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效應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6 04:33: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負面效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負面效應

論哲學主體性負面效應

【提要】認識主體性是指認識主體的自覺能動性,人們可從不同角度對這種自覺能動性進行考察。本文從功能上看待認識主體性及其負面效應。如果說認識主體性的積極作用就表現為認識主體的各項功能的發揮的話,那么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就表現為認識主體在發揮各項認識功能時帶來的主觀隨意性。這種負面效應歸根到底來源于實踐的不完善性,但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并不否定知識的客觀性,知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超越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而走向新的客觀性的無限的過程。

【關鍵詞】主觀性/客觀性/認識的主體性

【正文】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認識的主體性也是如此。人們在發揚認識的主體性去努力達到知識客觀性的同時,卻發現它也帶來了不少負面效應,這些負面效應也著知識的客觀性。

認識的主體性之所以會帶來負面效應,是因為認識的主體性本身就包含著主觀性這一環節,這樣,當人們發揚認識主體性時,其中的主觀性也往往隨之進入了認識過程和認識結果中,并由此造成了知識客觀性的相對性。

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造成了許多人的困惑。有些人認為,既然認識的主體性會帶來主觀性,那么知識就再無客觀性可言,有些人則由于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而否定認識主體性本身,進而視認識的主體性為大敵,認為既然要堅持知識的客觀性原則,就應當限制、少談甚至取消認識的主體性。因此,怎樣看待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產生的原因何在?認識主體性的負面效應是否意味著知識客觀性原則的破產?所有這些都成為不可回避的。我們在此也做一些探討。

查看全文

技術的負面效應及導向探討論文

技術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助推器“,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富裕。盡管技術的正面效應遠遠大于其負面效應(這正是技術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原因),但隨著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日益增強,由技術活動所引起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社會危機以及人自身的危機等諸多負面影響也與日俱增,使現代人陷入了困境。為此,我們有必要對技術的負面效應及其根源進行剖析,進而賦予技術積極的價值導向,使技術朝著有利于社會、自然、人類和諧統一發展的方向前進。

一、對技術負面效應的審視:從技術雙重屬性的視角

(一)技術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辯證統一技術的發生,首先表現為人類對自然的控制、改造和利用。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技術作為人對自然界能動作用的工具和手段,一方面由技術系統內部各構成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所規定,同時也必然要以人對自然的認識為基礎,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支配。因而技術具有第一客觀實在性———自然屬性。

技術的產生是為了滿足社會不同的目的需要,技術作為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聯系,并統一于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之中,因此技術的發展又必然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就使得技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具有第二客觀實在性———社會屬性。

技術的自然屬性是由自然規律決定的,它規定了技術構成的前提和基礎;而技術的社會屬性是由社會規律決定,它制約著技術的具體使用和發展。“技術之所以服務于人的目的,是因為它的性質(實質)就在于:它為外部的條件(自然規律)所規定。”[1]從這句話不難理解,技術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辯證統一。

(二)技術產生負面效應的必然性與可控性技術自身的雙重屬性決定了技術應用效果的兩重性,即技術本身是正負效應的矛盾統-體。從技術的自然屬性來講,任何技術都是一種遵從自然規律的能量轉換器,只是其轉換效率有高低之別。“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把從單一熱源吸收的熱量完全變成有用功而不產生其他影響的機器是不存在的。因而,沒有絕對安全的和100%的技術,任何技術的效率都不可能達到100%。”[2]再者,在技術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技術本身的復雜性和不可預料的因素,往往會導致技術發展方向的偏移,必將導致結果的不確定性。不難看出,技術與技術負效應具有“同存共生”性,技術的正負效應是相互依存、相伴而生的。

查看全文

網絡媒體的負面效應論文

[摘要]本文根據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2008年度課題指南中“網絡媒體的負面效應及監管對策研究”的指導思想,根據構建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諧西安的要求和《西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基本思路》、《西安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2003年~2010年)》有關精神,通過社會調查,查閱資料、數據分析等方法對現有的媒體進行分析研究,針對以往政府對網絡不良信息采取的“只堵不疏”的做法,提出了解決網絡媒體的負面效應的新思想,從“大禹治水“的思路出發,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為主,“堵”結合的方式,來發揮政府及大眾的作用,使網絡媒體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為政府部門制訂政策和監管職能的發揮,以及網站建設提出新的思路。通過具體的計算機軟件及提出可行的立法依據來充分利用網絡媒體資源,減少網絡媒體的負面效應。

