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心理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7 13:20: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jù)多年的文秘經(jīng)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道德心理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道德心理學分析論文
在倫理道德的層面,儒家和基督教對于人類心靈和人格的影響及塑造都是巨大的。近年來中外學術界屢有將這兩者進行比較分析的嘗試。本文想從道德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它們之間的異同(尤其是它們之間的差異),目的是想從中引申出一些對當代情境之中的道德實踐的有益思考。[1]
一、概念和問題描述
康德曾經(jīng)明確表示,關于道德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兩種學問,一種是研究道德論證的學問,另一種是道德原則如何與經(jīng)驗結合的學問。前者是康德所謂的純道德哲學,后者屬經(jīng)驗知識,康德稱之為實踐人類學,相當于今天的心理學。當然,康德主要關懷的是道德論證。而且我們看到,在康德的倫理學中,道德原則的論證基本上獨立于道德心理。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不牽涉對人的感情方面,例如情感和喜好的哲學假定,更確切地說是刻意排除這些假定。
當然,康德的道德論證本身或許也可以說是蘊涵了對道德心理的某種預設,因為對康德來說,已經(jīng)論證為合理的道德原則意味著這些道德原則就是道德主體有相應的能力去實踐的原則。但即使如此,這種心理也不是我們通常所講的人的情感和內在性情,而是從理性的義務概念中引申出來的“道德”心理。從康德的道德觀念中,人們或許不難找到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的影子。但實際上,從掌握關于道德的知識到道德實踐的轉化,這一過程并不是自動發(fā)生的,中間顯然還隔著一條或深或淺的鴻溝。因此,對道德心理問題的深入探討顯然是有實踐意義的。我們這里所講的道德心理,主要是指促成人們將道德知識或道德原則轉化成實際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心理動力機制,即情感上愿意去實踐和追求某一道德、意志上有持之以恒的能力的機制,其中包括某一道德學說本身對道德心理的明確或暗示性影響。
毋庸置疑,在道德心理的層面,儒家和基督教中都存在豐富的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心理是儒家倫理學的核心,例如孟子的性善論幾乎同時承擔著兩個主要的化理任務——道德論證和道德實踐動機(心理激勵)。總體而言,儒家的性善論概念架構循著這樣一條思路:上天賦予人類的天性中有一類是特殊的情感性反應(道德論證),這些情感能力促成人之為人的本性和使命的實現(xiàn)(道德動力)。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因素和天的因素相互作用,但儒家著力強調人的責任。
道德心理學在儒家倫理學中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在儒家強調情感在倫理學中的作用。根據(jù)儒家的觀點,倫理生活其實就是一種情感生活,而情感的缺陷往往意味著性格的缺陷。[2]因此,儒家不僅重視情感的實踐威力,即在道德實踐過程中,重視行為者的動機因素,強調道德實踐過程中的“樂”;而且將情感當做其有自在的道德重要性的素質來加以珍視和培值。因此,在儒家看來,離開一定的情感因素,行為就不能證明其自身的道德價值;而由于有了情感的投入,道德實踐基本上不是一個內心沖突和掙扎的過程,而是內心原有的喜好的善的天性的自然流露和發(fā)展過程。[3]這就是儒家的性善論對于道德實踐的深刻意義之所在。由此可見,儒家所講的道德心理如何有力地促成儒家道德理想的實現(xiàn)。也正在這個意義上,孟子才肯定“人皆可以為堯舜”。
儒家與基督教道德心理學比較論文
在倫理道德的層面,儒家和基督教對于人類心靈和人格的影響及塑造都是巨大的。近年來中外學術界屢有將這兩者進行比較分析的嘗試。本文想從道德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它們之間的異同(尤其是它們之間的差異),目的是想從中引申出一些對當代情境之中的道德實踐的有益思考。[1]
一、概念和問題描述
康德曾經(jīng)明確表示,關于道德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兩種學問,一種是研究道德論證的學問,另一種是道德原則如何與經(jīng)驗結合的學問。前者是康德所謂的純道德哲學,后者屬經(jīng)驗知識,康德稱之為實踐人類學,相當于今天的心理學。當然,康德主要關懷的是道德論證。而且我們看到,在康德的倫理學中,道德原則的論證基本上獨立于道德心理。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不牽涉對人的感情方面,例如情感和喜好的哲學假定,更確切地說是刻意排除這些假定。
