密切觀察患者病情,根據醫囑及時護理,讓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最標準、規范的治療。

(3)術后護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