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廢物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9 17:38: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電子廢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子廢物環境防治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防治電子廢物污染環境,加強對電子廢物的環境管理,根據《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拆解、利用、處置電子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
產生、貯存電子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也適用本辦法;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電子類危險廢物相關活動污染環境的防治,適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有關危險廢物管理的規定。
第三條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對全國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防治電子廢物污染環境,加強對電子廢物的環境管理,根據《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拆解、利用、處置電子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
產生、貯存電子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也適用本辦法;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電子類危險廢物相關活動污染環境的防治,適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有關危險廢物管理的規定。
第三條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對全國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防治電子廢物污染環境,加強對電子廢物的環境管理,根據《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拆解、利用、處置電子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
產生、貯存電子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也適用本辦法;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電子類危險廢物相關活動污染環境的防治,適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有關危險廢物管理的規定。
第三條*環境保護總局對全國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辦法
第一條為了防治電子廢物污染環境,加強對電子廢物的環境管理,根據《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拆解、利用、處置電子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
產生、貯存電子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也適用本辦法;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電子類危險廢物相關活動污染環境的防治,適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有關危險廢物管理的規定。
第三條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對全國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防治電子廢物污染環境,加強對電子廢物的環境管理,根據《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拆解、利用、處置電子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
產生、貯存電子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也適用本辦法;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電子類危險廢物相關活動污染環境的防治,適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有關危險廢物管理的規定。
第三條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對全國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環保局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方案
一、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貫徹工作
各級環保部門應當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組織有關監督管理人員認真學習貫徹《辦法》;要重點針對電子廢物產生單位和拆解利用處置單位進行宣傳和培訓,推動企業知法守法。
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市級以上環保部門”)對列入電子廢物拆解利用處置單位名錄(包括臨時名錄)的,應當通過政府網站等方式予以公告,定期調整(樣式見附件一),同時分送上一級和下一級環保部門,并向列入目錄(包括臨時名錄)的單位(包括個體工商戶)簽發有關列入名錄的通知單(樣式見附件二)。
20*年2月1日起,禁止任何個人和未列入電子廢物拆解利用處置單位名錄(包括臨時名錄)的單位(包括個體工商戶)從事拆解、利用、處置電子廢物的活動。
20*年2月1日前已經從事拆解、利用、處置電子廢物活動的單位(包括個體工商戶)(以下簡稱“老企業”),根據本《辦法》可安排120天過渡期。在《辦法》施行120日后仍未申請或經申請但不符合列入上述名錄(包括臨時名錄)條件的老企業,不得繼續從事拆解、利用、處置電子廢物的活動。
