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保護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09:54: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法保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法保護論文
[論文摘要]對傳統知識資源的國際保護,已經成為資源國和技術國所共同關注的熱點,在這個基礎上所產生的利益分歧和合作,構成了對傳統知識資源的進行國際層面的保護和利用核心內容。基于傳統知識資源的特殊性質,對其所采取的法律措施,也應當有其特殊性。對各資源國家而言,對其國內的傳統知識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則是行使其對傳統資源主權的有力途徑,也是對知識資源進行國際保護和利用的前置程序和法律前提。因而本文將主要圍繞著這些方面而展開。
[關鍵字]傳統資源知識產權ABS《波恩準則》
近年來,傳統知識、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及遺傳資源的保護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話題。自1998年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已經為此召集了一系列國際會議與研討。2000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大會決定成立一個專門的政府間委員會,即“知識產權與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及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政府間委員會”。保護傳統知識、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及遺傳資源,就是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也要為那些作為創新基礎的資源及其擁有者提供適當的保護。在此,統稱為對傳統資源的保護,與現代法律上的知識產權相對應。
一、傳統知識的概念和特征
“傳統知識”這一術語是最近幾年才逐漸見諸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文件的。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相關文件上甚至可以看出,術語的使用與概念的界定是目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討論與研究傳統知識問題時遇到了兩個主要難題。在傳統知識保護問題上,可能采用的術語包括:土著知識、土著群落、人種與種族、傳統醫藥、傳統知識、革新與習慣、傳統與地方知識、技術、訣竅與慣例等。基本上可以分為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及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三類,但是不窮盡于此。之所以要將這三個問題一并討論,就在于這三個主題具有內在屬性上的關聯性與共通性。
首先,這三個主題所涉及的對象都屬于某種意義上的“共同遺產(commonheritage)”。從“正統的”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來看,這三種共同遺產中核心的要素,即無形要素都已處于公有領域,屬于人人都可自由使用的對象。重要的是,這些要素往往會成為新的創造性成果賴以產生的基礎,從而給使用這些要素者帶來可成為私權對象的“知識產權”。出于對這些處于公有領域的要素的重要性的認可,國際社會最初的政策取向僅僅是“保存(preservation)”這些要素。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利用這些共同遺產開發出具有知識產權的新成果的潛在可能性越來越大,從而讓人們有了更加積極的選擇,即積極地“利用(utilization)”而不是消極地“保存”這些遺產。
淺談氣候難民國際法保護
摘要:氣候難民是指一些地區因氣候加速變暖,干旱、洪澇越發常見,導致稻物歉收,森林火災頻發,海平面上升而不得已跨國界遷徒的新型臨時或永久居住的人。它是國際氣候大會上無法繞開的話題,聯合國在1951年已通過了一項難民公約,但貌似在現實中太不適用,其地位仍難以得到保障。在經歷過讓•查爾斯島、圖瓦盧、格陵蘭島、加利福尼亞以及南北極等地區因遭受氣候災害而產生大量的難民,此問題步入爭論巔峰,各國依次頒布相關的幫助難民的政策以及制定國際人權保護的法律法規,以此達到預防補救和減少此現象的效果。
關鍵詞:氣候異常變化;氣候難民;國際法;人權保護;國家責任
ChrisBrunet島民曾說“我們同意遷移,但這仍讓我們覺得流離失所。”據聯合國統計因氣候移民預計到2050年被迫遷移的人口可能將達到1.5-3億。運用國際法來保護難民人權問題迫在眉睫,但目前國際法未將氣候移民視作難民,因此他們將得不到目的地國家的接收、承認與庇護,致使已焦灼的非法移民問題變得更為敏感。在這個戰爭、恐怖主義和種族迫害已制造了大量難民的年代,跨境氣候移民的到來,意味著這將是一場格外艱巨的挑戰。如何實現難民權益的最大化?如何使各國在這場挑戰賽中均達共贏局面?
