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院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0:23: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法院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深究國際法院咨詢案中國際法問題
2004年7月9日,應聯合國大會的請求,國際法院相當一致地就“以色列在被占巴勒斯坦領土上修建隔離墻”一案做出了咨詢意見,宣布以色列修建隔離墻違反國際法,應終止修建隔離墻的行為,同時拆除已修建的隔離墻。該案在國際社會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其意義不在于國際法院對實際問題所作的回答,因為早在2003年10月21日,聯合國大會緊急特別會議就以壓倒多數票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停止修建隔離墻,問題的是非曲直似乎已見分曉;其主要意義在于國際法院對國際法的解釋和對法院與安理會某些職能的評論。在訴訟中,以色列曾以問題的“法律性質”、自衛權、“危急情況”等事由提出抗辯,法院對這些抗辯理由進行認真的分析,做出了精辟的答復。法院的分析與答復并非單純地就事論事,而是結合法院以前的案例對國際法的含義與適用進行解釋和強調,對國際法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關于問題的“法律性質”(legalnature)
現行國際法院咨詢意見制度,首見于國際聯盟時期的《國聯盟約》及《常設國際法院規約》。《國聯盟約》第14條規定“行政院應籌擬設立經常國際審判法庭之計劃,交聯合會各會員采用,凡各造提出屬于國際性質之爭議,該法庭有權審理并判決之。凡爭議或問題經行政院或大會有所咨詢,該法庭亦可抒發意見”。國際法院的咨詢管轄與訴訟管轄的重要區別在于,咨詢案件僅涉及抽象的和特定領域里的法律問題,而訴訟案件幾乎涉及國家之間實際出現的一切問題。這一點可以從其法律依據中得出結論。關于咨詢管轄,《聯合國憲章》第96條第1項規定:“大會或安全理事會對于任何法律問題得請求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聯合國其他機關及各種專門機關對于其工作范圍內之任何法律問題得隨時以大會之授權請求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國際法院規約》第65條第1項規定:“法院對于任何法律問題如經任何團體由聯合國憲章授權而請求或依照聯合國憲章而請求時得發表咨詢意見”。而對于訴訟管轄,《聯合國憲章》第94條第1項規定:“聯合國每一會員國為任何案件之當事國者,承諾遵行國際法院之判決”;《國際法院規約》第36條第1項規定:“法院之管轄包括各當事國提交之一切案件,及聯合國憲章或現行條約及協約中所特定之一切事件”。實踐證明,國際法院向來致力于將諸多案件單純化及法律化。現行法院與常設國際法院相比,咨詢管轄范圍由“國際性質之爭議”縮小為“任何法律問題”,現行國際法院顯然在咨詢案件方面采取更為謹慎的態度。
在本案辯論中以色列認為,大會征求的咨詢意見不是針對《聯合國憲章》第96條第1款和《國際法院規約》第65條第1款含義內的“法律問題”。按照這兩個公約,一個問題若要構成“法律問題”,就必須合理地具體,否則法院就不能給予答復。而本咨詢程序中的請求,不可能相當合理肯定地確定要求法院咨詢的問題的法律含義,理由有二:首先,他們認為,關于建造隔離墻的“法律后果”問題,只允許有兩種可能的解釋,即要么法院裁定建造隔離墻是非法的,然后就此非法行為的法律后果提出意見,或者法院應推斷建造隔離墻是非法的,然后就這一推定的非法行為的法律后果發表意見。其中每種解釋都會導致不應由法院采取的行動。其次,他們認為,向法院提出的問題不具有“法律”特征,因為問題不確切,很抽象,例如問題中沒有具體說明是要求法院審理以色列的行為給哪一方帶來的法律后果。
關于案件的“法律性質”,歷來是法院咨詢案審理過程當中焦點比較集中的問題,有時甚至受到當時國際政治的很大影響。如1948年“關于接納聯合國會員國的條件咨詢意見案”或1950年“大會在接納會員國之權限咨詢意見案”就帶有當時美國與蘇聯兩大陣營對抗下的冷戰格局的烙印。
