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6 07:04: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荊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建國時期荊州的掃盲行動
一、關于發展干部文化建設事業
干部文化教育是提高工農干部的關鍵,根據現有統計,全區城鄉各系統脫離生產的干部中,文盲、半文盲和僅及初小程度的干部,占干部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以上,為了提高工農干部的文化水平,幫助他們突破文化關,荊州地委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強干部文化教育工作,也在為今后工農干部的大批培養與提拔創造條件。
(一)在1949年到1953年,在區以上工農干部中,分期進行速成識字班的教育
1.省文教廳代開辦速成識字法訓練班,一期專門訓練速成識字法教員,由每個地委、市委、縣委選派干部2名,于7月20日前到省集中受訓,為期2個月,結業后仍回原地充任速成識字法教員。
2.各縣應即準備于十月初開辦第一期速成識字訓練班,本年至少應辦一期,1953年內辦5期,每期1個半月至2個月,抽調區以上文盲、半文盲干部50至70人受訓,計劃至達于1953年底將現有區以上干部文盲、半文盲輪訓完畢。
3.各縣可成立速成識字法推廣委員會,以縣委書記或縣長為主任委員,縣委宣傳部長與文教科長為副主任委員,各市委與地委直屬省委員,亦可成立類似組織,以便統一領導。
荊州文化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探討
[提要]荊州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以獨具特色的楚文化和三國文化聞名于世,但是荊州在依靠其文化資源優勢發展文化旅游過程中,存在著文化產品特色不明、基礎設施不完善、人才短缺等問題。本文從資源、產品、人才、科技角度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為荊州未來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荊州;文化資源;文化旅游;對策
新時代,文化軟實力在增強國家綜合國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作用越發重要。要想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美麗中國,必須促進文化旅游建設,以地方文化旅游建設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增加地方的文化影響力和經濟實力。湖北荊州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發展文旅產業大有可為。
一、荊州文化旅游資源分析
荊州作為湖北省五大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都城的所在地,產生了眾多歷史傳說和名人故事。荊州作為古城,歷經朝代更替,歷史文化深厚,有著燦爛輝煌的楚文化和三國文化,為當地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一)特色的歷史文化1、楚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遷都于郢,郢相當于今天的荊州區紀南城,由此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楚文化。荊州廣為人知的楚文化遺產有荊州博物館、熊家冢楚墓、紀南城遺址和章華寺等,這些遺產主要分布于荊州城,同樣在荊州下屬石首縣和監利縣也有楚文化遺產。其中作為4A級景區的荊州博物館,共館藏珍貴文物12萬余件,包括戰國絲綢、吳王夫差矛、戰國秦漢漆器,還有保存完好的西漢男尸。楚人崇鳳,在荊州博物館陳列的出土文化中,玉佩和繡羅都含有鳳形圖案,而且現在在荊州的很多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以鳳為名的建筑、酒店、廣場。2、三國文化。三國時期,荊州歸吳,定治南郡。荊州地區三國文化主要是由有關荊州地區的三國傳說和故事為基礎的文化,故事普遍來源于《三國演義》。荊州三國文化遺產主要分布于荊州區、洪湖及監利等地區,其中盛名的三國文化遺產有荊州古城、護城河、關公義園、關帝廟、三國公園等。三國文化遺產的地理位置主要是以荊州城為中心,四周包裹的區域態勢。關公文化一直在荊州三國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其體現的忠義仁勇的思想道德品質令人稱道。(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民間風俗。荊州的民俗活動主要以廟會和龍舟節為代表。提到廟會,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幅幅人們玩龍燈、劃蓮船、吹喇叭、套轎子的美麗畫卷,那時的關帝廟里歡快愉悅的節日氣氛盡情展示荊州人民對關公的敬仰與喜愛之情。2019年最大的一場廟會莫過于在關公義園舉辦的迎春燈會,整場燈會分為六大展區,每個展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創意花燈,吸引眾多民眾觀賞游玩。此次廟會將關公文化的具體內涵深刻地與人們生活緊密聯系,使之得到更好地傳承與發展。