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職能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08:50: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家職能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家職能探討論文
內容提要:國家的本質是人類利益博弈的一個合作均衡;國家的職能具有四維特性;首先,國家職能是隨時間而演化的,具有時間維特征;其次,國家職能具有空間維特征,即處在不同地域空間的國家,其國家職能也應有所差別;再次,國家職能具有價值維特性,國家職能的界定,必定要體現優勢利益集團的價值偏好;第四,國家職能具有領域維特征,即:國家職能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要求。
關鍵詞:國家職能
什么是國家的本質?國家應具有哪些基本職能?這里有很多問題需要討論。下面,筆者談一些自己的觀點。
一、國家的本質
克烈遜和斯卡爾尼指出:“根本不存在為整個學術界所公認的國家定義。”[1]他們認為:“幾乎每位學者都會提出他(她)自己的國家定義,這些定義不可避免地會同已有定義有細徽的差別,雖然其中有些由于有相似的方法而可以被認為是組成了一些“學派”。因此,要達到一種綜合事實上是不可能的。”[2]
“沖突論”者認為:國家是利益沖突的產物。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恩格斯指出:“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3]他還更為明確地說:“……國家是從控制階級對立的需要中產生的,同時又是在這些階級的沖突中產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強大、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這個階級借助于國家而在政治上也成為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因而獲得了鎮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4]在另一處,恩格斯還說:“實際上,國家無非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機器……”[5]
國家職能變化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家國家職能社會管理公共危機非傳統安全
論文摘要:作為社會的正式代表,國家是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一個特殊公共權力機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國家的階級性和社會性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國家兩種屬性在日趨相互接近的動態發展中呈現出遞弱的階級性和遞增的社會性,國家管理公共事務的社會職能不斷得到強化。尤其是社會轉型期衍生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所引發的公共危機和非傳統安全,對國家作用體制提出新要求,引起國家安全觀和國家管理社會職能的新變化。
國家是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一個特殊公共權力機構,它既是實現統治階級共同利益的工具,又是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機關。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職能在發生著新的變化。在公共領域擴展進程中,國家的階級性和社會性呈現著此消彼長的規律。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時期,如何正確認識國家職能的變化以應對轉型期社會可能出現的公共危機和非傳統國家安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國家發生作用對象及其變化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這是國家的本質屬性。但是,階級矛盾、階級斗爭和階級統治并不是國家所要面對的全部問題。作為凌駕社會之上的力量,國家除了處理階級矛盾之外,還要處理大量的社會事務以緩和社會矛盾,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國家是社會的正式代表,進行社會管理是國家所要面對的重要任務。即使是國家在執行階級統治職能的過程中,也同時要履行特定的社會管理職能。恩格斯曾特別強調:“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①恩格斯關于國家的論述,揭示了管理社會事務是國家除了作為實現統治階級共同利益工具這一特征外的又一主要特征,即國家的社會性。國家的階級性是以其社會性為基礎的,二者存在著相互依存、對立統一的關系。
國家的階級性和社會性是動態發展交互作用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國家的中心任務不同,國家的兩種屬性有著不同的作用關系。歷史上的一切國家,都是占人口少數的統治階級對廣大社會成員的統治,統治階級的利益和社會利益雖然保持著某種聯系,但更多的是具有相互對立的性質。在許多情況下,統治階級不惜以犧牲社會利益為代價實現自身的階級統治利益。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廣大人民群眾已經變成了統治階級,成為社會的主人,剝削階級被消滅了,雖然階級斗爭還會長期存在,但已限于一定的范圍,不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廣大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的矛盾。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使國家的階級性和社會性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階級性的極大弱化和社會性的極大強化。國家的階級性正在向其社會性日益接近。當然,二者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界限和差別,但它們之間相互排斥的狀態,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里,由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國家所管理的大部分政務都具有很強的社會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社會性職能正不斷得到進一步強化,社會管理職能成為國家發展的強大現實內涵。
資本主義國家職能轉變原因分析論文
[摘要]二戰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獲得了迅猛的發展。與之相適應,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其主要表現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社會管理職能的增強。關注這一現象并究其原因,對于研究當代資本主義、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政治文明成果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當代資本主義;管理職能;職能轉變
Abstract:AfterWorldWarII,pushedbythenewtechnologicalrevolution,theproductioncapabilityofcapitalistcountriesdevelopedveryfast.Withthedevelopment,anewchangetookplaceincapitalistproductionrelations,whichmanifestedthatthefunctionofadministrationbothineconomyandsocietyincapitalistcountrieshadbeenincreased.Focusingonthisphenomenonandprobingthecauseofwhichwillbeveryimportantforstudyingcontemporarycapitalismandutilizingthepoliticalcivilizationachievementofcapitalistcountry.