[關鍵詞]網絡網絡媒體負面效應媒體互聯網信息

一、前言

網絡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的采集、傳播的速度和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實現了全球的信息共享與交互,它也已經成為信息社會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網絡傳播克服了傳統的時間與空間的障礙,使世界更進一步的鏈接為一體,但是,洶涌而來的信息,使得網絡媒體的負面效應已經顯現,前一陣的“艷照門”事件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而已。目前,國內外針對媒體所顯現出來的負面效應,都已經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除了對相關的責任人進行了處罰外,還制訂了相關的管理條例,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方法》、《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咱研規定》等等,但是,都僅僅只是采取“堵”的方法,針對此種做法,本文提出新的思想,從“大禹治水“的思路出發,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為主,堵結合的方式,來發揮政府及大眾的作用,使網絡媒體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

二、基本內容分析

廣義上,網絡媒體使人們能夠自主而全面的了解世界,在宏觀上可以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從微觀上利于人們的全面發展,但是,目前網絡的內容魚目混珠、良莠不齊,人們對網絡的接觸復雜多樣,無章可循,在這樣的狀態下,網絡對人們既有前述的積極意義,消極作用也不容忽視。現在,網絡媒體的負面效應,已經不僅僅是假新聞、個人資料隱私和郵箱地址被有償出賣、色情內容的傳播、網絡廣告的騷擾、對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侵犯、惡意言論的肆意和公開等等,這些看似簡單卻對受眾媒介消費造成了極大的損害,由這些損害也造成的網民對網絡內容信任的缺失,所以,必須采取措施加以改進。

查看全文

制度規避的負面效應研究論文

摘要:制度規避是指制度相關者有意識地采取一定手段,改變或超越制度邊界的行為。制度規避的負面效應不僅影響了制度績效,異化了制度變遷,而且破壞了社會秩序,損害了社會公正。制度規避有其內在的誘因,它受行為主體觀念與利益訴求的影響,與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和運行機制密切相關。消解制度規避應著眼于其誘因,從根本上杜絕和消除其出現的條件,從而保障制度有效地發揮作用。

關鍵詞:制度規避;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

Abstract:Regulationwithdrawalreferstoconductadopteddeliberatelybypeopleinvolvedtoalteroroverpasstheboundaryofregulations.However,negativeeffectsofregulationwithdrawalcanbynomeansbenegligibleforitnotonlyaffectsachievementsandalienatesvariationofregulationsbutalsowreckssocialorderandharmssocialjustice.Withitsinternalcause,regulationwithdrawalisaffectedbythesubject''''smindanddemandandcloselyassociatedwiththelimitationsandoperativemechanismofregulations.Toremovethenegativeeffectsofregulationwithdrawal,weshouldstartwiththeirinternalcausesandstopandremoveconditionsfortheiroccurrencetoeffectivelyguaranteetheproperoperationofregulations.

KeyWords:regulationwithdrawal;formalregulation;informalregulation

制度是人類社會秩序運行的有力保障,社會秩序依賴于制度,它通過制度對個體與組織行為的規范與約束,規范著社會運作,從而使社會活動秩序化。不過,制度發揮作用是有條件的,人們的活動常常超出制度邊界,在制度規范之外從事活動,本文把這一現象概括為制度規避現象,希望通過對此現象的剖析,深化對制度的認識,更好地發揮制度的作用,構建制度文明,為社會和諧發展服務。

一、制度規避及其負面效應

查看全文

論巨額外匯儲備負面效應

【摘要】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和資本金融項目一直保持雙順差,中國外匯儲備節節攀升,巨額外匯儲備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從國際收支順差、結售匯制度以及國內需求不足角度對外匯儲備過剩成因進行分析,旨在找出產生外匯儲備持續上漲的根源,巨額外匯面臨的風險以及應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外匯儲備;貿易順差;藏匯于民;國內需求