一、氣候異常變化
①對難民的影響首先是影響難民生計,格陵蘭島中海豹和鯨魚的死亡使靠其油脂和皮革來取暖和制作捕魚船的愛斯基摩人不得不遷徙。亞利桑那中西部熱浪使農業歉收而被迫遷移。其次是影響難民國土與生命安全,IsledeJeanCharles其已流失近98%的土地面積,島上的土著民Biloxi-Chitimacha-Choctaw部落現存不足百人。國土平均海拔不到4.5米的圖瓦盧如今宣布將舉國搬遷至新西蘭。阿拉斯加一些地方因永凍土的融化變得無法居住。墨西哥平均每年60—70萬人的因沙漠化被迫遷移。2005年約200萬人因Kat-rina和Rita颶風對墨西哥灣沿岸的侵襲而無家可歸。Elizabethtown在4天內的降水量達約913毫米使威爾明頓被洪水隔絕成為孤島。颶風瑪麗亞2017年在美屬波多黎各造成超過4000人死亡。WorldBank2018年警告各國政府預計2050年非洲撒哈啦沙漠以南8700萬人、南亞4000萬人和拉丁美洲1700萬人的氣候難民將面臨生存危機。本世紀末海平面有可能上升1.8米,屆時美國海岸線將被重劃,沿海地區將有約1300萬人被迫遷移。康乃爾大學最新研究到2100年,全球變暖或將導致約20億人無家可歸,淪為“氣候難民”。
二、國際法中人權保護的不足
透析淡水資源的國際法保護
隨著經濟的不斷高速發展,世界經濟達到了空前繁榮的時代。同時,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類對環境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加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水、土地、生物乃至外層空間不斷受到破壞。不僅發生了區域性的環境污染和大規模的生態破壞,而且出現了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變化、酸雨、物種滅絕、土地沙漠化、森林銳減、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種減少、熱帶雨林減少、土壤侵蝕、等大范圍的和全球性環境危機,嚴重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淡水資源短缺是個全球水危機的現實,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各界的重視。
一、全球淡水資源現狀
(一)地球水資源的概況
水乃生命之源,安全的淡水是維持地球上生命的基本要素。所有的生命都依賴于水,有水地球上的萬物才得以生存、生長。據統計地球表面2/3被水覆蓋,其中咸水占97.47%淡水僅占2.53%。冰川、積雪的淡水難以利用卻占淡水總量的87%,而可利用的淡水少之又少主要是分布于地球深部的淡地下水和河流、湖泊、大氣水,這些淡水僅占0.26%且最活躍更新最快。如果說缺少石油和其他燃料,我們可以用其他能源來替代,那么,如果沒有潔凈的淡水,沒有干凈的可飲用水,我們的未來將會是一個沒有未來的未來。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孟加拉代表愛農·尼沙特在研討會上說:“如果將世界上所有的水比喻為盛在一加侖罐子里的水,可供人使用的淡水量只相當于一湯匙——大約是總量的0.75%。”在21世紀的開端,地球上有10多億人根本喝不上干凈的水。大約24億人得不到足夠的可飲用水,每年大約還有340萬人死于與水有關的疾病。有關專業人士預言:人類面臨的下一個生態危機將是淡水資源短缺!
