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3 19:07: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紡織服裝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紡織服裝

中國紡織服裝升級思考

摘要:開放經濟條件下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面臨勞動力成本和地價上升的內部壓力及人民幣升值與貿易摩擦的外部壓力和世界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趨勢,產業升級是必然的選擇。根據產業組織理論和產品內貿易理論,并借鑒已完成升級的亞洲國家的經驗,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可按照OEM-外包或制造三角-OBM模式進行,升級的關鍵在于紡織服裝企業是否具有創造產品差異的能力;同時在升級過程中,對相關人才的需求將增加。

關鍵詞:紡織服裝產業;升級;OEM;OBM

Abstract:ThepaperanalyzestheChinesetextileandapparelindustryupgradingunderopeneconomy.Facedwiththedomesticpressure,theriseoflaborcostandrent,theouterpressureofappreciationofRMBandtradefriction,itisagoodchoiceforChinesetextileandapparelindustrytoupgradeitself.Accordingtoindustrialorganizationtheory,itissuggestedproductdevelopmentandmarketingbetwoupgradinganddifferentiationcreationpathsforChineseenterprises.FeenstramodeimpliesOEM-offshoresourcingandtrianglemanufacturing-OBMare3upgradingstepswiththeincreasedrelativedemandforskilledworkers.

Keywords:textiles&apparelindustry;upgrading;OEM;OBM

一、引言

紡織服裝產業作為一個先導的、勞動密集型制造部門,通常代表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一旦紡織品服裝出口開始了,經濟發展其他階段緊跟其后,例如,韓國,中國臺灣,印度,許多南亞和東南亞的其他國家,拉丁美洲國家等。[1]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當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2004年我國主要紡織產品,如棉紗、棉布、呢絨、絲織品、化纖和服裝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國還是世界上紡織品消費大國和貿易大國,自1994年以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一直位世界第一位。盡管我國是紡織大國,但還不是紡織強國。當前,紡織服裝產業在企業治理、組織結構及競爭條件上都得到很大提高,加上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相對發達的工業基礎,以及基于FDI的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戰略,形成了目前許多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與跨國公司之間的代工關系,這種商業代工模式許多以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形式存在,這使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嵌入全球產品鏈。但是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在發展中存在一些不足:企業數量眾多,但規模小,大多在中低檔次和初加工上進行生產,技術裝備水平落后,在市場開拓和營銷方面力量薄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信息來源和銷售渠道嚴重依賴國外供應商和進口商等。同時中低端產品市場上處于競爭激烈且無序的狀態,而在高端產品市場上又顯得競爭不足,如中國的服裝加工貿易以OEM制造為主,兼有少量的ODM生產[2]。在紡織服裝鏈條中,中國OEM企業只是賺取了10%左右的加工費,90%以上的利潤掌握在國外品牌商、渠道商和零售商手中[3]。中國這么大的生產能力和巨大的市場容量,自己的企業不創造自身的品牌優勢和技術能力優勢,長期甘當作為配角的“國際代工者”角色,僅僅賺取低廉的手工費,會受到國內產官學界要求“產業升級”的巨大壓力。那么在現有開放經濟條件(全球生產體系)下,為何升級,如何升級,升級可能性和障礙是什么,已成為現階段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焦點問題之一。

查看全文

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紡織服裝業比較分析

[摘要]目前,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紡織服裝業出口近年已持續低迷,在此背景下,文章通過對中印兩國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狀況、人力資源、營商環境、對外影響力、對外出口產品情況、雙邊貿易、行業政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并對中國紡織服裝業深化發展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中國;印度尼西亞;紡織服裝業;雙邊貿易

