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解除制度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11:07: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合同解除制度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合同解除制度

合同解除制度研究論文

[摘要]我國的合同解除制度中,解除原因(條件)的多元并立導致了合同解除在構成要件、法律后果等方面充滿混亂和矛盾。為增強法律的確定性和法律體系內部的和諧性,應限縮合同解除制度的涵攝范圍,將協議解除從合同解除制度中分離,由合同訂立制度加以規制;準確理解恢復原狀的功能和含義,確認合同解除的一體溯及力;在合同解除與損害賠償的關系上,采用瑞士債務法的思路,由過失方賠償無過失方信賴利益的損失。

[關鍵詞]協議解除,溯及力,恢復原狀,信賴利益

在我國,無論是立法的規定,還是學說對合同解除制度的解說都存在諸多內在矛盾,突出地表現為:合同解除原因(條件)的多元并立及由此導致的合同解除在構成要件、法律后果等方面的混亂和矛盾狀態。鑒于法律的確定性對于法律發揮實際調整作用的重要性,有必要對合同解除制度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文著眼于立法技術的角度,對合同解除制度的基本方面進行邏輯清理,使該制度的構造在理論上和立法上更為精致,與合同法乃至民法體系更為和諧,以充分發揮其調整功能。

一、限縮合同解除制度的涵攝范圍,將協議解除從合同解除制度分離

從立法技術的角度看,對待一項法律制度不能僅從法律后果立論而不加區別地將可以導致某種特定法律后果的諸種法律事實籠而統之作為一項法律制度的內容對待。具體到合同解除制度,可能導致合同解除這種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實有:情勢變更的發生、不安抗辯權的行使、當事人協議成立新合同、合同解除權的行使。以上幾個方面的法律規則雖可達至相同的法律后果-解除業已存在的合同關系,但在構成上卻大異其趣。學說和立法上在情勢變更的發生、不安抗辯權的行使的歸屬問題上,認識基本一致,不把它們作為合同解除制度的一部分,而視為并列于合同解除的獨立法律規則,與合同解除制度兩立并存。由此帶來的啟示是,立法上,著眼于體系化和確定性,諸種法律規則是否構成一項法律制度,不僅僅在于要求這些法律規則均導致相同的法律后果,更為重要的是各法律規則有基本相同的構造,具有整合為一體的基礎。

但耐人尋味的是學說和立法都無視協議解除與行使解除權解除合同在法律構造上的區別,將協議解除納入合同解除制度,作為合同解除的基本類型。(注:參見王家福主編:《民法債權》,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頁以下。我國《合同法》第93條、第94條。)作者認為不應把協議解除視為合同解除制度的內容,而應通過合同訂立的規則規制協議解除。

查看全文

合同解除制度研究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合同的解除是法律賦予合同當事人在其自身利益遭受違約方的行為嚴重損害時可以采取的一種違約救濟措施,或者合同雙方當事人在合同簽訂時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的約定。由于這兩種救濟將導致雙方合同關系終止的后果,該問題在合同法中屬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對合同的解了作,《合同法》規定了嚴格的限制條件,但在是具體規定中與附解除條件的合同、合同的終止、合同的拒絕履行以及合同的無效,合同的撤銷存在著很大差別。本文試對各相關制度與合同解除條件的規定進行評析,用所學的法學知識來糾正不法行為,預防和和減少違約。尤其是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更應該從維護交易秩序、保障市場經濟正常發展出發,必須強化人們的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從法律上鼓勵和督促當事人嚴格履行合同。重合同,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商業道德的主要內容。任何違約行為都是不信守諾言,不符合道德的行為,至于那種公然視合同為廢紙,甚至利用合同坑蒙拐騙,坑害他人的行為,更是對法律和道德準則的嚴重踐踏,應當受到法律的必要制裁和譴責,如果認為違約不違背道德,甚至從道義上說是正當的,只能起到鼓勵違約的效果,其結果勢必會對道德準則和交易秩序形成極大的破壞。

