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現象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03:43: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媒現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媒現象分析論文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業浪潮的推進,傳統的精英文化藝術顯然受到了有力的挑故,但這種挑戰究,竟來自何方?果真如人們所說的那樣主要來自大眾傳播媒介和一些消費文化因素嗎?是否大眾文化就一定要與精英文化保持天然的對立?要回答這樣一些復雜的問題并非本文的任務。本文只想首先指出,大眾傳播媒介的異軍突起確實不僅向高雅的文學藝術提出了挑戰,同時也使一度紅火的電影事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盡管是一個全球范圍的現象,但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也不能例外,電視的大力普及使得有著強烈精英意識?quot;啟蒙派"知識分子不得不對之作出不同的反應,其中之一便是抵制電視,因為電視業的崛起確實把一部分人的視線從書本上移開了;其二則是取悅電視,因為通過電視的宣傳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知名度,進而推進他/她的著述和研究。但我認為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式認識顯然在當今時代是無濟于事的,也許從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切入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倒有助于我們正確地看待精英文化與大眾傳媒的共存和共融之關系。我本人在收看電視方面實在是屬孤陋寡聞之輩,但盡管如此,我仍然認為,當今中國的一些電視精品欄目可以納入文化研究的語境下進行分析,例如中央電視臺的《綜藝大觀》、《文化視點》和北京電視臺的《熒屏連著我和你》等。但是在作出這樣的分析之前,首先要對所采取的理論視角作出限定,這樣才能對個別案例進行基于文化研究視角的理論分析??梢哉f,本文的寫作正是本著這一目的。
文化研究之于傳媒的意義
首先,必須指出,本文中所提到的"文化研究"是從西方文化學術界引進的一種文化學理論,若將它用于轉型時期的中國文化現象分析就必須對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把握。文化研究出自戰后的英國文學理論界和文化批評界,開始時僅僅局限于狹窄的經典文學研究領域,后來逐步發展演變,廣納百川匯集成流,目前已成為當今北美文化學術界自后現代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理論討論之后的又一個熱門話題。這樣導致的一個后果正如英國學者特里·伊格爾頓所指出的,"當今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談論文化?因為就此有重要的論題可談。一切都變得與文化有關……它也像經濟主義、生物主義、實在主義或任何別的什么’主義’那樣,本身就有還原性,于是針對這些主義,便出現了一種頗為令人驚慌失措的過度反應。"①但是與傳統的文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所討論的"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指的是當代非精英文化,其定位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經典文化,而是大眾文化、甚至包括以影視和廣告業等消費文化為主體的大眾傳播媒介。因此,從這一視角人手來分析電視這一極為普及的媒體,我認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因而"文化研究"在這里便用來專指對當代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研?,其中包括对传媒惦y芯浚庋煥矗魑幕臀難Тブ澆櫚牡縭穎惚話ń墻改昀叢諼鞣窖趵礪勱韁鴆椒縲釁鵠吹囊恢摯繆Э?、靠~幕涂繅帳趺爬嗟難芯苛煊蠔脫躉壩錚畛跤?0年代出現在英國的文學研究界,其主要的代表人物為新批評理論家F.R.利維斯。由于早先的文化研究一開始便致力于文學的文化批評,因而范圍依然比較狹窄,而且帶有強烈的精英意識,早先的文化研究者試圖通過對他們所開列的經典文學作品的弘揚來達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之同的,其現代主義的啟蒙意識是十分明顯的。后來由于幾位出身工人階級家庭的理論象,例如雷豪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理套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和斯圖亞特·霍爾(StuartHall)等的努力,同時在一些邊緣話語力量的沖擊下,文化研究者內部也發生了多元價值取向,其中的一支逐步走出早先的經典文學研究領地,引人了對社區文化生活的研究內容,甚至逐漸把對大眾傳播媒介、當代社區文化和消費文化的研究也包括了進來,進而逐步匯入對當代文化的研究大潮中。在當今的西方文化學術語境下,文化研究的對象一般包括這樣?罄啵閡栽獨脛行?quot;非主流"(subaltern)文化為對象的區域研究(areastudy),以多元文化社會中的"移民社群"(Diaspora)為對象的種族研究(ethnicstudy),和以長期處于邊緣地位、其聲音十分微弱的女性為對象的性別研究(genderstudy)。但是既然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對象主要是當代社會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而且更確切地說是非精英文化現象,也即文化研究更關注通俗文化和一切大眾傳播媒介,那么它就不應當把影視研究排斥在外,尤其是電視,因為作為當今后工業社會輻射面極廣的一種媒體,電視的作用和影響確實是無法估量的。就其基本的定義和研究對象而言,文化研究在當今的全球化語境下,還涉及下列理論課題:(1)后工業社會和后現代文化的消費問題;(2)后殖民語境下的第三世界寫作和批評話語;(3)女性寫作話語和女性研究;(4)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的價值判斷問題;(5)多元文化主義和文化身份;(6)影視制作和大眾傳媒研究。②由此可見,在文化研究的大語境下來考察現代傳媒在當今中國文化界和知識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完全可以拓寬我們的思路,開闊我們的視野,使我們得以站在一個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的制高點上來考察一些具體的文化現象,同時通過對這些現象的分析而豐富我們的文化理論建設。下面就嘗試著對一個具體的現象進行剖析。
"田歌現象"及其《熒屏連著我和你》
最近,在中國當代影視傳媒領域,人們談論較多的莫過于這樣一些現象:"王朔現象"③,"張藝謀現象"④和"倪萍現象"⑤。毫無疑問,由于這些現象本身所處于的人們注意的中心之地位(當然王朔是一個例外)以及其之于當代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客觀影響,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對其進行理論分析自然是必要的。而我則認為,研究者們往往忽視了另一個雖不居于"中心"但卻對"中心"有著有力的沖擊和消解作用的現象,即以北京電視臺導演兼主持人田歌為代表的一個現象,或?quot;田歌現象"。因為田歌的工作單位并不在居于中心地位的中央電視臺;而且面對中心的巨大陰影,一些居于邊緣處的閃光之星倒有可能被遮住,這就是不少地方臺(包括北京臺)導、演和主持人們經常感到困惑的一個原因所在。而田歌則從一個來自部隊基層單位的話劇和電影演員而一步步地向中心邁進,并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不僅進入了中國文化的中心,而且還在向著國際文化的中心歐美前進。我們完全可以從下列事實見出這種征兆:1996年9月,她和她的劇組應挪威外交部邀請前往奧斯陸采訪國際易卜生戲劇節,配合易卜生的《人民公敵》在中國的上演而掀起了一?quot;易卜生熱";1997年5月應弗羅倫薩歌劇院邀請前往意大利采訪由祖賓·梅達和張藝謀共同執導的歌劇《圖蘭朵》;1997年6月應邀再度赴意大利采訪第八屆國際易卜生研討會;1997年7-8月應美國新聞文化署邀請赴美考察電視藝術,等等。這一系列本應當由居于"中心"地位的人所獨有的機會幾乎全被來自邊緣的田歌擁有了,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猜測、羨慕或關注。但是單單從這些表面現象來看并不能說明問題的實質,我們還應該透過現象究其本質,也即從分析她主持編導的精品欄目《熒屏連著我和你》入手。當然,在這個欄目周圍聚集了一批與田歌有著大致共同的志向和興趣并能精誠合作的年輕人,因此它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作為一個集體,"田歌現象"則體現了以田歌為代表的一批人所共有的特征。我以為這正是中國當代傳媒領域內一個可以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切人分析的現象。