當然,康德的道德論證本身或許也可以說是蘊涵了對道德心理的某種預設,因為對康德來說,已經(jīng)論證為合理的道德原則意味著這些道德原則就是道德主體有相應的能力去實踐的原則。但即使如此,這種心理也不是我們通常所講的人的情感和內在性情,而是從理性的義務概念中引申出來的“道德”心理。從康德的道德觀念中,人們或許不難找到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的影子。但實際上,從掌握關于道德的知識到道德實踐的轉化,這一過程并不是自動發(fā)生的,中間顯然還隔著一條或深或淺的鴻溝。因此,對道德心理問題的深入探討顯然是有實踐意義的。我們這里所講的道德心理,主要是指促成人們將道德知識或道德原則轉化成實際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心理動力機制,即情感上愿意去實踐和追求某一道德、意志上有持之以恒的能力的機制,其中包括某一道德學說本身對道德心理的明確或暗示性影響。
毋庸置疑,在道德心理的層面,儒家和基督教中都存在豐富的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心理是儒家倫理學的核心,例如孟子的性善論幾乎同時承擔著兩個主要的化理任務——道德論證和道德實踐動機(心理激勵)。總體而言,儒家的性善論概念架構循著這樣一條思路:上天賦予人類的天性中有一類是特殊的情感性反應(道德論證),這些情感能力促成人之為人的本性和使命的實現(xiàn)(道德動力)。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因素和天的因素相互作用,但儒家著力強調人的責任。
道德心理學在儒家倫理學中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在儒家強調情感在倫理學中的作用。根據(jù)儒家的觀點,倫理生活其實就是一種情感生活,而情感的缺陷往往意味著性格的缺陷。[2]因此,儒家不僅重視情感的實踐威力,即在道德實踐過程中,重視行為者的動機因素,強調道德實踐過程中的“樂”;而且將情感當做其有自在的道德重要性的素質來加以珍視和培值。因此,在儒家看來,離開一定的情感因素,行為就不能證明其自身的道德價值;而由于有了情感的投入,道德實踐基本上不是一個內心沖突和掙扎的過程,而是內心原有的喜好的善的天性的自然流露和發(fā)展過程。[3]這就是儒家的性善論對于道德實踐的深刻意義之所在。由此可見,儒家所講的道德心理如何有力地促成儒家道德理想的實現(xiàn)。也正在這個意義上,孟子才肯定“人皆可以為堯舜”。
兒童心理視覺下的個體道德分析論文
摘要:從兒童心理理論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兩個方面問題:一是從兒童心理理論看個體道德發(fā)展。如:道德發(fā)展中的自我中心主義、自律道德、觀點采擇、移情和道德情緒歸因判斷等;二是從兒童心理理論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內容的擴展。
關鍵詞:個體道德發(fā)展道德心理研究兒童心理理論
一、引言
心理學自誕生以來,各種理論和流派百花齊放,相互影響和滲透。道德心理研究作為發(fā)展心理學中重要的研究領域也是如此,它受到不同時期相關心理學理論的影響。皮亞杰對道德發(fā)展做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柯爾伯格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道德發(fā)展進行了大量系統(tǒng)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并以此構造了道德發(fā)展的三水平六階段理論。
“道德發(fā)展”這一術語逐漸被人們所熟悉。柯爾伯格所開創(chuàng)的公正主題和后來其他道德心理學家們提出的關愛和寬恕主題,成為道德心理研究的三大主題。從皮亞杰到柯爾伯格及其追隨者們,都明顯受到認知學派的影響。而同時行為主義心理學對道德心理研究也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其中加裔美籍心理學家班杜拉最為突出。他認為德性的形成是通過直接強化和榜樣示范的間接強化而實現(xiàn)的,所以他對道德發(fā)展這樣的術語持有不同觀點,這直接影響了道德教育實踐領域出現(xiàn)的重獎勵和懲罰的德育方式。
兒童心理理論是近20年來發(fā)展心理學領域中一個比較活躍的研究課題,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它對道德心理研究也產(chǎn)生一些重要的影響,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希望加深和擴展對兒童心理理論和道德心理的研究。
小議少兒心理理論與道德發(fā)展研究
摘要:從兒童心理理論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兩個方面問題:一是從兒童心理理論看個體道德發(fā)展。如:道德發(fā)展中的自我中心主義、自律道德、觀點采擇、移情和道德情緒歸因判斷等;二是從兒童心理理論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內容的擴展。
關鍵詞:個體道德發(fā)展道德心理研究兒童心理理論
一、引言
心理學自誕生以來,各種理論和流派百花齊放,相互影響和滲透。道德心理研究作為發(fā)展心理學中重要的研究領域也是如此,它受到不同時期相關心理學理論的影響。皮亞杰對道德發(fā)展做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柯爾伯格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道德發(fā)展進行了大量系統(tǒng)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并以此構造了道德發(fā)展的三水平六階段理論。