1中國與印度尼西亞紡織行業現狀分析

作為世界上極具影響力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紡織服裝業在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占有極其重要的經濟地位。在整個亞洲及世界范圍內紡織服裝市場也有不可或缺的支撐作用,而這一作用目前其他國家短時間內難以取代。1.1中印兩國紡織服裝業發展現狀。作為中國一直以來的優勢產業,紡織服裝業在中國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地位。中國紡織服裝業發展伴隨“一帶一路”戰略得到進一步推動,使其無論在出口額還是國際市場占有率上都獲得了極大的提高。2018年受經濟下滑影響,紡織服裝零售額首次負增長。同時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近五年持續低迷,出口高增速已不再,2018年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出口總量達到2767億美元,增速3.7%,有所回暖。作為排名東盟人口數量第一的國家,紡織服裝業更是印度尼西亞的支柱型產業。作為印度尼西亞傳統產業之一的紡織服裝業,其從業人口眾多,行業產值及就業規模在國內位居制造業第一名。印度尼西亞紡織企業主要集中分布在萬隆、西爪哇及雅加達附近,各類紡織服裝企業約46000千家,年產值約130億美元,出口額目前約占全球總貿易額的1.8%。近年來,印度尼西亞紡織業發展困難重重,主要原因是受到越南等國家的強勢發展以及電價的持續提高、銀行貸款利率不斷上漲、紡織服裝生產成本大幅提升等影響,除此之外,紡織設備陳舊、競爭激烈和非法走私產品削價競爭等問題,都阻礙了印度尼西亞紡織業的發展。1.2人力資源。中國的紡織工業具有人力資源優勢。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印度尼西亞是東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2018年其人口達到2.6億,勞動力充足。紡織服裝業作為印度尼西亞的傳統支柱產業吸納了眾多的勞動力,截至2018年,印度尼西亞的紡織業接收269萬名勞動力,占制造業勞動力總數的17.03%。根據統計資料可以看出,印度尼西亞自2009—2018年以來,就業人數逐年遞增,印度尼西亞就業人數以及勞動參與率逐漸加大,勞動要素的增加更為印度尼西亞紡織服裝產量的增加提供了基礎。中印兩國制造業工資近年來上漲明顯,中國制造業工資自2009年的26599元/年已上漲到2018年的72088元/年。1.3營商環境、對各國(地區)影響力系數。在權威2017—2019年全球跨國企業最佳投資目的地排名中,中國位居全球第二,位列發展中國家第一,蟬聯了全球外商投資目的地最佳的寶座。而印度尼西亞在2017年排名第四,較2016年上升了四個排名。中國紡織服裝業對各國影響力系數中,中國紡織服裝業對自身影響力系數最大,達到了1.422,而印度尼西亞紡織服裝業的影響力系數排名中,印度尼西亞中國分占前兩位,中國紡織服裝業對于其他產業發展具有明顯推動作用。與中國對比,印度尼西亞紡織服裝業在國內對其他產業的推動作用較不明顯,反而對中國紡織服裝業有很大推動作用。部分程度上表明了印度尼西亞紡織服裝業相較我國,其對于中國原材料十分依賴,印度尼西亞紡織服裝業的發展也與中國產業發展有緊密聯系。總體上,中印兩個紡織服裝業的關聯程度均超出了平均水平。1.4中印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及雙邊貿易情況。近年來印度尼西亞對我國的出口額及自我國的進口額大體呈現上升趨勢,截至2018年,同比增長率達到23.7%。2018年中國在印度尼西亞進出口額排名中位列第一,尤其在進口額方面遠超其他國家,在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額排名中,印度尼西亞占據第八名,中國與印度尼西亞貿易關系緊密,雙方積極開展貿易活動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在進出口商品構成方面,印度尼西亞自我國進口紡織品及原料達到40.8億美元,雙邊貿易開展活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以出口為主,然而中國紡織服裝出口近五年持續低迷,出口高速增長已不存在。印度尼西亞為越南等國家紡織服裝業的興起所困擾,近年紡織服裝業出口增長較為緩慢。

