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戰略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18:41: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對外貿易戰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對外貿易戰略

對外貿易戰略分析論文

一、產業結構技術密集化:經濟發展的根本

稍微觀察過當今的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歷史的人都會注意到,它們經濟增長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其產業結構的不斷技術密集化,這種技術密集化的主要表現就是一國最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變得具有了更高的技術含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是一國能夠形成凈出口的產品,這種產品的技術密集化集中體現了一國全部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技術密集化。這種產業結構技術密集化的過程就是臺灣人所說的“產業升級”。這也與當代的經濟增長理論相符:按照當代的經濟增長理論,現代的經濟增長、特別是人均收入的提高主要來源于生產中的技術進步。

確實,上述說法的前提是可以按生產的產品不同把生產分為“技術含量高的”與“技術含量低的”。這種分法當然并不很嚴格。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生產同一種產品如棉布,這些不同的方法有著不同的技術含量。但是,如果考慮到企業總是在生產同種產品的不同生產技術中挑選成本最低的那種,不同種類的產品生產在技術密集的程度上就還是有著顯著的區別。例如,紡紗的技術含量顯然低于飛機生產的技術含量。

19世紀以來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走過的技術密集化道路有相當大的共同性。一國進入了開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過程之后,首先具有了國際競爭力的行業一般都是紡織業,因為它需要的技術水平比較低。此后的技術密集化道路取決于一國走哪一條產業升級的路徑:在發展重工業上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如德國、日本和韓國),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依次變為鋼鐵、化工、造船、汽車和機器制造、飛機制造和計算機高技術成分(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大型數據機)等等;而在發展輕工業上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則依次變為日用消費品、服裝、電子產品等等。走這樣的技術密集化和產業升級道路,世界各國幾乎沒有例外;產業結構的技術密集化越快,經濟增長就越快;不能迅速實現產業結構的技術密集化的國家,其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速度必定不快。最近幾年陷入經濟困境的東亞國家,多半都是由于沒能將整個經濟的支柱轉向更加技術密集化的產業。例如,自80年代以來日本的優勢產業就是汽車制造和家用電器產品,這種產業結構至今沒有明顯的改變,這就從根本上妨礙了日本經濟的進一步增長。這是最近10年來日本經濟陷入困境的深層原因之一。

由此看來,對一國實現快速的經濟增長來說,對外貿易占總產出的比例有多高、對外貿易增長速度有多快,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盡快實現產業結構的技術密集化。一個國家完全可能在短期中出現對外貿易增長快、整個經濟增長慢甚至經濟衰退的現象,這種情況下的對外貿易增長快是該國經濟出現了重大問題的表現。對外貿易占總產出的比重更不是一個好的追求目標。任何嚴肅的經濟分析都可以證明,對任何國家來說都存在著一個最優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高于這個依存度和低于這個依存度都不是什么好事情;而且由于運輸成本的限制,國家越大,其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就越低。新加坡這樣的城市國家對外貿易占GDP的比例可以高達100%,而美國、日本的對外貿易占GDP的比例不過是20%。最有意思的是,象德國這樣的國家對外貿易雖然占GDP的60%,但是它的大部分對外貿易是對周圍的歐共體國家進行的,對歐共體以外國家的貿易只占其GDP的20%。整個歐共體對歐共體以外國家的貿易也只占其總產出的20%。而歐共體在土地面積和人口上與美國處于一個數量級。這是一個典型的證據,說明對外貿易占總產出的比例與國家的規模成反比。這被克魯格曼概括成一個規律:越小的經濟體對外貿易占總產出的比例越高。

