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投資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6:51: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際投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際投資

國際投資效應

1、國際投資引致生產要素跨國移動

單純的國際貿易,主要是商品的跨國移動,只有國際投資,才有可能形成生產要素直接的和大量的跨國移動。在土地、資本、勞動三種生產要素中,除土地之外,資本和勞動都能在國際之間自由流動。

國際投資,即國際間的資本轉移,指的是貨幣資本和貸款資金從一國流向他國。任何國家或地區要發展經濟,必須積累資本。積累資本一種方法是國內儲蓄,由儲蓄轉化為投資;另一種方法就是吸引外資,包括國際貸款和外商直接投資。在經濟不發達國家,由于人均收入水平較低,儲蓄能力受到限制,資本積累緊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外來商品能形成入超現象,國內資本積累才有可能不減少當前消費。但是,入超國家又必須清償入超商品的資金。由于資本積累不足,只有依賴外國貸款。而能否得到外國貸款,又取決于兩國利率之間的差異,即債務國的利息必須高于債權國的利息。所以,國際投資的驅動因素是各國之間利率的差異。至于外商直接投資,則取決于生產成本、市場需求、預期回報率、投資環境和相關優惠政策等多種因素。

國際間的勞動要素的轉移,主要取決于勞動價格,即取決于平均工資水平,比如某種類型的勞動在美國的工資率高于墨西哥,就成為墨西哥人跨越國界的經濟動機。一般說來,發展中國家工資偏低,移民傾向尤甚。其次,勞動要素轉移還取決于勞動者擁有的數量。在一個勞動資源相對過剩的國家,很容易引發向勞動資源稀缺的國家移民的動因。當然,國際投資也會引起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勞動要素轉移,但畢竟屬于少量,而且大多是伴隨著技術引進,隨同設備和資金的技術人員配套轉移。而且,這種轉移大多帶有臨時性質。一旦投資項目完成,隨行技術人員又會回歸本土。

國際投資實現生產要素轉移的微觀載體是跨國企業。投資的始初動機是以謀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生產和經營。建立跨國企業伊始是資本運營,購進設備和技術,又實現了物質生產要素的轉移,招聘經營人員和企業員工,又實現了勞動要素轉移。可見,國際投資是生產要素跨國移動的第一推動力,跨國企業的規模和數量是鑒定生產要素移動的基本尺度。

生產要素跨國移動有兩大效應:

查看全文

國際投資的貿易效應

一、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其中有兩個重要支點:國際貿易和引進外資。逢此之際,有必要對已經走過的歷程作一階段性的總結,以求踏上更加光明的旅途。

對于國際經濟往來而言,無疑是先有國際貿易,爾后引發國際投資。國際貿易包括出口和進口,往返運輸需要增加交易成本、中介費用和時差間隔,由此引發資本輸出動機,即把資本直接投入到商品需求國家,就地生產就地銷售。資本輸出又引發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由此出現跨國公司和國際金融。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盡管是國際貿易引發國際投資,但國際投資作為一個后來者卻起來了主宰國際貿易的作用。21世紀是知識經濟世紀,也是金融世紀,資本運營已成為現代經濟活動的神經中樞。

當今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經濟全球化。一國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終究要突破國界走向世界,經濟發展已無邊界。經濟全球化也并非始于今日,早在19世紀中葉就已經開始了。現在不過是“在更高層次回到1941年以前時代的經濟全球化趨勢”。“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科學技術達到了高發達水平的結果:人類發展到今天,在世界范圍內選擇低成本生產和低成本交易已經成為可能。”[1]

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就對國際貿易、國際分工和國際投資作過描述。“由于機器和蒸汽的應用,分工的規模已使大工業脫離了本國基地,完全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2]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進一步強調了生產社會化必然要求國際分工、合作、交流的思想。“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隨著自由貿易和世界市場的確定,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生活方式的一致化,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孤立性和對立性日益消失下去。”[3]

在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國際分工和國際協作日益活躍,資本、技術、人力、信息等生產要素愈益跨越國家、民族的界限,在全球范圍內自由、全面、大量、綜合地流動和配置,特別是世界貿易組織的覆蓋面日益擴大,已使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規模出現空前的擴散效應和乘數效應。