(二)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分配極不均衡
聯合國和斯德歌摩環境研究所報告1995年世界1/5的人得不到潔凈的水。2025年面臨缺水困境的人將增至2/3,2050年世界1/3的人得不到潔凈水。有些地區大水泛濫,而有的地區卻因干旱而導致居民死亡——或者淪落成難民而舉家遷移。加拿大有著與中國同樣多的水資源,然而加拿大的人口只有中國的2.5%,人均淡水量遠高于中國。中國淡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資源量居世界82位,不到世界水平的1/3。在干燥的博茨瓦納,水是如此寶貴以至于用“雨水(Pula)”命名自已的貨幣。
少數民族母語差別權利國際法保護
語言多樣性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每一種語言都對應著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智慧,任何一種語言的消亡都是人類文化的重大損失。學習母語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自然狀態的學習;一是有計劃的系統教育。“正規教育對語言的保持、發展和消亡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少數民族差別權利“實質是在公民基本權利之外通過憲法或特別法律規定的,以包容文化差異和尊重文化多樣性為目的、通過差別待遇行使的特別權利”。[2]少數民族母語是文化差異表現和文化多樣性的組成部分。“涉及母語的語言權既包括對一種母語的認同權,又包括一種或多種母語作為媒介進行教育和公共服務的權利”。[1]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是在法律同等待遇平等的基礎上,國家保障少數民族群體和個人自由選擇母語學習和接受母語教育差別待遇的特別權利。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的法律保護自近代以來呈現國際化趨勢。當前,關于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的內涵、性質、目的、內容、國家義務及救濟等,在理論與立法兩方面存在著許多爭議,從國際立法地位、權利內容、國家義務等角度剖析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的成就和缺陷,有助于深化我國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的理論認識和推進現實生活中的立法實踐。
一、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的國際法地位
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得到國際法的確認和保護。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的國際法地位的確認,經歷了有限具體認可、法律間接承認再到立法一般保護的復雜過程。1815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的有限具體認可時期。1815年之前,除雙邊協定外,任何國際條約都未涉及語言人權。1815年通過的《維也納會議決議》第1條規定了某種保護少數民族母語的措施,其他一些條約有明確規定包括少數者語言學校在內的文化機構都受保護。《巴黎和約》規定:在母語不是官方語言的國民占居民的相當比例的城鎮和區域,提供適當的設施以確保這些國民的子女獲得以其母語為媒介語的小學教育。[3]說明該時期國際法有限具體承認少數群體母語教育差別權利。1945年至20世紀70年代,為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法律間接承認期。該時期對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通過平等和禁止歧視的一般性國際文件進行間接保護。1945年頒布的《聯合國憲章》未提及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僅在第1條第3款規定了禁止語言歧視:“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1946年在英國倫敦召開的和平會議沒有接受匈牙利提交的保護少數民族的草案。1948年蘇聯曾建議在《世界人權宣言》中寫入:“應保障少數民族享有使用母語,擁有本民族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和其他文化設施的權利”,未被采納。該時期的《世界人權宣言》同樣未明確規定少數民族母語教育權,僅在第2條第1款規定了禁止語言歧視的權利:“每一個人享有本宣言規定的所有權利和自由,不分……語言。”1960年公布的《取締教育歧視公約》僅從禁止教育語言歧視的角度間接承認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其中第5條第3款規定:“必須確認少數民族的成員有權進行他們自己的教育活動,包括維持學校及按照每一國家的教育政策使用或教授他們自己的語言在內。”20世紀70年以后,進入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立法保護期。1966年通過、1976年生效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規定:“在那些存在著人種的、宗教的或語言的少數人的國家中,不得否認這種少數人同他們的集團中的其他成員共同享有自己的文化,信奉和實行自己的宗教或使用自己語言的權利。”