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澆帶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22:21: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后澆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后澆帶的設計
一、后澆帶的設計
當建筑結構的平面尺寸超過混凝土規范規定的伸縮縫最大間距(混凝土規范第9.1.1條)時,可考慮采用施工后澆帶的方法來適當增大伸縮縫間距。但一般地上結構由于受環境溫度變化影響較大,所以伸縮縫最大間距不宜超過混凝土規范限值過多,同時應注意加強屋面保溫隔熱,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墻外保溫,并適當提高外縱墻、山墻、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縱向鋼筋配筋率。當地上結構由于抗震設計需要而設置了防震縫時,伸縮縫寬度應滿足防震縫寬度的要求。地下室結構超長的情況較為常見,除地下室頂板和處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墻受溫度變化影響相對較大外,地下室內部和基礎結構在使用階段受室內外溫度變化影響較小,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混凝土收縮應力對結構的影響。除在施工階段設置后澆帶外,應該加強地下室頂板及地下室外墻的配筋,鋼筋應盡可能選擇直徑較小的,一般10到16即可,間距盡量選擇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細而密的鋼筋分布對結構抗裂是有利的。
當地下室結構超長過多,單靠設置后澆帶不足以解決混凝土收縮和溫度變化問題時,可以考慮采用補償收縮混凝土,在適當位置設置膨脹加強帶。采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進一步增大伸縮縫最大間距,而且可以用膨脹加強帶取代部分施工后澆帶,從而實現混凝土的連續澆筑即無縫施工。但應注意,采用膨脹加強帶取代部分施工后澆帶時,膨脹加強帶的位置應設置在結構溫度應力集中部位,并應制定嚴格的技術保障措施,保證混凝土原材料的質量和微膨脹劑的配合比準確,結構設計應對地下室結構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脹率提出明確要求。
對高層建筑主體與裙房之間是設置永久變形縫,還是在施工階段設置沉降后澆帶,應該根據建筑場地地基持力層土質情況、基礎形式、上部結構布置等條件綜合確定。當地基持力層土質較好,例如高層建筑基礎做在基巖層或卵石層上,或采用樁基時,高層建筑沉降變形量較小,此時可考慮采用施工后澆帶而不設置永久變形縫,將高層建筑與裙房基礎(或地下室)連成整體。當地基持力層壓縮性較高,且厚度較大,高層建筑主體與裙房之間的高差懸殊較大,高層建筑荷載較大,則由于高層建筑與裙房之間的差異沉降量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況下,還是以設置永久變形縫將高層建筑與裙房徹底脫開為好。
施工后澆帶的位置,應根據基礎和上部結構布置的具體情況確定,不能想當然,搞一刀切。后澆帶應設置在結構受力較小處,一般在梁、板跨度內的三分之一處,結構彎矩和剪力均較小,且宜自上而下對齊,豎向上不宜錯開,后澆帶間距一般為30米到50米。在高層建筑與裙房之間設置后澆帶時,后澆帶宜處于裙房一側,且在結構設計上,應注意加強高層建筑與裙房相連部位的構造,提高縱向鋼筋配筋率,用以抵抗后澆帶封閉后由剩余差異沉降差所引起的結構內力。為減小后澆帶封閉后由剩余差異沉降差所引起的結構內力,尚應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慮以下方法:
1.高層建筑采用樁基或其他地基基礎處理方法,或補償基礎,盡量擴大高層建筑基礎與地基接觸面積,減小高層建筑基礎底面接觸壓力,而裙房則采用埋深較淺的獨立柱基或條形基礎等,調節高層建筑與裙房之間的差異沉降
后澆帶PVC混凝土支撐柱探討
