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6 16:29: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環境污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環境污染

一、現階段我國的環境狀況

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環境也已經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我國現階段的環境污染已經影響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以2006年全年的部分領域指標數據為例:2006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428.2萬噸,比上年增長1.0%;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8萬噸,比上年增長1.5%。2006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為2402.8億元,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1.15%。

二、環境污染問題產生的來源以及產生原因分析

環境污染在我國國內到處可以看到,無數的江河水資源被污染,土地被破壞、沙漠化,空氣質量差,氣候惡劣。引起這些問題的原因多種多樣,即使從經濟的角度而言也是種類繁多,故筆者對這些紛繁的原因進行簡要的歸類,總結出以下兩個主要的方面:

1、國內經濟主體保護環境意識淡薄。

在市場中,存在著許多經濟主體。他們之間在進行交易,通過多次的交易,逐漸形成了多個市場的均衡價格。經濟學證明,在沒有外部性的情況下,市場中的交易是有效率的。但是現實情況卻往往無法與理論保持一致,任何經濟主體的個體行為,都會對第三方產生外部性影響,以鋼鐵、有色金屬、造紙等行業為例,他們要生產產品,就必然會產生對環境產生危害的物質。雖然這些有害物的產生的無法避免的,但是我國國內經濟主體由于他們單純追求個體企業賬面成本的低廉以及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淡漠,而隨意排放這些污染物進入自然環境,對經濟產生了極大的危害。

查看全文

處理環境污染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本市環境監督管理,及時依法妥善地處理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根據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市、區(縣)環境保護局查處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是指由于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行為,以及因意外因素的影響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等原因致使環境受到污染或生態遭到破壞,人體健康受到危害,社會經濟與人民財產受到損失,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突發性事件。

第四條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根據類型分為水污染事故、海洋污染事故、大氣污染事故、噪聲與振動危害事故、固體廢物污染事故、農藥與有毒化學品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生態破壞事故等。

第五條根據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故的程度分為四級:

查看全文

透析環境污染的責任范圍

在現代社會,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人類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責任社會化雖然在解決環境污染損害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非解決環境污染損害的唯一途徑。因此,在強化環境保護法的預防功能的同時,還應注重不可或缺的侵權法的二次規范作用。[1]可喜的是,《侵權責任法》第8章對“環境污染侵權”作出了專門規范,其中第65條是關于環境污染責任適用范圍的規定,即“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由于《侵權責任法》第65條規定較為簡略且內容含糊,因此給人們理解和適用該條規定帶來了困難。鑒此,筆者擬結合環境保護法和物權法的相關規定對《侵權責任法》第65條的規定作些闡釋,以便為環境污染責任的司法適用提供參考。

一、環境污染范圍界定

由于侵權責任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其損害補償功能,即對受到損害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給予某種適當的補償,使其盡可能回復到受損害前的狀態,因此侵權責任的認定均以損害為構成要件,無損害即無責任。[2]在環境污染責任中,由于環境污染是導致損害結果的原因,因此界定環境污染的范圍對認定環境污染責任至關重要。

從人與環境的關系看,環境損害可以分為“生活環境的損害”與“生態環境的損害”。“生活環境的損害”是以環境為媒介給他人造成的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精神損害或純經濟損失等;“生態環境的損害”是指對土壤、水、空氣、氣候和景觀以及生存于其中的動植物和它們相互作用的損害,是對生態系統及其組成部分和凝載在生態環境上的社會公共利益(生態利益)人為的顯著損傷。[3]“生活環境的損害”屬于法律規定的環境污染的范圍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生態環境的損害”是否屬于法律規定的環境污染的范圍在學術界存在較大的分歧。有學者認為,生態損害不宜由侵權責任法調整,而應由環境保護法本身來解決。[4]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侵權責任法(草案)》第1、2次審議稿均將生態損害排斥在外。雖然《侵權責任法(草案)》第3次征求意見稿第65條將生態損害納入其中,即“因污染生活、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律規定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依照其規定”,但在《侵權責任法》正式頒布時,關于生態損害的規定又被刪除,從而使環境污染的范圍是否包含“生態環境的損害”仍然沒有能夠在立法上加以解決。