“道德發(fā)展”這一術語逐漸被人們所熟悉。柯爾伯格所開創(chuàng)的公正主題和后來其他道德心理學家們提出的關愛和寬恕主題,成為道德心理研究的三大主題。從皮亞杰到柯爾伯格及其追隨者們,都明顯受到認知學派的影響。而同時行為主義心理學對道德心理研究也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其中加裔美籍心理學家班杜拉最為突出。他認為德性的形成是通過直接強化和榜樣示范的間接強化而實現(xiàn)的,所以他對道德發(fā)展這樣的術語持有不同觀點,這直接影響了道德教育實踐領域出現(xiàn)的重獎勵和懲罰的德育方式。
兒童心理理論是近20年來發(fā)展心理學領域中一個比較活躍的研究課題,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它對道德心理研究也產(chǎn)生一些重要的影響,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希望加深和擴展對兒童心理理論和道德心理的研究。
兒童心理研究與道德引導論文
論文摘要:從兒童心理理論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兩個方面問題:一是從兒童心理理論看個體道德發(fā)展。如:道德發(fā)展中的自我中心主義、自律道德、觀點采擇、移情和道德情緒歸因判斷等;二是從兒童心理理論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內容的擴展。
論文關鍵詞:個體道德發(fā)展;道德心理研究;兒童心理理論
一、引言
心理學自誕生以來,各種理論和流派百花齊放,相互影響和滲透。道德心理研究作為發(fā)展心理學中重要的研究領域也是如此,它受到不同時期相關心理學理論的影響。皮亞杰對道德發(fā)展做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柯爾伯格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道德發(fā)展進行了大量系統(tǒng)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并以此構造了道德發(fā)展的三水平六階段理論。
“道德發(fā)展”這一術語逐漸被人們所熟悉。柯爾伯格所開創(chuàng)的公正主題和后來其他道德心理學家們提出的關愛和寬恕主題,成為道德心理研究的三大主題。從皮亞杰到柯爾伯格及其追隨者們,都明顯受到認知學派的影響。而同時行為主義心理學對道德心理研究也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其中加裔美籍心理學家班杜拉最為突出。他認為德性的形成是通過直接強化和榜樣示范的間接強化而實現(xiàn)的,所以他對道德發(fā)展這樣的術語持有不同觀點,這直接影響了道德教育實踐領域出現(xiàn)的重獎勵和懲罰的德育方式。
兒童心理理論是近20年來發(fā)展心理學領域中一個比較活躍的研究課題,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它對道德心理研究也產(chǎn)生一些重要的影響,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希望加深和擴展對兒童心理理論和道德心理的研究。
剖析兒童心理理論和道德發(fā)展的關聯(lián)性
摘要:從兒童心理理論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兩個方面問題:一是從兒童心理理論看個體道德發(fā)展。如:道德發(fā)展中的自我中心主義、自律道德、觀點采擇、移情和道德情緒歸因判斷等;二是從兒童心理理論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內容的擴展。
關鍵詞:個體道德發(fā)展道德心理研究兒童心理理論
一、引言
心理學自誕生以來,各種理論和流派百花齊放,相互影響和滲透。道德心理研究作為發(fā)展心理學中重要的研究領域也是如此,它受到不同時期相關心理學理論的影響。皮亞杰對道德發(fā)展做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柯爾伯格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道德發(fā)展進行了大量系統(tǒng)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并以此構造了道德發(fā)展的三水平六階段理論。
“道德發(fā)展”這一術語逐漸被人們所熟悉。柯爾伯格所開創(chuàng)的公正主題和后來其他道德心理學家們提出的關愛和寬恕主題,成為道德心理研究的三大主題。從皮亞杰到柯爾伯格及其追隨者們,都明顯受到認知學派的影響。而同時行為主義心理學對道德心理研究也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其中加裔美籍心理學家班杜拉最為突出。他認為德性的形成是通過直接強化和榜樣示范的間接強化而實現(xiàn)的,所以他對道德發(fā)展這樣的術語持有不同觀點,這直接影響了道德教育實踐領域出現(xiàn)的重獎勵和懲罰的德育方式。
兒童心理理論是近20年來發(fā)展心理學領域中一個比較活躍的研究課題,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它對道德心理研究也產(chǎn)生一些重要的影響,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希望加深和擴展對兒童心理理論和道德心理的研究。
現(xiàn)代幼兒道德教育特征論文