摘要:目前,流行的鋼筋混凝土框架、框剪結構根據相關設計規范,在結構超長、地基變化較大、荷載變化較大的部位必須設置后澆帶。在施工過程中,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之前后澆帶兩側的梁、板等構件形成了事實上的懸挑結構,而結構設計中相關的構件截面及配筋均按照簡支結構設計,不會考慮此處懸挑的受力,因此后澆帶必須考慮支撐問題,將事實懸挑結構轉化為簡支結構,以保證結構的安全。但后澆帶的支撐一直是現場施工管理中的難點和痛點,而采用PVC管支撐柱則解決了這一難題,文章就此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后澆帶支撐;PVC管混凝土柱;應用;受力計算
在土建項目實施過程中,后澆帶的支撐一直是現場施工管理中的難點和痛點,尤其是地下室沉降后澆帶支撐時間非常長。使用傳統的支撐系統由于桿件及配件與主體使用的桿件及配件通用,現場極難對拆除時間進行控制,造成部分后澆帶支撐實際拆除時間過早,即使后期管理人員巡場時發現,也只能后期再行頂撐,造成了結構隱患。后澆帶采用PVC管支撐柱則解決了這一難題。由于PVC管與常用鋼管外徑差異較大,其質量遠大于常用鋼管,且拆卸相對困難,無法用于其他架體,徹底解決了隨意拆除后澆帶支撐的問題。
1后澆帶使用PVC管混凝土支柱的優點
第一,后澆帶使用PVC管混凝土支柱加快了設備料周轉使用率。第二,防止隨意拆除后澆帶支撐,節約管理成本。第三,支撐穩定,可減少結構隱患發生概率。第四,造價低,節約成本。第五,制作簡單,技術要求不高。
2PVC管混凝土支柱施工概述
后澆帶技術中的建筑施工論文
1后澆帶技術的定義和實際意義
后澆帶技術方法能夠在施工中有效的減少混凝土結構因為收縮和沉降不均勻而形成的有害裂縫,并且結合施工標準,防止因為溫度的差異、混凝土收縮以及結構發生不規則沉降等現象的影響,分別在基礎底板、墻、梁等地預留出設施簡易施工縫,把結構分成幾個部分,等到構件開始收縮,經過一段時間再完成后澆封閉作業,最終把結構接連為一個整體。后澆帶技術主要作用就是把結構形成一個整體,所以增強該技術的施工質量,就可以改善整體結構的質量。不過由于該項技術的斷面層很大,使得模板不易于支設,而且鋼筋安置的也相當緊密,導致操作起來較為困難,所以必須在施工時嚴格把好每個步驟的質量關,避免出現紕漏,給施工和整個建筑帶來隱患。后澆帶技術解決的狀況大體為三種,其一是為解決建筑主樓和裙房的沉降差而設立的沉降后澆施工帶;其二是為解決混凝土由于溫度差異產生拉裂而設立的溫度后澆施工帶;其三是為解決建筑區域大,結構因氣溫產生變化,混凝土收縮開裂而設立的伸縮后澆施工帶。國家社會經濟的提高,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如今城市中高層建筑物以及裙樓建筑較多,很多的建筑中都修建了地下場所,而這樣的建筑通常結構都很復雜,建筑的施工級別較為困難,施工跨度也較長,再經過長期的使用后,很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變形,并且還會因為沉降最后出現裂縫,長此以往極有可能損害鋼筋混凝土的整體結構使其產生斷裂,從而降低建筑的完整性和結構性,使建筑不能夠正常的投入使用。
2后澆帶技術現實作用
隨著城市不斷發展和進步,使得建筑物也越發變得復雜化,大大增加了其施工的困難程度,由于建筑物本身的結構,再加之不斷被外界溫度和環境所影響,特別是處于比較寒冷的北方,溫度差異和氣候變化更是大,一旦經過長期的使用,不斷受外力侵蝕,其結構就會產生形變現象,當應力和形變達到一定條件時會使建筑物發生裂縫或是坍塌,導致危險事故發生。因此,我們在了解這些不利因素后,施工時就需要多加注意,在混凝土施工完成之前提前預留適當的縫隙,等到混凝土結構完全收縮完畢時,再對后澆帶實行澆筑作業,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增加建筑的整體性,還可以很好的給建筑本身帶來一定的保護作用,并且能夠防治裂縫和沉降等有害現象發生。后澆帶作為一種普遍使用的施工技術,其作用可以增強建筑的整體性能,并可以減少建筑裂縫生成,還能給建筑質量帶來一定的保護。因此,在對建筑裙房結構設計時,不可以忽視后澆帶方面的施工設計,要明確重力給地基帶來的沉降程度以及建筑自身的結構強度,如此設計出確切的后澆帶和澆筑時間,確保施工的完美度和施工效果。
3后澆帶的施工細節
3.1合理安排各部分間距
建筑工程后澆帶結構設計探討