對環境污染的理解不應當局限于《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例如,從作為規制環境污染基本法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環境保護法》)第2條的規定可以看出,該法對環境的界定不限于生活環境,而是包括生態環境。因此,將《侵權責任法》中的“環境污染”理解為包括生態環境才不至于與《環境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發生沖突,同時也與逐步擴大保護客體的侵權責任法的發展趨勢相吻合。[5]此外,環境保護法的規范并不足以應對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并且《環境保護法》也不能取代《侵權責任法》在規制環境污染方面的積極作用。因此,將生態損害納入《侵權責任法》第65條規定的“污染環境造成的損害”的范圍是必要且合理的,[6]再說這一觀念已經為我國立法部門的工作人員所認識并接受。[7]

二、環境污染責任解析

查看全文

環境污染的因子探索

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考慮p個成分的隨機觀測向量X。其均值為u,協方差為∑。因子模型要求線性相關,其中有m個公共因子F1……Fm和p個特殊因子ε1,ε2…εp組成。用矩陣表示:X=AF+ε且滿足:(1)m≤p;(2)即F與ε是不相關的;(3)D(F)=Im即F1……Fm不相關且方差皆為1,Im表示m階單位矩陣。ε1……εm不相關且方差不同。其中X是可觀測的p個指標所構成的p維隨機向量,F=(F1……Fm)''''是不可觀測的向量,F稱為X的公共因子;aij成為因子載荷,是第i個因子在第j個公共因子上的負荷,它反映了第i個因子在第j個公共因子上的相對重要性,ε是特殊因子,它包含了隨機誤差。

模型的統計意義模型中公共因子F1……Fm是在各個原觀測變量的表達式中都共同出現的因子,F=(F1……Fm)''''是對所有的Xi(i=1,2,…,p)都起作用的因子,故稱為X的公因子,且公因子是相互獨立的不可觀測的理論變量,它們的含義必須結合具體問題的實際意義而定。εi叫做特殊因子,是向量X的分量Xi(i=1,2,…,p)所特有的因子,即εi只對Xi起作用,并且各特殊因子之間以及特殊因子與所有公共因子之間都是相互獨立的。模型中載荷矩陣A中的元素(aij)pm為因子載荷,因子載荷aij是Xi與Fi的協方差也是Xi與Fj的相關系數,它表示Xi依賴Fj的程度,反映了第i個變量在第j個公共因子上的相對重要性。aij的絕對值越大,表明Xi與Fj的互相依賴的程度越大或稱公共因子Fj對于Xi的載荷量越大。為了得到因子分析結果的經濟解釋,因子載荷矩陣A中有兩個統計量十分重要,它們是變量共同度和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因子載荷矩陣A中第i行元素之平方和記為hi2,稱為變量Xi的共同度。它是全部公共因子對Xi的方差所做出的貢獻,反映了全部公共因子對變量Xi的影響。hi2大表明X的第i個分量Xi對于F的每一分量F1……Fm的共同依賴程度大。將因子載荷矩陣A的第j列(j=1,2,…,m)的各元素的平方和記為gj2,我們稱其為公共因子Fj對X的方差貢獻。gj2就表示第j個公共因子Fj對于X的每一分量Xi(i=1,2,…,p)所提供方差的總和,它是衡量公共因子相對重要性的指標。gj2越大,表明公共因子Fj對X的貢獻越大,或者說對X的影響和作用就越大。如果將因子載荷矩陣A的所有gj2(j=1,2,…,m)都計算出來,使其按照大小排序,就可以依此提煉出最有影響力的公共因子。

因子分析的一般步驟1.原始數據的標準化。標準化的目的在于消除不同變量的量綱影響,而且標準化不會改變變量的相關系數。2.計算標準化數據的相關系數矩陣,并求出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3.進行正交變換,通過使用方差最大法。其目的是使因子載荷兩極分化,而且旋轉后的因子仍然正交。4.確定因子個數,計算因子得分,進行統計分析。

環境污染的因子分析

(一)原始數據的選取原始數據(2010年統計年鑒)為我國各省、直轄市工業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其中:x1為生活污水排放量(萬噸),x2為生活污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萬噸),x3為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萬噸),x4為生活煙塵排放量(萬噸),x5為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噸),x6為工業廢氣排放量(億平方立米),x7為工業廢水排放量(萬噸)。