1.文化研究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要通過參與普通讀者或觀眾的社區生活來實現對他們啟蒙(或后啟蒙)的理想。也就是說,在當今這個具有后工業和后現代特征的社會,大眾傳播媒介的異軍突起,強有力地沖擊著高雅的文學藝術創作甚至電影制作,因而使得一些傳統觀念較強的人認?,悼r喲渴粲諂脹ù籩詰目觳臀幕?,与精英文化觾幢P烊壞畝粵?,因礌q咎覆簧嫌惺裁匆帳跫壑擔巖隕鲆帳蹙貳C娑哉庵秩宋斐傻牧街治幕畝粵ⅲ幕芯恐鋁τ詼災?,磦蝤促使高阎Z奈幕帳蹙吠ü煉靡宰呦蚱脹ù籩?,租値さ蠄袒e諼幕途⑽幕南嗷ス低ê投曰啊T謖夥矯媯隊亮盼液湍恪芬宰約旱囊幌盜芯方諛炕卮鵒蘇飧鑫侍狻H綞越幌燉種富蛹搖⒚褡迤骼盅葑嗾咭約熬┚綾硌菀帳跫業姆錳福導噬暇投緣縭庸壑誒斫庹廡┮帳跗鸕攪巳魏偽鸕拿教逅巖云鸕降鈉占白饔謾V富蛹葉圓簧侔靡衾值那嗄昀此擔且恢之分神圣的職業,然而,欄目的編導者卻別出心裁地通過這些藝術大師"知心時刻"闡述"個人看法"之手段,使得著名藝術家與普通觀眾的距離一下子縮小甚至消解了,通過這種直接的交流和對話,不僅去掉了套在經典藝術家頭上的神圣"?饣?quot;,同時也使普通大眾與藝術更接近了。又比如,在民族音樂和京劇不甚景氣的今天,欄目的編導者并沒有冷落它們,反而調動傳媒的力量來實現普及和振興民族音樂和京劇之目的,這樣所得到的對電觀觀眾和文藝愛好者的"后啟蒙"之效果是其他媒體很難達到的。
傳媒現象分析論文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業浪潮的推進,傳統的精英文化藝術顯然受到了有力的挑故,但這種挑戰究,竟來自何方?果真如人們所說的那樣主要來自大眾傳播媒介和一些消費文化因素嗎?是否大眾文化就一定要與精英文化保持天然的對立?要回答這樣一些復雜的問題并非本文的任務。本文只想首先指出,大眾傳播媒介的異軍突起確實不僅向高雅的文學藝術提出了挑戰,同時也使一度紅火的電影事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盡管是一個全球范圍的現象,但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也不能例外,電視的大力普及使得有著強烈精英意識?啟蒙派知識分子不得不對之作出不同的反應,其中之一便是抵制電視,因為電視業的崛起確實把一部分人的視線從書本上移開了;其二則是取悅電視,因為通過電視的宣傳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知名度,進而推進他/她的著述和研究。但我認為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式認識顯然在當今時代是無濟于事的,也許從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切入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倒有助于我們正確地看待精英文化與大眾傳媒的共存和共融之關系。我本人在收看電視方面實在是屬孤陋寡聞之輩,但盡管如此,我仍然認為,當今中國的一些電視精品欄目可以納入文化研究的語境下進行分析,例如中央電視臺的《綜藝大觀》、《文化視點》和北京電視臺的《熒屏連著我和你》等。但是在作出這樣的分析之前,首先要對所采取的理論視角作出限定,這樣才能對個別案例進行基于文化研究視角的理論分析??梢哉f,本文的寫作正是本著這一目的。
文化研究之于傳媒的意義
首先,必須指出,本文中所提到的"文化研究"是從西方文化學術界引進的一種文化學理論,若將它用于轉型時期的中國文化現象分析就必須對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把握。文化研究出自戰后的英國文學理論界和文化批評界,開始時僅僅局限于狹窄的經典文學研究領域,后來逐步發展演變,廣納百川匯集成流,目前已成為當今北美文化學術界自后現代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理論討論之后的又一個熱門話題。這樣導致的一個后果正如英國學者特里·伊格爾頓所指出的,"當今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談論文化?因為就此有重要的論題可談。一切都變得與文化有關……它也像經濟主義、生物主義、實在主義或任何別的什么’主義’那樣,本身就有還原性,于是針對這些主義,便出現了一種頗為令人驚慌失措的過度反應。"①但是與傳統的文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所討論的"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指的是當代非精英文化,其定位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經典文化,而是大眾文化、甚至包括以影視和廣告業等消費文化為主體的大眾傳播媒介。因此,從這一視角人手來分析電視這一極為普及的媒體,我認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其主要的代表人物為新批評理論家F.R.利維斯。由于早先的文化研究一開始便致力于文學的文化批評,因而范圍依然比較狹窄,而且帶有強烈的精英意識,早先的文化研究者試圖通過對他們所開列的經典文學作品的弘揚來達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之同的,其現代主義的啟蒙意識是十分明顯的。后來由于幾位出身工人階級家庭的理論象,例如雷豪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理套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和斯圖亞特·霍爾(StuartHall)等的努力,同時在一些邊緣話語力量的沖擊下,文化研究者內部也發生了多元價值取向,其中的一支逐步走出早先的經典文學研究領地,引人了對社區文化生活的研究內容,甚至逐漸把對大眾傳播媒介、當代社區文化和消費文化的研究也包括了進來,進而逐步匯入對當代文化的研究大潮中。在當今的西方文化學術語境下,文化研究的對象一般包括這樣三大類:以遠離中心?quot;非主流"(subaltern)文化為對象的區域研究(areastudy),以多元文化社會中的"移民社群"(Diaspora)為對象的種族研究(ethnicstudy),和以長期處于邊緣地位、其聲音十分微弱的女性為對象的性別研究(genderstudy)。但是既然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對象主要是當代社會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而且更確切地說是非精英文化現象,也即文化研究更關注通俗文化和一切大眾傳播媒介,那么它就不應當把影視研究排斥在外,尤其是電視,因為作為當今后工業社會輻射面極廣的一種媒體,電視的作用和影響確實是無法估量的。就其基本的定義和研究對象而言,文化研究在當今的全球化語境下,還涉及下列理論課題:(1)后工業社會和后現代文化的消費問題;(2)后殖民語境下的第三世界寫作和批評話語;(3)女性寫作話語和女性研究;(4)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的價值判斷問題;(5)多元文化主義和文化身份;(6)影視制作和大眾傳媒研究。②由此可見,在文化研究的大語境下來考察現代傳媒在當今中國文化界和知識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完全可以拓寬我們的思路,開闊我們的視野,使我們得以站在一個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的制高點上來考察一些具體的文化現象,同時通過對這些現象的分析而豐富我們的文化理論建設。下面就嘗試著對一個具體的現象進行剖析。
"田歌現象"及其《熒屏連著我和你》
最近,在中國當代影視傳媒領域,人們談論較多的莫過于這樣一些現象:"王朔現象"③,"張藝謀現象"④和"倪萍現象"⑤。毫無疑問,由于這些現象本身所處于的人們注意的中心之地位(當然王朔是一個例外)以及其之于當代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客觀影響,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對其進行理論分析自然是必要的。而我則認為,研究者們往往忽視了另一個雖不居于"中心"但卻對"中心"有著有力的沖擊和消解作用的現象,即以北京電視臺導演兼主持人田歌為代表的一個現象,或?quot;田歌現象"。因為田歌的工作單位并不在居于中心地位的中央電視臺;而且面對中心的巨大陰影,一些居于邊緣處的閃光之星倒有可能被遮住,這就是不少地方臺(包括北京臺)導、演和主持人們經常感到困惑的一個原因所在。而田歌則從一個來自部隊基層單位的話劇和電影演員而一步步地向中心邁進,并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不僅進入了中國文化的中心,而且還在向著國際文化的中心歐美前進。我們完全可以從下列事實見出這種征兆:1996年9月,她和她的劇組應挪威外交部邀請前往奧斯陸采訪國際易卜生戲劇節,配合易卜生的《人民公敵》在中國的上演而掀起了一?quot;易卜生熱";1997年5月應弗羅倫薩歌劇院邀請前往意大利采訪由祖賓·梅達和張藝謀共同執導的歌劇《圖蘭朵》;1997年6月應邀再度赴意大利采訪第八屆國際易卜生研討會;1997年7-8月應美國新聞文化署邀請赴美考察電視藝術,等等。這一系列本應當由居于"中心"地位的人所獨有的機會幾乎全被來自邊緣的田歌擁有了,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猜測、羨慕或關注。但是單單從這些表面現象來看并不能說明問題的實質,我們還應該透過現象究其本質,也即從分析她主持編導的精品欄目《熒屏連著我和你》入手。當然,在這個欄目周圍聚集了一批與田歌有著大致共同的志向和興趣并能精誠合作的年輕人,因此它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作為一個集體,"田歌現象"則體現了以田歌為代表的一批人所共有的特征。我以為這正是中國當代傳媒領域內一個可以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切人分析的現象。
