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物貿易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2:02: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貨物貿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貨物貿易

國際貨物貿易合同

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郵碼:____________電話: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職務: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郵碼:____________電話: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職務:____________

查看全文

國際貨物貿易預期違約制度論文

摘要:預期違約是《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中規定的違反合同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合同法上,建立預期違約制度以防范合同生效后至履行前發生在合同履行上的風險對雙方當事人及社會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意在在同相關制度比較的基礎上結合《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的規定,對國際貨物貿易中的預期違約問題作一簡要地介紹。

關鍵詞:預期違約;實際違約;不安抗辯;《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預期違約制度是合同法的重要內容,完善的預期違約制度是合同順利履行的有力保障之一。《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作為國際貿易法統一化運動的產物,是有關國家在消除國際貨物買賣沖突、促進國際貿易發展方面的重大成果。該公約借鑒了英美法上的預期違約制度并建立了自己的體系。本文將對預期違約制度進行簡要地介紹,并在將其與相關制度比較的基礎上,對《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中的預期違約制度進行初步探討。

一預期違約制度概述

預期違約(AnticipatoryBreachofContract)是英美法上獨創的制度。合同從訂立到履行的過程中可能發生種種事由致使合同無法履行或使合同履行給債務人帶來不利的后果。預期違約制度正是為解決合同生效后直至履行前發生在合同履行上的危險而設立的。它充分體現了合同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對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一制度可有效減少實際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社會資源的人為浪費。

預期違約,亦稱先期違約,是指合同訂立之后履行期到來之前,一方表示拒絕履行合同的意圖。在英美法中,預期違約包括兩種不同的類型,即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明示預期違約制度起源于英國法院1853年關于霍切斯特訴德拉圖爾(Hochsterv.DeLaTour)的判決,它是一方當事人在合同規定的履行期到來之前明確肯定的表示他將不履行合同。默示預期違約制度起源于英國法院1894年辛格夫人訴辛格(Syngev.Synge)一案,它是指一方當事人在履行合同期限到來之前以其自身的行為或某些客觀情況表明他將不履行合同后不能履行合同。

查看全文

國際貨物貿易中預期違約制度分析論文

關鍵詞:預期違約;實際違約;不安抗辯;《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預期違約制度是合同法的重要內容,完善的預期違約制度是合同順利履行的有力保障之一。《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作為國際貿易法統一化運動的產物,是有關國家在消除國際貨物買賣沖突、促進國際貿易發展方面的重大成果。該公約借鑒了英美法上的預期違約制度并建立了自己的體系。本文將對預期違約制度進行簡要地介紹,并在將其與相關制度比較的基礎上,對《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中的預期違約制度進行初步探討。

一預期違約制度概述

預期違約(AnticipatoryBreachofContract)是英美法上獨創的制度。合同從訂立到履行的過程中可能發生種種事由致使合同無法履行或使合同履行給債務人帶來不利的后果。預期違約制度正是為解決合同生效后直至履行前發生在合同履行上的危險而設立的。它充分體現了合同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對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一制度可有效減少實際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社會資源的人為浪費。

預期違約,亦稱先期違約,是指合同訂立之后履行期到來之前,一方表示拒絕履行合同的意圖。在英美法中,預期違約包括兩種不同的類型,即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明示預期違約制度起源于英國法院1853年關于霍切斯特訴德拉圖爾(Hochsterv.DeLaTour)的判決,它是一方當事人在合同規定的履行期到來之前明確肯定的表示他將不履行合同。默示預期違約制度起源于英國法院1894年辛格夫人訴辛格(Syngev.Synge)一案,它是指一方當事人在履行合同期限到來之前以其自身的行為或某些客觀情況表明他將不履行合同后不能履行合同。

明示預期違約應具備以下條件:

查看全文

國際貨物貿易預期違約論文

預期違約制度是合同法的重要內容,完善的預期違約制度是合同順利履行的有力保障之一。《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作為國際貿易法統一化運動的產物,是有關國家在消除國際貨物買賣沖突、促進國際貿易方面的重大成果。該公約借鑒了英美法上的預期違約制度并建立了自己的體系。本文將對預期違約制度進行簡要地介紹,并在將其與相關制度比較的基礎上,對《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中的預期違約制度進行初步探討。

一預期違約制度概述

預期違約(AnticipatoryBreachofContract)是英美法上獨創的制度。合同從訂立到履行的過程中可能發生種種事由致使合同無法履行或使合同履行給債務人帶來不利的后果。預期違約制度正是為解決合同生效后直至履行前發生在合同履行上的危險而設立的。它充分體現了合同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對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一制度可有效減少實際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社會資源的人為浪費。