(二)因子分析的輸出結果將上述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后,經SPSS18.0統計軟件分析可以得到變量相關系數矩陣。結果表明7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很高,適合用因子分析來研究變量之間的內部依賴關系。因子分析的關鍵就是利用相關系數矩陣求出相應的因子特征值和累計貢獻率,用SPSS18.0統計軟件可得到總方差解釋表。結果表明取其中3個因子已提供了原資料85.333%的信息,滿足因子選取原則:m個因子的累計貢獻率大于或等于85%。同時還表明旋轉前后的總累計貢獻率沒有發生變化,即總的信息量無損失。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將具有相近的因子載荷的各變量置于一個公因子之下,當初始因子不能典型的代表變量的含義時,對因子載荷矩陣采用旋轉方法,并施以25次正交旋轉,使因子載荷值向兩極端發展,以便對因子的意義作出更合理的解釋。成分矩陣和旋轉成分矩陣表明:旋轉前后因子載荷的變量結果基本一致,第一類公因子在變量x1,x2,x6,x7上的因子載荷比較大,命名為水污染因子f1,第二類公因子在x3,x4上的因子載荷比較大,命名為氣體污染因子f2,第三類公因子在x5上的因子載荷比較大,命名為固體污染因子f3。為更好地進行分析評價,可運用spss得出各因子在主因子上的得分系數矩陣。計算三個公因子得分函數為:水污染因子f1=0.314x1+0.301x2-0.016x3-0.045x4+0.039x5+0.222x6+0.328x7氣體污染因子f2=-0.056x1+0.003x2+0.451x3+0.475x4-0.019x5+0.222x6-0.077x7固體污染因子f3=0.021x1-0.086x2+0.025x3-0.061x4+0.987x5+0.048x60.093x7以各因子貢獻率占三個公因子的比例為權重,構造綜合因子得分為:f=(41.395f1+29.427f2+14.511f3)/85.333通過公因子得分表達式,可以算出公因子得分。發現河北、江蘇、山東、廣東幾個省在f1上的得分較大,所以可知這幾個省的水污染嚴重,應注意加強對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治理,使之達到國家污水排放標準。同時可以看出,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山東幾個省的氣體污染嚴重,這是因為這幾個省有的省份屬于國家老工業基地,工業污染的企業多,有的企業對環境污染的處理不重視,有的省份鄉鎮企業發展迅速,由于鄉鎮企業對環境保護意識不強,所以污染嚴重。重慶的固體污染最為嚴重說明該省在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污染環境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較多。從得分f可以看出河北、山東、廣東、重慶幾個省的綜合污染嚴重。說明這幾個省的環境污染嚴重,應采取措施治理環境污染,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環境污染突發預案

目錄

1總則

1.1編制目的

1.2編制依據

1.3適用范圍

1.4預案體系

查看全文

大氣環境污染環境監測治理技術分析

摘要:在環境污染中大氣污染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需要重視并解決的污染問題,大氣污染是由多種原因所造成的,且對大氣污染進行治理也有著較大的難度。本文首先對于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進行分析,同時對于大氣污染所帶來的危害進行闡述,從而對于大氣環境污染監測技術進行探討,最后對于大氣環境污染治理技術進行研究。希望通過本文,能夠為大氣環境污染的監測和治理工作開展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大氣環境污染;監測技術;治理技術

隨著工業化發展,環境污染變得更加嚴重,我國北方地區在冬季時會產生嚴重的霧霾,從而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所以有必要做好針對這一污染問題的防范、治理以及監測方面的工作。形成大氣污染這一問題的原因涉及到了多個方面,那么在對其進行治理時就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需要在大氣環境污染的監測和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和研究,從而有效解決大氣環境污染問題。

1大氣污染的特點闡述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大氣污染問題頻發,主要體現在大氣中的多種污染物因為復雜作用而生成的二次污染,同時也包括大氣氧化性的增加,從而導致了大氣環境污染的區域化蔓延。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有多種,我國的大氣污染特征為煤煙型,主要污染物為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顆粒物等等,尤其是在植被覆蓋率較低的北方冬季,再加上大風影響常常會出現嚴重的大氣污染問題,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與此同時,人們在吸入顆粒物后可能會導致呼吸系統疾病,對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我國人口分布密集,大氣中有著較高的細菌含量,隨著城市建設發展,綠地覆蓋率降低,難以將綠色植物的凈化殺菌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從而導致細菌含量超標,這對于人們的生命健康非常不利。

2大氣污染環境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環保局醫療環境污染防治制度

第一條(目的和依據)

為了防止醫療廢物處理對環境造成污染,保障人體健康,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規定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范圍內醫療廢物的收集、運輸、貯存、處置及相關環境污染防治管理活動。

第三條(管理部門)

**市環境保護局(以下簡稱市環保局)負責本市范圍內醫療廢物收集、運輸、貯存、處置活動中環境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區、縣環境保護管理部門(以下簡稱區、縣環保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轄區范圍內醫療廢物收集、運輸、貯存、處置活動中環境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查看全文