上面的國際比較表明,在當代,人口、土地面積與美國大致相當的工業化經濟體的對外貿易占總產出的比例只應當在20%左右。中國的土地面積與美國大致相等,人口為美國的數倍,最近幾年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卻在40%上下。從發達國家的角度看,這是高得不正常的。形成這種過高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原因,是相對于國外的生產率,中國生產可貿易商品的生產率相對較低而生產非貿易商品(如理發)的生產率相對較高,從而使中國國內以人民幣計算的非貿易商品對可貿易商品的相對比價,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的非貿易商品對可貿易商品的比價。這一方面低估了中國的總產出,另一方面又高估了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有人以購買力平價方法估算,認為就實際產出來說,中國的GDP應當比現在的統計數字高4倍,相應地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就降到只有10%了。這說明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統計方法問題,是由于按國內現行價格和匯率進行統計的結果。但是,對于我們現在研究的問題十分重要的是,在經濟增長很快的國家,由于可貿易品相對于國外的生產率增長得快于非貿易品相對于國外的生產率,在進一步的高速經濟增長中以本國貨幣計算的對外貿易額增長慢于當年價格GDP的增長,就是按國內現行價格和匯率統計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會下降。日本和韓國都曾經出現過按現行統計數字計算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先上升后下降的現象。這不僅說明對外貿易依存度并非越高越好,而且說明經濟高速成長到一定時期后還要求統計上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適當下降。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貿易對外貿易戰略選擇

摘要:文章概述了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結合工作經驗,闡述了在當前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的戰略選擇。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提高我國的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水平,能更好地應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對外貿易

世界經濟一體化,經濟的發展重點在于轉型,不能因循守舊,一成不變。時代在發展進步,每天均會誕生許多新的事物,因而我國參與世界經濟貿易也應在動態中求的發展,最終轉變為出口強國,經濟強國。