該條雖然沒有直接提及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但在1994年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制定的《第23號一般性意見》第27條明確指出:“規定并確認賦予少數群體的個人的權利,人人能夠根據‘公約’享受一切其他權利。”有學者認為:“使用其共同語言的權利是指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在公共場合或私下使用少數人的語言。締約國……不得妨礙屬于少數人群體的兒童在公共或私立學校中學習和進一步發展其語言。”[4]為了充實《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內容,并進一步促進多項國際公約的實現,1992年又頒布了《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于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宣言》,其中第4條第3款規定:“各國應采取適當措施,在可能的情況下,使屬于少數群體的人有充分的機會學習其母語或在教學中使用母語。”該條明確規定了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由此可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從國際立法的層面上,保障和提升了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的國際法律地位。此后,國際上又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少數民族母語差別權利的國際法地位。如2001年頒布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第5條規定:“每個人都應當能夠用其選擇的語言,特別是用自己的母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實施《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行動計劃要點》第6條規定:“提倡在尊重母語的情況下,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實現各級教育中的語言多樣化,鼓勵自幼學習多種語言。”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國際法地位的確認,經歷了有限具體認可、法律間接承認再到立法一般保護的漫長曲折的歷史過程。1815年以前,國際上基本對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實行貶低和否認,實行單語即官方語言教育同化政策。進入近代社會初期,國際法開始有限具體認可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且有部分國家開始保護少數民族母語和實施雙語或多語教育。二戰以后至70年代,國際人權領域以西方自由主義價值和文化普遍主義為哲學基礎,強調人權的普遍性,否認文化差異和文化識別,將人權等同于公民個人權利。“作為一種無論何時何地都屬于全人類的人權概念,它不僅忽視了文化的多樣性,而且忽視了人的個性的社會基礎。它以同質的無社會、無文化的人類為前提,但這樣的人類是不存在的”,[5]進而否認包括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在內的文化差別權利。國際法在此基礎上僅間接確認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20世紀70年代后,國際法在社群主義價值和文化相對主義哲學的基礎上,開始反思回應少數民族因文化差異特殊性而產生的權利訴求,直接確認少數民族包括母語教育差別權在內的文化差別權利。《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創設了有約束力的國際義務,并在《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于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宣言》等其他國際人權文件中作拓展和補充,至此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已具有國際法立法意義上的法律保護地位。
二、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利的國際法內容
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權是一項基本人權,在許多國際組織的條約和宣言及非政府組織法律文件中已得到了承認和保障。但在國際人權法中,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立法,相關的規定和解釋分散在各自不同的國際法文件中。綜合分析相關的國際法條款,從消極權利與積極權利的角度剖析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它包括母語教育差別的“平等權”和母語教育差別的“自由權”等主要內容。