環境污染防治環境稅與污染權交易有效結合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外部性與環境稅;科斯定理與污染權交易;環境稅與污染權交易之間的現實選擇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外部性是一種經濟力量對另一種經濟力量的“非市場影響”、環境資源配置上的低效率與不公平、征收污染稅是目前被各國政府采納的一種最普遍的控制環境污染措施、外部性的存在導致了市場機制的失敗、政府應允許他們以高于污染者的出價來購買這些權利、用污染權交易來代替環境稅可以說缺乏現實基礎、污染主體相對集中或較容易分辨、污染物可以被有效計量、污染物的治理成本較易測算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環境稅作為一種有效的環境經濟手段.在發達國家已實施幾十年,并且具有良好的環境效果。但是,在一些國家,一直存在這樣一個爭論,即用污染排放權利交易作為環境稅的替代辦法。污染權交易的概念是,政府可以設置一個可接受的污染排放水平,出售給相關企業以排放一定的污染物,并且允許企業之間進行這種權利的交易。那些削減排放成本較低的排放者可以將其權利賣給那些缺乏削減能力的企業,由此,總的排放成本將減至最小。對兩種手段如何進行評價,關系到環境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本文從這兩種環境經濟手段的理論與現實出發對其進行比較分析。

一、外部性與環境稅

簡單地說,外部性就是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消費者或生產者產生的超越活動主體范圍的利害影響。按照傳統福利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外部性是一種經濟力量對另一種經濟力量的“非市場影響”,是經濟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影響有好的也有壞的作用。好的作用成為外部經濟性或正的外部性,壞的作用成為外部不經濟性或負的外部性。由環境問題帶來的負的外部性是外部性的一個主要方面。從配置資源的角度分析,外部性是表示一個行動的某些效益或費用不在決策者的考慮范圍內的時候所產生的一種低效率現象,其表現有兩個方面:其一,決策者的效用或生產函數包含其他決策者的所選擇確定變量數值的一些實際變量;其二,決策者主體并不對受影響者進行補償或收費,某些效益被給予或某些費用被強加給沒有參加這一決策的人。

由于環境污染這種負的外部性的存在,造成了環境資源配置上的低效率與不公平,這促使人們去設計一種制度規則來校正這種外部性,使外部性內部化。庇古在研究外部性的過程中,也提出來解決外部性的稅收方法,即征收庇古稅。按照庇古的思想,應使用稅收的方法迫使廠商實現外部性的內部化;當一個廠商施加一種外部社會成本時,應該對它施加一種稅收,該稅收恰好等于邊際損害成本。即污染者必須對每單位的污染活動支付稅收,稅額等于負的外部性活動對其他經濟行為者造成的邊際外部成本,即邊際社會成本與邊際私人成本的差額。通過征收這樣一種稅收,污染者便將負的外部性內部化,從而恢復帕累托最優。顯然,庇古稅是一種基于社會和私人純產品差異的分析,并從責任角度來矯正負的外部性影響的解決方案。他通過工廠煙囪污染戶外晾衣的例子,引出來庇古稅概念:1918年,在工業城市曼徹斯特,其空氣污染監督委員會與附近的干凈城市Harrogate相比較,將燃料的額外成本和洗衣材料計算在內,不考慮勞動力因素,整個城市的總損失為一年29萬鎊。那么,庇古稅就要求促使行為人承受其行為成本,即庇古稅也應達到29萬鎊,并且由造成污染的制造企業來繳納,其目的旨在影響企業改變技術或減少產出,甚至終止經營。

這就是庇古對外部性的著名修正性稅收方案,由于庇古稅的基本原則與現行有關國際組織、政府和大多數經濟學家所認同并倡導的污染者付費原則是一致的,因而,征收污染稅是目前被各國政府采納的一種最普遍的控制環境污染措施。污染者付費原則(thePol—luterPaysPrinciple)是在1972年OECD環境委員會首次提出的,該原則明確表達了這樣一個意圖:即制造污染者應承擔治理污染的成本,這種措施由公共機構決定并能保持環境處于一種“可接受狀態”。這一原則在,OECD、歐盟等發達國家得到了認同。此原則從經濟學角度解釋即為,如果環境損害成本沒在價格中得到適當反映,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市場都低估了商品價格.因而帶來過多的生產和消費。通過污染者付費原則的實施,就可以比較合理地解決排污者與那些環境改善中受益者之問環境保護的費用分配問題。學者們大多數是認同環境稅的若干優點:即環境稅具有與污染者承擔環境污染責任;通過提高價格,使外部性內部化,限制了對環境有損害的活動,糾正了市場失靈:與其它環境政策相比,能以成本一有效方式達到一定的環境目標。此外,一些學者還提出,環境稅不僅具有上述優點,而且還存在更多的潛在得益,環境稅不但改善了環境質量而且減少了稅收的額外負擔,環境稅不僅會改善環境質量而且還會對經濟福利如效率增加產生正面影響,或者將會為實現其他政策目標如就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換句話說,環境稅具有“雙贏效應”。