荊州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龍舟節具有悠久的歷史。荊州于2000年舉辦了首屆“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此后,這項活動一年一度定期舉行。荊州龍舟節活動已經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不斷推進荊州擴大開放的步伐,也是荊州文化旅游新的名片。2、傳統工藝表演。荊州的傳統表演藝術包括荊河戲、跳三鼓、鼓盆歌、馬山民歌、啰啰咚、說鼓子等。在傳統曲藝方面,說鼓子、花鼓戲、跳三鼓以其獨特的說唱方式、伴奏形式充分展現荊州的地方情調和民間生活氣息。在民間音樂方面,馬山民歌、啰啰咚具有特殊的唱詞結構,復雜的歌詞結構,豐富多樣的內容等特點,充分代表了江漢平原民歌的總體形態特征和音樂特色,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荊州的傳統工藝以漆器、刻鏤、刺繡為主。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和荊州刺繡誕生于春秋戰國時期,一直由荊沙地區的人們世代傳承,并且在國內享有重要地位。楚式漆器或刺繡制作工序復雜,技藝精巧,這項傳統工藝是荊楚文化魅力的瑰寶;而鉛錫刻鏤技藝是荊州敖氏家族世代相傳的一種制模技藝,對研究古代模具制作有很深的參考價值。3、歷史傳說。荊州的歷史傳說主要包括楚文化、三國故事和關公傳說等,也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楚人“篳路藍縷”的開拓創業精神、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典故,都發生在荊州地區。還有那些廣為人知的三國故事,例如《桃園三結義》《劉備借荊州》《大意失荊州》,這些故事來源于《三國演義》,又不同于《三國演義》,但是這些歷史傳說幾乎囊括了三國史上的主要歷史事件。“荊州關公傳說”中的關公形象有別于歷史上的關公形象,更多的是展示關公義薄云天的氣概以及降妖除魔、保護百姓、增加財運的神奇色彩。(三)多彩的現代文化。荊州的人文底蘊深厚,名人眾多,古有伍子胥、關羽、張居正、裴綸、平子奇,今有工程爆破專家謝先啟,打工作家袁小平、廖國強、葉繼程,內陸明星李現、袁泉、周莉、曾黎,還有“10.24”英雄集體等,以其各自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荊州的聲明度。《荊州文學》作為荊州本土的傳媒品牌,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了湖北優秀文學期刊,備受湖北省關注。還有作為中國首家生產性廣告文化科技平臺,集高科技、生態化、花園式辦公位一體的國家領先的新概念工業園區———荊州文化創意產業園,該項目于2012年正式成立,這是將文化資源向產業發展、經濟發展轉變的一個重要體現。荊州傳統文化資源內容豐富,具有獨特的楚文化和三國文化,其中包含民間風俗、傳統工藝表演、歷史傳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楚文化和三國文化在生產生活中的具體表現,荊州多彩的現代文化是其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荊州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經濟文化開發價值,并隨著傳統文化的進一步開發,能提高荊州文化產業競爭力和促進經濟大發展大繁榮。
二、荊州文化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小議建國時期荊州掃盲行動的考察
摘要:“不但領導我們政治上、經濟上翻身,還領導我們文化上翻身”,舊中國廣大工農群眾因失去學習機會而淪為文盲。
因此,建國初期,提高工農的文化水平,就不僅是一項單純的教育任務,而且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大政治任務”。荊州地委在各級黨委領導下,大力進行文教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對建國初期荊州地區的掃盲情況從干部文化教育和農民業余文化教育兩方面進行了初步的考察。
關鍵詞:荊州地區文教事業掃盲
文化教育必須與經濟建設相適應。隨著經濟的發展,建國初期掃盲運動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它提高了中國廣大人民的素質,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尚。荊州地委在各級黨委領導下,首先將各級農村工作干部、文化教育干部、青年團干部、掃盲工作干部和農村的知識分子動員起來,輪流開辦速成識字班,限期掃除干部中的文盲;然后,通過他們對農民群眾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抓住當前群眾的識字要求,積極行動起來,并選擇重點,總結典型經驗,為今后掃盲運動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一、關于發展干部文化建設事業
干部文化教育是提高工農干部的關鍵,根據現有統計,全區城鄉各系統脫離生產的干部中,文盲、半文盲和僅及初小程度的干部,占干部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以上,為了提高工農干部的文化水平,幫助他們突破文化關,荊州地委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強干部文化教育工作,也在為今后工農干部的大批培養與提拔創造條件。