查看全文

國際投資爭端論文

澳門國際投資爭端的處理

范劍虹

內容提要

一、投資爭端的定義與類型

二、投資爭端解決方法及相互關系

三、國際投資爭議處理方法與WTO爭端機制異同

查看全文

淺析小米公司國際投資模式

摘要: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從事智能硬件銷售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研發的高新技術公司。目前在全球74個國家和地區銷售智能硬件產品。小米公司在國內和國外擁有不同的投資策略和投資模式。本文分為四大部分對小米公司的國際投資模式進行闡述:第一部分,以小米公司的印度市場,中國香港市場和歐洲市場為例,分別分析不同市場的投資模式;第二部分,提出小米公司的國內投資與國際投資的區別與比較;第三部分,說明了小米公司國際投資模式的優勢和劣勢;第四部分,為本文結論部分。

關鍵詞:國際投資;跨國公司;小米公司

一、小米公司國際投資模式

目前小米公司已經成功進入世界74個國家和地區的零售市場,擁有大量用戶。小米公司最早進入的海外市場是印度市場,下面,我會以國別為分類方式,淺析小米公司的國際投資模式。

1、小米公司印度市場投資模式

小米公司于2014年宣布進入印度市場,經過了四年的發展,小米手機產品在印度的占有率已經上升到第二名的位置,僅次于三星手機。究其原因,小米在成功登陸印度市場之前,就首先上線了其印度官網,并開放其基于安卓手機平臺深度定制的MIUI自有系統供印度用戶下載體驗,建立了印度分公司。首先,在進入印度市場之前,小米公司并沒有海外銷售的經驗和先例,那么如何解決經驗不足的問題成了當務之急。小米想到了人才。對于印度用戶,安卓系統是普遍受人們歡迎的操作系統,安卓系統的開發者也許會比做硬件的小米要更加了解印度市場,所以小米在進入印度市場之前宣布———前谷歌安卓項目的負責人雨果•巴拉先生加盟小米,出任小米公司全球副總裁,全面負責小米公司的國際業務。小米公司的銷售渠道同樣很特別。小米深知,當今是互聯網時代,銷售渠道也主要應該通過互聯網來實現。小米選擇與印度的電商平臺合作,以饑餓營銷的形式在印度地區銷售小米手機,同樣小米印度用戶非常適應這種套路,紛紛陷入一場場搶購大戰之中。其中電商平臺功不可沒。仔細分析電商搶購模式,有如下優勢:獨家線上銷售模式為用戶提供了最快得到最新手機的方式,吸引人們去購買。限量的搶購模式使得搶到的用戶獲得一種榮譽感和作為用戶的一種歸屬感。沒有搶購成功的人們紛紛抱怨自己的手氣不好,這一部分人也就毫不猶豫地加入到下一場的搶購之中。搶購模式的維護費用低廉,前期無須大面積鋪貨,可以采用預約發售形式降低供應鏈的成本。

查看全文

國際投資仲裁中非投資國際義務進路研究論文

摘要:國際投資仲裁案件中已涉及到國家在環境、人類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和人權等方面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的非投資國際義務。如何在國際投資仲裁中適用這些國際義務,協調、解決它們與國家投資條約義務間的沖突,有兩種進路:一是適用有關國際法規則;二是適用國際投資仲裁實踐中逐漸出現的規則。通過這兩種進路,可以使維護公共利益的非投資國際義務在國際仲裁中得以合理地適用,實現維護外國投資者財產權益與公共利益間的適當平衡。

關鍵詞:國際投資仲裁;非投資國際義務;適用進路

各國普遍認為,吸引國際投資是發展國家經濟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為此,各國間制定了大量的國際投資條約來促進和保護國際投資。到2008年中期,國際社會中已經有超過2600個雙邊投資條約(BilateralInvestmentTreaties,以下簡稱BITs),而且規定包含類似BITs中投資保護條款的國際自由貿易協定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注:SeeUNCTAD,IIAMonitorNo.2(2008),athttp///en/docs/webdiaeia20081_en.pdf.,p.2.)這些投資條約及國際自由貿易協定中有關投資的規定所建構的國際投資法律體制的目的是“單向度的”,即保護外國投資者及其財產權益。投資東道國在現有國際投資法律體制中的義務也集中體現為對外國投資者的保護上,主要有:給予外國投資者以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或公平和公正待遇;不得對外國投資進行無賠償的征收;允許外國投資者提起針對投資東道國的國際仲裁程序等義務[1]4。同時,作為國際法的基本主體,國家也承擔、履行著大量非投資條約方面的國際法義務。