[關鍵詞]合同解除特征;合同終止;拒絕履行;合同無效;合同的撤銷;合同約定解除

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當具備合同解除條件時,因合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關系自始消滅或在以后將來的某一段時期消滅的一種行為。合同解除制度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保障民事權利、義務實現的措施,一般說來,合同生效后,當事人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合同,但在履行過程中,有時會產生某些特定情況,例如由于對方當事人拒絕履行合同,嚴重違約,從而使債權人訂立合同的目的不能達到,這樣合同的存在對債權人來說已不具有實質意義,合同即使在以后能夠被遵守,債權人的目的仍不能達到,因此應允許債權人宣告解除合同,從而使其能夠從已被嚴重違反的合同中解脫出來,及時消除或減少因對方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合同解除具有以下特征:

一、合同解除的特征

(一)合同解除適用于有效成立的合同。

一方面,合同的解除只適用于合同之債,另一方面,合同解除的對象是有效成立的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產生約束力,訂約雙方必須嚴格依據合同享受權利,承擔義務。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常常導致合同得不到正常的履行,當事人必須通過合同解除的方式提前消滅合同關系。因此,能解除的合同必須是合法有效的合同。合同只有在成立以后,履行完畢之前,才能發生合同解除地效力。如果合同應當被宣告無效或撤銷,也不會發生合同解除。此類合同應該由合同無效或撤銷制度來調整。

查看全文

合同解除與制度區別論文

[內容摘要]合同的解除是法律賦予合同當事人在其自身利益遭受違約方的行為嚴重損害時可以采取的一種違約救濟措施,或者合同雙方當事人在合同簽訂時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的約定。由于這兩種救濟將導致雙方合同關系終止的后果,該問題在合同法中屬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對合同的解了作,《合同法》規定了嚴格的限制條件,但在是具體規定中與附解除條件的合同、合同的終止、合同的拒絕履行以及合同的無效,合同的撤銷存在著很大差別。本文試對各相關制度與合同解除條件的規定進行評析,用所學的法學知識來糾正不法行為,預防和和減少違約。尤其是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更應該從維護交易秩序、保障市場經濟正常發展出發,必須強化人們的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從法律上鼓勵和督促當事人嚴格履行合同。重合同,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商業道德的主要內容。任何違約行為都是不信守諾言,不符合道德的行為,至于那種公然視合同為廢紙,甚至利用合同坑蒙拐騙,坑害他人的行為,更是對法律和道德準則的嚴重踐踏,應當受到法律的必要制裁和譴責,如果認為違約不違背道德,甚至從道義上說是正當的,只能起到鼓勵違約的效果,其結果勢必會對道德準則和交易秩序形成極大的破壞。

[關鍵詞]合同解除特征;合同終止;拒絕履行;合同無效;合同的撤銷;合同約定解除

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當具備合同解除條件時,因合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關系自始消滅或在以后將來的某一段時期消滅的一種行為。合同解除制度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保障民事權利、義務實現的措施,一般說來,合同生效后,當事人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合同,但在履行過程中,有時會產生某些特定情況,例如由于對方當事人拒絕履行合同,嚴重違約,從而使債權人訂立合同的目的不能達到,這樣合同的存在對債權人來說已不具有實質意義,合同即使在以后能夠被遵守,債權人的目的仍不能達到,因此應允許債權人宣告解除合同,從而使其能夠從已被嚴重違反的合同中解脫出來,及時消除或減少因對方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合同解除具有以下特征:

一、合同解除的特征

(一)合同解除適用于有效成立的合同。

一方面,合同的解除只適用于合同之債,另一方面,合同解除的對象是有效成立的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產生約束力,訂約雙方必須嚴格依據合同享受權利,承擔義務。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常常導致合同得不到正常的履行,當事人必須通過合同解除的方式提前消滅合同關系。因此,能解除的合同必須是合法有效的合同。合同只有在成立以后,履行完畢之前,才能發生合同解除地效力。如果合同應當被宣告無效或撤銷,也不會發生合同解除。此類合同應該由合同無效或撤銷制度來調整。

查看全文

合同解除制度法律問題研究論文

一、對合同解除概念分析

合同解除的概念,各法系學者之間有爭議,其焦點在于合同解除是否包括協議解除。大陸法系學說一般認為合同解除是單方行使解除權的單方行為,合同的協議解除被排除在外,原因是協議解除合同是當事人經過協商后達成的一致意見,是一種新的合意,充分體現合同自由原則,由合同意思自治加以規定足以而不需另設專門條款加以規定。英美法系的合同解除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相當于大陸法系的合同解除。從廣義上看,與合同消滅或終止同意,其解除原因包括以下五種:①因履行而解除;②因當事人的協議而解除;③因當事人一方面通知對方而解除;④因債權人認為對方違約而解除;⑤因意外事件不能履行而解除。