預期違約,亦稱先期違約,是指合同訂立之后履行期到來之前,一方表示拒絕履行合同的意圖。在英美法中,預期違約包括兩種不同的類型,即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明示預期違約制度起源于英國法院1853年關于霍切斯特訴德拉圖爾(Hochsterv.DeLaTour)的判決,它是一方當事人在合同規定的履行期到來之前明確肯定的表示他將不履行合同。默示預期違約制度起源于英國法院1894年辛格夫人訴辛格(Syngev.Synge)一案,它是指一方當事人在履行合同期限到來之前以其自身的行為或某些客觀情況表明他將不履行合同后不能履行合同。

明示預期違約應具備以下條件:

1、違約方必須明確肯定地向對方作出違約表示,這種表示必須是違約方自愿、肯定、不附

查看全文

國際貨物貿易知識產權權利論文

由于知識產權具有無形性、地域性、獨占性等特點,其權利人的專有權被他人侵犯的機會和可能性比物權等權利大的多、普遍的多。在國際貨物買賣中一旦第三人對賣方交付的貨物基于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提出權利或要求,買方對貨物的使用或轉售就會受到干擾,因為第三人可能向法院申請禁令,禁止買方使用或轉售貨物,而且還會要求買方賠償因侵權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所以規定賣方的知識產權擔保義務,對保護買方的利益非常必要。《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42條規定了賣方的知識產權權利擔保義務。本文僅就該條款作以簡要的評述。

一,國際貨物貿易中知識產權權利擔保的必要性。

知識產權的權利擔保是指國際貨物貿易中賣方應保證對其所出售的貨物享有合法的、沒有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識產權,并且任何第三方也不會就該貨物向買方主張任何知識產權。在國際貨物貿易中知識產權權利擔保是非常必要的。

1,知識產權權利擔保對于明確國際貨物貿易中產生的知識產權糾紛的最終責任方非常必要。在國際貿易中,貨物的賣方所交付的貨物可能既沒有侵犯賣方國家所保護的工業產權,也沒有侵犯買方國家所保護的工業產權,但由于買方把這批貨物轉銷往其他國家而侵犯了該轉售國所保護的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如果買賣雙方在訂立合同時,賣方已就貨物涉及的知識產權進行權利擔保,那么知識產權糾紛的責任就應由賣方承擔。[1]

2,識產權權利擔保對于減少買方因知識產權糾紛而產生的損失非常必要。在貨物貿易中,涉及知識產權糾紛之后,可根據合同規定的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來減少買方的損失。賣方有義務對該第三者提出起訴,或對第三者的控告出庭應訴;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規定由賣方承擔訴訟費用;賣方如發現有可能引起專利權訴訟的情況,必須及時通知買方,以便買方采取相應的對策,這樣就能減少買方因知識產權糾紛產生的額外費用而造成的損失。

此外,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權利擔保,還可以間接起到減少權利人的權利受到侵犯的機會。通過分配由誰來承擔侵權的最終負擔,來減少侵權發生的可能性。[2]

查看全文

違約救濟條款在企業的適用綜述

〔論文關鍵詞〕違約救濟國際貿易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論文摘要]違約救濟條款是確保合同履行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針對國際貿易實務中出現的將違約救濟與違約責任混為一談,以及不當選用違約救濟措施等問題,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相關規定,對這些問題予以澄清。最后,文章探討了國際貿易實務中最基本的違約救濟手段—損害賠償的類型,并據此提出在國際貿易合同中擬定損害賠償條款的若干技巧。

違約救濟,顧名思義,指的是一方違反合同約定,另一方有權采取的救濟措施。所謂的國際貿易,根據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的《馬拉克什協定)),包括國際貨物貿易、國際服務貿易以及與知識產權貿易三大塊。

在國際公約層面上,調整國際貨物貿易最主要的公約應屬1980年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截至2009年2月5日,共有73個國家加入《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其中發達國家占了2I個(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參加了該公約,只有英國和葡萄牙沒有加人),其所涵蓋的國際貿易總量超過全球貿易總量的70%。中國是該公約的締約國,中國《民法通則》也明確規定,中國國內法的規定若與中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公約的規定不相一致,應以公約為準。此外,由于該公約的適用具有任意性,即便不是締約國的國民,也可以在合同中約定適用該公約的規定,或者約定對某些規定進行變更。因此,本文主要從《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視角探討違約救濟條款。