從根本上講,沒有人會懷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遠離粗俗和粗野,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從社會發(fā)展來說,當今社會也是一個倚重德來發(fā)展的社會,對道德和德性的弘揚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與民主建設、經(jīng)濟發(fā)展、生態(tài)保護等問題同等重要且影響人類自身生存和未來發(fā)展去向的重大問題。現(xiàn)代社會需要有現(xiàn)代性的德育,社會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正強烈呼喚德育現(xiàn)代性的生成。在一定意義上,正是德育現(xiàn)代性才是制約德育實效性的根源,當前德育實效性不高,根源正在于其現(xiàn)代性不足。本文關注幼兒這一特殊發(fā)展階段的道德教育現(xiàn)代性及其基礎問題,構思從德育現(xiàn)代性的邏輯前提——幼兒道德教育必要性開始,循跡論證幼兒德育現(xiàn)代性內涵及其重要基礎,即道德教育哲學和道德教育心理學。
一、幼兒道德教育現(xiàn)代性內涵
認識這一問題之前,必須強調幼兒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這不僅是因為后者是前者的邏輯前提,而且沒有對這一必要性的科學認識或者根本上認為幼兒德育沒有必要,那么在思想上就不會有幼兒德育應有的地位,從而實踐上也就不會有幼兒德育的現(xiàn)代性。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構成,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因此幼兒德育也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幼兒時期是個很特殊的時期,這一點從心理學研究即可證明。對道德教育來說,這也是個很重要的時期。幼兒時期心靈純凈,各種思想觀點還沒有形成,不論受到好的教育與環(huán)境影響,還是不好的教育與環(huán)境影響,都會在心靈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正因如此,自古以來就不乏仁人志士尤其是教育家十分重視兒童早期的道德教育,從古羅馬的昆體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普魯塔克(Ploutarkos)到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紐斯(JohannAmosComenius),從中國古代的顏之推到近代魯迅等,他們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導者,其有關思想也早已成為德育思想史中最可寶貴的財富。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這些思想難免會帶有與各自時代、社會結構相一致的印痕。然而,對歷史的批判和繼承正是現(xiàn)代德育重建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德育現(xiàn)代性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傳統(tǒng)德育給予現(xiàn)代德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其思想內容和方式方法方面的影響非常深遠,至今在部分教育者的觀念里還余跡猶存。比如,以講究“使為則為,使止則止”(《顏氏家訓·教子》)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輕理喻、重權威輕個性、重控制輕選擇、重規(guī)訓輕德性、重服從輕體驗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兒教育里還大量存在,道德教育內容有教(習俗教化)無德(道德)現(xiàn)象仍較普遍等。應該說,這些都與德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方向不相一致。現(xiàn)代社會已在工業(yè)文明基礎上憑借現(xiàn)代科技的強力推進,正大步朝向現(xiàn)代化,而社會現(xiàn)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現(xiàn)代化,道德教育在幫助人完成現(xiàn)代化并進而促進社會現(xiàn)代化方面正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道德教育本身要盡快完成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變,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和人自身發(fā)展的現(xiàn)代性需求。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道德教育同其它各級各類道德教育一樣,增強自身現(xiàn)代性是當前的首要使命,而且在一定意義上說更具有基礎性作用。