我國《合同法》中有關合同解除的含義與兩大法系觀點不同,是廣義上的合同解除,把協議解除、約定解除納入合同解除的概念。合同解除作為合同法中的一項獨立的制度與合同其他制度,如合同無效、合同變更、合同擔保等制度互相配合,共同構成我國合同法的完整體系。

我國《合同法》中的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當具備合同解除條件時,因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關系自始消滅或向將來消滅的一種行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①合同解除的前提是有效成立的合同不包括可撤銷或效力待定的合同。②合同解除所滿足的條件包括法定的條件和約定的條件。③必須有解除行為,或基于一方或基于雙方的意思表示。④解除的效力是自始消滅或向將來消滅,也就是是否有溯及力的問題。

二、合同解除制度比較研究

兩大法系中關于合同解除制度的構造各異,其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點上:第一,合同解除是否包括協議解除;第二,合同解除是否有溯及力。大陸法系國家合同的解除制度將協議解除排除在外,僅有依解除權而解除合同,以法國和德國最有特點。

查看全文

合同協議解除研究論文

[摘要]關于協議解除是否屬于狹義合同解除的范疇以及適用何種法律規范對其進行規制的問題,在理論界爭議較大。文章認為,協議解除應被排除在合同解除制度之外,適用合同訂立規則對其進行規制。首先從協議解除與約定解除的本質區別、合同解除規制協議解除的弊端方面分析了合同解除制度排除協議解除的事由,然后對合同自由原則規制協議解除進行檢討,最后探討了合同訂立規則規制協議解除的合理性。

[關鍵詞]合同;協議解除;合同解除;合同訂立

我國合同法把合同解除分為協議解除、約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三種類型,關于協議解除是否屬于狹義合同解除的范疇以及適用何種法律規范對其進行規制的問題,理論界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合同對約定解除權的規定與協議解除的方式一起構成了約定解除的完整內容,缺少任何一種方式都是不妥的;第二種觀點認為,協議解除并非約定解除的一種形式,而是意思自治原則或合同自由原則的直接體現;第三種觀點認為,不應把協議解除視為合同解除制度的內容,而應通過合同訂立規則規制協議解除。筆者認為,前兩種觀點在理論上存在缺陷,不利于司法實踐操作,第三種觀點值得肯定。

一、合同解除制度排除協議解除的事由

協議解除與約定解除雖然都在客觀上達到合同解除的目的,但是二者在諸多方面存在實質上的區別,因此協議解除不應屬于約定解除的一種方式,應被排除在合同解除范疇之外。以合同解除制度規制協議解除引致無法克服的弊端,足以說明合同解除制度涵蓋協議解除的不合理性。

1.約定解除與協議解除的本質區別

查看全文

合同效力解除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合同解除溯及力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論文俄摘要]合同解除有可能產生溯及既往的效力,也有可能不具有溯及力。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問題與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密切相關。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主要有恢復原狀與賠償損失兩個方面。

一、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問題

合同解除有無溯及力直接關系到合同解除法律后果的具體適用。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問題指的是,合同解除后,原合同關系是自合同成立時歸于消滅還是自合同解除時向將來消滅。各國法對這一問題的規定不盡相同,大陸法系的民法理論認為,合同解除應具有溯及力。如德國民法第346條規定,“各方當事人互負返還其所受領給付之義務”;日本民法第545條規定,“各方當事人對其相對人負原狀回復義務”。“英美法中的美國法,雖沒有這種理論,但從其實際做法來看,也是這祥的。在英國普通法中,合同解除只發生面向將來消滅合同的效力,但可以準許當事人收回其已經提供的給付,其結果與大陸法系相似。”[1]學術界對此觀點也不一致,大陸法系學者有直接效力說、間接效力說和折衷說三種觀點,其中以直接效力說為通說,即合同解除溯及于合同成立時消滅合同的效力。我國民法學者也有不同觀點,如臺灣學者史尚寬先生認為,合同解除是具有溯及力的,[2]而大陸學者佟柔先生則認為,合同解除一般只向將來發生效力,即認為合同解除沒有溯及力。[3]