Keywords:contemporarycapitalism;functionofmanagement;functiontransi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獲得了迅猛的發展,與之相適應,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其主要表現為資本主義國家職能由階級職能向社會職能的轉變。國家經濟社會管理職能的增強,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并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國家職能的論述
論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國家職能觀
【摘要題】政治思想
【關鍵詞】鄧小平/社會主義國家/國家職能
【正文】
國家職能是指國家為實現其基本目的和根本任務而具有的社會功能,它表示國家活動的基本方向,是國家權力的內在表現。國家的職能也就是國家的社會作用,國家的階級實質通過國家的職能最集中地表現出來。國家職能一般可分為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職能是主要的,對外職能是對內職能的延續。無產階級專政“是國內斗爭,有些同時也是國際斗爭,兩者實際上是不可分的[1]”。在長期的實踐中,鄧小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國家職能理論的基本方面,同時進行了豐富和發展。
一、社會主義國家對內職能觀
國家的對內職能有政治的、經濟的、思想文化的等職能,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內職能主要是通過專政職能的“正確有效的工作[2]”來“保證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化[1]”和保衛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辯證統一,將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創新和思想文化等多種職能有機結合起來,而不是將它們互相割裂,互相對立,是鄧小平國家職能理論的一大特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三個組成部分,“一個中心”說的是國家的經濟職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說的是國家的政治職能,改革開放說的是國家的制度創新職能,當然這三項職能的履行都離不開國家的思想文化職能。
淺析財政支付領域選擇
財政付出與財政職能有親昵討論,付出必須為財政職能的實現服務。而財政職能又導源于國家職能,國家有什么職能,財政就應該議決財政出入運動予以實現因此,財政理論對財政職能和財政付出范疇的差異看法,大多由于對國家職能有差異看法所致。
當前對我國財政最有影響的兩種理論是“國家分配論”和“大眾財政論”。分析兩種理論所蘊涵的國家職能觀,以及它們從各自的國家職能觀出發,敘述的財政職能和財政付出范疇,進而團結中國現實,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財政的職能和付出范疇作出理論選擇,是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意義的。
一、國家職能觀的選擇
(一)兩種差異的國家職能觀
國家分配論從財政本質切入財政是論研究。論者對財政本質的筆墨表述不盡類似,但概括起來都以為財政本質因此國家為主體的分配干系。其重要特點是夸大國家的階級特性,和國家議決財政分配實現對經濟社會的主導作用。比喻許毅、陳寶森編《財政學》,把財政的共性表述為:“財政是特定階級統治的國家為了維護增強其上層修建、牢固生長其特定生產要領而到場社會產物的分配和再分配干系”。從這種理論表述中,我們可以很顯著的看出國家分配論以為國家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并由斗爭中勝利的一方掌握統治權的,因此,國家的使命就在于維護增強其上層修建、牢固生長其特定的生產要領,而財政則是國家為到達此目的運用的一種分配本事。這種國家觀反響到國家職能方面,則是國家應統攝統統社會變亂,使之切合統治階級的優點。這種國家職能觀我們可稱之為寬派。字串2
大眾財政理論把當局的服務看作是創造價錢的第三產來的一部門。這樣,當局的財政出入就融入了經濟,成為經濟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組成部門。當局運動孕育產生的是大眾產物,非當局議決交換而融合。
領導干部權力觀研究論文
權力有限論是把權力視為特定主體在其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的觀念。權力有限論是現代政治民主觀念在法律上的延伸,它包括:整體意義上的權力限制、分類分權、職權特定化和具體化,它是以人民主權論為一般理論、以分類分權和權力與權利均衡為具體法律操作技術的權力相對主義觀念。其中,權力與權利均衡觀是現代權力觀的精髓。權力按國家職能分工配置、權力受限制是其根本內涵。按照十六屆四中全會的要求,當前黨員干部應當樹立的正確權力觀的內容包括權力主權觀和民族觀、“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觀念、權力是國家職能分工的結果的觀念、權力的義務和責任及服務觀念。