顯然,以色列方面提出的抗辯理由非常牽強,不經推敲。首先,大會提出的問題雖然可能牽涉到對某些政治問題進行評判,但這并不能作為否定問題“法律性質”的理由。正如法院在“世界衛生組織與埃及間關于1951年3月25日協定的解釋問題”案所作的咨詢意見中稱:“無論某一問題的政治方面為何,法院都不能拒絕承認該問題的法律性質,此法律性質使法院得以行使它重要的司法職能,即評價各國可能從事的行為是否符合國際法加于它們的義務”。在政治的考慮尤為突出的情況下,某一國際組織可能更需要從國際法院獲得有關可適用于所爭論問題的法律原則,而促使其向法院提出問題的動機可能具有的政治性質,和給予的意見可能產生的政治影響,都與法院對這種問題確立管轄權無關。筆者非常贊同Koroma法官的意見:“向法院提出的問題既不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沖突本身,也不是沖突的解決方案,而是在被占領土上建造隔離墻帶來的法律后果。換言之,現行法律是否允許某占領國單方面改變被占領土的性質?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法律問題,我認為,對這個問題可從法律角度作出回答,而且不一定需要具備雙邊爭端裁定的特點。”①本案中聯合國大會提請國際法院就以色列修建隔離墻問題發表咨詢意見,顯然是從法律角度擬寫的,涉及了國際法中的問題;按其性質而言,可以根據法律給予答復;而且確實也很難在法律依據以外給予答復。其次,認為“問題不確切,很抽象”而否認其“法律性質”也不妥。國際法院的判例清楚地表明,法院提供咨詢意見的目的是指導聯合國自己的行動,②即只提供指導性意見,不需要明確具體細節。具體國際爭端的法律問題方面往往是抽象的。需要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的案件往往也包括事實問題,但只要案件涉及國際法問題,無論它是否以法律用語來表述,它們原則上是法律性質的問題,即使聯合國大會或者有關機構沒有要求國際法院對當事方的權利和義務做出裁判,國際法院就對案件有管轄權。
國際法院管轄權分析論文
一、國際法院的組織
聯合國國際法院(以下簡稱“國際法院”)是聯合國的主要司法機關。《聯合國憲章》第十四章、《國際法院規約》和《國際法院規則》是國際法院的主要法律文件。其中《聯合國憲章》第十四章對國際法院的性質、當事國、咨詢意見等做了原則性規定。而《國際法院規約》則是對《聯合國憲章》第十四章的具體化,《國際法院規則》是《國際法院規約》的具體實施細則。
國際法院的組織國際法院由15名法官組成。法官來自不同的國家,但不代表任何國家,更不受其本國政府制約。法官由安理會和大會同時但分別獨立進行選舉,候選人只有同時在這兩個機關獲得絕對多數票以后才能當選。法官任期九年,可以連選連任。國際法院設正副院長各一名,由國際法院法官自行選舉產生,任期3年,可以連選連任。國際法院下設書記處,設書記官長,副書記官長和其他工作人員,書記官長在國際法院院長指導下工作。書記處處理國際法院的一切日常行政事務工作以及國際法院隨時委托其執行的其他職務。
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分為對人管轄權和對物管轄權。對人管轄權是指誰可以成為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方。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只有主權國家才能成為訴訟當事國,具體有三種情況:1,聯合國會員國是國際法院規約的當然當事國。2,非聯合國會員國可以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九十三條第二款成為《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3,既非聯合國會員國亦非規約當事國,可以根據安理會的決定成為訴訟當事國。國際法院的管轄權以當事國的自愿接受為前提。國際法院的對物管轄權,是指什么事項可以成為國際法院管轄的對象。國際法院的對物管轄權非常廣泛,包括了當事國各方提交的一切案件及聯合國憲章、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規定的一切事件。它甚至超越了國際公法的范圍,延伸到了國際私法的領域。
國際法院適用的法律國際法院適用的是國際法,《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對國際法的內涵作了更為具體的規定,即:1,國際條約或公約;2,國際習慣法;3,文明國家所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4,作為確定法律原則補充資料的司法判例和權威國際公法學家的學說;5,公允及善良原則。
國際法院的程序國際法院的程序依下列步驟進行:1,起訴。有兩種方式,一是以提交請求書起訴,二是以提交特別協定起訴。2,書面程序和口頭程序。書面程序進行四輪辯論。口頭程序進行兩輪辯論。3,評議及宣判。此外,國際法院在審理過程中還常常有下列特別程序:1,臨時保全措施。2,第三方參加。3,反訴。
國際法院咨詢管轄權分析論文
一、國際法院的成立與發展
