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庫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7 06:37: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丹江口水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丹江口水庫地震應急管理論文

1丹江口水庫加強地震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意義

1.1從汶川地震看(特)大型水庫加強地震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性據不完全統計,因汶川地震出險水庫(水電站)2473座,其中潰壩險情水庫69座,高危險情水庫331座,由地震帶來的次生災害: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一定規模的堰塞湖35處,受威脅總人口超過200萬。由此可見,水庫一旦發生嚴重震害,不僅危及工程本身安全,還會引發次生水災,其損失往往超過地震本身造成的損失。因此,對水庫工程抗震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視應上升到新的高度。

1.2丹江口水庫地震及次生災害的研究情況及意義自1970年蓄水至1985年,庫區內誘發地震800余次,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竣工后,壩高將由162m增至176.6m,正常蓄水位將升至170m,庫容將從210億m3增至339.1億m3,加大了水庫再次誘發地震的可能性。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表明:二期蓄水后,水庫水域范圍擴大,在新淹沒區內具有發震構造條件的部位上,發生5級作用的地震是有可能的。一般天然地震在主震發生后,總體上震級水平呈衰減趨勢,在震情發展的預測分析上較有把握,而水庫發震機理和誘震因素很復雜,在震群活躍期震級往往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反復發作,趨勢判斷難度很大,從而加大了應急決策的難度。2006年,湖北省政府確定了十堰城區、丹江口、竹溪、竹山、房縣為省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開展丹江口水庫誘發地震研究、地震及次生災害的防治,對保障水庫上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丹江口水庫地震災害的應急管理工作情況

2.1編制完成《丹江口水庫防洪搶險應急預案》預案以切實做好水庫遭遇突發事件時的防洪搶險調度和險情搶護工作、力保水庫工程安全、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減少損失為目的,對險情監測與報告、險情搶護、應急保障等方面應急工作進行了嚴格、細致的規定和部署,并根據水庫管理的內、外部環境變化作適時的調整,為水庫面對突發事件時的防洪搶險應急工作提供了指導。

2.2水庫防洪調度積累了豐富的應急管理經驗,具備一定的地震災害應急能力多年的防洪調度積累了豐富的應急處理經驗,培養了大批運行、檢修專業人員。2008年抗擊雪災和四川抗震救災中,漢江集團的搶險救災隊伍分別擔負了搶修郴州城區主干線“兩桂”線和疏通高危險級的文家壩堰塞湖的任務,體現了我們在電力、水利應急搶險方面的技術實力。

查看全文

丹江口水庫地震災害應急管理論文

1丹江口水庫加強地震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意義

1.1從汶川地震看(特)大型水庫加強地震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性據不完全統計,因汶川地震出險水庫(水電站)2473座,其中潰壩險情水庫69座,高危險情水庫331座,由地震帶來的次生災害: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一定規模的堰塞湖35處,受威脅總人口超過200萬。由此可見,水庫一旦發生嚴重震害,不僅危及工程本身安全,還會引發次生水災,其損失往往超過地震本身造成的損失。因此,對水庫工程抗震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視應上升到新的高度。

1.2丹江口水庫地震及次生災害的研究情況及意義自1970年蓄水至1985年,庫區內誘發地震800余次,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竣工后,壩高將由162m增至176.6m,正常蓄水位將升至170m,庫容將從210億m3增至339.1億m3,加大了水庫再次誘發地震的可能性。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表明:二期蓄水后,水庫水域范圍擴大,在新淹沒區內具有發震構造條件的部位上,發生5級作用的地震是有可能的。一般天然地震在主震發生后,總體上震級水平呈衰減趨勢,在震情發展的預測分析上較有把握,而水庫發震機理和誘震因素很復雜,在震群活躍期震級往往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反復發作,趨勢判斷難度很大,從而加大了應急決策的難度。2006年,湖北省政府確定了十堰城區、丹江口、竹溪、竹山、房縣為省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開展丹江口水庫誘發地震研究、地震及次生災害的防治,對保障水庫上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丹江口水庫地震災害的應急管理工作情況