工商局 “共鑄誠信荊州、服務工業興市”主題創建活動實施方案
各縣市局、市直各分局、機關各單位:
根據市文明委《關于在全市窗口行業和執法部門廣泛開展“共鑄誠信荊州、服務工業興市”主題創建活動的通知》(荊文明委〔2004〕1號)精神,結合工商部門實際,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開展“共鑄誠信荊州、服務工業興市”主題創建活動,旨在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突出誠信建設重點,豐富創建思想內涵,發揮窗口行業和執法部門的示范帶頭作用,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逐步建立健全誠信制度,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營造誠實守信環境,塑造誠信荊州形象,推動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的形成,為“工業興市”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信用環境和法制環境,促進我市三個文明建設健康協調發展。
二、活動要求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一)認真抓好誠信教育。誠信是社會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誠信教育是誠信建設的基礎工程,是“共鑄誠信”的必然要求。各單位要把加強誠信教育貫穿于主題創建活動的始終,圍繞誠信主題,通過學習討論、專題培訓、宣傳典型等形式,廣泛開展“誠信為本、操守為重”、“誠實做人、誠信做事”的宣傳教育,使廣大干部職工深刻認識到,誠信不僅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責任;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準則;不僅是一種聲譽,更是一種資源,充分認識誠信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讓誠信觀念人人皆知、入耳入腦、付之行動。要將誠信教育與認真貫徹實施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和《行政許可法》結合起來,廣泛開展“誠信服務、執法為民”的宣傳教育,加強依法行政、公正執法、廉潔奉公、提高辦事效率、改善服務態度等方面的職業道德教育,以執法為民的良好作風取信于社會,為加強誠信建設做出表率。
市工商局 “共鑄誠信荊州、服務工業興市”主題創建活動實施方案
市工商局“共鑄誠信荊州、服務工業興市”主題創建活動實施方案
各縣市局、市直各分局、機關各單位:
根據市文明委《關于在全市窗口行業和執法部門廣泛開展“共鑄誠信荊州、服務工業興市”主題創建活動的通知》(荊文明委〔2004〕1號)精神,結合工商部門實際,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開展“共鑄誠信荊州、服務工業興市”主題創建活動,旨在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突出誠信建設重點,豐富創建思想內涵,發揮窗口行業和執法部門的示范帶頭作用,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逐步建立健全誠信制度,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營造誠實守信環境,塑造誠信荊州形象,推動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的形成,為“工業興市”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信用環境和法制環境,促進我市三個文明建設健康協調發展。
二、活動要求
市區工業發展的優點解析
本文作者:王曉娟金熾婷工作單位:長江大學
人力資源優勢
(一)技術優勢技術的發展在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和動力,對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和長遠的影響。高新技術能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高新技術水平又決定了科技創新水平,進而決定了經濟增長的方式和速度,在推動資本增值的同時,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荊州的技術優勢有利于荊州工業走出一條科技創新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宜昌、襄陽等其它同類城市所不能相媲美的。荊州科技、教育資源位居全國地級市榜首,是湖北省第二大人才密集地,擁有省部級綜合性重點長江大學、湖北中醫藥高等??茖W校等7所高等院校,建有博士點3個、碩士點4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2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7個。全市科研院所300多家,全市科技人才19.8萬人,全市擁有博士后流動工作站4個。