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場合對領導干部應當樹立什么樣的權力觀有過闡述,提出“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政為民所執”等觀點,到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強調:“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正確的權力觀……堅決反對脫離群眾、以權謀私。”最終形成了比較系統的、體現我國現階段國情的科學權力觀。從根本上看,它是一種權力有限論。權力有限論是現代民主理論和憲政理論結合的產物,是現代憲政民主理念的集中體現。
一權力有限論的一般含義
把權力視為區別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享有的權利,理解為超社會組織體或特權者享有的一種壟斷性的政治上的強制力,是從古至今人們的一種普遍觀念。盧梭的“國家權力屬于人民”和“國家權力不可分割”理論就是由此引伸而來的。([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3版(修訂本).2003.[p31-35])。一個國家,一片領土,一個整體意義上的人民及一個權力是同義語,也等同于統一的國內法律秩序及其效力和實效。([奧]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沈宗靈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p283])與此緊密相關的就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方式是將其參加社會管理的權力授予自由選舉而產生的代表,代表人民制定法律,人民據法而過一種法律生活。選舉是這種權力觀的重要原則,建立以普選制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判定社會文明進化的首要標志,一個盡量消極的政府是維持這種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條件。選舉在國家權力制度配置體系中的地位及其政治屬性決定了這種權力觀的主要特質是政治性的,法律不過是民主的制度化。
但是,到二戰前后,萌發于資產階級革命初期的憲政理論得到長足發展,強調用法律限制權力、防止歧視和專斷、為政府行為設定實質性界限、建立以法治為核心理念的民主制度成為民主政治的更為根本的標桿。這種理論的核心是“以法律確定國家權力并對國家管理者進行限制,使政治權利得到法律的控制,通過法律或者說通過憲法的認可再把權力轉化為合法的權威。”(信春鷹.憲法的歷史發展.憲法比較研究(李步云主編).法律出版社,1998[p127])權力有限是這種理論的核心,它有三個明顯特征:(1)權力合法性的依據是法律認可;(2)政治權利只有采取法律形式才具有合法性;(3)保護民主與人權的手段不僅僅采用一般化的權力限制——選舉制度和權力分立制衡制度,更重要的是在權力實際運行中形成公民權利對權力的約束機制。
在當代社會中,權力有限論的核心歸結為權力和權利均衡論,它包含七個方面的基本涵義:(1)權力和權利總量均衡;(2)權力為權利提供保障和服務;(3)權力主體特定;(4)權力的職能具體化;(5)權力操作技術規程化;(6)權力的界限明晰化;(7)權力運行程序化。其中,權力按國家職能分工配置、權力受限制或防止權力恣意行使是權力有限論的根本。
現代憲政民主理念權力有限論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權力有限論的一般含義;權力有限論的理論形態;權力有限論下領導干部應當樹立的權力觀;結束語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把權力視為區別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享有的權利、權力合法性的依據是法律認可、權力的國家職能分工理論、權力有限論的內容、整體意義上的權力限制論、分權論、權力與權利均衡論、我國主流的權力觀、權力有限論下領導干部應當樹立的權力觀、領導干部應當從權利相對應的義務的角度定位權力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權力有限論是把權力視為特定主體在其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的觀念。權力有限論是現代政治民主觀念在法律上的延伸,它包括:整體意義上的權力限制、分類分權、職權特定化和具體化,它是以人民主權論為一般理論、以分類分權和權力與權利均衡為具體法律操作技術的權力相對主義觀念。其中,權力與權利均衡觀是現代權力觀的精髓。權力按國家職能分工配置、權力受限制是其根本內涵。按照十六屆四中全會的要求,當前黨員干部應當樹立的正確權力觀的內容包括權力主權觀和民族觀、“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觀念、權力是國家職能分工的結果的觀念、權力的義務和責任及服務觀念。
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場合對領導干部應當樹立什么樣的權力觀有過闡述,提出“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政為民所執”等觀點,到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強調:“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正確的權力觀……堅決反對脫離群眾、以權謀私。”最終形成了比較系統的、體現我國現階段國情的科學權力觀。從根本上看,它是一種權力有限論。權力有限論是現代民主理論和憲政理論結合的產物,是現代憲政民主理念的集中體現。
一權力有限論的一般含義