自2002年起,中國的外匯儲備進入激增階段。尤其是2004年以后,外匯儲備以2000多億美元的速度增長,2006年4月中國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到2007年增長幅度甚至達到4619.05億美元。縱觀世界各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尤其是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亞洲國家,充足外匯儲備作為發揮平衡國際收支、穩定本國貨幣匯率及充當一國對外借債和償債資信保證起到重要作用。但根據國際上傳統的一國外匯儲備滿足3個月進口額或占40%左右的外債余額標準來衡量,2007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相當于17個月的進口額;從債務償付能力看,我國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的比例為720.85%,遠高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巨額外匯儲備已經對宏觀經濟運行造成相當的負面影響,也使中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處于被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中國巨額外匯儲備成因分析

(一)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表1)

中國外匯儲備居高不下的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國際收支長期處于雙順差局面。這種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我國總儲蓄率居高不下,儲蓄與投資差額進一步擴大,同時,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制造業產能迅速擴大,在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內需相對不足的情況下,貨物貿易順差增加。通過表1可以看到,2007年上半年,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8%。其中,貨物貿易順差1357億美元,增長70%。另一方面是由于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外國投資者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增強,外商直接投資持續保持較大規模。2007年上半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增長132%。其中,直接投資順差509億美元,增長64%。這些是決定當前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基本因素。

查看全文

經濟產生負面效應論文

摘要:近幾年,人民幣匯率問題成為國際經濟領域的熱點問題。本文就人民幣升值的起因、對我國經濟產生的負面效應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提出了相應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經濟負面效應

2005年7月21號,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對匯率制度進行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走高,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首次突破7.0大關,升到6.9920。

一、人民幣升值的起因

從形成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國際背景來看,日本和西方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直接理由就是我國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日本經濟自從上世紀80年代的泡沫經濟破滅以來,已連續十幾年的低迷和衰退。在2001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人民幣幣值被低估的問題,并稱因為我國的出口產品和日本相競爭,造成了日本經濟困難。2002年12月,日本財務省黑田東彥、鹽川正十郎等官員先后公開指稱,我國在向世界輸出“通貨緊縮”,并將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責任歸咎于我國,要求人民幣升值。2003年7月的亞歐財長會議上,日本鼓動歐美、亞洲的一些國家開始附和日本人的“倡導”。

從2004年下半年至今,歐元區經濟一直疲弱不振。為了緩解經濟增長壓力,歐洲也加大了對人民幣的施壓力度。歐洲人認為,我國所謂的“盯住美元”政策(即1美元兌換8.28元人民幣的固定匯率),意味著歐元過度地承擔了美元疲軟帶來的全球經濟調整后果。

查看全文

潘錦云:農業稅減免的負面效應及對策

關鍵詞:農業稅公共產品效應對策

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五年逐漸取消農業稅,并提出今年中央政府將拿出396億元用于轉移支付,以支持農村稅費改革,同時還將從糧食風險基金中拿出100億元,直接補給種糧農民。消息傳出,普遍認為這是中央政府對農民最為實在的補償,力度也前所未有。但農民在歡欣鼓舞的同時,會在心里問到底能減免多少?減稅之后又怎樣?鄉村的道路坑坑洼洼了怎么辦?學校房子破了誰來修繕?化肥、種子價格大幅上漲怎么辦?

一、農業稅減免與農民增收

按照求真務實的標準,1958年制定并沿用至今的農業稅條例,按田畝零起點計征,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典型產物,同時,隱含著對農民自產自用農產品的征稅,與現代社會的稅賦本質不相吻合,西方國家一般不存在這樣的農業稅,我國是少數不多征收農業稅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比例為3%左右,稅率是8%,全國稅額為500多億元,征收成本可能在300~400億元之間,純收入規模有限,鄉鎮財政憑農業稅收入根本就入不敷出。不僅鄉鎮干部下鄉征收農業稅,要用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強制征收甚至暴力征收也時有發生。從這個角度來考慮,農業稅免征也可謂是一種務實之舉,可以給農民帶來直接的好處,激勵農民從事農業生產。