2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今后的最優化發展方

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作為接下來經濟發展新時期的核心要求,高質量發展對于我國制定新經濟政策、開展有效的宏觀調控等起到重要作用。中國紡織服裝業在這樣一個新時代下務必要將“科技、時尚、綠色”作為核心,以實現整體行業高質量發展,尋找行業新出口新方向。(1)深化產品質量改革。以質量為核心出發點,努力實現優異效益。削減無效供給、降低同質量競爭、轉化產能過剩、剔除部分落后產能。(2)深化行業效率改革,大力提升效率與速度,促進生產技術創新與企業管理創新。在紡織服裝生產活動中,深度融合數字、網絡、智能化技術;推動合理建設社會信用體系,使整個紡織服裝業成為更加開放的新市場,實現價值鏈的有序流通、資源的更廣泛流動。(3)深化發展動力改革,在穩定發展中促進進取,促進紡織服裝業發展動力從舊的要素驅動轉化為創新驅動。尋求發展的重點在于創新,同時重視系統差異及產業協同性。

查看全文

貿易摩擦紡織服裝行業挑戰與策略

摘要:近年來,受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和全球經濟低迷的影響,紡織服裝出口形勢呈一定的下滑趨勢。目前我國紡織服裝外貿行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除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外,還包括全球經濟低迷的影響,以及東南亞國家的國際競爭。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開拓新興市場,發展國內市場,將競爭轉換成優勢,抓住“機器換人”機遇,加快產能“走出去”等相關策略。

關鍵詞:貿易摩擦;紡織服裝行業;挑戰;策略

近年來,受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和全球經濟低迷的影響,紡織服裝出口形勢呈一定的下滑趨勢。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19年6月當月,我國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143.4億美元,2019年1月至6月,我國累計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656.1億美元;相比較之下,去年同期,即2018年前6個月,我國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累計為690.1億美元,同比下降4.9%。

1目前我國紡織服裝外貿行業所面臨的挑戰

1.1“中美貿易摩擦”下紡織服裝行業風險較大。目前,紡織服裝業仍是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項目之一,而美國又是我國重要的紡織服裝出口市場。2019年5月1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其網站公告,宣布啟動對3000億美元中國出口產品加征25%關稅計劃的公眾評議程序,此清單與5月10日實施的2000億美元產品加稅清單形成了互補,加征關稅的范圍對我國紡織品出口產生了明顯影響。中美貿易摩擦局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我國紡織服裝行業面臨的風險依然較大。1.2受全球經濟低迷影響。世界銀行在今年年初下調了對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期,對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期從3%下調至2.9%。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則在2019年1月預測,全球經濟預期增長水平將由2018年3.7%放緩至2019年3.5%。另據IMF預測,2019年全球貨物出口量增速可能在2018年已經驟降的基礎上進一步跌至3.8%以下,并且發達經濟體放緩幅度大于新興經濟體。雖然在多年的探索下,我國紡織行業出口業也開拓了一些新興市場,但美、歐、日三大市場仍占較大份額,國際市場特別是發達經濟體市場需求放緩,本就使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出口形勢更加嚴峻。作為我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第125屆廣交會境外采購商到會195454人,比2018年春交會下降3.88%;累計成交金額1995.24億元,同比2018年春交會下降1.1%;第125屆廣交會境外采購商到會態勢和出口成交數據表明,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國內外不確定因素增加,出口壓力在加大。1.3服裝出口行業國際競爭日益加大。2017年,全球首個在發展中大國開展的,企業和勞動力雙向匹配的大型入企調查《中國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CEES)報告》由武漢大學校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企業調查數據中心和宏觀質量管理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聯合。報告中指出:馬來西亞工人的月平均收入為538美元、泰國為438美元、越南為206美元、印度為136美元,中國工人每月平均為4216元(包括年終獎折算到每月)。可以看出,來自上述東南亞國家的競爭很大一方面在于勞動力成本上,中國人口紅利逐漸下降,正在喪失曾經作為“世界工廠”的優勢。除勞動力成本外,我國還面臨著稅收方面的劣勢。2019年1月,《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CPTPP)在越南正式生效,越南的出口關稅將大大下降,對于越南制造業出口來說,是巨大利好。而歐盟與越南在今年6月30日也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與投資保護協定。根據協議,越南與歐盟雙邊貿易幾乎所有商品關稅都將實現大幅減免。而反觀中國,繼2015年歐盟將中國排除在普惠制國外,中美貿易摩擦結果尚未明了,更有日本財務省自2019年4月1日起不再給予中國輸日貨物普惠制關稅優惠。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取消我國普惠制待遇的同時,越南、柬埔寨、印尼、孟加拉等東南亞國家的普惠制待遇卻被保留了。顯然,該新政實施后,將進一步削弱我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尤其是紡織服裝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