查看全文

環保局環境污染防治進展計劃

為實現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任務、加快生態市建設步伐,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環境安全,特制定本規劃。

一、環境保護“*”規劃執行情況回顧

“*”以來,*市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目標,以市區空氣污染防治和飲用水源地保護為重點,堅持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并重,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強化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加強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全面促進了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在全市國民經濟快速、持續增長的情況下,環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不斷下降,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環境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為*市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建設生態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制度保障到位,環保規劃得到較好落實。

為提高環境保護“*”規劃運行質量,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市政府下發了《關于認真實施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按照各縣(市)、區政府和市有關部門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法定職責,結合環保規劃目標和任務,明確了各部門在環保規劃實施過程中的任務,進一步完善了環境規劃“*”的協調管理機制,形成了各職能部門協作,共同承擔環境保護任務的新局面,為提高規劃實施質量奠定了基礎。規劃落實過程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做好與有關政策、制度的整體結合。一是結合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的實施,把“*”環境規劃相關指標和任務分解落實到各責任單位,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督促規劃任務按時完成。二是發揮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監督管理職能,有力地推動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市區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城市綠化覆蓋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城市用氣普及率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指標已達到“*”環境規劃指標要求。

(二)綜合整治有力,環境污染防治取得重大進展。

查看全文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營銷論文

一、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內涵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作為一種新興險種,有一些區別于其他險種的顯著特點。第一,雖然近因原則在其他險種中運用比較廣泛,但是在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實際運營中除了推定因果關系具有一定職能之外,近因原則并不是特別適用。第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政府的參與。因為此險種有很高的經營風險,政府的作用在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運營中就顯得尤其重要,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其余商業保險中是不多見的。第三,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內容通常是特定的。因為環境污染問題相對比較復雜,致使被保險人的保險利益存在不確定性并且不容易預測,所以確定保險利益存在一定困難。在衡量或者檢驗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保險利益時,要將環境侵權責任制度納入考慮。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與一般責任保險的條款有一定差異性,保險費率不能實行統一費率,應該單獨進行確定,發生保險事故后進行環境污染補救時,要考慮到施救的經濟支出與所獲得的經濟效益、法律規定的公平性與合理性以及由事故引起的生命、健康和環境權利問題等多方面因素。在享受著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成果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承受著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綠色”也逐漸成為主流,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企業和公民的環保意識,并且對事故發生后的賠償責任提供了經濟保障,從多方面來說都對環境保護的貢獻頗大,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當發生污染事故并且企業因無法承擔后果而侵害到公民利益時,該險種會在維持企業穩定經營的同時保證受害人得到補償,降低環境糾紛的交易成本。而且出于自身利益,保險人和被保險人會采取各種措施來減少環境污染事故。與此同時,該險種還可以深化保險企業的內部改革,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并進一步推進完善市場經濟,從而可以有效保護社會公眾利益,有助于維護社會安定。

二、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發展現狀及營銷環境分析

我國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起步較晚,首個試點是由環保部門和人保財險于1991年在大連成立的,在其聯合推出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后,該險種在我國的第一張保單誕生。由于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的發生,人保財險推出了高新技術企業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這是我國首款專項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產品。原國家環??偩钟?007年12月頒發了《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昆明、湖南、江蘇、湖北、寧波、沈陽、上海、重慶、深圳等省市被確定為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新一輪試點地區,我國有意要將商業保險引入環境污染風險管理,從而更有效地明確環境污染責任并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發展,更大范圍試點的建立標志著這一探索有了很大進步。當前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發展緩慢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前景還是比較可觀的,中國保監會和環保部已經正式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未來的發展方向制定了明確計劃,目標是在“十一五”期間,“初步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到2015年基本完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基本健全風險評估、損失評估、責任認定、事故處理和資金理賠等各項機制?!毕挛牟捎昧薙WOT分析法對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營銷環境作出了全面分析,以期更為準確地擬定出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發展路線。

2.1優勢分析

2.1.1提倡低碳的經濟環境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提供了需求保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