早在去年,浙江、廈門等沿海地區已陸續減征和免征農業稅。今年伊始,從山東省的章丘市到陜西省的延安市,以及北京、杭州等地,紛紛宣布對農業稅實行減免。在今年的“兩會”上,一些代表委員除了高度贊譽中央政府取消農業稅的舉措外,也表示了他們的擔心。在分析已經宣布取消農業稅的部分地方的經濟實力后,全國政協委員王翔說,在這些地方,農業稅在財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不在乎那么幾個小錢”,取消就取消了。而在中西部地區,總體上經濟不發達,農業稅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取消起來很困難,特別是有的縣、鄉鎮政府冗員嚴重,行政開支赤字長期存在。在這種背景下,讓他們放棄農業稅這塊“肥肉”,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有媒體為農民算了一筆帳,取消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可減輕的負擔、396億元的財政轉移支付、100億社會補貼,就算四項全部作為農民的直接收入,均攤到農民頭上,每年還不足80元。前所未有的力度,換來的卻是每年人均不足80元的實惠,說來怎不讓人遺憾。2003年寧波市農民人均負擔已僅為12.5元,而人均純收入是6221元,農業稅全免對農民人均增收的作用不過0.2%左右,即使按2002年農村稅費改革前農民負擔89元計,增收實效也在1.45%以下。而2003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是2622元,就算不考慮稅費改革,人均稅負也絕不會超過百元,這很清楚地表明,哪怕是農業稅全免,也非農民增收要害。

查看全文

不良電視廣告負面效應思索

1兒童廣告逐漸風生水起

我國目前實施的是計劃生育政策,許多家庭里都只有一個孩子。每家上到爺爺奶奶,下到爸爸媽媽都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留給自己的孩子。許多商家抓住了這一商機,看準了潛在的兒童用品市場。為了達到更好的銷售目標,兒童廣告開始盛行起來。

1.1兒童廣告的概念

提到兒童廣告,在普通民眾的概念中會聯想到一些列兒童產品的廣告,如:嬰兒奶粉,尿不濕,點讀機等等。這些對兒童廣告的理解是一種狹義上的理解。對于兒童廣告的定義,在我國1995年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第8條中規定,“廣告不得損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布的《廣告審查標準》的第37條中,對兒童廣告下過一個定義,“兒童廣告,是指兒童使用的產品或有兒童參加演示內容的廣告。”從《廣告審查標準》的定義中,不難發現兒童廣告的定義不僅僅是指專門供兒童使用的產品或者消費對象是兒童的產品,也包含了在廣告中由兒童擔當主要演示角色的廣告。兒童廣告現在已經是鋪天蓋地,各個廠家的廣告和體驗店都開設在全國各地。有些孩子甚至已經按照品牌來購買自己的物品,這些無疑都是廣告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1.2家庭結構變化引領巨大兒童消費品市場

兒童是一個強大的消費群體,在過去由于經濟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兒童消費市場一度處于被壓抑的狀態。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結構的發生變化,兒童消費被哄抬,表現出了一片繁華之景,各種兒童用品層出不窮。現如今,孩子們都是家長手上的掌上明珠,父母都舍不得孩子在外面吃苦受累。從孩子們現在的零花錢就能看出端倪,據國內9家調查機構對北京、上海、廣州等9個大中城市聯合調查顯示:在以上9個城市的450萬名6—15歲的兒童中,有87%的孩子擁有零花錢和壓歲錢,他們平均每人每月可以從父母和親屬那里得到60元的零花錢,而每年得到的壓歲錢則高達730元。孩子的零花錢和壓歲錢數額不斷攀升,這使得他們的直接購買能力得到增強。在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的攀比心態也更為嚴重。滿足孩子的要求,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儼然成為父母生活的目標。家庭中,與孩子相關的消費開始占據大量的支出比例,比如購買樂器,玩具,各種早教培訓等都已不再鮮見。1.3兒童建議開始有了很強的“影響力”兒童都比較喜歡接觸一些色澤比較鮮明的東西,如今看電視成了孩子們每天必做的事情。許多研究機構表面,現在的孩子除了愛看動畫片之外,最愛看的就是電視廣告。電視廣告有著比較絢麗的動作或者色彩,都容易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許多孩子在看了幾遍之后,就能模擬出電視里的聲音和畫面。廣告對孩子們的影響是很大的。

