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林調查研究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29 03:48:00
導語:生態林調查研究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庫區流域基本情況
1.1自然條件
1.1.1地理位置
丹江口水庫位于長江中游支流漢江的上游,伏牛山南麓,豫、鄂、陜三省交界處。丹江口水庫水源地庫區流域地理位置是北緯32°36′-33°48′,東經110°59′-111°49′之間。庫區流域涉及南陽市的有淅川、西峽、內鄉、鄧州的36個鄉鎮,其中包括淅川的全部鄉鎮,有荊紫關、西簧、毛堂、寺灣、盛灣、倉房、城關鎮、上集、馬蹬、香花、厚坡、九重、金河、老城、大石橋、滔河等16個鄉鎮,西峽的桑坪、石界河、米坪、軍馬河、雙龍、二郎坪、太平鎮、寨根、陳陽坪、西坪、重陽、丁河、五里橋、回車、城關等15個鄉鎮,內鄉的西廟崗、瓦亭及岞曲、師崗的一部分,鄧州的彭橋鎮的杏山小流城。
1.1.2地形地貌
丹江口水庫庫區流域位于南陽盆地中西部,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地理單元,地形復雜,地貌多姿。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被伏牛山所環繞,東部自北向南依次為山地、丘陵、壟崗、平原、南部開敞與江漢平原相連。丹江兩岸為紅色狹長盆地,屬白堊及第三紀,主要是紅色泥沙巖、頁巖、礫石。北部山區,為元古界及下震旦統變巖系,主要巖性為片巖、片麻巖、混合巖、石灰巖,并有花崗巖和基性巖脈分布。海拔分布范圍121-212.5米之間,構成地形起伏多變、交差懸殊、氣候明顯的地貌特征。
1.1.3氣候水文
丹江口水庫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屬于典型的季風型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冬季嚴寒,夏季較熱,春季溫暖,秋季涼爽,四季分明,雨量比較充沛。年平均氣溫14.4-15.7℃,極端最高溫度42.6℃,極端最低溫度-13.2℃,最冷月平均氣溫2.4℃,最熱月平均氣溫28.4℃,≥10℃的年積溫平均為5123.2℃,年平均日照時數2121小時,年無霜期225-240天,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mm,但自然降水時間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基本上雨熱同季。
庫區流域水系發達,河流眾多。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向丹江口水庫,主要河流有丹江、鸛河、淇河、滔河等,大部分河道深,坡降大,水流湍急。部分小河道屬于季節性河流,汛期洪水陡漲陡落,春季則枯水甚至斷流。
1.1.4生物、植被
該區地處北亞熱帶和北暖溫帶的過渡地帶,自然條件優越,適宜多種植物生長,尤其是北部山區地形復雜多樣,垂直高差懸殊,為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各種植物提供了繁衍生存的良好環境條件,植物種類繁多,植物資源豐富,據初步調查,植物種類達1000多種,可分為藥用型、工業原料型、生態型及種質資源植物等。主要森林類型有:常綠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馬尾松和杉木純林等。森林植被區以北亞熱帶森林植被景觀為主,呈現出南北東西成份交匯變化的特色。地帶性植被有:以栓皮櫟、麻櫟、銳齒櫟為建群樹種的落葉闊葉林,以馬尾松為建群樹種的針葉林。海拔800-1200米有油松林,海拔1200米以上有華山松林。常見的用材樹種有椴樹、樺樹、冷杉、湖北楓楊、五角楓等,經濟樹種油桐、獼猴桃、柑桔、山茱萸、漆樹、黃連木、烏桕、核桃等,以及連翹、鹽膚木、黃荊、野山楂、酸棗、杜鵑、胡枝子等灌木,林間草木植物主要有黃背草、羊胡子草、龍須草、野菊花等。
庫區流域地形復雜,群山連綿,峰巒疊翠、溝壑縱橫,林木蔥郁,適宜多種野生動物生存、繁衍。區內有鳥類約213種,獸類62種,兩棲類和爬行類45種。其中金錢豹、白鸛、黑鸛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羊、大天鵝、小天鵝、貓頭鷹、大鯢、鴛鴦、紅腹錦雞、雉雞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1.2社會經濟條件
丹江口庫區流域涉及的四縣市總面積6361.94平方公里,共有36個鄉鎮,總人口117.0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1.6萬人,農業勞動力56.6萬人。耕地面積104.1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89畝。項目區2003年國民生產總值138.1億元,財政收入5.65億元,農業總產值37.0億元,其中林業產值8.2億元,占項目區農業產值的22.1%,農民人均純收入1568元,屬經濟不發達地區。鄉村通車率97%以上,在林業生產和林副產品的運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12、207、209國道穿境而過,已建成的寧西鐵路為全市經濟發展錦上添花,并與焦枝鐵路形成十字交叉,成為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鐵路、公路、航空構筑了南陽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2林業生態建設現狀
2.1林地利用現狀
據近調查,流域內林業用地571.9萬畝,占流域區內總土地面積的59.9%,其中有林地421.4萬畝,占林業用地的73.7%;疏林地16.1萬畝,占2.8%;灌木林地63.4萬畝,占11.1%;未成林造林地21.3萬畝,占3.7%;苗圃地0.36萬畝,占0.06%;無林地49.4萬畝,占8.6%。森林覆蓋率50.8%。
2.2森林資源現狀