現(xiàn)代性是相對于傳統(tǒng)性而言的,從存在方式或表現(xiàn)形式上看,它體現(xiàn)于道德教育的性質、目標、功能、價值、內容、過程、方法、手段、途徑等方方面面,而從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現(xiàn)代性則是現(xiàn)代德育(相對于傳統(tǒng)德育)綜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學性、民主性、終身性、全面性、主體性、發(fā)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體性與發(fā)展性。“現(xiàn)代德育以促進人的德性現(xiàn)代化為中心,或者說是以促進主體現(xiàn)代德性發(fā)展為根本。主體性、發(fā)展性是現(xiàn)代德育的本質規(guī)定。”幼兒德育現(xiàn)代性就是堅持以幼兒為德育主體,在發(fā)展性德育理念指導下,通過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啟發(fā)、引導與幼兒的認知、體驗、踐行的互動,促進幼兒德性健康發(fā)展。德育現(xiàn)代性要求對幼兒的道德教育必須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協(xié)調發(fā)展的德育模式。在現(xiàn)代性的吁求下,幼兒教育工作者不僅要使自身工作更貼近幼兒心理特點,而且要不辱使命,認真反思在社會現(xiàn)代化背景下幼兒德育的發(fā)展理路及其功能價值。因此,幼兒教育者就要從理論上來充實幼兒德育的現(xiàn)代性基礎,即道德教育哲學和道德教育心理學。
二、幼兒道德教育現(xiàn)代性的哲學基礎
從哲學視角觀照道德教育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道德總是哲學在思考倫理價值時的首要選擇。道德哲學是時代精神的反映,是引領一個時代道德發(fā)展的航標。美國著名道德教育家柯爾伯格(LawrenceKohlberg)曾說:“道德哲學和道德心理學是研究道德教育的兩個基本領域,道德心理學是研究道德發(fā)展是什么的問題,道德哲學探討道德發(fā)展應該是什么的問題。在我們?yōu)榈赖陆逃业揭粋€合理的基礎之前,必須把心理學上的‘是’和哲學上的‘應該’這兩種研究結合起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道德實踐領域并沒有很好地實現(xiàn)這兩者的聯(lián)姻,不僅如此,教育者的觀點和行為也較少明確從道德教育哲學和道德教育心理學出發(fā)。這種現(xiàn)象在基礎教育包括幼教階段的學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顯,直接表現(xiàn)則是道德教育的人為痕跡隨處可見。“如果說人們對道德哲學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問題發(fā)表言論還只是感到遺憾的話,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覺利用道德哲學的成果,則可稱之為教育的不幸了。”實際情況正是這樣,教育工作者還缺乏對道德教育價值深刻的反思,對當前如何進行道德教育和進行什么樣的道德教育等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也缺乏主動尋求道德教育研究成果的意識。一百多年來,道德教育在現(xiàn)代化的征程中已取得豐碩成果,它們對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觀念以及推進道德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正如著名教育哲學家喬治·奈勒(G·F·Kneller)所言:“哲學解放了教師的想象力,同時又指導著他的理智。教師追溯各種教育問題的哲學根源,從而以比較廣闊的眼界來看待這些問題。教師通過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統(tǒng)地解決人們已經(jīng)認識清楚并提煉出來的各種重大問題。那些不應用哲學去思考問題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膚淺的。一個膚淺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壞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壞則每況愈下。”因此,與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樣,幼兒教育工作者首先也應是一位道德哲學家,對幼兒道德發(fā)展應有自己的且符合時代要求的思考,從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
儒家與基督教的心理學分析論文
摘要:在倫理道德的層面,儒家和基督教對于人類心靈和人格的影響及塑造都是巨大的。近年來中外學術界屢有將這兩者進行比較分析的嘗試。本文想從道德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它們之間的異同(尤其是它們之間的差異),目的是想從中引申出一些對當代情境之中的道德實踐的有益思考。
關鍵詞:道德心理學;儒家;基督教
Abstract:Intheethicalandmorallevel,ConfucianismandChristianityforthehumanmindandpersonalitytoshapeandinfluenceareenormous.Inrecentyears,frequentlytobothChineseandforeignacademicstoconductacomparativeanalysisoftheattempt.Thisarticlefromtheperspectiveofmoralpsychologytoexplore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them(especiallythedifferencesbetweenthem),fromwhichitwastryingtocomeoutofsomeofthecontemporarysituationinthepracticeofgoodmoralthinking.
