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后果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5 04:26: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后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審計準則經濟后果分析論文
從2006年2月24號起,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準則委員會陸續了一個基本審計準則和47個具體審計準則,并廣泛向社會各界征求修改意見,這標志著我國獨立審計準則與國際審計準則趨同的正式開始。當前,我國審計界對于審計準則的主流看法是將其視為一種技術規范或者行為規范。如,蕭英達(1991)認為,審計準則是審計行為的規范;劉繼忠(1992)則認為,審計準則是對審計主體制定的法規性技術文件;張龍平(1994)認為,審計準則實質上就是審計工作質量的衡量尺度,審計準則從性質上說是一種技術標準;劉明輝(1997)認為,審計準則從其實質來看,它是一種規范,是一種關于審計主體資格及其審計行為的專業規范。我們認為,上述這些審計準則的技術觀,對審計準則理論框架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時也忽視了外部因素對審計準則制定的影響以及對準則制定過程的審視。審計準則做為一種公共物品,其“特殊性在于它具有經濟后果,誰擁有準則制定權,也就擁有了一種資源再配置的權力”。因此,本文從經濟后果觀的角度來對我國審計準則以及準則的制定加以探討。
一、審計準則的經濟后果觀
經濟后果觀最先應用于會計準則。1978年,Zeff在《“經濟后果”學說興起》中指出: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是指各種財富的轉移是既得利益在不同社會利益集團之間的重新分割,而這種“社會性后果”的表現是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人、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更具體的表現就是一個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對其市場價值產生的影響。換言之,會計準則不再是一種純粹的技術手段,不同的準則將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從而影響到不同集團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損。我們認為,審計準則具有和會計準則同樣的性質,審計準則同樣具有經濟后果。具體表現在:
1.對政府與監管者而言:當政府作為一名投資者時,他與其他普通投資者一樣希望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等信息是恰當的、可靠的,這些信息都是在公認的審計準則審計下披露出來的,能夠以此來進行投資決策等;當政府作為一名監管者時,他希望經過審計的信息能夠滿足社會各界的要求,同時公司披露的信息經過審計后能夠達到政府監管的要求,比如經過審計的會計信息能夠服從政府的稅法、經過審計的會計信息有利于國家實施宏觀經濟計劃和調控需要等。
2.對普通投資者與債權人而言:他們要求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以及同時具有可比性??墒牵绻麅H僅是要求由這些公司來保證其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這多少會讓投資者與債權人難以相信,唯一的辦法就是由獨立的第三方對這些會計信息進行審計,以合理的確保這些會計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
3.對審計師而言:審計師對企業財務報表是否符合“公認會計原則”進行審計,以審查財務報表的可靠性、真實性與公允性??墒怯捎趯徲嫀煹睦硇越洕思僭O,他可能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損害其他相關者的利益,為了確保審計師的行為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相一致,這就需要一個公認的審計準則來對其行為進行規范。同時,審計師從事的活動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為了保護自己以減少面臨法律訴訟的概率以及符合成本效率原則,同時也為了彌補社會各界對審計師的期望差距,審計師同樣需要一項公認的審計準則對其業務活動進行指導以及保護其自身利益。
審計準則經濟后果分析論文
從2006年2月24號起,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準則委員會陸續了一個基本審計準則和47個具體審計準則,并廣泛向社會各界征求修改意見,這標志著我國獨立審計準則與國際審計準則趨同的正式開始。當前,我國審計界對于審計準則的主流看法是將其視為一種技術規范或者行為規范。如,蕭英達(1991)認為,審計準則是審計行為的規范;劉繼忠(1992)則認為,審計準則是對審計主體制定的法規性技術文件;張龍平(1994)認為,審計準則實質上就是審計工作質量的衡量尺度,審計準則從性質上說是一種技術標準;劉明輝(1997)認為,審計準則從其實質來看,它是一種規范,是一種關于審計主體資格及其審計行為的專業規范。我們認為,上述這些審計準則的技術觀,對審計準則理論框架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時也忽視了外部因素對審計準則制定的影響以及對準則制定過程的審視。審計準則做為一種公共物品,其“特殊性在于它具有經濟后果,誰擁有準則制定權,也就擁有了一種資源再配置的權力”(林鐘高,2004)。因此,本文從經濟后果觀的角度來對我國審計準則以及準則的制定加以探討。
一、審計準則的經濟后果觀