一、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

(一)新興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當前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明顯趨勢之一,即是新興經濟體發展勢頭良好,經濟發展迅速,已然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長期以來,在世界經濟舞蹈上,以美國、日本、歐洲為三個經濟主導,三者在世界經濟總量上占據了一半以上的分量。作為主導地位,這些發達經濟體對相對發展中或弱勢的經濟體而言,實力小,經濟力量,經濟滲透力,影響力等等均不能對發達經濟體構成威脅。由于世界經濟主導在這些發達經濟體手中,在客觀上極大抑制了第三世界國家及地區的經濟發展。作為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或者地區,在經濟貿易中不占據優勢,資源輸出量大而附加利潤值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大多屬于粗放型經濟模式。發達國家利用科技、資金優勢,在國家貿易中從經濟欠發達國家獲取了巨大的剪刀差利潤,最終結果促進了發達國家或地區經濟越發持續進步,而經濟不發達國家及地區的經濟越發被動、落后。進入二十一世紀,受到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影響,發達國家及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由于經濟體制已然深入到社會運用的各個環節、領域,因而‘牽一發而動全身’,經濟危機對發達國家影響更甚,使其在轉變經濟模式,調整內部經濟刺激點時更加困難。相對而言,不發達或發展中國家多面臨的經濟危機較小,且其利用‘船小好調頭’的優勢,積極改革國內經濟體系,制定并出臺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結合本國的優勢長處,一舉而改變了傳統被動了經濟貿易形式,在世界經濟舞臺上變得活躍起來。新興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其總量占據了世界經濟總量的一半,與發達國家及地區三巨頭經濟體持平。(二)多邊貿易談判發展較慢。多變貿易談判發展緩慢是當前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自人類歷史進入到世界歷史進程后,國際貿易由區域性之間的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形式,發展為國家化、全球化的貿易態勢,而隨著交通、通訊、生產能力、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家化貿易已然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資本主義時代,倡導無限制的自由貿易,經過資本的瘋狂積累后,民族主義的興起,從自由貿易逐漸過渡為經濟保護主義。作為世界貿易的兩大主體,自由貿易與保護自由始終是處于對立關系。工業革命以后,世界的政治、經濟中心為歐洲,尤其是西歐所占據,而這一平衡的打破,在于日本明治維新后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美國獨立后的經濟大飛躍。在十九世紀末,美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日本及亞洲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經濟總量比例不斷增加。二十世紀初,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受挫,出于自我保護意識的加強,各國之間對自由貿易進行重新的考量,繼而對貿易的保護逐漸走向前列。WTO成立后,各國之間,尤其是經濟發達國家之間進行了多方的談判,其目的在于保護自我的基礎上尋求到適宜的平衡點,建立貿易秩序,以實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并非一路順利,出發點不同,利益關節不一,導致多變貿易談判發展緩慢。當前,世界多元化發展,各地區、個國家之間的經濟側重點差距顯著,因而多變貿易的談判也將變得更加困難。即便如此,有一定的國際貿易規則,總比無限制、無規則的經濟紊亂更有好處。當前,多變貿易主要圍繞農產品、服務貿易、技術發展等方面開展,多方進行綜合布局調整從而實現一致性準則。(三)雙邊、區域自由貿易活躍。當前雙邊、區域自由貿易活躍,以后還將進一步呈現出發展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雙邊、區域自由貿易是源于多邊貿易談判進展不佳,而區域之間謀求經濟發展的最佳選擇。一國的市場有限,必然需要與他國進行經濟合作,從而實現經濟的增長。在合作共贏時代,雙邊、區域自由貿易即是結合雙方的優勢所長,使經濟市場擴大化。雙邊、區域自由貿易,最早可追溯到英、法之間簽訂的“科博登條約”開始,繼而開啟了雙邊、區域自由貿易的國際貿易發展新途徑。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歐洲作為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之一,一片蕭條。百廢待興之際,歐洲各國積極謀求經濟發展,利用這一黃金時間,以歐盟的形式促進了歐洲經濟的復興,并成為區域之間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組織。歐盟在起始階段,屬于政治結盟,政治屬性遠高于經濟領域,但隨著世界多元化的發展,歐盟也逐漸過渡到經濟領域,其重心的轉移可從中發現雙邊、區域自由貿易的活躍及積極作用。二十世紀末,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迎來了經濟轉型的大好時機,各國依托周邊環境開展雙邊、區域自由貿易。除歐盟以后,也形成了大小不一而形式各異的經濟聯盟體,如東盟等。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積極進行雙邊、區域自由貿易,與諸多經濟不發達國家及地區進行經濟貿易往來,效果顯著。印度、秘魯、智利、巴基斯坦等國家均與我國開展經濟貿易合作,以簽訂協議的形式,組建自由經濟貿易區。當前的雙邊、區域自由貿易,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從整體上看,雙邊、區域自由貿易結合各國的實際需求,在創造經濟價值,促進經濟增長方面意義重大。(四)世界服務貿易興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以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進而推動了服務型行業的快速發育。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服務貿易蓬勃興起,發展到今天,世界父母貿易已然成為國際間貿易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服務貿易提供了可行性支撐,讓服務貿易的深入開展有了堅實的后盾。另一方面,在世界經濟貿易體系中,相對于傳統型貿易格局,服務貿易在增長比重上大幅度提升,而在經濟增長的總量上,服務經濟也是發展的最為快速。不言而喻,在今后的世界經濟貿易中,服務貿易依然是重中之重,并且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經濟貿易發展水平的重要考量點。服務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因為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科學技術實力雄厚,在服務貿易中占據主導的角色,并依托國際服務貿易而獲得了高份額的市場利潤。隨著社會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及經濟不發達地區,也在積極需求發展國家服務貿易的切入點,積極改革自身經濟體系,尋求服務貿易發展的攀升。近些年來,我國加大力量對服務貿易的投入,在通訊、電信、保險等事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服務貿易,仍然在客觀上存在差距,如技術含量、運行模式等需要積極調整、優化,以切實發揮出服務貿易的積極效益,并實現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二十一世紀是世界貿易大發展的時代,而環境污染問題也成為時代主題。‘環保’、‘綠色’、‘新能源’將會成為新型行業,并在經濟體系中擴大比例,成為主導力量。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對新能源的研發與推廣,是全世界的共同發展趨勢,也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貿易經濟中的戰略性重點所在。

二、我國對外貿易戰略選擇

查看全文

淺析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節的必要性

摘要:從世界經濟與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國對外貿易正面臨較多的不利影響,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勢在必行。但是優化我國對外貿易戰略,從目前來看還存在較多的障礙,正確看待制度變革中的問題是我國建立新型對外貿易戰略的關鍵之一。

關鍵詞:對外貿易戰略原因障礙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但是以加工貿易及粗加工為主的出口方式導致我國經濟過度依賴自然資源。我國出口商品正面臨激烈的競爭、存在貿易條件惡化的傾向,調整和轉變我國對外貿易戰略,有利于我國對外貿易長期、健康、穩定的發展。我國政府提出了優化對外貿易戰略的基本思路,但是由于歷史原因、現行世界經濟秩序以及國內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目前對外貿易戰略的優化還存在較多障礙。