摘要:建筑工程后澆帶作為一種混凝土剛性接縫,主要用于一些不宜加設柔性變形縫和后期變形會趨于穩定的結構部位。后澆帶的設置對于解決建筑工程中的沉降裂縫、混凝土收縮變形和溫度應力引起的裂縫,起到簡化建筑工程結構設計、縮短工期、推進施工進度和節約投資的作用。本文就建筑工程后澆帶結構的設計和施工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探討,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建筑工程;后澆帶;分析;施工要點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建筑業也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績。在建筑工程中,結構裂縫的現象不斷增多,直接影響到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后澆帶則是解決結構裂縫的一個主要方式,因其簡單的應用方式、快速的施工速度和良好的控制效果,而越來越受到建筑施工單位的關注和認可。合理設置建筑工程后澆帶,必須充分了解其設計要點和施工技術要點,并結合工程施工中的具體情況,才能更好的解決結構裂縫問題。
1后澆帶類型劃分
后澆帶主要可以分為兩類:沉降后澆帶和伸縮后澆帶。
1.1沉降后澆帶
后澆帶施工分析論文
1后澆帶
后澆帶是現澆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期間,為了克服因溫度、收縮而可能產生有害裂縫而設置的變形縫,經一定時效后再進行后澆封閉,形成整體結構。由于結構由后澆帶連成整體,因此后澆帶施工的質量與結構質量休戚相關。后澆帶處往往斷面大,鋼筋密集,模板支設難度大,特別是雜物垃圾容易落入,清理十分困難,若清理不徹底將會影響結構質量。
2后澆帶的主要功能作用
在建筑工程中,通過設置后澆帶來解決設計中考慮沉降差異或鋼筋混凝土的收縮變形以及混凝土的溫度應力等問題,現已廣泛應用。
2.1解決沉降差高層建筑和裙房的結構及基礎設計成整體,但在施工時用后澆帶把兩部分暫時斷開,待主體結構施工完畢,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以后再澆灌連接部分的混凝土,將高低層連成整體。設計時基礎應考慮兩個階段不同的受力狀態,分別進行強度校核。連成整體后的計算應當考慮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內力。這種做法要求地基土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間內基本完成。同時還可以采取以下調整措施:
2.1.1調壓力差。主樓荷載大,采用整體基礎降低土壓力,并加大埋深,減少附加壓力;低層部分采用較淺的十字交叉梁基礎,增加土壓力,使高低層沉降接近。
房建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分析
摘要:在施工中,后澆帶的施工技術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技術,對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加強對后澆帶施工技術的研究,掌握了后澆帶施工技術在房建工程中的應用流程,熟悉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提高后澆帶施工技術的應用水平,將有助于促進施工質量。文章針對房建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應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房建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作用
1前言
在建筑行業中,后澆帶設置越來越普遍,技術方面也較為成熟,其操作簡單方便,后澆帶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完善,應根據施工現場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確保工程質量,保證施工安全。
2房建工程后澆帶的作用
2.1有效解決溫差收縮的影響
混凝土后澆帶質量要求及控制論文
摘要:本文介紹了后澆帶的設計要求,闡述了后澆帶的施工要求,論述了后澆帶的施工監理要點,以保證后澆帶的施工質量。
關鍵詞:混凝土;后澆帶;防水措施;監理要點
一前言