1.文化研究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要通過參與普通讀者或觀眾的社區生活來實現對他們啟蒙(或后啟蒙)的理想。也就是說,在當今這個具有后工業和后現代特征的社會,大眾傳播媒介的異軍突起,強有力地沖擊著高雅的文學藝術創作甚至電影制作,欄目的編導者卻別出心裁地通過這些藝術大師"知心時刻"闡述"個人看法"之手段,使得著名藝術家與普通觀眾的距離一下子縮小甚至消解了,通過這種直接的交流和對話,不僅去掉了套在經典藝術家頭上的神圣"光環",同時也使普通大眾與藝術更接近了。又比如,在民族音樂和京劇不甚景氣的今天,欄目的編導者并沒有冷落它們,反而調動傳媒的力量來實現普及和振興民族音樂和京劇之目的,這樣所得到的對電觀觀眾和文藝愛好者的"后啟蒙"之效果是其他媒體很難達到的。
傳媒現象分析論文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業浪潮的推進,傳統的精英文化藝術顯然受到了有力的挑故,但這種挑戰究,竟來自何方?果真如人們所說的那樣主要來自大眾傳播媒介和一些消費文化因素嗎?是否大眾文化就一定要與精英文化保持天然的對立?要回答這樣一些復雜的問題并非本文的任務。本文只想首先指出,大眾傳播媒介的異軍突起確實不僅向高雅的文學藝術提出了挑戰,同時也使一度紅火的電影事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盡管是一個全球范圍的現象,但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也不能例外,電視的大力普及使得有著強烈精英意識?啟蒙派知識分子不得不對之作出不同的反應,其中之一便是抵制電視,因為電視業的崛起確實把一部分人的視線從書本上移開了;其二則是取悅電視,因為通過電視的宣傳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知名度,進而推進他/她的著述和研究。但我認為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式認識顯然在當今時代是無濟于事的,也許從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切入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倒有助于我們正確地看待精英文化與大眾傳媒的共存和共融之關系。我本人在收看電視方面實在是屬孤陋寡聞之輩,但盡管如此,我仍然認為,當今中國的一些電視精品欄目可以納入文化研究的語境下進行分析,例如中央電視臺的《綜藝大觀》、《文化視點》和北京電視臺的《熒屏連著我和你》等。但是在作出這樣的分析之前,首先要對所采取的理論視角作出限定,這樣才能對個別案例進行基于文化研究視角的理論分析??梢哉f,本文的寫作正是本著這一目的。
文化研究之于傳媒的意義
首先,必須指出,本文中所提到的"文化研究"是從西方文化學術界引進的一種文化學理論,若將它用于轉型時期的中國文化現象分析就必須對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把握。文化研究出自戰后的英國文學理論界和文化批評界,開始時僅僅局限于狹窄的經典文學研究領域,后來逐步發展演變,廣納百川匯集成流,目前已成為當今北美文化學術界自后現代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理論討論之后的又一個熱門話題。這樣導致的一個后果正如英國學者特里·伊格爾頓所指出的,"當今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談論文化?因為就此有重要的論題可談。一切都變得與文化有關……它也像經濟主義、生物主義、實在主義或任何別的什么’主義’那樣,本身就有還原性,于是針對這些主義,便出現了一種頗為令人驚慌失措的過度反應。"①但是與傳統的文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所討論的"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指的是當代非精英文化,其定位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經典文化,而是大眾文化、甚至包括以影視和廣告業等消費文化為主體的大眾傳播媒介。因此,從這一視角人手來分析電視這一極為普及的媒體,我認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其主要的代表人物為新批評理論家F.R.利維斯。由于早先的文化研究一開始便致力于文學的文化批評,因而范圍依然比較狹窄,而且帶有強烈的精英意識,早先的文化研究者試圖通過對他們所開列的經典文學作品的弘揚來達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之同的,其現代主義的啟蒙意識是十分明顯的。后來由于幾位出身工人階級家庭的理論象,例如雷豪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理套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和斯圖亞特·霍爾(StuartHall)等的努力,同時在一些邊緣話語力量的沖擊下,文化研究者內部也發生了多元價值取向,其中的一支逐步走出早先的經典文學研究領地,引人了對社區文化生活的研究內容,甚至逐漸把對大眾傳播媒介、當代社區文化和消費文化的研究也包括了進來,進而逐步匯入對當代文化的研究大潮中。在當今的西方文化學術語境下,文化研究的對象一般包括這樣三大類:以遠離中心?quot;非主流"(subaltern)文化為對象的區域研究(areastudy),以多元文化社會中的"移民社群"(Diaspora)為對象的種族研究(ethnicstudy),和以長期處于邊緣地位、其聲音十分微弱的女性為對象的性別研究(genderstudy)。但是既然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對象主要是當代社會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而且更確切地說是非精英文化現象,也即文化研究更關注通俗文化和一切大眾傳播媒介,那么它就不應當把影視研究排斥在外,尤其是電視,因為作為當今后工業社會輻射面極廣的一種媒體,電視的作用和影響確實是無法估量的。就其基本的定義和研究對象而言,文化研究在當今的全球化語境下,還涉及下列理論課題:(1)后工業社會和后現代文化的消費問題;(2)后殖民語境下的第三世界寫作和批評話語;(3)女性寫作話語和女性研究;(4)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的價值判斷問題;(5)多元文化主義和文化身份;(6)影視制作和大眾傳媒研究。②由此可見,在文化研究的大語境下來考察現代傳媒在當今中國文化界和知識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完全可以拓寬我們的思路,開闊我們的視野,使我們得以站在一個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的制高點上來考察一些具體的文化現象,同時通過對這些現象的分析而豐富我們的文化理論建設。下面就嘗試著對一個具體的現象進行剖析。
"田歌現象"及其《熒屏連著我和你》
最近,在中國當代影視傳媒領域,人們談論較多的莫過于這樣一些現象:"王朔現象"③,"張藝謀現象"④和"倪萍現象"⑤。毫無疑問,由于這些現象本身所處于的人們注意的中心之地位(當然王朔是一個例外)以及其之于當代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客觀影響,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對其進行理論分析自然是必要的。而我則認為,研究者們往往忽視了另一個雖不居于"中心"但卻對"中心"有著有力的沖擊和消解作用的現象,即以北京電視臺導演兼主持人田歌為代表的一個現象,或?quot;田歌現象"。因為田歌的工作單位并不在居于中心地位的中央電視臺;而且面對中心的巨大陰影,一些居于邊緣處的閃光之星倒有可能被遮住,這就是不少地方臺(包括北京臺)導、演和主持人們經常感到困惑的一個原因所在。而田歌則從一個來自部隊基層單位的話劇和電影演員而一步步地向中心邁進,并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不僅進入了中國文化的中心,而且還在向著國際文化的中心歐美前進。我們完全可以從下列事實見出這種征兆:1996年9月,她和她的劇組應挪威外交部邀請前往奧斯陸采訪國際易卜生戲劇節,配合易卜生的《人民公敵》在中國的上演而掀起了一?quot;易卜生熱";1997年5月應弗羅倫薩歌劇院邀請前往意大利采訪由祖賓·梅達和張藝謀共同執導的歌劇《圖蘭朵》;1997年6月應邀再度赴意大利采訪第八屆國際易卜生研討會;1997年7-8月應美國新聞文化署邀請赴美考察電視藝術,等等。這一系列本應當由居于"中心"地位的人所獨有的機會幾乎全被來自邊緣的田歌擁有了,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猜測、羨慕或關注。但是單單從這些表面現象來看并不能說明問題的實質,我們還應該透過現象究其本質,也即從分析她主持編導的精品欄目《熒屏連著我和你》入手。當然,在這個欄目周圍聚集了一批與田歌有著大致共同的志向和興趣并能精誠合作的年輕人,因此它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作為一個集體,"田歌現象"則體現了以田歌為代表的一批人所共有的特征。我以為這正是中國當代傳媒領域內一個可以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切人分析的現象。
