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能力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7 12:15: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道德能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道德能力

道德審美能力培育論文

一、漸悟、頓悟與直覺

“漸悟”和“頓悟”本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對影響深遠的范疇。慧遠在《維摩義記》卷一中指出:“菩薩藏中,所教亦二,一是漸入,二是頓悟。言漸入者,是人過去曾法,中退住小,后還入大。大從小來,謂之為漸”。“言頓悟者,有諸眾生,久乘,相應善根,今始見佛,即能入大。大不由小,目之謂頓”,“漸入菩薩,藉淺階遠,頓悟菩薩,一越解大”。漸悟、頓悟是兩種修習佛性的不同方法,由于對兩者強調不一,曾經形成了中國佛教史上兩相對峙的南宗和北宗,即“南頓北漸”之謂。

其實,漸悟和頓悟亦可理解為兩種不同的認識方法。主張日積月累、由淺而深的常規之道的是漸悟,表現在修身養性方面即是“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的功夫。道德教育過程中,對倫理道德觀念及規范日積月累的教與學,多是循漸悟之道而行的,我們平常所論道德認知,多是從漸悟角度展開的。其實道德認知和一般人類認知一樣也還有另外一面,即“頓悟”。

頓悟即習佛上的“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作為一種認識方法,即所謂“一旦豁然貫通”(朱嘉)、“發明本心”(陸九淵)或“反求本心”(熊十力)的功夫等。由佛學而滲透開來的頓悟早已成為我國哲學史、文學及美學史上重要概念。作為一般認識門徑的頓悟既與漸悟有很大的區別,也有互補或統一的一面,無論過分強調漸悟,還是過分強調頓悟都是荒謬的。以辯證的眼光不難看出,歷史上的“南頓北漸”的宗派之爭,有其偏頗各執的一面,同時也可看出現實生活中對于遵循分析思維、循規蹈矩過分強調從而被理性思維縛綁手腳的單純漸悟的方法論局限性。在中國現存的道德教育中因循理性思維的一般局限,人們多對道德認識“頓悟”的一面視而不見,或者視之為神秘的東西的而予以回避。因此對于道德認知的這一被忽視的側面予以研討是當務之急。

頓悟與直覺是相似但并不完全相等的概念。頓悟作為一種認識過程屬于直覺的一種,直覺顯然還包括在一種道德情境中憑直感立即作出判斷的含義,而頓悟似乎更多地強調直覺之前的沉思默想等知情意的醞釀過程。但是直覺和頓悟之間相同的一面顯然大于這些意義上的細微不同,本文是從直覺與頓悟相通的一面去進行以下論述的,亦即,本文的“直覺”作為認識的過程、方法和能力,也可稱之為頓悟的過程、方法和能力。

二、道德直覺的必要與可能

查看全文

道德辨析能力培養論文

思想品德課必須重視對學生道德辨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判斷是非和辨別真假、善惡和美丑的能力。

道德辨析的內容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社會公德、淺顯的政治常識、同小學生有關的法律常識,以及一些生活常識。教學中可以通過辨析題讓學生進行辯析,幫助學生鞏固道德知識,提高道德認識,明確什么是正確的行為。

一、政治常識。淺近的政治常識,教學中運用辨析的方法,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避免知識混淆。如教學《八一軍旗飄》后,可以把國旗、黨旗、軍旗、隊旗排列起來,讓學生用線條把旗幟和名稱連起來。

二、基本概念。有些道德概念比較近似,通過辨析,可以使學生對基本概念更加明確。涉及謙讓()禮讓()忍讓(),學生往往把所有的“讓”都說成是“謙讓”。教學《謙讓》后,可以出示以下選擇題,讓學生解答。

小明不小心踩了小華一腳,小明忙說“對不起”,小華說“沒關系。”這是謙讓精神、禮讓精神、忍讓精神。

查看全文

高校生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條件下,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生活領域中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將隨著發生變化,東西方在意識形態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多,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必將隨之轉變,以適應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大學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體,是青少年中接受和處理各種信息量最大,思想觀念最為活躍的部分,其道德素質的形成和提高,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其狀況如何,對整個民族的影響又尤為深遠。通過對培養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的研究,進一步揭示青少年社會道德能力形成的規律和培養途徑,著重探討我國當前情況下,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以促進學校、家庭、社會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