國際投資條約、其他國際法領域中數量的條約以及投資者與國家間投資仲裁案件的迅速增加、擴散,使國際投資仲裁涉及到了許多非投資國際義務,加劇了國家履行投資條約義務與非投資國際義務的沖突,這種現象已經在一些國際投資仲裁案件中得到了顯現,也引起了一些國際組織和學者的關注。(注:Seeforexample,HowardMann,InternationalInvestmentAgreements,BusinessandHumanRights:KeyIssuesandOpportunities,IISDPublications,Feb.2008;HumanRights,TradeandInvestment,ReportoftheUNHighCommissionerforHumanRights,2003,E/CN.4/Sub.2/2003/9;RémiBachandandStéphanieRousseau,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HumanRights:PoliticalandLegalIssues,Rights&DemocracyPublications,2003;U.N.EconomicandSocialcouncil,Sub-Comm.OnthePromotionofHumanRights,ReportoftheHighCommissionerforHumanRights,TradeandInvestment,U.N.Doc.E/CN.4/SUB.2/2003/9(July2,2003).)從國際投資仲裁實踐來看,目前與國家的投資條約義務發生沖突的其他方面國際義務主要集中在國際環境法、人類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與國際人權法等國際法領域。(注:如2000年的“Myers公司訴加拿大案”和“SantaElena公司訴哥斯達黎加案”涉及被訴國家的國際環境義務;“1992年的SPP公司訴埃及案”涉及保護人類文化自然遺產的國際義務;2003年的“Suez等訴阿根廷案”、2008年的“Glamis公司訴美國等案”涉及國際人權義務。)國家為履行這些方面的國際義務,實現其所維護的公共利益(注:公共利益既可以指國家以及它的成員的共同利益,也可以包含人類的共同利益。SeeBlack’sLawDictionary,p.1266(8thed.2004).)目標,必須采取必要的政府管制措施,但其中的一些政府管制措施可能會對外國投資者的財產權益造成限制、甚至“征收”的不利影響,這往往又導致國家違反了保護投資的投資條約義務,造成國家的不同國際義務的沖突。在國際投資仲裁中,對于這些與投資條約義務發生沖突的非投資國際義務,外國投資者是不會請求仲裁庭考慮適用的,因為適用這些非投資國際義務可能會弱化他們依投資條約所享有的優勢法律地位,而被訴的投資東道國卻可能援引這些非投資國際義務來抗辯外國投資者的賠償請求[2]3。

然而,一方面,晚近的國際投資仲裁實踐突出地反映了仲裁庭過分偏向于維護投資者利益的傾向[3]18。可以“公正”地說,國際投資仲裁庭是“投資者友好型”的國際爭端解決機構,它們經常明確地宣稱BITs的惟一任務和目的就是保護外國投資者。(注:“

西門子(阿根廷)公司訴阿根廷政府案”的仲裁庭認為:本仲裁庭將受條約(投資條約)的名稱和其序言中所表明的宗旨的指導。條約(投資條約)是一個“保護”和“促進”投資的條約。締約方的目的是明確的,就是為投資和私人企業投資活動創造有利的條件。SeeSiemensAGv.RepublicofArgentina,ICSIDCaseNo.ARB/02/8,DecisiononJurisdiction(3August2004),par.81;“SGS訴菲律賓政府案”的仲裁庭認為:在解決條約(投資條約)解釋中的不確定性問題時做出有利于投資的解釋是合法的。SeeSGSS.A.v.Philippines,ICSIDCaseNo.ARB/02/6(29January2004),par.116.)另一方面,由于不具有必須的專業知識,仲裁員在仲裁中經常沒有適當地考慮投資東道國外資管制措施所維護的錯綜復雜的公共利益事項[4]14。在涉及到國家的非投資國際義務的國際投資仲裁案件中,目前還沒有一例仲裁案件,仲裁庭通過直接適用有關的非投資國際義務免除或減輕東道國因履行其他國際義務對投資者所造成的損失的賠償責任[5]14-17。

查看全文

國際投資法發展論文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投資逐漸走向自由化和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際投資法也隨之有了巨大的發展,從而對整個國際法體系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關鍵詞:國際投資國際投資法國家主權

國際投資法是國際經濟法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國家對于跨越國界的私人直接投資關系進行管理和調控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主要涉及國際投資的內容、效力,對外投資的保護、鼓勵嶼限制,關于解決投資爭議的程序和規則,以及海外投資保險等,既包括國內法規范也包括國際法規范。①