我國合同法第97條規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有學者認為,這一規定包括兩方面涵義:一是未履行的合同解除向將來發生效力,此種情況下合同解除不具有溯及力;二是已履行包括部分履行的合同解除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合同解除后,原合同關系可以溯及到合同成立時歸于消滅。[4]此種觀點值得贊同。筆者認為,合同解除原則上應具有溯及力,其理由如下:第一,合同解除如沒有溯及力,則法律設立合同解除制度以終止合同關系,保護非違約方的合法權益及制裁違約方的目的就無法達到;第二,合同解除如沒有溯及力,則合同解除與合同終止就沒有區別,合同解除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第三,合同解除如沒有溯及力,則當事人不必返還自己不需要的標的,不利于合同標的發揮應有的經濟效用,造成資源的浪費。我國《合同法》對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問題,既不是一概規定有溯及力,也不是一概規定無溯及力,而是視具體情況而定。這一規定既有利于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又便于司法操作。

必須指出的是,合同解除后有無溯及力應綜合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

查看全文

我國合同解除的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合同解除是合同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在實踐中將直接影響到已經是合法成立的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所以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合同解除、約定解除、法定解除、預期違約、根本違約

一、合同的解除:

合同解除是指已經依法成立而且生效的合同,經過解除后不再具有法律效力,而使合同向將來終止法律效力或者自始就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一項法律制度。所謂解除,指的是解除的合法有效的合同,如果沒有成立或者成立后沒有生效,都不能解除,所以一聽到解除,那么前提是合同已經合法有效。合法有效的合同是基于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達成,所產生的法律后果也是當事人所欲追求的,在雙方當事人之間也產生了約束力,不應該隨便解除,但有些情況下,或者是一方違約或者是其他等等原因,導致已經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很難履行或者沒有必要再履行,因此,就需要解除合同,使雙方當事人從這個合同關系中解脫出來,重新參與到新的合同關系當中。合同解除以后,原來的合同溯及既往的不存在或者終止,對當事人的利益影響很大,法律為了慎重起見,對合同解除規定了嚴格的條件。下面從我國現有的立法情況來說明。

(一)解除的分類:根據1999年出臺的合同法,合同解除分為約定解除和

法定解除兩種情況。

查看全文

合同解除損害賠償基礎問題研究

1999年11月9日,南京市易發房地產公司與南京洋霸保溫材料有限公司(原名為南京興成保溫材料有限公司,1999年12月6日經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準,變更為現名)簽訂《全同書》,約定洋霸公司購買易發公司開發的座落于本市虎踞南路44號601室商品房一套,購房款及代辦費等合計418695元。洋霸公司支付易發公司現金108695元,易發公司將房屋先期交付洋霸公司使用,洋霸公司所欠房款310000元,由洋霸公司提供屋面保溫材料沖抵。若因屋面保溫材料質量問題或供貨不及時造成易發公司損失,由洋霸公司承擔全部經濟損失,并承擔由此引起的全部后果。若一方違約,應承擔20%的違約金,并承擔全部經濟損失。

合同簽訂后,洋霸公司于當日給付易發公司購房款及代辦費計108695元。易發公司在同年11月8日給洋霸公司出具領取房屋鑰匙的憑據。在合同簽訂后,為支付房款,洋霸公司向建設銀行南京分行貸款10萬元;洋霸公司為購買房屋裝璜材料,南京金盛裝飾城簽訂裝璜材料買賣合同,并支付了3萬元定金,由于房價不斷上漲,易發公司后悔房屋賣價較低,故遲遲不交鑰匙給洋霸公司。同年11月25日易發公司銷售部給公司報送《關于解除我公司與南京市興成保溫材料有限公司合同書的請示》一份,其主要內容為:經工程部審核興成公司未能提供屋面保溫材料及完整的產品樣本,亦未能提供產品行業及國家標準。現興成公司提出解除合同,并退還已付房款108695元,請公司領導予以考慮退款。洋霸公司法定代表人陳可君在該請示報告上簽名,但未作任何意思表示。同日,易發公司法定代表人魯頂在該請示報告上簽字"同意用轉帳支票退房款"。易發公司銷售部經理在洋霸公司持有的《合同書》上打叉,并注明"作廢"。易發公司于同年11月30日、12月2日分兩次退還購房款108695元,洋霸公司出具了收據。后洋霸公司訴至南京市建鄴區法院,要求易發公司賠償洋霸公司為履行房屋買賣合同而向銀行貸款的利息損失、被易發公司占用資金的利息損失及因房屋買賣合同解除而導致購買裝璜材料的定金損失共計41869.50元。