1.母語教育差別平等權民族語言平等是少數民族母語教育保護的基礎。現代國際法確立了民族語言平等的原則,并在此基礎上確認了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平等權。現代國際法文件奠定了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平等權的基本原則。鑒于國際歷史上發生過民族語言教育同化、歧視和不平等的事實,導致少數民族語言瀕危和消失,近現代國際社會開始平等地保護少數民族語言。1945年通過的《聯合國憲章》第1條第3款宣布宗旨為:“不分……語言……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的平等和不歧視原則。1948年頒布的《世界人權宣言》進一步確認民族語言平等原則,其第2條規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第2條第1款規定:“人人有資格享受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語言……等任何區別。”并在第26條第2款中明確規定:“教育應促進各國、各種族或各宗教集團間的了解、容忍與友誼”,該條款原則性地體現了對教育中包括多民族語言的多元文化平等的承認。以上的國際立法,將少數民族語言教育平等確立為基本原則。現代國際法文件奠定了民族教育平等權的基本原則,其后出臺了保護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平等權的專門法律條文。1960年通過的《取締教育歧視公約》就是專門保護教育平等的國際法文件,具體確認了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平等權,其第5條第1款丙項規定:“必須確認少數民族的成員有權進行他們自己的教育活動,包括……按照每一國家的教育政策使用或教授他們自己的語言在內”,由于該《公約》設定了“按照每一國家教育政策”的條件限制,1966年通過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不設限制條件的確認了少數民族使用自己的語言的權利。1992年頒布的《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于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宣言》對該《公約》的規定具體細化,第4條第3款規定:“使屬于少數群體的人有充分的機會學習其母語或在教學中使用母語。”2003年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進一步強化了民族語言教育差別平等權,其第2條第2款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第2條第3款規定:保護措施包括“傳承(主要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相關國際法律文件和專門保護少數民族的國際法律文件對民族教育差別平等權的確認,使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平等權從應然權利變為實然權利。新近的其他國際法律文件和非政府組織文件在法律層面或學術層面具體規定了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平等權。1992年頒布的《世界基本語言人權憲章》規定:“所有人都有學習自己母語的權利。”1996年國際筆會通過的《世界語言權宣言》第2條規定:“被教導自己語言和文化的權利。”第5條規定:“所有語言社群,無論其法律地位為官方、地方或少數族群語言,均是平等且獨立的。”1999年通過的《關于少數民族有效參與公共生活的隆德建議書》第18條第1款第2項規定:“少數人的教育機構可以確定傳授其語言、文化或語言及文化的教學大綱。”2003年聯合國巴黎會議提出的《行動計劃建議書》第11條第1款第4項規定:“特別要明確所有相關語言在教育體系……的正當地位。”以上的一系列國際法律文件,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差別平等權產生了共識并上升到立法層面進行保護。
分析地球水資源的國際法保護策略
隨著經濟的不斷高速發展,世界經濟達到了空前繁榮的時代。同時,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類對環境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加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水、土地、生物乃至外層空間不斷受到破壞。不僅發生了區域性的環境污染和大規模的生態破壞,而且出現了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變化、酸雨、物種滅絕、土地沙漠化、森林銳減、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種減少、熱帶雨林減少、土壤侵蝕、等大范圍的和全球性環境危機,嚴重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淡水資源短缺是個全球水危機的現實,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各界的重視。
一、全球淡水資源現狀
(一)地球水資源的概況
水乃生命之源,安全的淡水是維持地球上生命的基本要素。所有的生命都依賴于水,有水地球上的萬物才得以生存、生長。據統計地球表面2/3被水覆蓋,其中咸水占97.47%淡水僅占2.53%.冰川、積雪的淡水難以利用卻占淡水總量的87%,而可利用的淡水少之又少主要是分布于地球深部的淡地下水和河流、湖泊、大氣水,這些淡水僅占0.26%且最活躍更新最快。如果說缺少石油和其他燃料,我們可以用其他能源來替代,那么,如果沒有潔凈的淡水,沒有干凈的可飲用水,我們的未來將會是一個沒有未來的未來。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孟加拉代表愛農。尼沙特在研討會上說:“如果將世界上所有的水比喻為盛在一加侖罐子里的水,可供人使用的淡水量只相當于一湯匙——大約是總量的0.75%.”在21世紀的開端,地球上有10多億人根本喝不上干凈的水。大約24億人得不到足夠的可飲用水,每年大約還有340萬人死于與水有關的疾病。有關專業人士預言:人類面臨的下一個生態危機將是淡水資源短缺!