眾多科研教育機構使荊州工業在技能型專業技術人員、科技活動人員、科學家和工程師等高新技術產業人員優勢上遙遙領先于其他城市,為荊州的工業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荊州市教育每年為工業培育了大量具有高超的知識技能水平和操作技術水平以及崗位應變能力的人才,為荊州市工業提供扎實的技術理論基礎和相應的技術能力結構。(二)勞動力優勢經濟發展是依賴資本要素和勞動力要素在一定技術水平下產出能力的提高。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工業經濟轉移,勞動力要素非常豐富,勞動力價格十分低廉;但近年來,中國出現了由勞動力無限供給向短缺轉變的跡象。荊州市位于我國中部地區,主要以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同時是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的重點地帶,勞動力需求量大。荊州一直是湖北省人口稠密的市州之一,據2010年11月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荊州市常住人口為5691707人、全市戶籍人口(含戶口待定人口)6640654人,由此可見,荊州有充裕的勞動力供給以適應工業發展中勞動力需求量大的要求。與此同時,荊州勞動力素質在不斷提高,據調查,2010年,荊州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程度的人口21354人;同2000年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數由1836人上升為4664人。同2000年第5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3433人,文盲率由5.04%下降為4.72%,下降0.32個百分點??梢?,荊州市有數量龐大的勞動力資源,且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在逐漸提高,勞動力素質不斷提升。在國內整體勞動力供給區域短缺的背景下,荊州市素質不斷提高的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優勢更加明顯,勞動力的質優價廉已成為荊州市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荊州市工業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2]
文化優勢
文化從本質上講是上層建筑,是工業發展的軟實力和現實生產力,現代文化來源于工業文明,服務于工業文明,并展示于工業文明。文化的發展必須以工業發展為契機,文化的傳承和影響是最久遠、最根本的,只有將文化植入于工業發展中,形成工業文化,才能使工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形成工業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3]荊州是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老的文化底蘊,使得荊州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圍,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為荊州招商引資提供優良的文化軟環境;優秀的歷史文化和三國文化使荊州市的招商引資環境更具競爭性,我們可以通過文化招商、文化旅游將荊州的文化優勢轉化為提升工業核心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充分利用荊州的三國文化、紅色文化建立影視基地,帶動荊州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荊楚文化的凝聚力使荊州人民緊密的凝聚在一起,大家齊心一致,推動“壯腰工程”,進而實現荊州的富強。
政策優勢
傳統文化在城市品牌建設的運用
1問題的提出
城市品牌,是一個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品牌的效應日益凸顯。城市品牌是城市價值的直接體現,是城市的無形資產。打造有影響力的城市品牌,可以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從而提升城市競爭力。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其表現形式多樣。傳統文化是根,是源,影響著現代生活。城市品牌建設的研究由來已久。學者之前多從經濟硬實力的角度研究,或從山水等自然資源角度研究。近年來,文化軟實力,尤其是傳統文化的城市品牌效應研究逐漸受到重視。荊州獨特的傳統文化,會給城市品牌的打造注入活力。
2傳統文化助力“文旅荊州”城市品牌建設