本文主要分析國際貨物貿易中的違約救濟規則,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貨物貿易與國際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國際貨物貿易合同已經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某些服務和知識產權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貨物貿易的違約救濟也可以認為是國際貿易的違約救濟,更何況,國際貨物貿易領域的違約救濟規則有些本身就直接被適用在國際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領域。以下將分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國際貨物貿易實務中違約責任與違約救濟之辨析

查看全文

違約救濟條款在對外貿易的作用詮釋

〔論文關鍵詞〕違約救濟國際貿易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論文摘要]違約救濟條款是確保合同履行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針對國際貿易實務中出現的將違約救濟與違約責任混為一談,以及不當選用違約救濟措施等問題,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相關規定,對這些問題予以澄清。最后,文章探討了國際貿易實務中最基本的違約救濟手段—損害賠償的類型,并據此提出在國際貿易合同中擬定損害賠償條款的若干技巧。

違約救濟,顧名思義,指的是一方違反合同約定,另一方有權采取的救濟措施。所謂的國際貿易,根據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的《馬拉克什協定)),包括國際貨物貿易、國際服務貿易以及與知識產權貿易三大塊。

在國際公約層面上,調整國際貨物貿易最主要的公約應屬1980年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截至2009年2月5日,共有73個國家加入《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其中發達國家占了2I個(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參加了該公約,只有英國和葡萄牙沒有加人),其所涵蓋的國際貿易總量超過全球貿易總量的70%。中國是該公約的締約國,中國《民法通則》也明確規定,中國國內法的規定若與中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公約的規定不相一致,應以公約為準。此外,由于該公約的適用具有任意性,即便不是締約國的國民,也可以在合同中約定適用該公約的規定,或者約定對某些規定進行變更。因此,本文主要從《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視角探討違約救濟條款。

本文主要分析國際貨物貿易中的違約救濟規則,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貨物貿易與國際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國際貨物貿易合同已經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某些服務和知識產權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貨物貿易的違約救濟也可以認為是國際貿易的違約救濟,更何況,國際貨物貿易領域的違約救濟規則有些本身就直接被適用在國際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領域。以下將分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國際貨物貿易實務中違約責任與違約救濟之辨析

查看全文

碳排放交易多邊貿易體制研究

[摘要]WTO貨物貿易規則只適用于“有形貨物的多邊貿易”,而碳排放配額是一種虛擬、無形的排放許可權。因此,碳排放配額不宜視為WTO意義上的貨物,碳排放交易也不是WTO意義上的貨物貿易。但是,如果我們將受到政府管制的碳排放交易視為影響國際貨物貿易的措施,那么它可能構成對禁止數量限制原則的違反。此外,當碳排放交易突破國家的邊界而進入到國際合作的領域,參與國通常會對合作伙伴提出相應的選擇性要求,這與WTO的最惠國待遇原則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關鍵詞]碳排放交易;WTO;禁止數量限制;最惠國待遇

作為一種應對氣候變化、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市場導向型措施,碳排放交易(又稱為碳排放權交易)不僅在歐盟、瑞士、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得到了普遍運用,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也頗受青睞。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一方面能有效降低企業的減排成本,另一方面也能通過經濟手段來激勵企業采用技術創新、可再生能源等實質性減排措施。但是,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廣泛存在的政府管制措施,如政府限定企業可獲得的排放配額數量、限制企業可用于抵消其實際排放量的外國減排信用的數量與來源等,客觀上對國際貿易關系產生了扭曲與負面影響,從而對世界貿易組織(以下稱WTO)產生了若干挑戰。

一、碳排放配額與WTO項下的“貨物”