2貿易摩擦背景下,我國紡織服裝外貿行業的策略分析

查看全文

紡織服裝企業節能減排論文

一、常州地區紡織服裝企業節能減排進步之處

(一)企業節能減排意識有所提高

調查顯示,71%的企業大體了解國家的節能減排方針政策,25%的企業詳細了解,企業水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管理工作逐步加強,大部分企業都專門設置了能源和用水管理機構,部分紡織服裝企業用水、用能實現了三級計量管理,同時制定了完善的用水和用能管理規定。值得一提的是,在節水措施方面,45%的企業制定了用水總量控制和取水定額管理制度,36%的企業制定了取水量、用水量的統計與報告制度,55%的企業建立了節能節水減排考核制度,50%的企業制定了節能節水減排工作責任制,55%的企業建立了年度節能減排計劃。

(二)多數企業實施不同程度的節能減排

從調查中得知,多數企業實施了不同程度的節能減排措施,如中水回用、冷凝水收集回用、生物酶技術、信息化技術、短流程技術、定形機余熱回收、鍋爐余熱回收、高效水洗和在線檢測控制技術等。根據調查顯示,降低能耗、改進相對落后的生產工藝支持度最高,均為40.4%,其次是提高原材料的產品得率、更新目前相對陳舊老化的生產設備,比重占30%,而降低水耗、防止生產過程中的跑、冒、滴、漏以及提高廢棄物的有效綜合利用所占比重相對較低,為15%左右。

(三)節能減排的成效有所體現

查看全文

古越紋飾在現代紡織服裝的運用

摘要:古越大地上,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的過程孕育了紋飾,將自然事物提煉形成圖案,用作生活裝飾和點綴。探討古越圖騰文化與紋飾發展之間的聯系,并就蛇紋飾、鳥紋飾的文化內涵與發展演變進行詳細闡釋。梳理古越紋飾的主要形式及文化內涵,把握古越先民文化和中華傳統精神,尋找現代紡織服裝設計應用靈感,對傳統紋飾進行傳承創新設計,重新認識中國文化并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關鍵詞:古越紋飾;文化內涵;發展演變;現代紡織服裝應用

1古越的圖騰文化與紋飾

圖騰文化是在人類與大自然相處中發展起來的復雜體系。每個部落或氏族都有屬于自己的圖騰崇拜,一般是將動物、植物等這些自然物種奉為先祖,懷有敬畏和崇拜之心。隨著氏族的發展,圖騰的應用范圍逐漸拓展,它成為一種基本紋飾圖案,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服飾、文身、兵器、陶器及日用品等[1]。有時是將圖騰抽象出來直接作為圖案,有時是將圖騰的顏色、花紋、身形等形態一一表現出來。由圖騰文化發展起來的紋飾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并逐漸形成特色,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意識與文化。古越常用的紋飾種類較多,不僅有大自然中的動植物,而且還包括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事物。古越紋飾是探究古越文化的重要部分。