南京市建鄴區法院經審理認為,雙方所訂立的房屋買賣合同合法有效,應受法律保護,易發公司不能舉證證明是洋霸公司首先提出解除合同,也不能證明洋霸公司存在違約行動。應認為是易發公司提出解除合同,洋霸公司同意。但解除合同不應影響洋霸公司損害賠償請求的成立,合同的解除并不意味著合同之債的消滅,易發公司應賠償洋霸公司因信賴合同成立及為履行合同所遭受的損失,于是南京市建鄴區法院作出判決,易發公司賠償洋霸公司損失41869.50元。易發公司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雙方簽訂的合同合法有效,雙方協商一致,可解除合同,洋霸公司在合同解除后收回了購房款,并未提出異議,故雙方均放棄了追交對方責任的權利,無權要求對方賠償損失。判決撤銷一審判決,駁回洋霸公司的訴訟請求。

本案中一、二審法院對案件的事實并無爭議,但在處理結果上大相徑庭,主要是對解除合同的性質和功能上存在不同的認識。由于合同解除產生的損害賠償問題不易被理論界重視,而且對合同解除后果也少有人論及,故筆者認為有必要予以澄清。筆者在本文中將聯系這一案例,對合同解除產生的損害賠償的基礎問題作一全面論述。

一、合同解除所生損害賠償概述

眾所周知,損害賠償是因債務人未履行其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后果,損害賠償是各種救濟方式的最終表現形式,從而成為民法的核心。"在整個法的領域中沒有無救濟的權利,這一表述之所以正確,乃是因為對權利存在與否所能作的唯一的檢驗就是看對它是否存有某種法律救濟"。[1]

查看全文

保險合同法定解除法律效果研究

摘要:保險合同法定解除的法律效果應當以矯正因違約方的原因或者客觀情況的變化而導致的利益失衡為導向。本文將對保險合同法定解除法律效果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保險合同法定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的問題進行探討。并且對保險合同法定解除的法律效果在立法上提出自己的建議,即保險合同法定解除應當具有溯及力,維護法律的明確性。

關鍵詞:法定解除的法律效果;統一性;溯及力

一、保險合同法定解除法律效果的概述

對于保險合同來說,保險合同法定解除的法律效果,就是合同解除后對解除前的行為是否具有溯及力,即實質上就是溯及力的問題。溯及力主要體現在保險費的返還和保險金的返還上。如果保險合同的解除具有溯及力,那么在保險合同法定解除之后,保險人應當返還投保人支付的保險費。同樣地,投保人也應當返還保險人已給付給其的保險金。對于保險合同解除后是否具有溯及力,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否定說認為,保險合同的解除應當是沒有溯及力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的理由是合同法理論。合同法規定,對于繼續性的合同,原則上應當無溯及力,原因在于繼續性合同已經進行的使用或收益不具有返還性,而保險合同是繼續性合同,因此保險合同解除后,是沒有溯及力的。[1]肯定說則認為,保險合同解除后應當是有溯及力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保險合同雖然是繼續性合同,但是它和其他的繼續性合同在性質上是明顯不同的。對于保險合同,合同解除后溯及力的有無主要涉及的是保險金與保險費的返還問題,保險金與保險費不僅僅是可以返還的,而且,如果不返還對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是極大的不公平,也無法保障保險業的正常健康發展。[2]折中說贊同現行保險法的規定,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保險合同的法定解除有無溯及力應當根據合同履行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還有一些其他的觀點,比如認為保險合同法定解除是否應當具有溯及力,應當區分是違約責任還是非違約責任等等。