經濟后果觀最先應用于會計準則。1978年,Zeff在《“經濟后果”學說興起》中指出: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是指各種財富的轉移是既得利益在不同社會利益集團之間的重新分割,而這種“社會性后果”的表現是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人、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更具體的表現就是一個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對其市場價值產生的影響。換言之,會計準則不再是一種純粹的技術手段,不同的準則將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從而影響到不同集團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損。我們認為,審計準則具有和會計準則同樣的性質,審計準則同樣具有經濟后果。具體表現在:
1.對政府與監管者而言:當政府作為一名投資者時,他與其他普通投資者一樣希望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等信息是恰當的、可靠的,這些信息都是在公認的審計準則審計下披露出來的,能夠以此來進行投資決策等;當政府作為一名監管者時,他希望經過審計的信息能夠滿足社會各界的要求,同時公司披露的信息經過審計后能夠達到政府監管的要求,比如經過審計的會計信息能夠服從政府的稅法、經過審計的會計信息有利于國家實施宏觀經濟計劃和調控需要等。
2.對普通投資者與債權人而言:他們要求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以及同時具有可比性??墒?,如果僅僅是要求由這些公司來保證其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這多少會讓投資者與債權人難以相信,唯一的辦法就是由獨立的第三方對這些會計信息進行審計,以合理的確保這些會計信息是相關的、可靠的。
3.對審計師而言:審計師對企業財務報表是否符合“公認會計原則”進行審計,以審查財務報表的可靠性、真實性與公允性。可是由于審計師的理性經濟人假設,他可能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損害其他相關者的利益,為了確保審計師的行為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相一致,這就需要一個公認的審計準則來對其行為進行規范。同時,審計師從事的活動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為了保護自己以減少面臨法律訴訟的概率以及符合成本效率原則,同時也為了彌補社會各界對審計師的期望差距,審計師同樣需要一項公認的審計準則對其業務活動進行指導以及保護其自身利益。
探究我國會計尋租的經濟后果
摘要:會計尋租導致財務信息嚴重失真,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扭曲資源優化配置。本文分析了會計尋租產生的一些經濟后果,從我國實際出發分析會計尋租產生的原因,并從政府職能、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會計監督機制、公司治理機構、反尋租道德規范的建立等方面對抑制會計尋租提出具體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會計尋租;經濟后果;對策
一、會計尋租的含義
在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過程中,如果出現權力真空或所謂的“公共領域”而存在“租值”未被界定時,那么各社會經濟主體就會耗費資源去提取它,同時對他人利益造成損害,這就是尋租行為。會計作為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重要制度裝置之一,其運行具有直接的經濟效果,如果經濟人能夠在規范會計運行規則中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響,就能夠提取社會經濟資源配置過程的“公共租”,于是會計尋租就成為作為經濟人的各社會經濟主體進行非生產性尋利的直接手段。會計能夠導致財富的非生產性轉移,并且會計在事實上難以做到中立。因此,通過影響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執行就可以將財富轉移到自己身上來,此時就會有人受益有人受損,這種會計行為正好體現了尋租的基本思想。
會計尋租是在社會總財富水平和企業真實業績并未改變的前提下,通過改變會計信息(包括對外公布的財務信息以及供內部管理決策使用的信息)來進行財富的非公平性轉移和資源的不恰當配置,從而對其他社會主體利益造成損害的一種非生產性尋利活動。
二、我國會計尋租的經濟后果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經濟后果與政治成本
摘要:政治成本是由尋租成本、稅費管制成本以及社會契約成本組成,在企業的經營和管理中應該正確選擇會計政策。文中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后果和企業會計選擇的政治成本進行了介紹,并探討了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啟示。
關鍵詞: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經濟后果;政治成本
企業會計政策其本質是一種經濟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規則和制度安排。其中的經濟后果是指企業的會計報告會對利益相關者產生影響,可以影響企業的決策,使得企業的利益受到損害。對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成果和政治成本進行有效分析,可以明確選擇正確方法,在選擇的過程中,也是對會計政策進行不斷優化的過程,可以從中看出社會公平、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
一、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后果