一、國際投資法的歷史發展

二戰后,東道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對待外資的態度大體經歷了兩次轉變,即從開放到限制再到自由化。

二戰后的最初十年,發展中國家幾乎無限制地引進發達國家的資本投向本國自然資源及關鍵性產業的開發,以發展民族經濟。從上世紀60年代起發展中國家轉而采取了限制性、甚至歧視性的外資政策,他們既意識到外資對東道國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及可能帶來的利益,同時又認為國家對外資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日益發展,發達國家掀起了投資自由化浪潮,促使發展中國家推行了以國際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為中心的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實行自由化傾向的外國直接投資政策。近年來許多國家均修訂了其外資法,擴大了對外國直接投資實行自由化的程度。

查看全文

國際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生產要素移動技術進步效應

[論文摘要]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兩大歷史車輪。盡管國際貿易的起源先于國際投資,但國際投資卻是國際貿易更大的加速推動力量。現在世界已步入金融時代,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的互相支撐、互相促進,業已構成世界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認真解讀國際投資的貿易效應,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國際投資引致生產要素跨國移動,國際投資促使國際貿易立體擴散和國際投資推進傳統貿易方式改變等三個層面,對國際投資的貿易效應做了分析研究。

一、引言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其中有兩個重要支點:國際貿易和引進外資。逢此之際,有必要對已經走過的歷程作一階段性的總結,以求踏上更加光明的旅途。

對于國際經濟往來而言,無疑是先有國際貿易,爾后引發國際投資。國際貿易包括出口和進口,往返運輸需要增加交易成本、中介費用和時差間隔,由此引發資本輸出動機,即把資本直接投入到商品需求國家,就地生產就地銷售。資本輸出又引發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由此出現跨國公司和國際金融。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盡管是國際貿易引發國際投資,但國際投資作為一個后來者卻起來了主宰國際貿易的作用。21世紀是知識經濟世紀,也是金融世紀,資本運營已成為現代經濟活動的神經中樞。

查看全文

國際投資仲裁中非投資國際義務論文

摘要:國際投資仲裁案件中已涉及到國家在環境、人類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和人權等方面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的非投資國際義務。如何在國際投資仲裁中適用這些國際義務,協調、解決它們與國家投資條約義務間的沖突,有兩種進路:一是適用有關國際法規則;二是適用國際投資仲裁實踐中逐漸出現的規則。通過這兩種進路,可以使維護公共利益的非投資國際義務在國際仲裁中得以合理地適用,實現維護外國投資者財產權益與公共利益間的適當平衡。

關鍵詞:國際投資仲裁;非投資國際義務;適用進路

各國普遍認為,吸引國際投資是發展國家經濟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為此,各國間制定了大量的國際投資條約來促進和保護國際投資。到2008年中期,國際社會中已經有超過2600個雙邊投資條約(BilateralInvestmentTreaties,以下簡稱BITs),而且規定包含類似BITs中投資保護條款的國際自由貿易協定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這些投資條約及國際自由貿易協定中有關投資的規定所建構的國際投資法律體制的目的是“單向度的”,即保護外國投資者及其財產權益。投資東道國在現有國際投資法律體制中的義務也集中體現為對外國投資者的保護上,主要有:給予外國投資者以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或公平和公正待遇;不得對外國投資進行無賠償的征收;允許外國投資者提起針對投資東道國的國際仲裁程序等義務[1]4。同時,作為國際法的基本主體,國家也承擔、履行著大量非投資條約方面的國際法義務。