該區域林分面積374.7萬畝,占有林地面積421.4萬畝的88.9%,林分活立木蓄積711.6萬m³,占總蓄積93.7%。其中用材林109.7萬畝,蓄積187.0萬m³;防護林257.8萬畝,蓄積483萬m³;薪炭林7.3萬畝,蓄積41.6萬m³。商品經濟林46.4萬畝,占有林地面積的11.0%。
2.3生態建設情況
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社會安全,已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主題,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丹江口水庫作為亞洲第一大人工水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其生態區位十分重要,森林生態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造林就是造水。近年來,國家已將丹江口水庫生態建設納入長江流域防護林重點工程區(兩湖一庫),地方各級政府,也把庫區流域生態林建設放在重中之中的位置,,堅持退耕還林,禁止陡坡開荒,加強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已初步取得較好的成效。2000年以來,庫區流域已累計投入造林資金19108萬元,共完成大面積造林93萬畝,其中進行世行貸款造林15萬畝,亞行貸款造林3.8萬畝,長江防護林11萬畝,退耕還林39萬畝,飛播造林20萬畝,封山育林3.7萬畝,完成四旁植樹1372萬株,義務植樹867萬株。同時,引種了一批優良品種,采取先進的實用技術,采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開展不同的造林模式研究,增強了庫區生態林的水源涵養和防護功能。例如淅川林椒(小辣椒)、林藥(黃姜)、林草(龍須草)造林模式已在庫區全面推廣,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效益。西峽、鄧州等地引種的107速生楊、桃樹、日本甜柿和美國杏李等優良樹種都起到較好的生態防護功能。在大力發展造林綠化的同時,各地還積極推進環保治理,陸續關停50多家污染重的企業。目前,已初步改善了庫區流域的生態環境現狀,有效地減少了水土流失面積達150萬畝以上。
3存在問題
3.1森林資源分布不均,亂砍濫伐林木現象時有發生
由于多年來,人們對庫區的生態建設認識不足,急功近利,取之林多,用之林少,亂砍濫伐現象時有發生,致使有限的森林資源分布極為不合理,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區的河流源頭的林分長勢不好,森林生態系統呈現結構與功能退化狀態,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瀕危珍稀動植物受到威脅,生態防護效益低。而地處淺山、丘陵、平原下游地區,人口密度大,墾植指數高,毀林開荒,陡坡種植。淺山、丘陵區植被稀疏,土壤凝固力差,不少地方地表裸露,提供了大量的泥沙源,水土流失嚴重,致使大量泥沙沉積庫區。
3.2林種結構不合理,生態防護效益差
據流域內統計,在421.4萬畝現有林面積中,確定為防護林的有257.8萬畝,占61.1%,一些地方對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分類經營的措施還沒有得到認真落實,造成林木繼續采伐利用,嚴重影響了森林的整體防護功能。在造林樹種上,片面的強調省工、省錢、防護功能差的如側柏、花椒仍被確定某些地方的主栽樹種,由于樹種結構不合理,營建的標準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能力較差。同時,林種面積組成中,中幼林面積偏大,占90%左右,有的林間間作農作物,耕作次數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3資金投入不足,生態建設步伐緩慢
流域內目前規劃的天然林保護、宜林荒山造林、環境保護與治理等任務很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其庫區內重點縣淅川又是國家級貧困縣,自身財力有限,加上各級政府投入不足,同時,庫區現仍有65.5萬畝荒山需要綠化,近20萬畝坡耕地需退耕還林,大量的稀疏林、殘次林需要改造,任務非常艱巨。
3.4森林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開發自然資源的活動更加頻繁。亂砍濫伐森林資源。開山炸石、變更林地用途等,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壞,大大降低其蓄水保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目前,保護和發展林業,建設綠色屏障,是丹江口庫區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已被多數人們所認識,同時利用庫區的自然資源,人文景觀,發展旅游業成為時尚。這些都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庫區生態環境帶來潛在的問題和危機。
4庫區生態林建設規劃設想
庫區生態林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關乎著整個丹江口水土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和質量,因此,要以科學的發展觀作指導,以生態優先的原則,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分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實行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突出要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實施森林環境保護工程,建立以天然林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區。這項工程的主要任務是森林環境的保護和森林保護環境。可通過森林自然保護區和建設防護林工程來達到此目標。一是利用現有郁閉度高、防護效能好的林區,抓緊申報,盡快列入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對已確定的生態防護公益林嚴禁任何形式的采伐和利用。對稀疏林地實行封山育林,增加森林的郁閉度;二是建立丹江口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維護庫區的自然生態平衡。庫區淅川境內現有水面58萬畝,庫區內有國家級、省級重點保護鳥類和水生動物幾十種,每年春、夏、秋、冬吸引大量南方、北方鳥類來這里繁衍、棲息,建立自然保護區主要為野生動物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解決基因保存、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自然保護等問題。