把權力視為區別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享有的權利,理解為超社會組織體或特權者享有的一種壟斷性的政治上的強制力,是從古至今人們的一種普遍觀念。盧梭的“國家權力屬于人民”和“國家權力不可分割”理論就是由此引伸而來的。([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3版(修訂本).2003.[p31-35])。一個國家,一片領土,一個整體意義上的人民及一個權力是同義語,也等同于統一的國內法律秩序及其效力和實效。([奧]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沈宗靈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p283])與此緊密相關的就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方式是將其參加社會管理的權力授予自由選舉而產生的代表,代表人民制定法律,人民據法而過一種法律生活。選舉是這種權力觀的重要原則,建立以普選制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判定社會文明進化的首要標志,一個盡量消極的政府是維持這種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條件。選舉在國家權力制度配置體系中的地位及其政治屬性決定了這種權力觀的主要特質是政治性的,法律不過是民主的制度化。
但是,到二戰前后,萌發于資產階級革命初期的憲政理論得到長足發展,強調用法律限制權力、防止歧視和專斷、為政府行為設定實質性界限、建立以法治為核心理念的民主制度成為民主政治的更為根本的標桿。這種理論的核心是“以法律確定國家權力并對國家管理者進行限制,使政治權利得到法律的控制,通過法律或者說通過憲法的認可再把權力轉化為合法的權威。”(信春鷹.憲法的歷史發展.憲法比較研究(李步云主編).法律出版社,1998[p127])權力有限是這種理論的核心,它有三個明顯特征:(1)權力合法性的依據是法律認可;(2)政治權利只有采取法律形式才具有合法性;(3)保護民主與人權的手段不僅僅采用一般化的權力限制——選舉制度和權力分立制衡制度,更重要的是在權力實際運行中形成公民權利對權力的約束機制。
領導干部的權力觀
一權力有限論的一般含義
把權力視為區別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的權利,理解為超社會組織體或特權者享有的一種壟斷性的政治上的強制力,是從古至今人們的一種普遍觀念。盧梭的“國家權力屬于人民”和“國家權力不可分割”理論就是由此引伸而來的。([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3版(修訂本).2003.[p31-35])。一個國家,一片領土,一個整體意義上的人民及一個權力是同義語,也等同于統一的國內法律秩序及其效力和實效。([奧]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沈宗靈譯.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p283])與此緊密相關的就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方式是將其參加社會管理的權力授予自由選舉而產生的代表,代表人民制定法律,人民據法而過一種法律生活。選舉是這種權力觀的重要原則,建立以普選制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判定社會文明進化的首要標志,一個盡量消極的政府是維持這種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條件。選舉在國家權力制度配置體系中的地位及其政治屬性決定了這種權力觀的主要特質是政治性的,法律不過是民主的制度化。
但是,到二戰前后,萌發于資產階級革命初期的憲政理論得到長足,強調用法律限制權力、防止歧視和專斷、為政府行為設定實質性界限、建立以法治為核心理念的民主制度成為民主政治的更為根本的標桿。這種理論的核心是“以法律確定國家權力并對國家管理者進行限制,使政治權利得到法律的控制,通過法律或者說通過憲法的認可再把權力轉化為合法的權威。”(信春鷹.憲法的發展.憲法比較(李步云主編).法律出版社,1998[p127])權力有限是這種理論的核心,它有三個明顯特征:(1)權力合法性的依據是法律認可;(2)政治權利只有采取法律形式才具有合法性;(3)保護民主與人權的手段不僅僅采用一般化的權力限制——選舉制度和權力分立制衡制度,更重要的是在權力實際運行中形成公民權利對權力的約束機制。
在當代社會中,權力有限論的核心歸結為權力和權利均衡論,它包含七個方面的基本涵義:(1)權力和權利總量均衡;(2)權力為權利提供保障和服務;(3)權力主體特定;(4)權力的職能具體化;(5)權力操作技術規程化;(6)權力的界限明晰化;(7)權力運行程序化。其中,權力按國家職能分工配置、權力受限制或防止權力恣意行使是權力有限論的根本。二權力有限論的理論形態
權力有限論源自古希臘羅馬的國家職能分工理論。它經古代到中世紀的發展,到現代社會,經過了一個對權力的外部強制到內部制衡再到以權利制約權力的制度化過程。這個過程中權力完成了抽象權力向具體權力、政治上的強制力向法律化權力、權力權利化的演進。
1.權力的國家職能分工理論
我國的國家制度教學教案
第一課我國的國家制度(上)
1、國家的含義?國家的屬性(根本屬性)?
國家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政治權利機構。國家具有主權屬性、階級屬性(根本屬性)、社會屬性。
2、什么叫國體?判斷國家性質的根本標志?
國體,即國家性質,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國家政權掌握在哪個階級的手中,實行為哪個階級服務的政策,是判斷國家性質的根本標志。
3、7頁辨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