一、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的原因

(一)現有的出口增長方式導致我國資源環境壓力加大

粗放型的出口增長越多,對能源和資源的消耗就越多,對環境的破壞就越嚴重。我國目前已經是一個能源和資源消耗大國,如果我國繼續保持這種以高耗能、高耗原材料為基礎的粗放型出口增長,那么所消耗的能源和資源并不是為生產和消費所消耗的,而是為其他國家生產和消費所消耗的,讓本來已經很脆弱的資源和環境來承擔這種高消耗的發展道路,只能是擁有短期利益而損害長遠利益。通過出口廉價商品、污染環境、浪費資源、拿低工資,卻讓其他國家享受世界低成本的產品,顯然不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期望。

查看全文

淺析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節的必要性

摘要:從世界經濟與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國對外貿易正面臨較多的不利影響,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勢在必行。但是優化我國對外貿易戰略,從目前來看還存在較多的障礙,正確看待制度變革中的問題是我國建立新型對外貿易戰略的關鍵之一。

關鍵詞:對外貿易戰略原因障礙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但是以加工貿易及粗加工為主的出口方式導致我國經濟過度依賴自然資源。我國出口商品正面臨激烈的競爭、存在貿易條件惡化的傾向,調整和轉變我國對外貿易戰略,有利于我國對外貿易長期、健康、穩定的發展。我國政府提出了優化對外貿易戰略的基本思路,但是由于歷史原因、現行世界經濟秩序以及國內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目前對外貿易戰略的優化還存在較多障礙。

一、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調整的原因

(一)現有的出口增長方式導致我國資源環境壓力加大

粗放型的出口增長越多,對能源和資源的消耗就越多,對環境的破壞就越嚴重。我國目前已經是一個能源和資源消耗大國,如果我國繼續保持這種以高耗能、高耗原材料為基礎的粗放型出口增長,那么所消耗的能源和資源并不是為生產和消費所消耗的,而是為其他國家生產和消費所消耗的,讓本來已經很脆弱的資源和環境來承擔這種高消耗的發展道路,只能是擁有短期利益而損害長遠利益。通過出口廉價商品、污染環境、浪費資源、拿低工資,卻讓其他國家享受世界低成本的產品,顯然不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期望。

查看全文

我國對外貿易戰略分析論文

我們必須對多年來一直奉行的對外貿易戰略作根本的反思,堅決地放棄那種不惜代價地追求擴大出口的政策取向,以促進產業升級的產業政策為中心來構建中國的對外貿易戰略,使中國的對外貿易戰略完全轉到為產業結構技術密集化服務的軌道上來。

一、產業結構技術密集化:經濟發展的根本

稍微觀察過當今的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歷史的人都會注意到,它們經濟增長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其產業結構的不斷技術密集化,這種技術密集化的主要表現就是一國最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變得具有了更高的技術含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是一國能夠形成凈出口的產品,這種產品的技術密集化集中體現了一國全部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技術密集化。這種產業結構技術密集化的過程就是臺灣人所說的“產業升級”。這也與當代的經濟增長理論相符:按照當代的經濟增長理論,現代的經濟增長、特別是人均收入的提高主要來源于生產中的技術進步。

確實,上述說法的前提是可以按生產的產品不同把生產分為“技術含量高的”與“技術含量低的”。這種分法當然并不很嚴格。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生產同一種產品如棉布,這些不同的方法有著不同的技術含量。但是,如果考慮到企業總是在生產同種產品的不同生產技術中挑選成本最低的那種,不同種類的產品生產在技術密集的程度上就還是有著顯著的區別。例如,紡紗的技術含量顯然低于飛機生產的技術含量。