2.1編制完成《丹江口水庫防洪搶險應急預案》預案以切實做好水庫遭遇突發事件時的防洪搶險調度和險情搶護工作、力保水庫工程安全、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減少損失為目的,對險情監測與報告、險情搶護、應急保障等方面應急工作進行了嚴格、細致的規定和部署,并根據水庫管理的內、外部環境變化作適時的調整,為水庫面對突發事件時的防洪搶險應急工作提供了指導。

2.2水庫防洪調度積累了豐富的應急管理經驗,具備一定的地震災害應急能力多年的防洪調度積累了豐富的應急處理經驗,培養了大批運行、檢修專業人員。2008年抗擊雪災和四川抗震救災中,漢江集團的搶險救災隊伍分別擔負了搶修郴州城區主干線“兩桂”線和疏通高危險級的文家壩堰塞湖的任務,體現了我們在電力、水利應急搶險方面的技術實力。

查看全文

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論文

丹江口庫區水源區,包括漢江和丹江口兩大水系,涉及豫、鄂、陜、甘、渝、川6?。ㄊ校?8個縣(市、區),其中河南省7815.34平方千米,涉及南陽市境內面積6361.94平方千米,其中,西峽3131.57平方公里,淅川2821.46平方千米,內鄉37637平方公里,鄧州市32.21平方公里。

1丹江口庫區生態環境現狀

丹江口水庫是我國水質最好的大型水庫之一。2004年2月,南陽市環境保護監測站監測人員在丹江口水庫隨機取出樣品水進行了監測。結果表明,25項指標除了總氮指標達到國家地表水二類標準外,其他24項指標全部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一類標準。其中,銅、鋅、鎘、硒、砷、鉻(六價)等14項指標在國家規定監測方法內未檢出(也就是說完全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一類標準);PH值8、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溶解氧、氨糞大腸菌群,完全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一類標準??傮w上達到國家地表水二類標準以上。

但是,隨著庫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庫區生態環境正在惡化,影響水質的潛在因素正在凸現,水質穩定在二類標準,需要艱苦的努力。

1.1水土流失

嚴重的水土流失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更有人為因素。根據2000年全國第三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資料,南陽市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流域強度流失面積446.87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7%,中度流失面積1369.7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21.5%,輕度流失面積1552.44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24.5%,三者合計3369.01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53%,年平均土壤侵蝕量990萬噸,平均土壤侵蝕模數2938噸/平方千米,水土流失現象比較嚴重。

查看全文

水源地面源污染管理論文

1.丹江口庫區水源地面源污染現狀

1.1水源地農業污染治理范圍和基本情況

1.1.1南陽境內流域面積及農業生產概況

丹江口水庫位于豫鄂交界處,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主要支流有灌河、淇河,水資源豐富。水源地區域總面積6361.93平方公里。南水北凋中線工程上馬后,丹江口水庫蓄水面積將由745平方公里增加到1050平方公里,其中南陽境內546平方公里,占庫區水面積底52%,涉及南陽市的淅川、西峽、內鄉、鄧州(部分鄉鎮)3縣1市,耕地面積6.94萬公頃,總人口117.5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89%。

1.1.2水源地周圍的自然條件

水源地庫區周邊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特別是丹江口水庫環庫區丘陵壟崗區,地形破碎,崗嶺起伏,十分復雜。土壤類型以黃棕壤和黃粘土或紅粘土為主,土層較薄,全區宜林面積58.29萬公頃,溫帶、熱帶植物均適生,種類繁多,資源豐富。