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CourtofJusticeICJ)從成立至今,已走過了60多年的歷程,它是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這一逐漸發展的歷史過程的結晶。國際法院產生之前,國家之間和平解決爭端的方式主要是談判、調停、和解和仲裁。仲裁方式有其便利快捷的優勢,但國際社會要求采用比仲裁更具強制力的司法程序以和平解決爭端的呼聲愈加強烈。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聯盟創立了“常設國際法院”,此后在1922年至1940年,該法院就國家間的29個案件做出了判決,并發表了27項咨詢意見,幾乎都得到了執行。常設國際法院的司法權威得到了普遍認可,但該法院的活動又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被迫中止。二戰后的1945年聯合國成立,國際法院隨之誕生,作為聯合國的主要司法機關,國際法院的職能有兩項:一是解決國際爭端:即通過行使訴訟管轄權,處理關于國家之間爭端的案件。因此,國際法院不能受理一個國家與一個國際組織間或兩個國際組織間的爭端,也不能處理書記官處收到的私營實體或個人提出的書面或口頭請示書。二是發表咨詢意見,即通過行使咨詢管轄權為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等國際機構提供法律咨詢意見。從國際法院的管轄范圍來看,它是具有明確權限的民事法院,沒有刑事管轄權,無法審判個人刑事犯罪(如戰犯)。國際法院不是國家司法機構可以上訴的最高法院,不是個人提出最終申訴的法院,也不是任何國際法庭的上訴法院,但在其具有管轄權的案件中,國際法院具有最終仲裁裁決的權力。
常設國際法院作為國際法院的前身,與國際法院之間保持了很大的連續性,國際法院規約與常設國際法院規約幾乎完全相同。1945年10月,常設國際法院在最后一次會議上決定將其檔案和財產移交國際法院,國際法院也將設在海牙和平宮;1946年4月,常設國際法院正式解散。自此,國際法院成為唯一一個解決國家之間爭端的國際性司法組織。
另一方面,國際法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在這一時期,國際法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在立法形式上,條約已經成為主要形式,但是在條約和習慣之外,大量的無拘束力的國際協定、聯合國大會決議及國際會議宣言也閃亮登場。[1]國際法的普及推廣,也使國際法院的地位得以進一步提升。
二、國際法院改革勢在必行
國際法院公正問題研究論文
一、國際法院的組織
聯合國國際法院(以下簡稱“國際法院”)是聯合國的主要司法機關。《聯合國憲章》第十四章、《國際法院規約》和《國際法院規則》是國際法院的主要法律文件。其中《聯合國憲章》第十四章對國際法院的性質、當事國、咨詢意見等做了原則性規定。而《國際法院規約》則是對《聯合國憲章》第十四章的具體化,《國際法院規則》是《國際法院規約》的具體實施細則。
國際法院的組織國際法院由15名法官組成。法官來自不同的國家,但不代表任何國家,更不受其本國政府制約。法官由安理會和大會同時但分別獨立進行選舉,候選人只有同時在這兩個機關獲得絕對多數票以后才能當選。法官任期九年,可以連選連任。國際法院設正副院長各一名,由國際法院法官自行選舉產生,任期3年,可以連選連任。國際法院下設書記處,設書記官長,副書記官長和其他工作人員,書記官長在國際法院院長指導下工作。書記處處理國際法院的一切日常行政事務工作以及國際法院隨時委托其執行的其他職務。
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分為對人管轄權和對物管轄權。對人管轄權是指誰可以成為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方。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只有主權國家才能成為訴訟當事國,具體有三種情況:1,聯合國會員國是國際法院規約的當然當事國。2,非聯合國會員國可以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九十三條第二款成為《國際法院規約》的當事國。3,既非聯合國會員國亦非規約當事國,可以根據安理會的決定成為訴訟當事國。國際法院的管轄權以當事國的自愿接受為前提。國際法院的對物管轄權,是指什么事項可以成為國際法院管轄的對象。國際法院的對物管轄權非常廣泛,包括了當事國各方提交的一切案件及聯合國憲章、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規定的一切事件。它甚至超越了國際公法的范圍,延伸到了國際私法的領域。
國際法院適用的法律國際法院適用的是國際法,《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對國際法的內涵作了更為具體的規定,即:1,國際條約或公約;2,國際習慣法;3,文明國家所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4,作為確定法律原則補充資料的司法判例和權威國際公法學家的學說;5,公允及善良原則。
國際法院的程序國際法院的程序依下列步驟進行:1,起訴。有兩種方式,一是以提交請求書起訴,二是以提交特別協定起訴。2,書面程序和口頭程序。書面程序進行四輪辯論。口頭程序進行兩輪辯論。3,評議及宣判。此外,國際法院在審理過程中還常常有下列特別程序:1,臨時保全措施。2,第三方參加。3,反訴。