Keywords:moralpsychology;Confucianism;Christian
一、概念和問題描述
康德曾經(jīng)明確表示,關于道德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兩種學問,一種是研究道德論證的學問,另一種是道德原則如何與經(jīng)驗結合的學問。前者是康德所謂的純道德哲學,后者屬經(jīng)驗知識,康德稱之為實踐人類學,相當于今天的心理學。當然,康德主要關懷的是道德論證。而且我們看到,在康德的倫理學中,道德原則的論證基本上獨立于道德心理。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不牽涉對人的感情方面,例如情感和喜好的哲學假定,更確切地說是刻意排除這些假定。
儒家與基督教比較分析論文
在倫理道德的層面,儒家和基督教對于人類心靈和人格的影響及塑造都是巨大的。近年來中外學術界屢有將這兩者進行比較分析的嘗試。本文想從道德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它們之間的異同(尤其是它們之間的差異),目的是想從中引申出一些對當代情境之中的道德實踐的有益思考。[1]
一、概念和問題描述
康德曾經(jīng)明確表示,關于道德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兩種學問,一種是研究道德論證的學問,另一種是道德原則如何與經(jīng)驗結合的學問。前者是康德所謂的純道德哲學,后者屬經(jīng)驗知識,康德稱之為實踐人類學,相當于今天的心理學。當然,康德主要關懷的是道德論證。而且我們看到,在康德的倫理學中,道德原則的論證基本上獨立于道德心理。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不牽涉對人的感情方面,例如情感和喜好的哲學假定,更確切地說是刻意排除這些假定。
當然,康德的道德論證本身或許也可以說是蘊涵了對道德心理的某種預設,因為對康德來說,已經(jīng)論證為合理的道德原則意味著這些道德原則就是道德主體有相應的能力去實踐的原則。但即使如此,這種心理也不是我們通常所講的人的情感和內在性情,而是從理性的義務概念中引申出來的“道德”心理。從康德的道德觀念中,人們或許不難找到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的影子。但實際上,從掌握關于道德的知識到道德實踐的轉化,這一過程并不是自動發(fā)生的,中間顯然還隔著一條或深或淺的鴻溝。因此,對道德心理問題的深入探討顯然是有實踐意義的。我們這里所講的道德心理,主要是指促成人們將道德知識或道德原則轉化成實際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心理動力機制,即情感上愿意去實踐和追求某一道德、意志上有持之以恒的能力的機制,其中包括某一道德學說本身對道德心理的明確或暗示性影響。
毋庸置疑,在道德心理的層面,儒家和基督教中都存在豐富的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心理是儒家倫理學的核心,例如孟子的性善論幾乎同時承擔著兩個主要的化理任務——道德論證和道德實踐動機(心理激勵)。總體而言,儒家的性善論概念架構循著這樣一條思路:上天賦予人類的天性中有一類是特殊的情感性反應(道德論證),這些情感能力促成人之為人的本性和使命的實現(xiàn)(道德動力)。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因素和天的因素相互作用,但儒家著力強調人的責任。
道德心理學在儒家倫理學中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在儒家強調情感在倫理學中的作用。根據(jù)儒家的觀點,倫理生活其實就是一種情感生活,而情感的缺陷往往意味著性格的缺陷。[2]因此,儒家不僅重視情感的實踐威力,即在道德實踐過程中,重視行為者的動機因素,強調道德實踐過程中的“樂”;而且將情感當做其有自在的道德重要性的素質來加以珍視和培值。因此,在儒家看來,離開一定的情感因素,行為就不能證明其自身的道德價值;而由于有了情感的投入,道德實踐基本上不是一個內心沖突和掙扎的過程,而是內心原有的喜好的善的天性的自然流露和發(fā)展過程。[3]這就是儒家的性善論對于道德實踐的深刻意義之所在。由此可見,儒家所講的道德心理如何有力地促成儒家道德理想的實現(xiàn)。也正在這個意義上,孟子才肯定“人皆可以為堯舜”。