查看全文

水源地生態環境管理論文

一、引言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嚴重缺水的關鍵工程,其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水質和工程的效益,因此,丹江口水庫水源地生態環境管理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當前,丹江口水庫庫區生態環境并不樂觀,水土流失現象還比較嚴重,工業點源污染治理任務艱巨,農業面源十分普遍。為了確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正常運行和庫區生態、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水源地庫區生態敏感區環境狀況的監測和科學、信息化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當前,GIS技術已日益成熟,利用3S技術實現對庫區生態環境的監測、預測和管理已不存在任何技術問題。GIS已經應用于土壤侵蝕的監測、水土保持規劃及水保措施的評價等許多方面。如水利部遙感技術應用中心于80年代組織全國有關部門進行土壤侵蝕調查和編制全國土壤侵蝕圖,并完成了1∶250萬全國水土保持信息系統;此后,水利部水保司及有關單位又在一些重點治理區,如江西省用GIS對1982、1992、1996年底的水土流失狀況進行了對比,評估治理效果;天津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航測遙感院在1995年開發了永定河水土保持動態監測系統,以評估水保治理成效。

因此,建立丹江口水庫水源地生態環境管理信息系統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功能強大、實用性能良好的庫區生態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將大幅度改善和提高水源地生態環境管理工作的效率、質量與科學決策水平。

二、丹江口庫區生態環境及其保護與管理現狀

丹江口庫區水源區,包括漢江和丹江口兩大水系,涉及豫、鄂、陜、甘、渝、川6?。ㄊ校?8個縣(市、區),其中河南省7815.34平方千米,涉及南陽市境內面積6361.94平方千米,其中,西峽3131.57平方公里,淅川2821.46平方千米,內鄉37637平方公里,鄧州市32.21平方公里。

查看全文

生態林調查研究分析論文

1庫區流域基本情況

1.1自然條件

1.1.1地理位置

丹江口水庫位于長江中游支流漢江的上游,伏牛山南麓,豫、鄂、陜三省交界處。丹江口水庫水源地庫區流域地理位置是北緯32°36′-33°48′,東經110°59′-111°49′之間。庫區流域涉及南陽市的有淅川、西峽、內鄉、鄧州的36個鄉鎮,其中包括淅川的全部鄉鎮,有荊紫關、西簧、毛堂、寺灣、盛灣、倉房、城關鎮、上集、馬蹬、香花、厚坡、九重、金河、老城、大石橋、滔河等16個鄉鎮,西峽的桑坪、石界河、米坪、軍馬河、雙龍、二郎坪、太平鎮、寨根、陳陽坪、西坪、重陽、丁河、五里橋、回車、城關等15個鄉鎮,內鄉的西廟崗、瓦亭及岞曲、師崗的一部分,鄧州的彭橋鎮的杏山小流城。

1.1.2地形地貌

丹江口水庫庫區流域位于南陽盆地中西部,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地理單元,地形復雜,地貌多姿。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被伏牛山所環繞,東部自北向南依次為山地、丘陵、壟崗、平原、南部開敞與江漢平原相連。丹江兩岸為紅色狹長盆地,屬白堊及第三紀,主要是紅色泥沙巖、頁巖、礫石。北部山區,為元古界及下震旦統變巖系,主要巖性為片巖、片麻巖、混合巖、石灰巖,并有花崗巖和基性巖脈分布。海拔分布范圍121-212.5米之間,構成地形起伏多變、交差懸殊、氣候明顯的地貌特征。

查看全文

水土流失現狀防治論文

一、自然和經濟社會概況

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即丹江口水庫集水區,亦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近期水源區(以下簡稱水源區),地處我國南北過渡、東西交替的秦巴山區,土地總面積為9.73萬km2,涉及陜西、河南、湖北、甘肅、四川、重慶6?。ㄖ陛犑校?2個地(市)48個縣(市、區)。其中陜、鄂、豫3省的水源區面積占總面積的96.89%,而甘、川、渝則都只有1個縣的一部分在其中。