國際法院法律與程序研究論文
天講些什么呢,我想主要講一下國際法院法律程序的某些方面。今天的內容包括兩方面,第一、國際法院管轄權以及由管轄權引起的一些案例;第二、關于實體法對海洋劃界問題做出的貢獻。
首先,我先講一下國際法院管轄權。管轄權包括兩方面:一是咨詢管轄權、二是訴訟管轄權,其中咨詢管轄權是指有資格提出訴訟的國家。國際法院只能審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端。但并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向國際法院提出訴訟,只有理約國的會員國有這種權利。那么理約國非會員國能否向國際法院提出訴訟?可以,但必須借助安理會關于國際法院規約的條件。例如瑞士,瑞士不是理約國的會員國,但他就借助了安理會關于這方面的規定。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有資格向國際法院提出訴訟不等于國際法院有管轄權。我來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大家還記得南斯拉夫危機時美國炸了我們的大使館吧,當時我們國內很多人都主張把這個案子交給國際法院來裁決,這樣就造成了兩國緊張的局勢。中國做為理約國的會員國有權向國際法院起訴美國這一行為,但問題在于中國能否提出訴訟,提出訴訟的條件就涉及到法院管轄權的問題。法院管轄權行使的前提必須是當事國雙方自愿,大家考慮一下,如果中國對美國起訴法院的管轄權在什么地方?換個說法,如果被起訴方不同意國際法院該如何解決呢?根據國際法院規約第三例條第六款如果雙方對管轄權發生異議將由雙方自行解決管轄權問題。那么一個訴訟當事國怎樣表達對法院管轄權的問題,當事國決定法院管轄權有幾種辦法:第一種是借助法院規約第三條第二款即強制執行管轄權;第二種是當事國雙方簽訂專門協定;第三種是制定解決爭端的條款。第一種辦法就是說當事國可以事先發表聲明接受國際法院強制管轄權的執行,假定當事國雙方都事先發表這樣一份聲明,那么事情就比較好解決了。在中美使館這個問題上,如果中美同時發表過類似聲明,那么我們說國際法院就有權執行管轄權。但在這個問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發表聲明時都持有一定的保留,并且國際法沒有規定保留范圍。例如美國曾經發表過在內政爭端方面不接受管轄權,甚至美國還對內政這個詞做了更進一步的解釋,內政即由美國來決定的事。大家不難看出,事實上美國對內政這個詞的解釋就是對國際法管轄權的完全否認。因此在國際法院中有一部分法官認為這是非法的,而另一部分法官認為國際法對這方面的規定是不明確的,那么這個問題至今沒有解決。第二種辦法是當事國雙方在談判無效的情況下將案件交給國際法院裁判,雙方通過裁判達成共識并簽訂協議。一般情況下這種方法是最好的。第三種辦法就是如果當事國對公約中規定條款的解釋和適用性發生分歧時可以通過國際法院進行裁決,但這只是公約的附加條件。例如在《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最后就有類似的條款,但這個公約的特點是如果你參加就沒有保留權。大家都知道,中國和日本之間有一個舊的化學武器的問題。二戰時日本在中國留下的化學武器問題根據公約日本就必須幫助中國解決,如果雙方發生分歧可以通過國際院進行裁決。這里還有第四種辦法,關于第四種辦法有一個例子:英國與阿爾巴尼亞曾經在一次海上事故中產生爭端。當時英國的船只在靠近阿爾巴尼亞領海的海域內被阿的水雷擊中沉沒,英國向國際法院提出訴訟。但阿認為國際法院沒有執行管轄權的依據。而國際法院對阿的拒絕也做出了回答,國際法院的依據是:阿曾經在這之前對安理會關于在規定海域內有意阻撓別國船只航行并涉嫌武力攻擊的國家,交予國際法院裁決的聲明表示支持,而英國正是根據這一聲明對阿進行起訴地,因此根據這一點國際法院認為有管轄權。
法院的管轄權分為這幾種方式,但這也不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當事國雙方是通過特殊協議將案件提交給國際法院的,否則他們不會接受國際法院的裁決。因為他們都會強調管轄權的問題,這里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法院沒有管轄權;第二種情況是法院有管轄權但不允許法院來解決。
有這樣一個例子能夠反映第一種情況。大概在去年,巴基斯坦向印度提出訴訟。因為印度在印巴邊界上用導彈擊落了巴基斯坦的一架海軍飛機,當時巴基斯坦在國際法管轄權方面的依據是根據印巴兩國曾經在借助國際法院強制管轄權方面發表過聯合聲明。但印度方面認為當時在作聯合聲明時他們是有保留地。其中聲明中有這樣一條:“曾經參加過英聯邦的國家,不接受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因此印度認為國際法院沒有管轄權。印度這種說法事實上是針對巴基斯坦的,因為印度曾經在印巴沖突中由于同時與巴基斯坦接受管轄權而遇到過這方面的教訓。為此印度立即在事后修改了聲明中的一些條款,例如剛剛提到的那一條。巴基斯坦方面對印度提出的說法給予了反駁,巴認為印度的這些條款是對巴的歧視。但法院是怎樣解決地呢?法院認為印度的保留是有根據的,因此法院宣判印度勝訴。說到這里大家肯定會問為什么要判印度勝訴。因為國際法院與一個國家的法院有著本質的區別。國家法院是由直接政府控制地,因此在審理案件時不會考慮自身有無管轄權。而國際法院在審理案件時考慮到公正性以及一些國際關系方面的問題,因此必須依照國際法和一些相關的國際公約來受理。