二、加強電子廢物處置項目的環境管理
電子行業集中整頓活動方案
近年來,隨著市電子產業的迅猛發展和規模的不斷擴大,與之相隨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為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經研究決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防止電子廢物污染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促進資源再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工作目的
加強市電子行業固體廢物尤其是危險廢物的環境監管工作,促使企業對固體廢物進行安全分類收集、貯存、利用或采取無害化處置措施,達到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要求,杜絕危險廢物污染環境事故的發生,確保轄區環境安全。
三、方法步驟
環保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國民經濟實現了舉世矚目的騰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目前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但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的不斷增加,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加劇的趨勢仍未從根本上得到控制。在人們普遍關注的水和大氣污染的防治得到明顯加強的同時,我省固體廢物的管理卻相對薄弱,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形勢相當嚴峻。
近年來,我省工業生產和人們生活活動產生的固體廢物急劇增加,組成成份亦日趨復雜。根據本《規劃》編制單位的調查、統計和測算,*年全省固體廢物產生總量已達4634萬噸,其中生活垃圾2768萬噸(21個地級以上市的城區為835萬噸),一般工業固體廢物1640萬噸,危險廢物(醫療廢物除外,下同)93萬噸,醫療廢物(不含醫院產生的放射性廢物,下同)4.26萬噸,廢舊電子電器35萬噸,廢塑料包裝物和農用薄膜94萬噸。
我省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置總量雖接近*萬噸,但現有的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設施數量上遠遠不能滿足廢物處置需求,設施建設普遍簡陋,達不到“無害化”的標準,二次污染嚴重。50多座較大型的生活垃圾填埋場,大多未設置沼氣及滲濾液集中收集和處理系統,周邊水體污染的現象日益凸現;40家生活垃圾焚燒廠只有珠海市垃圾發電廠等4家基本達到國家污染控制標準,生活垃圾達標處理率僅為14%;只有深圳市建設了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每年處置2萬噸左右危險廢物;醫療廢物進行集中處理處置的只有廣東生活環境無害化處理中心等3家,醫療廢物集中安全處置達標率只有16%;大量的危險廢物被不規范焚燒或傾入沒有采取防滲措施的生活垃圾填埋場,甚至直接排入環境中,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歷年來的工業固體廢物如煤矸石、尾礦、冶煉渣以及化工廢渣等堆積量越來越多,對周圍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隱患;“白色污染”久治未絕,且呈泛濫之勢;一些地區因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場選址不當,污染嚴重,使跨區域的環境污染糾紛事件頻繁發生。
由于專業化、集約化、社會化處理處置固體廢物能力不足,使得零散、小規模、低成本處理處置固體廢物具有較大的活動空間,如非法將固體廢物傾倒河邊、魚塘、坑洼地帶;或將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混合收集,簡易填埋;或非法焚燒固體廢物,土法提煉有色金屬等,環境污染負荷不斷加重。另因利益驅動,環保力量不足,監管不力,執法不嚴等原因,近年來,大量的廢電器、廢線路板、廢塑膠、廢電線電纜等由不具備處理資格的單位或個人露天焚燒,簡易處理,造成生態的人為破壞,這種現象正向山區、邊遠地區轉移和擴展。特別是南海大瀝鎮、清遠龍塘鎮和潮陽貴嶼鎮固體廢物處理不當,造成的大氣和水環境污染突出,被新聞媒體多次曝光,已引起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固體廢物的堆存和簡易處置不僅大量占用土地,直接影響城鄉用地功能,而且對我省的土壤、水體、大氣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威脅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阻礙我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省未來若干年各類固體廢物的產生量仍將持續增加,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任務將更加艱巨,因此,迫切需要對全省固體廢物污染控制進行規劃,并通過規劃的實施,加以嚴格的管理和控制。
一、編制依據
電子廢棄物污染刑法規制研究
摘要:電子廢棄物污染作為環境污染的一種特殊形式,在社會生活中隱藏著巨大危害。文章分析了電子廢棄物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詳細介紹了德國、美國等在此方面的刑法規制。針對我國目前的現狀,提出了增設電子廢棄物污染相關罪名、引入危險犯形態以及明確刑罰、豐富刑罰方式等建議。
關鍵詞:電子廢棄物污染;刑法規制;危險犯
一、問題的提出
電子廢棄物污染作為環境污染的一種特殊形式,嚴重威脅著生態安全與人類健康。廣東汕頭市貴嶼鎮是全國最大的電子廢棄物拆解處理集散地,由于拆解工藝簡單落后,使得該地環境污染嚴重,居民健康受到威脅。2005年汕頭大學對該地165名一至六歲兒童的血鉛水平進行了調查,發現血鉛負荷偏高,其中135名兒童鉛中毒,中度鉛中毒者達到24.4%。在我國,像貴嶼鎮這樣的地區遠不止一個,廣東清遠、浙江臺州、河北黃驊等地都面臨著嚴重的電子廢棄物污染。面對這樣的污染現實,我們不得不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什么是電子廢棄物?針對其污染,我國刑法進行了怎樣規制?其他國家和地區如何規定,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