社會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體在面臨社會道德問題時能夠鑒別是非善惡,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并付諸行動的能力,也就是在社會生活中遵循社會價值觀或原則處理社會道德問題的能力。社會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種本質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社會道德行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社會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社會道德認知、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等。社會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社會道德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特征,就是將外在的知識,包括社會道德知識、社會道德觀念通過受教育者的社會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信念,經過社會道德實踐再將內在道德信念轉化為穩定的社會道德判斷能力、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社會道德能力培養以社會道德知識為重點,同時十分注意其他科學知識對社會道德能力的影響和作用,把社會道德知識與其他科學知識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行教育,從而從更高的水平上提高道德素質。社會道德能力培養要十分注重社會道德實踐,注重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分辨社會道德問題的能力、培養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練頑強的道德意志、養成正確的社會道德行為。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過程是一種終身教育過程,是一種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與再教育過程,是一種在不斷地由社會認知一社會踐行一自我反思的循環中從量變到質變的教育過程。

中國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未來各項事業的重要骨干和接班人,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不僅是大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社會道德水平的需要,是國家和民族應對社會道德新挑戰的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社會道德能力培養過程應該是一個需要學生理性和思維參與的過程,借助學生自己的智慧作出自主判斷和決策的過程。要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必須著力培養他們的社會道德思維能力、社會道德判斷推理能力、社會道德決策能力、社會道德選擇能力等,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思維方式,能夠自覺地運用已知去對付未知,處理生活中面臨的具體社會道德問題。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面臨著科技和社會發展帶來的重要挑戰。首先是網絡文化的挑戰,包括信息傳播方式轉變形成的挑戰、教育方式改變的挑戰。其次是市場經濟的挑戰,包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生的價值觀沖突、價值觀的困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觀的調整。再次是知識經濟的挑戰,包括知識經濟對教育主體的影響、對教育客體的影響、對教育介體(教育目的、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的影響、對教育環體(社會組織和社會活動)的影響等。第四是對外開放的挑戰,包括道德文化復雜和多元性的挑戰、道德文化變動和異化性的挑戰、道德文化虛浮與躁動性的挑戰、道德文化世俗與實用性的挑戰等。只有成功應對這些挑戰,大學生的社會道德培養才可能取得實際的成效。

查看全文

淺談大學生道德抉擇能力培育

隨著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利益的多元化以及國際間的政治、文化交往的13趨頻繁化,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念正在發生著廣泛、持久、深刻的變化,多種社會道德觀念呈現多重并存和沖突的格局。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選擇能力。特別是進行合理選擇的能力已成為新世紀道德生活的主體必備的時代意識和能力,當代社會迫切需要培養人們的道德鑒別和選擇能力。

一、培養大學生道德選擇能力的必要性

當代大學生在這多元、開放、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在道德發展、價值選擇和人生取向等方面也面臨著多元選擇。因此,培養當代大學生的道德鑒別、道德選擇能力是時代的呼喚。然而.傳統的高校德育過分強調集體教育、組織教育.在價值取向上過分強調社會價值,忽視個體價值,忽視學生獨立性的培養,個體的創造性和選擇能力得不到充分發展,使得許多學生對道德問題、道德理論和道德信條的盲目或不求甚解,造成學生個人的道德認知、道德判斷、道德選擇和道德實踐能力的脆弱,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常常出現不會正確選擇或片面根據功利和實用的價值進行選擇.要么人云亦云.要么由興而為,或任性而做。這都表明忽視大學生選擇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忽視正確、合理的選擇問題的引導是不行的.是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的。這就要求高校德育既要面對社會現實,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使學生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里,能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社會、分析問題、提高辨別是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培養學生道德選擇能力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德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大學生在道德行為選擇上存在的偏差

當代社會多元價值觀并存,大學生缺乏正確判斷、抵御誘惑的能力。使得部分大學生個人主義、利已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滋生和膨脹,缺乏大學生應具有的社會責任感,致使其在道德行為選擇上出現偏差