(二)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分配極不均衡
聯合國和斯德歌摩環境研究所報告1995年世界1/5的人得不到潔凈的水。2025年面臨缺水困境的人將增至2/3,2050年世界1/3的人得不到潔凈水。有些地區大水泛濫,而有的地區卻因干旱而導致居民死亡——或者淪落成難民而舉家遷移。加拿大有著與中國同樣多的水資源,然而加拿大的人口只有中國的2.5%,人均淡水量遠高于中國。中國淡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資源量居世界82位,不到世界水平的1/3.在干燥的博茨瓦納,水是如此寶貴以至于用“雨水(Pula)”命名自已的貨幣。
傳統知識資源國際法保護論文
[論文摘要]對傳統知識資源的國際保護,已經成為資源國和技術國所共同關注的熱點,在這個基礎上所產生的利益分歧和合作,構成了對傳統知識資源的進行國際層面的保護和利用核心內容。基于傳統知識資源的特殊性質,對其所采取的法律措施,也應當有其特殊性。對各資源國家而言,對其國內的傳統知識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則是行使其對傳統資源主權的有力途徑,也是對知識資源進行國際保護和利用的前置程序和法律前提。因而本文將主要圍繞著這些方面而展開。
[關鍵字]傳統資源知識產權ABS《波恩準則》
近年來,傳統知識、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及遺傳資源的保護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話題。自1998年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已經為此召集了一系列國際會議與研討。2000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大會決定成立一個專門的政府間委員會,即“知識產權與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及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政府間委員會”。保護傳統知識、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及遺傳資源,就是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也要為那些作為創新基礎的資源及其擁有者提供適當的保護。在此,統稱為對傳統資源的保護,與現代法律上的知識產權相對應。
一、傳統知識的概念和特征
“傳統知識”這一術語是最近幾年才逐漸見諸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文件的。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相關文件上甚至可以看出,術語的使用與概念的界定是目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討論與研究傳統知識問題時遇到了兩個主要難題。在傳統知識保護問題上,可能采用的術語包括:土著知識、土著群落、人種與種族、傳統醫藥、傳統知識、革新與習慣、傳統與地方知識、技術、訣竅與慣例等。基本上可以分為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及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三類,但是不窮盡于此。之所以要將這三個問題一并討論,就在于這三個主題具有內在屬性上的關聯性與共通性。
首先,這三個主題所涉及的對象都屬于某種意義上的“共同遺產(commonheritage)”。從“正統的”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來看,這三種共同遺產中核心的要素,即無形要素都已處于公有領域,屬于人人都可自由使用的對象。重要的是,這些要素往往會成為新的創造性成果賴以產生的基礎,從而給使用這些要素者帶來可成為私權對象的“知識產權”。出于對這些處于公有領域的要素的重要性的認可,國際社會最初的政策取向僅僅是“保存(preservation)”這些要素。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利用這些共同遺產開發出具有知識產權的新成果的潛在可能性越來越大,從而讓人們有了更加積極的選擇,即積極地“利用(utilization)”而不是消極地“保存”這些遺產。
傳統知識資源國際法保護論文
近年來,傳統知識、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及遺傳資源的保護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話題。自1998年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已經為此召集了一系列國際會議與研討。2000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大會決定成立一個專門的政府間委員會,即“知識產權與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及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政府間委員會”。保護傳統知識、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及遺傳資源,就是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也要為那些作為創新基礎的資源及其擁有者提供適當的保護。在此,統稱為對傳統資源的保護,與現代法律上的知識產權相對應。