水源區地貌以中低山和丘陵為主,一般高程為500~2000m。地質構造復雜,褶皺強烈,巖體風化層較厚,主要有石灰巖、片麻巖、石英巖、花崗巖和頁巖。土壤主要有黃棕壤、棕壤、黃褐土、水稻土等,土層一般厚20~40cm。氣候溫和濕潤,多年平均氣溫12.2℃,多年平均降水量987mm,年內分配不均,5~10月占全年的8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植被以落葉闊葉—針葉混交林為主,主要樹種為櫟樹、松樹、柏樹、楊樹和刺槐。

據2000年調查,水源區耕地總面積135.76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3.96%,其中,水田面積17.87萬hm2,梯平地29.56萬hm2,兩者占耕地總面積的34.94%。區內森林覆蓋率為23.15%,但分布不均;適宜生長的經濟林果種類多,但名優品種少。礦產種類較多,但分布零散且品位低。多年平均徑流量286.6億m3,人均水資源量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為1284.53萬kW,已開發165.61萬kW,占總蘊藏量的12.89%;其中小水電蘊藏量為613.48萬kW,已開發57.44萬kW,占小水電蘊藏量的9.36%。

水源區總人口1293.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82.2%。區內經濟以農業為主,據2000年統計,區內農業總產值179.37億元,糧食總產量41.46億kg糧食基本能實現自給;農民人均純收入1198元,低于同期全國平均值一半;財政總收入為28.03億元,人均財力為216.71元,48個縣中,有32個縣為國家級貧困縣,有7個縣為省級貧困縣,是相當貧困的地區。

二、水土流失及其特點

查看全文

上游流域水土保持管理論文

1.流域概況

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流域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區,包括漢江和丹江兩大水系,涉及陜、甘、豫、鄂、渝、川6省(市)48個縣(市、區),土地總面積9.73萬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7815.34平方公里,涉及南陽市境內面積為6361.94平方公里,包括西峽3131.57平方公里,淅川2821.46平方公里,內鄉376.7平方公里,鄧州市32.21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6.94萬公頃,林地37.21萬公頃,人口112.58萬人,農業人口103.35萬人,2000年農業總產值22.66億元,糧食27271萬公斤,人均收入1280元。區域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秦嶺東段余脈,屬北亞熱帶北部邊緣,南陽盆地溫暖半濕潤區的西部,為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全區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820毫米,多年平均徑流深23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033小時,無霜日數232天,光熱資源、水資源豐富,適宜南北植物生長,種類繁多。伏牛山主脈老界嶺由西向東穿越項目區北部邊界,整體地形呈北高南低走勢,北部基本上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區,山高坡陡,層巒疊障,南部為丹江口水庫庫區及環庫丘陵壟崗區,地形破碎,崗嶺起伏,中部西峽與淅川兩縣交界處仍屬伏牛山南麓淺山區,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延伸,其南北兩側均為丘陵崗坡,溝壑縱橫,地形十分復雜,區域地質巖性北部以古生代變質片巖、碳酸鹽巖和中生代燕山期巖漿巖為主,中部主要分布為沉積巖、變質巖區,在丹江以南仍以沉積石灰巖為主,在丹江沿岸,從荊關—大石橋—馬蹬,屬淅川縣狹長的紅色盆地區,為白堊紀第三紀,主要是紅色泥沙巖、頁巖、礫巖,由于地質構造原因,造成區域中南部大范圍石灰巖山地。