(一)知行脫節,踐行能力弱

查看全文

道德直覺能力審美培育論文

一、漸悟、頓悟與直覺

“漸悟”和“頓悟”本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對影響深遠的范疇。慧遠在《維摩義記》卷一中指出:“菩薩藏中,所教亦二,一是漸入,二是頓悟。言漸入者,是人過去曾法,中退住小,后還入大。大從小來,謂之為漸”。“言頓悟者,有諸眾生,久乘,相應善根,今始見佛,即能入大。大不由小,目之謂頓”,“漸入菩薩,藉淺階遠,頓悟菩薩,一越解大”。漸悟、頓悟是兩種修習佛性的不同方法,由于對兩者強調不一,曾經形成了中國佛教史上兩相對峙的南宗和北宗,即“南頓北漸”之謂。

其實,漸悟和頓悟亦可理解為兩種不同的認識方法。主張日積月累、由淺而深的常規之道的是漸悟,表現在修身養性方面即是“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的功夫。道德教育過程中,對倫理道德觀念及規范日積月累的教與學,多是循漸悟之道而行的,我們平常所論道德認知,多是從漸悟角度展開的。其實道德認知和一般人類認知一樣也還有另外一面,即“頓悟”。

頓悟即習佛上的“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作為一種認識方法,即所謂“一旦豁然貫通”(朱嘉)、“發明本心”(陸九淵)或“反求本心”(熊十力)的功夫等。由佛學而滲透開來的頓悟早已成為我國哲學史、文學及美學史上重要概念。作為一般認識門徑的頓悟既與漸悟有很大的區別,也有互補或統一的一面,無論過分強調漸悟,還是過分強調頓悟都是荒謬的。以辯證的眼光不難看出,歷史上的“南頓北漸”的宗派之爭,有其偏頗各執的一面,同時也可看出現實生活中對于遵循分析思維、循規蹈矩過分強調從而被理性思維縛綁手腳的單純漸悟的方法論局限性。在中國現存的道德教育中因循理性思維的一般局限,人們多對道德認識“頓悟”的一面視而不見,或者視之為神秘的東西的而予以回避。因此對于道德認知的這一被忽視的側面予以研討是當務之急。

頓悟與直覺是相似但并不完全相等的概念。頓悟作為一種認識過程屬于直覺的一種,直覺顯然還包括在一種道德情境中憑直感立即作出判斷的含義,而頓悟似乎更多地強調直覺之前的沉思默想等知情意的醞釀過程。但是直覺和頓悟之間相同的一面顯然大于這些意義上的細微不同,本文是從直覺與頓悟相通的一面去進行以下論述的,亦即,本文的“直覺”作為認識的過程、方法和能力,也可稱之為頓悟的過程、方法和能力。

二、道德直覺的必要與可能

查看全文

探究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原則

摘要: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其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事關國家未來。而我們面對的是大學生對社會道德認知不足,社會道德感情缺陷和社會道德意志薄弱等問題顯得愈加嚴重。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社會道德能力培養,必須堅持在以人為本,內功培養與外功訓練相結合。注重實踐三條原則的指導下,著力構建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社會綜合體系,創新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機制,強化社會道德能力養成的實踐環節。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教育社會道德能力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條件下,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生活領域中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將隨著發生變化,東西方在意識形態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多,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必將隨之轉變,以適應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大學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體,是青少年中接受和處理各種信息量最大,思想觀念最為活躍的部分,其道德素質的形成和提高,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其狀況如何,對整個民族的影響又尤為深遠。通過對培養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的研究,進一步揭示青少年社會道德能力形成的規律和培養途徑,著重探討我國當前情況下,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以促進學校、家庭、社會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