1.文化研究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要通過參與普通讀者或觀眾的社區生活來實現對他們啟蒙(或后啟蒙)的理想。也就是說,在當今這個具有后工業和后現代特征的社會,大眾傳播媒介的異軍突起,強有力地沖擊著高雅的文學藝術創作甚至電影制作,欄目的編導者卻別出心裁地通過這些藝術大師"知心時刻"闡述"個人看法"之手段,使得著名藝術家與普通觀眾的距離一下子縮小甚至消解了,通過這種直接的交流和對話,不僅去掉了套在經典藝術家頭上的神圣"光環",同時也使普通大眾與藝術更接近了。又比如,在民族音樂和京劇不甚景氣的今天,欄目的編導者并沒有冷落它們,反而調動傳媒的力量來實現普及和振興民族音樂和京劇之目的,這樣所得到的對電觀觀眾和文藝愛好者的"后啟蒙"之效果是其他媒體很難達到的。
文化研究語境傳媒現象分析論文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業浪潮的推進,傳統的精英文化藝術顯然受到了有力的挑故,但這種挑戰究,竟來自何方?果真如人們所說的那樣主要來自大眾傳播媒介和一些消費文化因素嗎?是否大眾文化就一定要與精英文化保持天然的對立?要回答這樣一些復雜的問題并非本文的任務。本文只想首先指出,大眾傳播媒介的異軍突起確實不僅向高雅的文學藝術提出了挑戰,同時也使一度紅火的電影事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盡管是一個全球范圍的現象,但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也不能例外,電視的大力普及使得有著強烈精英意識?啟蒙派知識分子不得不對之作出不同的反應,其中之一便是抵制電視,因為電視業的崛起確實把一部分人的視線從書本上移開了;其二則是取悅電視,因為通過電視的宣傳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知名度,進而推進他/她的著述和研究。但我認為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式認識顯然在當今時代是無濟于事的,也許從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切入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倒有助于我們正確地看待精英文化與大眾傳媒的共存和共融之關系。我本人在收看電視方面實在是屬孤陋寡聞之輩,但盡管如此,我仍然認為,當今中國的一些電視精品欄目可以納入文化研究的語境下進行分析,例如中央電視臺的《綜藝大觀》、《文化視點》和北京電視臺的《熒屏連著我和你》等。但是在作出這樣的分析之前,首先要對所采取的理論視角作出限定,這樣才能對個別案例進行基于文化研究視角的理論分析??梢哉f,本文的寫作正是本著這一目的。
文化研究之于傳媒的意義
首先,必須指出,本文中所提到的"文化研究"是從西方文化學術界引進的一種文化學理論,若將它用于轉型時期的中國文化現象分析就必須對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把握。文化研究出自戰后的英國文學理論界和文化批評界,開始時僅僅局限于狹窄的經典文學研究領域,后來逐步發展演變,廣納百川匯集成流,目前已成為當今北美文化學術界自后現代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理論討論之后的又一個熱門話題。這樣導致的一個后果正如英國學者特里·伊格爾頓所指出的,"當今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談論文化?因為就此有重要的論題可談。一切都變得與文化有關……它也像經濟主義、生物主義、實在主義或任何別的什么’主義’那樣,本身就有還原性,于是針對這些主義,便出現了一種頗為令人驚慌失措的過度反應。"①但是與傳統的文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所討論的"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指的是當代非精英文化,其定位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經典文化,而是大眾文化、甚至包括以影視和廣告業等消費文化為主體的大眾傳播媒介。因此,從這一視角人手來分析電視這一極為普及的媒體,我認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其主要的代表人物為新批評理論家F.R.利維斯。由于早先的文化研究一開始便致力于文學的文化批評,因而范圍依然比較狹窄,而且帶有強烈的精英意識,早先的文化研究者試圖通過對他們所開列的經典文學作品的弘揚來達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之同的,其現代主義的啟蒙意識是十分明顯的。后來由于幾位出身工人階級家庭的理論象,例如雷豪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理套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和斯圖亞特·霍爾(StuartHall)等的努力,同時在一些邊緣話語力量的沖擊下,文化研究者內部也發生了多元價值取向,其中的一支逐步走出早先的經典文學研究領地,引人了對社區文化生活的研究內容,甚至逐漸把對大眾傳播媒介、當代社區文化和消費文化的研究也包括了進來,進而逐步匯入對當代文化的研究大潮中。在當今的西方文化學術語境下,文化研究的對象一般包括這樣三大類:以遠離中心?quot;非主流"(subaltern)文化為對象的區域研究(areastudy),以多元文化社會中的"移民社群"(Diaspora)為對象的種族研究(ethnicstudy),和以長期處于邊緣地位、其聲音十分微弱的女性為對象的性別研究(genderstudy)。但是既然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對象主要是當代社會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而且更確切地說是非精英文化現象,也即文化研究更關注通俗文化和一切大眾傳播媒介,那么它就不應當把影視研究排斥在外,尤其是電視,因為作為當今后工業社會輻射面極廣的一種媒體,電視的作用和影響確實是無法估量的。就其基本的定義和研究對象而言,文化研究在當今的全球化語境下,還涉及下列理論課題:(1)后工業社會和后現代文化的消費問題;(2)后殖民語境下的第三世界寫作和批評話語;(3)女性寫作話語和女性研究;(4)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的價值判斷問題;(5)多元文化主義和文化身份;(6)影視制作和大眾傳媒研究。②由此可見,在文化研究的大語境下來考察現代傳媒在當今中國文化界和知識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完全可以拓寬我們的思路,開闊我們的視野,使我們得以站在一個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的制高點上來考察一些具體的文化現象,同時通過對這些現象的分析而豐富我們的文化理論建設。下面就嘗試著對一個具體的現象進行剖析。
"田歌現象"及其《熒屏連著我和你》
最近,在中國當代影視傳媒領域,人們談論較多的莫過于這樣一些現象:"王朔現象"③,"張藝謀現象"④和"倪萍現象"⑤。毫無疑問,由于這些現象本身所處于的人們注意的中心之地位(當然王朔是一個例外)以及其之于當代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客觀影響,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對其進行理論分析自然是必要的。而我則認為,研究者們往往忽視了另一個雖不居于"中心"但卻對"中心"有著有力的沖擊和消解作用的現象,即以北京電視臺導演兼主持人田歌為代表的一個現象,或?quot;田歌現象"。因為田歌的工作單位并不在居于中心地位的中央電視臺;而且面對中心的巨大陰影,一些居于邊緣處的閃光之星倒有可能被遮住,這就是不少地方臺(包括北京臺)導、演和主持人們經常感到困惑的一個原因所在。而田歌則從一個來自部隊基層單位的話劇和電影演員而一步步地向中心邁進,并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不僅進入了中國文化的中心,而且還在向著國際文化的中心歐美前進。我們完全可以從下列事實見出這種征兆:1996年9月,她和她的劇組應挪威外交部邀請前往奧斯陸采訪國際易卜生戲劇節,配合易卜生的《人民公敵》在中國的上演而掀起了一?quot;易卜生熱";1997年5月應弗羅倫薩歌劇院邀請前往意大利采訪由祖賓·梅達和張藝謀共同執導的歌劇《圖蘭朵》;1997年6月應邀再度赴意大利采訪第八屆國際易卜生研討會;1997年7-8月應美國新聞文化署邀請赴美考察電視藝術,等等。這一系列本應當由居于"中心"地位的人所獨有的機會幾乎全被來自邊緣的田歌擁有了,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猜測、羨慕或關注。但是單單從這些表面現象來看并不能說明問題的實質,我們還應該透過現象究其本質,也即從分析她主持編導的精品欄目《熒屏連著我和你》入手。當然,在這個欄目周圍聚集了一批與田歌有著大致共同的志向和興趣并能精誠合作的年輕人,因此它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作為一個集體,"田歌現象"則體現了以田歌為代表的一批人所共有的特征。我以為這正是中國當代傳媒領域內一個可以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切人分析的現象。