2.水土流失現狀

根據2000年全國第三次遙感調查統計區域內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369.01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53%,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2938噸/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程度大致以淺山丘陵區的中、強度流失逐漸向中山區的輕、微度流失變化。大部分發生在丹江口水庫環庫區周邊的淺山丘陵區和人口集中、植被差、養殖和農業種植區以及交通便利,開發建設項目比較集中的區域,強度流失面積446.87平方公里,中度流失1369.7平方公里,輕度流失1552.44平方公里,分別占流失面積的13%,41%和46%。年均土壤侵蝕量990萬噸,流域內的水土流失可分為面蝕、溝蝕、泥石流和重力侵蝕,又以面蝕和溝蝕面積大,侵蝕量也最多,面蝕多發生在項目區中部和淺山丘陵區,以農業種植業為主,坡耕地多,覆蓋差,不能涵養水分,溝蝕多發生在丹江口水庫周圍,人多地少,缺糧少柴,土地墾植指數較高,泥石流主要發生在中、淺山區,土質松懈,植被差,坡度陡的區域。流域水土流失強度分級面積及流失量見表1-1。

微度流失區和輕度水土流失區是以土壤平均侵蝕模數小于200~500噸/平方公里·年和小于2500噸/平方公里·年界定,總面積為4545.37平方公里,其中輕度水土流失面積1552.44平方公里,微度流失區面積2992.93平方公里。中山區占45%以上,淺山區為28%,丘陵區為27%,主要分布在西峽中山區和淅川西北山區、丹南山區,海拔較高,山體完整,居民少,森林茂密,交通閉塞,植被覆蓋率較高,另外大部分水平梯田、水田及建筑區,水域也包括在內,流失形式以面蝕為主,兼有溝蝕。

南陽市丹江口水庫及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強度分級面積及流失量

查看全文

企業納稅人演講稿

各位評委、各位來賓:

大家好!我是丹江口市漢江集團恒通機械公司財務科的一名會計人員。今天能被邀請作為企業納稅人與大家同臺演講,共訴誠信納稅而感到萬分榮幸!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誠信納稅,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眾所周知,誠信納稅是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經濟的根本立足點就是誠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更需要加強信用制度的建設。誠信納稅,利國利民,也有利于納稅人自身的發展。誠信納稅是衡量企業的商業信譽和個人的道德品質、以及對國家和對人民貢獻的重要標尺,是遵守市場競爭規則、維護商業道德的具體體現,是最好的形象宣傳。我們每一個納稅人都應把誠信納稅作為生存發展的前提條件,立足于自身的長遠發展,原創:明禮誠信,依法納稅,樹立良好的商業信譽和企業形象。咱們知道,現在的廣告可謂是滿天飛,但那是靠大量的資金裝飾起來的呀!只要我們順理成章依法誠信納稅,就會獲得一塊既促進企業發展又不用您掏一分錢的廣告牌!如今,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經營理念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以往的“一次性服務”、“逮著一個是一個”的短期交易,而是歸功于“先有誠信,后有客商”、“服務無止境,誠信值千金”的共同發展,因此,規范經營、誠信納稅是關鍵,并且在納稅上講誠信是利國又利己的事。

飲水思源,大家認識到沒有稅收就沒有國家,沒有國家就沒有小家。思源才能明志,思源才能不斷依法規范自己的職業道德和交易行為,思源才能在茫茫商海中拼搏打造。誠信納稅與國家和每個公民的利益息息相關。隨著國家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人們納稅意識的不斷提高,偷、逃稅的名聲不僅讓經營者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而且會讓所有的關聯企業像躲避“非典”、躲避瘟疫一樣遠離他。為了一個更好的經營環境,為了一個公平的競爭平臺,我們呼吁所有愿為祖國的富強、民族的振興而做出貢獻的納稅人,如果你熱愛你的祖國,請重新調整你的心態,不要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做一個誠實而又正直的納稅人!