社會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體在面臨社會道德問題時能夠鑒別是非善惡,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并付諸行動的能力,也就是在社會生活中遵循社會價值觀或原則處理社會道德問題的能力。社會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種本質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社會道德行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社會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社會道德認知、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等。社會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社會道德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特征,就是將外在的知識,包括社會道德知識、社會道德觀念通過受教育者的社會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信念,經過社會道德實踐再將內在道德信念轉化為穩定的社會道德判斷能力、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社會道德能力培養以社會道德知識為重點,同時十分注意其他科學知識對社會道德能力的影響和作用,把社會道德知識與其他科學知識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行教育,從而從更高的水平上提高道德素質。社會道德能力培養要十分注重社會道德實踐,注重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分辨社會道德問題的能力、培養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練頑強的道德意志、養成正確的社會道德行為。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過程是一種終身教育過程,是一種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與再教育過程,是一種在不斷地由社會認知一社會踐行一自我反思的循環中從量變到質變的教育過程。

查看全文

小議道德能力的參與發展

本文作者:賈新紅工作單位:江蘇省睢寧縣第二中學

創設問題情境,誘導學生深入參與

問題是培養發展學生道德認知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動力,也是激發學生將道德認知作為完善自我道德行為的內在需求。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科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調動和引導學生積極地進入問題情境中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感悟,啟迪思維,從而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家園,深化道德認識,升化道德情感。如,在學習《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一課第二框“推動社會的偉大變革”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實行改革開往的重要意義,我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①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說明了什么?②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不需要中國?③怎樣正確處理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的關系?④我們應以怎樣積極的心態正確看待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新變化和新問題?⑤面對改革開放的新趨勢,我們中學生應該怎么做?……讓學生去討論、去交流。這樣,創設鮮活的問題情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探究交流的興趣,促使他們深入思考,在師生、生生之間多元對話交流中深刻感悟和理解了我國實行改革開往的重要意義。

實施多元評價,促進學生有效參與

傳統初中思想品德過程的評價往往采用終結性評價,更多的是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對學生思想品德課學習的評價,必須改革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實施多元化評價,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功能,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手段,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參與。如,在教學《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中第三框“保護環境”時,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自我評價:①能否自覺做到保持環境衛生,不做污染環境的事?②看到污染環境的現象能否去主動上前進行勸阻?③能否主動向他人宣傳環保知識,積極參加有關的公益活動?④能否主動向學校、老師提出搞好校園的環境,如學生食堂衛生、宿舍衛生等建設性的解決意見?通過學生自我評價過程的全面有效參與,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反思與提升道德認知相結合的過程。這不僅促使學生樹立了較強的環保意識,而且落實了環保行動。

加強社會實踐,發展學生的參與能力

查看全文

切實增強自控能力 構筑思想道德防線

在當今社會,到處充滿各種各樣的誘惑。作為黨的領導干部,成為一些別有用心者的重點公關對象。一旦我們干部放松警惕,把握不住自已,就可能落入圈套,走上腐敗之路。那么,我們的領導干部如何做到有效抵制。筆者認為,關鍵是管住自已,不斷增強自身自控能力,牢固構筑好思想道德防線。具體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志存高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首先要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做人總是要有理想志向、有寄托追求、有精神支柱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航標和燈塔。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境界,就能站得高,眼界更寬廣,心胸更開闊,就能經受住各種各樣的考驗。作為黨員領導干部要始終堅信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鞭策自已,并結合自已所從事具體工作抓住落腳點。常想人民的養育之恩,常想黨組織的培養之恩,把不斷實現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經常思考“參加革命為什么,現在當干部應該做什么,將來身后應該留點什么”這三大問題,自覺抵制各種非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努力為社會多做貢獻,為人民多辦實事,在實現社會價值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只有這樣,人生才有意義,生活才會充實,才能成為人民稱頌的好干部。否則,終將被黨和人民唾棄。

(二)淡泊守志,樹立正確的名利觀

共產黨人不是禁欲主義者,共產黨人也有個人的正當利益。黨從來不反對黨員領導干部在政策和制度規定的范圍內,獲得應有報酬和利益,改善個人生活。但共產黨人奉行的是“黨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共產黨人的人生應該是奉獻的人生,應該是為人民、為社會主義事業艱苦奮斗的人生。看到社會上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心態不平、失衡,就千方百計動腦子想自己先富起來,見利忘義,見色動心。搞個人利益至上等等。這種行為嚴重背離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共產黨的黨性所不容。首先要支持和幫助群眾富起來,而不能只考慮自己如何富,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不正當的利益。自覺地帶頭吃苦,甘于清貧,樂于奉獻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本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拋開一切名韁利索的束縛,決不為個人蝸角虛名、蠅頭小利而喪失黨的原則,喪失自我人格。