國際投資條約、其他國際法領域中數量的條約以及投資者與國家間投資仲裁案件的迅速增加、擴散,使國際投資仲裁涉及到了許多非投資國際義務,加劇了國家履行投資條約義務與非投資國際義務的沖突,這種現象已經在一些國際投資仲裁案件中得到了顯現,也引起了一些國際組織和學者的關注。從國際投資仲裁實踐來看,目前與國家的投資條約義務發生沖突的其他方面國際義務主要集中在國際環境法、人類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與國際人權法等國際法領域。(注:如2000年的“Myers公司訴加拿大案”和“SantaElena公司訴哥斯達黎加案”涉及被訴國家的國際環境義務;“1992年的SPP公司訴埃及案”涉及保護人類文化自然遺產的國際義務;2003年的“Suez等訴阿根廷案”、2008年的“Glamis公司訴美國等案”涉及國際人權義務。)國家為履行這些方面的國際義務,實現其所維護的公共利益(注:公共利益既可以指國家以及它的成員的共同利益,也可以包含人類的共同利益。SeeBlack’sLawDictionary,p.1266(8thed.2004).)目標,必須采取必要的政府管制措施,但其中的一些政府管制措施可能會對外國投資者的財產權益造成限制、甚至“征收”的不利影響,這往往又導致國家違反了保護投資的投資條約義務,造成國家的不同國際義務的沖突。在國際投資仲裁中,對于這些與投資條約義務發生沖突的非投資國際義務,外國投資者是不會請求仲裁庭考慮適用的,因為適用這些非投資國際義務可能會弱化他們依投資條約所享有的優勢法律地位,而被訴的投資東道國卻可能援引這些非投資國際義務來抗辯外國投資者的賠償請求[2]3。

然而,一方面,晚近的國際投資仲裁實踐突出地反映了仲裁庭過分偏向于維護投資者利益的傾向[3]18。可以“公正”地說,國際投資仲裁庭是“投資者友好型”的國際爭端解決機構,它們經常明確地宣稱BITs的惟一任務和目的就是保護外國投資者。(注:“西門子(阿根廷)公司訴阿根廷政府案”的仲裁庭認為:本仲裁庭將受條約(投資條約)的名稱和其序言中所表明的宗旨的指導。條約(投資條約)是一個“保護”和“促進”投資的條約。締約方的目的是明確的,就是為投資和私人企業投資活動創造有利的條件。SeeSiemensAGv.RepublicofArgentina,ICSIDCaseNo.ARB/02/8,DecisiononJurisdiction(3August2004),par.81;“SGS訴菲律賓政府案”的仲裁庭認為:在解決條約(投資條約)解釋中的不確定性問題時做出有利于投資的解釋是合法的。SeeSGSS.A.v.Philippines,ICSIDCaseNo.ARB/02/6(29January2004),par.116.)另一方面,由于不具有必須的專業知識,仲裁員在仲裁中經常沒有適當地考慮投資東道國外資管制措施所維護的錯綜復雜的公共利益事項[4]14。在涉及到國家的非投資國際義務的國際投資仲裁案件中,目前還沒有一例仲裁案件,仲裁庭通過直接適用有關的非投資國際義務免除或減輕東道國因履行其他國際義務對投資者所造成的損失的賠償責任[5]14-17。

當前的國際法逐漸在整體上出現了以人類共同利益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價值取向的發展趨勢[6]113。個人私權利的行使也必須遵守不損害第三人、不損害社會和國家利益、不損害全人類和整個人類生存環境的共同利益這一原則。國際投資法中給予外國投資者不斷增強的“權利話語”所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對東道國主權權力的過分限制和對公共利益的忽視。美國學者瑪麗•安•格倫頓指出,權利的絕對化修辭導致了對權利及權利人的社會維度的忽略、責任話語的缺失,使得個人利益凌駕于公益之上[7]101。利益平衡是法的基本價值——公平和正義的內在要求,換言之,法的最高任務就是平衡利益[8]370。國際投資法制也概莫能外,其中應合理地體現利益平衡原則。這就要求國際投資仲裁庭在裁決與國家維護公共利益方面的非投資國際義務有關的投資爭端時,應合理地適用有關的非投資國際義務,以其作為免除或減輕東道國違反投資條約義務的國家責任的合法依據,從而實現維護公共利益與外國投資者私人財產利益在國際投資仲裁中的適當衡平。

查看全文

國際投資法的演進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國際投資法的存在,須與國際投資的現狀相適應,即國際經濟法中含有經濟性;同時,國際投資法還須與國際法的基本原則相適應,特別是不能違背國家主權原則。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的加強要求國際投資保護規則趨向統一,而主權原則則強調各國利益至上,強調各國的特殊性。投資中的國際法要同時兼顧二者,因此,在各國經濟制度相異的情況下難以達成意志的一致。從國際法和國內經濟制度的發展上來討論國際投資中的國際法,將更具有全面性。