企業的經營業績可以通過選擇會計政策來實現,但是這也會影響到其他相關者的利益。會計規范中有很多種選擇可以供企業選擇,從而為企業爭取更大的經濟利益,進而導致經濟后果的出現。從一些公司利用會計選擇而實現利潤操縱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在選擇上也會出現不好的結果,想要用政策選擇作弊來提高業績。以下是幾種政策選擇中的常見情況:企業會為了實現近三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標準,使其不低于百分之十的配股資格線;為了實現不受到特別處理或者是企業摘牌的處理,而作弊保持微利的現象;為了防止受連續虧損的特別處理,通過作弊可以營造出轉虧為盈的表象,特意在本年虧損上加大數額。這些都是企業為了躲避市場監管,為了形成自身有利局面而形成的經濟后果,在和政府監管部門以及其他企業博弈中的一種常見表象[1]。因此為了實現會計政策選擇的規范操作,保持市場經濟的秩序,政府就需要幫扶相關的法律、法規,以此來領導和規范企業在會計造成選擇上的行為。
二、企業會計選擇的政治成本
企業內部控制經濟后果分析
一、內部控制經濟后果研究的必要性
本世紀初期,很多大型企業深陷財務丑聞和倒閉破產的泥潭(安然、世通等),霎時間資本市場動蕩不安,投資者陷入恐慌。2002年《SOX法案》(薩班斯法案)在美國強勢施行,它以法律形式強制要求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并要求管理層和審計人員對內部控制狀況分別進行評價和報告,此法案的實施引發了學術界對內部控制研究的浪潮。近年來,隨著資本市場和現代企業的發展,我國內部控制規范體系不斷完善,內部控制作為一項重要的管理機制,在防御風險、防止舞弊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內部控制經濟后果的研究,對于提升企業管理者實施內部控制的積極性,提升政府對內部控制制度實施的預期和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心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本文在借鑒已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從企業內部和企業外部兩個層面分別闡述企業內部控制的經濟后果,希望能總結并充實企業內部控制經濟后果的理論研究,為之后的相關實證研究及中國特色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建設提供幫助。
二、內部控制的企業內部經濟后果分析
內部控制作為企業董事會、管理者、所有企業成員共同實施并執行的一項管理活動,其過程與結果自然是為企業經營管理服務。本文由小及大,分別從企業會計信息質量、融資成本、現金持有、問題和企業價值等層面逐層分析企業內部控制的經濟后果。
(一)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信息是維持資本市場正常運行的重要工具,投資者、企業高管甚至政府監管者都對會計信息有著數量和質量上的要求,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資本市場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將會更高。企業是產生會計信息的搖籃,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會計信息產生和傳遞的過程進行控制是會計信息質量的保證。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做到對企業各個部門、各項經營活動進行有效監管,在內控的規范體系之下,企業內部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并監督,對經營、決策過程中出現的錯報及時反饋并調整,避免會計差錯的產生,有效提升會計信息質量,進而實現保證財務信息真實可靠的最終目標。其次,企業內部控制的各個要素分別從不同程序和效果確保會計信息質量??刂骗h境是內部控制得以實施的基礎,良好的控制環境能夠從源頭上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因此,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合理分配企業機構職責,有效避免關聯事項、徇私舞弊及弄虛作假的出現,確??刂骗h境的良好,能在一定意義上實現對管理者的約束監督,從而減少管理者由于舞弊而降低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行為,減少管理者為追求自身利益而萌生的高風險投資欲望。同時,控制活動、風險評估和監督等要素,通過制度和方法的設計運用對企業日常經濟業務循環以及會計信息傳遞過程進行監督管理,分別從不同的層面來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從根本上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會計尋租的經濟后果及對策探索
摘要:會計尋租導致財務信息嚴重失真,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扭曲資源優化配置。本文分析了會計尋租產生的一些經濟后果,從我國實際出發分析會計尋租產生的原因,并從政府職能、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會計監督機制、公司治理機構、反尋租道德規范的建立等方面對抑制會計尋租提出具體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會計尋租;經濟后果;對策
一、會計尋租的含義
在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過程中,如果出現權力真空或所謂的“公共領域”而存在“租值”未被界定時,那么各社會經濟主體就會耗費資源去提取它,同時對他人利益造成損害,這就是尋租行為。會計作為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重要制度裝置之一,其運行具有直接的經濟效果,如果經濟人能夠在規范會計運行規則中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響,就能夠提取社會經濟資源配置過程的“公共租”,于是會計尋租就成為作為經濟人的各社會經濟主體進行非生產性尋利的直接手段。會計能夠導致財富的非生產性轉移,并且會計在事實上難以做到中立。因此,通過影響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執行就可以將財富轉移到自己身上來,此時就會有人受益有人受損,這種會計行為正好體現了尋租的基本思想。