2、搞好庫區生態林造林規劃
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劃定區域,分類指導。對于整個庫區可劃定核心區、外圍區和特定區,并根據山、丘、平不同的地類和不同林種林相采取不同的保護和建設措施。對于山、丘、平不同的地類和植被,可采取不同的造林方式和方法,實行飛、封、造、改相結合的造林措施;對15°以上的陡坡禁止開荒種糧,實施退耕還林工程。
3、依靠科技進步,引進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的營林技術
品種低劣、造林技術落后是影響生態林防護功能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開展丹江口庫區生態林建設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打造優質高效的防護體系。一是要引進推廣樹冠密、保水保土能力強的喬、灌、草品種,例如常綠的美國火炬松和樹冠高大的107、2001楊以及生態經濟型的日本甜柿和美國雜交杏李,對適宜本地生長的板栗、辛夷也是最佳的生態經濟型樹種;二是推廣抗旱造林新技術,可推廣ABT生根粉和GGR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及地膜覆蓋和使用SAP抗旱保水劑,提高造林成活率;三是開展多種造林模式研究,采取不同的樹種、不同的密度、不同的混交方式和立體種植等,探索最佳生態林造林模式,提高生態林的防護效能;四是應用“3S”新技術,用于地理定位,監測庫區周圍森林面積、蓄積的消長變化、環境變化、森林病蟲害發生、森林火災發生等方面的情況,及時掌握庫區生態環境狀況,對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能夠早發現,及時采取措施,把損失降低在最低限度;五是搞好生態林工程與林業技術推廣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確保造林質量,提高生態和經濟效益。
4、合理利用現有資源,發展以森林公園為主體的森林旅游業,實施森林生態環境服務工程。森林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林內空氣清新,氣氛寧靜,色彩調和,氣味芬芳,人入其中,令人精神清爽,給人以美感和舒適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自然生態的需求和回歸自然的向往已成為時尚。庫區周圍不僅有茂密的森林,而且還有淅川上寺省級森林公園、香嚴寺、法海禪寺、荊紫關古建筑群、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西峽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罕見的恐龍蛋化石群、西峽龍潭溝瀑布、西峽老界嶺風景區、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武當山等旅游景點,形成丹江口水庫森林生態旅游區,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建立完善的森林旅游組織,開展森林旅游業務,初步形成森林旅游網絡,完善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的綜合服務體系,提高旅游整體水平。在發展森林旅游業和各種開發項目中,堅決制止以犧牲森林資源為代價的竭澤而漁的作法。
5、以項目為支撐,多渠道籌集資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防護林體系建設任務重、投資大,應堅持“國家、地方、集體、個人”一齊上的原則,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生態防護林體系建設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點配套工程之一,我們要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利用好資金,建立一批高標準、精品、樣板示范工程,帶動全市林業的跨越式發展。市縣鄉三級政府和業務部門都要對該地區生態防護林體系建設實行資金傾斜,加大對資金的投入,適時利用山區扶貧開發、世行貸款、以工代賑、退耕還林、長防林二期工程等方面的資金,用于生態工程建設。運用市場機制吸納社會資金,通過對流域內的“四荒”資源的拍賣、承包、租賃等形式進行改制,吸引有能力開展經營的企事業單位、團體和個人投資建設小林場、小果園等建設,擴大資金來源。
6、堅持依法治林,加強林木管護。林果業發展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是毀林嚴重,管護跟不上。各地要認真宣傳《森林法》等一系列林業法規政策,實行嚴管重罰,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依法治林,依法制止人為破壞森林資源。各鄉、村都要建立護林組織,制訂切實可行的護林公約,林業、公安部門要密切配合,及時查處毀林事件,打擊破壞林木的犯罪分子,保護林木所有者的合法權益,維護林業生產的正常秩序。
- 上一篇:混凝土斷裂參數管理論文
- 下一篇:水資源合理開發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