1.文化研究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要通過參與普通讀者或觀眾的社區生活來實現對他們啟蒙(或后啟蒙)的理想。也就是說,在當今這個具有后工業和后現代特征的社會,大眾傳播媒介的異軍突起,強有力地沖擊著高雅的文學藝術創作甚至電影制作,欄目的編導者卻別出心裁地通過這些藝術大師"知心時刻"闡述"個人看法"之手段,使得著名藝術家與普通觀眾的距離一下子縮小甚至消解了,通過這種直接的交流和對話,不僅去掉了套在經典藝術家頭上的神圣"光環",同時也使普通大眾與藝術更接近了。又比如,在民族音樂和京劇不甚景氣的今天,欄目的編導者并沒有冷落它們,反而調動傳媒的力量來實現普及和振興民族音樂和京劇之目的,這樣所得到的對電觀觀眾和文藝愛好者的"后啟蒙"之效果是其他媒體很難達到的。
文化語境傳媒現象分析論文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業浪潮的推進,傳統的精英文化藝術顯然受到了有力的挑故,但這種挑戰究,竟來自何方?果真如人們所說的那樣主要來自大眾傳播媒介和一些消費文化因素嗎?是否大眾文化就一定要與精英文化保持天然的對立?要回答這樣一些復雜的問題并非本文的任務。本文只想首先指出,大眾傳播媒介的異軍突起確實不僅向高雅的文學藝術提出了挑戰,同時也使一度紅火的電影事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盡管是一個全球范圍的現象,但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也不能例外,電視的大力普及使得有著強烈精英意識?quot;啟蒙派"知識分子不得不對之作出不同的反應,其中之一便是抵制電視,因為電視業的崛起確實把一部分人的視線從書本上移開了;其二則是取悅電視,因為通過電視的宣傳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知名度,進而推進他/她的著述和研究。但我認為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式認識顯然在當今時代是無濟于事的,也許從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切入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倒有助于我們正確地看待精英文化與大眾傳媒的共存和共融之關系。我本人在收看電視方面實在是屬孤陋寡聞之輩,但盡管如此,我仍然認為,當今中國的一些電視精品欄目可以納入文化研究的語境下進行分析,例如中央電視臺的《綜藝大觀》、《文化視點》和北京電視臺的《熒屏連著我和你》等。但是在作出這樣的分析之前,首先要對所采取的理論視角作出限定,這樣才能對個別案例進行基于文化研究視角的理論分析??梢哉f,本文的寫作正是本著這一目的。
文化研究之于傳媒的意義
首先,必須指出,本文中所提到的"文化研究"是從西方文化學術界引進的一種文化學理論,若將它用于轉型時期的中國文化現象分析就必須對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把握。文化研究出自戰后的英國文學理論界和文化批評界,開始時僅僅局限于狹窄的經典文學研究領域,后來逐步發展演變,廣納百川匯集成流,目前已成為當今北美文化學術界自后現代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理論討論之后的又一個熱門話題。這樣導致的一個后果正如英國學者特里·伊格爾頓所指出的,"當今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談論文化?因為就此有重要的論題可談。一切都變得與文化有關……它也像經濟主義、生物主義、實在主義或任何別的什么’主義’那樣,本身就有還原性,于是針對這些主義,便出現了一種頗為令人驚慌失措的過度反應。"①但是與傳統的文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所討論的"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指的是當代非精英文化,其定位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經典文化,而是大眾文化、甚至包括以影視和廣告業等消費文化為主體的大眾傳播媒介。因此,從這一視角人手來分析電視這一極為普及的媒體,我認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因而"文化研究"在這里便用來專指對當代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研?,其中包括对传媒惦y芯?,这样覠ù,作为文化和坞yТブ澆櫚牡縭穎惚話ń墻改昀叢諼鞣窖趵礪勱韁鴆椒縲釁鵠吹囊恢摯繆Э?、靠~幕涂繅帳趺爬嗟難芯苛煊蠔脫躉壩錚畛跤?0年代出現在英國的文學研究界,其主要的代表人物為新批評理論家F.R.利維斯。由于早先的文化研究一開始便致力于文學的文化批評,因而范圍依然比較狹窄,而且帶有強烈的精英意識,早先的文化研究者試圖通過對他們所開列的經典文學作品的弘揚來達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之同的,其現代主義的啟蒙意識是十分明顯的。后來由于幾位出身工人階級家庭的理論象,例如雷豪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理套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和斯圖亞特·霍爾(StuartHall)等的努力,同時在一些邊緣話語力量的沖擊下,文化研究者內部也發生了多元價值取向,其中的一支逐步走出早先的經典文學研究領地,引人了對社區文化生活的研究內容,甚至逐漸把對大眾傳播媒介、當代社區文化和消費文化的研究也包括了進來,進而逐步匯入對當代文化的研究大潮中。在當今的西方文化學術語境下,文化研究的對象一般包括這樣?罄啵閡栽獨脛行?quot;非主流"(subaltern)文化為對象的區域研究(areastudy),以多元文化社會中的"移民社群"(Diaspora)為對象的種族研究(ethnicstudy),和以長期處于邊緣地位、其聲音十分微弱的女性為對象的性別研究(genderstudy)。但是既然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對象主要是當代社會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而且更確切地說是非精英文化現象,也即文化研究更關注通俗文化和一切大眾傳播媒介,那么它就不應當把影視研究排斥在外,尤其是電視,因為作為當今后工業社會輻射面極廣的一種媒體,電視的作用和影響確實是無法估量的。就其基本的定義和研究對象而言,文化研究在當今的全球化語境下,還涉及下列理論課題:(1)后工業社會和后現代文化的消費問題;(2)后殖民語境下的第三世界寫作和批評話語;(3)女性寫作話語和女性研究;(4)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的價值判斷問題;(5)多元文化主義和文化身份;(6)影視制作和大眾傳媒研究。②由此可見,在文化研究的大語境下來考察現代傳媒在當今中國文化界和知識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完全可以拓寬我們的思路,開闊我們的視野,使我們得以站在一個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的制高點上來考察一些具體的文化現象,同時通過對這些現象的分析而豐富我們的文化理論建設。下面就嘗試著對一個具體的現象進行剖析。
"田歌現象"及其《熒屏連著我和你》
最近,在中國當代影視傳媒領域,人們談論較多的莫過于這樣一些現象:"王朔現象"③,"張藝謀現象"④和"倪萍現象"⑤。毫無疑問,由于這些現象本身所處于的人們注意的中心之地位(當然王朔是一個例外)以及其之于當代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客觀影響,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對其進行理論分析自然是必要的。而我則認為,研究者們往往忽視了另一個雖不居于"中心"但卻對"中心"有著有力的沖擊和消解作用的現象,即以北京電視臺導演兼主持人田歌為代表的一個現象,或?quot;田歌現象"。因為田歌的工作單位并不在居于中心地位的中央電視臺;而且面對中心的巨大陰影,一些居于邊緣處的閃光之星倒有可能被遮住,這就是不少地方臺(包括北京臺)導、演和主持人們經常感到困惑的一個原因所在。而田歌則從一個來自部隊基層單位的話劇和電影演員而一步步地向中心邁進,并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不僅進入了中國文化的中心,而且還在向著國際文化的中心歐美前進。我們完全可以從下列事實見出這種征兆:1996年9月,她和她的劇組應挪威外交部邀請前往奧斯陸采訪國際易卜生戲劇節,配合易卜生的《人民公敵》在中國的上演而掀起了一?quot;易卜生熱";1997年5月應弗羅倫薩歌劇院邀請前往意大利采訪由祖賓·梅達和張藝謀共同執導的歌劇《圖蘭朵》;1997年6月應邀再度赴意大利采訪第八屆國際易卜生研討會;1997年7-8月應美國新聞文化署邀請赴美考察電視藝術,等等。這一系列本應當由居于"中心"地位的人所獨有的機會幾乎全被來自邊緣的田歌擁有了,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猜測、羨慕或關注。但是單單從這些表面現象來看并不能說明問題的實質,我們還應該透過現象究其本質,也即從分析她主持編導的精品欄目《熒屏連著我和你》入手。當然,在這個欄目周圍聚集了一批與田歌有著大致共同的志向和興趣并能精誠合作的年輕人,因此它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作為一個集體,"田歌現象"則體現了以田歌為代表的一批人所共有的特征。我以為這正是中國當代傳媒領域內一個可以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切人分析的現象。