19世紀以來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走過的技術密集化道路有相當大的共同性。一國進入了開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過程之后,首先具有了國際競爭力的行業一般都是紡織業,因為它需要的技術水平比較低。此后的技術密集化道路取決于一國走哪一條產業升級的路徑:在發展重工業上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如德國、日本和韓國),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依次變為鋼鐵、化工、造船、汽車和機器制造、飛機制造和計算機高技術成分(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大型數據機)等等;而在發展輕工業上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則依次變為日用消費品、服裝、電子產品等等。走這樣的技術密集化和產業升級道路,世界各國幾乎沒有例外;產業結構的技術密集化越快,經濟增長就越快;不能迅速實現產業結構的技術密集化的國家,其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速度必定不快。最近幾年陷入經濟困境的東亞國家,多半都是由于沒能將整個經濟的支柱轉向更加技術密集化的產業。例如,自80年代以來日本的優勢產業就是汽車制造和家用電器產品,這種產業結構至今沒有明顯的改變,這就從根本上妨礙了日本經濟的進一步增長。這是最近10年來日本經濟陷入困境的深層原因之一。

由此看來,對一國實現快速的經濟增長來說,對外貿易占總產出的比例有多高、對外貿易增長速度有多快,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盡快實現產業結構的技術密集化。一個國家完全可能在短期中出現對外貿易增長快、整個經濟增長慢甚至經濟衰退的現象,這種情況下的對外貿易增長快是該國經濟出現了重大問題的表現。對外貿易占總產出的比重更不是一個好的追求目標。任何嚴肅的經濟分析都可以證明,對任何國家來說都存在著一個最優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高于這個依存度和低于這個依存度都不是什么好事情;而且由于運輸成本的限制,國家越大,其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就越低。新加坡這樣的城市國家對外貿易占GDP的比例可以高達100%,而美國、日本的對外貿易占GDP的比例不過是20%。最有意思的是,象德國這樣的國家對外貿易雖然占GDP的60%,但是它的大部分對外貿易是對周圍的歐共體國家進行的,對歐共體以外國家的貿易只占其GDP的20%。整個歐共體對歐共體以外國家的貿易也只占其總產出的20%。而歐共體在土地面積和人口上與美國處于一個數量級。這是一個典型的證據,說明對外貿易占總產出的比例與國家的規模成反比。這被克魯格曼概括成一個規律:越小的經濟體對外貿易占總產出的比例越高。

查看全文

西部經濟對外貿易戰略選擇論文

實施西部開發戰略,縮小東西部發展差異,促進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新世紀我們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和艱巨任務。實施西部開發戰略,應運用新思路、新辦法,“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經濟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經濟發展也總是從經濟開放部門與經濟開放區域起步。面對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勢,西部的開發、發展與大開放的關系將更為密切。而開放離不開貿易,對外貿易不僅是各國對外經濟開發最古老的形式,而且迄今為止仍然是對外經濟開放中最重要、最大量的活動。在對外貿易中,培養、發揮本國的比較優勢及正確選擇對外貿易戰略,從而獲得貿易利益是對外貿易研究的核心所在。因此,對西部地區(主要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云南、貴州、四川及西藏等九省和自治區)而言,分析研究該地區的比較優勢并選擇有利于發揮該優勢(或潛在優勢)的對外貿易戰略,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西部地區對外貿易的淵源與現狀

西部地區是我國對外開放較早的地區,有著悠久的貿易傳統。在歷史上曾經作為我國古代的“經濟特區”,發揮了對外(特別是對中亞地區)交流的窗口作用。中國西部地區與中亞地區的經貿合作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著名的“絲綢之路”使得我國的西部地區與中亞地區的經貿關系非常密切。日本早稻田大學長澤和俊教授曾指出:“絲綢之路是古代罕見的國際貿易通道,是聯結歐亞大陸的動脈、世界發展的主軸、現代文明的母胎,它為歐亞廣大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自漢代以來,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當時西北地區與中亞地區諸國的貿易往來達到空前規模。至清朝,西北地區與中亞出現了頗具規模的自由貿易。只是到了近代,西部地區的沙漠化傾向以及其它一些因素,致使“絲綢之路”輝煌不再。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一躍成為世界第十大貿易強國。但是西部地區的對外貿易一度低迷,一直在低水平、低層次上徘徊,對外貿易依存度長期偏低,1996年,整個西部地區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僅為9.4%,而全國平均水平為35.55%,東部則高達48.49%;其貿易絕對額只有109.75億美元,約為廣東省的1/10,僅占全國貿易總額的3.78%。