×年月日,國務院總理朱容基在人民大會堂莊嚴宣布:南水北調工程開工!至此,通過長期醞釀的,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水利工程畫卷將徐徐世人展開。南水北調,一個多么偉大的構想?。∫粋€多么誘人的前景??!這一喜訊頓使鄂西北大地一片沸騰,人們雀躍歡呼,喜淚涌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于十堰市。十堰市國家稅務局局長張有斌激動地說:“我堅信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與東風日產合資合作、銀武高速公路,武當山機場建設和國家扶貧開發等重大歷史機遇一起,將成為十堰經濟發展的直接推動力量,給十堰市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必定會給十堰市帶來滾滾稅源!”換而言之,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丹江口水庫的擴建,對于丹江口市來說,無疑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將促進水源地丹江口市與北方四省的經濟技術合作,并為丹江口市的經濟增長帶來無限商機,促成經濟的快速發展。南水北調工程中線開工以后,丹江口市作為調水源頭城市,已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與日俱增的知名度,給全市招商引資帶來眾多的機遇,外地企業來丹投資建廠,興辦實業,會為丹江口市經濟發展增加動力。

看到諸多的發展變化,想象著未來的美好前景,我們在思考,外界通過南水北調了解了丹江口,可是我們作為地方的現有企業,應該做些什么呢?難道僅僅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嗎?不,我們要抓住這次機遇,緊緊維系來自各地的投資者,以我們的人文水色,以我們的熱情周到,更以我們的規范經營、優質生產、誠信納稅來贏得客戶,嬴得丹江口的永久發展,嬴得丹江口乃至十堰市的燦爛明天!

查看全文

生態文明建設下漢江水文化發展探討

水文化是文化的分支,按照文化公認的定義,可將水文化界定為人類社會創造的與水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逐步認識自然水的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總結、借水為喻的種種哲理、與水接觸所遺存的歷史軌跡、與水接觸所傳播的生活習俗與信仰、受水感染而產生的美學表現[1]。據此,漢水水文化可界定為“漢江流域的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所產生的與水相關聯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然而在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來探索漢江水文化,應考慮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應遵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將漢江水文化探索的視角,凝聚于人們在漢江流域的社會生產生活中所產生的與水相關聯的,能促進漢江流域生態文明建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根據歷史的傳承和發展,漢水水文化清晰地演繹于和諧共處的治水文化、順勢而為的管水文化、持續發展的用水文化等文化層面。

一、和諧共處的治水文化

所謂治水文化,是指人類在躲避、逃避因水而引起的自然災害(即水旱災害),在除水害、興水利、護水源以及與此有關的歷史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總和。漢水流域的治水文化是中華治水文化濃墨重彩的部分。古往今來,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歷史文獻記載,無不展現漢水流域人們與自然和諧共處而進行的頑強斗爭和開創性探索。

(一)遠古時代的傳承

漢水流域治水文化,傳承久遠。女媧“積蘆灰以止淫水”當屬漢水流域治水文化的起源。當代神話學泰斗袁珂編寫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引用五代蜀杜光庭《錄異記》卷八釋“伏羲女媧”詞條:“房州上庸縣,有伏羲女媧廟,云是摶土為人民之所,古跡在焉。”是說女媧補天之地在上庸,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竹山縣。在《淮南子•覽冥訓》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火爤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說明女媧時代,洪水肆虐,女媧煉石補天,將“蘆灰”聚攏阻攔、堵截滾滾洪水,保衛家園,保護部落生命財產安全??梢哉f,女媧是造壩防洪排除水患第一人?!渡袝?#8226;禹貢》記載了大禹治理漢水的詳情:“大禹嶓冢導漾,東流為漢,過三澨,又東為沖浪之水,至于大別,南入于江。”嶓冢為今陜西寧強縣境內的嶓冢山(漢源山),漾水為今之漾家河,滄浪之水即今湖北丹江口至襄陽以西老河口一帶;三澨在襄陽以東不遠的漢水附近。如今,漢水源頭有禹王祠、中部有禹王穴、下游有禹王碑,流域各地都有禹王廟、禹王池、禹王臺、禹跡亭等禹跡;大禹疏導治水的故事廣為傳頌,可見大禹為治理漢水做出的貢獻。[2]女媧、大禹治理漢水創造了沉甸甸的遠古治水文化,也說明早在遠古時期,人們為了生存,就開始變害為利,積極探索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二)傳統社會的積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