1.文化研究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要通過參與普通讀者或觀眾的社區生活來實現對他們啟蒙(或后啟蒙)的理想。也就是說,在當今這個具有后工業和后現代特征的社會,大眾傳播媒介的異軍突起,強有力
語境傳媒現象分析論文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業浪潮的推進,傳統的精英文化藝術顯然受到了有力的挑故,但這種挑戰究,竟來自何方?果真如人們所說的那樣主要來自大眾傳播媒介和一些消費文化因素嗎?是否大眾文化就一定要與精英文化保持天然的對立?要回答這樣一些復雜的問題并非本文的任務。本文只想首先指出,大眾傳播媒介的異軍突起確實不僅向高雅的文學藝術提出了挑戰,同時也使一度紅火的電影事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盡管是一個全球范圍的現象,但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也不能例外,電視的大力普及使得有著強烈精英意識?啟蒙派知識分子不得不對之作出不同的反應,其中之一便是抵制電視,因為電視業的崛起確實把一部分人的視線從書本上移開了;其二則是取悅電視,因為通過電視的宣傳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知名度,進而推進他/她的著述和研究。但我認為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式認識顯然在當今時代是無濟于事的,也許從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切入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倒有助于我們正確地看待精英文化與大眾傳媒的共存和共融之關系。我本人在收看電視方面實在是屬孤陋寡聞之輩,但盡管如此,我仍然認為,當今中國的一些電視精品欄目可以納入文化研究的語境下進行分析,例如中央電視臺的《綜藝大觀》、《文化視點》和北京電視臺的《熒屏連著我和你》等。但是在作出這樣的分析之前,首先要對所采取的理論視角作出限定,這樣才能對個別案例進行基于文化研究視角的理論分析??梢哉f,本文的寫作正是本著這一目的。
文化研究之于傳媒的意義
首先,必須指出,本文中所提到的"文化研究"是從西方文化學術界引進的一種文化學理論,若將它用于轉型時期的中國文化現象分析就必須對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把握。文化研究出自戰后的英國文學理論界和文化批評界,開始時僅僅局限于狹窄的經典文學研究領域,后來逐步發展演變,廣納百川匯集成流,目前已成為當今北美文化學術界自后現代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理論討論之后的又一個熱門話題。這樣導致的一個后果正如英國學者特里·伊格爾頓所指出的,"當今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談論文化?因為就此有重要的論題可談。一切都變得與文化有關……它也像經濟主義、生物主義、實在主義或任何別的什么’主義’那樣,本身就有還原性,于是針對這些主義,便出現了一種頗為令人驚慌失措的過度反應。"①但是與傳統的文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所討論的"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指的是當代非精英文化,其定位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經典文化,而是大眾文化、甚至包括以影視和廣告業等消費文化為主體的大眾傳播媒介。因此,從這一視角人手來分析電視這一極為普及的媒體,我認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其主要的代表人物為新批評理論家F.R.利維斯。由于早先的文化研究一開始便致力于文學的文化批評,因而范圍依然比較狹窄,而且帶有強烈的精英意識,早先的文化研究者試圖通過對他們所開列的經典文學作品的弘揚來達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之同的,其現代主義的啟蒙意識是十分明顯的。后來由于幾位出身工人階級家庭的理論象,例如雷豪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理套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和斯圖亞特·霍爾(StuartHall)等的努力,同時在一些邊緣話語力量的沖擊下,文化研究者內部也發生了多元價值取向,其中的一支逐步走出早先的經典文學研究領地,引人了對社區文化生活的研究內容,甚至逐漸把對大眾傳播媒介、當代社區文化和消費文化的研究也包括了進來,進而逐步匯入對當代文化的研究大潮中。在當今的西方文化學術語境下,文化研究的對象一般包括這樣三大類:以遠離中心?quot;非主流"(subaltern)文化為對象的區域研究(areastudy),以多元文化社會中的"移民社群"(Diaspora)為對象的種族研究(ethnicstudy),和以長期處于邊緣地位、其聲音十分微弱的女性為對象的性別研究(genderstudy)。但是既然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對象主要是當代社會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而且更確切地說是非精英文化現象,也即文化研究更關注通俗文化和一切大眾傳播媒介,那么它就不應當把影視研究排斥在外,尤其是電視,因為作為當今后工業社會輻射面極廣的一種媒體,電視的作用和影響確實是無法估量的。就其基本的定義和研究對象而言,文化研究在當今的全球化語境下,還涉及下列理論課題:(1)后工業社會和后現代文化的消費問題;(2)后殖民語境下的第三世界寫作和批評話語;(3)女性寫作話語和女性研究;(4)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的價值判斷問題;(5)多元文化主義和文化身份;(6)影視制作和大眾傳媒研究。②由此可見,在文化研究的大語境下來考察現代傳媒在當今中國文化界和知識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完全可以拓寬我們的思路,開闊我們的視野,使我們得以站在一個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的制高點上來考察一些具體的文化現象,同時通過對這些現象的分析而豐富我們的文化理論建設。下面就嘗試著對一個具體的現象進行剖析。
"田歌現象"及其《熒屏連著我和你》
最近,在中國當代影視傳媒領域,人們談論較多的莫過于這樣一些現象:"王朔現象"③,"張藝謀現象"④和"倪萍現象"⑤。毫無疑問,由于這些現象本身所處于的人們注意的中心之地位(當然王朔是一個例外)以及其之于當代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客觀影響,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對其進行理論分析自然是必要的。而我則認為,研究者們往往忽視了另一個雖不居于"中心"但卻對"中心"有著有力的沖擊和消解作用的現象,即以北京電視臺導演兼主持人田歌為代表的一個現象,或?quot;田歌現象"。因為田歌的工作單位并不在居于中心地位的中央電視臺;而且面對中心的巨大陰影,一些居于邊緣處的閃光之星倒有可能被遮住,這就是不少地方臺(包括北京臺)導、演和主持人們經常感到困惑的一個原因所在。而田歌則從一個來自部隊基層單位的話劇和電影演員而一步步地向中心邁進,并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不僅進入了中國文化的中心,而且還在向著國際文化的中心歐美前進。我們完全可以從下列事實見出這種征兆:1996年9月,她和她的劇組應挪威外交部邀請前往奧斯陸采訪國際易卜生戲劇節,配合易卜生的《人民公敵》在中國的上演而掀起了一?quot;易卜生熱";1997年5月應弗羅倫薩歌劇院邀請前往意大利采訪由祖賓·梅達和張藝謀共同執導的歌劇《圖蘭朵》;1997年6月應邀再度赴意大利采訪第八屆國際易卜生研討會;1997年7-8月應美國新聞文化署邀請赴美考察電視藝術,等等。這一系列本應當由居于"中心"地位的人所獨有的機會幾乎全被來自邊緣的田歌擁有了,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猜測、羨慕或關注。但是單單從這些表面現象來看并不能說明問題的實質,我們還應該透過現象究其本質,也即從分析她主持編導的精品欄目《熒屏連著我和你》入手。當然,在這個欄目周圍聚集了一批與田歌有著大致共同的志向和興趣并能精誠合作的年輕人,因此它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作為一個集體,"田歌現象"則體現了以田歌為代表的一批人所共有的特征。我以為這正是中國當代傳媒領域內一個可以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切人分析的現象。
1.文化研究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要通過參與普通讀者或觀眾的社區生活來實現對他們啟蒙(或后啟蒙)的理想。也就是說,在當今這個具有后工業和后現代特征的社會,大眾傳播媒介的異軍突起,強有力地沖擊著高雅的文學藝術創作甚至電影制作,欄目的編導者卻別出心裁地通過這些藝術大師"知心時刻"闡述"個人看法"之手段,使得著名藝術家與普通觀眾的距離一下子縮小甚至消解了,通過這種直接的交流和對話,不僅去掉了套在經典藝術家頭上的神圣"光環",同時也使普通大眾與藝術更接近了。又比如,在民族音樂和京劇不甚景氣的今天,欄目的編導者并沒有冷落它們,反而調動傳媒的力量來實現普及和振興民族音樂和京劇之目的,這樣所得到的對電觀觀眾和文藝愛好者的"后啟蒙"之效果是其他媒體很難達到的。