會計尋租是在社會總財富水平和企業真實業績并未改變的前提下,通過改變會計信息(包括對外公布的財務信息以及供內部管理決策使用的信息)來進行財富的非公平性轉移和資源的不恰當配置,從而對其他社會主體利益造成損害的一種非生產性尋利活動。
二、我國會計尋租的經濟后果
深究會計穩健性經濟后果
會計穩健性是一項由來已久的會計管理,在我國的起步卻較晚。在較為久遠的時期,我國的商家普遍采用的理財方式也無不體現會計穩健性的思想,在結賬時將應收賬款以及顯存商品都進行一定的折扣,以此來增強醫院實際的資產能力。與此同時,穩健性在國際上也一直是飽受爭議的。
一、會計穩健性對盈余的影響
如果對于會計結果沒有一個可靠的研究結果,則會使管理者對于未來的現金流量產生高估,在以盈余作為基礎的情況下,不能對報酬計劃進行科學的制定,可能會使支付的薪酬增加,這就導致了醫院的過度投資,致使投資凈現值變為負數。穩健的盈余計量,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對管理者給予恰當的激勵,并且對管理者的報酬進行有效的遞延,因為有一些以盈余為基礎的報酬完全可以遞延至管理者退休之后,這也說明了盈余的預測能力受到穩健性的影響。根據公認會計準則中相關的規定,以及在非會計信息系統中的體現可以看出,非預期權益的回收和盈余之間存在著一種非線性的關系。因此,學者根據這些關系,建立了一個衡量穩健性的指標體系,將非預期盈余與全部盈余信息的比例作為一個衡量指標,這時發現該衡量指標的比例較高的醫院,往往具有高杠桿、回報率波動較大的特點,而且往往會獲得更多的偶然損失,盈余與應計額的比例具有較強的波動性,這也就說明了穩健性對盈余有著很大的影響。
二、會計穩健性對財務報告的影響
衡量財務報告質量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就是會計穩健性的程度。學者對會計穩健性和信息匯總與財務報告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嚴密的考察,發現有效的會計數據報告應當具有匯總的信息,同時具有穩健性的偏向。具有較強穩健性的會計信息能夠使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得到很好的保證,在外界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信息使用者的福利往往是隨著醫院控制信息成本的升高而下降的,而在高質量的會計報告影響下,卻能夠有效地提升。醫院的應計額通常分為預期和非預期兩個部分,而在應計金額里所體現出來的穩健性則主要是有非預期的部分組成的;穩健性之間所產生的關系則主要是由有條件的和無條件的穩健性所產生的非預期應計額造成的;高杠桿醫院實現的非預期應計額更是將穩健性體現的十分明顯。但是同時我們也發現,在低成長公司中穩健性的程度要遠遠高于高成長公司,這就說明了高成長公司在會計報告中可能存在著一些激進的現象,而使得穩健性受到影響。通過對會計報告的有效操控,能夠實現對穩健性的準確把握。
三、會計穩健性對投資效率的影響
探求會計尋租產生的經濟后果及抑制途徑
摘要:會計尋租導致財務信息嚴重失真,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扭曲資源優化配置。本文分析了會計尋租產生的一些經濟后果,從我國實際出發分析會計尋租產生的原因,并從政府職能、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會計監督機制、公司治理機構、反尋租道德規范的建立等方面對抑制會計尋租提出具體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會計尋租;經濟后果;對策
一、會計尋租的含義
在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過程中,如果出現權力真空或所謂的“公共領域”而存在“租值”未被界定時,那么各社會經濟主體就會耗費資源去提取它,同時對他人利益造成損害,這就是尋租行為。會計作為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重要制度裝置之一,其運行具有直接的經濟效果,如果經濟人能夠在規范會計運行規則中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響,就能夠提取社會經濟資源配置過程的“公共租”,于是會計尋租就成為作為經濟人的各社會經濟主體進行非生產性尋利的直接手段。會計能夠導致財富的非生產性轉移,并且會計在事實上難以做到中立。因此,通過影響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執行就可以將財富轉移到自己身上來,此時就會有人受益有人受損,這種會計行為正好體現了尋租的基本思想。
會計尋租是在社會總財富水平和企業真實業績并未改變的前提下,通過改變會計信息(包括對外公布的財務信息以及供內部管理決策使用的信息)來進行財富的非公平性轉移和資源的不恰當配置,從而對其他社會主體利益造成損害的一種非生產性尋利活動。
二、我國會計尋租的經濟后果
企業社會責任經濟后果研討
一、引言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認為,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依照所有者或股東的期望管理公司事務,在遵守社會基本規則,即法律和道德規范的前提下創造盡可能多的利潤”。Carrol(l1979)把公司社會責任分為四種類型: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該分類被后來的研究廣泛使用(如Maignan&Ferrell,2003等)。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2005年亦指出,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現在三方面,包括要不斷地創新、要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要為社會和諧做貢獻。就是說,當今的企業,應超越唯利是圖的境界,除追逐利潤外,還應遵從社會道德規范,有“公益性”的一面。毋庸置疑,企業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實體,追逐利潤是其天性,而承擔社會責任必然導致企業經濟利益的直接流出。畢竟我們不能要求企業都成為慈善機構,它們需要生存和發展,所以如果社會責任投資也能夠帶來一定的效益,而不是純粹的付出,企業就會更有動力去承擔社會責任。那么長期來看,企業的社會責任投資是否為其帶來了績效的提高呢?本文認為很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以引導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二、文獻回顧