2古越文化中的主要紋飾

2.1蛇紋飾。2.1.1蛇紋飾的文化內涵。《漢書•地理志》引巨攢語:“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2]。”說明古越主要生活在我國南方廣大地區,現在學術界大多認為蛇是古越圖騰。《爾雅•釋地》郭璞注:“江東呼兩頭蛇為越王約發[3]”。把蛇當作裝飾物體現了崇蛇的風俗習慣,當時這種蛇形約發由王佩戴,這也側面反映了蛇特殊崇高的地位。由于古越所處地理位置大多屬于南方。這里氣候溫暖濕潤,非常利于蛇的生存與活動。古越人崇尚蛇紋飾主要有三層文化原因:其一是恐懼,毒蛇是一種危險的動物,對人的生命會造成一定的威脅,常有人因被蛇咬而喪失生命,因此將蛇作為文身的圖案,以此保佑平安;其二是神秘,為什么被咬了一下就致命?為什么會蛻皮?這些使人們感到驚奇但又無法解釋;其三是羨慕,遠古時期,繁衍對人類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蛇有強繁殖能力,這個方面可大致理解成生殖崇拜,人們把蛇奉為圖騰意在提高生育能力、子嗣綿延。所以古越把蛇當作神圣物種。2.1.2蛇紋飾的發展演變。蛇圖騰紋飾隨著歷史的演變不斷發展,以不同的形式一直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中,如圖1所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在器皿上的蛇紋數量很多,從具象逐漸發展成為抽象圖案,在其基礎上還演變出了龍紋。蛇紋在龍紋出現之后,地位有所下降,蛇紋裝飾物也日趨減少。蛇紋雖然使用頻率下降,但始終在民間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特定的民族、場合中,蛇紋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4]。蛇是十二生肖之一,蛇始終具有神秘莫測、靈活多變、健康長壽、百折不屈的吉祥寓意[5]。時至今日,它仍然寄托著人類的美好愿景。2.2鳥紋飾。2.2.1鳥紋飾的文化內涵。古越地域寬廣,除了蛇紋飾外,還存在其他圖騰。有學者提出,就浙江而言,當時的于越還存在著鳥圖騰[6],如圖2所示。鳥作為大自然中有靈性的動物之一,與古越農耕文明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古越主要位于南方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濕潤,多是森林、河流、沼澤,生態環境優良,適合農作物生長,也適合鳥的生存與棲息。《越絕書》有記載,“大越瀕海之民,獨以鳥田”,說明當時人們對鳥的尊重[7]。鳥田是一只禽鳥幫助越人耕田的感人故事,也是鳥圖騰文化現象非常直觀的體現。古越崇鳥主要可能有以下兩個文化原因:一是感恩與期盼,有一些益鳥會幫助人們解決部分農作物病蟲害問題,同時人們還可以從鳥的遷徙時間判斷農作物的生長與收獲,所以就對鳥充滿好感,希望鳥能夠一直這樣幫助人類,也祈求豐收。二是羨慕[7],鳥有一雙翅膀,可以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間,無所拘束,人們希望能夠像鳥一樣活潑奔放。古越的崇鳥文化是古代農耕文明長期發展的結果,它從側面體現了該地區該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包括了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是研究古越文化的重要方向。2.2.2鳥紋飾的發展演變。當時古越地區服飾中鳥紋飾以鳳凰(孔雀)、喜鵲、仙鶴、雞等居多[8],鳥圖騰作為一種信仰已經深深烙印在人們腦海中,持續影響著古越以及后世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秦漢時期,器物上的鳥種類增多,鸞鳥、燕子、鸚鵡、麻雀等都表現得惟妙惟肖,同時還創造出鶴、鳳凰等鳥紋樣,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隨后隨著道教、佛教的興盛,鳥紋樣注重形式美,均表現出簡單、純凈的個性特點;自宋至清,鳥紋樣往往在裝飾的基礎上存在著一些寓意,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9]。總而言之,各個時代的越文化鳥紋樣受當時的社會風氣所影響,表現出不同的形式與內容,但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積淀和文化積累,它已經成為中國傳統紋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查看全文