文化傳媒現象研究論文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業浪潮的推進,傳統的精英文化藝術顯然受到了有力的挑故,但這種挑戰究,竟來自何方?果真如人們所說的那樣主要來自大眾傳播媒介和一些消費文化因素嗎?是否大眾文化就一定要與精英文化保持天然的對立?要回答這樣一些復雜的問題并非本文的任務。本文只想首先指出,大眾傳播媒介的異軍突起確實不僅向高雅的文學藝術提出了挑戰,同時也使一度紅火的電影事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盡管是一個全球范圍的現象,但處在轉型時期的中國也不能例外,電視的大力普及使得有著強烈精英意識?啟蒙派知識分子不得不對之作出不同的反應,其中之一便是抵制電視,因為電視業的崛起確實把一部分人的視線從書本上移開了;其二則是取悅電視,因為通過電視的宣傳可以提高一個人的知名度,進而推進他/她的著述和研究。但我認為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式認識顯然在當今時代是無濟于事的,也許從一個新的理論視角切入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倒有助于我們正確地看待精英文化與大眾傳媒的共存和共融之關系。我本人在收看電視方面實在是屬孤陋寡聞之輩,但盡管如此,我仍然認為,當今中國的一些電視精品欄目可以納入文化研究的語境下進行分析,例如中央電視臺的《綜藝大觀》、《文化視點》和北京電視臺的《熒屏連著我和你》等。但是在作出這樣的分析之前,首先要對所采取的理論視角作出限定,這樣才能對個別案例進行基于文化研究視角的理論分析??梢哉f,本文的寫作正是本著這一目的。
文化研究之于傳媒的意義
首先,必須指出,本文中所提到的"文化研究"是從西方文化學術界引進的一種文化學理論,若將它用于轉型時期的中國文化現象分析就必須對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把握。文化研究出自戰后的英國文學理論界和文化批評界,開始時僅僅局限于狹窄的經典文學研究領域,后來逐步發展演變,廣納百川匯集成流,目前已成為當今北美文化學術界自后現代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理論討論之后的又一個熱門話題。這樣導致的一個后果正如英國學者特里·伊格爾頓所指出的,"當今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談論文化?因為就此有重要的論題可談。一切都變得與文化有關……它也像經濟主義、生物主義、實在主義或任何別的什么’主義’那樣,本身就有還原性,于是針對這些主義,便出現了一種頗為令人驚慌失措的過度反應。"①但是與傳統的文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所討論的"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指的是當代非精英文化,其定位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經典文化,而是大眾文化、甚至包括以影視和廣告業等消費文化為主體的大眾傳播媒介。因此,從這一視角人手來分析電視這一極為普及的媒體,我認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其主要的代表人物為新批評理論家F.R.利維斯。由于早先的文化研究一開始便致力于文學的文化批評,因而范圍依然比較狹窄,而且帶有強烈的精英意識,早先的文化研究者試圖通過對他們所開列的經典文學作品的弘揚來達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之同的,其現代主義的啟蒙意識是十分明顯的。后來由于幾位出身工人階級家庭的理論象,例如雷豪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理套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和斯圖亞特·霍爾(StuartHall)等的努力,同時在一些邊緣話語力量的沖擊下,文化研究者內部也發生了多元價值取向,其中的一支逐步走出早先的經典文學研究領地,引人了對社區文化生活的研究內容,甚至逐漸把對大眾傳播媒介、當代社區文化和消費文化的研究也包括了進來,進而逐步匯入對當代文化的研究大潮中。在當今的西方文化學術語境下,文化研究的對象一般包括這樣三大類:以遠離中心?quot;非主流"(subaltern)文化為對象的區域研究(areastudy),以多元文化社會中的"移民社群"(Diaspora)為對象的種族研究(ethnicstudy),和以長期處于邊緣地位、其聲音十分微弱的女性為對象的性別研究(genderstudy)。但是既然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對象主要是當代社會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而且更確切地說是非精英文化現象,也即文化研究更關注通俗文化和一切大眾傳播媒介,那么它就不應當把影視研究排斥在外,尤其是電視,因為作為當今后工業社會輻射面極廣的一種媒體,電視的作用和影響確實是無法估量的。就其基本的定義和研究對象而言,文化研究在當今的全球化語境下,還涉及下列理論課題:(1)后工業社會和后現代文化的消費問題;(2)后殖民語境下的第三世界寫作和批評話語;(3)女性寫作話語和女性研究;(4)文化相對主義和文化的價值判斷問題;(5)多元文化主義和文化身份;(6)影視制作和大眾傳媒研究。②由此可見,在文化研究的大語境下來考察現代傳媒在當今中國文化界和知識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完全可以拓寬我們的思路,開闊我們的視野,使我們得以站在一個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的制高點上來考察一些具體的文化現象,同時通過對這些現象的分析而豐富我們的文化理論建設。下面就嘗試著對一個具體的現象進行剖析。
"田歌現象"及其《熒屏連著我和你》
最近,在中國當代影視傳媒領域,人們談論較多的莫過于這樣一些現象:"王朔現象"③,"張藝謀現象"④和"倪萍現象"⑤。毫無疑問,由于這些現象本身所處于的人們注意的中心之地位(當然王朔是一個例外)以及其之于當代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客觀影響,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對其進行理論分析自然是必要的。而我則認為,研究者們往往忽視了另一個雖不居于"中心"但卻對"中心"有著有力的沖擊和消解作用的現象,即以北京電視臺導演兼主持人田歌為代表的一個現象,或?quot;田歌現象"。因為田歌的工作單位并不在居于中心地位的中央電視臺;而且面對中心的巨大陰影,一些居于邊緣處的閃光之星倒有可能被遮住,這就是不少地方臺(包括北京臺)導、演和主持人們經常感到困惑的一個原因所在。而田歌則從一個來自部隊基層單位的話劇和電影演員而一步步地向中心邁進,并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不僅進入了中國文化的中心,而且還在向著國際文化的中心歐美前進。我們完全可以從下列事實見出這種征兆:1996年9月,她和她的劇組應挪威外交部邀請前往奧斯陸采訪國際易卜生戲劇節,配合易卜生的《人民公敵》在中國的上演而掀起了一?quot;易卜生熱";1997年5月應弗羅倫薩歌劇院邀請前往意大利采訪由祖賓·梅達和張藝謀共同執導的歌劇《圖蘭朵》;1997年6月應邀再度赴意大利采訪第八屆國際易卜生研討會;1997年7-8月應美國新聞文化署邀請赴美考察電視藝術,等等。這一系列本應當由居于"中心"地位的人所獨有的機會幾乎全被來自邊緣的田歌擁有了,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猜測、羨慕或關注。但是單單從這些表面現象來看并不能說明問題的實質,我們還應該透過現象究其本質,也即從分析她主持編導的精品欄目《熒屏連著我和你》入手。當然,在這個欄目周圍聚集了一批與田歌有著大致共同的志向和興趣并能精誠合作的年輕人,因此它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作為一個集體,"田歌現象"則體現了以田歌為代表的一批人所共有的特征。我以為這正是中國當代傳媒領域內一個可以從文化研究的視角切人分析的現象。[page_break]
1.文化研究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要通過參與普通讀者或觀眾的社區生活來實現對他們啟蒙(或后啟蒙)的理想。也就是說,在當今這個具有后工業和后現代特征的社會,大眾傳播媒介的異軍突起,強有力地沖擊著高雅的文學藝術創作甚至電影制作,欄目的編導者卻別出心裁地通過這些藝術大師"知心時刻"闡述"個人看法"之手段,使得著名藝術家與普通觀眾的距離一下子縮小甚至消解了,通過這種直接的交流和對話,不僅去掉了套在經典藝術家頭上的神圣"光環",同時也使普通大眾與藝術更接近了。又比如,在民族音樂和京劇不甚景氣的今天,欄目的編導者并沒有冷落它們,反而調動傳媒的力量來實現普及和振興民族音樂和京劇之目的,這樣所得到的對電觀觀眾和文藝愛好者的"后啟蒙"之效果是其他媒體很難達到的。
傳媒文化與消費社會看故宮彩妝大火現象
摘要:美國著名學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認為,市場對于生活和文化的入侵,使得所有的東西“都在成為商品”。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與全球化的巨大影響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迅速發展,中國開始迅速進入消費時代,傳媒文化也在消費社會中慢慢嬗變。近日在互聯網上大火的故宮彩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消費社會中傳媒文化發展的產物。