另一種情況有這樣一個例子。伊朗曾經起訴美國,原因是在兩伊戰爭時美國炸毀了伊朗在海上的幾個鉆井平臺,要求美國為此賠償。管轄權的依據是什么?因為伊朗并沒有接受法院的強制管轄權,而美國因為在尼加拉瓜案件上的失敗也退出了強制管轄權。1949年伊美之間曾經建立了《合并通商友好條約》,伊朗提出美國違背了條約的規定。而美國反駁伊朗,說這不涉及到自由通商法的問題,這與中立法和戰爭法有關,因此美國認為法院沒有管轄權。那么法院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法院認為這個案件與自由通商法有著直接的聯系,因為伊朗的海上石油平臺有很多石油管道是與其他國家相連地,這就說明伊朗和其他國家有石油生意。那么法院認為這個案件觸及了自由通商法,因此法院就有管轄權。但法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開始審理此案,因為當事國雙方都想再等一等。
通過以上這兩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并不是由當事國單方面提出訴訟或認同才能執行地。因為這涉及到當事國雙方的認同協議以及對法律適用性的認可。
國際法院管轄權原則特性分析論文
摘要:國際刑事法院是世界上第一個常設國際刑事司法機構,其管轄權補充性原則關乎國際義務與國家主權的均衡協調;《規約》對于管轄權補充性原則進行了多層次的規定;針對檢察官重復啟動調查、起訴程序以及修改、追加指控或代之以較嚴重的指控的權力,應當實施限制次數和間隔時間的制約措施。
關鍵詞: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補充性原則
一、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補充性原則的背景與意義
國際刑事法院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追究個人國際犯罪刑事責任的常設國際刑事司法機構。該法院以《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以下簡稱《規約》)及其相關文件為國際法淵源,被譽為“國際法領域自聯合國成立以來最具有創新意義和最令人振奮的發展”。與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和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管轄權所不同的是,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確立了管轄權補充性原則,即將國際刑事法院司法管轄權作為特定情形下對國家司法管轄權的補充,避免形成凌駕于國家主權的國際司法特權。該原則涉及規約締約國和非締約國的權利和義務,是國際刑事法院與國家主權之間發展合乎國際法基本規范關系的基本準則,同時也成為“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問題中最復雜、最敏感的問題”。該原則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將直接關系到國際刑事法院的聲譽和效能,決定著法院在追究和懲治“受到國際關注的最嚴重犯罪”個人刑事責任的正義性和正當性,成為規約序言中所宣示的“決心保證永遠尊重并執行國際正義”精神之試金石。
國際刑事法院誕生至今不足5年,不僅內部機構(包括院長會議;上訴庭、審判庭和預審庭;檢察官辦公室;書記官處)的工作機制有待調適,而且其與世界各國(包括締約國和非締約國)、其他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關系也有待進一步規范和調整,因此必然需要經歷一個痛苦而漫長的磨合期。管轄權是體現國家主權的必要范疇,而司法管轄(特別是刑事司法)是最為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管轄權與國家主權在范圍上是不同的,但是兩者之問的關系是密切的;一個國家行使管轄的權利是以它的主權為依據的。”但是,“在實踐上管轄權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它既關系到國內法,同時也關系到國際法。”因此,研究、探討乃至實踐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的補充性原則時,應當始終秉承國際義務與國家主權均衡理念,努力達到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與主權國家司法管轄權彼此互補、善意共存、精誠協作、正義至上的境界。