建筑工程結構留設后澆帶,對施工結構的不均勻沉降、因混凝土收縮及溫度原因產生的裂縫問題,對一些因結構及功能要求不便于設置變形縫以及適當增大伸縮縫間距的工程,提出了很好的解決辦法。后澆帶的設計施工質量,直接影響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在建設部下發的《房屋建筑工程旁站監理管理辦法(試行)》文件中,明確列出后澆帶是必須實施旁站監理的重要部位。因此做好后澆帶施工監理對實現設計要求、保證工程質量都極為重要。
二后澆帶設計要求
后澆帶位置。后澆帶的位置至莢重要.設計的位置得當,才能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在現行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中規定:“后澆帶應設在受力和變形較小的部位,間距宜為30m-60m”。具體設置在哪個部位,應由設計者根據工程地質條件、工程類型和結構受力情況分析計算確定。現行工程設計中大多數將后澆帶設置在梁、板跨的1/3處,個別也有不標注具體尺寸,只給出后澆帶的大致位置。
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探索
摘要:后澆帶施工可以有效的實現對地基沉降進行控制,減少溫差對建筑質量帶來的影響。對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要點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鋼筋綁扎;模板;混凝土施工
1建筑后澆帶施工技術
在后澆帶施工過程中,為了確保其不會對主支撐點造成影響,需要在梁與板的中間或是梁與板變形縫反彎點的附近來預留后澆帶位置,通常預留的位置以70~120cm為宜,預留點需要針對不同環境來設置成不同寬度,最為常用的寬度為80cm。在后澆帶接縫形式選擇時,需要根據墻面厚度來確定具體的接觸形式,通常包括平直縫、階梯縫、X行縫和槽口縫等。對于厚度在30~60cm區間厚度的墻面以階梯縫為主,對于30cm以下厚度的墻面通常會選擇平直縫形,而對于超過60cm以上厚度的墻面多采用多邊凹形或是凹形的斷面接口。對于后澆帶施工中是否需要加入其他鋼筋或是切斷鋼筋則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另外,基于不同斷面情況下,后澆帶鋼筋則需要采用曲折方式來進行連通。
2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要點
2.1合理設置后澆帶。在具體運用后澆帶施工技術過程中,需要合理進行后澆帶設置。通常在設計斷面形式時,需要與混凝土結構的斷面相結合,通過選擇適宜的接縫形式。在具體確定澆筑位置時,宜避開剪力墻位置,具體可以選擇梁、板反彎點。合理控制后澆帶間距,結合具體施工情況,并嚴格按照相關的規范要求進行后澆帶設置。2.2模板與配筋的合理設置。具體要與具體的施工方案和圖紙相結合來進行模板預設,在預設鋼絲網模板時,由于其直接關系到鋼絲粗細的控制及網格的合理設置,因此需要需要做好鋼絲網模板預設工作。具體要保證結構構件受力性能要與后澆帶施工技術要求相滿足,并按照后澆帶方面在后澆帶兩側設置模板帶,以此來提高結構構件的可靠性。具體進行配筋施工時,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對鋼筋是否需要切割進行判斷,對于可以切割的受力鋼筋,則在澆筑過程中需要采取焊接方式來做好鋼筋連接工作,避免結構構件出現變形問題。2.3后澆帶鋼筋綁扎。在進行后澆帶鋼筋綁扎施工時,具體要基于實際情況在后澆帶兩側位置適當增加馬凳和墊塊,這樣可以確保鋼筋網片、保護層高度和擬建工程項目要求保持一致性。而且還要做好后澆帶馬凳和墊塊的加密施工,而對于需要加密后澆帶位置的鋼筋,則需要保證后澆帶兩側鋼筋的一致性。2.4嚴格控制施工寬度和施工間距。在設置后澆帶時,需要控制好施工寬度和施工間距,以此來保證整體建筑的穩定性和相關性能。對于建筑高度較高的建筑,當其埋設有應力鋼筋時,由于不宜切斷應力鋼筋,則需要在建筑中設置大跨度后澆帶,待其設置完成后再進行鋼筋切割,然后將鋼筋進行焊接,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后澆帶兩端下垂和彎曲的現象發生。通常情況下需要將后澆帶寬度控制在7m,根據實際施工開發部來確定后澆帶間距。當所處地區較為炎熱潮濕時,宜適當減小施工間距,但在寒冷干旱地區,則要適當的增大施工間距。2.5模板支護施工。模板支護是后澆帶施工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具體進行后澆帶澆筑作業時,需要控制好澆筑施工時間。