《2019年荊州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必須大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該報告論述“提升服務業影響力”時提出:要突破性發展文化旅游業,高位推進荊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利用,打造楚文化、三國文化交相輝映的文化旅游板塊。綜合荊州的傳統文化特色,結合現實品牌建設需要,荊州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打造如下城市品牌:“藝術荊州”:作為楚文化的發祥地,南風、楚聲等楚地歌謠在此繁衍發展,荊州素有“音樂舞蹈之邦”的美稱?!对娊洝肥鍑L中居前兩位的《周南》、《召南》,對應地區即為楚國所轄之地。為了紀念殉國自沉的屈原,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在荊州沿襲千年不衰;有別于中原的崇龍文化,楚人以鳳為圖騰,“洪湖鳳舟”就是生動的體現,這使得荊州的民俗文化很有地域特色。傳統藝術的表演形式及表現內容,可以結合時代變化加以豐富、提升,使之在保留古韻的同時更好地適應并服務于現代生活??赏ㄟ^舉辦“藝術節”的形式,以“青銅藝術展”“楚風藝術節”“龍舟邀請賽”“鳳舟邀請賽”等活動為主題,擴大影響力,提高知名度,強化荊州“發源地、集大成者”的地位,強化品牌意識;同時注重在市民中推廣傳承,建立相對固定的活動場所、隊伍,讓整個城市充滿藝術氣息,打造“藝術荊州”的品牌?!肮に嚽G州”:荊州的傳統手工技藝精湛。作為南方青銅器的重要出土地,這里出土的青銅器樣式繁復,精美絕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鉛錫刻鏤技藝就是楚式青銅器具的重要工藝,也是古代青銅器制造的核心技術。作為曾經蜚聲海內外的輕工業城市,荊州歷史上的“工匠精神”,在當代得到了很好地傳承,荊州曾涌現出“活力28”等著名品牌,并曾名噪一時。通過在本地及外地舉辦“工藝品展”等形式,大力推介荊州傳統工藝,打造“工藝荊州”城市品牌,為“工業立市”揚名助威?!俺记G州”:楚國是我國古代歷時最長的諸侯國,共歷800余年。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郢,荊州作為楚國都城歷經了411年,見證了20代楚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強國,楚國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可圈可點的文明成果。楚人“篳路藍縷”的進取意識,“鳴將驚人”的開拓精神,“撫夷屬夏”的開放胸襟和“深固難徙”的愛國情懷,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打造“楚都”品牌,可以展示文化底蘊,增強城市自信。“三國荊州”: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三國”。三國文化,是荊州傳統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提升荊州知名度、讓荊州名揚四海的最好載體,也是創建文旅品牌值得大書特書的核心。荊州是三國文化的核心地,《三國演義》120回,就有82回寫到荊州?!皠浣枨G州”、“關羽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婦孺皆知??梢愿鶕度龂尽返南嚓P記載、《三國演義》的相關回目,復原場景,突出故事性,建立景點;可以為有關三國故事的影視作品提供場景地,讓海內外進一步熟知荊州,把三國和荊州很自然地聯系起來?!懊饲G州”:荊州被譽為“帝王之都”、“宰相之城”。34位帝王曾在此建都,130多位宰相出自這里。這里造就了老莊哲學、楚辭歌賦,關聯了老子、莊子、屈原、楚莊王、孫叔敖、伍子胥、岑參、張居正、裴綸等歷史人物,他們的故居、活動地或墓地有跡可循。做好歷史名人和荊州關系的考證,可以因人設景,一人一景,組成連片旅游群。久而久之,就會建立歷史名人和古城荊州的對應關系,提高荊州的知名度。荊州已有較好的品牌創建基礎。荊州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82年)。荊州城擁有長達10.5公里且保存完好的古城墻,被譽為“中國江南不可多得的完璧”。荊州已有7個傳統項目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另有多個項目進入省、地級名錄。荊州市也很重視“非遺”工作的宣傳和傳承,經常組織社會各界開展活動,并在多所學校設立了志愿者組織。
3實現城市品牌和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實現歷史與現代的對接。創建城市品牌,既要借助傳統文化,也要找到傳統文化在現實中的對接點。如關羽重情重義的氣節,可以和“荊江分洪”、“98抗洪”等體現荊州人民深明大義的家國情懷對接。這樣的精神,經過提煉升華,可以作為城市精神來塑造,是很好的城市品牌。同時,政府及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大現存古建筑的保護力度,新建場景場館盡量復原傳統。加大考古考證力度,加大相關人、事、地沿革變遷的說明力度,輔之以相關的天文、地理、氣候、堪輿方面的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景物的宣傳、普及功能。整合特色文化,促進相關文化產業、旅游業的發展。例如,可以在旅游景點舉辦一些大型特色演出,還原歷史情境,以舞臺劇的形式讓游客更好地了解、參與荊州的歷史。加大推廣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傳承這些文化遺產,做到宣傳推廣與傳承相向而行。開發相關的文創產品、游戲。針對荊州的三國文化,以三國時期的荊州為背景,在游戲里設置一些著名的人物,游戲的故事情節圍繞荊州展開,串起一系列地名、人名,讓玩家可以選擇歷史人物來進行游戲,這樣的形式更能吸引年輕人的參與,在游戲的過程中增進對荊州歷史文化的了解。在一些景點,可以開發一些文創產品,與景點文化相結合,例如,開發一些具有荊州傳統工藝特色、展示荊州傳統文化古色古香的工藝品、日用品,這些承載了荊州傳統文化的文創產品就是荊州“可以帶走的文化品牌”。楚文化的普及程度不如三國文化高,更需要借助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走近尋常百姓,為荊州“著色”。充分利用音樂宣傳城市。將城市的文化元素融入,以民謠的形式傳播,民謠傳唱度高,宣傳效果更好。同時,在城市品牌的宣傳方面要利用新媒體,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荊州,建立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荊州品牌形象。