二、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補充性原則的規定與要求
國際法院管轄權補充規定的完善途徑論文
摘要:國際刑事法院是世界上第一個常設國際刑事司法機構,其管轄權補充性原則關乎國際義務與國家主權的均衡協調;《規約》對于管轄權補充性原則進行了多層次的規定;針對檢察官重復啟動調查、起訴程序以及修改、追加指控或代之以較嚴重的指控的權力,應當實施限制次數和間隔時間的制約措施。
關鍵詞: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補充性原則
一、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補充性原則的背景與意義
國際刑事法院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追究個人國際犯罪刑事責任的常設國際刑事司法機構。該法院以《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以下簡稱《規約》)及其相關文件為國際法淵源,被譽為“國際法領域自聯合國成立以來最具有創新意義和最令人振奮的發展”。與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和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管轄權所不同的是,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確立了管轄權補充性原則,即將國際刑事法院司法管轄權作為特定情形下對國家司法管轄權的補充,避免形成凌駕于國家主權的國際司法特權。該原則涉及規約締約國和非締約國的權利和義務,是國際刑事法院與國家主權之間發展合乎國際法基本規范關系的基本準則,同時也成為“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問題中最復雜、最敏感的問題”。該原則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將直接關系到國際刑事法院的聲譽和效能,決定著法院在追究和懲治“受到國際關注的最嚴重犯罪”個人刑事責任的正義性和正當性,成為規約序言中所宣示的“決心保證永遠尊重并執行國際正義”精神之試金石。
國際刑事法院誕生至今不足5年,不僅內部機構(包括院長會議;上訴庭、審判庭和預審庭;檢察官辦公室;書記官處)的工作機制有待調適,而且其與世界各國(包括締約國和非締約國)、其他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關系也有待進一步規范和調整,因此必然需要經歷一個痛苦而漫長的磨合期。管轄權是體現國家主權的必要范疇,而司法管轄(特別是刑事司法)是最為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管轄權與國家主權在范圍上是不同的,但是兩者之問的關系是密切的;一個國家行使管轄的權利是以它的主權為依據的。”但是,“在實踐上管轄權不是一個單一的概念”,“它既關系到國內法,同時也關系到國際法。”因此,研究、探討乃至實踐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的補充性原則時,應當始終秉承國際義務與國家主權均衡理念,努力達到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與主權國家司法管轄權彼此互補、善意共存、精誠協作、正義至上的境界。
二、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補充性原則的規定與要求
國際法院制度特點和發展論文
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CourtofJustice)是聯合國主要的司法機構。它的院址設在荷蘭海牙的和平宮。它于1946年開始工作,替代自1922年開始在和平宮進行司法審判活動的常設國際法院(1)。它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進行活動。
一、主要職能
法院的職能是雙重的,根據國際法解決由國家提出的法律爭議;對有關的國際組織提出的法律問題提供咨詢意見。
二、構成