一、傳統知識的概念和特征
“傳統知識”這一術語是最近幾年才逐漸見諸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文件的。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相關文件上甚至可以看出,術語的使用與概念的界定是目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討論與研究傳統知識問題時遇到了兩個主要難題。在傳統知識保護問題上,可能采用的術語包括:土著知識、土著群落、人種與種族、傳統醫藥、傳統知識、革新與習慣、傳統與地方知識、技術、訣竅與慣例等。基本上可以分為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及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三類,但是不窮盡于此。之所以要將這三個問題一并討論,就在于這三個主題具有內在屬性上的關聯性與共通性。
首先,這三個主題所涉及的對象都屬于某種意義上的“共同遺產(commonheritage)”。從“正統的”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來看,這三種共同遺產中核心的要素,即無形要素都已處于公有領域,屬于人人都可自由使用的對象。重要的是,這些要素往往會成為新的創造性成果賴以產生的基礎,從而給使用這些要素者帶來可成為私權對象的“知識產權”。出于對這些處于公有領域的要素的重要性的認可,國際社會最初的政策取向僅僅是“保存(preservation)”這些要素。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利用這些共同遺產開發出具有知識產權的新成果的潛在可能性越來越大,從而讓人們有了更加積極的選擇,即積極地“利用(utilization)”而不是消極地“保存”這些遺產。
各國在強調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均已將知識產權權利人與作為使用者的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問題納入考慮的范圍。“利益平衡”問題進一步上升到了權利人與作為資源提供者的社會公眾或群體之間的利益平衡;所要解決的就是作為資源提供者的社會公眾或群體在利用這些資源完成的知識產權中分享利益的問題,尤其是那些歷經代代相傳的努力,原生境保護了相關資源的社會群體的利益分享問題。
第二個共同特征就是其都屬于群體智慧與貢獻的結果,超越了知識產權保護所關注的個人智力成果的范圍。“傳統”雖然更多地屬于人文要素,但其肯定不是任何特定的人刻意安排達成的結果,而是一定規模的群體經過長期的生產與生活過程在基本無意識的情形下逐漸培育起來的。
國際法背景下優化文物保護新思索
文物體現了一個國家、民族或群體的成就、價值和信仰,在塑造共同的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保護文物是對國家、民族歷史和傳統的尊重,是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需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因此,建立文物的保護機制,制止文物的非法流轉,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具有五千年璀璨歷史文化的中國蘊藏著豐富的文物資源,中國文物流失的歷史讓人痛心,文物非法流轉的現實讓人堪憂。保護現有的文物,遏制文物的進一步非法流轉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新世紀的中國應在文物的保護方面有所作為。借鑒國際經驗,完善中國的文物保護制度,堅持文物領域的國內保護與國際交流并行,應成為今后發展的趨勢。
一、建立文物保護的激勵機制
(一)鼓勵上交新發現文物
根據我國2002年《文物保護法》的規定,發現文物及時上報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護的,將由國家給予“精神鼓勵或者物質獎勵”。盡管法律明確規定對主動上交發現文物者進行物質獎勵,但多數情況下這種獎勵只是“名義上”或者“象征性”的,無法激勵文物的發現者積極上交。在一些國家,例如韓國,根據法律,發現文物也必須上報有關權力機關。對發現者的補償視文物發現地的權屬而定。如果發現地屬國有土地,則發現人獲得的補償數額是文物價值的一半;如果土地屬私人財產,則土地所有人和發現人各得文物價值一半的補償額。根據韓國的經驗,有學者認為,“政府給予發現人較高的價格補償是阻止走私和非法交易的最好方法。”為鼓勵上交新發現文物,應該通過激勵機制向文物的善意發現者支付合理的現金補償。盡管補償金不一定與發現文物的市場價格相同,但如果政府給予的獎勵接近文物發現者可能從黑市交易中獲得的非法收益,文物的發現者也必定樂意上交,因為這畢竟是合法行為。
文物保護經費的短缺是給予發現者補償面臨的一大困難,沒有相應的財力支持,合理補償是不可能的。但正如在修改《文物保護法》時一些專家建議的,文物保護經費除了規定國家應給予相應的經費保證外,還應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多方籌措文物保護資金。但任何激勵機制都不能成為刺激文物盜竊和非法盜掘的誘因。僅有偶然發現文物的善意發現者才能獲得補償,任何人都不能為了獲得補償而專門尋找甚至盜掘文物。除了金錢激勵機制外,政府還應向公眾表明對積極上交文物者的認可,通過媒體大力宣傳,真正使物質和精神獎勵落到實處。
(二)稅收激勵機制
國際法視域下中國文物保護健全創新論文