建設大城市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市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做好城市工作,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城市發展質量?!鼻G州市委、市政府找準定位,把“大城市”作為推動發展的主載體,提出建設“五區五中心”,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成為湖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據此,全面梳理了荊州發展的歷史脈絡,理性分析了荊州建設大城市的優勢,從6個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大城市;歷史脈絡;優勢分析;對策
1荊州城市的歷史脈絡
1.1荊州之始
荊州,是中國最為古老的行政區劃名稱之一。相傳,夏王朝之父大禹治水成功后,將天下劃分為九州,荊州就是其中之一。西周時期,諸侯交相攻伐,而楚君熊渠甚得江漢民和,乃興兵伐庸、揚粵,至于鄂,封其長子康為句亶王,都江陵(地處沮漳河與長江交匯處,今荊州市)。此即為荊州之地有明確建置之始。
1.2荊州之興
地方志旅游價值開發與利用
地方志比較系統全面地反映出一個時期城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歷代學者對方志功能都有充分認識,尤其注重地方志的資政、存史、教化三方面功能。地方志與當今城市旅游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從旅游文化價值角度認識、研究地方志,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志文化資源,對推動和發展現代城市旅游經濟有重要意義。本文僅從荊州地方志的旅游價值及其利用作些探討。
一、明清時期荊州地方志文獻
荊州地方志有悠久的編纂歷史?!渡袝?#8226;禹貢》實際上為地方志,其中記載了荊州山川、人口、工礦、手工業生產及農業、畜牧業等情況,不僅是古今地理志之祖,更可作為荊州地方志之祖。春秋時有《梼杌》作為當時荊州地區的史志專著。至漢末荊州學派的興起,為荊州地方志的編撰創造了豐富的學術文化條件。至兩晉南北朝時期,荊州學人大量撰寫荊州史志,清代學人陳運溶注意到荊州地方志的特殊性,在其《麓山精舍叢書》中錄“荊湘地記”二十九種、“荊湖圖記”三十六種①,其中以盛宏之的《荊州記》最具代表性。另外,還有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專門記載了荊楚民俗。唐宋時期,佚名的《江陵風土志》、《江陵舊志》、宋周應合的《江陵志》等,都是關于江陵府的著名志書。明清時期是荊州地方志發展的高峰時期,現有大量地方志文獻傳世。從全國地方志統計來看,“現存全國地方志的八千一百余種之中,清代修的方志約有五千六百種,占總數百分之七十”[1]24。受清代學術影響,方志編纂嚴謹,大多資料可靠,志書與正史互為參證。“修志有二便:地近則易核,時近則跡真”(章學誠《修志十議》),可補正史之不足?,F存荊州地方志,大多為明清纂修,所存有如下幾種[2]114:
1.嘉靖《荊州府志》。十二卷圖一卷。明孫存、王寵懷纂修,明嘉靖十一年刊。湖北省圖書館所藏民國間抄本即據此本。孫存,安徽人,進士,嘉靖荊州知府。
2.嘉靖《湖廣圖經志書》,卷六為荊州府地方志,收《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
3.康熙《荊州衛志》。一卷。清王斌纂修,清康熙十二年刻本。北京圖書館所藏善本。王斌,安徽涇縣人,武進士,康熙荊州衛守備。
城市設計試點工作實踐與思考
摘要:為避免“千城一面”、延續城市文脈、塑造城市特色,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了鼓勵全面開展城市設計工作的要求。荊州市是2017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全國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兩年多來,荊州全面開展城市設計試點工作,以城市規劃為引領,以體制、機制改革及政策創新為動力,以具體項目實施為抓手,努力塑造城市風貌特色,營造城市山水格局。論文結合荊州城市設計試點的工作實踐,就濱江、濱水及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地區如何更好地開展城市設計工作進行積極探索與思考。
關鍵詞:城市設計試點;歷史文化名城;濱江城市;濱水地區
1開展城市設計試點的基礎條件