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工作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紡織服裝產業是我市重要的優勢傳統產業。近年來,隨著紡織企業改制搬遷步伐加快和服裝企業的快速崛起,紡織服裝產業獲得長足發展。目前,我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女褲生產、加工、流通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男褲生產基地之一,形成了一批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但也存在產業布局較散,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產業鏈不長,產品附加值較低,品牌影響力不大等突出問題。加快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有利于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維護穩定;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合理規劃產業布局為先導,以增強產業競爭力為核心,以推進產品高端化為重點,以建設產業集聚區為載體,以推進技術創新為動力,充分發揮現有棉紡、褲業及商貿優勢,加快延伸產業鏈,培育紡織服裝創意產業,形成一批具有市場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和產品品牌,堅持紡織服裝生產和市場聯動,在更大區域、更高層次上發揮*紡織服裝生產和市場的集群優勢和集散能力,建設一流的紡織服裝產業園,推動紡織服裝產業健康發展,把*打造成現代化的中原紡織服裝城以及全國著名的紡織服裝生產基地和貿易中心。

(二)總體目標。到2015年,紡織服裝產業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年均增速30%以上;培育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企業1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30家以上;創國家名牌或馳名商標3-5個;培育或引進上市企業5-6家;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5家。把我市建設成為創新能力強、產業集聚程度高、協作配套功能全,集設計、生產、營銷、信息為一體的現代化的中原紡織服裝名城以及全國著名的紡織服裝生產基地和貿易中心。

三、加強產業規劃引導

查看全文

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研究論文

摘要:開放經濟條件下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面臨勞動力成本和地價上升的內部壓力及人民幣升值與貿易摩擦的外部壓力和世界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趨勢,產業升級是必然的選擇。根據產業組織理論和產品內貿易理論,并借鑒已完成升級的亞洲國家的經驗,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可按照OEM-外包或制造三角-OBM模式進行,升級的關鍵在于紡織服裝企業是否具有創造產品差異的能力;同時在升級過程中,對相關人才的需求將增加。

關鍵詞:紡織服裝產業;升級;OEM;OBM

Abstract:ThepaperanalyzestheChinesetextileandapparelindustryupgradingunderopeneconomy.Facedwiththedomesticpressure,theriseoflaborcostandrent,theouterpressureofappreciationofRMBandtradefriction,itisagoodchoiceforChinesetextileandapparelindustrytoupgradeitself.Accordingtoindustrialorganizationtheory,itissuggestedproductdevelopmentandmarketingbetwoupgradinganddifferentiationcreationpathsforChineseenterprises.FeenstramodeimpliesOEM-offshoresourcingandtrianglemanufacturing-OBMare3upgradingstepswiththeincreasedrelativedemandforskilledworkers.