國際法院由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所任命的任期為9年的15名法官組成。其中同一個國家不得有兩名法官。每隔3年選舉其中的三分之一,可以連選連任。法官不代表他們所在國的政府,而是獨立審理案件。法官必須在其所在國具有被任命為最高法院的法官所具備的資格,或者是在國際法領域內公認的法學家。法院的構成必須反映世界上主要的文明類型和主要的法律制度的特征。如果法院在審理當事國提交的某個案件時,法院中沒有作為該當事國公民的法官,那么,該當事國應當任命一名法官參加該案件的審理。目前,國際法院的法官構成是:院長:斯蒂芬。M.斯威伯爾(StephenM.Schwebel美國);副院長:克里斯托夫。G.維拉蒙泰(ChristopherG.Weeramantry斯里蘭卡);法官來自日本、阿爾及利亞、法國、馬達加斯加、匈牙利、中國、德國、塞拉利昂、俄羅斯聯邦、英國、委內瑞拉、荷蘭和巴西。主任書記員埃杜瓦多。華倫西亞-歐斯皮拿(EduardoValencia-Ospina)來自哥倫比亞,副主任書記員約翰-讓。阿納岱(Jean-JacquesArnaldez)來自法國。
三、訴訟當事人
我國國際私法判例制度論文
摘要:判例在國際私國際法中,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在我國,判例不是國際私國際法的淵源,但隨著兩大國際法系的日益融合,國際法、德、日等國紛紛以判例作為國際私國際法的補充,故本文認為我國應該建立國際私國際法判例制度,并對此項建立的理論基礎及現實基礎進行了簡要的分析,最后還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字:判例國際私國際法
判例作為主要的國際法律淵源,在國際私國際法這一部門國際法中發揮著重要且特殊的作用。在英美等普通國際法國家,判例是最主要的國際法律淵源,自然也是國際私國際法的淵源。大陸國際法系國家雖然傳統上不承認判例是其國際法律淵源,但是隨著兩大國際法系的相互融合,判例在大陸國際法系國家的司國際法實踐中日趨重要,國際法官和律師援引國際法院的判決以支持自己的主張也并不鮮見。至少在國際私國際法領域,國際法國、德國、荷蘭、日本等國都很重視判例的作用,在這些國家,當處理具體案件缺乏成文的沖突規范時,國際法院可以援引最高國際法院的判例作為判決依據,從而在事實上確立了判例的國際私國際法國際法源地位。
但是在我國現行的司國際法體制下,判例不是國際法律的淵源,不能作為國際法院處理案件的國際法律依據,而只有指導、參考作用,是為“間接淵源”,兼之國際私國際法的立國際法又尚欠規范、完善,因此帶來了很多問題。為此,已有不少學者呼吁加強對國際私國際法判例的研究,有學者還提出“在必要時,應該允許國際法院通過判例來彌補成文國際法的缺漏”,1筆者對這種大膽的提國際法深表贊同,依筆者拙見,我國應該建立國際私國際法判例制度,并且也已經具備了此項建立的基礎。
一、建立我國國際私國際法判例制度的理論基礎
由于各部門國際法的調整對象各各不同,調整手段各具特殊性,故在考慮建立國際私國際法判例制度的理論基礎時,不能不顧及國際私國際法這一部門國際法的個性。成文國際法的局限性、判例制度的優越性、以及判例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趨勢等本身并不必然成為此項建立的全部理論依據,而更多的,是應當考慮判例對國際私國際法的特殊功用。
國際法院制度研究論文
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CourtofJustice)是聯合國主要的司法機構。它的院址設在荷蘭海牙的和平宮。它于1946年開始工作,替代自1922年開始在和平宮進行司法審判活動的常設國際法院(1)。它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進行活動。
一、主要職能
法院的職能是雙重的,根據國際法解決由國家提出的法律爭議;對有關的國際組織提出的法律問題提供咨詢意見。
二、構成
國際法院由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所任命的任期為9年的15名法官組成。其中同一個國家不得有兩名法官。每隔3年選舉其中的三分之一,可以連選連任。法官不代表他們所在國的政府,而是獨立審理案件。法官必須在其所在國具有被任命為最高法院的法官所具備的資格,或者是在國際法領域內公認的法學家。法院的構成必須反映世界上主要的文明類型和主要的法律制度的特征。如果法院在審理當事國提交的某個案件時,法院中沒有作為該當事國公民的法官,那么,該當事國應當任命一名法官參加該案件的審理。目前,國際法院的法官構成是:院長:斯蒂芬。M.斯威伯爾(StephenM.Schwebel美國);副院長:克里斯托夫。G.維拉蒙泰(ChristopherG.Weeramantry斯里蘭卡);法官來自日本、阿爾及利亞、法國、馬達加斯加、匈牙利、中國、德國、塞拉利昂、俄羅斯聯邦、英國、委內瑞拉、荷蘭和巴西。主任書記員埃杜瓦多。華倫西亞-歐斯皮拿(EduardoValencia-Ospina)來自哥倫比亞,副主任書記員約翰-讓。阿納岱(Jean-JacquesArnaldez)來自法國。
三、訴訟當事人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國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