關鍵詞:消費社會;傳媒文化;故宮彩妝;后現代主義;文創產品
早在2016年,故宮淘寶就推出了原創系列紙膠帶,隨著紙膠帶功能的延伸,許多人開始用來裝飾口紅等彩妝,一時間故宮風格的彩妝裝飾席卷時尚圈?;诖耍蕦m淘寶發表了一篇名為《假如故宮進軍彩妝界》的文章,文中腦洞大開:“康熙大氣郎窯色”“雍正霸道祭紅色”“乾隆嫵媚胭脂色”等,瞬間掀起了中國風的彩妝熱潮。就在2018年12月11日,故宮系列彩妝正式上線官方商城,再次將故宮風格推向高潮。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理論充分揭示了消費本身構成了消費社會中生產體系的替代性體系,并且成為消費社會的主導性邏輯。由于消費已成為“一種符號的系統化操控活動”,人們所消費的“物”便不僅僅是物品,而且是表達意義的符號。在鮑德里亞看來,消費社會中的物品消費,功能性意義已經全面萎縮,凸顯出來的主要是甚至僅僅是符號學意義。雖然鮑德里亞的理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對于當今傳媒文化現象的思考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筆者將通過分析傳媒文化與消費社會的相關理論,解釋故宮淘寶彩妝大熱現象背后的深層內涵。
一、傳媒文化為消費社會提供新的生產動力
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消費社會一方面是生產社會的自然延續,另一方面又是社會發展的嶄新階段。隨著西方國家進入到富裕社會,其生產能力顯得過剩,為了生產方式自身的生產與再生產,社會就要不斷刺激消費。為此,傳媒文化以其獨特的傳播特點成為消費刺激生產的重要風向口。正如約翰•霍爾所說:“工業革命的勝利創造了一個消費品的世界,這個世界已超出了早期工業家的想象?!爆F代社會強調的是工業生產,后工業化社會則不再注重生產,而是以信息和消費為主。如今,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力度越來越大,傳媒文化的變遷為消費社會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生產動力。當下,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盈,中國女性對彩妝的需求越來越高。眾所周知,西方的時尚產業起步早,發展程度高,大多數中國女性更傾向于選擇日韓和歐美系列彩妝產品。但是東西方的膚質和審美差異較大,許多熱門產品或許并不適合東方女性,中國女性的彩妝消費為何要依賴海外生產?更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這一點,故宮淘寶敏銳地察覺到當下的消費需求,大膽創新,將極具中國古風特色的故宮文化元素內化到彩妝上,極大地迎合了中國女性的消費需求。消費社會不僅是以商品的大規模消費為特征的社會,更是消費主導著生產的社會。隨著中國女性這一特殊群體的彩妝需求日漸變更,她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直接觸發了故宮淘寶彩妝系列的應運而生并且廣受追捧。
二、廣告是消費社會重要的媒介載體
大眾傳播的異化分析探討論文
[摘要]大眾傳播無疑是人類歷史進程中較為先進的信息傳播活動形態。大眾傳播以其強有力的傳播優勢,給予當今社會生活的影響與作用日趨顯著,同時也悄然削蝕著人們獲取直接經驗的主動性,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媒介化生存的滋生與蔓延。這種有悖于大眾傳播初衷的所謂“異化現象”有著較為復雜的生成原因,其中媒介權力等現象因素尤為不可忽略。
[關鍵詞]成因;媒介權力;大眾傳播;異化
作為一種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必然現象,信息傳播活動自20世紀以來伴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進入了以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為主要媒介的大眾傳播階段。較之以往,大眾傳播無論在信息傳遞的容量與質量或是時間與空間上均顯示出極大的優勢,并且將隨著電腦技術、社區天線、通訊衛星、雷束電波、顯像電話等現代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對人類社會產生更為顯著的影響力與作用力。
生活在今天的人們,無疑已成為大眾傳播鏈條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人們一旦接觸大眾傳播媒介,便會自覺不自覺地、程度不同地接受傳播而必然成為大眾傳播活動得以進行和循環的構成因素。當人們對這種傳播形態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全方位的影響和作用感到欣喜和接納的同時,也對其強勁的傳播勢頭和力量剝蝕甚至取代著自己原有的、正常而自然的人際傳播等信息交流方式所造成的某些迷失和缺憾而感到幾分憂慮和不安。關注和研究大眾傳播的專家學者們更是對此十分重視,試圖從理性的角度對于大眾傳播過程中并非一日形成也并非一方建構的所謂“異化現象”給予探討和評述。
所謂“異化”本為德語Entfremdung的意譯,屬德國古典哲學的術語。指主體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分裂出它的對立面,變成外在的異己力量??陀^而論,大眾傳播過程中所出現的異化現象的確是不爭的事實,似乎是由作為信息傳播活動主體的大眾傳播所引發的一種不和諧,實際上并非如此簡單。種種情形表明,大眾傳播過程中的異化現象是一個有著復雜原因的社會問題,本文擬就大眾傳媒與受眾這兩個大眾傳播活動的行為主體入手,對此給予一些探討。
一、大眾傳播媒介的強勢與尷尬
傳播學理論在傳媒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內容摘要:20世紀初以來,世界傳媒業飛速發展。百年間,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相繼問世,日益多元化的傳播媒介和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高校作為向傳媒業輸送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培養傳媒專業人才的理念、方式、目標等方面,對我國傳媒業的發展有著直接影響。然而我國一些高校傳媒專業在教育教學中對傳播學理論的認識存在偏差,重實踐、輕理論?;诖?,文章分析了傳播學理論在高校傳媒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傳播學理論傳媒專業人才培養
當前,我國傳媒產業正在高速發展。2014年,在我國GDP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傳媒產業年增長率逆勢上揚,從2013年的15.5%上升至2014年的15.8%。一個欣欣向榮的產業需要人才支撐。高校作為培養傳媒專業人才的搖籃,其培養理念、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等至關重要。在當前的信息時代,媒介無處不在,甚至無孔不入。隨著新老媒體的交融,融合性傳媒生態圈呼之欲出,媒介融合日趨深入,而這一切使傳播學相關理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日趨緊密。
一、傳媒專業的發展概況
眾所周知,傳播學發源于美國,其歷史不過百年,是一門年輕的學科。20世紀中葉,傳播學才正式成為大學的正規課程。傳播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與政治學、新聞學、社會學、心理學、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等諸多學科關系密切,相互影響、相互滲透。20世紀中葉以后,傳播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新學科獲得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新的研究成果不斷被提出,研究領域得以拓展。傳播學逐漸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理論體系和較為完備的學科體系。傳播學逐漸成為顯學,其學術地位也得到了鞏固。據統計,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國,各大高校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每年發表的與傳播學相關的博士論文達120多篇,并且逐年遞增。在傳播學的教育方面,目前世界各地的主要高校基本都設有傳播院系和專業,一些高校也因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和教學而聞名于世。美國是傳播學的誕生地,也是現代傳媒教育的先行者。早在20世紀初,美國就憑借在傳播和新聞方面領先于其他國家的學術優勢,率先開展了現代傳媒教育。1908年,美國密蘇里大學的正式建立標志著世界上第一所新聞學院的誕生。4年之后,哥倫比亞大學順勢應時也成立了新聞學院,如今已成為新聞傳播領域的世界著名學府,其新聞學院所秉持的人文學科基礎與專業技能訓練并重的傳媒教育傳統一直持續至今。
二、我國高校傳媒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