Keywords:textiles&apparelindustry;upgrading;OEM;OBM

一、引言

紡織服裝產業作為一個先導的、勞動密集型制造部門,通常代表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一旦紡織品服裝出口開始了,經濟發展其他階段緊跟其后,例如,韓國,中國臺灣,印度,許多南亞和東南亞的其他國家,拉丁美洲國家等。[1]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當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2004年我國主要紡織產品,如棉紗、棉布、呢絨、絲織品、化纖和服裝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國還是世界上紡織品消費大國和貿易大國,自1994年以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一直位世界第一位。盡管我國是紡織大國,但還不是紡織強國。當前,紡織服裝產業在企業治理、組織結構及競爭條件上都得到很大提高,加上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相對發達的工業基礎,以及基于FDI的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戰略,形成了目前許多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與跨國公司之間的代工關系,這種商業代工模式許多以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形式存在,這使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嵌入全球產品鏈。但是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在發展中存在一些不足:企業數量眾多,但規模小,大多在中低檔次和初加工上進行生產,技術裝備水平落后,在市場開拓和營銷方面力量薄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信息來源和銷售渠道嚴重依賴國外供應商和進口商等。同時中低端產品市場上處于競爭激烈且無序的狀態,而在高端產品市場上又顯得競爭不足,如中國的服裝加工貿易以OEM制造為主,兼有少量的ODM生產[2]。在紡織服裝鏈條中,中國OEM企業只是賺取了10%左右的加工費,90%以上的利潤掌握在國外品牌商、渠道商和零售商手中[3]。中國這么大的生產能力和巨大的市場容量,自己的企業不創造自身的品牌優勢和技術能力優勢,長期甘當作為配角的“國際代工者”角色,僅僅賺取低廉的手工費,會受到國內產官學界要求“產業升級”的巨大壓力。那么在現有開放經濟條件(全球生產體系)下,為何升級,如何升級,升級可能性和障礙是什么,已成為現階段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焦點問題之一。

查看全文

我國紡織服裝業出口探究論文

一、綠色壁壘的分析

1綠色壁壘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綠色壁壘與傳統的貿易壁壘如關稅、配額等有著很大的區別,傳統的貿易壁壘由于違反了自由貿易原則越來越受到國際輿論譴責并易遭到對方報復,所以成為勢力日漸減弱的壁壘形式,而綠色壁壘之所以在國際貿易活動中非但不會被淘汰,反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會不斷強化,是由于能保護進口國的經貿利益,同時綠色貿易壁壘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合法性,綠色壁壘是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危機的積極響應,環保問題已成為各國政府面臨的嚴峻挑戰,將環保措施納入國際貿易的目標和規則日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和廣大消費者的認同支持,綠色壁壘是日益發展的綠色化浪潮的必然結果,人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態價值觀被廣泛接受,為滿足國內居民的綠色需求,保護本國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發達國家政府便在國內通過制定相關法律與政策約束和限制國外的非綠色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發展中國家也需要綠色壁壘,發展中國家一方面需要通過綠色壁壘提升自己的環保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用它來阻擋發達國家將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產業和產品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綠色壁壘不僅有利于發展中國家自身的環境保護,也有利于全球環境的改善。

2綠色壁壘的不合理之處

在合理的外衣下綠色壁壘也掩藏著許多不合理,這些不合理自然成為人們懷疑甚至攻擊的切入點,其不合理主要有以下幾點:在經濟與科技發展的不同階段適用同一標準不合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與科技上的差距使發展中國家在環保上始終處于被動局面,這極大的制約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環保步伐的加快。綠色壁壘是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處于經濟與科技存在巨大反差的背景下施行的,在兩個發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階段適用同一標準,這本身就不公平,而且從一開始就不公平。綠色壁壘造成的單邊貿易極不合理,在推行綠色壁壘時,發達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標準落后于發達國家,過于強調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通過制定與實施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可能達到的環保標準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品處處碰壁難以進入發達國家,以致丟失了大量海外市場,而發達國家則利用發展中國家對環保的低要求低標準大肆在發展中國家兜售產品,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這種單邊貿易不僅制約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而且給發展中國家造成了新的環境危機,把環境污染的責任完全推給發展中國家是極不公平的。首先,發達國家利用經濟技術優勢對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是造成發展中國家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其次,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土的環境和資源將國內的大量高能耗堯高污染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給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導致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成本大幅提高。

二、綠色壁壘對我國紡織服裝業的影響

查看全文

美術鑒賞在紡織服裝職業教育的實踐

【摘要】美術鑒賞課是中等職業學校為加強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藝術修養而開設的一門藝術課,它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文化素養。現通過對中職美術鑒賞課程在紡織服裝職業教育中的實踐,探索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改革新思路,使得學生在增強審美鑒賞力的同時,不斷提高紡織服裝專業的設計水平。