摘要:由于意識到文物在塑造共同的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保護文物則體現了對國家、民族歷史和傳統的尊重,越來越多的國家致力于建立文物保護的有效機制,這一點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文物資源豐富且在歷史和現實中遭受嚴重文物流失的國家來說尤為重要。本文對完善中國的文物保護提出了一些思路,例如應建立文物保護的激勵機制,規范文物收藏和拍賣,實施開明的文物出口政策,促進文物保護中的公眾教育與公眾參與并加強文物保護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關鍵詞:文物保護完善策略中國
文物體現了一個國家、民族或群體的成就、價值和信仰,在塑造共同的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保護文物是對國家、民族歷史和傳統的尊重,是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需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因此,建立文物的保護機制,制止文物的非法流轉,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具有五千年璀璨歷史文化的中國蘊藏著豐富的文物資源,中國文物流失的歷史讓人痛心,文物非法流轉的現實讓人堪憂。保護現有的文物,遏制文物的進一步非法流轉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新世紀的中國應在文物的保護方面有所作為。借鑒國際經驗,完善中國的文物保護制度,堅持文物領域的國內保護與國際交流并行,應成為今后發展的趨勢。
一、建立文物保護的激勵機制
(一)鼓勵上交新發現文物
根據我國2002年《文物保護法》的規定,發現文物及時上報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護的,將由國家給予“精神鼓勵或者物質獎勵”。盡管法律明確規定對主動上交發現文物者進行物質獎勵,但多數情況下這種獎勵只是“名義上”或者“象征性”的,無法激勵文物的發現者積極上交。在一些國家,例如韓國,根據法律,發現文物也必須上報有關權力機關。對發現者的補償視文物發現地的權屬而定。如果發現地屬國有土地,則發現人獲得的補償數額是文物價值的一半;如果土地屬私人財產,則土地所有人和發現人各得文物價值一半的補償額。根據韓國的經驗,有學者認為,“政府給予發現人較高的價格補償是阻止走私和非法交易的最好方法。”為鼓勵上交新發現文物,應該通過激勵機制向文物的善意發現者支付合理的現金補償。盡管補償金不一定與發現文物的市場價格相同,但如果政府給予的獎勵接近文物發現者可能從黑市交易中獲得的非法收益,文物的發現者也必定樂意上交,因為這畢竟是合法行為。
國際法視角下深化中國文物保護的新線路
文物體現了一個國家、民族或群體的成就、價值和信仰,在塑造共同的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保護文物是對國家、民族歷史和傳統的尊重,是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需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因此,建立文物的保護機制,制止文物的非法流轉,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具有五千年璀璨歷史文化的中國蘊藏著豐富的文物資源,中國文物流失的歷史讓人痛心,文物非法流轉的現實讓人堪憂。保護現有的文物,遏制文物的進一步非法流轉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新世紀的中國應在文物的保護方面有所作為。借鑒國際經驗,完善中國的文物保護制度,堅持文物領域的國內保護與國際交流并行,應成為今后發展的趨勢。
一、建立文物保護的激勵機制
(一)鼓勵上交新發現文物
根據我國2002年《文物保護法》的規定,發現文物及時上報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護的,將由國家給予“精神鼓勵或者物質獎勵”【1】。盡管法律明確規定對主動上交發現文物者進行物質獎勵,但多數情況下這種獎勵只是“名義上”或者“象征性”的,無法激勵文物的發現者積極上交。在一些國家,例如韓國,根據法律,發現文物也必須上報有關權力機關。對發現者的補償視文物發現地的權屬而定。如果發現地屬國有土地,則發現人獲得的補償數額是文物價值的一半;如果土地屬私人財產,則土地所有人和發現人各得文物價值一半的補償額。根據韓國的經驗,有學者認為,“政府給予發現人較高的價格補償是阻止走私和非法交易的最好方法。”【2】為鼓勵上交新發現文物,應該通過激勵機制向文物的善意發現者支付合理的現金補償。盡管補償金不一定與發現文物的市場價格相同,但如果政府給予的獎勵接近文物發現者可能從黑市交易中獲得的非法收益,文物的發現者也必定樂意上交,因為這畢竟是合法行為。
文物保護經費的短缺是給予發現者補償面臨的一大困難,沒有相應的財力支持,合理補償是不可能的。但正如在修改《文物保護法》時一些專家建議的,文物保護經費除了規定國家應給予相應的經費保證外,還應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多方籌措文物保護資金。但任何激勵機制都不能成為刺激文物盜竊和非法盜掘的誘因。僅有偶然發現文物的善意發現者才能獲得補償,任何人都不能為了獲得補償而專門尋找甚至盜掘文物。除了金錢激勵機制外,政府還應向公眾表明對積極上交文物者的認可,通過媒體大力宣傳,真正使物質和精神獎勵落到實處。
(二)稅收激勵機制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國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