(三)知責思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

查看全文

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淺議論文

摘要: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其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事關國家未來。而我們面對的是大學生對社會道德認知不足,社會道德感情缺陷和社會道德意志薄弱等問題顯得愈加嚴重。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社會道德能力培養,必須堅持在以人為本,內功培養與外功訓練相結合。注重實踐三條原則的指導下,著力構建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社會綜合體系,創新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機制,強化社會道德能力養成的實踐環節。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教育社會道德能力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條件下,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生活領域中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將隨著發生變化,東西方在意識形態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多,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必將隨之轉變,以適應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大學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體,是青少年中接受和處理各種信息量最大,思想觀念最為活躍的部分,其道德素質的形成和提高,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其狀況如何,對整個民族的影響又尤為深遠。通過對培養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的研究,進一步揭示青少年社會道德能力形成的規律和培養途徑,著重探討我國當前情況下,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能力,以促進學校、家庭、社會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社會道德能力,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社會道德能力的培養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

社會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體在面臨社會道德問題時能夠鑒別是非善惡,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并付諸行動的能力,也就是在社會生活中遵循社會價值觀或原則處理社會道德問題的能力。社會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種本質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社會道德行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社會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社會道德認知、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等。社會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社會道德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特征,就是將外在的知識,包括社會道德知識、社會道德觀念通過受教育者的社會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信念,經過社會道德實踐再將內在道德信念轉化為穩定的社會道德判斷能力、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社會道德能力培養以社會道德知識為重點,同時十分注意其他科學知識對社會道德能力的影響和作用,把社會道德知識與其他科學知識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行教育,從而從更高的水平上提高道德素質。社會道德能力培養要十分注重社會道德實踐,注重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分辨社會道德問題的能力、培養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練頑強的道德意志、養成正確的社會道德行為。社會道德能力培養的過程是一種終身教育過程,是一種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與再教育過程,是一種在不斷地由社會認知一社會踐行一自我反思的循環中從量變到質變的教育過程。

查看全文

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學生語言表現能力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堂在校園智慧資源的支持下,改變了道德與法治傳統的教學方式,讓課堂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地位,為學生表達表現能力的培養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因此,本文針對道德與法治課語言表達表現能力的興趣養成、培養難題破解、培養關鍵點進行了論述,借助校園智慧資源環境的便利,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并實現學生語言表達表現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核心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關鍵詞:校園智慧資源;語言表達表現能力;核心素養

在核心素養培養的總體教育要求下,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不僅要求通過課堂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也要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教學的重要部分,它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訓練學生學會傾聽、訓練語言的表達與交流能力,因為學生語言的表達表現能力會進一步促進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要求的實現。而如何在課堂中利用智慧資源有效開展語言表達表現能力培養,成為我們需要著重考慮的一個問題。

一、基于教師設問引領和氛圍營造,激發學生語言表達表現的興趣

學生語言表達表現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耐心教導,而教師教學語言的運用,則是學生語言表達表現能力培養的橋梁,因此,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水平影響著培養的效果。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需發揮自身教學引領與示范的作用,運用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引領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以達到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表現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段精準的導語,作為表達表現教學的引領,并適時地提出思考性問題,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同時引導學生用語言貼切地表達與反饋,指導過程注意指導學生語言表達的邏輯性、精準性。語言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良好的語言氛圍,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營造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氛圍,運用飽含熱情的語言和動作,讓學生沉浸在一個感情洋溢的課堂之中。比如,在《我們有精神》教學的導入環節,教師可借助智慧校園網絡,播放天安門升國旗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國旗班的儀態,還可安排學生進行模仿訓練,并說出自己觀看和體驗后的感受。在正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日常拍攝到學生的坐姿、讀書、站立等圖片進行展示,讓學生討論哪張圖片有精神,哪張沒有精神,以激發學生語言表達表現的興趣。

二、基于教師觀念更新和學生主體理念,破解學生語言表達表現的能力訓練難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