荊州位于鄂中南地區,長江中游和江漢平原腹地,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長江港口城市。是文明璀璨的荊楚都城、古今傳頌的三國名城,也是云夢澤地的江左水城,是一座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之城,荊州濱江城市風貌見圖1。1.1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荊州,古時又稱“江陵”,“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誕生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明,是長江流域文明發祥地之一。自楚國建都紀南城,荊州建城歷史長達3000余年[1],如圖2所示。沙市古稱“江津”,因港埠興街市。沙市自古就是長江邊上的重要港口碼頭,通四省銜水路,它的興衰與港口的發展息息相關。春秋戰國時期由渡口發展為郢都外港,一直以來是歷史上名副其實的港口樞紐和戰略要地。港因河而便利,市因港而興盛,也由此形成了豐富的碼頭文化。荊州歷史上便形成了“城”與“市”相依,“荊”“沙”雙城的城市空間格局,并延續至今。如何延續城市歷史格局,并實現兩城有機縫合、融合發展,成為城市設計工作關注的主要議題。1.2襟江帶湖、平原水鄉的城市生態格局荊州地處平原湖區,整體地勢呈西高東低,丘陵和低山主要分布于西北和西南部。荊州自古是云夢“澤”地,云夢澤是江漢平原上古代湖泊群的總稱。荊州古城位于云夢澤地的中心,河道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素有“九曲回腸”之稱的荊江貫穿其中,8個縣市區全部臨江[2]。結合荊州自身鮮明的城市自然生態格局和歷史風貌特色,重點圍繞“環古城、濱長江、沿河湖”開展城市設計,荊州是濱江、濱水和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地區開展城市設計工作的典型城市。
2抓重點,凸顯荊州空間格局和風貌特色
結合新一輪總體規劃編制,制定荊州市總體城市設計框架。并有序推進歷史特色片區和重要濱水區域的城市設計工作,構建能彰顯地方特色的城市格局和高品質空間。通過這一輪城市設計試點工作,城市品質提升初見成效。2.1“老城市,新活力”———延續城市文脈,激發老城活力。荊州將城市設計與歷史名城保護工作相結合,探索城市更新和文化傳承相融合的方式,通過活化歷史城區,提升創造力和文化品牌價值。遵循多樣性保護需求,積極創造古今相依、新舊和諧共存的城市環境,在有效保護歷史遺跡的同時,發揮城市歷史文化魅力。圍繞荊州古城的保護與永續利用,組織開展荊州環古城綜合城市設計編制工作。通過多專業背景的設計團隊,在多維視角下著力歷史文化脈絡、特色研究,強調歷史文化的碎片整合和關聯保護。通過歷史要素整合進行街區保護,新舊交織的古城風貌、內外關聯的歷史地段、關廂有別的經營方式;通過文旅服務介入促進城內發展,歷史片區的引領帶動、更新片區的補充驅動、延續特色的功能定位;構建城內城外聯動發展的整體格局,解決“只見城墻不見城”的現實困境[3],如圖3所示。圍繞迎喜街、青蓮巷和純正街等傳統風貌街區,結合周邊老舊地塊棚改,以有機更新的“城市雙修”理念,開展舊改片區的城市設計。以歷史文脈為線索、以傳統生活為基礎、以文化休閑為延展,形成集多元居住、商業服務、文化體驗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宜居社區與特色商區。充分挖掘與再現片區主題文化,通過保護與修繕歷史建筑街巷,優化特定空間場所,作為片區文化彰顯的空間載體,使得歷史片區文化能夠得到有效傳承,提升空間品質內涵。避免一味的“厚古薄今”,尊重現狀城市風貌與功能,整體上形成歷史與現代融合的雙重城市功能。激發老城活力,發揮引領舊區改造和老城更新的示范作用。2.2“活力濱江、魅力水岸”———尊重自然稟賦,塑造高品質和活力空間。2018年4月,在視察長江荊州段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時,提出長江沿岸城市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共抓大保護,是長江沿線城市高質量發展必須回答的政治和時代命題。通過3年多的實踐,荊州長江大保護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荊州將城市設計工作與長江岸線綜合整治相結合,邀請國內頂尖設計團隊開展了荊州段長江岸線整治及城市設計工作。積極踐行綠色理念、培育綠色動能、厚植綠色優勢,堅定不移地描繪“萬里長江、美在荊江”新畫卷。通過荊江風情帶建設,對“荊州洋碼頭”區域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濱江環境品質,彰顯濱江城市特色,如圖4所示。圖4荊州濱江“洋碼頭”地區改造意向為全面提升城市濱水區環境品質和活力,沿城市內河水系重要節點開展一系列城市設計的工作。通過開展“兩河四岸”城市設計,實現老城區的有機縫合。通過園林路城市中軸城市設計,構建通江達湖的城市景觀廊道。通過開展環白水灘濕地公園、荊沙河北岸等節點的城市設計,以點帶面,實現城市與水生態的和諧共生。2.3構建和完善城市設計制度與管理體系,提升設計意圖的落地性。在落實國家及湖北省相關文件規范的基礎上,為提高荊州市城市建設水平,塑造城市風貌特色,完善荊州城市設計編制和管理體系,特組織編制了《荊州市城市設計管理辦法》《荊州市城市設計技術標準》《荊州市城市設計編制與管理技術要素庫》等一系列地方政策和規范文件,進一步規范和有效推進荊州市城市設計工作。通過“控規與城市設計一體”的組織編制形式,有效避免了控規在落實城市設計意圖時面臨的諸多問題,有效提升了城市設計意圖的可實施性。通過“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建立三維輔助決策系統和城市設計管理平臺,為規劃編制、規劃管理決策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支撐,提高規劃工作效率,為邁向精細化管理提供堅實基礎。