一方面,根據新古典經濟學家的思想,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處于競爭劣勢,因為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會導致公司利益的流出,從而降低公司的財務績效。如Wright&Ferris(1997)的研究結論就是公司社會責任和公司財務績效負相關。另一方面,部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公司社會責任和財務業績沒有顯著的相關性。Mcwilliams&Siege(l2000)檢驗了企業社會績效與財務績效的關系,他們采用DSI400作為企業社會績效的評價指標,以企業1991年至1996年年度財務績效平均值為因變量,以企業社會績效、產業、研發投資作為自變量進行檢驗,結果發現財務績效和社會績效二者并無聯系。Mcwilliams&Siegel(2006),Subroto(2003)等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實際上絕大多數的相關實證研究都得到了公司社會責任和財務業績正相關的結論,因為公司社會責任成本可以被日后的收益抵銷。一個公司如果想盡量減少非義務的社會行為的隱性成本(例如,通過忽略治理污染的成本或者漠視公益事業,短期內可以減少支出),最終可能會導致高的顯性成本,如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失去利益相關者的情感吸引或者受到政府的處罰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面臨的風險會很低。這類公司很少因污染環境或者偷稅漏稅等行為而被重罰。理論上,如果有兩個條件相似的公司,一個承擔社會責任,一個不承擔,則前者價值下降的風險較后者低。Waddock&Graves(1997)、PelozaJohn(2006)都得到了公司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正相關的結論。MargaritaTsoutsoura(2004)以標準普爾500的大部分公司為樣本,以1996—2000年為研究期間,對公司社會責任和財務業績的關系進行了檢驗。結果證實二者關系為正并且顯著,支持公司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有助于未來財務業績提高的結論。Margolis&Walsh(2001)對已有相關研究的結論進行了分類并發現,當以公司社會責任作為自變量,財務業績作為因變量時,得到正相關結論的研究有42項,占53%;結論為不相關的研究有19項,占24%;結論為負相關的研究有4項,占5%;結論為交互關系的研究有15項,占19%??梢?,國外相關研究中的正相關結論占絕對優勢。由于不同國家、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社會公眾對公司社會責任的關注程度有所不同,造成公司承擔的社會責任對其績效的影響亦有所不同。那么,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環境中,社會責任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如何呢?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會計準則國際趨勢的經濟影響研討
摘要: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市場國際化的必然選擇,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具有經濟后果。本文分析和評價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濟后果的理論基礎與經驗證據,并指出了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經濟后果
一、在經濟不太發達、國際經濟交往不太多的情況下,各個國家或地區之間會計準則的差異對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與政治活動雖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并不十分重要(王華、劉曉華,2008)。隨著世界經濟的日益全球化和資本市場的逐步國際化,各個國家或地區之間的經濟交往越來越頻繁,經濟聯系也越來越密切,要求減少或消除國家或地區之間會計準則差異的呼聲也日益高漲,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此時便應運而生。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其前身為“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自1973年誕生以來,一直致力于全球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截至2010年9月,全球已經有100多個國家或地區采用國際會計準則,其他主要國家或地區也制定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和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的時間表(IASB,2010)。中國會計準則已于2005年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為了實現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持續趨同,財政部于2010年4月又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按照Zeff(1978)的觀點,由于根據會計準則編制的會計報告會影響企業管理層、股東、債權人以及其他人的實際決策,而不是僅僅反映他們的決策結果,因此會計準則具有經濟后果。