隨著中國加入WTO進程的加速和中國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對外資的進一步放寬,外資可享受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除這些待遇之外,它還可享受國際法上的權利。這些權利和待遇構成了一國投資的法律環境。國際法上的保護構成了一國投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跨國經濟領域,由于沒有權威的法律認定機構,在具體的問題上確立什么是國際法規則是非常困難的,不可避免地會夾雜有政治因素。當然,用國際實定法即條約,可以解決問題的大部分。國際投資中的一般國際法既要尊重東道國的主權和國際法原則、規則,同時,又要與國際經濟、投資狀況相適應。從條約的形成上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投資保護條約的形成是一個相當艱巨的事業,迄今尚無涵蓋國際投資各環節、各方面的綜合性條約。因此,國際投資的法律保護仍由國內法制與國際法制共同構成。

迄今為止,在國際投資領域僅形成兩個專門性公約和一個協定,但在國際法中,仍有其他保護國際投資,特別是海外投資的法律規則,其中最重要的是外交保護。對國際投資進行外交保護是國際法上保護的最原始方式。

一般國際法中有國家的屬人優越權,即一國對本國人有優先管轄權,無論該人是在國內或國外。[1](P216)外交保護權即由此衍生。外交保護權是母國對本國人在東道國受到歧視性待遇,或東道國有拒絕司法或執法不公時所享有的保護本國投資者的國際法上的權利。一國可以運用外交保護權來保護本國的海外投資。

查看全文

淺談國際投資外資政策調整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利用外資事業也取得了一個顯著的進步。利用外資好比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給我國經濟帶來了積極的正面影響,但在另一方面它也阻礙了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當今世界已經邁入了二十一世紀,國與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許多國家都在減少貿易壁壘,推動了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在這種環境下,外資政策的調整對中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此探討國際投資新格局下中國的利用外資政策調整就顯得很有必要。本文通過對新舊國際投資格局下中國利用外資政策的特點進行分析,從而發現了國際投資新格局下中國利用外資政策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對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國際投資新格局;利用外資;政策調整

一、舊的國際投資格局下,中國利用外資政策的特點

(一)舊的國際投資格局的特征。國際投資格局又稱全球投資格局,而舊的國際投資格局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利用外資的事業發展迅猛,引進外資的數量增長較快;2.發達國家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市場,而且國際直接投資在發達國家之間雙向流動;3.不發達國家主要從亞太地區和拉美地區吸收外國資本;4.第二產業依然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向,只有一小部分分布在第一、三產業。(二)舊的國際投資格局下中國利用外資政策的特點。具體地講,中國在這一時期利用外資主要有幾個特點:1.制造業和房地產業是我國外資的主要投資領域,占有較大的比重;批發和零售業占4.96%和2.96%;租賃和商業服務,占3.56%和3.37%。2.如果根據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來劃分的話,外商投資企業主要投資于第二產業,其次是第三產業,而第一產業外資利用較低,這與我國的投資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二、國際投資新格局下,中國利用外資政策的特點

(一)我國外資投資地區及產業分布不均衡。地區不平衡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由于原有投資及產業集聚效應、整體投資環境較好等原因,“十一五”期間,外商投資仍集中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中西部地區吸收外商投資未有大的改觀,這說明我們采取的有關政策措施力度還不夠,不足以彌補中西部地區投資環境的原有缺陷。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吸收外資只占到全國的7.2%。在華外資分布不平衡造成中國各區域產業結構、技術來源和經濟增長能力的不平衡。(二)外商受我國市場廣闊影響來華投資。我國市場廣闊,雖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均消費水平低,但市場層次多、消費人口基數大,并且原來的市場開發水平遠遠不夠,所以國內市場的開拓余地極大地吸引了當地市場取向的外商投資。(三)吸引外商投資的營商環境還有待改善。隨著我國引資目標、引資行為以及引資方式發生戰略性調整,過去我國吸收外商投資的一些有利因素正在逐漸削弱或淡化,而不利因素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日漸顯現,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外商投資的擴大和進入。我們有必要對新時期我國的外商投資環境進行重新評估。世界銀行集團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新近了“2010年全球經商環境報告”,在183個經濟體中,我們排名89位,說明我們的營商環境還有很大的改進余地。(四)外商投資的項目技術含量低。目前,我國引進外資的中小資本偏多,技術檔次較低,對我國的技術進步沒有太大的影響。而與歐美那些發達國家相比,進入我國的大型跨國公司還很少,即使它們轉讓技術,也只是一般的適用技術,一般不會輕易轉讓核心技術。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分工地位還較低,缺乏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擁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知名品牌的跨國公司,還不具備足夠的吸收外資新優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