二、保險合同法定解除法律效果的法理學依據

從法理學的角度來看,立法者建立法律制度,總是通過預設違反該制度的法律效果,從而對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進行規制。法律為社會生活提供了一般的行為模式,使社會秩序能夠得到維護。但是一旦行為人違反了法律為其設置的行為模式,違背了社會分配正義和交換正義時,法律會對其行為進行必要的管制與矯正,而這種管制與矯正也正好符合正義的要求。保險合同法定解除制度的設置,是保險法通過預設當事人違反保險法所規定的義務或者是當事人約定的義務時,對保險合同解除后的利益進行分配,以矯正因投保人違反合同義務或者是因客觀情況的變化而導致的雙方當事人利益的失衡,實現對保險法律關系的規制與維護,實現公平與正義。法定解除制度的設置包含了兩個部分,一是行為模式,一是法律效果。其中,法律效果是最為重要的部分,法律效果設置的科學與否,將直接導致保險合同法定解除制度功能的實現與否。法律效果規定地科學,將不僅僅可以矯正并且恢復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所期待的利益格局,而且可以實現對利益的再次分配,完成對公平的第二次分配。同時,也可以對違反義務一方的投保人進行警戒和懲罰,使其在預想違約之前考慮到違約的后果,從而對其行為有一定的規制。具體來說,保險合同法定解除的效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剝奪所得的利益和進行懲罰。從剝奪所得的利益來說,剝奪投保人對保險合同所享有的全部利益,換句話說,就是保險人既不用承擔保險責任,也不用退還保險費用,而且對于已支付給投保人的保險金,保險人也有權利要求返還。此設計是具有合理性的,原因在于任何人都不能從自己過錯的行為中獲得利益,否則,將嚴重的損害社會公平與正義。進一步從風險承擔的角度來說,由于投保人沒有履行法定或約定的義務而導致了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所預期的利益沒有實現,那么由違反合同義務的投保人進行承擔這種不利后果,也是合情合理,符合公平正義,也是最有效率的公平。從進行懲罰來說,對投保人進行懲罰,就是對投保人的違約行為所采取的措施應當足夠的嚴厲,從而實現對違約方違約的阻止的客觀效果。

查看全文

保險人合同解除權論文

[摘要]:保險人的合同解除權是保險人享有的一項重要權利,對于維護保險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保險人的合同解除權分為法定解除權與約定解除權。保險人的法定解除權僅限于《保險法》規定的幾種情形。財產保險中,投保人未按時交付保險費,保險人不能享有法定解除權。目前,保險人的約定解除權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規范。規范時要遵循兩條原則,一是要保證公平,二是要有所限制。《保險法》對于保險人行使合同解除權的方式、保險人合同解除權的消滅等問題未作規定,可以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

在保險合同,尤其是財產保險合同中,合同雙方當事人(保險人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所負擔的實際履行義務是不相當的。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所負擔的如實告知義務、交付保險費的義務、保險事故發生后的及時通知義務等都是現實的。而保險人雖然也是按照約定的時間開始承擔保險責任,但是這種保險責任是否會演變為現實的賠償義務則依賴于被保險人是否在保險期限內發生保險事故,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保險合同屬于射幸合同。也正因如此,實踐中,保險人往往寄希望于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限內不發生保險事故,因而很少主動主張解除保險合同。不過,保險人的合同解除權仍不失為保險人享有的一項重要權利,它對于維護保險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必要對其加以認真的研究。

一、保險人合同解除權概述

合同解除權,即在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合同解除條件成就時,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所享有的單方解除合同的權利。相應地,保險人的合同解除權即可解釋為:在法律規定或保險合同約定的合同解除條件成就時,保險人所享有的單方解除保險合同的權利。

從合同解除權行使的后果來看,合同解除權依解除權人單方的意志即可發生效力。因此,可以說,合同解除權為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提供了一定的補救措施,即當合同在履行過程中出現某種意外的情況時,當事人可以通過行使合同解除權單方面解除合同,從而避免或減少利益損失。但是,也應該看到,合同解除權是一種破壞性較大的權利,因為解除權人一旦行使合同解除權,則合同即應歸于消亡,對方當事人想要履行合同也不可能,這必然降低履約效益,給社會經濟秩序帶來負面影響。也正因如此,學者們指出,法律對解除合同必須采取慎重態度,對法定解除權的行使須作出嚴格限制。

二、保險人的法定解除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