【關鍵詞】中職學校;美術鑒賞;教學;探討

1美術鑒賞在紡織服裝中的意義

美術鑒賞是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過去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1]。美術是服裝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布料的選取、服裝的裁剪、線條勾勒,到色彩搭配、圖案繪制和工藝裝飾等,每個環節都能看到美術的身影。因此盡管從形式上而言,美術繪畫和服裝設計存在差異,但從根源上來說都屬于視覺藝術的表達形式。將美術繪畫和服裝設計二者進行“親密結合”,可以使服裝蘊含不同主題的文化內涵,創作出不同風格特色的時裝,從而形成別具視覺創意的服裝作品。美術鑒賞不僅可以為服裝設計師帶來豐富的靈感源泉,也可以使得設計師在進行服裝設計時得到很好的參考和借鑒,使得服裝具有了靈魂。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服裝企業借助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實現了轉型升級。紡織服裝產業作為我國經濟結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提高居民物質生活質量、建設美好精神生活等方面意義深遠。目前國內一些服裝院校在服裝設計課程中,不斷地將美術、繪畫等理論研究與服裝設計進行有機結合,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服裝設計理論,設計創造出各種別具風格特色的服裝,實現了美術與紡織服裝行業的協同發展和合作共贏。美術鑒賞在服裝設計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紡織服裝行業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2中職學生的美學學情分析

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普遍成績一般,受到教師和家長的表揚相對較少,中考時由于各種原因,沒有考上高中,普遍存在厭學心理。進入職校后,受到這種慣性心理左右,多數人仍然不能主動吸取在初中階段學習的教訓,對學習依舊缺乏興趣和動力,自制力較差,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地去鼓勵和認可他們,幫助學生形成端正的學習態度,從多方面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并且能夠通過自主學習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很多學生的美術基礎較差,對美術的印象還停留在小學的亂涂亂畫階段,認為美術就只是畫畫,只是為了滿足于感官需求和消遣時光,他們并不理解作品的含義,更談不上欣賞,缺乏良好的藝術鑒賞能力。美術鑒賞的課程特點要求它可以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一方面提高學生對形體的敏感度和對事物本質規律的認識;另一方面美術鑒賞牽扯范圍較大,內容包含較多,通過學習可達到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養的雙重效果[2]。中職學校階段普及美術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這符合國家的素質教育要求。但是目前中職學校的教學中,往往出現重專業知識,輕美育學科的現象,使得教師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中職學校應重視美育學科的教學,提高美育學科的課時比例,對原有的中職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方法和思路進行改革,提高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效果,以更好地符合國家對于中職學生的素質教育方針和要求。

查看全文

探討金融危機對紡織服裝業的危害性

摘要:本文立足于當前金融危機對服裝行業的影響,參考了國內外相關刊物以及服裝行業相關單位公布的大量資料,并結合問卷、訪問調查,重點探討了金融危機對蘇南中小型服裝企業的影響,并且從政策環境和應對策略兩方面進一步分析,為金融危機下服裝企業如何根據外部環境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實現內外平衡提供決策依據,同時也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服裝業中小企業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動蕩,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出口貿易也深受影響,中小型服裝企業受到的沖擊尤為嚴重。

為了幫助中小企業應對危機,政府4次上調出口退稅率、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拉動內需、實行降息,為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來的起暖回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環境,但是今后服裝業的發展局勢仍然令人擔憂。本文試圖從行業環境、政策環境、應對策略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蘇南中小型服裝企業如何在關鍵時刻根據外部環境適時調整狀態,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實現內外平衡。

一、金融危機影響下的服裝行業

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下調、國際市場疲軟、貨幣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2008年1-11月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實現利潤1042億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個百分點。這實質上反映出金融危機下服裝行業需求下降、產品滯銷等問題。2009年1~5月服裝行業利潤的增長幅度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經濟效益略有提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