而且具體混凝土澆筑施工需要在建筑主體部分施工完成后再進行澆筑作業。具體間隔時間需要綜合考慮施工地點的氣候情況。在具體間隔期間,可以進行裙房施工,在裙房施工完成后,主樓與裙房之間會有一個梁板結構產生,這就需要設立獨立的模板支撐系統,以此來有效的對建筑上層及施工重量起到支撐作用。2.6垂直澆筑施工技術。在混凝土澆筑施工作業時,需要采取相應措施來促使混凝土達到初凝狀態,即在攪拌完成后要科學檢測混凝土是否達到初凝狀態,待混凝土滿足初凝相關要求后,利用水壓對混凝土進行清理,使其露出骨料,并由相關人員使用鋼絲網來清理上面存在的雜質。對于較為粗糙的后澆帶在進行清理時,可以借助于高壓水進行沖洗,沖洗完成后利用模板來處理相關的施工縫,在具體處理施工縫時宜采取垂直澆筑的方式。模板拆除需要與工程的具體狀況相結合,相關縫面處理可以利用鑿毛的手段進行。
建筑施工后澆帶施工技術的應用
摘要:作為減小超長結構混凝土大伸縮裂縫及高層建筑差異沉降的主要處理方式,后澆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已得到廣泛應用。如后澆帶設置或施工措施不合理,則會變為結構受力及變形的薄弱部位,進而嚴重影響基礎結構的整體受力及變形。為此,本文結合具體工程案例,對建筑施工中后澆帶施工技術要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要點
近年來,鋼筋混凝土結構應用規模不斷擴大,結構形式也愈加復雜,大量超寬、超厚大型建筑不斷涌現。在現澆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內,只在施工階段留設的臨時性變形縫被叫做后澆帶。后澆帶的設置,應按照具體施工情況,保留一定時間后,再進行封閉,進而保證結構形成一無縫整體。后澆帶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可將結構內永久性變形縫取消,有效控制裂縫,且有利于改善結構性能,為此,開展建筑工程后澆帶施工技術研究,對工程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工程概況
某建筑工程占地面積為63671m2,215m為東西向長度,210m為南北向長度,389535m2為其總建筑面積。該工程為框架剪力墻結構,12m為常見跨度。550mm為筏板基礎板厚,2.1m為基礎主梁高度,選用素土回填房心。為滿足施工要求,保證工程施工安全,本工程后澆帶量多,可從底板、剪力墻及各層樓板穿越,11868m為其整體長度,因此具有較大工作量。圖1為后澆帶留設劃分圖,其中,中庭為中間橢圓部位,斜線部位可回填素土。
2建筑施工中后澆帶施工重點及難點分析
建筑施工中后澆帶運用與施工技巧
后澆帶是一種防裂縫措施。由于鋼筋混凝土在不同的溫度下收縮的程度和膨脹的程度不同,產生有害的裂縫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結構設計和施工規范的約束下對墻體、橫梁、和底板進行留設施工裂縫,將結構暫時劃分為多個部分,通過構建的自然物理收縮或膨脹的原理,在一定的時間之后進行混凝土的填充,將多個結構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后澆帶的特征是:可以根據結構的不同性質采用不同的材料進行澆注;后澆帶的強度一定要比其聯接的構建部分高;對待模板的消耗措施上,后澆帶要防止新老混凝土因施工時間的不同而產生構建裂縫。
一、后澆帶的主要功能
后澆帶能夠克服因溫度差引起的構建收縮,對于各種已經建成的混凝土結構,如果是在溫度較低的季節施工建造的,那么隨著季節的變化,一旦溫度升高,混凝土結構的內部就會產生溫度的應力,對構建形成向外的擠壓力量。一旦超過限度,混凝土構建中就會出現裂縫。在混凝土結構建成之前對溫度應力的考慮能夠事先進行裂縫的預留,再在一定的時間(混凝土內部硬結收縮完畢后)進行后澆帶的澆筑,就可以做到保護構建整體性的作用。
后澆帶的設置能夠解決因基礎設計和裙房結構組成整體的問題。高層建筑和裙房的結構和基礎雖然在設計時是一個整體,但是考慮到建筑隊地基的重力影響引起的沉降,必須設置后澆帶。用后澆帶將這兩個部分分開,通過沉降量計算后澆帶的澆筑時間。后澆帶的設計之前要對整個裙房結構和基礎的強度進行核對和計算,對由于連接成為整體后的結構體的后期沉降引發的內部應力進行計算。一般的施工順序是先對建筑的主樓施工,再進行裙房的施工,最后進行后澆帶的澆筑。
二、如何設置后澆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