二、電子廢棄物概念
何謂電子廢棄物,我國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從國家頒布的法律性文件來看,對于其概念,我國經歷了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2003年,原國家環保總局的《關于加強廢棄電子電氣設備環境管理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首次從生產、維修、消費三個環節(簡稱“三環節”)進行了規定:“電子廢物包括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不合格設備及其零部件;維修過程中產生的報廢品及廢棄零部件;消費者廢棄的設備”。2004年修訂通過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則從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兩方面(以下簡稱“兩方面”)將其規定為“喪失利用價值或者雖未喪失價值但被拋棄或者放棄的固態、半固態和置于容器中的氣態的物品、物質”。2006年的《廢棄家用電器與電子產品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繼承了2003年《公告》的特點,從“三環節”角度將廢棄家用電器與電子產品定義為“已經失去使用價值或因使用價值不能滿足要求而被丟棄的家用電器與電子產品”。2007年頒布的《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則融合了上述三個法律性文件的特點,結合“兩方面”和“三環節”,將其綜合規定為:“廢棄的電子電器產品、設備及其廢棄零部件、元器件和有關部門規定納入電子廢物管理的物品、物質”。從定義的角度來看,電子廢棄物概念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角度看,電子廢棄物是指電子電器產品達到使用壽命后的報廢物;廣義角度來看,電子廢棄物還包括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不合格產品及其零部件、邊角余料、維修過程中產生的報廢品及廢棄零部件。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廣義還是狹義,它們都建立在“兩方面”和“三環節”的基礎上。哪種定義角度好呢?筆者認為,針對我國現狀,適合采取廣義概念。一方面,我國電子廢棄物污染狀況嚴峻,采取廣義概念,有利于將電子廢棄物各種污染形態納入到規制范圍內,更好地起到懲戒和引導作用。另一方面,隨著電子產業不斷發展,電子廢棄物污染形態也將更加復雜,采取廣義概念,有利于應對未來出現的新情況、新種類,從而避免電子廢棄物新種類出現時無法可依或法律規定不明確的狀況。
電子廢棄物管理狀況及發展趨向
電子廢棄物俗稱電子垃圾,主要指各種廢棄的電子電器產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飛速發展,電子電器的種類越來越多,電子電器的更新換代也越來越快,從而造成了越來越多的電子廢棄物。截止到2008年,我國的報廢的電視機約460萬臺;電冰箱約210萬臺;洗衣機約250萬臺;空調器約140萬臺;計算機約200萬臺;合計約1260萬臺。此外,每年還有大量的手機、復印機、傳真機、打印機等電子產品報廢淘汰[1]。電子廢棄物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質,如鉛、汞、鹵素助燃劑等,處置不當將對環境和人體造成難以修復的危害,全球日益嚴重的電子廢棄物污染已直接或間接危害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電子廢棄物中的主要污染成分,見表1。
1國外發達國家電子廢棄物管理
發達國家電子廢棄物管理起步較早、政策、技術比較成熟。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是延伸生產者責任制(Ex-tendedProducerResposibility,簡稱EPR),早在1988年,瑞典隆德大學(LundUniversity)環境經濟學家托馬斯(ThomasLindhquist)在給瑞典環境署提交的一份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延伸生產者責任制,隨后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進一步深化了EPR制度,建立了適合自己國情的電子廢棄物法律法規和管理體系。
1.1歐盟及其成員國-德國
早在1990年,歐盟各國對電子廢棄物就給予了高度關注,德國、荷蘭、瑞典、瑞士、意大利、葡萄牙等國先后頒布實施了電子廢棄物管理法,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的當屬2003年,歐盟《廢棄電子電器設備指令》(DirectiveonWasteElectronicalandElectronicequipment,WEEE)和《關于在電子電器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DirectiveontheRestrictionoftheuseofcertainElectronicEquipment,RoHS),其中,WEEE指令明確確定了延伸生產者責任制(EPR),RoHS指令明確規定歐盟范圍內嚴禁生產和進口任何含有下列六類有害化學物質的電子電器產品:鉻、鉛、鎘、水銀、PBB、PBDE。這就要求生產企業在原材料的選擇采購時就需避免此類物質,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歐盟要求這兩項法令的內容必須融入各成員國的立法中,各成員國在WEEE和RoHS的指導原則下,紛紛制定了自己的電子廢棄物管理政策和組織架構。其中以德國最為成熟,德國電子廢棄物EPR體系屬于競爭模式。德國是歐洲電子廢棄物產生量最大的國家,其產生量占歐洲總量的1/3[3],同時也是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比較先進的國家。1998年,德國就通過了《關于防止電子產品廢物產生和再利用法(草案)》,并且各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已制定了各種有關電器回收的法規,德國在強調生產者延伸責任的同時,更注重了消費者責任,制定了消費者經濟獎懲制度,德國規定消費者在購買冰箱時,必須支付40~50馬克的污染費,政府有義務免費為公眾建立電子廢棄物的收集物流系統,消費者利用這個系統將廢棄電子產品送到市政收集中心,同時可獲得5美元津貼,但若將電子垃圾丟進生活垃圾中,則將面臨罰款[4]。
1.2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