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中,各國或地區要么直接采用國際會計準則,要么以國際會計準則為藍本制定本國或本地區的會計準則,以實現全球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由于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中各國或地區的會計準則或多或少都要發生變更,而會計準則的變更又必然會通過會計報告影響企業管理層、股東、債權人以及其他人的實際決策,因此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也具有經濟后果。本文從理論基礎和經驗證據兩個方面詳細分析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濟后果,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經濟后果的研究現狀進行了評價,并指出了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理論基礎
(一)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觀”是與“技術觀”相對應的一種假說?!凹夹g觀”認為,會計準則是一種純客觀的技術性規范,它和自然科學的原理一樣,具有“真理”性,因而從具有真理性的理論體系中推導出來的會計準則也可以達到科學、有序和邏輯一致(林鐘高、徐虹,2007)。從“技術觀”的角度來看,會計準則僅僅是規范會計信息生成和提供的技術手段,具有客觀性和中立性,不會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和利益分配。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經濟后果觀”則認為,會計準則并不是一種純粹的技術手段,會計準則具有經濟后果。zeff(1978)在《“經濟后果”學說的興起》一文中指出:“‘經濟后果’指的是,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者和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謝德仁,2000)。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zeff(1978)認為根據會計準則編制的會計報告會影響企業管理層、股東、債權人、政府、工會以及其他人的實際決策,而不是僅僅反映他們的決策結果。根據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觀”,會計準則的制定和變更都會通過會計報告影響企業管理層、股東、債權人、政府、工會以及其他利益集團的實際決策和利益分配,而各利益集團實際決策和利益分配的改變又會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狀況和配置效率。因此,會計準則具有經濟后果。林鐘高和徐虹(2007)認為,“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是指會計準則安排或結構直接形成資源配置狀況,或驅動資源配置狀況改變,或影響對資源配置的調節”?!叭魏我豁棔嫹ㄒ幍某雠_,總是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有關方面的利益;會計法規比較重大的變動會導致利益關系集團各有關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并會產生相應的社會影響(曲曉輝,1997)。會計準則是企業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其經濟活動的標準,是企業生成會計信息和編制會計報告的基本依據。當會計準則被重新制定或發生變更時,通過會計報告提供的會計信息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而會計信息的變化又會影響各利益集團的決策行為、利益分配格局以及社會資源的配置。因此,會計準則的制定和變更會產生一系列的經濟后果?;谏鲜龇治觯P者認為所謂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是指會計準則的制定和變更會通過會計報告(會計信息)影響企業管理層、股東以及債權人等不同利益集團的決策行為、利益分配和社會資源的配置狀況。
(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濟后果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指各國或地區之間不斷減少會計準則差異,形成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的過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目標準則一般是國際會計準則或美國會計準則(GAAP)等高質量的會計準則。為了實現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各國或地區要么直接采用國際會計準則,要么以國際會計準則為藍本制定本國或本地區的會計準則。由于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會導致各國或地區的會計準則或多或少都會發生改變,而會計準則的改變又會通過會計報告(會計信息)影響企業管理層、股東以及債權人等不同利益集團的決策行為、利益分配和社會資源的配置狀況。因此,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也必然具有經濟后果。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濟后果根源于會計準則的經濟后果。所謂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濟后果是指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而帶來的會計準則變更,會通過會計報告(會計信息)影響企業管理層、股東以及債權人等不同利益集團的決策行為、利益分配和社會資源的配置狀況。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