在進出口商品結構與地理方向上,首先從進口來看,西部地區處于能源、礦產資源大規模開發的前期,原材料供給較為充足,因而主要進口機電產品、鋼材、化工材料、汽車及其配件、化肥、農藥等物資生產資料,且主要是從發達國家和地區進口,如美國、德國、意大利、香港等。其次,從出口來看,西部地區主要出口原材料、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近年來工業制成品比重逐步上升,出口商品結構已初步完成了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向出口工業品為主的第一梯級轉換。以較具代表性的甘肅為例,1998年該省出口初級產品比重占11.5%,工業制成品占88.5%,其中,工礦產品占78.4%,農副加工品占12.6%,農副初級產品占9%。迄今為止西部地區出口遍及7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對香港、日本、美國、獨聯體、德國、意大利、英國、法國、瑞典等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就占西部地區出口總額的80%以上。近年來中亞和西亞地區在西部地區出口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也開始加大。

二西部地區的對外貿易比較優勢分析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貿易與對外貿易戰略選擇

一、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形勢分析

(一)新經濟力量發展迅速,發達經濟體發展緩慢

世界經濟發展中,美國、日本、歐洲發揮著重要作用,占據經濟力量的70%。隨著信息多元化的發展,美國經濟發展緩慢,平均增長速度為2.5%,在20世紀后十年,平均增長為3.5%。在20世紀90年代,歐洲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為2.2%,在后十年,經濟增長為2%。20世界90年代,日本一直處于蕭條發展中。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這些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較高,但經濟體空心、人口老齡化、供不應求等,造成經濟發展逐漸緩慢。而一些新經濟體發展尤為迅速。金磚國經濟總量占G7經濟總量的35%,在十年后,預計兩種經濟總量幾乎相近。2015年,我國GDP總量在6萬億美元,俄羅斯在1.8萬億美元。

(二)貿易經濟不均

20世紀90年代后,世界總體貿易增長不斷提升,在2000年達到高峰,貿易總額在64560美元,增長12.5%。但是受“9•11事件”影響,世界貿易額開始逐漸降低,在2001年貿易額增長率出現負值情況。隨著世界貿易的不斷提升,各國開始復蘇,世界貿易逐漸增長。2015年,世界貿易額高達182750億美元。

(三)多邊貿易談判發展較慢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環境影響對外貿易戰略

2004年中國經過長期艱難的談判和努力終于加入了世貿組織,這為中國的對外貿易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國際貿易平臺,同時也給中國的對外貿易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我國的進出口產品的對外貿易在國際貿易環境的新政策下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國際貿易環境日趨嚴格的形勢下面,我國對外貿易過程中很多的問題浮現并逐漸加劇。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應該積極完善,從而解決對外貿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國際貿易環境下,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1.1對外貿易進口中的問題

自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國際市場逐漸對中國打開,由于中國具有龐大的消費市場,進而大量的產品開始涌入中國。在對外貿易的進口過程中,一些給我國生態環境和資源消耗帶來不利影響的產品也隨之流入中國市場。

1.1.1資源消耗型產品的進口國家數據統計顯示,近些年我國的進口產品中一些低級產品的市場交易額在逐漸減少,但是一些資源消耗性的產品,如潤滑油、礦物燃料以及其他消耗型原料的進口在進口產品中的比例增長幅度加大,特別是一些石油天然氣的相關產品的增長尤其明顯。雖然進口的資源消耗型產品能夠對我國的資源儲備帶來一定的好處,但是我們卻不能忽視它們的使用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巨大影響。從1993年開始,中國在石油產品的對外貿易問題上面,由凈出口國轉變成凈進口國,隨著我國對油氣產品的需求量逐年遞增,使得中國對于國際油氣市場的依賴程度與日俱增。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分析得出,2010年我國的石油進口總量已經達到了1億噸左右,凈進口率突破了40%。這樣的形勢給我國的油氣產品的對外貿易帶來重大的影響,同時使我國的生態環境面臨了很嚴峻的問題。