查看全文

巨額外匯儲備負面效應與應對詮釋

【摘要】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和資本金融項目一直保持雙順差,中國外匯儲備節節攀升,巨額外匯儲備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從國際收支順差、結售匯制度以及國內需求不足角度對外匯儲備過剩成因進行分析,旨在找出產生外匯儲備持續上漲的根源,巨額外匯面臨的風險以及應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外匯儲備;貿易順差;藏匯于民;國內需求

自2002年起,中國的外匯儲備進入激增階段。尤其是2004年以后,外匯儲備以2000多億美元的速度增長,2006年4月中國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到2007年增長幅度甚至達到4619.05億美元。縱觀世界各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尤其是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亞洲國家,充足外匯儲備作為發揮平衡國際收支、穩定本國貨幣匯率及充當一國對外借債和償債資信保證起到重要作用。但根據國際上傳統的一國外匯儲備滿足3個月進口額或占40%左右的外債余額標準來衡量,2007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相當于17個月的進口額;從債務償付能力看,我國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的比例為720.85%,遠高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巨額外匯儲備已經對宏觀經濟運行造成相當的負面影響,也使中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處于被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中國巨額外匯儲備成因分析

(一)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表1)

中國外匯儲備居高不下的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國際收支長期處于雙順差局面。這種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我國總儲蓄率居高不下,儲蓄與投資差額進一步擴大,同時,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制造業產能迅速擴大,在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內需相對不足的情況下,貨物貿易順差增加。通過表1可以看到,2007年上半年,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8%。其中,貨物貿易順差1357億美元,增長70%。另一方面是由于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外國投資者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增強,外商直接投資持續保持較大規模。2007年上半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增長132%。其中,直接投資順差509億美元,增長64%。這些是決定當前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基本因素。

查看全文

外匯負面效應與應付思索

自2002年起,中國的外匯儲備進入激增階段。尤其是2004年以后,外匯儲備以2000多億美元的速度增長,2006年4月中國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到2007年增長幅度甚至達到4619.05億美元。縱觀世界各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尤其是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亞洲國家,充足外匯儲備作為發揮平衡國際收支、穩定本國貨幣匯率及充當一國對外借債和償債資信保證起到重要作用。但根據國際上傳統的一國外匯儲備滿足3個月進口額或占40%左右的外債余額標準來衡量,2007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相當于17個月的進口額;從債務償付能力看,我國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的比例為720.85%,遠高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巨額外匯儲備已經對宏觀經濟運行造成相當的負面影響,也使中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處于被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中國巨額外匯儲備成因分析

(一)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表1)

中國外匯儲備居高不下的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國際收支長期處于雙順差局面。這種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我國總儲蓄率居高不下,儲蓄與投資差額進一步擴大,同時,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制造業產能迅速擴大,在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內需相對不足的情況下,貨物貿易順差增加。通過表1可以看到,2007年上半年,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8%。其中,貨物貿易順差1357億美元,增長70%。另一方面是由于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外國投資者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增強,外商直接投資持續保持較大規模。2007年上半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增長132%。其中,直接投資順差509億美元,增長64%。這些是決定當前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基本因素。

(二)人民幣升值預期

“新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得美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中國等亞洲新型工業化國家。這一商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貿易順差逐年遞增,外匯儲備迅猛增長。世界上關于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也越發高漲。2003年,第一股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來自日本。原因來自于中國成本低、質量高的商品大大沖擊了日本制造業,但日本并不致力于產業結構升級,而是希望通過人為打壓本幣來削弱他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通過日元匯率貶值,緩和通貨緊縮的效應。在這樣的背景下,2003年初,日本財相正式提出要求中國貨幣升值。而美國不斷積累的貿易逆差和不斷降息,激發了國際金融市場上一股很強的人民幣升值預期。人民幣自2005年7月正式與美元脫鉤以來,對美元中間價已從8.2765上升到7.109,已經累計升值超過14%,預期人民幣升值的“熱錢”大量涌入中國。這是導致中國外匯儲備長期增長的心理因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