(一)關于“貨物”之界定的爭議。對于“貨物”(goods,products)一詞的定義,《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下稱GATT1994)與《建立WTO協定》均未進行明確、詳細的界定。一個基本的共識是,WTO法中的貨物貿易規則只適用于“有形貨物的多邊貿易”,而碳排放配額是一種虛擬、無形的排放許可權。盡管它所對應的是某一單位貨物生產過程的碳排放量,但其本身并不屬于有形的貨物或商品。因此,至少在當前階段,將GATT1994等多邊貨物貿易協定適用于碳排放交易的時機并不成熟。不過,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盡管碳排放配額本身不屬于有形的貨物或商品,難以滿足傳統意義上的“貨物”要求,但是隨著國際貿易法的發展,“貨物”概念的外延也在不斷延伸,將其擴展適用于碳排放配額或許可也未必完全不可行。還有學者進一步強調,WTO各貿易協定的文本并沒有在任何地方提到貨物必須是有形的,這說明該要件并非必不可少。(二)本文的觀點。筆者以為,盡管國際貿易方式的復雜化使得“貨物”的定義應有所拓展,但碳排放配額至少目前還不宜視為WTO框架下的貨物。首先,從既有的爭端解決實踐來看,無形的權利(如排放權)很難在WTO體制內被視為“貨物”。例如,盡管上訴機構在“美國軟木案”中沒有明確指出物理上的有形性是“貨物”的構成要件之一,但它在提及“貨物”一詞時多次使用了“有形的材料”(tangiblema-terials)、“有形的物”(tangibleitems)等措辭。這表明它仍然傾向于將第1.1(a)(1)條項下的“貨物”理解為有形的物體。至少在當前階段,無形的權利(如排放配額)也不宜被視為WTO項下的“貨物”。有形性是“貨物”的構成要件之一。從貨物的字典含義來看,它通常是指有形與可移動的天然或經加工過的物質。該通常含義是成員方依據WTO規則來管理貨物貿易的出發點。例如,海關監管正是建立貨物的有形性基礎之上。對貨物的通常含義的突破必須要取得WTO成員的普遍共識。正是基于此,WTO爭端解決機制對于澄清“貨物”的含義一直持有十分謹慎的態度,或者刻意避免作出一個權威的解釋。將排放配額視為貨物,仍然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其次,碳排放權具有財產價值與可交易性,這是主張“排放配額乃貨物”的學者們的主要理由之一。但是不容忽略的是,此“權利”的產生、使用與消滅均受到公權力的嚴格規制。例如,只有歷史排放量達到一定門檻要求的企業才能被授予排放權,且企業可獲得的排放權的數量由政府決定,同時政府也決定了市場上可流通的排放權的數量(總量控制)及其價格(一旦價格過高或過低政府必將進行干預)。這種特性與國際貿易中的貨物有本質上的差別。總之,排放配額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排放配額代表了一種行政許可權。每一噸排放配額相當于企業獲得了排放一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的權利;另一方面,排放配額又代表了一種可在交易市場上進行轉讓并獲取收益的財產或財產權,權利人可通過買賣、在排放配額上設置擔保物權等方式來獲得經濟收益。所以,準確地講,排放權是行政許可與私人財產的混合物。而在國際貿易中,貨物的產生、使用與消滅均由市場主體來自由決定,一般情況下公權力不得干預貨物的數量與價格。把帶有行政許可性質的某種權利視為貨物,在邏輯上也有不通之處。

二、碳排放交易與WTO項下的禁止數量限制原則

查看全文

違約救濟條款在企業對外貿易的作用探討

〔論文關鍵詞〕違約救濟國際貿易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論文摘要]違約救濟條款是確保合同履行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針對國際貿易實務中出現的將違約救濟與違約責任混為一談,以及不當選用違約救濟措施等問題,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相關規定,對這些問題予以澄清。最后,文章探討了國際貿易實務中最基本的違約救濟手段—損害賠償的類型,并據此提出在國際貿易合同中擬定損害賠償條款的若干技巧。

違約救濟,顧名思義,指的是一方違反合同約定,另一方有權采取的救濟措施。所謂的國際貿易,根據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的《馬拉克什協定)),包括國際貨物貿易、國際服務貿易以及與知識產權貿易三大塊。

在國際公約層面上,調整國際貨物貿易最主要的公約應屬1980年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截至2009年2月5日,共有73個國家加入《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其中發達國家占了2I個(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參加了該公約,只有英國和葡萄牙沒有加人),其所涵蓋的國際貿易總量超過全球貿易總量的70%。中國是該公約的締約國,中國《民法通則》也明確規定,中國國內法的規定若與中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公約的規定不相一致,應以公約為準。此外,由于該公約的適用具有任意性,即便不是締約國的國民,也可以在合同中約定適用該公約的規定,或者約定對某些規定進行變更。因此,本文主要從《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視角探討違約救濟條款。

本文主要分析國際貨物貿易中的違約救濟規則,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貨物貿易與國際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國際貨物貿易合同已經不可避免地包含了某些服務和知識產權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貨物貿易的違約救濟也可以認為是國際貿易的違約救濟,更何況,國際貨物貿易領域的違約救濟規則有些本身就直接被適用在國際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領域。以下將分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國際貨物貿易實務中違約責任與違約救濟之辨析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風險防備策略

一、國際貿易特點

國際貨物貿易屬商品交換范圍,與國內貿易在性質上并無不同,但由于它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進行的,所以與國內貿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得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