1.1.2易污染型產品的進口隨著中國市場的打開,很多國外的易污染產品也開始流入中國。由于國內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一些使用氟氯烴的冰箱、空調器等進口產品為了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進入了中國市場。在這些產品的使用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給我國環境問題帶來了很大的考驗,加重了環境的壓力。此外,一些化肥的進口同樣給環境帶來了很嚴重的影響。這些化肥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形成二次污染,使一些水體富營養化,從而造成一些赤潮現象,給近海區域的生態平衡帶來了巨大的威脅。還有一些進口的農用塑料薄膜產品,在失去使用價值后無法有效處理,因其在自然界中難以降解的特性,從而造成白色污染,進而影響生態環境。在進口過程中由于易污染型產品的大量進口,使得我國的生態環境在遭受著巨大的破壞,這樣的進口形勢,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貿易與我國對外貿易戰略選擇

【摘要】自從我國加入WTO之后,我國的對外貿易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國已經連續幾年成為最大的貿易順差國。因此,我國也隨著對外貿易的飛速發展成為了全球經濟一體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但是,目前的全球經濟市場正在經歷著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逐漸加大以及以服務貿易為主的對外貿易逐漸占主導地位的的發展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該思考如何制定準確的對外貿易戰略來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穩步發展和實施以戰略性貿易政策為主的對外貿易模式。本文著重討論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以及我國對外貿易的戰略性選擇等主要內容并希望以此來使得自身對我國的對外貿易有更好的理解。

【關鍵詞】國際經濟貿易;對外貿易戰略;戰略選擇

一、引言

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強勢發展使得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它的影子。這一點在日常的經濟生活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自從有了互聯網信息技術,世界范圍內的所有國家都可以進行經濟往來和資金往來,這就是目前為什么形成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原因。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成果是各個國家在相關的規定下實行相對自由的貿易往來,跨國之間的資金投資和資金融通等涉及到經濟利益的往來活動。從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始應用到經濟領域以來,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卷入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在這種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當中,貿易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形式。世界各國如果想要參與到國際貿易活動來并實現資源的更加優化的配置的話就必須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這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為世界各國帶來的發展的福音。自從我國加入WTO后,參與國際貿易的活動也與日俱增,由此產生的貿易順差也是穩步積累并使得我國同世界各國的經濟往來中的貿易自由化步伐加快。我國是人口大國同時也是出口大國,并且在近10年里,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一直處于世界前列。在經濟總量方面,我國目前已經是經濟總量達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所以,對于我們國家來說必須認識到全球性的自由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好處。在參與全球貿易自由化過程中,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全球性的自由對外貿易帶來的利潤和成本。爭取在整個對外貿易的活動中能利用這個契機實現更多的經濟利潤,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要注意將我國的對外貿易的規模擴大以帶來更長遠的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實現長期的經濟利益。所以,在整個過程中不僅要通過各種方法來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還要注意整個過程中的對外貿易的安全。面對日新月異的國際經濟市場,我國的對外貿易的發展也要遵循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做到逐步轉向以服務貿易為主的對外貿易,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以及盡早實現貿易多邊化等內容。要做到與世界經濟發展潮流接軌才能使我國的對外貿易的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一直穩步發展。

二、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基本特點

(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穩步發展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與對外貿易研究

摘要:經濟全球化發展促進了國際經濟貿易環境的轉變,也對我國對外貿易戰略選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當前的環境和形勢下,分析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根據國際經濟貿易環境的變化合理制訂我國對外貿易戰略計劃,能為我國競爭力的提升及在國際經濟發展環境中的綜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在分析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結合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環境的變化,對我國的對外貿易戰略選擇進行研究。

關鍵詞:國際經濟貿易;對外貿易戰略選擇;區域自由貿易

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國際化發展趨勢的日益顯著,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及其有關戰略計劃的制訂和實施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矛盾與問題[1]。例如,部分企業不適應國際經濟貿易環境,導致其在貿易開展與經濟往來過程中存在較多困難,不僅制約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而且會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創新,需要引起重視。對此,文章在分析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圍繞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戰略選擇進行研究。

1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趨勢

結合全球經濟發展形勢及國際經濟貿易的環境變化,文章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了國際經濟貿易在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趨勢。

1.1新的經濟力量不斷涌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