儒家與基督教比較分析論文
在倫理道德的層面,儒家和基督教對于人類心靈和人格的影響及塑造都是巨大的。近年來中外學術界屢有將這兩者進行比較分析的嘗試。本文想從道德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它們之間的異同(尤其是它們之間的差異),目的是想從中引申出一些對當代情境之中的道德實踐的有益思考。[1]
一、概念和問題描述
康德曾經(jīng)明確表示,關于道德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兩種學問,一種是研究道德論證的學問,另一種是道德原則如何與經(jīng)驗結合的學問。前者是康德所謂的純道德哲學,后者屬經(jīng)驗知識,康德稱之為實踐人類學,相當于今天的心理學。當然,康德主要關懷的是道德論證。而且我們看到,在康德的倫理學中,道德原則的論證基本上獨立于道德心理。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不牽涉對人的感情方面,例如情感和喜好的哲學假定,更確切地說是刻意排除這些假定。
當然,康德的道德論證本身或許也可以說是蘊涵了對道德心理的某種預設,因為對康德來說,已經(jīng)論證為合理的道德原則意味著這些道德原則就是道德主體有相應的能力去實踐的原則。但即使如此,這種心理也不是我們通常所講的人的情感和內在性情,而是從理性的義務概念中引申出來的“道德”心理。從康德的道德觀念中,人們或許不難找到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的影子。但實際上,從掌握關于道德的知識到道德實踐的轉化,這一過程并不是自動發(fā)生的,中間顯然還隔著一條或深或淺的鴻溝。因此,對道德心理問題的深入探討顯然是有實踐意義的。我們這里所講的道德心理,主要是指促成人們將道德知識或道德原則轉化成實際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心理動力機制,即情感上愿意去實踐和追求某一道德、意志上有持之以恒的能力的機制,其中包括某一道德學說本身對道德心理的明確或暗示性影響。
毋庸置疑,在道德心理的層面,儒家和基督教中都存在豐富的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心理是儒家倫理學的核心,例如孟子的性善論幾乎同時承擔著兩個主要的化理任務——道德論證和道德實踐動機(心理激勵)。總體而言,儒家的性善論概念架構循著這樣一條思路:上天賦予人類的天性中有一類是特殊的情感性反應(道德論證),這些情感能力促成人之為人的本性和使命的實現(xiàn)(道德動力)。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因素和天的因素相互作用,但儒家著力強調人的責任。
道德心理學在儒家倫理學中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在儒家強調情感在倫理學中的作用。根據(jù)儒家的觀點,倫理生活其實就是一種情感生活,而情感的缺陷往往意味著性格的缺陷。[2]因此,儒家不僅重視情感的實踐威力,即在道德實踐過程中,重視行為者的動機因素,強調道德實踐過程中的“樂”;而且將情感當做其有自在的道德重要性的素質來加以珍視和培值。因此,在儒家看來,離開一定的情感因素,行為就不能證明其自身的道德價值;而由于有了情感的投入,道德實踐基本上不是一個內心沖突和掙扎的過程,而是內心原有的喜好的善的天性的自然流露和發(fā)展過程。[3]這就是儒家的性善論對于道德實踐的深刻意義之所在。由此可見,儒家所講的道德心理如何有力地促成儒家道德理想的實現(xiàn)。也正在這個意義上,孟子才肯定“人皆可以為堯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